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2023-06-16

制度是长期的、规范的、有效的,是企业根据自身情况探索而来的。而落实责任的关键,就是以制度建设为重点,优化举措解决问题,确保各项工作有章可循、有序开展。那么如何制定相关制度呢?以下是小编为您收集的《xx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第一篇:xx镇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XX镇流动党员管理办法

一、总则

1、为适应新形势下流动党员越来越多,流动范围越来越广的新情况,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管理,本着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党员发挥作用的原则,根据《党章》及中央、省、市、县党员管理工作有关文件及规定制定本办法。

2、流动党员系指离开原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无固定地点或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外地或者外单位流入但未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

3、流动党员管理要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保证党员组织关系适时转移,使党员无论走到哪里,都能参加党的组织生活,接受党组织的教育、管理和监督。

二、流动党员组织关系转移及党组织设置

1、党员流动符合有关政策规定,党组织应及时为他们转移组织关系。其中外出时间较长(六个月以上),地点比较固定的,应转移党员正式组织关系,即开写党员组织关系介绍信,转入所在地区、单位的党组织。外出时间较短(六个月以内)或组织关系暂时无法转移的,使用《流动党员活动卡》,短期外出(六个月以内)学习进修、借调工作、办理公务、休假探亲等,应开具党员证明信,交所去单位、当地党组织。

2、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健全的,应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其所去单位的党组织;党员所去单位党组织不健全的,应

将党员组织关系转到其所去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党组织或转移到所去单位所在地的镇(街道)党组织。党员在流动中将人事关系和档案保存在市人才(劳动)服务中心的市人才(劳动)服务中心党组织应接收这些尚未落实工作单位或因某些原因暂时无法转移组织关系的党员的组织关系。

3、破产、解体企业中的党员的党组织关系可迁移到居住地社区居委会党支部或村党支部。破产、解体企业的主管部门党委应及时将企业的破产、解体及党员基本情况以书面形式报告。

三、流动党员活动制度及使用

1、流动党员原所在单位党组织在党员外出后,应通过适当方式与党员所在单位、地区的党组织联系,了解党员外出后的思想、工作情况,及时向外出党员通报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和工作部署。党组织每年至少查验一次外出党员的《流动党员活动卡》。

2、党员在外出期间,按照规定将《流动党员活动卡》交外出所在地或单位的党组织,参加党的组织生活,交纳党费,但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果连续6个月不过组织生活,或不交纳党费,或不做党所分配的工作,按自行脱党处理。

3、接收流动党员的党组织对持有《流动党员活动卡》的外来党员,应于验证后及时接收,并将其编入党支部、党小组,进行教育管理。各基层党委要对接收流动党员进行备案。

四、流动党员教育管理

1、党支部应建立流动党员管理台帐,记载清楚流动党员的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入党时间和工作单位及联系电话等,实行有效管理。

2、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进行“行前教育”,要求外出党员外出期间必须自觉按照党员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每季度至少一次以书面或电话等形式向自己组织关系的所在党组织联系,汇报思想和工作情况。

3、农村流动党员由村支部班子成员、党员村委会干部按流动党员的多少进行分工负责联系;企业流动党员由企业党支部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负责联系。联系人应负责做好外出流动党员的汇报情况记录,每季度向支委会汇报流动党员的联系情况,并对流动党员过组织生活及交纳党费情况作以记录,在召开支部大会时,将联系情况向本支部全体党员通报。

4、流动党员所在党组织召开党员大会进行选举时,如外出党员确因情况特殊无法到会,经党员大会同意,并报上级党委批准,可不计算为应到会人数。

5、严格执行民主评议党员制度。流动党员每年底应回原单位或居住地党组织参加民主评议,并汇报自己的思想、工作情况。如确因特殊情况无法参加的,要由本人提出申请经支部大会同意,并委托其联系人向支部大会报告外出期间思想、工作情况。

6、流动党员的党费一般应由党员个人按月交纳,特殊情况可以托人代交、邮寄、预交或补交,但预交补交的时间不得超过3个月。

7、预备党员在其预备期流动的,到转正时由其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负责考察,在征求对方党组织的意见后,再讨论是否按期转正并办理手续。在流动中发展的预备党员,离开发展其入党的党组织时,由所在党组织作出鉴定,并将材料寄送所去单位、地方党组织。

8、流动党员有责任和义务为水洛镇经济发展提供信息,引进资金、技术和人才。党委对遵纪守法并能对水洛镇建设经济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党员,予以奖励;对违法乱纪的党员,按照党纪党规进行处理。

五、建立流动党员管理责任制度

1、流动党员管理工作由基层党委书记负总责,分管副书记负直接责任,组织干部做好具体工作,把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列为党建工作年度考核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健全工作责任制度,形成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对工作不落实,措施不到位的支部要追究领导责任;联系责任人要及时与外出党员进行联系,如果对外出党员的情况不了解或联系工作不到位的,追究联系责任人的责任。

2、各支部每年年初要组织力量对流动党员队伍状况进行全面调查,摸清情况,造册登记。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积极探索抓好流动党员管理的新路子,总结好的经验,推动流动党员管理工作再上新水平。

六、附则

1、流动党员的年报统计,由党员正式组织关系所在的党组织统计上报。

2、本办法从印发之日起试行。

第二篇:永清镇社区流动党员管理制度

一、社区党员外出务工经商或从事其他正当职业,应事先向所在党支部报告,说明外出的理由、时间、地点等。党员外出回来后,必须向所在党支部报告外出工作、学习的情况。党支部对外出党员过好组织生活、缴纳党费等,应提出明确要求。

二、社区党员离开本辖区,外出时间在一个月以上、六个月以内,外出地点固定的需领取《流动党员活动证》,到外出所在地参加组织生活。外出时间超过六个月的、且有固定地点的,要将其组织关系转至所在地区或单位党组织。临时性、间断性外出或外出地点不固定的党员,应参加所在党支部的活动。

三、党支部要关心社区长期在外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要及时把党课教材、学习材料寄送到党员手中,并适时通报党组织近期重大活动情况。

四、外出党员应主动经常与党支部保持联系,定期汇报情况。外出党员接到党支部有重要活动通知后,应按时返回。

五、在社区工作六个月以上的外来党员,应及时把党员组织关系转到社区或社区企业所在党组织,不能转移组织关系的,和在社区从事临时性、季节性工作的党员,应持《流动党员活动证》或党员证明信参加社区党组织活动。

第三篇:镇流动党员日常教育管理办法

为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进一步提升我镇流动党员的规范化教育管理水平,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有关规定,结合我镇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办法。

一、 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贯彻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方针,从有利于党员合理流动、有利于党组织管理、有利于流动党员发挥作用出发,按照党员动态管理机制的要求,创新管理方式,落实管理责任,努力使流动党员都能接受党组织的教育和管理,始终保持先进性。

二、基本原则

加强和改进流动党员管理工作,要遵循以下原则:

1、双向管理、共同教育。坚持以流入地党组织为主、流出地和流入地党组织共同管理,构建流出地与流入地党组织密切配合、有机衔接、双向互动、共同

负责的流动党员管理机制。

2、分类指导、动态管理。根据流动党员的分布状况、从业特点和居住地点,在尊重流动党员意愿的前提下,采取单位管理方式,随时掌握流动党员的情况,强化跟踪管理,把每一名流动党员都纳入党组织的经常性管理之中。

3、以人为本、强化服务。坚持教育、管理与服务并重,切实维护流动党员的合法权益,搭建流动党员发挥作用的平台,寓教育、管理于服务之中,在服务中加强教育、管理,增强流动党员的党性观念、组织观念和光荣感、归属感与责任感。

三、工作要求

1、严格落实《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流动党员凭《流动党员活动证》参加组织活动、缴纳党费。流动党员要按时对《流动党员活动证》进行送交审核,对不送交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将按照《党章》和有关规定给予相应的组织处理。

2、建立流动党员登记管理制度。流动党员外出前

(流入后)要主动向党支部申报,填写《外出(来)流动党员申报登记卡》。党支部要建立《外出(来)流动党员登记簿》,详细记录其基本情况、流动原因、流动去向、联系方式、流动时间等情况,实行定期登记和动态登记相结合,确保资料准确无误。党委要设立《流动党员管理台账》,按要求组织所属支部开展外出、流入党员排查,全面掌握流动党员的基本情况,详细登记在册,做到“六个掌握”,即:掌握党员的基本情况、掌握外出时间、掌握所从事的职业、掌握流入地址、掌握联系办法、掌握党费缴纳情况。

3、建立党组织双向联系制度。要建立联系人制度,指定专人负责,定期、不定期地了解流动党员的思想动态、工作情况、意见建议等。党支部在接受流入流动党员后,要主动与流出地党组织联系,查验党员身份,并就日常管理进行联系,做到“三沟通”,即:由于流入党员不负责任致使生产和工作出现重大事故或重大问题的要进行沟通;在流入地出现违法违纪事实的要进行沟通;不发挥党员作用、甚至在群众中散步

错误言论造成恶劣影响的要进行沟通,沟通情况作为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的重要依据。

4、建立关爱流动党员制度。党支部要把关爱流动党员纳入镇党委的关爱党员工作计划,真心关爱、真情帮扶流动党员中的困难群体。流动党员外出期间,党支部要帮助解决其家庭生产生活中的困难,做好服务,让流动党员在外工作生活“安心”。同时,党支部也要将困难外来流动党员纳入救助范围,开展本地党员与外来流动党员结对帮扶活动,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要为外来流动党员开启维权通道,为他们提供劳动纠纷调解、司法援助、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服务。

5、创新流动党组织及党员作用发挥方式。在流动党员中积极开展“共产党员示范岗”、“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等活动,引导流动党员在生产生活中主动发挥作用,为身边的党员和群众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做联系服务群众的表率。

第四篇:上石镇四项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上石镇四项举措加强流动党员管理 为了能够顺利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春节后人口流动情况,上石镇党委、政府通过四项措施,强化流动党员管理,创建了流动党员管理的新模式。

一是完善流动党员信息系统,摸清流动党员去向、从事工作、联系方式等,实行动态管理。支部及时掌握流动党员的学习工作动态。二是建立流动党员服务,定期与流动党员联系,及时传达支部学习的各类文件及会议精神,并要求其及时提供相关务工信息,发动群众外出务工。对流动党员的联系服务时间、内容等予以记载,掌握流动党员的现实情况。

三是实行支委委员联系制度,每个村支委委员联系二至三名名流动党员,支委委员每季度向支部汇报联系党员的学习、工作情况。支委的年终考评将与其流动党员联系情况和发挥作用情况挂钩,督促其更好的发挥作用。

四是定期走访流动党员家庭,村“两委”成员每季度到流动党员家中走访,了解家庭成员的生产生活,帮助他们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使流动党员能安心在外工作。

上石镇人民政府冯 健联系电话:0771-8575030

第五篇:棠阴镇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及服务工作汇报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劳动力流动的日趋频繁,流动党员的数量越来越多,如何加强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和管理,成为新形势下党建工作不容回避的难点问题。为此,棠阴镇党委根据新情况、新问题,创新思路,大胆探索,积极构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的新机制,确保流动党员 “离镇不离党、流动不流失、教育不脱节、管理不断线、作用发挥好”,始终感受组织的关怀和温暖,时时处处发挥先锋作用。现将对流动党员的教育培训和管理服务工作汇报如下:

一、建立制度,实现教育管理“制度化”。建立了五项制度:一是调查摸底制度。针对流动党员流动时间长,相对分散,成分复杂等特点,抓住春节、春播、秋收等时节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有利时机,对流动党员进行全面调查摸底,切实做到“八掌握”,即掌握党员基本情况、外出时间、从事职业、流入地址、联系办法、思想动态、活动情况、党费缴纳情况。二是返乡教育制度。抓住流动党员集中返乡的机会,采取集中补课、上门辅导、分组学习、结对帮学等措施,组织流动党员学知识,谈认识,讲体会,传经验。三是定期教育制度。流动党员定期与党支部联系,汇报个人思想、工作和学习情况。棠阴镇部分党支部开通了“书记热线”,流动党员通过“书记热线”随时与党支部联系,解决了农村流动党员与支部联系脱节的问题,为外出务工的党员群众架起了一座连接家乡的信息桥。四是专人联系制度。基层党

1组织成立了流动服务站,确定党支部书记或支部委员作为联络员,每人联系1至2名流动党员,负责与流动党员进行联络与沟通,协助党组织做好流动党员的思想政治工作,了解他们的外出表现。五是登记制度。村党支部建立了《流动党员登记薄》及信息台帐,对流出党员的姓名、年龄、入党时间、流出时间、通讯住址、联系方式等逐一登记造册,建立档案,做到底子清,情况明。

二、强化服务,实现管理服务“人性化”。棠阴镇紧紧依托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和网站平台,将务工、劳动维权信息和相关法律法规在网上发布,使流动党员无论身处何地,都能够通过网络得到服务。对不具备上网条件的外出务工流动党员,采取村干部结对电话联系帮扶的形式,确保了党组织对所有流动党员思想动态和工作情况的了解。在重大节假日开展了“搞一次慰问,问一声冷暖,办一件实事,解一个难题”的“四个一”活动,推行“回家看一趟,有事帮一把,平时多联系,亲人常关心”的情感管理模式,解决流动党员的后顾之忧。春节期间走访慰问流出党员16人,对返乡的流动党员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10余场次,培训流动党员130余人次。同时,充分发挥返乡务工人员见多识广、信息灵通的优势,组织流动党员为群众讲见识见闻、传授致富信息,帮助群众开阔眼界,增长见识,提高发家致富的本领。

三、正确引导,力争管理服务“系统化”。在流动党员较多的县市,确定了一批流动党员管理骨干,充分利用各类宣传媒体,广泛宣传流动党员和抓流动党员管理服务工作的先进典型,宣传流动党员为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所取得的成效,营造了各级党组织齐抓共管的良好舆论氛围,激发了广大流动党员自觉亮明身份,发挥作用,树立形象。

四、结合实际,实现管理服务“动态化”。一是建立与流动党员流入地主动联系的工作机制。针对流动党员分布零散、难以组织开展学习的实际,积极推行流入地为主、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负责的模式。棠阴镇积极开展党员与所在地联系,党员与流动地组织联系,党员所在地与流动地组织联系的“三联系”活动,落实流动党员流出地与流入地共同负责机制。二是建立重大事项及时联系流动党员制度。对事关棠阴改革发展稳定,关乎乡镇和村组重大建设的事项,党组织通过多种渠道,加强联系,通报情况。三是积极征求流动党员意见。针对流动党员见多识广、思想新颖、思维活跃等特点,基层党组织通过打电话、邮寄征求意见表等形式,广泛征求他们对本村建设发展的意见建议。开展了“带一名人员外出务工就业,为家乡献一条发展良策,为群众提供一条致富信息”主题实践活动,实现了输出一批,带动一片的效应。

“四化”措施的落实,架起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的桥梁,拉近了党组织与流动党员之间的关系,让流动党员感觉到了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

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之所以会出现以上一系列的新问题和新情况,我们认为,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一是流动性大,不好管。随着流动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流动范

围从农村到城市,从省内到省外的不断扩大,加上流动地点的不固定,使得这部分党员越来越不好管。

二是认识不清,不想管。有的基层党组织对流动党员另眼相看,甚至存有排斥和歧视心理,把流动党员列入“另册”。一些基层党组织则存在畏难情绪,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管好外来(出)的不如管好当地的,把对流动党员的管理当作额外负担,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不少基层组织对流动党员长期脱离党组织既不管,也不处理。有的基层党组织连党员的去向如何,也一问三不知。

三是模式老化,不会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致使一部分党员与原单位或所在地的人事、行政、户籍等方面的紧密型联系逐步变得松散。而在社会基层单位建立党组织的传统模式已逐渐不适应,即使建立流动党员支部,也因当地隶属关系不清,出现无法管理,或挂靠单位不愿管理等情况。

四是思想复杂,不服管。一部分流动党员,跨地域流动,广泛接触社会各层,长期脱离党组织,“免疫力”减弱;有的行为自由化明显,不愿接受党的组织纪律的约束,把参加党的组织生活看作是负担;有的认为自己在外地工作,与当地生产经营活动无关,对党组织的态度冷漠,甚至财大气粗,凌驾于党组织之上。

中共棠阴镇委员会

2011年2月18日

上一篇:世界无烟日活动总结下一篇:有限公司股东会决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