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蹈八级教案范文

2022-06-01

教案是课时计划书,是指导一切课堂教学活动的思想纲领和行为指南;PPT课件是教案指导下制作的教学辅助工具。只有编制好教案,才能制作出合适的课件,才能在课堂上有效地发挥课件的作用。今天小编为大家精心挑选了关于《舞蹈八级教案范文》,供需要的小伙伴们查阅,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舞蹈八级教案范文

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舞考级一至八级内容

一级教学内容:

1、站队进行曲

2、2/4拍节奏练习

3、头的练习

4、勾绷脚练习

5、手指练习

6、手的方位练习

7、3/4拍节奏练习

8、跑跳步游戏

9、动物模仿游戏

10、再见曲 二级教学内容:

1、站队进行曲

2、2/4拍节奏练习

3、勾绷脚练习

4、柔韧练习

5、手的方位练习

6、踵步练习

7、胯的练习

8、手臂练习

9、半脚碎步练习

10、行礼组合

11、再见曲

第三级教学内容:

1、站队进行曲

2、腿的柔韧练习

3、小腿练习

4、柔臂练习

5、4/4拍节奏练习

6、硬腕组合

7、苗族组合

8、东北秧歌组合

9、手位行礼组合

10、再见曲 第四级教学内容:

1、站队进行曲

2、脚位与肩的练习

3、腿的练习

4、腰的练习

5、三拍舞步练习

6、跳跃练习

7、蒙族舞组合(小马舞步)

8、傣族舞组合(小鱼戏水)

9、再见曲

第五级教学内容:

1、站队进行曲

2、肩的练习

3、把上压腿练习

4、地面踢腿练习

5、跪下腰练习

6、波浪手练习

7、维族舞组合

8、藏族舞组合

9、再见曲 第六级教学内容:

1、站队进行曲

2、手位练习

3、把上半脚尖练习

4、把上踢腿练习

5、柔韧练习

6、立下腰练习

7、跳跃练习

8、芭蕾手位练习

9、蒙族舞组合(小牧童)

10、再见曲

第七级教学内容:

1、手眼练习

2、蹲的练习

3、小弹腿练习

4、小跳练习

5、转的练习

6、三拍舞步练习

7、云南花灯组合

8、印度舞组合

9、东北秧歌组合(拾豆豆)

10、芭蕾组合(小蝌蚪)

11、再见曲 第八级教学内容:

1、呼吸与柔韧练习

2、舞姿练习

3、扳腿练习

4、大踢腿练习

5、转的练习

6、朝鲜族舞组合

7、花球舞组合

8、维族组合

9、菠萝舞组合

10、蒙族舞组合

11、再见曲

第二篇:八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第课《马说》教案讲义

23《马说》

【教学目标】

1.掌握短文中主要的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了解托物寓意,以事喻理的议论方法。 3.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比一比:你能找到多少个关于马的成语。

走马上任,走马看花,蛛丝马迹,指鹿为马,招兵买马,五马分尸,万马奔腾,天马行空,驷马难追,人仰马翻,兵强马壮,青梅竹马,千军万马,汗马功劳,伯乐相马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及诵读情况。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的情况。

(1)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是“古文运动”倡导者、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夸文风。“唐宋八大家”之首。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2)写作背景他25岁中进士后,长期得不到任用,他曾三次上书宰相,都没有得到赏识。加上当时政治黑暗,有才之士不受重用。这些都让他感到明主难遇,在这种悲愤心情下,写下了《马说》。

(3)文体:说,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马说”即谈马、论马。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奇巧而言辨,跟杂文相近。

三、疏通文字,了解文意

(一)挑战第一关

1.读通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看谁一马当先。 2. 听读课文

听节奏,悟语速。(在课本上作出标注字音与停顿) 读准字音,读得流畅,语速适当,节奏准确。 3. 正音正句。

4. 用你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看谁能准确通畅地朗读课文。 (1)速读(不读错音、破句) (2)配乐朗读(个人或小组)

1 A 音准通畅、声音洪亮,B 语速、停顿恰当,C 有感情地朗读(轻重缓急)。

(二)挑战第二关

读懂课文:掌握重点词、句。

1.结合注释与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互相帮助,疏通文意。(温馨提示:注意依字译句和译文的方法)

2.勾画并质疑,提出组内的疑难词句,班内共同解决。 3. 你能把文章中的通假字找出来吗?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祗通“只”,只是。 食马者:食通“饲”,喂养 。 才美不外见:见通“现”,表现。 食之不能尽其材:材通“才”,才能。

其真无马邪:邪通“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4. 自学指导一:重点词语解释,学习第一段、第二段、第二段。 5. 自学指导二:翻译句子。 6. 词语归纳。

(三)挑战第三关 1.分析文段一

(1)本段的论点是什么?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本段文字说明了伯乐的什么作用?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 2.分析文段二

(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

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 (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3.分析文段三

(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 (2)本段哪句话点明了本文的中心? “其真不知马也”。

(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

2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 通其意。 4.本文的思路:

(1)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的悲惨遭遇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3)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 (其真不知马也) 5.讨论:

(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借马说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

(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 乐: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千里马:即人才。

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封建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 表达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四)挑战第四关 读出情感:体会情感和写法 1.请勾画出表达韩愈情感的语句? 2.请试读出来,作者为什么有如此情感? 3.“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分别比喻什么? 千里马:人才。

伯乐:能识人才的统治者(贤明的君主)。 食马者:愚妄浅薄、不识人才的统治者。

4.作者借“千里马”不遇“伯乐”的遭遇,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借伯乐相马故事提出“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讽刺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和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

四、拓展探究

1.讨论:作者认为,自己是个人才,只是缺少伯乐的发现。其实封建社会不知道埋没了多少人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同情百姓,写出民苦“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的(柳宗元);与民同乐的太守(欧阳修);还有李白、苏轼、王维„„这些 3 都已成为了历史。那么,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你是怎么看待伯乐的作用呢? 2. 如果你怀才不遇,你会学下列哪位古人?说出原因。 A. 韩愈:怀才不遇写文章 B. 韩信:另寻明主创大业 C. 陶渊明:归隐田园其乐悠悠

五、达标检测

六、作业

在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做一个怎样的人呢?请写成一篇小短文,发表自己的见解。

第三篇:湖北省阳新县八级语文上册《背影》(第1课时)教案

《背影》(第1课时)教案

一、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明确文章的线索,体会父子情深,品味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

2.过程和方法目标:

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和从写作中精选材料、谋篇布局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体味文中血浓于水的浓浓亲情,从背影中发掘深深的父爱,陶冶学生爱我亲人、爱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二、 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朴实、饱含深情的语言,学习叙事中的选材方法——截取法。 难点:明确“背影”是课文的明线,“父子深情”是课文的暗线,二者和谐统一,体会文章情思绵绵的意蕴。

三、 教学课时 4课时

四、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整体感知全文,梳理文章的层次

(一) 导入

以小故事《儿子眼中的父亲》导入新课: 7岁:“爸爸真了不起,什么都懂!” 14岁:“好像有时候觉得也不对……” 20岁:“爸爸有点落伍了,他的理论和时代格格不入。” 25岁:“老头子一无所知,毫无疑问,他已陈腐不堪。” 35岁:“如果爸爸当年像我这样老练,他今天肯定是个百万富翁。” 45岁:“我不知道是否该和‘老头子’商量商量,或许他能帮我出出主意。” 55岁:“真可惜,爸爸去世了,说实话,他的看法相当光明。” 60岁:“可怜的爸爸,您简直是位无所不知的的学者,遗憾的是我了解您太晚了。” 共同思考,引入课题:同一个父亲,在儿子眼中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变化?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请同学们把课文朗读一遍。

(二) 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朱自清(1899-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 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1946年朱自清为反对美蒋反动派的罪恶行径,在拒绝领取美国救济粮的宣言上签字,因此,毛泽东称他“有骨气”。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背影》写于1925年,他到清化大学任教不久,接到父亲来信,信中一些话,使他想起父亲,待他的许多好处,尤其是

七、八年前父亲在南京为他送行的背影,不禁泪如泉涌,写下了这篇感情真挚的散文。

(三)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扫清字词障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听录音朗读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3.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解释词义。

4.自读课文,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讨论文章结构,从整体上了解课文内容。 第一部分(第一段):怀念父亲,最难忘背影。(点“背影”)----开篇寄思 第二部分(第二到六段):回忆往事,车站离别看见背影,表现父亲的爱子之情。(忆“背影”)----往事回忆

(一)交待父子分别时的家庭情况,为写背影渲染悲凉气氛。----交代家境

(二)写父亲决定亲自送行,并细心关照,为写背影作铺垫。----浦口送别

(三)描写父亲爬过铁道去买橘时的“背影”,抒发真挚感情。(写“背影”)----车站买橘 第三部分(第七段):接读父信,再现背影,表达了我别后对父亲的思念,以在泪光中再现背影作结。(哭“背影”)----结尾怀念

第四篇:湖北省阳新县八级语文上册《背影》(第4课时)教案

《背影》(第4课时)教案

教学内容:品味语言,感悟主旨。

(一)品味语言,明确文章的线索,感悟主旨

1. 文中父亲的话语不多,请找出最让你动情的父亲的话语,谈谈你的体会。

(1)“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 绝人之路!”体会:担心儿子过分悲痛,宽慰儿子。

(2)“不要紧,他们去不好!”体会:放心不下,爱子情切。

(3)“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体会:担心儿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于言中。

(4)“我走了,到那边来信!”体会:l临别嘱咐,惦念儿子旅途的平安。

(5)“进去吧,里面没人!”体会:担心儿子,细心关照。

小结:这些简短的话,含义丰富。 有离别的愁苦,有对儿子不谙世情险恶的担心,有对未来的忧虑,也有经济拮据的难言之隐。我们似乎听到了那位父亲拳拳的爱子之音,多好的父亲啊!

(二)合作探究,明确文章的线索

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领略到了名篇的风范。像其他散文一样,《背影》也有它明确的线索,试试看,能发现吗? 引导学生弄清情节线索,体会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么把全文的故事情节连接起来并且贯串起来?是很容易找到的。 这就是“背影”。

(1)“背影”在文中共出现了四次:文章开头,点出背影;父亲买橘子,刻画背影;父子分手,分别背影;文章结尾,照应背影。 结论:文章的明线一背影。

(2)文章开始引出回忆;而后渲染浓重的悲凉氛围;接下来的送别,更是直接表现父子情深;结尾思念,催人泪下。

结论:文章的暗线——父子深情。

小结:文章通过“背影”将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组织起来,并成功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照应了标题,使文章贯穿一气,浑然一体,所以说“背影”是文章的明线;同时文章处处涌动着挚热的情感,所以说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线。两条线索一条主外,一条主里,和谐统一,结构文章。

(三)总结

讨论:对本文的中心有以下几种看法,你认为正确的是,简要说明理由。 A、表现父亲疼爱儿子

B、表现父亲的生活艰难和老境颓唐 C、表现儿子体谅父亲

D、表现父亲怜爱儿子,儿子体谅父亲,父子之间的美好亲情

《背影》是一篇优美的叙事纪实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鲜明的片段——父亲的背影,通过特写;抒发了浓浓的父子深情。文章语言朴实,饱含深挚的情感,只有细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领悟。文章精巧的选材构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们好好借鉴学习的!

(四)作业

1.将重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抄写在作业本上。 2.思考课后第一题。

板书

第五篇:八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第课《诗五首》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精

30《诗五首》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积累名句,丰富文化积淀。 2.研读品味,体悟诗的表现手法。

3.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我国古代经典文化谈起,导入新课。

二、预习检查

1.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由小组汇报预习情况,展示交流预习成果;提出预习中遇到的问题,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并加以明确。可根据预习反馈情况,适当修订学习目标。 2.检测学生的诵读情况及字词的掌握情况。 采用多种方式诵读诗歌,读准节奏,读出感情。 3.检查搜集的作者、作品等情况。

三、学习这五首诗

(一)学习《饮酒》(其五) 1. 走近作者

陶渊明(365-427),名潜,字元亮,世号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浔阳柴桑人。二十九岁时开始出仕,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后陆续做过镇军参军、建威参军等小官,过着时隐时仕的生活。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 2. 关于本诗

《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在归隐之初酒后即兴之作,实际是借“饮酒”之题表达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慨。这里选的是第五首,是其中最有名的一篇。 3. 诗人“结庐在人境”,为什么又说“而无车马喧”呢? 因为心情闲适,心志高远,所以居所也显得偏僻安静。 4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怎么理解?

表现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只有超凡脱俗的无所挂碍,舍弃功名利禄,归隐田园,才有采菊的悠然;只有采菊的悠然,才会见到南山的悠然;南山的悠然,正是自己超凡脱俗的悠然。”是心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物我合一,表现诗人超脱尘世,热爱自然的情趣。 5.“此中有真意”,你认为所谓“真意”指什么? 人的自然本性。

1 菊花黄,南山青、夕阳红、山气飘、飞鸟还,大自然恬淡飘逸,各有所归,人与鸟儿知倦而归,诗人心如止水,如明镜。大自然的纯真意趣投映到作者心里,自己的感受也从大自然中折射出来。

6.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现了陶渊明对自己隐居生活的满意,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的真意,获得恬静,心灵安逸,远离世俗烦恼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行路难》(其一) 1.作者介绍: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诗人,有“诗仙”之称。李白是继屈原之后我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想象丰富,夸张奇特,形成了飘逸、奔放、雄奇、壮丽的风格。有《李太白集》。 2.朗读赏析。

3.结合课下注释,试解释诗句。

4.“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比喻什么? 比喻奸佞当道,世路艰难。

5. 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现实之路虽然坎坷险阻,但梦还在,理想还在。 6. 诗人剧烈情感起伏的线索是怎样的?

“金樽清洒”、“玉盘珍羞”:欢乐

“停杯投箸”、“拔剑四顾” “冰塞川”、“雪满山”:内心苦闷抑郁 “垂溪碧钓”、“乘舟梦日”::昂扬、明朗

“行路难„„”:阴沉、低落,再度陷入苦闷彷徨之中

“长风破浪”、 “济沧海”:复又振起,表示了对美好前景的热忱希望和实现理想的坚定信念。重新唱出高昂乐观的调子。 7.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情怀,在悲愤中不乏豪迈气概,在失意中仍怀有希望。

(三)学习《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1. 走近作者:杜甫,字子美,做过检校工部员外郎,人称“杜工部”。他经历了安史之乱,政治腐败,生灵涂炭,使他认识到社会的黑暗,于是用诗歌反映人民的痛苦,他的诗真实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有“诗史”的美称,他也被尊称为“诗圣”。 2. 关于“歌行体”

歌行,古代诗歌的一种。汉魏以下的乐府诗,题名为“歌”或“行”的颇多,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富于变化。 3.字词读音。

2 4.把这首诗分成两部分,并概括每部分的内容。

一二三节:秋风破屋,心情苦痛:顽童抱茅,无可奈何;长夜沾湿,忧思不绝。(写景记事) 四节:诗人推己及人,希冀“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疾苦、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直抒胸臆) 5.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

6. 回顾一下,看一下我们还学过哪些饱含爱国之情的语句。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屈原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谭嗣同

(四)学习《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 解题:岑参(715—770),江陵(今湖北荆州)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与高适并称为“高岑”。唐玄宗天宝十三年( 754 ),岑参再度出塞,充任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同任判官的武某归京,岑参便写下了这首咏雪送别之作。

“白雪歌”即“咏雪之歌”,“送武判官归京”点明本诗是一首雪中送别诗。 2. 朗读,注意读写。 3. 诗意分析。

漫天大雪图(前10句),送武判官归京(送别),雪中送别图(后8句)。 赞叹边地奇异风光,颂扬将士意志;与友人离别的,无限惆怅之情。 4. 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对边塞风光的赞叹及与友人离别的惆怅。

5. 试比较《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两诗的相同处:都不拘固定的格式,篇无定句,诗句多少依所要表达的内容而定;都以写气候景物开篇,都将景物描写与叙事融为一体;都抒发了诗人独特的情怀。

不同之处:《茅》以七字句为主,间有九字句,句式杂错;叙事故事性强;抒情强烈而深沉。而《白》都是七字句,句式整齐;叙事点到为止,抒情含蓄而典雅。 6.试赏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比喻,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生动形象揭示雪的洁白、鲜润,为寒冷的边塞增添无限春意,表现了作者化苦为乐,积极乐观的情怀。

(五)学习《己亥杂诗》

3 1.作者简介。

龚自珍,(1792—1841)清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又名巩祚,字璱人,号定庵,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清代进步思想家和诗人, 是近代史上改良主义运动的先驱之一。

《己亥杂诗》是诗人辞官后的杂诗,作于道光十九年(1839)诗人辞官南归,后又北上迎取眷属。往返途中,写了绝句315首。记述了诗人的家世出身、仕官经历、诗友交往、生平著述以及思想感情、革新建议等。课文所选为第五首。 2. 前两句诗抒情叙事,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一方面,是离别京城、告别好友的忧伤;另一方面,是逃出令人窒息的桎梏与樊笼的喜悦。 3. 这首诗的名句你是怎样理解的? 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自然而然的融入议论。最后两句以形象抒情:鲜花虽然凋谢,但它绝不是无情地随风飘洒,而是立志将自身化作肥料,用来滋养新花。表达了龚自珍的爱国热忱。

4. 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主题?

主题:诗人离开京城,虽然载着“浩荡离愁”,但始终关注民众,心系国家,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力量。

四、达标检测

五、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

2.搜集整理优秀古诗,并试做一下分类。

上一篇:武安方言笑话范文下一篇:通知上班时间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