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规划课程感悟

2022-07-29

第一篇:职业规划课程感悟

对本学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感悟与收获

《职业生涯规划》是以最新社会经济形势为背景,以当下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特点及其目标和现实的需求为立足点,构建了较为完善的体系的大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的内容体系。一开始,我以为这门课程会很枯燥和知识的不易懂,经过老师的狂野式的上课方式却感到这门课程的兴趣之处,这门课程对自我职业选择和努力方向、方式的众多有益之处。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让我根据兴趣、爱好、性格特点及现状探索到自己的职业砝码;让我开始思考职业的生涯决策,拟定职业生涯的规划书,开发职业的素质与能力,审视差距及自我调整,让我了解到该怎样培养和提升人际交往能力,怎样培养和提升职场沟通能力,怎样培养和提升大学生的领导能力。让我学习到更多的面临职场面试的技巧,例如:求职前的各项准备、寻找适合自己的求职信息、如何拟写求职信、如何准备个人求职简历、招聘面试的相关知识、面试礼仪与服饰、招聘面试的应对策略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成功与否也是以其一生的标度来考量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变革的时代,一切都在变化,唯有灵活应变。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就是用未来的目标来预示自己的变化。只有我们善于对未来规划,才能有正确的前进方向和有效的行动措施,才能充分发挥自我管理的主动性,充分开发自身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所以,这门课程真的让人受益匪浅,应当好好学习及掌握好其中得技巧,以便将来能用到实处。

- 1 -

Bocker

第二篇:课程感悟

体验“课程”, 惊喜感悟

面对新课程的出台,我们好象是迎接一个孕育已久的新生儿,纷纷抱着极大的热情,去学习和研究新课程。作为新课程实施的具体操作者,面对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更宽泛更具有弹性的选择空间,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如何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我们的教学实践,把握好选择权,真正去研读孩子的这本书呢?通过对新课程的不断学习、研究、实践,我感受到的是新与旧的交融、进与退的交锋、机遇与挑战的同存,这种体会可组成一句话,那就是:新的教学观念、新的教学策略、新型的师生关系。

一、感悟“新课程”的开放,树立教育“新观念”。

“新课程”为我们看待世界和看待课程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开放性。开放性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师首先要成为能够开放自己思想的人,开放自己的思想,就意味着让自己原有思想观念向其他人的不同思想观念开放,向各种未知的可能性开放,这种开放的目的是要生成新观念。

1、树立整合的教育观,努力打破学科界限,实现目标的整合。

在整合教育观的指导下,我们的活动都以主题的形式展开。在主题生成、开展、深入的过程中我努力做到:打破学科间界限,更多地关注幼儿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和认知需求,加深搭班老师之间的配合与衔接,从而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有机整合。

(1)打破分科规律,实现人文关系的有效整合是关键。

以往根深蒂固的学科教学体系,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新课程的实施和展开,在实践中我深切体会到了根除学科界线的必要性。因此,我力求和全体教师们努力从思想上和行动方式上改变这种局面。现在,每天利用幼儿的午睡时间开个小碰头会,已成为了我们每日的必然议程。利用这段时间,要求班级教师对班级中的每个孩子进行全面细致地分析,在主题活动的预设方面,互通相关信息,共同商定、调整阶段目标,在内容安排上进行有效的衔接和统一。因此我深切感受到只有两个搭班老师间不断地沟通与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分科观念。

(2)将视野转向孩子,将孩子的发展需求作为研究、选择教材的依据,从而更全面地实现课程内容、形式的整合,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例如:在玩水的系列活动,在确立该主题之前,教师发现班级中大部分孩子都特别爱玩水,盥洗活动时,许多孩子都会长时间滞留在水池前,玩玩弄弄不舍得离开。通过观察了解,我们发现孩子们对水——这种与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物质的认识只停留它的作用上,而对水的性质等粗浅的认知,他们不会表达,也不知如何表达。在反复地考虑、商量、选择的基础上,老师还结合天气的情况,预设了水的系列主题活动。同时,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优化教与学的方式,鼓励幼儿自己寻找材料,玩一玩、试一试、看一看、想一想,变原先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体验式的学习,帮助幼儿积累感性的直接经验。这一富有个性的预设活动,使孩子在与环境材料发生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新的体验和需求,也就是我们现在经常说起的自发生成活动。

2、在共性的基础上体现个性特点。

新课程的理念明确提出幼儿的发展应是富有个性的。在实践中,尽可能地依据本班幼儿最近发展水平和关注孩子们的热点与兴趣点,推动本班幼儿个性化的发展。 那么如何让教师预设活动的内容与要求,更贴近更适合自己班级的孩子呢?

(1)将近阶段主题与本班幼儿现有认知能力、生活经验互相衔接,选择确定适合本班孩子发展的内容与形式。

如:在“秋天多美丽”的系列主题活动中,我们的老师发现,孩子们对落下的树叶发生了兴趣,尤其孩子们对树叶形状的关注引起了我的注意。于是预设了树叶贴画的活动,引导孩子们在收集树叶的基础上说说各种不同形状的树叶象什么,和他们一起去贴一贴,拼一拼,画一画,引导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一件件风格各异的树叶贴画作品,尽情体现对树叶形状、颜色的想象与创新。

(2)注重个别引导,实施有差异的教育。

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的发展特点和水平。因此,在教学活动与区域游戏中,我始终鼓励教师要都尽最大可能为孩子们提供丰富而有层次性的材料,提出不同的要求,以促进幼儿有差异的发展。例如在树叶贴画的活动中,对于能力较强的孩子,老师们就建议他们使用剪刀,鼓励他们动脑筋剪出老师未能提供而自己又需要的树叶形状,制作到作品中;对于中等水平的孩子,就以启发引导为主,让他们能贴出简单作品;而相对能力差的幼儿,则降低难度,让他们随意地贴贴玩玩,主要激发他们参与活动的兴趣。

二、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构建教育“新课堂”。

长久以来,我们教育往往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幼儿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剥夺了幼儿的自主学习的权利。以致我们的许多幼儿能够应对各种知识,却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显得束手无策。新课程要求教师唤醒幼儿的自主意识,帮助树立自信;激励他们勇于质疑,敢于表现,培养独立人格;教给学习的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坚持训练,养成自主的学习习惯。因此,培养幼儿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行,而这一切都将依赖于教师为幼儿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

1、给幼儿一些时间,让他们自主学习。

每天,孩子们都想有一定的自由活动时间,如果给他们一些时间,孩子们就会充分利用:找朋友谈谈心,讲讲故事,做做游戏,看看图书,既舒活了筋骨,又增长了知识,何乐而不为呢?

2、给幼儿一些问题,让他们合作学习。

以往上课,教师提的问题都带有很强的针对性,幼儿一听就会答,有些脑筋转弯的问题,幼儿只是相互对视,毫无兴趣,老师最终自问自答。这种封闭式的提问,让幼儿养成了对老师的依赖性。久而久之,幼儿对答问题总像是例行公事,提问只是一种形式。如果我们提出一些联系孩子生活的问题,让他们进行讨论而得结论,收效则更佳。如:结合“我们居住的城市”,谈谈自己居住的城市四季的变化;“太阳和影子的关系”等等,孩子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寻找答案。

3、给幼儿一些冲突,让他们探究学习。

新课程要求培养孩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求教师多创设一些冲突,让幼儿自己讨论解决。如在结构游戏《我眼中的戚大街》中,教师就安排了这样一个冲突:请幼儿用大型积塑构建大街的外围,在活动中现有的积塑没了,而外围墙还没建成,孩子们显得手无足错,于是教师巧妙的处理这一教学环节的:让小朋友们分组讨论,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有的说用饮料瓶代替,有的说用牙膏盒代替,讨论十分激烈,并且用所想的办法解决了实际问题,最终建构了美丽的《我眼中的戚大街》,虽然他们的观点有些幼稚,但这毕竟是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4、给幼儿一个内容,让他们去创造。

新课程提倡孩子自主学习,培养创造性人才。江泽民同志曾说:“创新是中华民族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保证。”结合中班主题活动《亲亲热热一家人》,我们举办了一个家庭设计大赛活动,孩子们可以大胆想象你心中美丽的家。在各小组发言中,孩子们绘声绘色地描述自己在设计中的经历和体验,将机器人、电脑遥控带进自己的家,营造美好的家园,体验到自己创造的快乐。当然,幼儿自主学习时,教师并不是不闻不问,而要做积极的旁观者,进行指导、促进,而不要让自主学习流于形式。

三、建立合作、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在实践、研究过程中,我们教师深切的感到新课程时时在激励着我们努力去做一个创新型的教师。主题探究活动的开放性、活动过程的不确定性,强调儿童的自主性和活动的过程性,这些都给教师的成长提出了新的要求,即教师要学会尊重幼儿、关注幼儿和解读幼儿,成为孩子探究式学习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1、合作、平等的玩伴关系。

多少年来,教师和学生的关系一直被人看成是一种 “一桶水”和“一杯水”的关系。教师要想给学生一杯水自己首先要有一桶水。这种质朴的早已被人们所接受的师生观,在新课程中越来越不适应了。且不说教师“这桶水”的满与不满对学生“杯中水”的影响,单就教师“桶中水”的质量严重地影响到学生“杯中水”的质量而言,就足以让人们对这种师生关系产生怀疑,教师和学生的相处是一种平等的人与人的相处。如在预设主题“我们身边的人”活动中,当时,我只是让幼儿事先调查他们身边认识的人的职业,以便幼儿在交流介绍时丰富知识,在幼儿相互交流介绍时,当佳佳小朋友介绍“我爸爸是一名警察”时,邓怿小朋友就很自然发出了提问:“是不是和110中的警察一样的?”紧接着其他小朋友也发出了提问:你爸爸抓小偷吗?你爸爸本领大吗?等等,针对孩子好奇心,我就专门组织幼儿关于警察进行讨论,让幼儿自由提问你想了解警察的什么秘密?幼儿围绕这一话题提出了很多问题:如我想了解警察是怎样抓小偷的?我想了解警察是怎样破案的?„„根据孩子们的提问,我们的教师及时进行了归纳整理,寻找孩子们的关注热点,于是“警察破案”,这一生成活动就生成了。正是由于教师的留心观察、倾听才发现了来自幼儿的活动主题。本次活动,使参与的教师们真切感受到我们必须要用一颗平等的心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宽松、愉快的活动氛围中充分地、主动地与老师合作交往。而我们老师也要放得下架子,不懂的地方就和孩子一起学习,这样的教学活动才是有效的。在新课程新理念的指导下,教师与幼儿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师生间相互建构,这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这种氛围使孩子心态得到开放,主体性得到凸现,个性得到张显,创造性得到解放,同时教师专业得到成长和自我实现。

2、由知识技能的传授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支持者、发展者、引导者。 幼儿的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是教师不可能替代但却能施加强有力影响的过程。新课程更要求“教师在教育过程中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教师作用和角色的定位符合当今世界幼教发展的潮流,也得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强力支撑。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幼儿随时都可能会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是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如有一次吃过中饭,教师会带领幼儿在幼儿园中散步。那天,阳光明媚,小朋友们在阳光下自由的玩耍,中五班的李老师发现许多幼儿都在做手影游戏,他们对影子非常感兴趣。于是李老师立刻组织幼儿去找影子,找找自己的影子在你的什么地方?由于时间关系,那时幼儿回答的答案是有的影子在前面,有的影子在后面,有的在左面,有的在右面,当幼儿回答出四中不同的答案后,小朋友们都困惑了,他们都睁着眼盯着我,并问:“李老师,这是怎么回事呀,怎么会这样呢?”而这个问题其实是幼儿站立时的方向不同造成的。于是,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开始了不同方位找影子,在观察、比较中,幼儿找出了答案,他们兴奋的跳了起来。为了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在活动结束前李老师又顺势向幼儿提出了疑问:“是不是一天中,我们的影子总是这样不变的呢?”趁热打铁,激励幼儿利用明天星期六或星期天去探索更多有关影子的秘密。由此可见,新课程中教师已经远远不限于知识传承者的角色,而是在教育中灵活地扮演最适宜的角色去与幼儿积极地互动,是幼儿教师工作中最本质、最富挑战性的环节。

3、注重开放和生成,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运行体系。

美国幼教专家凯茨认为,幼儿教师的专业应表现为:在教育工作中,能运用高级缜密的知识作为判断和行事的标准。具有这种素质的幼儿教师能抓住孩子丢来的球,并且把它丢回去,让孩子想继续跟他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不断创造出新的游戏来。他们是真正的幼儿学习、发展的专家。新课程是开放的,开放后的课堂我们教师又应该如何驾御课堂、引导学生、达成预设与生成的统一呢?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幼儿之间的信息交流,实际上是他们与材料、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结果而幼儿之间的交流能促成他们共同感兴趣的热点问题的产生,因此活动课题大部分是从幼儿的兴趣、热点生成的。首先,我从孩子的角度去关注理解他们的生成活动,了解他们的需求,判断生成活动的价值,及时予以支持和提升。 以前,我们的教师总认为生成活动太难把握了,简直有种高不可攀的感觉,因此就只能尽量避免涉及这块生地。而现在在研读新课程理念,尝试新课程的过程中,让我们的教师深切地体验到幼儿的生成活动,它无时不有,无所不在。这是因为,我们开始习惯于深入地去研读每一个孩子,关注孩子们发展的每一个寻常时刻,分析他们这些行为产生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诱因。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幼儿的意愿和需要,尊重幼儿个性的发展,才能真正地支持、提升生成活动这种富有生命力的活动,使孩子真正成为活动的主动建构者。其次,我们要求教师努力做到“教师预设与幼儿生成活动相互交融、有效渗透”。 幼儿自发生成的活动与教师的预设活动是不可分割的,两者是相互交融,有效渗透的。幼儿生成的主题经过教师的支持、提升,可以以教师预设的活动形式进行展开,而在教师精心预设的活动中,幼儿受到材料、形式等因素的影响,又会时时拓展生成出属于他们的新的主题。 因此可以说教师预设与幼儿的生成活动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交融,相互递进,周而复始的。而我们老师的作用则更多地是聆听、筛选、建构、支持和拓展。

新课程是挑战,同样是机遇,在解析新课程,研读孩子的历程中,我们将时时为孩子的创造潜能而惊讶和感动,同时也鞭策教师要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做一位反思实践者,一位积极进取、永远向前、敢于尝试,不断总结的行进者。相信在和新课程的亲密接触中会使我们幼儿教师的教学实践更上一层楼,体验更多的惊喜!

第三篇:军事理论课程感悟

是义务更是一种责任

进入大学,第一次听说并且学习了军事理论这门课程。我们从接受军训开始,接触国家的军事教育,尽管只是点到为止的学习,我们却受益良多。而军事理论这门课程则从另一方面向我们阐释了国家的军事只是。与其说这门课程是国家给予我们大学生的一项学习任务,是我们需要履行的义务,不如说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承担的一种责任——对国家军事的基本了解。

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是开展大学生国防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军事理论课是一门综合性和普及性的军事知识课程,旨在系统地向大学生讲授国防史、现代国防、军事形势、军事思想、现代武器、现代军事科学技术、现代战争、军事地形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

一个拥有基本素质的人应该具备基本劳动素质,即将经营事业的专业素质;基本常识素质,包括日常生活中对一些问题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基本应对素质,有对紧急状况的反应和常见问题的处理能力。虽然好多人在大学教育中提出大学生不仅要成才更要成人,但是很少能提出具体实施方案的,而军事理论可恰恰就是对基本应对素质和基本常识素质的深入传授。对于各种国防军事类突发事件我们大学生承担的责任与义务。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会清楚地认识到这些时候我们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不再只是喊着“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然后茫然不知所措,我们是国家的主人,我们要去我们应该做的。

说到国家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就不能不提及服兵役,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到了可以服现役的年龄。因为此前从来没有人传授过国防知识,我们此前只是对兵役、国家军队建设有一个极其片面狭窄的认识,总以为那都是离我们很遥远的事情。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深刻认识到我们在国防建设中所处的地位、我们的责任。

通过军事理论课程的学习,我们对于国家荣誉、国家利益、民族

自尊心的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比如同外国人打交道的时候,我们会更加注重我们的行为是否有损于我们的国格,做到不卑不亢,与他们平等的交流,坚决不做有损于国家分毫利益的事情。

军事理论课是大学生必修的一堂重要的课程生不仅仅是多少点的学分提升知识体系的完备

一个绩点的评介国防意识的强化

它给予我们大学

更是一种人格素养的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养成。它对于我们大学生一生的操守必有极其重要的影响。

第四篇:反思课程 感悟游戏

塘汇新禾幼儿园

蒋瑾怡

2016年3月19日-20日,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建设研讨会培训与实践的培训在这两天培训中,我聆听了专家讲座,她们以鲜活的实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的理论精湛了理论阐述,给了我们强烈的感染与深深了理论引领。 两天时间虽然不长,但让我全新的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对教师是多么的重要。 作为幼儿老师,我们常常疑惑于如何平衡“教和玩”的难题。我们通常只是植单一的插入一些游戏。为什么在教学活动中孩子的兴趣缺缺,为什么孩子不愿意学。通过培训我了解到,课程游戏化是要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更多一些,幼儿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更充分一些。 结合讲座来反思自身发现,在以往的教学实践过程中,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年也能注重体现游戏化,但是在活动中并不能体现幼儿为主体的自主性游戏,由于害怕孩子“不会玩”“玩的不好”“玩的有危险”通常在玩的过程中没能体现孩子的自主,所以往往在玩的过程中孩子没有自我的意识,孩子游戏中的自由自主和创造就会失去,因此要合理指导游戏,应该融入课程文化,形成习惯。 课程游戏化的关键在教师,焦点在幼儿,幼儿行为总能折射教师的思想和作为。课程游戏化的核心追求是幼儿积极投入活动过程并充分探索、交往与表现,是幼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经验,在这个过程中,主要的不是教师说什么和做什么,而是幼儿说什么和做什么。

当前教师在组织和指导游戏时存在的问题和困惑 1.关于游戏的时间

幼儿园一日生活中幼儿自由游戏时间不够,但没有时间可增加了。这种现象显然是不正常的,因为按照教师的要求玩和按照自己的意愿玩对幼儿发展的意义是不同的。保证一次连续游戏时间,有助于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2.关于区角活动的性质

有了区角活动游戏反而减少了,这是教师普片意识到的问题。为什么区角活动不是游戏呢?因为区角活动中的大量材料都有教师预设了特定的目标,规定了玩法,而幼儿对很多内容并不感兴趣,常常需要教师引导着去选择。教师的困惑是区角活动究竟应当如何定位,它是自发性游戏还是个别化学习?区角活动应该是游戏性的还是个别化学习性的?我的观点应该倡导游戏性的区角活动。 3.关于主题活动与游戏的关系

大部分幼儿园都是以主题的形式来实施课程的。然而,如何通过有内在联系的各类活动来展开主题,可以反映教师对主题活动的不同理解,从而决定游戏在主题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幼儿园开展主题活动的形式差异很大,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的分科教学,那么游戏至多就是服务于某种特定教学目标的手段;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的探索活动,那么具有游戏意义的自主探索和自发表现就会渗透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与主题名称相关的系列活动,那么教师就会根据这些活动的需要组织不同形式的游戏;如果教师把主题活动做成主题背景下的环境创设,那么幼儿的美工建构活动就会占据主题活动的主要过程。

自《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颁布以来,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理念得到了更为深入的实践。此次研讨会上的交流与学习,让我们对课程游戏化有了新的领悟、新的认识:游戏中生成课程,课程中生成游戏。课程游戏化要站在质量的高度去考虑,幼儿动用多种感官探究、交往和表现的机会多一些,他们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才更充分一些。只有真正的走进游戏,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心,从而走近幼儿。

第五篇:美学课程感悟1

《美学》课程学习报告

微笑改变世界

——《美学》课程学习报告

《弟子规》中的“余力学文”篇开篇这么讲道: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读书法,有三要,心眼口,信皆要。这是弟子规中关于读书的概论,告诉我们读书学习是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我们美学课程的学习也是一样,本学期在章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既在课堂上感受到了美学博大精深的内涵,也在几次美学实践活动中更进一步感受美、创造美,让美学知识融入到日常生活中,指导我们的为人处事,教会我们用一颗发现美、欣赏美的心去感受生活。

一、美学概论

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从古老中国的老子、孔子到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无不对美做出了自己的解释。到底什么是美呢?美是任何人都能体验到的一种精神活动、情感活动、心理活动。每个人都会有美的感受、美的体验、只是程度不同而已。这些都是对美的一种直观感受和认识,并不是系统科学的研究。直到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严格规定了美学独特的研究对象,并写出了美学专著,初步形成了美学学科的基本框架以及探讨了美学的一些基本问题。1750年,鲍姆加登出版《美学》一书,美学成了一门独立学科,而鲍姆嘉登也因此成为美学之父。

美学就是从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出发,以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美、丑、崇高等审美范畴和人的审美意识,美感经验,以及美的创造、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美学是以对美的本质及其意义的研究为主题的学科。而关于美的本质,自古以来中西方都有无数学者对其进行了探讨,但却莫衷一是。柏拉图首先提出了“什么是美”这个问题并且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观出发,认为是先有美的理念,然后才有美的事物,认为“美的本质是永恒的理念”。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认为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他还认为最能体现“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观就是艺术美”。而中国美学家李泽厚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美的本质是美学的基本问题,但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在这样的基础上也会促进学者们对美学有更进一步的研究。

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动物,面对一个事物总是会产生不一样的感觉,对美好事物的感受就是美感。美感分为本能美感、实用美感和高级美感。本能美感是指因为颜色、线条、声音等引起的快感,人和动物皆有。实用美感既能满足生理需求也能满足精神需要,如制作衣服。高级美感是指与实用价值分离,只供人欣赏,只是满足人类精神需要所产生的美感,这与物质生活水平提高有关,阅读一本好书便是高级美感。

人对不同事物会产生不同的美感,同时美也是以多种形态存在,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技术美。自然美主要是指大自然瑰丽的美景,如奇美的桂林山水、让人流连忘返的蜈支洲岛,这些都愉人身心、悦人耳目。人们在欣赏自然美时总是会通过移情、象征等来使欣赏的美景有了双重意义,使得主客观相统一。社会是由人这个小个体组成的,所以社会美主要体现为人的美。人的美是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综合体现,不管是外在美还是内在美,重点都是乐观自信,让心和脸一起微笑,自然整个人精气神都会很好。当人的美体现在生活上时就是日常生活美,这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生活环境美和人体的装饰美。日常生活美主要给人怡情悦目,安静舒适的美感,既要实用也要有美感能够欣赏。一个人的情趣和品位可以从他居住的环境体现出来。在追求生活日常美的时候,要讲求五个原则:和谐、比例、均衡、节奏、重点。艺术是美的集中体现,是人类美感最典型的表现形态,因此美学要研究艺术,艺术是美学研究对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主要体现在艺术作品上,如贝多芬悲怆又昂扬向上的“命运交响曲”,李清照才下眉头又上心头”声声慢”,从这些作品中我们感受到的都是艺术美。

一幅画,如果没有展示,不被人观看、鉴赏,就失去了审美意义;一部文学作品,没有出版,不被人阅读、欣赏,也就失去了审美价值。对一个美好事物的欣赏就是审美。审美过程中主体的参与也会影响美的创造和再创造。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读者在阅读中都参与了哈姆雷特这个角色的创造,使其更丰富更立体。在审美过程中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美的回味,反思,反省,就是审美品位。品味往往发生在体验之后——比如看一部好小说,好电影之后,我们被小说的情节,故事,情感,思想所震憾,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虽然离开了小说,但仍然沉浸在小说之中,掩卷而思或很想找人说说,这就是品味。

二、美学实践

“不力学,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弟子规》中说如果所学的不实践力行,而只是在文字上做文章,结果会变成华而不实的人,这种人是不会成才的。对于美学的学习一样,一个学期的美学学习让我认识到美学的博大精深,也很快乐地在美学知识的海洋里徜徉。美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指导生活,所以在章教授的带领下我们有了几次美学实践。

第一次的活动“谁不说俺家乡美”真的让我震撼于所有同学的创意,每个人都很努力的用不同的方式把自己家最美的那面展现给大家。还记得海南的同学用一种温情温馨的歌唱方式把海南的每一种美唱出来,让我们既感受到了海南的风景美,也体会到了海南的人美、歌美,文化美。我所在的闽粤赣组以一种幽默的方法用当下最火热的穿越方式让大家感受闽粤赣的美的同时也让大家着实快乐大笑了一次。这次活动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各个同学的家乡美,跟让我们体会到那种全班同学团结在一起的心灵美!

在讲到日常生活美时开展的”美化宿舍“活动就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每个宿舍都根据自己的宿舍文化布置了宿舍,可谓异彩纷呈。我们宿舍其实一直都是模范寝室,每天都会坚持打扫,衣服鞋袜也从不堆积,桌面也都会收拾整齐,所以整体寝室显得简单干净简单。每个来我们宿舍串门的同学都必感叹:哇,你们宿舍好整齐呀!其实这就是我们把日常生活美切实做到,把美学所学知识来指导生活。首先从生活环境做起,让自己生活学习的环境整齐干净起来,整个人也都会自信美丽。所以在这次美化宿舍活动中,我们坚持本真简单的原则,并没有对宿舍做过多美化,但在章教授检查中也是很抢眼的。这就是把日常生活美坚持的好处。

三、美学感悟

其实头一次听到章教授的名字便是一阵好感,章汝先,谦虚温和有涵养,而后在接触中更是让我惊喜,章教授竟是如此可爱的人,有一颗比年轻人还要年轻的心!而这一学期在美学课程学习中跟章教授的接触,进一步让我了解并且爱戴章老师。

在美学学习过程中,相信所有同学最熟悉的便是老师那句”太美了!“每次听到老师讲这句话,我便会不自觉的微笑起来,老师是多可爱!一句“太美了!”传递的除了老师惊喜还有那种激励人的正能量,积极向上的话总是如同向日葵一样,永远向着太阳,有无限的能量。章教授教会我只有怀着一颗赞赏心、感恩心才能发现并感受生活中的美。

这学期公关周的”德之根——孝亲尊师“朗诵演唱晚会中更是看到一个让我感到又心疼的章教授。章老师每天骑着小电驴在烈日下奔跑,只为确定落实晚会中的某一个细节,打电话发短信不停只为化缘到某一份赞助支持,也曾想过,其实老师不用这么事事亲为这么辛苦自己,这些完全可以交给别人去做,老师只要统筹规划好就是。但是,章教授做每一份工作都是那么充满激情,那么开心满足的笑容,原来,这些忙碌的工作带给老师的不是疲惫的身体而是富足的心灵。老师步伐永远快而稳,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但却从来没有抱怨过她工作有多辛苦琐碎,章教授的口头禅是:太美了,太好了!这样的口头禅总给人积极向上的正能量。有些我们看来琐碎无聊的工作,章教授却能很快乐充满激情的完成。我想,只有一个人心里充满了爱的力量,如一棵向日葵,永远向着太阳,她才能温暖自己,天天向上,有激情的生活,把温暖传递给他人。

在整个美学学习的过程中,我感受到最多的便是章教授的“心灵美”,那种积极乐观充满激情的美丽。还记得老师说的“让心和脸一起微笑,长相不怎麽好,就让自己有才华,如果才华也不怎样,那就露出你的微笑。不管长得怎样,笑起来就好看,就很美。只要你在微笑,世界都在向你微笑。不管你长得怎样,只要笑起来就会很漂亮,就会给人美感。每天微笑对待每一个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微笑的习惯。对人微笑就是布施。自己快乐就能照亮别人。”这段话如同一束阳光照进久违暖阳的内心。是啊,每个人都是闪亮的钻石,没有必要因为别人的一句闲言碎语而影响自己这大好年华的心情。

生活处处是美,用微笑去改变世界,不要让生活改变了你的笑脸。

上一篇:重要岗位安全协议下一篇:摘要国家体育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