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美创造美总结

2022-07-01

无论是开展项目,还是记录工作过程,都需要通过总结的方式,回顾项目或工作的情况,从中寻找出利于成长的经验,为以后的项目与工作实施,提供相关方面的参考。因此,我们需要在某个时期结束后,写一份总结,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感受美创造美总结》,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篇:感受美创造美总结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感受美

欣赏美

创造美

摘 要: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学校要充分发挥美术学科的优势,引导学生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勇于创新、敢于批判,在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过程中,提升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美育;美术;艺术;创造

中图分类号:G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06-0057-02

“没有美育的教育是不完全的教育”,如何充分发挥美术学科优势,更好地促进美育也已成为广大美术教育工作者的义不容辞的责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所见所闻的观察、倾听和体验,犹如通向美的世界的第一个窗口”。为使学生能深入美的世界,能感受、欣赏、创造艺术之美,以及感受、欣赏、创造社会、人生之美,教师要做好美的导游人,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学会想象,勇于实践,从而达到美术教学和美育目的。

一、善于发现――充分感受美的能力

1. 感受艺术文化之美

感受美的能力是指凭借自己的艺术修养和实践经验从主体感官出发感受到艺术客观作品的直观形式美感。艺术作品总是以其特殊的物质形态呈现于现实中,需要教师借助审美能力对其进行解读,并在教学、学习、训练、实践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感受美,把美传递给学生,不仅要让学生感受艺术之美,更要从从艺术作品中品读出感情积累、感情流向和情感共鸣。

如:为了让学生感受美术作品《沙漠的英雄树――胡杨》的刚强不阿、遒劲坚韧之美,教师不仅要从美术角度让学生去感受,引导学生解读、剖析艺术的表现语言,更要从胡杨的特性、生长环境等让学生作深刻认识。在人们的印象里,沙漠往往是风沙漫天、荒原漫漫、不见草木的生命绝境。可是在我国西部沙漠边缘,人们却能看到这样的奇景:一种高大乔木常常聚集成林,每到秋天,树上树下的金色叶子连成一片,金光闪闪,把沙漠变成一个梦幻般的金色童话世界。这就是胡杨,维吾尔族人叫它托克拉克,意为“最美丽的树”。在沙漠的严酷环境中,胡杨作为唯一的成林树种,就像守护神一样守卫着沙漠外的绿洲,用它们不屈不挠的身躯阻挡着风沙对绿洲的侵袭,用它们永生永世的孤寂注满了戈壁滩的宏阔与画意。所以人们又热情地赞美它是沙漠的英雄树,并让学生了解为什么只有胡杨能在这种地下水中盐离子浓度类似海洋的沙漠中生存下来的原因。通过以上介绍,不仅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做作品的理解能力,引起对广袤沙漠、对英雄树更多美丽画面的更多想象,同时还增加了科普知识,拓宽了知识面,无疑是一次很好的美育过程。

2.感受自然人文之美

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德育、智育、体育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亲近自然、热爱家乡,也是美术教育和美育的的一个重要载体和平台。通过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参观当地古民居,游览层层叠叠的梯田,走访隐藏在深山中的村落等活动,将学生带入乡土美术的氛围中,让他们亲身去感受、去发现身边美的存在,而且引发和提高了他们欣赏美的兴趣和能力。通过参观教学、室外写生和讨论交流,引导学生清晰、综合、整体地认识家乡的民间美术,认识先辈们创造的珍贵美术文化,领略富有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文化思想,体验劳动人民辛勤的劳动和高度的智慧,启发学生学会珍惜宝贵的文化遗产,促进学生进一步了解社会、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真正感受“老云和、新童话、真山水”的深刻内涵和底蕴。

二、学会欣赏――深刻鉴赏美的能力

我们知道美的事物在生活中处处都有,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感受和欣赏的,因为人们认识美、发现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不是天生的,而是要通过学习、培养、训练才能逐步得到、逐步增强的,而对“美术鉴赏”的学习,就是一种主要的途径。学生通过对它的学习,不仅可以让他们了解到美术的一般类别,还可以加深美术作品多样性与艺术语言的理解。

美术的基本语言元素就是点、线、面、色,但是这些语言的表达运用手段又是灵活多变的。在西方绘画中是明暗、空间、透视等,在中国绘画中就是笔墨、章法、皴法等。随着学生对这些基本知识把握好后,当他们要对某作品进行更深入分析欣赏时,就会了解到艺术家的创作意图、艺术作品的意义与价值等,这就在无形中增长了他们的知识,开阔了视野,也使美术与其它科目有了一定的联系。就以罗贯中的《父亲》这幅油画作品为例子,为什么它一经展出,就能够引起轰动,这就要我们知道,作者所生长的时代和生活经历是怎样的,1964年罗贯中考入四川美术学院附中,毕业后在四川大巴山生活了10年,直到1978年才考入四川美术学院,在这段时间他经受了当时中国社会的混乱和文化大革命的洗礼,因而他在他大学学习期间创作了这幅作品,作者根据多年来在四川山区劳动、生活的感受,用照相写实主义的手法及巨幅领袖像的形式,刻画了一个勤劳、朴实、善良而又贫困的老农形象,饱含着画家深沉的情感和对造成这一现象的深刻反思,从而激发起人们对现实,特别是对广大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注。从而作品一经公开展出就立即引起了社会的强烈反响,这对于刚刚经过“文革”的人们来说具有非常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因此,学生要想理解这幅作品,就要了解到作者所属的社会环境和时代背景是怎样的,因而把美术学科与历史学科有机的结合起来,做到学科相互渗透和联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引起各方面对美术学科的重视,消除偏见。所以说对“美术鉴赏”的学习是非常必要与重要的。

我国著名的艺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曾这样说过:“人民每天瞻仰这样完美无缺的美术作品,不知不觉中精神蒙其涵养,感情受其陶冶,自然养成健全的人格。”所以说,我们应当重视“美术鉴赏”的教育,开展好美育活动,为素质教育的推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迈好关键一步。

三、勇于创造――真实表达美的能力

云和地处浙西南边远山区,这里没有美术馆,没有画展,学生很少有机会接触那些经典之作,接受更多的艺术熏陶。唯有立足当地广袤的自然空间,绿色的生态环境,淳朴的人文风情和木玩特色产业,让学生懂得去观察,去发现,去欣赏,并在此基础上融入真实的情感尽情地去描绘,去创造,去表达。

1.多方式描绘“家乡美”

在学生充分了解云和家乡美景后,如何让学生用美术形式在笔下、在手中呈现呢?笔者就通过让学生学习用绘画――线描、国画、水粉画、实用美术――雕塑、民间工艺――剪纸、综合材料――粘贴等多种艺术手法去表现,具体的艺术手法如下:

(1)用线条勾勒云和风景

让学生通过观察各景观特征,用各种线条的粗细、疏密、长短,勾勒云和的山山水水、层层叠叠的梯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美、表现美的能力。

(2)用国画描绘云和山水

仙宫湖,全湖碧波荡漾,晶莹似镜,周围千姿百态的奇岩异峰、浩如烟海松涛,点缀湖边的村庄、田野和山林,本身就好似一幅色彩斑斓,绚丽多姿的山水画。学生也就能用焦、浓、重、淡、清的墨色简约、概括、生动地画出仙宫湖。此教学让学生更清晰更深刻地体验传统绘画――国画的淋漓笔墨和构图、取材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特点。

(3)用环保材质粘贴云和景观

利用植物叶子、蛋壳、麻绳、火柴等材料粘贴各自然景观。粘贴画是一种受材料制约,必须因材施艺的一种艺术样式。由于制作材料简易方便,又能在设计、制作过程中提高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因此我以云和的自然景观为题材,在课堂中引入粘贴画。

2.多形式拓展创意空间

充分利用当地木玩特色产业,多形式为学生搭建木玩创意产品创作平台,拓展创意空间,创作的系列木玩创意作品融入了创造者对美学的思考,极具欣赏性。

(1)组织“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

“把课堂搬到操场,让创意长上翅膀”,“快乐木玩大比拼”活动中,学生用成百上千块积木拼搭而成的巍峨延伸的古城墙,高耸入云的摩天楼,气势恢宏的坦克阵,场景栩栩如生,吸引了大家的眼球,刷新了人们对木制玩具的既有认识。

(2)木玩产品设计研发

学校设立的木玩产品设计工作室,进行益智型木玩产品研发和积木玩具造型创意设计。为提高云和木玩的益智性、趣味性和互动性,工作室团体将木玩与旅游、幼教、动漫、娱乐等元素进行有效结合,开发了系列产品。例如,研发团队结合云和梯田的地理特点,研发了“立体式梯田DIY组合”“十二级四季梯田”“立体式水滴状绚彩梯田”等木玩作品,并成功申报了国家外观设计专利。融入立体思维和全局概念,研发了“新型立体式五子棋”,提高了趣味性,这款作品获得了省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

(3)木制工艺品DIY制作

成立木制工艺品DIY制作工作室,师生在课余时间从企业搜集玩具制作过程中产生的边角料,如榉木块、木屑粉,加上五彩砂砾,一起设计“接地气”和“跨时代”创意作品。在师生们的妙笔生花下,创作出一幅幅惟妙惟肖的DIY装饰画,既减少了木料浪费,又收获了美与创意。如创作的《足球》《田园风光》《彩色木糠画》等系列作品在省市创新创业大赛中获奖。

3.多途径参与创意服务

学校成立“艺都设计组”,参加了美丽县城和美丽乡村文化墙制作,以及主题摄影、运动会宣传牌制作项目;与城建局开展美丽县城玩具元素的设计和展示活动,在云和江滨公园与县城建局共同设计并制作了《巢-城市》主题积木玩具造型雕塑群,形成旅游景观;配合旅游局开展如“鲁浙百名学子乐游云和”等玩具文化创意体验活动。让学生在参与艺术创意服务活动中,感受美,创造美。

总之,学校既要在教育教学中强化传统艺术经典教育,让经受过时间检验的艺术经典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而不是一味求新逐异,也要把民族、民间、地域的艺术素材作为美育的主要内容,让美育就地取材。“在学校美育工作中,应发扬‘大美育’观念,把美育素材扩大开来,”真正培养具有综合高雅文化艺术素养的文明人、文化人。

(作者单位:云和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参考文献:

[1]段鹏. 当代艺术与学校美术教育略谈[J].中小学美术,2015,(3).

[2]杨立竹.美术欣赏课教学[J].美术教学研究,2014,(7).

[3]李建芳.美术生活化,生活美术化[J].中小学美术,2014(5).

[4]关鸿羽.现代中小学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M].科学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第二篇:创造美,感受爱

创造美

感受爱

——美术教育对于孩子成长的作用和重要性

一. 生活需要艺术,人生需要艺术

很多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学习美术,有“用”吗? 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对孩子来说,什么样的艺术教育是有“用”的,这里的“用”又是指的哪方面的作用?在应试教育的体系下,可以让孩子考卷上的分数高一点?对孩子来说,就是要把他们培养成音乐家、画家?当然不是这样。

那么,为什么需要艺术呢?这其实是生存和生活所需要的。家长应该这样来看问题,孩子需要艺术的体验,需要有艺术的鉴赏力,需要把艺术作为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说一定要成为艺术方面的专家,作为谋生的手段,那样就太可怕了。如果一半的人都要艺术谋生的话,你想会是什么情形?但是全部的人,都需要艺术教育。

美术作为这样一门艺术,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小到妈妈的围巾,爸爸的领带,家中的一个杯子,一个靠垫···大到城市的规划和建筑···

餐厅里精致的餐具,窗帘上美丽的花纹,着装上时尚的搭配···无一不和美术息息相关,艺术时刻在装点着我们的生活,让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

案例图片分析 二. 美术教育在孩子成长历程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而我们的艺术教育,在孩子的成长历程中,又担负着重要的使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幼儿期是人成长的关键时期,美术教育举足轻重,时机错过,永不再来。

1.创造美

——形象思维、想象力和创造性 绘画可以更有效的培养孩子的形象思维。

人的思维分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智力发展只有两种思维均衡发展才是最好的。也就是说,少儿学习必须促进智力平衡发展。

形象思维(imaginalthinking)是用直观形象和表象解决问题的思维。其特点是具体形象性。

(1) 学龄前儿童(三至六七岁)的思维,只反映同类事物中一般的东西,不是事物所有的本质特点。 (2) 形象思维能力的大小往往决定一个人的审美水平。

(3) 形象思维始终伴随着感情,形象思维离不开想象和联想。

如果孩子学到的是模仿老师传授的绘画技术,学到的是描摹对象的能力,这就属于逻辑思维的范畴。而给他机会去自由想象,他的想象力就会因为学习美术而获得明显提高,他的形象思维因此获得发展。 案例图片分析

2.观察和发现,良好的学习习惯受益终身

孩子要画出一幅画来,必然离不开观察,在观察的过程中,孩子的自主思考必然让他有更多的发现。这样,可以更加的方便他表达情绪、情感。

喜欢绘画的人普遍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他们喜欢关注常人不屑于关注的事物,而且常常涉猎面很广,旅游、探险、考古、摄影、民俗、各门类艺术等等,从工作到生活各个方面。这些连带的丰富的兴趣爱好不但可以极大的丰富一个人的精神生活,而且同时也拓展了一个人的发展空间,增强人的社会竞争力。

因此,美术可以作为一个突破口,一个切入点,以点带面,培养一个人广泛的兴趣。

案例图片分析

3.丰富知识面 案例分析:

一.雨花石

二.虎年画虎

三.埃及壁画

四. 水墨传统技法欣赏(小蝌蚪找妈妈) 5.感受爱-----情商教育 情商(EQ)又称情绪智力,是近年来心理学家们提出的与智力和智商相对应的概念。它主要是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耐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总的来讲,人与人之间的情商并无明显的先天差别,更多与后天的培养息息相关。

情商的水平不像智力水平那样可用测验分数较准确地表示出来,它只能根据个人的综合表现进行判断。

一个人是否具有较高的情商,和童年时期的教育培养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培养情商应从小开始。

如今我国应试教育的体系,已经遭到越来越多的质疑,改革势在必行。教育部决定,在十年内完成应试改革,招考分开,更加注重孩子实际实践的能力,而不是考卷上的分数。 幼儿园的家长或许还没有很强烈的感觉,但是小学的家长们,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的孩子,学习文化知识 的能力差异很小。考卷上的分数咬的很紧。40个人的班级,100分的孩子是第一名,98分的孩子,或许就是38名。100分和98分,能说第一名的孩子和38名的孩子,智商有区别吗? 而回顾以往的成功案例,成功的人,往往不是考卷上分数最高的那一个,却一定是情商很高的人。

情商的价值是无量的,情商伴随着人的一生,是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可以达到的。

而绘画,是重要的培养孩子情商的方式——

绘画是孩子重要的自我表达方式。幼儿期的孩子,还不具备非常丰富的语言表达能力,也没有办法把他们所想的书写出来。在这样的情况下,绘画,成了孩子最直接,最方便的表达方式。孩子生活中,很多有趣的经历,都可以通过绘画来分享和传达,很多抽象的道理,都可以用绘画的方式,来让孩子理解并接收。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在美术教育中,美术技能是载体,具备了美术技能可以进行艺术创造,我们这里提出交互式的美育观念:创造美,感受爱! 最高层次的美育目标,必然是情感体验。生活的美和幸福,一定是需要爱的心灵去发现的,艺术会让你的心灵柔软起来,分享,感恩,快乐,都会渗透在我们对艺术的体验之中 走近大师(案例图片分析)

三. 家长如何和孩子一起欣赏和创作

1. 相信我们的孩子;

相信我们的孩子都是有潜能的。家长的鼓励和引导,就像一只无形的手,推动他、帮助他发挥自己的潜能。如果有这样的观念,你就不会给孩子很多要求,不再统一地要求他做出什么来。不要要求孩子在特定的时间里完成一幅画。

2.美术是一种没有对错的语言;

孩子画的画,没有对或不对,没有好或不好,没有标准或者不标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应该放低身段,陪着我们的孩子一起成长。家长给孩子很多标准,要求孩子画得“栩栩如生”,其实这就给孩子造成了一种障碍。。

唐朝的时候,有两个画家善于画山水,一个喜欢泼墨手法,气势恢宏;还有一个画家花费数月之功,画的是工笔,那颜色实在是太壮观了。哪个画得好呢?用时间来衡量吗?时间长就好?恐怕不行。那看谁画的像?一个神似,一个形似。对我们的孩子来说,他画的恰恰不是形似,而是神似。因为他善于抓住事物 的主要方面,给他印象最深的地方。可以说没有什么统一的标准,只是一些相对的标准。

3.赞赏

孩子对任何一种学习的兴趣,都是需要激励的。家长要找好看待孩子学习的出发点。孩子的美术学习,不是为了满足不经意之间的虚荣心而互相比较,我们更强调的是孩子自己和自己的比较,也就是他在原有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获得了什么。因为,如果我们让孩子和别人去比,可能更多地不是获得自信而是打击。可能很多孩子会觉得自己很无能。我们更强调孩子自己的表现,每个孩子在这次画中比前次有了新的创意 、新的点子。

4.参与 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孩子的权利。没有足够的快乐,孩子的身心便不可能健康发展。绘画是他们最喜欢的游戏方式之一,同时也是最安全、最经济、最高尚、对身心健康最有利的娱乐。

家长会有很多的疑问,问的最多的,就是在家里如何指导孩子绘画,这里,我要改动的一个词,就是“指导”。家长不需要“指导”孩子去画画,不要把你的意志,强加于孩子。你要做的,叫“参与”。放低身段,成为孩子,参与他的美术游戏活动,让他真正找到自信、兴趣和快乐。

你可以和孩子一起做的——

交流和分享(communications and share) 创造 (creative)

美术教育对儿童的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美术教育面临的任务是:教会儿童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的一切美好,认识自己的能力,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感受生活当中更多的真、善、美,打开一扇艺术的门,开始一生爱的旅程!

第三篇: 发现美 传递美 创造美

福建省晋江市子江中学2010届初三一班 杨雅慧

(一)

2006年11月20日 南京小伙子彭宇扶起一位被车撞倒在地的老人却被反指索赔13万。 2011年11月13日 广东佛山小悦悦被两车碾压17路人漠然而去后被拾荒阿姨救起。

至此,“老人该不该扶”已变成社会难题,社会冷漠被推上风口浪尖。

但作为一名初三学生,我想我对这琳琅人世并不绝望,我始终坚信,只要每个人睁开眼睛看这个有光有色的世界,只要用心,美就在我们身边。正如法国雕塑艺术家奥古斯特·罗丹所说——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只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而近日吴斌、张丽莉无疑用他们的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美”。

5月29日中午,杭州司机吴斌忍着突然袭来的制动毂碎片刺入腹部的剧痛,用76秒的时间完成了靠边停车、拉手刹、打开双闪等等一系列动作,拯救了24名乘客的生命,自己却告别了人世。

2012年5月8日20时38分,“最美女教师”张丽莉面对快速冲向学生们的校车在第一时间将学生们推到一旁而自己却被碾到车下,后造成双腿截肢。

平凡的岗位坚守爱的阵线就是伟大。人性无所谓地位,无关财富。当吴斌面对自救还是救人的生命抉择时,他义无返顾地选择了用自己的生命换取乘客的平安,而张丽莉,她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女教师,但在危机时刻她挺身而出,危急时刻她一马当先,这一推救下了生命更托起了中华民族的豪勇!除了敬仰,除了感谢,除了祝福,希望可以唤醒我们更多人冰封已久的心。

“只有当敬业成了习惯,深入骨髓,才有可能在生命的最后瞬间爆发出超出想象的能量。因为在他们心中,职责就是生命。”

(二)

当你看见带着红帽子的环保志愿者在街道上一次一次地弯下腰拾起人们丢下的垃圾,你是否会对自己曾经轻而易举的丢下垃圾的行为感到羞愧? 当你看见理性的爱国人士手里举着的“钓鱼岛是中国的!”的标语,内心是否也曾久久地沸腾着? 当你看见青海玉树地震后不论是学生青年又或者是白发苍苍的老人自觉往街边的赈灾捐款箱投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几元钱时,你是否会也想同他们一样加入抗震救灾的队伍,为同胞也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诚然,道德是一种强大的力量,这种力量是可以感染的,是可以传播的。这种力量,有时可以立竿见影,有时可以润物无声,甚至可以化干戈为玉帛,化腐朽为神奇。保护环境也好,热爱祖国也好,为灾区献出自己的一份力也好,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传递的力量,它将在这个社会上生生不息,弥久弥远。

(三)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国家也要求青少年能够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与科学文化素质,认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做一个有理想、有文化、有纪律的小公民。

生活中,无数的“最美”一一涌现,他们召唤着我们加入他们的行列,因此“最美”就应该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随手捡起路边的塑料瓶,尊敬、爱护和关心老人,遵守公共秩序,做文明小乘客,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做事情有责任心、认真负责、有始有终,甚至是做好自己分内的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我们应明白,虽然这个社会有光有暗,但无论如何,“光”总是多过于“暗”,我们也应努力朝着那抹光亮前进,提高自身思想道德素质,养成礼貌,文明的行为习惯,为国家的精神文明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愿我,愿你,愿他,愿更多的人们,携手并肩,齐心协力,发现美,传递美,创造美,一起加入“最美”行列吧!

第四篇:(313)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

文体广新简报(青府办核准第19号)

第313期

成都市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 2010年12月28日

发现美

追求美

创造美

——2010成都·青白江“小眼睛•大世界”少儿书画展开展

12月28日上午,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主办,区文联、区电视台、区文化馆承办的2010成都·青白江“小眼睛·大世界”少儿书画展在区文化馆展览厅隆重开展。

开展仪式上,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向进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并宣布书画展开展。区政府副区长白涛对书画展总体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次少儿书画展共收到来自全区19个学校的书画作品223幅,作者年龄最小的5岁,最大的16岁。这些作品从各个角度反映了我区建设“生态优美之城,创业宜居之城,品质生活之城,运动健康之城,平安和谐之城”的卓越成绩,也充分展示了全区少年儿童的文化实力。

开展仪式结束后,向进、白涛与区委宣传部、区教育局、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区文联、区电视台等单位相关负责人,以及区书画家协会的书画家和我区文艺界人士代表、部分选送作品的学校代表、部分入选作品的小作者及家长代表一行兴致勃勃地参观了少儿书画展。

送:市文化局,区委办、区人大办、区政府办、区政协办,区委宣传部 青白江区文体广电新闻出版局办公室 2010年12月28日印 (共印12份)

第五篇: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

——谈语文课堂教学中审美能力的培养

季 惠

(2002级学员)

内容提要:本文从语文教学中施行美育的必然性和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谈起,重在阐述如何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培养学生感知、理解、拓展、创造美的能力,旨在呼吁语文教师共同开拓语文课堂教学的审美空间,重现语文学科的情趣和活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 审美能力 发现 感悟 创造

春草萌芽、绿树抽枝、花香飘溢、莺歌燕舞;溪水潺潺、青山隐隐、洁白雕像、窈窕淑女、时髦服饰、整洁居室„„生活中无处不存在美,不透出美的意蕴。罗丹说:“美是处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1](P62)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含有丰富情感,丰富人文内涵,具有审美教育的广阔天地。语文学科在汉字结构造型、语汇格调辞彩、语法规范修辞形式、诗文体制意想等方面具有直观、形象、情感外化和艺术感的形式美。挖掘和展现语文学科教育中的美,应该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长期以来,片面追求高分的应试教育,扼杀了语文学科的灵性,抹去了其中的美感,使语文一度成为最枯燥:无聊、最不受学生欢迎的学科,真乃语文学科、语文教育的悲哀。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化,一大批有志之士呼吁要重视语文学科美感,重视语文教学的审美效应。人们逐渐在实践中认识到语文审美教有的独特功能。第一,对智教育发展起促进作用.现代科学证明,人脑的两半球都只有高级智力功能,开发和拓展右大脑的最有效于段就是美育,通过一系列的美的熏陶能有效地发展人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审美教育能不断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一个人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仅通过学习有关的科学知识;而且还可以借助于文学艺术等。艺术世界是生动形象、具体可感的,也是富有理想和充满激情的,是以美本身的魅力去唤起人们对美的向往和追求的欲望,以愉悦的心态、理智的情感来获得有关历史与现实、社会与人生的种种认识。第二,引导学生认识真理。苏霍姆林斯基说:“—条古老的乌克兰格言告际我们‘一个人手里抓住小提琴,他就不会干坏事。’邪恶与真正的美是不相容的。”美育可以净化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培养崇高的人生理想,树立坚定的信念,让人学会区分真诚与虚伪,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第三,审美教育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最佳动力,而兴趣最容易被美的东西激活,并由此产生强烈的追求欲望。并随着学生知识的不断积累,把爱美发展为理解美、学习美、从而去创造美。

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多次强调审美教育的重要性。在课程性质中提到“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修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又进一步提到“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美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开展审美教育的重要阵地——课堂教学中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感悟并创造美。

教师首先要重视课堂教学审美情境的设置。审美情境是课堂教学实施美育的场景、环境和氛围。教学中构成审美情境的要素有:1.教师行为中的审美含量 教师的一笑一颦、一挥手、一投足无不显示出美与丑,雅与俗。教师课堂教学技巧运用的艺术性,如提问的机趣与智性,板书的鲜明与精确,讲解的逻辑与启悟,演示的生动与巧妙,范读的意韵与情感无一不透露出教师自身素养的高与低。2.教学中师生情感关系 包括教师的态度(如亲切热忱的教态、饱满丰富的情绪情感、真诚坦率的指导、平等的关怀)师生情感交流的频数和程度等。3.教材本身蕴涵的美 从教材的题题材内容来看:有千姿百态、绚丽多姿的自然美,有尽现人间真善美的社会美,有形式丰富、形态逼真的艺术美。从教材体体裁来看:诗歌具有强烈的感情,丰富的想象,新颖、流动、多义的意象,具有跳跃性和音乐的语言;散文,形散神聚真实可感,语言适雅宜俗,意境丰富美丽;小说人物形象的典型性,情节的曲折性,结构形式的审美性:戏剧的矛盾冲突的“激变”艺术,人物台词的个性化,凝蓄性:即使在论说文中,高度的理性思维,谨严的逻辑形式,得体语言表达也无不包含美的因素。从教材的表现形式看:教材的语言运用中处处体现出韵律之美、文采之美、句式的多样统一之美:教材的结构安排中常常蕴涵着整齐:对称、均衡、协凋、对比、起伏、聚敞等符合形式美法则的特点:课文的不同体裁中也显示了各不相同的美的特征。4.相应的教学媒介和方式 多媒体技术所提供的动态、互动教学材料以及利用多媒体技术或课件进行教学,创设了和谐的音乐氛围,鲜明的画面,动态的演示,交互式对话;以音、画、装置艺术作为教学活动背景,美化环境;以网络及艺术场馆作为课堂审美教学的辅助媒介。语文教学中美的情景可谓无时不有,无处不在,教师应尽情发挥教学机智,充分调动各种因素,让学生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美。

教师更要注重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次进行:

—、感知美——诵读

人对事物的认识是从感知开始的。审美当然也须从感知开始,通过感知形象形成表象,入境见形,从而激起美感,产生美的愉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要让学生感受到这多姿多彩的美,最好的方法莫过于让学生声情并茂的诵读,在读的过程中心领神会,受到强烈的感染和教育。叶圣陶说过:“读的方面,它是包含了不解的程度及欣赏的程度,就像一副画,你觉得它确实太好了,但问你好到什么境地,那得由你自己去体会。从体会的能力就见出欣赏的深浅。”[2]

读不是平板呆滞地读字词,而是身临其境,用心揣摩,绘声绘色。在这方面,我国古代就非常重视。他们读书往往大声吟哦,摇头晃脑,甚至手舞足蹈。叶圣陶先生也提倡“美读”方法。“设身处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必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当时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 [3]例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是一篇公认的美文,行文如云似水、语言清新隽永,文字简洁洗练,音调和谐,节奏鲜明,是进行朗读训练的极佳训练点。如这样—段文字:“月光如水流—般,静静地 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时此际学生准确流畅而富有表情地诵渎,就能把文字形象转化为听觉形象。读出来的已经不仅仅是一组普通的文字,而如小提琴琴弦在耳畔轻轻奏出的—支小夜曲,是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一种令人赏心悦耳的审美感受。

二、 理解美——鉴赏

在初步感受美的基础上,要想进一步理解、体会美,必须学会鉴赏分析。审美鉴赏是比审美感知更高层次的审美活动。既包括对审美对象性质的深刻理解,又包括对审美对象美丑识别。语文课文都带有作者的审美情感倾向,表达着作者的审美理想;教师首先要根据作者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指向去挖掘教材中的审美情感,使自已从作者崇高的精神美和自身的价值美的享受中受到强烈的感染。情是文之本,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情感是一种诱发性因素,教师要善于驾御情感之舟,引导学生对审美对象鉴赏、领悟。“传之以情,以情激情,文字就有血有肉,而不是枯燥的符号,文中所描绘的景和物,人和事所倾注的情和意,所阐发的道理就会叩击学生的心灵,在他们心中引起共鸣,”

[4]

以情激情,唤醒学生内心的情感,让学生跟随自己渐入文章佳境,与种种高尚的思想接触,跟诸多高尚的人物对话,在不知不觉之间思想情操、意志品格受到熏陶和感染,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在审美鉴赏中,教师除了要擅长于“动之以情”,还要不断对学生“晓之以理”,也就是要教给学生分析鉴赏美的常识,提高学生阅读赏析的水平;具体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主题的美 教师可以从分析人物性格命运、环境氛围,把握人物关系的对比,指导学生对关键词句的深层含义的理解几方面帮助学生揭示主题的美。2.思路与结构的美 把握不同的文体所采用的顺序,段落与层次的联系,开头和结尾的特点,过渡和照应的方法。3.表现形式的美 了解记叙文的表达方式,渲染,比拟、象征、对比等表现手法议论文中论证方法,说明文中的各种说明方法。4.语言的美 体会语言的风格特点,用词的准确传神,分析句式的变化方法,修辞的使用情况。

三、拓展美——想象

想象是建立在记忆的基础上的表象运动,是把有关的表象加以联结的意识活动,它在审美活动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想象是美感产生的来源之—,想象不仅有助于认识客观存在的美,通过想象还可以加强美感。莱辛指出:“凡是我们在艺术作品里发现为美的东西,并不是直接有眼睛而是想象力通过眼睛去发现其为美的。” [5](P41)想象是审美能力的翅膀,想象力丰富,审美能力就越强。想象可跨越空间,超越时间,可以让思维自由翱翔,陶冶性情,创造出更新更奇的美的事物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结合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进行课内课外、天上人间、古今中外的广泛联想和想象,把课本的文字符号变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尤其在诗歌教学中,更要注重学生的想象能力,调动学生已有的审美经验,进—步拓展诗歌的空间。诗歌语言在节与节,行与行之间都有大幅度的跳跃,在表意上具有模糊性、不确定性,因此调动审美想象力,物化诗歌语言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在欣赏这一段旖旎的景物描写时,若不展开想象的翅膀,伴随着作者一起重温康河旧梦,就无法领略到景中的神韵,体味作者的无限情思。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泠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情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诗人通过—系列的比喻,将难以捉摸、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难以描述的音乐形象化为具体的视觉形象。阅读时只有借助想象力能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起感受出神入化的琵琶演奏技巧;体味音乐世界的美妙动人。

四、创造美——说写

审美教育不仅要求我们引导学生感受美、品味美、鉴赏美,同时还要求训练学生表达美、创造美。在课堂教学中主要可通过说和写两个途径,激励学生创造美。

当前学生口语表达能力是令人忧虑的,高中学生表达不清的现象屡见不鲜。因此在进行口语交际能力训练中,要针对学生口语上的弱点进行,同时也要让学生以一种审美的心理来对待口语训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要求学生:一是语言美,就是用语言要准确简练,文明得体;二是仪态美,发言时要态度自然,热情大方;三是主题美,就是注重内容的思想性和审美性。四是逻辑美,发言要条理清晰,思路严密。通过对这样的训练让学生用口语表达美的神韵和思想,获得美的熏陶和感受,也是一种美的创造。

学生在感受美、欣赏美的基础上自然会产生表达美的冲动和写作激情。除了口头表达外,写就是表达审美情感的最佳途径。此时教师要及时抓住时机,让学生记下自己对事物的美的感受。“我手写我口”学生想的说的和写的都一致,文章自然会生动传神,情真意切,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自由作文,尽情抒写生活中的真、善、美,鞭笞人生中的假、丑、恶。学生拥有了较广阔的写作空间,比较容易创作文质兼美或创意的文章,从而进—步激发写作的兴趣。教师还必须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贬恶扬善的同时强调思维的独创性、发散性和新颖性,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特长和个性的发展。教师可利用课堂时间向学生推荐选读报刊杂志上的美文:朗读交流学生文中佳作,扩大和阅读空间,使学生获得审美情感的愉悦,进一步激励学生审美创造的欲望。当学生审美创造的情感和兴趣激发起来时,他们就—定能够在写作中创造美。

课堂教学中美育活动设计还必须处理好几个问题:

1、教材的智力因素和审美因秦,教学中的审美不能脱离教材和教学任务单独进行,应渗透在各知识点、能力点的接受、掌握过程中,与知识教学同步进行。应着眼于从教材内部发掘和发现审美因素,着眼于课堂教学任务系统中确立与之相应的美育子目标。

2、教学生的美育和德育。思想品德教育可以借助语言审美教育的情感陶冶、精神体验、趣味滋养、道德评价等渠道进行,使学科教学中的德育具有情感性、艺术性,减少强加性和说教性。

3、教师与教学中的美育。教师确立教学审美化的意识,从学科的课程学角度把握教材和教学,即把学科教材与教学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化和社会审美背景之中,理解教材的文化内涵和教学的养成功能,以降低应试型的知识传习强度,增强素质型的学养培育力度为目标,设计审美化的教学。

总之,语文课是最有审美价值的课之一,语文课应当激发学生的审美热情,增强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让学生学会发现美、感悟美、创造美,因此我们广大语文教师应作努力。只要我们敢于探索,勇于打破陈旧的教学模式,我们相信,语文教学将会有新的起色,语文课将会变得充满活力,充满生气,充满情趣和美感。

苏州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升本”论文选

参考文献:

[1]沈琪泽.罗丹艺术沦[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

[2] [3]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西安: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0年版 [4]于漪.兴趣情思求知欲——阅读教学艺术谈[J].语文学习 [5]拉奥孔[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P 41

上一篇:公司企业文化征文下一篇:公司企业以人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