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

2022-08-17

第一篇:具有创新意识的例子

记者应具有的采访意识

怀疑意识。所谓“怀疑意识”是指在调查采访时,采访记者始终要保持一种警惕,不要轻易相信眼前看到的场景,耳朵听到的话语,用足够的怀疑来作出冷静的判断,尽可能采访到方方面面充分的事实和证据。对于记者来说,采访的过程是一次认知历险,他(她)必须不断地寻找细节和蛛丝马迹的线索,绕开对方设计的各种陷阱,戳穿各种假象和谎言,在怀疑中向真实挺进。最后的结论作出以前,是不能相信任何一个判断的。只有极致的怀疑意识才能“超强纠错”,只有不断的证伪才能证实。另外,作为一名记者就应该对一切寻常不寻常的事情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怀疑精神,新闻的产生不仅是新近发生的事情,还有是新近发现的。所以,作为记者应该要具有怀疑精神驱使其更深入的调查报道。,“怀疑意识”不仅是一种科学的调查精神,也是一种采访策略。但是,我们也必须指出,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对采访对象的怀疑,对采访内容的质疑,往往要找到灵活而聪明的方式,言语的表述还要遵循一些交流的技巧,不致造成太大的交流阻力。

职业道德意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记者作为一种社会职业,传媒业作为一种行业,如果没有基本的职业意识和工作规范,无法正常发挥传媒的社会职责,而社会也将失去公众与权力组织的联系、纽带。新闻记者是大众传播的主体,在大众传播的过程中承担着更多的责任与义务。为了使其在传播过程中保证公正,记者的职业道德要求就显得至关重要,因为只有高尚的职业道德品质才会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所以说记者的良好道德水准是促成大众传媒与社会良好互动性的必要条件。实际上记者要通过自己自身的力量作用于报道的对象,由于具备了特有的心理意识,就会通过认知、意识,思维不仅把握住报道对象的外在的特性,还可以深入到对象的内心。当记者在认识报道对象,控制报道对象的过程中,会使自身得到相应的改造和进步。

平等意识。这里所说的“平等意识”,就是指电视新闻记者以一种平民化的价值取向与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和思考问题,摒弃因职业和技术优势带来的心理上优越感,改变居高临下的习惯性思维方式,从日常生活中挖掘新闻素材,和采访对象平等交流、进行创作的意识。在采访工作中,记者与被采访对象是否进行平等的交流,往往是采访成功与否的关键。从记者的角度讲,要体现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首先就要以平等的心态、平民化的价值取向和平视生活的视角来观察社会,思考问题,拍摄镜头,组织报道。要做到这些,记者在访问时的情感、动作、语言、身体姿态应随着被采访者的情绪波动而变化,要与被采访者保持人格平等,让被采访者真切感受记者是真诚可信的,从而达到沟通心灵的目的,或表示肯定,或表示鼓励,或表示同情,这样可以融洽采访气氛,容易达到更好的采访效果。

敏感意识。新闻敏感又称新闻鼻,是指新闻工作者发现和判断有价值新闻的能力,是一种新闻敏感。这种敏感使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迅速发现新闻线索和发掘新闻素材。有了新闻敏感意识,就能拥有判断某个事件是否可能引起读者兴趣的能力,判断同一新闻事件的许多事实中,那个最重要,哪个次之的能力,判断某些看来无关紧要的线索,是否可能导致发现新闻的能力,判断在已发表的新闻中,有哪些同记者已收集到的情况有关,从而发现更重要的新闻的能力

防范风险意识。在外人看来,记者是一个很酷很好很拉风的职业,但是,其实危险时刻围绕在记者身边。第一,新闻具有舆论监督作用,要批评一些政策不合理,往往要涉及到一些掌权者。因为政策和措施都出自他手,这就会造成被批评者及庇护者不愿合作而拒绝提供真实情况或知情者害怕打击报复而不敢提供真实情况,甚至歪曲事实的现象。要批评阴暗面或落后现象,往往会受到传统保守势力的责难、攻击,甚至报复。第二,改革开放呼唤记者的风险意识。改革需要攻坚,需要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落后的管理方法、僵硬的教条和束缚人们手脚的清规戒律作斗争,难度非同一般。而越有难度,越需记者旗帜鲜明的支持改

革,因而所担的风险也越大。如,你要批评医生看病不负责任,以后你看病就可能不方便;你要揭露某商店商品不合格,你就得避免“瓜田李下”的嫌疑,以免授人以把柄;你要报道犯罪分子犯罪事实,你很可能成为他们的眼中钉;你报道中在枝节上稍有出入,还可能被控告犯了什么诬陷罪。所以,作为一名合格的记者就要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

第二篇:大学生自我意识具有的特点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

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认识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外界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大学生正处于处于自我意识的迅速发展时期,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1、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并且迅速发展,自我矛盾开始出现。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现实和理想差距太大的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降到实际能力以下,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暴自弃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而做出过于傲慢、虚假的表现。

2、自我意识矛盾日益突出,但调控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面,忽而又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感到自己很天真,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聪明吗?”,“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能力和特长?”,“大家喜欢我吗?”等等。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

3、自我意识的矛盾不断激化,出现混乱。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限。它们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导致。 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

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4、自我意识的矛盾转化不断进行,且渐趋稳定

在自我意识由“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由刚进校的“依赖性”和“盲目性”,渐渐转变为“想入非非”,到毕业前就显得沉稳多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由此可见,大学阶段是大学生自我意识的“转折”时期,也是自我意识和自我矛盾表现最突出的阶段,对个体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采取相应的自我意识教育和培养,可以促进大学生走上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之路,因此要引导他们全面认识自我,积极认可自我,努力完善自我。

第三篇:创建生态化绿色学校,培养具有生态意识的公民

考察人类的文化史可以发现,人类已走过了太古时代的自然文化,迈过了古代社会的人文文化,正在经历工业文明时代的科学文化。当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巨大利益与进步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对自然的灾难性破坏,人类在渐渐丢失物质家园的同时,也痛感精神家园的迷失,人们处于彷徨与苦闷之中。对于承载着培养下一代的学校,我们应该怎么做?为此我校提出了创建生态化绿色学校的构想,不但要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要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的和谐共处,最终培养出具有生态意识的合格公民。下面从三个方面把我校创建生态化绿色学校的情况进行阐述:

一、生态化绿色学校的由来

学校生态化绿色学校的建设是从学校环保教育特色开始,逐渐演变发展起来的。它既是这所百年老校优秀的文化积淀,又是现代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产物。从全球看,环保教育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80年代后大致经历了“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教育”和“为了环境的教育”三个阶段。我校这一办学特色的形成是在“为了环境的教育”阶段中,学校先后受到市级,以至省的表彰,命名为省级“绿色学校”的后,学校又承担了区实验学校的使命,为了实现学校的新发展,学校加速了管理改革,加强了“学习型组织”的建设,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构建了“两化”、“一发展”新的素质教育模式,同时提升了环保教育要求,确立了创建“生态化绿色学校”的研究命题。

学校在多年的绿色学校建设中,依据教育部关于环境教育要求,重点从思想与工作上在师生中较普遍地树立了四个基本理念:一是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整体性;二是引导学生认识生物的多样性,关注与保护野生动植物;三是引导学生关注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实现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四是引导学生关注并主动参与解决环境问题,培养环保意识和责任感。在这一基本理念引导下我校的 “绿色学校”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按此要求,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特别是在环保行动上。学校是个育人的地方,如何把环境教育与学校全面育人的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既实现环境教育要求,又能与学校人的可持续发展整合,创建以人为本、和谐施教和可持续发展的新的素质教育管理模式就成为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在学习与思考中领悟到这样一个问题: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提出是针对近半个世纪,全球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遭受人为的破坏,资源过度消耗,出现生态严重失衡,使自然以至人类面临灭亡的危险而提出的战略措施,最终将要从环境整治中解决人与环境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即将经济、社会发展、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发展。(含当代人与后代人)等问题的整合,加以整体把握,也即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形成一个“生态文明时代”。显然,这里既包含教育问题,又是对现代教育怎样从关怀生命发展的角度作了重新定位:使以人为本、和谐施教和可持续发展教育,定位在关爱生命的教育,从而使学校教育成为新时代——生态文明时代现代教育的代名词。深入思考一下,“可持续发展”解决了自然环境的破坏,维持了生态平衡,实现了人类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按照系统思想看,我们今天的教育在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做为一个活生生的生命体,何尝又不是遭受到生存发展环境的严重破坏,出现了“生存环境危机”,使孩子们过早地告别了童年,这不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阻碍一代人的发展,而且将危害民族的生存与发展。这就是说教育现实也正在出现教育生态平衡问题,而这一失衡的严重性,要比自然环境的失衡后果更为严重,有时是难于挽回,造成人的终生遗憾。这是个全球性问题,这正如20世纪教育危机报告中提出那样:由于世界范围的一系列变革,使所有的国家都经历了异常迅速的环境变化。而在这新形势面前,教育系统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各种因素的不平衡,正是营造世界性教育危机的实质所在。如何解决教育的生态失衡问题,这不正是学校教育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学校,实现人和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吗?翻看世界教育发展史:1991年丹麦最早提出了创建“生态学校”的建议,后来影响了整个欧洲国家。1994年欧洲环境教育基金会首次提出了全欧“生态教育计划”(也称“绿色学校计划”)。1996年我国也参与了全球“绿色学校”教育活动,提出了创建“绿色学校”教育活动。对此,我校不仅参与了“绿色学校”建设活动,而且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把学校环境教育与“绿色学校”建设,有机地纳入到“两化”、“一发展”的轨道上来,形成了新的管理模式。这样既研究解决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与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也深入研究解决了学校这个育人系统的和谐教育与可持续发展问题,从而形成了学校新的办学特点——生态化绿色学校建设的课题。这样就既把学校环境教育按生态平衡要求,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共生的问题,即“绿色学校”建设;同时,又把“关怀生命”发展的“绿色学校”建设与学校全面育人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按高层次素质教育要求,切实解决学校教育多方面的生态失衡而出现的恶性循环问题,如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的失衡;学校教育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失衡;学生与家庭对学校的要求与学校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以及学生作为生命体发展中身心失衡的问题,进而实现学校教育生态化,创建成生态化的绿色学校,使学校教育真正走向“关怀生命”的新时代需要的现代学校,适应了时代与社会发展,又创造了适合时代发展的学校教育,使一代新人在现代学校教育中健康成长。

二、生态化绿色学校的实质与基本特征

从生态化绿色学校的由来可知,我校的生态化绿色学校的创建,是在国内外环境教育的大背景下,结合学校环境教育的实质,在深化学校教育实现学校的“转型式发展”中获得了“质”的升华,是环境教育与学校教育的高度统一,是学校教育深化改革构建素质教育的模式的产物。其实质是一种关怀生命发展的生命教育,是使学校教育适应时代发展的现代教育。当然也是我校办学特色的提升。

为什么说它是学校关怀生命发展的生命教育和适合孩子生命发展的优质教育呢?首先它是在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思想的指导下,以现代教育理念和社会生态学观点,即凭借生态学理论,按生命主体与其所在环境之间相互关系作用和思想方法,对学校教育改革和深化,对系统的工业社会形成的学校教育,按照知识经济社会对教育的新要求的重构,使传统的近代学校走向现代学校教育的研究与实验;其次是现代学校办学的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和基本策略:“一个中心”——人的生命发展;“两个适应”——即适应社会发展要求,又适应人的发展需要,通过和谐施教,最终达到人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这一思想与策略,具体体现在它的基本特征上:

一是人性化:生态化绿色学校的创建是坚持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的,是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这种以人为本体现在学校教育上,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从学校教育特点:人——人系统出发,树立起以育人为本的“三个一切”教育理念,实行人性化的学校教育,最大限度地挖掘人的创造潜能,完善人的人格,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共同发展。对学生来说,就是为其一生发展与幸福奠基。同时办学人与教师也与学生一道获得应有的发展。这就要坚持以人性为教育起点;以心灵的转化为教育之本;人格教育则是人性的优化,则是现代学校教育的动力和终点。

二是自然性:环境教育强调自然性,现代学校教育,也要返璞归真,回归自然。把自然界的生物作为可珍惜的生命体,对生命之美加以保护。因此,要突出“绿色”,以“绿色思想”创办“绿色学校”,实现教育生态化,张扬生命之力。在教育中要使学生走到大自然之中,从中认识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感受到生命之美,进而升华大自然,超越大自然。具体使学生这个生命体,真正学会学习、学会生存与发展。教育者,不仅要关爱大自然,而且要以绿色的心态,按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思想与精神上要无污染、无影响,在行动方式上认真进行素质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三是和谐性:要按照世界万物生存发展的规律,即和谐思想,在建设和谐社会中,打破人是自然的主宰,人定胜天的旧观念,切实树立与解决人与自然、人与人和人自身的和谐共生问题。通过和谐施教,实现诸方面的和谐发展。在环境教育中,要进一步深化“四个引导”教育;在教育中要按系统的生态的思想,在学校实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使学生达到全面和谐发展,科学地解决教育生态化问题。教育者在教育实践中,要尊重学生、相信和解放学生,以自由发展,张扬个性为基本要求,做到:(1)要与孩子们心心相印,在心灵上相容沟通,平等的互动交流;(2)要为孩子营造愉悦、宽松、和谐的成长环境;(3)要真诚为学生服务,注重开发、引导和培养,努力激发其潜能,搭建起能使每个学生展示才华的平台,促其成功。(4)要培养学生的成就感,完善其人格。在同学间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既竞争又共享,共同进步。在“三结合”教育上,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力争使素质教育与社区教育、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一体化,形成合力,为一代新人健康成长发展,构建教育体系。

四是可持续发展性:这是生态化绿色学校教育的出发点,也是生态教育的归宿。要通过生态化绿色教育,实现自然、人与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但归根结底是人的可持续发展,使人有自信心,有热情与进取的心态和美好心灵。为达此目的,切忌急功近利、浮躁表面化,而要从战略上采取措施,使学校:一要成为“学习型组织”,提高教师团队学习力,用先进思想武装教师,大力提升专业化水平,并使之转化为教育力。二要合理利用与不断培植学校教育资源,如师资、生源、经费、设备(软件);规章制度、校风、校训、教风、学风等(软件),坚持与时俱进,在创造学校生态文化中不断实现教育创新。三要坚持走科研兴校之路,按现代学校教育要求,努力提高教育教学和管理水平,科学育人。在不断地积淀与创新学校文化和不断地提高教育质量中,提升办学水平,打造教育品牌。四要创新校长文化,打造名校长,同时培育名教师,创办好省市的名学校。

三、生态化绿色学校建设的基本策略

1.我校以人本思想、和谐施教策略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教育、教学和管理的基本理念,生成以“关怀生命的发展”为核心的生态文化,指导办学育人建设现代学校教育的实践。为使学校先进的办学理念变为全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学校首先从领导做起,大力加强服务意识,同时在学习创新中,提高了领导班子成员的理论水平和战略思想,引领教师去实现共同愿景。同时由于学校这一具有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办学理念顺应人心得民意,不仅取得了教师认同,而且转化为教师的育人行为,在校内形成了导向力量,调动了全员办学育人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创造性,学校成为师生全面和谐发展的场所,充满人文关怀的精神家园,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在校外树立起一面素质教育的旗帜。

2.在生态化绿色学校实践中,要坚持三个基本点。什么是“生态平衡”?它是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他自然因素来动态维系一种平衡状态。生态系统一旦失去平衡,就会发生严重的连锁性后果。可见生物的生命也需要相互支撑,这是一种“神圣自然法则”。生态平衡运用到教育上,则要按照这一普遍性的“自然法则”,以“关怀生命发展”为基本思想,坚持抓好这样三点:

一是弄清学校教育系统的结构,按着学校教育系统,找到自己教育岗位上的生态系统,把握其基本要素,构成教育的生态系统。

二是注重教育生态系统的平衡问题。把握教育系统中各个基本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静态中保持和谐共存,并维持在动态中的平衡,而不失衡,不使之产生恶性循环。

三是在教育系统的运行中努力保持教育系统的生态化,协调一致共同发展、和谐共生的教育生态文化。

3.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是创办生态化绿色学校的重要动力策略。这不仅是因为学习是时代的要求,而且因为生态化绿色学校建设是一种创造性工作,能否开拓进取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学习力的提升是个重要的动力源泉。具体是要抓好“系统学习”做到: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全程学习、专业学习。

总之,我们真正把学校建成了学习型组织,做到了学习与工作、生活一体化,提高了学习力。特别从“系统学”、“生态学”、“环保学”和现代的教育、教学理论中把握住了“绿色思想”、“绿色学校”、“绿色课堂”和“生态化教育”的基本内涵,并转化为每个人的办学育人行为。

4.实施四大工程,生成教育生态文化,实现教育全面创新:

四大工程是:

一是课改工程。新课改赋予教学以新的内涵,我校以和谐施教为研究重点,结合教改实际需要,选定了科研课题,积极开展开放式的教科研活动,既为教师施展才华开辟场所搭设舞台,又为教师走进新课程创造了条件。学校邀请我市教学专家到校做专业引领,明确教改方向,选择教学基本策略,研究“绿色课堂”的构建和“感悟教学”与“问题教学”等。并结合“希望之光”工程,开展“新秀课”、“明星课”、“徒弟展示课”;课后实践反思、说课、评课;教案设计、论文、案例的撰写等,通过互相交流、探讨规律,资源共享等实践活动,提高了教师和谐施教的业务能力,使教师整体走进了新课改,全面提高了教育质量。2004年,孙颖、马秋影两名青年教师应邀去徐州参加了全国名师展示课活动,还把“绿色课堂”研究引向了全国。

二是育人工程。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学校德育的根本任务。为此,学校在注重教学的教育性的同时,大力开展多种社会实践活动,注重提高教育实效性。

1.养成教育常抓不懈。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在这一意义上讲,就是“养成教育”。基于此认识,学校坚持从每学期的第一天开始,日复一日地向学生进行各方面的养成教育。先从认知开始,背诵《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知道“怎么做”,知道行为标准;然后注重导行。为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强化自我教育,学校轮流推荐值周生,做同学的行为引导、监督员,规范学生的行为,做到“会做”;好的习惯养成要不断强化,反复抓、抓反复,一抓到底,使学生行为规范化。从上学、进教室自然成队、放学站队打班牌出校的小事抓起,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发挥少先队组织作用。少先队是学生自己的组织,利于发挥学生的“五自”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抓住时事进行思想教育。如我们抓住市重大火灾的发生,开展了“心系安全 健康成长”的系列活动,并在市电视台生活频道播出,收到了很好的社会反响。结合市教育局开展的“我为民族骄傲,民族为我自豪”的主题教育活动,学校开展了讲故事、童谣大赛。我校的选手参加了市里的比赛,还获得了吉林市童谣大赛的特等奖。

(2)利用传统节假日进行主题教育。传统节日、纪念日蕴涵着丰富的思想道德教育因素,学校以此为契机对学生进行各种思想道德教育:如“清明节”,组织一年级的入队仪式、讲革命故事等,让学生在缅怀革命先烈的同时,更加懂得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增强好好学习的责任感和振兴民族的使命感。利用植树节、地球日等环保节日,向学生进行爱地球——母亲,并从小事一点一滴做起,在实践中体验,增强学生的爱祖国、爱家乡保护大自然的思想情感。学校还组织开展了“赏家乡美景 做江城栋梁”、“保护母亲河——松花江”、“小脚丫走家乡”、进入军校等绿色之旅活动,使学生从思想情感到行为习惯,以及在意志品质上得到了很大锻炼与培养。

(3)坚持升旗仪式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学校利用升旗仪式中的国旗下讲话,先后开展了“奋发有为建小康”的读书活动、“珍爱生命 健康成长”的“五好”小公民的征文活动等。我校的“读好书活动”曾在《江城日报》上刊介。

(4)结合公民道德实施纲要颁布进行诚信教育。诚信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之一,诚信也是一切德育教育的基础。我校开展了“诚信伴我健康成长”的主题征文活动;班级建立了四簿,即:格言簿、荣誉簿、爱心簿、违纪簿。其中格言簿里每位同学记载了一条自己喜欢的格言,指导自己成长。

3.加强校外德育阵地建设和家庭教育作用。学校为充分发挥派出所、社区、消防队及昌检二科德育教育基地的作用,建立了学校、家庭、社会三级教育网络,经常沟通、座谈,共同商讨德育工作,形成教育合力。每年的十二月份到东局子消防支队慰问战斗在第一线的消防官兵,活动坚持了十余年,成为学生非常热心的传统教育活动。每次去时消防队员都列队欢迎同学们的到来,并为同学们讲解消防知识,演习救火的过程,使学生了解消防知识,更使他们的心灵受到了强烈的震撼,对消防战士充满了敬意。

学生道德品质和好的习惯的养成,更需要学生家庭教育的配合,家长是学生的终身老师。因此我校每学期都认真组织学生家长参加更新家庭教育观念的报告会,趣味运动会、家长开放日、学校艺术周文艺会演等活动,使家长既和学校教育保持了一致性,又受到教育和启发,努力与学校教育形成和谐施教的教育的“合力”。

4.拓宽教育领域,为学生搭建走向成才的“绿色平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只有拓宽教育教学领域,为学生搭建自由展示、充分发展的“绿色平台”,才能实现新课程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激发学生的“亮点”,促进学生主动和谐地发展,结合文体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开展了“四个露一手”系列教育活动。

(1)学习上“露一手”。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实现了“三个挑战”,即:向教师挑战,敢于发表与教师不同的意见和观点;向课本挑战,敢于提出与课本不同的看法;向权威挑战,敢于否定权威的结论。现在学生能在课堂上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大胆发表独到见解,闪现创新的思想火花,实现了创造性学习。

(2)生活上“露一手”。学生从自我服务开始,自己整理书包,衣服自己穿,被子自己叠,帮助父母做简单的饭菜,如冷拼、炒菜、煮方便面等,使近三分之二的学生,培养了良好的生活习惯。

(3)科技上“露一手”。学校开展了科技创作活动,利用兴趣小组活动,利废利旧动手制作各种精美的手工制作和科技作品,展示了学生动手的创造才能。

(4)特长上“露一手”。学校成立了舞蹈、书画、声乐、摄影、微机等各种兴趣活动小组,通过班队活动和艺术周等广泛展示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大批全面发展,学有特长的学生。

三是名师工程。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学校在创办以人为本、和谐施教的生态化绿色学校工作中,始终把师德教育放在首位,全面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有效地开发教育资源,合理地经营教育资本,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根本。我校在创建生态化绿色学校的实践中,以“学习型学校”建设为载体,重点加强了教师团队学习工作,注意发挥团队的作用,作为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现生态化绿色学校创建的重要关键。为此,学校在教师建设中,以“铸师魂、修师德、练师能、树师表”活动为主线,积极开展名师工程。先后进行了“自律与他律”、“生存型、享受型、发展型”的大讨论;大力发扬奉献精神,拼搏进取精神,营造良好舆论氛围,提高了广大教师的师德水平。在2004年教师节来临之时,学校相机提出了“我为学生做件事”的号召,全校教师为困难同学捐款3548元,党团员教师还捐款500余元为12名贫困学生买书包、学习用品等,涌现出一批急学生之所急,想学生之所想的无私奉献的好教师,教师的道德示范和行为示范,得到了学生家长的认同和首肯。

在抓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同时,我们着力抓教师的岗位练兵,努力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首先,强化全员学习,实现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教师的知识结构、文化底蕴得到了有效提升。其次,抓教学基本功训练,在“分层练功,梯次发展”练功计划中,发挥骨干教师的导向和示范作用;加强青年教师培养,有效地实施“明星工程”和“新秀工程”,以以老带新、领导跟踪培养等方式,过好“三关”(备课关、班级管理关、课堂教学关),达到“一年入门、两年过关、三年成骨干”的目标。学校对新秀教师进行“三笔字”、简笔画的培训、新课标培训、信息技术教育培训、英语培训、教育科研达标培训,以及优质课评比、基本功竞赛等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适应新课改需要。第三,强化校本研究,立足本校,充分挖掘教育资源,运用典型课例观摩、教学反思、问题会诊、深度会谈等方式,让教师在自主参与中先掀起“头脑”风暴,然后在交流与对话、沟通与协作中分享成果,达到和谐共进。

四是校园文化工程。

(一)营造魅力校园文化,为师生的生命发展提供和谐的人文环境。

1.校园文化建设,洋溢生命的律动。为了适应素质教育,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满足师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需求,学校对校园环境进行了精心设计,使校园文化充满优雅、和谐和温馨,呈现生机和活力。操场上保留着数棵参天的百年老树,四周绿化带环绕,成行的垂榆和各种花木,绿草茵茵,百花争艳。各种体育器材应有尽有,校园内充满了欢声笑语。各楼层的文化走廊图文并茂,尽显学校的人文思想;楼外的文化墙充满天真的童趣;校墙内外的文化走廊的现代教育理念充盈着生命关爱,催人开拓进取。

2.现代化设施和装备,适应现代人的发展需要。学校本着“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要求,努力使设备和装备现代化,适应培养现代人的需要。学校建起了四个标准的微机室、语音室、卫生室、图书室、阅览室、仪器室、大队室、实验室、心理咨询室等专用教室,配齐了各种一流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学校网络的开通和东师平台的购进,更是极大地方便了师生的学习、工作的信息化,既适应了现代教育要求,又激发起师生学习和工作的热情和劲头。

3.确保校园安全,注重人文关怀。关爱生命,保护人的“生活权”,这是现代学校教育定位,也是人的最基本需要。为加强校园安全,学校把“安全第一”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并完善了各种安全制度和保障措施,层层签订责任状,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形成纵向有人抓,横向有人管,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加强学校法制建设,规范和谐施教的行为

1.坚持普法教育,提高全员的法律素质。学校成立了由校长为组长的依法治校领导小组,形成由书记具体主抓法制教育,其他成员分工负责的工作机制,使法制教育工作责任化、经常化。首先对教师有计划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学校采用了集中学习和自学相结合、专题学习和考试验收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做到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主讲人),保证每部法律、法规都能及时宣传到位、学习到位,行为到位。法律法规的普及率、合格率达到100%。其次,对学生的法制教育,主要采用两种途径:一是法制课和各学科渗透。二是通过网络环境、法制教育班队会等形式进行。尤其是校园网页的建立,增强了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思想和法制观念,人人自觉地争做合格的小公民。第三,对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主要结合家长会、座谈会、家校联系卡等多种形式,重点宣传《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使家长认清完成孩子的九年义务教育是关系到国家、民族未来的大计,是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是应尽的义务。法制教育的有效性,保障了学校素质教育的顺利进行。

2.强化现代学校制度建设,规范学校管理。我校三次对《学校管理章程》进行了修订,突出了办学特色与改革发展要求,使学校管理从整体上走上科学化、人性化、规范化、法制化和谐教育的轨道。同时修订与编印了《依法治校管理规范》,使学校各方面管理有法可依。为了使学校章程和制度得到有效落实,转化为自觉的行为,学校领导首先组织教师集中学习学校章程及配套制度,做到逐条学习、条条对照、条条落实。其次通过各学年、各学科老师协同行动,具体引导学生学习日常行为规范,全面落实规范要求,具体落实于一日行为要求。第三利用板报、广播、校园网络等多种媒体广泛宣传学校各种规范要求和校园中遵纪守法的人和事,提高师生自觉的法制意识,营造人人遵章守纪的氛围,学校形成了凡事有章可循、有规可行,人人初步养成校内外一个样的行为习惯。

3.实行民主管理,坚持民主监督。民主管理与监督是学校法制建设的重要保证,是确立教工主人地位,调动办学育人积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以人为本和谐施教的现代学校管理的必然要求。学校在全面实行民主管理与监督中,突出了校务公开,实行“

一、

二、

三、四”工程。即建立校务公开领导组和校务公开评议小组。贯彻两个制度,即贯彻学校重大校务教代会审议制度和学校工作校长通报制度。确立三项监督,即保证学生、家长、社会监督。实行四个公开,即重大事项公开,人事工作公开,评先选优公开,财务、收费公开,体现了民主管理与监督,确保了教工的学校主人地位,发挥了主人翁的作用。

4.以法律手段,维护师生合法权益。学校在依法治校中,除将学校领导和师生管理纳入法制轨道外,突出要求教师依据我国未成年人有关教育法和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内容,对学生的四项基本权利(即“生活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和“参与权”)依法给予保障,并具体落实到教师的班队管理、课堂教学和课内外活动中去。学校给师生以申诉的权利,组建了申诉调解委员会,设立了申诉办公室,如果遇到了自认为侵害自己合法权利的行为就可提出申诉,学校依法给予解答,保证了师生具有“绿色心态”。

5.构建绿色课堂:这是“课改工程”的重要内容,但它又有其独立性。为此,要研究“绿色课堂”的构建,形成基本模式。具体抓好:

(1)把握“绿色课堂”的内涵。它是在绿色思想指引下,按照课堂教学的基本规律,对教学各环节通过有效的策略方法有效地进行协调平衡各主客观因素,营造良好的学习发展环境和氛围,以促进每一个学生个性全面、和谐、自由、主动、健康发展的一种教学活动。

(2)创建绿色课堂的三个基本观念:

——以生为本的关爱学生生命发展的价值观;

——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能学好的伦理观;

——以学生学为主体,师生互动和谐共生的行动观。

(3)绿色课堂的基本策略:

——创造自然美的绿色物质景物观;

——营造多向交流信息的绿色通道;

——提供学生自由选择、大胆探索、发展个性特长的活动平台;

——创设宽松、和谐、共享、共生的人际交往氛围。

6.绿色行动突出地解决绿色教育中绿色行为问题。我们强调生态化绿色教育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缺乏感觉与自觉的行动。为此,我们要求既认识国情、球情,又要为国为人类分忧解难。在绿色教育活动中,我们形成了“绿色宣言”,形成了共识共做的如“同在蓝天下,保护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共享大自然;同在蓝天下,和谐共发展”的口号等。

在此口号引导下,我们从学生衣、食、住、行等方面一点一滴的小问题入手,使环境教育融入生活,进而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环境道德观念,解决环境的具体问题,一生做环保卫士。

四、生态化绿色学校建设的展望

1. 学生素质全面提升,出现一批批名学生;

2. 学校实现“两个适应”,促进学校、家庭和社区的人与校的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3. 教师中形成和谐的共同体,发扬学校优秀的团队精神;

4. 培养一批绿色教育的名师、打造出名校长;

5. 提升了办学特色,在省市中打造学校教育品牌。

第四篇: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我是401班的洪渤,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讲话内容是“做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相信大家都知道,6月1日历来是我们学校的科技节,科技节的到来,意味着我们又迎来了一个能让大家尽情发挥想象,动手实践创造的季节。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聪明,勤劳的民族,我们的祖先曾经为人类提供了开启世界文明之门的"四大发明",而在近百年来科学技术史上,却很少有中国人的名字。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呢?我想,这跟我们民族的创新能力下降有很大的关系。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那么创新的本质又是什么呢?我们认为,创新的本质是进取,是不做复制者,单纯的模仿不是创新,令人生厌的重复也只会造成原创力的降低。

创新不容易但并不神秘,可以说,任何人都可以创新。人的创新能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要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大家从小就要敢于梦想,那些奇异丰富的相象往往会孕育成奇妙的创新。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就是源自童年时的异想天开。当然,梦想又往往和现实有着遥远的距离,所以大家还需要为实现梦想付出汗水,心血,把梦想当做自己生活的目标,每天为了这个目标而努力学习,勤奋工作,一点点缩短现实与梦想的距离,最终才能把梦想变成现实。只有超越前人的成果,不被权威的观点所束缚,不因眼前的困难而退缩,我们才能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同学们!祖国要富强,民族要振兴,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科学技术的普及与发展。科技节的舞台已经搭好,帷幕也已拉开,希望大家积极行动起来,用激情和活力,用聪明和才智在科技舞台上尽情演绎,展现自己的特长;以睿智的科学思维和敏锐的科学眼光,积极地实践,大胆地想象,勇敢地创造成功,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具有创新能力的人,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谢谢大家!

第五篇:如何创新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理论自上世纪80年代问世以来,在短短的20年,就风靡全世界,成为许多企业走向成功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法宝。

世界上许多一流公司之所以保持了百年不衰,就在于它们不断注入新的文化活力,完善企业文化体系。近几年,我们枣矿集团在打造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方面积极探索,通过努力和对外借鉴,形成了具有鲜明枣矿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以文化力提高生产力,促进了大集团、大非煤战略的全面发展,一跃成为全国“九大典范企业”之一。由此可见,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对此,在当前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围绕企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我们要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尤其要建设优秀的企业文化,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增强企业竞争实力,从而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是一项工作程序复杂、科学严谨、技术操作要求比较高的系统工程,它不仅要求有良好制度的保证、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还必须有一批很强策划能力的设计者和广大员工的积极参与和普遍认同。这些必要条件的存在,昭示了建设优秀企业文化所面临的困难性和艰巨性。对此,本人根据十几年来企业管理中的实践和体会,对这一问题进行一些粗浅的思考。

一、创新优秀企业文化必须要正确认识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作为一种先进的管理理论和管理方法,企业文化于八十年代

1中期传入我国,但由于种种原因,对其研究和宣传一直是时冷时热,现状仍不尽如人意,许多企业至今对企业文化理论仍然是迷惑不解或一知半解,存在着严重的认识上的误区。

(一)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由于企业文化和思想政治工作在目的上都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内容上都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因而人们认为,所谓企业文化就是思想政治工作在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取的一个新名词,其实质都是一样的,而现在是市场经济,一切向钱看,思想政治工作已经不灵了,所以企业文化也就没必要费太大精力抓建设了。

(二)企业文化就是规章制度。不少管理者认为,只要把规章制度制订出来,汇编成册,下到班组、厂点,按月或季度进行考核年终兑现奖惩,企业文化建设就取得成绩,大功告成了。

(三)企业文化就是企业标志。许多企业认为,建设企业文化,就是要设计一个漂亮的厂徽,穿上一套整齐的厂服,悬挂一面鲜艳的厂旗,唱响一支雄壮的厂歌,仅此而已。

不可否认,上述几种观点都有其正确的一面,但他们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表现形式,或只看到了企业文化的载体,因而实际上都自觉或不自觉地走进了认识的误区,对企业文化的深刻内涵进行了片面的理解,其局限性是显而易见的,对实际工作也是十分不利的。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打消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二、创新优秀企业文化必须内外结合,发挥全体员工的聪明

才智。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认为,企业管理者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实践中,应该“第一是设计师,在企业发展中使组织结构适应企业发展;第二是牧师,不断地布道,使员工接受企业文化,把员工自身价值的体现和企业目标的实现结合起来。优秀的企业管理者创造了优秀的企业文化,而优秀的企业文化更需要有企业全体员工的聪明才智、积极参与、共同遵守和自觉贯彻,否则,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就无从谈起。这是因为,企业员工是企业文化建设的主体,在他们之中蕴藏着极为丰富的企业文化建设的素材,特别是他们中间的先进模范人物在企业生产经营实践中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集中地反映了工人阶级的阶级特征,是先进的企业价值观,而这些先进的思想和主体意识,正是提炼总结优秀企业文化的源泉。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企业的目标、信念等深深扎根于每个员工的心目中,形成他们的共识,变成他们的共同信仰,这样就会使他们产生强烈的使命感、荣誉感和责任感,从而自觉地把自身利益、工作职责和企业的整体利益联结在一起,尽心尽力地做好本职工作,如此坚持下去,优秀的企业文化必将脱颖而出。我们枣矿集团公司事实上就是按照这一规律的要求,在借鉴的优秀企业文化的同时,总结和挖掘在企业管理中形成的优质素材,充分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聪明才智,进一步丰富了企业文化的内涵。如当前在全矿区推行的“三三三”管理模式、安全生产“自觉+

制约”、职级工衔配戴、“四位一体”管理体系、编码管理、手指口述管理等就是广大员工丰富企业文化内涵的结晶。

三、创新优秀企业文化必须富有特色、个性鲜明,切忌千篇一律、照抄照搬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企业文化属于“个体文化”,具有自我封闭性。企业应表现出自己特色的个性文化色彩。有个性才有吸引力,有个性才有生命力。许多深谙其中道理的企业管理者在长期经营管理实践中都十分注重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的企业文化,而这些独特的优秀企业文化不但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的发展进步,也给其他企业提供了非常有益的成功经验。

但是,我们不能不看到,目前我国许多企业在企业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方法和手段上的雷同化、一般化、照抄照搬、相互模仿、全面有余、毫无个性的突出问题,使企业文化建设几乎走进了死胡同。而导致这种局面的出现,究其原因主要是我们的企业管理者不能正确处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更不懂得用这一原理去指导企业文化建设实践。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二者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这一哲学原理对于我们建设富有特色、个性鲜明的优秀企业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四、创新优秀企业文化必须突出重点,精心塑造企业之“魂”企业文化理论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多彩,从企业道德、企业民主、企业教育到企业行为、企业制度、企业形象、企业精神等

等,都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的实践中,哪一方面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但我认为,在企业文化的诸要素中,必须抓住主要矛盾,突出重点,只有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建设好优秀的企业文化。

认真理解和把握企业文化理论,从中不难看出,企业文化理论中最深奥、最具魅力的内容,无疑是企业精神,而企业精神是企业价值观的集中表现,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和精神推动力,是一种自觉养成的特殊意志和信念,是企业之“魂”。因此,企业精神就是我们每个企业在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工作中,应该着力抓住的主要矛盾,只有这样,才能“纲举目张”。

目前,在我国许多企业里,对企业精神的塑造还没有引起企业管理者足够的重视,即使有所谓的“企业精神”也太过抽象化、一般化、雷同化,用在哪个行业、哪个企业都可以,毫无个性色彩,以致于许多人看多了,反而连自己的企业精神是什么都不记得了。但这并不是说,我们中国企业就没有把共性与个性完美结合的优秀企业精神,象北京同仁堂的“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一听就知道是同仁堂独有的;而宁波雅戈尔集团的“装点人生,服务社会”的企业精神,既有行业特点,又有独具文化底蕴,很值得每一个企业学习。

总之,企业精神的培育和塑造,是企业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结合的产物,从提炼确立,到成为企业的精神支柱和全体员工的力量源泉,需要不断地培育和塑造,只有这样,

才能充分发挥企业精神在企业发展进程中的积极促进作用

当前,企业文化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新的企业文化构建模式层出不穷,优秀的企业文化对企业发展所发挥的巨大推动力正为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和员工所认同,由此又促进了企业文化建设不断地向纵深发展。本人认为,随着企业文化理论研究越来越深入,企业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视,一个具有鲜明特色的企业文化理论科学体系必将很快建成,而在这种科学理论指导下的广大企业也必将受益非浅,以此为指导自己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上一篇:教育工作四个结合是下一篇:检验科实习个人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