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

2023-02-23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教学中, 我们应遵循新课标的这一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努力创设一种平等对话的课堂氛围。那么, 如何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做到平等对话呢?笔者尝试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些探索。

一、巧设问题, 形成对话期待

对话教学应从问题入手, 语文知识则隐含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能力的发展将借助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实现。因此, 教师要围绕主题寻找学生感兴趣的切入点巧妙设置问题, 构成悬念, 以引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期待。如, 我在上《世说新语·咏雪》一文时, 就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课文中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纷纷”, 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课堂顿时安静下来, 学生若有所思。一会儿便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有学生说“撒盐空中”好, 因为盐和雪都是白的;也有学生说, “柳絮因风起”好, 因为它让人感到了雪漫天飞舞的情态, 给人以想象的空间……通过这一问题的设置, 让学生产生了迫切的阅读愿望。这样, 学生在阅读课文的过程中, 就可以理解到写景该如何赋形传神, 感受到作者在文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深入体会文本内容, 发现文本之美, 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又如, 在教学《与朱元思书》一课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作者说,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这一段山水到底奇在哪里, 异在何处?这样围绕关键词句设问, 就能让学生带着问题与文本进行对话, 有的放矢地完成课堂教学的任务, 体现了教学目标的明确性, 课堂教学价值的集中性。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巧设问题情景, 与学生展开自由对话, 围绕主题不断引出对话话题, 与学生自由而平等地辩论。采用一切机智和手段, 最大程度地“挑逗”起他们的强烈对话欲望, 激发起他们的交流冲动和热情, 使之更深层地理解文本、表达出自己独特的见解。

二、填空引导, 深化对话深度

真正的对话是动态的、交互的, 在每一层对话中学生都始终是最核心的。所以, 我们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强调学生自行发现自行理解文本的意义, 让学生学会自主阅读。但是, 这种自主与独立并不是排它的、自我的或是漫无边际的, 它应该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因此, 在课改的新理念下, 我尝试着“填空式”的对话方式。例如, 在教学《木兰诗》时, 为了让学生深刻领会课文内容, 我设计了这样一个填空式问题:“我从句子中, 读出了这是一首赞颂木兰的诗”。本填空设计的目的是通过对课文语段的品味感悟, 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在这个简洁明了的填空指引下, 在这个人人有话说的课堂里, 一次学生与文本的真正对话进行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让学生自由地发言, 也从一定程度上激发出学生直抒胸臆的勇气与胆量, 奠定了语文课堂平等自由的基调, 刺激了学生课堂上的应变能力、思维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师的活动与学生的活动及学生之间的活动有机地融合为一体。这种师生互动的形式, 使师生在课堂中能和谐地相处, 优等生的才能得以发展, 中等生得到锻炼, 后进生得到帮助, 从而促进了师生双边活动的有效开展, 提升了课堂教学的质量。

实践性是新课程的特点, 教师不要对课文作过多的分析讲解, 而应侧重引导学生在自读中自悟自得。巧设填空, 使教学长文短教, 使理解深入浅出, 使对话得到深化, 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也减轻了学生学习的负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三、拓展思维, 充实对话内容

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 应适时适量地拓展与文本有关的资源, 来激发学生的想象或联想, 调动他们的生活经验, 展开对文本的深层次对话, 以利于深入挖掘文本的人文内涵。比如, 在教学《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一文时, 在学生对课文内容基本理解后, 我便提出了这样一个话题: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围绕这一话题, 课堂上有学生说失礼, 因为“友人惭”了, 就应该宽容一些, 何况人家是长辈;也有学生说不失礼, 因为友人骂他的父亲“非人哉”, 无礼在先, 元方入门不顾已经很委婉了;也有同学说元方当时年方七岁, 我们七岁的时候还啥都不懂得呢, 我们不应该对元方求全责备……这样拓展思维, 能帮助学生达到真正的有深度地解读文本, 个性化地表达自己的见解。再如, 在《乡愁》的教学中, 我也注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乡愁》是余光中离开祖国大陆足有20年后饱含深情所写的一首小诗。诗中注入了作者对大陆故乡的思念和对海峡两岸和平统一的渴望, 他把乡愁化作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 这四个意向表现了四种特定的内涵: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为了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节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进行想象或联想, 每个学生都能用自己的语言积累表达出缕缕深情。其中一位女生选择了“丧母之哀”一节, 表达了自己对逝去的外婆的思念, 感情真挚, 句句动人, 不少学生在她的感情牵引下热泪盈眶。在这样的对话训练中, 对于跨越时代的乡愁的理解缩小了空间的距离, 学生与作者、与文本进行了一次心灵的沟通与精神的交融, 也触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高了阅读能力。这样的对话便是深入而有价值的对话。

总之, 语文教学中的对话过程是师生、生生间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对话的结果是师生认知、思想情感的渐进与提升。在这过程中, 教师既要重视对话的设计, 更要关注课堂进程, 善于倾听, 积极回应, 引发交流, 让对话在语文课堂中自由飞扬, 真正实现鲜活的、富有生命力的课堂。

上一篇:海水淡化用中空纤维膜的研发及应用下一篇:企业领导经济管理的创新实践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