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教材范文

2022-05-20

第一篇:伦理学教材范文

法理学教材的重点

一、基本内容与学时分配

(一)法学导论

1、法学研究与法学教育……………………………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学的研究对象。⑵法学与相邻学科。⑶法学教育。

2、法学的历史…………………………………

教学内容要点:⑴西方法学的历史。⑵中国法学的历史。⑶马克思主义法学的产生和发展。

3、法理学概述…………………………………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理学释义。⑵中国法理学。⑶学习法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4、法学方法论………………………………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学方法论。(2)法学的基本方法。

(二)法的本体

1、法的概念…………………………………………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的用词(2)法的释义(3)法的本质。4法的特征。

2、法的渊源、形式与效力…………………………

教学内容要点:(1)法的渊源。(2)法的形式。(3)法的分类。(4)法的效力。

3、法的要素…………………………………………

教学内容要点:(1)法的要素释义。(2)法律概念。(3)法律规则。(4)法律原则。

4、法律体系………………………………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律体系释义。⑵法律部门的划分。(3)当代中国的法律体系。

5、权利和义务…………………………………

教学内容要点:⑴权利和义务释义。⑵法与权利和义务。(3)权利和义务的关系。(4)权利和义务的分类。(5)权利界限与权利滥用。

6、法律行为…………………………………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律行为释义。(2)法律行为的结构。(3)法律行为的基本分类。

7、法律关系……………………………………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律关系释义。⑵法律关系的分类。⑶法律关系主体。(4)法律关系客体。(5)法律关系的形成、变更与消灭。

8、法律责任……………………………………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律责任释义。⑵法律责任的构成。(3)法律责任的类型与实现方式。(4)法律责任的认定和归结。

9、法律程序…………………………………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律程序概述(2)正当程序的特征(3)正当程序的作用与意义。

(三)法的起源与发展

1、法的起源 …………………………………

教学内容要点:⑴原始社会概述。(2)法的起源的一般规律。(3)原始习惯和法的区别。

2、法的历史类型………………………………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的历史类型的概念。(2)古代法律制度(3)近、现代资本主义法律制度。(4)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法律制度。

3、法律发展……………………………………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律发展概述。(2)法律继承。(3)法律移植。(4)法制改革。

4、法制现代化………………………………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制现代化释义。(2)世界法制现代化的基本模式。(3)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四)法的运行

1、法的运行概论……………………………………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的生成。⑵法的实效。⑶法的实现。

2、 立法………………………………

教学内容要点:⑴立法的概念。⑵立法的原则。(3)立法权限划分体制。(4)立法过程与立法程序。

3、守法……………………………………

教学内容要点:⑴守法的概念。⑵守法的根据与理由。(3)守法的主客观条件。(4)普法教育与守法。

4、执法………………………………………

教学内容要点:(1)执法的概念。(2)执法的种类。(3)执法体系。(4)执法的原则。

5、司法………………………………………(2学时)

教学内容要点:⑴司法的概念和体系。(2)司法体系。(3)司法的基本要求和原则。

6、法律监督………………………………… 教学内容要点:(1)法律监督的概念。(2)法律监督的功能。(3)法律监督的原则。(4)法律监督的体系。

7、法律职业…………………………………

教学内容要点:(1)法律职业概述。(2)法律职业的技能。(3)法律职业的伦理。(4)法律职业制度。

8、法律方法………………………………

教学内容要点:(1)法律方法概说。(2)法律推理。(3)法律解释。(4)法律论证。

9、法治与法治国家…………………………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治与法治国家的释义。⑵法治的基础。(3)法治的基本理念。(4)现代中国的法治实践。

(五)法的作用和价值

1、法的作用………………………………………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的作用释义。⑵法的规范作用。(3)法的社会作用。(4)法的局限性。

2、法的价值…………………………………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的价值释义。⑵法的价值体系。

3、法与利益……………………………………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与利益概说。(2)法的利益调控机制。(3)法对利益关系的处理

4、法与人权…………………………………

教学内容要点:⑴人权的释义。(2)法对人权的维护作用。

5、法与秩序…………………………………

教学内容要点:⑴秩序的释义。(2)法对秩序的维护作用。

6、法与自由…………………………………

教学内容要点:⑴自由的释义。(2)法对自由的保障作用。

7、法与正义…………………………………… 教学内容要点:⑴正义的释义。(2)法对正义的实现作用。

8、法与效率…………………………………… 教学内容要点:⑴效率的释义。(2)法对效率的促进作用

(六)法与社会

1、法与经济……………………………………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与生产方式。(2)法与市场经济。(3)法与经济全球化。

2、法与政治……………………………………

教学内容要点:⑴法与政治的一般关系。(2)法与国家。(3)法与政党及其政策。(4)法治国家与政治文明。

3、法与文化…………………………………… 教学内容要点:(1)法与传统。(2)法与宗教。(3)法与法律文化。

4、法与道德……………………………………) 教学内容要点:(1)道德的含义及属性。⑵法与道德的联系、区别。(3)法与道德的冲突及解决。(4)伦理类型与法律发展。

5、法与科学技术………………………………

教学内容要点:⑴科学技术概说。⑵法与科学技术的联系和区别。(3)法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

6、法与生态文明………………………………

教学内容要点:⑴社会发展与生态文明。⑵法与生态文明。

第二篇:电大《心理学》(本科必修,新教材)期末复习重点提示

注:本课程教材为《心理学》,郭德俊主编,刘惠军副主编,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年7月第1版。

一、终结性考试试题类型及规范解答举例

(一)选择题(含单选题和多选题,每个3分,共30分,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序号填入括号中)

1.动机与工作效率的关系是( C )。

(A)一种交叉关系

(B)一种线性关系

(C)倒U形曲线关系

(D)一种直线关系 2.支持语言获得的后天学习论的研究者是( ACD

)。 (A)巴甫洛夫

(B)乔姆斯基

(C)班杜拉

(D)斯金纳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并保证人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备的心理特征。

2.社会刻板印象:指人们对某一类人产生的概括而固定的看法。它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容易产生认知偏差,导致人际交往中出现“先入为主”、“以偏概全”的错误,阻碍人与人之间的正常认识和交往。

(三)简答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1.信息加工的观点是如何阐述记忆过程的?

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讲,记忆就像是一台电脑(2.5分)。编码是人们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2.5分)。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2.5分)。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2.5分)。 2.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能力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分):①能力的类型差异。(3分)②能力发展水平的差异。(3分)③能力表现早晚的差异。(3分)

(四)论述题(20分,从2个题中任选1个完成。)

1.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对心理健康的描述性标准的理解。

①了解自我,悦纳自我。(2分)②接受他人,善与人处。(2分)③热爱生活,乐于工作和学习。(2分)④能够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并能够主动地去适应和改造现实。(2分)⑤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2分)⑥人格和谐完整。(2分)⑦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2分)对以上要点,结合生活实际来分析合理恰当的,另加6分。

二、课程考核的重点内容提示

终结性考试按重点掌握、掌握、了解三个不同层次的要求出题。其中重点掌握的内容约占80%,掌握的内容约占15%,了解的内容约占5%。

第一章

绪论

重点掌握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心理现象

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一般认为属于中间科学。①心理现象的本质特征是脑的机能,因此心理学要研究脑的机制、脑发育对心理发展的影响,遗传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脑伤害与心理疾病的关系等,这些研究的目标和手段等都与自然科学一样,因而具有自然科学的性质。②人又是社会的实体,生活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心理的发生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人的语言能力是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人的各种能力也都是在社会实践中形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心理学又具有社会科学的性质。这样心理学的学科性质是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心理学的功能:①描述和测量:心理学能对这些质和量的特点进行描述和测量,就能帮助人们理解和控制这些行为。②解释和说明:心理学还要找出心理现象产生的原因,并进行解释和说明。③预测和控制:预测和控制是心理学功能最显著的表现,这依赖于测量工具和相关的理论。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心理测量法、实验法及个案法。①观察法:分为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② 心理测量法:这种测量有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测量的信度,即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③实验法:实验法是一种有控制的观察。它是在控制条件下,操作某种变量的变化,研究这种变量的变化对其它变量所产生的影响。实验者操作的变量称之为自变量,由自变量所引起的相应变化的变量称之为因变量。其它变量为无关变量,实验法就是要控制无关变量对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影响,使实验所需的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重复出现,从而研究一定条件与某种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实验法分为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④个案法。

掌握

20世纪主要心理学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用研究化学的方法来研究心理现象,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的基本元素,人们称其为构造心理学派。采用的方法称之为内省法。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和杜威于20世纪初创立的。他们不关心心理的结构,而注重个体在适应环境过程中所表现的心理机能。“适应”和“实用”是该学派的核心思想。机能主义强调的是意识的作用和功能,它的这一特点,促使美国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比较重视心理学在教育领域和其它领域的应用。

(三)格式塔心理学:1912年在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出现了一个新的学派,称为格式塔心理学,又叫完形心理学,它是由德国心理学家魏特墨、考夫卡和苛勒等创立的。他们认为,每一种心理现象都是一个“被分离的整体”。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也不是由若干元素所组合而成的。相反,整体先于部分的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要从整体的角度考虑构成知觉的基本成分。“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是完形主义者的口号。

(四)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的研究兴趣是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宣称,如果给我12个健康并发育正常的婴儿,允许我按我的方式把他们抚养成人,我保证可以把其中选出的任何一个孩子培养成我想要的任何一种人,不论是医生、艺术家、百万富翁,还是乞丐或小偷。行为主义后期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他发展了行为主义的思想,因此,人们称其为新行为主义。他提出行为的形成和保持是由行为本身的结果而定的,并认为没有必要用心理内部发生的事来解释行为。

(五)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认为,人的行为源于本能和原始的冲动,他认为,所有的能量都源于体内寻求发泄和降低紧张的兴奋状态。这些兴奋状态称为本能或驱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

了解

心理学的应用领域:①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心理现象。②医学心理学:主要研究心理与疾病的关系,即探讨引起疾病的心理因素,疾病对心理带来哪些影响等。③咨询心理学:研究对象主要是正常人。心理咨询是通过人际沟通,运用心理学方法,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④工业心理学:现代工业学把人机系统扩展为人-机-环境-社会更全面的系统。⑤管理心理学。

第二章

意识与注意

重点掌握

意识:是一种觉知;是一种高级的心理机能;是一种心理状态。

意识的状态:睡眠与梦;催眠;白日梦和幻想;特殊药物下的意识状态。

意识的作用:①意识对人所觉察的和注意的范围进行限制,从而减少刺激输入的流量。②意识使人们依据知觉的组织规律,把连续不断的经验划分为客体和事件,③意识使人们能利用过去的记忆对现时输入信息作出最佳的判断和行为。④意识的能动性使人们可以有限度地超越外部的信息内容,在其范围之外建构它们的意识内容。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两个特点是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注意的外部表现: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①适应性运动。②生理变化。③无关动作停止。注意作为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和外部行为表现之间,并不总是一一对应的。

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产生有无目的性及所需意志努力程度的不同,可以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和随意后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广度;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催眠: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一种介于清醒与睡眠之间的、类似睡眠又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

掌握

睡眠的阶段: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波多b波。在大脑处于安静和休息状态时,b波则由a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D波。一个睡眠周期,包括睡眠的四个阶段加上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每个周期约90分钟。每晚重复多次睡眠周期。深度睡眠(第四阶段睡眠)的时间在前半夜要远多于后半夜。大多数快速眼动睡眠发生于睡眠的后期,持续的时间也越来越长。第一次快速眼动睡眠约10分钟,而最后一次可以长达1小时。 梦的解释:①精神分析的观点: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现,是通向潜意识的最可靠的途径。或者说,是被压抑的潜意识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这些冲动和愿望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②生理学观点:梦是个体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③认知观点:梦只是对个体的知觉和行为经验加以重新整合,使之转化为可意识到的知识。

了解

催眠的基本过程:首先,催眠师是要了解被催眠者是否愿意接受催眠,并询问被催眠者所面临的问题。同时,催眠师要对被催眠者表示基本的关心,以建立良好的关系。第二步,催眠师要为被催眠者做暗示性测查。第三步,催眠师要将被催眠者从正常的清醒状态诱导到催眠状态之中,也叫导入。这时催眠师可根据具体情况向被催眠者提问。第四步,当催眠过程结束以后,催眠师必须解除被催眠者的催眠状态,使其恢复到原来的清醒状态之中。 催眠的原理:①社会认知或角色扮演的观点:催眠的作用只是反映了催眠师和被催眠者之间的一种特殊的关系。被催眠者将无条件地接受催眠者的指挥,顺从催眠师的指示,做出特定的行为或产生特定的感受。②意识功能分离的观点:人的意识有两种基本功能:执行功能和监督功能。催眠可以使两种功能之间的联系断开,使其执行功能正常,并接受催眠师的指令,而监督功能不起作用或被弱化。

第三章

感觉与知觉

重点掌握

感觉:是人们认识和理解外部世界的最初阶段。外部的物理刺激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人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刺激的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的过程,这就是感觉。 知觉:人们通过感官获得外部世界的信息,这些信息经过头脑的分析与解释后,产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就是知觉。

感觉阈限:人的感官和神经系统只对一定范围内的刺激做出反应,这个刺激范围我们称之为感觉阈限。

感觉的绝对阈限: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称为感觉的绝对阈限。 绝对感受性:人的感官能够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

差别阈限:刚刚能够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别,也叫最小可觉差。

韦伯定律:德国生理学家韦伯曾系统研究了人类的差别阈限,并提出了心理学史上的第一个“自然定律”——韦伯定律,该定律的的核心观点是:引起最小可觉差的刺激变化量和原刺激强度的比值是一个常数。这一关系可以用公式来表示:知觉的特征,

知觉的特征:(1)知觉的恒常性:常见的知觉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和颜色恒常性。(2)知觉的组织性:格式塔学派的心理学学家对图形的组织问题进行过系统的研究,总结出如下一些图形的组织原则:①邻近原则。②相似性原则。③连续性原则。④闭合原则。⑤同域性原则。(3)知觉适应和知觉定势:知觉定势经常是通过暗示形成的,知觉者的需要、情绪、态度和动机都会对暗示造成影响。

知觉类型:空间知觉、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错觉。(1)空间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等。心理学家尤其关注深度知觉。人们对深度和距离的知觉主要来自肌肉线索和单眼线索。单眼线索包括:①线条透视。②相对大小。③阴影。④遮挡。⑤纹理梯度。(2)时间知觉:有四种形式:①时间辨认。②时间确认。③对延续时间的估计。④对时间的预测。衡量时间的媒介有外在标尺和内在标尺两种。外在标尺包括自然界的周期现象和其他客观标志。内在标尺主要来自人体本身的节律性活动。影响时间知觉因素包括:①感觉通道的特性。②一定时间内发生事件的数量和性质。③人们的兴趣和动机。(3)运动知觉:分为真实运动知觉和似动知觉。①真实运动知觉:对真实运动的知觉依赖于运动物体与背景间的相对位置变化,而不是视网膜上物体的位置变化。②似动知觉:似动的主要形式有:动景运动(动景运动的最佳实例就是电影);诱发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使人们看到是月亮在动,而浮云是静止的);自主运动。(4)错觉。

掌握

刺激与感觉的关系:①感觉阈限:感觉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这是衡量感觉敏感性的两个指标。②阈下感觉:不能被有意识的觉察到的刺激被称为阈下刺激,个体对这种刺激的感觉被称为阈下感觉。阈下刺激仍然会对人的情绪或行为产生一定影响。

了解 感觉的种类:根据不同刺激及其所作用的感受器的不同性质,可以将感觉区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触觉、温度觉)等。内部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内脏觉等。

第四章

记忆 重点掌握

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信息加工的观点认为,记忆就是人脑对外界输入信息进行编码、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记忆过程:编码,存储和提取三个阶段。编码是人们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或者说是对外界信息进行形式转换的过程。存储是将感知过的事物、体验过的情感、做过的动作和思考过的问题等,以一定的形式保持在人们的头脑中。提取是指从记忆中查找已有的信息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最后一个阶段。

记忆的三个系统:①感觉记忆系统:感觉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也叫感觉登记。感觉记忆保持的时间虽然十分短暂②短时记忆系统:被看作是记忆系统中的一个工作系统(因此短时记忆也被称作是工作记忆)。③长时记忆系统:是学习材料经多次复习后长久保持在头脑中的记忆。容量大和保存时间长是长时记忆的两个最主要的特点。

遗忘的进程: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在识记后的最初阶段速度最快,以后逐步变慢。

遗忘的原因:编码和提取失败;消退说;干扰说;压抑说。 复习策略:及时复习;复习形式应该多样化;合理的分配复习时间。

精加工策略:①只有精细加工(通过把所学的新信息和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应用己有的图式和已有的知识使新信息合理化。)才能改善长时记忆。精细加工越深入越细致,回忆就越容易。②自我参照性加工(以自我相联系的方式对词汇进行编码)能够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我们在记忆各类材料时,如果能够通过联想将需要记忆的材料与自己建立起联系,就会获得很好的记忆效果。

掌握

记忆的分类:①根据信息保存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在电话簿中查到某人的电话号后不断默念并拨出去的过程,就用到了短时记忆。②根据记忆的形式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如人们关于家庭住址的记忆,关于历史地理知识的记忆,关于参加某次聚会的记忆等,就是陈述性记忆。如关于如何系鞋带和骑自行车的记忆都是程序性记忆。程序性记忆很难通过语言进行描述或表达,一般只能通过动作表达。③根据记忆的内容不同,可以将记忆分为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比如回想起昨晚看过的电影,回忆儿时经历过的事情等等,就是情境记忆。情境记忆是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的,因此也被称为自传体记忆。如对单词的意义、交通规则、物理定律等内容的记忆,就是语义记忆。④根据是否有意识参与,可以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内隐记忆的发现源于对某些遗忘症患者的研究。

了解

记忆术:专门的记忆方法或技术被称为记忆术。记忆术中的一些基本原则包括形成图片记忆;赋予信息意义;利用已有的知识;建立特殊联系。

第五章

思维

重点掌握

思维:以人已有的知识为中介,对客观事物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表象:事物不在主体面前呈现时,大脑中出现的关于事物形象的认知过程。 想象: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

表象在思维中的主要作用: 表象能够促进问题解决和决策;表象为概念的形成提供了感性基础,并有利于对事物进行概括的认识。

想象的功能:① 预测和计划的功能。人们从事某些活动时,可以通过想象预测活动的结果,从而指导活动进行的方向。②补充知识经验的功能。实际生活中,有许多事物是无法直接感知的,但是可以通过想象来补充这种知识经验的不足。③代替的功能。当人们的某些需要无法得到实际的满足时,可以通过想象的方式得到满足或实现。④生理调节的功能。想象可以调节机体的生理活动,改变人体外周部分的机能活动过程。生物反馈技术就是基于想象与生理活动变化关系开发出来的一种新的疾病治疗方法。

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问题解决过程就是克服各种障碍,由初始状态达到目标状态的过程。(1)提出问题:是解决问题的起点。问题广泛的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有的问题比较明显,只需要人们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但很多问题是比较隐蔽的,不易被人们发现。能否正确的提出问题会直接影响人们能否正确的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矛盾。(2)分析问题:提出问题后,就要对问题进行分析。分析问题就是找到问题的初始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从而确定问题解决的方向。分析问题的核心是把握住问题的实质,这将有助于提出更高效的解决方法。(3)选择策略:通过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还要进一步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策略。能否提出合理的策略,一方面依赖于个体在该领域的知识经验,知识经验越丰富,就越容易提出合理的策略;另一方面,依赖于个体思维的灵活性,思维越灵活,能够提出的策略就越多。(4)检验策略:选择的策略是否可行,还必须通过执行策略加以检验,如果执行的结果达到了原来的要求和目标,说明解决方案是正确的,问题得到解决;如果执行的结果没有达到要求和目标,就说明原来的策略是错误的或有缺陷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这时,就需要解决者提出新的策略,再进行验证,直至达到目标状态。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只是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在实际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会有意识的一步步的思考问题解决的过程,而是将整个的解题过程知觉为一个整体。 问题解决的策略:(1)算法策略:算法是指解题的一套规则,它精确的指出解题的步骤。如果一个问题有算法,那么只要按照其规则进行操作,就能获得问题的解。算法策略的优点是它能够保证问题最终得到解决,但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采用算法策略需要进行大量的尝试,因此效率低下。(2)启发式策略:启发式策略是凭借经验的解题方法,也可称为经验规则。启发式策略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手段-目的分析法。所谓手段-目的分析,就是将需要达到的问题的目标状态分成若干子目标,通过实现一系列子目标最终达到总目标。它的基本步骤包括:①确定事件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间的差距,并找到能够缩小差距的步骤;②如果不能直接达到最终目标,就尝试找到子目标;③寻找达到子目标的方法,实现子目标;④尝试新的子目标。如此循环往复,直至问题解决。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1)问题的表征。问题表征是问题解决的起始阶段,在该阶段,问题解决者会将任务转化为问题空间,实现对问题的表征和理解。问题的表征依赖于人的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也受到注意、记忆等心理过程的制约。(2)定势。思维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所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果先前曾采取某种方法解决某类问题并多次获得成功,以后再次遇到同类问题时还会重复采用同样的方法,这就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定势。(3)功能固着。所谓功能固着,是指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只看到事物的某种典型功能,而看不到该事物其他方面作用的现象。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新颖性。创造性思维贵在创新,它或者在思路的选择上,或者在思考的技巧上,或者在思维的结论上,具有不同于常规思维的独到之处,在一定范围内具有首创性和开拓性。吉尔福特在测量创造性思维的新颖性时经常用到“一物多用”的方法。(2)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创造性高的人,能在短时间内生成并表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3)灵活性。灵活性是指创造性思维的方式、方法、程序和途径等都没有固定的框架。(4)精致性。精致性指思维的精细程度。 创造性思维的过程:准备阶段、酝酿阶段、顿悟阶段和验证阶段。

掌握

思维的过程:①分析与综合:分析与综合是思维过程的基本部分,从概念形成到创造性思维,都离不开大脑的分析与综合。②比较与分类:分类是在比较的基础上完成的。③抽象与概括。 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活动是否具有目的性,可以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无意想象:幻觉也是一种在异常精神状态下产生的无意想象。(2)有意想象:根据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的不同,有意想象又可以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①再造想象:比如演员在看完剧本以后,在头脑中想象出关于角色的生动形象,建筑工人在看完图纸以后,想象出楼房建起来以后的形象。②创造想象:作家在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时,艺术家在创作艺术品时都需要创造想象。比如“美人鱼”的形象就是将人的形象和鱼的形象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形成的。③幻想:幻想如果符合现实的发展规律,并且通过不断努力有付诸实现的可能的话,就可算作是理想。那些根本就不可能实现的幻想则是空想。

了解

思维的种类:①根据思维依赖的内容和抽象水平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人类早期的思维和婴幼儿个体的思维几乎完全属于这种类型。②根据思维运作方式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如“一题多解”、“一事多写”、“一物多用”是发散思维。③根据思维成果的独创性,可以将思维分为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

第六章

语言 重点掌握

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社会生产和文化建设过程中,通过高度结构化的声音组合,或通过书写符号、手势等元素构成的一种符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运用这种符号系统来交流思想的行为。

语言的特征:(1)语言的结构性。每一种语言都是受规则支配的,说同一种语言的人都是以相同的语言规则而不是随机的方式来说话的。语言是由音位、语素、词和句子等按照一定规则组成的系统。(2)语言的产生性。语言的产生性包含两方面的意思,一方面是指人类具有无限的、创造性的产生语言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同样的观点或思想可以用各种语言来表达。(3)语言的意义性。一种语言中的每一个词都具有某种意义,词通过各种不同组合所产生的句子可以表达更为复杂的意义。词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这使得用同一种语言的人都知道哪些词指的是世界上的哪些事物、事件和情境。(4)语言的社会性。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它是作为人们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而服务于社会的。此外,语言还会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而变化。

语言的功能:保存和传授社会历史经验的功能;交流和表达的功能;思维功能。

语言产生的过程:语言的理解是从句子的表层结构到深层结构的过程,语言的产生则相反,是从深层结构到表层结构的过程。这个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1)构建阶段。确定要表达的思想,并从记忆和环境中选择信息,准备构建想要说的话。(2)转换阶段。运用规则将思想转换成句法、词汇和语音等不同层次的语言结构。(3)执行阶段。大脑要支配发音器官的肌肉,把音位表征转换为实际要说的声音。

语言获得的理论:分为两类:一类理论强调后天的学习是儿童习得语言的决定因素,另一类则强调个体具有获得语言的先天因素。(1)后天学习论。强调后天学习的作用,认为语言获得是后天模仿、学习强化和纠正的结果。①以巴甫洛夫提出的条件反射学说为基础的语言获得理论认为,儿童语言的形成和发展,归根结底是条件联系系统的形成和发展。②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认为,语言的发展是可以采用常见的学习原理来解释的,婴儿学习说话的方式,与鸽子学习啄键和老鼠学习按压杠杆没有本质的不同。通过这种强化方式,儿童就能逐渐掌握成人世界的通用语言。③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从观察学习的角度阐述了语言获得的过程。按照该理论,婴儿的语言行为是以父母(或其他亲人)为楷模,向他们模仿学习而来的。婴儿模仿父母,父母适时的给予奖励,从而产生社会强化作用,最终学到成人使用的语言。(2)先天因素说。①心理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个体语言的获得,主要是由个体的先天因素决定的。他提出了一个语言能力获得的公式:最初的语言材料——语言获得装置——语法能力。乔姆斯基提出,人类生来具有一种能够对语言符号进行加工的装置,叫做“语言获得装置”(LAD)。LAD存储于人类的认知结构中,就如同眼睛能看见事物和耳朵能听见声音一样,LAD对语言的获得不需要刻意的教导,就能自动吸收。有了这样一个装置,当个体发育到某种程度的时候,只需要少量的语言刺激,个体就能充分利用、自行变通,说出各种最基本的语句。②对先天因素说的支持证据主要来自两方面:一是不同种族的儿童的语言学习几乎都经过相同的历程,儿童在没有刻意指导的情况下就能掌握复杂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二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发现,大脑某些部位的损伤或病变会导致语言能力的丧失,这说明在我们学习语言之前,某些与语言密切相关的脑结构就已经存在了。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语言与人类的很多其他特征一样,是先天和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 语言获得的阶段:儿童语言的获得是一个从简单到复杂的建构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阶段。①咿呀学语阶段(6个月-1周岁):开始发出一些人类语言中存在的音节。②单词语阶段(1-1.5周岁):开始使用只有一个音节的单词语。③电报语阶段(1.5 -2周岁):开始由两个或更多词语组成的电报体语言。④语言胜任阶段(2周岁后):开始学习掌握语法规则,并逐渐学会使用符合语法规则的完整句子。

掌握

语言的理解:①词汇的理解也称为词汇识别,是指人们通过听觉或视觉,接受输入的词形或语音信息,并在头脑中揭示词义的过程。影响词汇识别的因素:词频;词长;语境和语义。②句子的理解是在字词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对组成句子的各成分的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获得句子语义的过程。影响句子理解的因素有:句子的类型;词序;语境和语义。③语篇的理解是语言理解的最高水平。它是在理解字词、句子等基础上,运用推理、整合等方式揭示话语意义的过程。影响语篇的理解的因素:推理;图式。

了解

语言的结构:语言的基本语音单元被称为音位,音位之上可分为语素、单词、短语和句子。音位是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一个音位表示了语言中被知觉为相同的一类声音;语素是语言中最小的语义构成单位,是词的构成要素,因此也称词素;词是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句子是独立表达比较完整语义的语言结构单位。

第三篇:预备党员培训教材培训教材

2017年预备党员培训内容

为帮助基层党组织做好对入党积极分子、入党发展对象的教育和培训,不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他们在入党前全面、系统地学习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更好地解决他们在思想上入党的问题,下面是为大家搜索整理的2017年预备党员培训内容,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更多精彩内容请及时关注我们网!

发展党员,为什么要经过预备期呢?

把一个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成为预备党员,只是党员发展工作的第一步。接收新党员实行预备期,目的就在于对新党员进行严格的党的组织生活和实际工作锻炼,继续进行教育和考察,进一步端正入党动机,进一步提高思想觉悟,增强党性修养,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预备党员在预备期里,应经常向党组织汇报情况,这样做是为了使党组织及时了解、掌握预备党员的思想、学习和工作等方面的情况,便于更好地对其进行考察和教育;同时,为使预备党员从开始入党就自觉地接受党组织的监督管理,培养和树立党的组织观念,不断解决思想入党问题,坚持向党组织汇报是非常必要的。即使转正之后,仍要坚持汇报制度。书面汇报或口头汇报都可以。除定期汇报外,如遇特殊情况,应当随时汇报。汇报时,要如实反映情况。预备党员在预备期期间,应时刻按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自觉地接受党组织对自己的教育和考察,争取按期转正。

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的不同:

在党的生活中,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的不同在于正式党员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预备党员则没有。除此之外,在行使党员的其他权利方面和在履行党员义务方面,预备党员与正式党员都是一样的。预备党员之所以没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一方面是由于预备党员刚刚入党,一般地说,他们对党的认识,对党的基本知识的理解,还只是初步的;他们对党内政治生活准则不很熟悉。因此,正确运用党内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他们来说,需要一个熟悉和学习的过程。另一方面,是由于党组织对预备党员进行进一步的教育和考察,为了对党的事业负责,在他们没有转为正式党员之前,是不宜享有表决权、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

预备党员,需要做什么?

1.要严格其党的组织生活。

经上级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后,党支部应及时将其编入党小组,按时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经受党内生活的锻炼,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考察,不断克服缺点,增强党性。

2.要继续抓好培养联系人的工作。

申请入党人被除数批准为预备党员后其入党介绍人应继续担负起培养联系人的工作,经常同其谈心,负责对其进行经常性的教育和考察。 3.参与预备党员培训班。

预备党员必须参加预备党员培训班,并一定要获得结业。

4.接受支部分配一定的任务和社会工作。

党支部会根据预备党员的实际情况和特点,分配给他一定的社会工作和群众工作,或交办某项任务,让他们在实践中医学经受锻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并在实践中加强对他们的考察。 5.定期向组织汇报。

申请入党的人被批准为预备党员后,每三个月要向党小组汇报一次思想、工作、学习等方面的情况一般以组织生活会的形式汇报),半年应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作一次书面小结。平时,如有重要情况,应随时向党组织汇报。以便党组织对其教育和考察。

6、加强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学习。

如何做一名优秀的预备党员?

一、 了解入党程序:

1、要求入党的人,必须自愿向党组织提出书面申请;

2、党组织确定入党积极分子,入党积极分子要填写《中国共产党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

3、党组织对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一年以上的培训、教育和考察;

4、党组织对拟发展对象进行政治审查并做出结论;

5、党支部在听取党小组、培养联系人和党内外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发展对象,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6、党组织对发展对象进行短期集中培训;

7、确定两名正式党员作为入党介绍人,填写《中共党员入党志愿书》;

8、召开支部大会进行讨论,做出决议,并报上级党组织审批;

9、上级党组织派专人同申请人谈话,作进一步考察;

10、上级党组织集体审批;

11、发展对象被上级党组织批准为预备党员,预备党员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

12、预备党员预备期满后,向党组织提出书面转正申请,经支部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转为正式党员。

二、入党介绍人的主要任务:

入党介绍人是推荐某个拟发展对象为党支部组织发展大会讨论对象的正式党员。他可以是所在支部的成员,也可以是与发展对象在学习、工作等方面联系比较紧密的同志。

入党介绍人的职责:

1. 向被介绍人解释党的纲领、章程,说明党员的条件、义务和权利。认真了解被介绍人的入党动机、政治觉悟、思想品质和工作表现,如实汇报。

2. 指导被介绍人填写好《入党志愿书》,要写出优缺点,并认真填写自己的意见。

3. 在党支部大会讨论时,负责介绍被介绍人有关情况,尽量具体详尽。

4. 在被介绍人被批准为预备党员之后,入党介绍人应继续对其进行教育帮助。

三、考察入党积极分子的内容和方法:

考察内容

1、政治立场。

2、思想觉悟。看是否有端正的入党动机,树立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3、工作表现。是否认真做好工作,努力钻研技术和业务知识,不断提高水平。

4、组织纪律观念。

5、群众观念。是否广泛联系群众,维护同学们的正当利益。 考察的方法

1、日常考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谈话、思想汇报了解,或向群众了解。

2、任务考察。有意识地分配给入党积极分子一些工作和任务,或要求他们组织一些活动,了解他们的心得体会、思想反映。

3、活动考察。

4、写实考察。

5、关键考察。观察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在关键时刻所反映出的觉悟程度

四、发展过程中的材料规范

一位同学从萌发入党意愿开始到成为一名正式党员,要经过很多的组织上的程序,同样,也需要整理很多的材料。一份合格的发展材料应该是党支部、团支部、和积极分子三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

积极分子需要整理和规范的材料:入党申请书、自传、思想汇报、入党志愿书、入党积极分子考察表、政审材料等。

材料的准备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

1.书面要求

所有材料均用统一的400字黑色方格纸和黑色钢笔、水性笔书写,字迹工整,不应有涂改和错别字现象,字数符合要求。(不要用圆珠笔和铅笔)

2.内容要求

注意每份材料内容上的要求,有格式规定的材料应该严格按照格式来写。不明白的地方请多咨询团支书、党支部或其他入党联系人。出现问题要及时修正。

五、提升自身修养,不断完善自我

第一、我们要学好党章,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学习,用党的先进理论指导自己的一言一行。抓好科学理论的学习,有的同志满足于规定的篇目“学过了”、读书班结业了、心得体会转发了,不在深刻领会精神实质上下功夫,这种浅尝辄止的态度是要不得的。虽然我们在入党之前接受过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其中也学习过党章等党的理论知识,但一个现实的问题是我们现在能记起多少?我认为学习党的理论知识怎么多都不过分,它有利于我们的思想变得更加的健康,积极上进,也就提升了个人素质,让我们更严于律己,保持其中所形成的大学生党员观念:我们是大学生党员,我们要有思想上的先进性并用它指导行动实践。

第二、必须端正自己的入党动机,摆正自己的入党思想.入党动机是一名希望加入中国共产党的群众所必须具备的,它是指引我们更加明确的了解中国共产党的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只有端正了自己的入党动机,明确自己入党是为了服务于人民,是为了以一名优秀的共产党的标准来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使自身无论在任何时候都保持着对中国共产党的热情,才会矢志不移的坚持发扬中国共产党的光荣传统,永葆积极向上的精神,才会增长才干,把自己锻炼成为合格的共产党员。

第三、我们是加强党员道德修养。道德修养是做人的必修课,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保持先进性更是离不开它。只有道德修养水平卓越才能受到同学们乃至社会的认可,得到信任,他们才会觉得我们具有先进性,由此我们才能成为他们模范榜样甚至奋斗目标,作为大学生党员才能体现其先进性并保持下去。

第四、我们大学生如何在日常生活起先锋模范作用

1、注意细节。一点没错!一名党员应该做些什么呢?是否是高喊着党员的先进性,高喊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而身边的所谓小事一概忽视?我们中的许多人,自认为是一名党员,于是眼睛是往上望的,他们看不到自己的身边,看到的仅是茫茫的大气和泛白的浮云。而他们真正应该看到的——群众的眼神,一直是被忽视的。 “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就是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从细节做起,从自己做起。

何谓党员/党员是人民的公仆,是人民的带头人,而不是一名指手画脚,大声吆喝他人的指挥家。

在这浮躁的环境里,我们应该深思,应该走出自身来审视自己:我们真是一名党员吗?

2、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我们还应该加强我们的社会实践,以共产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深入到同学们中去,向我们周围的那些优秀的同学,优秀的党员学习,学习他们那种艰苦朴素,乐于帮助人的品质,学习他们那种勤奋学习,积极向上的精神,帮助我们身边需要我们帮助的人,让我们用行动影响他人,同时时刻接受同学们的批评与建议,不断完善自己,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作为大学生党员,我们应该成为同学们的朋友和帮手。在学习和生活中,努力地帮助他人,在同学遇到困难的时候能第一时间想到我们,我们也能第一时间帮助他们解决困难。让同学们时刻觉得我们是可以信赖的,可以相信的。

3、我觉得大学生党员应该在某些时刻走在同学们的前列,带领着同学们共同发展。在大学里,难免会出现一些懒散和有情绪的时候,作为一名大学生党员,我们就应该适当地调整。在学习中,不迟到早退,不无故缺席。在工作中,身先士卒。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将事情做好,很好地调动同学们的积极性,做大家的榜样。

4、保持一颗平常的心。 我认为必须明确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是为了给人民服务,切不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认为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便高于人民,以高大自居。心态是对于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最为重要的,不仅是对于处理党员所必须处理的事情还是对于自己在生活之中所面对的各种事情,都必须把自己的心态摆到最为正确的位置上面,那样才会让自己不论面对困难还是容易都会采取最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让自己保持更加浓烈的热情。

5、务必把学习成绩搞好,结合自己兴趣爱好等实际情况,扩展知识面,提高自身的综合能力。

第四篇:“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解析

从人教版“课标教材”与“老教材”的异同看

高中语文新课程阅读教学的课堂定位

海南省海南中学

李纪镜

新课程改革带来了课程观念的巨大转变。与之相应.作为课程重要载体的高中语文教科书也有了很大变化.打破了“人教版”一统天下的局面.增加了很多版本。不同版本的教材,课文篇目各不相同.编排方式也多种多样。

与“老教材”相比.“课标教材”有没有与之相同的地方?“课标教材”除了分为必修与选修之外.除了更换课文篇目、改变课文编排方式之外.还有哪些变化?这些新的变化,折射出怎样的教学观念与教育思想?我们的教学策略教学行为要作哪些调适?课堂教学应该如何准确定位?这些,都成了摆在广大教师面前不可回避的问题。

我们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供2003级高中学生使用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本文简称“老教材”)与供“高中新课程改革”省区2007级高中学生使用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教材(本文简称“课标教材”)作了比较.发现“课标教材”比之于“老教材”有多方面的变化。现将两套教材“阅读”部分的异同及其对阅读教学课堂定位的启示作一些分析。

一、课文体裁比例变化透露文体指向的微调

如果我们对“老教材”与“课标教材”的课文从体裁(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划分大类)角度作个统计(见表l).不难看到一些颇耐寻味的东西。 表1 “老教材”与“课标教材”课文分类统计表

篇(首)数 在本套教材中所占比例

老教课标教老教材 课标教材 老教材 课标教材 材

26

26% 33%

2

332% 29%

14% 8%

6%

2%

2%

2%

4%

2%

2%

2%

2%

诗词 散文 小说 戏剧 42 52 22 文 学 类

78% 73%

4%

哲学论文 4 语言学论文 4

论 述 类 文艺学论文 4 科技论文 6 杂文 随笔 4 4 4 4

3

4% 4%

16% 14%

56% 4%

演讲词 序言 新闻(报告文学) 实 用

45% 6% 13%

类 说明文(科2 普作品)

3

1% 4%

(说明:1.古代传记归入“文学类”之散文统计。2.表中百分比数据为约数.按四舍五入取值。以下分析数据同此。)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看出:

1.新、旧两种教材文学类文本的篇(首)数在其自身教材系统中所占的比例都比较大。

“老教材”6册共有诗文161篇(首),其中文学类文本125篇(首),占78%。“课标教材”5个必修模块共有诗文79篇(首),其中文学类文本58篇(首),占73%。从“老教材”到“课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比例虽有小幅下降.但两种教材文学类文本篇数都占到教材文章总篇数的四分之三左右.这可不是个小数目l

2.“老教材”与“课标教材”相比.“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多.而“非文学类课文”相同的篇目很少.两者形成极为鲜明的反差。

进一步的统计表明(表略):5册“课标教材”共有文学类文本58篇(首),其中与“老教材”相同的篇目有38篇(首),占到“课标教材”文学类文本的66%。经典名篇如《短歌行》、《孔雀东南飞》、《陈情表》、《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再别康桥》等在新、旧两种教材中都被选人。这反映出教材编者在编教材时非常注重文学类文本的基础性、经典性。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5册“课标教材”中非文学类文章共21篇.其中与“老教材”篇目相同的只有6篇:《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拿来主义》、《咬文嚼字》、《谈中国诗》、《我有一个梦想》、《宇宙的未来》,仅占本套教材中同类课文篇数的29%。大部分是新增篇目,如《宇宙的边疆》、《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动物游戏之谜》等,或传递科学前沿信息。回顾科学研究历程.进行科学教育;或谴责暴力,呼唤和平,号召人们珍视生命;或探索自然奥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些作品都极富时代气息.反映出教材编者在选取非文学类文本时.除了照顾文体知识.更注重作品内容的时代性。

3.非文学类文章中论述类文章比例略为下降.实用类文章比例显著提高。

“老教材”非文学类课文中的论述类文章由原来的l6%变为“课标教材”中的14%.比例略有下降;而实用类文章则由原来的6%猛增到l3%,增加了7%。

具体来说.实用类文章比例的变化又凸显出鲜明的“实用性”——实用类文章中演讲词、新闻、说明文这些与生活关系密切的作品由3%猛增到l3%,增加了10%.增幅相当大。而平时一般人很少用到的“序言”由2%变为“0”。这反映出与学生生活关系密切的文本受到“课标教材”编者的重视.而与学生生活关联不紧密的文章体裁受到“冷落”。

根据以上所述.我们觉得实施“课标教材”的教学要注意如下几点:

第一.文学教育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仍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经典的文学类文本在教学时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我们应当紧紧抓住这些作品.引导学生涵泳咀嚼,反复体味,弄懂吃透,让学生受到熏陶感染.增进文学素养,提高审美品位。同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操。

第二.教学时应切实贯彻教材编辑意图,对不同的作品区别对待,不搞一刀切,不搞简单化,准确达成教学目标。如对文学类文本的教学要充分注重其基础性、经典性;而对凸显时代性的非文学类作品.在关注其文体特征的同时,应更多地顾及它们在内容上的时代性特征。

第三.要加强实用类文本的教学,教给学生实用类文本的阅读与写作技巧,培养快速准确阅读、提取文本信息的能力及进行相关文章写作的能力。同时,结合作品,恰当进行科学与人文精神教育.让学生在学得相关文本阅读与写作技能.学到沟通与应用本领的同时,得到科学与人文滋养。

二、课文编排线索改变凸显教学重点的转移

不少人认为.“课标教材”与“老教材”阅读部分的不同只是在篇目的选择与出现的顺序上,在课文编排逻辑上没有什么不同,都是以单元来组织。认真地阅读和审视教材,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大谬不然。请看下面两个表(表

2、表3):

表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供2003级用)“阅读”内容安排表

第一册 第二册 第三册 第四册 第五册 第六册

第一单中国现当中国现当《诗经》、中国现当哲学论文、科技论元

代诗 代小说、外《离骚》、代小说、外随笔

汉魏晋诗国小

(二)

文、说明文

歌、外国诗国小说歌 (一)

第二单中国现当杂文 唐诗、宋词 中国古代文艺学论语言学论元

代散

白话小说 文、随

文、外国散文(一)

第三单演讲词 元

科技文

中国现当中国现当《阿Q正《红楼代散 文(二)

代戏剧、外传》 国戏剧

梦》

第四单序言 元

随笔 中国现当中国古 代散文、外代戏曲 国散

文 (三)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史记》

第五单先秦史传汉魏晋散宋代散文 古代散文 李白、杜甫 元 散文 文

诗歌

第六单先秦诸子唐代散文 明清散文 古代散文、《孟子》 元

散文

文言 小说

表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供2007级用)“阅

读鉴赏"内容安排表

单元

必修l

必修

2 必修

3 必修

4 必修

情感与意情趣与理人物与环性格与冲情节与语象(现代诗趣(抒情散境(小说

突(中外戏言(小说歌)

文) (一) 剧) 二)

品味与赏提要钩玄含英咀华感受与共情思与意披文人情析

(古代叙事(诗经、楚鸣(唐宋散文)

辞、汉魏 诗) 六朝诗歌)

境(词曲) (古代抒

情散文)

思考与 领悟 品人与品写景与抒质疑解难理清思路融会贯通文(记叙散情(古代写(古代议散(社会科学(文艺学文)

景散文) 文)

论文、随文) 笔)

沟通与运博观约取对话与交启迪与想知人论世f概括与归用

四 (新闻、报流(演讲) 象(科普、古代传记) 纳(自然告文学)

科幻)

科学论文)

从表

2、表3 可以看出,新、旧两种教材阅读文本都采用单元方式组编。但两者编排单元的内在线索则迥然不同:“老教材”是以文体特征为单元编排线索.“课标教材”是以读书方法和学习要点为单元编排线索。 从文体的角度看,比如散文类课文,在“老教材”中被编写为“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一)”、“中国现当代散文(二)”、“中国现当代散文、外国散文(三)”、“先秦史传散文”、“先秦诸子散文”、“汉魏晋散文”、“唐代散文”、“宋代散文”、“明清散文”、“古代散文”等若干单元。不难看出.这些散文的编排依据或是国别,或是时代.国别与时代还不足以统括则杂以文章类型或作者(如“史传”、“诸子”之类)。“课标教材”则不同.从必修l到必修5共编排了“提要钩玄(古代叙事散文)”、“品人与品文(记叙散文)”、“情趣与理趣(抒情散文)”、“写景与抒情(古代写景散文)”、“质疑解难(古代议论散文)”、“披文人情(古代抒情散文)”等若干散文单元。很明显,编著者组织这些单元的内在依据不是国别、时代或作者.而是相关文本的读书方法如“提要钩玄”、“披文人情”,或是学习要点如“情趣与理趣”。

从每册课本的单元组织来看.“老教材”只是以数字为序.将文章按体裁分编为若干教学单元.在学习与运用上没有特别的考虑。而“课标教材”则将每册的四个单元分为三个学习与运用层次,第

一、二单元为“品味与赏析”,第三单元为“思考与领悟”.第四单元为“沟通与运用”。每个模块从前往后,都有一个由感知到领悟到实践运用的纵深发展关系。对“课标教材”内容的这种呈现方式.执行主编顾之川先生说是为了“遵照语文学习的规律.用语文的基本要素构建模块化的教学系统”。顾之川在《守正出新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一文中指出:“把‘过程和方法’放在突出地位.并在多种教学目标实施的设计中细腻地体现浸润式学习的思路,是这套教科书(即本文所称之‘课标教材’,笔者注。)的又一特色。”“‘过程和方法’的教学目标包括:鉴赏的过程和方法,领悟的过程和方法.应用的过程和方法。”

新课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以前所奉行的灌输讲解与课文有关的知识要点.着意于理解文章内容.而是要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定位于学习与应用能力的培养。如表2“老教材”第二册第三单元、表3“课标教材”必修3第四单元同为“科普文章”.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用书”对其教学内容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定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指出:“在教学本单元的文章时,不宜纠缠于文体术语,而应注重对文章内容本身的把握。”《(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3)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单元“单元说明”则日:“学习语文,要关注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熏陶.但不能忽视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训练也是同等重要的。”“老教材”编者当时虽已受到冈IN,1颁布的《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的影响,已认同了“淡化文体”的教学观念(参见《(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第三单元“单元说明”),但在课文教学内容的确立上.仍然没有走出知识本位的窠臼.强调“对文章内容本身的把握”。“课标教材”则旗帜鲜明地指出“语文课上学习科普文章.并非以学习最新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为主要目的”“课标教材”必修了《教师教学用书》第四单元“单元说明”)。

经过以上简单梳理.可以明确: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从阅读的能力,到思考的能力,到沟通与运用的能力.都要加以培养与训练。单个的模块教学是这样,各个模块综合起来更应如此。从“老教材”到“课标教材”.这一转变可以说是根本性的。

三、课文定性变化彰显学习主体认识的回归

无论是“老教材”还是“课标教材”.都从“读”的角度将课文分成了两种不同的类型。但只要我们稍稍留神教材的目录.就不难发现.新旧两种教材对课文的“定性”有所不同。“老教材”将所有课文分为“教读课文”与“自读课文”两类.“课标教材”则将所有课文分为“精读课文”与“略读课文”两类。这看来是一个不起眼的变化.但彰显的却是一个巨大的观念改变。

将课文分为“教读”与“自读”.是从教师对课文是“教”还是“不教”这一角度来考虑的。在这样的教学认识中,教师的“教”是主要的。只要是重要的内容.都要由教师来“教”。教学的主体是教师而非学生。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是一个知识容器。而将课文分为“精读”与“略读”,则是从学生如何“读”、“读”的程度之深浅这一角度来划分的。不管“读”得“精”还是“略”,从学习的主体来看.都是学生。在学习课文的方式方法上并没有给一个固定的办法如教师“教”或者“不教”。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精读课文”学习的主角也是学生而非教师.“精读课文”的学习要点也不一定是教师“教”出来的。这种分类实际上是把“读”的权利还给了学生。这就把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生成途径作了极大的拓展。学生在学习的舞台上有了更为广阔的活动空间.学生的学习也就有了更多自主体验、自主探究、合作提升的余地。这对发展学生独立的学习能力与合作探究意识实在是大有裨益的。这是对传统教学观念漠视学生学习主体性的一个强有力的纠正。

本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落实学生的“读”.科学地处理好教师的“教”。要把课堂尽最大可能还给学生.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学生形成自己阅读的技能,并鼓励他们在不同类型课文的阅读实践中加以运用与修正,从而有效获得阅读、理解、运用诸能力的提升。

四、课后习题设置蕴含的思维训练向度拓展

“老教材”与“课标教材”在课后习题的设置上也有明显的不同。现以《祝福》为例,略作分析。

就《祝福》一课而言,“老教材”与“课标教材”课后练习大、小题总数相同,都是9题,但完全相同的只有“分析句段”这一大题中的两个小题,其余7题都有所不同.或完全不同。

我们先看相似的题目:

1.“老教材”第四题与“课标教材”的第一题.训练的是对课文主旨的理解与把握,不同之处在于“课标教材”的表述更准确、具体.题目更易于理解与回答。

2.“老教材”的第三大题与“课标教材”的第二大题.考查的都是对课文中旬段的理解。除了两个小题完全相同.其余的均有不同。如“老教材”第三大题第l小题与“课标教材”的第二大题第6小题.所选“语料”完全相同,但题目表述有不同——“老教材”是问“如改成„„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课标教材”是问“能不能改成„„?为什么?”相比而言,“课标教材”的设问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性思维能力.而“老教材”的设问则着眼于理解与感受。显然,“课标教材”的设问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层级更高些.对学生思维的创新性品质有所引导。

3.“老教材”第二大题第2小题与“课标教材”第三大题.都是考查祥林嫂的外貌描写。但“老教材”只是问“祥林嫂的外貌(尤其是眼睛)有哪些变化”.是一个纯知识性的问题,只要知道了“外貌”的概念.再阅读相关文本,就可以作答。而“课标教材”所设的问题。不仅要求学生探求祥林嫂的外貌与其“生存状态”之间的关联.还要求阐释这外貌变化所反映的社会实质.这是对学生多种能力特别是探究能力的激发与促进。

“老教材”中第二大题第1小题、第3小题,是检验学生对小说的表达技巧的理解.训练的着眼点在对文学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课标教材”则将这两个题目弃之不用。

再看两种教材不同的题目:

“老教材”第一题与“课标教材”第四题是完全不同的两个题目。“老教材”要求阅读课文,写出情节提纲.意在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分析综合能力。“课标教材”第四题则将内容拓展到与课文相关的同名电影.要求学生对电影的有关情节给予评判。这个题目的答案是开放式的,学生有充分的思考空间.发挥的余地比较大。编题的意图显然在于训练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在客观上.这样的题目也给学生一个信号:有些问题的答案是可以多种多样的.哪怕是名人和权威的结论也不一定就是不可动摇的。这对于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无疑十分有益。

从以上的举例分析中我们可以大略窥见两教材课后练习题的不同。“老教材”的练习侧重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综合.它所要做的,更多的似乎是对课本内容的强化与巩固。而“课标教材”则更侧重于能力的训练.且训练的能力范围更广.能力层级更多,特别是对探究意识、创新思维的训练.显然更符合时代发展的要求。我们在教学之时不可不充分注意。

第五篇:部编教材一年级语文下册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这是本册第一个识字单元,编排了《春夏秋冬》《姓氏歌》《小青蛙》《猜字谜》4篇识字课。内容丰富,有看图识字、韵语识字、字族文识字、字谜识字等,体现了识字的多样性。课文编排充满传统文化色彩,富有童趣,有助于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传承中华民族文化。

在这个单元中《春夏秋冬》是看图识字;《姓氏歌》是根据《百家姓》改编的韵语识字,将识字与生活紧密结合;《小青蛙》是字族文识字,集中体现了形声字识字的特点;《猜字谜》的内容和前一课的《小青蛙》有密切联系,教学时可以联系前面的内容开展学习,巩固识字效果。

二、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44个生字和8个偏旁;会写28个字和1个新笔画。(重点) 2.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感受形声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重点) 3.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及插图、字谜、形声字规律等识字。(重点) 4.朗读课文。背诵《姓氏歌》。

5.感受大自然四季的美好,培养保护环境的意识;了解传统姓氏文化,激发对中华传统文化喜欢之情。(难点)

6.口语交际要求能认真听故事,听明白故事内容;能借助图片讲故事,做到声音响亮。(难点)

7.学习音序表,为学习音序查字法打好基础。 8.朗读积累描写春天的词语。

三、教学方法

识字写字是本单元的重点。在识字教学中要鼓励学生运用学到的识字方法和已学的生字、偏旁开展自主识字,不断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培养主动识字的习惯。在识字教学时,要引导学生自主借助汉语拼音读准生字的读音,既发挥汉语拼音的识字功能,又在识字过程中巩固汉语拼音的学习。教学时要借助生动直观的手段,帮助学生建立生字音、形、义之间的联系,加深学生对形声字构字特点的认识,提高识字的效率。

四、课时安排(合计12课时)

1《春夏秋冬》-----------------2课时

2《姓氏歌》 -------------------2课时 3《小青蛙》 -------------------2课时

4《猜字谜》 -------------------2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语文园地一 --------------------3课时

第二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心愿”这一主题编排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我多想去看看》、《一个接一个》、《四个太阳》4篇课文。这些课文题材丰富,《吃水不忘挖井人》讲述的是革命岁月的故事。后3篇课文则表达了儿童美好的愿望,这3篇课文具有反复的表现方法,语言浅显,节奏明快,易于学生诵读,所描述的内容能唤起儿童情感上的共鸣,激发儿童对外面世界的向往,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本单元的重点是找出课文中明显的信息,意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这一任务贯穿于整个单元的学习中。在朗读上,要继续学习读好词语和句子的节奏,注意不要连读、唱读、读破句。根据课文不同,朗读也应有不同要求。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57个生字和6个偏旁,读准一个多音字;会写27个字和3个笔画;学习一组数量词短语。(重点)

2.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能读好带有感叹句的句子。(难点) 3.积累词语,鼓励学生能将积累到的词语运用到表达中。

4.读懂课文,能提取明显信息,乐于和小伙伴交流阅读感受。(难点) 5.复习巩固《字母表》,能将大小写字母一一对应。(重点) 6.朗读积累古诗《春晓》。(重点)

7.感受儿童的美好愿望,了解革命传统故事,激发对革命领袖的敬爱之情。 8.展示从其他学科中学到的汉字,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积极性。(难点) 9.和大人一起读短文《阳光》,感受阳光的价值。

三、教学方法

本单元4篇课文的学习,不必在课文内容的讲解上花费太多的精力,要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读懂课文,并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结合文中明显信息与同学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吃水不忘挖井人》是革命传统故事,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可以适当的提供图片和视频资料,帮助学生理解相关历史背景。

四、课时安排(合计11课时)

1《吃水不忘挖井人》--------2课时

2《我多想去看看》 --------2课时 3《一个接一个》 -------------2课时

4《四个太阳》 ---------------2课时 语文园地二 --------------------3课时

第三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伙伴”这个主题编排了《小公鸡和小鸭子》、《树和喜鹊》、《怎么都快乐》3篇课文,其中前两篇是童话,后一篇是儿童诗。这些课文从不同角度表达了伙伴之间的情谊——互相帮助、快乐合作、友好共处,把生活中常见的伙伴之间的相处通过生动的故事情境和朗朗上口的诗歌语言加以展现,道理不在直接告诉,而是在朗读和感受中细细体味。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上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词句的积累和运用是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课文的朗读要重点练习读好角色的对话、读出儿童诗的情趣。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33个生字、3个偏旁和4个多音字,会写20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不”的变调。(重点)

3.学习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意思的方法,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表示游戏活动的词语。(难点)

4.读好对话,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朗读儿童诗,初步体会诗歌情趣,读出自己的感受。(难点)

5.懂得遇到困难时可以寻求别人的帮助,会使用合适的礼貌用语,能大致讲清楚自己的要求。(难点)

6.学习正确使用字典的方法,学会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重点) 7.借助拼音正确朗读古诗《赠汪伦》,大致了解诗意,背诵古诗。(重点) 8.和大人一起读《胖乎乎的小手》,知道要帮助大人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三、教学方法

1.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知道词语的意思。可采用迁移的学习方法。 2.在《小公鸡和小鸭子》中要引导学生体会加上描述动作情状的词语使句子更生动形象;《树和喜鹊》中引导学生积累意思相对的词语和AABB结构的词语;《怎么都快乐》中则要在积累“跳绳、讲故事”等动宾短语的基础上再拓展这类词,词语的积累要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归类意识。

3.在朗读教学中,《小公鸡和小鸭子》要根据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角色体验,读出不同角色说话的语气。《怎么都快乐》要指导体会儿童诗的情趣,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象体会,读出自己的感受。

四、课时安排(合计9课时)

5《小公鸡和小鸭子》--------2课时

6《树和喜鹊》 --------2课时 7《怎么都快乐》 -------------2课时

口语交际:请你帮个忙 -----1课时

语文园地三 -----------------2课时

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家人”这一主题编排了《静夜思》、《夜色》、《彩虹》、《端午粽》4篇课文。《静夜思》是一首古诗,语言浅显易懂;儿童诗《夜色》和散文《彩虹》想象奇特,用孩子的视角、童趣化的语言进行表达;《端午粽》是关于传统节日习俗的散文,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通过讲述传统节日风俗,引导学生了解、热爱中华传统文化。

读好长句子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和难点。语言的积累也是本单元教学的一个重点,包括词语的积累和古诗的积累。《静夜思》、《寻隐者不遇》要求学生能够朗读、背诵。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46个生字和4个偏旁,会写28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长句子及问句,注意停顿,读懂句子所表达的意思。3.正确朗读《静夜思》、《寻隐者不遇》并背诵积累。(重点)

4.读好带有轻声的词语并积累。(难点)

5.理解“勇敢”等词语的意思,用扩词的方法积累一些常用词语,归类积累“X来X去”,尝试说说这样的词语;积累与身体部位有关的词;归类识记带有“月”字旁的字。(难点)

6.初步感受端午节的传统文化,体会浓浓的亲情。

7.学写“主、门、书、我”4个带有点的字,了解“点的位置不同书写先后也不同”的笔顺特点。(难点)

8.借助拼音和大人一起读《妞妞赶牛》,读正确、读流利,边读边想象画面。

三、教学方法

1.本单元中,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信息做简单推断,并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表达。如:《夜色》一课,“我”一看窗外,心就乱跳,可引导学生猜测:“我”会看到什么,以为是什么?还可以根据课文内容,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感受。

2.《夜色》一课,在课堂上要引领学生初步感知长句子的停顿,读通、读懂长句子;《端午粽》一课, 学习运用词语连读、正确停顿等方法把长句子读好;《彩虹》一课,要指导学生读好多个分句组成的反问句,读好分句间的停顿,并能试着读出问句的语气和情趣。

四、课时安排(合计11课时)

8《静夜思》---------------------2课时

9《夜色》 ---------------------2课时 10《端午粽》 ------------------2课时

11《彩虹》 ---------------------2课时 语文园地四 ---------------------3课时

第五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是本册第二个集中识字单元,由《动物儿歌》《古对今》《操场上》《人之初》4篇课文组成,旨在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教材编排的识字形式丰富多样,特色鲜明,贴近学生生活。其中,《动物儿歌》是活泼生动的童谣,运用学生熟悉的小动物的名称和生活习性带出生字;《操场上》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表现学生的校园生活,引导学生看图学字学句;《古对今》和《人之初》, 则以通俗凝练的韵语带出识字内容,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

识字教学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内容,本单元出现的生字大部分是形声字。本单元的课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易读易懂易记。还以简洁生动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了有趣的动物知识、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四季交替欣欣向荣的美丽景色和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65个生字和1个偏旁,会写28个字。(重点)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用不同的节奏诵读儿歌、对子等不同形式的韵语;背诵《古对今》和《人之初》。(重点)

3.继续了解形声字的构字规律,并学习运用这一规律自主识字,会读“蜻蜓展翅、和风细雨”等词语。(重点)

4.能在语境中辨析形近字和同音字。(难点)

5.运用音序查字法查生字,查字典有一定速度。(难点)

6.积累歇后语,了解歇后语的特点,初步感受歇后语短小、通俗、形象的特点。7.知道打电话的一般步骤,初步学会打电话和接电话,能用上礼貌用语。

8.和大人一起读寓言故事《狐狸和乌鸦》,巩固复习已学生字。

三、教学方法

1.在识字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温故知新,通过观察、比较、逐步了解其特点,学习运用形声字的构字规律进行识字。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运用归类识字、比较识字、看图识字、韵语识字等方法,逐步提高独立识字的能力。

2.课堂上,要给学生充分朗读的时间,在读句子、读韵语的过程中,认识生字,读准字音,突破音和形的难点,并鼓励学生边读边记,熟读成诵,积累语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边读边想,边读边发现,引导他们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四、课时安排(合计12课时)

5《动物儿歌》---------- ------2课时

6《古对今》 ---------------------2课时 7《操场上》 ------------------2课时

8《人之初》 ---------------------2课时 口语交际:打电话-----------1课时

语文园地五 ---------------------3课时

第六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夏天”这一主题编排了《古诗二首》、童话《荷叶圆圆》、《要下雨了》3篇课文,从不同角度描绘出夏天的特点,让我们感受到夏天的美好。其中古诗描绘了夏天的美景,《荷叶圆圆》表达了夏天的情趣,《要下雨了》通过童话的方式说明了夏天的气象常识。课文编排既有传统文化的渗透,又有儿童情趣的渲染,语言优美而充满想象,行文简洁而富有韵律,适合儿童诵读和积累。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联系生活实际了解词语的意思。教学时要贯穿整个单元的学习,可在《古诗二首》中做适当铺垫,在《荷叶圆圆》中学习运用这种方法,在学习《要下雨了》时让学生自主尝试。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45个生字和1个偏旁,读准1个多音字;会写21个生字。联系生活学习与夏天相关的词串。(重点)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带有“呢、呀、吧”的问句和感叹句。 3.能运用联系生活、结合图片等方式理解“摇篮、潮湿”等词语的意思;学习“荷叶绿绿的、圆圆的。”这类句子的多样表达,并积累文中的比喻句。

4.能读出古诗的节奏和儿童诗的韵味;能分角色读好文中的对话;尝试依据课文句式相近、段落反复的结构特点背诵课文。(难点)

5.通过扩写句子学习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写具体。(难点)

6.能正确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能正确抄写句子。(难点) 7.通过认识食品包装识字,并乐于与同学分享。 8. 朗读积累气象谚语。

9.和大人一起读《夏夜多美》,感受阅读的乐趣,体会夏夜的美好和同伴互助的温暖。

三、教学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促进学生生活经验与课文内容的有效对接,从而更好地了解词语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

2、《荷叶圆圆》中可学习句子的多样表达,练习仿写;积累“荷叶是我的摇篮”这样的比喻句,有能力的学生可练习仿说。《要下雨了》要进一步体会“呢、呀、吧”等语气词的表达与运用,读好问句和感叹句。

3、朗读指导要抓住课文特点进行教学。

四、课时安排(合计9课时)

12《古诗二首》--------2课时

13《荷叶圆圆》 ----------2课时 14《要下雨了》 -------2课时

语文园地六 ---------------3课时

第七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习惯”这一主题编排了《文具的家》、《一分钟》、《动物王国开大会》、《小猴子下山》4篇课文。4篇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意识和良好习惯的养成。本单元课文贴近学生的生活,故事情节充满童趣,语言明白易懂,文中丰富的插图能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是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是在延续一年级上册和本册第二单元“找出课文中的信息”要求的基础上,在阅读理解方面的进一步深化。本单元的另一个学习重点是读好疑问句和祈使句的语气。本单元还要关注长课文的教学。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59个生字和2个偏旁,会写27个生字。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掌握“加一加、减一减”的识字方法。朗读积累关于学习的名言。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好对话。(重点)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平平安安、后悔”等词语的意思;运用组词的方法继续积累词语;会用“掰、扛、扔”等动词说话。(难点)

4.借助插图、故事情节反复的特点读懂长课文。(难点)

5.能根据课文信息作简单推断;借助文本情节,了解告知一件事情时,需要说清楚时间、地点等要素;能根据问题提取、整合信息,推断事情的原因、结果。

6.在活动情境中明白游戏规则,在交际互动中初步学习条理表达。 7.学习分辨形近字;展开想象,能选择几个词语说几句话。

8. 和大人一起读《孙悟空打妖怪》,读出韵文的节奏,感受共读的乐趣。

三、教学方法

1.在本单元的教学中要循序渐进,体现学习的层次性。《一分钟》的学习,要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的内在联系,运用“要是……就……”的句式进行推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

2.在《动物王国开大会》中,要让学生在分清角色的基础上,体会角色心理,读出祈使句带有号召、命令的语气,读出疑问句思考的语气。

3.教学时课利用童话情节反复的特点,借助课文插图帮助学生梳理、读懂课文,再引导学生体验角色,读好对话,读懂长课文。

四、课时安排(合计13课时)

15《文具的家》---------------2课时

16《一分钟》 ----------------2课时 17《动物王国开大会》 ----3课时

18《小猴子下山》 ----------2课时 口语交际:一起做游戏------1课时

语文园地七-------------------- 3课时

第八单元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概述

本单元围绕“问号”这一主题编排了《棉花姑娘》、《咕咚》、《小壁虎借尾巴》3篇课文。《棉花姑娘》、《小壁虎借尾巴》是童话故事,《咕咚》是一个民间故事。课文融科学知识和生活常识于故事情节中,既有教育性,又富有童趣。

本单元的学习重点是借助图画阅读课文。读出祈使句语气,读好多个角色之间的对话是本单元教学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还要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这项阅读能力。

二、单元教学目标

1. 认识45个生字和3个偏旁,会写21个生字。能借助图画、形声字特点、生活经验去猜字、识字;继续巩固掌握半包围结构字的书写笔顺规则。在生活情境中积累11个词语。(重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体验角色读好对话,学习读出祈使句的语气。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可恶、盼望、热闹”等词语的意思;积累“碧绿碧绿的、雪白雪白的”这类结构的短语。(重点)

4.能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继续训练根据信息作简单推断的阅读能力。(难点) 5.借助连环画理解课文内容,说说故事的主要情节。(难点)

6.发现反犬旁、鸟字边、虫字旁所代表的含义,复习巩固形声字偏旁表意的规律。 7.结合生活情境,体会四种不同心情,并进行说话写话的训练。

8.朗读、背诵古诗《画鸡》。(重点)

9.和大人一起读寓言《三只白鹤》,并能结合生活经验作出判断。

三、教学方法

1.《咕咚》、《小壁虎借尾巴》是没有全文注音的连环画课文,两篇课文都可以根据图片一一对应的特点理解内容,有能力的学生还可以借助图画复述课文或进行角色表演,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借助图画阅读”的方法。

2.读好角色对话可以根据课文的故事情境,体会不同角色的心情,读好不同角色说的话语。

3.在教学形式上可以更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看图读文,找到相关信息交流,互相补充。

四、课时安排(合计9课时)

19《棉花姑娘》---------------2课时

20《咕咚》 --------------------2课时 21《小壁虎借尾巴》 -------2课时

语文园地八--------------------- 3课时

上一篇:六一节快乐范文下一篇:励志好文章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