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

2022-09-06

第一篇:衣原体与支原体区别

支原体感染做什么检查

支原体既不属于细菌类别,也不是病毒类微生物,是微生物的一种单独类型。支原体是已知的可以自由生活的最小生物,也是最小的原核细胞。支原体广泛存在于土壤、污水、昆虫、脊椎动物及人体内,是动植物和人类的病原菌之一。那对于有相应病症后需要及时的检查,支原体感染做什么检查呢?

支原体感染做以下几种检查:

1.血常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一般正常嗜酸性粒细胞增多。

2.x线检查:衣原体肺炎胸片无特异性多为单侧下叶浸润,表现为节段性肺炎,严重者呈广泛双侧肺炎沙眼衣原体肺炎胸片显示双侧广泛间质和肺泡浸润,过度充气征比较常见,偶见大叶实变

3.直接涂片镜检:取咽分泌物痰、呼吸道教膜或其他部位标本做涂片,进行GZmesa染色原体染成红色,始体染成深蓝色。沙眼衣原体包涵体因含有糖原801染色染成褐色。

4.快速抗原检测:多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标本中的衣原体还可应用2I—IsA法加入抗衣原体抗体、酶标抗体18G及底物进行比色定量检测。这两种方法简便敏感

5.衣原体分离:肺炎衣原体培养最好用Hela细胞或Hep一2细胞一般取气管或鼻咽吸取物作为临床标本,及时接种。目前衣原体鉴定多采用Hela细胞或Hep一2细胞培养后通过特异性单克隆荧光抗体法(MFA)该技术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如能早期采集标本可医院在48h内获得阳性结果。

支原体感染是一种性传播疾病,如果能够明确原发感染,同时进行治疗,是完全可以治愈的疾病。但是支原体感染是很容易反复发作的,治疗的时候一定要深入彻底的杀菌治疗避免后期病菌的复发,患者朋友可以通过口服中药妇炎丸来治疗

支原体衣原体是性病的一种,是非淋菌性尿道炎的特殊类型,对人体的泌尿生殖系统的危害严重,而且发病后治疗复杂难愈,因此一旦发现支原体、衣原体感染是需要及时治疗的。希望以上关于支原体感染做什么检查的介绍可以帮助到大家。

第二篇:检查沙眼衣原体阳性怎么办?

一般在抽血中检查出沙眼衣原体IgG呈阳性,只能说明沙眼衣原体的抗体呈现阳性,而不能确诊为沙眼衣原体感染,所以在做完血检后,最好做沙眼衣原体培养检查,以便确诊治疗。

而沙眼衣原体会引起沙眼、脓性结膜炎、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如果患者同时出现了尿频、尿痛等尿路不适应症状,多考虑是泌尿生殖道疾病的感染,如男性的尿道炎、前列腺炎、睾丸炎,女性的宫颈炎、尿道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盆腔炎等急慢性/病。

由于泌尿生殖道疾病主要是沙眼衣原体的炎症感染,毒素淤积从而引起体内部的气滞血瘀,故采用活血化瘀、消炎解毒的中药才能得以根治,而中药利尿消炎丸就不错。

最后,提醒男女朋友,在抽血检查出沙眼衣原体IgG显示阳性时,不需要慌张,一定要查明病因,找准病根,根据不同的病症予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切莫“眉毛胡子一把抓”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而后悔一生。

第三篇:临床常见病原体检测

第一节 标本的采集运送、实验室评价和检查方法

一、病原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要求

标本的正确采集和运送是实验室取得正确结果的前提。但对标本采集的方法和时间,标本的来源,实验室常不能直接加以控制,因此,临床医师和护士必须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细菌检验标本采集与送检的基本原则包括:

(一)送检报告单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使实验室能正确选用相应的培养基和适宜的培养环境。

(二)尽量在抗生素使用前采集标本。

(三)在采集血液,脑脊液,穿刺液等标本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杂菌污染。

(四)标本采集后立即送到实验室,床边接种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五)以拭子采集的标本如咽拭子,伤口拭子及时插入运送培养基送检,应采用吸水性好、不易干燥的材料取样。

(六)混有正常菌群的标本,如痰,尿液,伤口拭子,不可置肉汤培养基送检。

(七)盛标本容器须经灭菌处理,但不得使用消毒剂。

二、常见病原检验标本的采集送检方法

(一)血液与骨髓

1、通常采血部位为肘静脉,但感染灶附近血管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切忌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集血标本。标本采集过程应严格无菌操作。

2、每次采血量为5-10ml,婴幼儿1-5ml,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以10:1为宜。以稀释血液中的抗生素、抗体等杀菌物质。

3、选择体温上升时采血可提高阳性率。对已用抗菌药物而又不能停药者,应在下次用药前采血。

4、每例至少采血两次,间隔时间据病情而定,以利于提高阳性率和区别感染菌和皮肤污染菌。

(二)尿液

尿液标本的采集应严格进行无菌操作。由于治疗药物多数通过尿液排泄,因此,应在用药前采集尿液,且以晨起第一次尿送检为宜。尿培养送检单上必须注明标本采集方法及抗生素使用情况。

1、中段尿采集: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方法。采样前须以肥皂水和清水洗净尿道口,排出的尿液前段须弃去,而将中段或近后段的尿液留于无菌容器中。

2、导尿管采集尿液:可减少污染,但易引起逆行感染,除非必要,须避免用此方法。对留置导尿者,可用碘酒消毒尿道口处的导尿管壁,用无菌注射器斜穿管壁抽吸尿液,或消毒后解开接口,弃去导尿管前段尿液,留无污染的膀胱内尿液送检。不可从集尿袋的下端管口留取标本。

3、膀胱穿刺采集尿液:病人耻骨上皮肤消毒后,以无菌针筒作膀胱穿刺。此法主要用于尿液厌氧菌培养或中段尿采集困难的婴幼儿。尿液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和处理,耽搁时间不能超过两小时,否则,应置4℃冰箱保存,但最好也不要超过6小时。 (三)痰液

1、自然咳痰:清水反复漱口后用力咳嗽, 从呼吸道深部咳出新鲜痰液于无菌容器内送检。痰量极少者可用45℃10%氯化钠液雾化吸入导痰,一般以清晨第一口痰为好。

2、气管镜下采集法、气管穿刺法:可减少污染,但病人有一定的痛苦,不易接受和推广。

3、痰标本采集后应及时送检和处理,最好不超过1小时,室温下延搁数小时,定植于口咽部的非致病菌呈过度生长,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的检出率则明显下降。

(四)伤口烧伤创面与脓液

1、无菌生理盐水清洗病灶表面后,用无菌拭子取病灶深部的脓液和分泌物, 立即送检,或置运送培养基内送检。

2、对未溃破的脓肿直接用碘酒,酒精消毒皮肤后,以无菌注射器抽取脓液送检,也可以切开排脓时用无菌拭子采样。

(五)粪便

1、挑取有脓血粘液部分的新鲜粪便约2-3克盛于灭菌容器中送检,也可用拭子挑取粪便插入Cary-Blair运送培养基或PH7.0的磷酸盐甘油中送检,可提高病原菌的检出率。

2、对不易获取粪便者,如婴幼儿可用直肠拭子采集送检。

三、标本的质量评估标准

1) 标本及送检单上应注明被检人的姓名、性别、年龄、临床诊断、标本来源及检验目的、抗生素使用情况等,无患者信息及标识的不予接收。 2) 标本须及时送检,超过时限的标本不予接收。 3) 送检容器须完整,有容器破损或标本渗漏的不予接收。 4) 标本储存、运送方式不当的,不予接收。 5) 明显被污染的标本不予接收。 6) 标本量明显不足的标本不予接收。

7) 除血培养之外的同一天内重复申请检验的标本不予接收。

四、临床病原体检查方法 其主要手段包括:

1. 直接显微镜检查:重要的基本方法,常作为初步诊断但阳性率相对较低。 2. 特异性抗原检查:可作为早期快速诊断,但特异性是关键。 3. 核酸检查:近年来发展迅速,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 4. 病原菌分离培养和鉴定:常为确诊的关键步骤,但常较费时。 5. 血清学检查:通过检测相应的特异性抗体以辅助诊断。

第二节 病原体耐药性检测

一、抗生素治疗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 抗生素使用增加,疗效下降 2) 出现难以治疗的感染 3) 抗生素加剧细菌耐药性 4) 抗生素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 5) 抗生素滥用,污染造成危害

二、细菌产生耐药的主要机制

1) 细菌水平和垂直传播耐药基因的整合子系统 2) 产生灭活抗生素的水解酶和钝化酶 3) 细菌抗生素作用靶位的改变 4) 细菌膜外排泵出系统 5) 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三、目前必须密切注视的几个世界性的耐药性问题

1) 耐青霉素G的肺炎链球菌(PRSP) 2) 耐苯唑青霉素的葡萄球菌(MRS)和对万古霉素敏感性降低的MRS株 3) 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VRE)、葡萄球菌 4) 产青霉素酶的淋球菌

5)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ESBLS) 6) 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

7) 持续高产染色体Ι型β-内酰胺酶的阴沟肠杆菌、产气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

四、细菌的药物敏感试验 药敏试验的结果解释

1) 敏感(S):测试菌能被测定药物常规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杀灭,即该菌引起的感染可以用推荐剂量(常规剂量)的该抗菌药物治疗。其体外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必须低于临床上该种抗菌药物的常规用量。

2) 中度敏感(I):测定菌能被测定药物大剂量给药后在体内达到的血药浓度所抑制,或在测定药物浓集部位的体液中被抑制。其细菌对这类抗菌药物的反应性通常低于敏感菌,中度敏感药物在生理浓集部位或高于常规剂量也可有临床疗效。 3) 耐药(R):测试菌不能被在体内感染部位可能达到的抗菌药物浓度所抑制,感染菌对该抗菌药物治疗不发生反应,即使加大剂量或药物浓集部位也不发生反应。

第三节 临床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一、细菌感染

1. 检测细菌或其抗原:直接涂片镜检、培养、抗原检测与分析 2. 检测抗体 3. 检测细菌遗传物质 二.病毒感染

1.显微镜形态学检查:光镜检查特征性病毒包涵体,电镜检查病毒颗粒。 2.分离培养:活细胞培养-临床不常用,科研用。 3.血清学检查:临床常用,如HIV检查等。 4.核酸杂交和PCR方法:近年来发展迅速。 三.真菌感染

1.形态学检查:重要手段。 2.分离培养、鉴定。

3.抗原检查及血清学诊断:少用。 四.寄生虫感染 1.涂片检查:最可靠确诊方法,如粪便中找蠕虫卵、外周血中找疟原虫等。 2.免疫学诊断方法:广泛应用 。 3.DNA探针及PCR技术:近年发展迅速。 五.其他病原体感染检查

1.支原体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无临床意义,分离培养为确诊依据。

2.螺旋体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钩端螺旋体可培养;血清学诊断为最主要方法。 3.衣原体检查:直接显微镜检查有参考价值;免疫学方法检测抗原或抗体为主要方法。 4.立克次体检查:直接检出(免疫荧光、PCR等);动物接种;血清学诊断试验(外斐试验等)。

第五节 性传播疾病病原体检测

性传播疾病(STD)是指以性行为为主要传播途径的一类传染病,通称性病。经典性病(VD)仅包括梅毒、淋病、软下甙、性病性肉芽肿4种。目前,国内外认为凡通过性行为传播的疾病,均称性病。其数量明显增多,包括:梅毒、淋病、非淋菌性尿道炎、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腹股沟肉芽肿、生殖器疱疹、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菌病、传染性软疣、滴虫性阴道炎、疥疮、阴虱病、嗜血杆菌阴道炎、巨细胞病毒感染等。近来证实乙型肝炎和艾滋病病人的血液、精液或唾液中也有病毒,也能通过性行为传播,因而也被列入性传播疾病。

(一)艾滋病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电镜检查具有诊断价值,但临床应用较少。 2.PCR方法:RT-PCR为目前最敏感方法,亦为确诊试验。 3.病毒分离鉴定:临床少用,只用于实验室研究。

4.血清学诊断:最常用手段。常以ELISA法检测HIV抗体作为初筛试验,蛋白印迹试验为确诊试验。

(二)梅毒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检查:暗视野显微镜检查,诊断早期梅毒快速、可靠方法。

2.PCR方法:敏感、特异的方法,适用于梅毒孕妇如羊水、新生儿血清、脑脊液标本。 3.血清学诊断:最常用手段。常以RPR(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作为初筛试验,TPHA(抗梅毒螺旋体抗体间接血凝试验)作为确诊试验。

(三)淋病实验室检查 1.直接显微镜涂片检查:早期诊断,敏感性稍差,对男性患者特异性高而对女性患者特异性稍差。

2.PCR方法:早期、快速、敏感的方法,不能区别是活菌还是死菌。 3.分离培养和鉴定:特异性高,为诊断“金标准”,同时可作药敏试验。

(四)非淋菌性尿道炎实验室检查

1.衣原体检查:常用特异性抗原检查、培养等。

2.支原体检查:相关病原体主要是解脲脲原体与人型支原体,可进行培养,根据解脲脲原体分解尿素产氨、人型支原体分解精氨酸产碱使指示剂变色,需进行定量计数并同时可作药敏试验。

第六节 医院感染常见病原体检测

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入院时既不存在,亦不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发生的感染,包括医院内获得而在出院后发病的感染。即发生在医院中的一切感染。是当今医院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医院感染的特点

1) 感染源和病原体:感染源主要来自住院患者、医务人员、探访人员以及医院环境、医疗器械、血液制品的污染等。最常见病原体是细菌,多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 2) 易感人群:常见于免疫力低下状态的住院患者。

3) 常见临床类型:下呼吸道感染为最常见医院感染类型,其它如尿路感染、手术切口感染、胃肠道感染、血液感染、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等亦多见。

二、医院感染监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 临床感染病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测:临床对一切发生感染及可疑的病人,都应根据感染情况,采集血液、骨髓、尿液、痰液、粪便、脓液等标本进行微生物学检测,,一是为了临床治疗,二是满足医院感染流行病学调查的需要。

2. 医院环境微生物学监测:主要包括空气消毒效果监测,消毒物品监测, 物体表面微生物监测,洗手效果的监测等。其目的是观察医院内环境中细菌总数、种类及其动态变化,以便有目的地采取措施,控制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另外,当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流行时,通过环境微生物检测,及时发现传染源及传染途径,以控制感染的蔓延。

第四篇: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调查计划

附件1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情况调查计划

一、调查对象和时间

调查对象是与血源性病原体有职业接触的人员,主要包括医疗卫生机构和生物实验室的工作人员,医疗卫生机构主要调查省级综合医院、县级综合医院、采供血机构,生物实验室主要是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检测实验室。

调查时间:2004年7月至2005年9月。

二、调查计划

调查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进行回顾性调查,时间2004年7月-9月,分四步开展:

(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组织本项目在医疗卫生机构的开展,在辖区内随机抽取有参与意向的1家省级综合医院、1家县级综合医院、1家血液中心或中心血站或单采血浆站、1家HIV检测实验室,并在2004年8月6日前上报被调查单位基本情况。

(二)被调查单位派1—2名项目负责人来北京参加调查培训班,时间另行通知。

(三)各单位项目负责人回单位开展问卷调查,并在2周内将合格问卷调查表邮寄到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职业卫生与中毒控制所。

(四)项目组对调查问卷进行录入和分析,并及时将结果反馈给各协作单位。

第二阶段进行前瞻性调查,时间2004年9月-2005年9月: 在第一期的基础上,选取不同层次的机构和目标人群,根据拟将制订的血源性病原体职业防护标准中对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史的登记要求,进行为期一年的职业暴露史登记工作,根据登记结果分析,修改并完成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管理办法和标准。

第五篇:非典型病原体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进展

范志强朱惠莉

摘要: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在社区获得性肺炎中的地位逐年升高,国内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的感染率已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首要致病菌,非典型病原体肺炎有其相对特征的临床和影像表现,确诊有赖于实验室检测,不能明确病原体的情况下,治疗应该覆盖非典型病原体,选用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者喹诺酮单药治疗,其中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效应不仅限于对非典型病原体的杀菌作用,而且具有调节炎症反应和抑制炎症瀑布效应,降低死亡率;当明确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并排除混合感染后可选用针对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多西环素或者呼吸喹诺酮类。

社区获得性肺炎(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CAP)是指在医院外罹患的肺实质感染性( 含肺泡壁,即广义上的肺间质) 炎症,包括具有明确潜伏期的病原体感染,在入院后潜伏期内发病的肺炎。CAP是严重感染性疾病,占所有住院患者的1%。近年来发发病率显著增长,英国1997年至2005年间,CAP的发病率增加了34%[1]。非典型病原体如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pneumoniae)、军团菌(Legionellapneumophilia)和肺炎衣原体(Chlamydia pneumoniae)是引起CAP的常见的病原体,是临床工作中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本文将对非典型病原体CAP的现状进行综述。

一、非典型病原体CAP的流行病学

与流感病毒型肺炎的治病机理相似,肺炎衣原体或者支原体也通过吸入感染性飞沫传播,支原体肺炎好发于生活封闭的人群,如大学生、监狱囚犯和部队,也有家庭聚集特点,发病高峰在秋冬季。嗜肺军团菌是引起呼吸道感染的主要非典型病原体之一,在1976 年美国费城退伍军人中首次被发现并命名。LP 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空调、冷却塔、淋浴器等供水系统中,机体可因吸入被LP 污染的水源产生的气溶胶感染。

CAP的病原学分布有显著的地区差异,引起CAP的首要病原体仍是肺炎链球菌,以往的研究提示肺炎链球菌引起的肺炎的比例为50%, 近期的证据显示随着肺炎多糖疫苗在成人中的广泛应用、普遍的儿童肺炎球菌疫苗接种,以及吸烟率的下降,社区获得性肺炎的肺炎链球菌的感染率下降,美国住院的CAP患者中仅10-15%的患者检测到肺炎链球菌[2-4]。而在肺炎疫苗未广泛使用的地区和吸烟率高的地区,如欧洲以及世界的其他地区,肺炎链球菌仍然是CAP的主要病原体。

随着检测方法的进步,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的作用和地位越来越受到重视。2007年全球CAP病原学调查发现非典型病原体占肺炎的比例为20-28%[5],2013年日本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调查的1032名CAP患者中,588名(57%)明确了病原体,493名(47.8%)患者为单一病原体感染,95名患者为两种或者3种病原体感染,最常见的病原体分别为肺炎链球菌(23.8%)、肺炎支原体(10.2%)、流感病毒(9.4%)和嗜肺军团菌(5.1%),另一种非典型病原体肺炎衣原体的比例为2.1%,95名混合感染的患者中肺炎链球菌合并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和嗜肺军团菌感染分别为5例、7例和4例,流感病毒合并肺炎支原体和嗜肺军团菌的均为3例[6]。

我国研究显示,MP的感染率已超过肺炎链球菌,成为我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CAP)首要致病菌,Youning Liu等发表的研究显示,610名CAP患者中,324名为非病毒性感染,其中肺炎支原体患者有126名,占患者总数的20.7%,剩余的195名细菌性CAP患者中非典型病原体阳性者有62名,占31.8%,仅10.3%的患者检出肺炎链球菌[7]。国内另一研究发现肺炎支原体肺炎占29.4%,多为年轻患者,痰量少,合并症少,而肺炎链球菌肺炎仅占4.1%[8]。

流行病学研究揭示了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的重要地位愈发显著,为经验性治疗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CAP的临床和影像表现

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一般缺乏普通细菌感染的典型表现,具有家庭聚集性,咳嗽持续> 5天并且没有急性恶化,没有痰液,正常或轻度升高的白细胞计数,降钙素原水平≤0.1µg/L;军团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与普通细菌性肺炎相似,超急性表现,有脓毒性休克表现,缺乏上呼吸道症状,起初的上呼吸道疾病随之急性恶化(提示病毒及细菌的双重感染),白细胞计数>15,000 或≤6000/mm3伴杆状核细胞增多,密集的肺段或肺叶实变,降钙素水平≥0.25µg/L[9]。因此军团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与肺炎支原体或衣原体的临床表现有很大的差异,难以根据临床表现和经验来确定感染病原体,进行相应的针对性的病原体检测有重要的意义。

肺炎支原体引起的CAP可主要表现为小气道感染而不是肺叶实变,所引起的间质改变在普通胸片很容易漏诊,而在CT扫描上可呈现树芽征[10],在高分辨率CT上还表现为小叶中心性结节、支气管壁增厚、小叶或段性分布的磨玻璃样和实变阴影、倾向于一侧或双侧不对称性片状分布,也可弥漫性分布。衣原体肺炎CT表现主要包括磨玻璃影和实变影,片状模糊影与支气管炎范围一致,小叶中央结节、树芽征和网格影可与磨玻璃影和实变影混合存在,但很少为主要的表现[11]。

三、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

非典型病原体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分离培养、血清学抗体检测和分子生物学方法等。分离培养法最为可靠,但生长缓慢,对营养基要求较高,法敏感性低,特异性却很高,此法存在部分患者干咳不易获取标本、标本采集过程中易污染、培养时间长、操作复杂、费用高等不足,难以满足临床快速早期病原诊断的要求,一般不作为临床检测方法,多用于科研。血清学检测是诊断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常用方法,检测到IgM提示新近感染,IgG 抗体在感染后出现晚,但存在时间长,急性期IgG 抗体与间隔2 ~ 4 周测定的恢复期IgG 抗体滴度存在4 倍及以上升高可作为急性感染的诊断标准。ELISA法检测尿液嗜肺军团菌血清1型抗原的阳性率可达74%[12]。

PCR法检测技术近年来不断发展与成熟,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较高,值得在临床应用和推广,但PCR 法操作技术复杂、人员素质要求高、设备昂贵,一般实验室不易普及[13]。成功的商业化PCR试剂盒能一小时内检测同一样本的多种可能的呼吸道病毒和肺炎衣原体以及肺炎支原体[14]。

四、非典型病原体肺炎的治疗

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失败的一个常见原因是治疗没有覆盖非典型病原体,门诊肺炎患者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没有治疗反应,可经验性更换为大环内酯类或者强力霉素,治疗可能的非典型病原体感染[9]。关于疗程尚无一致意见,一般推荐治疗2周[10]。没有确定病原体的住院中重度CAP患者,IDSA/ATS指南推荐经验性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者喹诺酮单药治疗。回顾性分析研究认为大环内酯类抑制炎症反应的作用使其联合β内酰胺类治疗CAP时能显著降低死亡率[15],联合用药与β内酰胺类单药治疗CAP,CURB评分2分的患者死亡率分别为2.9% 和11.4%,CURB3分及以上患者死亡率分别为11.1%和19.8%[16]。由于非典型病原体肺炎仅占肺炎总发病率的比例不足30%,大环内酯类药物的治疗效应不仅限于对非典型病原体的杀菌作用。该类药物具有调节炎症反应的作用,抑制重要的细胞内信号传导,降低部分转录因子生成,如NFκB和活化蛋白1,使炎症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降低[17],可能通过抑制炎症瀑布效应而减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脓毒血症的发生,从而降低死亡率[10]。

自1968年首次分离出耐红霉素肺炎支原体以来,肺炎支原体的耐药率不断上升,虽然肺炎支原体感染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耐药的形势严峻,但体外耐药株在体内不一定耐药,绝大多数耐药株感染的儿童CAP患者仅表现为发热时间延长,使用大环内酯类能够治愈。在目前无替代药物的情况下,建议对肺炎支原体耐药株感染仍选择使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治疗[19]。耐药肺炎支原体所致的轻或中度下呼吸道感染的成年患者,并发症的发生并无增加,病程可超过3天以上,许多患者虽采用无效抗菌药物,其预后与敏感肺炎支原体所致患者相同。因此认为对于耐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致轻、中度下呼吸道感染患者仍可采用大环内酯类治疗。如果症状持续时间长或在疗程中病情恶化时,应换用其他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或多西环素、米诺环素[20, 21]。

综上所述,非典型病原体在CAP中的比例正逐年升高,在缺乏快速检测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下,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非典型病原体感染的可能,选用覆盖非典型病原体的抗生素,考虑β内酰胺类联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或者喹诺酮单药治疗,当明确非典型病原体感染并排除混合感染后可选用针对性药物如大环内酯类、多西环素或者呼吸喹诺酮类。 [18]

参考文献

[1] Trotter C L, Stuart J M, George R, et al. Increasing hospital admissions for pneumonia, England[J]. Emerg Infect Dis,2008,14(5):727-733.

[2] Pinto S, Costa J, Vaz C A, et al. [Analysis of the Cochrane Review: Antibiotics for acute otitis media in childre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3;1:CD000219][J]. Acta Med Port,2013,26(6):633-636.

[3] Griffin M R, Zhu Y, Moore M R, et al. U.S. hospitalizations for pneumonia after a decade of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J]. N Engl J Med,2013,369(2):155-163.

[4] Nuorti J P, Butler J C, Farley M M, et al. Cigarette smoking and invasive pneumococcal disease. Active Bacterial Core Surveillance Team[J]. N Engl J Med,2000,342(10):681-689.

[5] Mandell L A, Wunderink R G, Anzueto A, et al. Infectious Diseases Society of America/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consensus guidelines on the manage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in adults[J]. Clin Infect Dis,2007,44 Suppl 2:S27-S72.

[6] Ishiguro T, Yanagisawa T, Sugita Y, et al. Etiology and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the Severity and Mortality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Internal Medicine,2013,52(3):317-324.

[7] Liu Y, Chen M, Zhao T, et al. Causative agent distribution and antibiotic therapy assessment among adult patients with community acquired pneumonia in Chinese urban population[J]. BMC Infect Dis,2009,9:31.

[8] Cao B, Ren L L, Zhao F, et al. Viral and Mycoplasma pneumonia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nd novel clinical outcome evaluation in ambulatory adult patients in China[J]. Eur J Clin Microbiol Infect Dis,2010,29(11):1443-1448.

[9] Dm M, Ar T.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N Engl J Med,2014,371(17):1619-1628. [10] Brown J S.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Clin Med,2012,12(6):538-543. [11] 史景云,费苛,孙鹏飞. 胸部影像学[M].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

[12] Shimada T, Noguchi Y, Jackson J L, et al.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urinary antigen tests for Legionellosis[J]. Chest,2009,136(6):1576-1585.

[13] 童春堂,陈杭薇. ·综述·社区获得性肺炎非典型病原体的诊断方法进展[J]. 中华肺部疾病杂志(电子版),2014,7(6):675-678.

[14] Poritz M A, Blaschke A J, Byington C L, et al. FilmArray, an automated nested multiplex PCR system for multi-pathogen detection: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to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J]. PLoS One,2011,6(10):e26047.

[15] Corrales-Medina V F, Musher D M. Immunomodulatory agents in the treatment of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 a systematic review[J]. J Infect,2011,63(3):187-199.

[16] Tessmer A, Welte T, Martus P, et al. Impact of intravenous {beta}-lactam/macrolide versus {beta}-lactam monotherapy on mortality in hospitalized patients with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09,63(5):1025-1033.

[17] Desaki M, Takizawa H, Ohtoshi T, et al. Erythromycin suppresses nuclear factor-kappaB and activator protein-1 activation in human bronchial epithelial cells[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0,267(1):124-128.

[18] 潘芬,张泓. 肺炎支原体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4,34(8):1248-1253.

[19] 王兰,吴良霞. 儿童大环内酯类耐药肺炎支原体感染研究进展[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05):780-784.

[20] Principi N, Esposito S. Macrolide-resistant Mycoplasma pneumoniae: its role in respiratory infection[J]. J Antimicrob Chemother,2013,68(3):506-511.

[21] 梁晓宇,张菁. 耐大环内酯类肺炎支原体在呼吸道感染中的作用[J].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13,14(1):37.

上一篇:一亿有多大板书设计下一篇:应用文写作教案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