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2023-03-01

无论你是身处校园中,还是已经踏入社会,汇报都是我们日常生活、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技能。一般而言,汇报的内容既包括对成绩的概括,对于不足的总结,以及对下一阶段目标的计划和完成方法的阐述,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第一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汇报

市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情况汇报

近年来,我市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新形势,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并重,深入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断丰富农业内容,拓展现代农业功能,以保护和建设农业生态环境为前提,积极发展生态观光农业,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据不完全统计,全市已有48个各类生态观光农业场所,去年接待游客310多万人次,实现直接旅游收入超过1.5亿元。我市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主要有三大特点:

1.基础资源丰富。水域面积大,我市水域面积占国土面积的42.5%,其中1000亩以上的大中型湖泊有89个;丘陵山地植被丰富,30万亩山地,植被履盖率100%。依托山水紧依的独特自然风光和底蕴深厚的人文景观,先后建成了4个国家级、4个省级森林公园、1个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农业综合示范园区、20多个休闲渔业垂钓区,以及一批湿地公园和生态农业园。

2.功能类型多样。初步形成了以森林生态景观为主的旅游观光型,如虞山、穹隆山森林公园等;以采摘垂钓为主的农事参与型,如东山、西山果茶区、双山岛垂钓中心等;以人文历史、革命传统、农业“四新”技术展示为主的科普教育型,如沙家浜芦苇荡风景区、未来农林大世界等;以名特优农产品品尝为主的美食餐饮型,如巴城阳澄湖大闸蟹碧玉主题公园等;以江南水乡、农家风俗体验为主的乡村度假型,如三山岛农家乐园等。

3.投资主体多元。由90年代以政府投资建设森林公园为主,逐步转变为国有、集体、民资、外资等多元投入格局。已统计的各类观光农业园中,国有投资为主的占27%、集体投资为主的占10%、民资投入的占49%、外资投入的占14%,民资和外资已成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的主体。

(二)

尽管我市生态观光农业起步较早,近两年的发展速度比较快,但总体规模偏小、数量偏少,除了几个国家级、省级森林公园和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外,大部分园区建成规模只有300亩左右,难以形成规模优势,同时在数量与我市的自然条件和市场需求也不相适应;发展不平衡、特色不明显,少数地方意识不强,开发力度不大,已经建成的园区相当部分集中在比较单一的垂钓、餐饮项目上;配套设施不完善,开发管理跟不上,园区内的道路交通、美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和休闲娱乐等配套设施不健全,宣传、营销、接待等管理服务不完备。

(三)

生态观光农业是集生产、生活、生态和农业产销、农产品加工、农业旅游服务等三次产业于一体的新型农业,核心是利用田园景观、自然生态及资源环境,结合农林渔等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和农村文化及家庭生活,在农业与旅游的结合点上做文章,以“绿色、休闲、参与、体验”为基本特征,发挥农业与农村休闲旅游功能,为人们回归自然、享受田园风光、体验农村生活提供机会。她顺应了现代社会人们更注重休闲旅游、生态旅游的大趋势,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下一步,我们将重点依托已建成的一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和基础条件较好的生态农业观光园区,结合水产、畜牧、果茶等产业新兴领域的发展,科学制订规划,加强资源整合,丰富功能结构,完善配套设施,培育和开发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生态观光农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实现总产值100亿元。开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

1.保护。把保护放在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首要位置,加强森林、水、湿地等生态资源的保护,注重历史人文景观、“鱼米之乡”民俗文化的保存,重视苏州精耕细作、特色农业的保留。

2.提高。把提高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手段,通过科学合理的开发,营造“春花、夏荫、秋色、冬景”等各有特色的自然景观,提高资源质量;通过改善园区内外的交通条件和接待服务设施的条件,使游客能进、能游、能休,提高环境质量;通过加强规章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培训,使游客尽兴而来,满意而归,提高管理服务质量。

3.开发。把开发作为生态观光农业开发建设的重要途径,搞好各种资源的挖掘和深层次开发利用,根据不同的生态自然条件,挖掘和利用珍稀树种,名优水产、特色花果,人文景观资源,历史文化遗迹资源,自然山水等资源,加快建设,扩大规模,增加总量。尤其要重视旅游文化资源的挖掘,提高生态观光农业的文化品位。

(四)

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要高度重视,落实措施,加快推进。

1.坚持科学规划。按照“适度超前、集中规划,分步建设、持续发展”的思路,高起点、高标准搞好生态观光农业发展规划,提高基础设施配套水平,提升园区硬件优势;优化区域布局,坚持围绕自然资源、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合理布局,建设生态观光农业;强化功能开发,根据区域特色和优势,优化功能定位,避免结构雷同,实施错位竞争。

2.加快机制创新。按照投资方式多元化,经营模式市场化,管理方式企业化的原则,通过创新投入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的导向作用,吸引各类资本共同投资开发;创新管理机制,建立精干高效的管理机构,做到职能明确,运转协调,灵活高效;创新服务机制,制订完善建设标准和相关规章制度,提高服务水平,建立健全有利于生态观光农业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壮大的机制,把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成为现代农业发展中最活跃的经济“单元”。

3.大力招商引资。在农业招商引资中,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作为重点,加强项目整合,加大宣传推介,认真组织开展境内外招商、促销活动,拓展招商渠道,努力吸引境内外资本向生态观光农业聚集,增强开发实力。 原创文章,尽在文秘知音网。

4.加强政策扶持。生态观光农业建设,是事关农业长远发展的大事,涉及方方面面的工作,需要有效协调各级各有关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政策扶持。农林部门主要是了解掌握生态观光农业发展动态,加强分类指导,搞好跟踪服务。旅游部门重点是做好规划指导,积极把生态观光农业纳入旅游项目之中。财政、工商、国土、水利、供电、税务、金融等部门主要为生态观光农业在资金、登记、用地、用水、用电、税收和信贷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服务,为生态观光农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第二篇: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情况汇报

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是我们于去年10月份正式着手启动的,我们在县城近郊几个乡镇进行了踩点选址,最后确定在**乡**村***水库,该水库为小(2)型水库,水库坝高12.7米,有效库容43.2万立方米,集雨面积3.62平方公里,库区具有森林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等自然优势,水库下游有200余亩的优质稻田,十分适合农业示范园项目的建设,其所在位置处于我县旅游发展规划中的古县衙至风影风情旅游区的“黄金”旅游线之间,交通十分便利。 在确定项目选址之后,我们请县国土局测绘大队对水库库区的地形地貌进行了实地测绘,请县建筑设计院做了初步的规划设计,编制好了项目建设建议书,当时项目投资估算为7500万元,资金来源主要靠本级政府投资和争取上级政府和部门的支持。我们带着项目建议书又三次赶赴省发改委,与省发改委领导、相关部门进行沟通,争取项目支持。省发改委领导对项目十分感兴趣,十分看好项目前景。但是作为农业项目,具有投资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特点,而上级对于农业项目的支持还是非常有限,这对于我们县本级的投资压力就非常大。

今年2月份,省农业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开始介入这个项

目,在与他们进行多次交涉后,最终确定我们以招商引资的形式引进省投公司,按公司经营模式运营,项目建设资金全部由省投公司自筹解决,我们给予政策扶持和协调服务。

之后,省投公司也多次到****乡进行实地考察,并请相关专家对该项目重新进行了规划设计,并于5月18号在县建设局召集了相关部门对项目的建设征求了意见和建议。项目拟建设一个集种植、养殖、农业科技推广示范以及休闲旅游为一体的绿色生态农业观光园,总面积1500亩。主要包括招待设施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区、生态农业观光区、农业游乐园、农业体验区、滨湖果园休闲区等功能区建设,项目估算总投资1亿元。

6月26日,省发改委《关于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建设项目立项的批复》(文件已经正式下达,项目名称最终确定为:生态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规模1500亩,总投资10180万元。

第三篇:维特百果生态园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情况汇报

维特百果生态园

创建国家级农业旅游示范点

情 况 汇 报

金秋送爽,硕果飘香,在丰收的季节里,我们迎来了国家、省、市旅游局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工作,首先我代表丰县大沙河镇党委、政府、果园及5.8万人民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下面我对果都大观园创建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工作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果都大观园简介:

丰县历史文化悠久,蕴育了道教始祖张道陵,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历史上徐州地区唯一的状元李蟠,清朝重臣李卫等一批帝王将相和名人,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因此历来被称为“千古龙飞地,一代帝王乡”。

丰县农业历史悠久,灿烂辉煌,素有丰沛收,养九州的美称,但是1851年黄河蟠龙集一决堤,给丰县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形成了黄泛冲积平原,土壤砂质。解放前曾是“无风三尺沙,黄土埋庄稼”的凄凉景象,解放后,勤劳勇敢的丰县人民兴修水利,栽植果树,防风固砂,改善环境,在黄河故道上开挖了大沙河,引来了长江水,发展了50万亩红富士苹果、白酥梨,再创了丰县农业的辉煌,被评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形成了今天鸟语花香,硕果累累的生态旅游农业。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1999年12月份亲临丰县视察,并踏上了大沙河这片热土,原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冲,田纪云分别为大沙河题名“果都”、“果海”。

果都大观园正是依托于丰县厚重的历史文化和闻名天下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资源为基础建设的,1996年建成,并接待天下游客,它与万亩梨园、红富士高档苹果示范园等景点串成了丰县百里观光旅游示范带。

果都大观园占地380亩,集果园、花园、文化乐园为一体,是人们旅游、观光、品果、赏景、垂钓、养生休闲、健身娱乐的理想去处,它北依齐鲁大地,东傍京沪干线,西近京九铁路,南靠欧亚大陆桥陇海线,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花果飘香,气候宜人,周边百万亩果园连片,“春来梨花似锦,秋来硕果飘香”,得天独厚的生态条件,清新优越的自然环境,先进的栽培管理技术,使这里生产的“大沙河”牌红富士苹果、白酥梨名扬海内外,五个品系获得国家绿色食品的认证,红富士苹果蝉联三届部优,被99昆明世博会唯一指定为无公害苹果,“天上美景已如画,人意雕琢更着花”,凡来此旅游观光者无不由衷赞叹。

果都大观园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现代农业与休闲娱乐相结合的特色,是苏北地区美丽风景的真实写照,现有各类果树、花卉30万株,有凉亭、曲桥、回廊、假山、喷泉,各种盆景等,有宫保府、观景楼、民俗博物馆,汉帝塑像馆、垂钓中心、采摘园等景区。丰县历年来成功举办的红富士苹果节、梨花节,果都大观园均作为主会场,圆满完成了接待任务,吸引了八方来客,“春花秋实”是这里最真实的写照。

二、创建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工作汇报

近年来,果都大观园认真贯彻国家建设部,旅游局和省政府一系列政策、规定,结合自身实际,加大资金投入,优化景点旅游环境,挖凿旅游资源内在潜力,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此2004年开始筹备创建国家级农业生态旅游示范点,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1、成立创建指挥部,加强领导。县委、县政府成立了以县委书记赵保华为政委、县委副书记、县长邱成为总指挥,副县长岳修斌为副总指挥,园林局、农林局、大沙河镇、果园等单位负责人为成员的创建工作指挥部,加强了对该项工作的领导。

2、完善基础设施。园内新增了旅客购物点,翻建了水冲式厕所,修整了道路,增加了旅客临时休息点,旅客接待中心、卫生室、电视光盘、播放室,并充实了传统斗鸡、斗羊、果树套袋、摘果、武术表演、牵马、骑马、地方戏曲表演等节目,增设了景区布局图,指向牌等,使得果都大观园更增添吸引力,观赏性和服务功能。

3、健全管理机制。重新制订了内部管理制度,以展示大观园、服务旅客为宗旨,实行了目标管理责任制,层层落实责任,设置投诉电话,旅客意见箱,接受监督,开展了创建青年文明号和优秀服务员评比活动,改善了服务态度,提高了管理质量。

4、完善治安管理措施。园内成立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小组,集中解决景点和社会治安、游览秩序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不足,确保游客安全,自开业运营以来,尚无重大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各位领导和专家,对照创建工作要求,我们做了一定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为进一步提档升级,恳请各位领导和专家利用今天检查指导的宝贵机会,给我们再提出指导意见,以完善我们的工作。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指导工作,祝各位领导和专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合家欢乐,万事如意。

第四篇:生态林业建设情况汇报

武威市地处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东端。属内陆干旱荒漠区,降水量少,植被稀疏,生态环境系统极其脆弱,据1999年沙漠化土地普查,全市有沙漠化土地2370.2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7.5%,其中固定半固定沙丘910.57亩, 占沙漠化土地面 的38.4%。 流动沙丘1393.75万亩,戈壁53.3万亩,

闯田4.8万亩,潜在沙漠化土地91,757亩,宜林荒沙地3807亩,急需治理的风沙口100多个。

一、生态林业建设现状

建国以来,我市坚持“南护水源,北治风沙,中建绿洲”的战略方针,在国家和省上的大力支持下,全市人民与干旱和风沙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林业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截止2002年,全市林业用地1002.77亩,森林面积达到572.457亩,其中人工造林保存面积达2587亩,封山(沙)育林草1707亩,四旁植树5495.2万株,森林覆盖率达到12.06%。

一一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管护效果较好。在水源涵养林建设中,始终坚持以管护为主,封育和营造相结合,采用人工造林和封山育林等措施,共恢复和扩大森林面积37.737亩,乔木林蓄积量增长200多万立方米。建国以来,从未发生过森林火灾,林区社会秩序稳定,偷砍盗伐林木的案件也很少发生。一一中部绿洲农田防护林骨架初步形成.中部绿洲是我市农业生产的精华地带,现已营造农田防护林49万亩,加上“四旁”树,条件较好的灌区初步形成了林网骨架,有效地改善了农田小气候,林网保护下的农田年际干热风出现的次数和大风日数明显减少,对农业的稳定增产起到了较好的保护作用。

一一北部风沙沿线的治沙造林成效显著。经过几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全市已营造防风固沙林170万亩,封沙育林草127万亩。沿风沙线建成防风固沙林带380多公里,治理重点危害风沙口240多个,控制流动沙丘200多万亩,直接保护农田140多万亩。部分地段的生态环境已经明显改善,一些沙漠边缘地区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可喜局面,群众生产、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一一自然保护区建设初见成效.全市共建立自然保护区4处,下设保护站12个,总面积达到1460Z?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9.3%。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护站9个,面积达114027亩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22.8%。省级自然保护区2处,下设保护站2个,面积达20多万亩。

一一林业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在紧紧围绕林业生态建设的同时,我们充分发挥区域特色优势,积极调整结构,为林业生态建设注入了新的活力。全市因地制宜地营造经济林33.4万亩,2002年果品产量5.1万吨,产值达4482万元;森林生态旅游业全面兴起,已建成了天祝三峡国家级森林公园和冰沟河省级森林公园,总面积达176万亩。据不完全统计,今年旅游人数30余万人(次),综合营业收,3,.3000余万元,独具特色的旅游产业正在崛起。花卉产业发展生机勃勃,全市各类花卉露地栽培面积159亩,产量132万株(万枝),产值419.1万元;保护地栽培面积112亩,产量3357株(万枝),产值152万元;营销单位20个,从业人员170人,产值557元,利税10.775-元。

一一国营林场多种经营发展迅速.目前,全市国营林场、苗圃启动了以采掘业、酿造业、食品工业、饮食服务业、种植业、养殖业等六大门类为主的多种经营项目20多个,年实现利税300余万元。石羊河林业总场鼓励职工发展养殖业,50只以上的养羊户达到10余户,养羊总规模达到4000多只;天祝县古城林场经有关部门批准,兴办煤矿一处,年产量达到6万吨,产值500万元;古浪县马路滩林场引进以色列滴灌先进技术,建成高效节水林果业基地,引进种植的高效经济作物牛蒡、理想大根、荷兰豆等市场前景看好,成为带动当地农户规模种植、 进行沙产业开发的高新技术开发示范基地。 一一生态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改革开放以来,全市林业部门完成部、省、市及自列项目50余项,有30余项成果获奖。建立了古浪马路滩、凉州区清源、民勤勤锋滩、天祝华藏寺、石羊河林场红崖山分场、市林科所、苏武山等七大集生态建设与产业开发为一体的林业科技示范园区,科技示范园区已成为全市林业建设的亮点。

一一涌现出了一批生态林业建设的先进典型。民勤县三角城、勤锋滩、水库、沙井子、凉州区东沙窝等成为防沙治沙的样板;天祝二甲龙、古浪香灵寺以封为主,封造结合的水涵水保林建设成效显著。古浪县八步沙石满等六老汉在昔日荒无人烟沙漠腹地艰苦奋斗十八年,造林4.2万亩,植树逾千万株, 5.2Z-亩沙漠得到全面治理。 民勤县薛百乡宋和村在石述柱同志带领下,与沙奋斗47年,建成万亩集体固沙林场,发展枣粮间作2000亩。全市有14个村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千佳村”,1个乡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百佳乡”,涌现出了21个省、部级造林绿化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和先进单位。

二、近年来实施的重点生态林业工程建设情况 (一)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1978年启动。第一阶段(1978—2000年)三个建设期共完成投资6507.8万元,〃在北部长达654公里的风沙线上,营造防风固沙林带380公里,占风沙线总长度的58%;在中部绿洲区营造农田防护林49万亩;在南部水源涵养林区,坚持以管护为主,封造结合,造林3.9万亩,封山育林28.6万亩。1978—2002年全市造林保存总面积172.6万亩。 目前,工程建设已进入第二阶段,省上安排我市四期工程10年建设总规模为232.08万亩,平均每年需完成23.208万亩,国家计划总投资达到2亿多元。古浪县被列为国家级示范区,凉州区、民勤县被列为省级示范区。 (二)退耕还林工程:1999年,天祝县正式被国家和省上列为全国退耕还林(草)试点县。2002年国家退耕还林工程建设全面启动,我市四县区全部列入工程建设范围内。五年来,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草)面积37.4446万亩。其中,退耕还林(草)20.432655亩,荒山造林17.01255亩。

(三)通道绿化工程:在坚持搞好绿化的同时,注重林种、树种结构的调整,绿化美化相结合。截止2002年,全市完成国、省、县、 乡村四级通道绿化2900.6公里。312国道、

211、308省道绿化成为全市通道绿化的示范样板。

(四)酿造葡萄产业建设:1998年来以来,全市已建成基地近855亩,苏武山林场与香港梁氏集团合作成功,3000~屯榨汁生产线建成投产,莫高集团、皇台集团生产的葡萄酒已有很高的市场占有率,酿造葡萄产业已成为全市经济建设的支柱产业之一。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干旱缺水,地下水位下降,严重影响林木的生长,沙区人工营造的沙枣等林木失去生存条件而大面积残败或枯死。民勤县境内已有13.555亩沙枣人工林枯死,有3555亩天然白刺、梭梭、柽柳沙生植被残败枯梢生长不良。天然成片的胡杨林已在沙区很难寻觅。 (二)沙漠化扩大的趋势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沿风沙线沙丘活动性强烈,每年以3—4米的速度向绿洲逼进,有的地方前移速度达到了8-10米。尤其是民勤和古浪北部与主风方向垂直,风沙危害更加严重。 民勤县有2655~农田受风沙危害而不能耕种,沙漠、戈壁、碱滩达到全县总面积的90%。古浪县北部沙区有3.555亩沙漠边缘的农田被流沙埋压,全县受风沙危害和侵袭的村庄86个,农田40万亩,黄灌区、北部五滩的农田、居民点、道路、渠道等80%以上处在风沙沿线。

(三)天然林区林农、林牧矛盾突出。山区部分农耕地、牧,地与森林交错分布,对林地造成蚕食或破坏,尤其是灌木林地萎缩严重,同时也给退耕还林的实施和巩固增加了难度。(四)生态经营型国营林场经济危困。经过五十年发展全市建立国营林场27个,苗圃6个,治沙站(植被管护站)3个,有职工1714人,总经营管护面积7037亩,森林蓄积量1021立方米,分另占全市林业用地总面积、森林蓄积量的70%、83%,年造林、育苗分别占全市的1/

3、4/5以上。但近年来国营林场人员增加、工资上涨,而财政供给并无多大增加,造成国营林场经济危困,职工生活困难,生产经营管护设备老化、手段落后。

四、今后生态林业建设及防沙治沙的工作思路与对策 (一)、指导思想及目标:

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建设为中心,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治沙造林、农田防护林建设为重点。开展封山(沙)育林(草),建立绿色防护屏障,扩大森林植被,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全市社会经济快速、持续、健康发展。 2001—2010年期间,生态林业建设规划指标是: “三北”工程完成人工造林138.375-亩,封山、沙育林草937亩;退耕还林(草)工程707亩。

(二)思路与对策:实现上述治理目标,我们在发展思路和工作指导上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注重两个结合,突出三个重点,抓好六大工程。 围绕一条主线:就是围绕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工程质量为主线。 注重两个结合:即治理与利用结合,保护与效益结合。在方法上,一是把山、沙区的综合治理与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紧密结合;二是把生态环境建设与振兴和发展地方经济,努力培植和增加地方财源紧密结合。通过两个结合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生态林业建设和沙区治理的激励机制问题。突出三个重点:一是北部沙区坚持按工程项目治沙。一方面沿风沙线努力营造比较完备的绿色屏障。另一方面在沙缘地带下功夫实施封育,积极开展人工种植。二是绿洲内部重点完善农田防护林体系,调整林种结构,提高整体效能。三是加强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区的保护,该区是中部绿洲区和北部沙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与沙区的治理密切相关。通过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等一切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保护和培育,不断扩大林木植被资源,提高涵养能力,做到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抓好六大工程:一是抓好“三北”四期防风固沙林建设工程。

以市上确定的民勤县三角城至红崖山水库、凉州区九墩滩至吴家井、古浪县永丰滩至冰草湾三条风沙线为重点,完成人工造林68万亩,封沙育林4.5万亩,新建长300公里,宽0.5—2公里的绿色屏障。二是抓好退耕还林建设工程。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山区和风沙前沿,开展退耕还林还草和荒山、沙造林,十年完成70万亩。三是抓好天然林保护工程建设。四是抓好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和民勤县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设。五是抓好高标准农田林网和通道绿化建设工程。建设范围包括凉州区绿洲、民勤县坝区、古浪县黄灌区、天祝县金强川灌区的38个乡镇及国道312线、省道211线和308线等骨干道路。十年完成人工造林15万亩,建成绿色通道精品工程1000公里。六是抓好生态经济型林业产业化建设。 (三)采取的具体措施

1、强化法治,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提供保障。加强法制宣传,依法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广泛宣传国家的《环境保护法》、 《水土保持法》、 《森林法》、《防沙治沙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法律法规,深入开展环境国情、国策教育,提高全民的法律素质和环保意识。强化林业执法监督,严格执法,依法管理,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

2、依靠科技,建立生态环境科技支撑体系。广泛宣传和普及植树种草、水土保护、荒漠治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科技知识,发挥科技服务部门的职能作用,完善环境监测、科技推广、信息服务、技术交流网络,开展技术培训和科技攻关,引进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抓好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科技含量。抓好林业高新技术示范区建设,发挥辐射带动作用。

3、政策引导,加大非公有制生态林业建设力度。坚持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筹集建设资金。制定宜林“四荒”地拍卖的办法和政策,打破行政区划界限,采用先卖后治、先治后卖、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鼓励不同经济主体经营“四荒”地,使用权长期不变,并允许继承转让。实行轻税薄费,减轻经营者的负担,国家征用时对治理成果给予补偿。逐步建立生态环境建设以政府投入为主、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建设的政策体系,并积极争取国内外优惠贷款和捐款,用于生态环境建设项目。

4、建立生态功能区预警制度,加强对生态林业建设成果的保护。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和建设以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区、防风固沙区、风景旅游区为重点,在研究制定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和重点开发项目时,统筹考虑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切实做到符合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要求,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措施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检查验收。控制生态功能区人口增长,对深山林区的人口逐步进行移民搬迁。重视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除治。开展以杨树蛀干、食叶害虫为主的工程治理项目,加强综合性营林措施,逐步实现森林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加快建立健全预测预报网络和信息反馈体系,早发现早除治,防治危险性病虫害入侵传播,巩固生态林业建设成果。

第五篇: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

一条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我市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生态农业是利用传统农业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以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农业。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生活质量和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消费正从时尚逐步成为主流,发展生态农业,不仅能够解决长期以来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带来的资源短缺、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问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且有利于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是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全省目前有6个国家级、35个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我市的历城区被列为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县。最近,我们对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通过与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座谈,实地考察一些生态示范基地,总的感到,我市生态农业有了一定基础并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但一些制约

一、我市生态农业发展的基本情况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领导同志非常关注生态农业发展,多次强调要把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并对秸秆禁烧问题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为农民的秸秆找出路,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这次调查了解到,各县(市)区和市直有关部门按照生态济南的建设要求,不断强化生态农业建设,在落实上下功夫,在发展上求突破,全市上下呈现出认识上逐步统一,治理上逐步科学,投入上逐步加大,速度上逐步加快的好局面。

1、农产品质量稳步提升。以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业投入品监管、生产环境和农产品质量跟踪监测三个关键环节为重点,深入实施了 “ 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 ”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了综合治理,通过严禁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推广平衡施肥技术,畜禽粪便实行无害化处理等一系列措施,化肥使用量年均降低10%,农药施用量降低20%,农膜回收率达到90%以上,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率达到60%以上。目前,全市建成标准化生产基地30多个,面积150万亩,有6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6个农产品被认定为绿色产品。

2、农业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平原绿化和绿色通道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市林业用地面积达到322.8万亩,有林地面积增至2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3%。黄河标准化堤防防护林带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绿化2515公顷,绿化率达到71%,成为省城北部的绿色风貌带。围绕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旱作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强了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面积发展到112万亩。实施了历城区仲宫、市中区十六里河等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项目,完成治理面积93.7平方公里。制订实施了《济南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划定了禁采区,累计关停采矿企业113家,山石资源和地质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3、畜牧业和农村沼气建设发展较快。以发展节粮型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作为农民收入重要来源的主导产业地位得到巩固和提高,2004年实现畜牧总产值71.9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35.2%。畜牧业的发展也带动了农村沼气新能源建设,全市共建沼气池3.2万个,中型沼气工程57处,生态家园富民工程示范村11个,秸秆气化示范村14个,重点区域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65%以上,农村生态环境、农民生活质量同步改善、同步提高。

4、涌现出一批发展生态农业的成功典型。伴随着生态农业的发展,涌现出了一批引领生态农业发展方向的典型,形成了几种不同特色的发展模式。一是龙头带动型。一些规模大、实力强的农字号龙头企业开始涉足生态农业,走外向型发展路子。全市龙头企业基地采购值达31.9亿元,出口创汇3784万美元,带动66.7万户农民增收。如樱龙公司严格按照日本农产品标准组织生产,目前基地面积发展到5000多亩,2004年出口蔬菜1.2万吨,创汇330多万美元。二是股份合作型。平阴县尤寨山股份公司按照“股份制联合,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多元化经营”的方式开发荒山5000多亩,建设了集林果、畜牧、旅游为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园区。三是集体推动型。长清区邢代庄在本村土地全部被征用的情况下,租用外村土地发展“草-畜-沼-果”循环经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市生态农业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效,但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也不容忽视,突出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破坏生态的现象依然严重。部分基层干部群众还存在“先发展起来,再改善生态和保护环境”的错误思想,对生态建设不够重视,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农民的生态意识、责任意识不强,化肥、农药使用严重超标,乱砍滥伐林木、乱占滥用林地等破坏森林资源的现象屡禁不止;南部山区一些农家乐项目建设无序,管理不严,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一些矿山企业进行掠夺式开采,裸露的山体再难长出青草绿树,远远望去就像一块块“鬼剃头”,使昔日秀丽蓊郁的山岭面目全非。

2、环境污染制约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发展需要有一个自然的无污染的良好外部环境。从目前情况看,我市地表灌溉水源质量堪忧,80%以上的河道被污染,且大部分为劣五类,有些地区农业生产不得不用污水灌溉,导致有害物质对农产品的污染,有的地方甚至出现了农民不吃“自家粮”的怪现象;工业“三废”对生态农业的发展影响较重,特别是部分大、中型企业周围和乡镇企业聚集区附近的农田,根本无法达到无公害生产的环境要求。

3、体制不顺影响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由于部门之间工作上缺乏协调,职能上存在交叉,有利的多头执法,无利的推诿扯皮,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健康发展。如在农产品市场监管上,农业、工商、技术监督、药监局等“多龙治水”却成效不大;农产品和畜产品检验检测中心分别设立,不利于减少行政成本;群众搞“四荒”开发

需要多个部门审批办证,有的甚至只收费不服务,群众缺少稳定感和权属感,意见很大;农高区由于体制不顺,也一直难以更好地发挥龙头作用。

4、生态建设投入不足。生态农业建设投资大、见效慢,尤其在起步阶段。我市虽然在生态农业方面的投入逐年增加,但与先进地区比还有较大差距,远远不能满足发展需要。再加上投入比较分散,还不能发挥资金的整体效益和引导效应,多元化、社会化的投入机制尚未形成,影响了生态农业的发展。

5、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健全。发展生态农业,农民需要优质种苗、肥料、技术和信贷等多方面的服务,但目前看还缺少为农民服务的软件环境。如荒山开发、退耕还林等项目往往要在实施几年后才能得到回报,但农民贷款难度还很大。有效的信息服务将有益于农民及时调整生产结构,以满足市场要求,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但目前给农民提供科技信息的渠道还不够畅通。

三、对策与建议生态农业能够实现农业发展经济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双重功能,在生态市建设中处于基础性地位,代表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根据生态市建设要求和生态农业的发展现状,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制订规划,使生态农业进入规范化发展轨道。规划是龙头。由于我市还没有生态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各部门在制订实施专项规划时还缺少科学性、存在随意性,难以做到整合资源、统筹安排。为此,建议尽快研究制订全市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引领全市生态农业的快速健康发展。同时,成立生态农业建设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指导和监督,搞好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强大合力。

2、拓宽融资渠道,保证生态农业投入的持续增长。进一步加大政府投入,将生态农业建设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一县十三乡”扶贫开发、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等政府扶持项目,都要向生态农业方面倾斜。县(市)区财政要拿出一定数量的专项配套经费,专门用于生态农业建设,并根据财政状况逐年增加。遵循市场规律,发挥政府投入的导向作用,采取财政贴息、投资补助等手段,引导社会资金投向生态农业,逐步形成政府投资为导向,农民与企业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补充的市场化、社会化、多元化的生态农业投入新机制。

3、抓好示范,带动全市生态农业的大发展。生态农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点上求突破,在质上求提高,以点连线带面逐步推进。当前,特别要注意支持历城搞好省级生态农业示范区试点,为其他县区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提供经验;发挥农高区的科技龙头作用,使农高区成为展示生态农业建设成果的窗口;搞好白云湖、遥墙机场周边、高速公路两侧等生态农业示范区建设,使其成为生态农业建设的样板;在“两区一园”(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周边地域规划建设多种形式的观光农业园,使人造景点与自然景观互为补充,完善景区功能,减轻旅游业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和破坏。

4、做强畜牧业,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畜牧业涵盖一二三产业,是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中的关键环节。要把畜牧业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重点,通过实施畜禽良种补贴、“一大一小”(养殖大户、畜牧小区)奖励扶持等政策,大力引导发展以食草家畜为主的节粮型畜牧业。加快“草畜乳一体化”工程,发展优质牧草和饲用作物,推动“粮-经”二元种植结构逐步向“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转变。突出抓好国际机场周围、高速公路两侧等重点区域秸秆和牧草养畜示范带(区)建设,大力推广秸秆青贮氨化养牛养羊、“畜-沼-果(菜)” 等生态循环模式,促进农业资源的综合利用,提高农业综合效益,让农民在生态链条中多次增收受益。

5、发展生态农业建设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重要生态功能区、生态脆弱区与最贫困区往往是同一区域,这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我市情况也是如此,南部山区尚有52万亩荒山需要绿化,北部沿黄还有60万亩沙化土地需要治理,这些地区既是生态保护的重点,也是扶贫开发的重点。要按照 “ 南护水源、北治风沙 ” 的总体思路,在南部山区实施好荒山绿化工程,加大退耕还林还果力度,北部沿黄沙化地区要加快发展速生丰产林、林粮间作和牧草种植,扩大林草面积,建设省城的绿色屏障。对处于重点保护区和生态脆弱区内人口少、条件差的偏僻小村庄,借鉴外地经验,转换扶贫思路,遵循 “ 移得出、稳得住、逐步富 ” 的原则,开展生态移民试点,实现异地脱贫。

6、坚持科教兴农,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农业发展的动力之源。不断提高科技投入用于农业科研推广的比重,围绕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优先领域和关键技术,支持各类科研和开发机构从事生态和环境领域的科研工作。完善科技推广、信息服务体系和技术交流网络,重视人才培养,发挥农广校培养农村科技人才的阵地作用,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同时,要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生态农业建设的重要意义,在全社会形成“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共识,营造发展生态农业的浓厚氛围。

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建议(第2页)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生态文明知识竞赛试题下一篇:师徒结对师傅总结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