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原理课程简

2022-07-05

第一篇:经济学原理课程简

《经济学原理》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名称:经济学原理

Principles of Economics

二、课程编码:

三、学时与学分:48/2

四、先修课程:无

五、课程教学目标

1.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基本理论。

2. 引导学生运用一些基本的经济分析方法和工具,对有关理论和模型进行一些实证性的描述和分析;

3. 引导学生运用上述基本知识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和进行课外科技活动。

六、适用学科专业

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金融等专业

七、基本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 经济学十大原理(2学时)

人们如何作出决策 人们如何相互交易 整体经济如何运行

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市场如何运行(2学时)

像经济学家一样思考 相互依存与贸易的好处 供给与需求(1):市场如何运行  弹性及其应用(2学时)

需求弹性 供给弹性

供给、需求和弹性的三种应用  供给、需求与政府政策(2学时)

价格控制 税收

 消费者、生产者与市场效率;应用:赋税的代价(2学时)

消费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 市场效率

赋税的无谓损失 无谓损失的决定因素

无谓损失和税收收入随税收变动而变动  应用:国际贸易(2学时)

贸易的决定因素 贸易的赢家和输家 各种限制贸易的观点  外部性(2学时)

外部性和市场无效率 外部性的私人解决方法 

 针对外部性的公共政策

公共物品和公有资源(2学时) 不同类型的物品 公共物品 公有资源

生产成本(2学时) 什么是成本 生产与成本

成本的各种衡量 短期与长期成本

竞争市场上的企业(2学时) 竞争市场

利润最大化与竞争企业的供给曲线 竞争市场的供给曲线 垄断(2学时) 产生垄断的原因

垄断者如何做出生产与定价决策 垄断的福利代价 对垄断的公共政策 价格歧视

寡头(2学时)

在垄断和完全竞争之间 只有少数几个卖者的市场 博弈论与合作经济学 针对寡头的公共政策 垄断竞争(2学时) 有差别产品的竞争 广告

生产要素市场(2学时) 劳动需求 劳动的供给

劳动市场的均衡

其他生产要素:土地和资本 收入与歧视(2学时) 决定均衡工资的若干因素 歧视经济学

收入不平等与贫困(2学时) 不平等的衡量

收入再分配的政治哲学 减少贫困的政策

一国收入的衡量(2学时) 经济的收入与支出 国内生产总值的衡量 GDP的组成部分 实际GDP与名义GDP GDP与经济福利

 生活费用的衡量(2学时)

消费物价指数

根据通货膨胀的影响校正经济变量  生产与增长(2学时)

世界各国的经济增长 生产率:作用及决定因素 经济增长和公共政策

 储蓄、投资和金融体系(2学时)

美国经济中的金融结构

国民收入账户中的储蓄与投资 可贷资金市场

 基本金融工具(2学时)

现值:衡量货币的时间价值 风险管理 资产评价

 失业与自然率(2学时)

失业的确认 寻找工作 最低工资法

公会和集体谈判 效率工资理论

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2学时)

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的代价

八、教学方法

本课程和理论性较强,但其应用性十分突出,为加深对原理的认识,教学必须注重案例的学习和研讨,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布置学生查资料,组织有关专题讲座。

九、教材及参考书(请详细一些)  经济学原理(第三版),曼昆(梁小民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年  西方经济学教程,梁小民,中国统计出版社。2001

十、课程考核方式

1 .布置作业10-12次,其成绩占总成绩30%; 2. 期末闭卷考试成绩总成绩70%。

第二篇: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经济学原理》课程复习题

厦门大学网络教育2012-2013学年第二学期

《经济学原理》课程复习题

一、选择题

1、经济学是研究(B)

A、如何完全满足我们无限的欲望B、社会如何管理其稀缺资源 C、如何把我们的欲望减少到我们得到满足为止D、如何避免进行权衡取舍

2、以下哪一项描述了经济增长(A)

A、沿着生产可能性边界向资本品移动B、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外移动 C、生产可能性边界向内移动D、从该曲线内向曲线移动

3、如果一个国家在生产一种物品上有比较优势(A)

A、它可以以低于其贸易伙伴的机会成本生产该物品

B、它可以用少于其贸易伙伴的资源来生产该物品

C、它可以通过限制该物品的进口而获益

D、只有这个国家应该是有能力生产该物品的国家

4、如果一种物品价格高于其均衡价格(B)

A、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会上升B、存在过剩,而且价格将会下降

C、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会上升D、存在短缺,而且价格将会下降

5、如果一个鞋匠购买了100美元的皮革和60美元的线,并用它们生产并向消费者出售了价值600美元的鞋,对GDP的贡献是(C)

A、60美元B、100美元C、600美元D、160美元

6、凯恩斯的流动偏好利率理论表明,决定利率的是(C)

A、可贷资本的供求B、劳动的供求 C、总供给和总需求D、货币的供求

7、约束性价格上限(A)

A、过剩B、短缺C、均衡D、短缺或过剩取决于确定的价格上限在均衡价格之上还是之下

8、如果通货膨胀率是8%,实际利率是3%,那么名义利率是(B)

A、5%B、11%C、24%D、-5%

9、如果实际通货膨胀结果高于人们预期,那么(B)

B、财富从债权人向债务人再分配

C、财富从债务人向债权人再分配

D、没有发生再分配

E、实际利率不受影响

10、以下哪一种表述最好的说明了货币供给增加如何移动总需求(B)

7、货币供给向右移动,利率上升,投资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8、货币供给向右移动,利率下降,投资增加,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9、货币供给向右移动,价格上升,支出减少,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

货币供给向右移动,价格下降,支出下降,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

二、判断题(“Y”代表对,“N”代表错误)

1、只有当一种行为的边际利益大于边际成本时,理性人才行动(Y)

2、钢铁价格的上升使汽车的供给向右移动(N)

3、 如果一种物品是需求缺乏价格弹性,那么其价格上升将增加市场的总收益(Y)

4、降低法定准备金提高了货币乘数并增加了货币供给(Y)

5、在一个封闭经济中,无论储蓄来自公共还是私人,投资总等于储蓄(Y)

6、 如果决策选择使经济走出衰退,就应该用减少总需求的政策工具(N)

7、 M1货币供给包括现金、活期存款、旅行支票以及其他支票存款(Y)

8、 通货膨胀侵蚀了人们工资的价值,并降低了他们的生活水平(Y)

9、 在长期中,政府支出增加会增加产量,并使物价上升(N)

10、假设政府增加了100亿美元支出,如果挤出效应大于乘数效应,那么总需求曲线向右的移动大于100亿美元(Y)

三、名词解释

1、消费者剩余

答:消费者剩余是指消费者购买一定数量的商品所愿支付的最高价格总额与其实际支付的价格总额之前的差额。

2、GDP

答:GDP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中所生产出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劳务的价值,常被公认为衡量国家经济状况的最佳指标。

3、自然失业率

答:指充分就业下的失业率。自然失业率即是一个不会造成通货膨胀的失业率。 从整个经济看来,任何时候都会有一些正在寻找工作的人,经济学家把在这种情况下的失业称为自然失业率,所以,经济学家对自然失业率的定义,有时被称作"充分就业状态下的失业率",有时也被称作无加速通货膨胀下的失业率。

4、机会成本

答:机会成本是指做一个选择后所失的不做该选择而可能获得的最大利益。

5、价格歧视

答:实质上是一种价格差异,通常指商品或服务的提供者在向不同的接受者提供相同等级、相同质量的商品或服务时,在接受者之间实行不同的销售价格或收费标准。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就同一种商品或者服务,对若干买主实行不同的售价,则构成价格歧视行为。价格歧视是一种重要的垄断定价行为,是垄断企业通过差别价格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定价策略。

6、货币中性

答:货币中性是货币数量论一个基本命题的简述,是指货币供给的增长将导致价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长,对于实际产出水平没有产生影响。

7、通货膨胀

答:指因货币供给大于货币实际需求,也即现实购买力大于产出供给,导致货币贬值,而引起的一段时间内物价持续而普遍地上涨现象。其实质是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供远小于求)。纸币、含金量低的铸币、信用货币,过度发行都会导致通胀。

8、总需求曲线

答:总需求曲线表示在一系列价格总水平下经济社会的均衡的总支出水平

四、计算题

1、市场研究显示以下有关巧克力棒市场的有关信息,需求表可以表示为方程式:Qd=1600-300P,这里Qd是需求量,P是价格,供给表可以表示为方程:Qs=1400+700P,Qs是供给量。

(1)计算此时巧克力棒市场的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

(2)当巧克力棒的价格上升到0.3元时,计算此时巧克力棒的需求价格弹性(用

中点法)

答:当需求量等于供给量时市场达到均衡,即Qd=Qs

1600-300P=1400+700P

解此方程得:P=0.2,

Qd=1600-300*0.2=1540

Qs=1400+700*0.2=1540

所以,巧克力棒市场的均衡价格为0.2元,均衡数量为1540

当巧克力棒的市场价格上升为0.3时,其需求数量为Qd=1600-300-0.3=1510,因此,用中点法计算的巧克力棒的需求价格弹性为:

巧克力棒的需求价格弹性=0.0

12、假设一个封闭的经济只包括牛奶和蜂蜜两种产品,以下是牛奶和蜂蜜之间的一些数据:

(1)把2008年最为基年,计算每一年的名义GDP,真实GDP和GDP平减指数

(2)在2009年或在2010年,经济福利增加了吗?解释之。

五、简答题

1、为什么摩擦性失业是不可避免的?政府如何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

答: 摩擦性失业是由使工人与工作相匹配的过程所引起的失业。这种失业通常是不同企业间劳动需求变动的结果。摩擦性失业不可避免是因为经济总是在变动,这种变动使得一些企业创造出了岗位,而另一些企业中的工作岗位被消除了,伴随着这一过程,衰落行业的工人发现他们失去了工作,并要寻找新工作。政府可以通过各种方式有利于失业寻找工作从布降低摩擦性失业的数量。一种方法是通过政府管理的就业机构,这种机构发布有关工作空位的信息。另一种方法是通过公共培训计划,它的目的是使衰落行业的工人易于转移到增长行业中,并帮助处

于不利地位的群体脱贫。

2、什么是竞争市场?简单描述竞争市场的市场特征。

答:竞争性市场指消费者和企业都是价格接受者的市场。也就是说,在竞争性市场里,对包括消费者和企业在内的所有交易者来说,商品的交易价格是外界给定的,单个消费者或单个企业没有能力影响商品的交易价格。

完全竞争市场需要满足的条件:产品是同质的,即彼此可以完全替代: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每个人都只是市场价格的接受者而不是制定者;企业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该行业,也就是说资源可以自由流动,资源在不同行业间的转移没有成本(无行业壁垒);买卖双方都具有完全的信息。

4、简述央行的货币政策工具

答:

1、再贴现率政策:央行最早运用的货币政策工具,通过变动给商业银行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放款利率来调节货币供应量,用这种方法来控制银行准备金效果非常有限。

2、公开市场业务:最重要也是最常用的工具,是指央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政府证券以控制货币供给和利率的政策行为。

3、变动法定准备金率:如果央行认为需要增加货币供给就可以降低法定准备金率,理论上说变动法定准备金率是央行调整货币供给的最简单的方法,但很少使用。

以上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常常配合使用。

4、假设经济处于长期均衡

(1)用总需求与总供给模型说明最初的均衡(称为A点)。务必包括短期总供给与长期总供给

(2)中央银行增加了5%的货币供给。用你的图形说明随着经济从最初的均衡转向新的短期均衡(称为B点),产量和物价水平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动。

第三篇:现代管理原理简答

1:如何理解管理的内涵?

答:管理是管理者为为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对组织淘汰和组织活动有意识、有组织、不断地进行的协调活动。它包含以下几层意思:(1)管理是一种有意识、有组织的群体活动。(2)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协调过程,主要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活动和利益关系,它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的始终。(3)管理是围绕着某一共同目标进行的,目标不明确,管理便无从谈起,目标是否切事实际,直接关系到管理的成败或成效的高低。(4)管理的目的在于有效地达到组织目标,在于提高组织活动的成效。(5)管理的对象是组织资源和组织活动。 2:管理具有怎么样的性质?

答:作为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管理具有如下独特的性质:(1)管理具有二重性。(2)管理具有科学性。(3)管理具有艺术性。

3:影响组织的外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的外部环境是指对组织的绩效起着潜在的影响的外部因素,它分为宏观环境和产业环境两部分。 宏观环境,又称为社会大环境,是指对某一特定社会中的所有组织都发生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竞经济环境、技术环境、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全球化环境。

产业环境,又称作具体环境或中观环境,是指与特定组织直接发生联系的环境因素。包括竞争对手、顾客、供应商、战略合作伙伴、政府管理部门、新闻传播媒介等。

4:影响组织的内部环境因素有哪些?

答:组织内部环境是指组织拥有的资源条件,它包括组织内部的物质环境和文化环境。

组织物质环境,是指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主要包括组织的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力资源、技术资源等。

组织文化环境,组织文化是指组织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且为组织成员普遍认可和遵循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价值观念、团体意识、行为规范和思维模式的总和。

5、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答:(1)制订科学的作业方法。(2)科学地选择和培训工人。(3)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4)将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开。(5)实行职能工长制。(6)在管理上实行例外原则。

6、什么是管理理论的丛林?

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生产社会化程度日益提高,引起了人们对管理理论的重视,管理思想得到了丰富和发展,出现了许多新的管理理论和管理学说,形成众多的学派。这些理论和学派,在历史源渊和内容上相互影响和联系,形成了盘根错节、争相竞荣的局面,被称为“管理理论的丛林”。它们包括:管理过程学派、经验学派、系统管理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

7、人际关系学说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在霍桑试验的基础上,梅奥创立了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是:(1)职工是“社会人”。(2)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提高工人的士气,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3)企业存在着“非正式组织”。

8、什么是计划工作?它具有怎样的性质?

答:计划工作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计划工作,是指包括制定计划、执行计划和检查计划执行情况三个环节在内的工作过程。狭义的计划工作主要是指制定计划。

计划工作具有如下性质:(1)目的性。(2)主导性。(3)普遍性。(4)效率性。(5)灵活性。(6)创造性。

9、目标的含义和性质是什么?

答:目标的含义:目标是期望的成果。这些成果可能是个人的、部门的或整个组织的努力方向。目标的性质: (1)组织目标具有多重性。(2)目标具有层次性。(3)目标具有变动性。

10、确定目标的原则是什么? 答:(1)现实性原则。(2)关键性原则。(3)定量化原则。(4)协调性原则。(5)权变原则。

11、什么是目标管理?它有哪些优势与缺陷?

答:目标管理是一个全面的管理系统。它用系统的方法,使许多关键管理活动结合起来,高效率地实现个人目标和组织目标。具体而言,它是一种通过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目标、依据目标进行考核评价来实施管理任务的管理方法。目标管理主要有以下优势:(1)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2)有助于组织机构的改革。(3)有效地激励职工完成组织目标。(4)实行有效的监督与控制,减少无效劳动。目标管理的缺陷主要表现在:(1)目标制定较为困难。(2)目标制定与分解中的职工参与费时、费力。(3)目标成果的考核与奖惩难以完全一致。(4)职工素质差异影响目标管理方法的实施。

12、战略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答:战略就是指组织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综合分析组织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基础上做出的一系列带有全局性和长远性的谋划。它具有以下特点:(1)全局性(2)长远性(3)纲领性(4)客观性(5)竞争性。(6)风险性。

13、战略管理的含义。

答:战略管理,是为了实现长期生存和发展,在对组织内部资源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分析的基础上,确定战略目标和实现目标的有效战略,并将战略付诸实施和对战略实施过程进行控制和评价的一个动态过程。战略管理是组织高层管理人员最重要的职责。

14、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答:一项有效的组织战略应包括五个基本要素:战略远景、目标与目的、资源、业务和组织。

15、一个企业组织的战略体系由哪些部分组成? 答:一个组织的战略分为三个层次,即公司层战略、业务层战略和职能战略。

16、产业竞争结构分析的主要内容。 答:(1)现在企业之间的竞争强度。(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3)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5)替代品的威胁。

17、总体战略的类型有哪些? 答:公司总体战略有三种类型:(1)稳定型战略。(2)发展型战略。(3)收缩型战略。

18、稳定型战略的利弊是什么? 答:稳定型战略的好处就是:(1)不会因战略的突然改变而引起在资源分配、组织结构和人员安排上的大变动,有助于实现企业的平稳发展。(2)稳定型战略的风险较小。稳定型战略也有弊端:(1)组织只求稳定发展,可能会丧失外部环境提供的一些发展机会。(2)采取稳定型战略可能会助长组织管理层墨守陈规、因循守旧的懒惰思想,甚至形成不思进取、回避风险的组织文化,这对于组织的长远发展将是不利的。

19、发展型战略的三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答:发展型战略,也称为扩张型战略,是一种在现有战略起点基础上,向更高目标发展的总体战略。主要有三种形式:

(1)密集型发展战略。(2)一体化发展战略。(3)多元化发展战略。

20、收缩型战略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答:收缩型战略是一种缩小组织经营规模或经营范围的战略。主要有三种基本形式: 1)抽资转向战略。(2)调整性战略。(3)放弃战略。

21、竞争战略的三种类型是什么?

答:竞争战略,也就是业务层战略。波特教授提出了三种可供选择的一般性竞争战略,分别是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集中化战略。

22、如何理解决策的含义?

答:决策,是指为了达到一定的目标,采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和手段,从两个以上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准确理解决策需要把握以下问题:(1)决策要有明确的目标。(2)决策要有可供挑选的可行方案。(3)决策要作分析评价。(4)决策具有科学性。(5)决策要遵循满意原则。

23、现代企业管理决策具有哪些特点? 答:(1)决策问题越来越复杂且影响面越来越大。(2)决策时间要求越来越短。(3)决策所包含的信息量越来越大。(4)决策主体由个人转向群体。

24、什么是德尔菲法和头脑风暴法? 答:德尔菲法是由美国兰德公司于20世纪50年代初发明的一种预测、决策方法,是一种改进的专家意见法,其实质是有反馈的函询调查。它有两个基本点,即函询和反馈。采取多轮函询与反馈的方法,集中意见,得出结论。

头脑风暴法也叫思维共振法、畅谈会法。这是由美国创造学家A·F·奥斯本首创的一种预测、决策方法。其基本思路是:邀请有关专家在敞开思路、不受约束的气氛下,针对决策问题畅所欲言。通过专家之间的信息交流,引起思维共振,产生连锁效应,从而导致创造性思维的出现。

25、如何理解组织结构的含义?

答:组织结构,就是反映人、职位、任务以及它们之间的特定关系的网络。正确认识组织结构的含义,必须把握三方面的要素:(1)组织结构决定了组织中的正式报告关系。(2)组织结构明确了将个体组合成部门、部门再组合成整个组织的方式。(3)组织结构包含了确保跨部门沟通、协作的制度设计。

26、组织结构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答:组织结构设计是指一个正式组织为了实现其长期或者阶段性目标,设计或变革组织的结构体系的工作。设计组织结构应该遵循以下基本原则:(1)有效性原则。(2)分工与协作原则。(3)权责利对等原则。(4)分级管理原则(5)协调原则。(6)弹性结构原则。

27、组织结构设计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答:在组织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如战略、环境、技术、组织规模等,综合考虑这些因素才能产生良好的组织绩效。

28、直线职能制、事业部制、矩阵制组织结构形式的利弊。 答:(1)直线职能型组织结构,是现代工业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被称为“U—型组织”或“单一职能型结构”、“单元结构”。它是一种按管理职能划分部门,并由最高经营者直接指挥的体制。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优势:它既保持了直线型结构集中统一指挥的优点,又吸收了职能型结构分工细密、注重专业化管理的长处,从而有助于提高管理工作的效率。直线职能制组织结构的缺陷:它属于典型的集权式结构,下级缺乏必要的自主权;各职能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较差,容易产生脱节和矛盾;这种组织结构建立在高度的“职权分裂”基础上,各职能部门与直线部门之间如果目标不统一,则容易产生矛盾;信息传递路线较长,反馈较慢。(2)事业部制组织结构,亦称M型结构或多部门结构,有时也称为产品部式结构或战略经营单位。它是一种分级管理、分级核算、自负盈亏的组织形式。事业部制的优点:A、总公司领导可以摆脱日常事务,集中精力考虑全局问题。B、事业部制实行自主经营、独立核算,更能发挥经营管理的积极性,更利于组织专业化生产和实现组织的内部协作。C、各事业部之间有比较、有竞争,有利于组织的发展。D、事业部内部的供、产、销等职能之间容易协调。E、事业部经理要从事业部整体来考虑问题,有利于培养和训练全能型管理人才。事业部制的缺点:A、总部与事业部的职能机构重叠,构成管理人员浪费。B、事业部实行独立核算,各事业部只考虑自身的利益,影响事业部之间的协作。C、由于科研资源的分散使用使得深层次研究活动难以开展。(3)矩阵制结构,是把按职能划分的部门和按产品(项目)划分的小组结合起来组成一个矩阵,员工既同原职能部门保持组织与业务上的联系,又参加项目小组的工作。矩阵制结构的优点:A、将组织的横向与纵向关系相结合,有利于协作生产和适应环境变化的需要。B、针对特定的任务进行人员配置有利于发挥个体优势,集众家之长,提高项目完成的质量,提高劳动生产率。C、各部门人员的不定期的组合有利于信息交流,增加互相学习机会,提高专业管理水平。矩阵制结构的缺点:A、项目负责人的责任大于权力,没有足够的激励手段与惩治手段;员工面临双重的职权关系,容易产生无所适从和混乱感。B、由于项目组成人员来自各个职能部门,当任务完成以后,仍要回原单位,因而容易产生临时观念,对工作有一定的影响。C、员工需要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技能并接受高强度的训练。D、耗费时间,需要频繁开会以讨论冲突解决方案。

29、人员配备的含义和原则是什么?

答:人员配备是根据组织结构规定的职位数量与要求,对所需各类人员进行恰当有效的选择、使用、考评和培养,以合适的人员去充实组织中的各个职位,保证组织活动正常进行并实现组织的既定目标的活动。人员配备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工作原则:(1)因事择人的原则。(2)量才使用的原则。(3)人事动态平衡的原则。(4)程序化、规范化原则。

30、管理人员需要量的确定受哪些因素影响? 答:确定主管人员的需要量主要考虑以下因素:(1)组织现有的规模、结构和岗位。(2)管理人员的流动率。(3)组织发展的需要。

31、管理人员的选聘源自哪里?

答:管理人员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内部提升和外部招聘。内部提升,是指组织内部成员的能力增强并得到充分地证实后,被委以需要承担更大责任的更高职务。外部招聘,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从组织外部的从多候选人中选拔符合空缺职位工作要求的管理人员。

32、内部提升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内部提升制度具有以下优点:(1)有利于调动组织内部成员的工作积极性。(2)有利于吸引外部人才。(3)有利于保证选聘工作的正确性。(4)有利于被聘者迅速展开工作。内部提升制度也存在弊端,具体表现为:(1)引起同事之间的不团结。(2)可能造成“近亲繁殖”的现象,并抑制组织创新力。

33、外部选聘管理人员有哪些优缺点? 答:外部招聘的优点是:(1)被聘干部具有“外来优势”,没有“历史包袱”,如果他确实具有较强的工作能力,便可迅速地打开局面。(2)有利于平息和缓和内部竞争者之间的紧张关系。(3)能够为组织带来新的管理方法和经验。

外部招聘的不足主要表现在:(1)外聘人员很难迅速打开局面。(2)组织对应聘者的情况不能深入了解。(3)外部招聘会打击内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34、合格的管理人员应该符合哪些要求? 答:(1)管理的欲望。(2)正直的品质。(3)创新精神。(4)决策能力。、(5)沟通能力。(6)组织协调能力。(7)相应的业务知识和水平。(8)健康的身体素质。

35、管理人员考评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管理人员的考评主要涉及两个方面内容:贡献考评和能力考评。(1)贡献考评,是指考核和评估管理人员在一定时期内担任某个职务的过程中对实现组织目标的贡献程度。(2)能力考评,是指通过考察管理人员在一定时间内的管理工作,评估他们的现实能力和发展潜力。

36、管理人员培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答:(1)业务培训。(2)管理理论培训。(3)管理能力培训。(4)交际能力及心理素质培训。

37、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哪些?

答:领导者的权力来源有两种,一种是基于职位的权力来源;另一种是非职位的权力来耕牛,个人自身影响力。

(1)职位权力包含三种:法定权力、奖励权力和处罚权力。(2)自身影响力。包括:品德、学识、能力和情感。

38、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个人素质?

答:领导者素质是指在先天禀赋的生理素质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实践锻炼和学习形成的,在领导工作中经常起作用的诸内在要素的总和,是领导者进行领导活动的自身基础条件。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政治素质。(2)知识素质。(3)能力素质。(4)身体素质。

39、领导者用人的艺术表现在哪里?

答:1)唯才是举2)用人所长3)知人善任4)要有勇气选拔名望和才学超过自己的人

40、结构合理的领导班子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合理的领导班子构成需要符合以下几方面的条件:(1)年龄结构。不同年龄的人具有不同的性格特点,看问题的视角不同。老中青三代配置在一起,能够优势互补,提高管理效能。(2)知识结构。不同领导者的知识结构不同,应根据工作要求对不同的领导人员进行配置。(3)能力结构。要按照能力互补的原则,把具有各种能力特长的干部配合在一起,组成领导能力齐备而又高强的领导班子。

41、需要层次论、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公平理论等激励理论的主要内容。答:(1)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的需要归为生理、安全、友爱或归属、尊重、自我实现五大类。一般的人都是按照这个层次从低级到高级去追求并使自己的需要得到满足的。已经满足的需要不再具有激励作用。因此,管理者应根据需要层次,确定激励行为。(2)双因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两类因素影响人们的行为。一种是与工作环境或工作条件相关的因素,即保健因素;另一种是与工作内容紧密相连的因素,即激励因素。(3)期望理论。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佛鲁姆提出的。他认为当人们有需要,又有达到目标的可能时,其积极性才会高。激励水平取决于期望值和效价的乘积。(4)公平理论。 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激励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是个人的报酬是否公平。

42、激励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答:(1)物质激励。(2)精神激励。(3)职工参与管理。(4)工作丰富化。

43、如何理解沟通的含义? 答:沟通是指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人交流并理解信息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激励或者影响人的行为。沟通包括两个层次的含义:(1)沟通包含了信息的传递,如果信息或想法没有被传达到接受者,则意味着沟通没有发生。(2)沟通包括对信息的了解。要使得沟通成功,信息不仅要传递出去,还需要被理解。

44、影响有效沟通的障碍有哪些?如何克服这些障碍?

答:沟通的障碍包括两方面:(1)组织障碍:由于地位差异、目标差异、缺乏正式沟通渠道、协调不够等原因造成的沟通障碍。(2)个体障碍:阻碍有效沟通的个体方面的原因有选择性知觉、信息操控、情绪、语言表达能力、非语言提示、发送者的信誉、沟通渠道选择不当等。

克服障碍的措施:1)组织行动:营造一种坦诚和信任的组织气氛、全方位地开发并使用正式的渠道、鼓励使用多元沟通渠道,包括正式渠道和非正式渠道。(2)个人技能:做好充分的沟通准备、调整心态、使用反馈技巧、积极倾听、控制情绪、简化语言、注意非语言提示、要保证行动支持沟通。

45、组织冲突产生的具体原因是什么? 答:(1)目标不同引起冲突。(2)利益分配引起冲突。(3)执行方法不同引起冲突。(4)角色不同引起冲突。(5)管理强势引起冲突。(6)沟通不畅引起冲突。

46、管理者解决冲突的方法有哪些?

答:管理者解决冲突的主要方法有:协调解决、强制解决、建立联络小组、树立远大目标、解决问题。

47、控制是什么?它有哪些作用? 答:控制是管理者对计划的执行过程进行监督、检查,如果发现偏差,及时采取纠偏措施的活动。控制的作用如下:

(1)控制是完成计划任务和实现组织目标的有力保证。(2)控制是及时解决问题、提高组织效率的重要手段。(3)控制是组织创新的推动力。

48、什么是现场控制?实现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哪些条件?

答:现场控制:又称即时控制,是指在某项活动或者某种工作过程中,管理者在现场对正在进行的活动或行为验予必要的监督、指导,以保证活动和行为按照规定的程序和要求进行的管理活动。有效的现场控制需要具备如下条件:较高素质的管理者、下属人员的积极参与和配合、适当的授权、层层控制,各司其职。

49、控制工作应坚持什么原则? 答:(1)目标明确原则。(2)控制关键点原则。(3)及时性原则。(4)灵活性原则。(5)经济性原则。 50、实现有效的控制应符合哪些要求? 答:(1)控制工作要具有全局观念。(2)控制工作要同计划和组织相适应。(3)控制工作应确立客观的标准。(4)控制工作要切合管理者的个人情况。(5)控制系统要与组织文化匹配。

51、什么是全成质量管理?它包括哪些内容? 答:全面质量管理是指企业内部的全体成员都参与到企业产品质量和工作质量工作过程中,把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专业操作和开发技术、各种统计工作与会计手段等结合起来,在企业中普遍建立从研究开发、产品设计、采购、生产加工、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等环节的贯穿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全面质量管理包括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两个方面。

52、怎样进行采购控制? 答:(1)对供应商进行评价。(2)应用经济订货批量模型。

53、什么是零基预算方法?与传统预算方法相比较它有哪些优势?

答:零基预算法就是:在每个预算的开始时,把所有的还在继续开展的活动视为从零开始,重新编制预算。与传统的预算管理相比较,零基预算的优点是预算编制依据科学,按照变化后的实际情况考虑预算大小,有利于资金合理配置和节约支出。

54、全面绩效控制的主体是什么?

答:以组织战略决策者为核心、部门管理者参与的战略绩效考评小组,由该小组组织实施考评工作。

第四篇:政治学原理简答

1、马克思主义政治观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1)政治是一种具有公共性的社会关系;( 2)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 (3)政治的根本问题是政治权力,也就是国家政权问题; (4)政治是有规律的社会现象,是科学,也是艺术。

2、什么是政治?如何理解政治的含义?

(1)政治指的是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对于政治的这一定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解:它强调政治是一种社会关系,并且指明这种社会关系在本质上是一定经济基础形成的利益关系;它强调一切借助于社会公共权力来维护、实现和协调的社会利益要求和社会关系,才具有政治性,这就区分了政治现象与非政治现象;它从经济关系基础上形成的利益关系这一社会联系的本质出发,揭示政治的含义,这就在人们的基本需求的意义上保证了政治定义的深刻性。

3、儒、法、道、墨各家政治学说的主要内容分别是什么?

(1)儒家政治学说以“礼治”和“德治”为主要内容,其核心是“仁政”,主张为政以德,修己治人,即,以道德教化、修身养性来实行统治,反对以苛政、刑律治天下;

(2)法家强调“法”、“术”、“势”为核心的政治观,主张以明令显法和统治术来驾驭人民;

(3)道家的政治学说以“法自然”为思想核心,在统治手法上强调“无为而治”; (4)墨子的政治学说以“兼爱”、“非攻”为中心,主张以缓和社会矛盾来维持统治。

4、为什么说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

中产阶级是天生的民主派因为他们: (1)崇尚自由,反对干涉; (2)主张合作双赢,反对你死我活;

(3)倾向中道温和,反对极端和突变等。他们希望改革权威主义政治,而不是革命推翻这种政治。

5、民主可能的具有的缺陷有哪些?

(1)民主须以不侵入“私人领域”为限度; (2)民主须以不干涉社会自主为限度;

(3)民主须以不产生多数人对少数人的暴政为限度。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

(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

(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4、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

(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

(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5、市民社会的发展对于国家权力体系的民主化有何意义?

(1)多元的市民社会是“多元民主”的社会载体;

(2)健康的市民社会是国家权威和个人自由之间的缓冲地带; (3)自治社会是民主力量生成发展的良好基地; (4)多重组织的社会是民主发展的平衡砝码。

10、政党区别于一般社会组织和利益集团的特性是什么?

(1)政党的目标是通过竞取政府职

位而赢得政府权力; (2)政党是一个拥有正式会员的较为稳定的组织机构; (3)政党对政府政策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以广泛的关注; (4)政党以一定程度的共同政治偏好和意识形态为基础。

6、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 (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

(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12、政治社团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社团是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的政治组织; (2)政治社团是社会成员按照特定规则形成的政治组织;

(3)政治社团是旨在影响政府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的政治组织; (4)政治社团是群众性政治组织。 ;

(2)治理具有公共性,其对象是公共事务; (3)治理是一种综合性的政治行动。

14、政治参与的特征是什么? (1)从政治参与的主体来看,政治参与是普通公民的政治行为;

(2)从政治参与的本质上看,政治参与是公民对于国家的权利、义务和责任关系;

(3)从政治参与的外延来看,政治参与只局限于以合法手段影响政府的活动,而不包括非法的行为; (4)从政治参与的目标与对象来看,它不只是囿于政府决策,而是包括所

有直接或间接同政府活动相关的公共政治生活。 。

16、保守主义如何看待财产私人所有?

保守主义把财产私人所有看得至关重要,在它看来:

(1)财产私人所有给人们以安全和抵制政府控制的手段; (2)它也鼓励人们尊重法律,尊重他人财产;(3)财产也是人的个性的外化,人们总是用其所有来定义和评价一个人;( 4)财产私人所有会增进人们的权利和责任意识。

18、政治改革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改革以政治领导阶层为变革的主体,通过政治领导层自上而下的发动来实现政治改革进程; (2)政治改革是有计划、有步骤的渐进过程,整个变革的过程从属于政治领导层的严格控制,通过量变的过程达到质变的实质;

(3)政治改革以和平的方式进行,从根本上排斥了革命和暴力在政治发展过程中的地位;

(4)政治改革从维护和巩固现在政治统治为目的,以不破坏既有政治统治的根本基础和原则为限度。

19、宽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义是什么?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宽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思想和信仰,对与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宽容态度。不过宽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于要求对方必须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识;

(2)妥协精神,在实践中,当发生利益冲突时,利益冲突中相关的参与人,都必须抱着一种尊重体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协精神;

(3)每个人在行动与言论时应当考虑其后果,并承担自己应有的责任。

20、民主的限度是什么?

(1)轻视个人权利,容易制造“温和专制”; (2)趋附时尚,可能降低政策水平; (3)争执不已,可能造成效率损耗

政治革命的特征是什么? (1)政治革命是以革命阶 级为主体的政治活动,是革命的阶级推翻落后、反动阶级的统治的运动;(2)政治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夺取政权,通过夺取政权来推动政治发展,是政治革命的最重要标志;(3)政治革命是以政治体系全面的、根本的变革为内容,与旧有的一切政治关系、简述我国当代宪政建设包括哪些内容? 宪政建设是实

现当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宪政的功能在于将政治文明转化成法律价值使之能够得到程序性保障,它是实现政治文明的基本路径。在我国当代,宪政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 (1)扩大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范围,并且通过立法的完善,形成法制体系化的权利保障网络。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政建设的根本要求。我国宪法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内容十分广泛。但应看到,某些基本权利的细化和实施上仍然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宪政建设不能仅仅停留在宪法阶段,而应当在各种普通立法中体现基本权利;

(2)完善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使之真正体现人民民主的宪政政治理念,成为社会中各种利益集团解决政治纷争的主要渠道和场所。在人大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对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制约,并使之上升到宪法保障的高度。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厘清宪法与党的领导之间的关系,真正作到“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使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统一起来,实现政治法律化、制度化,体现出政治文明的内在题旨。

另外,完善人大的选举制度、罢免制度和质询制度以及人民代表的构成、职权也是完善人大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逐步推广直接选举、差额选举以及竞选人资格的逐步开放、罢免提议条件的逐步放底,是当前扩大人民民主的重要步骤。只有民主权利得以真正确立,公民的自由才可能得到保障,而两者的统一是在宪政的框架下才能实现的;

(3)实现党的领导与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要求,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基础就是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统一性,而宪政就是实现这三者统一的基本路径;

(4)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中国

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中国特色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在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长期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各民主党派参与国家政权的组成,参与重大国策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支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也是宪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政治结构和政治观念进行决裂,建立一种全新的政治体系和政治体制;(4)政治革命往往以暴力为表现形式,通过革命的暴力推翻反动的阶级统治,建立新型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 法治原则一般包括哪些内容? (1)宪法是国家的最高法律,其他任何法律、法令不得与之相抵触,一切机关、组织和个人都必须以之为根本的活动原则;(2)法律面前人人平等;(3)国家制定的法律必须是良法;(4)各国家机关的权力必须由宪法和法律授予;(5)司法独立。 从政治学的角度讲什么是权力?如何理解这一含义?(1)从政治学的角度讲,权力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是一个人让另一个人按其吩咐做事的能力,是一套执行政策和决定的能动的工具;(2)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理解这一含义:首先,权力是一种关系,是一种人对人的制约关系,是权力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制动关系,同时受动者也对施动者和权力过程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其次,权力是一种能力,是一个人或者机构对另一个人或者机构的驾驭能力和制约能力;再次,权力是一种工具,权力作为一种工具手段,是行使权力、执行政策的载体和依托。

6、宪政体制下,公民的政治权利包括哪些内容?

(1)自由权,各国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公民自由权利既涉及政治方面,也涉及非政治方面;(2)平等权,公民平等权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意即公民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公民触犯法律时,受到同等的惩罚性对待,公民同等地具有遵守法律的责任。此外,在政治活动中公民资格、机会的平等,尤其是一人一票的权利,也体现着这种政治平等;(3)民主权,各国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公民民主权利主要体现在公民的参政权上。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的为什么现代化容易出现政治不稳定

答:1.现代化过程中的利益冲突加剧,导致政治不稳定2.新旧价值观念的冲突3.人们的社会期望以及参与意识的提高而导致政治不稳定4.政府的执行危机5.国际势力的影响也往往造成了很大的不稳定因素

主要特点是什么?

(1)在国家政治生活中,除了中国共产党之外,还存在着其他8个政党,这些政党都是社会主义政治生活中的合法政党和积极力量;(2)中国共产党享有公认的领导地位,是执政党,而其他政党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不仅对国家实行思想领导、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而且对各民主党派实行政治领导。

经济发展如何促进政治民主化? (1)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庞大的中产阶级,这是民主的基础之一;(2)经济发展促进教育的发展。公民受教育程度提高,自主意识增强,不容易受极端分子的煽动,不盲从政治野心家的蛊惑,这有利于民主政治的成长;(3)经济发展使人们逐步认识到自身利益并希望表达出来。公民自我意识和个人权力观念的形成,是要求制度保障其权利的开始。市场经济本身教会公民自立、多元化、宽容以及不要期望过高。这都有助于维持一个民主制度。

具有代表性的非马克思主义政治观有哪些?

答:1.认为政治是一种社会价值追求,是一种规范性的道德。这种政治观被称为进一步观或伦理政治观2.政治是一种超群自然、超社会力量的体现和外化3.认为政治是围绕着权力展开的活动,包括对于权力的追求、运用和维护,对于政治含义的这种理解被称之为权力政治观4.认为政治是呢?

公共管理活动,这种看法被称之为管理政治观5.认为政治是对于社会价值的权威性分配的决策活动。 政府的基本特性是什么?

答:1.阶级性2.公共性3.权威性4.有机组织性5.特定的职能规定性 统治模式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答:1.政治色彩浓厚2.治理权力来源于最高统治者3.政府职能包罗万象4.治理方法单一

社会监督的内在作用机制是什么? 答:(1)应该明确权利与权力分属两个不同的领域和范畴,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一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消极监督和制约; (2)在权利与权力的关系上权利被认为是权力的来源,而这就构成了社会监督机制的第二个层次:权利对权力的积极监督和制约; 3)考虑到权力具有制约性和强制性,当面对强大的国家权力,作为原子化个体的公民往往显得十分弱小,很难与之相抗衡,公民权利常常无法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实现,因此在现代社会,公民还可以依据其结社自由和言论自由的权利,通过建立一定的组织团体(一般来讲是各种政治社团)、发挥新闻舆论的作用等方式来监督权力主体,管束其权力的运行;

4)在作为同体监督的政治监督机制中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其背后仍然是权利在起作用,这使得人们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社会监督内在机制的本质理解和准确把握。

第五篇:《管理学原理》简答题及答案

1.管理的内涵和性质是什么?

管理就是管理主体在一定的环境下,运用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职能,依靠组织内的全体成员的活动,使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从而有效和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

管理的性质有:

(1)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管理问题的基本观点,管理具有二重性。具体具体来讲,一方面是指与生产力、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是指与生产关系、社会制度相联系的社会属性。

(2)管理具有科学性、技术性和艺术性。

2.管理的外部环境对组织有何影响?

外部环境是指能够对组织绩效造成潜在影响的各种外部力量,其构成要素是一般环境和具体环境。

一般环境包括经济因素、政治因素、社会因素和技术因素,它只是以间接作用的方式影响社会某一特定的管理组织,但是这些起间接作用的变量因素将最终决定着组织的长远发展。

具体环境由资源供应者、竞争者、服务对象(顾客)、政府管理部门和社会特殊利益代表组织构成。它是对某一组织的目标实现产生直接影响的要素。具体环境对每一个组织而言都是不同的,并随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它同一般环境相比,对组织的影响要更为直接和具体些。

3. 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管理学是一门系统地研究管理活动的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的科学。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拥有自己的研究对象。主要是研究管理内部各个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各个管理对象之间的关系,阐明管理对象的活动规律,探求有效管理的原理和方法,从而达到管理系统的最大目标。从理论上来概括,管理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管理活动的主要矛盾和基本规律。 4. 什么是泰罗制?

由泰罗所创立的一种科学管理的制度,主要包括:(1)制定工作定额制;(2)实行标准化管理;(3)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4)实行差别计件工资制;(5)贯彻例外原则等。泰罗强调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5.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了哪些基本观点?继梅奥之后,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哪些领域?

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学说。其基本观点是:职工是社会人;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新的管理能力在于提高职工的士气。

继梅奥之后,行为科学理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四个领域:(1)有关人的需要、动机和激励的问题;(2)同企业有关的所谓“人性”问题。(3)企业中的非正式组织以及人与人的关系问题。(4)企业中领导方式的问题。

6.决策理论学派的主要观点有哪些?西蒙提出“令人满意准则”的依据是什么? 决策理论学派是在社会系统学派的基础上,吸收行为科学、系统理论、运筹学和计算机程序等学科的内容而发展起来的。决策理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是西蒙和马奇等人,决策理论学派认为:

(1)管理就是决策。(2)决策的过程分为四个阶段:情报活动;设计活动;抉择活动;审查活动。(3)提出“令人满意”的准则。

西蒙提出的“令人满意”的准则的依据是“有限理性”。

7.什么是五项修炼?五项修炼的核心是什么?

彼得·圣吉认为,企业唯一持久的优势源于比竞争对手学得更快更好的能力,未来真正出色的企业,将是能够设法使各阶层人员全心投入,并有能力不断学习的组织。要建立成功的学习型组织,必须持之以恒地进行与之紧密相关的五项修炼:(1)自我超越;(2)改善心智模式 ;(3)建立共同愿景;(4)团队学习;(5)系统思考。

系统思考是五项修炼的核心与基石,它要求人们用系统的观点对待组织的发展。

8.如何理解“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系统的整体性又称为系统性,通常理解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这就是说,系统的功能不等于要素功能的简单相加,而是往往要大于各个部分功能的总和。它表明要素在有机地组织成为系统时,这个系统已具有其构成要素本身所没有的新质,其整体功能也不等于所组成要素各自的单个功能的总和。

根据这一特点,我们在研究任何一个对象的时候,不能仅研究宏观上的整体,也不能仅研究各个孤立的要素,而是应该了解整体是由那些要素组成的以及在宏观上构成整体的功能。这就是说,人们在认识和改造系统时,必须从整体出发,从组成系统的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中探求系统整体的本质和规律,把握住系统的整体效应。

9.组织管理者在实践中如何贯彻系统原理?

用系统原理指导组织的管理工作,组织管理者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1)树立组织的整体系统观。 (2)掌握组织的系统分析方法。对一个组织系统进行系统分析,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了解系统的要素;研究系统的联系;把握系统的功能;弄清系统的历史;研究系统的改进。

(3)贯彻组织的整分合原则,即:整体把握、科学分解和组织综合。

10.什么是人本原理?人本原理实现的方式有哪些类型?

人是管理系统中最具有能动性、创造性和最为活跃的因素。作好了人的工作,管理就抓住了根本。从这个意义上讲,管理的人本原理,就是指组织的各项管理活动,都应以调动和激发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为根本,追求人的全面发展的一项管理原理。

人本原理的实现方式主要有三种类型:动力管理;柔性管理;人才管理。

11.组织为什么要构建创新体系?创新管理体系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组织的发展的是一个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不断地持续下去,组织就不能停止创新。尤其是在知识经济时代,组织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组织的发展与竞争优势更取决于组织的创新能力,可以讲不创新,就意味着灭亡,创新已成为组织发展壮大过程中的关键性因素。

实行创新管理是组织竞争的取胜之道。而构建创新管理体系,则是保证创新管理有效进行的前提。创新管理体系主要包括观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

12.如何正确认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

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的总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在经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

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13.什么是道德和管理道德?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有哪些?

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

管理道德是管理者的行为准则与规范的总和,是在社会一般道德原则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特殊的职业道德规范体系。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有:(1)个人特征;(2)结构变量;(3)组织文化;(4)问题的强度。

14.有关社会责任的两种相反的观点是什么?

管理学家罗宾斯·斯蒂芬列举了两种相反的社会责任观:

古典观认为:大多数企业的管理者是职业经理,他们不具有企业的所有权,这些企业的经营者向股东负责,其主要责任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股东的利益,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社会经济学观点认为:企业不仅仅是经济机构,除了要赚取合理的利润以外,还应为基本相关利益群体承担其应负担的社会责任。

15.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是什么?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认真考虑企业行为对社会的影响。企业的社会责任具体体现有:(1)公平竞争的责任;(2)保护环境的责任;(3)保护员工的责任;(4)保护顾客的责任;(5)保护投资者的利益;(6)保护社区的责任。

16.什么是计划?计划的类型是如何划分的?

计划是组织根据内外环境的需要,科学地预测未来,确定组织在一定时期内的目标,合理地配置组织资源,并运用计划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的方式来控制预期目标的活动。

计划的类型有:(1)按照计划规划的期限,可以分为长期计划、中期计划和短期计划。(2)按照制定计划的组织在管理系统中所处的层级地位,可以分为战略计划、战术计划和作业计划。(3)按照计划所涉及的活动内容来划分,可以分为综合计划、部门计划和项目计划。(4)按计划的明确程度可将计划分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17.计划有哪些表现形式?计划的程序是什么?

计划的表现形式有:宗旨、目标、战略、政策、程序、规则、规划、预算。

计划的程序是:估量机会、确定目标、确定前提条件、拟订备选方案、评价备选方案、选择方案、拟定派生计划、编制预算。

18.什么是滚动计划法?运用这一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滚动计划法是一种定期修订未来计划的方法。它按照“远粗近细”的原则,制定一定时期的计划,然后根据计划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

19.什么是目标管理?它有什么特点?

目标管理是依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综合平衡,确定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成果,制订出目标,并为实现该目标而进行的组织、激励、控制和检查该工作的管理方法。

目标管理的特点有:(1)具有目标体系,是一种系统整体管理。(2)实行参与管理,是一种民主的管理。(3)实行自我控制,是一种自觉的管理。(4)注重管理成效,是一种成果的管理。(5)重视职工培训,是一种提高职工能力的管理。

20.什么是战略?战略的构成要素有哪些?战略管理的过程又是什么?

战略是组织表示其活动的总计划,以及为实现总体目标而作的重点部署和资源安排。其构成要素有:经营范围、资源配置、竞争优势和协同作用

战略管理是一个关于战略从形成到贯彻的过程。战略管理过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组织的宗旨和目标的确定。(2)环境分析;(3)战略制定;(4)战略实施。

21.怎样理解预测和决策的关系? 预测是对一定事物的动态及其发展趋向进行探索,并事先作出估计和评价。决策就是为解决面临的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而制定与选择活动方案的过程。

预测与决策的联系:预测对管理决策的直接作用在于它一方面通过揭示事物发展中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为创造出实现决策目标所必需的条件作准备;另一方面它可以为决策提供多种方案或方法,扩大可供选择的范围,为最后选择满意方案作准备。 预测与决策的区别:一是预测侧重于对客观事物的科学分析,决策侧重于对有利时机的科学选择。二是预测要提供多种可能的方案,决策则主要是从多种可能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三是预测是决策科学化的前提,决策是预测的服务对象。

22.决策的类型及其的标准是什么?

按决策的层次不同,决策分为战略决策、战术决策和业务决策。 按决策的主体不同,决策分为个人决策和集体决策。 按决策者的思维特点,决策分为经验决策和科学决策。

按决策重复程度的不同,决策可分为程序性决策和非程序性决策。 按决策需要解决的问题,可分为初始决策和追踪决策

按决策的可靠性程度,决策可分为确定性决策、不确定性决策和风险决策。

23.简述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的关系?

正式组织,是为了达到目标而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职责范围的组织体系。非正式组织,不是经官方规定,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一种无形组织,是一种非正式的联合体。

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有明显的差别,主要表现两点:

(1)标准不同。在正式组织中是以效率为重要标准的,在非正式组织中则是以感情为重要标准的。

(2)组织的结构和稳定性存在差异。在正式组织中有完备的组织章程和制度,有明确的组织原则,有固定的组织成员,且组织成员有确定的权利和义务,其结构严密和稳定。而非正式组织由于具有很大的自发性,非正式组织的内聚力主要依赖于情趣相投和心理相容,一旦成员间发生兴趣变化、观念相异、意见相左、利益相背或人际关系的不和谐,都能引起非正式组织的聚散或重新组合。因而非正式组织的成员、结构、活动方式以及行为规范容易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有很大的变异性和不稳定性。

24.什么是组织设计?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哪些?

组织设计,就是对构成组织的各个要素、各个部门进行总体的规划,以保证这些要素和部门所组成的组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能够协调地运作。 组织设计是组织实体的建构过程,主要集中在对组织结构的设计、调整和安排上。影响组织设计的因素有:组织环境;组织战略;组织规模;权力体制。

25.设计组织结构应遵循哪些原则?

组织的管理者必须重视组织设计的工作,根据客观形势的变化,及时地对组织进行调整。要对组织进行合理的设计,必须遵循组织设计的原则。组织设计的原则有:

(1)有效性原则;(2)部门化原则;(3)管理幅度原则;(4)权责对等原则;(5)统一指挥原则;(6)协调一致原则。

26.简述分权与授权的关系。

所谓制度分权是在组织设计时,考虑到组织规模和组织活动的特征,在工作分析、部门设计的基础上,根据各管理岗位工作任务的要求,规定必要的职责和权限。而授权则是担任一定管理职务的领导者为利用专门人才的知识和技能,或出现新增业务的情况下,将部分解决问题、处理新增业务的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

两者的联系是:组织设计中的权力分配(制度分权)与主管人员在工作中的授权都属于权力的分散化,其结果是使较低层次的管理人员行使较多的决策权。

两者的区别是:(1)制度分权具有一定的必然性,而授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2)制度分权将权力分配给某一个职位,而授权是将权力委任给某个下属。(3)制度分权具有相对稳定性,而授权可以是长期的,也可以是临时的。(4)制度分权是一项组织工作的原则,而授权主要是领导者在管理工作中的艺术。

27.什么是人员配备?实行人员配备的条件和原则是什么?

人员配备就是把适当的人员安排到适当的位置上的过程。

实行人员配备,需要二个基本的条件:(1)有合理的组织结构以及要求明确具体的各种职位。(2)有可供选择的、适应不同职位需要的各类人员。

实行人员配备的原则有:(1)因事择人原则。(2)选贤任能原则。(3)因材使用原则。(4)群体相容原则。(5)动态平衡原则

28.人员招聘和培训的方式有哪些?人员调整包括哪些内容?

招聘是指管理层根据职务分析的情况,为组织中空缺的职位选择合适的工作人员的活动。

组织进行人员招聘,可以通过外部招聘和内部提升两种方式选择所需要的人员。而人员培训的方式有:在职培训、脱产培训和仿照培训。

人员调整的内容有:(1)人员调配;(2)人员提升;(3)人员降职;(4)人员辞职;(5)人员解聘。

29.什么是组织变革?管理者进行组织变革的程序是什么?

组织变革是组织管理人员为适应内外环境及条件的变化,对组织目标、结构、制度和文化等进行调整和修正的活动。

组织变革的程序是:

(1) 发现问题的征兆,认识改革的必要。

(2) 诊断问题。诊断问题,可以从六个方面入手:组织目标;领导模式;组织结构;权力关系;集权与分权;控制的有效性。

(3) 选择变革的方法:改革结构;改善行为和改进技术。

(4) 分析变革的限制条件。一般来讲,变革受多种因素的影响:领导者或上级机关的态度;组织的原有模式;组织中多数人的观念。

(5) 分析与克服变革的阻力 (6) 实施变革的策略

30.领导与管理的区别是什么?

领导与管理的区别主要有:(1)领导是管理的一种手段,它的重点则集中在制定大针方针上面,进行战略指导的综合性工作;管理是根据确定的目标,进行战术运行的职能性工作,实施具体的计划、组织、控制。(2)领导对管理有统率性,要为管理指明战略性的方向、目标和路线;管理对领导具有执行性,注重系统内人、财、物的配置,要为领导落实已经提出的战术性的方式、途径和措施。 (3)领导强调总揽全局,协调整个组织的统一;管理侧重于内部秩序的维持和完善。(4)领导致力于提高整个组织的效益;管理侧重于具体工作的效率和效果。(5)领导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与艺术的统一;管理的实践活动是科学与技术的统一。(6)领导具有导向性,注重思想、威信、榜样的力量,主要依靠领导者的影响力、感染力与感召力,使被领导者自愿服从;管理具有强制性,注重权力、法律、制度的力量,主要依靠约束力和人们的被迫服从。

31.菲德勒模式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菲德勒模式是具有代表性的一种领导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各种领导方式都可能在一定的环境内有效,这种环境是多种外部和内部因素的综合作用体。菲德勒将领导环境具体化为三个方面,即职位权力、任务结构和上下级关系。根据这三种因素情况,三个条件齐备是领导者最有利的环境,三者都缺乏是最不利的环境。领导环境决定了领导方式,在环境较好和较差的情况下采用以工作任务型的领导方式较好;在环境中等的情况下,采用人际型的领导方式比较有效。

32.什么是正式沟通?它有哪些方式及形态?

正式沟通是通过组织明文规定的渠道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流。

按照信息的流向,正式沟通可分为上行沟通、下行沟通、平行沟通与斜向沟通。 正式沟通的形态有:链式沟通、环式沟通、Y式沟通、轮式沟通和全通道沟通

33.什么是非正式沟通?它有哪些类型?

非正式沟通是指通过组织正式途径以外的渠道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其类型有:(1)集群连锁;(2)密语连锁;(3)随机连锁;(4)单线连锁。

34.什么是领导艺术?它有哪些基本类型?

领导艺术是指领导者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智慧和直觉,迅速及时、随机应变而又准确有效地处理问题的技巧和能力。

领导艺术的类型有:(1)多谋善断的艺术;(2)善于用人的艺术;(3)人际协调的艺术;(4)解决冲突的艺术。

35.什么是控制?举例说明预先控制、现场控制和事后控制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控制就是指管理人员为保证实际工作与计划一致所采取的一切行动。

预先控制是指控制系统为了使未来的实施结果与预期目标相符合,而在事先所采取的控制活动形式。

现场控制是管理人员在计划的执行过程中,指导、监督下属完成计划要求,以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控制活动。

事后控制是控制系统根据目标实施所获得的实际结果,与预期的目标进行比较来进行的控制方式。 (结合例证加以说明)

36.控制过程包括哪些内容?管理者如何进行有效控制?

控制过程包括三个方面:确定标准;衡量成效;纠正偏差。管理者要进行有效控制,必须把握住控制过程:

首先,明确标准。标准分为有形标准和无形标准,其中有形标准包括数量标准、质量标准、成本标准和时间标准。在确定标准时应注意:标准要有合理的稳定性;标准要有普遍的适应性;标准要明确和具体。标准要具有可行性。

其次,衡量成效。管理者应搜集反映实际成效的信息;比较实际成效与标准,找出差距。 再次,纠正偏差。管理者一方面要对偏差进行评价,即:分析偏差的原因;查明偏差的结果;弄清偏差的范围。另一方面要对偏差进行纠正,应注意提高纠偏的效率,加强纠偏的措施。

37.预算的方法有哪些?预算工作中容易出现哪些问题?

预算的方法有:固定预算、可变预算、移动预算、规划预算和零基预算。

预算工作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有:(1)预算过繁过简。(2)预算依据不足。(3)错把手段当目标。

38.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涵和特征是什么?

全面质量管理,就是组织以提高质量为目的,以组织中的全体员工为主体,综合运用现代科学和管理技术成果,建立一套完整、严密、高效的质量保证体系,控制整个运营过程中所有影响质量的因素,以确保用最有效的手段向用户提供满意的产品和服务的工作过程。

全面质量管理的特点:

一是管理内容的多重性。因为全面质量管理所管的质量是广义的,不仅要管好产品的质量,而且要管好产品质量赖以形成的工作质量。

二是管理范围的全面性。全面质量管理是以预防为主,以提高产品适用性为目标的全过程质量控制。它把质量控制的重点从单纯的事后检验,转到事先控制上来。

三是管理工作的全员性。就是调动组织中的全体成员都参加管理,都对质量负责。 四是管理方法的多样性。针对不同情况和影响因素,采取多种多样的管理技术和方法。 39. 什么是绩效评价?它有哪些种类?

绩效评价是定期考察和评价组织、管理者、员工等的行为状态和行为结果的活动或过程。

绩效评价的种类有:(1)以评价的客体为标准可以将绩效评价为组织绩效评价和个人绩效评价。(2)以评价主体为标准可以将绩效评价分为1度绩效评价、90度绩效评价、180度绩效评价和360度评价。(3)以评价目的与内容为标准可以将绩效评价分为业绩评价、能力评价、态度评价、潜力评价和适应性评价等。(4)以评价方法为标准可以将绩效评价分为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40.调节有哪些手段?监督有哪些类型?调节与监督的关系如何?

调节的手段有:行政手段、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思想政治教育手段。

监督的类型有:一般监督和专门监督;事前监督、事中监督和事后监督;自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调节与监督是管理者实施有效控制的手段。它们既有共性,又有区别。其共性在于,它们都是在取得实际管理活动信息的基础上,分析偏差原因,督促有关部门或人员纠正管理活动的偏差,以保证管理目标的实现。但区别在于:一方面,监督侧重于管理的社会方面,包括外部监督,具有相当的广泛性;调节侧重于管理的技术方面,主要针对组织内部,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另一方面,调节主要体现上级或调节机构对下级或业务活动的单向纠偏作用,而监督则体现着上下级之间、各部门之间、领导与群众之间能及领导和领导之间、群众与群众之间多向的相互纠偏作用。

上一篇:家教总结工作总结下一篇:纪检组长述职报告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