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高校辅导员制度

2022-10-03

高校的稳定和发展、高校的人才培养都必须有高校辅导员制度作保障, 这正是我们对我国高校辅导员制度功能的定位。众多学者、思想教育工作者对高校辅导员、辅导员工作、辅导员队伍、辅导员职位、辅导员角色、辅导员制度等做过大量研究。遗憾的是, 根据现有文献检索, 还没有人从制度的本原、从制度学的视角对其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于是, 究竟什么是辅导员制度, 辅导员制度是做什么用的, 辅导员制度的发生、发展、走向如何, 辅导员制度体系由哪些内容构成, 辅导员制度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等问题就一直模糊不清。理论的缺憾必然带给实践困惑, 这对在实践中人们对辅导员及其制度的认识、对辅导员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对辅导员制度的执行、对辅导员制度的创新等极为不利。所以, 我们认为, 辅导员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应当是制度, 有必要从制度学的视角对高校辅导员制度进行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1 高校辅导员制度研究的逻辑起点是制度

什么是制度?按《辞海》的解释, 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在汉语中“制”是指节制、限制的意思, “度”是指有尺度、标准的意思。这两个字结合起来, 表明制度是节制人的行为尺度。制度的外延很广, 内涵也很丰富, 表述可以有不同的层次和角度。但其最基本的层次强调的是:制度是人类行为约束规则的总称, 是一种协调人际关系的工具, 是人类行为的规则或方式。“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从这里的“天地人”之间, 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和谐, 而和谐离不开其间的一个法字。法者, 规则规律也。依照规则行事, 世界才有了秩序, 社会才有了和谐与文明。这实质上是从社会契约论的角度认识制度的。

再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制度是一系列正式约束和非正式约束组成的规则网络, 它约束着人们的行为, 减少专业化和分工发展带来的交易费用的增加, 解决人类所面临的合作问题, 创造有效组织运行的条件。新制度经济学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 由于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性和风险, 个人又是有限理性的“经济人”, 可用资源是稀缺的, 在没有统一的行为规则的情况下, 组织内或组织之间的交易成本将会十分巨大, 为了增加行为的程序性和行为结果的可预期性, 增加交易频率, 节约交易成本, 提高交易效率, 人们普遍接受的制度便产生了。总之, 降低风险、节约成本、减少不确定性是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结论。教育领域的制度安排不仅具有平衡利益分配关系的功能, 当交易费用大于零时, 还有降低学校生产及产出品分配与消费方面的成本支出的功能。学校制度存在的理由在于它能节约学校生产关系中交易成本, 提高知识交易效率。

制度学是什么?马克思主义制度学是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去研究制度的产生、发展、创新的规律的科学, 它是社会科学领域的一门横断学科。它研究制度的本质 (即制度究竟是什么、制度有哪些特性、制度有哪些类型、制度的层次结构怎么样、科学制度必须具备哪些特性、这些问题是制度的基本内涵) 、制度的产生与生成、制度的变革和制度的创新、制度的价值、制度的执行、制度文明等问题。

虽然制度学本身并不研究具体的制度, 也虽然, 高校辅导员制度有着教育学原理、素质教育理论、政治教育理论、管理学原理、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社会契约论等丰厚的理论基础, 但在制度学的启发下, 从制度学的视角切入, 对辅导员制度的内涵和本质、辅导员制度的结构层次、辅导员制度的价值功能作用、辅导员制度体系的内容、辅导员制度的执行等进行探析, 这对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理论和实践都意义非凡。

2 制度学视角下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按照制度学观点, 制度有宏观层面的普适性法规和制度, 也有中微观层面的规章制度。高校辅导员制度也不例外。

2.1 宏观层面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我们认为,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第一个层面即宏观层面是指国家为了保证高校的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维护高校稳定及开展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的需要而要求高校接纳的硬性法规、制度、规范。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994) 、《中共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若干意见》 (教党[2000]21号)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中发[2 0 0 4]1 6号) 、《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令第24号) 等。当然, 一般地说, 各省、地 (市) 、州会根据国家层面的高校辅导员制度制定相应的中观层面的制度和实施意见, 如《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意见》、《上海高校辅导员工作条例》等。这里, 我们不对中观层面的辅导员制度做深入讨论。

2.2 微观层面 (即高校层面) 的高校辅导员制度

微观层次的高校辅导员制度是指在国家和教育系统大的规范下, 高校根据自身定位、办学理念、培养目标等实际情况而制订的有关辅导员建制、辅导员队伍及辅导员队伍管理等系列规则、规范体系。

从实践的意义上讲, 高校层面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体系应包括辅导员准入制度、选聘制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晋升制度、培养培训制度等。高校应建立健全与法律法规、政策相协调、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相衔接、与大学生成长成才需要相适应的辅导员制度及管理的制度体系, 同时营造制度建设的环境和制度实施的环境。

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制定和施行, 一方面通过理性预期提供一种激励, 告诉并鼓励辅导员应当做什么, 怎么做, 以及这样做的预期收益, 另一方面, 它还提供一种负激励, 劝阻人们不要做什么以及这样做所必须付出的代价。可见, 一套科学的高校辅导员制度体系有导向、约束、激励等作用, 可以降低管理成本、减少风险和不确定性因素。

摘要:高校的稳定发展和高校的人才培养都需要辅导员制度作保障。很有必要尝试从制度的本源去探讨高校辅导员制度的内涵、内容体系和功能等。高校辅导员制度有宏观层面、中微观层面的涵义。实践层面上, 它包括准入制度、选聘制度、工作制度、评价制度、晋升制度及培养培训制等系列规则、规范体系。

关键词:制度学,高校,辅导员制度

参考文献

[1] 王文贵.“经济人”、制度和制度伦理探微[J].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 , 2003 (2) :161~167.

[2] 崔玉平.高等教育制度创新的经济学分析[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55.

[3] 陈朝宗.论马克思主义制度学[J].理论前沿, 2005 (15) :23~24.

[4] 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 (教育部令第24号) .

[5] 潘永庆, 孙文彬, 路吉民.多元评价—创新教育的有效机制[M].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27.

上一篇:高校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下一篇:腹腔镜下腹部闭合性损伤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