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安全管理论文

2022-05-11

第一篇:社区安全管理论文

加强社区档案管理 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摘 要: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国民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越来越关注社会管理工作,社区服务质量逐年提高,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社区档案控制在我国社区服务之中占据非常关键的地位,虽然获得了长足发展,但仍然面临着种种难题。探求问题之因、解困之路,是促进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运作的应有之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目前社区档案管理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提高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途径两个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社区;档案管理;和谐发展

1 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问题

1.1 社区档案收集整理工作问题

目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人员归档意识薄弱,社区居委会普遍存在着工作人员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的现象,极易出现对档案资料的收集不够重视或只重视某个方面资料的收集的问题。再加上工作人员少、工作内容多且杂、办公地点搬迁等不利因素,很难有效、及时、完整地将和谐社区建设所需要的档案信息收集起来,这就导致信息不完整,许多重要的数据由于没有及时收集而无法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保存,利用时无档可查,无据可依,难以发挥档案应有的价值。

1.2 社区档案管理体制问题

目前,大多数社区已经创建了相关的档案管理体制,优化了档案管理的具体流程,提高了档案管理的稳定性,这为提高设计档案管理水平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部分社区还详细规划了档案管理过程的各项职责,并结合管理内容建立了科学的管理模式。但是从整体管理状况来说,仍有众多社区档案管理体制存在很多弊端,例如目前有些居委会尚无档案管理制度,档案管理分散,缺少必要的监督管理体制,基本上处于随意性或自发性管理,各自为政,不少档案分散在个人手中,文件材料缺乏系统整理,文件材料整理不规范,资料处理随意性强,谁收文谁处理,缺乏有效管理,更谈不上开发利用。更有甚者,把档案捆起来放进麻袋了事。此外,还有部分单位档案管理者本身的认知水平不高,对制度的落实力度也很低,从而导致档案管理活动停留于表面,不能得到深度开展。加之制度的制定和国家标准建立有巨大空隙,造成经费与设备存在诸多问题,影响档案管理活动的开展。

1.3 社区档案管理设备基础问题

社区档案是由社区居委会管理的,社区居委会物质条件直接决定了社区档案管理环境的好坏。从我们实地调研获知的情况来看,无论是新建社区还是由原来的居委会演化而来的社区,档案管理物质基础差是一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社区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常见问题是硬件设备不佳,相当一部分社区的档案存储设施陈旧、档案用具奇缺。部分单位的档案管理设备主要选择铁皮柜,少数条件稍好的社区,尚能把档案放在木橱柜里,但大多数社区至今没有专门的档案室,档案橱柜严重不足,各类装具破损不堪,档案存放杂乱无章,或用绳扎布捆,或用纸裹袋包,随便把档案往角落一堆。时间一长,档案丢失散失、受潮霉变、虫蛀损坏等现象在所难免,如此就造成档案遗失情况严重。加上部分单位中配套设施不完整,缺少相关的监控设施,进而提高了档案损毁的概率。此外,信息系统的使用水平不高,造成档案存储还停留于纸质材料方面,如此大幅度降低了档案管理质量,增加了管理的困难性。

2 提高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对策

2.1 深入宣传,增强档案管理意识

针对部分社区档案意识薄弱,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的现象,现阶段必须首先在社区管理人员中加强对社区档案管理的宣传和教育,引起社区管理层对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视,档案部门要通过在社区举办档案展览、印发宣传材料、挂横幅、贴标语、出板报、设立咨询点等手段,并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扩大对社区的档案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提高档案意识。同时还可以组织参观学习,通过到那些社区档案管理见成效的社区去参观,让他们看到社区档案管理在和谐社区建设活动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并可以通过定期的交流和学习,互相探讨在和谐社区建设中开展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经验和教训,进一步强化社区管理人员对社区档案管理的重视程度。宣传社区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和城市两个文明建设的关系,真正把档案工作作为社区基础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做到社区建档与社区各项工作同步。

2.2 建立规范的档案管理制度

目前,国内社区档案管理活动缺少严格的管理机制,唯有强化档案管理业务的规范化体系建立,方可在日常业务中起到约束作用,处理档案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档案管理部门要按照《档案法》及有关规章主动引导、督促、检查、指导社区抓好档案全过程管理。制定必要的档案管理制度,做到有法可依、有规可循,有具体操作方法可用,处理好建制变动后居委会档案的流向与归属问题。切实做到有领导分管,有专人负责,有专柜保管,使社区档案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标准化。各社区应建立健全社区建设文件材料的立卷归档、保密保管、奖惩、借阅登记制度和岗位责任制,把文件材料的形成、积累、整理列入有关人员的职责范围。主动与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取得联系,并自觉接受他们在业务上的指导、监督,使档案工作科学化、规范化,保证档案工作与社区建设同步进行。

2.3 建立信息化档案管理方式

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社区档案管理工作有效运转,应以相应的经费、场所、用具等物质条件为保障。要充分地认识到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资源,加大对档案管理工作的投入力度,尤其是推进档案管理工作信息化建设,需要完善计算机设备以及各种软硬件条件等。和谐社区建设环境下的社区档案服务工作,首先应该针对和谐社区建设活动的需要和社区居民的需求,利用数字技术建立起社区信息中心或社区数据库。一方面,拓展档案范围。扩大档案范围,对迎合用户使用档案的要求带来了方便。范围的扩大能够帮助管理者更好地了解居民的档案资料,优化用户的档案信息,进而了解用户的生活需求,然后档案管理者能够通过这类资料的采集与整理,并借助网络信息系统定期加以公布,以迎合居民的要求,提高档案管理服务水平。另一方面,提高管理质量。制定健全的档案管理体制,优化软硬建设备的创建,并强化档案管理者信息化培训力度,以降低档案管理阶段问题出现的频率,提高管理质量,确保信息化档案管理活动的进行。

2.4 强化社区工作人员技能培训

在目前科技信息系统高速发展的背景下,社区档案管理采取信息化操作方法已是大势所趋。很多社区未能及时调整工作模式,由于专业档案管理者数量不多,部分社区选聘了很多非专业化管理者从事该项工作,还有部分社区内由从事其他任务的服务者来兼职这项工作,工作人员对于网络操作流程不熟悉、计算机操作技能无法满足具体业务要求,是目前档案工作管理者面临的重大难题。可以举办针对性强、时间短、收效快的理论講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的实用技能培训班。对社区内从事社区档案工作的人员组织进行档案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定期的业务培训。只有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各项专业技能,才能更好地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3 结语

和谐社区建设是现代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有效的社区档案管理,社区档案是反映基层社会社情民意的信息主渠道,是把握社会发展脉搏的信息窗口,是探索和谐社区构建之路的纪录片。我们要以社区档案工作为切入点,全面参与并推进和谐社区乃至和谐社会建设活动,并且在长期进行和谐社区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社区档案工作。档案工作者应该在这个实践过程中努力工作,进行理论和实践多方面的创新。此外,和谐社区建设和社区档案管理也需要社区居民的参与和配合,只有领导、基层工作人员与社区居民上下一心,努力克服档案管理与社区建设过程中的各项困难,才能真正促进社区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岳.如何实现社区档案的长效管理[J].社区工作,2006(12).

[2]杨艳艳.社区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J].兰台内外,2019(12):49—50.

[3]由光玉.初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档案管理规范化[J].才智,2018(18):192.

[4]孙佳尧.关于加强社区档案管理工作质量的有效策略探析[J].办公室业务,2018(21):101.

[5]王颖.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人人健康,2016(6):240—241.

[6]孙一鸣.社区档案管理工作常见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7,15(5):136—137.

[7]叶灶琴.城市化进程中和谐社区建设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9.

[8]王志鹏.浅谈创新社会管理模式与和谐社区建设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8,21(18):197—199.

[9]罗文珍.社区档案管理工作的难点与对策研究[J].黑龙江史志,2016(13):95—96.

作者简介:阮丽(1990.8.18),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社会学。

作者:阮丽

第二篇:借鉴发达国家社区管理经验 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方法

摘要:本文通过对自治理论、新公共管理理论和治理理论的研究,对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分析与整合,结合韩国“新村运动”、“小政府、大社会”的美国乡村社区自治以及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新农村建设管理等成功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完善、更具现实意义的框架和基于不同出发点的多种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对策

1农村社区社会管理体制的理论分析

1.1自治理论

自治理论在农村社区自治研究中可以定义为农村社区内部的各种事务均由村民共同选举产生的自治组织来管理。自治理论着重强调政府与社区内部自治组织之间权利的分配,在社区中形成高度自治的权利主体,这一理论相对比较合理。但这一理论在防止各个权利主体因权力关系而发生冲突方面以及对权力组织的定义方面存在明显的缺陷。

1.2新公共管理理论

该理论认为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过程中,必须对政府的角色进行正确的定位。政府作为多元管理主体的核心机构,在社区的事务管理方面,应该扮演组织者、协调者的角色。政府在社区管理中应该去负责政策的制定而不是执行。只有这样,政府才能降低成本,减少规模,有助于社区管理的长远发展。但这一理论也有一定的缺陷,即过于强调政府在社区管理中的主导作用,从而忽略了社区内部自治组织的自治功能。

1.3治理理论

在社区公共事务管理的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治理理论整合了以上两种理论的长处,并避开了它们的缺陷,最终发展成一种新的理论模式。对治理理论的定义主要包含三个重要观点:一是随着社会需求的不断增长,国家和市场无法充分满足社会的需要,社会自组织机构以第三个补充因素的身份出现是必然的;二是新的治理模式与格局打破了长期存在传统的公私分明的组织界限;三是社会自组织团体的核心机制是信任和合作,而不是政府的行政命令和相互之间的竞争。

2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及存在问题

2.1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

由于我国农村的社区制管理起步较慢,研究农村社区管理的资料大多是个别示范农村的零碎经验,而国内已成型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也大部分是借鉴于城市社区,尚不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运行机制主要包括:以“村党支部—社区党小组—党小组组长—党员示范户”为构架的党组织领导运行机制;以“村委会—社区理事会—社区服务站”为构架的村民自治运行机制;以“监督委员会—社区监事会—村民义务监督员”为构架的社区监督运行机制。但实际上,我国管理机构的相关职能并不完善,运行也不是十分的顺畅,可以说还有许多方面需要我们去不断改进和完善。

2.2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

2.2.1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 我国在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过程中采取的是自上而下的方式,政府发挥主导作用,而在社区内部实施自治管理机制。但在实际生活中,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中的角色定位存在一定的偏差,主要表现在政府职能的越位和缺位;农村社区内部管理人员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基层社区组织管理机制不健全,使得真正实行民主的社区数量十分有限,甚至有的政府采用行政手段来管理社区,导致社区农民的自治功能严重弱化。

2.2.2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长期以来,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社会公共服务的发展。而且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制度的建设正刚刚起步,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目前我国农村社区建设的筹资方式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出和农民自筹资金,缺乏多元化的筹资机制。

2.2.3缺乏因地制宜的科学、合理规划 随着我国一些农村社区试点的建设取得成功,农村社区建设的活动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的开展。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对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也逐步提高。但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有些地方以试点的成功做法为模板,盲目的进行模仿,导致农村文化娱乐设施的建设根本无法满足农民实际需求。

2.2.4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不健全 我国城市社区的居民可以享受到公共服务、社会化服务和志愿性服务相结合的多元化服务体系。与城市相比较而言,农村在社区服务质量上则明显较差,大多数农村的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以及社会化服务水平等方面相对薄弱,主要是传统的、邻里之间的和救助性的服务。不仅规模较小,服务水平较低,而且还缺少面向社区居民的物质、精神等多方面需求的服务,不能满足社区居民逐渐多元化的服务需求。

3国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及其启示

3.1国外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经验分析

3.1.1政府主导推动与村民参与相结合:韩国“新村运动” 20世纪70年代初,韩国开始实施“新村运动”,到70 年代后期,全国基本实现了村村通车,基本公共设施全面完成,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农民的法制水平和道德水平有显著提高,城乡得到了同步发展。韩国的“新村运动”得以成功的主要原因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新村运动”加强了政府对农村的发展和管理的干预,但又不是完全包办代替。国家制定了一系列的切实符合农民意愿的建设项目,具体建设方式由社区内部召开村民大会自主决定,这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对“新村运动”的积极性,实现了政府主导推动与村民参与相结合;二是“新村运动”提升了政府对农村社区的管理和服务能力。“新村运动”为这些传统政府官员们提供了为村民服务的机会。通过“新村运动”的实施,地方官员的管理服务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三是“新村运动”促进了农村民主和民间组织的发展。通过实施新村运动,农民民主决策能力有了根本性的提高,增强了农民内部的决策能力和组织化程度。

3.1.2 “小政府、大社会”:美国乡村社区自治模式 美国的乡村社区管理模式,主要是实行公民自治,美国乡村社区里的事务通常由社区中心进行管理。在每一个社区中心都设有一个委员会作为议事机构,委员会成员是由社区居民选举产生的,这些人在当地通常都具有较高的地位和威望,能普遍反映社区居民的意愿,有较高的管理、决策水平,对本社区的长远发展有一定的认识。社区内重大事情实行民主决策,由社区居民自己组织社区内的各种活动,自己管理和解决社区中出现的问题,使得社区内居民和组织都能发挥自己的作用,积极参与乡村社区自治。从长远来看,美国的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乡村社区自治模式将成为世界各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对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中的民主参与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3.1.3可持续发展战略: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新农村建设管理模式 多年来,全面、平衡、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欧洲各国农业政策的整体目标,德国在新农村建设中也融入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了提高农村生活质量,确立了“城乡等值化”理念,并自下而上,由地方社区进行引导,对土地分布的调整,农田基础水利设施的改善,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文化的保护以及娱乐设施的配备等方面做出了整体的规划并加以实施。把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同当地独特优势结合起来,从实际出发,科学的进行规划,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延伸政府的公共服务到农村,使得农村居民也能享受到与城市居民相同的待遇。因此以德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用科学的理念引导农村社区发展的经验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3.2国外的农村社区管理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通过以上对少数外国比较完善的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综合分析可知,虽然每个国家对农村社区管理所采取的措施不尽相同,但是鉴于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现状,国外政府的一些措施是值得学习、借鉴。

3.2.1坚持以农为本 从韩国、美国以及欧盟的农村社区管理过程可以发现,都通过把农民看作农村社区管理的主体,坚持以农为本来激发农民的自主意识和积极性,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因此对于我国农村社区管理来说,坚持以农为本是完善农村社区管理的关键。

3.2.2加大财政投入 从上述几个国家农村社区的发展经验来看,充沛的资金投入是社区管理体制完善与发展的前提。因此我国政府应增加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财政投入,使各项农村建设项目能够顺利开展,促使我国农村社区管理和建设的稳定、长期发展。

3.2.3注重科学规划 尽管上述各国由于地理环境,文化差异等因素使得农村社区发展各异,但是无一例外,他们都进行了充分的、科学的前期规划,使得目标最终得以顺利实现。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地方以及民族的差异,结合当地农民的根本需求,合理的、科学的对我国农村社区的长远发展进行规划。

4完善我国农村社区管理体制的对策建议

4.1转变政府职能,优化社区自治机制

农村社区管理体制发展的前提和保障是转变政府职能,并建立有效的社区自治机制。使政府逐渐由全能型政府转为主导型政府,使社区逐步承担起由政府职能转变的社会职能,逐步培养社区居民的民主意识和民主参与行为。构建权责、分工明确的农村社区自治机构,并坚持以民主自治为原则,保证社区的自治性。制定社区的自治标准化章程,保障社区管理的有序化、规范化。从满足社区居民的根本需求出发,广泛开展医疗卫生服务、文体教育活动等,充分调动社区居民参与民主管理的积极性。同时加强培育社区非政府组织团体,鼓励志愿者参与社区管理。提高居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社区自治功能。

4.2拓宽资金吸纳渠道,建设农村社区资金多元化投入机制

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工程,和城市相比具有建设周期长,投入精力大等特点。而资金问题则是政府在农村社区管理过程中面临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单一渠道,而缺乏有效的投入机制,很难满足我国农村社区建设资金的大量需求。因此,必须创新农村社区管理的资金投入机制,拓宽资金吸纳渠道,除继续逐步增加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外,还应该增加社会力量的投入。

4.3注重科学的规划引领,创新农村社区管理体制

农村社区的所有项目、活动都应先制定规划,把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同当地独特的优势结合起来。规划要强调村民参与,在尊重村民意愿的前提下,从实际出发,科学规划,引导村民参与规划制定的全过程。加强政府与村民之间的相互交流,提高村民参与农村社区规划的积极性。制定与完善相关政策,统一规划建设村民的居住社区,实行“村改居”的创新发展方向,以城市社区管理方向为目标,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提升村民的生活质量,实现农村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最终实现传统农村管理体制的转型。

4.4提高社区服务质量,建立农村社区多元化服务体系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社区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表现出多元化的特点。社区服务建设是农村社区建设的核心,我们应该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结合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特点,逐步建立与完善以公共服务为根本、社会化服务为主体、志愿性服务为辅助的多元化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对贫困人群、残疾人士等特殊群体开展的社会福利与救助;对社区居民提供的便利的社会化服务,如家政服务等;培养社区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组织,鼓励各种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积极地参与社区管理的志愿性服务等。

参考文献

[1]郭扬华.美国农村、农业发展及启示——美国农业金融考察[J].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11,(01).

[2]杨旭辉.国外农村社区:综合性分析与借鉴[D].华中师范大学,2013.

[3]温静.论社区管理创新[D].西南财经大学,2012.

[4]叶齐茂.美国乡村建设见闻录[J].国际城市规划,2007,(03).

[5]仇丽萍.城乡统筹发展视角下农村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与制度创新[J].理论与当代,2011,(01).

[6]袁建军.另一种视角看村民自治[J].河北建筑科技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03).

[7]Goro Takahashi.The need of Agricultural community and the Framework[J].Agriculture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Procedia,2010.

[8]刘宇明.转型期农村基层管理体制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13.

[9]廉靖.着力化解农村社会矛盾[J].理论探索,2010,(04).

作者简介:刘嘉庆,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农村与区域发展;雷庆勇,吉林大学生物与农业工程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涉农企业管理。

作者:刘嘉庆 雷庆勇

第三篇:强化县级社区管理推动新型社区服务

[摘 要]随着新形势下的城市建设、文化氛围和居民生活需要的不断发展,旧的粗放式的物业管理不但不能适应居民日益提高的生活标准,更会产生矛盾进而激化矛盾。本文试论新型社区的完善和发展,以此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

[关键词]社区管理;党建;服务;创新

为认真贯彻落实各级政府关于加强社会管理的有关要求,探索创新社区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强化社区工作保障,完善社区党组织领导下的社区居民自治机制,推动形成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社区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社区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能力与水平,建设“居民自治、管理有序、服务完善、保障有力、文明祥和”的和谐社区,现结合社区工作实际,提出社区管理意见如下:

一、建立物业管理新机制,提高居民生活品质

一是建立分级物业管理体系。建立“县、镇、社区”分级物业管理体系。创建县物业办统筹安排物业日常工作,协调解决物业管理中出现的诸多事项;由物业管理公司负责老旧散楼区的保洁、维修等事宜;社区建立物业服务站,按照物业办的统一安排,依托社区的人力和地缘优势,配齐配强网格长和楼长,选举业主委员会,建立物业工作上下联动、左右贯通的网格化管理模式。

二是对住宅楼区实行分类管理。对社区内由物业公司管理的老旧散住宅楼区,协调解决物业管理活动中的各种事宜。组织召开业主大会和选举业主委员会,对社区内由其它物业公司管理的的区域,重点是加强对物业服务企业的监管,逐步推进该区域物业管理的标准化和规范化。

三是加强对业主的引导和约束。加大对业主进行物业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宣传力度,引导他们能自觉遵守业主文明公约,积极参与物业管理,发挥自治作用。同时,由物业服务企业或业主委员会为业主建立诚信档案,交由社区存档。

二、推进社区文化建设,搭建居民活动的舞台

一是为居民活动提供场所。按照“小办公、大服务”的理念,社区办公面积要严格控制,其余空间全部用于开展社区服务和文体娱乐活动。要让居民在社区,有温暖的活动场所,让居民更加愿意参与社区文化活动,增强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是优化社区广场文化阵地。充分整合,优化已建成的面积较大的休闲广场,把活跃在街道两侧的文艺团队全部引导过来,壮大社区文艺力量,规范城镇的文化活动秩序。

三是组建社区文艺团体。进一步挖掘热爱社区文化事业并有一技之长的文化能人,加大对文化能人的培训和指导,通过文化能人的“传、帮、带”作用,组建各类文艺团体,推动社区文化建设向纵深开展。

四是严格社区文化考核。把社区开展文化活动情况,作为年末对社区进行考核的重要内容,制定考核办法,明确工作制度。

三、规范社区服务行为,完善民生保障的平台

一是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推进以劳动就业、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治安、医疗卫生、人口计生、文化体育等为主要内容的政府公共服务覆盖到社区。

二是鼓励市场化服务。积极鼓励和扶持各类组织、单位和个人兴办养老、购物、餐饮、美发、维修、中介等便民服务业,构筑方便、舒适的生活服务圈,积极引导市场化服务覆盖到社区。

三是加强志愿者服务。加强志愿者队伍建设,推行社区志愿服务注册制度,创新志愿服务机制,依托社区志愿服务组织,建立党委政府倡导、社区组织扶持、共产党员带头、社区义工引领、驻区单位和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志愿服务新格局,实现志愿服务覆盖到社区。

四是推广信息化服务。深化社区信息系统建设,推广以网格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社区管理和服务信息专用系统建设,实现数据一次收集、资源多方共享,逐步为社区居民提供“一网式”、“一线式”综合服务,实现社区服务和社区事务管理的信息化,促进各项服务水平的提升。

四、推行社区准入机制,形成良性互动氛围

一是把原街道办事处的职能全部下沉到社区,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统一招聘、考核,对社区领导干部可以建议使用。对社区财务事务进行统一管理,统筹社区各种活动,保证社区各项工作规范有序。

二是各单位、各部门交由社区办理的工作,一律实行准入制度。除了有明文规定应该由社区组织承担的工作以外,其它事项,由相关单位提出申请,经同意后方可进入社区。对未经准入的事项,社区将不予承担。

三是对事关居民切身利益的问题,各相关单位、部门要建立联动反应机制,明确责任,快速反应,与社区密切配合,及时、有效解决居民诉求,切实保障居民的合法权益,维护基层社会稳定。

五、建立运行保障机制,推动社区长足发展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健全、完善政府领导,民政部门指导,有关部门配合,社会力量支持,社区组织主办,社区居民广泛参与的社区建设组织体系。各单位、各部门在社区公益用房规划选址、建设审批、办理证照、产权移交、完善设施、丰富服务内容等工作中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类指导,稳步推进,努力形成推进社区建设的合力,为社区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二是提高经费保障。把社区建设资金纳入县财政预算,保证社区正常办公,开展各项服务活动以及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社区人才队伍建设等支出;鼓励社区自主创业,增加造血功能;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个人以多种形式捐赠或兴办社区服务事业,建立多元投入分担机制和长效机制。

三是提供人才保障。加大对社区干部的专职培训,每年培训时间至少要达到20学时;有计划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高素质的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公开招录公益性岗位人员或社区义工,并把公益性岗位人员纳入社区管理;建立社区、各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才共享机制,多吸收优秀人才到社区挂职,以补充新形势下社区任务日趋繁重,但专业型、管理型、公益型人才配置不足的问题。

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夯实社区服务基础

一是加强社区公益用房建设。社区公益用房是社区服务载体的基础。要切实保证社区公益用房按照住宅小区房屋建筑总面积2‰的比例进行规划、设计、建设,严格建筑质量监管,由政府和民政部门验收,确保交付使用。

二是完善社区配套设施建设。要落实与社区公益用房相配套的办公设备、活动设施和活动场地,按社区居民需求设置文化娱乐、图书阅览、医疗卫生、健身康复、司法援助等服务项目,有条件的社区还可以设置慈善超市等服务区域,配齐各类服务所需的附属设施和物资。

三是统一社区公益用房产权和使用权。将居民住宅小区按建筑总面积2‰比例建设的社区公益用房产权,由开发单位移交给物业办或社区,产权属于全体业主,使产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相统一,以利于对社区公益用房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科学整合、合理配置。

七、创新发展理念,推进标准化示范社区建设

一是推进社区建设的标准化。社区建设的标准化包括公益用房建设的标准化和设施的敞开化与透明化。切实做到社区的公益用房面积达标,设施设备齐全、使用公开透明。要结合城镇开发和改造,科学规划布局,逐步把各个社区都打造成较大型的标准化示范社区。

二是推进社区服务的标准化。社区服务的标准化包括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场服务个性化,志愿服务组织化,义务服务体系化。要突出社区服务的主旨和核心,实事求是,按需设置,逐步提升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效率。

三是推进社区队伍的标准化。社区队伍的标准化包括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和社会化。社区人员应具有流动性,建立社区人员吸引、选拔、流动平台,逐步让文化程度高、管理能力强、思想品德好的专业人员进入。

四是推进社区管理的标准化。管理的标准化包括管理的扁平化、信息化和网格化。社区要尽量减少管理层级,简化手续,提高办事效率;要努力打造社区管理信息服务平台,通过有效管理,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社区管理体制,为建设和谐社区奠定坚实的基础。

八、构筑大党建格局,强化社区党的领导

(一)加强社区党组织建设,拓展社区党建工作内涵

一是加强组织建设,扩大党的工作覆盖面。按照党章和党内有关规定,成立党的基层组织。党员数量少,尚不能单独建立党支部的,上级党组织可采取向这些地方选派、输送、推荐符合条件的党员或发展新党员等措施,为单独建立党组织创造条件。

二是探索有效途径,发挥党员干部的表率作用。组织开展“党员干部进社区、服务百姓在基层”活动,增强党员干部的社区居民意识,推行在职党员干部“双重管理”,组织在职和离退休党员干部发挥表率作用,利用“八小时”以外和节假日等业余时间,参加社区公益活动。

三是抓好教育管理,提高党员干部的综合素质。依托县委党校,把社区领导干部普遍培训一遍。坚持完善党的民主集中制,社区党组织要严格组织生活,坚持“三会一课”和民主评议党员等制度。抓好党员教育阵地建设,有条件的可建立党员活动室,配备必要的设施。

四是创新工作体制,增强社区党组织的号召力。探索实行党员报告制、评议制、会签制等做法,增强社区党总支的权威,保证社区党总支领导核心作用的发挥。制定有关章程和制度,定期召开会议,及时通报情况,交流社区党建工作的信息和经验,协调工作开展。

(二)加强社区其它组织建设,为社区党建提供支撑

一是加强社区自治组织建设。深入开展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为主要内容的社区民主自治实践活动,推进社区自治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

二是加强社区群团组织建设。建立健全社区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老年协会、计生协会等群团组织机构,按照层级负责的原则,在社区安排专兼职力量,切实发挥群团组织联系社区居民,服务基层社会的桥梁纽带作用。

三是加强社区社会组织建设。培育、发展以满足居民兴趣和需求为重点的各类社会组织,建立健全社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制度,实行分类管理,对开办效果好、居民满意度高的社区社会组织予以扶持。

〔参 考 文 献〕

〔1〕付望舒.我国社区服务发展研究〔D〕.山东大学,2009.

〔2〕黎昕.中国社区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

〔3〕徐金燕,陆自荣.城市社区自治组织在社区管理发展中的困境及其破解〔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4〕王青.城市社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管理学刊,2010.

〔5〕董傅年.社区环境建设与管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6〕齐九根.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模式研究——以资阳市城市社区管理服务为例〔D〕.西南财经大学,2013.

〔责任编辑:谭 蕊〕

作者:丛森

上一篇:经管专业毕业论文下一篇:科学实验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