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学钠的教学设计

2022-10-25

第一篇:初中化学钠的教学设计

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第一节钠的性质教案

金属钠的性质教案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钠与水的反应,了解钠的物理性质;

2、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实验探究法,按照思考、交流、实验、观察、分析、得出结论的方法进行启发式教学。

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作好探究性实验。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重点和难点:钠的化学性质,钠与水反应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具准备:

钠、滤纸、玻璃片、小刀、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火柴、酒精灯、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创设情境引入】首先演示化学小魔术“滴水生火”,在实验中学生会产生疑惑:为什么水滴到棉花上能生火呢?

【教师解疑】揭示其中奥妙,告诉同学们老师事先在棉花球中放入了一小块过氧化钠,为何过氧化钠能有这样的妙用呢?这还需从金属钠的性质说起

【创设情境引入】展示下列实物: 铁丝、 银项链。 【问题】这几种金属的本质颜色是什么颜色?他们现在所呈现的颜色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不能与氧气反应的金属则为本质色,反映了的就不是本质色。

【过渡】那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金属钠的本质色到底是怎样的呢?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观察一下。

【演示实验】(3-1)切割金属钠

取一小块金属钠,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后,用刀切去一端的外皮,这时可以看到钠的真面目。观察钠表面的光泽和颜色,新切开的钠的表面在空气中会不会发生变化。

观察现象:钠为银白色光泽的固体,暴露在空气中,银白色逐渐消失,变成白色固体。 【问题】:通过这个实验,我们解决了刚开始的疑问,与此同时,大家还可以从整个实验中得出哪些关于钠的物理性质呢?

【学生回答】钠的硬度小,质软,密度比煤油大,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的固体。 【板书】一.钠的物理性质

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

【过渡】实验中我们知道了钠要保存在煤油中,以隔绝空气。这也就说明了钠在常温下可以和空气中氧气发生反应,生成白色的氧化钠。反应方程式为:4Na+O2=2Na2O

初衷是我们学过了铁在氧气中的燃烧和日常生活中铁露置在空气中的变化,两个反应的现象及产物是不同的。那么在这里,如果我们也提供不同的条件,反应现象及产物还会不会与刚才的相同呢?

【播放视频】(3-2)加热金属钠

把一小块金属钠放在干锅里,加热,有什么现象?

实验现象:金属钠受热后,先熔化,后与氧气剧烈反应,发出黄色火焰,生成淡黄色固体。

【总结】钠与氧气的反应属于钠的化学性质之一,反应条件不一样,产物就不一样。另外,在这个实验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钠的又一物理性质,熔点低。

【板书】

二、钠的化学性质

1. 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空气中燃烧 2Na+O2=Na2O2 (淡黄色)

(在物理性质下补充熔点低) 【过渡】生活中接触到很多金属,铁、铝、铜等,我们都知道它们的密度比谁大,但是今天在钠的物理性质中只知道钠的密度比煤油的大,并没有给出它与水的密度大小关系,那么到底谁的密度要大一些呢?接下来我们来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

【演示实验】在烧杯中放一些水,把绿豆大小的钠放入烧杯中。最后向烧杯中滴几滴酚酞。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浮在水面上、熔化成银白色光亮小球、小球在水面上四处游动、发出嘶嘶声、小球最后消失、滴入酚酞后溶液变红。

【讲解】通过实验可以看出,钠浮在水面上说明钠的密度比水小。此外,钠还可以和水发生反应。实验现象我们用五个字来概括:浮、熔、游、响、红。

【问题】在这个实验中就近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学生回答】2Na +2H2O = 2NaOH + H2↑

【板书】2.钠与水反应: 2Na +2H2O = 2NaOH + H2↑

现象:浮、熔、游、响、红 (在物理性质中补充密度比水小)

【过渡】初中我们已经知道了活泼金属的性质之一是能够与酸反应,按照金属活动性顺序,钠的活动性远比铝、铁等强。所以钠也可以和盐酸、硫酸等反应,生成对应的盐和放出氢气。这也是钠的又一化学性质,下面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写出钠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书写】Na+2HCl=2NaCl+H2↑ 【板书】3.钠与酸反应

Na+2HCl=2NaCl+H2↑

【板书】4.钠与盐的反应

【过渡】在化学中我们坚持的一个理念是:物质的结构决定性质,而性质最终决定用途。那么钠在实际生活中有哪些用途呢?又是如何得到的呢?请大家课下查阅资料,了解钠的用途及制备方法。

【问题】纳的电子结构示意图是什么?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来。结合实验讲解,进行知识联结与巩固。

【板书】

三、纳的结构:【板书】

四、钠的用途及制备

【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金属及其相关性质,对钠的理化性质进行了比较系统的学习,尤其是钠与水反应的性质,希望大家课后认真复习。

板书设计:

金属钠的性质 一.钠的物理性质

硬度小、密度比煤油大、银白色金属光泽固体、熔点低、密度小于水

二、钠的化学性质

1.与氧气反应:

常温下:4Na+O2=2Na2O 空气中燃烧 2Na+O2=Na2O2 (淡黄色)

2.钠与水反应:

2Na +2H2O = 2NaOH + H2↑

现象:浮、熔、游、响、红

3.钠与酸反应

Na+2HCl=2NaCl+H2↑

4.钠与盐的反应

三、纳的结构:

四、钠的用途及制备

第二篇:钠的氧化物教学反思

五原一中高一化学组 王雷

《钠的氧化物》是新课程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第三章的第二节,化学新课程中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与传统的元素化合物知识教学相比,高中化学新课程教学并不仅仅教给学生“纯粹”的化学知识(这导致学生被动接受、死记硬背,机械训练,严重影响学生素质的提高),而是倡导将元素化合物知识置于自然界和生产生活的真实背景,并在教学中教给学生研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从而使学生体会知识的价值,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也为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供有效途径和载体。因此,在备课时,对教学目标定位为: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知道氧化钠和过氧化钠都能与水、二氧化碳反应,并能够正确书写有关反应方程式;

2.学生主动运用已有的知识完成氧化钠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方程式; 3.了解氧化钠和过氧化钠在生活中的应用对社会生产的积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Na2O2和H2O反应的实验探究,使学生体验实验探究的过程和乐趣,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训练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热爱化学、勇于探索化学的精神;

2.通过介绍过氧化钠在生活中的作用,让学生体会到学以致用。

确定目标后,在课堂上完成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我的做法是: 1.创设学习情境,引生入境

首先通过着火的图片,联想到灭火的物质——二氧化碳和水,通过水能点火实验说明与过氧化钠有关引出新课。

2.通过复习氧化钙的化学性质得出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3.做第一个探究实验,突破本节课的难点。

在疑的情况下,首先观察过氧化钠的样品,得出过氧化钠的物理性质,然后分组做教材中的演示实验,并增加向反应后的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的实验。通过学生的亲自操作,教师引导学生从实验现象中推测反应产物。由于出现了使带火星木条复燃的现象,可推知产生了氧气,从而得出了过氧化钠是一种强氧化剂,又从无色酚酞试液变红的现象,推知产生了碱——氢氧化钠,振荡溶液又褪色,证明过氧化钠溶液具有漂白性,在此可将已学过的具有漂白性的物质作一下总结,从而使知识条理化。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将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再从理论上分析过氧化钠与水反应的实质: 2Na2O2+2 H2O=4NaOH+O2

在讲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放出氧气的性质时,可补充Na2O2与CO2反应的实验,把蘸有Na2O2的棉团放入盛有CO2的烧杯中,观察棉团的燃烧,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反应。联系人在呼吸时吸收的是氧气,呼出的是二氧化碳的实际,讲述它能用在呼吸面具上和潜水艇里作为氧气的来源,这样把性质和用途自然地联系起来,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5.通过几张燃放礼花的图片引出焰色反应,主要做钠、钾、铜元素的焰色反应实验,强调要记住钠、钾元素的焰色,以后用的多。最后总结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步骤。

6、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结束本课。 反思:通过教授本课时,有如下反思:

一、趣味性。本课一开始,从实际生活中从的灭火物质水和二氧化碳着手,通过一个小魔术很自然地导入新课,这样就将新知识的学习建立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

之上,并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欲望;教学时,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演示实验、实验探究等多种形式突破重难点,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功的自豪感。最后让学生回归生活,解决疑难。这样既加深了对氧化钠与过氧化钠的认识,也使学生感受到化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本课时教学的双线桥表示氧化还原反应是不妥之处,因为从高中化学新课程设计思路中可以看出,必修模块的内容涉及面广,但要求相对较低,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对化学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并不强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要求学生掌握的是最基础的化学知识和形成获取这些知识的能力,为以后更深入的学习做好知识和能力上的铺垫。教学的这一环节无疑增加了学生的负担,也于无形之中加大了教学的难度。因此,在以后必修内容的教学过程中,必须更新观念,深入理解课程标准,没有必要求大求全求深,毕竟知识的系统性和规律性是建立在一定认知和积累基础之上的,在不同阶段,学习的重点和能力的培养应该有所侧重,不能一步到位。

三、本课时内容重难点突出,实验现象明显,实验操作比较简单,以后教学中可以积极创造条件,将学生分成多个小组进行试验。试验过程中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这样有利于调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已有知识基础差别较大,要想大面积提高学生的能力,应牢记“以实验为基础”不仅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也是化学教学的基本特征。化学新教材尤其重视这一学科教学特征。“活动与探究”、“观察与思考”等栏目引领学生积极投身实践活动,在“做中学”的自主探究中享受发现的快乐(新的课程标准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体验发现的乐趣,体验学习过程的乐趣,它重视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规律,而不是直接给出规律),因此,在元素化合物知识的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化学实验的教学功能。

第三篇: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的教学设计

钠的化合物—过氧化钠的教学设计 化生学院 07 化本班 唐家春 学号: 107273010222 教学内容: 人教版化学第一册第二章第二节 ( 第一课时 ) 教材分析: 钠的化合物是本章教材的重点之一 , 钠的化合物很多,本节教材在初中已经介绍过的氢氧化钠和氯化钠等的基础上,主要介绍了过氧化钠、碳酸钠和碳酸氢钠。对于本课时的过氧化钠,重点介绍它与水反应,以及与二氧化碳的反应,同时,还简单介绍了过氧化钠的用途。在过氧化钠的教学中很重视实验教学,先通过实验给学生以感性知识,然后再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引导学生共同得出有关结论,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学习可以更进一步掌握过氧化钠的性质。通过钠的化合物的学习 , 还可以加深巩固第一节钠的知识 , 并为下一课时的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学习奠定基础 , 故

一、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过氧化钠的物理、化学性质;了解过氧化钠的保存与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用对比的方法分析、归纳、总结问题的能力及全面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以客观事实为依据的学习态度。依据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治学风格。

二、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过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 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三、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实验对比探究、归纳总结。

第四篇:初中化学教学论文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初中化学探究式教学之我见

概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什么是探究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六个层次,以及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

关键词:科学探究 探究式教学 探究性学习 最近发展区 科学素养 教育教学

一、探究式教学提出的背景

当前,教学研究的重心正从知识传授向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根据教学实际采用适应差异、注意个性发展的多样化教学形式,以弥补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成为我国今后教学模式改革的重要走向。探究式教学法作为一种新颖的教学方法,有一定的理论依据,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具有优于一般教学方法的显著特点。

二、科学探究和探究性学习

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探究的定义是:“科学探究指的是科学家们用与研究杂染并基于此种研究获得的证据提出解释的多种不同途径。探究也指学生用以获取知识、领悟科学家的思想观念、领悟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而进行的种种活动。” “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它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订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通过实验或其它方式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并且交流探究成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它可以替代的解释”。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智力开发研究所的陆王景认为,“探究性学习指的是仿照科学研究的过程来学习科学内容,从而在掌握科学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研究方法,掌握科研能力的一种学习方式” 。

三、探究式教学

所谓探究式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充分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的方法,为学生今后的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导师,其任务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自己去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做到自己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与此同时,教师还要为学生的学习设置探究的情境,建立探究的氛围,促进探究的开展,把握探究的深度,评价探究的成败。学生作为探究式课堂教学的主人,自然是根据教师提供的条件,明确探究的目标, 1

思考探究的问题,掌握探究的方法,敞开探究的思路,交流探究的内容,总结探究的结果。由此可知,探究式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双方都参与的活动,他们都将以导师和主人的双重身份体现在探究式课堂中。

学生的探究可以分成六个层次:

1、教师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2、教师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3、学生提问、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4、学生提问、教师生共同分析解决问题;

5、学生提问、教师启发、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6、学生提问、学生分析解决问题。

简而言之,探究式教学就是不直接把知识告诉学生,而是教师与学生共享获到知识的过程。

四、化学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方法和措施

化学探究性学习课题主要是指对某些涉及化学知识问题的深入探讨,或者从化学角度对某些日常生活和其它学科中出现的问题进行研究。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活动和合作精神。确定研究性学习课题应以所学的化学知识为基础,并且密切结合身边的生产和生活实际。

科学探究作为新课改的突破口,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也是教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方式。科学探究目标的实现是基于探究教学的开展。如何在化学教学中进行探究式教学?下面就我参与由市教研室曹发根主任主持的国家级课题《初中化学探究式典型课例实验》的一些经验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1、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发展

在日常的化学教学中,教师应考虑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要提倡问题解决方法的多样化,尊重并鼓励不同的学生在解决相同问题的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问题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等要尽可能地让所有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在学习活动中提出各自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在与他人的交流中选择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表现和内心体验,鼓励学生与其他学生进行比较,从而不断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2、努力创设问题情境,以问题为中心创造良好、有效的学习环境

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独立地解决问题,发展其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在教学中针对学生已有的经验也就是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驱动性的、能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从而维持和促进探究活动的展开,达到学生知识的最近发展区。如对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教学中,可以提出以下问题:①生活中有哪些现象能说明空气的存在?②空气中含有哪些成分?如何证明这些气体成分的存在?③要除去密闭容器中空气中所含的氧气,可用什么方法?除去时可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④有哪些因素可能对结果的测定有影响?当然,探究教学中仅有教师提出问题是不够的,因为这是较低层次的探究。教师还必须努力创设问题情境,将新知识置于问题情境中,使学生在民主、和谐、开放、灵活的氛围中通过各种途径,如实验、观察、阅读教材、交流讨论等发现和提出问题,使学生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认知,从而达到更高层次的探究能力。

3、明确探究目标,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层次上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而每次探究活动的时间有限,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时候,应该根据学生应达到的探究技能水平(最近发展区),结合化学知识的教学进程和学生的实际(学生知识的现有水平),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培养目标。帮助和指导学生明确每次探究活动的学习目标,使探究教学沿着教学目标的轨道不断向前延伸。如在进行氧气的实验室制法的教学中,学生可以通过查阅资料获取过氧化氢的分解时对催化剂的选择,通过实验比较使用和不使用催化剂对氯酸钾分解的温度、速率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动脑、动手的能力。再如讲解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对实验的装置进行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4、指导学生的探究过程要相对完整

善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这八个步骤是实验探究教学的一个完整过程,但对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来说,对于某个特定的教学内容来说,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完成所有的探究环节。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某个环节的能力因素和可以培养的目标,取其中

一、二个环节来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使某个环节相对完整,让学生经历一个相对完整的探究环节,这样在学生的潜意识里就会把多次不同的探究环节逐渐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意识,自然而然地,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水平就会在一定量的基础上(量变),达到一个质的飞跃(质变)。

5、用科学评价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

探究教学主要是为了使学生在做科学的过程中获得一种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如果探究活动多侧面、多形式,探究学习难度大、复杂性强,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失误。此时学生可能因老师不经意的责备而放弃,也可能因老师的刻意性鼓励而不懈努力。因此我们对学生要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鼓励和引导为主,可以采用活动表现性评价、肯定性评价、全面化评价,实事求是、满腔热忱地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完成探究过程,促进其发展,从而把评价作为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手段。

探究式教学已经在我省全面铺开,并且不断深入,相信在所有一线教师的不断探索和总结经验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教育教学效果。

第五篇:教学设计 初中化学

教学设计

一、课前系统部分

(一)课标分析

“认识发生燃烧、缓慢氧化和爆炸的条件,了解防火灭火、防范爆炸的措施”,这既是课标的要求,更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为使学生更好地达到上述目的,教学中应注意以下问题:

1.趣味引入,激发兴趣

对于生活中的燃烧与灭火现象,学生已经见怪不怪,但却较多学生不能准确说出其中的道理,正是这种“半生不熟”的状态容易使学生对学习产生倦怠。因此在教学中应创设合适的情景(如水中生火、烧不坏的手帕、吹不灭的蜡烛等等),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2.充分利用“实验活动3”

教材中“实验活动3 燃烧的条件”的有效落实,不仅能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目标,还可以加深学生对“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这两个化学实验常用方法的认识。此外,实验中选择的材料都可以代表生活中的一类可燃物(如棉花代表纤维织物、乒乓球代表有机合成材料、滤纸代表木制品及书籍等等),这既可促进学生意识到可燃物的无处不在,必须提高防火意识以及灭火、自救能力,又有助于学生安全意识的形成和加强。

为达到上述目的,实验活动过程可以更开放些,只提供材料、不限制方法,让学生自行设计方案进行验证,教师随时给予必要的提示和帮助,使学生在设计并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对比实验”和“控制变量”的重要作用。

此外,实验活动后的及时反思也有助于上述目标的达成。反思中可包括以下内容:1.燃烧的三个条件是什么关系?2.在证明每个条件时需要控制的变量有哪些,如何控制?3.生活中如何防止各类可燃物发生不必要的燃烧?如果发生了,应采取哪些灭火措施?„„

3.多措并举,让安全意识深入到每一个学生心中 “安全无小事”,让学生意识到消防安全的重要性,仅凭教师的讲解是远远不够的。教学中可以通过学生(教师)讲述身边事、视频资料播放、教师演示实验等手段达到这一目的。同时,鼓励学生在课下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制定防火措施或失火预案也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虽然学生的某些想法还需要在老师的帮助下加以完善,但通过这一活动无疑能促进消防安全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当然,这一活动的落实还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和引领。

(二)教材分析

《燃烧和灭火》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七单元第一节的内容。在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燃烧的现象;在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和性质》的学习中,同学们认识了燃烧的本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化学变化。本课题是对之前所学过“燃烧”的意义进行深入了解并且应用于实际之中。对高中将学习的“化学反应中能量的变化”可以起到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

(三)学生分析

本课的授课对象为九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思维活跃,求知欲强,有主动探究真理的兴趣和愿望,也愿意自己动手做实验,而且他们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均已初步形成,在课堂他们厌倦教师的说教和灌输的教学方式,希望教师能创设便于他们自主学习的环境,给他们发表自己见解和表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所以本节课我的设计思路是主要通过学生动脑思考、动手实验、讨论总结、班内展示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四)教学目标

1.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知道防火和自救的常识,培养自护自救能力;会运用相关知识解释和解决日常生活中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活动与探究,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会化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同时渗透“事物是一分为二”的唯物主义观点;树立安全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2.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是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是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五)教学策略

演示实验、多媒体展示、分析讲解相结合

(六)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

实验用品:白磷 红磷 热水 铜片 粉笔 小煤块 小石子 棉花 镊子 酒精灯 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

二、课堂系统部分——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部分

学生预习课本,填写学案上的问题。

(二)新课导入部分

【视频展示】烧不坏的手帕。 【教师】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板书】课题1 燃烧和灭火

(三)师生互动部分

活动1【教师提问】大家知道火的由来吗? 【讲授】【图片展示】

展示与火的发展史有关的图片,并同步简介火的发展史。 雷电、火山引起的自然火→阳燧取火→火镰取火→火柴取火

【教师】火在各个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工业上炼制青铜和炼铁,在农业上人们放火烧荒、刀耕火种,用火把驱赶病虫害;在军事上利用火攻法攻城,在医学上用火针治病,在隧道工程上采用“火烧水击方法”开凿山洞,开世界隧道史的先河……火的力量巨大无比,火的文化灿烂辉煌。

活动2【导入】【温故知新】

同学们,在前边,我们学习了炭、硫、磷、镁的燃烧,有什么共同特征呢?【 展示图片】展示镁、铁、硫燃烧的图片 【学生回答】会发光发热

【教师问】能否根据燃烧现象说出燃烧的定义呢?

【生交流总结】 【课件展示】 燃烧:是可燃物与氧气发生的一种发光、放热的剧烈的氧化反应。 拓展延伸: 1是不是发光放热的变化就是燃烧呢?请举例说明。 2.是不是氧化反应都有燃烧现象呢?请举例说明? 小组讨论,班内展示,教师点拨。

活动3【讲授】【合作交流,自主探究】

[设疑]:再看一段录像和一组图片(多媒体展示一组影视资料和图片。如煤炉烧饭、火箭发射、奥运圣火、火灾现场等,让学生认识到火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和破坏性。)带着对火不同的感受,引入燃烧条件的探究 [提问]: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呢?

作出猜想,学生们自主进行猜想,给出提供的实验器材并设计实验验证。 [学生实验探究]:分三个实验来探究燃烧的条件

[实验1]:用镊子分别夹取一小块棉花,分别蘸取水和酒精,放到酒精灯火焰上片刻,观察现象;(用镊子夹取石子 和木条分别在酒精灯上点燃)现象:酒精 、木条可以燃烧,而水 、石子不可以燃烧 [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一——可燃物 [实验2]:点一支小蜡烛,将其用烧杯罩住,尽可能使烧杯与桌面间不留空隙,观察实验现象。蜡烛熄灭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结论]:燃烧条件之二——氧气(或空气)

[实验3]:将一跟小木条和一小块煤块放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交流讨论]:

以上实验现象说明燃烧需什么条件

引出着火点的概念:着火点是可燃物达到燃烧所需要的最低温度。 通过常见物质的着火点列表,知道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着火点。 [结论]:燃烧条件之三——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播放白磷燃烧演示实验的视频

【教师提问】试管中白磷燃烧而热水中白磷不燃烧,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没有氧气

【教师提问】怎样能使水中的白磷燃烧呢? 【学生回答,教师演示如下图所示】 观察试管中有何现象(实验后不要从水中取出试管)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充分,并分析原因;在冷水中重复实验步骤观察白磷是否燃烧并分析原因。利用该组实验进一步验证燃烧的这三个条件。

板书:可燃物 氧气 温度达着火点 缺一不可

活动4【讲授】【过渡转移,引出灭火】 【播放视频】2015年几起火灾事故短视频。 【教师引导】同学们,“火”是一把双刃剑,它在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若使用不当,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所以,我们在学习燃烧的条件的同时,也要学会怎样灭火。

活动5【讲授】【群策群力,探寻奥秘】 【课件展示】提供用品: 实验用品:蜡烛、剪刀、扇子、烧杯、湿抹布、碳酸钠、白醋水、烧杯、等。【 灭火大比拼】

小组讨论,看哪组的灭火方法最多,并能说出灭火的原理,最终让学生自己总结出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及常见的方法。 【课件展示】

灭火方法:

1、使温度降低到可燃物着火点以下

2、使可燃物隔绝氧气

3、移走可燃物

【板书】灭火的原理:缺一即可

活动6【讲授】【火灾逃生我最棒】

演示实验:生观察:哪只蜡烛先熄灭?试分析原因

学生讨论:根据上述原理,如果身陷火灾现场,据我们现有的经验,该如何自救逃生?

师生共同得出火场自救逃生秘籍: 展示逃生秘籍 活动【知识梳理】

设计思路:突出重点,完成中考化学考纲所要求的内容。 展示本节知识 板书:燃烧 缺一不可 灭火 缺一即可

(四)课堂总结部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正确认识了燃烧现象,学习了燃烧所需要的三个必要条件,了解了灭火原理及常用的灭火方法。同时,我们也感受到了化学是服务于生活的,我们利用化学原理,可以解决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在达标测试部分,我将题目分为两个难度,首先是考查学生本节课的基础概念,如燃烧的定义、燃烧的三个条件和灭火的三个条件等等,其次创设实际情景,寻找其原因和解决办法。

(五)课后作业部分

有基础习题10道,拔高习题10道,链接中考或中考改编题3道。

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

总体上看,这节课基本上达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预期目标,充分利用各种生活资源,挖掘教材,构建关于燃烧的知识体系,在实践中促进学生发展,课堂气氛活跃而有序。 本课的最大特点是:学生的自主活动时间较为充足、参与面广、课堂气氛活跃、学习的积极性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聪明才智被激发、被展示,学生的学习情绪饱满、教学效率高。 然而,对于这节课我认为还存在如下不足:

1、关于学生小组讨论燃烧的发生需要哪些条件,其中关于着火点的描述应当事先铺垫好,这样学生展示讨论结果的时候会更加顺利。

2、每个小组同学提出假设问题而其他组提出反驳意见后,可以组织学生间的相互辩论,互相反驳,最终得出正确结论,前提必须是时间充裕,并且教师要进行一定的点拨。

3、最后高低蜡烛的实验没有来得及演示,时间把握上做的不够好。 针对以上不足,我觉得应该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完善教学思路,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得到更大的提高。

另外本次课程涉及到的一些实验具有污染性,所以在设计教学时应十分注意。

上一篇:初中化学学习心得体会下一篇:财政局长述责述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