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2022-09-10

1 引言

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中就提出:“完善刑事诉讼中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此《决定》通过以后, 全国十八个试点区域就已开始积极展开工作, 落实此项刑事制度。此次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从微观方面而言, 减轻了当前刑事案件积多、人手不足的两院 (法院、检察院) 工作负担, 也有利于形成高效且公正的工作效率;从宏观方面来说, 是国家进行自上而下的司法改革的重要部分, 也对与刑法相关的法律法规产生了重大影响, 同时有利于诉讼程序多元化的建立。

2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之主要成因

2.1 轻犯罪数量的增加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 中国重新进行法治道路的建设, 直至今日, 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 随着社会进入转型时期, 各种各样的刑事案件层出不穷, 加之原本一些由劳动教养处理的案件现在也进入刑法调整的范围, 刑法的门槛降低, 刑法干预的范围日益扩大。由此带来的直接后果是刑事案件的数量大大增加。与此截然不同的是, 刑事案件在不断增长的同时, 严重危害社会的暴力犯罪却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由此对比可以得知, 轻刑事犯罪的数量在不断增加, 而且占刑事案件的比重越来越大。面对越来越多的轻犯罪案件, 以往的刑事诉讼的普通程序已经不能适应如今案件增长的速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就是在司法改革的新常态下, 契合当今刑事案件增长特点的实际情况下, 对现有的刑事诉讼程序进行的改革与完善。

2.2 员额制改革的推行

员额制司法改革之前, 法官人数所占法院全体工作人员的比重约在50%—60%, 为了实现法官、检察官队伍的三化, 即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 中国开始实行员额制改革。根据改革要求, 员额法官、检察官所占政法编制的比重不能高于39%。至2016年底, 全国法院、检察院基本完成首批员额法官、检察官的遴选, 员额队伍建设初具成效。但是, 根据目前改革成果来看, 员额法官、检察官的数量比改革之前的数量减少, 因此平均每人负担的案件数量大大增加。如何解决案多人少的司法现状成为改革是否能够取得实效的重要问题之一。因此,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能够有效缓解案件增加与人员不足之间的张力关系, 节省办案时间的同时, 可以将更多的人力物力投入到疑难案件的审理之中, 有效的实现了司法资源的最优化。

3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之重大意义

3.1 实现兼顾效率的司法公正

司法制度建设始终以公正为追求目标。这不仅能体现司法的权威, 而且还能公平地保障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但是, 以公正为核心的司法制度, 可能会致使办案效率严重低下, 公正目标也可能推迟实现。没有效率作为基础的司法公正, 一方面, 难以解决当今刑事案件数量不断增长的问题, 另一方面, 导致社会大众失去对司法权威的信任。因此, 在司法公正与提高效率两者紧张的关系之间找到平衡点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就是在司法改革的大背景下解决两者张力的重要制度。“保障司法公正, 提高司法效率”是该项制度的价值取向。通过这一制度, 所有的案件都可以在证据确凿的前提下实现实体法和程序法上的简易化, 节省人力物力, 缩短办案期限, 在司法公正的基础上, 司法效率也快速提高, 真正实现公正基础上的效率理念。

3.2 贯彻司法宽容的理念

人类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也不断从野蛮走向文明。早期残忍的同态复仇习俗业已经被现代文明的法治审判所取代, 这不仅体现了司法的宽容, 也符合人道主义精神。越来越多的国家废除死刑或者对死刑的适用规定极其严格的条件就是典型范例。司法宽容的精神业已经渗透到具体的法律法规实践中来, 例如未成年人犯罪、怀孕的妇女犯罪、七十岁以上的老年人犯罪等都有相应的宽容条款。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通过被告人的真诚悔过, 被害人的接受谅解, 检察院的从轻处罚建议, 法院的酌情定罪量刑, 使得当事人双方的合法权益都得到切实的保障, 也彰显刑罚的宽容精神和人文关怀。

3.3 实现诉讼程序多元化的发展

诉讼存在的最终价值在于解决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但是, 传统的刑事诉讼程序却很难实现这一目的。传统的刑事诉讼模式一般是对抗模式, 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彻底地解决纠纷, 化解双方的矛盾, 但是往往很难实现对被害人合法权益保护, 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改变了传统的对抗模式, 将全新的合作模式引入到刑事诉讼程序中, 弥补了对抗模式产生的不足, 丰富了现有的诉讼程序, 实现诉讼程序朝多元化方向发展。纠纷的解决不再是对立的对抗模式, 而变成了合作的协商模式。这种全新的诉讼模式, 一方面, 可以节约诉讼时间, 提高司法效率;另一方面, 被害人的合法权益也能得到切实有效的保护。

4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之主要内容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自实施以来, 司法机关解决纠纷的工作效率提高的同时, 司法公正的权威性也大大加强。但是, 对于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基本含义, 现行相关的法律法规及其司法解释并没有给予一个明确的定义。因此, 笔者结合理论界的相关著作, 对认罪、认罚与从宽的基本内涵提出自己的看法。

认罪, 根据文理解释, 即被告人对检察机关指控的基本犯罪事实自愿认罪。根据刑法的相关规定, 刑法中关于“坦白”与“自首”情形的相关法律规范也应当是认罪的组成部分。在这种合作的诉讼程序中, 认罪与自首相比, 是更近一步的自愿, 可以被称为“自白”。此外, 在认罪的过程中, 被告人对自己犯罪的基本事实的承认, 并不代表对指控罪名的承认。因此, 如实供述自己的犯罪事实, 但不认同被指控的罪名, 这也是认罪。

认罚, 是指被告人认罪后自愿接受惩罚。此种惩罚不仅仅限于刑事处罚, 还包括民事处罚和行政处罚。比如偷逃税款的行为, “已经受过行政处罚的, 不再追究刑事责任”。这同时也体现了刑法的谦抑性特点。刑罚存在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惩罚犯罪, 更多的是为了督促行为人能有一个守法的认知, 维护社会的稳定发展。认罚体现在实体法和程序法两个方面。在实体上, 因前面的自愿认罪, 检察机关会提出与不认罪相比更轻的量刑建议, 若被告人认可该建议, 则就可以认定为认罚。在程序法上, 因普通的对抗诉讼程序过于烦琐, 如若被告人认罚, 全新的合作诉讼程序将在很大程度上得以简化, 节省时间。如法庭调查和法庭辩论环节等即可简化, 被告人同意通过诉讼权利的部分减少达到对自己更为有利的较轻量刑。

从宽是中国在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下做出的新的刑事政策, 它与中国“宽严相济”的法治路径紧密契合, 也是中国在依法治国的背景下, 对打击犯罪和维持社会稳定的关系做出的理性决定。从宽, 就是对所有的刑事案件不能一律从严, 具体案件, 具体分析, 该宽则宽, 这不仅是依法治国水平的提高, 更是法治中国建设的必经之路。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 是一项涉及范围广阔的诉讼模式, 它既需要刑法的积极参与, 又需要刑事诉讼法的有机配合;它不仅仅是被告人的自愿认罪认罚, 更是被害人的接受谅解;它不限于轻微的刑事案件, 所有的刑事案件都应该包含在内。因此, 这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不断地修改、完善, 才能丰富现有的诉讼机制, 才能推动中国的司法改革向前发展。

5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实施之建制化路径

5.1 和解制度

刑事和解制度已经在《刑事诉讼法》中有明确的法律条文予以确定, 它规定了一些轻微的、对社会危害不大的刑事案件可以适用刑事和解程序, 目的是为了使犯罪嫌疑人改过自新的同时也能最大限度的保护被害人的合法权益。此外, 刑事和解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一些特性, 比如案件事实清楚, 被告人认罪悔过等。因此, 如若在所有的刑事案件中都能够使用和解制度, 一方面, 刑事纠纷解决的效率相较之前定会快速提高, 另一方面, 加速被损坏的社会关系的修复, 使得被告人能够及时重返社会, 重新做人。

5.2 上诉制度

在西方, 如若被告人选择辩诉交易, 就意味着他要放弃上诉权利, 辩诉交易就直接决定了被告人的定罪量刑。但是, 在中国, 因为以公正为追求目标的司法权威, 也为了防止冤假错案的发生, 被告人的上诉权利不能被直接取消。虽然当前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 上诉率很低, 而且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运用也对上诉率的降低起到推动作用。但是, 也不能应当认为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取消上诉程序是合理的。如若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取消上诉程序, 对社会而言, 司法权威将大大折扣, 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也得不到应有的保障。因此, 参照现行法律法规, 可以对认罪认罚从宽案件设立上诉审查程序。符合《刑事诉讼法》有关上诉要求的, 可以上诉审理;不符合上诉要求的, 直接驳回上诉, 维持原判。

5.3 人权保障

在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 人们大多聚焦在被告人的身上, 考虑被害人的切身权益的少之又少。但是, 这不能就此认为被害人的地位低下, 也不能认为其合法权益的不存在。因此, 只要在刑事案件中, 被害人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 就必须全面考虑被害人的权益, 这是司法公正的标志, 也是法治发展的追求。

第一, 被害人要参与到刑事诉讼中, 成为诉讼当事人。被害人与被告人虽然在诉讼权利上有所差异, 但是在诉讼地位上完全平等。第二, 被害人的参与为预防职务犯罪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认罪认罚从宽的诉讼案件中, 相应权力部门会因某些原因而滥用职权, 放纵犯罪。被害人的参与, 有助于积极发现职务犯罪, 并及时纠正由此带来的不良影响, 以维护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良性运作, 有利的的保障司法的高效权威。

6 结语

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实施, 为传统的刑事诉讼带来全新的模式, 不仅有利于案件的快速解决, 而且当事人双方的权益都能得到切实保障。但是, 有利的地方, 弊端也同时存在。各个地方司法机关的业务水平、律师质量等参差不齐, 也可能导致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向过度滥用的方向发展。如何确保认罪认罚从宽制度在正确的轨道上运行, 无论是在实体法上, 还是程序法上, 都需要认真的思考与重视。社会的转型时期, 保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能够发挥其应有的积极作用, 对于丰富诉讼模式, 促进司法改革都起着重要的意义。

摘要:认罪认罚从宽制度是中国司法改革的伟大举措, 也是“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重要体现。该项制度, 一方面, 它借鉴了域外较为先进的辩诉交易制度的实践经验;另一方面, 它又立足于中国刑事政策的实际国情。有基于此, 该项制度在域外经验与本国国情有机结合的情形下, 使得在严厉打击犯罪的同时也积极维护了被害人的权益。本文将在司法改革的大前提下, 对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内在逻辑进行简要的梳理, 结合现有的相关法律法规, 对该项制度的建构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议, 以期该项制度能够发挥最好的功能。

关键词:认罪认罚从宽,成因,意义,内容,建制化路径

参考文献

[1] 陈卫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研究[J].中国法学, 2016 (02) .

[2] 陈瑞华.“认罪认罚从宽”改革的理论反思——基于刑事速裁程序运行经验的考察[J].当代法学, 2016, 30 (4) .

[3] 陈光中、马康.认罪认罚从宽制度若干重要问题探讨[J].法学, 2016 (08) .

[4] 王敏远.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疑难问题研究[J].中国法学, 2017 (01) .

[5] 熊秋红.认罪认罚从宽的理论审视与制度完善[J].法学, 2016 (10) .

[6] 魏晓娜.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中国语境下的关键词展开[J].法学研究, 2016 (4)

[7] 顾永忠.关于“完善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的几个理论问题[J].当代法学, 2016, 30 (6) .

[8] 施鹏鹏.警察刑事交易制度研究——法国模式及其中国化改造[J].法学杂志, 2017 (2) .

上一篇:浅析基于BIM的建设工程造价控制与管理下一篇:试论高校双语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