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2022-12-05

第一篇: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猪-沼-果”模式: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成功探索——关于赣州市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赣州市辖1区2市15县和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总面积3.94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900万,其中农业人口665万。赣州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地貌,俗称“八山半水一分田,半分道路和庄园。”是一个以水稻、脐橙、烟叶、生猪等为主要产业的农业大市。结合赣州山多地少的实际,自80年代以来,我市认真实施“猪-沼-果”兴果富民战略,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农户养猪、建沼气池、果园开发的模式,这个模式有力地推动了我市以脐橙为主的果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赣州推广的“猪-沼-果”工程,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使沼气建设从单一追求能源效益发展到以沼气为纽带,集种植业、养殖业及农副产品加工业为一体的工程模式,促进了新农村生态家园建设和农民脱贫致富,为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环境生态,实现农村家居温暖清洁化、庭园经济高效化、农业生产无害化作出了积极贡献。农业部称之为“赣南模式”,列为全国两大生态农业类型和重点推广的农业技术之一。党和国家领导人以及有关部委的专家对“猪-沼-果”工程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赞誉。

一、主要成效

近20年来,我市沼气池的发展,基本上每年以新增2~10万个的速度推进,仅2009年,全市新建成户用沼气池约2.5万户,改造和维修老病池3万多个,牧畜小区、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敬老院等沼气工程建设新建有494处,截止至2009年底,全市建户用沼气池累计达50万个。2009年,我市还培植沼肥综合利用示范户21万户,推广沼肥种植脐橙、水稻、蔬菜、花卉、烟叶等农作物面积600多万亩(沼肥施果100万亩、沼液浸种播种面积20万亩、沼肥养鱼1.5万亩)。目前已基本形成了以“猪-沼-果(菜、鱼、花、茶、瓜、稻)”为主的特色模式齐发展的能源高效生态农业格局,为我市农业、农村和农民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1、降低了农业生产成本,增加了农民收入。运用“猪-沼-果”模式,降低了开发果园的生产成本,同时,极大地推动了我市生猪生产发展,给农民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开发面积约30亩的果园,每亩地种植脐橙40株计1200株,每亩需投入6000元计成本18万元;同样的果园如果建1个沼气池,实施“猪-沼-果”综合利用,一般需养50头猪,能基本保证果园肥料,可减少投资成本9万元,除养猪收入外可增加收入20%;尤其是在新农村建设点上,多数农村户建起了沼气池,一户农户建一个池,养10头猪,种2亩菜,每年可增加养猪、种菜等经济收入2000多元,年节约薪柴、肥料、农药等支出1000多元。截止2009年,赣南果园总面积计200多万亩,已建沼气池并实行了综合利用的果园约1万多个。我市通过实施“猪-沼-果”工程,农民每年人均增收约3000元。

2、更新了农民观念,加快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建了沼气池的农民(果农)主动参加政府组织的“猪-沼-果”新农民培训,2009年举办新农民培训班约100期,培训新农民约52万人。农业实用技术素质进一步提高,生产经营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我市不少农民既掌握了生猪、沼气、果业等生产知识,又懂得采用先进技术,讲究系统管理、规模经营的方法;既学会种养结合、规避风险的生产模式,又熟悉运用生态学、生物学以及现代农艺成果,改造传统农业,有力地促进了生产发展。以章贡区2004年为例,生猪出栏13.9万头、发展商品蔬菜5.7万亩、果业面积2.41万亩,农民年人均收入增加了800元,形成了沼气发展兴产业、产业提升促沼气的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格局。

3、改善了卫生条件,村容村貌更为整洁。农民建上沼气后,综合改水、改厕、改厨、改院、改栏,建压水井或安装自来水,改旱厕为水冲式厕所,建平板式瓷砖灶台,猪栏地面硬化,庭院美化、绿化、净化,人畜禽粪便自流沼气池发酵,大部分寄生虫和病菌得到及时杀灭,“脏、乱、差”状况得以改善,农村的“三大堆”(柴堆、粪堆、土堆)得到有效整治,改善了农民的居住环境和卫生条件,减少了疾病传染,提高了农民健康水平。

4、改进了生活方式,农村乡风更加文明。通过发展沼气,一批农村妇女从砍柴刈草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时间、精力,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积极成为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双学双比”的参与者、精神文明的宣传员,自觉地营造着“学技术、勤致富、争先进、促发展”的良好社会风气。由于做饭烧沼气,不少农村也象城市一样,告别了烟薰火燎的历史,户户窗明几净。滥砍乱伐引发的纠纷少了,社会治安好了,人际关系更加和谐。章贡区湖边镇湖边村400余户农户,基本上家家使用清洁沼气能源,部分有条件的农户安装了沼气热水器,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二、主要做法

(一)广泛宣传发动。“猪-沼-果”工程是推进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关系到千家万户的事业。我市重点抓好宣传发动,通过广播、电视、宣传栏、咨询活动等形式,宣传了兴办沼气、实施“猪-沼-果”工程的优越性,邀请领导出席会议、参观现场,争取领导的重视支持,市里连续印发了多个专门文件,出台了建“三结合”沼气池免征30平方米土地占用费、简化办证手续、建果园税费优惠等一系列政策,同时,每建一个沼气池,政府补助800~1500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通过跟群众仔细算好经济效益账,争取了大部分群众的积极参与,使“猪-沼-果”模式获得了群众的广泛支持和赞同。

(二)科技创新驱动。在实践中,我市坚持以科技为先导,致力于提高沼气池工程质量,在国标沼气池技术基础上,合理地改善沼气池型,创造了强回流沼气池、康乐型沼气池等池型,严格实行沼气池与猪舍、厕所“三结合”,解决了进出料、回流搅拌和厕所冲水难的问题。在沼气池施工安装上,严格质量标准,积极推广应用盒式压力表、电子点火沼气炉等产品,提高了沼气池的布局水平、配件档次及其使用效益。组织开展技术研究,搞好沼肥综合利用,逐步转变思路,将重点转向综合利用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先后开展了“猪-沼-果”模式的研究与开发、“猪-沼-果” 高效生态农业良性循环利用等多项技术试验,获得了农业部丰收计划一等奖、江西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三)部门协作联动。各地均成立领导小组,协调“猪-沼-果”工程建设工作。如团市委号召全市青年实施“111”工程,即每个县团委、乡团委、团员分别抓好一个“猪-沼-果”工程示范乡、村和户;各级妇联积极开展农村妇女培训,把“猪-沼-果”工程列为“双学双比”活动内容;各部门在抓新农村建设工作中,注重安排沼气建设内容,增加投入,努力帮助解决沼气建设资金问题;各级金融机构每年安排一定贷款资金,积极投向“猪-沼-果”工程建设。此外,还争取国家有关部委立项支持,实施了国家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小型公益设施农村能源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建设、沼气扶贫工程和财政支持农业科技示范等项目。

(四)示范典型带动。90年代以来,我市要求有关县(市、区)领导分别用1~2年时间,乡镇主要负责同志用2~3年时间,各抓好一个“猪-沼-果”“121”工程达标村(户建一口池、人平年出栏两头猪、人均种好一亩果),还组织有关单位出资、出物、出技术,选派蹲点干部,一定三年不变,集中抓好了一批高标准示范村建设。早在2001年,我市各县(市、区)能源办还与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共同按《户用农村能源生态工程南方模式设计施工与使用规范》的要求,打造了“猪-沼-果”工程建设标准化示范村18个。通过多年的努力,目前,全市建立了一大批质量标准高、使用效果好的重点示范村。

(五)优质服务促动。长期以来,我市注重完善服务体系,将乡镇农村环保能源站纳入了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行“三定”,使机构得到了稳定和加强。当前,我市各级成立了有关工作机构,配备专干,强化力量。宁都、于都、上犹等县还帮助村级成立农民沼气协会等社会化服务组织,设立沼气配件门市部,推行建池档案卡制度和建池“四包”责任制,实行跟踪服务,为农村沼气建设提供了便利。注重强化生猪生产服务,加强技术指导,减免有关税费,认真落实了扶持生猪产业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在服务脐橙销售上,通过市场分析座谈和举办脐橙节等形式,争取了1400万元的财政资金支持,用于中央电视台和广东卫视等媒体广告,有力地服务了脐橙营销。

(六)人大监督推动。200

4、2009年,人大审议《新农村建设发展纲要》时,先后增加了“猪-沼-果”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内容。2007年,人大机关主抓了一个新农村建设点,重点推广了“猪-沼-菜”模式,沼气在建设点上的广泛运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2008年组织代表视察脐橙产业发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视察意见,加快出台了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销集网点、加大脐橙营销宣传力度等措施。同年,还开展了生猪产业调研,提出了“适度规模、防止污染、保护土猪、完善体系”等科学发展思路,取得了较好效果。2010年,组织专家调研,实地踏看,交流座谈,了解政策落实情况,向有关部门反馈了建设性意见,有力地推动“猪-沼-果”生态高效农业的发展。

三、存在问题

从我市的实践看,发展“猪-沼-果”生态农业主要有以下情况和问题。

1、新技术推广进展较缓慢。以秸秆菌剂产沼气技术的引进示范和推广为例,实践证明是好的,农户又是迫切需要的,但是推广应用与现实的需求有较大差距。

2、沼气服务体系不完善。农村沼气服务还跟不上,沼气池后续管理滞后,年报废池数有所增加。

3、“猪-沼-果”模式的实施,避免了小规模生猪养殖产生的环境污染,却难于防止大规模生猪养殖猪排泄物中重金属等有害物质对周边水源、土壤造成的环境污染。

4、果业发展存在生产管理枝术标准不统

一、“一树下”等低层次销售多、龙头加工企业少等问题。

四、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推广农村使用沼气,实现生态还田(林、果),最大限度避免污染环境。稳步增加农村户用沼气池,改造老旧病池,加快“一池三改”(改厨、改厕、改栏)步伐。大力推进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全面开展规模化畜禽养殖污染综合防治和乡村污水治理,努力争取大中型沼气工程、国家村庄清洁工程、新农村卫生新校园沼气工程、敬老院沼气建设等项目。引导农户积极建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池,努力实施一批联户和养殖小区工程项目,以争取中央投资,用于建设小型秸秆产沼气集中供气沼气示范工程。

(二)继续推广秸秆产沼气新技术,达到25%的普及率,基本解决沼气池发酵原料缺乏停用的问题。

(三)加快完善农村沼气和果业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加强对沼气的日常管理,发挥沼气池的系统功能;开展沼液浸种、喂猪、种菜、种茶,沼渣种果等综合利用技术的宣传和运用;加强沼气安全管理使用,排查事故隐患,提高安全意识,防止发生质量和安全事故。着力培植果业龙头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促进果品升值。

(四)继续抓好农村能源队伍建设。加强农民技术队伍的管理,加大技术培训力度,做到全市各乡镇都有农民技术员,以保证我市的农村能源工作越做越好。 (作者单位:赣州市人大常委会农工委)

第二篇: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建议

1、注重科学规划和科技培训,稳步推进生态农业发展。省、市、县都要加快制定相应的生态农业发展的具体规划,引导生态农业的健康、有序、稳步发展。要成立生态农业发展领导机构,明确牵头部门和责任部门,加强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指导和监督,部门要间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发展生态农业的合力。同时,要注重运用科技手段发展生态农业,处理好农业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搞好生态技术培训,为生态农业发展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

2、要进一步加大对生态农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主要是要进一步加大政策和技术扶持力度。要针对地方优势产业,出台地方性的倾斜政策,加大对绿色生态农业产业的扶持力度,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特色农产品的比较经济效益,确保生产不受影响。要进一步加大技术扶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是我市农业生产的全新课题,经验不足,农业主管部门及相关科研院所要派出专家到农民个人、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加强培训指导。

3、要进一步加大绿色生态农业品牌的创建力度。目前,虽然我们具有地域优势的特色农业产业及产品,但农业品牌建设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要进一步加大农业品牌建设力度,按照“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和“保护农产品知名品牌”的要求,支持特色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建设,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要积极鼓励标准化基地和示范区产品申报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申报国家名牌农产品、著名商标、驰名商标等有利于绿色(有机)食品品牌化的行为。要以组织化、规模化和产业化为方向,扶大扶强,加快生态农业产业化进程,提升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

4、要进一步加大农村和农田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要全面推广种植绿肥、测土配方施肥、植保绿色防控等技术,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综合措施,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大力推进生态农户、生态自然村的建设速度,尽快实施农村清洁能源工程全覆盖,切实做好工厂

污染源和城市生活废水、废物的处理,严禁工厂废气、废水、废弃物和农村垃圾外流污染农业生产环境。

第三篇: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

##镇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现代农业促民增收

近年来,##镇坚持农业高效化、生态化目标方向发展,改进传统农业的发展模式,找准支点,大力发展高效生态的现代农业,实现农业转型、农民增收致富。

一是搞好农业发展规划。对全镇农业可用土地资源进行深入调查摸底,包括复垦土地、农村集体用地、农村闲置土地、荒山林地、基本农田等,在确保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按照东部林果、中部蔬菜、西部杂粮和特色养殖三大农业板块,规划建设形成万亩酥梨、万亩核桃基地,加快有机农产品生产示范镇建设步伐。

二是发展适度规模经营。该镇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发展规模种植基地,实现农业特色化、规模化。年内要实现土地流转3000亩,培树一批种植业大户。立足实际,鼓励扶持规模化、标准化特色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运输、加工组织或企业,积极探索实现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相结合,实现了这两项工作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激发农民作为农业投入主体的积极性,加快农业转型,促进农业产业集群发展。

三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发展标准化农业、高效生态农业,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生产效益。大力推广种植业新品种、新技术,小麦优质率要达到100%。扩大优质、高效、生态农产品生产规模,发展种养殖等特色农民专业合作社6家,新建改建现代化养殖小区8处。加大秸秆还田力度,秸

秆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四是壮大农业龙头企业。该镇采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其多重优势,抱团发展,形成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带动起一部分富余劳动力成为职业化的农民,实现了产业转型,劳作转型。加快投资5000万元的大自然农业观光项目和二期投资3000万元的长红果品深加工项目建设,扶持鑫昶面粉加工项目做大做强,推进园艺场“地下养殖、地上种植”新型养鸡基地建设,加快兴军野墅霖生态养殖小区建设,形成农业产业化发展链条,推进高效农业发展壮大。

第四篇:宅吉: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推进农业转型升级

建设高效生态农业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基础产业,也是富民强乡的重要支柱产业。近年来,宅吉乡在农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的同时,也面临着产业化程度不高、抵御自然风险能力不强、科技创新能力较弱、高素质劳动力少及耕地、水、资金等资源要素紧缺等问题。为实现农业又好又快持续发展,宅吉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培植壮大现代烟草农业、养殖业和传统种植业,扎实推进农业产业转型升级。

一、坚持“一产稳乡”的发展战略,以做精做强烤烟支柱产业为重点,种养殖业齐头并进,扎实抓好高效生态农业建设

烤烟既富民又强乡,宅吉乡以“一个机制、两个取消、三个优化、四个为主”为烤烟生产发展思路,全力打造优质烤烟品牌。

(一)“一个机制”

即建立健全“公司+农户”的管理机制。具体讲,就是以乡为单位,根据烤烟收购计划抽派领导、干部及烟草站有关人员成立烤烟生产收购协调领导小组,负责烤烟生产收购各环节的检查和督促工作。同时根据需要,成立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由有较强组织和号召能力、有丰富烤烟生产经验的烟农担任负责人,把烟农纳入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进行管理,并聘请烤烟生产技术辅导员,配合农民技术协会搞好辖区内烟农的烤烟生产技术培训、跟踪指导和服务,帮助烟农解决烤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和从事烟叶初分预检等工作,确保合作社带动效应得到充分发挥和烟农烤烟生产水平整体提高。目前,该乡已成立9个烤烟种植专业合作社,其中1个为综合服务型合作社,为烟农提供育苗、机耕、植保、烘烤、分级、运输等方面的服务。

(二)“两个取消”

即取消对村的指令性考核计划,结合乡情实际实行指导性计划;取消行政考核,实行总税考核。结合该乡税收情况,根据税收考核指标制定合理的烤烟生产收购指导性计划,在全面完成税收目标任务的前提下,结合实际组织烤烟生产。

(三)“三个优化”

1、优化布局。该乡在规划烟地时充分考虑土壤肥力、生态条件、轮作周期等具体要求,调整好田好土用于种烟,进行合理布局,减少因强行栽种给烟农造成的不必要损失,减少烟农因不乐意在适宜区内种烟的抵触情绪。今年,全乡计划种植优质烤烟13000亩,明确要求向土地连片相对集中的烟区转移,相对集中连片种植面积不得低于100亩。

2、优化烟农。烤烟产业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烟农的支持和参与。该乡选择有劳动力、有好田好土、有合格烤房和有过硬烤烟生产技术并能接受烤烟适用技术推广的烟农种烟,推行大户种植、专业化生产,并以农村科技培训为载体,突出科技务烟明白人建设,拟定了完备的烟农培训计划,确定了培训的重点和内容,并根据烤烟生产特点分阶段、多层次、多渠道地抓好烟叶生产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训,每年不少于20场4000人次,加快新优技术推广,切实提高烟农的管理务烟水平

3、优化投入。以烟水配套工程和改善烟叶烘烤设施条件为主要内容,乡财政每年从烟税收入中提取15%用于产业扶持奖励,并建立10万元烤烟发展风险基金,不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竭力服务烟农。五年来,共修建烟水配套工程35个,小水池450口,集中育苗工场3个,新式烤房400间,使烟水配套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极大地满足了群众的生产需要,为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四)“四个为主”

1、以烟草公司调控为主。严格按照“订单农业”的要求,在不受任何行政干预的前提下,由烟草公司面对面地和烟农签订烤烟产购合同,同时,烟草公司推行承诺制,从技术的角度向烟农进行烤烟生产技术指导和服务承诺。

2、以市场调节为主。尊重市场经济的规律,紧紧围绕市场做文章,逐步建立健全市场调节机制,引导烟农增强市场意识,逐步达到市场需要怎么做就怎么做,市场需要什么质量的烟叶,就组织生产能满足市场需要的烟叶的目的。

3、以农民自愿种植为主。在不勉强、不干预、不加压、不强求的前提下,引导农民自愿提出书面申请并与烟草公司签订烤烟产购合同,烟草公司则根据承诺的事项搞好技术指导和服务工作。今年,全乡共1750户烟农签订烤烟种植合同。

4、以质量保障为主。加强肥料、农药等烟用物资的检测、监管力度,加大烟田农膜、地膜、农药包装等残留物的回收力度,积极探索烟草病虫害生物防治技术和生物肥料利用技术,杜绝重金属物质随生产投入品进入基本烟田,确保烟田的清洁卫生,抓好烟叶品质安全。

通过多年不断的努力,烤烟产业在宅吉乡得到了迅猛发展,已成为该乡加强生态农业建设的重点、亮点和突破点。2006年以来,该乡烟叶质量稳步提升,均价逐步提高。2010年,全乡共收购烟叶361万斤,比县下达任务340万斤超出21万斤,均价达15.73元/公斤,位列全省第一,再次实现了大灾之年的烤烟生产大丰收。如今,烤烟已成为全乡农民的香饽饽,仅烤烟一项,2010年烟农户均收入就达5737元,占农民人均收入40%以上。 以发展优质烤烟生产基地为切入点,该乡不断整合资源,加强农民科学技能培训,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生猪养殖、优质无公害辣椒种植、蚕桑基地建设等一批批生态农业基地、建设项目异军突起,农村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相继荣获“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等荣誉称号。

二、结合“二产强乡”的发展理念,坚持用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推动现代农业稳步发展

在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过程中,该乡借鉴现代工业的先进理念,以工业化理念谋划农业,以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的有机结合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拓宽农业发展领域,提高农业的市场化、组织化、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水平,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一)集约经营与资本经营

在土地等要素资源有限的条件下,通过增加投入、改良技术、改变经营方式、加强管理等手段,实行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质量和效益。同时,逐步摆脱单纯依赖上级扶持的传统观念,把土地、劳动力、农业设施、农村乡土人才、民间资本看作经营资本,促进农业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组合,实现资本重组、兼并、联合。

(二)标准化生产

2010年,该乡实施湖南中烟芙蓉王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按照“总结经验、精心规划、整体推进、全面提升”的工作思路,以烟叶特色风格为依据,以卷烟品牌需求为导向,高标准规划、高水平设计、高质量实施,全力打造具有典型山区特色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模式。一是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带动作用,引导农民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和经营,加快农业标准的实施。二是结合农业科技推广,加大宣传的力度和广度,强化农民标准化意识,教育农民学习标准、掌握标准、实施标准,让农民在实施标准化生产中增效增收,使农业标准化生产逐步成为广大农民群众的自觉行为。

(三)建设经纪人队伍

大力加强经纪人队伍建设,发挥其在农户、市场、政府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民抵御风险的能力,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强产品的辐射力和竞争力,让广大农民从产业化经营中获得更多的实惠。

(四)强化监督管理

充分利用作为“贵阳市优质烟叶生产基地”、“国家局烤烟基地单元建设点”、“贵阳市无公害农产品之乡”的有利条件,加强生产管理,强化市场监督,建设安全流通渠道,推进农业生产源头的洁净化、生产与经营的标准化、质量安全监管的制度化,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围绕“三产兴乡”发展思路,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一)加快乡村建设步伐,促进城乡协调发展,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1、坚持规划先行,以科学的规划引导,规范乡镇建设。一是突出规划的超前性,以农村城乡化、城乡一体化、农业现代化作为基本发展目标,编制和完善切合实际的发展规划,充分考虑农村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变迁对未来的影响,站得更高一点,看得更远一点,防止今天的规划成为明天发展的障碍,确保城乡规划30─50年不落后。二是坚持规划的严肃性,规划一经批准实施,就具有法律效力,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无权随意变更。严格执行国家土地政策,采取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节约集约用地。

2、因地制宜,准确定位,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特色鲜明的产业,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经济。一是资源建乡。该乡矿产资源较丰富,有着得天独厚资源优势,利用难得资源,不断发展壮大矿产开采业,加快污水废气等污染物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它们的聚集力,实现同类企业的积聚,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壮大增强乡财政力,利用资源牵动发展。

(二)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力打造和谐、舒适的人居环境

努力发挥组织优势,整合农办、城建、财政等部门资源,结合新农村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捆绑使用有限资金,围绕“抓试点、树示范、推亮点、带周边”的思路,抓好新农村示范新村建设。

1、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把新农村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研究,放在突出的位置来落实,成立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设立新农村建设办公室,配备专职干部具体抓此项工作。

2、突出重点、高标准建设。一是抓好道路绿化。在规划好的村组内道路两旁开沟种树,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二是改善环境卫生。重点整治村内柴草乱堆、垃圾乱倒,达到村容整洁,使村内卫生条件有所改善。三是公共服务事业。加大农村公益事业投入。建设农家书屋、远程教育平台等,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使乡风能得到彻底改善。

(三)大力挖掘和发展旅游业,拉动乡域经济高速发展 目前,该乡旅游发展比较迟缓,但该乡旅游资源丰富,风景如画的乌江两岸美景,省级文物安家洞等,为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期间,该乡将利用独特优势,大力开发旅游资源,不断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将不断完善旅游度假设施,不断拓展观光旅游休闲、娱乐、餐饮、购物等相关行业,努力把宅吉建成环境优美、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生活方便的旅游型小乡镇,让旅游业拉动地方经济发展。

(宅吉乡党政办工作人员:唐增德)

第五篇:上海高效生态农业学习考察体会

考察学习上海高效生态农业体会

李晓雪

为拓宽发展思路,创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我市生态农业建设。11月12日-11月16日,在农业局领导带领下,赴上海学习和交流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先进经验。重点考察了崇明区的上海中新泰生农场、西沙蔬菜基地、上海鲜花港、多利农庄、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听取了上海农委领导以及个企业负责人的讲课。了解了生态农业的发展方向,看到了生态农业广阔的市场前景,感受了上海生态休闲农业的繁荣、农业科技创新的力量,思想得到了进一步解放,视野得到了进一步拓宽,从与专家、各企业负责人的交流中也获得一些启发。

一、上海高效生态农业的特点

上海从90年代开始建设现代农业园区,2012年上海开始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今年又定位为都市现代绿色农业,把生态循环作为首要任务,统筹农业供给侧结构改革和生态农业建设,整合资金、人员、产业结构和科技力量,从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休闲农业等着手,逐步形成了一批典型的生态农业示范园。

(一)坚持生态循环理念持续打造。通过科学合理规划区域内农业园区,形成农、林、牧、渔、游等多业立体共生,产前、产中、产后一体共兴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的产业结构体系。中新农业泰生示范农场2012年开始建设,坚持实践“自然生态”理念,推行泰生农法,农场猪粪与植物秸秆堆肥,猪尿通过生化池逐塘过滤,灌溉水生植物和湿地,净化水回用冲栏,将废弃物减少到最低,使资源完全循环利用,实现零排放。多利农庄坚持生态理念通过四年无偿投入,来改善地力,完成土壤无害化有机转换。鲜花港、西沙蔬菜基地等在规划设计均重视农业园区的生态效应。

(二)坚持科技创新支持提升品质。上海农业高新技术运用比较普遍,积极采用现代工厂化生产设施、自动化控制等高新技术,把现代生物研究成果诸如组培技术、良种繁育、无土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等,现代工业的高科技产品如滴灌、水肥一体化等广泛运用于农业生产,创出一种“绿化工厂”式农业生产流水线,把对土地、空间、时间和人力的利用发挥到极致,在有限的自然条件下生产量大质优的农产品,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各农业园区建立研发中心,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成为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服务“三农”的平台。孙桥现代农业园为上海农业科创中心之一,西沙蔬菜产业园还自主研发智能化育苗设备。

(三)坚持对接市场持续培育品牌。园区紧紧围绕上海的大市场需求, 利用自身技术优势、设施优势、信息优势,区域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发展体验农业,促进三产融合。中新农业“泰生厨房”和儿童体验园。多利农庄培育上海的会员达到2万户,上海鲜花港郁金香2个月花期游客的停车费可达到100万元,参观的其他园区,每个均有自己的特色展示区。这些品牌均由极高的认可度。

二、启示

(一)现代高效生态农业离不开科技的引领。在中新泰生农场里,来自台湾大学的林宗贤博士专注研究植物生理;微生物与植物保护专家郭克忠博士负责有益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应用;农场还聘请了台湾有着8年有机农业工作管理经验的农场高级经理陈泰安进行管理。因此,要在挖掘传统生态农业技术精髓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缺陷,使生态农业转变成现代高效农业。

(二)以适度规模经营提升生态农业的效益。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可以促进规范化生产,不断降低单位生产成本,不断提高经营主体的效益总量,弥补传统生态农业的不足。

(三)用契合消费心理的生态循环原理规划农场。通过一产的农业生产连接加工、包装,再联动三产的旅游,真正延伸产业链实现“接二连三”延伸产业链。在农场设计时候注重消费者体验。

(四)制度建设是实施生态建设的重要前提。与一般农业发展模式相比,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具有更强的正外部性,但同时也承担着更大的机会成本。换句话说,发展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在短期内可能要面临一些经济上的损失,比如使用环境友好型的投入品和操作规程会增加生产成本,由于市场机制还不够完善,其产品的真正价值还无法通过现有的市场体系得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生产者往往缺少发展这种模式的动力和激励。弥补的办法就是实施扶持政策。比如,对维护产地优良生态环境、使用绿色农资、采用生态循环模式给予补贴等。同时,还可以采取推动生态认证等方式方法,使生态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市场得以充分实现,从而激励生态型农业发展模式的推广。

上一篇:高校文明创建工作计划下一篇:高效课堂教学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