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集群生态经济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时空效应及驱动机制

摘要: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城镇化进程,既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如空气污染等环境问题,尤其表现在发达的城市群地区。空气环境作为典型的“区域公共品”,城市间空气污染变化过程呈现出明显的同步性。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区域迈向一体化发展,城镇化要素从城市尺度转变到城市群尺度流动,使得区域间的空气环境变化表现出复杂性与动态性。为分析城市集群走向区域一体化的过程中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制,本文以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为研究对象,基于2003-2018年41市的构成的面板数据,首先构建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与综合城镇化的评价体系,对城镇化与空气污染进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明晰二者的时空演变特征与空间关联模式;利用面板数据模型与空间面板计量模型厘清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机制,并从内生性与异质性维度考察模型的可靠性,进一步探讨环境库兹涅兹曲线(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EKC)理论与空间EKC理论的适用性;构建要素流动与城镇化的交互效应模型,揭示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驱动机制,并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提出针对性的政策启示。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论包括:(1)基于探索性空间分析结果可得,研究期间,长三角地区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呈现出先增后减的动态特征,综合城镇化水平保持着上升趋势。沿江发达城市的空气污染综合指数较高,而浙西南地区污染水平较低;长三角城市的综合城镇化在空间上基本表现为核心-边缘结构。综合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空间集聚特征显著,邻域城镇化对空气污染可能存在溢出效应。空气污染综合指数与综合城镇化的双变量LISA图中负向相关性区域(H-L型、L-H型)不断增多,表明邻域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可能减缓本地空气污染。(2)基于验证性数据分析结果可得,混合OLS模型中综合城镇化及人口、土地、经济与社会等子维度均对空气污染有促进作用,而根据F检验与Hausman检验综合判断固定效应模型能提供更准确的估计结果,该模型表明长三角地区综合城镇化对空气污染具有负向影响,各城镇化子维度之间对空气污染的影响也存在差异,土地、经济与社会城镇化子维度均能显著减缓空气污染,人口城镇化则加剧了空气污染。通过检验其时间、空间与等级等多维异质性发现,分时段、分地区以及分等级条件下的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影响均存在差异,说明混合OLS估计量不具有一致性。其他社会经济因素中,人口规模、开放程度与能源效率对空气污染具有促进作用,而技术进步与产业结构对空气污染具有抑制作用;自然因素中的气温与降水量未表现出显著影响。(3)EKC检验结果表明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空气污染综合指数呈现出“降-升-降”的倒N型变化趋势。长三角城镇化发展过程中存在两个拐点,第一个拐点为规模经济效应临界点,当城镇化越过该拐点进入快速发展时期污染排放无法得到有效控制,城镇化将加剧空气污染;第二个拐点为技术效应改善点,城镇化推进受环境规制与清洁技术研发对空气环境的影响逐渐改善。考虑空间效应时城镇化对空气污染存在负向溢出,使得规模经经济效应临界点滞后而技术效应改善点提前。通过探究要素流动条件下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驱动机制发现,人口、资本与产业等要素流动将会影响区域城镇化发展进而作用于空气环境。区域的人口经济联系对城镇化的影响存在空间异质性,一方面能促进发达城市的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也能抑制落后城市的城镇化进程;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分工转移促进了产业城镇化的发展加剧了区域空气污染,佐证了污染天堂假说在长三角地区的存在性;市场统一管理为先发城市城镇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但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也会导致空气环境的恶化。在探讨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空气污染关联机理的基础上,提出区域高质量一体化的政策启示。主要包括:考虑城镇化差异化推进,深入贯彻新型城镇化战略保障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未通过第一个拐点的城市需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严格控制污染密集企业准入门槛;处于拮抗区间的城市应积极引进清洁生产技术,配合环境规制政策,快速步入城镇化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区间;注重区域空气污染的联防联控,建立合理的生态补偿机制;落后地区的人口流动属于被动,在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动力资源的同时也要注重引进高素质人才以激发本地发展潜力;合理引导产业以及资本转移,预防污染企业流入的风险,更要把握住提升本地产业链的机遇,实现区域高质量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城镇化;多源空气污染;时空效应;要素流动;长三角地区

学科专业:人文地理学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快速城镇化进程带来的环境压力

1.1.2 长三角地区亟需迈向高质量发展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研究对象

1.3.1 城镇化

1.3.2 空气污染

1.3.3 要素流动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GIS时空格局分析法

1.4.3 修正的STIRPAT面板数据模型

1.4.4 空间面板计量模型

1.5 研究内容

1.6 技术路线

第2章 理论基础与研究进展

2.1 理论基础

2.1.1 城镇化相关理论

2.1.2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理论

2.1.3 “污染天堂”假说

2.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2.1 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胁迫效应

2.2.2 空气污染对城镇化的约束效应

2.2.3 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耦合效应

2.2.4 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空间效应

2.2.5 城镇化、要素流动及其环境效应

2.2.6 研究述评

第3章 研究区域与数据来源

3.1 研究区域概况

3.2 数据来源与处理

3.2.1 空气污染数据

3.2.2 城镇化数据

3.2.3 控制变量数据

3.2.4 数据预处理

第4章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时空演化特征

4.1 空气污染的时空特征

4.1.1 分类型空气污染的时空特征

4.1.2 空气污染综合指数的时空特征

4.2 城镇化及其子维度的时空演变

4.2.1 子维度城镇化的时空演变

4.2.2 综合城镇化的时空演变

4.3 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关联特征

4.3.1 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分析

4.3.2 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全局空间关联特征

4.3.3 城镇化与空气污染的局部空间关联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长三角地区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效应测度及机制剖析

5.1 基于STIRPAT框架的效应测度

5.1.1 模型构建与结果分析

5.1.2 内生性原因探讨

5.2 城镇化对空气污染影响的多维异质性分析

5.2.1 时间异质性分析

5.2.2 空间异质性分析

5.2.3 等级异质性分析

5.3 基于EKC理论的非线性效应验证

5.4 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空间EKC理论检验

5.4.1 空间面板模型选择与构建

5.4.2 空间EKC理论验证性分析

5.4.3 EKC曲线拐点含义

5.5 要素流动条件下城镇化对空气污染的驱动机制剖析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可能的创新点

6.3 政策启示

6.4 未来展望

附录A 面板单位根检验结果

附录B 要素空间交互代理变量计算公式

参考文献

二、科研项目

致谢

上一篇:新农村建筑设计论文提纲下一篇:企业人员流失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