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融合

2022-10-22

第一篇:传统文化与高科技融合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与科技融合思考

(2012-12-18 12:44:49) 转载▼ 标签: 分类: 调研报告

文化 科技 融合

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尤其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多份文件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融合步伐。2012年9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挥与增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部又制定了《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蓝图,为文化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决策依据,以避免盲目性,促进文化科技朝着健康、稳定、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再次强调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需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吸引力、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的速度,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文化科技的融合为上海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从国际发展趋势及战略需求来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融合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基于以上因素,本调研报告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优化与创新法进行研究,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科技融合提出分析和建议,探讨较为全面系统而富有创新特色的机制和对策,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创新融合探索可行性方向。

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成果

上海市作为时代革新的先行者,积极响应党的号召,近些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文化科技工作坚持文化创新的先进性和独创性的原则。上海在近代的崛起与发展,为文化科技融合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数字化、全球化时代,上海努力站在世界前沿,努力创造和发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产品。

其次,文化科技工作以项目化推进方式突破体制、机制和观念限制。项目化推进,科学化引领,人性化设计,是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新工作的实施路径。通过项目化的方法,突破制约文化科技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桎梏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源泉。

再次,培植发现能融通多学科多门类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精细化发展的今天,专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这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起到的却是反作用,文化创新迫切需要能够融通人文与科技、懂得市场与文化、兼备通识与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些原则和思想的指引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十一五”以来,市文广局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级机构申报文化部文化创新奖、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国家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4年文化部设立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奖励项目不超过15项,迄今为止上海已有7个项目荣获此殊荣,在全国各省市中处于领先地位。其中,2004年,《“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获文化部首届文化创新奖。2006年,《“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多媒体演艺虚拟空间》4个项目入选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获奖数占总数的20%,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2010年,《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上音历史唱片可干预智能化修复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又获国家文化创新奖。

文化部为致力于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推动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 因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2009年扶持项目名单中榜上有名。

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由文化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评审选定并安排实施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特殊”学校开展校外科技文化教育的运行模式》、《张江动漫谷公共技术支撑平台》、《基于VRGIS一体化技术的网络三维游戏驱动引擎及海洋益智游戏开发》、《基于哼唱的音乐检索系统》等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资格,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方向和水平的代表。

二、上海文化科技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典型案例

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涌现出了一些经典案例。 1. 无所不在的图书馆:从“一卡通”到“e卡通”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较早采用新技术用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家公共图书馆。从“一卡通”、“e卡通”到以手机图书馆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努力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 2007年获得第二届文化创新奖的“一卡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项目,是一个覆盖全市、连通全市、服务全市市民的数字化时代虚拟图书馆服务体系。项目缘起于2000年9月,当时,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组建了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该联合体内实行统一的借阅制度,实现异地借书和还书“一卡通”服务。自2000年12月项目启动,到2012年11月,“一卡通”实时运行图书馆已达262家,有效提升了市、区县和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服务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评价。

在“一卡通”稳步推进的过程中,2007年9月,上海图书馆又推出了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简称“e卡通”)。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以突破围墙,跨越时空,惠及读者为目标,让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上图电子资源,让上图电子资源服务到读者桌面,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此项目因此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文化创新奖。

2. 数字文化家园:数字化提升文化传播力 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支撑之一,“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市民群众、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300家社区信息苑,网点设置通达上海全市17个区县,221个街镇,平均每个信息苑点不少于 150平方米使用面积、拥有50台以上的电脑,可以覆盖2~3万社区居民、满足大约5000~7000户家庭基本信息需要,提供公共上网、进行互联网培训咨询服务、实现数字影院个性化放送服务。最终实现“步行十分钟”到达的生态圈文化服务半径,“一键直达”文化信息网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数字文化家园”突破传统手段,坚持技术领先,促进服务创新。通过自主研发东方社区信息苑中央管理平台,提高运营管理与内容服务水平,强化了异构内容整合发布、网络访问多层监管、用户行为分级管控等功能,确保东方社区信息苑的内容多样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运用远程控制的手段,向普通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绿色公益上网服务。运用异构数据整合发布等集成方式,提供宽带城域专网内容服务。

为了更好地提供专业化服务,东方社区信息苑虚拟城域网络宽带专网集成平台应运而生,其中包括提供政务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未成年人服务及培训服务等5大板块、27个频道、256个专栏。整合出版机构定期更新的新版电子图书20000册、整合影视集团正版电影电视剧5000余部、整合了数万个教育课件,被誉为“青少年的网络第二课堂”和“社区百姓的IT生活新天地”。在资源整合的同时,运用文化信息化的互动功能,开拓论坛聊天性、辅导培训性、文化娱乐性等三大类互动服务。近年来,以3个“百万”活动(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妇女网上行、百万青少年网上行)为载体,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22,734场,参与达744,549人次;举办公益培训16,190场,共计228,316人次参与其中;年服务已达到1,400多万人次,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与喜爱。

3. ERA——时空之旅:中国元素、国际制作

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三方联合投资共同打造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自2005年9月27日首演以来,天天演出,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旅游新景观。 从内容创作上看,时空之旅将传统杂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梦幻剧这一创新表演形式。邀请世界知名娱乐秀编创团队创意策划,体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的创作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元素,综合杂技、舞蹈、音乐、武术等艺术形式,结合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舞美、音响、灯光、升降设备,实现了舞台的全数字化控制,配合世界首创的大型创意道具,创造出立体、多元的全新艺术效果,突破传统杂技单

一、平面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传统杂技崭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体现了科技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技化。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它还积极将各类新技术方式用于营销推广。时空之旅开通了电脑联网售票,在上海开设了40多个售票网点;设立了24小时售票热线,提供免费送票上门服务。制作时空之旅专题网站,为了一个演出专门开通一个网站这在国内也是非常少见的,时空之旅网站有中、英、日语网页,既宣传推广,又进行网络售票,开通外卡网上支付功能,国外观众可通过网站直接订票。还开通了联华OK卡支付功能,以及与卓尚文化生活网合作推出ERA一票通文化服务卡,实现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时空之旅还经常在网站上推出一些促销送礼活动,带动消费,目前网络售票额已占演出总收入的25%左右。

当今时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文化科技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科技综合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攻克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重点突破领域,辅以完善的保障措施,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制创新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信息资源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和最新传播方式,广泛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生产和服务,在扎实推进数字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服务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以贴近群众、贴近民生为目标的文化创新事业,让更多公众在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展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尝试新的模式,构建新的机制,寻求新的途径,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

1. 推进公共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

《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12-2015)》中提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发展目标是:建成数字化网络化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成全市580万户下一代广播电视网建设,完成市区两级图书馆和全市主要博物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建设,完成全市250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数字化改造。其中文化共享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属于三大惠民工程。 文化共享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工程和重要平台,相继列入国家“十一五”规划和“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文化共享工程将进一步加大整合力度,建设“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资源总量达到530TB;在城市社区、文化馆新建基层服务点,加强已建基层点的管理,发展完善覆盖城乡的服务网络,到“十二五”末达到基层服务点100万个,入户覆盖全国50%以上的家庭;利用“云计算”和“三网融合”技术,提升整个网络的服务能力与管理能力;大力推进进村入户,广泛开展惠民服务,实施以“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培养计划”为重点的网络培训;与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相结合,加快建设以公共图书馆、学校电子阅览室、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为载体的未成年人公益性上网场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精神文化需求。 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于2011年5月正式启动。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核心内容是建设覆盖全国的数字图书馆虚拟网、互联互通的数字图书馆系统平台和海量分布式数字资源库群,形成完整的数字图书馆标准规范体系,借助全媒体提供数字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新业态的形成。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4980万转移支付资金,用于选定的15个省级馆和51个市级馆的硬件平台搭建。目前,已下发了《文化部、财政部关于实施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的通知》,制定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软硬件推广标准、资源配置标准。确定了首批实施的15个省级馆和52个市级馆,2012年将完成全部省级馆和131个市级馆的硬件平台搭建工作,中央补助地方专项资金将达1.23亿元,主要用于设备购置。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为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公益性上网场所,吸引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活动;将进一步完善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软硬件设施,增强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室)的数字文化服务能力,把更多适应人民群众需求的数字资源传送到社区、城镇和农村,活跃基层群众的文化生活,推进全社会的信息化。到“十二五”末,努力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乡镇、街道、社区的全覆盖

利用现代高科技的力量,促进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的建设和完善,推动全社会公共文化资源的共享,一方面,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提高国民文化的消费能力和欣赏水准,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架设国际文化交流的桥梁,增强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机制

改革、创新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体制机制,包括建立相应的组织机制,理顺管理体制,从制度上切实推进科技文化融合进程。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在上海市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由政府相关文化、科技部门中核心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按照“梯度结构、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构建委办局层面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各方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任何具有一定资质的民间团体、个人都可申请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彼此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文化、科技治理的新模式。

(2)创新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财政对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倾斜杠杆作用,实现文化金融和科技金融的高度融合,积极实施项目资助和资源配置等。

3.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社会机制

(1)建设新型文化科技研究机构。加大软科学研究投入,并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研究中心,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科技领域相互渗透。鼓励文化事业单位提高对科技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建立科技创新、应用相关部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

在科技领域让“文化因素影响技术创新”之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创新文化,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

4.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操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推动不同部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沟通和融合,在市文化、科技相关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跨行业的非营利性的文化科技联盟,成为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和文化科技的民间社团定期举行的、多层次的、跨行业的文化科技交流活动,构建引发创新思维的服务平台。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1) 教育机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可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服务需求的创意人才。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营造文化科技融合成才环境为主。创新环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提升非常重要,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硬环境主要是指包括薪酬在内的物质,而软环境则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员工在其中是否能快乐工作。只有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才能促进这些机构中的员工成才。(科技处)

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技融合

文化发展是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创新是推动文化生产方式发生革命性变迁的有力杠杆。党的十七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运用高新技术创新文化生产力,培育新的文化业态”这一文化发展趋势,尤其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以来,中央出台多份文件推动文化科技创新的融合步伐。2012年9月,为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和《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深入实施《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发挥与增强文化和科技的相互促进作用,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文化部又制定了《文化部“十二五”文化科技发展规划》,描绘了“十二五”时期文化科技发展的蓝图,为文化科技发展提供了一个具有宏观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决策依据,以避免盲目性,促进文化科技朝着健康、稳定、高效和可持续方向发展。而党的十八大报告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部分再次强调指出: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需要“促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提高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近年来,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紧跟技术发展趋势,积极推动高新技术在本领域的应用,极大提高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吸引力、公共文化服务传播的速度,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文化科技的融合为上海建成功能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当然,从国际发展趋势及上海战略需求来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创新融合仍需要加强顶层设计,创新工作机制,开发核心技术和关键产品。

基于以上因素,本调研报告采用文献综述法、调查研究法、优化与创新法进行研究,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与科技融合提出分析和建议,探讨较为全面系统而富有创新特色的机制和对策,也为上海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科技创新融合探索方向。

一、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工作成果 上海市作为时代革新的先行者,积极相应党的号召,近些年来,采取一系列措施,增强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加快构建有利于科技与文化融合的体制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四点:

首先,文化科技工作坚持文化创新的先进性和独创性的原则。上海在近代的崛起与发展,为文化科技融合创造了有力的条件。在数字化、全球化时代,上海努力站在世界前沿,努力创造和发掘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文化产品。

其次,文化科技工作以项目化推进方式突破体制、机制和观念限制。项目化推进,科学化引领,人性化设计,是近年来上海文化创新工作的实施路径。通过项目化的方法,突破制约文化科技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的桎梏是推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动力源泉。

再次,培植发现能融通多学科多门类的复合型人才。在学科精细化发展的今天,专才已成为社会的主流,但这对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起到的却是反作用,文化创新迫切需要能够融通人文与科技、懂得市场与文化、兼备通识与专长的复合型人才。

在这些原则和思想的指引下,上海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十一五”以来,市文广局积极策划和组织各级机构申报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等国家项目,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2004年文化部设立创新奖,每两年评选一次,每届奖励项目不超过15项,迄今为止上海已有多个项目荣获此殊荣。2004年,《“城市教室”上海图书馆市民讲座》获文化部首届文化创新奖。2006年,《“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上海市中心图书馆“一卡通”信息系统建设暨向社区基层服务点延伸项目》3个项目入选第二届文化部创新奖,获奖数占总数的20%,名列全国各省市之首。2010年,《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上音历史唱片可干预智能化修复与数据库管理系统》又获国家文化创新奖。

文化部为致力于建立文化创新体系,服务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大力推动了国家文化创新工程。“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和“国家动漫游戏产业产权交易中心优化建设项目” 因其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科学性和示范性,在2009年扶持项目名单中榜上有名。

文化部科技创新项目是由文化部科技主管部门组织评审选定并安排实施的科技创新活动。《在“特殊”学校开展校外科技文化教育的运行模式》(中国福利会少年宫)、《张江动漫谷公共技术支撑平台》(上海张江动漫科技有限公司)、《基于VRGIS一体化技术的网络三维游戏驱动引擎及海洋益智游戏开发》(上海兰基斯软件有限公司)、《基于哼唱的音乐检索系统》(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等项目成功获得立项资格,成为文化科技创新研究工作方向和水平的代表。

二、上海文化科技融合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典型案例

上海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把文化科技创新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着力点,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涌现出了一些经典案例。

1. 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

上海图书馆是国内较早采用新技术用于创新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一家公共图书馆。从“一卡通”、“e卡通”到以手机图书馆为建设基础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上海图书馆努力打造无所不在的“我的图书馆”。

2007年获得第二届文化创新奖的“一卡通”——上海市中心图书馆服务项目,是一个覆盖全市、连通全市、服务全市市民的数字化时代虚拟图书馆服务体系。项目缘起于2000年9月,当时,以上海图书馆为总馆,其他区县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以及专业图书馆等为分馆,在不改变各参与图书馆的行政隶属、人事和财政关系的情况,以网络为基础,以知识导航为动力,以资源共享为目标,以提高服务水平为目的,组建了一种新颖的图书馆联合体——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在该联合体内实行统一的借阅制度,实现异地借书和还书“一卡通”服务。自2000年12月项目启动,到2012年11月,“一卡通”实时运行图书馆已达262家,有效提升了市、区县和街镇三级公共图书馆的整体管理服务品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和评价。

在“一卡通”稳步推进的过程中,2007年9月,上海图书馆又推出了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简称“e卡通”)。e卡通——上图电子资源远程服务”以突破围墙,跨越时空,惠及读者为目标,让读者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使用上图电子资源,让上图电子资源服务到读者桌面,实现服务理念的创新;e卡通服务的读者无需申请,无需注册,无需开通,一卡在手,e路畅通,实现服务形式的创新;e卡通服务以遵守知识产权为重,运用技术手段做到不同功能类型持证读者和不同授权电子资源的无缝关联和灵活关联,并实现从读者认证到资源使用进行全程管理,保证知识产权得到尊重,达到双方合作,三方共赢的可持续发展,实现服务管理的创新和服务机制的创新;e卡通服务采用先进的LDAP技术和SSL VPN技术,并将读者IC卡系统、LDAP目录服务系统、SSL VPN系统三者有机结合,建成资源、技术、服务、管理四位一体、以服务主导的先进、安全、稳定、可扩展、便捷的服务系统,实现技术的整合创新;e卡通服务为保障家无电脑读者的使用,在上海市中心图书馆区县分馆设立e卡通区县分馆专用点,让家无电脑读者到就近的区县分馆使用,实现服务的推广创新。e卡通是深化公共文化服务的新举措,推进公共文化网络服务的新平台。此项目因此获得了第三届文化部文化创新奖。 近年来,移动计算已成为信息技术领域的趋势主题,将在今后十年的信息技术应用中占据最重要的地位。以智能手机、电子书阅读器以及苹果公司的iPad平板电脑等为代表的移动信息终端无一不是极大地影响着我们这个信息社会的生态环境,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网和移动计算时代的发展趋势,整合国内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如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等纷纷推出针对移动设备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借助3G移动通信网和互联网的结合,在手机图书馆运作的成功经验基础上,2011年,以上海图书馆为主的上海主要文化机构联手开始建设面向大众的具有个性化、内容关联和交互作业的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平台。“城市公共文化移动服务集成平台建设与研究”入选当年度国家文化科技提升计划项目名单。

2. 数字文化家园

作为上海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内容支撑之一, “数字文化家园”——上海东方社区信息苑,是直接建在社区、面向普通市民群众、基于互联网信息技术的新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平台。平均每个信息苑点不少于 150平方米使用面积、拥有50台以上的电脑,可以覆盖2~3万社区居民、大约5000~7000户家庭基本信息需要,提供公共上网、进行互联网培训咨询服务、实现数字影院个性化放送服务。目前,已建成投入使用280家社区信息苑,网点设臵通达上海全市19个区县,有效覆盖社区居民达560万,约占上海户籍人口的50%。计划未来五年内将达到600个信息苑点,使每一个城市居民都能够享受到最基本的网络信息服务,实现“步行十分钟”到达的生态圈文化服务半径,“一键直达”文化信息网络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目标。

“数字文化家园”突破观念与边界限制,坚持融合创新的思路。在载体运用上,顺应融合发展、集成创新的理念,突破工作边界和行业边界,以数字化提升文化传播能力,实现提升文化的科技含量、传播效率和内容产品的集合能力的统一。在文化引领上,探索“草根”与“精英”,“社区”与“社会”的文化融合,通过信息苑联网互动的平台和界面,打通社区文化与社会主流文化的通道,实现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和有效落地的统一。在功能服务上,探索资源集成与分众推送的融合,打破产品、领域、条块的分割,“小文化”与“大文化”的边界,努力做到一个平台、系统内外、社区内外的资源集成,服务共享。

“数字文化家园”突破传统手段,坚持技术领先,促进服务创新。通过自主研发东方社区信息苑中央管理平台,提高运营管理与内容服务水平,强化了异构内容整合发布、网络访问多层监管、用户行为分级管控等功能,确保东方社区信息苑的内容多样化、信息安全化、管理精细化、服务标准化。运用远程控制、信息安全等手段,向普通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绿色公益上网服务。运用远程控制、信息安全等手段,向普通市民,特别是未成年人,提供健康文明的绿色公益上网服务。运用异构数据整合发布等集成方式,提供宽带城域专网内容服务。为此,专门构建了宽带专网集成平台——东方社区信息苑虚拟城域网络,提供政务服务、文化服务、便民服务、未成年人服务及培训服务等5大板块、27个频道、256个专栏。其中整合出版机构定期更新的新版电子图书就有20000册、整合影视集团正版电影电视剧500余部、与永乐院线合作的百姓影院近年新片200多部,与远程教育集团整合的数万个教育课件,与教委体委系统整合的青少年多媒体天地、电子竞技等丰富资源,被誉为“青少年的网络第二课堂”和“社区百姓的IT生活新天地”。运用文化信息化的互动功能,开拓论坛聊天性的、辅导培训性的、文化娱乐性的三大类互动服务。几年来,以3个“百万”活动(百万家庭网上行、百万妇女网上行、百万青少年网上行)为载体,东方社区信息苑开展各种公益活动22,734场,744,549人次、公益培训16,190场,228,316人次,年服务人次达到了1,400多万,受到了广大市民的欢迎与喜爱。

3. ERA——时空之旅

由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中国对外文化集团公司、上海杂技团上海马戏城三方联合投资共同打造的超级多媒体梦幻剧“ERA——时空之旅”,自2005年9月27日首演以来,天天演出,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文化新名片和旅游新景观。

从内容创作上看,时空之旅将传统杂技与现代科技相结合,创造出梦幻剧这一创新表演形式。邀请世界知名娱乐秀编创团队创意策划,体现“中国元素、国际制作”的创作理念,深入挖掘和利用中国元素,综合杂技、舞蹈、音乐、武术等艺术形式,结合高科技多媒体技术,引进国际先进的舞美、音响、灯光、升降设备,实现了舞台的全数字化控制,配合世界首创的大型创意道具,创造出立体、多元的全新艺术效果,突破传统杂技单

一、平面的表现方式,赋予了传统杂技崭新的表现力和生命力,体现了科技的艺术化和艺术的科技化。

作为一个文化产品,它还积极将各类新技术方式用于营销推广。时空之旅开通了电脑联网售票,在上海开设了40多个售票网点;设立了24小时售票热线,提供免费送票上门服务。制作时空之旅专题网站,为了一个演出专门开通一个网站这在国内也是非常少见的,时空之旅网站有中、英、日语网页,既宣传推广,又进行网络售票,开通外卡网上支付功能,国外观众可通过网站直接订票。还开通了联华OK卡支付功能,以及与卓尚文化生活网合作推出ERA一票通文化服务卡,实现多元化的支付平台。时空之旅还经常在网站上推出一些促销送礼活动,带动消费,目前网络售票额已占演出总收入的25%左右。

如今,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自己眼前的成绩,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的经验也都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例如纽约将城市定位为文化的空间,城市的首要功能是文化的传承和教化。其公共文化服务模式可以概括为“自保公助”模式,又称“最低保障与兼顾效率型”公共服务模式,市场分散、民间主导,政府主要是通过政策法规对各类文化团体、组织或机构进行管理,并给予优惠,以使其在市场中生存和发展。 在英国伦敦市政府资助了一系列具有重要意义和创造性的文化活动,其公共文化的资助金额已超过中央政府。同时政府也非常重视各文化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以及文化机构与非文化机构之间的协调合作。

新加坡则建成了高度融合的全天候电子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了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效能。目前,每个新加坡公民或永久居民通过其唯一网上身份认证“新加坡通行证”(SingPass),可以处理超过1600项政府公共服务,包括到新加坡国立图书馆的掌上图书馆借阅书籍。

当今时代,文化科技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应该继续深入文化科技体系建设、推动文化科技综合进步已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必要途径。攻克文化领域共性技术、文化产品生产服务技术、文化传播信息技术等重点突破领域,辅以完善的保障措施,让科技进步和创新成为改造和提升传统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关键力量。

三、推进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机制创新建议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与文化融合,必须重视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信息资源多体系、多系统并存的特征与发展趋势。积极利用各类信息服务手段和最新传播方式,广泛整合各级各类文化资源生产和服务,在扎实推进数字化服务平台、网络化服务环境的同时,积极发展已贴近群众、贴近民生为目标的文化创新事业,让更多公众在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里享受丰富的文化产品。展望未来,公共文化服务要实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就是要从根本上转变新的观念,制定新的战略,尝试新的模式,构建新的机制,寻求新的途径,推动新的文化变革和技术革新。

1. 推进公共数字文化三大惠民工程 (1)数字化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设

开展网络传播、新媒体集成管理、云服务等数字技术的集成应用研究,建设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数字化网络化服务平台,推动形成服务网络,实现对公众文化产品的普惠和精准投放,推动上海公共文化服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2)数字媒体与文化艺术融合应用

开展大型数字媒体舞台系统的研发,支持以信息技术手段演绎传统文化、经典文学艺术作品,在公共文化场馆、剧院和建筑物等不同场所开展各类新型多媒体秀,打造一批数字媒体技术支撑的舞台文化艺术精品和多媒体建筑物立体投影秀等科技含量高的文化科技工程。重点推进国家音乐产业基地、西岸传媒港等项目。

(3)支撑现代设计产业链的公共服务

开展参数化数字设计方法的研发,整合设计产业链工作流程,建设现代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带动众多设计单位应用参数化设计方法完成设计项目,提升上海数字化设计水平,推动上海时尚设计、建筑设计、广告设计、展会设计等设计产业快速发展。重点推进中广国际广告文化创意产业园、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色产业基地、环东华时尚产业基地等项目。

2.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组织机制 (1)完善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的协同推进机制 在上海市文化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下,建立由政府相关文化、科技部门中核心领导组成的领导小组,按照“梯度结构、分级管理”的模式,逐步构建委办局层面的联动工作机制,加强各方资源的集成与互动。

建立由政府有关部门发起,任何具有一定资质的民间团体、个人都可申请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按照“民主自治”的原则,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等形式,加强彼此联系与沟通,共同探讨文化、科技治理的新模式。

(2)创新财政对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

积极采取各种措施,创新财政对重大文化科技融合项目的投入机制,如通过财政政策和金融市场工具的倾斜杠杆作用,实现文化金融和科技金融的高度融合,积极实施项目资助和资源配臵等。

3.建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社会机制 (1)建设新型文化科技研究机构

加大软科学研究投入,并依托有基础的单位成立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研究中心。

促进以问题为导向的跨学科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 (2)鼓励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和科技领域相互渗透

鼓励文化事业单位提高对科技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建立科技创新、应用相关部门,提升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科技服务能力。

在科技领域让“文化因素影响技术创新”之理念深入人心,努力营造创新文化,建立起一种和谐一致的 “创新氛围”。

4.探索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促进文化科技融合的操作机制 为进一步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促进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推动不同部门、学科之间的交叉、碰撞、沟通和融合,在市文化、科技相关主管部门的推动和支持下,成立跨行业的非营利性的文化科技联盟,成为广大文化科技工作者和文化科技的民间社团定期举行的、多层次的、跨行业的文化科技交流活动,构建引发创新思维的服务平台。

5.加强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 (1) 教育机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主 可从实际需求出发,从提高学生综合素养入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一批既有实践经验又有理论知识的、能满足公共文化服务领域文化科技融合服务需求的创意人才。

(2)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以营造文化科技融合成才环境为主 创新环境对公共文化服务的能级提升非常重要,其关键在于是否能激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创新环境由硬环境和软环境两大类组成。就公共文化服务机构来说,硬环境主要是指包括薪酬在内的物质,而软环境则主要是指人文环境,员工在其中是否能快乐工作。只有硬环境与软环境相互渗透和相互融合,才能促进这些机构中的员工成才。

第二篇: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_问题与建设_何慧芳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现状、问题与建设

何慧芳 胡品平

(广东省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33) 摘要: 从对广东省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的现状研究入手,分析广东省科技与文化融合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步伐的相应政策与建议。 关键词: 文化; 产业; 科技; 融合发展

当前,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科技的飞速发展,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竞争态势已发生深刻变化。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核心价值要素,已成为未来世界各国和地区政治竞争的主要力量。分析全球文化发展现状,发现以下特征: 一是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加快。主要由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文化产业的同时,还催生了网络社交、文学、数字内容、虚拟娱乐、新媒体等一大批文化新业态。科技已融入渗透到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各个环节,已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核心引擎。二是文化产业已成为发达国家的支柱产业,产值占GDP 比例普遍高于10%,例如,美国文化产业在其产业结构中仅次于军事工业。三是国际文化产业竞争愈加激烈。由于文化产品具有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等新经济特征,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和科技实力,形成了完善的文化传播体系,文化产品向全球覆盖,对我国民族文化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从全球文化产业发展格局来看,我国文化与科技融合还相对滞后。一方面文化产业领域核心技术和高端装备国产程度较低,进口依赖程度较高。据文化部的报告显示,2011 年我国文化领域高端装备占比达到72%,导致我国文化产品生产成本昂贵、文化服务效率低下,提高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难度增加。另一方面文化和科技融合不足。大量相关科研成果闲置,没有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同时缺乏既通晓科技,又熟悉文化的综合型人才,文化和科技融合精品少,严重影响了我国文化自身的创作力、传播力和感染力。未来相当一段时间,我国文化科技发展面临着重大的战略机遇。一是全球文化产业处于高速发展时期,相关标准尚未健全。我国可以抓住文化技术体系具有集成性和应用性的特征,在文化领域技术水平相对落后的情况下,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促进文化领域科技水平和产业体系整体的跨越发展。二是我国具有巨大的文化产品需求市场和产业空间。根据2011年统计,我国人均GDP 超过4000 美元的省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份共有25个。按照国际水准,此阶段文化产业将成为主要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我国庞大的人口数量为文化产品消费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三是我国拥有发展文化科技的基础条件。近年来,我国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发展迅猛,三网融合步伐不断加快,拥有一批文化科技领域成果,“文化+ 科技”的国际知名企业不断涌现,为我国文化科技发展奠定了基础。四是文化产业具有鲜明的区域特性。一般来说,外来文化在我国扩展难度较大,这为我国文化科技和文化产业发展留下空间和机会。同时,在我国巨大的文化资源和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通过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弘扬中华文化,掌握文化发展主导权,加快提升我国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因此,针对广东经济大省,研究分析文化科技融合问题,探寻未来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对于加快全省省文化产业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加快全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文化服务水平具有重大意义。

1 发展现状

近年来,广东在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注重发挥文化与科技相互促进作用,积极探索有效途径,大力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培育文化新业态,以科技提高文化产业发展水平和文化事业服务能力,完善文化创新体系,提升文化自主创新能力,提高文化产业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促进传统优势文化产业改造升级,推动文化新兴业态成为新的增长点,取得了明显成效。

1. 1 文化新业态蓬勃发展

广东大力推动文化领域运用现代高新科技,发展文化新兴业态,取得显著成效。一是以数字出版、动漫游艺、创意设计等为代表文化新业态快速增长。近年来,广东数字出版产值年均增长超过30%,网络游戏、网络音乐产值年均增长超过20%,动漫产值2010年增长更是达到了42%,成为推动全省文化产业增长的强劲力量。2011年,广东数字出版产值达250亿元,约占全国的20%; 动漫总产值106亿元,约占全国35. 3%; 网络游戏总收入152亿元,约占全国35%; 网络音乐收入12.7亿元,占全国比重55.2%。二是以服务移动终端、网络为主的新媒体发展异军突起。南方广电传媒集团、深圳广电集团(CUTV城市联合电视台)、华视传媒等发展的手机电视、地铁电视、车载移动电视、网络视频、户外媒体等在全国发展早、影响大。南方报业传媒集团的数字传媒系统、电子阅报系统、LED 联播网、手机报等初具规模; 深圳华视传媒拥有国内最大的户外数字移动电视运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营联播网,所运营的公交移动电视资源占全国81%,地铁电视占100%。

1.2 传统文化产业改造升级不断加快

近年来,广东省通过推动文化企业广泛运用数字、网络信息等高新技术,提高装备水平和科技含量,培育核心竞争力,实现转型升级。一方面,推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演艺娱乐以及印刷复制、游戏游艺设备制造等运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改造生产流程,提高文化创作、生产、传播等环节的科技水平,提升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目前,广东省已完成近600 万家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双向改造,占总数的50%。另一方面,推动各类文化企业走“文化+ 科技”路子,运用先进技术,创新文化生产方式,开发文化与科技结合的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目前,广东具有传统优势的文化产品和设备制造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初步实现了由加工型向精密制造型升级。深圳华强集团、华侨城、易尚展示等传统文化企业,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开发出文化新产品,实现由传统文化产业转型升级。

1.3 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健全

广东省通过加快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推动文化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广播影视、新闻出版、文艺演出、数字娱乐、文化创意等领域,催生了一批文化科技型企业。根据省科技厅的统计,截至2011 年底,全省文化领域的科技型企业300 多家。如广州励丰文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集成声光电和控制技术,在文化表演艺术、文化设施建设、文化休闲旅游、展览展示科技、城市景观建设、演艺娱乐领域提供创新的解决方案与全流程的技术服务。广州欧科地理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将地理信息系统应用于文化传承和保护。深圳华强文化科技公司开发了大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目前拥有148项国内外专利,公司“环幕立体电影”系统打入了包括美国、加拿大在内的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深圳雅图数字视频技术有限公司在文化产业领域拥有专利技术116 项,其中关键发明专利90 项。广州网易计算机公司、珠海金山公司成功开发多款网络游戏,拥有多项技术专利。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深圳报业集团积极向全媒体转型,成功开发了一批数字传媒技术。南方新媒体发展公司建立了国内最早的电视新媒体产业。

1.4 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不断取得突破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广东省积极推动文化领域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一批重大技术研发取得突破,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据不完全统计,近3年(2009年~2011年)浙江省申请文化领域发明专利819项。数字出版方面,广东自主研发的三大核心技术——多媒体复合关联编码MPR 技术、语义智能搜索引擎技术、OED 电子纸电泳技术引领全国、与世界同步,目前已进入产业化阶段。数字多媒体方面,广东省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研发的高清互动电视、智慧家庭多媒体网关、IPTV、视频网络电话等技术已进入实用阶段; 深圳广电集团作为广东省“三网融合”试点单位,发展有线交互业务、高清互动业务以及各项“三网融合”技术等取得突破性进展。省广晟资产公司研制的数字音频DRA技术已成为国际标准。深圳华强成功研制环幕4D电影、悬挂式球幕电影、巨幕4D电影等十多种特种电影,自主研发了三维程控威亚、立体子弹时间拍摄系统、电影级鱼眼拍摄系统、环幕立体拍摄系统等拍摄设备。金山软件公司研发的3D网络游戏引擎技术,被国家科技部列为863重点计划项目,给国内用户提供了完整的游戏创作系统。

1.5 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广东省积极推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载体建设,构建文化交易、会展和投融资平台,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服务体系。国家级高新区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主要载体,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近年来,广东省成立了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开通运营文化产业综合服务平台—“百川网”;举办深圳文博会、中国( 东莞) 国际动漫节、中国国际新媒体影视动漫节等文化会展,为引领和展示文化科技融合成果发挥了积极作用。省文资办等单位与相关金融机构签订授信总规模1340亿元的战略合作协议。加快组建规模为50亿元的广东省文化产业投资基金,贯彻落实银发[2010]94号文件,与人民银行广州分行等九个部门制定下发《关于金融支持广东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实施意见》(广州银发[2011]52号),解决文化企业融资难问题,全省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环境日益优化。

2 存在问题

近年来,广东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得到长足发展,文化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加强。然而,从全球文化竞争格局来看,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仍存在不少问题。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2.1 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不足

由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尚处起步阶段,缺少文化领域与科技领域交流信息平台,很多文化领域的导演、创作者、传播者不知道用什么技术更好地对文化进行彰显,很多科技工作者又不知道自身掌握的技术如何植入文化领域,相关科研成果与文化领域实际需求结合不够紧密,导致对文化资源的高科技开发手段不足和文化科技装备不足,各类高科技电子产品对文化内涵的植入不深等现象。

2.2 文化领域科技创新不足

虽然广东积极推动文化领域科技创新,在部分领域也实现了重大技术突破。但是全省文化科技创新体系有待完善,文化领域研发机构、公共服务平台、文化科技类孵化器等欠缺。根据统计,2009 年~2011年,全省300家文化领域科技企业,仅申请专利819件,每家企业每年申请量不到1件。文化领域的核心技术和高端系统装备国产化不足、进口依赖度高,造成文化产品制作成本昂贵、文化服务效率低下,制约了文化产业核心竞争力的提高。如广州励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集成技术,创新设计提升文化展现形式和水平,但是其采用的不少舞台装备、演艺设备仍是进口的。

2.3 文化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不足

虽然广东在建设“文化强省”中出台了部分文化产业扶持政策,但相对于北京、上海、浙江、安徽等地,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支持政策不足,目前尚未出台文化科技融合的专项政策。更不像部门省市除了设立专项资金外,还将在土地供给、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方面给予文化科技企业重点支持。如西安市设立了规模为3000 万元的文化和科技融合专项资金,沈阳市设立了规模为4000 万元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资金。同时,广东文化与科技融合工作机制尚未建立,对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省文化厅、省新闻出版局、省广电局等部门政策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

2.4 文化科技人才供给不足

调研中,企业普遍反映缺乏既通晓高科技,又熟谙文化的复合型人才,难以创作出民族文化与高科技手段高度融合的文化精品,影响了广东文化自身的创作力、感染力、表现力和传播力。一方面,由于当前尚未建立对文化领域人才的认定办法,当前适用的技术职称评定办法与文化领域人才的专业造诣、工作业绩不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相适应,不能有效引导文化领域人才成长。另一方面,高层次、具有重大影响力的文化人才难以引进,导致广东文化科技影响力不高。

3 推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建议

2012年7月,中宣部将会同科技部、财政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联合发布《文化科技创新工程纲要》,实施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广东下一步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强省规划纲要(2011年~2020年)》,加快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步伐,大力推动文化创新,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3.1 大力培育文化新业态

广东省应将文化元素和文化服务植入科技产品,大力丰富信息产业的发展生态和产品结构,重点打造数字出版发行、网络增值服务、三网融合、动漫网游、创意设计、数字演艺、科技文化会展、高科技文化装备、文化地理与智慧旅游等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加强虚拟现实技术的集成应用,促进虚拟会展、在线体验等新业态发展。加强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虚拟博物馆及文化信息地图建设,推动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等业态的深度融合。打通并优化传统文化产业链,拓宽文化产品传播渠道和形式,实现“文化畅通”。加强数字内容版权保护、内容集成、存储、分发及传输等技术攻关,推动数字内容技术应用和产业化。创新基于版权的数字内容服务模式,促进数字内容服务新业态的形成和发展。

3.2 实施一批文化科技融合重点工程

建设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在省级以上高新区、特色产业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园、专业镇和省重点布局的功能新区,实施一批具有特色的示范工程,形成文化科技融合集聚区。打造一批骨干文化科技企业,围绕着文化企业科技创新,在数字出版发行、网络增值服务、三网融合、动漫网游、工程设计、数字演艺、科技文化会展、高科技文化装备、文化地理与智慧旅游等领域,选择一批创新性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企业作为重点培育的骨干企业。建成一批文化数字资源库,推动文化内容、素材数字化,促进数字文化资源库建设。重点建设广东地方文化特色数字资源库等。推出一批在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新兴媒体,加强互联网、智能终端等新兴媒体建设,做强重点新闻网站、移动媒体,形成一批在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国内外有较强影响力的综合性网站和特色终端。

3.3 健全文化科技创新体系

依托广东省南方文化产权交易所、深圳文博会和高交会,促进文化科技知识产权和产品交易。重点在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文化科技企业集聚城市,构建新型演艺文化传播服务平台、文化旅游服务平台、文化艺术品交易服务平台、数字内容服务平台、数字版权交易服务平台、动漫游戏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文化产业融资服务平台、文化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等; 积极推动专业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在文化科技领域形成一批专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科技服务平台。

3.4 加快文化领域核心技术研发

聚焦主要文化产业形态,有针对性地突破文化产品生产、传播、消费等环节的关键技术和集成应用技术,重点开发数字动漫制作、数字音视频和高清影视制作、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网络出版、语义智能搜索等关键技术,加强研发文化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技术标准、关键元器件和装备,推动若干重大文化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加大智慧家庭研究的扶持力度; 推动一批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在全省统一标准的基础上,争取成为国家标准和全国技术服务中心。

3.5 加大文化科技人才培养引进力度

加强文化科技复合型人才培养。实施“岭南文化名家工程”,加大对文化科技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工作力度。加快组建广东文化产业职业学院,结合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需要设立相关专业。探索建立文化新业态人才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机制,开展动漫网游等文化科技领域的职称评定和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层次文化科技人才,经有关程序可破格参加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评定,不受学历、资历等要求; 申报专业技术资格时不受单位性质的限制,而公益性文化科技事业单位急需引进紧缺的高层次人才,可按有关规定设置特设岗位,自主聘用。

3.6 完善文化科技融合政策体系

研究出台《关于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探索文化与科技融合路径,建立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制定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经济政策,在土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地使用、税费减免、资金投入、人才引进等方面予以支持,全面提升文化科技创新能力。成立省文化科技创新工程联席会议,由省委宣传部、省科技厅牵头,省文化厅、省广电局、省新闻出版局等部门共同参与,健全文化科技跨部门合作发展新机制,形成有利于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工作体系。

《科技管理研究》

2013年05期

参考文献

[1]王志刚.推进文化科技创新加强文化与科技融合[J].求是,2012 (2) : 1-3 [2]刘琦岩.推进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支撑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甘肃科技,2012(1):3-4 [3]祁述裕,刘琳.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 ( 6) : 2 - 3 [4]张贵书.浅议文化与科技的融合[J].杭州( 周刊),2011(10) : 7 - 8 [5]梅松文.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几种模式[J].炎黄纵横,2008 (10) : 14-15 [6]牛维麟.文化与科技融合促新兴文化创意产业发展[J].北京观察,2012 (1):3-4 [7]祁述裕,刘琳.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文化产业发展[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1(6):4-5 [8]张鳌.科技与文化融合,多媒体是最好的黏结剂[J].华东科技,2012 (2) : 3-4 [9]李勇.加快文化融合科技促进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J].福 州党校学报,2012 ( 1) : 7 - 8 [10] 张世俊.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加快文化产业发展[J]. 甘肃科 技,2012 (1) : 27 - 28 作者简介: 何慧芳(1981—),女,广东韶关人,助理研究员,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产业经济; 胡品平(1983—) ,男,江西临川

第三篇:(2016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第4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

【教学目标】

1.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 2.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 3.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教学重点】

1.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2.祖冲之和圆周率。

3.王羲之的书法、顾恺之的绘画、云冈石窟和龙门石窟。 【教学难点】

1.圆周率的概念及其推算方法。

2.汉代以来的书法和绘画的发展历程。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一时期的科技文化有哪些杰出的成就呢?我们这节课学习第20课 《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下面请同学们依据导读提纲预习课本。

课件展示导读提纲 1.《齐民要术》的作者、内容和历史地位各是什么? 2.科学家祖冲之有哪些科学成就?

3.钟繇、胡昭、王羲之的书法艺术成就各是什么? 4.南北朝时期的石窟艺术的代表是什么?有何特点? 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

一、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0页“贾思勰和《齐民要术》”一节以及补充图片《贾思勰种植农作物》,思考回答:

1.我国原始农耕时期,就已经领先于世界种植哪三种农作物? 水稻、粟、蔬菜。

2.我国汉朝农业耕作水平怎样?

已经安装犁壁耕地,使用耧车播种,掌握二牛抬杠的牛耕法,能够大规模治理黄河和兴修水利等。

3.贾思勰的代表作是哪一部书?属于哪一门科学? 贾思勰的代表作是《齐民要术》,属于农业科学,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书,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4.贾思勰是怎样写成《齐民要术》的?表明作者怎样的精神?

他整理古书中记载的农业知识,采集民间歌谣谚语,汲取农民的生产经验,自己还在生产实践中证明和丰富了这些经验。贾思勰具有严肃认真的治学态度。

5.《齐民要术》有何影响? 这部农业科学技术的著作,凸显了中国古代科学家以民生为本的务实精神,反映出当时农业生产技术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部农书对后世农学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二、科学家祖冲之

1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91页“科学家祖冲之”一节以及补充插图《古代骨算筹》《祖冲之》画像,小组活动并思考回答:

1.什么叫做圆周率?祖冲之之前,有谁在圆周率的计算方面取得哪些成就? 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的比例叫做圆周率。三国时期魏国的数学家刘徽,最早提出了具有“极限”思维的圆周率的正确计算方法,并求得圆周率为3.1416。

2.祖冲之最值得学习的地方是什么?

注意学习前人成就而不盲从,孜孜不倦地进行科学实践,在天文预测、机械制造、数学推算等实践活动中具有耐心细致、勤奋刻苦的品质。

三、书法、绘画与雕塑

1.学生结合课本谈谈我国书法艺术持久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汉代造纸术的发明,使书写的载体变得快捷便利,为书法发展成一门独特的艺术提供了物质条件。人们对书法美的不懈追求、推动了书法艺术的持久发展。

2.学生结合课本及课件展示的材料谈谈对钟繇和胡昭的认识。课件展示钟繇楷书《宣示表》以及后人对胡昭的评价。

3.课件展示王羲之画像,简单介绍王羲之的生平。

4.课件展示龙门石窟和云冈石窟的图片,简单介绍两大石窟的状况。

南北朝时期,统治阶级为宣扬佛教,在一些地方辟山削崖,开凿许多石窟。其中最著名的是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这两处石窟群里,雕刻着成千上万的佛像。这些佛像,继承了秦汉以来我国雕塑艺术的优良传统,也吸收了外来佛教造型艺术的特点,堪称宏伟精巧的雕刻艺术品。

课堂小结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学和艺术上承秦汉,在数学、农学、书法、绘画以及雕塑艺术等方面的成就超过了前代,这些成就为隋唐时期我国科学技术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在我国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课后作业

完成本课对应同步练习。

第四篇:科技与企业融合发展建议

制约科技与企业联合发展的因素与建议

一、科技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我国科技企业市场经济大潮中,不断发展充实。作为商品经济的产物,已经成为了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其作用与地位日益显现,主要表现在:

1、社会就业的主要渠道。容纳众多就业人员稳定一支庞大的产业队伍。这将对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等起到很好的影响和作用,对缓解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与扩大就业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2、科技创新的重要源泉。注重科技人才培养、产学研结合,在科技创新、技术开发等方面意识强、行动快,成为名副其实的技术创新生力军。

3、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都离不开科技企业规模化发展。面向市场,多重融资模式,与科研机构联合产生联动效应,直接增加地方财税来源。

二、制约科技与企业联合发展的因素

1、政策制约。国家对科技园区和企业孵化器建设缺乏统一的宏观指导,政策滞后于发展。如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园区和孵化器建设基本处于自由发展阶段,多部门介入,缺乏统一的宏观管理和政策引导,有时造成一些地方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影响资源区域优势利用和发挥。

2、决策制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设计和建设可行性分析不成熟,有

时脱离实际的倾向,申报许多项目,盲目从国外引进成套设备、工艺和管理系统,但由于缺乏配套设施、相关技术和管理人才,或不符合当地自然资源条件,或运行管理成本过高等原因,许多引进设备不能达到设计运运能力,造成投资建设脱离预期目标。

3、技术制约。科技园区和孵化器所孵化企业的产品结构不近合理,科研机构支撑企业发展的长效机制不健全,体系不完善,科技优势显现不出,市场竞争能力弱。没能实现高新技术的密集和体现高产值、高收益的效果。

4、机制制约。企业孵化器的运营主体应是企业。目前,一些地方政府对科技园区的运营干预过多,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企业管理运营机制发育不成熟,重政绩展示、轻效益实现,导致部分科技园经营效果欠佳,发展后劲不足。

5、投入制约。科技孵化器建设资金不足,财政支持力度不够,资金使用分散。投资规模有限,资金使用的效能缺乏前瞻性、全局性,资金的聚合聚合效应不够。

6、科技与企业开发认识的错位。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科研单位逐渐转变了科研经费“等、靠、要”的思想。但受传统思想的影响,一种观点认为,科研单位应该始终“以研为本”,做好科研工作是科技人员的根本任务,科技与企业开发关系不大,仅仅是科研单位的辅助性工作,其产生的效益不能直接改善科研单位设施、条件,研发资金及条件改善主要还是依托政府支持;另外一种观点认为,科技产业化建设是个复杂过程,并且受资金、市场运作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等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加之科技人员主要从事科研

工作,缺乏产业创业工作经验,对产业经济过程中的市场竞争、经营风险等容易形成畏难情绪,没有过多精力参与企业创业工作,不宜过度强调和开展产业化工作。

7、人事管理互动机制不完善,影响科技人员服务企业积极性,科技成果推广、转化率不高。人才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要素已成为产业活动最有活力的“第一资源”。科研事业单位,长期以来人事管理形成行政思路,难以满足符合市场经济规则的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产生和成长,人才的流动机制不完善,没有配套人事关系管理和福利保障的缓冲区,专门从事科技研发、推广的科技人员职称待遇没有完备的保障机制,这就增加了科技人才创业的风险,也不利于优秀人才投入产业战线,制约了产业化建设和快速发展。

三、促进科技与企业相互融合发展的建议

1、加大税收调控力度。一方面要制定有利于科技企业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措施,积极发挥税收政策在拉动投资、科技产品结构转型、产业升级、克服瓶颈、促进创业等方面对企业的发展的正面促进作用,尽量减少税收政策调控的时滞性、局限性等负面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借鉴先进税收政策,建立科技研发支撑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2、加大财政对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支持力度。设立企业科技创新孵化基金,鼓励科研机构与企业联合研发科技产品,营造科技与企业联合互利、发展的政策环境,使产学研结合形成互动、良性的机制,谋求共同生存和发展。

3、加大金融帮扶力度。改善科技与企业联合融资环境,优化改进支持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改造信贷政策,建立和完善风险控制、分担和补

偿机制,健全科技创业投资机制,不断促进科技与企业联合,推进科技成果向市场转化。

4、凝聚共识,注重发挥科技资源优势,强力推进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形成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主体,以企业科技研发中心和科技企业为纽带,以一批具有区域科技示范基地、园区和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中心为载体的科技创新体系,打破传统科教单位用人机制,整合各方科技力量,搭建“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科技研发平台。重点培育科技示范型企业,建设好科技示范基地,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团队,营造科技团队服务企业良好环境,鼓励科技人员带着成果服务于企业创新,逐步形成以科技劳动报酬、知识产权、股权分红等多要素分配机制,稳定科技与企业联合的科技研发团队。

5、构建科技与企业创新体系建设的产权制度。科研单位要从企业产业发展长远目标考虑,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创新体系建设,盘活科技资源,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重组。依托科技成果优势参与企业重组,创建具有技术优势、市场竞争力、抗风险的科技型企业,使科技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储备和支撑,以企业利润最大化为目标,科技产品向“高、精、优”发展,提高市场竞争力,达到科技与企业联合双效目的。

新疆农科院科技产业办 2012年11月21日

第五篇: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012年5月18日,科技部、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五部门联合发布了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等16家被认定为首批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开展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依托国家高新技术园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等建立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进一步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作用,更好地引导和推动各地文化和科技融合,增强文化产业领域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促进我国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1.北京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3.武汉东湖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4.沈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5.杭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6.深圳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7.成都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8.长沙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9.合肥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0.西安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1.天津滨海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2.重庆北部新区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3.青岛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4.哈尔滨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5.兰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16.常州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上一篇:财务部的绩效考核方案下一篇:财务管理实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