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路径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2022-12-20

一、前言

“一带一路”为高校教育事业的对外开放带来了新的视角和丰富的资源。新形势下,高校如何利用自身特色和学科优势,主动服务国家发展战略,为国家战略实施提供人才支撑、交流服务和智力支持应是近年来高校国际化工作的重要内容。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周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五年以来,国内高校积极对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发展战略和人才需求,不少高校相继成立新的机构,主动开展教育科技合作,并在一定范围内形成了示范效应和品牌影响力。[1]本文将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论述如何在秉承大学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开展教育创新,打造包容开放、合作互惠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并形成系统的行动路径方案,让“一带一路”沿线高校共享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成果,为推动高等教育的开放、交流与融合,拓展合作空间与契机。

二、“一带一路”教育行动路径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

到目前为止,上海交通大学已与“一带一路”沿线26个国家的39所高校、12所科研机构和多家企业等开展了交流与合作。为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上海交大在国际化战略规划中,专门制定了“一带一路”专项工作方案,并将一带一路专项工作列入学校双一流建设项目内容,形成了科学完备的行动路径。

(一)发起科技创新联盟营造长效合作机制

上海市人民政府和上海市科委对于上海交大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之间的合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性作用。在上海市科委的支持下,上海交大牵头倡议成立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并已连续两年成功举办了“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国际论坛,为之后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之间科技领域的合作奠定了基础。打造联盟,有助于形成与沿线国家高校合作的宽广平台,使得更加有规划的、开展可产生更大实质效益的合作。

联盟成员还共同签署发布了《上海宣言》。《上海宣言》明确指出将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联盟为纽带,聚合“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科研机构的力量,发挥民间科技交流的优势,整合与利用“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资源,实现科技领域互惠互利,共同创造科技共赢的局面。根据联盟工作布局,今后将着重强化服务功能,打造特色区域及专业子联盟、分中心,推动联盟在科技人才培养、平台建设与技术转移、科技资源互联互通、共性技术与重点合作研究、建设科创智库等方面发挥更多优势,更好地发挥资源叠加效应。

(二)选择重点合作伙伴促进特色学科合作

基于已有的良好合作基础,上海交通大学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选择俄罗斯莫斯科航空学院、圣彼得堡理工大学、保加利亚国民与世界经济大学、埃塞俄比亚的斯亚贝巴大学等院校作为合作重点,开展标志性的特色学科合作。

莫斯科国立航空学院以其雄厚的科研师资力量,完善的设备和高质量的教学享誉世界,俄罗斯众多的航空航天及高技术领域的专家(院士、科学家),以及一些著名的宇航员都出自航空学院。而上海交大航空专业的悠久历史,交通大学作为中国最早设立航空专业的高校之一,为国家航空航天事业培养了大批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航空科技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在很多方向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但中国航空与俄罗斯的航空在某些方面仍有差距。交大与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学中俄联合研究所的成立,不仅紧密契合国家战略,也充分利用了对方院校的学科优势,让本校的学生得到完整的工程研究训练,使他们将来能更好地适应行业发展需求,毕业后成为行业的引领者和国家栋梁,从而助推国际航天事业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推动中国航空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双向交流开拓“一带一路”人才培养新模式

高校在科技人文、语言文化、国际交流、人才培养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通过协同创新、跨界融合,高校应当主动承担起“桥梁”作用。上海交大近年来通过不断优化国际学生招生政策与流程,接纳了更多来自“一带一路”国家高校高质量的国际学生。

自2014年“一带一路”倡议提出5年来,上海交大招收沿线国家生源的优秀学生数量稳步上升,其中研究生一带一路生源国学生数持续增长至目前在校生1278人,本科生人数1200人左右。通过对沿线国家国际学生质量的提高,确保了国际学生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科研等各方面的正确认识。来自“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国际学生在上海交大学习过程中,耳濡目染中国传统文化,在回到故土之后,他们将成为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使者,从而提高了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通过这一举措,上海交大起到了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之间的桥梁与纽带的作用,为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一带一路”和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背景下,上海交大与莫斯科航空学院深入合作,成立了中俄联合研究院,在此框架下开展双学士学位项目、双硕士学位项目,并建立联合科研中心。新建一个本科专业和三个硕士专业,首批硕士双学位的29名俄罗斯学生和23名交大学生进入交大学习,开启了“中俄对等招生、互免学费,同堂授课、两地学习,导师联合、企业支持”的国际合作办学新模式。

2017年,上海交通大学开设“一带一路卫星导航与遥感B&R留学生硕士项目”。项目旨在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培养卫星导航与遥感信息技术领域素质全面、具备一定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为充分落实“一带一路”倡议下的教育合作,交大还积极参与哈萨克斯坦国际化人才及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哈国际计划中心签署协议,在哈萨克斯坦国家奖学金(BOLASHAK Scholarship)框架协议下,支持优秀的哈萨克斯坦学生来交大深造。2018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与开罗大学文学院签署双学士学位和双硕士学位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内容,双方将联合培养中国语言文学及商务汉语领域的学士及硕士人才,使他们成为两国文化之间的沟通桥梁。

与此同时,上海交大也通过“全球挑战计划”、香港大学培养全球领导者计划、世界银行非洲部支持的东非大学委员会项目等平台推进学生开展国际社会服务和实践,支持学生赴“一带一路”国家开展社会实践项目。这些项目实现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合作伙伴的共享资源、协同开拓和双向交流,增强了中国学生的使命意识,也极大地提升了他们的国际视野。

(四)推进海外基地和智库建设发挥枢纽作用

研究建设海外基地,推进实施国际联合科研基地建设以及国家级智库建设,成立若干可发挥上海交通大学在“一带一路”国家全面工作枢纽作用的中心。上海交大在校内筹建“保加利亚中心”,由国际合作与交流处牵头,整合全校资源,以建设国家级科研基地和国别研究智库为目标,搭建跨学院、跨学科的中心。同时以与索菲亚大学的合作为基础,推进并落实在保加利亚建设上海交大保加利亚中心,努力促成保加利亚(上海、索菲亚)双中心的布局,重点开展农业方面的合作研究,以便学校今后以保加利亚中心为突破点,发挥在沿线国家的枢纽和辐射作用。

(五)加快布局推进“一带一路”科研合作

近年来,上海交通大学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际学术前沿,构建协同合作的大科研体系,在国际科研合作方面加快布局,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开展联合研究,选择优势学科重点培育若干联合实验室,推进牵头国家科学计划,开展双边/多边研讨会,促进沿线国家青年学者交流,对接‘一带一路’发展机遇。

三、现存问题

在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的长期合作与交流过程中,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到今后的进一步合作。

(一)“一带一路”国家总体发展水平较低,大学教师层面的合作需求和动力不足。

目前,“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尚处于工业化的前期和中期,“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总体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水平较低。[2]发展水平的不平衡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双边交流。一方面,相较欧美高校而言,中国高校与“一带一路”高校已有的合作基础还相对较弱;另一方面,沿线国家各高校教师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合作交流呈现单向,开拓合作投入大量精力和时间,但难以在段时间内取得显著成效。

(二)“一带一路”国家的语言障碍普遍,基本交流遇到困难。

我国高校的教学以汉语和英语为主。尽管沿线国家部分学生和教授有一定英语基础,但英语水平总体不高,口音现象较为严重,学生在交大学习期间与本国师生交流壁垒增高,生活和学习上难以获得及时和周到的帮助,有孤独感和不适感。同时,语言问题也一定程度造成教师间合作障碍,大大降低了科研交流与合作的有效性。

(三)合作经验不足,布局还不完善。

上海交大与“一带一路”国家高校合作相对经验较少,在对沿线国家的研究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虽然选择了部分重点合作伙伴,但布局尚不成熟。深入的科研合作和基地建设还处于筹备阶段,需要发掘更多双方契合点,利用沿线国家的特色资源开展更有成效的合作。

(四)沿线国家教育体制差异较大,生源参差不齐。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政治体制、人口规模、语言等不同,其教育体制也存在较大差异,且教育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各方在教学水平、师资力量、优势学科、重点研究领域等有所不同,在开展教育交流与合作时,需做好大量准备性工作,在学生培养方面,如课程互认、学分互认、学历互认、资格互认等存在诸多挑战。学生来校的情况复杂,生源质量参差不齐,为招生策略的制定也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四、结语

“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和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对中国大学来说,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2]本文从合作机制、合作伙伴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海外基地建设和科研合作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一带一路”行动路径探索方面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针对以上问题,在今后与“一带一路”沿线高校的合作中,为实现可持续的合作模式,较好地解决现有合作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通过设立“一带一路”专项合作基金,充分调动双方师生的积极性。其次,要加强对“一带一路”项目学生的语言培训和生活帮助,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促进学生在校融合,尽量减少语言障碍造成的不利影响。同时,还应对沿线高校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并与各国驻沪领馆教育处等机构建立密切联系,增进双方了解。再次,高校本身还应不断优化招生政策和选拔机制,设立专项奖学金,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计划、有针对性的招收优秀国际学生。

摘要:本文以上海交通大学为例,论述如何在秉承大学自身教育理念的同时开展教育创新,打造包容开放、合作互惠的高等教育国际合作平台,并从合作机制、合作伙伴选择、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海外基地建设和科研合作五个方面介绍了上海交通大学在“一带一路”行动路径探索方面的经验与面临的问题。

关键词:“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国际合作,行动路径

参考文献

[1] 王之康.“一带一路”上的高校人才培养行动[N].中国科学报.2017-05-23(6)

[2] 林健,胡德鑫.“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与中国工程教育新使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6,(6):7-15.

[3] 丁忠民.落实“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助推高校“双一流”建设——以西南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育.2018(3):6-9.

上一篇: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及防护策略研究下一篇:人口老龄化下我国养老保障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