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关系恶化

2022-09-09

第一篇:中国新加坡关系恶化

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及对策

如今,医患关系并不和谐。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不断改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然而,传统的医患关系却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医患关系紧张已经成为我国现阶段社会不争的事实。医生与患者本应并肩作战,对抗病魔,如今却站在了对立面上。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医疗纠纷明显增多,严重影响了医疗机构的正常秩序,甚至出现患者及其家属打砸医院,围攻、殴打甚至杀害医务人员的恶性事件。医患关系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众所周知,良好的医患关系对于社会的稳定有很大的作用。只有和谐,完美的医患关系,才能获得更好的医疗效果,达到医护人员和患者共同追求的目标。医患关系的良好与稳定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也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不可避免的一个重大问题,只有解决好这一问题,才能使国家继续繁荣稳定地向前发展,才能使人民更加安居乐业。所以,鉴于现今 的医患关系仍然紧张与恶化的形势,国家各部门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缓解这种持续存在的关系,然而效果却并不理想。所以,我们有理由继续认清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并找出相应的切实可行的对策,来使得医患之间重新获得一种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从而获得良好的医疗效果,这也是大家的共同期待。

医患关系的现状可以用这样一组数据来说明:

有报道,“医患纠纷数量每年以 20%到 30%的速度递增”“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对全国 270 家医院的调查显示:73.33%的医院发生过病人及家属殴打、威胁、辱骂医务人员;76.67%的医院发生过患者及家属在诊疗结束后拒绝出院且不交纳住院费用。

据中国医师协会2009年对114家医院进行的调查显示,每家医院平均每年发生医疗纠纷22起,发生打砸事件2件,打伤医师2人,平均每起医疗纠纷赔付金额10.81万元,患者和家属打砸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等恶性事件在各地时有发生。中国医师协会“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师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护,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的分别达到47.35%和13.28%,很多医生对自己的执业环境感到不安,有的甚至恐惧。暨南大学的一项研究则表明,在接受调查的8000余名医务人员中,有65%曾遭受过不同程度的心理和躯体的伤害。

下面就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及对策进行详细地分析。 1. 医患关系恶化的成因: 1.1医院方面 1.1.1医院内部改革滞后。虽然经过10多年的努力,医疗卫生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卫生机构的活力不断增强,医院的硬件建设、诊疗技术、服务能力、管理水平有了很大的改善和提高,医疗卫生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但医疗卫生机构内部的改革始终没有较大的突破和进展,大多数医院还缺乏根据市场和社会需求调整内部结构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没有形成有效的自我约束和自我激励机制,服务质量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需要。

1.1.2医院扩张的负面影响目前,我国城市的一些大、中型医院存在扩张的趋势。这些医院包括医科大学的附属及教学医院、省市级医院,聚集了众多高水平的人才,拥有名目繁多的高新技术、设备,进行床位设置、服务项目的扩张,有的甚至组建医疗集团。而医院扩张所需资金政府补贴很少,一般由银行贷款而来,医院必须通过业务收入偿还贷款。这也成为医疗费用上涨过快的原因。医疗费用上涨过快,加重了人民群众看病的负担。而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得不到最有效解决是我国医患关系恶化的一大背景。

1.1.3医院重程序服务、轻人文关怀。有关调查表明,医患关系紧张引发的医疗纠纷,40.0%与医护人员缺乏爱心、责任心、同情心有关。医院只重视医疗程序服务,注重患者躯体疾病的治疗,忽视了患者的权利和心理需求,对医疗环境缺乏人性化建设,对患者缺乏人文关怀,导致医疗效果不尽人意时,患者迁怒于医护人员,出现医患关系紧张

1.1.4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尚待提高。我国医务人员队伍职业道德和法律l意识总体来说是好的。他们具有崇高的奉献精神和强烈的事业心,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贡献。但也存在一些害群之马。这些人服务意识淡漠,道德品质低下,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忽视患者权益,开大处方、过度医疗,浪费患者有限的医疗费用;收受“红包”、药品和器械销售回扣,严重影响了医务人员的整体形象,导致患者产生怨愤和不满。

1.1.5在医疗服务中引入市场机制。我国医疗服务的现状是患者交费,医院提供诊疗服务。因此,医疗市场在我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国目前的医疗市场是一种特殊的、不完整的市场,医疗服务并不完全受市场调节,医疗服务的价格范围受政府调控。虽然市场化可能会吸引更多的资金进入医疗服务领域,可以通过市场经济更加合理地配置紧缺的医疗卫生资源,让医疗机构通过竞争提高服务质量,但是这种医疗服务市场化的趋势容易导致医患关系的紧张。首先,市场化使医疗服务失去公平性。20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91个成员国的卫生系统分3个方面进行了绩效评估,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排列在188位,即倒数第4位,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之一。其次,医疗服务市场化使医疗机构遵循效率原则,以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忽视了对社会服务公益性质的体现。医疗服务是卖方市场,需求变化的弹性小,价格不是通过供求关系和充分竞争形成,很容易出现供方诱导的需求。在医疗服务市场化的运作中,政府关心的是社会效益,但政府的补贴却逐年减少。因此,医院首先关心的是经济效益,表现在强化经济目标、弱化质量目标,导致开大处方、滥检查、乱收费等惟利是图的不良行为。由于政府与医疗机构两者的着眼点不同,如果不充分认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性,就会出现2个目标的背离,导致医患关系紧张。

1.2患者方面

1.2.1随着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患者对自身健康状况的关注度不断增加,同时对提供服务方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水平和医疗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甚至有人错误地提出:活人进了医院就不能死了出去,把医院当成了能包治百病、起死回生、只生不死的仙境,这无疑是不现实的。

1.2.2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医疗保障制度建设滞后患者医疗费用负担过重是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目前,医疗费用居高是我国各地的普遍现象。有资料显示,近5年来,人均门诊和住院费用平均以每年分别增长13.0%和11.0%的速度上升,明显高于人们的收入增长幅度。我国总医疗费用连年上升,而公共卫生投入所占财政支出的比例却连年下降。这导致患者个人承担的医疗费用不断增加。1980年,居民卫生支出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是23.0%,到2000年,已上升到60.6%;而同时期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是30.0%,其他发展中国家是42.8%,最不发达国家是40.7%。患者看不起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屡见不鲜。在这种情况下,患者会对医疗费用斤斤计较,一旦治疗效果达不到他们的期望值,就会引发医患纠纷

1.3医患双方

1.3.1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结果认识和要求存在差异由于医患双方专业分工、知识背景及各自权益的不同,面对同一个有争议的诊疗结果,就存在归因的认识与动机的偏差。医方的角色意识形成的主导思维是:是否符合专业标准,是否是疾病的演变趋势,是否是技术水平与设备性能的问题。而患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权益是否受损,医方是否有责任,怎样才能获得最大补偿。医方从专业角度归因为正常的诊疗结果,患方可能归因为医方的诊疗失误或者医疗事故,片面追究医方的责任。比如,对国际上公认的医疗确诊率为70.0%,急诊抢救成功率为75.0%的经验标准,患者可以接受医疗行为的总体成功概率,但对于发生在自身的不理想结果却不能理性接受,甚至反应强烈,以致引发医患矛盾

1.3.2医患沟通尚未规范化、制度化。医患沟通能使医疗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可以增加患者对医务人员的信任和理解,并能取得患者最大限度的配合,从而避免纠纷的发生。以云南省昆明市延安医院为例,2004~2005年共发生医疗纠纷35起,其中因为医患沟通不当导致18起,这充分说明医患沟通对医疗纠纷的重要影响。但目前我国很多医院,医患沟通还未规范化、制度化,致使医护人员在沟通中缺乏必要的方法,未掌握沟通的技巧,很容易出现沟通不当的情况,引发医患之间的矛盾。 1.4社会方面

1.4.1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从法律角度看,医患关系属于民事法律关系,医患关系由民事法律规范所调整。医学科学是专门研究人类健康的科学,研究的对象是人,医学实践中任何失败都会给患者造成痛苦,甚至死亡。中国著名外科教授吴阶平曾说:“医学的进步是用无数患者的痛苦和牺牲换来的。”因此,对于医学这种高风险的职业活动,必须用法律、法规进行规范。在出现问题时,医患双方才能够依据法律、法规理智处理。但是,目前,尽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医疗体制改革在不断深化,有关医疗卫生保健的法律、法规却并不十分完善,尤其是规范医患关系方面的法律、法规以及规定还远不健全。目前,我国还没有专门的医事法,对医疗是否是一种消费以及医疗服务的性质等基本问题缺乏明确的法律界定,对医疗行为中经常面对的知情同意权的法定主体序位和履行告示的范围、标准、要求、界定与医疗特权的范围、免责等问题都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款和相关的司法解释。对医疗纠纷的法律规定不够明确,导致在处理医疗纠纷时没有明确的法律依据,不少医疗纠纷以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法律依据,忽视了医疗行为的特殊性、复杂性、高风险性。这是导致医患关系恶化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卫生、治安等方面立法的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医患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医疗纠纷处理难度加大。例如对于”医闹”问题,虽然也有卫生部和公安部的联合发文,但其可操作性、震慑力和执行力度等还远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上,我国虽于2002年就由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几千元的鉴定费以及鉴定费该由谁支付的问题,马上就成了医疗纠纷协调解决的第一个争议。倘若意见不一,个别患者则有可能寻求其他非法甚至是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矛盾。

1.4.2卫生资源分配不公国家统计局对城市居民的跟踪调查结果显示,中国城镇家庭年平均收入的最高与最低的差距从1981年的2倍增加到1998年的4.5倍。差距扩大的速度之快说明我国城镇居民的收入格局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意味着社会财富日益向高收入者集中,两极分化日趋加大。社会财富分配的差异造成了居民社会地位的差异,也因此产生了医疗消费的不公平。某地区13家医院的一项调查显示,1997~2001年门诊诊疗的费用人次比指数,厅局级干部为2.397,最高达2.997;而一般干部仅为0.751,最高仅为0.869。差距之大超过了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由此引发了人们对社会公平性的质疑。1991年武汉市的一项调查显示,75.0%的市民认为自己处于一个不公平的社会当中。贫困阶层面对疾病时,难免情绪处于负性状态,心理失衡,以致稍有不满,就容易引起医患之间的冲突。因此,因社会财富分配的差距造成的医疗资源的分配不公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催化剂

1.4.3医患关系调控主体不到位医患关系调控主体是政府,但需要明确具体的执行者。目前,有资格成为调控主要执行者的是各级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但是,这些部门仍然在扮演“办医”的角色,与医疗机构存在着过于紧密的利益关系,尚未进入代表社会比较中立的“管医”的角色,因而很难进行公正的调解与平衡。患者认为医疗行政主管部门与医疗机构是老子和儿子的关系,因而他们在寻求公道时不去找卫生行政主管部门,而是诉诸法律、新闻媒体,或者直接到政府上访。此外,调控缺乏有效机制是医患关系利益失调的又一重要原因。有效的调控机制应该是他律与自律的结合、法律与道德的联手,而我国目前则是法律与道德各自为政,致使调控的实效性大打折扣。

1.4.3医疗保障不足,资源分布不合理。一份统计资料表明,美国医疗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4.7%,中国的医疗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中国国家卫生投入占世界卫生投入的1%,却服务了占世界总数22%的人口。当前,我国公立医院一方面要承担起社会公益事业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的财政投入却严重不足。由此导致许多公立医院通过增加服务手段来增加经济收益,以维护运行和发展,从而使公立医院公益性质淡化,医患关系紧张,形成恶性循环。同时,在另一层面上导致整体医疗资源不足,分布不尽合理。二是法制不健全,医患沟通渠道不畅。由于卫生、治安等方面立法的相对滞后,直接导致医患双方权利义务不对等,医疗纠纷处理难度加大。例如对于“医闹”问题,虽然也有卫生部和公安部的联合发文,但其可操作性、震慑力和执行力度等还远远没有达到实际工作的需要。在患者申诉和维护权益渠道上,我国虽于2002年就由国务院颁布了新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但发生医疗事故之后,几千元的鉴定费以及鉴定费该由谁支付的问题,马上就成了医疗纠纷协调解决的第一个争议。倘若意见不一,个别患者则有可能寻求其他非法甚至是暴力手段解决问题,导致医患关系矛盾

1.4.4部分新闻媒体不实报道加剧医患双方关系紧张。部分新闻媒体对医疗纠纷过激的报道,带有明显的感情色彩,往往只听患方一面之词,为了获得新闻卖点,追求新闻效应,不去认真核实。医护人员成了患者的“敌人”和法庭上的被告,医方的正常工作秩序、合法权利没有得到应有的尊重。很多媒体对医疗机构工作的评价并没有考虑到医疗服务的特殊性、不确定性、高风险性,而只是把它当作一般的服务来理解,难免产生失实的报道,加剧了医患之间的矛盾,对医患关系的紧张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2.医患关系的对策

2.1医院方面

2.1.1加强医院管理,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 合理的规章制度是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科学方法。要使医护人员在医疗服务中严格按规章制度办事,医疗机构必须定期检查、督促,加大对医疗质量的监控力度。例如,昆明市延安医院出台了持续专业教育及培训制度、临床督导制度、 临床审核及质量保证制度、医疗风险事件申报制度、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制度、医疗风险保险制度等。这些制度的建立,涵盖了医院工作的各个方面,保证了医护人员的业务技术、整体素质能够持续提高,保证了医疗质量,坚持了以患者为中心的工作导向,降低了医疗纠纷的发生率,对改善医患关系起到积极作用。

2.1.2理性发展医院,避免盲目扩张导致患者经济负担加重 大、中型医院的快速扩张,使本来就不合理的卫生资源的配置更加失衡,导致医疗资源在层次布局上向高端服务集中、向高购买力的地区集中,从而使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大大降低,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无法彻底改变。因此,2006年全国卫生工作会议提出解决人民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的措施:大力发展社区和农村医疗。这就为医院的盲目扩张敲响了警钟。大、中型医院应该理性制订发展规划,避免不切实际的扩张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应降低医疗费用,从而改善医患关系。

2.1.3加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升医护人员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准 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及医疗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建立以患者为中心的医疗模式,已成为我国医疗单位的共识。 这一模式的建立需要医护人员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是现代医院管理的当务之急。必须使医护人员树立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的理念,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同情心,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注重患者的心理及情感需求,让患者体会到医护人员的真诚关怀,从而促进医患关系的融洽和协调,建立良好的医患沟通基础。此外,医护人员要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医疗技能,更新知识、扩大知识面,培养良好的自制力和承受能力、 理解能力及社交能力,全面提升道德水准和文化素养。这对改善医患关系将产生积极作用。

2.1.4打造优质高效诚信医院。各级医疗卫生单位作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面对患者,并为患者提供服务,因此在构建和谐医患关系方面承担着重大职责。首先,各级医疗机构要认真实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坚持以人为本,端正办院思想,坚持社会效益优先,努力打造诚信医院品牌。其次,我们应采取各种有效措施,狠抓医德医风和行业作风建设,切实从群众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严格执行国家药品价格政策和医疗服务收费标准,坚持抗生素分线使用规定,加大违纪违法事件的惩处力度,严禁红包、回扣、提成等丑恶现象。大力加强科研教学,鼓励学习培训,提倡技术创新,提高医疗质量,塑造良好技术形象。再次,要提高服务意识,提升服务档次。在这方面,移动公司、肯德基等国有和私营服 务型企业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如服务理念、服务意 识、服务措施等等。我们可以巧为借用、融会贯通,联系医院和患者实际,以患者需要为出发点,通过出台看得见、摸得着的服务举措,让病人切实感受到医院服务的温馨与周到。最后,在国家医疗资源紧张状况逐步缓解的情况下,各医疗卫生机构特别是各级医院,要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将工作重心由疾病诊治逐渐向健康指导、心理咨询和预防保健等方面延伸,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健康服务需求。

2.2患者方面

2.2.1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力度,逐步缩小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结果的认识差异 医患双方对医疗结果认识的差异取决于双方专业知识差异。医患双方信息的不对称,致使患者对医疗结果的期望高于实际情况。因此,加大卫生科普知识宣传力度,让广大患者了解一定的疾病发生、发展规律以及诊疗常识,对缩小医患双方对医疗服务结果的认识差异有重要意义。

2.2.2严格执行收费制度,明码标价,合理收费,增加收费价格的透明度,减轻患者负担,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手段。

2.3医患双方

2.3.1重建医患之间的诚信关系 医患双方缺乏诚信,损害了双方的利益,也使本来就矛盾重重的医患关系更加紧张。因此,重建医患双方的诚信,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措施。医方要加强职业道德建设, 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水平,改善就医环境,适当降低医疗费用;患方应该对自身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积极配合医方开展诊疗活动,充分信任医护人员,不隐瞒病情或故意刁难医护人员,并遵守医院的规章制度,尊重医护人员和他们付出的辛勤劳动。

2.3.2建立规范化、人文化的医患沟通机制 医患沟通的种类和形式多种多样,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包括情感、语言、姿势、行为等方式,可以与患者沟通,也可以与患者家属、朋友、同事等沟通。好的医患沟通应该是规范化、人文化的沟通。因此,应建立医患沟通的相关制度,让医患沟通有章可循,通过医务人员与患者及时、恰当的沟通,让患者充分理解医务人员,也让医务人员及时了解患者的各种需求,者之间建立一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的良好关系。此外,应充分尊重患者的权利,履行告知义务,完善各种知情同意书,使医患沟通文字化、痕迹化。良好的医患沟通可以缓解医患之间的紧张状态,促进医患关系和谐化

2.4社会因素

2.4.1保证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增加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 《阿拉木图宣言》指出:“政府对其人民的健康负有责任。”《发展医疗卫生事业,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贡献》中指出,政府承担公共卫生和维护居民健康权益的责任不能变。因此,随着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政府应该适当增加公共卫生财政支出,减轻公民个人医疗费用的负担,让广大患者看得起病,同时兼顾医院的发展和医护人员的利益。国家加大了对医药卫生事业的投入,才能避免医患双方在医疗费用上发生过多纠纷,从而减少医患矛盾。 国家保证了对医疗机构的投入,医院就能把主要精力放在医疗质量的提高上,才能充分体现卫生服务的公益性和公平性。

2.4.2完善医疗服务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医疗服务法律、法规建设,制定科学、系统、操作性强的卫生法律、法规,使医疗行为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提高医患双方的法制观念,使双方在具体的医疗活动中懂得利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同时更为理性地看待医疗活动。

2.4.3医疗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转变角色 在21世纪初期,我国政府应该完成卫生行政主管部门由“办医人”到“管医人”的角色转变,必须代表社会整体健康和社会公正,为医患双方充当裁判和法官,当医患双方利益出现冲突时,可以公正地进行调解与平衡。

2.4.5加大对新闻媒体的监督力度,使媒体理性传播 在我国,医患矛盾将会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突出,医患关系的调整与改善也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苦的过程。因此,传媒应对此有理性的认识,要用平和的态度去面对,客观报道。国家宣传部门应该加大对媒体的监督力度,让媒体遵循职业道德规范,实事求是地做好新闻报道,不应将少数医护人员的不良行为放大为整个医疗队伍的风气,应重在疏导而不是火上浇油;要站在公正、全面的立场上,对医疗纠纷与冲突进行客观报道与评论,从而成为医务人员和患者沟通的桥梁。

结语:

医患关系的改善,对国家的稳步发展,人民幸福生活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它的改善有赖于医疗机构主体自身的完善;公众道德水平的提升;国家加大卫生行政管理力度,加快医疗改革,合理对医疗机构进行财政补偿;有赖于法律、法规的完善,教育的普及与提高,媒体的理性传播等等。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战略任务,和谐的医患关系作为发展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社会大局稳定、百姓安居乐业、医院健康发展、诊疗环境改善和医疗技术水平的整体提高。通过对医患关系成因的分析,我们也得到了相应的对策。医院的制度不完善可以进一步完善制度,患者的知识不足思想片面可以加强宣传教育,医患沟通有问题可以改善沟通,立法不足、政府投入不够、社会医疗体制不健全,均可有相应政策。然而,构建健康和谐的医患关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高度重视,常抓不懈,做构建健康和谐医患关系的有力推动者,让百姓得到实惠,努力实现和谐医患关系和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良性互动循环,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增砖添瓦。相信经过长时间的不懈努力,我国的医疗事业一定会更加规范,更加公平,医患关系一定会更加和谐。

第二篇: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 建设美丽中国

摘要:11月8日,第十八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京隆重开幕,胡锦涛同志总结了过去5年的工作和党的十三届三中全会以来基本经验,并对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近年来,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不断加剧。胡锦涛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重点抓好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二是要全面促进资源节约;三是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四是要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关键词:十八大胡锦涛生态环境

地球是人类惟一的家园,在茫茫的宇宙中,除了地球之外,目前尚未发现其他适合人类生存的星球.地球是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惟一家园.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生产与生活的基本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应该做的事。近年来,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破坏问题的加剧,政府,个人对生态环境关注程度的也日益加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以良性生态平衡能力为基础,不能由于经济发展而威胁到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我们必须在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之间,寻求合理的动态平衡临界点,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持续、协调发展。

目前我国生态环境形势依然严峻: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沙尘暴危害严重。水土流失严重,江河断流、湖泊萎缩现象加剧;生态功能不断衰退,生态安全受到威胁。水源涵养功能退化,防沙治沙功能减弱;农业和农村面源污染严重,食品安全问题日益突出;有害外来物种入侵,生物多样性锐减,遗传资源丧失,生物资源破坏形势不容乐观。

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如此严峻,主要是由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造成的,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传统的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仍未根本转变。同时重开发轻保护、重建设轻管护的思想仍普遍存在,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利益的现象在一些地区依然严重,经济快速增长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因而生态环境建设中边治理边破坏、点上治理面上破坏的现象经常发生,治理赶不上破坏的问题仍很突出。此外,生态保护管理体制不顺、机制不健全、法制不完善、基础薄弱、力量不足也是重要原因。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必须坚持以下四项基本原则:

一是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环境建设并举。坚持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彻底扭转一些地区边建设边破坏的被动局面。 二是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并重。充分考虑区域和流域环境污染与生态环境破坏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统一规划,把城乡污染防治与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 三是坚持统筹

兼顾,综合决策,合理开发。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经济发展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做到近期与长远统

一、局部与全局兼顾,绝不允许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眼前和局部的经济利益。 四是坚持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恢复,谁使用谁付费制度。要明确生态环境保护的权、责、利,充分运用法律等手段保护生态环境。

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从源头上扭转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为实现这一目标需从以下四个方面出发:

一、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

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推动各地区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农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二、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支持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加强水源地保用水总量管理,建设节水型社会。严守耕地保护红线,严格土地用途管制。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合理开发。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过程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

三、 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推进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以解决损害群众健康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强化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四、 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

完善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水资源管理制度、环境保护制度。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税费改革,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体现生态价值和代际补偿的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加强环境监管,健全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追究制度和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是通过生态环境保护,遏制生态环境破坏,减轻自然灾害的危害;促进自然资源的合理、科学利用,实现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维护国家生态环境安全,确保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近期目标是到2010年,基本遏制生态环境破坏趋势。建设一批生态功能保护区,力争使长江、黄河等大江大河的源头区,长江、松花江流域和西南、西北地区的重要湖泊、湿地,西北重要的绿洲,水土保持重点预防保护区及重点监督区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功能得到保护与恢复;在切实抓好现有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的同时,抓紧建设一批新的自然保护区,使各类良好自然生态系统及重要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建立、健全生态环境保护监管体系,使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得到有效执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各类开发活动严格按规划进行,生态环境破坏恢复率有较大幅度提高;加强生态示范区和生态农业县建设,全国部分县(市、区)基本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远期目标是到2030年,全面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使重要生态功能区、物种丰富区和重点资源开发区的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各大水系的一级支流源头区和国家重点保护湿地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部分重要生态系统得到重建与恢复;全国50%的县(市、区)实现秀美山川、自然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30%以上的城市达到生态城市和园林城市标准。到2050年,力争全国生态环境得到全面改善,实现城乡环境清洁和自然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全国大部分地区实现秀美山川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卢风,刘湘溶主编,现代发展观与环境伦理[M].河北大学出版社.

[2]胡星斗,中国的生态环境危机及分析 .

文章以十八大为基础,以生态环境的现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的原因——如何保护生态环境为线索。

第三篇:新加坡工会与政府关系刍议

新加坡是一个工业国家,城市居民为100%,工会是新加坡最大的社会团体,人民行动 党与工会的关系成为人民行动党执政机制的重要内容。

一、工会角色的转变

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是得益于工会的支持才逐渐登上政治舞台并开始执政。1961年, 随着人民行动党内激进派和温和派的分裂,工人也分别追随两个工会组织,一个是亲激 进派的“新加坡职工联合会”(简称沙都),一个是亲温和派的“全国职工总会”(简称 职总)。随着人民行动党执政地位的逐渐稳固,沙都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1963年11月 ,沙都申请注册被拒绝,失去了在新加坡的合法存在,再加上沙都集团的高阶层领袖被 拘留,以及1962和1963年间许多附属的工会被吊销注册,造成了激进派职工运动的崩溃 ,许多以前隶属于沙都的工团以及被吊销注册工会的会员都转而加入职总。职总成为统 领全国工人运动的半官方组织。“新加坡李光耀总理的人民行动党,原来是靠工会运动 起家的,并且,独立的第一年,工会就当了权。但是在新加坡脱离马来西亚之后,政府 觉得岛国担当不起劳工斗争,也担当不起劳工的涨价,因此,工会的权力就被削弱了。 ”新加坡工会权力及在新加坡政治体系中地位的衰减,经历了一个先政治功能被剥夺、 再到经济功能被弱化的过程。

人民行动党执政初期,“新加坡工会历来反政府的政治色彩已大为减弱,但仍保留着 传统工会的经济职能,如通过谈判维护工人的利益”(李一平、周宁《新加坡研究》第3 1页)。1968年以后,新加坡的工会运动已被行动党政府有效地控制,职总并被认为是行 动党组织体系内的一部分。李光耀政府特别赋予职工总工会特殊的地位和权利,透过职 工总会加强与各工会的联系,最终目的是希望工会能够支持人民行动党政府推动的政策 ,站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立场,与人民行动党协调合作。

目前,新加坡工会的职能已经大大转变,其传统的政治职能和经济职能已经不复存在 。而履行的新职能是与人民行动党配合,维护工业秩序,加强劳动纪律,抑制工资增长 ,成为政府与民众沟通的桥梁和纽带,成为政府政策推行的助推者。在新加坡,60%的 职工都参加了工会,职总的秘书长和副秘书长都是人民行动党的重要干部,吴作栋曾表 扬原内阁成员、后任职总副秘书长的林瑞生,称他在向工人解释我们面对的困难时“相 当坦率、积极和主动”。

近年来,工会也不再只是属于蓝领阶层的安全网,越来越多的执行级人员(俗称白领) 也希望能获得工会的保护。每个月加入全国职工总会的5000名新会员中,就有75%是执 行级人员。职总的42.4万会员中,超过10万人是执行级人员,占了总会员人数的近三成 。职总助理秘书长成汉通指出,过去几年经济不景气,有些公司重组,有些公司裁员, 许多工人包括执行级人员的饭碗都不保。同时,这些中层管理人员,夹在管理层和员工 之间,更需要工会的保障。此外,职总所提供的多种福利,例如职总平价合作社、超市 回扣、奖学金、助学金、娱乐设施等,也是吸引人们加入工会的原因。

二、人民行动党政府与工会关系的制度化

如果说人民行动党与工会的关系在取得政权的过程中和执政初期是依靠人民行动党领 导人的主观意念来调整的话,那么20世纪80年以来,随着新加坡法制的日益健全和工人 自主意识的增强,人民行动党政府逐渐建立了一套制度化的机制来调节政府与工会的关 系。

1、“三方协商”机制

新加坡的劳、资、政三方,即新加坡职工总会、新加坡雇主协会以及政府的关系中始 终贯彻“协商的精神”。“三方协商精神”是新加坡工业关系和谐的基础,三方通过协 商、调解或裁决等手段来解决日常的工业纠纷,从而保持了新加坡劳资关系的稳定。

这种协商机制在人民行动党执政以后就逐步建立,到1968年时,随着人民行动党对全 国政治局面的完全掌控,这个机制得以形成。全国职总于1968年4月发表文告称:“在 过去

一年来,新加坡职总比较注重促进劳资双方的良好关系。该总会在处理劳资关系及 要求加薪的问题上,比较关注前者的工作。职总与其他四十八个附属工会在过去一年来 ,已经不太注重改善工资及更多的工资以外的福利,他们比较关心改善劳资良好的关系 。”在1968年职总主持的五一劳动节庆祝大会上,职总主席号召工人“以牺牲及爱国的 精神去克服未来的难题,且全力支持政府维持政治、经济的安定”。全国工会评议会秘 书长对新加坡劳资政关系评述说:“在新加坡,大概所有劳工问题,都能在会议桌上, 根据劳工关系的法律、协调手续,而得到圆满的解决。”

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工人自觉意识的觉醒,人民行动党又加紧了对工会的控制。1 980年,为了加强人民行动党与工会的联系,成立了专门协调两者关系的“联络委员会 ”,人民行动党和工会各派4名代表参加,确保职工总会推行人民行动党政府的政策, 充当人民行动党和职工总会联系的桥梁。

自人民行动党执政以来,工人罢工逐渐销声匿迹,从1986年至今,工会就再没有行使 过罢工的权利,因为工业纠纷一般都能够通过协商而得以妥善解决。新加坡三方机制的 实际效果由此可见一斑。除了人民行动党政府对工人罢工行为严格的控制和严厉的打击 外,职总在其中也起了相当大的作用。政府与工会之间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使新加坡的 工人运动悄无声息,工人运动的减弱尽管对工人利益的保护不利,但对于新加坡的社会 稳定,减少社会动荡和经济发展在客观上起了重要作用。

2、互相渗透机制

所谓“互相渗透”机制,是指人民行动党和职总在领导层的人事安排互相交叉。人民 行动党执政以后,新加坡各基层工会绝大多数被收编进“职总”彀中。职总的大部分经 费要靠行动党政府拨付。人民行动党派出大批干部到职总工作,不少工会领导也被动员 进入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中工作。职总和人民行动党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共生的关系” ,工会在维护工业秩序,抑制工资增长,提高生产率,加强劳动纪律,宣传政府意向等 方面都与政府密切配合,所以有人称之为“政府的工会”。人民行动党党员有一半是新 加坡职总的会员。总之,新加坡工会通过三种途径参与国家决策:第一,通过执政党和工会交叉任职的 领袖来实现决策参与;第二,通过工会在国会中的议员来实现参政议政;第三,通过在 内阁任职的成员实行参政决策。工会在60多个官方机构中都有自己的代表,例如:全国 工资理事会、经济发展局、建屋发展局、中央公积金局以及人力资源部等机构中都有工 会代表。因此,凡涉及劳工利益的重要政策方针的制定和出台,工会都可以通过正式渠 道和规范机制实现参与。

3、法律机制

随着人民行动党在新加坡执政地位的绝对稳固,人民行动党政府逐渐运用法律手段来 调整劳资关系,而不希望工会过多地介入其中。完备的劳资关系法律体系保证了新加坡 劳资关系的和谐稳定。《雇佣法令》、《劳资关系法令》、《职工会法令》等一系列法 律法规,使雇员的基本劳动标准、劳资关系的处理原则以及工会的权利和活动都纳入了 法制轨道。《工业关系法》授予资方在招工、解雇、提升、任免等方面的权力,工会不 得参与其中。1972年,由政府、企业和工会代表组成的“全国工资理事会”成立,其职 责就是制订工资结构与工资增长的指导方针和总体规划。

这样,人民行动党及其政府通过三方协商、互相渗透和法律三种机制维持了劳、资和 政府三位一体的合作关系。

发稿 知识词典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京46~47D422工会工作孙景峰20052005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使工会组织体制建设面临新的 挑战:如投资多元化进一步冲击原有控股集团工会体制、劳务公司的发展给工会组建带 来难题、工会体制难以摆脱行政管理体制的依附性……对此,工会应适时调整工作

思路 ,创新工会组织体制,积极探索、培育、完善产业工会;强化地区工会组织建设;以“ 双重”管理模式探索工会组织体制创新,同时,进一步探索灵活多样的工会组织形式。具海根(Hagen Koo)著,2004年1月,《韩国工人——阶级形成的文化与政治》(Hagen Koo,2001,Korean Workers:The Culture and Politics of Class Formation),梁光 严、张静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滴石知识词典朱雅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bor Union And Government In Singapore

第四篇: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首届中国论坛致辞(双语)

分享到:

2013-12-02 10:41作者:来源:沪江字号:T|T

摘要:2013年11月13日,主题为“透析中国,蓄势待发”的新加坡管理大学首届中国论坛在新加坡举行,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梅雅诺致欢迎词。以下是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梅雅诺致辞全文。

Deputy Prime Minister and Minister for Finance, Mr Tharman Shanmugaratnam

Mr Ho Kwon Ping, SMU Chairman

His Excellency Duan Jielong, China’s Ambassador to Singapore

Our Keynote Speaker Professor Justin Lin and panel membersLadies and gentlemen

尊敬的新加坡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尚达曼先生 尊敬的新加坡管理大学董事会主席何光平先生 尊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驻新加坡共和国大使段洁龙阁下 尊敬的主讲人林毅夫先生和各位演讲者 各位演讲者和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

Good morning and a very warm welcome to the inaugural SMU China Forum.上午好!热烈欢迎各位参加新加坡管理大学(以下简称“新大”)首届中国论坛。

We are all aware that China’s emergence as a political heavyweight and an economic superpower has wide and

far-reaching implications. It is a country with a long history and many different faces. Change in China is taking place at

great speed.

众所周知,作为政治大国和经济强国,中国的崛起会对未来世界产生广泛和长远的影响。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多元性。中国正在经历着高速的变革。The new leadership of China is faced with a myriad of complex challenges. These include rapid urbanisation, maintaining social stability, strengthening the social safety net, narrowing the income gap, an ageing population, and restructuring its economy to sustain growth.

中国新的领导人面临着一系列复杂的挑战,包括快速的城镇化、维持社会稳定、加强社会安全、缩小贫富差距、人口老龄化、调整经济结构以保持可持续发展。

SMU China Forum

新大中国论坛

Against this backdrop, the SMU China Forum has been organised to provide business leaders, entrepreneurs,

policymakers and researchers with a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tegrated understanding of some of the influences and trends that are shaping China’s growth and development. It aims to enable participants of this Forum, as the theme suggests, to "Be China Ready," by coming together to share, discuss and debate ideas and issues about China that are current and relevant.在这种背景下,对于中国的成长与发展产生的影响和趋势,新大中国论坛会给商业领袖、企业家、政策决策者和研究人员一个更综合、完整的解读。如同论坛主题"透析中国,蓄势待发"所示,此论坛旨在让与会者在一起分享、讨论和辩论与中国现今发展相关的想法和问题。

With these objectives in mind, we have with us today a

stellar line-up of scholars and thought leaders who will share with us their valuable insights on various aspects of China. They are Professor Justin Lin from Peking University who was formerly the Senior Vice President and Chief Economist of the World Bank; Professor Peng Xizhe from Fudan University;

Professor Gan Li from Southwester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Ms Diana Tsui, Head of 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 & Diversity, KPMG China & CEO of KPMG Foundation; and Mr Lim Ming Yan, President and Group CEO of CapitaLand Limited.有了这些目标,我们今天将有一批学者和思想引领者,从多方面与我们分享他们对于中国的宝贵见解。他们是世界银行前高级副总裁和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教授林毅夫;复旦大学教授彭希哲;西南财经大学教授甘犁;毕马威会计事务所企业社会责任总监及毕马威慈善基金首席执行官徐丹女士;凯德集团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林明彦先生。

第五篇: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来源:新加坡三达膜集团有限公司-蓝伟光[2008-2-28]

前言

2007年4月,新加坡吴作栋资政与中国温家宝总理会晤时,正式提出中新合建“环保城”的构想。双方原则同意在中国选择一个水资源短缺的中小城市,或一个大城市的周边地区,借鉴新加坡的水务经验打造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中新“环保城”。值得指出的是,新加坡水务经验的核心是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膜技术是国际公认的二十一世纪绿色节能的高新技术,当今世界,全球变暖、能源短缺、水源紧张、环境污染,其控制与解决的方案无不与膜技术密切相关。新加坡通过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不但成功解决了自身的水源短缺问题,而且化危机为商机,从一个受马来西亚水供制约的岛国转化为国际瞩目的环球水务枢纽,向世界各地提供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解决方案,将其最大的劣势变成最大的优势。

可以大胆预测的是,随着开发的深入与应用的拓宽,膜技术在水质净化、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将会与计算机对人类生活所产生的影响相媲美。本文在总结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及其对中国的启示的基础上,提出了以膜技术为核心构建中新“环保城”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模型,供中国政府讨论决策时参考。

新加坡的水务经验

新加坡是一个国土面积仅有六百多平方公里的岛国,几乎所有的资源与产品都依赖进口。新加坡的水源原本根据建国前六十年代初期与马来西亚所签订的两份供水协议,由马来西亚柔佛州经新马长堤引入新加坡。

新马一衣带水,但多年来纷争不断,供水曾经是马国把握谈判主动权最为有力的筹码,也曾经是新加坡人最为难言的苦楚。笔者1985年厦门大学毕业后曾从事海洋环境与科学的研究工作数年,后到新加坡国立大学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在新加坡科技园创办三达膜,参与、见证了新加坡解决供水危机的规划、发展与实施的过程。

鉴此,笔者就新加坡如何通过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化解水供危机,并催生一个巨大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环保与水务产业的经验总结为如下六点:

1、战略先行、国家主导

新马水供纠纷促使新加坡把水源问题当作国家战略予以优先考虑。作为一个面积狭小的岛国,虽说是热带雨林气候, 但贮水的地域与面积有限,地下水的开采更是严格禁止。因此新加坡唯有把目光转向四周的海洋,希望依赖高新技术,实现海水淡化。同时,新加坡建立了优秀的水务政策,把水源供应与污水处理等所有与水相关的部门集中到环境与水源部统一规划与管理,以此统筹新加坡水资源的开源与节流。

2、政府搭台,企业唱戏

当年新加坡把海水淡化作为国家战略优先发展时,政府采取的策略是积极鼓励全球商家充分利用新加坡的平台显现才能,展示技术,创新研发,开拓商机。在政府搭台的背景下,这一领域几乎所有国际领先的企业均向新加坡介绍他们在海水淡化方面的经验与技术。当时,国际海水淡化普遍采用的仍然是多级闪蒸、低温蒸馏等在中东广泛应用的技术。膜法海水淡化虽然不乏研究且屡有报道,但尚未成为应用的主流。

3、广招人才,集中开发

九十年代初,一批改革开放后在中国大学毕业、曾赴欧美留学工作数年的中国学者受新加坡招聘人才优惠政策的吸引从世界各地辗转来到新加坡生根发芽。另外,也有一批像笔者一样直接受新加坡政府奖学金资助的中国留学生在此茁壮成长。今天这些人中大多数已成为新加坡国家研发创新的主力军。毫不夸张地说,新加坡在国际科技界拥有的地位与影响,这批人才的贡献功不可没。

虽然新加坡广招各方面人才,但政府深知新加坡必须把有限的资源用于攻克新加坡最为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或投入到最能为新加坡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领域。比如,新加坡成立了一个由李显龙总理亲自挂帅的国家创新研发理事会,其研发的

主攻方向却限定在环境水务、生物医药、清洁能源、动漫与多媒体四个领域。就海水淡化而言,当年正是由科学家指出应该尽量避免采用以相变为核心的蒸发技术淡化海水,因为不但成本高昂,还将使新加坡面临的水源问题转化为全球愈来愈严重的能源问题。这一意见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新加坡研发的注意力聚焦到开发不涉及相变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海水淡化工艺,并从新材料、节能、防腐、海水综合利用等多个与海水淡化相关的领域展开了深入研究与广泛探讨。

4、示范项目,抛砖引玉

当新加坡探讨通过膜技术淡化海水时,发现应用膜技术回收废水制备新生水比海水淡化的成本更低。因此新加坡先于海水淡化起动了新生水的示范工程。与中国多数的科研主管部门不同,新加坡并未着眼于如何把实验室的研究成果推向产业市场,而是大力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应用,通过示范项目吸引全球商家。在示范项目中,科学家只参与指南制定,不参与市场竞争,从而避免了国内传统科技体制中指南的编制者也是国家资金的分享人,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的弊端。政府以市场换技术,不惜工本建造示范项目,通过招投标的方式鼓励全球企业积极参与竞争,展示科研成果,应用最新技术;科学家则是通过企业承建的示范工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提出更好的思路与方案供政府决策参考。

5、构建模式,树立品牌

在示范项目成功的基础上,新加坡政府敏锐地觉察到运用膜技术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不但可以解决新加坡的水供问题,更可以催生一个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为新加坡的产业转型与对外拓展找到了一个新的闪光点。因此新加坡采用政府主导、企业参与的方式,构建了一个良好的运用膜技术实现水循环利用的商务模式。通过开放政府的自来水厂与污水处理厂进行技术改造与产业升级,明确指定用膜技术净化原水及实现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为企业提供平台,为新加坡打造品牌。

2003年的新加坡国庆日,时任新加坡总理的吴作栋资政带领数万人共饮新生水的场景至今令人难忘。从此,新加坡的水品牌应运而生。今年3月,李显龙总理亲自为第四座通过膜技术将废水再生为新生水的工厂落成剪彩,并对外宣布至2010年,膜法新生水的供应量可以达到全国总水供量的30%,更把新加坡的水品牌推向一个新的高潮。

6、营造商机,全球推广

在明确了大力发展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回收利用废水制备新生水的目标后,新加坡首先通过国际相关组织以最严格的规范标准鉴定新生水的质量,向世界证明通过膜技术生产的新生水,其纯度远远高于普通饮用水的标准,并以此向国际社会证明饮用新生水是安全可靠的。其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政策鼓励商家使用新生水;新生水产量不断增大,成本不断降低,形成良性循环。第三,政府主导组织新加坡企业参与国际水务市场的开发与竞争,并定期组织企业参与由部长率领的经贸代表团赴中东、印度、中国等缺水地区推介新加坡的优秀水务经验。此次吴资政面晤温总理时提出了新中合作共建“环保城”的构想正是新加坡政府为企业“营造商机,全球推广”的最佳写照。

新加坡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新加坡针对新马水供纷争,确定了利用膜技术向海洋要淡水的国家战略,在开发的过程中,发现应用膜技术回收废水制备新生水的成本比海水淡化的成本更低,不但可使新加坡的废水再生循环使用,还能解决目前困扰全球的环境污染与水源短缺问题,因此在新加坡催生了一个巨大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环保与水务产业。

新加坡水的故事是一个现代奇迹的故事,当国际上很多专家相信缺乏水源将是世界面临的主要挑战时,新加坡依赖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已经逐渐实现了水源供应的自给自足。笔者认为新加坡的水务经验对中国有如下五点启示:

1、“取”之以鱼,莫若以渔

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已经使其在全球引人瞩目,也为新加坡多家环保与水务公司开拓了庞大的国际市场。但笔者以为,中国应当学习的是新加坡面对困难、思考对策、解决问题、创造商机的方法,而不仅仅是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与经验解决中国某一城市、某一局部的环保与水源问题。新加坡通过膜技术为岛国增建了新生水与海水淡化两个水喉,而中国应当考虑如何通过膜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其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知己知彼,融会贯通

如果说解决水源问题是当时新加坡面临的巨大挑战,催生环保产业、发展水务科技则是新加坡的另一个里程碑。中国目前面对的挑战是如何改变粗放的资源利用率低下与环境污染严重的经济增长方式。 因此,建立一个以膜技术为核心的

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同步协调的中新“环保城”意义重大。一方面,中国应在反思传统的水利工程仅仅是实现了水的时空转换,并没有改变全国水资源短缺、人均水占有量不足全球1/4的事实的基础上,充分借鉴新加坡在水源开发与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通过膜法海水淡化与废水资源化实现水的开源与节流。另一方面,要把膜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从废水处理的末端治理方式提升到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层面,使膜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笔者创立的三达膜在这一领域积累了大量的实践与经验可供借鉴。

3、科技为源,人才为本

当长堤对岸的供水无法依赖时,作为一个岛国,考虑的出路是如何把四周的海水变成可饮用的水。在海水淡化的探索过程中,新加坡开发了成本更低、效率更高、应用更广的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废水资源化制备新生水的方法。新加坡的成功基于如下两个立足点:一是科技,二是人才。

中国对膜技术的研发并不陌生,国家投入了大量的财力、人力与物力,也有大量的科技论文与鉴定成果,然而基于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实际应用不多。这方面新加坡的成功经验能够给予中国很好的启示。况且,许多中国学者参与了新加坡的环境与水源开发与管理计划,中国政府如能突破传统的科技体制,让参与新加坡实战的中国留学生在国家科研86

3、973计划及拟议中的中新“环保城”拥有一个施展抱负的平台,将有利于中国科技产业的健康发展与良性循环。

4、循环经济、持续发展

发展循环经济、寻求生态环境与经济成长和谐的“双赢”之路已成为解决资源日趋枯竭、污染日渐严重问题的最佳途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出现,使得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之间不再相悖。笔者创立的三达膜近年来开发了数百项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新工艺,并在许多制药、染料、化工、冶金、轻工食品、饮料生产企业中获得了十分成功的应用,化解了“鱼(经济发展)和熊掌(环境保护)不可兼得”的矛盾,笔者坚信三达膜的成功经验,对推动中国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5、中新合作,优势互补

中新两国渊源深厚,文化相通,具有广泛的合作领域与巨大的合作空间。一方面,中国可以利用新加坡优秀的规划理念、创新的研发机制、先进的环保经验与独特的发展模式解决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的问题,另一方面,中新两国可以共同发展巨大的环保与水务产业,把新加坡的品牌优势与中国的制造业优势有机结合,同时利用新加坡广泛而密集的自贸协议网络与国际平台,实施中国政府提倡的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战略,既能分散中国的贸易顺差,减轻人民币升值的压力,又能使中国企业和新加坡本身受益。

中新“环保城”的循环经济产业结构模型

笔者建议,选择一个一旦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即可带动传统农业、基础工业、生物化工、清洁能源、生态环境、保健医药、现代物流等行业协调发展与持续增长的中小城市或大城市中的一部分作为拟议中的中新“环保城”,由新加坡政府组织的财团创新规划、投资发展。

附图描绘了一幅以膜技术为核心、水循环为载体、清洁生产为主题的循环经济结构全景:

1.各种水源(无论是工农业生产的废水还是苦咸水或海水)经过膜处理可得到各种级别的净水,然后分别应用于生态农业、生物化工、机械电力、冶金钢铁、石油开采、轻工造纸、印染纺织等行业。

2.钢铁冶金工业中使用大量的酸和碱,导致大量的酸、碱废水的产生,选用适当的膜工艺,可以实现膜法回收酸、碱,同时实现中水回用。同样采油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含油废水通过膜技术实现油水分离,回收石油的同时所分离纯化的净水则作为油田回注水使用,油田回注水成本大大降低。

3.燃煤烟气通过膜法脱硫回收硫酸作为基础化工原料;煤化工合成氨的尾气可通过气体分离膜回收氢气,它是以质子交换膜为核心的燃料电池的重要原料,是当今世界最引人瞩目的的清洁能源。

4. 电厂的余热蒸汽用于生物化工,把传统的农业资源转化为高科技的保健医药产品。农产品加工的淀粉经过生物化工产业链,可依次制得糖、黄原胶、糖醇、赤霉素、青霉素、维生素C等。黄原胶既可作为食品添加剂,也可用于采油工业的驱油剂增加石油开采的收率;赤霉素可以回用到农业中,用于促进杂交水稻的增产及其他农作物的丰收;目前中国的维生素C、赤霉素、青霉素生产称霸全球的重要原因是通过应用三达膜的技术,在降低能耗、增加收率的同时改进产品质

量、减少污染排放。

5.传统农业的废弃物秸秆等可用于发电,更可以通过酶膜反应器制备工业酒精,再通过渗透汽化膜转化为燃料乙醇,避免了应用蒸馏技术制备燃料乙醇这种耗能换燃料的工艺。而工业酒精的更大规模应用则是通过膜催化的方式转化为生物乙烯,随后与传统石化工业中的乙烯后续合成装置对接。

若规划中的中新“环保城”能够把新加坡的环保与水务经验拓展到应用高新技术改造中国的传统产业,促其产业升级,实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是对新加坡提出的更大挑战,对中国建设环境友好与资源节约的新型城市具有更大的示范与指导意义。

笔者坚信:以新加坡建国四十二年来所展示的智慧及其面对困难、寻找对策、解决问题、创造奇迹的能力,新加坡有能力将这一新的挑战转化成更大的机遇!

三达膜于1997年由蓝伟光博士在新加坡科技园创立,2003年6月在新加坡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曾荣获德勤会计师事务所评定的新加坡最具成长的高科技上市公司、亚太地区最具成长的高科技500强第28名等荣誉。三达膜以膜技术开发与应用为核心,业务领域涉及膜材料制备、膜系统集成、膜应用开发、环保水务、生物化工等相关产业。旗下拥有海内外全资和控股子公司20余家,在新加坡、中国、德国、美国、印度、印尼等国均有分支机构。三达膜拥有一批博士、MBA、具有丰富行业经验的专家、学者组成的技术与管理团队。集团下设膜工程技术中心与博士后工作站,并与海内外多所著名高校共建研发中心。

三达膜董事局主席蓝伟光博士系新加坡国立大学、中国厦门大学、南昌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新加坡厦门大学校友会会长、中国新加坡商会福建分会常务副会长、新加坡中资企业协会名誉理事、国际海水淡化协会中国分会副会长、中国膜工业协会副秘书长、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商务委员。蓝伟光博士以其在膜技术领域卓越的开发与上下游工艺相结合的膜应用过程的能力而著称,被中外媒体誉为“技术成就膜王”,“中国膜术师”等称号,曾荣获香港亚洲周刊“杰出华人青年企业家奖”、新加坡国立大学“杰出校友奖”、中国国务院侨办“杰出创业奖”、中国技术市场协会“金桥奖”等多项荣誉。

附件二:膜技术的特点与应用简介

膜是在仿生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兴技术,它是模仿细胞膜的功能人工合成的具有选择性分离特征的化工复合材料。

根据膜的应用,膜可分为反渗透膜、纳滤膜、超滤膜、微滤膜、气体分离膜、渗透汽化膜、离子交换膜、质子交换膜、分子扩散膜、电渗析膜、膜反应器、膜催化器等。根据制膜材料,膜可分为高分子膜、陶瓷膜、金属膜等。根据膜的构型,膜可分为卷式膜、平板膜、管式膜、中空纤维膜等。

膜技术为原水净化、废水资源化、空气污染控制与产品回收提供了一条极为简便有效的途径。选择适当的膜分离过程不但可解决目前许多产品生产过程中应用传统工艺无法解决的难题,而且能够提高原料的转化率与产品的回收率,在改进产品质量与增加生产收益的同时,减少原料与产品在废水、废气中的流失,符合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的要求与规范。膜技术与传统的反应分离、浓缩纯化技术相比,具有效率高、能耗低、污染少、自动化、设备简单、结构紧凑、易于维修管理等优点,因此,在制药、化工、石油、染料、纺织、印染、造纸、电子、食品、饮料、冶金、农业、污水处理、空气净化、生物工程等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上一篇:综合部半年工作总结下一篇:中国最准的算命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