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新课程构筑新课堂

2022-12-03

第一篇:感悟新课程构筑新课堂

感悟新课程,谈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

【摘 要】课堂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推动下,数学课堂教学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效的实施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并对推动教师专业发展有很重要的意义。在新课程背景下分析传统数学课堂评价的不足,并提出新课程理念下数学课堂课价的评价指标,并根据新指标实现课堂评价的策略,使其形成新课程下的个性鲜明的课堂评价模式。

【关键字】新课程 数学教学 课堂评价 指标 策略

评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程度的活动。课堂教学要尊重学生的个性、服务于学生的发展,善待学生的差异,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生命的种子在课堂上诗意地发芽、开花。数学课堂教学评价是数学教学评价的一部分,是通过师生合作交流与对话互动后,让教师的有效教学与学生的有意义学习活动真正落到实处。为了实现有效教学与有意义教学,真正实现课堂评价功能,在新课程背景下,我们要认真分析研究新课程的特点,教师与学生观念的变化及课堂教学行为的转变,进而实现有效的课堂评价策略。

一、数学新课程理念及教师学生课堂行办的转变

数学新课程提倡“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数学新课程课强调数学教学的有意义学习,有意义的数学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基础上。在此基础上,教学应通过设计现实主题或问题,以支撑学生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再创设真实的解题情境或学习环境,以诱发他们进行探索与问题解决活动。因此,构筑新型的课堂评价模式,对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给予有意义的评价才是非常必要的,这也是适应新课程的一种举措。

新课程的科学性、实用性、先进性是无可质疑的,新课程下教师的教学行为的转变也是必然的。在课堂上,教师由原来的指挥者、领导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活动配合者。因此教师的课堂活动应分为精心的设计教学过程;引导布置探索的内容,并参与讨论;协调学生之间的交流;完善评价体系与实施评价。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目标,也是新课程实施的核心和关键环节。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不仅涉及具体的学习方法、策略等,还包括学习是否具有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等基本特征。学生的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应主要从数学的阅读、质疑、实践、和反思等方面实现。

二、传统教学评价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评价存在的差异

综观我国传统课堂教学评价模式,与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有很大的差异。首先是认识深度不同。新课程的教学中明确区分了教和学,区分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深入探索了教学过程中能够影响教学结果的因素,并尝试改变教学过程中的变量以改善教学结果;传统的教学实践,在理论上没有明确区分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缺少对教学过程的深入研究。其次是评价的方式不同。传统的课堂教学研究和教学评价基本上采用理论分析、哲学思辨的研究模式。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评价方式受西方哲学的影响,主要采用的是实证研究的方式。再次是对课堂教学的描述方式不同。新课程下的教学采用实证研究的方式,包括收集观察数据、问卷数据、访谈记录、录音、录像等等,因此能够对课堂教学的原生态进行准确、精细的描述;而传统的教学描述方式在这个方面做的比较不够,即使是现在较为流行的课堂实录,也多半是执教者在课后对课堂的回忆,难免存在一定的主观色彩。最后是课堂教学评价在教学研究中的地位不同。新课程下的教学评价,是对教学策略、方法、材料、环境等多方面立体式的研究;而传统的教学评价更多的是研究怎样给教学评分的问题,课堂评价更多是应用于教学比赛,给不同教师的教学排出不同等次等问题上。

三、新课下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指标

新课程的改革,让教师的理念发生了变化,学生的学习发生了改变,课堂教学也在悄然发生变化,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各自扮演了什么角色?他们在教学活动中各自处于什么地位?我们的高中课堂到底正在发生着什么?这就需要采用新的评价指标研究课堂教学,客观、准确地描述课堂上所发生的事情,为教师提供更加具体的而有意义的反馈信息。经过研究分析,应关注以下若干数学课堂教学的层面。因为这些是课堂教学重要的评价指标。

第一,关注数学知识的存在的价值。每个事物或现象的存在都有其独特意义,数学知识也不例外,任何一个数学知识或规律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它有着深远的存在意义。每一个数学知识的产生都有可能有其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可能曾促发了某项革新。作为数学教师,在数学课堂上应能透过历史的迷雾,去洞察数学知识的存在。在课堂上,在给学生讲授数学知识时,尤其是在解题教学中,教师一定要给学生还原知识产生发展的全部思维过程,让他们觉得数学不是如变魔术一样的神秘,而是在很自然的逻辑思维下就能实现的,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感受到数学的独特魅力。

第二,关注数学的本质特征。数学是一种再创造活动,而不是印刻在书上的和死记在脑子里的结论,教学关注数学本质,就是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属性,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透视事物,提出并解决数学问题,实现对数学知识、数学观念的自我建构和发展,从而获得对数学本质的认识。数学教学还可以通过数学活动让学生领悟数学抽象、严密和简洁等特点,感受到数学理性的精神力量。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数学思想与方法,让学生不断认识数学的本质,同时也在让学生认识客观世界常用的方法,这是学习数学的本质,更是数学课堂评价学深层次的指标。

第三,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需求。每人学生都是一人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着自已的思想、兴趣和认知基础。教师的设计,如果能引起他们的共呜,那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学习中,如果学生迫于教师压力,做着自已不喜欢的事,他们就会产生焦虑、厌倦的情绪。教师站在学生的立场,从他们的心理需求出发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心动的基础上再行动,能激活他们的思维热情,使他们在快乐中学到属于自已的东西。

第四,关注提问和引导的实效性。教学中,教师恰当的提问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仔细观察数学课堂,便不难发现,很多教师设计问题时很随意,所设计的问题细小而泛滥,思维含量也较少,这样的提问效果令人担忧。教师的引导存在更多的问题,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让学生不知所措,浪费了宝贵的教学时间。因此,科学的引导,注重课堂实效应是数学课评价的重要指标。

第五,关注教法与学法的最优化。在数学教学中,教法与学法是数学教学的一对相关因子,两者各有各的特点和规律,各以对方的存在为前提,没有教法也就没有学法,没有学法也就无所谓教法。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教师要创造条件,在转化过程中实现教法和学法的优化。教法与学活的优化有利于教学质的提高,真正实现学生的学习高效高质的目的。

第六,关注课堂中的动态生成。动态生成是课堂生活的一大特点,它可能会超越教师的预设,使教学处在不断的调整和变化中。这就要求教师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时刻关注课堂中即时生成的新问题、新情况、前及时做出合理的应对。

第七,关注课堂生活的细节。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大理念、大智慧。如果数学课堂教学有更多的细节被教师关注,那么这个数学课堂一定会更迷人更成功。教学细节处理看似平常,但平常中蕴含着知慧,看似简单,而简单中孕育着深刻。成功的教学细节总是体现着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着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信任与理解,彰显着教师的教学技巧、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所以数学课堂在细节处闪光应是课价指标之一。

四、新课标下的数学课堂评价的策略

参照以上课堂评价指标,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需要营造一个课堂教学评价的氛围,教师和评价专家一起进行标准的制定,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征以及学生课堂反映等多方面的现实情况,提出符合客观实际的评价标准。让教师和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评价标准的制定、评价方法的选择、评价结果的确定等过程中感受参与的意识和认识到评价能促进自我发展和进步。

教师之间的互相评价是学习的过程,也是发扬民主的一种评价方法。通过互相展示课堂教学,教师有机会讨论观察和教学反思,听取优秀评价者的意见,从同行教师中获得信息、借鉴和吸收经验,少走弯路。从而提高自身专业水平。开展教师互评,还能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和归属感,促进教师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同行教师指出被评课者的课堂教学不足或鼓励评价,会让教师感到是对自身的勉励、尊重,激发教师更加努力上进,形成良好的心态。最终的自的都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评教、同行评价、领导评价、家长参评、专家评价之间主动沟通评价的信息,建立一个民主、开放、真诚、没有权威没有顾忌的评价气氛,这样的课堂教学评价才能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和功能。

实现有效评价的唯一途径就是直接面对课堂,直接观察课堂上所发生的一切,直接观察教师行为和学生行为,进行客观、准确、完整地记录、描述和研究分析。确定观察点,如师生之间的提问与应答,阐释与分辨,辅导与练习,教师移动与教学手段的运用等。做好现场记录,课堂观察记录可分为定性的记录方式和定量的记录,再对要素进行解构、分类,然后对在特定时间段内出现的观察类目中的行为进行记录。课堂观察后进行课堂教学分析,这里包含学生方面:学生参与程度的评价、学生合作交流意识的评价、学生情感与态度的评价和学生数学思维过程的评价。教师方面:教师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习态度、情感与数学价值观。教学活动方面: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的“交互”。在新课程体系下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要看教师讲课的技巧、知识的传授、教学的方法、模式,更应注重学生全面的发展,学生自由个性的张扬。

实施课堂教学评价要求应用具体的评价方法,掌握其特点、实践操作的具体步骤及相应注意事项。因此我们还要进一步对课堂评价的研究,使数学的课堂评价发挥其更大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红婷.有效数学课必须关注的10大要素.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8

[2]林高明.有效评课的策略与方法.福建教育出版福,2013.7

[3]蔡伟.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特征[J].中国教育学刊,2003(3)

[4]叶澜.吴亚萍.改革课堂教学与课堂教学评价改革.教育研究,2003(8)

第二篇:新课程数学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感悟与反思

焦东路小学

李波

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正在各地蓬勃开展。新课改,让课堂充满了激情和活力;新课改,让数学教学更精彩。我在参加教研活动的过程中,做了不少课,也听了不少课,亲身经历了成功或失败的尝试。反思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我发现,在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四年的新课改中,还存在着一些貌合神离的现象。

一、 观念的问题

11月初,我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的数学课改教师擂台赛活动,抽的课题是六年级的《圆的认识》一课。当我在设计此课时,一直想把真正的开放性课堂展示出来,但也有些犹豫,这样开放的课堂学生能接受吗?学生能在这节课中有所获、有所悟吗?最终,大胆尝试的念头战胜了犹豫。这节课后,不光是老师们的反响很好,我还问了学生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完全可以用“好极了”这三个字来形容,他们没想到数学竟离生活这样近,数学其实没有自己想的那样深奥。

在我为这节课的成功感到高兴之余,也遭遇了一次不大不小的尴尬。 在11月中旬的区教育局“送课下乡”活动中,我把这节《圆的认识》一课带到农村学校之中,在和老师们互动教研的过程中,有几位教同样教材的老教师的意见不觉让我一震,她们说:“这节课我认为还是手把手教给他们放心,李老师这样上到底会的有多少,我不敢肯定。”

同样的场面发生在一直处于教老教材教师的身上到也有情可原,但发生在一直和新教材共同成长的年轻教师身上就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在11月下旬,我校的原杰老师参加了区教育局举办的一次观摩课展示。原杰老师的那节课是四年级的内容,她用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主要宗旨是培养学生的简算意识。课上的很精彩,在课后的教研中,有几位年轻教师就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像原老师这样的课参加评奖活动绝对没问题,但如果用在平时,我是不敢上的,因为学生到底会不会,我持保留意见。”

以上两个事例值得我们反思,教师对学生的不信任、不放心原因在哪?教师认为手把手的教给孩子们,亲眼看到孩子们写出正确答案才算放心原因在哪?归根结底是教师观念的问题。我认为,课堂上让学生真正动起来不应当仅仅看表面的、外在的,而应该看内在的、深层的、长远的,这样才有可能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的状态之中、积极思考的状态之中。并非向老师们说的学生“会不会”反映在作业本的对于错之中。

二、 手段的问题

前段时间的全市“数学十佳”的评比课中,有这样一个现象,多媒体课件的演示,把教学内容表现的丰富多彩、形象生动。突然,教师操作出现了错误,多媒体课件无法正常运行了。顿时,学生鸦雀无声,教师抛出了求救的目光,专职电脑老师赶紧跑上去,摆弄了几下,不一会儿,一切又恢复了正常,课仍是热热闹闹的进行了下去。

从这一现象反映了一个问题,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教学”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的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的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他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的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三、 评价的问题

同样在“十佳”评比参赛课上,有一位学生回答了讲课教师心中的答案,马上说:“加10分。”不一会儿,另一个学生也回答对了一个问题,也得到了同样的奖励。一节课上,加分声不断,加得分在哪,所有的听课教师和学生都不知道。

作为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评价以鼓励为主,体现了数学课堂予以学生主体的人文眷注。但是,当学生回答完问题,教师一概以“加分”进行笼统评价,这样做的结果真的能促进学习吗?本人认为,教师过多的、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随意性评价,不仅难对学生产生积极的促动,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浮躁心态和随意应对的品格。在学生发言后,为了提供更为广阔的交流空间,教师以“鼓励性评价”取代“倾向性评价”的做法是可取的,但要把握操作的分寸,同时针对学生发言中表露出来的不同思想观点、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要抓住契机表达自己的“客观性评价”,这样的评价,才能给于学生有效的激励,从而积极的促进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我们正在新课程改革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只要我们深入学习课程标准,领会精髓,在不断的实践和反思中成长,我们必将会很快的走出与新课程理念“貌和神离”的尴尬境地。

第三篇:感悟新课程,体会新理念

摘要:新课程改革已全面实施,其全新的教材设计理念及教学思想的确实人耳目一新,

但基于农村中学教学条件所限,新课改理念如何落实,仍使人感到有些困惑。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课程标准

今年我校05级新生使用新课标化学教材,其全新的教学理念对所有施教者是一新生事物,同时也是对老教材教学理念的一种冲击。笔者就在教学过程中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和困惑谈几点感受:

一.感悟新课程化学教学的性质

新课标化学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化学》相衔接的基础教育课程。课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在保证基础的前提下为学生提供多样性的、可供选择的课程模块,为学生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这一点与老教材《化学教学大纲》所提出的“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好基础”这一思想相吻合,所不同的是人本思想更为明显。同时新高中化学课程又提出应有助于学生主动构建自身发展所需要的化学知识和基本技能,进一步了解化学学科的特点,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有利于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加深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增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利于学生形成科学的自然观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逐步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既区别于老大纲对学生情感态度和技能能力的培养,又使其内涵进一步拓深。

二.感悟新课程理念的进步

新教材在培养学生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第一次提出“在人类文化背景下构建高中化学体系,充分体现化学课程的人文内涵,发挥化学课程对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积极作用。”这一人文思想在原有教学大纲中是不曾提出的,进一步体现了新课程人本原则。

新课程积极倡导学生自我评价、活动表现评价等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每一个学生走向成功。这样避免了只依靠学业成绩对学生的单方面评价,有利于学生张扬个性,全面发展,是新课程人性化的另一体现。

在传统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师教学功能体现,对教师再教育只字未提,而新课程标准中却明确提出“为化学教师创造性地进行教学和研究提供更多的机会,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引导教师不断反思,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从这一角度看,新课程对受教者和施教者双方素质的全面提高同等重视,因为高师出高徒。

三.感悟新教材全新的设计思想

原有教材章节编排顺序,是理论与元素化合物知识交替排列。这样编排的好处是元素化合物知识为理论提供学习素材,同时又为理论提供应用素材。这一编排顺序是老教材最成功的一点,但仔细分析这很大程度上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体现不足。而新教材分模块学习,每一模块内部都有一清晰的学习主线,比如,《化学》1(必修)以研究物质的方法和程序为主线,将元素化合物知识、部分理论知识作为案例进行剖析,教给学生如何探究物质的性质,以怎样的程序探究物质的性质。同时将知识的学习与知识的应用有机结合,例如,《海洋中的化学元素》一节,因为镁、溴等元素对人类的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我们要了解他们的性质,同时还要学习它们的提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学与用相结合,使化学走入社会、贴近生产,提高学习兴趣。整册教材教学思想非常明显,就是教给学生一种分析问题方法和探究事物的思想。同时使学生在过程中认识了常见的化学物质,学习了重要的化学概念,形成了基本的化学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认识了化学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及其相互影响,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这一编排思想避免了单纯的知识传授的传统教学观念。

四.几点困惑

困惑一.教育的根本宗旨是为社会培养人才,为高校输送更多的优秀高中毕业生,高考到底怎样考?对所有任课教师而言,还是个未知数。因为对大数农村中学而言,评价教师、评价学校,高考升学率仍是一个重要指标。怎样将新课标教学与高考有机地结合,笔者及广大教师感到非常困惑,同时也在孜孜探索。

困惑二.因为教材的相关内容是建立应用基础之上的,某些内容原有教材是重要知识点,而新教材没有,我们讲不讲?从另一角度考虑,在该册教材没涉及到的知识点,在后续教材中是否还能出现,现在我们是否需要补充?

困惑三.根据现有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课时数,以及现有教材内容,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教学任务颇有一定的难度,总有一种时间紧,任务重的感觉。同时也感觉到在限定课时数内,学生学的情况如何,老师心里没底。

困惑四.新课程安排了较多活动.∙探究课、试验∙观察、资料搜索等内容,从农村中学现有的教学资源配备而言,有点理想化。毕竟农村中学经济条件较差,教学资源配备不够完善,所以有些课或有些活动,只能流于形式,很难起到预期效果或很难按新教材思想实施,相关活动及内容我们应怎样处理?

困惑五.新一轮课程改革虽已全面实施,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很多教师却仍按老教材的思想和内容进行教学。比如“实验室里研究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一节的教学中,主体思路是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原理来完成-2价、0价、+4价、+6价等不同价态硫元素之间的转化关系,同时了解二氧化硫和硫酸相关性质。然而有很多的教师却不能把握这一思想,将该部分内容拆解为二氧化硫、硫酸两块进行讲授。在教材中对硫酸的介绍只有三行文字,而有的老师却能讲授一节课,显然对新课改观念理解不深,同时明确说明对初中教材了解不够到位。教师的观念应如何尽快转变,我们困惑。

五.应对策略

新课改在全省已全面展开,无论我们习惯不习惯,接受不接受,它总要按照自己的既定程序实施和运行。笔者认为,对于工作在教育第一线的广大教师应该做到下几点:

1.不应墨守陈规、抱残守旧,而应加强学习、积极探索,领会新课改的理念,吃透新教材的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做课改探索的排头兵。

首先,认真研读相关学科课程标准和课程标准解读,尽可能的理解透新课程理念和性质,对各部分内容的要求要做到心中有数,争取在教学实施中做到既不偏离课程标准,又不拘泥于课程标准,将课程标准思想吃透、用活。

其次,认真钻研新课标教材,不仅是本学期使用的教材,而且是整个阶段本学科体体系所有教材,比如,对化学学科而言,在高一上学期,不能仅限于研究《化学》1(必修),而应将所有高中各模块教材全部研究透,研究透各模块的设计思想以及所涉及的相关知识。也就是理清整个高中化学教材的脉络,授课过程中才能明确哪些内容需要讲,那些不需要讲,以便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加快教学进度。

2.加强新课程理论学习,对于新课程理论学习,不能流于形式。要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能只限于写几百字的读书笔记,写几百字的论文。同时,走出去、请进来,多外出学习,多请专家或有经验的一线教师作报告、谈感受,加强交流。在加强理论修养的同时,也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拓展视野,更新知识。

3.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教科书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进行教学的范例。但目前基于新课程的要求和农村中学的设施配备,教学中不能完全依赖于教材,应积极开发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编写要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理解和体会知识的产生过程,自主构建知识体系,

增强进一步学习相关学科的兴趣。校本课程教材在编写时,要有内容编排体系、呈现方式以及学生学习的辅助材料或信息等;同时应留给教师较大的创造空间,使教师在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学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对于校本辅导资料的开发要做到不同类型的习题对巩固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有不同的作用,同时习题在开发时,要注意题型尽可能的要新。并且思考题、讨论题和开放性题目都要有一定的比例;要有助于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有助于学生运用现有的知识,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次进行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实验)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化学教学大纲》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年4月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化学》1(必修)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

第四篇:感悟新课堂

忙怀乡高井槽完小:杨春荣

这次,我有幸参加了云县教育局组织的新课改推进会,在会期有幸参观了云县爱华中学的新课堂,感受颇深,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 学校的课堂组织形式有了质的变化。

爱华中学的课堂,从形式上就已按新课堂理念进行设计,从课桌的摆放到教师授课的方式,都已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得以在课堂教学中贯彻、落实。当你不经意间走入授课师生的课堂,看到的是学生积极探讨知识的身影,讲台上,你见不到老师喋喋不休的身姿,取代的是小组代表的身影。在小组交流、合作学习中,一个个知识点得以解决。教师的导学和学生的自主学习有机结合,形成了一个个生机勃勃的课堂。师生完全沉醉于知识的海洋中,绝不会因为听课者的闯入而打乱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

二、 新课堂让学生的个性的得以张扬,学校素质教育得以 落实。

素质教育已提了多年,可是,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有多少学校和教师能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呢?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个性和发展优势,只有在学生自我展示的平台上,才能发现学生的潜能。新课堂恰恰给学生提供了这样的平台,

1 使学生能放开思维,大胆想象,找到问题的突破口。在师生的互动中,学生树立了自信,找到了自我。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发展潜能也就自然流露于课堂,这给学校培养特长生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你找不到作秀的影子,每个学生,都是课堂的主人,都是解决课堂问题的标兵。在他们的身上,可以看到教师和顽童的双重影子,他们有时向同学交流自己的想法,有时专心倾听同学的发言。在愉悦的课堂中,没有哪个学生表现的羞涩和扭捏。由于学生毫无思想顾忌,因此,学生的思维得以解放,学生的个性得以张扬。我想,这正是新课堂所追求的教育教学效果。

三、 新课堂能提升教育教学效益。

课改初期,很多教师对新课堂抱有质疑态度,认为看似乱糟糟的课堂只能使课堂效益下滑。实践证明,这是“杞人忧天”。大寨中学俸立清老师的实验成果和云县爱华中学的课改成果就充分验证了这一点。俸立清老师多年来一直在搞新课改实验,他所教的学科,成绩一直名列同年级前茅;爱华中学,全面推进课改只有短短的两年,他们学校的学业成绩,名列同类学校第一;他们的课改,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因此,课改不会造成教育教学质量下滑,只能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上升。

四、 课改贵在坚持。

教育是一项效益见后的工程,想在短时间内收到立竿见

2 影的效果是不可能的。因此,选好路道坚持走好尤为重要。爱华中学的师生之所以有那样的学习功底和成效,全靠师生长时间的学习积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练就的。只有坚持,才有希望;只有坚持,才有收获。虽然在新课改的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但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坚持不懈,我们就能收到希望的种子。

第五篇:课程、新理念、新课堂

——简介学校新课程师资通识培训的情况

为了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开展基础教育新课程实验推广工作的意见》,一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全国范围内稳步推行,今后几年,将有越来越多的教师参与其中。此次课改,是建国以来改革力度最大的一次。2001年9月,全国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行新课程的实验。到2003年9月,我省有50个实验区,全面启用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新教材。根据省教育厅和市教育局的统一步骤,我县从今年秋季开始,也将在小学、初中起始年级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使用新课程。老师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将直接关系到能否赋予基础教育乃至中国教育的应有的活力和持续发展的后劲。所以新课程的实施,将赋予我们的教师、我们的学校更多更高的权力和责任,这就意味着新课程的实施将为每一位教师、每一所学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因此,具有雄厚的师资水平是保证新课程顺利实施的关键所在,更是保障一所学校生存与持续发展的内动力所在。于是,努力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成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在教育改革新形势下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是每一所学校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农村小学,要在激烈的教育竞争中站稳脚跟,加强师资培训可以说成了学校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此,我们能严格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要求,密切联系学校的实际,紧紧围绕“新课程、新理念、新课堂”的培训思路,扎扎实实地开展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并将培训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各个过程。现摄取几个主要方面跟大家作一交流与探讨。

一、解读新课改,走近新课程

从2001年9月起,全国已有38个国家级实验区率先进入了新课程实验,报刊、杂志等媒体纷纷报道新课改的情况。我们的老师虽然有所获悉,但并没感到太多的压力与紧迫,因为毕竟离我们的教育还有一段距离。惟独这一次,得知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们也将进入新课程实验,许多教师特别是我们的中老年教师一下子感到了沉重的压力,常听他们叹息:新课程、新理念,我们都教了几十年了,早已成定势,还能新到哪里去,还是早退休算了。这是事实。这一切,学校领导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几经研究,确定了培训的首要任务是:指导教师解读新课改,让新课程走进每位教师的心里,以解除老师们的心理压力,帮助他们提高认识,谋求共同发展之路。

1、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有人说:一个校长,一所学校。我说:一个班子,也是一所学校。所以,我们认为师资培训能否取得显著成效,首先是学校班子成员能否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为此,早在上学期,我们班子成员就新课改培训问题多次展开讨论,并分析了学校师资状况,最后一致认为:关于师资培训,我们要早作准备,找准切入点。于是,在上学期,我们就利用各种集会向教师宣传新课改,奏响了师资培训工作的序曲。本学期,在开学第一天的教师大会上,我们的新课程师资培训工作就在气氛热烈的新课程实验教师动员大会上拉开了帷幕。在会上,校长、教导主任作了热情洋溢的发言。通过动员会,使老师们对新课程实验满怀热情,充满信心。这可以从以后的培训中参训率高,严格遵守作息时间,认真做笔记,积极讨论交流等方面得以证明。

2、学习到位,层层落实。

组织开展各种学习活动是师资培训的主要形式。虽说学习很枯燥,但我们能坚持“学习到位,层层落实”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活动。到目前为止,我们学校已构建了多层次的学习网络,就培训层次来讲有校长参加的国家级学习培训、校长和起始年级学科教师参加的省级培训、中层领导和学科教师参加的县级培训、有全体教师参加的镇级培训、学科组成员参加的组内学习、各室成员参加的室内培训,还有教师的个体学习;就学习组织形式来讲有集中培训和分散培训。就培训专题来讲,有课题研究、班队工作、学科教学等。在培训工作中如何来体现学习到位,层层落实呢?那就是坚持几个制度:考勤制、主讲制、汇报制、互动制、检查制。例:校长前不久参加了由局组织的义务考察活动,回来后他就整理了考察笔记,撰写了考察体会,并利用教师大会向全镇教师进行汇报,还要求老师们谈体会。(举例略)

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学习活动,现在说起新课程,从领导到教师,从年轻教师到年老教师,已达成了共识:国家实施基础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需要,教师必须不断地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适应新课程的实施。

二、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

如果说通过学习培训是帮助教师从理性的角度了解了新课程,那么转变旧观念树立新理念则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帮助教师感受新课程,从而有意识地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为此,我们在培训工作中着重开展了以下三方面的活动。

1、加强调研,剖析现状。

要让教师将学到的新课程理论化为教师的教育新理念,还需有一个内化的心理过程。如何来促进教师的内化过程,我们认为:当教师意识到现有的教育观念将阻碍自身的发展必须由新观念替代旧观念时,是实现内化的好时机。所以,我们就从教学调研开始,帮助教师剖析各种教学现象,对照新课程理念,激发其转变旧观念树立新观念的迫切感。当然,这中间,我们也能依据不同对象,做到区别对待。在调研中,对于新教师、年轻教师,我们就要求其找一找自身的哪些教学行为不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按照新课程的理念该怎样改进;对于老教师,我们则首先肯定其优点,然后对照新理念提出探讨的地方。调研的形式有:随堂听课、检查备课笔记、参加各级教研活动、问卷调查、师生访谈等。总之作为领导能加强调研意识,深入到教师、学生中间。通过调研,我们掌握了反映教学现状有关资料,提出了一些共性的问题,并把各种调研信息作为培训的案例拿出来让大家讨论,使教师们进一步认清形势,感到旧观念非改不可,否则就要落伍。

2、以点带面,营造氛围。

树立新理念也需要一定的氛围。所以,我们也注重营造氛围,我们采取的策略是让一部分教师先行。这部分教师包括教研组长、课题组长、学科教学骨干、新教师、教导处成员等。充分发挥这些教师的示范带头作用,通过上课、说课、评课、做讲座、写论文、做课题等形式来带领其他教师一起参与新课程的学习与研究。

3、展开竞赛,促使转变。

激烈的竞争更能激发人的进取心。为此,我们组织开展了35周岁青年教师的新课标学习竞赛活动、全镇教师的学习新课程心得体会交流评比、镇教坛新秀的评比等活动。通过竞赛,使大家进一步转变了旧观念,树立了新理念。

三、实践新课标,体验新课堂

学习新课程、树立新观念,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转变教师的教育行为。而教育行为的转变需在不断的实践与改进中得以实现。所以,让教师实践新课标,体验新课堂是我们培训的最终目的。

1、欣赏优秀课例,感受新课堂。 新课堂究竟是什么样的?这是老师们谈论的热点话题。于是,我们就千方百计寻找资源,努力为教师提供新课堂的优秀案例,让老师们能真切感受新课堂的新氛围、新理念。例本学期,我们在四年级段开设了综合实践活动课,这是一门全新的课程,如何实施课堂教学,老师们感到很为难,于是教导处就组织教师观看了优秀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实录,并展开讨论,通过观看讨论,使教师初步感受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课堂操作过程,同时我们又鼓励教师从模仿开始大胆实践。又如县、市组织的听课活动,尽管学校的教育经费紧张,但我们总尽量派教师积极参与,并要求每次外出听课的教师回来后需向教导处提供听课资料,汇报听课的新感受,以便教导处把有关新课堂的信息及时向广大教师传达,与大家交流。另外,教导处还发动教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各种优秀课例,放在校园网上,供教师学习讨论。

2、实践体验,探索新课堂。

有了感受还不行,还得让每位教师勇于实践体验,积极参与新课堂的探索,这样才能让教师在探索中求得驾驭新课堂的能力,这是关键。因此,本学期我们紧紧围绕“实践体验,探索新课堂”的主旋律开展教研、科研活动。让老师们树立老教材新理念的课堂教学观,这样为下半年新课程的实施奠定良好的课堂基础。开展的活动主要有:(1)新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研讨周活动。(2)新理念下的队课展示周活动。(3)新理念下的优秀课例设计评比活动。希望能通过多种形式的研讨交流活动,让大家都来参与新课堂的实践,共同体验新课堂带来的生机与活力,并能从中得到启发,从而牢固树立新课程实验的信心。

3、加强反思,创造新课堂。

大量的事实告诉我们,反思是取得进步的动力,是创造成功的关键。因此,创造新课堂同样需要教师不断地进行反思。为了培养教师的反思能力,为了教师能在反思中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新课堂,我们组织教师开展了一系列的反思活动。写反思型的教案、教后感、学习心得体会,上反思型的课,开展反思型的教研活动等。通过这些活动,大大提高了教师的反思能力,同时也涌现出一定的优秀课。

老师们,新一轮课程改革将为我们的教学改革注入新的活力,必将会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我们将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就让我们从抓好师资培训工作开始,引领我们的教师以积极的姿态、全面的素质勇敢地投身于新课程改革!

上一篇:给同学的一封信四年级下一篇:个体工商户工商申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