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2023-01-08

根据工作的内容与性质,报告划分为不同的写作格式,加上报告的内容较多,很多人不知道怎么写报告。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报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篇:建筑业可持续发展报告

合肥市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合肥市(2010年一季度)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报告

一、新开工项目情况

2010年一季度,我市新开工建设项目有增无减。2010年一季度,全市新开工项目共计504个,开工总面积801.95万平方米,工程总造价152.45亿元,造价同比增长46.00%。其中工业项目为132个,建筑面积为130.83万平方米,造价为18.33亿元,造价同比增长43.00%;房建项目为322个,建筑面积为671.11万平方米,造价为109.17亿元,造价同比增长66.00%;基础设施项目为50个,造价为24.95亿元,造价同比下降4.00%。建设领域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健康发展势头。

由此可见,全市今年新开工项目工程总造价同比增长46.00%,但是今年新开工的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数有所减少,造价同比下降4.00%,下降的主要原因是2009年3月份,我市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大幅增加了城市基础设施投资,特别是景观整治和水环境治理项目大幅增加,2010年大建设项目大多尚未进入开工阶段,预计以后我市新开工项目将会较快增长,建设领域经济将继续保持健康发展势头。

二、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1、2010年一季度,我市建筑业发展势头依然保持迅猛态势,主要指标完成情况良好,据对910家建筑业企业上报的数据统计,全市一季度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52亿元,同比增长78.69%,在外省完成64.1亿元,占总产值比重由去年的22.58%上升到今年的25.38%,同比增长100.88%,显示我市企业在外省市场的竞争力在不断增强.2、一季度我市59家资质等级为特级、一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3亿元,占全市建筑业总产值的64.58%,可以看出,我市特级、一级的施工总承包企业在我市建筑业发展中已经起到重要龙头主导作用。

3、一季度我市企业共完成工程结算收入269.31亿元,同比增长66.9%,实现利润6.93亿元,同比增长78.97%,承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4767.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32.04%。

4、一季度我市建筑业企业共签订合同额1300.4亿元,同比增长95.72%;在外省完成建筑业产值64亿元,同比增长100.56%,占总产值的比重由去年的22.57%上升到今年的25.6%,表明我市建筑业企业在外省的竞争力在增强;

5、一季度,我市建筑业从业人员48.44万人,比上年增长33.55%,其中工程技术人员5.67万人,比上年同期增长22.46%,一级建造师2950人,比去年同期增长16.79%,表明我市建筑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提升较快。

6、一季度据对138家外地进肥建筑业企业统计,完成建筑业产值19.43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3.37%;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6.39亿元,同比上升41.26%;实现利润1911万元,同比上升2752.2%;期末从业人员为2.37万人;承建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2.85万平方米。

三、建筑业企业情况

截止3月31日,我市目前共有建筑业企业1500家,其中具有施工总承包资质企业314家,占20.3%,专业承包资质企业837家,占56.7%,劳务分包专业资质企业345家,占23.0%。施工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一级资质120家,占8.0%,占全省一级企业总数的60%。我市的施工与设计一体化企业共有140家。

在全部12大类施工总承包资质中,我市企业拥有其中10项,覆盖率为84% ;在60类专业承包企业资质中,我市企业拥有其中31项,覆盖率为51.6%;在13类劳务分包专业中,我市企业拥有其中13项,覆盖率为100%。

我市的监理企业总数47家,其中甲级16家,占总数34.1%,乙级25家,占总数53.2%,丙级6家,占总数12.8%;招标代理企业总数65家,其中甲级11家,占总数16.9%,乙级28家,占总数43.1%,暂定级26家,占总数40%。由此可见,我市建筑业企业规模不断扩大,资质结构日趋合理。

我市注册建造师总数为11302人,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2224人;一级临时建造师:437人;二级注册建造师:3093人;二级临时建造师:5548人。共有注册监理师1068名,省级监理师547名。共有注册造价工程师1051名。

第二篇:麒麟区建筑业发展“十二五”规划调研报告

根据《麒麟区“十二五”规划编制实施方案》的要求和区建设局的安排,我处认真组织开展对全区建筑业发展情况进行调研,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区建筑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建筑产业发展迅速,建筑业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整体素质大幅度提高,产业队伍不断壮大,建筑业产值逐年增加,建筑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据统计,2009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共完成18.60 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7.96%,建筑业增加值达3.9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

全区共有建筑企业34家,其中施工总承包企业21家(一级企业1家,二级企业17家,三级企业共有3家),专业承包10家,劳务分包3家。建筑企业生产力水平快速发展,工程质量和安全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日益加强。

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支持了GDP的增长率,稳定了地方经济,改善了城乡面貌,带动了建材业、工程咨询业及其下游产业链的快速发展,解决了大量农民工的城市就业问题,维护了社会的稳定,在麒麟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取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全区建筑企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产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企业发展不断在纵向上拉伸产业链,在横向上注重发展多元经济,积极提升企业级别,发展专业承包及劳务分包,基本形成以一级企业为龙头、二级企业为骨干、三级企业与劳务企业为补充的产业组织结构体系。部分大的建筑企业还围绕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开展了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强化技术、资金、机制、市场、功能等关键的竞争要素,打破部门、行业、 1

地区和所有制的限制,在广泛的空间中开展了资源优化配置活动。许多公司投资房地产,部分公司涉足商品砼、预制砼、自来水厂、钢结构标准件和新型建材的生产等都是在做积极的探索。

二、“十二五”期间加快建筑业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安全和效益为核心,以增强企业活力和市场核心竞争力为重点,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加快体制创新,深化企业改革,推进结构调整,建立健全制度保障体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培育发展一批龙头骨干企业,建立完善建筑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行业监管体系,全面提升建筑业综合竞争力、产业带动力和经济贡献力,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做强做大全区建筑业。

目标任务是:围绕做强做大全区建筑业为总体目标,全面提高建筑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力争2012年,全区建筑业总产值达25亿元以上,年均增长15%以上,增加值占全区GDP的比重达到10%以上;培育一户特级、二户壹级资质总承包和专业承包企业。通过努力,全区建筑产业规模逐步扩大,产业竞争力达到全省平均水平,并充分发挥区属建筑企业在全市的龙头地位,作为支柱产业的功能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

三、做强做大建筑产业的主要措施

(一)扶持建筑企业提升资质等级

提升建筑企业资质,构建以高资质总承包企业为龙头、专业承包企业为主体、劳务分包企业为依托,覆盖全行业、科学合理的金字塔的结构体系。

(二)支持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建立完善全区建筑骨干企业评选制度,并在市场准入、资质升级、资金融通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

(三)逐步推行建筑工程“双向担保”

实行建筑工程“双向担保”,降低工程风险,确保工程建设顺利进行,同时也是进一步建立清欠工作的长效机制,有效预防工程款拖欠,切实减少建筑企业压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有效手段。

(四)鼓励支持企业争创优质工程

支持企业多出精品工程,争创优良工程,争创优质工程,不断提高工程质量。

(五)大力发展劳务企业,抓好农民工教育培训,是增强建筑行业素质的基础。建筑业已成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行业,要从统筹城乡发展的高度,积极探索对建筑农民工施工安全和操作技能的培训机制,切实提高农民工整体素质,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鼓励施工总承包企业优先选用成建制的劳务企业。

(六)实施科教兴业战略。加大力度贯彻建设行业重大经济技术政策,管理建设科技成果和技术市场。积极支持、指导建筑业科技进步,促进科技交流和应用,加强科技成果的开发利用和新型科技建材、产品的引进及推广。

四、促进建筑业发展的思路

(一)在建筑施工总承包企业发展上,进一步夯实二级以上总承包企业资质基础,坚持扶优、扶强、扶大,引导企业树立强烈的市场观念。走外延扩张、内涵提升和一业为主、多元化经营的发展路子。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扶持企业开拓市境外市场。

(二)在专业承包企业发展上,积极引导调整产业结构,适当控制房屋土建专业队伍,放手扶持发展交通路桥、市政公用、园林绿化、装饰装修、堤防工程、水土隧洞、金属门窗、建材加工等专业承包企业,并促使其向高、精、尖、专的方向发展。

(三)在劳务分包企业发展上,本着先发展后规范的原则,扶持大力发展砌筑、抹灰、石制、油漆、钢筋、混凝土等劳务企业。

建筑业发展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们要按照国家和省、市、区人民政府的部署及要求,把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予以实施,切实推进工程管理改革和职能转变,制定完善建筑业专业管理人才发展规划,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加强组织领导,做好做强做大全区建筑产业这篇文章。

曲靖市麒麟区基本建设管理处

二〇一〇年五月七日

第三篇: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发展与投资机会分析报告

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发展与投

资机会分析报告

▄ 核心内容提要

【出版日期】2017年4月 【报告编号】19145 【交付方式】Email电子版/特快专递

【价

格】纸介版:7000元

电子版:7200元

纸介+电子:7500元

▄ 报告目录

第一章 建筑业相关概述 第一节、建筑业及建筑设计

一、建筑的概念阐释

二、建筑业的定义

三、建筑设计的定义

四、建筑设计的分类 第二节、建筑业行业分类标准

一、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

二、建筑安装业

三、建筑装饰业

四、其他建筑业 第三节、建筑业企业

一、建筑业企业的定义

二、建筑业企业分类

三、建筑业企业资质分类

第二章 2015-2017年建筑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第一节、经济环境

一、宏观经济概况

二、工业运行情况

1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四、宏观经济展望 第二节、政策环境

一、相关政策动态

二、行业标准要求

三、税制改革影响

四、健康发展意见

五、“十三五”规划 第三节、社会环境

一、人口数量及结构

二、城镇化发展进程

三、行业用工荒问题

四、农民工社会保障 第四节、产业环境

一、房地产开发投资

二、土地购置面积

三、房屋施工面积

四、商品房销售规模

第三章 2015-2017年国际建筑业发展全面分析 第一节、国际建筑业发展综况

一、国际市场竞争状况

二、建筑巨擘发展路径

三、国际企业核心竞争力

四、全球市场规模预测

第二节、2015-2017年欧洲建筑业的发展

一、欧洲建筑业产值规模

2

二、欧洲提高建筑能效标准

三、欧洲装配式建筑发展状况

四、德国建筑业订单规模上升

五、英国建筑业表现超出预期

第三节、2015-2017年美国建筑业的发展

一、美国建筑业的基本状况

二、美国建筑业的发展特点

三、美国建筑市场管理现状

四、美国房地产市场动态

五、美国建筑行业未来预测

第四节、2015-2017年日本建筑业的发展

一、日本建筑工业化发展经验

二、日本装配式建筑市场规模

三、日本建筑业市场准入条件

四、日本积极引进外籍建筑劳工

五、日本加快布局轨道交通建设

六、日本建筑业发展存在安全问题

第四章 2015-2017年中国建筑业发展综合分析 第一节、中国建筑业发展总体概况

一、建筑业经济拉动作用

二、建筑业发展经济效益

三、国有建筑企业改革之路

四、建筑工业国际合作项目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建筑业运行状况

一、行业产值规模

二、行业投资状况

3

三、承包工程状况

四、区域发展分析

五、行业发展预测

第三节、中国建筑业的产业组织与产业绩效研究

一、产业绩效研究简介

二、市场结构绩效分析

三、产业绩效提升建议

第四节、2015-2017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分析

一、对外承包工程利好政策

二、对外承包工程市场规模

三、承包工程企业发展建议

第五节、“互联网+”助力建筑企业发展转型

一、转型方式

二、转型障碍

三、转型方向

四、大数据应用

第六节、中国建筑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发展困境

二、行业税收难点

三、企业经营问题

四、政策支持力度不足

五、企业国际化发展障碍

六、建筑垃圾资源化难点

第七节、中国建筑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加快改革步伐

二、加强安全监管

4

三、政策性发展建议

四、构建市场信用评价体系

五、建筑业国际化发展路径

六、提升企业国际竞争力策略

第五章 2015-2017年中国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分析 第一节、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基本介绍

一、行业定义

二、行业特征

三、行业地位

第二节、房屋工程建筑

一、提高房屋建筑企业竞争力

二、房屋建筑业环保化趋势

三、房地产行业前景展望 第三节、土木工程建筑

一、土木工程发展历程

二、土木工程信息化建设

三、土木工程发展促进措施

四、土木工程发展趋势展望

第四节、中国铁路和公路工程建设状况

一、铁路建设分析

二、公路建设现状

三、农村公路建设

四、先进设计技术

第六章 2015-2017年中国建筑装饰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建筑装饰业的相关概念

一、建筑装饰行业定位

5

二、中国建筑装饰业分类

三、建筑装饰施工的特点

四、建筑装饰业上下游分析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发展概况

一、产业发展规模

二、细分市场规模

三、行业结构优化

四、市场需求分析

五、行业转型升级

第三节、中国建筑装饰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一、行业存在问题

二、企业发展瓶颈

三、行业发展措施

四、企业发展建议

第四节、建筑装饰业发展趋势分析

一、行业总体形势

二、结构优化趋势

三、创新发展趋势

四、绿色环保趋势

五、国际化发展趋势

第五节、“十三五”期间中国建筑装饰业前景展望

一、行业发展展望

二、行业前景预测

三、“十三五”发展规划

第七章 2015-2017年中国节能建筑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国际绿色节能建筑发展的经验借鉴及启示

6

一、绿色节能建筑的理念与示范项目

二、可持续建筑认证与标识

三、建材产品与建筑构件认证与标识

四、新型节能建材和建筑节能构造

五、对我国的建议与启示 第二节、中国建筑节能的必要性

一、建筑节能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体现新型城镇化建设要求

三、落实能源消费战略的举措

四、推进污染防治工作的开展

五、符合建筑业转型升级要求

六、发展建筑节能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2015-2017年中国建筑节能事业推进情况

一、建筑节能发展现状

二、建筑节能工作成效

三、建筑节能政策利好

四、建筑节能工作任务

五、建筑节能发展目标

第四节、2015-2017年绿色建筑行业发展分析

一、绿色建筑相关概念

二、绿色建筑标准体系

三、绿色建筑促进政策

四、绿色建筑评价新标

五、绿色建筑推行现状

六、绿色建筑发展误区

七、绿色建筑发展展望

7

第五节、建筑节能改造的典型模式

一、德国模式

二、波兰模式

三、天津模式

第六节、建筑节能集成化设计的研究与分析

一、集成化设计的目的和作用

二、集成化设计发展的历史

三、集成化设计方法的特点

四、集成化设计的流程

五、集成化设计决策与建筑整体性能评价的关系 第七节、推行建筑节能的困难与措施

一、建筑节能推行难度大

二、民用建筑节能发展困难

三、建筑节能发展对策分析

四、构建全面建筑节能服务体系

第八章 2015-2017年中国智能建筑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相关概念

一、智能建筑的概念阐释

二、智能建筑的兴起

三、智能建筑的组成

四、智能建筑的主要内容

五、智能建筑的技术基础 第二节、国际智能建筑概况

一、世界智能建筑的发展

二、国外智能建筑的发展特点

三、国际生态智能建筑简述

8

四、美国智能建筑设计时尚

五、日本智能建筑的发展概况 第三节、中国智能建筑发展综述

一、行业发展历程

二、行业发展规模

三、行业发展特征

四、行业竞争格局

五、市场经济的影响

第四节、中国智能建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行业缺乏正确引导

二、市场成熟度低

三、专业人才稀缺

四、发展智能建筑的要点

五、规范智能建筑市场秩序 第五节、智能建筑的发展前景与趋势

一、市场前景广阔

二、未来发展方向

三、发展趋势分析

四、行业发展展望

第九章 2015-2017年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探析 第一节、建筑工业化基本认识

一、定义

二、内容

三、特征

四、措施

五、优势

9

第二节、2015-2017年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概况

一、发展必要性

二、行业政策环境

三、行业发展现状

四、应用工程实例

五、发展前景展望

第三节、中国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特征

一、以信息化带动的工业化

二、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依赖的工业化

三、实现社会化大生产的工业化

四、与城镇化同步发展的工业化

五、实现绿色建造的工业化

六、整个行业先进的生产方式 第四节、中国建筑工业化重点投资企业

一、房地产开发类企业

二、建筑工业化全产业链式企业

三、混凝土预制构件生产企业

四、钢结构生产企业

五、部品一体化生产企业

第五节、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标准体系不完善

二、标准化与多样化的矛盾

三、与现行建筑技术规范不兼容

四、前期研发投入成本高

五、地域限制与规模化的矛盾 第六节、中国建筑工业化发展建议分析

10

一、政策建议

二、企业建议

三、转型建议

第十章 2015-2017年中国主要地区建筑业发展状况 第一节、江苏省

一、行业产值规模

二、行业运行特点

三、企业发展分析

四、行业发展战略 第二节、浙江省

一、行业运行现状

二、市场开拓成就

三、产业结构调整

四、行业集中度水平

五、行业存在不足

六、行业发展建议 第三节、广东省

一、行业运行状况

二、固定资产投资

三、企业发展情况

四、行业存在问题

五、行业发展建议 第四节、广西自治区

一、行业产值规模

二、行业运行现状

三、行业面临问题

11

四、行业发展建议 第五节、湖北省

一、行业发展成就

二、行业发展规模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四、营改增工作进展

五、行业发展方案 第六节、湖南省

一、行业发展规模

二、企业经营情况

三、行业存在问题

四、行业发展建议 第七节、重庆市

一、行业发展规模

二、节能建筑建设

三、建筑产业化发展 第八节、其他地区

一、北京市

二、上海市

三、河南省

四、四川省

五、贵州省

第十一章 2015-2017年国外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万喜集团(VINCI)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状况

12

三、进入中国市场

四、中方企业合作

第二节、布伊格集团(Bouygues Group)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三、企业发展经验

四、家族管理模式

五、企业发展动态

第三节、瑞典斯堪雅建筑集团(Skanska)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三、国际组织合作 第四节、ACS集团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三、核心竞争力分析

四、企业发展战略

第五节、豪赫蒂夫公司(HOCHTIEF)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三、企业竞争优势

第六节、美国福陆公司(Fluor)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企业经营状况

三、企业发展经验

四、企业合作动态

13

第十二章 2015-2017年中国重点企业经营状况分析 第一节、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二节、中国铁建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三节、上海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四节、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五节、中国交通建设股份有限公司

14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六节、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企业发展概况

二、经营效益分析

三、业务经营分析

四、财务状况分析

五、未来前景展望

第七节、上市公司财务比较分析

一、盈利能力分析

二、成长能力分析

三、营运能力分析

四、偿债能力分析

第十三章 2015-2017年中国建筑业竞争分析 第一节、中国建筑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一、新进入者的威胁

二、供应商谈判的能力

三、购买者谈判的能力

四、竞争者之间的竞争强度 第二节、中国建筑业市场竞争现状

一、建筑市场竞争格局

二、建筑上市场竞争特征

三、建筑市场竞争动态

15

四、行业过度竞争态势

五、民用建筑行业竞争状况

六、中国企业国际竞争力分析

第三节、中国建筑市场竞争新变化的应对策略

一、培育开放有序的市场

二、促进建筑业技术创新

三、加快体制和制度创新

四、发挥建筑业比较优势

五、实施人才兴业战略

第四节、建筑企业提升竞争力分析

一、建筑企业竞争力概述及影响因素

二、建筑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意义

三、提升建筑企业竞争力的措施

四、建筑企业的竞争战略分析

第十四章 2015-2017年中国建筑业营销分析 第一节、建筑市场营销概述

一、企业营销的必要性

二、建筑业对营销认识过程

三、建筑市场的营销特点分析

四、建筑企业营销环境

第二节、中国建筑企业国际市场营销策略分析

一、国际建筑市场定位

二、国际市场营销策略

三、营销案例分析

第三节、建筑业的品牌营销分析

一、构筑文化品牌

16

二、打造强势品牌

三、品牌塑造“三步走”

四、改变对品牌战略的认识 第四节、建筑企业市场营销策划

一、产品价格策划

二、质量品牌策划

三、技术创新策划

四、公共关系策划

五、网络营销策划

第十五章 中国建筑业投资分析 第一节、投资机会

一、“一带一路”带来发展机会

二、“互联网+”加快信息化建设

三、PPP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四、城市轨道交通投资加快 第二节、建筑业企业经营风险详析

一、投标报价风险

二、企业垫资风险

三、合同管理风险

四、债权债务风险

第三节、建筑业企业经营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投标报价风险的防范

二、垫资风险的防范

三、合同管理风险的防范

四、债权债务风险的防范 第四节、其他投资风险及控制

17

一、企业管理风险及控制

二、企业财务风险及控制

第十六章 中国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统计分析 第一节、上市公司在建筑领域投资动态分析

一、投资项目综述

二、投资区域分布

三、子版块投资分布

四、产业转型分析

五、投资模式分析

六、典型投资案例

第二节、建筑业上市公司投资动态分析

一、投资规模统计

二、投资区域分布

三、投资领域分布

四、投资模式分析

五、典型投资案例

第十七章 中国建筑业发展前景及趋势分析 第一节、建筑业的发展前景预测

一、全球建筑市场发展预测

二、中国建筑行业前景广阔 第二节、中国建筑业的发展趋势分析

一、中国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二、建筑行业信息化发展趋势

三、未来中国建筑发展走向

四、绿色建筑产业化趋势加强 第三节、建筑业“十三五”发展展望

18

一、行业发展重点

二、技术升级方向

三、细分领域布局

四、未来发展格局

第四节、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发展预测分析

一、中国建筑业发展因素分析

二、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增加值预测

三、2018-2022年中国建筑业总产值预测 附录

附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 附录二:建设工程质量检测管理办法 附录三:民用建筑节能条例

附录四:绿色建筑评价标识使用规定(试行) 附录五: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实施细则(试行修订稿) 附录六:建筑业安全卫生公约 附录七: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 附录八:建设工程项目管理规范 附录九:建设工程勘察设计资质管理规定 附录十:外商投资建筑业企业管理规定

附录十一: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 附录十二:再生节能建筑材料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附录十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

▄ 公司简介

中宏经略是一家专业的产业经济研究与产业战略咨询机构。成立多年来,我们一直聚焦在“产业研究”领域,是一家既有深厚的产业研究背景,又只专注于产业咨询的专业公司。我们针对企业单位、政府组织和金融机构,提供产业研究、

19

产业规划、投资分析、项目可行性评估、商业计划书、市场调研、IPO咨询、商业数据等咨询类产品与服务,累计服务过近10000家国内外知名企业;并成为数十家世界500强企业长期的信息咨询产品供应商。

公司致力于为各行业提供最全最新的深度研究报告,提供客观、理性、简便的决策参考,提供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投资收益的有效工具,也是一个帮助咨询行业人员交流成果、交流报告、交流观点、交流经验的平台。依托于各行业协会、政府机构独特的资源优势,致力于发展中国机械电子、电力家电、能源矿产、钢铁冶金、嵌入式软件纺织、食品烟酒、医药保健、石油化工、建筑房产、建材家具、轻工纸业、出版传媒、交通物流、IT通讯、零售服务等行业信息咨询、市场研究的专业服务机构。经过中宏经略咨询团队不懈的努力,已形成了完整的数据采集、研究、加工、编辑、咨询服务体系。能够为客户提供工业领域各行业信息咨询及市场研究、用户调查、数据采集等多项服务。同时可以根据企业用户提出的要求进行专项定制课题服务。服务对象涵盖机械、汽车、纺织、化工、轻工、冶金、建筑、建材、电力、医药等几十个行业。

我们的优势

强大的数据资源:中宏经略依托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信息中心系统丰富的数据资源,建成了独具特色和覆盖全面的产业监测体系。经十年构建完成完整的产业经济数据库系统(含30类大行业,1000多类子行业,5000多细分产品),我们的优势来自于持续多年对细分产业市场的监测与跟踪以及全面的实地调研能力。

行业覆盖范围广:入选行业普遍具有市场前景好、行业竞争激烈和企业重组频繁等特征。我们在对行业进行综合分析的同时,还对其中重要的细分行业或产品进行单独分析。其信息量大,实用性强是任何同类产品难以企及的。

内容全面、数据直观:报告以本最新数据的实证描述为基础,全面、深入、细致地分析各行业的市场供求、进出口形势、投资状况、发展趋势和政策取向以及主要企业的运营状况,提出富有见地的判断和投资建议;在形式上,报告以丰富的数据和图表为主,突出文章的可读性和可视性。报告附加了与行业相关的数据、政策法规目录、主要企业信息及行业的大事记等,为业界人士提供了一幅生动的行业全景图。

20

深入的洞察力和预见力: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有多位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有创造力和建设意义的对策建议:我们不仅研究国内市场,对国际市场也一直在进行职业的观察和分析,因此我们更能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我们行业专家的智慧宝库为您提供决策的洞察这些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行业竞争格局的演变趋势以及技术标准、市场规模、潜在问题与行业发展的症结所在。

▄ 最新目录推荐

1、智慧能源系列

《2017-2021年中国智慧能源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电网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微电网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小水电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新能源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电池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氢能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波浪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潮汐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燃料乙醇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太阳能利用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天然气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风力发电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互联网+”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广告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1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物流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疗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互联网+教育行业运营咨询及投资建议报告》

3、智能制造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4.0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互联网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能装备制造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服务机器人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4、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漫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购物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剧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视媒体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影院线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竞技产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动画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5、智能汽车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无人驾驶汽车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停车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推广前景及发展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车联网产业运行动态及投融资战略咨询报告》

6、大健康产业系列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大健康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2

《2017-2020年中国第三方医学诊断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工程药物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基因检测行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服务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健康体检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精准医疗行业深度调研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康复医疗产业深度调研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7、房地产转型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房地产+众创空间跨界投资模式及市场前景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医疗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物流地产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养老地产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告》

8、城市规划系列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行业前景调查及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智慧城市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综合体开发模式深度调研及开发战略分析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城市园林绿化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9、现代服务业系列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民营医院运营前景预测及投资分析报告》 《2017-2020年中国婚庆产业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市场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旅游行业发展前景调查及投融资战略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体育服务行业深度调查与前景预测研究报告》 《2017-2021年中国会展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冷链物流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在线教育行业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整形美容市场发展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3

《2017-2021年中国职业教育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017-2021年中国职业中介服务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咨询报告》

24

第四篇: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研究报告(上)(2008-2009)

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基本概况

中国建筑设计行业伴随着新中国成立60周年,走过了其建立、探索、发展和繁荣的光辉历程,为共和国的国民经济发展,为中国的城市化建设及民生工程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行业之一,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纵观中国建筑设计行业2008-2009发展历程,将更显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的重要。

一、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环境简要分析

由美国房地产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不可避免地也影响到了中国经济发展,2008-2009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环境也发生很多变化,概况如下:

(一)经济投资环境分析

1.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中国经济在连续几年高速增长基础上,2008年出现明显下滑,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由2007年的13%,下降为9%,但在世界经济中仍处于高速发展地位。

2.全社会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7071亿元,增速由2007年的12.87%下降为7.1%。

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23万亿,比2007年增长25.5%,国家投资4万亿投资拉动经济效果明显。

4.全年房地产开发投资30580亿,比上年增加20.9%。其中商品住宅22081亿元,增长22.6%,办公楼投资1112亿元,增长7.4%,商业用房投资3200亿元,增长14.9%。

5.国家做出投资4万亿拉动经济计划,其基本投向为廉租住房、棚户区改造等保障性住房,约4000亿元;农村水电路气房等民生工程和基础设施,约3700亿元;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电网改造,约15000亿元;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约1500亿元;节能减排和生态工程,约2100亿元;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约37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约10000亿元。

6.区域投资增速发生变化,其中东部地区投资87412亿元,增长20.9%,中部地区投资45384亿元,增长32.6%,西部地区投资35839亿元,增长26.9%。中部、西部投资增速高于东部。

7.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已进入中期阶段,2008年城市化率达到45.1%,新一轮城市规划与建设速度加快。

(二)国家政策环境分析

1.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由“双防”(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转向“一保一控”(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及“一防一保”(防止经济过快下滑,保持经济稳定增长)。保增长、保稳定、保民生成为工作重点。

2.国家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及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加大投资力度,拉动经济,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实施减税减负,调整收入格局,推进社会事业,保障民生工程,加大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工作。

3.扩大内需,促增长、保就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快四川灾区灾后重建恢复建设,加大保障性住宅建设,全方位促进经济发展。

4.市场经济环境不断好转,反垄断、反不公平竞争、开展打击各种违法行为,为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5.企业改制工作进一步规范,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优先选择,企业发展环境更趋良好。

(三)行业环境分析

1.国家出台《关于推进大型工程监理单位创建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表明国家更加重视工程项目管理工作,要引导企业走专业化发展道路,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工程项目管理服务企业,对建筑设计行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有积极指导意义。

2.《建筑工程方案设计招投标管理办法》于2008年5月1日实施,对规范建筑工程方案招投标,强化建筑设计知识保护,推动建筑设计创作,有积极意义。

3.《对外承包工程管理条例》于2008年9月1日开始实施,对规范对外承包工程,促进对外承包工程健康发展,提高对外承包工程质量,培育国际竞争力有引导作用。

4.《关于加强工程勘察质量管理工作若干意见》的出台,是一部从资质管理、勘察报价、过程监管三个主要方面,规范勘察质量的法规。

5.《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和《公共机构节能条例》的出台,意在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努力创造环境友好型社会。

二、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基本统计数据

依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08年全国工程勘察设计企业统计资料汇编》,2008建筑设计企业基本统计数据如下:

(一)企业注册登记情况

2008年全国共有建筑设计企业4898家,占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企业总数14667家的33.39%,比2007年增加128家,增幅为2.61%,其中国有企业1786家、集体企业170家、股份合作企业158家、联营企业6家、有限责任公司1941家、股份有限公司410家、私营企业365家、港澳台企业24家、外资企业21家、其它企业17家。

全国共有建筑设计事务所159家,结构设计事务所44家,机电设计事务所27家,建筑装饰设计1743家,环境工程设计451家,建筑智能化系统设计461家,消防设施工程设计230家,建筑幕墙工程设计230家,轻型钢结构设计148家,风景园林设计113家,照明工程设计6家。

(二)企业资质情况

2008年建筑设计企业中,甲级资质企业为1240家。占25.32%;乙级企业为1686家,占34.42%;丙级企业为1838家,占37.53%;其他为133家,占2.7%。与2007年相比,甲级企业增加102家,乙级企业增加27家,丙级企业减少4家。

(三)企业人员情况

2008年建筑设计企业期末从业人员合计为26.59万人,为同期全国勘察设计行业从业人员124.91万人的21.29%,比2007年从业人员增加1.7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为22.89万人,高级职称人员为5.96万人,中级职称人员为9.87万人,初级职称人员为6.35万人。期末注册执业人员合计54667人,其中一级注册建筑师11532人,二级注册建筑师12404人,注册工程师19620人,注册规划师1736人,注册咨询工程师(投资)1675人,注册监理工程师2092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485人,注册建造师1723人。

(四)企业业务完成情况

2008年建筑设计企业完成工程勘察合同额总计20.98亿元;完成工程设计合同额总计400.55亿元,其中专项设计合同额14.20亿元;完成工程技术服务合同额20.80亿元,其中工程咨询9.93亿元,工程监理3.56亿元,项目工程管理2.59亿元,工程咨询造价0.58亿元;完成工程承包合同额164.82亿元,其中岩土工程治理3.78亿元,工程承包148亿元,专项承包13.03亿元;完成境外工程合同额14.63亿元,其中工程勘察设计3.59亿元。

(五)企业财务状况

2008年建筑设计企业完成营业收入合计676.77亿元,其中工程勘察收入22.18亿元,工程设计收入360.12亿元,工程技术服务收入13.43亿元;工程承包收入172.04亿元,其他收入99.22亿元,境外收入9.78亿元;营业成本562.24亿元;人均营业收入25.45万元(按完成营业收入676.77亿元,期末从业人员26.59万人计算数据);营业税金及附加为29.19亿元;利润总额-39.55亿元(另在调研过程中了解到纯建筑设计企业利润率约为7-8%);净利润5632万元;资产合计668.13亿元;负债合计331.80亿元;所有者权益总计229.71亿元。

(六)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2008年建筑设计企业科技活动费用总额为79914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8%;科技成果转让收入总额11636万元;企业累计拥有专利674项;累计拥有专有技术445项;获国家级、省部级奖项2225项,其中国家级241项。参加编制国家、行业地方技术标准674项(284册),其中国家级241项(95册)。 2008-2009中国建筑

设计行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近年来,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发展迅速,不论是队伍数量,经营规模,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都有较快发展,完成了大量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建筑设计任务,创作出了一定数量与品牌的优秀作品,为我国工业与民用建设发展,为城乡面貌和居住条件的改善做出了重大贡献,也为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

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球经济环境发生逆转,中国经济形势也不可避免地受到影响,建筑设计企业也身陷其中。但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中国建筑设计企业的积极应对,中国建筑行业总体发展平稳。综合各方面因素,总结中国建筑设计行业现状与特点如下:

一、行业改革发展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建筑设计行业体制改革发展不断深化,企业主要经营模式、产权结构和所有制形式继续向多元化发展,初步形成了产权结构多样化的建筑设计行业企业,队伍结构更趋市场化,很多建筑设计企业紧密围绕专业化、社会化和公司治理法制化的总体方向,全面贯彻改企建制、政企分开、调整结构、扶优扶强、做精做细的基本思路,开始通过改制实现自身组织、体制突破、创新企业发展模式。除个别国有建筑设计院仍为事业单位编制外,大部分建筑设计院已完成企业化转轨和产权制度改革,还有很多企业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总体上具有以下特点:

1.近年来,建筑设计单位改企建制成绩显著,大部分建筑设计院完成改企,并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截止2008年底纯国有建筑设计企业数量为1786家,仅占总数的36.46%,而其他性质公司数量比例为63.54%。

2.建筑设计企业改制发展不十分平衡,还有少部分地区部分建筑设计院,还没有完成改企。有的虽已改企,但尚未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个别建筑设计院仍在沿用传统事业单位模式,发展受到制约与影响。

3.部分已经改制的建筑设计企业,正在探索进行二次改制。由于一次改制中缺乏经验,在诸如股权设置、公司章程、处理历史遗留问题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地方,通过几年运行后,正在探索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通过二次改制加以完善调整。

4.建筑设计企业优化整合不断加强,企业实力进一步提高,特别是一些新改制的企业,凭借全新的理念及灵活的激励方式,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企业经营模式及品牌建设得到提升,企业规模效益得到跳跃式发展。

5.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建筑设计企业开始关注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开始选择决定明天生存的空间与后天的地位,企业发展战略问题已引起广泛关注。

6.大型建筑设计院改制进展缓慢,管理层及骨干员工持股受到限制,企业改制进一步规范。

二、行业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2008年,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建筑设计企业业务完成情况依然良好,仍保持平稳增长(见下图表1)。

其中境外工程及工程承包完成合同额增长最快,高达253.38%与122.7%,表明建筑设计行业业务范围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业务拓展效果明显,其特点:

1.从事建筑设计业务的企业类型呈多元化构成,既有国有独资建筑设计企业,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属下各设计院,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又有民营设计企业,如天华、三益中国等民营公司;既有境外设计企业,又有各类专业设计事务所和工作室。据不完全统计,全球最大的200家国际建筑设计公司中,目前已有约70%在我国设立分枝机构或有业务活动。境外设计机构进入中国,一方面提升了本土设计水平,另一方面与境内设计机构在高端市场的争夺也日见激烈,从国家大剧院开始,在国内高端市场的前期方案竞标中,有很大部分被境外设计机构收入囊中。如上海中心(高度632米)的设计者是美国GENSLER建筑设计所;东方艺术中心的设计者是法国建筑师保罗.安德鲁等等。有统计资料显示,外国建筑师从上海大型项目设计中拿走的方案设计费,要占全部设计费的近1/3。表明我国一流设计机构的创新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2.建筑设计企业专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特色经营各有千秋。即俗话讲,存在即为合理,每个建筑设计企业只要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空间,拥有自己的目标客户群,即有自己的市场地位。分析有以下类型:

(1)正在向工程公司转型的设计院

建设部2004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大力发展工程咨询等现代中介服务机构。加快培育项目管理、招标代理、工程造价咨询、工程保险评估机构等工程咨询服务机构,积极与国际接轨。

工程咨询业2009-2015年发展规划纲要指出:工程咨询业是为投资建设项目决策与实施全过程提供咨询服务,服务范围包括规划咨询、可行性研究、评估咨询、工程勘察设计、招标代理、工程监理和设备监理。到2015年底前,全行业营业收入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例将不低于6%。

长期以来,我国工程设计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其业务范围基本上是定位在工程设计上。尽管改革开放以后提出了工程咨询的概念,但工程咨询只是作为工程设计业务的延伸和补充,突出的依然是工程设计,没有把工程项目建设过程作为一个整体对象来研究。

目前,国内的普通现状是业主自己总承包,然后进行设计分包,施工分包,招投标,采购分包等等。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业主不是很专业,技术能力也不够,难以很好地完成协调管理工作。

2004年7月25日,国务院发布的《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有一条[原文]: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 。[解读]:所谓“代建制”,即通过招标等方式,选择专业化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建设实施,严格控制项目投资、质量和工期,竣工验收后移交给使用单位。“代建制”,突破了政府工程旧有方式,投资行为受到了规范。这将有效地提高项目质量,预防部分政府投资项目中的腐败行为。

“代建制”的推出,大大加强了工程咨询这一领域的市场需求,设计院拥有人力资源和技术力量,是开展这一领域业务的最佳人选。一些有眼光的设计企业在这一方面已加快了发展脚步。上海现代设计集团早在2005年就提出了“全过程”和“全国化”两大基本发展战略,所谓“全过程”就是指从前期咨询、建筑设计、项目管理和到提供固定资产投资全过程咨询服务。2008年现代设计集团工程咨询、项目总承包的营业收入已占总收入的约25%,2009年增长的势头仍然很强烈;中建国际(CCDI)2007年提出把业务定义为“提供工程设计综合解决方案”,并进一步分为四个业务版块,即城市发展咨询(Consultancy),民用建筑设计(Design),项目管理(Management)和工程(Engineering),是以建筑设计核心业务为基础,向设计顾问服务全面扩展方向发展。华汇工程设计集团,其业务分为设计咨询、投资、工程承包施工三大板块,形成了从项目可研——勘察设计——工程施工——竣工验收的工程建设全过程服务链。

调查中也发现,很多企业工程咨询业务发展迅速,营业收入的平均增长率达30%,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工程咨询和项目管理业务收入达53799万,年增长率为110%;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咨询和项目管理业务收入达18553万,年增长率为25%。

(2)以公建市场为主的设计院

大型公建市场通常被认为是高端市场,尤其是一些地标性的公共建筑,可以给设计单位带来较高的收益与声誉。该类项目由于技术难度大,进入门槛高,一些民营的小院很难有机会进入这一市场,历来被国营大院和境外知名设计公司所占领,有相当部分设计院把大型公建作为自己的主攻业务领域,如广州市设计院公建设计收入是住宅设计收入的5倍,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2008年公建收入占全年总收入的60%。

近年来一些优秀的民营设计企业也在大型公建市场获取了一定份额,如中建国际获得了2008奥运会水立方的设计机会。调查显示,公建类设计营业收入达50%以上的几乎均是一些知名的大院:如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股份有限公司所属东北、西北、西南院、中南建筑设计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上海现代设计集团等等。

在公建设计领域,国内一些优秀建筑设计院已经认识到产品创新、特色经营对于企业长期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它们通过成立面向特定产品方向的工作室、事业部来进行孵化和具体经营公建建筑设计,吸引、留住领军人物来进行产品创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如华南理工在教育建筑市场、中元国际在医疗设施建筑市场、中建国际在体育建筑市场均占据了不小份额,创作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作品。

(3)以住宅设计为主的设计院

我国建筑设计市场正处于成长阶段,其特征是以满足广大居民的居住消费需求为主,因此,住宅设计是建筑设计市场的主力产品,也是大多数建筑设计院业务构成的主要来源。尤其是不少民营设计企业,住宅市场是他们的业务重点,得益与近年来国内房地产市场的迅猛发展,这些企业得到了很大的市场空间。据统计,70%的民营公司以住宅项目为主,住宅收入占营业额的60%以上。

相对与地标性公共建筑而言,住宅市场属于低端市场,但在传统的住宅设计市场里,通过精耕细作也可以进行产品创新,形成企业自身的特色。例如在环保节能建筑方面,峰尚国际公寓项目在保障建筑功能的前提下,从设计、建设各环节,利用新型建材和设计理念降低能耗,在行业内起到了带头示范作用。在住宅产品上,作为房地产商的万科同各家设计院展开合作,针对不同类型客户进行细分,形成面向青年伴侣、小太阳、中青年、中老年等各类家庭的产品类型,为实现住宅产品的产业化创新在努力。

(4)以施工图设计为主的技术劳务型设计院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市场的不断成熟、市场分工的细化,一些以施工图设计为主的技术劳务型设计院也应运而生。尤其是在一些三线城市,发达地区设计院对当地市场的争夺,使当地一些设计院成为施工图设计配合单位。在发达地区同样如此,有些设计院专为境外设计公司做施工图配合。

(5)与境外设计公司的合作

境外设计机构自进入中国市场以来,就占据着一定量的中国建筑设计的高端市场,在建筑数量和投资都非常密集的上海和北京市场上,我们可以看到的超高层建筑绝大多数出自海外建筑师之手,很多国内设计单位选择与境外设计机构合作,一方面可以借机进入高端市场,另一方面也在锻炼队伍,获取工程设计经验。

例如,“水立方”设计为中建国际(深圳)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澳大利亚PTW建筑师事务所和ARUP澳大利亚有限公司联合设计。中建国际以此为契机成立体育建筑事业部,之后在这一细分市场上做得风生水起。上海现代集团与SOM事务所合作设计的金茂大厦,同济设计院与美国Gensler公司合作设计的上海中心大厦。调查中发现有超过六成的国内设计单位有与境外设计单位合作的经验。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中元国际工程设计研究院和建研建筑设计研究院等四家民用建筑设计大院,95年以来与这些院合作过的国外及港、澳、台设计机构共有13个国家和地区、58家设计所、82个项目,而这些项目基本上是大型公共建筑、大型或高档公寓住宅建筑。

3.跨区域业务发展已成常态

作为开放最早的设计行业,地方保护的淡化使得今天国内建筑设计院的跨区域竞争已经司空见惯,为了贴近客户快速响应,很多建筑设计院已开始区域扩张。在BCI Asia评选的2006中国设计总造价最大的十个建筑设计公司中,除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还主要立足于本省以外,其他大型建筑设计院已经纷纷北上南下建立了若干分院或办事处。

变化的另一表现是国际化的局面已经初步形成,在境外设计机构不断冲击国内市场的同时,国内一些有实力的设计单位也开始走出国门,到国际市场上去搏击。

(1)本地市场与外地市场业务收入的比重

到外地设立分院已成了一些大中型设计院的普遍情况,在我们调查的设计单位中,有80%都在外地设立了分院或办事处,外地业务占总收入的比例也在逐年上升。

深圳市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外地产值占总产值的70%,除台湾、香港和西藏外在全国各省都有业务;华森建筑与工程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外地产值都占到总产值的70%,长期以来立足本地市场的上海现代设计集团2008年外地收入也占到总收入的40%以上。

根据发达国家的行业发展历程来看,随着我国市场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市场的一体化趋势还将进一步扩大和延伸,企业承担跨地域项目,今后将成为一种常态。

(2)拓展境外设计市场的尝试

调查中也发现约有25%的设计院有来自境外市场的收入,其中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上海现代设计集团境外市场设计收入已达到或接近1亿元人民币。

我国设计院拓展境外设计市场通常采取以下几种方式,一是通过商务部援建工程,如同济设计院中标援非盟会议中心,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中标赤道几内亚外交部办公楼等都是商务部的援建项目,二是作为总承包公司的设计分包,如上海建工总承包的加纳共和国塔马利塞康迪体育场、特里尼达和多巴哥总理府均由同济设计院作为设计分包来参与项目。

4.影响建筑设计企业业务发展的制约因素增加

(1)行政层面对业务发展的制约

A、计划经济时期的管理模式。在计划经济时代,政府一直充当“全能”的角色,承担了全部的经济职能,在转向市场经济以后,政府的经济职能并没有完全取消,还带有大量的行政色彩,还存在政企不分现象。政府在制定法律、法规时仍会向部分相关企业倾斜,由此带来行业龚断和不公平竞争。由于存在利益关系,政府在执行市场监管时难以做到绝对公开和公平,影响其执法的严肃性和权威性。B、企业资质与个人执业资格双重准入资格管理。目前,我国建筑设计领域,实行的是企业资质和个人执业资格并行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设计单位的企业资质只是能力的认可,并不是水平的认可。资质等级的分类并不平等,一个在低资质单位的一级注册建筑师,就不能设计高资质级别的建筑项目,这就是不平等。今后应该逐步完善以个人执业资格为主的市场准入制度及相关配套制度,逐步替代以企业资质为主的建筑市场准入制度。C、固定资产投资产业链的人为切割。在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过程的每一阶段都有由不同的部门进行审批。比如在上海,项目立项属于发改委审批;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和方案设计由规划局审查;初步设计由市建设交通委审批;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由规划局审批;施工图审查和施工许可证由建交委审批。这些审批程序继续按旧体制的管理理念把工程建设全过程分割成几块,形成部门交叉、政出多门、多头管理、多家发证等问题,既增加了企业负担,又限制了企业向相关行业的延伸,人为肢解了勘察设计咨询行业和工程建设全过程,制约了行业健康发展。D、现行法律法规的制约。行业法律法规的发展速度滞后于行业发展的速度,尤其是行业技术发展远远超前于行业规范的发展,造成有些项目无法可依或者有些规范已远远不符合目前情况。E、行业协会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的制约。行业协会依旧扮演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主管部门助手的角色,没有真正成为本行业企业的代表;而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行政管理渐从行业微观管理领域的淡出,行业市场管理出现缺位,给企业发展带来困惑。

(2)行业市场层面对业务发展的制约

A、行业诚信体系不健全。招投标暗箱操作,建设单位拖欠勘察设计单位工程款,阴阳合同,行政执法中表率作用欠缺,出卖资质与挂靠成为普遍现象。这其中既有企业诚信的问题,也有行业管理滞后的原因,如资质双轨制,资质严重肢解等。B、过度的价格竞争和不公平竞争。一是业主盲目缩短设计周期、任意压低设计费现象十分普遍,严重影响设计质量,造成工程质量隐患和许多资源浪费。二是一些设计单位为取得设计项目常常不择手段,采取不正当方式竞争,恶性压价、不当公关。三是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现象依然存在。C、海外设计公司获得超国民待遇。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一些业主在国际设计招标中对境内外设计单位不能一视同仁,给境外企业超国民待遇。尤其是政府项目,没有很好利用WTO条款来保护本土企业利益。

(3)企业内部管理对业务发展的制约

A、没有明确的企业愿景。所谓企业愿景,简单地说,就是一种描述组织目的使命和未来理想状态的浓缩的“企业蓝图”。她为企业战略确定某些重要开端和主要方向,集中企业决策中某些关键的意图和思路,从而可以引导企业战略沿着一条正确的“路线”不断前进。国内很多设计单位事实上没有非常清晰的企业愿景,或者说企业愿景普遍比较短视,这会使企业战略的制定迷失正确的方向。反观很多国际上的大公司均有明确的企业愿景,均有企业社会责任的表述,这对员工的激励和企业的发展都非常重要。例如柯达公司的愿景:只要是图片都是我们的业务;索尼公司的愿景(使命):为包括我们的股东、顾客、员工,乃至商业伙伴在内的所有人提供创造和实现他们美好梦想的机会Dream In Sony;通用电器使命:以科技及创新改善生活品质等等。B、偏重产值目标。表现为重经营、轻质量、不重视人才培养和研发、对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等人文关怀缺失。C、人才结构跟不上企业发展需求。很多设计院存在高端人才兼做技术劳务工作,高端人才创造力不足,工程管理及风险管理人才紧缺等现象。在人才引进方面,求职的设计师很多,但真正有创造力的顶尖人才非常缺少。更缺少具有国际化背景的复合型人才。D、管理层不稳定、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国有企业的管理层通常是上级主管部门任命的,很多时候是3-4年一届,以致于管理者只关注任期内的业绩,有时甚至为了短期利益而牺牲企业的长期利益,不考虑企业的长期发展。E、企业分配方式的制约。目前很多企业采取的分配方式仍是产值奖的分配方式,按产值提成多劳多得,而对设计质量、服务水平和能力、施工配合等约束较弱,造成的后果是员工重设计的数量而轻设计质量,对服务和施工配合采取敷衍和应付的态度,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负面影响。

5.建筑设计业务占比仍为首位,为64.42%。境外工程业务与工程承包业务呈快速增长势头,同比增长253.38%与122.7%;表明建筑设计企业顺应市场和社会发展需求,调整业务结构、拓展业务规模的意识增强。

6.建筑设计行业利润额出现下滑,利润总额为-39.55亿元,同比减少167.5%。虽然在调研中纯建筑设计企业反映,利润率约为7-8%,但总体上还是降低。金融危机对建筑设计行业的影响得以具体体现。

三、行业海外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改革开放的三十年,也是中国建筑事业蓬勃发展的三十年,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取得了长足进步,迅速缩小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国内建筑工程设计市场的对外开放,使中外双方技术交流与合作加强,中国建筑设计企业对国际通行设计模式、标准、规范有了了解,为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走出国门,拓展海外市场打下了坚实基础。

1.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海外工程设计市场的主要途径(1)中国政府的援外项目。(2)中国的驻外机构、公司在海外办公等使用所需建筑工程项目。(3)国内公司在海外投资工程项目,中国勘察设计企业承担设计及项目管理工作。(4)国外勘察设计企业在海外方案中标后,与国内设计咨询企业合作设计。(5)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直接参加海外项目设计投标。(6)中国勘察设计企业独立承担海外项目总承包。(7)国际机构在第三世界的援建项目。

我们建筑设计企业承接海外工程设计,主要依托政府援外、大公司承接海外工程的建筑设计分包,更多扮演的是配角,处于从属的地位。如果我们的建筑设计企业安于现状,这种现象得不到改观,不进行改革和开拓,海外建筑设计市场的大门也许就不会轻易向我们建筑设计企业打开。

2.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海外工程设计主要地区(1)东南亚地区(2)中东地区(3)非洲地区(4)南美地区(5)东欧地区

在北美、西欧地区也开展一些项目,但数量较少并有其特殊性。

2008年中国建筑设计企业海外市场开拓。增速加大,完成境外工程总承包合同额为14.63亿元,比2007年增加253.38%。

从我国建筑设计企业承担建筑工程项目的地区来分析,在现代建筑的发源地---欧美地区承接的项目很少,通过市场竞争获得的建筑工程项目就更少。除欧美建筑工程市场原因外,主要也反映出我们建筑设计行业的整体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工程建造技术与欧美发达地区存在差距。着眼未来发展,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应该卧薪尝胆,努力提高建筑设计水平,使我国不但是一个建筑劳务的输出大国,也成为输出先进建筑工程设计技术的强国。

3.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海外工程设计市场的现状

中国建筑设计企业进入海外工程市场经历了一个发展过程,其特点:

(1)由劳务型输出向技术型输出的转变;(2)由劳务型、技术型向技术装备型的转变;(3)由技术劳务型向工程总承包型的转变;(4)由小规模向大规模走出去的态势。

海外工程绝大部分采取的是工程总承包方式,除少数对建筑外形要求较高的地标式建筑采取国际建筑方案征集外,将设计部分单独作为一项内容进行招投标的情况较少。国内传统建筑设计企业直接参与海外建筑方案投标而获得项目的机会也较少,国外勘察设计企业获得项目的主要途径也是依靠自身良好信誉。

设计企业最大的优势是设计咨询能力,设计是工程项目中最具技术价值的一项工作,对工程造价和质量等都起到决定作用,是工程建设的灵魂。

在国际市场上,从设计阶段开始的工程总承包比较普遍,并已成为惯例。中国设计企业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借鉴国外公司经验,开展工程总承包实践,并取得一定成绩,在思想认识、项目管理和知识体系、企业组织形式、工程承包市场等多个层面开始了与国际接轨的实践。

4.国内设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面临的问题

国内设计企业开展海外工程设计主要集中在东南亚、中东、非洲、南美洲及东欧地区,虽然在欧美发达地区也承担一些工程项目,但是项目的数量少,并且有一些特殊性。我们国内设计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还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没有形成成熟的市场途径。加之发达地区已经经过了建筑工程快速成长期,建筑工程市场进入了成熟期,市场相对稳定;不发达地区建筑刚性需求小,因此海外建筑工程市场竞争激烈,进入市场的难度大。客观上国内设计企业目前的技术水平,与传统发达地区建筑设计企业水平存在一定差距。单纯依靠企业的技术力量去开拓海外市场确实有一定的难度,国内的设计企业真正走向海外市场,除了我们国内企业自身努力外,更需要我们的政府、行业协会适时的引导、协调与组织。使我们的政府、协会、企业、中介机构等各方形成协作平台,各自发挥自己的特色,形成合力,加大企业“走出去”的力度。

国外设计企业获得项目的主要途径也是依靠自身信誉。而这种良好的信誉不是靠一朝一夕或一两个项目能够建立的,它需要长期的设计经历与技术服务,才能够与业主建立良好相互信任关系。国内设计在海外建筑设计领域开拓市场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的海外开拓能力还较弱,我们必须正视现实,承认差距,培养品牌意识,建立信誉观念,利用各种机会,努力去承接海外建筑工程设计项目,必须花力气做好这些项目,通过量的积累,使国内建筑设计行业在海外建筑设计市场达到质的飞跃。在非洲等欠发达地区,由于当地发展相对落后,我们的设计还具有优势,输出的“中国标准”也可得到认可,市场空间还是有的。

由于市场、技术、企业模式的差异,我们建筑设计企业开展海外设计,必然会遇到各种困难。所遇到难题为:(1)采用境外建筑工程设计的标准和规范,不用中国规范。(2)设计组织和周期不同。(3)设计图纸深度不同。建筑设计深化设计与优化设计与目前不同。(4)现在国有大型设计院海外市场触角不够发达,多数情况是作为分包角色承接海外设计工程。(5)建筑创作水平较改革开放初期有了长足进步,但与欧美发达国家高水平的建筑师相比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真正走向世界拓展海外市场承接高端工程,我们企业还需苦练内功、提高建筑创作水平。

(6)进军海外市场的另一“瓶颈”是具有国际化背景的设计人才、商务人才、外语人才、工程管理人才及风险管理人才的缺乏。

四、行业咨询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1.建筑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市场需求分析。

在目前情况下,我国的工程咨询需求总量相对于建筑业发达国家而言是比较小的。我国的建筑企业主要以建筑工程项目的工程设计为主,较少从事工程咨询业务,主要由工程咨询单位来做,虽然这些年我国建筑咨询行业处于一种稳步提高的态势,但整个行业的产业增加值仍然偏低。有以下特点:(1)建筑工程咨询行业是朝阳产业,但我国起步较晚,尚处于发展初期,人们对建筑的要求较低,对品质的追求意识正在萌发,投资者、使用者以及整个社会对建筑设计咨询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2)我国工程咨询的收费比较低,且系统完整的收费体系尚未建立起来,基本上是无章可循,执行起来困难。(3)目前我国大型开发商都有自己的研发机构,承担本公司开发项目的前期策划咨询研究。由于是开发公司的附属研究机构,在进行建筑项目的咨询服务时,有一定的局限性。侧重点更多的是考虑公司的短期经济利益,在涉及可持续发展、环境和谐,使用功能、建筑节能、环境保护等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大部分建设单位缺少相应的机构对本单位即将建设的项目进行有效的策划,业主对建筑工程项目要求逐步提高,该部分的需求也是日益强烈,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开展该部分业务由于考虑效益、保证“主业”等诸多原因,人力、技术投入都不够,没有形成规模市场。国外工程咨询公司的独立性,是确保其公正执业的条件。国外工程咨询业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工程咨询公司既不隶属于政府也不依附于其他经济实体,不与承包商、制造商有利益关系,而以独立性、公正性提供咨询意见和建议,因此有很高的地位和信誉。(4)与我国工程咨询行业的历史因素有关,我国的工程咨询企业基本上都由国家计委智囊机构转轨改制而来,有的甚至尚未与政府部门脱钩,造成市场的开放度不够,不利于市场健康发展。

2.我国咨询企业现状分析

我国的投资咨询机构大体上由以下几类组成:

(1)国家部委直属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勘察设计研究单位,通过延伸业务转型而来;(2)依省市厅局直属的勘察设计研究单位,通过转型而来;(3)应经济改革开放形势需要,依托国家综合计划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综合性投资咨询单位;(4)依省市综合计划部门或金融机构而成立的综合性投资咨询单位;(5)社会其它部门,以合作、合资、集体等形式组建的咨询单位。

从以上我国投资咨询机构现状来分析,目前国家骨干大型建筑设计企业不在此列,而这些企业代表了我国建筑设计的最高水平,他们较少参与国内建筑工程的咨询业务,将直接影响我国建筑咨询业的水平。

目前,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开展设计咨询业务情况:咨询业务收入约占企业收入的1.98%。整个行业的从业人员还不到整个建筑业从业人员的1%.这个低比例的供给很明显不能满足整个建筑业未来工程咨询服务的需求。工程咨询服务市场在不久的未来将有很大一块市场空白,而外国的工程咨询单位将会是这个市场的争夺者。

外国的工程咨询单位,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就进入我国,特别是一些靠国际金融机构或外国政府贷款资助的建设项目,工程咨询服务基本上由国外的咨询公司主导。90年代以来,随着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大规模引进和利用外资,外国工程咨询公司占据的市场份额进一步加大。

3.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需求分析

国家政府主管部门从国民经济宏观发展方面对咨询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要求的服务范围越来越宽,服务的内容越来越多,建筑设计企业咨询服务需求空间将会越来越大。企业咨询业务发展潜力巨大。

1994年起,在国家计委颁发的第

2、3号令及中国工程咨询协会的协秘字〔1994〕020号文件中把工程咨询的服务范围具体划分为8项:(1)宏观经济专题和发展规划咨询;(2)项目建议书编制;(3)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4)评估咨询;(5)工程勘察设计;(6)招标、采购咨询;(7)工程监理;(8)工程投产后咨询服务。

1999年,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1999〕101号文件中提出工程勘察设计单位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尽快形成为固定资产投资活动全过程提供技术性、管理性服务的咨询设计服务体系”,要“积极开展可行性研究、规划选址、招标代理、造价咨询、施工监理、项目管理和工程总承包等业务”。

在国外,工程咨询作为一个独立的行业,已有近百年历史。工程咨询业属于知识密集型的智力服务行业。由于科学技术和经济的飞速发展,工程咨询业无论在数量和规模上都有了新的飞跃,而且逐步走向国际化。工程咨询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为业主提供以下服务:(1)工程项目投资前期阶段的咨询。包括投资机会研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或评估等;(2)工程建设项目准备阶段的咨询。包括工程勘察、工程设计、造价咨询、招标投标评标咨询等;(3)建设项目实施阶段的咨询。包括设备材料采购咨询、合同管理咨询、施工监理咨询等;(4)工程项目生产准备阶段的咨询。包括生产准备咨询、人员培训咨询、竣工验收咨询等;(5)生产阶段的咨询。包括后评价等。

国外的工程咨询单位一般都承担上述各类业务,并用“工程咨询公司”命名。也有根据咨询服务范围和特点的不同,称为“设计公司”、“设计事务所”、“项目管理公司”等,依业务范围的宽或专,在业务模式上呈多样化趋势。

从以上比较,我国在工程咨询的概念、范围和管理上与国际上存在较大的差距。

尽管我国国内工程咨询服务市场现实的需求还比较小,但潜在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这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考虑:

A、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建筑设计咨询有很大的市场空间,未来市场潜力巨大;B、另一个方面我国开展咨询业务的范围还很窄。建筑设计企业主要从事建筑工程设计,咨询主要是编制可研,以及本企业承担工程设计项目很少的一部分前期策划、以及后续的项目管理、造价咨询、工程监理。咨询服务,在企业技术服务工作中面窄、量少,从国内大型建筑设计企业近几年公布收入情况来看,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工程咨询收入占企业总收入的比例很小,仅为1.98%,所占份额虽不大,但其上升空间是非常大的;C、加入WTO以后,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大幅增长,外资项目的大量引进,国家及社会对工程咨询业认识的提高,都将增加工程咨询市场的需求;D、按照国家经贸委2002年发布的 《工商领域固定资产投资咨询机构资质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咨询的业务范围的规定看,其中有关工程的部分,应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E、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建筑业取得了突飞猛进发展,建筑工程行业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在逐步缩小,在建设速度、建设规模上居于世界领先,随着国家对工程建设认识日趋理性,更加重视建筑的品质,社会在呼唤精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对建筑设计企业提出项目的全过程服务,我们企业不应该仅仅局限在工程设计内,应该向项目的两头服务延伸,而这种延伸,蕴藏巨大建筑工程咨询服务商机。

4.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拓展分析

我国建筑设计企业进行咨询业务的开拓同其他行业企业开拓业务考虑问题的方式是类似的,应该从内因、外因两个方面进行分析。内因——就是目前企业能力能否胜任业务的开拓;外因——业务拓展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1)内因——企业所具有的能力和行政许可

建筑设计企业随着我国近几十年改革开放,而得到飞速发展,企业数量和从业人数较过去有了很大增长,企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以下的分析也主要是针对大、中型实力较强建筑设计企业,他们能够在咨询业务上有所作为。在开拓咨询业务时具有以下优势:A、没有技术上的缺陷和人才上的不足。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工程咨询的能力是先天形成的,不存在技术上的缺陷和人才上的不足。也就是说,即使工程咨询有进入上的技术壁垒,对建筑设计企业来说也是不存在的。

B、没有资金上的壁垒。在建筑设计企业内开展工程咨询业务,一般并不需要任何新的有形资源的投入。这与建筑设计企业没有多少流动资金和融资能力薄弱的缺陷不存在冲突。

C、我国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工程咨询没有制度上的障碍。把建筑企业传统业务与工程咨询进行结合,并不存在制度上的障碍,也没有政策和法律法规在此方面具体的限制规定。

目前已经有许多大院,设置了数量不等的咨询、勘察、承包、监理、造价、项目管理等多种经营二级机构。开展了一定数量的国内外咨询业务,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我们整个行业咨询业务的发展都极其宝贵。

(2)外因——业务拓展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方向

A、不断拓宽服务领域。长期以来,开展工程咨询服务的项目很少,主要集中在国家计委审批的项目,同时,我国开展工程咨询服务的公司业务领域也非常狭窄。随着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工程咨询的业务范围必须拓宽。

B、在服务好国家发改委新建项目的同时,还要服务好技改项目、科技项目及财政投资项目。

C、要转变工程咨询的服务观念,将服务政府为主向服务市场为主转变。工程咨询服务要多为中小企业、民营企业投资决策提供依据,扩大工程服务覆盖面。

D、积极服务于政府投资的社会公益性项目。公益性项目建设是政府投资、造福于民的事业。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政府投资将主要用于公益事业,这一块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E、发挥自身本地化的优势,服务好境外投资的项目,利用好我们的技术优势努力开拓境外工程市场。

F、不断拓展服务深度,向全过程服务延伸。目前工程咨询主要为建设项目提供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或评估服务,服务范围过窄,今后建筑设计企业可凭借在工程咨询方面的智力优势,延伸工程咨询的业务链,实施从项目规划和策划、项目建议、项目融资、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审查工程、造价咨询、招投标代理服务、项目管理、工程监理、项目后期评估等全过程服务。

G、建筑设计企业在开展工程咨询业务以后,应该继续跟进,争取获得其后的总承包业务,追求项目全过程服务,和单个项目利润最大化。

5.中国建筑设计行业咨询业务开拓面临的问题

(1)国内有关咨询服务的体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我国正处在体制转轨时期,市场规则还不完善,法制观念相对淡薄。总的来说,我国工程勘察设计咨询行业的(管理法规和技术法规)法制建设滞后,尚形不成完善的法规体系,咨询业内名词术语混乱;咨询服务的程序、阶段、内容、深度不统一;专业标准间不够衔接;执法监督力度不够;多头管理亟待改善。

与建筑设计市场相比较,建筑设计行业咨询市场显得还不成熟,还没有形成承担项目咨询服务的信息渠道,咨询招投标制度也不够完善,公平与透明,缺乏有效监管。没有起到鼓励先进,选取高水平企业承担业务的目的,从而阻碍行业的发展。 (2)建筑咨询收费体系尚未建全,且收费标准不尽合理

我国的建设项目咨询收费标准是1999年国家计划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印发建设项目前期工作的通知》(计价格【1999】1283号)该收费标准一直沿用至今。收费标准主要有五大部分,即编制项目建议书、编制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项目建议书、评估可行性研究报告及工程咨询人员工日费用标准。该标准的出台对当时建设工程前期咨询工作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随时间推移,在执行过程中也存在问题:

A、在收费标准执行中,没有设立下浮限制。由于市场竞争激烈,咨询公司良莠不齐,一些公司为了承揽项目,不惜采取低价策略,使市场出现恶性低价竞争局面,有些项目签订咨询合同的价格只有1263号文标准的20%或更低。高价不一定高质,低价肯定低质。任凭此种现象的蔓延,必然会阻碍行业的良性发展,挫伤企业的积极性。B、随着现代建筑技术及建筑水平的发展,建筑工程较以前有了巨大变化,建筑更加复杂,人们对建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1263号文所列的服务项目,已经无法涵盖现在建筑工程咨询服务向工程设计两头延伸的内容,例如项目的前期策划,商业咨询,工艺咨询以及项目工程建设期间的项目管理等都不在1263号文所列的服务范围之中,使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在承接建筑工程咨询项目的过程中往往无法向业主提供国家的收费依据,使这些企业在合同谈判中处于不利境地,有时为了承接项目只好牺牲企业的利益。

(3)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在开展咨询业务时缺乏核心竞争力

在国外建筑工程咨询业是一个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技术服务业,建筑水平越高的地区和国家这种特点就更加明显。建筑设计咨询企业发展的根本是人和人所掌握的技术,国内的大多数民用建筑设计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一般将主要的人力资源和精力投入到企业当前的主业——建筑工程设计之中,而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更多的是“通用”技术,一个被同行都容易掌握的技术,是无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建筑咨询恰恰需要的是企业在某一个领域的特长,你必须在某一个领域有你独到的技术和专长,尽可能地最大限度的满足业主项目建设的技术需求,才能够服务好项目,服务好社会。

(4)国内建筑设计企业在咨询业务中缺乏与国际先进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我们必须承认在现代建筑技术上我们与西方先进国家的差距,我国建筑设计水平在近十几年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迅速缩小了与先进国家的差距,除了我们政府及行业协会做了大量有效的管理引导工作外,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广泛的中外合作设计以及中外技术交流,在与国外高水平建筑师的合作中,我们确实学到了国外建筑师先进的设计理念和设计思想,提高了我们自己建筑师的水平。建筑咨询业还处在起步阶段,我们应该借鉴建筑设计经验,通过与国外先进建筑咨询企业的合作交流,尽快提高我国建筑咨询企业和建筑咨询工程师的技术水平。

6.对策建议(1)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协调制定切实可行的建筑咨询招投标管理办法,使该部分工作纳入政府监管范围,使建筑咨询市场有序和良性发展。(2)政府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应协调制定新的建筑咨询收费标准,并关注两个方面。

A、在确定收费标准后,应明确规定收费标准的上下浮动比例,建议上下浮动比例不得超过标准的20%。B、为适应建筑咨询业的发展,对服务的范围应做调整,增加建筑工程设计向两头延伸的技术咨询服务内容,例如项目策划、工艺咨询、项目管理„„等,并制定相应工作内容标准。

五、行业工程项目管理及总承包业务发展现状及特点

借鉴专业设计院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经验,为了更好地拓展建筑设计企业业务、扩大规模、提高核心竞争力、建筑设计企业也在逐步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业务,但由于建筑设计行业自身特点,及社会环境因素影响,特别是由于建筑设计企业缺乏专有核心技术、加上市场与业主的认可度有限,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业务还在探索阶段,其业务比例也较低,其中工程项目管理约占0.4%,但工程总承包比例有较大提高,已达26.51%,表明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工程承包业务有突破性进展,其特点:

1.能够开展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的建筑设计企业还是少数,只有具有一定规模与实力的企业才有能力开展这项业务,绝大多数建筑设计企业没有涉足这一领域。调研中,仅有少数大院开展这一业务,而中小设计院几乎没有涉足这一业务。

2.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业务,无论从组织结构、资源配备、人力资源、专有技术及管理能力等方面,均处在初始阶段,需要经历与经验的不断积累,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

3.目前还缺少完整配套的建筑设计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的法律法规与标准,以建筑设计企业为龙头的工程项目与工程承包业务开展还很不规范。

4.建筑设计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业务的取费标准较低,经济效益不很乐观。

5.建筑设计企业从事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业务潜在风险较大,还不具备较强的融投资能力,与国际惯例差距较大,如何防范、规避项目风险,也是建筑设计企业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6.全社会对开展以建筑设计企业为龙头的工程项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业务还有一个认识过程,部门利益,投资利益也是影响这一业务开展的阻力之一。

六、行业多元化发展现状及特点

早在九十年代,建筑设计企业就开展过多元化业务,而且种类繁多,既有成功的范例,但更多的是失败的教训,究其根源,是对企业自身优势分析不透,没有把握建筑设计企业特点。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设计企业要开展多元化业务,必须以建筑设计业务相关业务为基础,如开展前期策划、设计咨询服务、建筑造价咨询、建筑装饰业务、建筑监理、建筑景观园林业务、建筑工程项目管理与工程总承包业务、房地产业务等。其中尤以全过程的工程咨询与工程项目管理及工程总承包为重点。除此之外,还应包括国家宏观政策导向内的节能减排、环境保护、新农村建设等潜在市场领域业务。

从调研中了解到建筑设计企业开展多元化有以下特点:

1.地区发展不平衡

统计显示,在全国各大地区,目前本行业在开展多元化业务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仅以2008年为例,非传统设计业务营业收入占总营业收入的比例:华北地区是44.42%;西南地区是25.8%;华东地区是20%左右;而西北、东北、中南两地区仅有个别企业从事传统建筑设计以外的业务,并且总量甚微。

在多元化业务发展上存在的地区不平衡现象,很大程度上反映出地区的市场发展和业主群体的成熟程度,由此也就形成了在各地市场上业务需求的不同。

2.企业发展不平衡

从统计情况来看,目前在业务的多元化发展方面,各企业间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2008年的统计数字显示,部分企业的非传统设计业务,已经达到了企业总营业收入的60%以上,成为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如:中元国际工程公司的非传统业务营业收入达5.4亿多,占其当年营收总值的63% ;重庆市建筑设计院达1.84亿多,占其当年营业收入总值的61%。也有部分企业多元化业务正在逐步成为企业新的发展增长点。如甘肃省院2008年非传统业务的营收占比达30%;上海现代设计集团2008年达到近20%。但在回收的“调研问卷”中绝大多数企业(约占统计数75%的中、小建筑设计院),仍然坚守在传统的建筑设计业务领域,并没有开展诸如全过程咨询、项目管理、工程总承包等延伸业务。

以上情况说明,开展多元化业务,尤其是拓展一体化的服务产品,需要有资源的集聚、能力的培育以及市场的需求等各方面的条件,为此从统计情况来看,开展多元化业务比较好的企业,一般都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并且近年来在内部资源集聚、能力培育等方面投入了较大的精力和资源。

3.一体化业务增长迅速

从统计数字来看,近两年本行业在多元化发展方面,其中一体化业务的发展独领风骚--各地这方面的业务增长迅速。从回收的“调研问卷”统计,不少会员单位2008年与2007相比较,在诸如工程咨询、项目管理以及工程总承包等方面的业务发展,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为110.71%;甘肃省院为76.35%;江西省院为666%(该院原来这项业务的计数较小);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为43.2%;重庆市院为50.1%;山东省院为49%;烟台市院为20%;等等。也有个别企业这方面的业务出现了下降,如:中南设计院下降了38.94%;中建西南院下降了42.6%,但据悉2009年部分会员单位预计在一体化服务业务上会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比如中建西南院已承接了约3亿元的工程总承包业务;又如天津市院在手的一体化服务业务有2亿元之多。

由于一体化服务通常单项产值较高,因此一旦在这方面取得突破就可能形成企业新兴发展极,使企业发展迅速跨上新台阶。另外从统计情况看,一体化服务的需求潜力,随着行业市场的不断成熟正在各地迅速蔓延,并逐步凸现出来。

4.多元化业务总量还是偏少,没有形成业务主体

经济效益也相对偏低,加上资源管理方面还不十分成熟,未来发展有待深入研究。

七、行业科技创新发展现状及特点

科技创新力是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一五规划纲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列为国家战略,并提出要以企业为创新主体。建筑设计企业是以人才为中心,以技术服务为支撑的科技型企业,自主创新历来都是发展的灵魂。

1.科技创新意义重大

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快慢,首先决定于政策的保障程度及这个国家精神风貌对群体创新意识的影响。2003年建设部、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工程勘察设计咨询业知识产权保护与管理导则》的通知中明确表示工程勘察、设计、咨询是富有创造性的智力劳动;其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保护与管理勘察设计咨询企业的知识产权,鼓励技术创新和发明创造,丰富与发展原创性智力成果,增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的数量并提高其质量,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同时尊重并合法利用他人的知识产权。

另外,2006年《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发〔2005〕44号)表示,要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努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为科技创新提供了新的保障。

加快科技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来源于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在国内、国外的市场竞争中,也同样印证了“发展是硬道理”这个颠簸不破的真理,这说明无论是一个行业或者是一个企业,不进步、不发展就会在市场规则的制定中被边缘化,被剥夺发言权。改革开放30年来,我们已经见证了无数行业、无数企业的浮浮沉沉、起起落落,这就警示我们: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时刻关注环境的变化,并未雨绸缪,做好各方面的应变准备。

2.我国建筑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现状

(1)科技创新意识

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设计单位的管理层对企业的科技创新都比较重视。企业普遍认识到,要争取可持续发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企业有信心在将来继续加大科技创新投入,也相信科技创新能够给企业带来收入。

尤其是原来储备了我国勘察设计行业主要科技进步力量的国有大院,几十年的技术沉淀使他们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科技创新体系,积累了一大批科技创新人才,承担了诸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并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

上海现代设计集团从科技创新、原创设计、知识产权保护、内部激励、评优机制等方面,建立起了集团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体系的五级组织机构:技术委员会、科技大会、技术发展部(技术委员会秘书处)、技术中心、各分子公司技术部门。集团每年的科研投入3000万。自主研发了大跨度结构设计、超高层建筑结构设计、软土地基基础设计、既有建筑改造加固和保护设计等技术,同时,集团成立了信息中心,全面部署涵盖了财务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的电子商务管理平台,并凭借远程视频系统、电子邮件系统及斥巨资更新的局域网络,使集团的设计师率先享用起“万兆主干线,千兆到桌面”的网速,能随心运用各类CAD设计软件,并和分布在全国的20多个分支机构实现联网,确保所有设计文件有统一的规范标准、质量和绘图方式,便于统一管理。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设有3个经国家科技部批准设立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经国家建设部批准设立的行业研究中心和质量监督检验中心,1个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设立的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完成1000余项科研项目研究和规范的编制工作,获科研奖300多项。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科研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7项,获部科技进步奖68项,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133项。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一直将自主创新摆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承担了很多具有高技术含量的工程项目的设计,结合实际工程项目进行技术创新工作,提升了企业的技术水平,如同济大学教学科研综合楼结构整体力学行为及抗震性能综合研究、钢结构抗火设计与火灾安全、上海世博园区消防及紧急疏散系统导则,2010世博会主题馆大跨度空间杂交张拉钢结构屋盖的分析设计技术与施工过程模拟研究,等等,此外主编参编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培养了科技人才,提高企业技术能力。

(2)科研投入水平

建筑设计企业科研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普遍不是很高,调查中大部分企业无法回答确切的投入比例,也没有明确的预算,比较多的是按科研项目来申请和投入科研经费。各个院的差距比较大,中国中元国际工程公司以占营业收入10.71%的科研投入成为科研投入水平最高的建筑设计企业,其他如山西省院、河北保定市院、中南院、华艺设计顾问有限公司等企业的科研投入也在2%-5%之间,属于科研投入力度比较大的企业。

(3)科技创新类型

建筑设计企业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建筑原创与工程技术科技创新两个方面。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创作方面的求新,工程技术科技创新是指与建设项目相关的工程技术的创新。建筑设计企业科技创新的动力和结果大都直接与所承担的设计项目有关,多是结合生产而进行的。

建筑原创:建筑原创是指建筑设计方案的自主创作,建筑原创应着重其建筑设计的开创性的一面,着眼于用开创性的观念探索一条基于我国国情和文化底蕴之上的建筑设计之路。在这一思想指导下的建筑原创,绝不是盲目地跟风创作,更不是满足于原汁原味地体现某风格流派,而是在建筑设计中开创出新的理念和手法,其反映在建筑造型和空间处理上应具有独特性、或功能模式上的新拓展,或建筑技术、材料使用上的合理并不拘一格。

工程技术创新:建筑工程是多门学科技术集成的系统工程,近年来,随着新的设计理念、创新的建筑形式、结构体系、新材料等的层出不穷,给建筑设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成为了企业技术进步的引擎。结合工程项目进行的技术创新是企业技术进步的主要方式,如超限结构体系(超高层、大跨度结构)、建筑节能技术、绿色建筑、建筑防火、建筑材料等等。

(4)专有技术和专利

很多专业设计院如化工院、冶金院、电力院拥有专利技术,总体来说,拥有专利技术的民用建筑设计院比较少,但调查中也发现有一些建筑设计企业拥有自己的专利,如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拥有各类专利技术9项。相对工业类专业院来讲,建筑设计企业对自己知识产权保护的意识还较薄弱。

(5)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企业只有将获得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企业科技创新才能持续,也只有能够转化为生产力的科研成果才是符合市场发展的要求才能持续,是有生命力的科研成果。有部分企业在取得专利技术、专有技术的基础上,形成了专业工程技术,开拓了新的服务领域,如航空港口物流工程、医疗建筑工程、超高层房屋建筑、节能检测技术,也有企业针对未来的市场需要、提前投入人力物力进行科研开发,如建筑环境技术、地下空间利用等等,以取得未来竞争的主动权。

3.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利于科技创新的企业环境

国家已经提出来必须坚持把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推进结构调整和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这是大环境的要求,然而,对于大多数设计企业而言,基于种种的原因,科技创新并没有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开展,他们还是满足于有任务就接,低水平重复劳动的状态,企业内部的主要精力与资源配置都是向生产承担部门倾斜,企业追求的是完成更多的生产任务,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科技创新被看成是成本而没有获得应有的支持。

在这种关注眼前利益的环境下,企业内部的分配制度也是唯产值导向,很多高端人才的收入甚至不如一般的绘图人员,出现了“脑体倒挂”的现象,严重打击了高端人才的积极性。这种过分短视和功利的环境实际上是不利于创新的,因为很多时候科技创新并不是一有投入就立刻产生回报,创造一种宽松的创新环境是必要的。

(2)科技创新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导致科技创新的生产力转化程度较低,首先是市场的问题,花费了人力财力开发,却不去推广,导致创新的效果不明显,这也是一些企业不愿意在技术创新上投入经费的原因之一;其次是经济的因素,多数企业认为技术创新成本过高,研究出来不一定能得到回报,这是阻碍技术创新的主要经济因素。

(3)创新人才短缺

市场竞争说到底是知识和人才的竞争,人员的素质是企业竞争力的主要因素。要促进我国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需要有创新型的人才。

随着加入“WTO”以及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国有设计单位面临着非常严重的人才流失的问题。这种人才流失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区域性的人才流失,也就是受区域经济和政策的影响,骨干专业技术人员(也是科技创新的主要人员)流失到沿海大城市;二是大量的科技创新人才流到私企和外企;三是技术人才流到房地产等投资性企业。

(4)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对技术创新的概念和内涵认识不够;适于技术创新的风险资本还不够多,用于创新上的资本微乎其微;勘察设计行业技术创新缺乏必要的社会合作;同行业间在低水平上过多竞争,重复建设,降低了技术创新实力;国家对建筑设计行业的投资力度还不够大。

4.对策

(1)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

科技创新的组织机构的建立是提升企业科研创新能力的基本保障。完善组织构架,理顺科研创新体系。明确科研管理各相关单位、部门的定位、职责和相互间关系,建立科研工作实施细则、科研创新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制度,使科研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利于调动科研创新的积极性,形成促进科技进步的动力。

(2)加大科研投入力度 鼓励自主创新

有投入才会有产出,《国家“十一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形成合理的科学技术发展布局,力争在若干重点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和跨越发展,研发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2%,使我国成为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科技大国,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

科技创新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但是一些基础性的科技创新研究,不能在短期出效益,然而从长期来看,却有着巨大的市场价值。因此,在科研投入上不能犯短视的毛病。

建筑设计产品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而这一部分的投资也是我国投资的重点领域之一。因此,建筑设计的科技创新意义重大。从考虑工程全寿命使用周期内的可靠与安全,投资效益、资源节约、土地利用和环境保护,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和生产条件出发,目前,科研创新的热点新技术领域有:绿色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保护环境)、建筑节能、历史建筑保护、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计算机仿真技术、复杂结构体系等等。

(3)促进科研成果的生产力转化

由于缺少科研成果转化的机制和服务部门,企业的科研成果往往被束之高阁,不能及时转化为生产力。这一方面束缚了企业科研创新的积极性,一方面又使很多企业重复进行类似的科研攻关,从全行业的角度来看,是对人力和财力的极大浪费,同时也阻碍了行业的进步和发展。

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是科技与经济结合的高层次的技术管理活动,目前,建筑设计行业内还没有找到和形成有效的转化途径,成果多、转化少,且转化后很难取得重大经济效益。

建议行业管理部门制定鼓励科技转化的政策和办法,积极培育和引进第三方机构来担负科技成果生产力转化工作。

(4)加强科技创新用人机制改革

建筑设计企业必须加强用人机制改革,只有建立一个好的体制、一个灵活的机制,重视企业的科技创新战略,加强现有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才能增强对人才的吸引力,才能把人才留住。

科技创新关系到企业的长远发展。科技创新的经济效益无法在短期显示。因此,对科技创新人员的分配机制就不能沿用传统的按经济效益的方式,而应该采用特别的分配方式。

建立建筑设计企业的科技创新人才机制,其核心是要建立起有效的激励机制,促进设计人员的科技创新,其中,薪酬体系是建立激励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创新的关键在于科技创新技术人才的培养。通过技术培训,使企业的技术队伍不断更新知识、更新技术、更新观念,才能走在新技术革命的前列。

企业想在激烈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必须重视培训。建筑设计企业要在科技创新上有所作为,就要最大限度地发挥人才的作用,科学合理地配置和使用人才,最大限度地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重点做好技术岗位、技术骨干和拔尖人才的培养,特别是关键岗位、核心技术人员的交接班。尤其是对历史悠久的大院而言,做好交接班的工作尤为重要,要尽量给年轻的技术人员创造条件,多一些鼓励和指导,多一些锻炼的机会和实践经验,使他们尽快挑起大梁,早日完成交接班的任务,形成一支技术拔尖、管理有力的年轻有朝气的骨干队伍。

(5)建立科技创新奖励制度

科技创新奖励制度是人才奖励政策的一个重要方面。要把对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实行重奖作为一项重要政策来实施,这有利于形成有利创新的环境,起到鼓励创新精神的作用。

完善企业绩效考核体系,加强对科研工作考核力度,把科技进步情况列入到经营者业绩考核和公司的评比中去,合理设定考核指标和权重,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通过这些举措,加强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以结果为导向,强调管理效能,注重责任到位,强化监督、反馈,提高了执行力。

(6)建立科技创新的企业文化

创新企业文化,就是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激励和培育创新思维、造就创新人才、做出创新成果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它是顺利推进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提高企业整体创新能力的有效保证。创新企业文化带来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企业文化具有柔性管理、人性管理等特点,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管理理念。优秀的企业善于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融入现代管理之中,以此作为企业不竭的发展动力。以人为本要求在企业内部要千方百计地实现和满足员工的自尊和自我表现,关怀员工的高品味需求,将企业建设成为员工的精神家园。在此基础上,企业构筑人才高地,形成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富有活力的人才群体。

第二,通过创新企业文化促进企业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优化组织架构和管理手段,充分挖掘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员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员工的忠诚度。创新企业文化可以有效实现员工的自我激励。

第三,良好的企业文化塑造企业的品牌形象,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和信誉,提升企业无形资产的价值。文化是凝聚在产品及其品牌上的企业精华,又渗透到企业运行全过程、全方位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群体风格之中。

建筑设计的科技创新是一项团队性工作,需要多学科跨专业的设计人员之间的密切配合。因此,团队建设是勘察设计企业提升凝聚力、提升人力资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立创新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表1 2008年建筑设计行业业务完成情况表

第五篇:宿迁市建筑施工企业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发表日期:2008年12月2日出处:建筑业协会【编辑录入:base】

为全面了解全市建筑施工企业运行情况,及时反映企业的呼声和企业的生存情况,市建筑业协会于10月下旬,组织人员对三县两区的建筑施工企业进行了调查。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市建筑业的基本情况

目前,我市共有施工企业308家,其中一级资质企业5家,二级资质企业52家,三级资质企业203家,组建了187家专业、劳务公司。资质结构呈现一种金字塔形,队伍结构基本趋于合理,逐步形成总包、专业承包分包、劳务分包同步发展的格局。1-9月份共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00.7亿元,建筑业增加值约24亿元,同去年同期增加了25%和24%。从业人员13.1万人,营业利润2.4亿元,建筑业施工企业基本保持正常发展。

二、建筑施工企业5个显著特点

1、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建筑业发展。建市以来,市委市政府制定建筑业发展目标任务,并进行考核。2006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全市建筑业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06〕15号)、2007年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建筑业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宿政发〔2007〕135号),有力的推动我市建筑业的快速发展。

2、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建筑业产业关联度高,就业容量大,是拉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建市初,我市建筑施工企业主要是从事房屋建筑施工。经过近十年发展,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截至2008年10月,房建总承包 121家,市政总承包23 家,水利总承包9家,公路施工总承包5家,专业承包钢结构企业13家,装饰装修企业55家,园林绿化企业2家,劳务企业55家,企业施工能力逐步覆盖了大建筑业。

3、一业为主,产业触角不断延伸。我市建筑企业以前主要是从事建筑施工单一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现呈现出一业为主,多业并举的格局。部分房屋建筑施工企业涉及市政、装饰、钢结构、水利、园林等利润空间较大的行业,相应的装饰、钢结构、商品混凝土企业、建筑智能化等专业承包企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部分企业着手申请增项公路桥梁资质,更有的企业成功转型为房地产开发企业,带动建筑施工企业发展的新

局面。

4、外埠市场开拓成绩显著。宿迁劳动力资源较丰富,素有外向开拓建筑市场的历史。20世纪70年代后期即组织成建制施工人员开赴新疆南疆油田;80年代初期就组织人员北上,参加首都建设,至今果实累累。目前在新疆、北京两地完成产值近20亿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等地都有所建树。外出施工占我市建筑施工总产值超过20%以上。广泛带动了农民工就业,每年增加农民收入3亿元多元。

5、骨干龙头企业带动明显。宿迁拥有一级资质企业5家,分别是宿迁市建设工程(集团)有限公司、江苏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兴邦集团有限公司、宿迁中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江苏恒通市政工程建设有限公司,均在省外开拓。目前,江苏铭豪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房屋建筑一级总承包资质,同时具有建筑装饰、机电设备安装、防腐保温三个专业承包一级资质,主要在省外承接业务,每年承接10亿元以上的业务,是典型的“外向型”企业。宿迁市建设集团在北京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发展势头强劲。龙头企业带动了大批农民走出家门,发家致富。

三、宿迁建筑业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建筑施工企业具备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约束建筑业发展的“瓶颈”仍然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政府相关部门对建筑业发展的扶持力度不够 。建筑业后发强劲之势的浙江省,从上到下、从省到市县有专门负责建筑业的领导,在企业的发展壮大、政策扶持、企业融资等方面得到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浙江建筑业蓬勃发展,迅猛的占领上海乃至国内的主要建筑市场。我省南通市,建筑业的发展在全省遥遥领先,也都有专门的市县领导分管。我市建筑业总体规模小,建筑施工企业没有得到象重视工业企业一样来发展重视建筑业。在现实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筑企业存在垫资、压价、拖欠、乱收费等众多问题。税务部门征收的企业所得税,由于计税方式问题,给建筑企业的生存发展,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在清欠农民工工资方面,出现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模式,没有从体制上来解决问题,政府的拖欠,开发商及其多数业主采取不验收、不结算等手段拖延时间,恶意拖欠施工企业资金,造成了施工企业负债累累,劳动部门按工程造价收取农民工工资保证金,雪上加霜的加大施工企业周转资金的困难,工商部门在企业的营业执照年检过程中,采取变相手段收取企业的费用,招标代理等许多建设费用应有业主支付移嫁到施工企业。施工企业承接一个工程,缴纳各种保证金占到工程造价的10%以上,

使得施工企业不堪负重。二是企业规模小,综合实力弱。我市虽然有5个一级施工企业,但整体规模不大,资金匮乏、人才奇缺、装备不足,科研几乎没有投入,建筑经济增长方式落后,承接高、大、难的高利润工程能力不强,多元化经营尚没有形成规模,企业抗风险能力低。三是建筑市场不规范,建筑市场无序竞争。建筑施工企业上规模的少,小而全的企业多,造成“僧多粥少”,恶性竞争,制约了建筑企业的健康发展。

四、宿迁建筑业发展思考

1、全方位多层次开拓省内外建筑市场。我市建筑业要快速取得发展,就要以5家一级企业龙头企业,大张旗鼓地开展宣传活动,在一些大中型城市举办宿迁市建筑业优势企业推介会,市政府及建设主管部门要加强同外地建筑主管部门的联系,对外地的市场规模、发展潜力进行调研考察,进一步提高我市骨干企业在省外重点市场的知名度和覆盖率。还要以依据市建设集团对外签约权的优势,在境外市场开拓承揽境外工程。

2、规范建筑市场,树立诚信企业。建筑施工企业已经走入低谷,政府主管部门出台相应的规章制度,加强执法检查,规范各方责任主体行为,加大对招投标代理等中介机构监管力度,实行建筑业企业信用管理制度,完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实施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建立健全企业自律。在监督检查中,对企业的不良行为列入“黑名单”,在媒体上曝光。及时对责任单位和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限期整改。促进建筑市场走上健康发展轨道。

3、加大科技投入和人才开发,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新技术的应用,对于提高工程质量、降低成本、缩短工期起到了积极作用,取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非常显著。宿迁建筑业的发展,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科技创新和人才积聚为基石,是宿迁建筑业做大做强必由之路。鼓励建筑施工企业积极开展省级施工工法、QC成果的申报与应用,有条件的应积极申报国家级工法。为加大科技投入,促进建筑业科技进步,建设主管部门、建筑业协会可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科技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积极同科研部门、高校加强合作,促使科技进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在人才开发方面,继续加强培养和造就各个不同层面的优秀人才。

4、树企业信誉,创企业品牌。在新的形势下,企业的信誉、品牌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寻求发展不可忽缺方式,一方面要引导企业规范自身行为,诚信经营,抓好企业的安全生产和工程质量,创企业品牌,树企业信誉;另一方面在建设主管部

门领导下,行业协会要认真做好企业和建造师的评先工作,同时出台国家优质工程“鲁班”奖、省优质工程“扬子杯”奖的奖励政策,引导企业多创精品工程。

5、努力减负,为建筑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虽然我市建筑业发展面临困境,但机遇与挑战同在。政府要继续抓好企业收费项目清理工作,下决心砍掉不合理的乱收费项目,下决心搞好工程款清欠工作,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深入企业,调研我市建筑企业的现状,努力为企业减负,制定具体可行的政策,扶持建筑业健康快速发展

上一篇:建筑项目审计管理系统下一篇:建筑学设计院实习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