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2022-11-26

第一篇:管理经济学作业及答案

2011产业经济学平时作业一及答案

产业经济学平时作业一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各项指标中哪一项不是用来衡量市场集中度的指标?( B ) A.行业集中度 B.市场容量 C.赫芬达尔—赫希曼指数 D.贝恩指数

2.下面哪种市场结构具有产业集中度低,产品有差别,进入和退出壁垒较低的特征(B)

A.完全竞争市场 B.垄断竞争市场 C.寡头垄断市场 D.完全垄断市场

3.下列对贝恩指数的叙述,哪一项是错误的( C ) A.贝恩指数代表的是产业的超额利润率 B.贝恩指数区分了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C.贝恩指数越高,垄断因素越强 D.贝恩指数接近0时,为最优状态

4.OPEC所代表的市场结构可以概括为( B ) A.完全垄断 B.寡头垄断 C.垄断竞争 D.完全竞争

5.如果是牛奶市场,哪一个是正确的?( D ) A.完全垄断 B.寡头垄断 C.垄断竞争 D.完全竞争

6.施蒂格勒认为,当两个或多个产品出售的价格与它们的边际成本之比存在差异时,就存在(

B )。

A.价格差别

B.价格歧视

C.质量差异

D.产品差异 7.一级价格歧视又叫(

C )。

A.非线性定价

B.不完全价格歧视

C.完全价格歧视

D.差别定价 8.在(

C )中,消费者被划分为不同的群体,厂商对每个消费群体收取不同的价格。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三级价格歧视

D.完全价格歧视 9.下列哪个不是高峰定价的实施条件?(

A

)

A.消费者偏好不同

B.产品不能储存

C.不同时期提供服务所用的是同一设施

D.不同时期应有不同的需求特点 10.(

D )指厂商要求消费者为购买商品的权利预先支付一定的费用,然后再为想购买的每单位产品支付额外的费用。

A.空间价格歧视

B.时间价格歧视

C.高峰定价

D.两部收费 11.以下哪种价格歧视在经济生活中最难做到( A

) A.一级价格歧视

B.二级价格歧视

C.非线形定价

D.三级价格歧视

12.下列哪项不是信息产品的特性? (

D

)

A.规模经济性

B.公共品特性

C.固定成本为沉没成本

D.排他性

13.厂商将价格削减至竞争对手平均成本之下以便遏制进入或驱逐出去,一旦成功便会提高价格以补偿掠夺期损失。这是 ( A )。 A.掠夺性定价 B.限制性定价 C.歧视定价 D.转移定价

14.许多学院和大学对贫困学生提供奖学金,这种政策可以被认为是( A )。 A.价格歧视 B.掠夺性定价 C.限制性定价 D.垄断

15.下面哪个因素不是进入壁垒的来源( C )。 A.规模经济性 B.产品差别化 C.短期平均成本 D.在位企业的绝对成本优势 16.构成进入壁垒的非结构性因素是( C )。

A.规模经济 B.必要资本量 C.企业的产品扩散策略 D.政府管制 17.下列哪个领域具有间接的网络效应?( C )

A.电话 B.在线服务 C.计算机软硬件 D.ATM机 18.下列不属于制度壁垒的是( D )。

A.许可证制度 B.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 C.政府的差别性税收 D.政府对垄断企业的高额罚金 19.以下属于沉淀成本的是( C )。

A.企业成立时的注册费 B.人员工资

C.厂房和设备的租金 D.原材料的购买成本

20.下列常见的四种市场结构中,哪种市场结构的进入壁垒最高?( B ) A.垄断竞争市场 B.寡头垄断市场 C.完全垄断市场 D.完全竞争市场

二、多项选择题

1.影响市场集中度的主要因素包括:( ABC )

A.企业规模 B.进入壁垒 C.市场容量 D.产品差别化 2.完全竞争市场由以下哪些条件构成:( ABCD ) A.很多的买者和卖者 B.同质的商品

C.各种生产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而不受限制 D.完备的市场信息 3.形成垄断的原因一般有以下几个方面:( ABCD ) A.对资源的控制 B.拥有专利权 C.规模经济的要求 D.政府的扶植和支持

4.搭配销售对于厂商或消费者来说合理存在的理由是(ABCD) A.提高消费者的购买效率 B.使得厂商避开政府的价格管制 C.厂商可暗中给予消费者价格折扣 D.给予消费者质量保证

5.实施价格歧视必备的条件有( ACD )

A.厂商必须具备一定的市场势力

B. 厂商必须是大型垄断厂商

C.厂商能够区分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D.厂商能够阻止转售 6.下列现象属于二级价格歧视的有( AB

)

A.面包店里每片面包价格为1元,一打面包价格为10元 B.超市里一袋液态奶要2元,一箱装有18袋的液态奶仅需30元

C.某商家在甲地区卖的一部手机1000元,而在乙地区卖一部手机的价格为1500 D.购买机票时,经济舱和商务舱、头等舱的票价都不一样 7.在限制性定价中,影响定价高低的因素有( AB

) A.市场进入壁垒

B.经济规模

C.厂商势力

D.生产能力 8.在三级价格歧视中,垄断厂商的定价原则是(

BC

) A.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制定的产品价格较高 B.需求弹性较大的市场,制定的产品价格较低 C.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制定的产品价格较高 D.需求弹性较小的市场,制定的产品价格较低

9.影响未来成本结构的进入阻止策略包括 ( ABC ) A.过剩生产能力投资 B.干中学 C.提高竞争对手的成本 D.提高转换成本

10.企业退出市场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 ABCD ) A.企业并购重组 B.主动调整实现退出 C.破产退出 D.强制关闭淘汰退出 11.进入壁垒的判断标准 ( ABC ) A.高集中度 B.市场结构 C.高利润 D.企业联盟 4.原有企业提高转换成本的方式有哪些?( AD )

A.个性化服务 B.在系统产品中使自己的产品与对手的产品不兼容 C.根据消费者的累积购买量进行优惠折扣 D.利用长期合同锁定产品需求

三、判断题

1.洛伦兹曲线越偏离右下角,反映市场集中度越高。 ( × ) 2.市场容量的扩大一定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提高。 ( × ) 3.需求交叉弹性系数越大,竞争性越强。 ( √ ) 4.寡头垄断企业的产业集中度很低,进入和退出壁垒较高。 ( √ ) 5.当勒纳指数接近1时为最优状态,此时达到了充分竞争的状态。( × ) 6.限制转卖是所有类型的价格歧视成立的必要条件。

(

) 7.完全价格歧视可以使社会福利达到最大,资源配置效率最高。

(

) 8.掠夺性定价是一种长期行为,目的在于排挤竞争对手从而扩大市场需求

( ×

) 9.若干个企业为了达到稳固地垄断市场的目的而结成联盟,这样的组织就是卡特尔

(

)

10.运用捆绑销售可以获得更多的收益,主要是因为这样的价格安排减少了消费者支付意愿的分散。

(

)

11.完全价格歧视使得生产者获得了消费者的全部剩余 。 (

) 12.随着购买数量的增加,消费者对产品的支付意愿也随即增加 (

) 13.捆绑销售和搭配销售都是将可分离的产品或服务捆搭在一起销售,两个并无实质区别 (×

)

14.卡特尔组织是稳定的。

(

×

)

15.一个特定产业的市场容量较大而且在不断扩大时,进入壁垒就比较低。 ( √ )

16.进入企业在筹集进入资金时,需要支付更高的成本,使得在位企业拥有绝对成本优势。( √ ) 17.进入壁垒不利于社会福利的提高。( × )

18.退出壁垒使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作用弱化,不利于实现有效竞争。(√ ) 19.在企业破产或转产时,沉淀成本越高,退出障碍也就越大。( √ ) 20.腾讯QQ用户不断增加会形成越来越高的网络效应壁垒。( √ )

第二篇:中南经济法学概论作业题及答案

第一章 经济法基础理论概述

1,什么是经济法,经济法产生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

经济法是调整国家干预社会经济过程中发生的各种社会关系,以保障国家调节、促进社会经济协调、稳定发展的法律规范之总称。

一战前后——应付战时物资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经济危机时期——解决危机和提供就业;二战后——市场公平竞争;当代——提供信息、引导和调控。这样经济法的不同侧面逐渐展开,经济法的体系日趋完善。

2,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有哪些功能?

为国家管理经济提供依据;(管理主体)

标明经济活动底线,维护各方权利;(市场主体) 为市场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国内市场环境) 保障国家经济安全。(国际市场环境)

3,比较经济法与行政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体现国家干预社会的强制性;关系主体间都有隶属关系;都有相当的引导命令方式;行政诉讼程序也为经济法运用。关键都是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

不同点:关键是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的是国家调节经济关系,行政法的是行政管理关系。

4,比较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关系。

相同点:都涉及社会经济生活,都调整社会经济关系

不同点:根本不同在于调整的对象不同且立法本位不同。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间的关系,立法本位是个体权利;经济法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立法本位是社会整体经济利益。

5,经济法律关系的内容有哪些?

(1)经济法权利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权利和被管理主体的权利。前者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组织实施权和纠纷违法处理权等;后者包括请求权、受偿权和自主经营权等。 (2)经济法义务

分为两类:管理主体的义务和被管理主体的义务。前者包括完成管理任务的义务、发布信息的义务、依法管理和提高服务的义务等;后者包括纳税义务、服从经济管理义务等。

6,论述我国经济法体系的框架和基本内容

广义的经济法体系包括两个层面:一是规范国家干预管理经济的、调整不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这是狭义的经济法;二是规范所有经济主体组织运行的、调整平等主体间关系的法律制度。本课程讨论的经济法体系主要应限定在第一方面。但由于国家管理经济与经济主体组织运行关系十分密切,因而在本节所阐述的“社会主义经济法制”是广义的经济法,而并未限定在狭义的经济法。

(1)市场主体法

包括规范市场主体组织的公司企业法,以及规范经济管理主体组织和职权的行政法律。

(2)市场秩序维护法

主要是规范市场主体经营活动行为的法律。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相应的经济管理规则是国家管理经济的法律制度,即狭义的经济法。

(3)社会经济调控法

主要是引导、促进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优化资源配置的法律制度。

(4)社会保障法

主要包括劳动法、社会保险制度等保障社会成员基本生活的规范。

(5)纠纷解决程序法

通过民事诉讼、行政诉讼和仲裁制度,来解决经济管理和交易过程中的纠纷。

第二章 经济法主体的一般原理

1,什么是经济法的主体,其特征有哪些?

经济法主体是指在经济法律关系中权利义务的承受者。其特征如下: (1)主体资格法定性

(2)主体行为特定性 (3)主体的国家干预性

(4)主体形态多样性和复杂性

2,取得经济法主体资格的方式有哪些? (1)依法直接取得 (2)依法登记取得

(3)参与国家干预关系直接取得 3,经济法主体有哪些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将经济法主体作不同的分类。 (1)干预与被干预主体

(2) 决策主体、实施主体、活动主体、受特殊保护主体

4,经济法主体责任有哪些? (1)经济管理责任

(2)经济活动行为责任 (3)财产或经济利益补偿责任 (4)信誉责任

第三章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法律制度

1,简述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概念和分类

国家经济管理主体是在国家干预社会经济关系中行使计划、组织、指导、监督和调节职能的当事人。按照不同标准有不同分类:

(1)以管理主体的级别划分有:全国性经济管理主体和地方性经济管理主体

(2)以职权来源划分有: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经济管理职权主体的分支主体或派出机构 (3)以行为内容划分有:经济管理决策主体、经济管理执行主体、经济管理监督主体 (4)以经济管理具体工作划分有:宏观调控主体、专业经济管理主体、市场监督主体

2,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行为有哪些?

立法行为;执法行为;直接调整经济活动;监督行为和服务行为

3,国家经济管理主体职权的概念及特征是什么?

(1)概念: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是国家经济管理主体依法行使管理职能时享有的权利,简称经济职权。

(2)特征:专属性、社会性和强制性

4,国家经济管理主体的职权范围是什么?

(1)经济立法权

(2)经济行政执法权,具体包括经济管理决策权、管理行政命令权、经济行政许可权、监督、行政处罚和强制执行权等。

(3)经济行政指导权,该权力是适应国家管理经济的一种新型权利行使方式,对相对人无强制效力,主要方式是引导、规劝和提倡奖励等。

第四章 经济活动主体法律制度

1,经济活动主体的市场准入的条件有哪些?

(1)符合国家的鼓励、允许性规定; (2)符合国家的倡导性规定;

(3)具备相应民事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 (4)具备特定市场所要求的资格。

2,简述经济主体的工商注册登记程序

(1)事先准备需要提交的文件;

(2)名称预先核准;

(3)开设帐户、请会计师事务所验资; (4)将以上资料提交工商登记部门审核; (5)如获核准,发给营业执照;

(6)凭执照申请刻制公章、开设正式帐户、进行税务登记等; (7)开始营业活动。

3,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什么?主要法律规制有哪些?

经济活动主体外部行为主要是其与其他市场主体之间的关系,主要是经济竞争行为,因而国家的法律规制主要是规范经济活动主体的参与竞争的秩序,维护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主要法律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和《反垄断法》等。

4,简述经济活动主体破产的条件和程序

(1)破产的条件:主体必须是法人;实体条件是债务人的资产不能清偿到期债务;除外情况,即一些特殊情况下,符合以上两条件的企业不必然破产。 (2)破产程序:

第一,债权人或债务人申请,但国企申请破产必须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第二,法院受理;

第三,法院审理,包括立案、组织申报登记债权、召开债权人会议、调解和解、整顿、宣布破产等;

第四,破产财产的清算和管理; 第五,清偿顺序:拨付破产费用、破产企业职工工资和劳动保险费、破产企业拖欠税款、破产债权。

第五章 社会经济秩序维护法的一般原理

1,市场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1)竞争性

(2)自由性 (3)公平性 (4)规则性 (5)信用性

2,比较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 (1)两者的划分标准是配置社会资源的手段:市场经济以市场机制来配置资源,计划经济以计划手段来配置资源。

(2)两者各有优势和不足:市场经济能充分发挥个体能力,但有时发生无序和混乱;计划经济能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常常导致活力缺乏。

(3)经济发展的不同地区和阶段,应当综合两者的优势,使计划和市场机制有机协调,产生最佳的资源配置效果。

3,市场经济有序进行的条件有哪些?

(1)经济活动主体的自主活动

自主活动使资源流向最急需的经济部门,同时产生的竞争激励主体提高能力和商品品质,从而提高整个经济的活力和质量。 (2)管理机关的引导

国家经济管理机关提供全面及时的信息和服务,可以克服市场的盲目性缺陷,增强市场主体的预期性和决策准确性,促进社会经济健康发展。 (3)市场规则的约束

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此语是对这一条件的高度概括。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关键的转折就是要从听命于权力的安排转向服从法律规则。

(4)社会的环境影响以及社会的监督

社会环境对个体行为影响巨大,因而市场经济有序发展有赖于产生良性效果的社会环境,而这归根到底取决于法治的保障水平。

4,市场规制法的构成有哪些?

(1)市场竞争规制法

即对市场竞争行为进行约束,以维护公平竞争秩序的法律规范。包括《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垄断法》。

(2)广告规制法

是对市场主体的宣传行为统一规范,主要由《广告法》规定,《反不正当竞争法》中也有规定。

(3)价格规制法

价格的规范,对于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对于其他主体的公平竞争条件以及整体经济的宏观长远发展都有特殊意义。我国《价格法》是主要法律渊源。

(4)产品质量规制法 (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第六章 经济竞争法律制度

1,比较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正当竞争”一词源于1883年《保护工业产权的巴黎公约》这一保护知识产权的国际法文件,一般指违法诚实信用原则和违反公平竞争原则的行为。

(2)正当竞争和不正当竞争的界限 该界限取决于法律规定。一般各国相关法律是通过对不正当竞争进行原则性描述来确定其与正当竞争的界限的。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2,比较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

(1)不公平竞争是指竞争主体在地位和条件不平等的前提下展开的竞争。有时不平等的地位和条件恰恰是主体通过竞争而逐渐获得的,如微软、可口可乐等著名企业在各自行业中的优势地位。

(2)不正当竞争是指竞争主体违反法律规定,利用违法带来的优势进行竞争。不正当竞争当然都是不公平竞争。

(3)不公平竞争与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第一,主观不同:不正当竞争有违法的主观;而不公平竞争不一定有违法主观。 第二,形成前提不同:不正当竞争前提是违法;不公平竞争前提不一定是违法。 第三,后果不同:不正当竞争造成市场混乱;不公平竞争不一定造成市场混乱,有些恰恰形成优胜劣汰。

第四,法律规制不同:不正当竞争必然被法律禁止;不公平竞争法律区别对待。

3,商业贿赂的概念、表现形式和特征?

(1)概念:是指在经营活动中通过给予非法的经济利益来换取交易的行为。 (2)表现形式:回扣等。

(3)特征: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所付出和收到的经济利益不如实入帐。

4,简要说明反垄断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

广义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包括反垄断法,因为都是反对市场中破坏公平竞争秩序的行为。二者的主要区别是:反不正当竞争法主要规制同规模的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

是过度的竞争行为;反垄断法主要规制不同规模经营者之间的竞争关系,同时反对的是引发竞争不足的限制竞争行为。

5,列举经济垄断行为的类型?

协议垄断;滥用市场支配地位;合并;股份保有;董事兼任;独家交易

6,广告竞争的准则有哪些?

(1)一般广告的准则:清楚、明白;真实、准确;不得利用广告进行不正当竞争;不得有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发布形式符合规定

(2)特殊广告的准则:药品与医疗器械广告的规则;农业广告的规则;烟草广告的规则;食品、酒类和化妆品广告的规则

第七章 产品质量法律制度

1,简述产品与产品质量的概念

(1)产品:产品质量法上的“产品”范围是由法律特别规定的,比通常意义上的“产品”范围小。我国《产品质量法》规定“本法所称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2)产品质量:是指产品本身所具有的符合人们需要的特征和性能之综合状况;产品质量法上的基本要求是具备法定或约定的使用性能,不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性。

2,产品质量制度体系有哪些基本内容?

(1)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制度;(2)产品质量认证制度;(3)产品标准化制度;(4)产品计量制度;(5)产品质量检验制度;(6)产品质量检查制度;(7)产品质量表示制度;(8)产品质量社会监督制度;(9)产品召回制度

3,辨析与产品质量问题相关概念:不合格、缺陷、瑕疵、不符合约定。

后三者都是“不合格”,因而不合格是一种对质量达不到一定水平的笼统的界定;缺陷主要是产品存在不合理的危险,是达不到有关法规的要求、不能销售流通的;瑕疵不影响产品质量只影响其价值;不符合约定主要指产品质量达不到合同的规定。

4,产品质量责任的种类有哪些?

违约责任——经营者只要违反约定即应承担责任;

三包责任——经营者对于影响使用的商品应当承担的维修、更换和退货的责任; 产品质量责任——因缺陷引致损失而应当承担的责任。

5,我国标准体系包括哪些?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

第八章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律制度

1,消费者与消费者权益各自涵义是什么?

消法上的消费者主要指购买和使用商品或服务的自然人;消费者权益是法律所确定的消费者所享有的各项权利。

2,简单回答消费者权益保护立法的理论基础。

消法的理论基础:哲学、政治学上——基于人权的保护;经济学——基于消费环节的重要性;法学——基于消费者弱势地位的弥补;社会学、管理学——社会体系的和谐发展。

3,我国法律规定消费者的基本权利有哪些?

我国《消法》规定了消费者的九项权利: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公平交易权;求偿权;结社权;接受教育权;受尊重权;监督权。

4,我国消法对消费者的求偿权的规定特点何在?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5,消费争议解决途径有哪些?

(1)消费者与经营者协商;(2)请求消费者协会调解;(3)向工商等管理部门投诉举报;(4)向法院起诉。

第九章 宏观经济调控法的一般理论

1,简述宏观经济调控法的概念、特征和地位

(1)定义:是指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发展为对象加以综合计划调控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特征:主体是国家;规范表现形式主要是经济政策;调整方式多为引导和鼓励;立法本位具有社会整体性和综合性。

(3)地位:涉及社会整体经济的长远发展,具有社会公共性,是经济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2,宏观经济调控法有哪些重要法律?

(1)计划法;(2)产业政策法;(3)财政、金融法;(4)对外经济发展法。 其中,计划法是龙头,产业政策法是主体,财政金融等法提供杠杆机制保障。

3,制定统一的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法的必要性何在?

(1)落实宪法的要求;

(2)完善国家宏观调控体制; (3)增强宏观调控的协调性; (4)保障国家经济安全; (5)提供宏观调控质量

4,国家进行宏观经济调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1)颁布宏观调控的基本法律; (2)制定临时措施法;

(3)颁布指引性政策和实施优惠政策; (4)提供信息服务和劝导服务; (5)对违法行为予以惩罚、纠偏。

第十章 计划与产业引导法律制度

1,什么是计划法,大致内容有哪些?

(1)概念:是调整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实施和监督过程中所产生的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计划法的内容:计划主体的地位职权、计划内容体系、计划的编制程序和实施管理、计划责任等。

2,统计法及其内容是什么?

(1)统计法中的统计专指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的统计。 (2)统计法是专门调整统计关系的法律规范。 (3)主要内容:统计任务范围、管理体制、方法等

3,产业政策法的概念和性质是什么?

(1)产业政策法是指产业政策为内容或者以保证产业政策实施为目的的法律规范。 (2)产业政策法的性质:调整方式是政策性的,表现形式是法律规范;内容涉及宏观经济的调控,是经济法的典型表现;

4,分析比较产业技术政策、产业结构政策与产业布局政策的关系。

(1)产业技术政策是旨在提高产业中技术运用程度和科技含量的调控制度;(2)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针对产业部门的规模比重和发展速度进行调整;(3)产业布局政策主要是针对地区经济的特点进行调控。在进行整体协调时必须同时考虑经济部门发展的要求和地区的优势相结合。

第十一章 财政金融调控法律制度

1,简述财政法概念和内容。

(1)概念:财政法指调整国家资金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等财政关系的法律规范。 (2)内容:包括预算法、税法、国债法和财政监督法等。

2,财政预算与财政决算各指何内容?

(1)财政预算:指按照法定程序编制、核定在一定时期内国家集中掌握一部分财政收入和支出的预先方案。

(2)财政决算:是对年度财政收支情况的会计总结活动。

3,政府采购及其特征是什么?

(1)政府采购是政府为维持行政运行、实现公共目的,依法以购买者身份购进货物、工程或接受服务的行为。

(2)性质:财政支出行为具有公共性,应依法进行接受严格监督。

4,我国现行税法规定的税种有哪些,各自概念是什么?

(1)流转税:是针对生产流通过程而确定征收的税种,包括增值税、土地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海关税。

(2)所得税:是针对纳税主体的所得而征收的税种,包括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农业税。

(3)财产税:是针对取得财产而征收的税种,包括房地产税、契税。

(4)行为税:是正对特定行为而征收的税种,包括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筵席税、消费税、屠宰税等。

(5)资源税,是针对资源开发利用而征收的税种,包括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

5,金融立法主要包括哪些内容?

金融立法主要包括金融管理法和金融交易法。

金融管理法是调整在国家以社会整体经济的调控为目的,对金融业的引导、监督管理过程中发生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金融交易法是调整经济活动主体从事金融商品交易过程中各种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6,国家禁止的非法价格行为有哪些?

(1)价格垄断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相互串通或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操纵市场调节价,扰乱正常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其他经营者或消费者权益,或危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2)价格欺诈行为:运用各种虚假价格手段,误导消费者的行为。

(3)暴利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合理价格幅度外牟取超额利润的非法行为。

第十二章 对外经济促进与管制法律制度

1,中国加入WTO的机遇和挑战有哪些 (1)中国加入WTO获得的机遇:

平等参与国际竞争;获得公平解决贸易争端的资格;获得各成员国的永久性最惠国待遇;享有WTO组织成员的权利;促进国内经济政策完善 (2)中国加入WTO受到的挑战:;关税降低义务;消除非关税壁垒的义务;降低市场准入义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义务;统一市场、制度接轨;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义务

2,《对外贸易法》对外贸秩序维护规范的主要方面是哪些? (1)对外贸代理秩序的维护(2)许可证及配额管理秩序的维护(3)进出口商品质量管理秩序的维护(4)反倾销、反补贴的竞争秩序维护(5)保证措施的采用。

3,涉外技术转让及其基本要求是什么?

涉外技术转让,即技术进出口,是指通过跨境贸易、投资或经济技术合作方式转移技术的行为。基本要求是在符合自由平等的民间交易规则的基础上,还应当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与安全要求。

4,我国外商投资的新趋势及立法要求是什么?

(1)外商投资的新趋势:从组织形式看是由传统的设立有限责任公司到设立股份公司;从开办生产企业到涉足金融服务领域;从绿地投资到对国内企业进行并购;出现了外商设立创投公司、连锁经营以及以BOT形式涉足基础设施产业。

(2)根据新形势的要求,制定修改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并针对新的趋势进行立法准备,比如正在进行的对《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的修订工作。

第十三章 劳动和社会保障规划概述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与问题各有哪些?

(1)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的现状:就业局势稳定,就业结构趋于合理;劳动关系调整的法律制度基本建立;工资分配制度不断完善;各种保障制度初步建立

(2)面临的问题:就业矛盾人尖锐,结构性失业突出;劳动力市场机制不健全;劳动力整体素质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人口老龄化;社保资金缺口大;行业间工资分配不合理;劳动关系多元复杂

2,我国劳动就业和安全保障的立法有哪些内容?

初步形成了《劳动法》《工会法》、《矿山安全生产法》、《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体系。

3,我国社会保险和社会保障立法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社会保险立法主要有《保险法》、《失业保险条例》、《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条例》等。 (2)社会保障立法主要有《义务教育法》、《残疾人保障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儿童权益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弱势群体保护的制度体系。

第十四章 劳动管理法律制度

1,我国劳动就业的鼓励和促进政策有哪些方面? (1)建立就业服务体系

(2)针对不同群体的特殊鼓励政策

2,劳动就业基本制度有哪些方面? (1)劳动就业准入制度; (2)市场公平竞争制度; (3)照顾特殊群体就业制度; (4)就业状况备案制度。

3,劳动就业市场准入有哪些?

(1)劳动市场经营准入;(2)劳动市场的招聘准入;(3)劳动就业市场的就业准入

4,劳动监察有哪些方式?

常规巡视;举报专查;劳动年检;备案审查;专项检查

5,简要说明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原则和程序。

调解原则是:自愿申请、及时调解;民主协商;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调解程序:申请——受理——调解——制作调解协议书等。

第十五章 社会保障制度

1,简述社会保障的概念与特征。

概念:是国家通过国民收入的分配和再分配,对暂时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以保证其基本生活的制度体系。

特征:强制性,即以国家立法为基础;社会性,即强调全民参与和针对全民;互济前提下的福利性,即通过社会主体筹集部分资金来共享保障;人道性,即体现人道主义精神。

2,简单列举社会保障制度的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1)经典传统型,特点是国家、雇主和个人共同负担;

(2)全面福利型,特点是国家以税收全面负担; (3)国家保障型,特点是国家和用人单位全部负担; (4)个人储蓄型,特点是国家不负担而由个人储蓄积累。

3,社会保障法的基本要素有哪些?

(1)社会保障组织体系;(2)社会保障权;(3)社会保障待遇;(4)社会保障的享受条件;(5)社会保障基金;(6)社会保障管理;(7)社会保障监督。

4,社会保险具体制度包括的内容?

(1)养老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依法在劳动者达到国家规定年龄退出劳动岗位后,给予一定物质保障的制度;

(2)失业保险制度即国家通过建立基金对暂时中断生活来源的劳动者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3)医疗保险制度即在人们需要医疗时,由国家给予提供医疗服务或经济补偿的社会保障制度;

(4)工伤保险制度即国家和社会为遭受工伤的劳动者及其亲属提供医疗救治、生活保障、经济补偿和康复等帮助的社会保障制度;

(5)生育保险制度即国家立法规定在劳动者因生育子女导致劳动中断时,由国家和社会给予帮助的社会保险制度;

(6)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即针对农村成员的养老社会保险制度。

第十六章 经济纷争处理法律制度

1,论述经济纷争的特点

主要是要与民商事纠纷区别开来。

(1)发生的领域和原因不同:经济纷争发生在国家经济干预领域,因有关主体行为不符合国家干预经济目标而起;民商事纠纷发生在民商事活动领域,因平等交易主体间利益受损而起;

(2)表现形式不同:经济纷争多以政府管理经济中的纷争为表现;民商事纠纷多以经济活动主体的交易纠纷为表现;

(3)处理方式不同:经济纷争中经常以政府决定来处理;民商事纠纷多以协商、仲裁和诉讼方式解决;

(4)处理依据不同:经济纷争处理依据既有法律也有政策;民商事纠纷处理主要依据

约定和法定规则;

(5)处理结果不同:经济纷争处理结果既有补偿、赔偿,也有许多政府行政处罚措施;民商事纠纷处理结果主要是民事性的补偿和赔偿。

2,经济纷争的主要表现有哪些?

政府普遍性行政行为的纷争;政府具体经济管理行为的纷争;竞争主体之间的纷争;经济活动主体与消费者之间的纷争。

3,简单说明涉外反倾销、反补贴纷争处理程序

申请;答辩;调查;初次裁决;复核;最终裁决

第三篇: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作业题及答案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2)

1. 氯氟烃是一种人造化学物质,进入上世纪60年代以后,开始大量使用,主要用在( ABCD)。 A气溶胶B制冷剂C发泡剂C发泡剂

2. 碳基能源燃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AB )等温室气体是造成大气褐云、灰霾、酸雨和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A二氧化碳B二氧化硫C氧气D氢气

3. 人口增长对下列哪些资源具有巨大压力(ABCD)。

A土地B森林C水资源D能源和物种资源

4. 2010年4月,UNDP人类发展报告提出中国走向低碳之路的一揽子政策选择,建议渐进实施碳税制度。(错误)。

5. 我国的《循环经济促进法》是我国循环经济法律体系的基本法。(错误)

6. 循环经济的低碳模式本质是一种经济控制模式,按照减量化原则,通过源头控制减少CO2排放,即减碳。 (正确)

7.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新的人类生存与发展哲学,追求的直接目标是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优化,最高目标是人类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正确)

8. 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指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9. 低碳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是(D)

A建立低碳经济发展的机制B加强法律体系建设C构建低碳技术创新机制D低碳技术创新

10. 煤的精细生产高效利用属于(A)

A降碳技术B零碳技术C消碳技术D高碳技术

11、循环经济的特征不包括(D)

A观念先行性B技术先导性C物质循环性D主体单一性

12、低碳经济的特征有哪些?

答:

1、低碳经济具有低能耗,资源节约的特征;

2、低碳经济具有低污染,环境保护的特征;

3、低碳经济具有低排放性,体现了清洁生产的特征。

13、“低碳经济”概念首次出现在2003年英国政府发表的《我们未来的能源:创建低碳经济》中

1、日本在发展低碳经济的推进措施中努力加强国际合作,措施有( ABCD )。(多选)P71-7

2A、推出环保合作倡议B、开展双边与多边交流、合作

C、加大环保资金国际救援力度D、以上都对

2、应对全球气候变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了应对目标是(ABCD )。 A稳定温室气体浓度B生态系统能适应气候变化C确保粮食生产免受威胁D使经济可持续发展

2、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 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 BCD ) 。(多选) P196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3、人类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改造,应当以不破坏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偿和调节功能、遵循生态平衡规律为原则,其原则有(BCD)。

A大力开发人力资源

B在开发利用可更新资源时,应与其再生增殖能力相适应,与其补偿供给能力相平衡

C在开发利用不可更新资源时,更应当设法延长矿物的衰竭期

D当生态平衡失控或失调以后,应尽可能地恢复和重建。

4、按照“低碳”的要求,城市应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低碳经济发展模式,坚持把节能减排作为低碳经济约束性指标。(对)

5、转向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方式的重要途径之四,是全面加强以低碳饮食为主导的科学膳食平衡。(对)

6、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工业固体废物堆存和处置量、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废金属再生利用率、城市生活垃圾清运量、CO2排放量其值越高说明废弃物利用效率越高,新资源的开采量就越小,社会总能耗就越小。 (错误)

7、发展太阳能行业与低碳经济无关。(错误)

8、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有(C)。

A推进能源市场化改革B引导社会能源需求

C调整能源结构D加强自主创新和技术进步

9、目前我国产业结构中,(B)比重偏高。

A工业B农业C服务业D第三产业

10、公民参与低碳消费方式需要关注“5A”,(B)即人们实行低碳消费方式的经济成本可以承受。 A认知性B可行性C可操作性D可承受性

11、把煤在汽化的条件下,或者是其他工业条件下,转化为清洁的气体燃料、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的技术是指(A)。

A煤清洁技术B煤替代技术C煤净化技术D煤转变技术

12、 简述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 (简答 )

P177 答:

1、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2、国家有扶持政策要加强;

3、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 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

5、优化油价政策。

13、.全球气候正经历以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变化,近 50 年的气候变化很可能主要由动 造成。

14、全力行低碳消费需要政府、企业和公众“三管齐下”。(填空) P9

215、发展低碳经济需要低碳文化软实力的支撑。

1、广义的低碳消费方式涵义包括“五个层次”,不包括( D )。(单选) P9

2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全消费D、环保消费

2、以下属于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的有( ABCD )。(多选) P230

A、理论障碍B、观念障碍C、管理障碍D、制度障碍

3、下列关于低碳模式论述不正确的是( D )。

A:碳模式是由经济、社会、生态系统按一定系统规则、秩序构成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B:低碳模式是由低碳经济、低碳社会和低碳生态等子系统构成的复杂巨系统

C:低碳模式是“经济-社会-生态”三维一体的多目标复合系统和有机整体

等系统运动

4、大力发展低碳经济是我国摆脱生存危机的必然发展方式。(判断)P87(正确)

5、低碳经济实质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创建清洁能源结构(正确)

6、低碳营销是技术创新的基础和关键。(错误)

7、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严重,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正确)

8、1993年美国一场飓风就造成400亿美元的损失

低碳消费首先需要一种态度,然后形成一种习惯,最后定型为一种价值观下面属于低碳消费指标的是( C )。(单选) P320

A、单位GDP能耗B、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

C、人均碳排放D、二氧化碳排放因子

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导向的营销模式是( A )。(单选)P32

4A、产品营销模式B、市场营销模式C、绿色营销模式D、持续营销模式 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近期目标是什么? (简答 ) P101-10

2答:

1、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调整能源结构;

3、遏制奢侈浪费;

4、加快低碳能源技术的开发。

我国低碳经济在整体上还处于“要素驱动型”发展阶段,提升低碳技术创新贡献是加快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中心环节。

障碍、制度障碍、技术障碍和效益障碍等方面。

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作业(5)

1、增加温室气体吸收的途径主要有( AB )。(多选) P1

2A、植树造林B、采用固碳技术C、减少人口D、大量消费汽车

2、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目标是:通过设计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ABCD)。 P232-23

3A、明确我国循环经济发展的重点

B、建立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

C、促进人类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和生存年限的尽可能延长

D、以上都对

3、关于我国低碳汽车产业化的创新思路探索包括(ABCD)

A建立电动汽车管理规范B加大自主研发的力度

C国家的扶持政策要加强D建立完善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

4、碳税政策能抑制碳排放增长,对经济没有负面影响。(错误)

5、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是低碳经济模式的两个特征。(错误 )

6、目前我国的能源结构中,煤炭仍然占最主要部分。(正确)

7、环保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的一个突出的特点是环境政策与环境标准、环境法律法规是环保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因素,(正确)

8、对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危害最小,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指的是(D)

A恒温消费B经济消费C安消费全D可持续消费

9、虽然我国能源结构在不断优化,但一次能源生产的2/3仍然是( A )。(单选) P3

31A、煤B、石油C、天然气D、太阳能

10、

11、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最基本的影响因素是( C )。 (单选 )P

A、人B、政策C、市场机制D、自然

12、发展低碳经济,加速煤炭企业转型的对策与出路有哪些? (简答 ) P171-17

3答:

1、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清洁生产;

2、强化科技创新,推进低碳技术科技;

3、倡导低碳社会氛围和生活方式;

4、推进低碳制度创新与法律体系建设。

13、中国的能源消费对煤炭的依赖程度很高,它占中国能源消费总量的70%以上。

14、低碳经济是全球经济发展的最佳模式之一,低碳消费方式是其重要环节。

15、太阳能作为“低碳经济”发展中最优质的资源,其利用技术的发展直接关系到低碳经济的前进步伐

第四篇:2012年党校函授经济学公共管理学作业题参考答案

第一单元

1.何谓公共管理?2

答: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部门整合社会的各种力量,广泛运用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方法,强化政府的治理能力,从而达到提升政府绩效和服务品质的目的。

2.公共管理具有哪些基本特质?4~7

答:公共管理具有以下基本特质:(1)政治权威与经济权威(2)多元制衡与自主性(3)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4)法的支配与意志自治(5)政府与市场(6)多元理性与经济理性。

3.公共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基本的管理技能?有效公共管理者应具有哪些基本的特质?

答:公共管理者的技能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技术性技能。(2)人际关系技能。(3)概念化技能。(4)诊断技能。(5)沟通的技能。

公共管理者应具备以下7个基本特质:(1)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一个良好的自我评估者。(2)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是不令人讨厌的。(3)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追求美好的意志与周全的政治感觉。(4)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耐心。(5)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具有多样化的工作经验。(6)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以民众为导向。(7)有效的公共管理者必须擅长于分析与思考。

4.什么是公共组织?公共组织具有哪些基本的特点?

答:所谓的公共组织,从广义上而言,凡是不以营利为目的,而是以服务社会大众,以提高公共利益为宗旨的组织都可以称为公共组织。从狭义上来看,乃是指行使行政权,达成公共目的的组织。

公共组织的特点主要有:(1)公共组织是以追求公共利益为价值取向。(2)公共组织的活动受法律法规的限制并具法律的权威。(3)公共组织权威的割裂。(4)公共组织受到高度的公共监督。(5)公共组织间的相互依存性。(6)公共组织的政治因素的考虑。(7)公共组织的目标大多模糊不清且不易测量。(8)公共组织的独占性。(9)公共组织行为具有强制性。

5.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层级化?层级化的优点有哪些?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层级化,即纵向结构。公共组织结构层级化的优点是:权力直线分布,权力链清楚,利于政令统一和指挥统一;权力集中,层层节制、上下隶属关系清楚,有利于信息传递和监督;在层级化下,组织目标明确,分工明确,工作程序明确,有利于调动下属和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6.什么是公共组织的分部化?分部化的优点有哪些?

答:公共组织结构的部门化,亦称分部化,是指部门之间平衡分工的构成形式。部门化的好处就在于:它有利于整体协调,突出公共管理的专业特征和地域特点;有利于对管理对象实行专业化管理,使之自成体系,独立行动;应变能力强,有利于灵敏地反映环境的变化;信息流通快,有利于调动下属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

7.什么是战略管理?战略管理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战略管理可视为管理者有意识的政策选择、发展能力、解释环境,以集中组织的努力,达成目标之行为。战略管理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1)战略管理是未来导向的。(2)战略管理着重于较长远的、总体的谋略。(3)战略管理是一个组织寻求成长和发展机会及识别威胁的过程。(4)战略管理是直觉和理性分析的结合。(5)战略管理是持续性与循环性的过程。(6)战略管理是前瞻性思考和由外而内的管理哲学。

8.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条件有哪些?

答:公共部门成功实施战略管理的条件有:(1)公共管理者必须树立长期观,打破短期主义的思考,发展前瞻性思者。(2)政府部门必须打破职责的限制。(3)在重大问题的战略决策和规划过程中提供政治参与的权利与机会。(4)重视更高层次的问题。(5)追求满意。(6)殊途同归。

第二单元

1.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答:公共决策的基本原则主要有:(1)信息原则(2)预测原则(3)客观原则(4)系统原则(5)可行性原则(6)择优原则(7)民主原则(8)弹性原则。

2.联系我国实际,论公共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化。

答:公共决策科学化就是指公共决策这一主观活动要完全符合客观事物的实际,并运用科学的理论、方法、手段和体制进行决策。实现我国公共决策科学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有:(1)树立正确的决策指导思想。(2)正确认识具体决策对象和决策环境的特点和规律。(3)建立健全决策机制。(4)规范决策程序。(5)现代化的决策技术与方法。

公共决策的民主化就是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使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参与决策的民主权利,并广泛听取各行各业专家学者的意见和建议,使决策能够充分体现民意,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我国公共决策民主化的基本要求和途径为:(1)决策观念的民主化。(2)决策过程的民主化。(3)决策环境的民主化。(4)决策体制的完善化。

3.公共决策执行有哪些基本的特点?79~80

答:公共决策执行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它是一种具有目标导向的活动。(2)它是一个再决策的过程。(3)它是一个务实性的活动。(4)它具有一定的时限性。

4.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影响公共决策执行的主要因素有:(1)社会公共问题的性质。(2)公共决策本身的质量。(3)执行机构的效能。(4)环境因素。

5.简述公共决策执行在公共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答:公共决策的执行在整个公共管理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实现公共决策的惟一途径。(2)公共决策的执行是验证和修正公共决策的重要步骤。(3)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判断和测量公共管理成效的重要尺度。(4)公共决策的执行是公共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一项重要职责。

6.公共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是什么?

答:公共组织领导的基本职能是:(1)决策职能(2)组织职能(3)用人职能(4)协调职能(5)监督职能(6)教育职能。

7.如何实现领导班子群体结构的优化?

答:优化领导班子的群体结构,即在组建领导班子时,要注意领导成员间的年龄结构、智能结构、气质结构、知识结构等的协调搭配,使领导成员之间能够相互取长补短,弥补各自的不足,从而形成一个团结、高效、富有战斗力的集体。

8.什么是领导影响力?影响领导影响力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答:领导影响力就是领导者在领导过程中,有效改变和影响他人心理和行为的一种能力或力量。构成领导影响力的基础有两个大的方面,一是强制性影响力;二是非强制性影响力。构成强制性影响力的因素主要有:(1)法律(2)职位(3)习惯(4)武力。构成非强制性影响力的基础和因素主要有:(1)品格因素(2)才能因素(3)知识因素(4)情感因素。

9.与其他资源相比,人力资源管理有哪些特性?

答:人力资源管理的特性有:(1)人力资源是一种能动资源。(2)人力资源是一种具有高增值性的资源。(3)人力资源是无法储存的资源。(4)人力资源必须不断地投资、维持与提升,才能保持其价值并增值。

10.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答: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原则是:(1)分类管理原则(2)依法管理原则(3)公开、平等、竞争原则(4)注重实绩原则(5)民主监督和公开监督原则。

第三单元

1.公共财务管理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答: 公共财务管理的性质就是为了使公共财务收支达到最佳的运用效果而设计的一套系统的管理方法和制度。它的特点是:(1)基础性(2)管制性(3)计划性(4)政策性。

2.政府财务报告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答:政府财务报告,无论其形式如何,都应符合某些基本的质量要求,财务报告须尽最大可能满足不同需求者的要求。一般而言,一个高质量的财务报告应符合下列基本要求:(1)及时性。(2)内容的公正性。(3)适用性。(4)可信性。(5)可比性。(6)中立性。(7)物质性。(8)连续性。(9)内涵的丰富性。

3.试述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与作用?

答:政府预算在现代政府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在于:(1)宏观调控的作用。(2)合理分配资源的作用。(3)监督的作用。(4)法律拘束的作用。

4.公共管理信息系统具有哪些基本的特征?

答:公共管理信息系统的特征在于:(1)经济权威。(2)政治权威。(3)人事系统。(4)工作环境。

5.简述电子化政府及其特征。

答:所谓的电子化政府,是指政府有效利用现代信息和通讯技术,透过不同的信息服务设施(如电话、网络、公用电脑站等),对政府机关、企业、社会组织和公民,在其更方便的时间、地点及方式下,提供自动化的信息及其他服务,从而建构一个有回应力、有效率、负责任、具有更高服务品质的政府。电子化政府的特征为:(1)倡导科技领先。(2)政府信息的公开和可获得性。(3)政府与民众之间的互动机制。(4)更有效率。

第四单元 1.何谓绩效管理?绩效管理的性质是什么?

答:绩效管理乃是对公共部门的公共服务或计划目标进行设定与实现,并对实现结果进行系统评估的过程。绩效管理的性质是组织系统事例组织资源达成其目标的行为。

2.简述公共部门绩效管理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策略。

答:绩效管理制度共同的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绩效管理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必须将所有绩效都以量化的方式呈现,再据此进行绩效衡量。(2)功能相同的公共组织有地区性的差异,其规模大小亦不一,以同样的绩效指标来衡量它们之间的绩效,并作比较,并不公平。(3)如何制定与品质绩效有关的指标仍是绩效衡量的主要限制。(4)绩效管理或衡量制度的成效,其主因之一取决于绩效指标的制定是否周延、是否合理、是否客观,是否能涵盖该组织的重要绩效。(5)绩效管理做得好不好、是否正确,有赖可靠的信息,如果所收集的信息错误或不够全面,就无法真正反映机关的实际绩效。

成功进行绩效改进的策略是:(1)管理者要成为组织绩效的中心。(2)高层的支持与承诺。(3)制定绩效目标和绩效规划。(4)绩效衡量对组织要有意义。(5)利用绩效规划和衡量体系使管理者负责任。(6)意识到绩效的重要,并促使组织成员参与绩效改进。(7)要连续不断地发现问题和绩效改进的机会。

3.简述绩效管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管理中的作用与意义。

答:绩效管理与评估在当代公共管理中具有其重要的作用与意义:(1)有助于激发和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2)有助于组织资源的有效配置。(3)有助于对管理过程的监督与控制。(4)有助于行政成本的降低和行政效率的提高。

4.简述公共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与内容。212~217

答:公共管理法治化的基本要求与内容:(1)行政合法。所谓行政合法,是指行政权的获取、组织和行使必须依据法律,符合法律的精神、原则和规范,而不是与法律相抵触。(2)行政适当。所谓合理或适当,意即自由裁量行为要客观、适度和符合理性。(3)平等保护。平等保护,既有实体法上的意义,也有程序法上的意义。从实体法上而言,它要求的是法律规则上的平等。它包括两个基本方面:(1)禁止恣意。(2)法律平等要求法律规则把人、物和事情归于一定的类别,并按照某种共同的标准调整它们。

5.什么是行政行为合法?行政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与要求是什么?214

答:行政行为合法是指行政主体实施的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行为合法的具体内容是:(1)行政主体实施了行为或不作为行为;(2)行政主体实施的行为在自己的职权范围内;(3)行政行为符合法律的要求;(4)合法行政行为是能够引起法律效果的行为。

6.简述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与作用。211~212

答: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意义与作用在于:(1)维护行政秩序。与法律永远相伴随的一个基本价值,便是社会秩序。(2)保障公民权益。公共管理法治化的最终目标之一还在于尊重和保障公民的权益。(3)遏制公共权力的膨胀和违法行政。近代法治的初始意义就是为了制约和监督公共权力。

第五单元

1.什么是行政责任?行政责任具有哪些基本的内涵?227~228 答:行政学者费斯勒和凯特认为:行政责任具有两个方面:其一是负责,表现为忠实地遵守法律,遵守上级的命令和经济与效率的标准。其二是道德的行为,即坚守道德的标准,避免出现不符合伦理道德的行为。行政责任的内涵具有以下几个方面:(1)回应。(2)弹性。(3)胜任能力。(4)正当法律程序。(5)负责。(6)廉洁。

2.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权限有哪些?234~235

答: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主要权限有:(1)检查权。(2)调查权。(3)建议权。(4)行政奖惩决定权。

3.简述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239~243

答: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对政府监督的方式及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听取和审议政府工作报告。(2)审查和批准国民经济计划和财政预算、决算。(3)审查政府的法规、决定和命令。(4)质询和询问。(5)视察和检查。(6)建议、批评和意见。(7)受理申诉和检举。(8)罢黜职务。

4.什么是职业伦理?公共职业伦理具有哪些特性?2

52、252~253

答:职业伦理即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在职业劳动和工作过程中应遵守的,与其职业活动相适应的行为规范。公共管理的职业伦理,指的是公共管理中一些具有约束性的价值观,一些在公共管理领域不可取消的标准和人格态度。公共职业伦理具有的特殊性主要体现在:(1)明显的政治性。(2)一定的强制性。(3)较强的示范性。

5.如何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与实现?260~264

答:促进公共管理伦理的提升与实现,有赖于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承诺(2)制定伦理规则(3)树立伦理模范(4)建立伦理的公共组织(5)创建良好的社会风气(6)加强伦理教育(7)制定完备的行政程序法(8)公民参与与监督

6.什么是政府再造?266~267

答:“政府再造”一词更能标明我们这个时代政府改革的本质,即政府改革将涉及改变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市民、政府与企业等诸多关系的调整,涉及政府治理的观念、结构、方式和方法的变革;既涉及政府内部组织、运作程序的调整,更涉及外部关系的调整。

7.试述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284~291

答:21世纪中国政府再造的战略选择有以下几个方面:(1)从效率行政典范到民主行政典范。(2)从控制导向的管理到服务导向的管理。(3)从以政府为本位和中心到亲市场的政府。(4)从强势国家的单独治理到国家与社会共同治理。(5)从政企不分、政府管制到政企分开、放松管制。(6)从权力集中到适度的地方分权。(7)从机械式的官僚组织到有机式的适应型组织。(8)从人治到法治。

第五篇:乡镇行政管理作业及答案[1]

《乡镇行政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部分习题答案

《乡镇行政管理》作业

1一、名词解释

分权制:分权制是指上级行政机关或行政首长给予下级充分的自主权,下级可以独立进行决策和管理,上级不予干涉的公共组织类型。

管理层次:管理层次是指公共组织内部划分管理层级的数额。

3、行政领导责任:行政领导责任是指行政领导者违反其法定的义务所引起的必须承担的法律后果。

4、人事行政机关:人事行政机关是指根据人事管理职责,按照一定的组织原则建立起来的专门承担人事行政业务的组织机构。

二、单项选择题

1.在西方,最早提出行政概念的是(D)。

A、瓦特B、史坦因C、马克思D、亚里士多德

2.著名的管理学家,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的是(B)

A.韦伯B.泰勒C.法约尔D.古立克

3.20世纪30年代,古立克把管理职能概括为(A)。

A、计划、组织、人事、指挥、协调、报告、预算

B、领导、决策、组织、指挥、协调、人事、预算

C、计划、领导、人事、指挥、组织、报告、预算

D、计划、领导、人事、沟通、协调、组织、预算

4.政府由“守夜人”变成“社会主宰者”的时期是(C)。

A、前资本主义时期B、自由资本主义时期

C、垄断资本主义时期D、当代资本主义时期

5.法国第五共和国宪法所确立的一种中央政府体制是(C)。

A、内阁制B、总统制C、半总统制D、委员会制

6.忠于政府,维护政府的声誉,忠于职守是(B)的核心内容。

A、社会公德B、行政道德C、职业道德D、社会行为规范

7.组织文化包括组织观念、法律意识、道德感情和价值观等,其中(A)是组织文化的核心。

A、组织观念B、价值观C、道德感情D、法律意识

8.内阁制,起源于18世纪的(A)国,后来为许多西方国家所采用。

A、英国B、美国C、日本D、加拿大

9.美国的文官委员会、日本的人事院等机构属于( B)类型。

A、部内制B、部外制C、折中制D、党统一领导制

10.职位分类最早产生与19世纪的(C)国,后被许多国家所效仿。

A、中B、美C、英D、法

三、多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文化环境要素的是(BCDE)。

A法律制度B、意识形态C、道德伦理D、价值观念E、教育

2.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在《经济学》(第十六版)中,认为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ABDEA、执行国际经济政策B、通过宏观经济政策稳定经济

C、确保社会公平分配的职能D、提高经济效率E、改善收入分配

3.下列实行总统制的国家有(AD)。

A、墨西哥B、德国C、新加坡D、埃及E、丹麦

4.非营利组织在提供公共服务中的作用表现在(ABCDE)。

A、在制度建设方面有倡导作用B、监督市场

C、监督政府D、中介作用E、维护良好的社会价值

1 。)

5.我国公务员调配的基本形式是(ABD)

A.调任B.转任C.轮换D.挂职锻炼E.借用

四、简答题

1、试述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复杂性。公共行政环境是多种多样的,是多层次、多结构的,是非常复杂的。同时,这些公共行政环境要素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是互相交织一起,互为因果,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和各种环境要素交织在一起,有时很难把这些环境看成是单一的要素,甚至也很难分清公共行政环境的类型。如果把公共行政环境的多结构性和多层次性加上人为的因素,就使公共行政环境的就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确定。认识了公共行政环境的复杂性特点,才能认识公共行政管理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2)约束性。公共行政只能在公共行政环境所提供的空间和各种条件下进行,不能超越它所提供的各种限制条件,必然受到公共行政环境的约束。

(3)特殊性。公共行政环境的特殊性首先表现在各种公共行政环境之间的差异性上。其次,这种多特殊性还表现在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的公共行政环境的差别。

(4)不稳定性。如果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幅度比较小,比较稳定的,是渐变的,可以称之为稳态环境;如果公共行政环境的变化幅度比较大,可以称之为动态环境。动态环境的特点就是它的不确定性。一般来讲公共行政环境是比较稳定的。但是,公共行政环境有时也是不稳定的。公共行政环境的不稳定性可以分解为两个维度:复杂程度和变化程度以及不可预测的突变性特点。

2、简述民主集中制地方政府体制的特点。

参考答案:中国地方政府是以民主集中制为原则的政府形式。它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组织理论为指导思想,总结了我党革命根据地时期政权建设的历史经验,吸取了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建设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历史传统,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体制。其特点如下:

(1)中国地方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下级政府是上级政府的执行机关。统一受中央政府的领导。各级行政机关之间有明确的上下级的隶属关系。中央政府没有设主管地方政府的部门。依照有关法律规定,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必须受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的领导和指导,也是上下级关系。

(2)各级地方政府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执行机关。地方政府必须执行同级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决定和行政规章。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常委会有权撤消同级地方政府违背宪法和有关法律的政策和决定。

(3)各省、直辖市有一定的自主权,自治区有自治权,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有高度自治权。

(4)各级地方政府必须接受上级和同级的中国共产党委员会的领导,执行党的常委会和委员会所做的决定和制定的政策。政府的主要领导成员是党的常委会成员。

五、论述题

1、我国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主要有哪些?

参考答案: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职能有:(1)规范和稳定市场秩序,确保自由竞争的职能;

(2)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的职能,确保国民经济平衡发展的职能;(3)直接生产和提供公共物品,弥补市场的不足的职能;(4)管理国有资产的职能。

2、试述公共组织的作用。

参考答案:(1)政府是国家各种公共事务的组织者与管理者;

(2)政府是人民生命财产的保护者,是社会秩序的维护者;

(3)政府是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捍卫者;

(4)政府是国民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定者与协调者;

(5)政府是社会公平的提供者。

《乡镇行政管理》课程形成性考核册习题答案

《乡镇行政管理》作业2

一、名词解释

1、财政支出:财政支出,也称为公共支出或政府支出,是指政府为履行其职能,将筹集与集中的资金,进行有计划的社会再分配的过程。

2、行政诉讼:就是公民或法人对行政机关或行政工作人员就违法行政行为向司法机关提起诉讼。俗称“民告官”。

3、标杆管理:是指公共组织通过瞄准竞争的高目标,不断超越自己,超越标杆,追求卓越,成为强中之强组织创新和流程再造的过程。

4、公共组织绩效评估:公共组织通过一定的绩效信息和评价标准,对公共组织所提供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进行全面的控制和监测活动,是公共组织的一项全面的管理措施。

二、单项选择题

1. 行政评估准备阶段,评估工作的第一步是(D)。

A、确定评估对象B、选择评估标准C、明确评估目的D、培训工作人员

2. 行政决策体制的核心(D)。

A、专家咨询系统B、公民磋商与参与系统C、信息支持系统D、领导决策系统

3. 非执政党和非国家机关对行政行为的监督称为(A)。

A、社会监督B、事前监督C、事中监督D、法制监督

4. 税收制度的核心内容是(C)。

A、税率B、纳税人C、税法D、税种

5. 据考,“法治”一词是古希腊人 (C)最早提出的。

A、亚里士多德B、梭伦C、毕达斯D、柏拉图

6. 目标管理方法是( D)于20世纪50年代,应用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和人际关系理论而提出的一种新的管理方法。

A、菲德勒B、西蒙C、伍德沃德D、德鲁克

7. 国家预算中占主导地位的是(D)。

A、市级预算B、县级预算C、省级预算D、中央预算

8. 平行沟通是一种同级部门或同事之间的信息沟通,亦称(B)。

A、网上沟通B、横向沟通C、无反馈沟通D、纵向沟通

9. 为了实现目标而制定的方案,称为(C),这是构思和设计的主要方案。

A、应变方案B、临时方案C、积极方按D、追踪方案

10.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正式生效的日期是(C)。

A、2003年1月1日B、2003年5月1日

C、2002年10月1日D、2002年1月1日

三、多项选择题

1. 工作控制是对具体执行工作的各方面的控制,它包括(ABCDE)。

A、质量控制B、标准控制C、成本控制D、程序控制E、计划控制

2. 我国行政监察机关的辅助职权包括(ACE)。

A、对监督事项涉及的单位和个人的查询权

B、建议权

C、对违反行政纪律取得的财物的处置权

D、行政处分权

E、查处违法违纪案件时的请求协助权

3. 在我国,根据国家职能的区别,将财政支出区分为(ABCDE)。

A、国防费B、行政管理费C、经济建设费D、社会文教费E、其他支出

4. 按照行政计划的主体划分,行政计划的类型可以分为(ABE)。

A.地方计划B. 中央计划C.国防计划D.基层计划.E.资源计划

5. 下列属于行政费用测量法的方法有(ABE)。

A、单位费用测量法B、计件费用测量法C、行政职能测量法

D、标准比较法E、人均费用测量法

四、简答题

1、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哪些步骤?

参考答案:行政决策程序应该包括如下步骤:(1)认识问题,界定问题,找出差距;(2)确定决策目标;(3)确定决策标准,确定每个标准的权重;(4)拟定决策方案。拟定方案分两个阶段:粗拟阶段和精心设计阶段。决策方案一般有四种:积极方案、临时方案、追踪方案和应变方案。(5)分析方案。(6)选择方案。

(7)实施决策方案,完善决策。(8)评估决策。

2、社会监督的有效性具有的两个前提是什么?

参考答案:一是公共行政的透明度,即政务公开;

二是社会监督必须与国家权力体系的监督相结合。

五、论述题

1、试述行政协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参考答案:(1)行政协调可以使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在工作上密切配合,和谐一致,避免内耗和互相冲突,从而达到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的目的。

(2)行政协调可以促进各行政部门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等行政资源,精简和优化办事程序和环节,提高行政效率。

(3)行政协调有助于各行政部门和行政人员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观念,并从整体和全局立场出发,充分认识本职工作的意义,努力完成本职工作,从而有利于公共行政管理活动的有序进行。

(4)行政协调有助于将分散的力量集中起来,使每个部门和个人的努力成为集体的努力,单独的行动成为合作的行动,从而产生整体的“合力”。

2、对于行政改革的对策,结合教材,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1)政治保障是进行行政改革的前提。 (2)加强宣传,制造行政改革舆论。(3)制定切实可行的行政改革政策。①制定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要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占有第一手资料;②行政改革政策应该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不受损失为原则;③公众参与制定政策; ④制定政策一定要充分考虑和利用行政改革的一切有利条件,调动一切积极因素。 (4)制定进行行政改革的法令和政策,使行政改革有法律保证和强制力。(5)恰当地选择行政改革的突破点,恰当地选择发动改革的时机。(6)行政改革要尽快地取得效果,提高行政效率和为公众服务的质量。

作业3参考

一、机构设置

乡镇均设有党委、人大、政府三大领导机构。同时,乡镇均设有大体相同的党群部门和政府机构及企事业单位。乡镇一级设立的机构主要有:①党群机构:党委办公室(有的乡镇把党委办公室与政府办公室合在一起,称为党政办公室)、纪检监察室、政法委、人民武装部、团委、妇联;②政府机构:政府办公室(或党政办公室)、派出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工商局、计生办、社会治安综合管理办公室;③司法机构:人民法庭、司法所(或司法助理);④下属企事业单位:计生服务站、农业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国土资源管理所、财政所、粮管所、烟草站、社会事务办、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林业站、卫生院、中学、中心校、邮电所等;

二、管理情况:

在政府机构及政府所属企事业单位中,邮电所、工商所、国家税务征收分局、地方税务征收分局、国土资源管理所、林业站、派出所、烟草站、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站属于垂直管理单位,即人事权及财权都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管理,是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派出机构。乡镇政府直接管理的有政府办、农业服务中心、计

生办、计生服务站、文化服务中心、社会事务办、财政所、粮管所、卫生院、中学、中心校等单位。作为上连县、下连村的中间政权组织,乡镇主要是乡镇的人民政府执行本级人民代表大会的决议和上级国家行政机关的决定和命令,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行政工作。同时,对村民委员会实施指导:农村按居住地设立的村民委员会是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因此,乡镇人民政府与村的关系应为指导关系,但事实上几乎都是领导关系。这种行政运行模式,有的专家称之为“乡政村治”体制运行模式。

三、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及其原因

现行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为我国农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随着我国农村税费改革以及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也存在着许多弊端,这些弊端严重的影响了我国乡镇职能的发展,阻碍了我国新农村建设工程的实施。我国现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

1、政府职能庞杂、错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规定,乡镇人代会有l3项职权、乡镇政府有7项职权,但实际落实并非如此。一是乡镇职能泛化。政府管的事情越来越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无所不包,收税收费、招商引资、计划生育、社会治安无所不干,如同一个全能的政府。

2、乡镇职能错位

政企不分,既是财产所有者代表、又是企业经营者代表和社会管理者代表,直接参与微观经营。有的在发展经济中职能越位,强制农民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有的代替农民决策去办企业、发展经济。二是乡镇机构设置重叠。机构设置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责任分工的不合理,必然导致职能错位、越位或不到位,甚至产生违法行政行为。三是由于权责不一致,弱化了乡镇应有的职能。乡镇在职能职责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表现在乡镇,而根源却在上级部门。有的上级部门偏离了责权一致的原则,通过行政命令和资源配置权,把一些本该属于自己抓的工作下放给了乡镇,使乡镇疲于应对若干的“一票否决制”,弱化了应有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3、权力与责任不对等,行政运作方式不适应发展的需要

一是存在权小责大的矛盾。乡镇政府具有的七项职能中,乡镇政府主要做的工作却大部分是“办理上级人民政府交办的其它事项”。另一方面,税务、国土机构工作地点在乡镇,财物和业务管理权则属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而他们承担的业务工作,有相当一部分却是由乡镇政府来帮助完成的。乡镇政府承担的责任没有减小,反而更大了。被上划的站、所越来越多,乡镇管理不了,有责无权。一些部门为了自身利益出现损害农民群众利益的事,农民找政府,乡镇政府除了做点解释工作外根本无能为力。二是乡镇在对上负责与对下负责之间处于两难境地。对下,由于乡镇财政十分困难,乡镇政府该为农民办的事却无能为力。直接影响了群众对乡镇政府的信任,他们看见乡镇干部就戏称为“催粮、催款”,因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不高。对上,上级政府每年下达给乡镇各种任务,并且实行目标考核,乡镇干部形象地称之为“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每天应付每种事务喘不过气来。三是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与行政命令式政权运作方式的矛盾难以解决。传统的行政管理方式,是以直接的、微观的、权力导向型管理为特征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传统的行政管理运行方式已暴露出很多问题,比如:忽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行政运行成本高,市场机制得不到有效发挥,一些乡镇政府不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直接插手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具体事务,干涉乡镇企业和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明显违背了经济规律、市场规律和管理原则

--------------------------

一、应当充分认识乡镇基层政府在国家行政体系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根据我国《宪法》第三十条的规定,“乡镇”是国家行政体系中的最低一级地方行政建制,是介于县、村之间的中间层次,具体体现了政府与农民之间的分权关系。正如法国著名政治学家托克维尔所指出的,“乡镇是自然界中只要有人类集聚就能自行组织起来的惟一联合体。我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费孝通先生就提出了,“乡土中国要重建,必须有一个前提,那就是有一个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20世纪的百年史反复证明了这样一个道理:谁抓住了农民,谁就抓住了中国;谁丢掉了农民,谁就丢掉了中国!”。根据西方政治学中的公共治理理论,实行地方基层政府的“善治”,是建立现代乡村社会公共秩序的制度保障。从世界范围看,“乡镇”作为国家依法设置的一种地方行政建制,已成为当今西方发达国家管理农村行政事务和为基层民

众提供公共产品服务的通行做法。另一方面也充分体现了地方基层政府设置的极大灵活性和变通性。可见,西方发达国家“地方基层行政单位的设置,一般都是从便于行政和便于居民参与本地管理出发,综合考虑了历史、地理、民族诸因素,根据一个基层行政单位能否有效管理的地域、人口而确定的。”过大,又将导致政令不通,行政效率低下。所以,保持乡镇建制规模的适度性,是实现乡村有效治理和满足农民对公共品需求的制度基础。”

二、坚持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

多年来,我国农村政治体制改革尤其是乡镇政府体制改革遇到的最棘手问题是如何处理党政关系。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农村基层干部队伍。也就是说,乡镇党委是农村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是作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前沿指挥部”,与乡镇其他各种组织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这一点是决不能含糊。同样,实行村民自治,扩大农村基层民主,也要在党的统一领导下有步骤、有秩序地进行,充分发挥乡镇党委和村党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 当务之急是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党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断改善乡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重塑乡镇一级的“政府形象”,使之逐渐形成一种整合的、协调互动的社会政治力量,共同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而奋斗。

三、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精干高效的乡镇基层政府。

乡镇政府改革更多的是涉及整个国民收入再分配和财政制度、户籍制度、农村义务教育和公共产品供给体制等深层次矛盾和制度性障碍。因此,我国下一步的乡镇政府改革重点是,建立城乡统一的公共财政制度和现代农村公共服务体制及运行机制,而不能要求县乡财政“自求平衡”。同时,要按照在合理区分公益性和经营性职能的基础上,整合现有的乡镇事业站所,强化公益性事业单位的公共服务功能,其经费主要由县级财政保障;逐步增强经营性事业单位的自我发展能力,使其走向市场化经营的轨道。总之,我国建构21世纪的现代乡镇行政管理新体制,光靠中央和省级财政投入是不够的,还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全面突破。

四、进一步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

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应重点保障村干部报酬按月兑现,并给予村一级必要的行政经费,为农村社会稳定创造一个宽松环境。但从长远发展看,一方面国家应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为农村义务教育、合作医疗、养老保障、道路与通讯建设、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发展农村新型的集体经济,不断充实和丰富“村民自治”的活动内容。事实上,只有让分散的、自由散漫的个体农户自愿结成经济利益共同体,才能使基层民主具有内在动力和亲和力。而“村庄是生产性的和建设性的”,只要真正体现了“村民自治”的核心价值,即让农民自由、自主、自治的活动,才能激发亿万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断提高他们的自我发展能力,从而扎实稳步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应主要通过农业生产过程中的分工协作、股份合作、中介服务、产业化和规模化经营等多种形式,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村新型的经济技术服务实体和专业合作组织,促使农民主要以经济利益作为联结方式,重新把高度分散化的农民引入到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组织中去。综观世界各国的经验,发展农民合作组织是发展农村经济的合理选择,也是维护公平、保护弱者的有效载体。然而,我国迄今尚未建立起一套“民主化、法治化的现代农村政治制度;开放、公平的现代农村市场经济制度;科学、文明的现代农村文化制度;赋予农民各种权利的规范的现代农村社会制度。总之,大力发展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极其重要的社会经济力量,是实现“政府——市场——社会——农民”互动连通、动感传递的合作机制和有效载体,是推动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维护社会秩序稳定的综合动力系统和平衡机制。我国在“十二·五”时期,如何进一步放活农村经济政策,鼓励和促进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上一篇:高考志愿填报需求分析下一篇:给领导送礼的常用技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