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地方高校后勤管理体制的调适

2022-09-12

现在,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许多地方高校也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 相继进行了后勤管理体制改革, 有些学校将后勤一分为二, 建立了以后勤管理处为甲方, 后勤服务公司为乙方的模拟甲、乙方管理模式;有些学校将原有的后勤部门与学校剥离, 以独立的法人进行社会化运作, 使其成为独立于地方高校的社会化企业等。时至今日, 各种改革模式已经开始分化, 衍生出更为繁多的模式。然而运行情况大多不尽如人意。随着地方高校后勤改革的不断推行, 各地方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寻求一种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与本校校情相符合的、具备市场竞争力的优质高效的后勤管理模式, 以推动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

1 地方高校后勤目前所存在的主要障碍

1.1 投资的市场化运作与计划经济之间的利益障碍

现代市场经济理论认为, 服务行业属于第三产业范畴, 应具备第三产业的一般经济属性和职能, 即:服务业是商品, 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第三产业通过“服务”这种特殊商品进入交换领域, 实现其再生产过程, 获取利润。在认识和肯定地方高校后勤的行业特征和经济属性之后, 就必须依据第三产业的经营管理规则来运行和管理,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经济职能。但是中国的具体国情和广大人民群众目前的实际收入水平, 不允许学生后勤服务收费项目的标准定得过高, 避免师生和学校负担过重。但是单一的行政命令式的收费标准是与市场经济规律相违背的, 形成了投资建设的市场化运作与收费的计划经济的矛盾, 影响了投资者与经营者的积极性, 使后勤的改革方向不明了。

1.2 思想观念上的认识障碍

长期的行政管理体制和福利型的供给服务方式下的高校师生和后勤员工, 形成了较为稳固的传统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成为后勤改革的一大障碍。部分学校领导对后勤认识不到位, 后勤企业化由行政关系转为经济合同关系之后, 担心学校对后勤会失去指挥权、调控权, 担心国有资产会流失。同时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后勤投入时要求社会化、确定任务时又强调行政化的双重标准, 使后勤的运作处于“两难”之中。服务对象的思想观念也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不适应, 一些师生员工习惯于享受福利服务, 对新体制下的服务方式不适应, 也不完全理解, 仍然将后勤经济体制实体看作是行政部门, 认为后勤实行收费服务, 牺牲了师生员工的利益, 缺乏合理经济负担的心理准备和承受能力;同时也担心后勤改革后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 损害学校教育利益。

2 对现有后勤机制的调适

2.1 建立市场机制配置的管理模式

从目前实践情况看, 市场价值规律与地方高校后勤教育属性的矛盾, 集中表现在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处理上。地方高校后勤集团属第三产业, 其经营过程中, 必须要尊重市场价值规律, 讲究经济效益。但是, 地方高校后勤本质特征姓“教”, 地方高校后勤的任何经营服务工作都必须紧紧围绕、服从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稳定的需要, 把社会效益摆在首位。

要解决好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矛盾, 只有认真研究地方高校后勤资源的配置方式, 实行“以行政管理,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机制配置, 市场调节为辅”的配制方式比较适合。具体说:按育人需要和节约成本、提高效益的原则, 优化人、财、物、市场等办学资源的配置;要加强成本管理, 按保本微利的原则处理好市场经济属性与师生服务要求之间的关系, 坚持服务育人与社会化运作并重。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良性互动, 以增强地方高校后勤实体活力。

2.2 创新管理模式的实现形式

近年来随着改革的开展和不断推进, 原先未被开发或充分利用的物质资源、政策资源、管理资源等三大资源已基本用足。地方高校后勤现行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 其内部也产生了利益分配难、调动人员积极性难等问题。为此, 可通过渐进式改革来完善“以行政管理、计划经济为主;市场机制配置、市场调节为辅”的管理模式。在这种模式下,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地方高校后勤改革的基本方向。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更好地理顺后勤和学校的关系, 并从根本上解决事企不分的问题。学校不能直接干预后勤的经营活动。后勤依法独立经营, 自负盈亏, 对资产所有者学校的资产负保值和增值的责任;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还较好地界定学校和后勤的权利、责任、义务, 使后勤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化经济组织。地方高校后勤成为市场主体, 才能纳入市场经济体制有效地参与市场竞争, 使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辅助性手段在地方高校后勤中发挥作用, 从而使地方高校后勤更好地满足办学需要。也只有这样, 学校才能从管理后勤的具体事务中解脱出来, 甩开包袱, 集中精力搞好教学和科研。

地方高校后勤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并真正地用好它有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只有实事求是、大胆探索,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适合各地方高校特点的现代企业制度, 才能收到良好效果, 照搬硬套的教条主义对地方高校后勤改革与发展有害无益。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一定要处理好经营、服务、育人的关系, 一定要循序渐进, 不能急于求成。

2.3 优化后勤法人集团运行机制

地方高校现在所采用的后勤运行模式主要有: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国有独资公司、股份合作制企业、企业集团、事业法人、自办型后勤法人集团实体等等。地方高校在选择后勤法人集团的组建模式时, 既要考虑法律政策因素, 又要结合本校实际, 同时还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教育规律, 不能一概而论, 照搬哪一种固定模式。按照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第二步战略目标, 高校后勤实体一般都应通过并入、托管、联办、连锁、股份合作等形式进入跨校区的后勤集团。我国高校自办后勤有几十年的历史, 后勤与高校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地方高校办学历史不长, 后勤积沉不深, 资金欠缺, 加上大多办在地市一级城市, 高校不多。因此, 在目前的情况下, 地方高校先构建自办型后勤法人集团实体, 经过一段时期的经营服务, 实体不断壮大, 待条件成熟后, 再根据自主自愿、互惠互利的原则, 逐步进入按公司制跨校区的联合后勤法人集团。

地方高校把自办型后勤法人集团实体作为主要模式, 还要运用科学的目标管理机制。采用目标管理机制的具体实施步骤为:首先, 制定目标。学校与后勤法人集团共同制定总目标 (包括实现目标的条件、方案和考核标准) ;第二, 分解目标。后勤法人集团对总目标进行分解, 后勤各实体得到合理的分目标, 各实体再商议对目标进行合理估算和修改, 并提出实现该目标需要学校和其它部门哪此支持;第三, 实施和反馈。学校根据反馈信息对目标做出及时的调整;第四, 严格考核。目标确定以后, 根据考核标准对各实体工作进行考核。

摘要:地方高校后勤体制一直是高校管理的焦点问题之一, 其重要性甚至影响到高校整体改革的成败。对地方高校后勤体制的改革, 更重要的是要对其进行有效的调适, 从而推动高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与进步。

关键词:地方高校,后勤管理

参考文献

[1] 杨德胜, 朱甜甜.浅探高校后勤管理模式的优化[J].经济师, 2007 (3) :141~142.

[2] 王前新等.新建本科院校运行机制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

上一篇:浅谈初中政治活动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下一篇:曲沃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现状及发展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