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2023-02-11

第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影响因素

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及影响因素论文

摘要:在长时间的实践过程中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形成相应模式,由此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企业也有据可依,且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也有较多影响因素。关键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影响因素;企业

人力资源属于艺术形式之一,且具有实践性,形成组织的主要成员为员工,由于个体差异使得员工也存在诸多不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存在具有客观性,且依据划分因素有十几种类别,因此其选择因素也比较多。

一、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类型在

人性假设分析基础上沃尔顿认为人力资源管理有两种划分,其一目的为控制成本,属于控制型;其二为注重将员工承诺提升,属于承诺性。而在人力资源哲学基础上分析,戴尔认为人力资源管理系统有3种分类,其一为投资型,其二为参与型,其三为使用型。

二、企业在选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的考虑因素

(一)战略

企业战略目标决定了企业未来的生产经营计划、指导企业的各项实践活动以及对于资源的配置企。同样在企业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时一定要坚持战略导向,且对调整与整合方式予以使用,确保如下三点:①在人力资源模式选择应当与企业的经营战略相匹配;②确保制定的人力资源政策一致于组织纵向管理职能需求;③确保人力资源管理实践能够与组织结构未来调整、外部环境改变相适应。由此在选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一定要充分结合企业战略,若该模式不契合战略,则该模式不仅不会贡献于企业发展,还会消极影响企业绩效。因此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将战略作为主要因素。

(二)规模

对于企业而言其规模包含资产额数量与员工数量。若企业有较小规模则通常不会有较多员工,且有简单的内部结构,难以有效规避企业风险,资金有限,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经营方针与规章制度。而企业规模在不断扩大过程中企业也会对主营业务予以拓展,在生产逐渐多元化,增加组织层级结果,企业亦会相应地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予以健全完善与规范,进而为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提供依据和参考。

(三)所有制

企业制度差异会影响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对于民营企业而言,由于需生存压力较大且竞争激烈,为与顾客多样化需求与市场发展充分满足,需对组织资源能力予以快速调整,不仅要提升员工待遇还要将工作效率的提升作为主要内容,同时还要关注如何将管理成本降低。而对于外资中小企业而言,由于国家长时间给予政策扶持,故而相较于民营企业在创新能力、意识以及素质方面均更优良。由此基于所有权角度选取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民营企业可选择混合型,国有企业可选择控制型,而外资企业可选择控制型。

(四)生命周期

对于社会组织与自然生物系统而言都具有发展历程,而随着企业生命周期不同与出现的改变,其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也应该相应改变。比如在刚开始创办企业时,通常企业朝气蓬勃,但是资源有限,此时企业生存发展的主要保障为人才,因此在开展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时应将吸引人才作为工作重点。恰恰在该阶段由于企业资金较少,部门设立简单,甚至都没有设立单独的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企业主要通过管理者相对主观的意愿吸纳人才,自然在这一时期难以实施正规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比如建立系统性的人才开发与培训活动。企业逐渐成长后经济实力大幅度提升,拥有更高的市场份额,企业规模扩大,此时企业需对各项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予以建立健全,赋予其统一性与规范性,为企业顺利发展提供保障。由此可知,对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选择而言生命周期亦为主要内容。

(五)企业文化

基于制度学视角认为在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中文化作为非正式制度也是重要影响因素,因文化背景不一致人力资源管理活动也存在明显差异。我国传统文化将儒家思想作为价值基本取向,包括中庸之道、以人为本以及道德理论等,在极大程度上影响我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活动的开展。人存在主要价值标识为道德,而后家长制观念带来领导观念与家长式领导,中庸之道在注重人际关系的和谐性。相较于西方文化,我国十分注重以人为本。美国文化特点并非人治,而是法治,注重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应该努力奋斗,对科学与定量分析予以强调,因此其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市场化配置特征比较明显,故而表现出技术化、规范化以及法制化。由此可知,企业在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时文化亦为主要因素。

(六)内部员工结构

内部员工结构亦为选择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核心因素,台湾学者黄英忠认为可先划分员工为不同类型,把员工自身的工作能力以及他们的工作意向这两方面因素作为对员工进行划分时的依据,针对划分类型再选取合适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七)人才市场竞争程度

市场对人才需求量比较低下时,中小企业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去选择综合素质高的人才,相应地人力资源管理成本也随之下降,在这样的情况之下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比较高;市场对人才需求量比较高时,企业对于人才的竞争也会较为激烈,企业为了能招聘到合适的人才就需要在招聘阶段投入更多的经费。并且在随后开展的人力资源活动中也需要加大投入才能从一定程度上保持员工的忠诚度,增强他们的归属感。在我们不断研究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时候,不能一味的追求一种固定不变的模式,必需要结合企业实际情况与分析选择因素,将实践重复性与盲目性尽量减少,进而促使企业更好开展各项管理活动,增强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李昕.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12).

[2]路凡.探讨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中国经贸,2015(1).

[3]朱代见.浅析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中国电子商务,2014(2).

第二篇:人力资源规划的影响因素

人才就是重要资源,有好的人才就是公司发展的保障! 管理系统应该真正保障员工的权利,福利,升迁,考核,的细节管理!

第三篇:我国水资源现状及影响因素

水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淡水,包括冰川、河流、湖泊以及地下水等。水是生命之源,是社会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水。离开水,生活、工农业生产都无法正常进行。同时,水也是维持生态平衡的主要物质基础之一。随着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与人口的急剧增长,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水资源危机日益加剧,与此同时,水资源的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水资源短缺与污染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危害,已对人类的生存构成了威胁。按照自然界的动态平衡规律,水资源是可以循环使用的,但由于人类数千年来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打破了这个循环体系,致使自然界无法靠自身的调节能力来满足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长久长来,人类将水视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免费产品,肆无忌惮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导致全球性缺水,如果不再合理开发利用现有的水资源,那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世界粮食安全及自然生态系统等一系列问题,人类将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地球十大生态

【1】灾难中水资源危机首当其冲,科学家预言,21 世纪水将成为人类最为匮乏的资源。只有对我国水资源有全面的认识,了解我国的水资源现状,分析其影响因素,才能做到有据可依,统筹规划和合理设计。这对于一个给水排水工程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有重要意义。 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影响因素如下:

一、水资源总量大,人均少。

3根据最近水利部水资源评价的结果,我国的多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万亿m(648mm),其中54%即3.2万亿立方米左右通过土壤蒸发和植物散布又回到大气中,余下的约有2.8万亿立方米绝大部分形成了地面径流和极少数渗入地下。这就是我国拥有的淡水资源总量,这一总量低于巴西、俄罗斯、加拿大、美国和印度尼西亚,居世界第六位。仅仅从总量上看,我国水资源总量大,但只占世界淡水量的7%,淡水资源少,可开发与利用的的总量也少。加之我

3国人口众多,耕地面积大,从人均的角度看,我国人均水资源量为2200m,仅相当于世界人均的1/4。目前有16个省(区、市)人均水资源量(不包括过境水)低于严重缺水线,有6个省、

3区(宁夏、河北、山东、河南、山西、江苏)人均水资源量低于500m,我国669个城市中有逾400个城市供水不足,约200个城市严重缺水;在32个100万人口以上的特大城市中,约有30个长期受缺水困扰。在46个重点城市中,45.6%水质较差,14个沿海开放城市中有9个严重

【3】缺水。北京、天津、青岛、大连等城市缺水最为严重。再从亩均来看,我国耕地亩均占3有水量为1700~1800m,是世界亩均的71%~75%。预测到2030年我国人口增至16亿时,人均水资3[2]源量将降到1750m。我国未来水资源的形势是严峻的。因此我国是水资源短缺的国家,为此,中国已被联合国列入世界13个个贫水国之一。

二、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

时间上,受亚热带季风气候影响,我国年际和年内分配不匀。例如2011年,全国平均年

3降水量582.3mm,折合降水总量为55132.9亿m,比常年值偏少9.4%,比2010年减少16.3%,是1956年以来年降水量最少的一年。在31个省级行政区中,地表水资源量比常年值偏多的有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中海南、江苏和陕西偏多40%~60%;比常年值偏少的有23个省

[4](自治区、直辖市),其中北京、河北和贵州偏少40%~50% 。径流量的年际变化存在明显的连续丰水年和连续枯水年,但是这一规律并不固定。由此可见,我国水资源年际分布不均匀,这给水资源的预测和估计带来困难,对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不利影响。年内分布则是夏秋季水多, 冬春季水少,大部分地区年内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的70%以上, 短期径流过于集中,既不能及时截留利用。例如,今年7月份成都市短时间大面积强降雨后,岷江水浊度上升至1万多NTU,造成的岷江自来水厂短暂停水,给居民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短期径流过于集中还易于造成洪水灾害的发生,今年我国就有多个城市足不出户可“看海”,严重影响我国的经济发展。同时,年内降水分布不均匀造成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到了秋冬季节,许多河流断流,一些地区饮用水都成问题更别说工农业生产了。常有山村的孩子到离家很远的地方给老人背水喝等类似的新闻见诸报端,而我们也常常被感动着。可是,如果政府、社会给这些地区更多的关注和投入,少一些这样的感动,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是不是会更加和谐、幸福呢?

空间上,存在着“南多、北少;东南多,西北少”的格局,且相差非常悬殊。全国全年平均径流深284mm,其中长江流域及其以南的珠江流域、浙闽台诸河和西南诸河等南方四片,都在500mm以上。北方六片中,淮河流域最大为225mm,约为全国平均的80%,黄河、海滦河、辽河、黑龙江和四片均在150mm以下,仅约为全国的11%。除了水资源本身地区分布不均匀外,水资源的地区分布与人口和耕地分布很不相应。南方四片面积占全国面积的36%,人口占全国的54.4%,但是水资源总量却占81%,而土地平坦耕地多的北方只占全国的18.7%,这一地区分布的不均匀性更突显了北方和西北地区的水资源的紧缺。而北方地势平坦,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基地和工业基地,北方的严重缺水给工业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降水时空分布不均造成区域水资源分布不均,进而造成大部分地区受旱灾、水灾影响的土地面积呈增加趋势。旱灾受灾面积远大于水灾的受灾面积。其中北方和西南地区是旱灾受灾显著增加区域。部分区域由于是重要的产粮地区,如黑龙江,而这些区域却日益受旱灾

[5]影响,因而会影响中国粮食安全问题。“一处抗洪,一处抗旱”和“一时抗洪,一时抗旱”在中国不断上演,令中国百姓疲于奔命,生活和生产受到严重威胁。

三、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合理、效率低、污染浪费严重。

地表水水资源污染现状为:

1、河流水质:全国全年Ⅰ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4.6%,Ⅱ类水河长占35.6%,Ⅲ类水河长占24.0%,Ⅳ类水河长占12.9%,Ⅴ类水河长占5.7%,劣Ⅴ类水河长占17.2%。从东、中、西部地区分布看,我国西部地区河流水质好于中部,中部地区好于东部,东部地区水质相对较差。

2、湖泊水质:全国103个主要湖泊的2.7万km2水面,全年水质为Ⅰ类的水面占评价水面面积的0.5%、Ⅱ类占32.9%、Ⅲ类占25.4%、Ⅳ类占12.0%、Ⅴ类占4.5%、劣Ⅴ类占24.7 %。其中河北的白洋淀,江苏的滆湖、洮湖,安徽的天井湖、巢湖,江西的西湖,湖北的南湖、南太子湖、墨水湖,云南的滇池、杞麓湖、异龙湖富营养化程度较重。

3、水库水质:全国471座主要水库中全年水质为Ⅰ类的水库21座,占评价水库总数的4.5%;Ⅱ类水库203座,占43.1%;Ⅲ类水库158座,占33.5%;Ⅳ类水库52座,占11.0%;Ⅴ类水库16座,占3.4%;劣Ⅴ类水库21座,占4.5%。

以上是水利部2011年对我国水资源的评价,从中可以看出,我国水资源污染情况不容乐观。特别是湖泊和水库水资源污染极其严重,同时发达且需水量高的东部地区污染比欠发达的西部的地区水污染严重,这与我国的经济发展不相协调,特别是大城市周边的水质不理想,城市供水存在安全隐患。究其原因,在工业上,我国长期以来以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单纯追求经济效益,废水乱排乱放,而忽视环境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时,我国废水处理率一直很低,我国每年约有l/3的工业废水和90%以上的生活污水未经处理就排入江河湖泊等受纳水体[6],城市污水和垃圾处理滞后的局面没有根本扭转。在农业上,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农民一味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其中不少是高毒农药,这些农药在进行虫害防治时,除被生物吸收、挥发分解一部分外,大部分残留在土壤和水分中,然后经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排入自然水体,造成地下水污染,使湖泊、池塘、河流和浅海水域生态系统营养化,施用的氮肥有一半以N2O形式挥发到空气中,造成温室效应,形成“从地下到空中”的立体污染。在政策上,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注重经济增长速度、主要产品产量、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等指标,没有把资源消耗和环境代价纳入经济核算体系。这种只重产出不讲投入的低效发展模式使得水资源污染等环境问题不断恶化。除此之外,人民的素质也是原因之一,总体上,我国公民环境管理薄弱,环保意识淡薄。居民也常常随意倾倒生活垃圾,致使城市雨水口成为污水的排水承受口,进而成为新的污染源。在缺水、污染严重的同时,普遍存在水资源浪费、

3水资源利用效率低等不合理的现象。目前,全国农业灌溉年用水量约3800亿m,占全国总用水量近70%。发达国家早在20世纪40、50年代就开始采用节水灌溉,现在,很多国家实现了输水渠道防渗化、管道化,大田喷灌、滴灌化,灌溉科学化、自动化,灌溉水的利用系数达到0.7~0.8,而我国农业灌溉用水利用系数大多只有0.3~0.4。其次,工业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目前我国

3工业万元产值用水量约80m,是发达国家的10~20倍;我国水的重复利用率为4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5%~85%。中国城市生活用水浪费也十分严重, 据统计, 全国多数城市自来水管网仅跑、冒、滴、漏损失率为15%~20%。对比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用水水平,我国的用水效率还很低。

水资源问题将成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自然资源问题,水资源危机将会给各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威胁。中国水资源总量虽然丰富,但地区分布不均,年内分配集中,北方部分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已经超过资源环境的承载能力,水资源面临的形势非常严峻,全国范围内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主要制约因素。因此21世纪中国必须进行大规模的改革和强有力的措施,必须节约用水,建立节水型工业,提高用水效率,加强水污染防治,大力开发非常规水资源,调整产业结构,实行水资源的统一科学管理,合理配置水资源,引入市场机制,改革水价形成机制,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水资源。加强科技创新,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维护我国的水资源安全, 以缓解我国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 武文慧.浅析我国水资源现状[J].资源调查与评价,2005,22 [2] 引自中国水资源公报. [3] 孙贵军.我国水资源现状及水土保持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1,3 [4]2011年中国水资源公报

[5]张强,孙鹏,陈喜3,陈晓宏,1956~2000年中国地表水资源状况:变化特征、成因及影响[J].地理科学,2 011,12

第四篇:建筑工程管理影响因素及对策论文

摘要:建筑工程管理,在施工建筑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提高,能够保证整个工程建筑的质量和品质。为了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进而提升建筑品质,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和具体解决办法进行分析势在必行。关键词:建筑工程管理;施工建筑;影响因素;解决办法

1.建筑工程管理中的影响因素

1.1环境因素影响着建筑工程管理

影响建筑工程管理效果的因素,相对其他因素来说,环境因素有着不可操控性,在现阶段的科技发展中,虽然能够有效预测,但是却不能完全进行掌握,但是,环境因素对工程管理却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例如,工程施工中如果进行混凝土浇筑,如果遇到较大的风雨天气工作就不能再继续进行,另外,建筑工程中必须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如果不能有效重视环境,在工程建筑中让污染了环境,非常容易引起法律纠纷,这样的建筑案例不在少数,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缺少对环境管理的制度,并且没有建立专业人员负责,而且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保护环境的意识不强,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提高对环境因素的管理,能够使管理更加完善。

1.2现代化机械设备以及安全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

设备,是工程施工中重要的工具,在现代化建筑工程管理中,现代化机械设备的良好运用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管理中出现的人工费用,并且能够不断推进工作的进度,提高效率。然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管理中,首先,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互相协调上,由于机械设备分属不同的单位,这样在有效协调上就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降低管理效率,而且现阶段高素质技术人才不多,这样就会导致施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较多。基于以上情况,要注重现代化机械设备对工程管理的影响。

1.3建筑材料的影响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质量是否达到标准的根本,可以说,如果建筑材料的质量不合格,那么建筑物本身的质量也不会合格,两者之间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同样,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对建筑材料的管理以及对人为因素的管理非常重要,所以,建筑材料对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非常重要,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占据着非常关键的地位,一旦出现管理上的纰漏,容易影响工程质量。例如,某建筑工程管理中,所使用的建筑材料由于没有进行良好的保管,导致其质量下降,影响整体建筑品质。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忽视了对建筑材料有效的管理,建筑工程管理中没有相关的制度和部门主动承担建筑材料管理,或者现场的管理不规范,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所以,在建筑工程管理中,需要重视对建筑材料的管理,在实际工程进展中,对现场的管理环境进行有效的考察,以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提出有效的对策进行解决。

2.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解决方式

2.1建立健全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并进行监督落实

完善并具有科学依据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能够为管理工作提供重要的依据,让建筑工程管理逐渐实现科学化和制度化,促进工作有序的开展,但是当前我国的建筑工程管理制度,相较西方还有一些差距。在完善制度中,制定相应的监督制度,并建立审查监督小组,保证制度的有效落实。[3]在不断的落实制度额过程中,就能够对管理中出现的思想因素和建筑材料因素进行有效管理,避免这两种因素出现问题影响管理效果和工程进度。

2.2在进行工程成本控制上,要不断进行强化

工程成本控制,是提高管理的有效办法。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在保证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有效节约成本,这是当前工程管理中重要的工作。在强化成本控制上,首先应该改变思想,要在注重质量的前提下,注重经济效益,其次,对采购进行严格的把控,从源头进行建筑材料的成本控制。另外工程成本贯穿工程施工的始终,在每一个环节都要进行有效的成本把控,不但优化施工环节,而且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不仅能够实现建筑工程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的提高,而且能够提升工程总体质量,促进建筑事业不断进步[2]。

2.3通过各种措施让管理人员以及施工队伍素质实现有效提升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人为因素的影响可以说一直都体现在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上,为了避免管理人员做出错误的决策,为了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对两者进行有效的管理和培训是当前建筑工程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任务。其主要措施中,第一,需要对管理人员进行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并不断进行学习深造;[1]第二,对当前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对当前的建筑工程管理模式进行有效的创新,弥补传统管理模式中显现出的不足。第三,要强化在职培训管理和入职培训管理,是施工人员明确工程施工的危险性质,保证其按照规定对大型的机械设备进行有效操作,不但保证机械上的有效统一,而且能够促进管理水平的有效提高。有效提高建筑工程管理人员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所收获的效果不仅仅体现在某一方面,而且体现在多方面。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保证管理水平有效提升,而且能够促使工程整体质量不断提高,有效避免自然环境和人文因素对建筑工程的不利影响。例如,在建筑工程管理中,如果管理人员的素质不高,就不能实现对工程建设的全面性考量,在管理制度落实的程度、管理问题的解决程度、现场建筑材料保护程度都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正所谓上行下效,管理者自身出现问题,就非常容易降低其管理水平,所以,通过各种措施提高管理者和施工人员的素质,是非常重要的任务,这是降低各种因素对建筑工程管理的主要对策。

总之,在我国的发展中,建筑工程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为了不断强化建筑工程管理,要对其中的问题进行全面性的考察,并有效落实责任制度,并且通过各种措施有效保证建筑工程施工阶段对环境的有效保护,通过培训、学习等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的素质,强化制度保证成本控制过程中的有效监督,促进建筑工程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魏文萍.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财经问题研究,2015,S1:67-70.

[2]杨靖涛.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04:158-160.

[3]谭娅莎.建筑工程管理的影响因素与对策[J].建筑知识,2016,02:143.

第五篇: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效能因素分析及对策研

摘要:当代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高校作为发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背负着艰巨的责任,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我国教师管理效能主要受三个方面的制约:一是过于注重量化的考核评估制度;二是权利失信与管理者人格力量的失调;三是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缺失。笔者对影响高校教师管理效能的因素作出分析并提出对策,以期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管理工作提供参考思路。 关键词:教师管理效能 量化考核评估 权利失信 去行政化 管理道德

随着钱学森之问的提出,中国高校的教育问题引起大众的关注,当代世界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竞争归根结底是教育的竞争,高校作为发掘和培养人才的重要平台,背负着艰巨的责任,而教师是高等学校最重要的构成要素之一,高校教师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素质水平直接反映和决定了高校的整体办学水平,但是近年来,随着学校的连年扩招,教师队伍的不断壮大,各种矛盾日益凸显,而其中教师队伍的管理成为我国高校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教师管理效能的理念

教师管理的效能是指学校的管理者对于教师的管理行为,包括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效能促使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得以充分的发挥,使教师在日常教育实践中,全面提升自己的专业素质、工作效率和职业精神的一种教师管理理念。 二 影响我国高校教师管理效能的因素分析 1 过于注重量化的考核评估制度

对教师作出公正、准确的评价有助于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提高管理效能,目前我国很多高校都实行以各种量化指标为基础的考核评估制度,既以论文数量论“英雄”,量化后的考核评估制度将纷繁复杂的学术水平评价变得简单清楚,让管理者的操作快捷明确。但由于考核评估制度与教师的收入和职位直接挂钩式,当所谓的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成为高校办学水平的主要依据之一时,学术研究的功利性、短视行为和种种偏颇便随之产生,以至于出现了泡沫学术,抄袭剽窃、低水平重复等严重的道德失范实现,使相当一批学者放弃了学术本来的内在品质,把学术的内在精神求索转变成一个数量意义上的大量操作,只关心数量和规模,而忽略学术的质量和水平,忽略了学术精神、科学态度、学术品格的培养,淡忘“十年磨一剑”的学术传统,这与科学研究的精神相悖,其结果必然会窒息学术研究的创新精神,不利于学术研究事业的健康发展。

而过于注重了量化考核评估制度的另一个严重后果就是,考核的压力使一些高校教师把精力用在发表文章而不是教书育人与研究科学问题上。因为教师的个人利益、学校的名气都与现行的考核评估的数字化紧密联系起来,所以致使一些高校教师忽略的第一角色(教师)的责任,一心扑到论文发表、职称晋升等事情上,忽视作为一名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重科研轻教学已经成为研究型大学的普遍现象。其罪魁祸首在于量化评估制度,因为搞科研有课题基金,但是教学是对学生思想的熏陶,在短时期内未能带来任何经济效益。因此,大学教授都热衷于做科研,而忽视教学。这种情况不利用教师的长足发展,更不利用高校的人才培养。

2 权利失信与管理者人格力量的失调

所谓权利失信是指高校管理层权利运作不当,而导致教师对权利产生不信任感。中国现代高校行政权和学术权是一个权利机关,大学的管理人员官员化并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解决学术和教育问题,教授没有话语权,只能去迎合权利,或选择走上行政道路,行政权利使大学多了顺从的奴性,而扼杀了大学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性,在这种管理体制下,教师被定岗、定编、定责,自上而下按照统一规范,致使大部分教师治校的参与意思不强、对主体地位的认同感模糊。

而在教师管理实践中对于管理层权利的过分强调与推崇,使其管理更多的表现为僵化、冷漠,在行政权利的旗帜下,“高校教师管理被限定为一种近乎机械、刻板、程式化的活动,创造性被无情的扼杀了。”

复旦校长杨玉良认为:“一所大学如果没有学术,那大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同样,一所大学不以育人为本,那么大学也没有存在的价值。学术既不需要行政来干涉,也不需要民主来决策,因为学术不是依靠行政领导发布指令来进行管理的,学术也不是靠少数服从多数来实现发展目标的。一所大学的学术必须保持独立,思想必须保持自由。这样,一所大学才能有发展的前景。” 3 高校教师管理道德缺失

高校教师由于其职业与教育经历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的的需要有着与一般人不同的热点,那就是在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上所产生的成就最求与自我实现动机在他们的需要中占有特别突出的地位。因此如果高校管理者不能正确理解高校教师人生的意义、生存价

【1】值,仅施以单纯物质的利益措施也就会陷于片面而难于符合教师人性之根本,不能全面满足教师的心理以及更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高校教师作为一群特殊的高知识群体,不能用简单的目标管理理论来定位,如果管理目标上追求效率和效果的最大化,那高校教师就会沦为功利主义的价值工具,忽略了高校教师管理行为背后的价值伦理问题,从而淹没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导致人本精神的匮乏与人的片面发展。

三 提升高校教师管理效能对策研究

1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优化量化的考核评估制度

高校作为一种独特的组织机构,汇集了以追求真理为使命的学者团体,高校以自由为基本价值,创新性是高校教师工作的主要特征和目标追求,学术的核心在于原始创新,只有在宽松的学术氛围里老师才能心无旁骛地进行研究。但是许多高校规定教师每年必须发表多少论文才能晋升职称,这不利于教师实现真正的创新。因此,要改变过于注重量化的评价方式,取消“以刊论文”等只重形式不重研究成果质量的评价方式,代之以质评加量评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有些高校已经意识到量化评价的弊端,如厦门大学在2011年《教师职务聘任条例的修订》中规定“从偏重数量转为数量与质量并重,在提高数量的基础上,有明确的质量要求。”【4】

坚持以教师发展为本,重视教师的内在需要。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参加并接受评估不会感受到行政管理的压力,评估可谓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提供指导和帮助,引导教师对于自身短板情况进行反思,并清楚的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和发展的潜力,在状况明晰的条件下,制定出科学可行的个人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学校管理层还应做好评估反馈工作,引导教师表达自己对于评价结果的看法、意见,学校根据教师考核评估结果结合其发展特点,有计划地让教师定期参加科研方面的进修、培训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业务素质。 2设立 “去行政化”试点院校,做到行政服务于人

今年来,高校“去行政化”一词受到各界人士的热议,“去行政化”也一直是国内高校的共同努力,但行政权和学术权并未真正分离。南科大校长朱清时曾表示,“去行政化”要做到非常不容易。中国是高度行政化的社会,中国大学去行政化面临诸多阻碍,去行政化的改革只能通过自上而下的途径来完成,而不可能由学校独立完成,笔者认为可先设立“去行政化”的试点院校,摸索一种新的有利于学术民主与学术自由的高校教育发展模式,以便以点的经验推动一般,更有利于我国人才的培养。

作为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耶鲁大学是美国“教授治校”的典型,“耶鲁教授做主”成为它的最大特色。耶鲁设立文理科教授会,而且耶鲁的每个学院都有教授会。教授会有权制定学院的教育政策,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工作,监督大学政策的贯彻与执行,向院长推荐系主任人选。在耶鲁,教授就是学校的主人,既是管理者,也是教学者、研究者。教授治校的传统使耶鲁形成了学术自主、中立、自由的良好风气。

学校应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管理的权力,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制度上确保教师参与有效管理,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障教师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激发其学术创新的活力,为教师营造适合学术研究的环境。 3 重塑对高校教师的人文关怀,增强高校教师的主体性认同

高校要为教师营造一种更为宽松自由的学术环境,这种环境主要体现在营造良好的物质基础环境、制定宽松的管理制度环境、创设自由的学术文化环境。因此高校更强调教师的自我管理,要求加强管理效能,淡化管理痕迹。高校要对个性多元化给予关注,张扬公平、正义与良知,使各种新思想、新理论、新观点、新方法相互交流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在新的视野中推动着科学的发展。高校管理体制应该始终贯彻学术精神,将弘扬学术价值作为改革的重要原则加以信奉,回归学术权力,健全和发挥各级学术组织的作用,真正确立学术为本的校园核心价值地位。积极倡导科学、民主的学术精神,以实践作为评判是非的标准,以学术讨论来解决学术问题。学校应淡化行政色彩和官本位意识,强化学术管理的权力,健全、规范和完善学校的咨询、决策、执行和监督系统,通过灵活的制度安排来营造一个宽松自由的学术氛围,在制度上确保教师参与有效管理,保证他们的知情权和参与权,保障教师的思想自由和学术自由,激发其学术创新的活力,为教师营造适合学术研究的环境。

参考文献

[1]李太平.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M].湖北人民出版社.2011.5 [2] 向宝云、卢衍鹏:“对人文社科科研量化管理两面性的反思” [J],《中国高等教育》2007 [3] 龚刃韧:“大学教授、计件工与学术自由” [J],《二十一世纪》2005年5月第38期

[4] 柯莉群 ,高校学术评价制度的问题与对策——以厦门大学为个案[J],《中国电力教育》 2011年17期 [5] 邬大光:“现代大学制度的根基” [J],《现代大学教育》2001 [6] 田汉族 孟繁华,从行政化到去行政化:大学管理本质的回归[J]《高校教育管理》 2011年03期

[7]黄兆龙,现代教育管理伦理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上一篇:人力资源服务研究报告下一篇:人力资源管理师培训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