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23-04-14

第一篇:小学育教学知识与能力

2017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

2017年下半年教师资格证重点资料

模块一 教育基础

1、 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是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它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的教育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2、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

3、教育的起源

(1)神话起源说:教育是由人格化的神创造的。 (2)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法)、沛西能(英),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中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

记忆技巧:利托尔诺的‘利’(动物本能是追逐利益)沛西能中的“能”对应本能 (3)心理起源说:孟禄(美),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模仿。 记忆技巧:玛丽莲梦露(孟禄)演员要演好戏,就要模仿剧本中的人物 (4)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前苏联),教育起源于劳动

记忆技巧;米丁斯基中的‘米’大米是劳动获得的,凯洛夫‘夫’农夫生产大米。

4、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形态出现在(夏朝)。

六艺由礼、乐、射、御、书、数六门课程组成。

四书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骑士教育中的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和吟诗。

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现代教育的特征: (1)教育的终身化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7、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和社会功能 (1)教育的个体功能:

①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教育促进个体个性化 ②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

③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标准化的教学束缚了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1 (2)教育的社会功能:

①教育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的功能 ②教育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 ③教育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

④教育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功能 ⑤教育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

8、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是国家为培养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9、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1)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2)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在总目的指导下,依据学校的层次、性质、人才培养的具体质量规格不同,形成不同学校的不同培养目标。

(3)课程目标:课程方案设置的各个教学科目所规定的教学应达到的要求或标准。

(4)教学目标:教师在实施课程计划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的教学工作时所期望达到的要求或结果。

10、教育目的的基本取向

(1)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依据个人的需要来确定。 (2)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来确定。

11、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培养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 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

(4) 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12、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是全面发展的基本组成部分。

13、学校教育制度: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入学条件、修业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14、现代学制的类型:

(1)双轨学制:形成于19世纪,英、法、前西德等欧洲国家的学制都属于此类型。特点是把学校系统分为两个互不相通、互不衔接的轨道。

(2)单轨学制: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形成的一种学制。特点是所有的学生在同样的学校系统中学习。

(3)分支型学制:形成于20世纪上半叶,由苏联建立的一种学制形式。特点是这种学制在初等教育阶段和中等教育的一定阶段由单一的学校系统构成,而在此后阶段(初中以后)开始由分化的多种学校系统与之衔接。

15、旧中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1)壬寅学制:1902年颁布,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由国家正式颁布的学校系统文件,时称“壬寅学制”,虽公布但却并未实施。

(2)癸卯学制:1904年颁布,是中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该学制的指导思想是“中

2 学为体,西学为用”。

(3)壬子癸丑学制:辛亥革命后,蔡元培主持。

(4)壬戌学制:1922年颁布,效仿美国,又称“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16、我国现行学校教育制度的改革 (1)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2)全面普及义务教育 (3)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4)努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17、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孔子:以“仁”为核心。 (2)墨家:墨子(墨翟),以“兼爱”和“非攻”为基本主张。

(3)道家:主张回归自然,认为一切顺应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代表人物老子和庄子。 (4)《学记》:春秋战国时期的《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教育文献,提出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

18、西方古代的教育学思想 (1)苏格拉底:

以“问答法”或“产婆术”闻名,在苏格拉底看来,教师的教学过程就像是助产婆把胎儿从母亲的肚子里接生出来一样,即思想之接生过程。所以称为“产婆术”。“产婆术”过程分为四步:①讽刺。教师以无知的面目出现,通过巧妙的连续诘问,使学生意识到自己的原有观点的混乱和矛盾,承认自己的无知。②助产。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学生,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得出结论或答案。③归纳。从各种具体事物中找到事物一般共性和本质。④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得到关于事物的普遍概念。 (2)柏拉图:

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他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人的本质,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理性是灵魂的基础。他认为实现理想国家的重要保证是良好的教育,有了良好的教育方能造就出国家的顺民和合格的统治者。 (3)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他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灵魂论和自由教育是他重要的教育思想,灵魂论包括: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三部分。

19、教育学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捷克教育家,主要著作《大教学论》,大力提倡班级授课制,主张“泛智教育”,把一切知识交给所有人。提出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

(2)卢梭:法国著名教育思想家,被称为教育史上的哥白尼,是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主要代表,代表著作有《爱弥儿》,提出自然教育理论,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地发展。

(3)裴斯泰洛齐:瑞士民主主义教育家,他第一个提出了教育心理学化的思想,并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观念付诸实践,并据此提出了要素教育。 (4)洛克:英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家,代表作《教育漫话》,提出“白板说”和“绅士教育”。 (5)赫尔巴特:德国著名教育学家,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教师为中心”,“注重知识传授”,代表著作《普通教育学》,该著作标志着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赫尔巴特最主要的教育观点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和性格的完善,提出“五段教学法”,即明了、联合、系统、方法和应用。

(6)杜威:美国著名教育家,现代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以儿童为中心”,“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代表作《民主主义教育学》。

3 (7)梅伊曼;首次提出‘实验教育学’

(8)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的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阐明教育原理,

(9)布鲁姆;美国心里学家布鲁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把教育目标分为;1认知2情感3动作与技能

记忆技巧;母(姆)亲用手掌握(掌握学习教学模式)着刚出生的孩子,想象着将来会叫爸爸妈妈(认知)会对人微笑(情感)会跑会跳(动作技能)

(10)布鲁纳;主张‘无论选教什么学科,务必使学生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学科基本结构和发现学习

记忆技巧;纳(纳)米结构(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科学家发现(发现学习)的

20、小学教育在义务教育中的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普及性 (2)基础性 (3)强制性

21、我国的小学产生于(殷周)时代。

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初等小学堂章程》,规定设初等小学堂,入学对象为7岁儿童,修业年限为5年,并规定初等小学教育为义务教育,这是我国历史上首次实行义务教育的开始。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时间是1986年4月。

22、小学教育的基本特征: (1)全民性 (2)义务性 (3)全面性

23、校长负责制

校长负责制是我国现阶段中小学的管理体制。所谓校长负责制,是指校长对政府主管部门承担学校管理的全面责任,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及其他各项工作实行统一领导、全面负责。校长是学校的法人代表,对外代表学校。校长的职权主要包括决策指挥权、人事任免权、教职工奖惩权、学校经费和设施使用权等。

24、课程类型

(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的组织方式,可分为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 ① 分科课程

分科课程是按一门门学科编制的多学科并列的课程。 ② 综合课程

综合课程是指打破传统分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学科领域构成的课程,强调学科之间的关联性、统一性和内在联系。 ③ 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也称为经验课程,是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儿童的经验为基础。 (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根据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可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① 国家课程

4 国家课程是由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编制和审定的课程,其管理权属中央级教育机关。 ② 地方课程

它是由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地方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满足地方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 ③ 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的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4)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根据课程呈现方式,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① 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也叫显在课程、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② 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也叫潜在课程、非正规课程,指的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同伴关系、校风、班风、教师的行为作风等。

25、课程内容

目前在我国,中小学课程主要由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部分组成。 (1)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科书

教科书的编排通常采取直线式和螺旋式两种。直线式即一门学科的内容按一定的系统排列,后面不重复前面的内容;螺旋式,即一门学科的安排,在教学过程中重复出现,逐步扩大、加深。

26、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1)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27、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

(1)立足素质教育,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改变课程单一的状况,设置多样化的课程类型 (3)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的状况。

(4)改变学生单一的学习方式,倡导自主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 (5)改变课程管理方式,实现国家、地方、学习三级课程管理 (6)改善课程评价方式,注重过程性和全面的评

28、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教育观察法

所谓教育观察法,是指教育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辅助仪器,对

5 学生或教育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考察,从而获取有关第一手原始材料的教育科研方法。 (2)教育调查法

教育调查法是通过对小学教育的有关事实材料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从而深入了解教育实际情况,发现问题,探索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有问卷法、访谈法、查阅法和填表法等几种教育调查的方法。 (3)教育实验法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的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其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控制和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观测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揭示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方法。 (4)教育经验总结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是教育科研人员或教师按照科学研究程序,分析概括小学教育实践活动,总结成败经验,揭示内在规律,使之上升到理论高度的一种科研方法。这也是教育研究中最早被采用的方法。

(5) 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29、小学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 (1)选题 (2)文献综述

(3)课题论证与形成假设 (4)选择研究方法 (5)对变量进行分析 (6)选择被试 (7)制定研究方案 (8)资料收集和整理 (9)撰写研究报告

30、小学教育科学研究遵循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客观性原则 (3)系统性原则

(4)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5)创新性原则

(6)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原则

31、教师的职业角色 (1)传道者角色

(2)授业、解惑者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角色 (5)父母与朋友角色 (6)研究者角色

32、教师劳动的特点 (1)复杂性

主要表现在教育对象的差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 (2)创造性

6 主要表现在因材施教、教育方法的不断更新、“教育机智”(教师处理课堂意外、突发事件的能力)。

(3)示范性

教师的言谈举止会成为学生效仿的对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4)长期性

①人才培养的周期长、见效慢

②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会在学生长期的实践中更趋于完善和成熟。 (6) 群体和个体的统一性

教师的劳动成果是个体劳动与集体劳动的集合。

32、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容 (1)遵守职业道德 (2)拓展专业知识

(3)提升专业能力:教学设计能力、教学语言能力、交往能力、组织和调控课堂的能力、教育研究能力、创新能力。 (4)构建专业人格 (5)形成专业思想 (6)发展专业自我

33、教师发展的阶段

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关注生存、关注情境和关注学生三个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

处于这一阶段的一般是新教师,他们非常关注自己的生存适应性,最担心的问题是:“学生喜欢我吗?”“同事们如何看我?”“领导是否觉得我干得不错?”等。 (2) 关注情境阶段:

当教师感到自己完全能够适应的时候,便把关注的焦点投向提高学生的成绩上,即进入了关注情境阶段。此阶段教师关心的是如何教好每一堂课的内容。 (3) 关注学生阶段:

教师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关注学生,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认识到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需要。

34、教师素养 (1)高尚的师德

① 热爱教育事业,富有献身精神和人文精神 ② 热爱学生,诲人不倦 ③ 热爱集体,团结协作 ④ 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2)学科知识素养 (3)宽厚的文化素养 (4)教育专业素养 ① 教育理论素养 ② 教育能力素养 ③ 教育研究素养 (5)健康的心理素质

35、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1)终身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的前提保证

7 (2)行动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 (3)教学反思─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经之路 (4)同伴互助─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方法 (5)专业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条件 (6)课题研究─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载体 (7)网络远程研修─教师专业发展的新平台 (8)教师成长记录袋─教师专业发展的不断动力

36、19世纪初,德国哲学家、教育家赫尔巴特首次提出心理学是一门科学。

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37、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这一学派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心理学应该分析意识的内容,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2)机能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代表人物杜威、安吉尔等,机能主义心理学也主张研究意识,但并不主张把心理分解为一些元素,而应当研究人在适应环境中心理的机能作用。 (3)行为主义心理学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行为主义主张研究可观察的行为。 (4) 格式塔心理学

20世纪初在德国诞生,创始人特海默、考夫卡和苛勒,反对把意识分解为元素,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 (5) 精神分析心理学

创始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他认为人类的一切个体和社会的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 (6) 人本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他们主张心理学应该关心人的价值和尊严,研究人自身潜能的发展。 (7) 现代认知心理学

产生于20世纪初,早期代表人物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而奈瑟于60年代末所写的《认知心理学》一书,被看作认知心理学正式建立的标志。认知心理学认为人不是被动的刺激物的接受者,人脑中进行着积极的、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加工的过程,即认知过程。

模块二 学生指导

1、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观点

(1) 内发论: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先天遗传素质。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威尔逊、格赛尔。

《记忆技巧;内服威力大,格外爱做梦!内(内法论)服(弗洛伊德)威(威尔逊)力大,格(格塞尔)外爱做梦(孟子)》

(2) 外铄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代表人物有荀子(性恶论)、洛克(白板说)

《记忆技巧;外出寻找落花生!外(外铄论)出寻(荀子)找落(洛克)花生(华生)

8 (3)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等)与外部环境(如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2、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循序渐进)

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的发展要遵循着从上到下、从中间到四肢的顺序;心理的发展总是由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由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等。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活动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2) 阶段性:(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选择合适的教育,针对性)

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有针对性,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 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种是同一方面在不同年龄阶段中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另一种是不同方面在不同发展时期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4) 互补性: (长善救失)

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互补性告诉我们,发展的可能性有些是直接可见的,有些却是隐性的,培养自信和坚持的品质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

(5) 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在教育工作中必须尊重和理解个体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发现并研究个体间的差异特征,做好“因材施教”、“长善救失”,促使每个学生都能够健康成长并得到最大的发展。

3、 影响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遗传

①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② 遗传素质的成熟程度制约着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 ③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④ 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不能夸大的 (2) 环境

① 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能性变成现实 ② 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③ 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制约作用离不开人对环境的能动活动 (3) 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① 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② 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③ 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①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 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及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 个体主观能动性

9 ① 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 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 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4、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是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的,分为四个阶段。 (1) 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为儿童思维的萌芽期,儿童的认知活动主要是通过探索感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 前运算阶段(2-7岁):此为儿童表象思维阶段,儿童能运用语言或较为抽象的符号来代表他们经历过的事情。主要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性、自我中心。

(3)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相当于小学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概念的出现。主要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岁):这一阶段的儿童思维已超越了对具体的可感知的事物的依赖,能以命题的形式出现,思维接近成人水平。主要特征:命题之间的关系、假设-演绎推理、抽象逻辑思维、可逆与补偿、思维的灵活性。

5、观察力

(1)小学生观察力的特点 ①观察缺乏精确性 ②观察的目的性较差 ③ 观察缺乏顺序性 ④ 观察缺乏深刻性

(2)小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① 提出明确的观察目的与任务 ②

指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 ③

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④要求学生观察时尽可能运用言语

6、注意力

(1) 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① 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 ② 注意的品质较差

③ 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2) 小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① 充分运用学生的无意注意 ② 积极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

③ 引导学生在两种注意间进行转换

7、记忆

(1)小学生记忆的特点

①小学生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的发展 ②小学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发展 ③ 小学生形象识记和抽象识记的发展 (2)小学生记忆能力的培养

①明确记忆目的,加强记忆自觉性 ② 正确组织复习和练习 ③ 在理解基础上记忆

10 ④ 让多种感官参加记忆活动 ⑤ 对记忆结果进行自我检查

8、想象

(1)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①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②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 ④ 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2)小学生想象力的培养 ①结合学科教学,训练想象力 ②积累知识,丰富表象储备

③通过语言训练,提高学生想象的表达能力 ④对学生的想象进行积极鼓励

9、思维力

(1)小学生思维力的特点

①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 ②抽象逻辑思维从不自觉到自觉 ③抽象逻辑思维发展不平衡 (2)小学生思维力的培养 ①丰富小学生的感性知识经验

②培养小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③加强对思维品质的训练 10.言语能力

(1)小学生言语能力的特点

①在口头言语方面,小学生掌握了一定数量的词汇,能够运用简短、连贯的语句来表达思想。 ②在书面言语方面,儿童在入学前只有口头语言的经验,还没有掌握书面言语,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接触和掌握书面言语。 ③在内部言语方面,低年级小学生的内部言语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随着口头言语和书面言语的发展,他们的内部言语也逐步发展起来。 (2)小学生言语能力的培养

①在小学生口头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求小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

②小学生书面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要注意在识字、阅读和写作三个方面进行训练。

③小学生内部言语的培养与训练中,学校要求小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先想后说、先想后写和先想后做的习惯。

11、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1)他律阶段

在10岁以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判断主要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这是比较低级的道德思维阶段,一般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儿童认为规则是万能的、不变的

② 儿童在评定行为是非时,抱极端的态度。 ③ 儿童对行为好坏的判断,依据行为后果 ④ 儿童把惩罚视为天意 (2)自律阶段

10岁以后,儿童的判断主要是依据自己认可的内在标准。这个阶段的儿童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 认识到规则是由人制定的

11 ② 儿童对行为的判断已建立在行为的意图及行为的结果上 ③ 把惩罚看成对过失者的一种教训

1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根据不同年龄的儿童和青少年所做出的反应,柯尔伯格将道德判断分为三个水平,每一水平又包括两个阶段,因此提出了三水平六阶段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1) 前习俗道德水平(学前至小学低中年级),主要是以自我中心为基础的道德推理水平,即着眼于自身的具体结果。包括两个阶段: ① 惩罚与服从阶段

② 个人的工具主义目的与交易阶段

(2) 习俗道德水平(小学高年级开始至青年期),这一阶段的个体已经内化了社会规则,其道德推理着眼于满足社会期望。包括两个阶段: ① 好孩子道德观 ② 法律-秩序道德观

(3) 后习俗道德水平(青年末期开始),这一阶段着眼于自我接受的道德原则,履行自己选择的道德标准,包括两个阶段: ① 社会契约理论 ② 全面道德原则

13、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小学生的品德发展是从依附性向自觉性、从外部监督向自我监督、从服从型向习惯型过渡,发展较为平稳,显示出协调性。

14、小学德育的内容 (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6)自觉纪律教育 (7)民主与法制教育

(8)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教育

15、小学德育过程的特点

(1)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的过程(知情意行具有不平衡性,可有多种开端和顺序)

(2)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发展的过程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活动和交往是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6、小学德育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原则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4)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12 (5)因材施教原则

17、小学德育的途径

(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这是学校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学生进行德育的基本途径)

(2)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主任工作

18、小学德育的方法 (1)说服教育法 (2)榜样示范法 (3)实际锻炼法 (4)陶冶教育法 (5)品德评价法

19、小学美育的要求

(1)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3)形成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20、小学美育的实施途径 (1)通过课堂教学实施美育 (2)通过课外校外活动实施美育 (3)发挥校园环境的美化功能 (4)通过教师的示范作用进行美育

2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代表人物有巴普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 (1) 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巴普洛夫是俄国著名的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在他的经典实验中,首先向狗呈现铃声刺激,铃响半分钟后再给予事物,观察并记录到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当铃声与食物反复配对呈现多次以后,仅呈现铃声而不出现食物时,狗也会做出唾液分泌反应。

泛化与分化:①泛化: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时,叫泛化。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小孩看见穿白大褂的就哭。

②分化: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时,叫分化。如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区分重力和压力等。 (2) 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桑代克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奠基人。他把人和动物的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认为这种联结是一个不断盲目尝试、淘汰错误反应、保留正确反应的渐进过程。他认为,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应遵循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① 准备律:

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准备状态。如果学习者有学习准备又实行学习活动,学习者就会感到满意;如果有只有准备而不进行学习,学习者就会感到失落。 ② 练习律:

任何刺激与反应的联结,一经练习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增大;如果不运用,其联结的力量就会逐渐减小。

13 ③ 效果律:

在尝试-错误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获得满意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增强;而得到烦恼的结果时,其联结就会削弱。

(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 斯金纳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他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在日常生活中,人的行为大部分都是操作性行为,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 ① 强化

强化有正强化与负强化之分。正强化是环境中的某种刺激增加而行为反应出现的概率也增加时,即给予奖励(如家长对考试成绩好的孩子给予物质奖励);负强化是环境中某种刺激减少而行为反应概率增加时,即回避惩罚(如果这次考好了就不打你了)。 ② 消退

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消退。因此,消退是减少不良行为、消除坏习惯的有效方法。 ③ 惩罚

当有机体做出某种反应以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以消除或抑制此类反应的过程,称为惩罚。 (4)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人对行为结果的预期直接影响人的行为表现,他将自己的行为理论称为社会认知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习,观察学习分为四个过程: ① 注意过程:

人们必须对榜样行为产生注意,否则就不可能去模仿他们的行为。 ② 保持过程:

除了对榜样的注意,人们还需要用一段时间观察榜样行为,才能更好的进行模仿。 ③ 动作再生过程

观察者只有将榜样的行为从头脑中的符号形式转换成自己的动作,才表示已模仿了榜样的行为。 ④ 强化和动机过程 班杜拉认为,人们并不是把学到的每件事都表现出来。是否表现出来取决于观察者对行为结果的预期,预期结果好,就愿意表现出来;如果预期将会受到惩罚,就不会将学习的结果表现出来。

班杜拉还提出了另外两种强化:替代性强化和自我强化。替代性强化是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自我强化依赖于社会传递的结果。

22、认知学习理论

(1)苛勒的完形-顿悟说(格式塔学派) 完形-顿悟说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点: ① 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② 学习的实质是在主体内部构造完形 ③ 刺激与反应之间要以意识为中介 (2)布鲁纳的认知结构论(发现学习)

布鲁纳是美国著名的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他主张发现学习,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 ① 学习观

首先,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 其次,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 ② 教学观

首先,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14 其次,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包括: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总之,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首先,教师必须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其次,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等,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最后,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3) 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主张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① 有意义学习:

所谓有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 ② 接受学习:

接受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学习者接受事物意义的学习。 ③ 先行组织者:

奥苏伯尔提出了“先行组织者”的教学策略。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目的是增加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学习的迁移。 (4) 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对学习进行了如下分类: ① 学习层次分类

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成八类: 第一,信号学习

第二,刺激-反应学习 第三,连锁学习 第四,言语联结学习 第五,辨别学习 第六,概念学习

第七,规则或原理学习 第八,解决问题学习 ② 学习结果分类

加涅又根据不同的学习结果将学习分为五种类型:智慧技能、认知策略、言语信息、动作技能和态度。

23、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的代表人物为马斯洛和罗杰斯 (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有七种基本的需要:

①生理的需要:呼吸、水、食物 、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②安全的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资源所有性、财产所有等。 ③ 归属和爱的需要:友情、爱情、性亲密

④ 尊重的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对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⑤ 认知的需要:指对己对人对事物变化有所理解的需求

⑥ 审美的需要:指对美好事物欣赏并希望周遭事物有秩序、有结构、顺自然、循真理等心理需求

⑦ 自我实现的需要:道德、创造力、自觉性、问题解决能力、公正度。 前四种为缺失需要,后三种为成长需要。

(2)罗杰斯的自由学习观和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15 ①自由学习观:

罗杰斯提倡意义学习,罗杰斯的意义是以人的自主学习潜能的发挥为基础,以学会自由和自我实现为目的,以“自我-主动学习”为特征,以毫无外界压力为条件的完全自主的、自由的学习。

③ 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学生中心的教学模式的基本特征为:教学过程无固定结构;教学无固定内容;教师不做任何指导。这种教学又称为“非指导性教学”。

2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知识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知识并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并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 (2)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自己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不是被动的信息吸收者,而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种建构不可能由他人代替。 (3)学生观 建构主义者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

25、小学生的学习特征

(1)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

(2)学习的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 (3)学习兴趣与习惯

(4)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强

26、认知方式差异 (1)场独立型

判断客观事物时,常常利用自己内部的参照,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场依存型

对物体的知觉倾向于以外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他们的态度和自我知觉更易受周围的人们,特别是权威人士的影响和干扰,善于察言观色,注意并记忆言语信息中的社会内容。 场独立和场依存两个概念最初来源于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对知觉的研究。

27、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

前摄抑制是先前所学的信息对后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倒摄抑制是后面所学的信息对前面所学信息的干扰。在安排复习时,要尽量预防两种抑制的影响,在睡前喝清晨复习也是避免这种影响的一种学习策略。因为睡前复习无后继活动干扰,清晨复习无前行活动干扰。

28、典型的学习策略 (1)认知策略: ①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是在工作记忆中为了保持信息,运用内部言语在大脑中重现学习材料或刺激,以便将注意力维持在学习材料上的方法 ②精细加工策略

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习的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 ③组织策略

组织策略就是在学习中整合所学新知识之间、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形成新的知识结构。 (2)元认知策略

16 元认知知识是对有效完成任务所需的技能、策略及其来源的意识—知道做什么,是在完成任务之前的一种认识。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 (4) 资源管理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就是帮助学生有效地管理和利用资源,以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常用的资源管理策略主要有学习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的设置、学习努力和心境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和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等。

29、小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1)创设合适的问题情境 (2)营造融洽的师生关系

(3)利用教具、多媒体进行教学 (4)精心设疑、质疑 (5)课堂教学多样化 30、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1)阅读自学的习惯 (2)总结归纳的习惯 (3)观察思考的习惯 (4)切磋琢磨的习惯 (5)课后反思的习惯

31、安全教育的途经

(1)切实提高对学生安全教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2)充分调动各方面的力量,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形成齐抓共管的局面 (3)突出重点,注意提高教育实效

(4)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安全管理共作

(5)争取相关部门协作,整治校园周围环境,优化育人环境

32、小学生安全常识 (1)道路交通安全

①遵守交通规则,实行路队制放学 ②骑自行车须遵守的规定 ③水上交通安全

(2)校内外活动安全 ① 防止触电

② 防止落物伤害 ③ 楼道安全

④ 用具的携带及使用 ⑤ 外出游玩

(3) 实验、作业安全 (4) 体育活动安全 (5) 饮食卫生安全 (6) 传染病的防治 (7) 消防安全

① 学校及公共场所防火 ② 家庭防火

(8) 防止有意伤害

① 小学生如何避免陌生人闯入家中

17 ② 小学生遇到坏人怎样保护自己 ③ 小学生如何避免被人拐卖、绑架 ④ 小学生如何防范精神病患者的伤害 ⑤ 怎样避免斗殴的发生

33、小学生自救自护安全教育 (1)如何防止烫伤 (2)如何安全用电

(3)日常生活中怎样主义饮食卫生 (4)自然灾害时的自救自护 ①地震发生时怎样保护自己 ③ 洪水暴发时如何自救

④ 外出时如何避免遭受雷击

34、心理健康的标准 (1)对现实的有效知觉

(2)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 (3)自我调控能力

(4)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 (5)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 (6)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35、小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1)儿童多动综合征 (2)学习困难综合征 (3)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4)儿童厌学症 (5)儿童强迫行为

36、心理评估的方法

(1)会谈法:倾听、鼓励、询问、反映、澄清与面质 (2)观察法 (3)自述法 (4)调查法 (5)心理测验

37、在学校开展心理辅导的途径有: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课程 (2)开设专门的心理辅导活动课

(3)在各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的内容 (4)结合班级、少先队活动开展心理辅导 (5)开展个别心理辅导活动 (6)开展小组辅导

(7)进行对学生家庭的心理辅导教育

38、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 (1)强化法:

如针对小明上课不敢发言的情况,王老师在数学课上多次鼓励他发言并加以表扬,使小明逐渐克服了胆怯心理。 (2)代币疗法

18 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 (3)行为塑造法

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

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 (5) 暂时隔离法

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6) 自我控制法

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39、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

系统脱敏法:如一个人害怕猫,让他先看猫的图片,讨论猫。再让他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恐惧反应。

模块

三、班级管理

1、班级管理的功能

(1)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

(2)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3)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2、班级管理的模式 (1)班级常规管理

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 (2)班级平行管理

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班级平行管理的理论源于马卡连柯的“平行教育思想”。

(3)班级民主管理

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4) 班级目标管理

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融为一体,实现班级目标。目标管理是由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提出来的。

3、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策略 (1) 当前我国学校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① 班主任对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② 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2) 我国班级管理问题的解决策略 ① 以满足学生的发展需要为目的 ② 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③ 训练学生自我管理班级的能力

4、班集体的基本特征 (1) 明确的共同目标 (2) 一定的组织机构

(3) 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

(4) 集体成员之间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19

5、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1)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 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6、班集体的发展阶段 (1) 组建阶段

学生初进学校,同学们尽管形式上同属一个班级,实际上都是一个个孤立的个体 (2) 初步形成阶段

同学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涌现出了一批积极分子,班集体有了核心人物,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未形成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班风。 (3) 发展阶段

这一阶段班集体已成为教育主体,不仅学生干部,多数学生也能互相严格要求,同学之间团结友爱,形成强有力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4) 成熟阶段

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并使自己的个性特长得到发展。

7、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1) 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 (2) 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 (3) 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 (4) 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 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8、班主任的角色 (1) 授业者的角色 (2) 指导者的角色 (3) 管理者的角色 (4) 沟通者的角色

9、班主任需要具备的素养 (1) 教育素养

作为班主任,应该具备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 (2) 思想品德素养

班主任要具有奉献精神,要热爱学生、诲人不倦、严于律己、为人师表等。 (3) 能力素养

表达能力、组织能力、活动能力 (4) 身心素养 健康良好的身心素质

10、 班主任的职责

(1) 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2) 教育学生努力学习

(3) 指导学生课外、校外生活和活动 (4) 管理班集体,指导少先队工作 (5) 协调各任课教师的工作

11、 小学班主任的主要工作

(1) 了解学生(班主任开展工作的前提)

20 (2) 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 建立学生档案 (4) 个别教育

(5) 班会活动(班主任进行教育活动的重要手段) (6)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 操行评定

(8) 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

12、 班级活动的基本类型 (1) 晨会活动 (2) 班会活动

(3) 其他活动:体育锻炼、社会实践活动等

13、 组织班级活动的途径与方法 (1) 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2) 与学生的品德教育相结合 (3) 与班级的实际情况相结合 (4) 与各学科相关知识的结合

14、 课外活动的特点 (1) 自愿性 (2) 自主性

(3) 灵活多样性

15、 课外活动的内容 (1) 科技活动 (2) 学科活动 (3) 文学艺术活动 (4) 体育活动 (5) 社会活动

(6) 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16、 开展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 活动内容要丰富多彩,形式要变化多样,富有吸引力

(3)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与教师的辅助作用相结合

模块

五、学习迁移

1、学习迁移: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2、正迁移与负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可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

正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叫积极迁移。

负迁移是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即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也叫消极迁移。

3、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 (1) 相似性

(2) 原有认知结构 (3) 学习的心向与定势

21

4、促进迁移的教学 (1) 精选教材内容 (2) 合理组织材料 (3)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4)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 (5) 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模块

六、教学实施

1、小学教学任务

(1)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2) 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3) 增强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4)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健康的体魄 (5) 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2、教学过程的本质

(1) 教学过程是一种认识过程

(2)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① 认识的间接性 ② 认识的交往性 ③ 认识的教育性 ④ 有领导的认识

(3)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3、教学过程的特点

(1) 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 ①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② 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 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2)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①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 ② 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智力发展的片面性 (3) 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 ① 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② 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③ 防止单纯抓知识教学或只重品德教育的倾向 (4)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①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② 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主体的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 ③ 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4、教学过程的基本手段 (1) 引起学习动机

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2) 领会知识

领会知识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包括:

22 ① 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② 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3) 巩固知识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5、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1) 直观性原则 (2) 启发性原则 (3) 循序渐进原则 (4) 巩固性原则 (5) 因材施教原则 (6)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6、我国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讲授法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2) 谈话法

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3) 讨论法

讨论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 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试听等手段,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 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的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 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操作,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教学方法 (7) 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8) 以情境陶冶(体验)为主的教学方法

7、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1) 备课 (2) 上课

(3)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4) 课外辅导和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8、一节好课的基本标准 (1) 使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2) 要使学生的思维活跃

(3) 要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4) 能够使个别学生得到照顾

9、教师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的影响 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主要有呈现行为(如语言呈现、文字呈现、声像呈现、动作呈现等)、

23 对话行为(如讨论、问答等)和指导行为(如阅读指导、练习指导、动作指导等)三种。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学生学习动力的影响很大,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方式,或者不经意的表扬和批评,对学生作业或考试结果的评价等,都会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0、 课堂组织的策略

(1) 管理课堂秩序,建立良好行为标准

(2) 集中学生注意力,保证学习精力的有效投入 (3)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产生学习动机

11、 导入原则

(1)导入要有较强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2)导入要具有关联性

(3)导入要有趣味性,有一定艺术魔力

12、导入的方法 (1)直接导入 (2)经验导入 (3)实验导入 (4)旧知识导入 (5)直观导入 (6)设疑导入 (7)事例导入 (8)悬念导入

13、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教学制

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布置、检查和批改作业都是个别进行的。古代中国、埃及和希腊的学校都采用个别教学的形式。 (2)班级授课制

将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和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课程计划和规定的时间,安排教师有计划地面向全班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京师同文馆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制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为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包括内部分组和外部分组。外部分组是打乱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做法,而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内部分组是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根据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发展变化的情况等,对学生进行分组教学。 (4) 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教学制度,由杜威的学生克伯屈所创,主张废除班级授课制和教科书,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是美国的伯克赫斯特创建的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主张教师不再通过上课向学生系统讲授教材,而只为学生分别指定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

14、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1)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知识水平分别编成固定的班级,即同一个教学班学生的年龄和学习程度大致相同。

(2)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

(3)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内容以及传授这些内容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综合在“课”

24 上,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15、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6、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 (3)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这就容易造成理论与实际脱节

(4)教学内容、时间和进程的程序化,难以容纳更多的教学内容和方法,难以创新。

17、复式教学

复式教学就是把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教室里,由一位教师在同一堂课内分别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一种特殊组织形式。

18、学习动机的成分

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和附属内驱力

(1) 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理解事物、掌握知识、系统地阐述并解决问题的需要,它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如小红非常喜欢文学作品,所以上语文课时特别认真)

(2) 自我提高内驱力:个体由自己的学业成就而获得相应的地位和威望的需要,属于外部动机。

(3) 附属内驱力:个体为了获得长者(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

19、成败归因理论

归因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结果的原因做出的解释或推论。

韦纳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是人们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原因分成控制点(内部,外部)、稳定性(稳定,不稳定)、可控性(可控,不可控)三个维度。

20、自我效能感理论

自我效能感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班杜拉指出,人的行为受行为的结果因素与先行因素的影响。强化分为三种:一是直接强化,即通过外部因素对学习行为予以强化;二是替代性强化,即通过一定的榜样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或学习行为倾向;三是自我强化,即学习者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从而来强化相应的学习行为。

21、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 (1) 学习动机的培养

①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进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 重视立志教育,加强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 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我概念 (2) 学习动机的激发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25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2、安德森的知识分类体系

安德森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方式把知识分为两类,即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

(1) 陈述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是对事实、定义、规则、原理等的描述性知识,主要说明事物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相当于传统所说的知识。

(2) 程序性知识: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完成某项活动的知识,是关于“怎么做”的知识,是个体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它相当于技能。

23、知识学习的类型

(1)下位学习:下位学习又称类属学习(如学了“蔬菜”的概念之后,再学习“菠菜、萝卜”等的概念。)

(2)上位学习:上位学习又称总括学习(如学了“菠菜、萝卜”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的概念。)

24、技能的种类 (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日常生活中的许多技能都是操作技能,如音乐方面的吹拉弹唱,体育方面的球类、体操、田径等。 操作技能的形成阶段:操作定向、操作模仿、操作整合、操作熟练 (2)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也叫心智技能、认知技能,是一种调节、控制心智活动的经验,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乎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 心智技能的形成阶段:原型定向、原型操作、原型内化

模块

七、教学评价

1、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一般包括对教学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

2、教学评价的功能

(1) 导向功能(如“多一把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2) 激励功能 (3) 反馈调控功能 (4) 鉴定功能

3、教学评价的类型

(1)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 按功能及用途划分 ① 诊断性评价

是在学期教学开始或单元教学开始时,对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能力发展的评价。包括摸底考试

② 形成性评价

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发展的比较经常而及时的测评与反馈。 ③ 总结性评价

是在一个大的学习阶段,如一个学期或一门学科终结时,对学生学习的成果进行的较正规的、制度化的考查、考试及其成绩的全面评定。也称终结性评价。

26 (2) 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和个体差异内评价 按参照标准划分 ① 相对性评价

又称常模参照性评价,是用常模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的评定,它依据学生个人的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中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优劣,而不考虑他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 ② 绝对性评价

又称目标参照性评价,是用目标参照性测验对学生成绩进行评定,它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写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而不以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别为目的。

③ 个体差异内评价

以评价对象以往发展水平或某一状况作为标准的评价。进行个体内差异评价,可以比较个体状况前后的变化,也可以对个体不同侧面相互比较。 (3) 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 按评价方法划分 ① 定性评价

采用开放的形式获取评价信息,运用定性描述的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定性评价常采用观察、访谈、调查、查阅各种文字资料等方法获取评价对象各方面的信息,对评价对象的状况做出描述、分析与评价结论。 ② 定量评价

采用结构式的方法,预先设定操作化的评价内容,收集并量化评价对象的信息,运用数学方法做出结论的评价。

(4) 教师评价和学生自我评价 根据评价的主体不同 ① 教师评价

主要是指任课教师与班主任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与成果进行的评价 ② 学生自我评价

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自己做的作业、试卷、其他学习成果进行的评价。

4、教学评价的方法 (1) 测验法

测验法是一种常用的评价学生学业成就的方式,通过编制问题让学生作答并提供一定的标准。这种评价方法根据题目的不同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 (2) 量表评价法

量表评价法是根据设计的等级评价量表来对被评价者进行评价的方法,这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绩效评估法。

(3) 表现性评价法

表现性评价,就是让学生通过实际任务来表现知识和技能成就的评价。 (4) 轶事记录评价法

教师对学生活动的观察所获得的有效事件的真实记录 (5) 成长记录袋

成长记录袋(档案袋)作为一种新的评价方式,在语文、数学、外语、科学、艺术等学科中得到比较广泛的应用。

27 教师资格考试必看高频简答题

1、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 问题的特征 (2) 已有的知识经验 (3) 定势与功能固着 (4) 原型启发与联想 (5) 情感与动机状态 (6) 个性因素

2、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 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

(2) 教育目的对学校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 (3) 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3、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 (1) 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2) 目的明确,着重启发 (3) 组织学生互相帮助 (4) 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4、教师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1) 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2) 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 (3) 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4) 学生主体性原则 (5) 个别化对待原则 (6) 整体性发展原则

5、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1)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 ① 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

② 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 ③ 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2)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① 保护好奇心

② 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 ③ 鼓励独立性和创造精神 ④ 重视非逻辑思维能力

(3)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6、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1) 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

(2) 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 (3) 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

(4) 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7、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1) 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 (2) 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

28 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这反应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8、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1) 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

(2) 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 (3) 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

(4) 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

9、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召开家长会、做家访、建立家长学校、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电话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

10、 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1) 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 (2) 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

(3) 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11、 依据遗忘规律如何合理组织复习? (1) 及时复习

(2) 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 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 复习方法多样化

(5)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 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12、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1)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①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和水平 ②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育模式 ③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 (2)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①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人才的培养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和改革

(3)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记忆技巧;内人解手真龟速!内(内容)人解(结构)手(手段)真龟(规模)速(速度)〉

①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性质制约教育的性质 ②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宗旨和目的 ③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的领导权 ④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受教育权

⑤ 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制约教育内容、教育结构和教育管理体制

13、 教育的功能 (1) 教育的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使可能的劳动力转变为现实的劳动力的基本途径

② 现代教育是使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的生产力的一种重要途径 ③ 现代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因素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①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完成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29 ② 教育通过造就政治管理人才,促进政治体制的变革与完善 ③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文化素质,推动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 ④ 教育还是形成社会舆论、影响政治时局的重要力量 (3) 教育的生态功能

① 树立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

② 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民族素质 ③ 引导建设生态文明的社会活动 (4) 教育的文化功能 ① 教育对文化的传递 ② 教育对文化的选择 ③ 教育对文化的发展

14、 小学教师撰写操行评语的注意事项

(1) 班主任要明确评语不是一种检查和评比,而是一种阶段性的总结 (2) 评价主要注重学生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班主任平时要注意细心观察,为期末评语的撰写积累素材。

15、 知觉的一般特性 (1) 知觉的整体性

知觉的整体性强调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2) 知觉的理解性

强调个体经验的差异。个体经验不同,知觉的结果有不同。 (3) 知觉的选择性

个体总是有选择地把某一事物作为知觉对象,与此同时把其他事物作为知觉背景 (4) 知觉的恒常性

指人的知觉映像在一定范围内不随知觉条件改变,保持相对稳定。

16、 学校产生的基本条件

(1) 社会生产必须出现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使一部分人可以脱离生产劳动,同时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教育的教师和专门从事学习的学生。

(2) 具有相当数量的经验积累,为学校教育提供特定的教育内容 (3) 文字等记载和传递文化的工具达到了一定水平

17、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所提出的基本理念 (1) 学生为本 (2) 师德为先 (3) 能力为重 (4) 终身学习

18、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1) 生理的差异。比如身高、体重等方面的差异 (2) 心理的差异: ① 认知上的差异

② 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差异 ③ 个性心理差异

19、 简述《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学生为本”的基本理念(16年上) (1) 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性 (2) 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合适的教育,促进小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

30 20、简述如何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的能力 (1)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好奇心 (2)丰富学生知识,扩大表象储备 (3)创设想象情境,引发想象

(4)利用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想象

21、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类型 (1)双轨学制 (2)单轨学制 (3)分支型学制

22、《小学生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中提出了“终身学习”的理念,你如何理解? (1)学习先进小学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 (2)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

(3)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23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应该具备怎样的知识素养? (1)比较系统的马列主义理论修养 (2)精深的专业知识

(3)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 (4)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24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1)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25遗忘的规律与特点有哪些?

(1)不重要和未经复习的容易遗忘

(2)机械识记比意义识记易遗忘, 无意识记比有意识记易遗忘 (3)遗忘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4)消退说认为不经复习强化的内容,逐渐完全遗忘;干扰说认为主要由前摄抑制 倒摄抑制引起遗忘

(5)遗忘还受动机和情绪的影响

26怎么在教学过程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1)注意唤起学生的随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明确教学的目的任务;“创设问题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正确组织教学,严格要求学生。

(2)正确运用无意注意规律组织教学,教学环境的布置应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教学方法应丰富多彩,有吸引力,防止单调死板。 (3)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27试论述教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加强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学会全面的 发展的 实事求是的看问题 (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主动性 (3)加强语言训练

(4)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抑制定势的消极作用 (5)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

28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有哪些? 师生关系的本质是一种人际关系。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是;(1)尊师爱生(2)民主平等(3)

31 教学相长

29心理健康的现实标准是什么?

自我意识正确 人际关系协调 性别角色分化 社会适应良好 情绪积极稳定 人格结构完整 30依据有关的学习动机理论,提出在日常教学中激发学生动机的一些具体措施?

(1)利用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引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直接性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3)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4)充分利用反馈信息,有效进行奖惩 (5)合理设置课堂结构,妥善组织学习竞赛 (6)正确指导结构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31简述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主要内容? (1)旧式分工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

(2)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

(3)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32教育过程中贯彻直观性教学原则有哪些基本要求?

(1)根据教学任务 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恰当的选择直观手段 (2)直观手段运用必须与教师讲解密切配合

(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教师要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帮助学生掌握知识 33试论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1)教学过程中既要有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有学生的主体作用 (2)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3)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

(4)把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调动学生的自觉积极性正确的结合起来 34怎样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智力技能? (1)确立合理的智力活动原型 (2)有效进行分阶段练习

(3)在练习过程中应注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注意原型的完备性 独立性和概括性;适应培养阶段的要求,正确使用语言;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35 良好的记忆品质表现在哪些方面?

(1)记忆的敏捷性。这是记忆的速度和效率特征 (2)记忆的持久性,这是记忆的保持特征

(3)记忆的准确性,这是记忆的正确和精确特征 (4)记忆的准备性。这是记忆的提取和应用特征

36如何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需要? (1)学习动机通过直接制约学习的积极性来影响学习效果 (2)由于学习效果所产生的成败体验 反作用于学习动机 (3)掌握评分的艺术,使每个学生体验到成功感 (4)使学生掌握扎实的知识技能,获得真正的成功 37 简述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 影响个体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四个;遗传 环境 学校教育和个体主观能动性 (1)遗传;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环境;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包括机遇 条件和对象等,使遗传提供的发展可

32 能性变成现实

(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人体发展的决定因素

38 请阐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发展特点,并谈谈如何对青少年进行人际交往教育?

青少年的人际关系的发展; (1)朋友关系在青少年中非常重要

(2)在情感 行为 观点上与父母逐渐脱离,父母的榜样力量也减弱了

(3)在师生关系方面,他们开始评价教师的好坏,有自己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

青少年的人际交往教育;

(1)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互相接纳,社会交换,维护自尊,情境控制 (2)人际关系的建立;第一印象很重要,开始主动交往 39 简述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材料的意义,少用机械记忆 (3)对材料进行细加工,促进深度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材料

(5)运用多重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注重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40 如何利用积极因素客服消极因素的德育原则?

教育者要善于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限制和克服消极因素,扬长避短,因势利导,使学生思想品德不断进步。

(1)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找出学生思想品德中的积极和消极因素 (2)善于创造条件使积极因素健康成长,并逐步使这一因素成为学生思想因素中的主导力量,要培养学生的进取心,启发他们自我教育,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41 人的身心发展对教育的制约?

(1)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循序渐进的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不能拔苗助长 (2)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在教育内容和方法上应该分阶段进行,不能一刀切,一锅煮。

(3)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抓住关键期 (4)教育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做到因材施教

(5)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规律,培养学生自信和女里的品质 42 素质教育的内涵

(1)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2)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 (3)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4)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 43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三变两建一营造)

1改变教育观念2转变学生观念3加大教育改革力度4建设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5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6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44新课程评价的基本特点

(1)重视发展,淡化甄别与选拔,实现评价功能的转化 (2)重视综合评价,关注个体差异,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 (3)重质性评价,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实现评价方法的多元化 (4)强调参与互动,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33 (5)注重过程评价,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结合,实现评价重心的转移 45建立教师威信的途径

(1)培养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质

(2)培养良好的认知能力与性格特征 (3)注重良好的仪表,风度与行为习惯 (4)给学生以良好的第一印象 (5)做学生的朋友与知己

34

教学设计模板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会···········,能·······

1三维目标;(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活动),体会·····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教学活动),激

发···(兴趣)

二 教学重难点;(1)重点;·······

(2)难点·····

三 教学用具;(一般包括多媒体)

四 教学过程;

(1)导入;(复习导入 故事导入 游戏导入)

(2)探索新知;例如语文1初读课文··2品读课文··

(3)巩固练习;出几道类似题型,加强知识巩固

(4)课堂总结;总结这一节课学习的内容

(5)布置作业;一般课后习题,最好留一些开放性 益智性的趣味作业

五 板书设计

注意;教学设计是教育知识与能力的最后一道大题,占分,容易得分,也容易失分,是重点知识!

35

40

36

第二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要点整理)

第一章 教育基础

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小学教育的基础性

小学教育的义务性

小学教育的全面性 学校管理的基本要素:管理者 管理手段 管理对象

学校管理的基本内容:思想品德教育管理 教学工作管理(核心)教务行政管理 总务工作 学校管理的过程: 计划 实施 检查 总结 学校管理的原则与方法:

原则:1.方向性原则 2.科学性原则 3.民主性原则 4.教育性原则 5.规范性原则 6.系统性原则

7.效益型原则 8.动态性原则

方法:1.行政管理原则 2.法律原则 3.思想教育原则 4.经济方法 5.学术方法

学校组织结构的主要职能部门:1.校长办公室(对外联络、信访、人事保卫、文件收发归

档、报表统计)

2.教务处(教学组织、教育科研、学籍管理、课程资源管

理)

3.政教处(德育 思想政治)

4.总务处(后勤 提供经费 物质保障) 5.教研室(基层教学实验) 6.年级组

 (重点)教育学基础知识 “教育”的由来:《孟子 尽心上》

教育主要包括:社会教育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 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主导作用)、受教育者(主体)、教育影响(活动中介) 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

1.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社会活动

2. 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传递社会经验的活动 3. 教育是以人的培养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4. 在教育这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矛盾活动

教育的社会属性:

1. 永恒性 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 历史性

3. 相对独立性 a.继承性 b.受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c. 教育与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

教育的功能:

按对象分:个体发展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人口 经济 政治 科技 文化) 按作用分:正向功能 负向功能

按呈现方式分:显性功能(计划性)

隐性功能(非预期的) 教育的起源: 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法 利托尔诺 美 桑代克

英 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 美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代表人物:苏联 米丁斯基 凯洛夫

1 教育的发展: 1. 原始社会

a. 具有一定的目的性

b. 没有阶级性,教育是为生产和生活服务的 c. 手段主要是言传身教,没有文字和书本 d. 教育目的一致,教育权利平等

e. 以生活经验为教育内容,教育内容贫乏

f. 教育直接为生产和生活服务,没有从生产劳动中脱离出来 2 .古代教育 奴隶社会

中国

夏朝——痒 序 校

西周——国学 乡学 “学在官府 政教合一”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古埃及 宗教教育

古希腊 斯巴达——尚武教育

雅典——崇文教育

3.封建社会

中国 春秋战国——官学衰私学兴 显学盛行

隋唐——实行分科教学 科举制

宋朝——四书(大学 中庸 孟子 论语) 五经(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春秋) 清朝——学堂

中体西用 1905废除科举 西方 教会学校 骑士学校

特点:1.阶级性 2.道统性 3.专制性 4.刻板性 5.象征性 6.宗教性 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

1. 教育的终身化 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校 终身发展的一生 2. 教育的全民化 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的教育

3. 教育的民主化 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

4. 教育的多元化 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 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 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 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 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 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界限日益模糊 6. 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 教育学

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不断探索并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社会科学 教育学的发展  萌芽阶段

中国 《学记》世界第一部教育文献

孔子 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启发诱导)“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墨子 兼爱 非攻 “亲知 闻知 说知”

道家 道法自然

2

西方

苏格拉底 产婆术 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 《理想国》 “寓学习与游戏”最早提倡者

亚里士多德 《政治学》 首次提出“教育遵循自然原则”

昆体良 西方第一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雄辩术原理》(论演说家的教育)将学习过程概况为“模仿——理论——练习”三阶段

 创立阶段

培根——实验科学家鼻祖 首次提出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 提出“归纳法”

特点:教育问题成为专门的研究领域 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或概念体系 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代表人物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卢梭——《爱弥儿》倡导自然教育 儿童本位教育观

康德——最终将教育学作为一门课程在大学里讲授 “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

裴斯泰洛齐——最早提出“教育心理学化”西方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施的教育家

洛克——《教育漫话》白板说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科学教育学之父,传统教育学的代表人物(标志规范教育学的建立)教育性教育原则(没有无教育的教学,没有无教学的教育) 杜威——实用主义哲学创始人 现代教育学代表人物 《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论(儿童 经验 活动)“ 教育即生活 学校即社会” 教育无目的论

陶行知——人民教育家 《中国教育改造》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学校 教学做合一” 生活教育理论

 发展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形成与发展

凯洛夫——《教育学》世界上第一部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著作 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集体主义 流浪儿童和违法者改造 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国第一部以马克思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育著作

当代教育理论的发展 赞可夫——《教育与发展》“以最好的效果使学生达到最高的发展水平”发展性教育理论 五条教学原则 a.高难度 B.高速度 C.理论知识起主导作用D理解学习过程 E使所有学生包括差生都得到一般发展的原则 布鲁纳——美 强调学科结构 提出结构主义教学理论 倡导发现教学法

瓦根舍因——德 创立范例教学理论

皮亚杰——瑞士 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学生智力

苏霍姆林斯基——全面和谐教育思想“活的教育学”

布鲁姆——提出掌握学习理论 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生产力的相互关系 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b.生产力水平制约教育结构的变化 c.制约教育内容和手段 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a. 教育再生产劳动力(舒尔茨 人力资源理论) b.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

(二)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相互关系 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a.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b.决定着受教育权 c.决定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容  教育对政治经济的影响

a.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人才) b.教育促进民主 c.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

3 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与文化的相互关系

1.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 文化对教育发展的制约作用:a影响教育目的的确立b影响教育内容的选择c影响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 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a具有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b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c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2. 教育与文化关系的特殊性

文化本身是一种教育力量 教育本身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3. 学校文化

学校精神文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  教育目的

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它规定着人才的质量和规格,对教育工作有全程性的指导作用。教育工作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也是教育活动的归宿。 教育目的的作用: 导向 激励 评价 教育目的理论: 宗教本位论

社会本位论(培养合格公民和社会成员,代表人物柏拉图、涂尔干、凯兴斯泰纳、巴格莱)

个人本位论

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 满足人的需要(代表人物:卢梭、罗杰斯、福禄贝尔、裴斯泰洛齐)

教育无目的论 杜威 教育目的层次:

国家教育目的

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 教师教学目标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 我国的教育目的特点

1. 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坚持思想政治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 2. 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要求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两方面和谐发展

3. 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 4. 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全面发展教育构成及其关系

德育——灵魂和核心作用 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

智育——前提和支持

体育——基础

美育——动力

劳动技术教育——综合 素质教育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一宗旨两重点) 素质教育基本内涵

1. 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 2. 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 3. 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

4 4. 素质教育诗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

5.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要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 6. 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并渗透于教育的个方面 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发展历程:前制度化教育(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正规教育) 非制度化教育 现代学制的类型:双轨制 单轨制 分支型

制定教育制度的依据 (教育制度的影响因素) 1.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 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4.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提高质量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课程用于教育科学专门术语始于英国科学家斯宾塞 课程的作用

1. 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保证 2. 课程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依据,是师生关系的纽带

3. 课程是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组织形式的确定,教学手段的应用的根据 4. 课程是国家检查和监督学校教育工作的依据 课程类型:

分科课程(学科课程) 综合课程 活动课程(经验课程 儿童中心课程) 必修课程(发展共性) 选修课程(发展个性) 国家课程 地方课程 课本课程 显性课程 隐性课程 课程理论流派

学科中心课程论(夸美纽斯 赫尔巴特 斯兵塞 布鲁纳) 活动中心课程论 (杜威

克伯屈)

社会中心课程论(布拉梅尔德 金帝斯 布厄迪) 课程内容:

课程计划: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

包括:课程设置(首要问题) 学科顺序 课时分配 学年编制 学周安排

作用: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课程标准: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形式编订的关于某门学科机器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结构:1.前言

2.课程目标(核心)3.课程内容 4.实施建议

作用:是编写教材、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教材:结构: 螺旋式上升

直线式编写

作用:学习的主要材料 教学的主要依据 课程资源:

按来源:校内 校外

按性质:自然 社会

按物理特性和呈现方式:文字资源 实物资源 活动资源 信息化资源

按存在方式:显性

隐性

5

按功能: 素材性资源(知识 技能 经验 活动方式方法 情感态度)条件性资源(人力 物力 场地)

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途径和方法

1. 进行社会调查 2.审查学生活动3.可发实施条件 4.研究学生情况鉴别校外资源5.建立资源数据库

影响课程开发的主要因素(社会 知识 儿童)

1.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2.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3. 学科特征影响课程编制 课程开发的模式

1. 目标模式(拉尔夫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3.情景模式(劳顿“文化分析”理论) 课程评价:

1. 目标评价模式(泰勒)2.目的游离模式(斯克里文)3.CIPP(背景 输入 过程 成果)

4.CES(需要评定 方案计划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理念

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 综合课程观(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 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教学与社会生活相联系与已有经验相联系) 4. 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 5. 发展评价观(重视过程的评价 发挥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 校本发展观 (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核心理念 以人为本 “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

1. 关注每一位学生

2. 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 3. 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注重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

2. 提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设置九年一贯制课程门类,设置综合课程) 3. 密切课程与生活时代的联系

4. 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从接受学习死记硬背到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 5. 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从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到发挥评价的促进作用)

6. 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版课程管理过于集中)

义务教育的课程标准体现出:普及性 基础性 发展性 课程实施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a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b具有发展潜能c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a是完整的人b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c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 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a不以教师的意志为转移b是学习的主体c是责权的主体 学习方式

1.自主学习 自立 自为 自律

2.合作学习 有明确责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3.探究学习

 教师专业发展

6 教师观(新课程要求)

1.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2. 从教师与研究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3. 从教师与课程的关系看,教师应该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4. 从学习与社区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是社区型的开发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新课程要求) 1. 对待师生关系上强调尊重、赞赏 2. 对待教学关系上强调帮助、引导 3. 对待自我上强调反思

4. 对待其他教育者关系上强调合作 教师劳动的特点

1. 复杂性(教育目的的全面性,教育任务的多样性,劳动对象的差异性) 2. 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上的不断更新,教师的教育机智) 3. 主体性和示范性

4. 劳动时间的延续性和劳动空间的广延性 5. 长期性和间接性

6. 系统性(高度协调性,通力合作相互配合) 教师专业知识

本体性知识(学科知识) 条件性知识(心理学 教育学)实践性知识(教学方法) 文化知识(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阶段

1. 关注生存阶段(学生喜欢我吗 同事如何看我) 2. 关注情境阶段(关注如何提高学生成绩)

3. 关注学生阶段(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能否自觉关注学生是衡量一个教室是否成熟的标志)  教育科学研究

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步骤

1.确定研究课题 2.查阅文献与阅读文献3.提出研究假设4.制定研究计划设计研究方案5.收集整理和分析资料6.作出结论 7.撰写成文

小学教育科学研究方法

(一) 教育观察法(目测)

自然情境观察与实验室中的观察

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是否借助仪器)

参与性观察与非参与性观察

结构是观察与非结构式观察

(二) 教育调查法(搜集资料)

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现状调查、相关调查、发展调查和预测调查

问卷调查、访谈调查、测量调查和调查表法。

(三) 教育实验法(人为的影响研究对象)

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

前实验真实验和准实验(准实验在现成的教学班级内进行)

单组实验等组实验和循环实验

(四) 教育行动研究法(批判 自省 质疑的研究精神)

步骤:确定研究课题

拟定研究计划

实施研究计划

进行总结评价

(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法)

教学叙事

生活叙事

自传叙事

(六) 个案法

7 跟踪法 追因法 临床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会诊法

(七) 历史法

(八) 比较法

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撰写

基本要求

客观性

创造性

规范性

格式

观察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观察结果

5.附录

调查报告1题目

2.引言

3.正文 4.讨论或建议.5.结论

6.附录

教育实验报告1.题目

2.引言 3.实验方法 4.实验结果 5.分析与讨论 6.结论 7.附录

经验总结报告 1.题目

2.前言 3.正文

4.结尾

教育研究论文 1.题目 2.内容提要 3.序言 4.正文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章 学生指导

 心理学基础知识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

认知过程

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

人性心理

个性倾向 (个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 兴趣 爱好 动机)

个性心理特征(比较稳定 性格 能力 气质) 认知过程

(一) 注意

特征 指向性 集中性

分类

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 无需意志努力又称“不随意注意”)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 需要意志努力 又称“随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有预定目的不需意志努力) 品质及影响因素 1.注意范围

2. 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分散(注意离开的心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活动吸引)

3. 注意的转移 (转移不等同于分散,转移是根据任务的要求主动的,而分散式离开了当前任务)

(二) 感觉(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基本规律

1.感觉适应 “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

视觉适应分 暗适应(由亮转暗)和明适应(由暗转明)

2. 感觉对比 同时对比 继时对比 3. 感觉后像 4. 感觉相互补偿 5. 联觉

(三) 知觉 (整体属性)

种类

空间知觉

时间知觉

运动知觉

真动知觉

似动知觉

(动景运动

诱发运动

自主运动)

基本特征

选择性(分化对象和背景)

理解性

整体性

恒常性

(四) 记忆

分类

形象记忆 词语记忆 情绪记忆 动作记忆

8

陈述性记忆(概念记忆)

程序性记忆(技能记忆)

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过程

1.识记(机械记忆 意义记忆)

2.保持 遗忘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 遗忘曲线)

影响遗忘的因素 a.学校材料的性质 b.识记材料的数量与学习程度的大小c.记忆任

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

e.时间因素 f.识记者的态度

遗忘的原因 a.消退说 b.干扰说(前摄抑制和后摄抑制)c.压抑说 d.提取失败说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

(五)思维 特征 间接性 概况性

过程 分析与综合

比较与分类 抽象与概况 具体化与系统化

基本形式

概念(思维最基本形式) 判断 推理

种类 按性质和凭借物分

a.直观动作思维 b.具体形象思维 c.抽象逻辑思维

按思维逻辑性分 a.直觉思维 b.分析思维

按指向性分

a.聚合思维

b.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

按创造程度分 a.再造性思维 b.创造性思维(流畅性 变通性 独创性)

按思维过程分 a.经验思维 b.理论思维

(五) 想象

有意想象(再造想象 创造想象 幻想)

无意想象 情感过程

(一) 情绪(需要是否得到满足)

基本分类

快来 愤怒 恐惧

悲哀

状态分类 心境(平静持久的精神状态) 激情 应激

(二)情感 道德感 理智感 美感 意志过程

概念 有意识有目的的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预定目的的心理过程

特征 1.明确的目的性 2.对活动有调节作用 3.克服困难时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 基本阶段 1.采取决定阶段

a. 动机冲突

双趋冲突(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双避冲突 (前有断崖 后有追兵)

趋避冲突(鸡肋)

多重趋避冲突

b. 确定行动目的

c. 选择行动方法或制定行动计划

2.执行决定阶段

意志品质

自觉性——易受暗示与独断性

果断性——优柔寡断 草率决定

坚持性——固执 见异思迁

自制性——任性 懦弱

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9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理论

内发论

代表人物 孟子 弗洛伊德 威尔逊(基因复制)格赛尔(成熟势力说) 霍尔(一两遗传胜过一顿教育)

高尔登(优学生)

外铄论

代表人物 荀子 洛克(白板说) 华生(一打婴儿)斯金纳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1. 遗传(前提)2.环境 3.个体主观能动性(决定性因素)4.学校教育(主导作用)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原因

1. 学校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 2. 学校教育是通过受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 学校教育有效的控制和协调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各方面因素。 学校教育起主导作用的主要表现

1.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的发展方向和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儿童通过同化 顺应 平衡的过程认知逐渐成熟起来 四时期 1.感知运算阶段(0~2)

2. 前运算阶段(2~7)具有表现思维但缺乏可逆性

3. 具体运算阶段(7~12)思维具有可逆性 能够完成守恒任务 4. 形式运算阶段(11~15)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 顺序性(不能揠苗助长 要循序渐进) 2. 阶段性(注意内容 有针对性) 3. 不平衡性(把握关键期最佳期)

4. 互补性(扬长避短 长善救失)

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小学儿童的学习 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刺激与反应的联结) 1. 巴普洛夫经典条件作用理论(条件反射)

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基本规律 获得与消退

刺激泛化与分化 2. 桑代克尝试错误说

三条主要学习定律 准备律 联系律 效果律 3.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强化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基本规律

1.正强化和负强化 2.惩罚

惩罚与负强化不同,负强化是通过厌恶刺激的排除来增加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而惩罚则是通过厌恶刺激的呈现来降低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0 3.消退

4.班杜拉社会学习论

认为人的学习主要是观察学系

将强化分为 直接强化 替代性强化 自我强化

(二)认知学习理论

1.克勒——完型—顿悟学习理论(格式塔学习理论) 2.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期望是核心)

3.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结构学习理论)

学习观: a.学习的实质是主动的形成认知结构

b.学习包括获得、转化、评价三个过程

教学观:a.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 b.提倡发现学习 c.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4.奥苏泊尔——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1.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2.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3.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一遍与新知识进行联结

先行组织者策略 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代表人物 马斯洛和罗杰斯)

1.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

有意义学习的主要特征 1.全神贯注 2.自动自发 3.全面发展 4.自我评估 2.学生中心的教学观

a.真实或真诚b.尊重、关注和接纳c.移情性理解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1.建构主义学习观

a.学习的主动建构性 b.学习的社会互动性 c.学习的情境性 2.学生观

强调学生经验世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 3.知识观 强调知识的动态性

4.教学观 1.对学生的学习模式、有关的先前知识和对教材的信任状况有所了解

2.除讲授学习材料以外还需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启示

a. 探究学习 通过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不断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以及自主学习的能力

b. 支架式学习 教师为学生提供外部支持,帮助他们完成无法独立完成的学习任务,然后逐渐撤去支架,让学生独立探索学习。

c. 情境教学 学生应该在真实任务情境中,尝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d. 合作学习 互动合作 小组形式

小学儿童的学习指导

(一) 认知过程的指导

1. 观察的指导

a. 根据学习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观察 b. 观察活动要与动手操作活动相结合 c. 引导学生将知觉过程与思维过程相结合

11 d. 掌握相应的观察方法和技术 2. 注意的指导

a. 不断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生的注意品质 b. 采用生动多样的教学手段,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c. 在学生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间段学习最主要的内容 3. 思维的指导

a. 善于向学生提问,启发学生提出问题,鼓励质疑精神 b. 指导学生运用比较 分析归纳 等各种思维方法 c. 发展学生创新意识,指导学生开展创造思维活动

d. 对学生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训练,指导学生的语言活动

4. 记忆的指导

a. 明确记忆的任务,提高记忆的自觉性,积极的进行有意记忆 b. 正确使用记忆方法

c. 掌握记忆遗忘的规律,科学的进行复习

(二) 非认知过程的指导

1. 情绪情感的指导(如何使学生的情绪处于积极状态)

a. 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活动方式

b. 创设问题情境,通过启发性提问,使学生产生愿意学习的情绪 c. 是学生理解学习,激发学习的积极状态

d. 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是学生不断获得学习成功的满足感 2 意志的指导

a. 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以及克服困难的勇气 b. 交给学生学习方法,养成独立学习的好习惯,培养学生学习的独立性 c. 加强学习意志的指导,培养学生学习的坚持性

(三) 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法指导的类型

1.领悟式指导法 2.迁移式 3.点拨式 4.反馈式 5.矫正式 6.对比式 7.兴趣式 8.渗透式(最常用的) 学法指导的原则

1. 针对性 2.整体性 3.实践性 4.渗透性

学习计划的指导

a. 设立目标和安排时间都要力求具体化 b. 要切合实际,循序渐进

c. 要留有余地,使计划富有弹性,便于执行 d. 要结合实践,及时调整 听课方法的指导

a. 认真听 b.注意看 c.多动脑 d.主动练 e.做笔记 f.善归纳 认知方式的差异

类型 场独立型——场依存型

反思型——冲动型

辐合型——发散型 学习兴趣的激发与培养

1. 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

2. 充分利用本学科的特点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4. 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5. 利用学习反馈,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 学习习惯的特点

广泛性 实践性 阶段性 模仿性 促进小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策略

1. 发挥课堂主渠道的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 课堂中正确引导

3. 注重激励与表演,对学生进行正强化教育

4.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5. 发挥家长作用,形成家庭与学习共同培养的合力 6. 分层渐进,注重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7. 建立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评价体系

 小学德育

学习德育由 政治教育 思想教育 法纪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四方面构成

德育的主要内容:1.爱国主义教育 2.理想教育 3.集体主义教育 4.劳动教育 5.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

小学道德发展的特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有很大的依附性,缺乏原则性)

2. 品德发展具有协调性(言行一致)

3. 品德发展具有过渡性(由依附性向自觉性过度) 4. 自觉纪律的形成

影响态度与品德形成的一般条件

外部条件

1.家庭教育方式

2.社会风气 3.同伴群体

内部条件

1.认知失调(态度和品德改变的原动力) 2.态度定势 3.道德认知 道德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儿童品德发展的四阶段 1.自我中心阶段(2~5)规则对他们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2.权威阶段(5~8)只根据行为后果判断对错 他律的道德

3.可逆性阶段(8~10)同伴间的可逆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品德由他律开始进入自律阶段

4.公正阶段(10~12)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三水平六阶段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太高过程

1. 学生的思想品德由知 情 意 行四个心理因素构成 知即道德认识 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 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内部动力 意即道德意志 是调节道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 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 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 情 意 行 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结束

(二)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斗争变化的过程

(三)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四)德育的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

13

小学德育的原则

1.导向性原则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4.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5.因材施教原则 6.知行统一原则(表里一致)7.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 8.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小学德育的途径

1. 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课外、校外活动 3.劳动 4.少先队活动 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6.班主任工作 小学教育的方法

1. 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 2. 榜样示范法

3. 陶冶教育法(人格感化 环境陶冶 艺术陶冶) 4. 指导实践法(练习 制度 委托任务 组织活动) 5. 品德评价法(奖励 惩罚 评比) 6. 品德修养指导法(自我反省)

 美育

最早提出系统的美誉思想的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王国维第一个引进

蔡元培“以美育代宗教”

学校美育包括:形式教育 理想教育和艺术教育

 小学生安全与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评估的方法

会谈法(倾听 鼓励询问 反映 澄清 面质)

观察法

自述法 调查法 心理测验 常用的心理辅导方法

强化法 代币奖励法 行为塑造法 示范法

暂时隔离法

自我控制法

惩罚法

第三章 班级管理

 班级与班级管理

最早使用班级一词 埃拉斯莫斯

班级与班集体的区别

班集体不是学生的简单集合,是不会自发形成的,班集体是班级群

体的最高形式,是需要全体学生和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共同努力的。

班级管理的模式

常规管理 平行管理 民主管理 目标管理

班级管理的原则

方向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

自主参与原则 管教结合原则 全员激励原则

平行管理原则

班级管理的方法 调查研究法

目标管理法

情境感染法 规范制约法

舆论影响法 心理

疏导法 行为训练法

班级管理中的问题及应对

问题 1.班主任对于班级实施管理的方式偏重于专断型

2. 班级管理缺乏活力,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程度较低

应对对策

1.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学生的发展是班级管理的核心

2.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是学校管理的宗旨

14 3.有目的的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班级突发事件的处理

突发事件 1.成员间分歧

2.打架斗殴 3.顶撞 4.恶作剧

处理原则 1.教育性原则(教育从严 处理从宽 化解矛盾 教育全班)

2.客观性原则(避免定势思维)

3.有效性原则(讲究效果)

4.可接受性原则(心悦诚服)

5.冷处理原则(保持冷静) 处理方法 1.沉着冷静面对

2.机智果断原则

3.公平民主处理

4.善于总结引导  班主任

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1. 实时素质教育的骨干力量 2. 学生全面发展的引导者

3. 班级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协调者 班主任的基本素养

1. 责任意识与移情能力 2. 学习意识与探究能力 3. 团队意识与领导能力 班主任的工作内容 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

1. 了解学生(前提和基础)

a. 观察法 b.谈话法 c.书面材料和学生作品分析法 d.调查访问法 2. 组织和培养良好的班集体 3. 建立学生档案 4. 班会活动

5. 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6. 操行评定

7. .写好工作计划和总结 个别教育工作 1. 先进生工作

a. 严格要求防止自满 b.不断激励弥补挫折 c.消除嫉妒公平竞争 d.发挥优势全班进步

2. 后进生工作

a. 关心爱护尊重人格 b.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c.提供范例增强是非观念 d.根据个别差异采取不同的教育措施

 班级活动

班级活动的功能

1. 满足交往的功能 2.学习发展的功能 3.个性发展的功能 4.班集体建设的功能 5.班主任专业提升的功能

 班队活动

15 班队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 2.针对性原则 3.自主性原则 4.多样性原则 5.计划性原则 6.生活化原则 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的特点

1.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 2.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

3.形式的多样性 4.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

5.活动方式的实践性 6.活动评价的综合性

课外活动的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群众性活动

第五章 教学设计

 教案设计与编写 教案基本内容 1. 课题

2.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 课型课时(新授课 复习课 实验课 检查课) 4. 教学内容

5. 教学重点与难点 6. 教学方法 7. 教具 8. 教学过程 9. 作业布置 10. 板书设计

教案类型

新授课 复习课 实验课 检查课

教学目标的陈述 学生应该通过学习„„初步掌握„„建立„„概念

复习„„改进„„提高„„进一步提高

培养„„加强„„发扬„„调动„„

在„„的过程中,学生体验„„

在„„的情境下,学生讨论„„ 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新课

a.直观导入 (实物、教具导入,实验引导导入,视听导入)

b.设疑导入(提问析题法,以旧引新法,悬念导入法)

c.趣味导入(故事事例导入法,游戏、活动导入法,歌谣谜语导入法) d.目标展示导入法(一颗一得)  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 综合课程类型

1. 学科本位综合课程(相关课程 融合课程 广域课程) 2. 社会本位综合课程 3. 儿童本位综合课程

目前小学设置的综合课程《品德与生活》 性质 社会性 开发性 活动性

理念 1.道德存在于儿童生活中 2.引导儿童热爱生活、学习做人是课程的核心 3.珍视童年生活价值,尊重儿童的权利

4.总是课程与儿童生活实际的联系

目标 培养具有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

16

第六组 教学实施

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1.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2.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发展能力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4.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积极的学习知识奠定基础) 教学过程基本阶段

1. 激发学习动机(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是直接动机) 2. 领会知识(中心环节) 3. 巩固知识(重要性) 4. 运用知识 5. 检查知识

 教学原则与方法 我国小学教学原则

1. 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2. 直观性原则(实物直观 模象直观 语言直观) 3. 启发性原则(调动学生主动性)

4. 巩固性原则(理解基础上巩固 组织复习)

5. 循序渐进原则(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 由简到繁) 6. 因材施教原则 7.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8. 量力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

1. 讲授法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5.演示法 6.参观法 7.练习法 8.实验法 9.实习作业法 10.实践活动法 11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活动 12.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学的组织形式与模式 教学组织形式

1.个别授课制 2.班级授课制 3.分组教学(外部分组 内部分组) 4.设计教学和道尔顿制 5.特普朗制(大班上课小班研究,个别教学) 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 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 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 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 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班级授课制的局限性

1. 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的主体地位与独立性受到限制

2. 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 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 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17

 课堂教学的实施 教学实施的环节

1. 备课 2.上课 3.作业的布置与修改 4.课外辅导 5.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信度 效度 难度 区分度)

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布置课外作业

上课的具体要求:1.目的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结构合理 5.语言艺术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创设教学情境的方法

1. 借助语言创设教学情境 2. 借助问题创设教学情境 3. 借助多媒体 4. 借助游戏 5. 借助故事

 学习动机

构成

学习需要

(认知内驱力 自我提高内驱力 附属内驱力)

诱因

功能 1.激发功能 2.指向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功能

分类 1.内部与外部 2.高尚与低级 3.远景与近景 4.直接与间接

学习动机理论 1.行为主义强化理论(通过外在诱因来维持学习动机)

2. 需要层次理论

3. 成就动机理论(趋向成功的倾向与避免失败的倾向) 4. 成败归因论 维纳

5. 自我效能感理论 班杜拉

学习动机的培养

1. 学习动机的培养是思想品德道德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 2. 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 设置榜样

4. 培养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5. 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使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 6. 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学习动机的激发

1.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性教学 2. 根据作用难点,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3.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4.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 学习方式 学习策略的分类

1. 认知策略 a.复述策略(画线、整体记忆、有意记忆) b.精加工策略(记忆术、做笔记、提问)

2. 元认知策略 a.计划策略(设置学习目标、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b.监控策略 c.调节策略

18 3. 资源管理策略 a.时间管理 b.环境管理 c.努力管理 d.资源利用

 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的功能

1. 诊断教学问题

2.提供反馈信息 3.调控教学方向 4.激励学习热情 5.检验教学效果 类型 按功能分 1.诊断性评价(教学开始前) 2.形成性评价(教学过程中)3.总结性评价(后)

按标准分 1.相对性评价(甄选性强) 2.绝对性评价(判断学生是否达到教学目标)3.个体内差异评价

按方法分 1.定性评价 (洞察 内省 移情) 2.定量评价

按主题分 1.外部评价 2.内部评价 教学评价的原则

1. 客观性原则 2.发展性原则 3.整体性原则 4.指导性原则 教学评价的常见问题

1重知识轻能力(影响多元能力的发展) 2.片面追求分数(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求知欲) 3.影响学生心理健康 4. 制约教学改革 新的教学评价理念

1. 在评价功能上从注重甄别与选拔转向侧重发展 2. 在评价对象上,从过分关注结果转变为关注过程

3. 评价主体上,强调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信息多元化,重视自评、互评

4. 评价结果上,不仅要关注评价结果公平公正,更要强调评价结果的反馈以及被评价者对评价结果的认同和对原有态度的改进 5. 评价内容上,全方面考察

6. 评价方式上,强调评价方式多样化

7.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的关系上,强调评定、理解、互动,体现一人为本。

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

1. 课堂教学是教学反思的出发点和归宿 2. 探究和解决问方式是教学反思的着眼点

3. 追求教学环节的最优化是教学反思的不竭动力 4. 学会教学,学会学习是教学反思的最终目标 教学反思的内容

反思教学理念

反思教学目标

反思教学过程

反思教学得失

教学再设计 教学反思的意义

1. 教学反思有利于教案的改进

2. 教学反思为撰写教学研究、论文提供丰富的素材 3. 教学反思有助于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教学反思的原则

1. 自主性 2.真实性 3.及时性 4.个性化 教学反思的方法

1. 行动研究法 2.自我提问法 3.教学诊断法 4.比较法 5.阅读新知法 教学反思的过程

19

第三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试题(1-3)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中儿童对成人行为的“无意识模仿”的是( )。 A.教育的神话起源说 B.教育的劳动起源说 C.教育的心理起源说 D.教育的生物起源说 2.教育的特质是( )。 A.认识活动 B.生存活动 C.传递活动

D.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3.下列不属于“骑士七技”范围的是( )。 A.骑马 B.投枪 C.音乐 D.吟诗

4.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教学理论的教育家是( )。 A.孔子 B.昆体良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5.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三阶段是( )。 A.社会自我 B.心理自我 C.生理自我 D.精神自我

6.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 )。 A.能力 B.气质 C.性格 D.认知方式

7.狭义的德育专指( )。 A.家庭德育 B.学校德育 C.社会德育 D.社区德育

8.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职权影响力;二是

( )。 A.年龄影响力 B.性别影响力 C.个性影响力 D.学术影响力 9.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所起的作用是( )。 A.决定作用 B.领导作用 C.纽带和桥梁作用 D.核心作用

10.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是( )。 A.实验法 B.测量法 C.会谈法 D.观察法

11.从整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 )发展阶段。 A.失衡 B.平稳 C.第一高峰期 D.第二高峰期

12.赵老师是二甲班的班主任,每次赵老师上课或在场时,学生都规规矩矩,可是等赵老师一走开,班级纪律明显涣散。赵老师的领导方式很可能是( )。 A.集权型 B.民主型 C.放任型 D.兼有BC两种型

13.小学阶段是发展学生个性( )。 A.并不重要的时期 B.非常重要的奠基时期 C.没有效果的时期 D.最不会受外界影响的时期 14.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是( )。 A.夸美纽斯 B.亚里士多德 C.赫尔巴特 D.卢梭

15.在小学四年级课程《骨骼和关节》中,教师准备了以下的教学活动:①拼图游戏,把骨骼贴在人体的相应部位上;②组织学生观察人体骨骼的多媒体图片,

认识人体主要骨骼的名称和位置;③出示连线图,图中的物品与人体骨骼中的哪一部分相似;④介绍部分骨骼的作用。如果你是这位教师,请选择你安排的教学组织顺序为( )。 A.①③②④ B.②①④③ C.①②④③ D.④③②① 16.关于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说法错误的是( )。

A.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

B.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C.间接经验即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D.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17.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 )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创设小学数学教学情境时应考虑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材料的呈现形式、小学生的基础知识等。 A.教学方法 B.教学目标 C.教学评价 D.教学策略

18.“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复杂性 B.长效性 C.创造性 D.示范性

19.在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教师分别选用两个班级,一班采用讲授教学法,一班运用讨论法,两班学生在智力、学业基础等方面尽量保持均衡,期末时测量其成绩有显著差异。这种研究方法属于( )。 A.观察法 B.实验法 C.个案研究法 D.调查法

20.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 )中。 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23.简述教学中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据《论语》记载,有一次,孔子讲完课,回到自己的书房,学生公西华给他端上一杯水。这时,子路匆匆走进来,大声向老师讨教:“先生,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孔子看了子路一眼,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子路刚出去,另一个学生冉有悄悄走到孔子面前,恭敬地问:“先生,我要是听到正确的主张应该立刻去做吗?”孔子马上回答:“对,应该立刻实行。”冉有走后,公西华奇怪地问:“先生,一样的问题你的回答怎么相反呢?”孔子笑了笑说:“冉有性格谦逊,办事犹豫不决,所以我鼓励他临事果断。但子路逞强好胜,办事不周全,所以我就劝他遇事多听取别人意见,三思而行。”

问题:你从孔子教育学生的实例中能得到什么启发?(20分) 25.下面是一位教师执教《草船借箭》时的一个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师:同学们看过电视剧《三国演义》,刚才又自由读了课文。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主要讲了诸葛亮运用计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事。生:周瑜想用三天造十万支箭的办法来陷害诸葛亮,诸葛亮草船借箭,击破了周瑜的阴谋。 师:读了课文后,大家最感兴趣的问题是什么? 生:周瑜为什么要陷害诸葛亮?这对他们联合抗曹有好处吗? 生:诸葛亮明明知道周瑜要陷害他,为什么还要去借箭呢? 生:鲁肃为什么会听诸葛亮的安排? 生:诸葛亮为什么要向曹操去借箭?还那么有把握? (学生一共提了不下20个问题) 师:同学们的问题都很有思考价值。老师觉得这些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是怎样认识文中的这些人物,把握了人物的特点,问题自然也就解决了。大家有兴趣来研究这些人物吗? 生:有! 师:文中共出现了四个人物。请你们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个人物来研究,注意抓出他的特点。

问题:试评述以上教学片段。(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桥

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

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她采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儿子。

问题(一):试分析本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及写作上的特点。(10分) 问题(二):如指导高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0 分) 问题(三):设计本文第一课时的教学流程。(10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6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24分)

一、单项选择题

1.C【解析】题干中所描述的是心理起源说的理论观点,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孟禄。 2.D【解析】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3.C【解析】“骑士七技”包括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音乐不属于“骑士七技”。

4.D【解析】夸美纽斯以个体认识论为基础提出了自己的教学 理论。 专家点拨夸美纽斯是捷克著名的教育家,与他相关的知识是历年考试中经常考查的内容。相关知识有:他的代表作《大教学论》是教育学形成规范学科的开始;系统论述了班级授课制,奠定了班级的理论基础;提出“泛智教育”,认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类的艺术”。 5.B【解析】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从生理自我到社会自我,再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6.C【解析】在人格特征中,具有核心作用的成分是性格。 7.B【解析】广义的德育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 专家点拨德育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德育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在历年考试中,德育的狭义概念经常以单项选择题的形式出现。

8.C【解析】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体制中的领导影响力,主要表现在职权影响力和个性影 响力上。

9.C【解析】班主任在组织班级教育力量中起着纽带和桥梁作用。 10.C【解析】会谈是一种有目的的会话,会谈法是心理咨询与辅导的基本方法。其作用是为建立交谈双方相互合作和信任的关系,以及获得个体对其心理状况和问题的自我描述。 11.B【解析】从整体看,小学生身体发育处于平稳发展阶段,各生理系统都在发育成长中。 12.A【解析】集权型的教师有很强的教学责任心,但教育方法简单,不讲求教学方式,不允许学生发表不同意见,往往以教师的主张、决定为准。学生对教师 只能是听取和服从,缺乏学习的积极性,表面畏服,背后抗拒,处于被动地位。

13.B【解析】所谓个性就是一个人在思想、性格、品质、意志、情感、态度等方面不同于其他人的特质。个性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受社会文化、教育教养内容和方式的塑造。在小学阶段,儿童第一次脱离父母进入集体生活,这时是形成个性非常关键的时期。 14.C【解析】赫尔巴特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被认为是真正为课程论建立起心理学基础的人。

专家点拨赫尔巴特是教育学中的重要代表人物,相关考点有:他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他第一次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科学,并认为应把伦理学和心理学作为教育学的理论基础;他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他是社会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之一;班级授课制在他的发展下基本定型。

15.B【解析】教学组织应根据小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人手,由浅入深地进行。 16.C【解析】间接经验就是指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是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如磁带、录像带、电视和电影片等。

17.B【解析】教学情境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有目的地创设服务于学生学习的一种特殊的教学环境。 18.D【解析】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教师的言论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

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19.B【解析】实验法是指有目的地控制一定的条件或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引起被试的某些心理活动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比较讲授法和讨论法的教学效果时,选用两个班级,控制了一些变量,考查在两种不同的方式下的教学效果,属于实验法。 专家点拨在教育研究的各种方法中,观察法和实验法是考查频率最高的内容,常以单项选择题和辨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需要熟记二者的概念,知道二者的优缺点。

20.B【解析】我国小学阶段德育的内容主要体现在思想品德课中。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是同一方面的发展速度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变化是不平衡的。其次,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个体身心发展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顺序,身心发展的个别过程和特点的出现也具有一定的顺序。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身心发展不同的总体特征及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这就是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身心发展的互补性是指不同的机体能力可以互相补偿的特性,如器官互补,智力、非智力因素的互补等。互补性也存在于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性。个体差异性在不同层次上存在。从群体的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的差异。其次,个体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

22.【答案要点】教师的任务与职业角色的多重性.决定教师劳动具有如下特点:

(1)复杂性。教师劳动属于专业性工作,从事精神财富的生产,它的任务是教书育人,是很复杂的脑力劳动。

(2)创造性。这是由劳动对象的特点决定的。教师劳动既要讲科学,又要像艺术家那样进行创造性劳动。

(3)示范性。教师劳动手段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 (4)长期性。教师劳动的根本意义是实现教育目的,培养学生成才,达到这一目的必然是长期的。

23.【答案要点】(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2)代币疗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就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

(3)行为塑造法。这是根据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新反应或行为的一项行为治疗技术。主要是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

(4)示范法。示范法是通过求诊者的观察和模仿来矫正其适应不良行为与神经症反应的。 (5)暂时隔离法。暂时隔离法是指在某种特定时间不对不良行为给予强化,同时转移情境,使行为不良者对新的情境产生厌恶的方法。

(6)自我控制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 专家点拨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这一知识点经常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的形式出现,是历年考试

中的重要考点。考生不仅要记住,而且要熟练掌握并能够灵活应用,因为这是改变学生不良行为的基本方法,与教学理论密切相关,且应用性强。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1)学生个性心理存在着差异。每个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事物、事件都各有自己的倾向,有不同的需要,不同的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不同的动机。在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教师应该弄清每个学生的个性,进行因材施教。

(2)因材施教原则是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使教学的深度、广度、进度既适合大多数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照顾到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和个性差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因材施教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要求。

25.【答案要点】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改变,学生由过去主要听从教师讲授,从学科的概念、规律开始学习的方式变为学生通过各种事实来发现概念和规律的方式。小学语文的探究性学习主要体现在探究性阅读上,探究性阅读是学生在阅读中生疑,在探索研究和探寻追究中解疑的读书实践过程。语文的探究学习不同于科学探究,但在操作上也要讲究科学性,随意探究只会浪费时间。 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明确了学生读书质疑的重要意义,并且能对学生的读书质疑进行梳理,但没有根据文本所要体现的内涵价值来恰当归纳、提升学生的问题,而是将学生引导到教师事先设定的探究人物的特点上来。 《草船借箭》是一个历史故事,人物的特点也是在具体的情节中体现的,如果教师有意识地对学生的问题引导调整,以“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有哪

些”这个问题统领全文,贯穿整个读书探究活动,学习的目标将更加明确,文本价值也会有效体现。另外,学生各自探究的问题过于分散,在组织学生交流汇报探究成果时,必然导致各自为政的局面。

因此,在探究性阅读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要适时抓住学生的阅读发现,积极创设适于研讨的氛围,引导学生探究有价值的问题。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6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一): 本文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在写作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问题(二):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能抓住重点词句透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③通过学习初步感受小小说的文体特色,学习抓住小说三要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让学生通过层层深入的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课文特色语言,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②感悟洪水的环境描写对烘托情境、衬托人们的恐慌

以及老汉的镇定、沉着的作用。③感受比喻、拟人、短句等表现形式的张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悟老支书在危难面前所表现出来的无私无畏、舍己救人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2.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问题(三):

一、板题,质疑

1.板题质疑:桥,让你想到了什么?(学生或许会说:桥是连接河两岸的建筑,有铁桥、木桥等) 2.一读课题,课文为什么以“桥”命题,究竟这是一座什么样子的桥呢?

二、以“桥”为切入口,一读文本,初步积淀情感

1.自由朗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桥”是一座怎样的桥。 2.交流,可以初步说说文中依据,随机层层点拔:窄窄的木桥、不结实的木桥、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 3.二读课题。说到这里,再读课题,你的心情是怎样的?(可以是沉重的、郑重的)引导:又窄又不结实的木桥,平El里或许只是山村里极不起眼的,可在洪水来临时却成了一一生死桥、逃命桥、生命桥、救命桥、希望桥。

三、再读课文,感受桥的“无奈”

就是这样一座又窄又不够结实的桥,成了洪水突然袭击时的唯一的逃命桥。那么它是否真的能那么轻易地救老百姓的性命呢?当时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画出描写大雨和洪水的句子,选择其中感受最深的一句作批注。 1.交流。 2.适时解疑:

“像泼。像倒。”为什么独立成句?引导:凝重的笔调。两字却字字千钧,脑海里可以是一幅活

的声势兼备的画面。更突出了雨非同寻常的大,致使洪水泛滥成灾。 3.激情再创造引读,感受洪水的疯狂:洪水咆哮着,像.从山谷里。洪水已有近,这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

4.感悟“跳舞”一词的表达:当时的情形是(无比紧张的,令人恐惧的)就是这样一种状况,作者怎么竟然用了“跳舞”这个词语?是不是太不合时宜啦? 5.指名。(这洪水简直是一群魔鬼在跳舞,让我不由地想到了“群魔乱舞”这个词) 6.这与下文的哪个词语是呼应的?——一“狞笑”洪水在跳舞,死亡在狞笑,此时你什么感觉?看,文中的人们不也是如此。 7.朗读写人们反应的句子。读了这些句子,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恐惧不安带进句子中去。 8.出示: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其中有一个人,他。 9.按这个句式写一写你眼前出现的这一人物,注意写好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 10.面对疯狂袭来的洪水,人们几近疯狂崩溃,几乎失去了理智,试想,这样的又窄又不结实的桥怎能承载得了疯狂的拥挤踩踏?急需什么?(沉稳的组织者,有序地疏散) 11.老汉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场的。

1.教育生物起源论的代表人物是( )。 A.孟禄 B.利托尔诺 C.霍尔 D.华生

2.王老师一边讲课,一边观察学生的反应,这体现了注意的哪种品质?( ) A.注意分配 B.注意稳定性 C.注意广度 D.注意转移

3.素质教育的时代特征是

( )。 A.面向全体学生 B.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C.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D.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4.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是( )。 A.说服教育法 B.示范教育法 C.实际锻炼法 D.陶冶教育法

5.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所倡导的“平行教育”的德育原则是指( )。 A.知行统一原则

B.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 C.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D.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

6.小明学习不是为了获得家长的赞许,也不是为了赢得名次,只是他发觉知识学习过程本身就有乐趣。根据奥苏伯尔关于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理论,小明的学习动机属于( )。 A.认知内驱力 B.自我提高内驱力 C.附属内驱力 D.自我效能感 7.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级内部的矛盾斗争 D.共同的活动

8.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问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是( )。 A.常规管理 B.民主管理 C.平行管理 D.目标管理

9.班级管理的主要功能是( )。 A.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 率

B.维持班级秩序 C.形成良好的班风 D.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0.“足智多谋,随机应变”是思维的( )。 A.广阔性 B.独立性 C.灵活性 D.逻辑性

11.一名熟练的汽车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一面观察道路的情况,一面操纵方向盘,这种现象属于注意的( )。 A.预定 B.转移 C.分配 D.集中

12.“这次考试失败是因为我的运气不好”,这是把失败归因于( )。 A.内部的可控因素 B.内部的不可控因素 C.外部的可控因素 D.外部的不可控因素 13.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 )。 A.桑代克 B.斯金纳 C.雅各布松 D.埃利斯

14.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 )。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境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15.实际教学中,如果教师要采用课堂讨论的教学方法,就要及时应对讨论中出现的很多问题,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进行小组讨论时,每组人数越少越好,因为人数越多,每个人的发言机会就越少

B.如果发现讨论中某人非常不积极,教师应该对其进行严厉的批评

C.发现学生的讨论进入误区或陷入知识瓶颈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引导

D.讨论要严格按照教师课前制订的讨论计划进行,不能更改 16.下列不属于我国21世纪小学数学新课程突出体现的理念的是( )。 A.基础性 B.普及性 C.科学性 D.发展性

17.沈从文小时候经常逃学,而且长时间对老师的批评、斥责非常抵触,但是他的一位姓毛的小学老师利用校园里的一棵楠树激发了他的进取心,沈从文最终成了杰出的作家。这个故事主要告诉我们学生具有发展的( )。 A.普遍性 B.现实性 C.可塑性 D.差异性

18.一个人的思维活动能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思维品质称为思维的( )。 A.广阔性 B.灵活性 C.逻辑性 D.深刻性

19.学生为了自己在班级中的成绩排名而努力学习,这样的学习动机主要属于( )。 A.内部动机 B.外部动机 C.认知性动机 D.交往性动机

20.小学德育工作常用的奖惩属于( )法。 A.榜样示范 B.品德评价 C.陶冶教育 D.说理教育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22.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23.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以下是《十几减九》的教学片段,阅读并回答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例题“12—9”的计算方法,然后展开师生对话,交流算法。

师:谁来介绍自己的方法,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数出来的。 师:你是怎么数出来的呢? 生1:我心里想着9,然后从9往下数(用手指表示),一直数到12,数了3个数,所以12减9就等于3。

师:你能给你的方法起个名称吗? 生1:(想了想)那就叫“数手指”法吧。

生2:老师,我不用数手指,而是用小棒来摆。

师:你是怎么摆的,又怎么算呢? 生2:我先摆出12根小棒,然后拿走9根,剩下3根,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摆小棒”法。

师:好一个“摆小棒”法,你真行! 生3:我不用数手指,也不用摆小棒就能算出来! 师:是吗?那就把你的高招说一说! 生3:(得意地)我把12分成10和2,先用10减9等于1,再用1和2加起来就等于3。 师:哇!你真聪明,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老师佩服你!那你给这种方法起名称了吗? 生3:我不知道该叫什么方法好。 师:还有谁的方法和生3的一样?你们一起来商量一下,给这种方法起个什么名称。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说出了很多名称,有的叫“分开减”法,有的叫“先算10”法,有的说是“10减”法,还有的叫“先算减,再算加”法。

师:这些名称都有道理,老师把

你们的这些说法综合起来,起一个又简单又合理的名称,你们同意吗? 生:同意! 师:那就叫“破十法”吧! 生4:我还有一种方法比“破十法”还好! 师:是吗?怎么个好法,你说说! 生4:因为我知道9加3等于12,所以12减9就等于3,这种方法叫“想加算减”法! 师:你真会学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来解决新问题。 生5:老师,我还有一种更好的方法,叫“连续减”法! 师:(惊讶地)真的吗?怎么连续减呢? 生5:(兴奋地跑上讲台)我先用12里的2减去9里面的2,再用10减去剩下的7就得到3。 师:你真是一个“小数学家”,太了不起了! 问题:试述此教学片段中,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互动教学活动的哪些特点?(20分) 25.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某小学的学生中有三分之一是本市人,三分之二是外地人,主要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生们的学习水平相差很大,某教师根据班上学生的情感水平、认知水平、学习基础、家庭状况等实施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问题(一):该教师贯彻了什么教学原则?该原则的含义是什么?(10分) 问题(二):结合本实例,谈谈如何贯彻该原则。(1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1 小题计分,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给予是快乐的

圣诞节快到了,哥哥送给保罗一辆新车作为圣诞礼物。圣诞节的前一天,保罗从办公室里出来的时候,看见一个男孩在他闪亮的

新车旁走来走去,有时候伸手轻轻地摸一下,满脸羡慕的神情。 保罗饶有兴趣地看着这个男孩,从衣着来看,他的家庭显然不宽裕。看见保罗在望着自己,男孩问道:“先生,这是你的车吗?” “是啊,”保罗点点头说,“这是我哥哥给我的圣诞礼物。” 男孩睁大了眼睛:“你是说,这车是你哥哥给你的,你不用花一分钱?”保罗点点头。男孩惊叹地说:“哇!我希望„„” 保罗以为男孩希望也有一个这样的哥哥。男孩却说:“我希望自己也能当这样的哥哥。” 保罗吃惊地看着这个男孩,不由自主地问了一句:“你愿意坐我的车 一圈吗?”

“当然,我非常愿意。” 车开了一段路,男孩转过身来,眼睛里闪着亮光,说道:“先生,你能把车开到我家门口吗?”保罗微微一笑,他理解男孩的想法:坐一辆又大又漂亮的车子回家,在小朋友的面前是很神气的事。但是,保罗又错了。 “麻烦你把车停在台阶那里,等我一下,好吗?”

男孩跳下车,三步两步跑上台阶进了屋。不一会儿他出来了,背着一个小孩,显然是他的弟弟,看上去腿有残疾。他把弟弟放在最下面的台阶上,两个人紧靠着坐下。他指着保罗的车,说:“看见了吗?很漂亮,对不对?这是他哥哥送给他的圣诞礼物!将来,我也要送你一辆这样的新车。到那时候,你就可以坐在车里,亲眼看看我跟你讲的那些好看的圣诞礼物了。”

保罗的眼睛湿润了。他下了车,把小弟弟抱进了车里。那个男孩眼睛里闪着喜悦的光芒,也坐了进去。他们三个人一起过了一个难忘的夜晚。

这个夜晚,保罗从内心里感受到,给予是令人快乐的。 问题(一):请概括本文所阐述的

故事并揭示寓意。(10分) 问题(二):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本文,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三):设计本文的导人环节。(15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6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4分)

一、单项选择题

1.B【解析】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社会学家利托尔诺和英国教育学家沛西•能。

2.A【解析】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 专家点拨本题的D项较有迷惑性,但考生只要准确掌握了注意分配和注意转移的概念,就可以作出区分并选出正确答案。注意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或活动上,而注意转移是指当环境或任务发生变化时,注意从一个对象或活动转到另一对象或活动上。由此可见,注意分配面向的是多个对象或活动,而注意转移面向的是一个对象或活动。 3.B【解析】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4.A【解析】说服教育法主要是通过口头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使学生明白事理,分清是非,以提高道德认识的方法。这是小学德育的基本方法。

5.D【解析】“平行教育影响”是马卡连柯(苏联杰出教育家和作家)的一个著名的教育方法:是以集体为教育对象,通过集体来教育个人的教育方法,使教育者对集体和集体中每一个成员的教育影响是同时的、平行的。

6.A【解析】奥苏伯尔把动机分为三种: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认知内驱力是一种要求了解和理解周围事物的需要,要求掌握知识的需要,以及系统地阐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需要,在学习活动中,认知内驱力指向学习任务本身,是一种重要的和稳定的动机。 专家点拨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主要由三个方面的内驱力组成:(1)认知内驱力是以求知作为目标,从知识的获得中得到满足,是学习的内部动机。(2)自我提高内驱力不直接指向知识和学习任务本身,而是把学业成就看成是赢得地位和自尊的根源,这是一种间接的学习需要,属于外部动机。(3)附属内驱力是指个体为了获得长者(如教师、家长等)的赞许和同伴的接纳而表现出:来的把工作、学习搞好的一种需要,通常在年龄小的学生身上比较常见。 7.A【解析】共同的奋斗目标是班集体形成的条件和前进的动力。

8.C【解析】平行管理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9.A【解析】班级管理对于班级活动的顺利进行,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具有很大的影响,其主要的功能在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教学效率,以利于更有效地开展实施教学活动。 10.C【解析】本题考查思维的特征,从“随机应变”可以看出考查的是思维的灵活性。专家点拨思维的品质包括:(1)思维的敏捷性,即思维的速度快、效率高;(2)思维的灵活性,即思路广、灵巧度高;(3)思维的抽象性,即逻辑性强、善于归纳概括、能深挖事物的本质。

11.C【解析】题干中所述的同 时从事两种活动体现了注意的分配。

12.D【解析】运气在归因模式中属于外部的、不可控制的因素。 13.D【解析】埃利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认为人的情绪是由他的思想决定的,不合理观念导致了负向的、不稳定的情绪。

专家点拨情绪辅导方法也称理性一情绪疗法、ABC理论,由埃利斯提出。这是一种十分有应用价值的心理辅导方法,因此在历年考试中经常出现,而且各种题型都有。考生需要了解该方法的基本观点、基本步骤,了解A、B、C分别代表什么,以及常见的不合理观念包括哪些等。 14.D【解析】欣赏教学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教学方法。 15.C【解析】A、B、D项的理解均有误。

16.C【解析】21世纪我国小学数学新课程的基本观念是:小学数学新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17.C【解析】学生的发展具有可塑性,因为学生正处于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也是他们的品德、人格、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各方面都尚未定型,极容易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教师只要找对方法,就可以激发学生的进取心,从而使得学生不断进步。 专家点拨沈从文从经常逃学到成为杰出作家的经历说明,学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本题的D项较有迷惑性,考生可以仔细分析。差异性是指每个学生的遗传素质、家庭环境、兴趣爱好、学习风格等方面都是不同的,而题干只是提到了沈从文受到老师的激励而改变,因此属于可塑性。

18.B【解析】思维的灵活性是

指思维活动能够根据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品质。 19.B【解析】外部动机是指那种不是由活动本身引起,而是由与活动没有内在联系的外部刺激或原因诱发出来的动机。题干中学生不是对学习本身感兴趣,而是对学习所带来的结果感兴趣,因此属于外部动机。 20.B【解析】品德评价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促使其品德健康形成和发展的方法。它包括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指教师按照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教师在运用谈话法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思维的活跃,即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地掌握知识。

22.【答案要点】一堂好课的标准主要有:

(1)明确的教学目的。 (2)正确的教学内容。 (3)恰当的教学方法。 (4)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

(5)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专家点拨本题属于识记性题目。由于条目比较多,可能不容易记住。在记忆时,考生可以从目标、内容、方法、表达、组织、气氛六个方面进行记忆,对每方面的具体内容可以结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进行填充。

23.【答案要点】小学生进入学校以后,在教学的影响下,想象 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1)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 (2)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 (3)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1)营造和谐氛围,实现师生情感的交融。教学活动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传递,更需要情感的交流。本教学片段中,师生的情感融于认知活动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的对话环境,给予学生一句句充满赞扬和信任的评价,让学生获得“心理自由与安全”,激励他们主动参与学习,大胆表达自己的算法。

(2)尊重学生,实现算法多样化。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探索的空间,让学生从自己的知识经验和思考角度出发,探索不同的计算方法,这是数学课程标准倡导的算法多样化,也是学生个性化学习的体现。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立思考,鼓励他们探索不同的方法,使他们在自主探索、大胆猜测、互动交流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体验成功的快乐。本教学片段中,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激励他们去发现“12—9”的多种计算方法。同时,使学生各自的算法在全班同学面前得以展开,从而生成相互学习、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教学资源。

(3)注重过程与方法,实现目标的达成。“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这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的重要途径。本教学片段中,教师让学生自主探索“12—9”的计算方法,并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体验怎样算,为什么要这样算的思维过程,使学生既学到知识,掌握计算的技

能,又获得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

25.【答案要点】问题(一):该教师贯彻了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条原则是学生的个性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在教学中的反映,学生在知识水平、先前的生活经验、兴趣爱好、个性倾向等方面彼此之间有一定的差异,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会”,而学生的现实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学的效果。因而,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可以使教师的教学工作更有成效。

问题(二):贯彻因材施教原则,应该做到:①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②根据学生个人特点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地进行教育。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7题为例: 27.【参考设计】 问题(~):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能听、说、认读单词和词组:friends,longhair,shorthair,thin,strong,quiet ②能听懂会说

Myfriendisstrong.Hehasshorthair„

③会用longhair.shorthair,thin,strong,quiet等词简要描述一个人的模样和特征。 (2)过程与方法目标 体验用所学的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如何描述并表达一个人,增强对英语的学习兴趣。 2.教学重点

(1)句型:Who’dhe/she?Who’dyourbestfriend? (2)词汇:hair,thin,strong,quiet 问题(二):

一、热身/复习(Warmin9—up/Revision) 1.猜谜语。(教师说,学生猜) It’

ssobig.Ithasalongnoseandashorttail.Whatisit?(Anelephant) It’ ssmall.Ithastwolongears.Whatisit?(Arabbit) 2.教师出示猴子和兔子的图片,启发学生说: Themonkeyhasalongtail.Therabbit hasashorttail.教师再出示长颈鹿和梅花鹿的图片,让学生说出:It’stall.It’sshort. 3.复习单词big,small,long,short,tall,并说出中文意思。

二、呈现新课(Presentation) 1.教师出示ChenJie的面具,问:Whoisshe? 学生回答:ChenJie. 教师说:Shehaslonghair.(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出示Amy的面具,问:Whoisshe? 学生回答:Amy.

教师说:Shehasshorthair.(一边说一边做动作帮助学生理解) 教师同时拿着两个面具,说:ChenJieandAmyarefriends.Theyarefriends.

2.让学生看着面具在教师的提示下学说:

Shehaslonghair.Shehasshorthair.They arefriends. 3.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说:Shehaslonghair.Hehasshorthair.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longhair,shorthair和friends。(把单词卡贴在黑板上) 4.教师出示Sarah和MissWhite 的面具,问Whoisshe? 学生答:Sarah,MissWhite.教师把面具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单词前,鼓励学生说出:She haslonghair.Shehasshorthair.

5.教师指着班里很瘦和长得很健壮的同学说:

Sheisthin.Heisstrong.并让学生指着班里的同学学说这两句话。教师出示单词卡教读thin和strong。教师要提醒学生在读thin时,注意咬舌尖儿。 6.教师出示ZhangPeng和Mr.Black的面具,并把它们贴到黑板上相应的单词前,让学生说出:Heisstrong.Heisthin. 7.教师把右手的食指放在嘴上,做出让学生安静的动作,让学生说出单词quiet。并出示单词卡,让学生认读quiet。(把单词卡贴到黑板上)再把ChenJie的面具贴到这个单词前,让学生说出:Sheisquiet.让学生翻译中文。 8.教师导入课文对话:Johnhasafriend.你能根据他的描述猜出这个人是谁吗?让学生观看课件,教师问:Whoishe?(板书) 9.听录音带,跟读对话。 10.教师:你能根据我的描述猜出这个人是谁

吗?Myfriendisthin.Shehaslonghair. Whoisshe?(板书) 11.让学生模仿课文对话来描述黑板上所贴出的人物,让大家猜。

三、趣味操练(Practice) Let’Sfindout

教师出示第一组单词:hair,eyes,ears,nose,mouth 教师出示第二组单词:long,short,big,small 教师出示第三组单词:thin,strong,quiet,cute,tall,short

四、扩展性活动(Add—activities) 教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自己的爸爸或妈妈,然后让大家看着画像,由自己来描述爸爸或妈妈的模样,看看谁画的画像与自己的描述是一致的。

1.以“以儿童为中心”观点著称的教育家是( )。 A.杜威 B.赫尔巴特 C.洛克 D.卢梭

2.英国哲学家洛克提出了“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是一种( )。 A.外铄论的观点 B.内发论的观点 C.多因素论的观点 D.反映论的观点 3.主张“绅士教育”的教育家是( )。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康德 D.洛克

4.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 )。 A.婴儿期 B.幼儿期 C.童年期 D.少年期

5.皮亚杰认为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是( )。 A.抽象思维 B.概括思维 C.形象思维 D.逻辑思维

6.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 )。 A.培养自立性 B.培养主动性 C.培养勤奋感 D.培养自我同一性

7.“以身立教”“为人师表”体现了教师劳动的( )特点。 A.示范性 B.复杂性 C.创造性 D.劳动方式个体性

8.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

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 )。 A.教学风格 B.组织教学方法 C.气氛区 D.教学氛围

9.班主任工作是从( )开始的。

A.评定学生操行 B.教育个别学生 C.了解和研究学生 D.组织班集体

10.德育的基本途径是( )。 A.教学 B.政治思想教育 C.政治课

D.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11.以守恒概念的形成为标志的认知发展阶段是( )。 A.感知运动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2.遗忘曲线的首先提出者是( )。 A.巴甫洛夫 B.艾宾浩斯 C.弗洛伊德 D.斯伯林

13.在下列学习动机中属于内在动机的是( )。 A.获得解答 B.获得高分 C.获得老师的表扬 D.获得好名次

1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 )。

A.感知教材、形成表象 B.理解教材、形成概念 C.巩固与保持知识

D.运用知识,形成技能技巧 15.“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反映了( )。 A.思维的间接性 B.思维的直觉性 C.思维的概括性 D.思维的灵活性

16.小学各科教学中经常运用的

一种教学方法是( )。 A.参观法 B.实验法 C.练习法 D.实习法

17.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于,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的是( )。 A.形式型策略 B.问题化策略 C.结构化策略 D.综合型策略

18.根据教学评价的功能,可将其分为( )。

A.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 B.常模参照评价与标准参照评价 C.配置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 D.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9.对预防沙眼来说,以下哪种做法是正确的?( ) A.用不干净的手或纸巾揉擦眼睛

B.与别人合用毛巾、脸盆、洗脸水 C.与别人合用一支眼药水或眼药膏

D.毛巾、手帕常洗常晒 20.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时,常使用的强化法属于( )。 A.行为改变法 B.认知改变法 C.精神分析法 D.运动改变法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 21.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22.简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23.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24.在校长室,记者提出见识下实验班学生的成绩单,校长满足了记者的要求,拿出了该校学生的“八宝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是一种由学校统一制作的、可以体现学生综合素

质的材料袋。袋内可以装学生的操行成绩单、期末考试试卷、平时考查成绩最高的试卷、最好的作文或周记、最满意的写字作业或英语口语录音、美术作业或创作画、小论文、小制作或其他获奖材料,甚至是学生自己、家长、教师认为可以反映学生素质提高的有关材料。简而言之,成长记录袋就是学生一个学期的大“成绩单”。它在年初发给学生,由学生自己保存,并整理本学年的有关材料,下学年初交给老师保存。这样,每位学生结业时就有五六袋足以证明自己的素质材料了。

问题:“成长记录袋评价法”有哪些优点,有哪些不足?在当前你认为是否可行?(20分) 25.下面是一位教师的教育案例,阅读并回答问题。 为了让班会开得更成功,我为我们班选了一篇课文改写了剧本。第二天,把我的计划和大家说了说,全班同学都很高兴,这时我听到了一段小声议论:“老师怎么选这篇课文,又长又不好演。”“你管呢,让你演什么你就演什么呗。”“我可不想演。”听到这儿,我的心一沉,原来是王渺。下课后,我把她叫到办公室请她谈自己对演课本剧的想法。她说:“老师,我觉得您选的课文不好,而且您每次都是写好了剧本让我们演,您应该让我们自己来试一试。”她的话让我突然意识到他们并不希望老师什么都是“包办代替”,他们长大了。于是,我把导演的任务交给了王渺同学,她高兴地接受了任务,开始和同学们商量演哪一课。然后找我做参谋,帮我做道具。课本剧表演得非常成功,我和孩子们一同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 问题:这个案例给我们留下的思考是什么?请你结合新课程理念谈谈自己的看法。(20分

四、教学设计题(本大题有2小题。请任选1小题作答,全部作

答只按前1小题计分。40分) 26.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新授部分的教学流程,并简要说明理由。(25分) 27.请认真阅读下文,并按要求作答。

问题(一):如指导中年段小学生学习上述内容,试拟定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15分) 问题(二):根据拟定的教学目标设计课堂教学环节。(25分)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杜威是现代教育学的代表人物,他认为,教育要来源于生活,并应用于生活,提出“教育即生活”“在做中学”以及“以儿童为中心”等观点。 2.A【解析】洛克的“白板说”认为外部的力量决定了人的发展,这种观点属外铄论的观点。 3.D【解析】英国教育家洛克在《教育漫话》一书中提出“绅士教育”的观点,这是他针对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子弟的教育而提出来的。

专家点拨与洛克相关的知识点包括:他提出著名的“白板说”,认为“人类之所以千差万别,便是由于教育之故”;他主张绅士教育,主张绅士教育应在家庭中实施;他是个人本位论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著作是《教育漫话》。

4.D【解析】社会自我基本成熟的时期在少年期。

5.D【解析】皮亚杰认为逻辑思维是人类智慧的最高表现形式。 6.B【解析】主动感对内疚感阶段,儿童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7.A【解析】教师的言行是学生学习和模仿的榜样,教师的言论 行为、为人处世的态度会对学生具有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作用,“以身立教”“为人师表”刚好体现教师的示范性特征。 8.C【解析】课堂气氛往往有其独特性,不同的课堂往往有不同的气氛。即使是同一个课堂,也会形成不同教师的气氛区。 9.C【解析】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内容非常多,主要有八方面的工作:了解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个别教育、班会活动、协调各种教育影响、操行评定、写好工作计划与总结。认真了解和研究学生的特点是班主任工作的开始。 10.D【解析】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基本途径。专家点拨小学德育的途径包括: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的教学(基本途径)、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少先队活动、班主任工作。这一知识点在历年考试中经常以单项选择题和简答题的形式出现。:

11.C【解析】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12.B【解析】对于遗忘发展的进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最早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其研究结果被绘制成曲线,也就是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过了一定的时间之后,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发展是“先快后慢”。

13.A【解析】获得高分、获得老师的表扬、获得好名次都是外在动机的驱动。

14.B【解析】理解教材、形成概念是教师给学生解惑答疑的过程,是一个双向活动,只有通

过“老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才能完成,所以被称为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15.C【解析】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问的规律性联系。“灯是照明的工具”这种认识即反映了思维的概括性。 专家点拨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通过对思维概念的分析,可知思维具有概括性和间接性两种特征。其中,思维的概括性是指思维能够反映一类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规律性联系,思维的间接性是指它总是通过某种中介或一定的知识经验来反映客观事物。: 16.C【解析】练习法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形成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教学方法。练习法对于巩固知识、引导学生把知识应用于实际、发展学生的能力以及形成学生的道德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根据小学生自控能力弱、依赖性强等特点,小学各科教学中经常运用练习法。

17.C【解析】结构化策略强调知识结构,主张抓住知识的主干部分,削枝强干,构建简明的知识体系。

18.C【解析】从实施教学评价的时机而言,可分为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资料的处理方式,可分为常模参照评价和标准参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功能看,可分为配置性评价和诊断性评价;根据教学评价的严谨程度,可分为正式评价与非正式评价。

19.D【解析】A、B、C三项都是错误的做法,预防沙眼不能和别人共用生活用品,也不能使用不干净的毛巾,毛巾、手帕应常洗常晒。

20.A【解析】影响学生行为改

变的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示范法等。

二、简答题 21.【答案要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从小学时期开始,儿童形成系统的道德及相应的道德行为习惯,但小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力具有依附性,同时也缺乏原则性,其发展的趋势是稳定的、和谐的。

(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一般来讲,年龄越小,言行越一致;随着年龄的增加,逐渐出现言行一致和不一致的分化。 (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自觉纪律的形成和发展是小学儿童的道德知识系统化及相应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表现形式,也是小学儿童出现协调的外部和内部动机的标志。

22.【答案要点】在众多的动机理论中,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有广泛的影响。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但是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需要的追求。

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重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那些不清楚自己是否讨人喜欢或自己能力高低的学生,往往会做出较“安全”的选择,随大流,为测验而学习。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专家点拨需要层次理论是人本

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是这一理论的提出者。这是历年考试中的重要考点,多以单项选择题、简答题、材料分析题的形式出现,考生对需要层次理论的内容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必须重点掌握。 23.【答案要点】(1)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课外活动是学生自己的活动,学生是课外活动的主体。

(2)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课外活动的内容不受课程计划、课程标准的限制,它的内容深度、广度及学习的进度、速度,是根据参加者的愿望、爱好、特长和接受水平确定的。

(3)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课外活动基本上是个别化、个性化的,根据学生个人的爱好自愿选择、自愿参加的活动。

三、材料分析题

24.【答案要点】优点:“成长记录袋评价法”重视学生发展的全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

(1)能够提供相对真实的信息和证据。(2)能够提供丰富多样的评价材料。(3)能开放地、多层面地、全面地评价学生。(4)能够针对每一位学生进行评价,且评价具有个性和针对性。(5)能够使学生体验成功,感受成长与进步。(6)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7)有利于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负责。

不足:(1)容易走形式、走过场;

(2)内容太多,不好选择,不好整理、分析;(3)主观性太强,很难达到客观、真实;(4)很难保持公平、公正、容易“走后门”;

(5)不适于大班额价用;(6)工作量太大,教师负担过重;(7)如果各科都建,学生也会觉得烦。 25.【答案要点】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适当地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创造、去实践,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1)从师生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导者,促进以学习能力为重心的学生整个个性的和谐、健康的发展。 (2)新课程要求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学习方式,要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要积极引导学生从事实验活动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乐于动手、勤于实践的意识和习惯,切实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教学设计题 以第26题为例: 26.【参考设计】 问题(一):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经历“提出问题一估算一口算一笔算”的计算过程,在多样化的算法中能自主最优化地进行笔算乘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尝试写竖式、小组讨论交流算法的过程中学会掌握笔算乘法的书写格式和算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问题意识和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联系生活学数学的思想。 2.教学重点 学会通过列乘法算式计算乘法。 问题(二):

一、猜想结果,方法验证 师:估计一下,12×3大约等于几?解说一下,你是怎样估计的? 师:用什么方法就得到l2×3正确的结果呢?同学们先商量一下,找出自己喜欢的方法。 请几名代表汇报交流,师板书有代表性的思路:

第四篇: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整理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2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2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 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30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3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40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43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44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45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47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48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50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顺序性、阶段性、互补性、个体差异性。

2、 简述教师劳动的特点。

答:复杂性、创造性、示范性、长期性。 3简述教学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基本方式。

答:强化法、代币疗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暂时隔离法、自我控制法。

4、简述教师运用谈话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1)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2)提出的问题要明确,能引起四维的活跃,既富有挑战性和启发性,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 (3)要善于启发诱导。

(4)要做好归纳小结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科学化,并注意纠正一些不正确的认识,帮助他们准确的掌握知识。

5、简述一堂好课的标准。

答:明确的教学目的,正确的教学内容;恰当的教学方法;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和整洁的板书;组织严密的教学过程。

6、简述小学生想象力的特点。

答:小学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发展;小学生想象中的创造成分日益增加;小学生的想象将更具有现实性。

7、简述小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

答: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明显的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

8、简述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

答: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分为生理、安全、归属和爱、尊重、自我实现五种需要,前三种需要为缺失需要,必须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两种是成长需要,不是我们生存所必需的,到时对于我们适应社会来说,却有很重要的积极意义。人们很少能得到安全的满足,较低级的需要至少部分满足后才能出现相对高级的追求。一般来说,学校里最需要的缺失需要是爱和自尊。如果学生感到没有被人爱,或认为自己无能,他们就不可能有强烈的动机去实现较高的目标,教师应该通过外部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行为,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将这种行为转化为内部动机,使学习成为一种稳定而持久的行为。

9、简述课外活动的基本特点。

答:课外活动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课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具有很大的灵活性。科学参加课外活动的自愿选择性。

10、简述班级管理的功能。

答: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11、简述小学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答:测验法;量表评价法;表现性评价法;轶事记录评价法;成长记录袋。

12、简述促进迁移的有效教学应考虑的策略。

答:精选教材内容;合理组织材料;合理安排教学程序;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13、简述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答:遗传素质伟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遗传素质的差异是造成个体间个别差异的原因之一;遗传组织的成熟制约身心发展的水平及阶段;遗传素质仅为人的发展提供物质前提而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14、简述布鲁纳德认知发现说及其对教学的启示。

答:学习观;教学观;对教学的启示:教师首先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教材,明确学科本身所包含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引导学生理解教材结构的过程中,首先应注意教学本身应有的新异性,同时跨度应适当,其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便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最后应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应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以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

15、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答:问题的特征;已有的知识经验;定势与功能固着;原型启发与联想;情感与动机状态;个性因素;

16、简述在教学中运用练习法的基本要求。

答: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这样能防止练习中可能产生的盲目性,从而提高练习的自觉性;精选练习材料,适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要求。要求学生一丝不苟刻苦训练精益求精,达到最高水平,具有创造性。

17、简述小学德育目标确立的依据。

答:我国社会发展对政治、思想与道德提出的要求;教育目的对学生德育所要求达成的结果做出的总的规定;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

18、教师课外辅导应注意的问题是什么? 答: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目的明确,着重启发;组织学生互相帮助,对差生的辅导可适当组织优秀学生对他们进行帮助,共同提高,但不宜占用优秀学生过多的课外时间;善于总结积累经验。

19、简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

答:以班为人员单位把学生按照年龄和知识水平编成固定的班级;以课时为时间单位,把每一课规定在统一而固定的单位时间里进行,教师同时面对全班学生上课;以课为活动单位,把教学活动划分为相对完整且互相衔接的各个教学单元,从而保证了教学过程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20、简述童年期儿童学习的特征。

答:①低年级儿童难以深刻理解学习的意义②学习动机是希望得到老师的称赞、父母的夸奖。③学习兴趣与习惯④对学习结果的重视随年龄而增加。

21、为什么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答:①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培养人的活动②学校教育能有效的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③学校教育由专门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负责。

22、简述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的方法。

答:①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②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③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④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⑤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23简述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 答:对现实的有效知觉;自知自尊与自我接纳;自我调控能力;与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人格结构的稳定与协调;生活热情与工作高效率。

24、简述小学德育的方法。

答:说服教育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陶冶教育法;品德评价法。

25、小学课堂常用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答: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

26、小学生注意力特点有哪些?

答:①无意注意占主导,有意注意有一定的发展②注意的品质较差③注意不够稳定,常常带有情绪色彩。

27、教学过程有哪些特点?

答:①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②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③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 结合④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相结合。

28、我国小学德育的主要原则有哪些?

答: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29、简述做好心理辅导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答:面向全体学生原则;预防与发展相结合原则;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学生主体性原则个别化对待原则;整体性发展原则。 30、简述如何进行创造性的培养。 答:①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环境;②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③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教授创造性思维策略。

31、关于人的身心发展有哪些典型观点,代表人物是谁?基本观点是什么?

答:有四种典型观点: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二因素论、相互作用论。

① 遗传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英国的高尔登和美国的霍尔。遗传决定论的理论观点是:个体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决定的。 ② 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华生,基本观点是个体心理的发展完全是后天环境教育的结果,遗传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 ③ 二因素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的吴伟士和德国的施太伦,理论观点是,个体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两个因素共同决定的。 ④ 相互作用论是目前影响较大的一种观点,多数心理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其理论观点是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的制约。

32、简述小学课外活动的内容。

答: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学艺术活动;体育活动;社会活动;传统的节假日活动。

33、简述学校教育制度建立的依据。

答:①受国家政治制度的影响②受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水平的影响③受文化历史传统的影响④受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

3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学习观。

答: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和转换。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呈现者,他更应该重视学生自己对各种现象的理解,倾听他们的看法,洞察他们这些想法的由来,以此为依据引导学生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由于经验背景的差异,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常常各异,在学生的共同体之中,这些差异本身便构成了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教学就是要增进学生之间的合作,使他看到那些与他不同的观点,从而促进学习的进行。

35、教师个人为实现专业化应做哪些主观努力? 答:善于学习;恒于研究;勤于反思;勇于实践。

36、简述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答:①要求培养的人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②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要求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③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是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37、简述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特点。

答:①小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分化到逐渐对各不同学科内容产生初步的分化性兴趣。②低年级儿童对通过游戏的方法进行学习的活动感兴趣;中年级以后,游戏因素在儿童兴趣上的作用逐渐降低,反映了儿童从学前期的学习向学龄期的学习转化的特点。

38、简述形成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

答:发挥班主任的表率作用;发挥任课教师和学生家长的作用;发挥身边榜样的作用;建立健康的班集体的舆论和合理的班集体规范。

39、简述皮亚杰理论中7-12岁儿童思维发展的特征。 答:皮亚杰提出的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认为7-12岁的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这一阶段的儿童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因而能够进行逻辑推理。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儿童已经获得了长度体积重量和面积的守恒概念,守恒概念的出现是具体运算阶段儿童的主要特征。 40、简述家校联系的基本方式。

答:促进家校合作的途径主要包括召开家长会,举办家长沙龙、组织家长委员会、电话互访、设立家长开放日等多种方法。

41、简述教育研究中文献检索的基本要求。

答:①全面准确地检索教育文献②进行内部评论与外部评论③以分析概括为基础,撰写教育文献综述报告。

42、简述夸美纽斯关于教育适应自然地思想。

答:一是自然地一部分,人都有相同的自然性,都应受到同样的教育;二是强调教育要遵循的自然发展规律;三: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仅强调宗教教育。

43、 简述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答: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44、 简述教育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的关系。

答:普通心理学是探讨人的一般心理现象,即认知过程、情感与意志活动及个性形成的规律,这些现象是所有人都具有的;而教育心理学所探讨的是学校中的师生,主要是学生在教育过程中所出现的特有的学习心理、品格形成的心理及规律。两者都研究心理现象,因此是相通的。

45、 简述教师学习小学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答:有助于教师了解自己的工作对象,更好的完成教育教学工作;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有意识的维护学生心理健康;有助于教师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有助于教师科学的总结自己的教育教学。

46、简述加涅的学习层次分类。

答:加涅根据学习情境由简单到复杂、学习水平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把学习分为八类,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学习层次结构。依次是信号学习、刺激反应学习、连锁学习、言语联接学习、辨别学习、概念学习、规则或原则学习、解决问题学习。

47、 简述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

答:①前习俗水平。这时期又分两个阶段惩罚和服从的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②习俗水平,又分两个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③后习俗水平,分为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48、 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答:①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②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③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④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⑤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⑥小组辅导。

49、小学班主任的常规工作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答:①了解学生②组织和培养班集体③建立学生档案④个别教育⑤班会活动⑥协调各种教育影响⑦操行评定⑧班主任工作计划及总结。

50、 简述开展好课外活动的基本要求。

答:①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和计划性。②活动的内容和组织形式要丰富多彩,富有吸引力。③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

51、我国小学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答:①加强综合性,突出课程的整体教育功能。设置综合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知识的整合,有利于课程的综合化多样化。②加强实践性,突出学生自主性、探索性和合作学习。强调小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发展中心,突出学校学习与学生经验的联系,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

人③加强弹性,体现课程的适应性。在严格执行国家课程计划的同时,给地方和学校一定的自由空间依据本地区和本校实际情况决定校本课程方案。

52、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各是什么?

答:优点:有严格的制度保证教学的正常开展和达到一定质量;有利于经济有效大面积的培养人才;有利于系统知识的传授;能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缺点:强调系统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论与实际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53、简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答:动机的培养:利用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来培养学习动机。利用直接发生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来培养学习动机。 动机的激发: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54、简述教学评价的分类。

答:①根据评价的时间和作用可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②根据评价的标准可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③根据评价主体可为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④根据评价的方法可认为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⑤根据教学评价涉及的层次与范围可分为宏观评价、中观评价和微观评价。

第五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试大纲

一、考试目标

1.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具有教育基本理论、学生发展、教师发展、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能够针对我国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和探索。

2.学生指导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身心发展、思想品德发展、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等方面的相关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有针对性地设计并实施小学教育的有关活动。

3.管理班级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班级管理、班队活动组织,以及与学生、家长、社区等沟通的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设计和组织班级管理活动。

4.学科知识和运用能力。具有小学有关学科、学科课程标准、学科知识整合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5.教学设计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生学习需求分析、学习内容选择、小学教案设计、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完成指定教学内容的教学设计。

6.教学实施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组织、教学评价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开展教学活动。

7.教学评价的知识和能力。具有小学教学评价、教学反思的基础知识,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进行教学评价和教学反思。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小学教师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内容主要涵盖教育知识与应用、教学知识与能力两大板块。前者包括教育基础、学生指导和班级管理,后者包括学科知识、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能力要求分为了解、理解或掌握、运用三个层次。具体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如下:

(一)教育基础

1.了解我国小学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2.了解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3.了解教育科学研究的基础知识。

4.了解小学组织与运行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要求。

5.了解有关教育学、心理学的基础知识。

6.理解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

7.掌握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8.掌握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知识。

9.能够运用相关知识对小学教育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一定的分析。

(二)学生指导

1.了解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

2.了解小学生的认知特点以及学习兴趣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养成的一般方法。

3.了解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4.了解小学生医疗、保健、传染病预防和意外伤害事故的相关知识。

5.掌握指导小学生学习的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生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的基本策略和方法。

7.能够根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和个体差异,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学习。

8.能够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德育、美育和心理辅导工作,促进小学生全面、协调发展。

(三)班级管理

1.了解小学班级管理的一般原理。

2.了解小学班主任的基本职责。

3.了解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类型。

4.了解小学课外活动的基本知识。

5. 掌握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6.掌握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和方法。

7.能够针对班级实际和小学生特点,分析班级日常管理中的现象和问题。

8.能够整合各种教育资源,组织有效的班队活动,促进小学生健康成长。

(四)学科知识

1.了解小学有关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学科发展的重大事件。

2.了解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主要内容和特点。

3.掌握小学有关学科课程标准的内容领域所涵盖的核心知识及其关联。

4.能够针对小学生综合学习的要求,适当整合小学有关学科内容,开展学科教学活动。

(五)教学设计

1.了解小学教学设计的基本原则、依据和步骤。

2.了解小学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知识。

3.了解小学生在不同学习领域的基本认知特点;。

4.了解信息技术与小学教学整合的基本途径和方式。

5.理解已有的生活经验、知识和能力、学习经验对新的学习内容的影响。

6.掌握小学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步骤和要求。

7.能够依据小学生学习规律、小学相关学科课程标准,结合教材特点,合理地确定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完成指定内容的教案设计。

(六)教学实施

1.了解小学课堂教学情境创设的基本方法。

2.了解小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基本方法。

3.了解小学课堂教学组织的形式和策略。

4.了解小学生学习方式的基本类型和小学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对小学生学习的影响。

5.掌握小学课堂教学的基本策略和主要方法。

6.掌握小学课堂教学总结的基本方法。

(七)教学评价

1.了解小学教学评价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

2.了解小学教师教学反思的基本内容、类型和主要方法,以及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

3.能够针对小学课堂教学设计和实施进行恰当评价。

三、试卷结构

(注:可根据当前小学教师培养和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试的具体情况,在材料分析题和教学设计题中分别设置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选考内容,考生可任意选择一个科目作答)

四、题型示例

1.单项选择题

(1)在世界教育学史上,被公认为第一部具有科学形态的教育学著作是

A.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B.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C.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 D.布鲁纳的《教育过程》

(2)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通过对旧知识的回忆、复习、做练习等活动,对照新内容,发现新问题,明确学习任务来导入新课。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A.直接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温故导入

2.简答题

(1)小学生认知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2)小学课堂教学常用的组织形式有哪些?

3.材料分析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有一位班主任在介绍班风建设经验时谈到:‚在我们学校,校长要求班主任在教室‘盯班’,及时了解班级情况,适时处理突发事件。只要学生出教室门、宿舍门都要排队,班主任都要在场。同时还制定了‘班主任十到位制度’:学生上课要到;课前打了预备铃要到;学生听广播要到;学生做眼保健操要到;学生上室外课要到;学生去宿舍要到;学生去餐厅吃饭要到;学生生病要到;学生看电视时要到;学生打扫卫生时要到。这一制度的施行,使班风、班纪大为好转。‛ 可是,有的教师却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

问题:

请运用小学班级管理的有关理论分析“班主任十到位制度”。

(2)一位初任教师在进行《伊犁草原漫记》教学时,要求学生归纳课文中描写猎人猎熊果敢的词句,但是,有一名学生没有按照教师的要求进行归纳,反而说猎人很残忍,同时指出猎人的猎熊行为是违法的。

原本课文是歌颂猎人的,学生却痛斥猎人的猎熊行为,这是教师始料未及的。这位教师并没有因为学生提出不同观点而气恼或回避,而是因势利导,从保护野生动物的角度出发,让学生充分讨论,发表意见。

问题:

请结合所选择的材料谈谈你对小学教学中预设与生成及其关系的理解。

4.教学设计题

材料一:‚周长的认识‛(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二: ‚汉语拼音〃认识汉字‛(具体教学内容略)。

材料三:(具体学科及其教学内容略)

问题:

请在上述材料中任选其一,就课堂教学目标及某一教学环节(譬如课堂导入、讲授新知等)进行教学设计。

上一篇:小学运动会运动员发言下一篇:学习依法行政心得体会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