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题设计论文提纲

2022-11-15

论文题目:社会化阅读背景下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研究

摘要:随着社交媒体的蓬勃发展,分享与互动等社交功能融入数字阅读之中,以读者为中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的社会化阅读模式由此出现。在社会化阅读背景下,图书话题设计因与互联网思维高度契合,以其传播精度高、传播成本低、传播效力强等一系列优势,为传统出版领域的图书营销带来新的契机。通过对社会化阅读平台豆瓣网的图书话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发现,其以用户阅读兴趣的聚合为出发点,以阅读场景的构建为重要手段,以社群价值观的凝聚为终极目标。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基础是阅读兴趣的聚合。通过对豆瓣网用户阅读兴趣的数据分析,豆瓣网用户呈现出的主要阅读兴趣特征为:偏爱文艺范,喜欢“小清新”;崇尚生活品位,追求高雅格调;注重文化积累,向往精神自由。倡导个体书写、巧用算法推荐、营造社交氛围、精研语言表达是豆瓣网图书话题捕捉、聚合、深化、激发用户阅读兴趣的主要策略。阅读场景构建是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关键。豆瓣网的图书话题场景多基于情感共鸣、日常生活、魅力人格体构建;话题场景构建的主要特征是以用户阅读需求匹配为重心、以“圈层化”布局为前提、以激发用户阅读情感体验为关键;具体构建策略包括优化内容分发、跨场景链接、内容呈现手段多元等方面。社群价值观凝聚是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终极目标。豆瓣阅读用户所呈现的价值观特征,主要表现为:将知识积累作为重要的人生目标、将奋发向上作为根本的人生态度以及将追求心灵的宁静淡泊作为人生的终极皈依;强烈的存在感与归属感、共同的情怀与群体认同是豆瓣网阅读用户社群价值观凝聚的表现;通过故事沉浸、人格背书等手段引导豆瓣阅读用户价值观趋同,是豆瓣网完善其图书话题设计的有效策略。最后,豆瓣网在图书话题的内容设计和功能设计上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包括话题创新性有待进一步加强、话题热点度需进一步升温;排序和搜索功能亟待完善、发布和回复功能有待优化等。鉴于此,豆瓣网需进一步提升话题设计在兴趣聚合、场景构建、价值观凝聚等方面的策略,包括加强对用户行为的激励;进一步发挥编辑作用,避免“信息茧房”;同时还需利用更多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场景等。

关键词:社会化阅读;豆瓣网;话题;场景;社群

学科专业:传播学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社会化阅读背景下图书话题的出现

第一节 社会化阅读的出现和特征

一、社会化阅读产生的背景

二、社会化阅读的特征

第二节 社会化阅读背景下的图书话题

一、社交媒体中“话题”的诞生

二、社会化阅读背景下图书话题的特征

三、社会化阅读背景下图书话题设计的意义

第三节 社会化阅读与图书话题的关系

一、社会化阅读是图书话题产生的土壤

二、图书话题推动了社会化阅读的发展

第二章 阅读兴趣聚合: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基础

第一节 豆瓣网用户阅读兴趣分析

一、文学流行类图书表现出的用户阅读兴趣

二、文化生活类图书表现出的用户阅读兴趣

三、经管科技类图书表现出的用户阅读兴趣

第二节 豆瓣网用户阅读兴趣特征

一、偏爱文艺范,喜欢“小清新”

二、崇尚生活品味,追求高雅格调

三、注重文化积累,向往精神自由

第三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聚合用户阅读兴趣的策略

一、倡导个体书写,捕捉用户阅读兴趣

二、巧用算法推荐,聚合用户阅读兴趣

三、营造社交氛围,深化用户阅读兴趣

四、精研语言表达,激发用户阅读兴趣

第三章 阅读场景构建: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关键

第一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场景构建类别

一、基于情感共鸣的话题场景构建

二、基于日常生活的话题场景构建

三、基于魅力人格体的话题场景构建

四、个性鲜明又绝不雷同的场景共奏

第二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场景构建特征

一、以用户阅读需求匹配为重心

二、以“圈层化”布局为前提

三、以激发用户阅读情感体验为关键

第三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场景构建策略

一、优化内容分发,适配个性化场景需求

二、跨场景链接,设计多元场景体验

三、内容呈现手段多元,提升用户沉浸式体验

第四章 社群价值观凝聚: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终极目标

第一节 豆瓣网阅读用户价值观特征

一、将知识积累作为重要的人生目标

二、将奋发向上作为根本的人生态度

三、将追求心灵的宁静淡泊作为人生的终极皈依

第二节 豆瓣网阅读用户的社群价值观凝聚表现

一、强烈的存在感与归属感

二、共同的情怀与群体认同

第三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对社群价值观凝聚的引导策略

一、通过故事沉浸形成情感依恋

二、通过人格背书建立关系信任

第五章 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不足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不足

一、话题内容设计方面有待创新

二、话题功能设计方面尚需完善

第二节 豆瓣网图书话题设计的提升策略

一、加强对用户行为的激励

二、进一步发挥编辑作用,避免“信息茧房”

三、利用更多科技手段,打造沉浸式场景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上一篇:高校旅游管理论文提纲下一篇:奥林匹克运动与教育论文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