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学院范文

2022-05-19

第一篇:德鲁克学院范文

德鲁克

德鲁克《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读书笔记

一、前言

有关于管理的经验与著作真是浩如烟海,而其中美国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的著作则以他的实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为人所称道。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大师的作品。初次听说德鲁克,是在大一的管理学课上。德鲁克的一生就是探究管理思想的一生,但是,其思想动力的源泉就是实践,因此,他书中所透露出来的也都是管理世界的真实图像。

德鲁克很重视人的作用,他认为未来的世界正由一群独立自主的个人创造。明天将会如何,主要取决于今天的决策者,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洞察力和素质。因此,组织中管理者的作用则是不可小觑的。一位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是决定组织成效的关键因素。所以,这本书以大量的篇幅论述如何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德鲁克说:“这本书是为那些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所写,是专门为那些被我们称之为‘管理者’的人所写的。”用心的读读这本书充满智慧的书,希望能够用大师之道,感悟管理的真谛。

二、桌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

在本书的开篇,德鲁克就提出这样的观点:卓有成效是可以学会的。他认为,资源本身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只有通过管理者卓有成效的工作,才能将这些资源转化为成果。为什么需要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这是德鲁克在书中提出的第一个问题。这也是我初次拿到这本书所想到的问题。他说,知识工作者跟体力工作者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工作模式。唯有从事“对”的工作,才能使工作有效,而这一点,却是无法用衡量体力工作的方法来衡量的。知识工作者并不生产本身具有效用的产品。他不生产有形的产品,他生产的是知识、创意和信息。这样的产品本身并无用途,只有通过另一位知识工作者,把他的产品当做投入,并转化为另一种产出,它们才具有实际的意义。知识工作者必须做到一些体力工作者不需要做的事情,他必须具有有效性。总之,知识工作者的生产力,就是“做好该做的事情”的能力,也就是有效性。

在还没接触管理时,我对管理者的定义就是管理人的领导。在看完了德鲁克对管理者的定义之后,我才真正明白什么是管理者。所谓管理者,是在一个现代的组织里,能够凭借其职位和知识,对该组织负有贡献的责任,因而能实质地影响该组织的经营能力及达成的成果人。一位合格的管理者,不能仅以执行命令位满足,他必须能够决策,并承担起做出贡献的责任。只要他有一天身为管理者,就不能忘记他的标准、目标和贡献。作为一个管理者,他所面临的挑战完全不仅仅局限与自身的因素,还受到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管理者的时间往往只属于别人,而不属于自己;管理者往往被迫忙于“日常工作”,除非他们敢于采取行动来改变周围的一切;管理者本身处于一个“组织”之中。只有当别人能够利用管理者的贡献时,管理者才算有效;管理者是身处一个组织的“内部”,受到组织的局限。

那么,应该如何学会卓有成效呢?在本章的最后一节,德鲁克提出了要成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必须在思想上养成的习惯。

1、有效的管理者知道他们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

2、有效的管理者重视对外界的贡献;

3、有效的管理者善于利用长处;

4、有效地管理者集中精力于少数重要的领域,在这少数重要的领域中,如果能有优秀的绩效就可以产生卓越的成果;

5、有效的管理者必须善于做有效的决策。

当我们接触到管理这个专业的时候,我们很多人都在问自己一个问题,我这样的人能成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吗?是的,或许我们的确没有天生的管理天赋,或许我们很内向,根本不擅长与人交流,又或者我们开朗热情,善于交际等等,但是,谁适合或不适合,那只是人主观上的臆断。德鲁克就说:“世界上根本没有什么‘高效率的共同个性’。他们中间,只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他们有把该干的事情干好的能力。”而这个能力,我想是可以培

养的,我们大可不必毫无根据的怀疑自己。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在实践中都经历过一段训练。而这段训练也是不可小觑的,无论一个人的才智有多高,知识有多广,是多么的勤奋及富有想象力,只要他们没有做过这些训练,那么他在工作效益上总是有缺陷的。也就是说,“实践”对于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说,比那些所谓的天赋、个性的适合度重要多了。作为中国的大学生,我们知道该如何去背那些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知道如何应付考试,但是我们的实践训练则是少之又少。这对于学习管理,并希望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我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因此,作为管理专业的学生,我们在积累理论的同时,还要不断地给自己创造实践的机会,在实践中接受训练,从而培养自己讲究工作效益的习惯。

三、掌握自己的时间

我们在做任何事之前都会考虑,做这件事,需要哪些资源。一个组织或机构在完成一个项目的时候,也需要各式各样的资源,资金、人才、设备等等。但是,无论是做什么项目或活动,时间都是必须具备的一个条件,做任何工作都需要耗费时间。然而,时间的供给,丝毫没有弹性。不管时间的需求有多大,供给绝不可能增加。而且,时间稍纵即逝,根本无法保存。所以,时间永远是最短缺的。因此,要成为一位有效的管理者,他必须非常珍惜自己的时间,了解自己的时间实际上是怎么消耗的。但是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的时间总是不能最大限度的利用。很多管理者,总有许多时间耗用于毫无贡献的工作上,而且他在组织中的地位越高,组织对他的时间要求往往越大。

在一个组织中,浪费时间的活动随处可见。人员过多,会议太多,信息功能不健全等等,这些都在浪费管理者的时间。然而,很多管理者并没有重视这些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弊端。因为,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应该如何管理自己的时间,也不清楚自己的时间是如何浪费掉的。在本书的第二章,德鲁克向我们介绍了诊断自己时间的方法。我觉得这对于美每一位管路这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德鲁克说,要提高管路这的有效性,第一步就是记录其时间耗用的实际情形。接下去则是要做有系统的时间管理。有系统的时间管理,首先要找出什么事情根本不用去做,其次是知道哪些事情可以由别人代为参加二又不影响效果,对于一个管路这来说,如果他真的想有所作为,只要将可由别热做的事交给别人就得了。最后,一位管理者必须自己控制并且消除的,就是不要浪费别人的时间。或许会有管理者听到这样的叙述会有点惊愕,事实上,一位管理者大刀阔斧减少不必要的工作,绝对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就像书上说的霍普金斯的例子一样,大胆的减少无谓的工作,绝对无损于有效性。

即使是独立的个人,也存在管理的问题,那就是管理自己,其实,管理自己和管理一个组织最大的共同点也就是对时间的管理。要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与其他人有什么不同的话,其最大的区别就是在于他们对自己的时间十分珍惜。从这一章中,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懂得了该如何管理时间。德鲁克在这章中主要是讲述了一个企业的管理者该如何来掌握自己的时间,从而取得最大的效益。作为学生来说,这也同样适用。进入大学之后,我们可以自由支配的时间大大的增多,然而,我们所完成的真正能带来效益的事却并没有因此增多甚至还有所减少。每当一天结束之际,我就很迷茫,不知道自己一天忙忙碌碌到底做了一些什么。试着用德鲁克的方法,将自己一天的时间所做的事记录下来,才知道为什么觉得每天都很忙,却忙不出什么结果的原因。联系实际情况来说,我发现,我每天花在上下课来回于寝室与学校的时间就有至少1个小时,而我完全没有必要一天回好几趟寝室,这些时间完全是可以省下来的。

其实,管理无处不在,无论是企业或是学校的一个学生组织,抑或是个人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也都存在着管理是否合理的问题。作为学习管理的学生,我们要学会管理别人的前提就是要先学会管理自己。有时候,管理者无法合理的管理自己的时间,不仅是在浪费自己的

时间,也是在浪费别人的时间。

四、贡献与优先

在本书第三章,德鲁克为我们讲述的是有效性的关键——贡献。在德鲁克的观念中,贡献是管理者的承诺。一个管理者,只有重视贡献,才能使其注意力不为其本身的专长所限,不为其本身的技术所限,不为其本身所属的部门所限,才能看到整体的绩效,同时也才能使他更加重视外部世界。一个管理者在管理过程中,必须时刻自问“我能贡献什么”。在很多情况下,管理者都把时间浪费很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导致他们在做事情之前都不会自问,做这件事我能贡献什么。重视贡献,不仅是对管理者自身的发展跟提升,一位管理者能够重视贡献,还是人才发展最大的动力。这样的管理者还可以帮助那些与他共事的人将眼光放的更远。强调贡献有助于横向的沟通,因此能够促进团队合作。在一个知识型组织中,主要依赖于知识不同和技术不同的专业人员组成的团队,工作才能有效。因此,身处团队中的成员都应该重视贡献。而且,个人能否有所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要看你是否重视贡献。重视贡献,足以消除管理者的一项基本问题:让你在一团乱麻似的事务中理出轻重缓急来。重视贡献是一项组织的原则,使刮玻璃这能掌握各项工作的关联性。总之,重视贡献,就是重视有效性。

尽管反复强调要重视贡献,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管理者强调的并不是自己贡献了多少,而是重视自己的职权。他们耿耿于怀的是:所服务的组织和上司是否亏待了他们,的否该为他们做些什么。他们经常抱怨自己没有职权。这让我不禁想到班委。这学期开学时,刚经历了班委的改选。大一的时候并不清楚班委的职责是什么,大家都只是凭借自己的兴趣去竞选。而现在,什么工作轻松,什么工作可以带给我们“好处”,一年的时间足以让大家看清。所以在竞选那天,那些累工作大家都不要去做,而是都去竞选轻松的职位。这种可以挂着班委的名义,又可以在期末的时候拿到各种称号的竞选资格的事,就跟管理者的这种只重视职权却忽视贡献是一样的道理。我们选班委,为的是选出我们信的过的人来为我们服务,但是如果大家竞选的目的只是为了获得利益却不懂得贡献,那么这样的班委所能带给我们的并不会是我们想要的。以前我总是在定义管理者的时候,把它定位在很高的地位,想象成我们现在遥不可及的人物。其实,班委在班上就属于管理者了,他们负责管理我们这个小小的集体。如果现在都无法再管理过程中自觉的问自己“我能贡献什么”,那么在以后,我们要如何去做一个部门甚至整个企业的管理者,如何去做到卓有成效的管理?所以,我们学习管理的同学,在这种小锻炼中就应该不断的提醒自己,我能贡献什么,而不是以心只想着靠着自己那微不足道的职权,去要求别人。

德鲁克说:卓有成效如果有什么秘诀的话,那就是善于集中精力。这让我不禁想问,为什么呢?他强调,管理者要做的贡献太多,但是时间却是有限的。不管一位管理者如何善于管理时间,总有绝大部分时间非他本人所能控制。并且,管理者越是想要做重大的贡献,越是需要有更长的“整块时间”。同样的,一位管理者越想发挥长处,就越感到应在重大的机会上,集中一切可用的长处。这是获得成果的唯一办法。所以,管理者想要卓有成效,必须要善于集中精力。

那要怎样才能做到集中精力呢?首先要学会摆脱昨。管理者要想专心致志,第一项原则就是要摆脱已经不再有价值的过去。我想这一点不论是对管理者还是对我们自身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在做一件事的时候,如果脑子里仍然放心不下以前的事情,那么现在在做的事情肯定不会做得很好。因此,管理者想要专心致志,一定要摆脱昨天。另外,在管理者的面前,往往摆着许多事情等待他们去处理,而他们是时间却是非常有限。所以,这就涉及到哪些事情需要优先处理。在德鲁克的阐述中,我们知道:在决定哪些应该优先、哪些可以延缓这个问题上作最重要的不是分析,而是拿出应有的勇气来。在我们考虑优先次序的时候,我们应当记住这些原则:重将来而不是重过去;重视机会,不能只看到困难;选择自己的方向,

而不盲从;目标要高,要有新意,不能只求安全和方便。在德鲁克的观念中,他认为化机会为成果,肯定比解决旧问题更有生产性。因此,要想集中精力,全神贯注于一项工作,要有足够的勇气,要敢于决定真正该做何真正先做的工作。只有这样,管理者才能成为实践和任务的主宰,而不会成为他们的奴隶。

五、用人之所长

德鲁克说:组织就是让一群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这就需要发挥人的长处。不能很肯定的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天赋过人的全才,但是这种人一定是凤毛麟角。而这些人也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所以,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着眼于一个人的长处,而非这个人是否是全才。充分发挥人的长处,是组织存在的唯一目的。同样的,对于我们个人来说,也应该重视自己的优势,并学会在组织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从而为组织做出贡献。

作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来说,要用人所长就是其应该具备的素质之一。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的第一个任务就是要把自己管辖的职位设置的合情合理。管理者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应该更多的着眼于他的长处是否对能够让他在这个职位上体现出价值,正如德鲁克所说:“不管是谁,在任用一个人或配备一个班子时,如果只想避免短处,那么,他所领导的组织最终必然是平平庸庸的。”但是,这并不是意味着可以忽略一个人的缺点。人际关系专家们有一句俗语:“你要雇用一个人的手,就得雇用他整个人”。我们知道,一个人不可能只有长处,必然也有短处。我们要做的就是如何将他安排在一个可以让他发挥长处同时又可以避免他的短处的职位。书中马歇尔将军的例子就告诉了我们:任何一项人事任命都是赌注。但是,只要能够抓住某人的长处是什么,这至少是合理的赌注。用人所长还要求我们不要将职位设置的太具体,这样会束缚下属发挥个人才干的空间,最终导致下属工作的积极性不断减弱。同样的,在用人时,管理者要先考虑这个人能做什么,而不是先考虑职位的要求的什么。这个问题,个人觉得这个现象在日本的终身雇佣制中存在的比较多。由于采取终身雇佣制,新的成员不断进入公司就导致公司雇员人数超出了实际工作需要的人数,但是又不能裁员,于是,只能设置一些形同虚设的职位给一些无法再替公司创造价值的人。这一点很好的而保护了职员的利益,但是,也给公司照成很沉重的负担。不可否认,日本的终身雇佣制对它创造的经济发展神话有很重大的影响,但也不可否认,在经济发展的今天,这种制度是需要改革的。而且,因人设职业必然会出现顺从和偏爱的倾向,而机构的人事决策必须要体现出“公平、合理”,不能带有个人喜好的因素。

以前提到管理者的管理问题,通常都是相对于下属而言。殊不知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应该具备调动上司的积极性的能力。德鲁克认为,一个卓有成效的管理者还必须注意充分发挥上司的长处。通常我们都觉得,和上司相处是一件很不容易。太过于亲近和太疏远都不行。其实,上司也是人,也会有自己有效的方面,而让上司发挥效用也并不难,关键就是要抓住上司的长处,了解他们可以起什么作用,而只要认真观察,这些也并不难发现。如果做到这一点,无疑是取得了一张通行证,它有助于下属将精力集中在自身的贡献上,并可以帮助自己完成想要完成的工作,取得想要取得的成就。而一个人,如果要成为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没有什么事会比这件事更重要了。

当然了,管理者学会发挥自己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人们总是把领导的行事形式当做样板来看,“在人类活动中,领导人与一般人是有差距的,如果领导人变现的特别突出,那么一般人也会愈来愈突出。”管理者如果要把自己的工作做的有成效,就必须从自己的优势与长处出发,而管理者的长处的发挥,也可对工人的工作能力和习惯也是极其重要的。我们要求有效,就要以了解自己能够做什么为基础,然后以最合适自己的方式做下去。

总之,管理者的任务不是去改变人,而是像圣经中“塔兰特寓言”所说的那样,管理者

的任务就是让各人的聪明才智、健康体魄以及业务灵感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从而使机构的总体效应得到成倍的增长。

六、如何决策

何为决策,决策从本质上讲就是人们为了达到某一目的而从若干个备选方案中选择一个满意或最佳方案的分析判断过程。决策是管理者特有的任务。想要成为有效的管理者,就要做有效的决策。管理者应当做少数重大的决策,而不是做过多的决策。有效的管理者重视的,是分辨什么问题为例行性的,什么问题为策略性的,而不是重视解决问题。而且,管理者还要学会知道什么时候应依据原则做决策,什么时候应依据实际的情况需要做决策。正反两方面的决策是最骗人的决策,并且在整个决策过程中,最费时的是决策的推行而不是决策本身。书中,德鲁克向我们举了贝尔公司的费尔和通用公司的斯隆两人的案例。他们两个解决问题,都着眼于最高层次的观念性的认识。他们的决策不是为了适应当时的临时需要,而是战略性的考虑。所以,作为一名管理者,需要重视最高层次的、观念方面的决策,并且要致力于找出情势中的常数。

通过对案例的分析及总结,德鲁克便提出了做出决策的五大要素:思想明确、划定界限、反复推敲、落实措施、重视反馈。

首先,管理者必须明确事物的性质,是一般性的问题还是特殊性的问题。而德鲁克讲平常所发生的问题分成了四类,第一类就是属于常例,这是管理者日常工作中最常遇到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往往都是反映基本情况的表面现象,在做这中分析之前,管理者就应该设法看清真正的问题所在;第二类问题就是对个别单位来说是特例,但是实际上却带有共同性,在考虑这些问题时,就要考虑一般性的规则,参照其他人的经验;第三类问题就是真正的例外情况,而意外的情况更并不是经常会发生的,所以,遇到这样的问题,管理者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分析问题到底是真的特殊问题,还是只是另一个问题的前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第四类就是一个新的一般问题初次变现出来的问题,对于这种事故,就只有找出某些同通用的方法,才能有效地防止它的再次发生。 “如果将类型判断错了,那么决策也一定对不了。” 所以,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往往会花费很多时间来判断自己要处理的问题是属于以上四类问题中的哪一个。

其次,管理者必须要明确决策的目的。决策要达到什么目的?目标的最低限度是什么?实现目标必须要具备哪些条件?这些因素既是科学上所称的“界限条件”。“界限条件越是清楚,决策的有效的可能性就越大,实现其预定目标的机会就越多。”明确界限条件之所以重要,是因为首先,它可以提醒人们什么时候该放弃某个决定;其次它可以使管理者识别出在众多决策中哪一个风险最大。现实中,管理者在做某些决策的时候难免会做出一些妥协,而妥协到何种程度,妥协正确与否,也是就要看界线条件的,所以,“每个人都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实际上谁都免不了在某个时候做出错误的决策,但是,谁都不可以去做根本不满足界限条件的决策”。

第三、管理者必须要把决策转化成行动。这个就很好理解了,再好的决策只要没有运用在实践中,就永远不可能发挥它的效用,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如果说明确决策的界限条件是决策中最难的环节的话,那么将决策转化成行动就是最费时间的环节了。而要将决策转化成行动,管理者首先就要落实一下两条:行动的责任必须落实到人头;负责落实的人必须要有足够的能力。其次,决策行动也必须与决策者的能力相适应,如果一项决策要转化成有效的行动,那么有关人员就必须要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和态度来适应决策的落实。

决策就是判断,在我们的传统认识里,决策就是先认识事物的真相,然后提出看法。而事实上,决策应该是现有想法,再有行动的。这也有利于我们用实践来检验想法。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会坚持用各种不同的测试方法来挑选方案,更有趣的事是,真正有效的决策并不

是意见一致的结果,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就喜欢听取不同的意见,从不同的判断中做出选择之后,才能做出有效的决策。德鲁克说“一个好的决策,应以相互冲突的意见为基础,从不同的观点和不同的判断中选择。所以,除非有不同的见解,否则就不可能有决策”在第一章中,作者提出的管理者所面对的压力中,就有讲到受到组织的局限。听取不同的意见,可以保护决策者不被组织的看法所左右。不同的意见还可以为决策者提供选择的余地,一旦发现决策无法执行,也不至于束手无策。我想这也是如今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如此受到追捧的原因之一吧!

最后,管理者必须要将反馈的信息考虑到决策中,以便根据实际情况不断的验证决策目标是否合理。“决策是由人来做的,是人就难免会犯错误,再了不起的决策也不可能永远是正确的。”而管理者收集反馈信息也不能只听下属的一面之词,自己亲自去看看才是获得反馈信息最可靠的方式。不愿下去亲自了解情况,不仅存在在企业的决策中,也存在在政府的而决策中。而这一点在我国就体现的尤其明显。中国官员了解信息的途径一般就是下属呈上的经过加工的数据和报告,以至于和现实的真实情况越离越远,做出的决策也往往起不到任何效用,有时反而会适得其反。

七、后记

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分为八章内容,回顾本书各章所提出的各种论点及论据,最终的结论便是“必须学会卓有成效”。做到卓有成效,首先必须记录好时间的使用情况;其次,就是要把目光集中到贡献上;第三既是要充分发挥人的长处;第四就是第五章中“重要的事先做”和第二章“掌握自己的时间”相辅相成;最后便是做出有效的决策。机构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而个人需要把机构当做自己实现人生目标的手段,所以,必须管理者必须学会卓有成效。德鲁克在最后提到:今天的社会有两种需要:对组织而言,需要个人为其做出贡献;对个人而言,需要把组织当成实现自己人生目标的工具。只有管理者的有效性,才能使者两种社会需要相辅相成。总而言之,卓有成效确实是必须学会的。

花了近一周的时间,读完了管理大师的著作。我发现,书中没有晦涩深奥难懂的理论,有的只是来自现实生活中的案例,诠释的却是鲜活的思想。德鲁克先生就像是我的一位同事,虽然与我们面对相同的事实,却从不同的视角说出了我们不曾想、更不曾想到的新理念。读完整本书,我体会最深的是德鲁克说的这样一句话:有效性虽然人人可以学会,但不可以教会。有效性的学习是一种挑战,一种时实践,如果我们既不挑战自己的目标,又不去应对市场的挑战,那就不会有学习有效性的动力和压力。

虽然也写了几千字的读书笔记,但是,对这本书的理解仍然处于很表面的状态。不过不可否认的是,越是看到最后就越是能够体会这本书的价值。对于大师的作品,以我的水平,当然是无法给与很精妙的评价。但在我看来,这本书的特点就是深入简出,实例丰富,贴合实际,容易理解。我觉得,我们在读大师的作品时,除了要领悟大师的思想,我们更应该了解大师观察世界的视角和思维方式。很感谢有这样一个机会让我可以安心下来读一本管理方面的著作,我受益匪浅。我想有了这次的经历,我会更加关注大师的作品,更加努力地学习,不断丰富我的知识,为自己也为将来打好坚实的基础。

第二篇:彼得·德鲁克

彼得·德鲁克(Peter F.Drucker) (1909.11.19~2005.11.11)1909年11月19日生于维也纳,1937年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德鲁克一生共著书39本,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文章30余篇,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他文风清晰练达,对许多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精辟见解。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人都深受其思想的影响。德鲁克一生笔耕不辍,年逾九旬还创作了这本《德鲁克日志》,无怪乎《纽约时报》赞誉他为“当代最具启发性的思想家”。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尊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是这个时代最出色的管理学者。他曾发誓:“如果我能活到80岁,我要写到80岁” 。

1、生平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裕文化的环境之中。

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1942年,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

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2、德鲁克的贡献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德鲁克先生一生著书和授课未曾间断。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为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由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等人发起,以德鲁克的声望,在美国成立了“德鲁克非营利基金会”。该基金会十余年来选拔优秀的非营利组织,举办研讨会、出版教材、书籍及刊物多种,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德鲁克先生已出版超过30本书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至2004年,德鲁克先生还有新书问世。

3、德鲁克的观点

下列是德鲁克的写作中数个经常提到的观点:

对各种总体经济学理论持怀疑态度。德鲁克争论,没有任何一个经济学派的理论,能够有效解释现代经济结构中的主要层面。

将一切事物化繁为简的强烈欲望。根据德鲁克的说法,公司倾向生产过多的商品、雇用多余的员工(相对而言外包是较佳的方案)、和错误的投资。

提出他所谓“政府的病态”。德鲁克提出一个表面上非意识形态的主张:政府无法、也没有意愿提供人民需要、或想要的创新服务,尽管他似乎相信这并不是民主体制中必然发生的情况。

对“计划性遗弃”的需求。企业和政府有一种人类的自然倾向:无视于明显不再适用的事实,而对昨日的成功依旧念念不忘。

对“科学管理之父”泰勒长期地推崇,虽然德鲁克将他的职业生涯用于研究管理工作,而非分析蓝领阶级。他赞扬泰勒是第一位提出工作可以被切割、分析、再改进,这项重要观念的人。

对社群意识的需求。德鲁克早期提倡“经济人的末日”,主张个人对社群的需求可以在一个被创造出来的“植物群落”中满足。稍后他承认植物群落的概念从来也没有实现,并在1980年代暗示非营利组织内的志愿者可能是社群的关键。

目标管理:企业管理是在众多需求和目标中取得平衡,而不是替某一机构给定一个目标。这个被称为目标管理的概念首先在德鲁克的《管理实务》一书中提出。

顾客导向:一个公司的主要责任是提供商品或服务给他的顾客。获利并不是公司的目标,但却是永续经营的必要条件!其他诸如对职员和社会的责任,则是为了能够继续执行公司的主要责任。

4、评价

“德鲁克先生的渊博知识、深刻思想不仅影响了学术界,也影响了企业界。可以说,没有一个著名学者和成功的商界领袖不从他那里汲取养分。”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赵曙明

“全世界的管理者都应该感谢这个人,因为他贡献了毕生的精力,来理清我们社会中人的角色和组织机构的角色,我认为彼得·德鲁克比任何其他人都更有效地做到了这一点。”

——通用电气前首席执行官杰克·韦尔奇

“在所有的管理学书籍中,德鲁克的著作对我影响最深。”

——微软总裁 比尔·盖茨

“德鲁克是我心中的英雄。他的著作和思想非常清晰,在那些狂热追求时髦思想的人群中独树一帜。”

——英特尔主席 安迪·格鲁夫

5、国际权威媒体评价

“彼得F.德鲁克论述了管理的新范式如何改变和如何继续改变我们对管理实践和管理理论的基本认识。《21世纪的管理挑战》不乏远见卓识和超前思维,它集丰富的知识、广泛的实践经验、深邃的洞察力、精辟的分析和拨云见雾般的常识于一身,这些都是德鲁克著作的精髓和„管理专业的里程碑‟。”

——《哈佛商业评论》

“这位高瞻远瞩的思想家具有招牌式的敏锐洞察力,他能够洞悉不同力量之间存在的内在联系,他又一次给我们带来一部不可不读的著作。”

——《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

第三篇:德鲁克(模版)

德鲁克于

1909

年生于奥匈帝国的维也纳,祖籍为荷兰。其家族在

17

世纪时从事书籍出

版工作(

Drucker

原意为“印刷者”

)http://wenku.baidu.com/new?fr=home###

。他的父亲为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

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 中。其

1979

年所著的自传体小说《旁观者》对其成长历程作了详细而生动的描述。

第四篇: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简介

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对世人有卓越贡献及深远影响,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德鲁克以他建立于广泛实践基础之上的30余部著作,奠定了其现代管理学开创者的地位,被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

1909年11月19日,彼得·德鲁克出生于奥匈帝国统治下的维也纳,祖籍荷兰。其家族在17世纪时就从事书籍出版工作。父亲是奥国负责文化事务的官员,曾创办萨尔斯堡音乐节;他的母亲是奥国率先学习医科的妇女之一。彼得·德鲁克从小生长在富于文化的环境之中。

彼得·德鲁克先后在奥地利和德国受教育,1929年后在伦敦任新闻记者和国际银行的经济学家。于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法学博士。

1937年移民美国,曾在一些银行、保险公司和跨国公司任经济学家与管理顾问,1943年加入美国籍。彼得·德鲁克曾在贝宁顿学院任哲学教授和政治学教授,并在纽约大学研究生院担任了20多年的管理学教授。尽管被称为“现代管理学之父”,但彼得·德鲁克一直认为自己首先是一名作家和老师。

1942年,受聘为当时世界最大企业——通用汽车公司的顾问,对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进行研究。1946年,将心得写成《公司概念》,“讲述拥有不同技能和知识的人在一个大型组织里怎样分工合作”。该书的重要贡献还在于,彼得·德鲁克首次提出“组织”的概念,并且奠定了组织学的基础。

1954年,出版《管理实践》,提出了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概念——目标管理。从此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从而奠定管理大师的地位。

1966年,出版《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告知读者:不是只有管理别人的人才称得上是管理者,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工作者即为管理者,管理者的工作必须卓有成效。成为高级管理者必读的经典之作。

1973年,出版巨著《管理:任务,责任,实践》,是一本给企业经营者的系统化管理手册,为学习管理学的学生提供的系统化教科书,告诉管理人员付诸实践的是管理学而不是经济学,不是计量方法,不是行为科学。该世书被誉为“管理学”的“圣经”。

1982年,出版《巨变时代的管理》,探讨了有关管理者的一些问题,管理者角色内涵的变化,他们的任务和使命,面临的问题和机遇,以及他们的发展趋势。

1985年,出版《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被誉为《管理的实践》推出后德鲁克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全书强调目前的经济已由“管理的经济”转变为“创新的经济”。

1999年,出版《21世纪的管理挑战》,彼得·德鲁克将“新经济”的挑战清楚地定义为:提高知识工作的生产力。

在欧洲经历了二战的残酷,并目睹了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的作用,彼得·德鲁克感到那些优秀的领导者才是那个世纪的英雄。德鲁克在他那本发人深省的自传《旁观者的冒险》中写道:“我和其他维也纳的小孩一样,都是胡佛总统救活的。他推动成立的救济组织,提供学校每天一顿午餐。这顿午餐的菜式,清一色是麦片粥与可可粉冲泡的饮料,直到今天我仍然对这两样东西倒胃口。不过整个欧洲大陆,当然也包括我在内的数百万饥饿孩童的性命,都是这个组织救活的。”一个“组织”居然能发挥这么大的功用!从德鲁克活生生的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德鲁克强调“透过组织这种工具,尽量发挥人类创造力”观念的根源。

此外,彼得·德鲁克在预测商业和经济的变化趋势方面显示出了惊人的天赋。例如,早在1969年彼得·德鲁克就预言将有一种新的类型的劳动者出现———知识员工,他们的职业将由自己所学的知识来决定,不再依靠出卖体力来养家糊口。1987年10月,美国股市大崩盘。仅10月19日一天,美国全国损失股票市值5000亿美元。对此,彼得·德鲁克说,他早就预料到了,“不是因为经济上的原因,而是基于审美和道德。”彼得·德鲁克将当时的华尔街股票经纪人称为“完全不具有生产力的一群,但又能很轻易地大把捞钱。”

德鲁克先生在《旁观者》一书中曾深情回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过重大影响的人们。“伟大的心灵必然遭遇不凡的际遇。”早年的德鲁克就与熊彼得、弗洛伊德等精英知识分子多有交往,并对他以后的思想有重大的影响。他一生经历了一战、二战,从事过的职业包括记者、金融分析师、作家、咨询顾问和大

学教授。丰富的人生阅历、渊博的学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成为一位伟大的思想领袖,令他在世界管理学界拥有不可超越的崇高地位。

2005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在美国加州克莱蒙特家中逝世,享年95岁。

彼得·德鲁克的贡献

作为第一个提出“管理学”概念的人,当今世界,很难找到一个比德鲁克更能引领时代的思考者:1950年代初,他指出计算机终将彻底改变商业;1961年,提醒美国应关注日本工业的崛起;20年后,又是他首先警告这个东亚国家可能陷入经济滞胀;1990年代,率先对“知识经济”进行了阐释。

德鲁克先生一生著书和授课未曾间断。自1971年起,一直任教于克莱蒙特大学的彼德·德鲁克管理研究生院。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院以他的名字命名。1990年,为提高非营利组织的绩效,由弗朗西斯·赫塞尔本等人发起,以德鲁克的声望,在美国成立了“德鲁克非营利基金会”。该基金会十余年来选拔优秀的非营利组织,举办研讨会、出版教材、书籍及刊物多种,对社会造成巨大影响。

德鲁克先生已出版超过30本书籍,被翻译成30多种文字,传播及130多个国家,甚至在前苏联、波兰、南斯拉夫、捷克等国也极为畅销。其中最受推崇的是他的原则概念及发明,包括:“将管理学开创成为一门学科、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是管理哲学、组织的目的是为了创造和满足顾客、企业的基本功能是行销与创新、高层管理者在企业策略中的角色、成效比效率更重要、分权化、民营化、知识工作者的兴起、以知识和资讯为基础的社会。”至2004年,德鲁克先生还有新书问世。

2002年6月20日,美国总统乔治·W·布什宣布彼得·德鲁克成为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的获得者,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无论是英特尔公司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微软董事长比尔·盖茨,还是通用电气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他们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方面都受到了彼得·德鲁克的启发和影响。“假如世界上果真有所谓大师中的大师,那个人的名字,必定是彼得·德鲁克”——这是著名财经杂志《经济学人》对彼得·德鲁克的评价。

。德鲁克在1954年《管理实践》中首次提出“目标管理”概念,并把目标管理确立为一种管理体系.应用和推广到实际的管理工作中

一、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主要内容

德鲁克在提出目标管理时,并没有对这一概念进行清晰的界定,他认为.目标管理,顾名思义,就是“管理‘目标’,也是依据目标进行的‘管理”’。但他构建的目标管理体系十分系统,详细阐述了目标管理成功的条件、实施的步骤。德鲁克认为,目标管理要取得成功,必须要满足如下几个条件:

第一.全体组织成员的参与在组织内部要形成浓厚的参与意识,每个成员都必须参与制定组织的整体目标和个人目标。

第二,组织内部顺畅地交流和沟通。每个组织成员要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高层管理者的目标、各个部门的目标以及个人的目标,“在各个单位的全体管理人员中间必须有一种‘思想交流’,只有当每个应当作贡献的管理人员明白单位的目标是什么时”.才能够成功的实施目标管理。

第三,给予组织员工以最大的鼓励。目标管理要求每个组织成员勇敢地承担自己的责任,只有在承担和完成各自责任的前提下才能够促进目标管理实施的成功。所以.要支持、保护和鼓励勇于承担风险的组织成员。

第四,要对组织成员的工作业绩有信心。要充分肯定每个组织成员的能力,用Y理论的观点看待组织成员.充分相信人的本性愿意承担责任、能够自治、愿意上进和发展,这也是实施目标管理的首要条件。

第五,管理人员要具有一定的控制权和领导力。例如,要对人、财、物以及工作过程这样一些实现目标的手段具有控制权,确保目标管理取得成效。德鲁克指出,目标管理的实施包括三个阶段:确立目标、实现目标和成果检测,

其中.“确立目标”是实施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确立目标的有效方法是分别确定每个领域内要衡量的是什么以及衡量的标准。他提出的这种衡量方法一般都是软性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只对衡量

市场地位拥有足够的手段,对其它的一些领域只能表现一些意愿而已。”

二、德鲁克目标管理思想的创新点

第一,之前的管理学家都认为目标是行动的基础,与组织的计划密不可分。德鲁克进一步澄清了,二者的关系,他认为,组织的目标先于组织的计划,只有在组织先确立了组织目标的前提下,才能够合理地作出各种计划

第二.在德鲁克之前的管理学家提出的关于“目标”的思想都散见于他们的著作之中.并不是以“目标”为核心的系统的管理思想体系。而德鲁克提出的目标管理是一种概念,是一种管理哲学,是一种以目标为中心的管理体系

第三.在德鲁克之前的管理学家认为组织中的“目标”是众所周知.显而易见的.并没有向组织成员提出过多“目标”方面的要求。而德鲁克认为,组织成员对目标并不清楚,对目标的理解也不深刻。甚至是模糊不清的。目标管理需要管理人员把组织成员的注意力集中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上来.从而实现组织目标在组织中的普遍理解和认同,在此基础上进行组织“目标”的分解.进一步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和个人的

责任。德鲁克之所以如此强调组织成员对“目标”的理解,就在于使每个成员能够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目标明确任务、承担责任,只有组织成员明确了自己的责任.才能够为组织更高效地创造业绩。德鲁克就是把目标和责任联系在一起,更好的激发和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使员工勇于承担责任,把目标当成是落实责任的一种手段和途径,这是与之前的管理学家提出的有关“目标”思想的本质不同。第四.前人在关于“目标”的思想中基本没有论及目标与管理者的关系,德鲁克在提出组织目标后,还对管理者提出要求。他把管理者看成是实现目标管理的一个关结点。所有组织成员都应有自己明确的目标.而且.个人目标是为了组织总目标的实现而设定的,这就需要在组织中形成一股力.使所有成员为实现组织的总目标共同努力。对于管理者而言,把所有员工的注意力集中在一起,这是首要的责任,也是经济论坛一个重要的目标。管理者既要使所有组织成员明确地了解组织的共同目标以及为r实现这个目标每个成员具体的单个“目标”,同时,管理者自身也要明确地了解每一个成员的需求,促进成员需要与组织目标的实现。

最后,德鲁克目标管理体系比前人更强调协作,无论是成员与组织之间,还是成员之间.德鲁克都强调要为组织共同目标进行协作。目标管理本质上强调的就是一种协作关系,厄威克曾说过:“除非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否则就无理由要求人们进行合作,也无理南要把他们组织起来。”德鲁克正是通过制定目标,把每个成员的注意力都集中到组织的共同目标上.经过每个成员的共同努力最终实现组织目标。

第五篇:德鲁克管理思想

德鲁克“112358”的定义是企业的一个目的;企业的两个职能;关于管理

的三大任务;管理者的五项工作和企业需要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

管理的定义------管理就是界定企业的使命,并激励和组织人力资源去实现这

个使命。界定使命是企业家的任务,而激励与组织人力资源是领导力的范畴,二

者的结合就是管理。

企业的目的-----创造顾客

企业的两个职能-------营销和创新

管理的三项任务-------实现组织目标和使命,考虑成果和绩效;内部工作有

成效,员工满意度高具有责任感;考虑社会影响承担社会责任。

五项工作-----------设定目标、组织工作、激励和沟通、绩效评估、培养人才。

设定目标的八大领域---------市场定位、创新、生产力、实物和财力资源、获

利能力、管理者绩效和培养管理者、员工绩效和工作态度、社会责任。

公司组织有大有小,职位有高有低,但管理者的核心应该是一致的,最终检

验管理的是企业的绩效,管理者的工作就是为整体绩效负责。现在企业需要的管

理原则是能让个人充分发挥特长,凝聚共同的愿景和一致的努力方向,建立团队

合作,调和个人目标和共同福祉。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是唯一能做到这点的管理

原则,并将公司的客观需求转变为个人的目标,因此能确保经营绩效。

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目标,而是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

人的工作。因此管理者应该通过目标对下级进行管理,当组织确定了总的经营目

标后,必须对其有效分解,转变成各部门以及各个人的分目标,管理者根据分目

标的完成情况对下级进行考核、评价和奖惩。目标是公司组织对个体的一种心理

引力。目标作为一种诱引,具有引发、导向和激励的作用。一个人只有不断启发

对高目标的追求,也才能启发动其奋发向上的内在动力。记得一位哲人说过“目

标和起点之间隔着坎坷和荆棘;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只能用奋斗去同统一;困难,

会使弱者望而却步,却使强者更加斗志昂然;远大目标不会象黄莺一样歌唱着向

我们飞来,却要我们象雄鹰一样勇猛地向它飞去。

读后感有很多,暂时就写这些吧,其实在日常工作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应该都

可以从这本书上找到答案。

2011-8-2

上一篇:读马克思传范文下一篇:单词与短语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