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2024-05-07

中考历史教学反思(通用9篇)

篇1: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入,新课改的理念已渐入人心,对历史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九年级毕业班的一名教师,面临中考,教学内容多,可谓时间短,任务重。虽然今年已是第六年带九年级历史,并没有因此感到轻松怠慢。尤其是针对成绩不太理想的学生,应该如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又如何在今年的九年级历史教学工作中取得一些新的突破,这些都需要我不断探索和研究。

一、端正思想,重视历史

针对学生由八年级进入九年级分班时,政史成绩没有加入,所以给学生造成一个错误的认识,政史不重要,但政史均属中考科目,并以合卷150分成绩计入总分。因此,在学习中首先要端正他们的思想,班主任在班会课上也要重点强调,使学生从根本重视起来,上好每一节历史课,再不要把它当作“副科”。

二、课前预习,提高课堂效率

要使学生适应九年级紧张的学习生活,合理安排时间,尤为重要,其关键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

在校领导的正确指导下,我校提倡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深入教学改革,在九年级大胆的尝试了新的教学方式,效果明确和突出。

首先,在课前要学生学会预习,养成独立思考习惯,课本是无声的老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要载体,通过预习,才能在上课时把握重难点,实现重点掌握,难点突破。

其次,在上课时,以学生为主体,注重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学会学习,享受到时学习的乐趣。同时,鼓励学生通过独立思考与交流合作学习历史,使他们对知识的理解更透彻,印象理深刻,也养成了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三、课后练习,适时巩固

通过课前预习,课堂学习,对历史知识已经有了一定了解和掌握。紧接着要及时做练习,因为做练习是巩固知识的有效途径。做题如果做到“看书不做题,做题不看书”巩固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做练习就是我们的综合卷、单元卷。我大多放在历史自习课上以考试的形式去做,这样学生会更认真一些。历史课没有那么多,我就和政治老师把课联起来,进行考试,并且是考完五个班都认真批改、汇总,改完以后必须对个别学生谈话,让他说出考后感,找出错题的原因,然后下节课由他来讲解这道题,所以这样他就会认真的准备,同时也加深了印象。

四、方法得当,巧施技法

通过这几年的九年级历史教学,我发现近几年中考历史试题重点考查的仍然是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为此在教学过程中,重点突出和掌握,因学生差异,有的学生反映历史知识难记,已经将教材看了好几遍,但还是记不住,还有些同学认为每天面对都是熟悉的事情到很枯燥,针对这一现象,我采用分层教学,对好学生:放开手脚,让学生自主学习,让他们分组讨论、比较、归纳,对专题有一个整体作用的认识,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学到知识,同时也锻炼了能力,最后,我给予补充,其内容就是一些有关的时政热点问题,使学习能够把所学的知识和现实热点问题贯穿起来,这也是近几年中考的一个趋向。对差学生:我采取的是“一言堂”教学方式,他们对知识结构理解不完整,设法把知识系统贯穿起来,让他们讲,一是耽误时间,另外效果不好,一般是我讲,他们记。

通过一年的努力,我们一场学校在中考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前十名里我们就拿了九名,政史拿十七个A,这也是前所未有的。当然,能够取得这样好的成绩,不仅是靠哪一科或是哪一们老师,这是大家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所取得的。但是发成绩已成为历史,我们现在需要做的不是回顾历史,而是给未来打下一坚固的基础,以迎接新的挑战,把这种教学模式继续下去,并加以完善,为以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层楼。

篇2: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初中学生由于认知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其通史知识相对而言较为薄弱,与中考复习所要求的学科基础之间形成了矛盾。且由于历史的开卷考形式,造成学生对历史存在着思想上的不重视和许多不好的学习习惯,这不利于知识体系的构建。

从近几年历史试题来看,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比较重视历史体系及专题知识的考查,有纵向综合的专题,有横向比较的专题,有中外联系,也有古今比较。针对这一特点,复习中要宏观把握中外历史大专题,也要微观落实小专题的知识点。试题中无论是图、表、文字、材料题还是问答题,都具有历史专题的特点,都是对历史发展过程中,对不同阶段历史现象发展过程的.考查,因此,根据中考试卷历史试题的特点和新课改的精神,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根据知识结构和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重新组合和梳理历史知识,主要在对教材内容的重视及处理的把握程度上,建构历史体系,形成历史专题,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普通能依据课程改革的精神和历史教学的基本任务组织教学,比较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和能力、觉悟的培养,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及关注热点问题、关注学生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等方面的问题。但在客观上还存在让学生死记硬背,历史课成了大容量的考试—讲评课的现象,周而复始。原本在七、八年级为创设教学情境而运用的图片、音乐逐渐消失在课堂中,这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培养。

篇3:通过中考命题培训反思历史教学

一、依据课标教学

根据中考命题的第一原则:依据课标命题。我们在教学中特别是老师的备课中应改变只是备课本的做法, 改为先研读课标, 再依据课标备课本和教学, 这样教学才能做到有的放矢、教学目标明确。

二、重视基础知识教学及掌握

根据中考命题原则二即基础性原则, 以及试卷难易比例8:1:1,说明中考基础比例之大 ,这就要求历史老师把每天需要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讲清楚,并要求学生掌握。针对现在学生过于懒惰,特别农村中学学生,家长重视不够,很多学生回家能够完成书面作业就不错了,哪还会读书的现象。我们除了一方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外, 还采取措施使学生回家或至少上新课前复习旧知识,如采取课前5分钟抽背或小测,日积月累,知识得以积累巩固。

三、关注基础知识的同时,兼顾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不可偏废

开卷考试反对过于强调识记,反对死记硬背,但绝对不是不要识记,熟悉课本并有一定记忆是必要的,开卷考试更多的是引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过程与方法, 注意历史知识包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资源的挖掘。

如讲到近代史关天培为保卫虎门炮台, 最后血染战袍壮烈牺牲;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决心亲自舆榇出关,誓与俄人决一死战;邓世昌在黄海海战中壮烈殉国这些内容时,我们可以提问学生,他们身上有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再如复习到八下为处理好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党分别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这种比较灵活的政策,说明了我党政策的优越性,因此才有今天这么安定的国家,由此使学生产生爱党、爱国的情怀。通过这么一点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以升华,历史教育功能大大体现。老师授课时要多多挖掘类似东西,让学生先畅所欲言,等到学生在考试中遇到类似的开放性试题时就不会感到那么难了。

四、加强基于材料情景的阅读与解析

材料解析题是历史必考题型,材料解析题是很多学生的薄弱题型,很多学生无法从给定的材料中获得有效信息,因此无从答起。下面以漳州2012年历史中考试题27题为例:

漳州即将进入高铁时代,引发我们对铁路交通的关注。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有关问题:

材料一:1825年,建成世界上第一条铁路,从斯托克敦至达林敦。———华师版《世界历史》九年级上册

(1)世界上第一列火车产生于哪个国家 ? 图5机车所采用的动力机械是什么?

材料二:英国人于1875年曾自行修筑了淞沪铁路的一段,结果被清政府赎回拆除。1881年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完工后,清朝官员怕火车惊动了附近的清朝皇帝陵墓, 最初竟然用骡马来拖火车。———北师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材料二中两条铁路的命运 ,折射出中国当时正在进行的哪一场运动的艰辛?

材料三:交通为实业之母,铁路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路之多寡定之;地方之苦乐,可以铁路之远近计之。

———孙中山

(3)材料三体现了孙中山“三民主义”中的哪一项主张 ?

材料四:2006年,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拉萨的旅游业和商业带来繁荣。如今, 全国各地前往西藏观光的游客急剧增多。藏红花类藏药及其他特产也逐渐为人们熟知。

———人教版必修2

(4)综合以上四则材料,你从铁路的发展中得到哪些认识?

此题第一问考察的是基础,因此大部分学生都能作答;第二问必须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即1875年和1881年, 以此想到发生在此阶段的历史事件是洋务运动; 第三问要先知道三民主义是哪三民,再从材料中得出铁路应属于民生问题;第四问则是提升,要想回答必须基于对上述四则材料的透彻理解:即材料一铁路的出现,材料二中铁路刚进入中国时不被认可,材料三孙中山对铁路发展的重视, 材料四铁路在中国的全面发展及重要性。最后得出事物发展的曲折性,以及新事物如果有其优越性必将为人们所接受。

五、加强历史的横向或纵向联系

中考材料题和综合题都凸显历史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及比较,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除了注重历史的时代特征外,还必须注重历史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及比较, 如讲到今天中国的改革开放,我们应引导学生回顾古今中外的改革,因此考到改革题时学生可得心应手。

此类变形题如2012年漳州中考29题:“创意改变世界,世界因我而不同。”结合所学,回答问题:

(1)20世纪初 ,一位美国人的“创意”,建造了汽车生产流水线,使汽车开进普通家庭,他的公司也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汽车制造商。请问他是谁?

(2) 列宁在1921年的“创意 ”, 不仅使苏维埃政 权渡过危机,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列宁的“创意”指的是什么政策?

(3)“大包干 ,大包干 ,直来直去不拐弯 ,保证国家的 ,留足集体的,剩下的都是自己的”。歌谣描述的是我国在农村改革上的什么“创意”? 这一创意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4)现代史上 ,各国政府在经济政策上也有很多新的“创意”,请你再举出一例并写出其“创意”之处。

六、加强课本中的图片解说

当今中考的重要特点是图文并茂,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除了重视课本文字的讲解外,还必须加强重要图片的解说,以图说史,一方面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和理解能力,另一方面在考试中可得心应手。

七、加强后进生的思想教育

中考成绩与后进生的成绩非常关键, 因此历史教学中要加强对后进生的教育,除了重视学生智商开发外,情商教育效果更好。因为部分老师对后进生基本漠不关心,而且后进生在家里父母对其关心也不够,他们觉得自己没人爱,若我们能多关心他们,定能慢慢走进他们的内心,定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篇4: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包括思品部分)复习完。在这一阶段,为了强化基础知识,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让学生进行过关(80分以上)训练,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包括科技)、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不超过8节课)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就是运用热点材料,通过设问,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突出重点,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经过预先通知,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备2小时左右,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并提供课件,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经修改后,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既要重读教科书,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使两者相一致,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可采用开卷考试,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我们选用一本,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课时紧,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一般在晚自修讲评)。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进入总复习后,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大家补充和共享,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我市这样规定)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交作业前要检查,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学生做后,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再让学生通过自学(默读),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但也要灵活运用,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常会导致拖堂。对此,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拴上一根线,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a)或理解(b)或应用(c),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有的可能是“理解”,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涉及的主要问题 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a)列举史实运用(c)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a)对现代的启示分析(b)和评价(c)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a)表现或原因的异同理解和分析(b)

理解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理解和分析(b)表现与原因之关系分析(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包括共同原因)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答案为B),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C)。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C项明确了,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把三个太平盛世(封建治世)的原因作为重点,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错误程度具体错误类型有几处

较低级

的错误

答题卡上下题错涂或答案错位写

没注意,漏做、漏答

写错别字

可争取

克服的

错误

角度不全,答不完整

针对性不够, 表述太笼统或太繁杂

知识错答(张冠李戴)

从材料(文字、图表)中获取有效信息不够

没有分段分要点答(没写序号、分号)

根本原因

总之,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表述准确简约化,易混问题明晰化,重难点情境化,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都要进行协调,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作业和试卷)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教师课前应先做,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提高作业的正确率,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主要为教材)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这样,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综上所述,要取得迎考复习的最大效益,既需要任课教师个体的努力,学生积极性的发挥,也需要学校不同层面教育、教学管理组织或人员的认真协商、科学筹划和有效实施。

篇5:中考历史学科反思

2008年东风分局的中考继续采用武汉市试卷,政治和历史学科合卷满分80分,政史各40分,考试形式为开卷。这次中考我校历史成绩人均38.10分,及格率100%,优秀率98.7%,取得了东风教育分局第二名(第一名38.18分)好成绩。回顾最近几年的中考成绩,我校的历史学科始终处于分局的前列。反思我的教学思想和方法,我认为这是与我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密不可分的,所谓“有效”才能“有果”。

素质教育、新课程理念,每次基础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在教师当中都存在这样一个现实问题:理念接受,教学照旧,所谓“穿新鞋走老路”!究其原因,无非是考试的压力造成了学校不敢放松“考试”,教师不敢“放松”考试。不敢放松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时间加汗水”。衡量一个教师合格的最主要指标就是有“责任心”,而“责任心”的具体表现就是“付出”更多的时间和汗水。结果就是在日常教学中很多教师看起来很“敬业”,很“忘我”,早来晚走,一心扑在教学中,实际却是造就了一大批“懒”和“蠢”的教师:明明能一节课完成的任务,反正有的是时间,两节、三节甚至四节才能解决,教师“懒”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不如单刀直入、满堂灌来的快,教师“懒”于研究教学方法;结果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难以完成,考试成绩差。历史学科在激烈的学科竞争中始终是处于“副科”劣势的,要想让学生能够像重视语数外一样绝无可能。所以,提高历史学科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提高

历史教学成绩的唯一道路。

一、真正上好每一节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努力使每节课达到教和学的高效。

我校由于是九年制学校,为了照顾小学学生,所以每节课是四十分钟;又由于中考分值历史最少,其它学科平时可以多加课而历史学科没有此待遇,双休日补课也才两周一次,一次四十分钟。面对这种情况我经过反复思考,认为只有向四十分钟要质量。至于课外时间,以往的经验告诉我想让学生回去完成历史作业是根本没有效果的,绝大部分学生是第二天来学校抄写对付,回家复习、学习历史更是不可能。那么在历史课堂四十分钟内不仅要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还要高效的完成作业。怎样达到高效历史课堂呢,我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的。

1、帮助每个学生养成上课注意听讲的好习惯。

学生只有认真听讲才能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接受教师传授的方法、接受教师的学习指令,认真听讲是课堂教学效果的必要保证。所以我总是在第一节课先把课堂听讲的规矩立好,并且坚持检查一段时间,直到让学生养成习惯。为了让学生能够养成习惯,我随时抽查学生问题。我提出的问题学生可以不会回答,但必须能够复述出我提出的问题,一节课如果有三次复述不出,我就让他下课到办公室重新看书学习,直到能回答出我提出的所有问题为止。坚持一段时间后,学生上课认真听讲的习惯就自然养成了。

2、帮助学生认真做好笔记

学生记笔记的行为是其听讲和思考的结果,不记笔记的学生至少

说明他是被动学习的。为了培养学习的主动性,我要求学生记笔记不是记录我黑板上的板书,而是我讲到哪里就将学生的思考标记记到哪里,课堂笔记可以是重点标记,也可以是自己的领悟,或者是疑难困惑。每次课后我都会抽查学生笔记的记载情况,这样坚持一个月后学生就慢慢养成了主动学习的习惯。

3阅读是理解、学生完全可以自己理解历史事实、试,开卷考试的特点要求学生对教材非常熟悉,快速找到相关的资料,教学中,解全书的总体结构,前我都先让学生自读课本,学习提纲边读边划,共同学习,本,并修改补充笔记,对所学内容进行复习。认真做好备考工作,我刚教毕业班时,一位老校长曾经跟我说:一个真正优秀的教师并不是能上好新课,而是要能上好复习课。我想当一名好教师,更想当一名优秀的毕业班教师,上复习课是我都会投入比新课更多的精力一定要让我的复习课扎实有效。通常经过这样

学习历史只要掌握了正确的阅读方法记下历史事件。历史中考是开卷考要能在很短的时间里所以阅读是熟悉教材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历史此举是让学生了在每节学习同时在黑板上出示学习提纲,让学生根据这样教师与学生在阅读中最后让学生再读课

使中考复习扎实有效,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这句话始终回绕在我的耳旁,每当6步。、培养学生阅读的习惯记忆的基础,我首先指导学生阅读全书目录和单元要求,让学生养成从整体入手阅读的习惯。找出相关问题和答案。教师只需适当点拨就完成了教学任务。

1、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在进入中考复习前我都会学习历史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通过学习研究明确考试原则、考试形式、考试内容(特别是与前一年相比增加和减少的内容)、试卷结构、考试题型等,也就是说教师在进入总复习前必须做到心中有数。

2、每个知识点每个学生过关,好准备。3、18、1928、29知识有可能考察哪几个知识点。

4、依据武汉市期末试卷、样卷、四月五月调考题和知识与能力要点中三套题以及一年来时政关注热点确定专题,如:了7个专题①革命与改革②大国崛起③政治文明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④三次科技革命⑤重要历史人物⑥中国共产党党史⑦两次世界大战及战后世界格局。结汇总打印发给学生,并利用它对学生进行解题训练。

5、① 开课本和教师发的资料,其余一律不带。以知识能力要点为主,结合课本,进行第一轮复习,做到

针对中考非主观题进行专项训练,使学生明确第20、2130题考察世界史知识,并且明确每个题考察是那一个单元专题复习,构建知识网络,重点解决中考中的主观题。教学生如何考试、如何得分。卷考试如何带资料、如何查资料。带知识与能力要点、四本以达到夯实基础的目的,22题考察中国史知识,第专题确定后我世界史和中国史将相关内容进行总

为第二轮复习做23、24、2508年中考我确定16、17、26、27、、、、、② 进考场后严格遵守考场规则,一定要检查试卷是否有缺页缺题,将试题全部浏览一遍,再有时间可以翻书,但不要忙于答题。

③ 哪科学得好哪科简单先做哪一科,这样可以树立信心,缓解紧张情绪,但四十分钟后必须做下一科。

④ 答题卡:做完后一起涂,涂时先把D答案盖住,交卷前一定要检查一遍。⑤ 主----------量用要点和书中语言回答问题)一齐就是左对齐,三化是按分值序号化、要点化、层次化,语言简洁规范)

⑥ 检卷答案一致;二卷是否漏题,答题时是否漏字,语言是否规范通顺。

6、个一个检查直到基础题过关为止。

一、中期末考试和中考后都及时反思,调整、纠正和为下一届提供借鉴。如:我的历史课代表竟然在中考中有一直压在我的玻璃板下面,果因为这我特别注重答题卡的训练,特别是优生,他们考试时比差生更紧张,观题做题方法:查:答题卡的抓差生确保差生基础题过关。最后十天对每班最差学生一及时反思,及时调整自己教学。每次单元考试、月考、期10审题(审材料找出材料中内在联系、-----------书写答案(做到一齐三化。30题是否涂满,是否涂了

特别是反思教学中不足,07年中考中我校中考第一名5题答题卡未涂,幸好它只影响到历史在中考中的排名,审问题)------------组织答案(尽D答案,是否与试

以便今后这一张查分反馈单如

连课本(思考考察课本中哪些知识点)分影响了学生升入一中,那么我会遗憾终生。在这之后

更容易出现问题。

反思一年的教学和备考也存在一些不足:

一、个别学生发挥失常。快班又近20%学生没有考到人均分,原因是由于进入6月份教师的精力都放到了差生身上,对优生太放心了。有一个学生没考到优秀,这个学生平时不是最差的,但在考试中曾经发生过失常现象,没有引起教师重视。

篇6: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为进一步提高我县历史学科教学质量,使我县中考成绩再上新台阶,结合我县初中历史教学情况,特提出以下建议,供各学校参考。

一、复习建议(一)认真研读《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把握历史中考的方向。《课程标准》《考试说明》是历史教学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和准绳,是供复习时使用的主要参考资料。要做好备考复习,首先就必须研读《课程标准》,明确考试的范围要求、内容要求,应该对照教科书,逐个板块、逐个单元、逐个知识点,逐条逐项地落实知识点。(二)仔细研究教材,落实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中考试卷相当数量的题目于教材,即便是综合题也是基础知识的加工、组合和拓展,只有讲好、学好、用好教材,发挥教材的优势,挖掘教材潜能,才能在中考中取得好成绩。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和主体知识是最基本的历史知识,它包括了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线索等。基础和主干知识是载体,是分析问题的依据,是理解、思考问题的依托,是解决问题的工具。为了更有效地记忆、掌握基础和主干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和线索,教会学生全面系统地阅读教科书,熟练使用教科书中提供的目录和大事年表,教会学生善于归纳和总结知识之间横向和纵向的联系与对比等。(三)切实抓好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

1、备课针对我们初三的复习课,准备教学案建议尝试以下五步骤:第一步,理清单元阶段特征或专题特征。这一部分由学生思考后,主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第二步,把近几年的以来中考知识点的考察情况进行统计,用表格列出。使中考内容在本单元的考察情况一目了然,克服学生复习的盲目性,并且对新的考点做出预测。第三步,由导学结构和讨论思考题组成。这一部分是课堂操作的主体部分.简单的东西由学生填上并作回答即可。疑难点,尤其是热点、预测到的考点问题由老师引导分析、作出解答。通过分析加深教材或专题知识点的理解,这一部分主要强调的是老师“导

篇7:初中中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提到中考复习,一般都有三轮:即一轮梳理基础知识,二轮专题复习,三轮模拟训练。在这三轮复习中,我将重点放在第一轮。因为中考历史的命题范围是中国古代、近现代史,世界古代、近现代史共六本书,如果平时对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掌握,想在短暂的时间内答好试题,难度很大。而且一轮是二、三轮复习的基础。所以我的第一轮复习时间跨度很长,从三月中旬开始直到五月下旬,近两个多月。虽说两个月时间不短,但要在两个月内梳理完初中三年六本书,也非易事。每节复习课的容量都会很大,如果光靠老师上课满堂灌,学生不仅容易疲劳,而且印象不深,不一定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所以我将每个单元基本内容用知识框架的形式列出来。对照往年《考试纲要》的要求,在列出的知识框架上空出重要知识点,提前一课时将讲义发给学生,作为作业让学生课下查书、填写。上课时我主要是理清历史发展的线索,强调知识要点。这样不仅节约了课堂上的时间,又可督促学生课下复习,而且学生自己填出要掌握的知识要点,可以加深对基础知识的记忆。有时空出课堂时间我还补充一些典型中考题。当然在一轮复习中不仅要做到全面系统而且还必须突出重点,把重点放在八、九年级教材上。

经过两个月的知识梳理,一轮复习之后,大部分学生对历史的发展脉胳有了初步的了解,对基础知识有了基本的掌握。在这个基础上,我准备二轮专题复习。如果说一轮复习是纵向联系的话,那么二轮复习则是横向联系,联系古今中外一些类似的事件及方针政策,经济措施等。值得一提的是在二轮复习中不能只讲历史还要关注时政热点问题,最好能将两者结合起来,换句话说就是讲解热点专题。可以从各类报纸、杂志和模拟卷中搜集相关专题,通过手抄、剪裁、粘贴等手段制作专题。比如去年我就结合热点制作了十二个专题,有中日、中美关系,改革和发展问题,人口与环境问题,科技创新等。专题多少可由课时多少来决定。

篇8:中考历史教学反思

一、关于复习期间的科学管理

“管理出效益”这个道理同样适合于迎考复习。复习管理包括复习安排、集体备课的要求、考试的范围和次数、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课外时间的占用等方面。

九年级的新课一般在11月底或12月初结束。我们的复习教学按依考点复习、专题复习、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三个阶段进行。

按考点复习。年前按考点复习, 一般复习完七年级上册的内容, 即地理知识部分。到第二个学期的5月初, 我们基本将全部考点 (包括思品部分) 复习完。在这一阶段, 为了强化基础知识, 备课组成员会分工按考点出一张16开纸的填空题, 让学生进行过关 (80分以上) 训练, 并对后进生进行督促完成。每复习完一个章节, 如地理、历史、法律、国情等, 就分别由教师把学生平时易混淆的人物、地点、时间、事件以及易写错的字词打印出来, 供学生复习。这一举措非常好, 加强了学生的薄弱环节。

专题复习, 就是按政治、经济、文化 (包括科技) 、生态、外交、军事等方面, 从古代、近代、现代的不同时期进行整理复习。由于许多内容与第一轮复习有重复, 所以一般用1周多时间 (不超过8节课) 就可结束。

热点和重点汇合复习, 就是运用热点材料, 通过设问, 检测相关的重要考点的知识。为了与时俱进, 突出重点, 我们每位教师还要分工对专题内容进行补充, 然后出一份占16开纸大小的材料题。

由于要考到乡土知识, 所以我们会整理一份乡土知识及其练习。

综上所述, 第一阶段注重基础与系统, 第二阶段体现专题全面, 第三阶段紧扣社会热点、学生关注点与课标重点。最后一周回归到考点的主干知识。考点的不同要求则是三个阶段的复习方向。

对于集体备课, 经过预先通知, 在个人认真备课的基础上进行。每周1次, 备2小时左右, 有人主讲。不同的复习阶段, 集体备课的内容是有区别的。第一阶段是备对考点的解读、重难点的确定和易混点的区分, 并提供课件, 集体修改填空题。第二阶段主要讨论专题内容是否全面、系统、科学。第三阶段备各项热点涉及的重要知识点、补充的材料和练习是否重要、设问是否合理, 经修改后, 再印发给学生。

复习阶段的备课, 既要重读教科书, 又要阅读2本以上复习用书, 再根据学情进行纸质备课。对其他教师会提供相关课件, 我们都要根据教学设计进行取舍和调整, 使两者相一致, 并争取一情境多利用。

考试的范围和次数。九年级刚开始本学科用不着进行暑期作业情况检测。因为复习本学科的知识容易忘记。九年级的寒假过后, 检测小范围的难点内容即可。平时按章节进行检测。中考采用开卷考试, 但平时采用闭卷考较好, 旨在让学生巩固知识, 学会准确表述。然而在距中考一个半月, 可采用开卷考试, 旨在让学生适应。命制试题先以个人单独进行为好, 旨在培养教师命题能力和减少客观上带来的命题教师考前复习的意向性, 从而更利于发现师生在教与学中存在的问题, 也有利于减轻教师经常参与命题的负担。而到中考前的几次考试, 则发挥集体智慧共同命制。

对外来复习资料的运用。一是复习用书, 我们选用一本, 对其中的练习进行取舍。二是外来的试卷, 我们备课组让每位教师从两份试卷中选取好题拼成一份, 然后印给学生训练。这既分担了任务, 又共享了校外较好的试题资源。

对课外时间的占用。我们一度由于复习的内容多, 课时紧, 因此许多练习要放到课外完成和讲评 (一般在晚自修讲评) 。这样势必会占用学生的自学时间。其实我们这门学科平时却不需多占用课外时间, 在临近中考的一个半月, 倒需要年级组给历史学科增加一定的时间。

时政宣讲的安排功过参半。九年级一开始每周讲一次实无必要, 因为历史内容很难与时政相结合 (假如先上思品内容是可结合的) 。进入总复习后, 分工让教师提供时政材料, 大家补充和共享, 可以作材料题的背景材料, 有可取之处。将上一年11月 (我市这样规定) 到当年4月期间较重要的时政内容印发给学生, 是需要的。

任课教师自身也有科学管理的问题。例如自修课、晚读和晨读要在黑板上明确内容和要求;要发挥科代表、小组长的作用, 交作业前要检查, 要及时催交拖拉的同学完成等;要争取班主任的配合, 例如晚自修前或上课前或在中间段, 建议班主任来教室巡查, 这样学生容易及时静下来等。

二、关于有效教学的实践

所谓有效教学则体现在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认真有效的备课、中心与主导关系的把握、课标考点的合理解读、讲解和练习内容的正确取舍、基础与能力的恰当掌握、较为合理的教学评价等方面。

一是关于复习课教学模式。有的采用学案教学法, 即备课组教师重新编印练习, 学生做后, 发现问题先在小组内解决, 如果解决不了就提到班内解决。我觉得此模式有时可采用, 但常用会消耗教师因编题而花费过多精力, 会造成资源浪费。有的采用先师生共同解读课标和考点, 再让学生通过自学 (默读) , 然后提出有疑惑的问题和易混淆的问题, 最后先小组后全班予以解决。这种方法较好, 但也要灵活运用, 因为学生提的问题易偏、易宽泛、会超出难度, 常会导致拖堂。对此, 我会将学生的提问放置在重难点处, 并用恰当的情境材料让学生据此提问。这就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犹如给学生的提问设定了一个范围, 拴上一根线, 避免了所提的问题漫无边际。

二是关于对考点的解读。解读时, 我先让学生讲出“考试内容掌握程度的要求”———了解 (a) 或理解 (b) 或应用 (c) , 而且说出考点的“关键词”, 然后具体讨论可能涉及哪些问题。这里需着重强调的是, 并非“c”级要求所涉及的问题全是“应用”, 其中有的可能是“了解”, 有的可能是“理解”, 有的才是“应用”。对新增的考点更应关切。现列举如下:

考点21:理解“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出现的原因。

考试等级为b级;关键词有理解、原因。

涉及的具体问题及其认知过程, 见下表。

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涉及的主要问题认知过程

谥号、年号了解 (a) 列举史实运用 (c)

分析 (b) 和评价

太平盛世的时期识记 (a) 对现代的启示

表现或原因的异

太平盛世的表现识记 (a) 理解和分析 (b)

理解太平盛世出表现与原因之关

理解和分析 (b) 分析 (b)

重点:“理解三个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 尤其是‘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难点:“归纳太平盛世出现的原因 (包括共同原因) 并用史实加以说明;谈谈其对现代的影响”。

2013年衢州市中考有道选择题提到《汉书·食货志》:“京师之钱累巨万, 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 陈陈相因, 充溢露积于外, 至腐败不可食。”西汉时期出现这一局面的原因是 ()

A.政治上沿袭和完善了三省六部制

B.经济上重视农业生产

C.生产上使用新型灌溉工具———筒车

D.思想上“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本题直接考到的是西汉出现粮食富足的原因 (答案为B) , 但是也间接考到唐玄宗统治前期所使用的新型灌溉工具 (C) 。因为B、C两项概念容易混淆, C项明确了, 确定B项就不难。由此, 把三个太平盛世 (封建治世) 的原因作为重点, 方向是准确的。

三是关于对作业的布置、批改和教学评价。作业的布置都要作取舍, 如第三阶段时政热点与考点、重点汇合复习时, 仅做复习用书的选择题。至于作业的批改, 正常情况下全部批改, 对共性的问题进行讲评。对于作业问题严重的学生, 就把他叫到面前进行讲解。

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应以正面鼓励为主, 如实中肯地指出其错处, 帮助其纠正不足。考试过后, 我一般都会让学生填写“走向完美评价表”, 以利于学生准确发现问题, 有利于减少重复错误。

总之, 复习课应做到知识网络化, 表述准确简约化, 易混问题明晰化, 重难点情境化, 问题解决主体化。正确处理好讲与练、基础与能力、学为中心与教师主导的关系。

三、需要继续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关于考试范围、次数与课外时间的占用问题。对此, 学校教务处、年级组要进行宏观调控, 协调好本年级各备课组之间的关系。哪门学科多考或少考, 课外时间的多占或少占, 都要进行协调, 科学安排。

对于外面征订的资料 (作业和试卷) 也要进行剪裁拼凑。要布置给学生作业, 教师课前应先做, 以便对难题和易混淆的问题在课堂上适当渗透、分解。这能减轻学生解题的负担, 提高作业的正确率, 因而也间接减轻了教师自身的负担。

关于怎样对待文本 (主要为教材) 知识的问题。教材是学生学习的基础性资源, 基本概念、核心概念应理解, 主干知识要掌握。但要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遇到公认的权威性的学术问题或新表述, 要大胆采用。命制试题时, 应依据课程标准进行命题, 而不是仅依据某一版本的教科书的内容 (浙江省《考试说明》中有规定) 。这样, 才能引导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做到与时俱进。

关于资源共享。上、下届备课组的资源应共享。这会节省大量时间和精力。同备课组教师之间资源更应共享, 这样可发挥集体的智慧。

任课教师应重视本班的平均成绩, 但更应重视日常的教学工作, 更应透过分数发现问题并予以解决。对问题严重的后进生, 要靠每天的教育、辅导、督促工作, 并争取班主任、相关同学、家长和亲友的配合。

篇9:中考历史复习教学策略 

一、转化观念,端正复习态度

2009年南宁市历史中考仍然采用开卷考试的形式,体现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考核要求,这种考试不是打开课本照抄照搬书上的知识点,简单地罗列知识点就可以了,而是通过显性知识透视其隐性联系,它需要以基础知识为载体,将知识和能力相融合,强调学以致用,通过联想和迁移,对固有知识体系进行重新整合,在新的情境下获取有效信息,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所以,开卷试题并不是学生想象的那么简单。有很多同学认为,开卷考试,只要翻书,就可以轻松过关,在复习时过于自信和轻松,对于必须牢记的内容不能有效、准确记忆,导致考试中答题速度慢,浪费大量时间。历史开卷的试题虽然都能在教材中找到其“源”,但许多试题需参阅几个知识点,且需要综合、分析、判断后,才能确定正确答案。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端正复习态度,重视开卷考试。

二、全方位复习.落实好基础

俗话说“基础硬,万年牢”,在历史的复习中,掌握好基础知识是取得优异成绩的根本保证。所谓基础知识,就是在历史上起过重大作用,具有重要影响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历史概念、历史结论,以及各课的引言、插图、表格等等。南宁市历史中考命题要求题目70%为基础题,20%为稍难题,10%为较难题。所有的难度题也都是以基础知识和重点知识为支撑的。抓好基础,非常重要,这是复习的重要目标。

基础复习应该以课、章节、单元为单位,依照课程标准的要求,系统梳理基础知识,强化知识点和考点,夯实基础,突出重点,理清基本线索,构建知识体系,使古今中外的知识要点前后贯串,凸显史实之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可以事半功倍地掌握基础知识的迁移整合。

三、挖掘知识。体现时代精神,关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

纵观近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无不体现了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和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现实热点包含了与教材主干知识有关的最近时期发生的世界突发事件、中国社会的热点和焦点问题、中外重大周年事件以及涉及我们身边的生活的事件等,热点知识具有时代感强、考查频率高等特点,所以对于人类所面临和关心的现实、重大社会问题,事关人类的生存环境和未来发展、事关党和国家工作重点与国家利益的问题等都可作为热点加以复习。例如,2009年周年纪念大事有:(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2)五四运动90周年。(3)中美建交30周年。(4)澳门回归10周年。(5)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大危机80周年。(6)法国大革命220周年。(7)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95周年。(8)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70周年……

复习时,要引导学生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重视历史古为今用的史鉴作用,做到学以致用,能联系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归纳、分析、比较,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四、重视三个维度的掌握

历史中考的命题是以课程标准为依据的,课程标准包含三个维度的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历史,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还要通过学习过程的体验,逐步形成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用各种形式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客观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能力。其核心是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的问题,培养历史思维。

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墙养与考查,是历史中考命题的一个突出特点。对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要求,大致可以归纳为:对国家、对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为国家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民主与法制意识。学习吸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其考核的方式往往是谈看法、启示、启发、感想、感悟等。

五、题型基本固定,答题方式改变

2009年南宁市历史中考的题型仍然是单项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没有太大的变化。但是今年历史中考从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水平出发,考察的内容和跨度相对扩大,难度相对增加。今年南宁市中考采用统一答题纸、微机阅卷,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初中生第一次应用,估计很多学生不太适应,有可能涂写选择题答案无效,或者文字题答题答错位置,或者答题超出边框,这些都会严重影响学生的考试成绩,因此需要教师提前对学生进行训练,做到有备无患。

六、切合实际。有计划地复习

建议分四轮复习:

第一轮:逐点过关,夯实基础。复习时要注意按照《课程标准》对各考点的要求,对照教材相应内容,把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做到有主有次、有轻有重、有的放矢。

第二轮:专题复习,突破基础。第二轮复习是在第一轮复习逐个考点充分掌握的基础上进行专题归类的复习,通过比较对照、纵横联系,将零散的知识形成完整、清晰、有序的知识网络。把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等方面的知识相联系,这是“横”的联系;把同类的重大历史事件以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为纲将因果、上下、前后联系起来,使其系统化,这是“纵”的联系。中国近现代史部分的专题有:(1)民族危机与抗争。(2)民族探索与复兴。包含红色革命的探索、抗日战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改革开放等考点。世界近现代史的专题有:(1)两次世界大战及国际关系的调整。涉及的考点有一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德日法西斯化、二战、美苏冷战、多极化趋势等。(2)走向统一的欧洲。涉及的考点有欧共体、欧盟组织。(3)历史上的改革。涉及的考点有中国改革开放、苏俄的新经济政策、美国罗斯福新政。(4)美国简史。涉及的考点有华盛顿体系、罗斯福新政、二战后美国经济的发展、冷战、美国霸权政策等。(5)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涉及的考点有俄国十月革命、苏俄新经济政策、斯大林模式、东欧社会主义国家改革、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建设。

第三轮:精讲多练,发散思维。教师要指导学生在答题时注意以下几点:(1)认真审题。要审题型、审设问、审关键词、审时间,以此确定解答思路和答题方法。(2)规范答题。要注意答题规范,要记住几点:一是要点序号化;二是答案规范化;三是内容重点化。(3)据分答题。根据分值巧妙分解题目,例如有的题目是5分,实际上刚好有5个得分点。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中考历史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反思中考历史复习06-28

中考历史教学工作总结05-21

历史中考07-31

潍坊中考历史09-21

历史中考试卷06-02

广东中考历史06-02

历史中考热点06-03

深圳中考历史06-03

中考历史热点06-03

历史中考复习06-03

上一篇:卡特教练 观后感下一篇:关于申请危房改建的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