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2023-04-24

第一篇:幼儿教育学幼儿园课程

香港教育学院幼儿教育系课程

儿童发展1:婴儿和儿童期 儿童发展2:学龄前儿童 儿童发展3:学龄儿童 儿童健康和护理 当代幼儿教学方法 发展科学和数学观念 幼儿教育的发展史

幼儿教育课程:理念和时间 英语早期体验 普通话早期体验

提升发展创造和审美能力(艺术,音乐和体育) 提升发展语言能力

幼儿教育的信息和交流技术 课程发展概论 幼儿教育概论

幼儿教育教学和学习概论 青少年特殊需求教育的概况 父母和社区的关系 实践课程1 时间课程2 学前教育和专业管理

提高儿童的健康和社会健康行为 教育和实践活动督查1 教育和实践活动督查2 教育和实践活动督查3

第二篇:幼儿教育笔记:且说课程“游戏化”

幼儿教育笔记:且说课程“游戏化”

《3-6学前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明确指出,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不能缺少游戏的环节,无论是进行室内的活动还是进行室外的活动。室内活动诸如: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科学、艺术、社会。这些作为幼儿园课程的主体部分,贯穿于幼儿的一日生活之中,幼儿园中幼儿学习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和这五大领域的学习密切相关。室外活动就包括:体育游戏活动、区域游戏活动、体育教学活动、亲自运送会、幼儿园晨间操等等。这些都作为幼儿一日生活之中无法避免的组织活动形式。它们极大地丰富了幼儿的学习与生活。

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教育实践环节当中,常常会碰到如何在集体教学活动的同时又不缺乏给予幼儿游戏的自主自愿的主体性需求;如何避免集体教学活动的比例超出幼儿作为学习与生活主体对教学活动的适应能力,即满足幼儿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内在需求的满足;此外,集体教学活动能否延伸出新的游戏活动,以充分实现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发挥,兴趣得以培养等。

某著名学前教育专家说,课程游戏化不是要抛弃已有的课程,重建一套课程,而是要把游戏精神渗透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我们认为,无论是游戏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发起或创编形式,还是作为集体教学活动的延伸活动或附属成分,两者之间的衔接要发乎于自然而然的组合和创造,要无缝而不脱节。让游戏和教学活动在环环相扣中、在紧密联系中相互补充,丰富、扩展幼儿的活动内容,更进一步优化我们的课程建设。

第三篇: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现今,全国各地都在倡导创建“和谐” 社会,社会和谐意味着百姓能够安居乐业,家庭和睦,其乐融融,政府部门能够“政通人和,百废俱兴”。和谐是整个社会趋于完美的表现。教育理念与党中央的方针政策紧紧相扣,

那么在幼儿园里,我们怎样为社会和谐做自己的贡献呢?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使妇女儿童的身心和谐,只有使下一代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未来的社会和谐;只有使妇女的身心和谐,才能使每一个家庭和谐,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的基础啊。因此我们打算通过亲子园的建设促进社会的和谐。

(一)对0--3岁儿童早期关心与发展的研究,是当今人类共同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它对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首先,它是社会需要、家长需要、儿童发展需要的结合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世界各国逐渐认识到儿童发展的重要性,并确立了 “儿童优先”的原则。我国也明确提出:“发展0--3岁儿童早期教育”、“建立并完善0--3岁儿童教育管理体制”、“十五期间,全国幼教事业阶段发展目标是:到2005年,全国学前三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55%,学前一年受教育率达到80%,,大面积提高3岁以下和5—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能力。”这说明:开展0—3岁婴幼儿的科学研究,是我国早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必然趋势。这既是中国政府对世界做出的庄严承诺,也是对家长的应尽之责任,更是对中国0--3岁儿童的尊重与许诺。

家长们则在对“社会发展对未来人的要求”的体验与思考中、在自己成长与发展的亲身经历中,感到孩子的发展“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因此,他们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大量的精力、财力。

0—3岁婴幼儿各方面的特点决定了他们需要成人切切实实的关心,并使发展得到落实。人类有着巨大的发展潜能。而潜能能否转化为现实,则依赖于社会对婴幼儿施加的早期关心的情况。

其次,它是对当前广泛存在的问题的应有回应

成人(主要指家庭中的)对0—3岁婴幼儿关心方面存在关心不够和关心不当的问题。教养机构内也存在许多问题。儿童在发展方面存在各种新老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迫切需要关注。

再次,相关研究已为0—3 岁儿童早期教育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最近20年来,儿童发展心理学揭示出婴幼儿在语言、物理、心理、生物等方面所具有的丰富的知识和巨大的潜能。例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人出生头四年是智力发展最快的时期,四年内获得智力成熟的一半,其后的13年或14年,完成智力成熟的另一半。现代教育学和人类学的研究也表明:一般正常人都潜藏着令人吃惊的智慧才能,对普通人来说,一生仅仅运用了其智慧的10%,甚至更少。要想开发人的潜在智能,必须尽早进行,如果错过了最佳机会窗口或者说关键期,将会造成终身不可逆转的、难以弥补的消极影响。这些研究成果,为我们关注婴幼儿的心理世界、促进他们的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同时也为我们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最后,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教育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社区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观和教育组织形式,在我国 1 于七十年代末萌芽,社区教育曾被简单的理解为校外教育。长期以来,我国社区教育偏重于理论的研究,实践刚刚起步,而幼儿园又普遍存在着注重本园幼儿的教育,极少关注社区儿童的家庭教育。社区机构普遍不重视早期教育,社区中的0-6岁儿童的家庭极少得到专门机构的教育指导,如何突破原有的办园理念和模式,探索适应新时期符合中国特色的幼儿园教育目标、课程模式是幼儿园面临的新挑战!

幼儿园作为早期教育的正规机构,有着其师资、场地等诸多的教育资源优势,支持和关注社区早期教育,使社区每个儿童都能享受平等的早期教育的权利,是幼儿园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让每一个儿童都拥有最佳的人生开端。”这是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的一句话。儿童从一出生就拥有受教育的权利和发展的权利。孩子从0岁开始,各方面发展为迅速的时期,良好的早期教育能够充分挖掘儿童发展的潜能,为他们健康快乐的人生奠定坚实基础。这段话集中体现了开展早期教育活动的重要性。我园为更好开展早期教育的研究工作,特成立了“幼儿园亲子教育课程及家长指导策略的研究”课题组。在研究中我们将注重提高服务品质,扩展服务范围,向家长提供教育策略、提供最新教育信息,主动了解社区儿童及家长对早教的需求,针对我园所处社区的特点,有针对性的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早期教育工作,从而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幼儿园亲子教育之路。

我们的工作在实践中还是缺乏系统性、科学性,缺乏积累从而失去可行性,为此,我们决定确立该课题作为我们的新课题,期待以科学、规范、系统的科学实践研究,来实践我们对我园早期教育的新思路,实现我们对早教工作重新定位:那就是学前教育是0-6岁的教育,立足于社区,服务于社会,是我们的己任;满足社区对学前教育的不同需求,关爱每一个孩子是我们办园的根本方向。为此,我园将早教工作目标确定为“探索多种形式的早期教育新模式,搭建社区早教资源共享平台,成为社区早教基地”。

我们希望借助该课题组的专家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等,深化我园的婴幼儿教育研究。以各种方式实施早期教育并向社会全面开放。宣传早期教育的理念,普及科学育儿的知识,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为创建学习型城区、构建和谐的社会提供实践经验,打下基础。

二、研究目标:

1、 通过科学性、实用性、互动性、可操作性的活动,发展婴幼儿的运动能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使儿童的学习需求得到满足,并形成具有本园特色的亲子课程。

2、 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帮助家长获得科学育儿经验,使家长树立正确的儿童发展观,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优化亲子关系。

3、 培养一支具有亲子教育理论和经验的教师队伍,创建一个高质量的早教基地。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4、 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摸索出一条适合我园的亲子教育模式。

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5、 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总结出0----3岁亲子教育的活动设计。

三、研究方法:

1、 调查研究法

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 (1) 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

(2) 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 (3)

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2、行动研究法

根据0—3岁婴幼儿发展和生理及心理特点,设计早期教育的活动方案,用以指导0—3岁婴幼儿教育,同时又依据活动方案实施进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进一步充实和修改完善方案。

3、经验总结法:

通过对我园亲子活动中的具体情况,进行归纳与分析,使亲子活动方案系统化、理论化,并上升为经验,为我园以后的亲子教育提供参考。

4、 观察研究法

主要是通过拍照、摄像和文字记录等形式,在亲子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婴幼儿的行为表现,了解0—3岁婴幼儿发展现状及有关指标的变化,分析现阶段0—3岁婴幼儿生长发育的特点及规律,进行0—3岁婴幼儿亲子活动方案的设计。

6、 案例分析法。

针对每次亲子活动案例,进行分析,总结、摸索出更完善的幼儿园亲子活动方案。

四、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

课题的实践意义:直接指导我园亲子教育的开展,对本地区幼儿园亲子园、班建设有指导、辐射、带动作用。

a、通过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b、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c、设计、实施、总结亲子课活动方案,为当前亲子园开展和以后亲子园运作提供资料。 d、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e.、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 f、提高课题组教师的教科研能力。

理论价值:丰富亲子教育理论体系,为专家、学者进行亲子园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及实践基地。

五、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领域的现状与趋势的分析

[一]、国外社区早期教育研究综述:政府重视;相对成熟;成为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学前教育社区化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般说来,社区

3 教育须以发达的经济实力作为后盾。美国、日本、英国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社区学前教育都较为发达。社区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非正规性、开放性、综合性和地域性等。

(一)各国政府重视学前教育融入社区。

学前教育机构与社区的沟通和结合,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国家政府重视。日本、巴西、德国、泰国政府等制定了相应的教育法规。

(二)为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以社区为依托的学前教育方案。

德国已形成两种典型的教育方案,以色列社区极为重视对不同年龄儿童的家长进行分层指导,以提高指导的效率,印度以社区为中介,教育学前儿童的方案主要有两种。(1)母亲教育孩子的方案(2)大孩子帮助小孩子的方案。

(三)已经有了一定的社区学前教育课程。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十分重视学前教育课程改革,有的国家设计了专门的社区课程,或在课程中加入有关社区生活和社区问题的内容,使儿童有更多的机会认识社区,培养社区意识,增强本土情感。

[二]、我国一些大城市也开始了该项研究。

世界各国皆对亲子教育非常重视,并进行了许多研究,我国北京、上海等城市也已开展了专项研究,并取得一些经验,为我们进行该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 北京市政府2002提出成立20个社区早教基地,一些优秀的幼儿园率先成立亲子教育基地,目前已取得一些可借鉴的经验。

上海、杭州等地在亲子教育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上海的竖状模式、杭州的集团化横向模式都为我们进行亲子园园本课程研究提供了许多可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和资料

六、课题相关概念的界定与支撑性理论

和谐社会:简单地从字面上说,和谐是指“配合得适当和匀称”,社会是指“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也叫社会形态”。因此,所谓和谐社会,就是指构成社会的各个部分、各种要素处于一种相互协调的状态。按照这样的标准来衡量,所谓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当是各方面利益关系得到有效的协调、社会管理体制不断创新和健全、稳定有序的社会。具体说,就是一种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第一,通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来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第二,通过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来维护社会公平;第三,通过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来形成良好的人际环境;第四,通过加强民主法治建设来维护社会稳定;第五,通过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来保证可持续的发展。 亲子教育:是以亲缘关系为主要维系基础,以婴幼儿与家长的互动为核心内容,以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和爱护婴幼儿身心健康,开发潜能,培养个性,使新生人口的整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为宗旨的一种特殊形态的早期教育。

园本课程:是完全自发、自主的课程开发,是完全出于幼儿园内部需要(主要是教师和幼儿及家长的需求),主要依靠自身的条件和资源的全员参与、自我评价的课程开发活动。它是“实践——开发——反思——改进”的“草根”开发模式。适合本地区、本幼儿园的亲子教育课程体系及操作方法。

支撑性理论

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进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和谐社会和学习化社区,已成为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早期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普及早教工作,提高3岁以下婴幼儿 4 受教育率与家庭科学教养水平,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人口素质的提高。

我国政府越来越重视学前儿童的教育问题,将它置身与终身教育体系中,从过去主要发展3-6岁幼儿的教育向下延伸至0-3岁婴幼儿的教育,在经济发达地区探索社区学前教育的模式,积极推进0-6岁教育社区化,以改变我国0-3岁婴幼儿教育与3-6岁教育脱节、0-3岁早期教育比较薄弱的状况。

新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可见,充分利用幼儿园在社区早期教育服务中的作用,开展以幼儿园为中心的社区早期教育,优化教育影响、减少教育浪费、提高社区儿童家长科学教育幼儿的素质与水平,加强家庭对儿童潜能开发及教育过程中的正面效益,面向社区,充分发挥幼儿园在社区早教服务中的作用,具有很高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幼儿园教育改革的总目标确定为“为0-6岁儿童和家长提高早期保育和教育服务”(《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通知》);“幼儿园应充分发挥自身教育资源为社区服务”(《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要与0-3岁儿童的保育教育相衔接”(《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2003年3月4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单位)《关于幼儿教育改革与发展指导意见》时明确指出,今后5年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目标是:逐步建立以社区为基础,以示范性幼儿园为中心,灵活多样的幼儿教育形式相结合的幼儿教育服务网络,争取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3岁至5岁幼儿受教育率达90%,5岁儿童早期受教育率达100%。全面提高0-6岁儿童家长及看护人员的科学育儿的能力。 皮亚杰的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

他把儿童心理或思维发展分成4个基本阶段。对我们亲子园教育教学,及活动设计具有指导意义的是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这是语言和表象产生前的阶段,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婴儿最初以原始反射反应,1个月后,扩展了原先的反射(如从本能的吸吮扩展到吸吮拇指、玩具)。4-5个月婴儿形成了些新的习惯(如寻找声源),为习惯动作时期。

4-9个月的婴儿渐渐使动作(手段)与动作结果(目的)产生了分化,智慧动作开始萌芽,为有目的动作逐步形成时期。9-

11、12个月,婴儿目的与手段己经分化,智慧动作出现,儿童用抓、推、敲、打等多种动作来认识事物,为手段与目的分化并协调期。

11、12个月-1.5岁的儿童通过尝试错误,第一次有目的地通过调节来解决新问题。如将娃娃放在毯子上,婴儿拿不到玩具,用手东抓西抓,偶然间拉动了毯子一角,儿童看到了毯子运动与玩具间的关系,于是拉过毯子,取得了玩具。1.5-2岁的儿童运用表象模仿别人做过的行为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标志着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开始。

此阶段儿童在认知上有两大成就:主体和客体的分化和因果关系联系形成。皮亚杰称儿童建立了“客体永久性”(Object permanent),即当客体在眼前消失,儿童依然认为它是存在的。

近年来,新皮亚杰学派不仅在理论方面有了新的发展,而且在实践领域,特别是在教育实践领域也获得了日益广泛的应用。在婴儿教育方面,心理学工作者根据皮亚杰的感知运动阶段理论,指导婴儿摆弄物体,操作智力玩具等,帮助孩子形成对物体的特性 (如色、形状、体积、质地等)的认识;在幼儿教育方面,设计了各种智力玩具和教具(如图片、积木等),为儿童能提早形成数概念、空间概念及时间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他们为我们幼儿园亲子园教师如何有效指导幼儿发展、预防与矫正心理发育问题提供了有力的理论基础。

七、研究内容

(一)以幼儿园所处社区为中心点,辐射到周边社区,调查家庭实施0—3岁婴幼儿教育的现状。(1)调查本社区0---3岁幼儿人数。(2) 调查婴幼儿家长对亲子园的认识育儿的观念和方法。(3)

调查新区及周边地区亲子园数量,及教育模式、特点。

(二)、了解我们新区0——3岁幼儿早期教育现状及需求,为亲子园顺利开设提供可行性报告。

(三)、探索铜山县机关二幼所在新区的亲子园建设模式,摸索亲子园各种教育教学设施的添置、玩教具的投放,为亲子园建设提供指导。

(四)、立足本园,总结一套适合本地区、本园的亲子园课程体系,及对家长系统的进行保教指导的策略,使亲子园家长由自然型家长,转化为教育型家长

(五)、探索如何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社区0---3岁早期教育服务形式,通过定期不定期的保教知识宣传,使部分散居儿童及家长得到保教知识指导,提高教养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探讨社区0-----3岁早期教育的策略和途径,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

1) 托班。探索如何利用现有的托班设施设备,发挥其作用,为亲子园建设做实验班。 2) 双休日0----3岁亲子班。形成0-----3岁亲子班完善的课程体系;亲子班操作流程;亲子园相关活动方式。

3) 0-3岁讲座咨询会。丰富讲座咨询的内容和形式;收集整理出社区家庭早教关注趋势的资料。

4)提高居民教养水平的方法的研究:研究开发、利用幼儿园与社区的早教资源,为0-6岁的社区儿童家长提供优教优养指导。

八、研究步骤

(一)准备阶段:(2006年8月至2007年2月)

1.成立课题组,收集有关亲子教育和0—3岁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相关资料,组织相关理论学习,撰写《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方案。

2.制订《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研究计划,确定该课题的工作策略。

3.成立《幼儿园亲子教育园本课程研究》课题领导小组,进行社会调查,与社区建立沟通渠道。(通过妇联、儿保所等部门)

4.开辟活动场地,做好人力、物力准备。(以幼儿园的托班,多功能活动室为基础,周末充分利用各教室,安排好亲子班教师)

5.教师研究方法培训及工作任务落实。组织骨干教师到外地参加亲子园建设培训,组织其他教师观摩骨干教师的示范课。组织相关理论学习。 6.做好实施前其他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07年3月至2009年2月) 1.设计制订《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调查表,进行发放、回收、统计分析。

2.确定研究对象,策划、组织、实施亲子实验班的各项活动。

3.根据幼儿园亲子实验班教育活动情况及时反馈、调整实施方案,总结改进亲子活动方案。 4.组织亲子班教师共同研讨,亲子活动实施的得失。 5.收集各种调查表,实施方案等研究资料。

6.做好该课题后期调查工作。比较参加亲子班前后家长教养方式、观念及亲子关系的变化。

(三)总结阶段(2009年3---6月) 1.做好各种资料分析、整理工作。 2.撰写工作报告、研究报告。

九、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本课题已收集到中外关于社区早期教育服务的一些理论、信息和相关资料,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资源。

2.本课题主持张晶老师,有近20年的幼儿教育教学经验,在“九五”“十五”分别参与主持过市级课题两项,省级课题一项课题的研究工作,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课题组成员包括幼儿园的领导、科研骨干认真、负责、努力,并聘请有关专家做顾问,研究力量强。

3、幼儿园大力支持开办亲子园,具备实施这项研究工作必要的设备、科研手段和行政支持,资金方面有保障。

3.我园近几年已经有些开展亲子活动经验,在0-6岁亲子教育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同时已在全新区率先启动了早教进社区工作,积累了社区早教服务方面的一些方法和经验。这些,均为课题的顺利进行提供了良好的保证。

十、课题研究人员分工

1.张莉(园长):协调社区与幼教机构的关系,负责课题在社区实施的有关配合工作,确定参与社区,明确社区专门人员,落实社区早教的活动场所及经费。负责课题的全面统筹协调工作,为课题研究提供保障,设备、资金的落实等。

2.焦杰(业务园长)负责课题的具体统筹协调以及实施过程中的监控工作,如课题人员的安排。及负责课题中有关家庭教育研究内容的指导工作,并结合妇女儿童工作做好社会更多层面参与配合课题研究的宣传发动工作。并负责课题结题后在其他社区的推广工作。

3.张晶(课题组长)负责课题研究的全程指导工作,对课题方案进行可行性把关,对实践调查进行过程指导,对结题报告进行审核,并负责提供教科研最新动态。负责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实施提供课题研究区域教育整体环境的有关素材,并负责课题研究内容与周边其他教育活动的衔接、配合 。负责课题方案的制定、实践材料的收集、调查研究数据的统计分析以及课题结题报告的撰写、课题的开展实施指导等。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a、课题的工作报告和课题实验报告

b、相关论文经验总结

c、一套切实可行的幼儿园亲子教育的实施方案。 d 、相关调查表如《0—3岁幼儿家庭教养方式》《0—3岁幼儿亲子关系》等。

附:参考文献: 1. 《幼儿教育学》(新版)

陈幸军 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

2. 《儿童教育新论》

刘晓东 著

江苏教育出版社

1998年7月第一版 3. 《比较学前教育》

李生兰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版 4. 《皮亚杰认知发展论》

5. 《儿童的生存、保护和发展世界宣言及其行动计划》

6、 《学前教育学》

梁志新主编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9月第一版

7、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合作共育的研究》李生兰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8、 《全球教育发展的研究热点》

赵中建选编

教育科学出版社

9、 《婴儿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华师大出版社

10、《学前教育心理学》

邵瑞珍主编

华师大出版社

11. 《和谐社会与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四篇: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幼儿音乐教育课程游戏化教学探究

单秀丽

(徐州开发区第一幼儿园,江苏徐州221001)

摘要: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幼儿教育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幼儿教育的形式也越来越多样化。音乐课程游戏化即任课教师有所计划地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授课。音乐课程游戏化使得音乐课程的授课能通过游戏的形式呈现,让幼儿在乐趣中学习、在玩乐中吸收知识。本文以幼儿音乐课程游戏化为切入点,对课程游戏化的论点深入剖析。

关键词:幼儿;音乐;课程;游戏

游戏,具体而言即人类与某些动物

共同享用的行为方式,反映着与之相应的社会现实生活。成年人和幼儿都会游之戏之,但游戏在成人与幼儿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所赋予的意义、所起的作用皆有不同。游戏,于成年人而言是制度化的,是有所谓的游戏规则的;而于幼儿而言,游戏则是非制度化、没有所谓的规则束缚的,简单的快乐的即是游戏。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的重要性

在孩子的教育当中,音乐课程是必不可少的,而游戏化的音乐课程更是不可或缺的。音乐课程游戏化除了能开发幼儿音乐能力以外,对幼儿智商和情商的培养更是有所帮助。

(一)音乐课程游戏化能使幼儿愉快学习

喜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也是幼儿与周遭环境互动的一般形式。作为幼儿的一般活动,游戏关系着幼儿身体和心理的发展需要,并且,游戏也反映着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客观需求。音乐课程

游戏化,依照幼儿对游戏的一般需求,给幼儿的音乐学习创造多彩、自由、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幼儿能快乐地在游戏中认知音乐,深入感受到学习音乐的快乐。

音乐课程游戏化,应该以孩子本身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观察孩子是否自由地学习音乐,是否尽情地展现他们的个性,以及是否快乐。成人应该设计可以满足孩子每种内在需要的环境,并剔除不利于成长的因素,寻找有助于幼儿成长的途径,发现并培养幼儿的潜能。利用音乐课程游戏化,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此外针对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性、组织形式的多样性等进行相关研究。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能开拓幼儿思维

幼儿园的音乐课程游戏化,是对幼儿大脑多方面开发和发展的重要途径。音乐课程游戏化促使幼儿运用自己的肢体去认知音乐,用自己的内心去感受音乐,并在游戏的整个过程中去享受音乐。

音乐游戏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发性,符合幼儿学习音乐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由此,幼儿阶段是早期音乐教育的重要阶段。有目的、有感情地聆听音乐是幼儿学习音乐的主要动机,在聆听中抓住音乐的相关信息是幼儿学习音乐的基础。许多幼儿在婴儿阶段即拥有敏锐的听力,且由于本能,幼儿也能对音乐快速做出反应,以此看来,音乐游戏对幼儿而言,是必不可少的教育手段。

由于幼儿喜欢玩动、遵从兴趣、思维具体形象,所以将音乐教育以游戏的形式呈现,则能与幼儿的学习、生活融为一体。音乐课程游戏化可以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提高幼儿的创新能力,挖掘幼儿的探索精神。幼儿音乐教育在学校教育中扮演者重要的角色,音乐任课教师应当了解幼儿学习音乐的心理动机,从而更好地去建设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

当前,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探索剖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从现在的一些

幼儿园教学状况可以看出,音乐教学形式过于单一,音乐游戏的形式颇少,音乐课程与游戏之间的相关性甚少。

二、音乐课程游戏化的教学理念

音乐课程游戏化不单单只是一种游戏,它不仅包含了音乐游戏中的特殊因子,而且还包括了游戏的特征。从幼儿的心理特点出发,幼儿的音乐教学应该是有趣多彩的过程,结合游戏的趣味灵活,应能让儿童有足够的玩耍、娱乐和学习的时间。幼儿教育者应当全面了解游戏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注重音乐游戏内容的趣味和形式的多样,以确保游戏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位置。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在关注和研究音乐教育,音乐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增长。从幼儿到成人,每个不同年龄段都有独特的心理特征。现代音乐教育应该依据不同成长阶段的心理特征,设计与之相应的音乐教育内容和方式。

(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

在探究音乐课程内容游戏化的时候,还要特别注意组织形式的灵活性和多样性,采用合适的方法和组织形式去搭建幼儿音乐学习的最佳心理结构。使用与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特点相适应的方式,使得幼儿在多样式的游戏化教学中,欢乐地认知音乐,积极主动地投身到教学游戏中。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方式是各种各样的,不单包含唱、跳、演奏等,它的教学渐趋多元化。例如:故事《毛毛虫和大公鸡》,讲述了大公鸡发现草地上的毛毛虫兴奋不已,想把它们当作美餐,聪明的毛毛虫想出一个办法恳求大公鸡把他们养肥了再吃。大公鸡把它们带回家,精心照顾它们,一段时间后的早晨发现毛毛虫不见了,原来毛毛虫变成蝴蝶飞走了,他的心情难过极了。大公鸡由原来的得意到最终的伤心。分析故事情节后我们可以把这段故事分为四个篇章,第一篇章:遇见大公鸡;第二篇章:小青虫快长大;第三篇章:蚊子赶跑了;第四篇章:小青虫变蝴蝶。并

配以合适的音乐、角色表演、戏剧表演等多种艺术表现形式来呈现这一故事情节。游戏化的音乐教学应该有感情丰富的语言、情节多层的故事配乐、充沛情感的音乐、美妙撩人的韵律、趣味百变的造型以及在音乐背景下各种新颖创新活动,让幼儿在游戏化的活动中最大程度地感受音乐艺术的美妙,最大程度上提高自身的音乐艺术能力,增强音乐气质,为日后在音乐道路的发展起铺垫作用。

(二)游戏化的教学内容

幼儿园音乐教学内容中,音乐游戏所具备的游戏特征最为明显,但除此之外,唱歌、韵律活动、乐器演奏等方面也具备一定的游戏特征。如:“洋娃娃和小熊跳舞”这首歌曲,可以采用游戏的形式,赋予相应的角色扮演、场景再现等使之具体表现歌曲的意境。还有一些较为常见的传统游戏歌曲“猜谜歌”、“手绢歌”、“跳格子歌”等,都可以采用各种游戏的形式,使孩子在欢快的游戏中展现

自己;在愉悦的游戏中增强音乐能力、表演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快乐的游戏中收获参与游戏的乐趣。

幼儿阶段是采用早期音乐教育的最佳阶段,幼儿园音乐课程游戏化渗透于音乐教学的整个过程,有效地提升幼儿的音乐素养和相关能力。在游戏化教学中要着重教学内容制作的情节化和意趣化。利用音乐教学游戏化形式,让幼儿学习音乐教学中所囊括的知识,达到音乐课程内容的游戏化。

(三)激发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正面的认知倾向和情感状态,是激发幼儿认知、思维和创造的内部驱动力。带着兴趣学习,幼儿能够较大限度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并且能够带着快乐情绪参与整个学习的过程。兴趣的产生,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一般是由某些外部因素刺激而来的。从这个观点看来,关于幼儿学习的兴趣培养则要予以重视。积极的音乐教育能够主动激发幼儿自身学习的积极性、主动

性和对音乐游戏活动的兴趣。在兴趣培养方面,首先要提高幼儿教育者发现幼儿兴趣的能力,善于在活动中识别幼儿的兴趣所在。教育家陈鹤琴说过,“大多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工作,他们本能地爱唱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幼儿拥有学习音乐的潜力,而教师则要及时发现幼儿对音乐的兴趣,保护好幼儿兴趣的萌芽并且给此幼芽营造适合成长的环境,使其安稳地成长。而教师对幼儿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用理性去教授,也要用感性去带动,即是要用自己适当的情感和情绪表现方式去带动幼儿。另一方面,幼儿的注意力非常易于转移,也就表明,幼儿的兴趣一般都是暂时的、短暂的。如何让幼儿保持较为稳定的学习兴趣,这是培养幼儿兴趣的重中之重。在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过程中,要采用游戏的手段,将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转变为幼儿玩乐的高潮点,有效地刺激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需要持续不断,若想让幼儿在愉悦中学习,教师则需要不断

地加强幼儿学习音乐的兴趣。

(四)培养提高幼儿的音乐能力

音乐能力即对音乐各部分的认识和情感反应的综合能力,包含了识别音乐、音响、音色、节奏、旋律等能力以及音乐审美能力,在参与演唱、演奏、音乐创作等方面活动时,就需要音乐感、节奏感等能力的整体配合。由此观之,音乐能力是以音乐素质为基石,利用教育培养和实践活动为渠道,从而得以提升的能力。

音乐能力的开发提高需渗透在整个课程游戏化过程中。一日生活皆课程,在生活各环节我们都可以用音乐引领,例如:入厕、洗手可以播放欢快的音乐使幼儿随音乐做动作,培养幼儿的音乐表现力;进餐时可以播放舒缓的钢琴曲,提升幼儿的欣赏能力;在午休环节可以播放摇篮曲,让幼儿伴随音乐入睡。幼儿的音乐能力一般会受到心理发展水平、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生活经验、音乐修养等方面的限制。因而,对幼儿

来言,利用听觉来感受音乐,并借以一定的想象力,能更好地去体验音乐所要表达的意境和感情,从而更加地形象具体。

音乐教育可以全方面地开发幼儿的各种能力。而幼儿音乐能力的开辟最好是在幼儿成长过程的初期。研究所得:人的潜能是获得内在能力所必备的条件,因而,越靠近0岁,这种潜能就越大,内在能力也就越高,不过,随着人的成长,这种能力则会快速地消失。由此观之,幼儿教育者在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充分地开发幼儿的潜能,使之不被时间的推移而淹没,是幼儿教育者的工作职责。音乐课程游戏化则是幼儿教育者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的必要工具。

三、结语

节奏是音乐的基础,是舞蹈的灵魂。音乐课程游戏化,着重幼儿在音乐节奏感方面的培养。培养幼儿的节奏感,最佳的方法即是利用语言节奏、动作节奏和音乐节奏,加以与音乐本身密切地

糅合,最终得到视觉、听觉、触觉的综合感知,收获锐利的节奏感。音乐课程游戏化教学最好还能结合其他科目,比如:在幼儿学习歌曲或故事时,加上美妙的音乐及音响效果,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提高幼儿的表现能力。

第五篇: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毛新巧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讨论的话题是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自贯彻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来,学前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学前教育工作者们大胆改革、积极探索,为培养幼儿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素质,建构了多种适合本地区的课程。尤其是《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颁布,为我们幼教工作者解决了一些贯彻《纲要》时在操作层面上存在的的困惑问题。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在幼教改革实践中仍存在许多前进中的问题。下面我们讨论的第一个问题就是:

【2】

一、目前幼儿园语言教育仍存在的问题。其具体 表现是:

1、“小学化”教育倾向。教育内容上:把识字、写字当成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全部; 把前书写(书写准备)理解成写字教学。教育方式上:”小学化”倾向比较严重,“高控制”的集中教育活动居多。

2、“绝对化”教育倾向。幼儿教师勤于学习,但有的常常会一哄而上的“跟风”。一时间把“绘本教学”当成幼儿园语言教育的全部。

3、“片面性”教育倾向。如目前早期阅读存在着几个误区:(1)把早期阅读与早期识字教育划等号;(2)把图画书阅读与图画书故事复述划等号;(3)把阅读图画书与看图说话划等号。

这些问题困扰着教师,阻碍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影响着幼儿园语言教育质量,更重要的是幼儿的语言能力发展因此而受到限制。面对这些问题,我们该怎么办呢?那就应当从了解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新的发展趋向入手。接下来我们讨论第二个问题:

【3】

二、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新的发展趋向是什么?

1

第一个趋向是:

(一)重视儿童的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趋向

1、儿童语言运用能力发展的基本认识。 语言交流行为逐步从模糊到清晰; 语言交流的类型逐步扩展和增加;语言运用的灵活性,也随着交往倾向和言语行动类型的增加而得到发展。

2、汉语儿童的语言发展研究带来的信息。

从质的角度评量儿童语言交流行为的发展,有三个基本的评价指标:第一个是语言交流行为表达的清晰度;第二个指标与儿童学会并使用新的交往倾向类型和言语交往行为类型有关;第三个指标可以考查儿童对交往情境的敏感度和交流双方的相互理解程度。

汉语儿童与美国儿童相比,汉语儿童语言发展的特点为:较早出现“讨论当前关注问题”的交往倾向类型,并且使用的频率很高。 使用“协商当前要开展的活动”的类型比较少。“讨论当前关注问题”时,汉语儿童较多使用的是“肯定回答”、“陈述解释”;较少使用疑问质疑的方式来参与讨论。中国的孩子由此会成长为很好的接应话题的“讨论者”;儿童在交往过程中“主动协商”、“大胆否定”和“善于质疑”的行为形成就受到影响。

【4】

3、儿童语言发展研究带给语言教育的信息。

第一,如何为幼儿提供宽松的语言运用情境。第二,如何为幼儿提供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第三,如何提供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5】第二个趋向是:

(二)重视学前儿童早期阅读的发展趋向 自主阅读能力是早期阅读教育的关键。

自主阅读的核心能力:口头语言与书面语言对应的能力;书面语言的视觉感知辨别的能力;成为流畅阅读者的策略预备能力。

2

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 :在丰富幼儿口语的过程中增加幼儿对语音和语法的敏感性;围绕故事的活动,培养幼儿的阅读策略;创建有文字的学习环境,提高幼儿对文字的敏感性; 尽早发现幼儿阅读困难,提供支持性帮助。

(三)重视支持性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支持幼儿语言学习的个别需要;支持幼儿开放而平等的语言学习;支持幼儿在活动中扩展语言经验。

我国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新的发展趋向,为《纲要》与《指南》语言教育内容制定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接下来就让我们讨论第三个问题:新课程理念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要求是什么呢?

【6】

三、新课程理念对幼儿园语言教育的要求

(一)《指南》中对语言领域的论(概)述是 : 语言是交流和思维的工具。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特别是口语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语言发展贯穿于各个领域。幼儿的语言能力是在交流和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7】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相应的社会经验支持,应通过多种活动扩展幼儿的生活经验,丰富语言的内容,增强理解和表达能力。

【8】我们将

(二)《指南》与《纲要》中语言领域目标做一个对比

《纲要》语言领域目标有5条: 1.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

2.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 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5.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3

【9】《指南》语言领域目标 在《纲要》语言领域目标的基础上,做了进一步的归纳与调整,《指南》中的语言领域目标制定了“倾听与表达、阅读与书写准备 ”两个子目标 ,使语言领域目标更为具体、清晰、明确。

子目标一:倾听与表达

目标1 认真听并能 听懂常用语言。

目标2 愿意讲话并能清楚地表达。 目标3 具有文明的语言习惯。 【10】子目标二 : 阅读与书写准备

目标1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 目标2 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 目标3 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巧。

下面我们讨论第四个问题:如何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

【11】

四、实施新课程理念下的幼儿园语言教育

(一)领悟幼教真谛,回归幼教的真实情境 。首先要弄清楚是幼儿为教育服务还是教育为幼儿服务的问题,我们必须要有求真的精神。坚持以幼儿为本,坚持终身教育的理念,幼儿教育就是要为幼儿全面的、可持续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基础。《指南》中语言领域教育建议是:(1)创设自由、宽松的幼儿语言交往环境;(2)注意成人的语言表率作用;(3)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与条件;(4)正确认识书写准备。而这一切是建立在真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情境基础上的。什么才是幼儿语言教育的真实情境?它就是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幼儿园语言教育应当渗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真实的幼儿语言教育情境是会也必须允许幼儿发生学习错误的,教师应当善于捕捉语言教育活动中的错误,使它变成“美丽的错误”。

4

【12】

(二)树立建构性的教学观,积极支持幼儿学习 。“教”应当是幼儿主动地、建构地学习与发展的过程;成人应当是幼儿学习的积极支持者。我们应当为幼儿建构学习支架,首先是科学合理设置园本化课程;第二就是要关注与研究“四个解读”即:解读《纲要》、《指南》语言领域目标、解读幼儿现有的发展水平、解读语言教育内容与解读有效支持幼儿学习的策略,帮助幼儿建构学习,让幼儿学会学习。

【13】

(三)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关注幼儿学习品质的培养。

。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品质。

——摘自《指南》

案例1 :中班语言活动《小熊过桥》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摘自《纲要》

一般的儿歌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是:(1)以教会唸儿歌为唯一目的。教师采用的多为“灌输式”、“高控制”的教学方式,有的甚至是一句一句的教,幼儿只是反复地机械模仿,幼儿念起儿歌来毫无表情,一字一顿或带拖腔。(2)为了改变幼儿纯粹的机械模仿学习,教师花了许多精力,设计精美课件 、创设教学环境、设计了许多一问一答式的问题试图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达到能够连贯的、有表情的朗诵儿歌的目的,但效果不尽人意。单个问题的提问,幼儿都回答的很好,可是这一系列的问题对后面环节幼儿的学习起的作用可谓是微乎其微。尽管教师十分尽心,结果幼儿到最后仍然无法脱离教师而独立、自主的有表情的朗诵儿歌。

可能大家会问:我们采用了这么多的教学方法,提供了这么多的教具,提了那么多的问题来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明明孩子回答的都很好,怎么孩子最后就学不好了呢?究其原因:教师更多的是从自身“教”的角度来考虑问题,而没有从幼儿“学”的需要角度来考虑。教师每朗诵完一遍儿歌就急着提出问题让幼儿回答,这样零零散散的倾听回答,幼儿根本就没机会把儿歌听清楚、听明白。没听清楚、没听明白就记不住,

5

记不住怎么理解儿歌,没有理解儿歌就没有感受与体验,因此,哪里会有表情的朗诵产生呢?

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熊过桥》(活动计划与活动录像)

中班语言活动——儿歌《小熊过桥》

班级:长春市委机关幼儿园高级b班 时间:2011.11.21

执教:福州市儿童学园 魏林彤 指导:福州市“毛新巧”工作室 毛新巧 【活动内容】语言活动——儿歌《小熊过桥》

【设计思路】《幼儿园《纲要》提出要“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学习儿童文学作品是提高幼儿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

儿歌语言简练、内容有趣、形象生动,朗诵起来朗朗上口,深受幼儿的喜爱。中班幼儿思维具体形象,受生活经验、学习特点的限制,在学习儿歌的过程中还不能充分理解、感受儿歌的内容、意境和情趣,不敢大胆地表达与表现。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学习需要,我选择儿歌《小熊过桥》作为学习内容。儿歌《小熊过桥》是一首富有教育意义的儿歌,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感受理解儿歌的主要内容及情趣,难点是引导幼儿在感受理解儿歌的基础上愿意大胆表达与表现。我试图通过设疑的方法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采用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形式的倾听作品,自主感知理解儿歌内容和情趣;以图示梳理加深幼儿对作品的理解感受;以合作学习、自主学习等方式支持幼儿大胆地表达与表现,引发幼儿的想象性思维,达到培养幼儿良好的倾听习惯、大胆表达、表现能力的目的。

【活动目标】

1.喜欢参加学习儿歌活动,体验战胜困难的乐趣。

6

2.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小熊在同伴的鼓励下由害怕到勇敢的心理变化。学习词组:立不稳、站不牢等。

3.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提高大胆表达、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认识过各种桥,已有走荡桥的经验和感受。 2.物质材料准备: (1)录音机、磁带等

(2)教具:可操作性挂图一幅、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 【活动过程】

一、出示背景图设疑引题,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

1.师:美丽的森林里,河水哗啦啦地流,河上有座小竹桥。如果你走在小竹桥上,会有什么关感觉?

2.引导幼儿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大胆猜想并表达。

二.多种方式欣赏儿歌。(帮助幼儿自主感知理解儿歌内容,感受儿歌的情趣)

(一)通过范诵、配乐朗诵、欣赏图片朗诵等形式,引导幼儿带着问题多次欣赏儿歌,帮助幼儿熟悉儿歌内容,初步欣赏儿歌优美的意境。

1.教师有表情地朗诵儿歌。

师:请小朋友听听儿歌里都说了什么? 2.教师配乐朗诵儿歌。

7

师:请小朋友再仔细听听,小熊过竹桥时心情怎么样?是怎样做的? 3.教师结合挂图朗诵儿歌。

师:请小朋友再认真听听,谁来帮助小熊?它对小熊说了什么?小熊是怎样过桥的?

(二)集体交流,师、幼共同梳理儿歌内容。(感受儿歌语言的丰富和优美,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验。)

1.幼儿两两交流互动学习:你听到什么?看到什么? (教师重点观察、了解幼儿对儿歌理解的程度及遇到的困难)

2.教师用图示梳理的方法有针对性地帮助幼儿熟悉、理解儿歌的内容,以动作表演形式支持幼儿感知理解词组:立不稳、站不牢等。

三.多形式支持幼儿学习儿歌。(帮助幼儿进一步感受、理解儿歌内容,大胆表现儿歌情趣)

1.看图示朗诵儿歌。(幼儿熟悉儿歌内容)

2.师幼看图完整朗诵儿歌。(幼儿初步体验理解儿歌情趣)

3.初步学习有表情朗诵儿歌。(幼儿进一步感受儿歌的情趣,重点帮助幼儿理解、体验小熊在鲤鱼的帮助下从害怕到勇敢的心理变化)

幼儿讨论,理解、体验小熊过桥害怕的心情。 师:小熊过桥时心情怎样?它是怎么做的?

(2)幼儿两两表演,大胆地表现小熊在鲤鱼的鼓励下勇敢地过桥。 师:鲤鱼是怎么鼓励小熊的?小熊是怎么过桥的?

8

4.幼儿完整朗诵儿歌。(幼儿尝试大胆表现儿歌的情趣) 四.结束:结合诗歌进行勇敢教育,鼓励幼儿做个勇敢的孩子。

师:小熊勇敢地走过了小竹桥,小朋友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困难,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附:儿歌《小熊过桥》

小竹桥,摇摇摇,河里鲤鱼跳出水,

有只小熊来过桥。 对着小熊高声叫:

立不稳,站不牢,“小熊,小熊别害怕,

走到桥上心乱跳。眼睛向着前面瞧!”

“妈妈,妈妈快来呀,一二三,向前走,

快快把我抱过桥!”小熊过桥回头笑,

鲤鱼乐得尾巴摇。

活动反思:此活动采用了“三种支持”。“倾听支持”:通过连续3次倾听每次都有不同的要求,幼儿进行着自主学习;“理解支持”:用操作性强的教具挂图,“桥”能动、“鱼”能跳、“熊”的脸能变化,帮助幼儿理解儿歌内容;“表达支持”:运用图示法、动作表演法等方式,层层深入引导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自主学习。教师的指导由前向后退,结果,教师不示范,幼儿依然能兴致盎然地有表情地朗诵,这就是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理念带来的良好效果:幼儿自己获取信息学习,从而获得了终身发展的能力。

支持幼儿进行积极的语言交往——注重创设自由、宽松的语言交流环境,活动中安排了多次的幼儿互相讨论、两两交流活动,提供语言运用的机会,让幼儿想说、敢说、会说、有机会说。

9

支持幼儿养成良好的倾听习惯与能力——幼儿连续3遍带着不同要求与问题倾听与欣赏不同形式的教师朗诵。能够学习认真听、听清楚了才明白,明白了才理解,理解了才能有感受。

支持幼儿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与能力——连续3遍倾听不同形式、不同要求与问题的欣赏教师朗诵。幼儿是自己听清、听懂、听明白并记住的。

支持幼儿学习“合作学习”——幼幼互动中的“讨论”、“交流”、“表演”,师幼互动中的“师幼共同梳理”等环节都能有效的支持幼儿学习合作学习。

支持幼儿学习儿童文学作品——认真倾听充分自主感受儿歌;讨论交流、梳理记忆儿歌;看着挂图、符号图示熟悉学习儿歌;重点、难点部分创设情景让幼儿迁移经验,充分体验、感受与表现儿歌。

支持幼儿学习前书写、早期阅读的基本方法——我们新创的“符号图示法”充分发挥了幼儿形象思维的特点,它是由具体形象向抽象概括思维过渡的极好“桥梁。

案例2:大班语言活动看图讲述《大象救小兔》 (活动记录文稿)

看图讲述活动是语言教育的一个重要活动。它是早期阅读的基础,也是将来进入小学语文学习的重要基础。看图讲述活动教师感到头疼的问题是:(1)许多幼儿看不懂图,说起话经常是颠三倒

四、没有逻辑性。(2)幼儿讲述不生动,语言单一。幼儿讲述雷同的多。此活动主要解决的问题是:支持幼儿学习自主观察、阅读图片的方法;支持幼儿学习连贯、清楚的讲述;支持幼儿学习较生动地讲述。

活动名称:领域活动 大班语言活动——大象救兔子 设计者福州市儿童学园 赵葵 指导:毛新巧、叶钟 设计思路: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语言领域指出:“创设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交流的乐趣。”“鼓励幼儿大

10

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大班幼儿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的特点,连贯性语言开始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经验的丰富,运用语言交往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本班幼儿多数喜欢与同伴、老师交流自己的想法,在看图讲述活动中,大部分幼儿能观察出图片的主要情节,进行简单讲述,但观察还不够细致(如人物的表情、动作);对情景的扩展性想象讲述(如:人物对话、动作)等方面不够生动。

根据幼儿的现有水平与学习需要,我选择了看图讲述《大象救兔子》这一内容,活动的重点是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学习自主阅读,难点是运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因此,我试图引导幼儿运用自主阅读的方法相互交流,学习细致观察的方法,以符号梳理、动作表演等支持性策略,为幼儿创设宽松的语言学习环境,体验与同伴分享自主阅读的乐趣,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活动目标:

1、积极地参与看图讲述活动,体验和同伴分享自主阅读的乐趣;

2、学习细致观察图片,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3、初步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 活动准备: 三张大幅挂图、教师梳理的图标若干。 幼儿两人手一套小幅图片、小红旗若干。 活动过程:

一、提供宽松的环境,引导幼儿自主阅读,大胆表达。

11

1、以谈话引入,激发幼儿自主阅读与交流的兴趣。

师:小朋友按顺序仔细地把三幅图看一看,连起来编成一个完整的故事,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好吗?

3、幼儿两人一组观察三幅图,进行自主阅读交流活动。(教师重点引导幼儿按顺序阅读讲述,并观察、了解幼儿现有的讲述水平。

反思:幼儿自主阅读的兴趣高,多数能按自主阅读的方法先观察图片再讲述;中等水平的幼儿能讲出时间、地点、人物、发生的事情及故事的主要情节,能力弱的幼儿则能简单讲述。说明教师为幼儿提供的宽松的阅读环境和自主阅读方法的要求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起到支持幼儿有目的阅读的目的。]

请个别幼儿运用已有经验连贯地讲述图片内容。

师:谁愿意把故事大声讲给小朋友听,听的小朋友要仔细听听,他说的好在哪?

幼儿讲述:一天,老虎发现三只小兔,三只小兔很害怕老虎,大象就救了三只小兔。老虎被大象发现了,大象用水喷到它身上,老虎很害怕,就说;“快停下来。”三只小兔很高兴。

4、集体评价讲述情况,教师根据幼儿的评价梳理连贯讲述的要素。 师:谁来说说她讲的好在哪里?

幼:“她有用上好听的词,比如:害怕、喷、高兴。”

幼:“她说的很连贯;有说出故事的结果;还说了谁,发生了什么事。”

师和幼儿一起小结:要讲出故事的开始、发生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这样才讲得完整。

12

反思:教师通过幼儿之间的评价,培养幼儿的倾听同伴说话的习惯。发现大部分幼儿能做到连贯、较完整的讲述,在细致观察图片、尝试使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还很欠缺,因此我采用了一系列支持性的策略,引导幼儿初步学习自主阅读的方法。]

二、启发幼儿按顺序细致观察图片,多形式支持幼儿运用恰当的词进行连贯、生动地讲述。

师:要怎么把故事讲得更生动、更好听呢?我们来仔细看看图片吧。

1、观察图一:重点引导幼儿细致观察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表达图片内容。 师:老虎是什么表情?是怎么做的?小兔是什么表情?又是怎么做的?

幼:老虎看起来很“凶猛”,张开大大的嘴巴在追小兔;眼睛“瞪”得圆圆的;还有“锋利”的爪子;好“可怕”的老虎„„

师:它是怎么追小兔的?(师用体态演示)

幼:它从树后跑出来;它从树后爬出来;“蹿”出来(幼异口同声)。 师:瞧,小兔发现了是怎么表情?又是怎么做的?

幼:小兔赶紧跑,边跑边喊——快跑呀,老虎来啦;小兔看见老虎蹿出来, “拔腿就跑”;小兔“转身就逃”,还喊——老虎要来吃我们啦,快跑~; 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讲出动物的动作、表情。

反思:我运用指图观察的方法,开放性的问题和辅助性小问题,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动物的表情和动作,还运用形象生动的体态动作,启发幼儿恰当的迁移已有的学习经验,运用到图片讲述中,使讲述更生动。]

13

2、观察图二:教师重点引导幼儿学习细致观察图片,并想象用动作、语言来表达图片内容。

师:小兔逃到哪里?

幼:小兔逃到对岸;小兔逃到小河边;„„

师:小兔是怎样向大象求救的?大象是怎么救他们的?小朋友仔细看看,两两小朋友可以互相扮演动物表演一下。

师:谁愿意表演给大家看?

反思:我采用幼儿互相扮演动物表演的方式,并启发他们运用“伸、翘”等词来形容大象的动作。小朋友会说:“大象伸长了鼻子,翘起小小的尾巴像一座桥,让小兔跑过去” 使讲述具有形象性、准确性和生动性,同时将语言和艺术领域进行了有机的整合,也是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想象图片中动物的动作、语言。

3、观察图三:教师启发幼儿观察动物的动作、表情,互相讨论讲述故事的结果。 师:老虎追到小河边,结果怎么样?小朋友互相讨论讨论,说给旁边的小朋友听。

幼:大象“吸”了很多水朝大老虎“喷”过去;大象还用腿“踢”老虎,说——看你以后还赶欺负小动物!

师:结果呢?

幼:大象被老虎“喷”得眼睛都睁不开;老虎“四脚朝天”地躺在地上;老虎说——饶了我吧;小兔“欢呼”起来;小兔说——太好了,谢谢到大象伯伯。

请个别幼儿讲述,教师梳理生动讲述的要素——讲出动物的动作、表情。

14

反思:学会了观察图片的方法后,采用了幼儿两两互动讨论,在宽松的氛围里交流,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和合作性。]

三、引导幼儿运用自主阅读的方式,学习较为生动地讲述图片内容。

1、师幼共同提出相互交流的要求: (1)为故事取名。

(2)两个小朋友互相说,要说得连贯完整,还要说出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它们说的话。

(3)互相听时,给有进步的小朋友奖励一面红旗。

2、幼儿相互交流,教师进行观察指导。

反思:第二遍的讲述,幼儿兴趣更高,不仅会运用生动的词,讲述动物的表情、动作、对话,想象心理活动,有的幼儿还会督促旁边的小朋友要用上好听的词讲述。老师强调给有进步的小朋友贴红点,小朋友讲述和倾听都特别认真。]

4、集体交流。请个别幼儿连贯、生动讲述,集体分享。 幼儿讲述:

一天,三只小兔在草坪上玩,突然,一只大老虎扑了过来,小兔看了飞快地跑走了,他们跑到一条小河边,对正在洗澡的大象说:“大象伯伯,能救救我吗?”大象伯伯说:“我该怎么救你呢?”小兔说:“你把鼻子伸长做成一座桥,让我们过去吧”大象就伸长鼻子放在另一边草坪上,一只小兔马上跑到大象的背上,其他的小兔也跑过了小河。大象吸足了水,等老虎跑过来,一脚踢过去,把老虎踢倒在地。过了一会,又吸足水喷到老虎脸上,老虎说:“啊呀,我最怕水了,能不能停一停呀”,大象伯伯一直喷,直到把水喷干净,才停下来,最后小兔们乐得笑呵呵。

15

反思:比较前后的讲述,幼儿通过隐性、显性、幼幼互动等一系列策略,幼儿能有选择的运用描述表情、动作的词和对话进行讲述;能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用不同的语调表现动物的心理活动。幼儿讲述更加大胆、自信,初步学习了自主阅读的方法,效果良好。]

四、延伸活动:如果没有遇到大象,还有谁来救小兔?如果谁都不在,小兔该怎么救自己?回班后小组共同编一个好听的故事。

[反思:提出开放性的问题,给幼儿想象的空间。] 活动点评 毛新巧 福州市儿童学园 小中高

1、在活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出赋予旧教材新内涵、新要求的特点,突出了看图讲述与前阅读的学习关系。

2、在活动计划的制定上,充分体现了活动前的反思过程:

(1)“设计思路”清晰、正确,很好地体现了“三解读”。即解读《纲要》的要求、解读班级幼儿的已有的水平、解读教材。“三解读”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能力,也是教师由一般教书匠向研究型教师发展的必由之路。

(2)“目标”体现了准确、明析、操作性强的特点,且具有语言教育前沿改革的特征。将看图讲述与前阅读紧紧相连,以培养幼儿自主阅读能力与自主阅读习惯为主,将学习细致观察、想象描述为重点目标,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3)“准备”简便实用。注重提供有利于师幼互动、幼幼互动的材料,如:教师备用了大挂图及梳理符号标志,为幼儿准备了人手一套的小图等。

(4)“过程”:四个环节,层层递进,体现了引导与支持幼儿自主学习的过程。

引导幼儿自由地自主阅读—→支持幼儿学习生动地讲述—→引导幼儿运用自主阅读方式讲述—→最后在活动延伸中提出开放性问题供幼儿思考。

16

3、活动实施与反思中,教师的目标意识强,能很好地把握每个环节的主要目标,观察点准确且落实,能及时了解幼儿学习水平及出现的问题,灵活有效地运用互动策略,并有针对性的反思、调整来推进活动顺利进行,支持幼儿有效学习,尤其突出的是以下两点:

(1)注重师幼互动策略的灵活运用。从提出问题引导幼儿进行开放性的自主阅读,到多形式支持幼儿细致观察图片,学习用生动的词汇描述,并生动讲述,教师再用符号记录的方式来梳理讲述活动的要素,进一步引导幼儿运用已学习的方法与丰富词汇再次进入自主阅读,最后提出开放性的思考问题,给予幼儿更多的想象空间,均体现了“幼儿在前、教师在后”的支持策略。

(2)注重引导幼幼互动合作性学习。通过幼儿两两讲述、小组合作讲述、幼儿之间学习互相评价的方法,既提供了更多说的机会,也发挥了同伴教育资源的作用。

案例3: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 (照片资料)

如何为幼儿提供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就是最真实而丰富的语言运用环境,也是最有利于幼儿创造性运用语言的机会。

1.国旗下谈话

2.户外活动——小太阳广播站

3.小小旅行团

4.一句话新闻

5.爱心电视台

6.小小报餐员

17

7.游戏活动

8.阅读活动

9.宝宝日记

各位老师,今天我们的讨论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上一篇:幼儿教师的求职信模板下一篇:元旦致同学们的一封信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