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初西藏题材的中国军旅小说概述

2022-09-12

伴随中国的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军旅小说经历了一次全方位的转型, 而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既响应了此次转型, 又保持了其独特性。新世纪, 具有代表性的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有:益希单增的《血剑残阳》 (1996年) , 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 (1999年) , 乔萨的《雪域情殇》 (2004年) , 党益民的《一路格桑花》 (2004年) 、《父亲的山, 母亲的河》 (2009年) , 王锦秋、刘慧合著的《雪落花开》 (2008年) , 毕淑敏的中篇小说《昆仑殇》、《阿里》等, 被收入其中篇小说集《西藏的故事》 (2007年) 、《藏红花》 (2004年) 。这一阶段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将叙事的重点由历史大叙事转移到个人化叙事上来, 笔者将其划分为父亲的历史, 个人的历史, 女性的历史, 情爱的历史四个方面。

一、“父亲”的历史

新世纪以来, 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中, 出现了以“孩子”的视角、回忆的方式书写“父亲”的历史的作品。党益民的长篇小说《父亲的山母亲的河》记述了江雪、江果和江河三个孩子交叉回忆父亲江三的历史:父亲从马步芳的部队逃跑后, 被解放军营救, 并参加了解放军, 修筑青藏铁路, 与丹增、央金等藏族同胞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坚守雪山的传奇人生。

裘山山的《我在天堂等你》是母亲和孩子们共同讲述的父亲的故事。以解放初期作为援藏部队的团长欧战军与女兵白雪梅的婚姻以及围绕这段婚姻所发生的一系列感人的故事为线索, 引领人们走入援藏军人的感情世界, 揭示了欧家三代人的情感冲突和生活追求。

新世纪是一个已经远离战争和英雄的时代, 反应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开始讲述父亲的历史, 而非历史浪潮中的父亲, 面对一个被商业化包围的中国社会, 年轻的一代在追求欲望和名利的同时, 逐渐丧失了传统的文化观念, 此类小说中的军人父亲, 一方面是作为历史文化的载体, 承载着孩子们对正义、英雄的想象, 弥补这一代年轻人的精神空虚和存在虚无;另一方面, 从驰骋的战场回归到自己的小家庭, 面对和平时期的政治运动和人际关系时, 却四处碰壁, 成为“失败者”。

二、“个人”的历史

新世纪以来, 中国社会改革开放的脚步进一步加快, 出现以市场为中心的消费模式, “市场在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轴心的同时, 以人们未曾料到的强大力量影响着、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甚至兴趣爱好。这样的时代背景自然引起了文坛的一系列变化, 许多非创作因素, 如出版、发行、图书流通操作等直接加入文学创作领域并发越来越大的作用。”1随之而来的是商业化语境取代社会政治语境, 军旅文学自身有其自身体制的独特性, 相对较为冷清, 但在商业化的大语境下也难独善其身, 主流意识形态逐渐淡化, 新世纪的军旅小说从战争回忆录的大纪实走向新式的军营生活。

此类小说家们放弃了史诗性的宏大叙事模式, 回归到个人化的日常经验性的叙事模式中。益西单增的《血剑残阳》描写了亚路、桑结益西、琼玛为主要代表的抗英力量, 面对各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 顶着卖国求存的清廷代言人的压力, 不畏强暴, 在侵略者进军的路上, 设置了一道又一道的防线, 唱响了西藏军民抗英保家的佳话。

王锦秋和刘慧的《雪落花开》描写了青藏线上兵站的军人马林、李勇等在家庭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通过平淡的日常琐事, 表现了汽车兵的心理压力。小说在弱化宏大的历史事件的同时, 突出描写小人物的命运变幻和历史大背景下的小细节, 瓦解了历史宏大叙事的范式, 此外, 这一类型的小说通过渗透创作主体的生存经验和生命感受, 构建起多元化的历史阐释体系, 实现了革命历史与世俗现实的连接。乔萨的《雪域情殇》是作者生命体验的缩影, 通过自己的人生经历关照历史的人、事、物。乔萨15岁进藏, 历任侦察兵、卫生员, 1983年入党, 先后任病理解剖技师、新闻摄影技师, 1988被授予上尉军衔, 1990年转业回北京, 1996年辞职, 专门从事文学创作。小说主人公钱国庆所经历的重大事件与乔萨不谋而合, 乔萨在自己的生命体验之上建构文本, 小说没有拘泥于历史事件的重建, 而重在表达“我”对一系列历史事件的阐释。

三、“女性”的历史

新世纪, 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的书写打破了男性一统天下的局面, 出现了裘山山和毕淑敏这样优秀的女性作家, 丰富了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世界。她们更多的通过女性的视角观察军人的生活, 深入描写女军人的情感世界和家庭生活, 揭示了中国女军人不为人知的一面。

中篇小说《昆仑山》讲述了20世纪70年代, 一支队在杳无人烟的冰山上进行长途“拉练”, 以创造一种世界之“最”, 小说以一种美的眼光审视那曾经神圣而又不乏蒙昧的信仰, 审视那段荒诞却又令人怀念的时光。《阿里》则讲述了发生在阿里高原的一段荒诞的悲剧故事。副司令员的女儿游星不顾自己眼中的关节炎, 遵从父亲的建议, 参军到阿里高原师做了一名普通的卫生员。活泼的她因为和心爱的人夜里“想坐车看看夜里的高空”, 开车时忘了那时“国境方向”而被领导怀疑是为叛国外套, 她被开除党籍。在父亲到达高原师的晚上, 她投井自尽了。

毕淑敏在西藏阿里从军十年的经历为她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创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她笔下的这些女性不仅仅是军人, 更是十七八岁的天真烂漫、爱美、贪吃、爱笑的女孩。作者在描写这些小女兵的时候, 没有豪言壮语, 没有把她们塑造成高大的英雄形象, 而是描写这些小女生在冰天雪地、寸草不胜的雪域高原上的琐碎日常生活和细腻的内心情感, 她们经受了最为严峻的考验, 战胜了严酷的自然环境, 为枯燥的军营生活增添了色彩。

四、“情爱”的历史

随着读者受教育程度的不断提高, 以往那种“红色经典”模式未免过于单板, 主流意识形态的灌输索然无味, 长期的和平生活, 使新一代的年轻读者失去了对战争的崇拜和战争生活的好奇, 对军事题材小说的阅读期待不断降低, 读者更加关注的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现实生活。随着人性的回归, 军旅题材打破了传统的男性主义、英雄主义模式, 出现了大量的女军人的形象, 女军人同男性军人一样登上军旅小说的历史舞台, 共同演绎新世纪的军旅小说。而情爱的描写是军旅小说最直接的切入的角度, 任何时代任何场域都有“情爱”元素。

“当代军旅文学中, ‘情爱伦理’始终笼罩在‘革命伦理’的宏大叙事模式中, 关涉个人心灵和身体的体验式爱情书写被‘政治话语’规约和‘净化’, 更多的是以点缀性的情节设置和‘功能性’的修辞方式而存在。”80年代以前, 中国军旅小说因为其题材的限制, 只能描写正面的历史事件, 传播主流的文化思想, 但是随着启蒙主义的内化, 人性不断解放, 军旅小说也逐渐冲破政治话语的藩篱, 接受新的文学观念, 开始正面描写军人的情欲、身体和性。

乔萨的《雪域情殇》通过主人公钱国庆与龚丽红、江小玲、王珊珊和央金四个女人的恩怨情爱, 展示了特殊年代一代西藏军人的特殊境遇。从小缺少父爱的钱国庆, 在与龚丽红的爱情中体会到了人生中的第一份真爱, 但是随着他们隐情被发现, 龚丽红被调离并不久因公牺牲, 钱国庆又一次丢失了爱, 也丢失了自我, 成为他挥之不去的心里阴影, 最后, 与藏族女子央金的爱情才使他从阴影中走出来。

党益民的《一路格桑花》更是讲述了几个被爱所困的女人走西藏的故事。一个年轻的女记者要把自己嫁给姐姐弟弟男朋友, 而这个男人并不知道;一个靠打工养活女儿的农村军嫂, 千里寻找失踪十年的丈夫, 最终找到的却是丈夫的两座坟墓;一个都市白领军嫂怀疑丈夫有外遇, 愤然去想离婚, 却发现丈夫令她震惊落泪的秘密。女人们亲历了塌方、雪崩、泥石流, 体验了生的艰难和死的容易。但是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中, 情爱伦理叙事还停留在“爱情能指叙写”的层面上, 对更深层次的“情爱能指叙事”和“下半身写作”却鲜有触及。

摘要:80年代, 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主要是指描写发生在西藏地区的军民战斗和生活的小说, 内容主要集中在西藏叛乱和西藏和平解放两大历史事件上, 始终遵循主流思想、情感基调的发展。但是新世纪以来, 西藏题材的军旅小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开始了新的复兴和勃发, 无论是在意识表达形式还是思想内容上都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新世纪,西藏题材,军旅小说

参考文献

[1] 益西单增:《血剑残阳》[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 1997.

[2] 裘山山:《我在天堂等你》[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6.

[3] 乔萨:《雪域情殇》[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 2004.

[4] 党益民:《一路格桑花》[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4.

[5] 党益民:《父亲的山, 母亲的河》[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 2009.

[6] 王锦秋、刘慧:《雪落花开》[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8.

[7] 毕淑敏:《西藏的故事》[M].北京:中国三峡出版社, 2007.

[8] 毕淑敏:《藏红花》[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 2004.

[9] 朱向前主编:《中国军旅文学50年》[M].北京:学习出版社, 2008.

[10] 西藏自治区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中共西藏党史大事记》[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5.

上一篇:老年乳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临床护理干预下一篇:浅谈创新管理法对油田井下作业施工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