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及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

2023-03-03

糖尿病患者当中存在一些消化系统不适症状 , 而近端胃功能障碍是可能引发这些症状的因素之一[1]。该研究当中 , 旨在探求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及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 , 现将详情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该院治疗糖尿病的36例患者 , 将其根据是否有消化系统症状和并发症的情况 , 分为糖尿病消化不良组和没有胃肠症状组这两组。糖尿病消化不良组有20例 , 其中男性患者占9例、女性患者占11例 , 年龄52 ~ 75岁之间、平均年龄 (68.29±5.84) 岁;没有胃肠症状组有16例 , 其中男性患者占6例、女性患者占10例 , 年龄48 ~ 73岁之间、平均年龄 (65.87±6.59) 岁。对两组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因此可以进行研究对比。

1.2 方法

对所有糖尿病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和近端胃功能测试。

1.3 观察指标

1.3.1消化系统症状评分观察糖尿病消化不良组的临床表现 ,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腹胀、恶心、早饱、烧心、呕吐、便秘、反酸等症状。使用4分法对其程度、频率分别进行评分 , 程度评分中 ,0分表示没有症状 ,1分表示轻度症状 ,2分表示中度症状 ,3分表示重度症状;频率评分中 ,0分表示没有发作 ,1分表示1周有1 ~ 3次 ,2分表示1周有4~6次 ,3分表示1 d有1次以上。总积分 = 程度积分 + 频率积分。

1.3.2近端胃功能测试观察所有患者空腹状态8 h以上饮水达到饱感的阈值量、不能再饮水或有不适症状的饱足量 , 计算两者之差;测量近端胃、远端胃的横截面周长和面积 , 计算两者之差。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对糖尿病患者的评分和测试情况进行统计处理。采用X2检验或者t检验两组糖尿病患者之间测试结果 , 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糖尿病消化不良组症状情况

经过4分法评分 , 得出结果上消化道中主要以上腹不适、腹胀为主要症状 , 下消化道中主要以便秘为主要症状 , 具体结果见表1所示。

2.2两组对比近端胃功能测试结果

经过近端胃功能测试 , 糖尿病消化不良组的饱感阈值量、饱足量、饮水差值、近端胃面积差值等 , 都显著低于没有胃肠症状组 , 故此 , 两组对比近端胃功能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

3 讨论

根据有关资料显示 , 近端胃功能障碍会导致糖尿病患者消化不良 , 引发糖尿病的胃肠道损害等并发症[2]。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上腹痛、上腹不适、腹胀、恶心、早饱、烧心、呕吐、便秘、反酸等症状 , 而可能引发这些症状产生的因素之一就是近端胃功能障碍[3]。

该研究显示 , 在糖尿病消化不良症状当中 , 上消化道中主要以上腹不适、腹胀为主要不良症状 , 下消化道中主要以便秘为主要不良症状 , 且主要原因是和近端胃功能当中的感知功能低下 , 适应性不强有关系。通过对患者进行空腹状态8 h以上饮水的测试 , 让患者饮水达到饱感状态、不能再饮水或有不适症状的状态下 , 对近端胃的扩张能力和容受性能力进行观察 , 结果显示糖尿病消化不良组的饱感阈值量、饱足量、饮水差值、近端胃面积差值等 , 都显著低于没有胃肠症状组 , 这表明糖尿病患者有不良症状时 , 与近端胃的感觉功能存在障碍有关系 , 此外 , 在糖尿病患者当中 , 有胃扩张、胃排空减慢的症状产生时 ,近端胃的顺应性功能也较弱 , 容受性也呈现降低状态。故此 , 两组对比近端胃功能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具有可比性。

综上所述 , 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体现与近端胃功能受损有一定的关联性。

摘要:目的 研究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及其与近端胃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自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在该院治疗糖尿病的36例患者,将其根据是否有消化系统症状和并发症的情况,分为糖尿病消化不良组和没有胃肠症状组这两组。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消化系统症状评分和近端胃功能测试。观察糖尿病消化不良组的临床表现,测试所有患者空腹状态8小时以上饮水达到饱感的阈值量、不能再饮水或有不适症状的饱足量,计算两者之差;测量近端胃、远端胃的横截面周长和面积,计算两者之差。结果 糖尿病消化不良症状当中以上腹不适、腹胀、便秘为主要症状,经过近端胃功能测试,糖尿病消化不良组的饱感阈值量、饱足量、饮水差值、近端胃面积差值等,都显著低于没有胃肠症状组,故此,两组对比近端胃功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结论 糖尿病消化不良患者症状体现与近端胃功能受损有一定的关联性。

关键词:糖尿病,消化不良,近端胃功能

上一篇:化工企业危险化学品专项安全管理实践与研究下一篇:体育教学应注重护生能力素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