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要不要做家务

2022-07-20

第一篇:小孩要不要做家务

中学生要不要做家务劳动

第二次大作文范文

中学生要不要做家务劳动

不久前,中央电视台播放了一个广而告之的节目:有一个约十四五岁的男孩,早晨起来被子从来不叠,衣服从来不洗,出去玩够了,回家张口便吃,吃完往沙发上一倒,听着音乐看书。真可谓悠哉乐哉!而他的父母呢?洗碗、扫地等,屏幕上八个字做了最好的总结:“保姆妈妈,少爷儿子。”这反映了当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学生不做家务活了。

那么,学生到底要不要做家务劳动呢?有的家长、学生认为,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只要学习好就行了,学生不要做家务活。这样的家长、学生生怕因做家务活分散了学生的精力影响学习,所以,家长不让学生做,学生自己也心安理得地不做,甚至连小手绢也由家长替洗。这样的学生,即使学习再好,也只能是“高分低能儿”。老师曾给我们读过一则新闻,一个研究生出国不到一年就死了。原来,他自幼受奶奶宠爱,一点家务活也不做,上大学后臭袜子、臭鞋、脏衣服一包一包捎回家让奶奶洗。父母因他学习成绩好,也不责备他。结果出国后因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又无人照料,不合群,就这样孤独死了。多可悲。

活生生的事实说明,那种认为只要学生学习好,不需做家务活的看法是错误的。这对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生活能力,以及孩子的健康成长是有害无益的。 但是,这并不等于说让学生多做家务劳动就好,有的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笨,不会有什么大出息,学习上差不多就行了。因此,让学生干大量的家务活,有的甚至以赚钱为主,学习为辅。这样一来,孩子分散精力过多,势必影响学习。而成绩愈下降,家长愈认为自己的看法正确,愈将家务活大量地堆给孩子,造成恶性循环。这样下去,只能给社会增加“废品”,于人于己于社会都不利。 我认为:学生适当地从事一些家务劳动是有益的。一是可以“劳其筋骨”,学到“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本领;二是可以减轻父母及家庭的负担,造成和谐美满的家庭气氛;第三,做点饭,洗洗衣服,美化美化环境,不仅可以调节紧张的头脑,也是一种生活的乐趣。

我希望全社会的人都重视这个问题,让学生做适量的家务,健康地成长。千万不要给社会培养“废品”和“高分低能儿”。

第三次大作文

以“合作”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字数在600字左右。

第二篇:小孩子摔倒了,父母要不要扶?

小孩子手脚活动能力不强,走在路上时摔倒,这是常有的事情。那么,小孩子摔倒了要不要扶呢?这要视具体的情况而定。

1

当孩子摔了一跤,情况不严重时可以不扶

当孩子跌倒时,如果并不严重——比如在家里木地板上、地垫上、泥土地上摔倒,家长应该不动声色,观察一下。大惊小怪地“哎呦”一声,孩子可能就哭起来了——其实本身并不疼,是被家长的反应吓哭的。

首先妈妈要认清摔跤对孩子来讲并不是一件大事,如果妈妈不扶,孩子自己也能起来。

这个过程对孩子来讲是一次很重要的人生体验,孩子会意识到,走路并不是迈开双腿就能平稳地进行下去的事情,而是跟周围的环境有关。

如果孩子有了在泥泞、不平路面摔倒的经历后,会明白自己应付不了这么复杂的情况,就会张开双臂让妈妈抱抱。

如果妈妈总是牵着孩子的手,或者孩子一摔倒妈妈就赶紧跑过去抱起来,孩子虽然少受了皮肉之苦,但是体会不到凭借自己的智慧和能力解决问题的快乐,会觉得自己很差劲,以后就养成了无论什么事情都仰仗大人、信服大人、藐视自己的习惯,独立性、自信心都会很差。

所以,当孩子摔倒时,没有什么大碍,孩子也没有撕心裂肺地大哭,妈妈还是不要扶为好,毕竟是孩子自己摔倒的。

2

如果孩子太小,摔倒了肯定是要扶的,但要注重方式方法

安慰与鼓励

我们要做的除了不要剥夺孩子自己探索成长的机会,也要给孩子安全感。

如果孩子在地上伤心的哭泣而你在一旁冷漠的旁观并不会起到鼓励孩子自立的作用,适时的安抚和鼓励,能够给他继续尝试的勇气和良好的心理状态。

我们反对的应该是看他跌倒了,就剥夺他尝试的权利,让他养成什么事都要依赖大人的心态。

采取正确的方法

学走路的孩子,如果确实磕着碰着了,妈妈一定要尽快把孩子抱起来,帮助孩子揉揉磕着的地方。有伤口的话,尽快为孩子消毒、包扎。这样,摔跤这件事才不会留给孩子可怕的印象。

合理的引导

在孩子学走路的这个过程中,家长一定不要大呼小叫,否则孩子会认为发生一件很严重的事情,从而对于学走路这件事情产生畏惧。

将他扶起来,小孩表现没事,大人淡定就好。小孩哭了,大人抱一抱,轻声安抚一下,鼓励一下,不要去怪地板、桌椅物件,避免养成孩子推诿责任的习惯。

第三篇:作文要不要教

“课程标准”中关于“作文要求”的解读

一、作文要不要教?

《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

如在第二学段强调“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在第三学段提出“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等,这相对于过去大纲仅“能把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像写出来”,“感情真实,内容具体,中心明确”等提法,更加突出了:重在从学生的生活视野和感性经验中取题立意、引发真情实感,以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和独特性。

更多专家发表文章,指出:过去,传统的写作指导,存在一个误区,把注意力集中在“怎么写”上,着重讲写作知识、表现技巧,着眼于“导流”,而忽视“开源”,以为作文教学就是教给学生写作方法,重复不停地讲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记叙、说明和议论。一句话,只重文章形式的训练,把它看成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唯一途径。学生只好硬着头皮去做“无米之炊”,也就会出现“凑、抄、套”、“假、大、空”的情况。

那么,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提倡作文个性化,就是让学生写放胆文,想怎么写就怎么写,不要加以限制,自由发挥。教师的指导会限制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害怕作文。于是产生了“作文到底要不要教?”的疑问。

对课程标准和专家的话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理解:“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求得写作的个性化”并不是不要指导,而是如何指导得更巧,如何指导得不留痕迹。对传统的作文教学不能一概而论,全盘否定。专家所批评的应该是那种机械的作文指导,把学生规定得死死的,非让学生那么写不可。那是不行的。但不能因为有人作文指导不得法,就全部否定作文指导的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认为,强调作文个性化,强调“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绝不是放任自流,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教师不要教了。一次作文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备课,认真指导,认真批改,认真讲评。备课时教学目的的确定、写作内容的选择、教学环节的安排、评价方式的选择等等,都要一一考虑周全,并写出较为详尽的教案。我想“作文要不要教?”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必须在思想上正确认识这一问题。

二、作文怎么教?

作文教学是个复杂的研究领域,虽然说“文无定法”“教无定法”,但是我认为作文教学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我们的作文指导就是要遵循学生作文学习的规律,将学生引入作文学习的大门。作文指导课没有固定的模式,只有规律,在遵循学生作文学习的规律的前题下,方法可千变万化。

(一)阅读与习作的关系

在这里,我们来解读一下杜甫的名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大概如果有家长请教我们怎样教孩子写好作文,大家会说:“让孩子多多读课外书。”是的,许多知名的作家都这样说:“怎样写文章,没人教我。我是从前人的书中悟出写作方法的。”——多读书,才能写出好文章。然而,事物偏偏有它的另一面。如果我们注意观察会发现,很多人爱读书,读报、读杂志。可写起东西来还挺犯难。

要想学好作文,必须读大量的书,这是人所共识的,这是读写规律,是被事实证实了的。那么,问题出在哪儿呢?关键在这个“破”字。 我想,这里的“破”是不是有这样两层意思:

①从表面上看,一本书经过反复精读,新书变成旧书了——读破了。

②从本质上说,“破”字指的是把书的思想、内容、结构、语言和写法等读通读懂了,即由整体到部分,再由部分到整体,融会贯通,消化吸收了。这样的精读,才读得有滋有味,才大有收益。

我们了解了阅读和写作的关系,把握住这些规律性的东西,不但有助于我们自身的语文学习能力、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有助于搞好语文教学。

据说,人有三种:一种对人严,对己松;一种对人松,对己严;还有一种就是对人严,对己也严。我想,在作文教学中,我们也应做第三种:对学生严,对自己也严。“吾日三省吾身”,我想作为语文教师也应“日三省”之,曾子是讲修身,我们讲学习,力争作到读、思、写。

读——阅读,对语文教师来说太重要了,读语文教育类书籍和(几本)杂志要成为家常便饭,它会使我们大开眼界,教育理念不断更新。

思——思考,可以消化知识,使你今天从各方面获取的知识升华为智慧。思考会使人不甘于平庸,可以孕育教科研的新话题,还可以带来不期而至的灵感。 写——写作。如果你是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你应该对过去充满感恩和敬意,对未来满怀憧憬和抱负,同时你也必然有一个独立的精神世界,怎样才能有这样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的语文教师呢?——靠的是“读书”和“写作”。自己要写,也鼓励学生写,老师和学生一起写。要达到师生共同乐此不疲的境界,不管是作文,还是作文教学,就入门了。

(二)作文怎么教的第二方面内容是“走好三步”

第一步:全在不经意之中入门

新课标关于写作的总目标是:“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述自己的意思。能根据日常生活需要,运用常见的表达方式写作。”在阶段目标部分,第一学段称为“写话”,第

二、三学段称为“习作”,到第四学段称为“写作”。目的是降低难度。

我在《新拼图作文》这本书的序言里,注意到贾志敏老师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作文,是一种游戏。他说:

我们都会说话,而作文就是用笔说话;

孩子都喜欢游戏,而作文就是一种游戏,一种高尚的智力游戏。

每个孩子认字以后,都应该会写作文,而且都有可能写出好作文来。

作文并不神秘,更不可怕。心里怎么想,笔下就怎么写。用不着掩饰,更不必矫揉造作,装腔作势。

游戏有趣,孩子们才喜欢玩。游戏有规则,孩子们才能玩。

我们分析他这段话的意思,绝不是讲老师要创设一个情境,带领学生做个游戏,然后把游戏的过程写下来。那就太狭隘了。我觉得那是一种境界,就是不要把作文当“作文”,或者是说把“写作文”,当成“玩作文”,当成师生在共同玩一个游戏。

这使我想起新课标中对低年级的写作要求:“对写话有兴趣,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像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怎样才能对“写话”有兴趣,迈出写的第一步呢?我们可以不必强调口头表达与书面表达的差异,鼓励学生把心中所想,口中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告诉他们“我们都会说话,作文就是用笔说话”,是“我手写我口”,消除写作的神秘感。但终究是要让学生写,学生会有兴趣吗? 下面,我就给大家叙述一位教研员的听课手记,从中来感受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作文教学的艺术。

暑假,我听说在上海郊区的一个少年宫,贾志敏老师要给小朋友上一次作文训练课。

我当然不会放过学习机会,于是就跟着一起去了。在路上,我问贾老师上什么课。贾老师说他也不知道,我说:您没备课?贾老师说:没见到学生,也不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备什么课?我心里暗暗觉得贾老师是不是有点不负责任。

进了礼堂,大概一百多名学生,早已黑压压地坐好,等在那里了。只见贾老师三句两句和学生聊天,都从哪儿来的?几年级(2-5都有,中年级多)的?就大体了解了学生的程度。

然后,他说:我们今天学习《怎样写出一篇好文章》,你们能做笔记吗?然后一句一句地读,每句话读两遍,让学生记下来。(我想:贾老师肯定在磨蹭时间,权宜之计,乘学生写字之机思考下面该干什么)写后,他请三位同学上台来读自己写的。评谁写得全,听得准,读得好。

接着,他又说:请你们听个故事(120字的一段话),我说两遍,听完了再写。尽管相比刚才有些难度,我觉得还是听写,没教作文。(心说:这贾老师,可真有他的„„)于是,也没做笔记。但怕贾老师看见我不认真听讲,所以,等贾老师说完两遍之后,就漫不经心地和学生一起写了起来。这一写,没想到还真有点难度,有一两处怎么也记不起原话是怎么说的了。结果,贾老师再请三名学生到台上读文,竟有学生比我写得好。

同样的讲评过后,贾老师说:下面,请你记下结巴讲的故事。结巴讲故事?(贾老师说,要学生先听结巴说话,再根据自己的理解把他要表达的意思写出来。)

这下,我突然顿悟:贾老师实际上一走进礼堂就是在教作文,他听、说、读、写四管齐下,从句到段到篇,层层深入,做得那么轻松、自然、没有痕迹,于不经意之中在训练学生写作。

为了记全贾老师训练的层次,我飞快地回忆刚才的教学环节,想把笔记补上,贾老师却在这时开始了他的结巴讲故事:(他用上海话讲,学得惟妙惟肖,俨然是个表演艺术家,学生听起来亲切、好玩。)

“妈妈回来了,捎回„„三„„三块蛋糕。真„„真„„好吃。第一块,好„„好香,第二块,好„„好甜„„第三块„„唉?„„妈„„妈„„妈妈怎么不吃?妈„„妈妈说„„说“没有嘴巴„„怎么吃?”„„妈„„妈„„没有嘴巴?„„妈„„妈„„真好,省„„省着„„给„„给„„我吃。我„„把„„把„„第三块„„蛋„„蛋糕„„给妈妈吃。妈„„妈妈„„笑了。”

学生边听边哈哈大笑,笑得前仰后合,听过之后,连说“我知道结巴要说什么了”。这时,老师让学生把结巴要说的意思写下来。写后又请了三个小朋友读自己的文章,进行评析:第一个小朋友只原文照录,还是读不懂;第二个小朋友比结巴强一点,基本写出了意思,但语言不连贯;第三个小朋友加上自己的语言,表达得有条理,读得也好,让人一听,不但意思清楚,而且明白。

通过教师的评价,学生知道了文章要怎样写,而且在不经意中,这些学习任务和要求都变成了学生自己要写、想写、觉得写出来好玩。(可能有的回家还给家长讲)这不是游戏吗?真的是一种高级的智力游戏呀!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学生处于一种全身心放松的心理状态,积极地参与“游戏”,因此也就没有了对作文的恐惧感。

“作文,是一种游戏”,让学生在不经意之中得到写作的训练,这实在是作文教学的一种境界。这种理念可以指导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努力做到“教育无痕”。

第二步:要重视造句和写段的练习。 我们知道造句是用书面语言写一句话,作文是用书面语言写一篇话。所以,造句是为写作文打基础的。(我们要这样从作文的角度来认真辅导学生造句。)

从学生日常学习中的造句来看,主要问题:

(1) 照搬(抄、套)

(2) 太简单

举例:这里我们来看一位老师是怎样训练学生造句的:

选择词语造句:陈设、普通、浏览、简朴

生1:陈设——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极其简单。

师点评:这个造句不能通过。(必须这样要求学生)

一是“要自己造”。造句造句,学会了词语的意思之后,要自己独立用它写出一句话才行。这位同学的句子:周总理办公室的陈设极其简单。句子是对的,没有错。但这个内容,课文里有了,不是自己造出来的。生活中可写的材料很多、很多,要善于发现,选择一些新颖的材料来写。(看来造句也要教学生选材,鼓励写别人想不到、没写过的事物来写。)

二是句子不好,太短。随着年级的升高,或同一班级,针对学习水平、程度不同的学生,不能只会说“哪里哪里的陈设很简单”这样的短句。在《一夜的工作》这篇课文中写总理办公室陈设简单时作者是怎么写的?——这是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室内陈设极其简单,一个不大的写字台,两把小转椅,一盏台灯,如此而已。写得多具体啊!

后来该生在老师的要求下,重新造了这个句子:

生1:周力住在高明小区,他家客厅很大,陈设很华丽。房顶有一盏百合花吊灯,光线迷人,沙发是雪白的,上面还有一层毛绒绒的座垫,水晶般的酒柜里各种名酒发出耀眼的光。

师:这样一改,内容就具体了,而且是自己“造”出来的。

写段的练习

观察一处(个)景、物后,抓住它的特点,如多、美、香„„围绕这一特点写具体。如:

天气热。(表现天气热这一特点,不许写出“热”字,要通过别的事物来写。如开始有困难,老师可以给学生一些词选择使用,比如:太阳、树叶、知了、人、动物、人的语言„„写几句话,连成通顺、连贯的一段话。)冷、热闹、美„„这些内容都可以练。

除此之处,教师应该注意把练笔辐射到阅读课上。第

二、三学段的阅读教学要有较强的练笔意识和机动灵活的练笔策略,要重视引导学生从读学写,读写结合,可以学文章写法之类宏观的,更多的是微观的。如写读了课文的感受、启示,续编故事,扩写、改写,把课文中概略的内容写具体,为写景的课文拟游人须知、写导游词、编广告语,为写人记事的课文增加细节描写等等。此类练笔费时不多,但可以收到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和灵活练习书面表达的双重效果,也会有效地改变阅读课上不动笔的习惯。

第三步:写好一篇习作。

通顺、具体是最最主要的要求。在此前提之下,也可教一些篇章知识:

1、 让学生知道新颖的魅力

有句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不香。意思是要创新求异,不落俗套。

写作文也是一样。有些习作,人云亦云,说别人说过的话,写别人写过的事,这样的作文,读了之后总使人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缺乏继续读下去的耐心,这是写作文最忌讳的。写文章,自己心里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我手写我心,以自己的观察角度,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文章就会有新意,有魅力。怎样才能使自己的作文别具一格,独树一帜呢?除了上面谈到的材料新颖之外,选择一个新颖的表达角度,也是十分重要的。

写作的训练,要从始至终教育孩子有独特的观察、表达的视角,写出自己的个性,“人无我有,人有我奇”。

2、要认清作文指导的任务,在此基础上设计指导教学

研究成果认为,作文指导的任务大体上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二是开拓学生的作文思路,三是打开学生话语的闸门。

这一认识的思想基础是:小学生的年龄虽小,但是他们同样有着丰富的生活,丰富的情感,有自己独特的人生阅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并且有着强烈的与别人分享、向别人述说的愿望。他们的喜怒哀乐、一歌一哭都是作文的好素材,他们的看法、意见、理想、梦境都是习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头源水。当他们有了表达需要的时候,他们就会有自己相应的语言和自然的文章结构了。

有了以上的认识,也就不难设计我们的作文指导课了。

3、周密谋划,做好充分的授课准备

前面我们已经将过,作文还得教,作文教学和阅读教学一样,教师要做精心准备,周密谋划。首先教师要熟悉课程标准,对课程标准某一个年段的学生,在作文方面的要求要熟记于心。另外,对某个版本的教材,一学期乃至一学年的作文训练安排以及要达到一个什么训练目的也要十分明了,课程标准是统一的,而各个版本教材的训练安排和目的是有差异的。这样我们在作全学期乃至全学年的作文教学安排时,就不致于存在盲目性。一学期乃至一学年一定要有完整的作文训练安排,切不可想到哪做到哪,无计划无长远安排,使作文教学陷入随意性。当然在作学期教学计划时,我们可以留有空间,可结合重大事件及社会状况作些微调,兼顾到作文教学安排的灵活性。

做好学期作文教学安排是作文教学准备的第一步。

下面重点从微观方面谈谈对每节作文指导课,备课的想法。

(1)要备审题。审题是学生作文的第一步,这一步走好了,后面的活动就好进行了,不同的作文题有不同的审题方法,可用找主干,找题眼等方法区别对待,审题要解决使用文体、写作的手法、写作的人称、人称的数量等大的问题。通过备审题把审题的方法和技巧告诉学生,提高学生作文的审题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是,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虽然没有提供作文题目,也存在一个需要审题的问题,话题作文的审题重在审清提供的引语、材料以及要求,还需要注意的是话题作文的话题,不是题目,一般需要自拟文题。

(2)要备材料。材料是作文的依据,不可缺少。作文的材料一般有三类。第一类是指定性的材料,即由教师预先规定好,具体写什么,哪几个材料一定要用上,这一般适宜小学中年级,这样给学生的要求较具体,学生好掌握,第二类是半指定性材料,即老师规定一个可写的范围,让学生自己去在这个范围内选择材料,备课时,老师可准备三五个让学生选择其中的一个,引导学生举一反三。第三类是非指定性材料,即完全放开让学生从自已的生活中自由选材,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要熟悉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以引导学生拓开思路,学会选择合适的材料。

(3)要备思路。仅有材料没有一条清晰的思路,仍不能指导学生写好作文。备思路一般可采用列提纲的方式,这样便于指导时板书。不过思路不宜限制过死,只要点拨一下就行了,否则会束缚学生自己的写作思路。同一个题目,教师还可以提供几个思路来启发学生。 (4)要备方法。文无定法,作文指导的方法应灵活多样,要做到因题而异,因人而异,这样有助于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指导的方法要靠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这也是教师的基本素养,对于新教师来说,指导的方法要准备充分,做到有备无患。

(5)要备口述。这个“口述”是指学生的发言,俗话说“先说后写,动笔不难”。作文的内容可让学生先说说,在说的过程中发现不足或缺陷,教师做到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也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备口述不是把学生要说的话备好,而是要做好准备,启发学生从哪些方面口述,运用哪些方法启发。

(6)要备注意点。作文指导后,向学生提出一些应注意的事项,如书写问题、格式问题、标点问题、修改问题等。注意点明确了,学生写作文也就更规范更认真了。

(7)还有备讲评课的问题。

三、作文教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作文指导一定要坚持整体推进,从内容入手,在作中指导,顺着学生的内容、思路去指导,切记用形式、方法框死学生表达的内容,进行僵化的文体训练,鼓励自由表达,不拘形式,不宜大讲写法。

2、作文讲评课的重点在于过程, 应当“精讲多练”. 作文课的过程是学生思维得到训练的过程, 那么作文讲评课的过程是学生认识能力得以不断提高的过程, 也是学生写作能力得以提高的过程。

对于作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来讲, 讲评课的作用不亚于作文指导课, 甚至胜于指导课. 因而,我们要注意讲评课中看学生写作发展的状况,重点研究怎样修改, 而不是看结果改成什么样。讲评例文的活动要“精”” 尽量少占时间, 学生自己练习修改文章的时间要多, 让学生自己反复阅读自己的作文, 反复琢磨哪些节段需要增补或删节内容, 反复推敲哪些似乎写得不顺的句子, 仔细修改。 随着时间的推移, 积累的丰厚, 学生的认识必会有提高。

3、当前,有些教师比较热衷于让学生互批互改。学生作文写成后, 在小组内传阅, 互相审批串改, 或由某些优秀学生给差生批改。这种做法对学生交流写作经验互相取长补短有一定的作用。但是, 这种做法也使那些写作能力较差的学生丧失了修改自己作文的机会, 延缓了”自能作文”的进度。我的意见是, 文章可以互批,因为旁观者清嘛。 但是修改的工作还是让本人去做, 因为只有他才知道那些真实的素材, 只有他才清楚怎样改符合真实的动机. 所以”互批互改”变为”互批自改”, 可能更恰当一些。

4、我们要加强自身的语文修养

作文教学要靠的是教师深厚的作文教学基本功,这种基本功有很大一部分是作文教学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 因而, 教师要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站在理论的制高点上分析, 指导学生作文, 例如:当发现学生作文内容不具体的问题后, 教师要心中有数, 要知道从哪些方面去补写才会具体,是缺少语言,还是动作?是需要补写心理活动,还是环境描写? 遇到这些问题,教师自己要做到心中有数。这时的你,就像乐队演奏时的指挥家,你的指挥棒指向小提琴,小提琴就演奏;指向圆号,圆号就演奏;指向钢琴,钢琴就演奏。这样,在你的指挥棒的指挥下就会奏出和谐而又优美的乐章。

以上是关于作文教学的一点看法和建议,谨供大家参考。谢谢!

第四篇:教师要不断学习

教师要不断学习,充实自己

一位教育家说过,教师的定律就是你一旦今日停止成长,明天你就将停止教学。身为教师,必须成为学习者。作为一名教师,若想有所作为,不被时代所淘汰,唯一的出路就是学习,多学一点知识和本事,就多一份竞争的实力。要保证自己在几十年的从教中处于优势地位,就必须不断长本事,走终身学习的道路。不但要更新自己的观念,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而且要磨砺自己的思想品格,积淀自己的人文底蕴,提升自己的整体素质,使自己始终跟上社会发展的需要。学习最重要的不外乎就是要“注意方法、抓住重点”,具体地说,就是要在四个方面下工夫:

一是向书籍学习,好书是思想的精华。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像鸟儿没有翅膀。”书籍自有其生命,自有其精华,自有其灵性。学会从书中吸取智慧、读出思想、读出见解、读出创造。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阅读教育学科专业类书籍和教育理论专著。人世间的知识是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如果仅仅局限于某一个领域,势必眼光狭窄,孤陋寡闻。这就好比一个,除了吃主粮之外,还应该吃点五谷杂粮,这样才能使人强壮。我们研读理论著作,方知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美丽、创新之伟大;读了科普类书籍,方知宇宙之浩瀚、自然之美妙、探索之艰辛;读罢历史典籍,方知沧桑之悠久、人文之厚重、使命之神圣;读了文艺类书籍,方知生活之多彩、艺术之精湛、人格之圣洁„„博览群书,日积月累,自然会在我们眼前豁然出现一片新的天地!读书使我们更充实、更明理、更文明、更高尚,更有智慧了。

二是要围绕更新观念、思考问题去学习。一个教师不可能掌握具体知识的方方面面,而是要了解大趋势、大方向。优秀教师固然因为他们有着执着的追求、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育艺术,但他们的成功更是因为他们有着比普通教育工作者更为超前的教育观念,他们总能超前地认识到一个时代应该具备什么样的教育观念。

三是向他人学习,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要向教学有成的名师学习,博采众长。向他人学习,其实也包含着模仿,模仿的实质就是学,慢慢地学精了,自然能出新、能创造。大凡富于创造的人,往往是一个善于模仿的人,一个连模仿都不会的人,很难说会有什么成就。我们虽是老师,也须铭记“唯有学,才能生”的警句,还应始终把自己当作一名“学生”。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说:“我们要虚心跟一切人学:跟先生学,跟大众学,跟小孩学„„跟大自然学,也跟大社会学,要学得专,也学得博。”

四是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教师的工作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和同行交流、和学生交流、处理棘手的事情、深入了解教学情况,等等。在这些过程中,如果善于倾听、留心记忆、主动提问,就很容易发现新的知识点、了解新的动态,进而找到需要学习的重点。学习伴随人的一生,教师要确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一句话,要留心学习、主动学习、勤于学习。

第五篇:佛像到底要不要开光

达真堪布:佛像到底要不要开光

护眼色:绿 橙 棕 黑 字体:粗体 大 中 小 作者:达真堪布 发布时间:2011-7-18 15:54:01 繁體版

问:有人说佛像不用开光,烧香就已经开光了,还有人说不开光不行,一定要开光。佛像到底用不用开光呢?

达真堪布答:这就要看自己的修行层次了。如果你有高的认识与见解,你修行的层次高,那就不用请谁来给佛像开光,自然就开光了,因为这个佛像本来就是佛。若是自己没有那么高的认识与见解,修行没有达到那个层次,就必须要开光。

上一篇:学会感恩原创随笔下一篇:新华保险培训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