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教学反思范文

2022-06-09

第一篇:端午节教学反思范文

端午节教学反思

让生活孕育语文教学

——《传统节日——端午节》教学反思

长兴县培智学校 沈剑宏

教学的生活化是将教学活动置于现实的生活背景之中,从而激发学生作为生活主题参与活动的强烈愿望,同时将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作为生活主体的内在需要,让他们在生活中学习,学习中更好的生活,从而获得有活力的知识,并使情操得到真正的陶冶。我把这样的理念贯穿生活语文课《传统节日——端午节》的教学中。

本课为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辅读学校实用语文第九册,适应中度智力残疾学生教育、教学。本教材由浅入深,从低到高,最大限度地补偿弱智学生的缺陷,挖掘其潜能,帮助他们生存于社会,适应社会生活,成为一名半自立社会或自立社会的人。本课为本教材第八单元第15课《清明 端午 中秋》。课文介绍了清明、端午、中秋这三个传统节日。对于学生而言,节日显得抽象很难理解,教师应积极利用生活资源,尽量展示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学习理解。本课时为本课第3课时,主要教学任务是认识端午节,能说一说端午节的习俗,认识并会区分三大传统节日的习俗。

一开始,我用一张2017年5月的日历导入,让学生看看有些什么节日,这样的设计不仅自然的引出端午节,还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对学过的节日再次回顾,恰好现在正是5月,5月日历的展现让原本抽象的时间变得直观性。在教学词语: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时我充分利用视频和图片展示,特别是我校蒋镇丹老师去年端午节划龙舟的图片和视频播放,立马让学生感到教学内容的亲切感,教学著名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儿童是用形象、声音、色彩和感觉思维的。”教师有意识的创设思维情景,把课文描绘的客观情景和现象生动形象的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身临其境,再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去体验、感悟,加深感受。

我班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不是很理想,在尝过粽子后,让他们说说自己尝到了怎样的粽子?A组学生要求会完成地说:我吃的是XX的X粽。B组学生要求会说:我吃的是X粽。C组学生有一个没有语言能力,能指认图片,其他两个学生会说:X粽。根据学生不同的能力设计不同的教学要求是我们培智教学的魅力所在。

根据生活实际性,我对教材进行补充,加入戴香袋、插菖蒲、吃绿豆糕和咸鸭蛋,对于我们培智学校,学生学习的能力较低,单一的一本课本是无法让学生掌握知识,即使是非常简单的知识。然而语文这门学科的重要性也就相对突出了,生活的技能对于我们学校的学生才是最重要的,随之语文这门学科也于生活自然的联系到了一起。

正常人要过生活而培智学校的学生也要过生活,要过生活就离不开语文。所以生活包括了语文,语文反映了生活。在这个注重教育的年代,我们特小将更加注重语文的学习,在生活中学语文,将学到的语文知识用到生活中,让学生掌握生活的技能,有生存的能力,培智的学生不同于普小的学生。我们学校的学生要学习的是生存,语文的重要性也就相对凸显出来,那么学习语文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生活,生存,那么我们自然要将教学回归到生活,学生在生活中利用语文知识,这样才能融入这个社会中不会成为社会的累赘,才能让社会更好的发展。可

以看出这是以小见大。社会的发展靠这些祖国的新生花朵,无论是普小还是特小,将语文教育生活化都是必不可少的。现在我们很多学校已经在实施这种教学方法了,对于我校有很多地方做的还是不足的,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实施这样的教学方法,作为我们教师将总结经验改进语文教学生活化不足的地方。把这种教学方法尽量的完善,让孩子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第二篇:端午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反思一:端午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端午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干,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流放到了很远的地方去,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领,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愤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去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物,倒雄黄酒,希望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后来,有人梦到屈原容颜消瘦,就想了一个办法,把食物用箬叶包起来,缠上红丝线投入江中。从此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纪念屈原,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讲这一课时,采用了三勤四环节教学法,把两课时的教学内容压缩成了一课时,所以教学本课时时间显得有点紧张,做后还拖了点堂。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自学提纲设计的问题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我是这样设计的,默读课文,思考:端午节有那些习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后来为什么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问题时,我也考虑到了问题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注重了课文内容的衔接,忽略了课文的读。现在想想,不如把问题简单化,只设计前两个问题,从屈原是个怎样的人入手,引出屈原的爱国,有才干,受人爱戴的人。从而一步步展开话题,从他帮助楚王变法,是国家强盛,被流放之后依然为国担忧,国家灭亡,自己投江自尽等方面来体会他的爱国之情。从他投江后人们是怎么做的内容中抓住重点句体会人们对屈原的爱戴之情。

二、讨论解疑上指导不够。

我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端午节的由来,可是学生都是从书上照搬,成了复读课文内容,我本想引导一下或是我来说一下,让学生知道怎么说,可是已经下课了,我只好匆匆结尾,使这里一带而过。这个环节是教学的重点,一带而过使课堂没了重心。

三、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激发不起学生的积极性,是我准备不足所致,以后我会多加注意。

反思二:端午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端午节的由来》是介绍我国民间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让学生通过对端午节由来及其民间风俗的了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继承和热爱,树立强烈的民族自豪感。端午节是我国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刻的内涵。教学本课时,课前我布置学生阅读有关书籍,访问家长,了解端午节的习俗和屈原这个历史人物。教学时联系生活,激发读书兴趣,师生共同交流我国有哪些传统节日?以及家乡端午节有哪些风俗习惯?对于这样的问题学生很感兴趣,也较投入,畅所欲言,从而形成了一种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为以下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世界,他会用自己独特的心去感悟事物,形成自己独特的心灵世界。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阅读过程中,同样也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作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的这种的感悟。教学中,引导学生体会到屈原是一个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例,学生通过对忠诚爱国,很有才干,在他的辅佐下&&也得到改善等语句的感悟,从而也使学生受到爱国的情感教育。达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反思三:端午节的由来教学反思

《 端五节的由来》主要讲了屈原的感人故事。他爱国、有才华,并且深受百姓的爱戴,可是楚王却听信了其他人的谗言,把屈原放逐到了很远的地方往,不再重用他。后来楚国被秦国占据,他感到报国无门,在万分悲忿之下,抱着石头投汨罗江自尽了。当人们听到这个消息,都涌到江边往呼唤、打捞,向江里投食品,倒雄黄酒,希看屈原的尸体不被鱼虾所伤害。由于那天恰好是五月初五,从此以后,每一年的五月初五这一天,为了记念屈原,人们都会向江中投粽子。

我在这个教学活动时,觉得故事情节对中班幼儿来讲有点深奥,怕引发不了孩子的留意力。因此就采用了发问教学法,让幼儿一边看图片我一边提出相应题目。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活动,我觉得有几点值得反思:

一、自己设计的题目太多,显得杂乱无章。

既然决定向幼儿发问,我就设计好了很多题目:比如端五节有那些风俗?屈原是个怎样的人?他为何要投江自杀呢?他投江后人们是怎样做的?后来为何向江中投粽子?设计这些题目时,我也斟酌到了题目太多,但又想不出如何更好的设计。教学中我只重视了故事内容,想让幼儿理解故事的含义,却疏忽了孩子们的年龄特点。现在想一想,不如把题目简单化,让孩子们看着图片自己讨论她们的看法则更能引发孩子的兴趣。

二、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故事的内容有点深奥,幼儿在第一次听的时候就有点耐不住性子,更何况老师还设计了那末多的题目。请幼儿回答的时候,我发现幼儿举手发言的比平时上童话故事时要远远的少很多。明显,我的题目没有激起幼儿的爱好。在集体教学活动中,假如幼儿对教学教学内容没有了爱好,那末这就是老师的预备不足,也能够说是一堂失败的课程。在以后的类似教学活动中,我会多加留意。

第三篇:幼儿园中班主题教案反思《快乐端午节》及教学反思

《中班主题教案反思《快乐端午节》含反思》这是优秀的中班主题教案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快来看看中班主题教案反思《快乐端午节》含反思!

一、【导语】

端午节是我国的一个传统节日,它有着独特的风俗,如:吃粽子、赛龙舟、挂香袋、系长命缕等庆祝活动。这些活动都适合中班的幼儿来开展,既能锻炼和发展幼儿的动手能力,又能增进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兴趣。同时,端午节又有着一个有名的来历,让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能激发他们初步的民族自豪感。为此,我结合一年一度的端午佳节,开展相关的主题教学活动。

二、主题目标:

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2、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感兴趣,产生初步的民族自豪感。

3、锻炼平衡能力及快速反应能力。

4、乐于参与体育游戏,体验游戏的乐趣。

三、环境创设:

1、 科学区:投放艾草和菖蒲。陈列不同造型的香袋。

2、 美工区:放置制作长命缕和纸粽子的材料。

3、 阅读区:张贴有关端午节的字条,让幼儿认读。

4、 表演区:提供扎头的布条和纸棒,供幼儿表演赛龙舟。

四、家长工作:

1、 和孩子一起收集有关端午节风俗的图片、资料,向孩子讲述端午节的风俗。

2、 带孩子购买艾草和菖蒲、粽子、香袋、咸鸭蛋等过节物品。

3、 和孩子一起观看有关节日庆祝活动的报道。

4、 参加班级的包粽子活动。

五、活动安排:

活动一 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

目标:

1、 知道端午节的日期,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

2、 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产生初步的兴趣,对屈原产生崇敬之情。

幼儿表现:

当我在给孩子讲《屈原》的故事时,他们都听得非常的认真,睁着大眼睛满脸一副敬佩的样子。当听到屈原投江的情景时,都不约而同地发出“啊”的惊叹声和遗憾声。有的孩子还争着要把自己从家长处听到的关于端午节的来历和风俗说出来。

活动二 艾草和菖蒲

目标:

观察艾草和菖蒲的外形,了解它们在端午节期间的特殊用途。

幼儿表现:

班上有四个幼儿特地让家长去市场购买艾草和菖蒲,我把它挂在教室内外。孩子们感到很新鲜,他们以前看到过,(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但是却叫不出名,更不知道它的实际含义是什么,所以都纷纷问我。我向他们解释和介绍了艾草和菖蒲的名称和端午节用来辟邪的用意。对于辟邪孩子们都不太懂,但他们知道这肯定是一种挺厉害的东西,就象一把剑一样。关于名称,有一个幼儿问我:哪一样是艾草?哪一样是菖蒲?我当时一下子蒙住了,的确课前我没仔细去查过资料,于是我就请小朋友帮忙去问问爷爷奶奶或爸爸妈妈。小朋友们乐意地接受了任务,下午当大人来接孩子时,他们都急着询问,但当时家长们也都被问住了。

活动三 粽子香袋

目标:

1、 感受粽子香袋的美。

2、 在探索中学习叠制锥体技能。

3、 养成做事细心的习惯。

幼儿表现:

幼:“瞧!我包的粽子大吧。”

幼:“我包的粽子可结实了。”

幼:“我们的粽子五颜六色的真漂亮,啊呜!咬一口。”

……

幼:“哇!老师把我们纸做的粽子串起来了,好漂亮啊!”

幼:“这个是我做的。”

幼:“我的也有的,好几个呢!”

幼:“我们的教室真漂亮啊!别的班级肯定没这么漂亮。”

家长反映:

当家长来接孩子时,他们走进教室就发现了悬挂在梁上的一串串粽子香袋,都说很漂亮,的家长饶有兴趣地凑近摸摸。孩子们也非常积极地拉着大人参观自己的作品,一脸的自豪感。家长们都说班级的环境非常漂亮,非常美。

活动四 长命缕

目标:

1、 知道我国有在端午节给儿童戴长命缕的习俗,加深对端午节的了解。

2、 学习搓线的技巧。

幼儿反映:

显然,孩子们非常的喜欢搓长命缕,每天我都要给孩子准备一批制作的毛线。区域活动或课间休息时,(教案出自:快思教案网)都爱到美工区去搓长命缕玩,有些孩子一连搓了好几条戴在手上、脚上,有的甚至连脖子上也戴了一条。女孩子还戴着跳起了舞。

活动五 做龙舟

目标:

1、 通过观察、集体讨论,分工合作,运用捏泥、建构、绘画等手段创作龙舟。

2、 增强合作性、创造性、动手能力。

活动六 包粽子

目标:

1、 学习包粽子,进一步对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兴趣。

2、 体验劳动和分享的乐趣。

幼儿反映:

包粽子的活动提早已经通知孩子和家长了,孩子们可开心了,总是来问我什么时候开始。他们急切地等待和盼望着。活动那天,孩子们似乎来的很早,还一个劲地嘱咐来参加活动的家长等一会不要迟到。活动之

前的准备,孩子们已经急不可待了,看者调好料的糯米、粽子壳、线一样样地摆上桌子,他们纷纷要开始动手了。活动中,孩子们学得可认真,可积极了,一个劲地要求大人帮忙指导。虽然他们包的并不好,有的甚至屡屡失败,但那份积极性和兴趣依然很浓。下午,孩子们吃上自己包的粽子,又说又笑,离园时还带一个回家让大人品尝,成功的喜悦溢与言表。

家长反映:

家长很支持我们的活动,所以当日来了不少的热心家长。在活动中,他们教得很认真很耐心,手把手地指导孩子如何卷棕叶、如何压实糯米、如何包裹和捆扎。活动结束,家长们还主动帮助我们整理场地,扫地、擦桌、拖地、摆桌椅,一会儿工夫教室就干净整洁了。

六、活动效果与反思:

本次主题活动内容丰富有趣,活动效果好。

首先,幼儿的参与很积极认真,通过谈话“端午节的风俗和来历”、折纸“粽子香袋”、毛线编制“长命缕”、积塑搭建“龙舟”以及家长们共同参加的包粽子等一系列活动,使幼儿对端午节这个中国传统节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同时也发展了动手能力,感受了节日的快乐气氛。

其次,家长们在活动中也非常的配合,纷纷拿来了香袋、菖蒲等端午节特有的物品,还特地请假来参加包粽子的活动,使活动的开展很顺利。

中班主题教案反思《快乐端午节》含反思这篇文章共6678字。

相关文章

《中班艺术教案《我的老师像妈妈》》:中班艺术教案《我的老师像妈妈》适用于中班的艺术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能跟着老师用普通话朗诵儿歌,了解儿歌的含义,知道老师像妈妈一样很爱小朋友,体会妈妈和老师对小朋友的爱,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艺术《我的老师像妈妈》教案吧。

《中班教案《蚂蚁》含反思》:中班教案《蚂蚁》含反思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亲近大自然,让幼儿认识蚂蚁,让幼儿感知蚂蚁的身体组织和生活习性,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快来看看幼儿园中班《蚂蚁》含反思教案吧。

第四篇:《端午粽》教学反思

《端午粽》教学反思1《端午粽》这篇课文选自屠再华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十分贴合学生的童年生活,课文围绕着端午粽,重点突出,条理清晰,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以及端午节吃粽子的由来。

在本课教学过程中,通过图文结合,联系生活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粽子的样子和种类时,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大部分同学都非常喜欢吃粽子。于是我便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联系自己的所吃过的粽子,为大家介绍一下粽子的样子、味道、花样等,由此也可以锻炼一下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本节课的长句子比较多,我便让同学们反复阅读,边读边学边体验,刚开始有同学读不准字音,例如,“一”字的变调掌握得不是很好,还有一些同学停顿处把握得不是很好,我便先对长句子进行内容分解,明白句所表达的内容,再进行反复练习。例如,“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这个句子比较长,但是是有一定逻辑顺序的。在指导读长句子时时,首先,引导孩子想一想这句话写了粽子的哪些特征,找出关键的事物(箬竹叶、糯米、枣),然后再引导学生发现这些事物的具体特征(青青的箬竹叶,白白的糯米,红红的枣),并读好这些“的”字短语,最后通过找关键词,引导学生关注作者介绍时的顺序(用……包的,里面,中间),从而发现这句话从外到内,由表及里地描写了粽子的样子。通过这三个小步骤,学生对这个长句子便有了清晰的认识和理解,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反复阅读,达到了不错的效果。

本课最后一段还讲到了端午节吃粽子是为了纪念爱国诗人屈原,在教学过程中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说以放视频的形式讲给同学们,他们都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还有同学联系生活经验分享了关于端午节的其他习俗,例如,赛龙舟、编五色花绳、佩戴香囊等,加深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潜移默化之中也激发了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端午粽》教学反思2

今年的3月28日,是我上《端午粽》校级精品课的日子,通过一系列的准备和磨课,让我收获颇丰,也得到了许多的感悟。下面我来简单谈一谈。

其实我性格属于有些急躁型的,一直焦急于自己的课能不能上的让学生有兴趣,让自己满意。作为一名教师,上语文课可能是比较简单,但是上好一节语文课确是难上加难。语文课要想上的好,不仅要有自己的思想,还需要有丰厚的底蕴。即使是一年级的语文,也不容忽视。如何让小朋友从小产生对语文的热爱,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这也让我们这些一年级的教师肩上的担子重之又重。在来到桃州一小,让我认识最深刻的是,做一名有担当有责任的教师。桃州一小每一位老师都是吃苦耐劳,虚心学习,这值得我去学习。因此,在这样一个有着浓厚文化氛围,有着担当的环境中,更加促使我要积极进步。所以,在从准备《端午粽》到上课,到接受各位老师的评价这一路走过来,让我认识很多。

由于是校级精品课,有很多语文教师来听课,所以我很紧张,也提前很多天进行准备。首先是写教案,我一直觉得这是我的弱项。因为设计一份思路清晰,结构完整的教案还是比较困难的,所以我改了又改,还参照了其他很多优秀的教案,才将草稿拟定。开始是在一(5)班试上一节课,发现内容过多,时间不够。于是进行修整,并在一(7)班进行了试上。在这里我要非常感谢杨xx老师,她不仅仔细听了我的课,非常耐心的指出了我的问题,课堂内容的不扎实,条理的不清晰等,并且将她的想法说给我听,教会我很多教学方法,让我知道如何把握课堂。回去之后,我将杨老师的想法和我自己的思路糅合,重新对教案进行修改。这次的磨课如同一次大换血,也让我稍微有些自信。第三次的磨课,我请来了李校长、汪丽老师和曹娟娟老师来听课,也非常感谢她们能抽出宝贵的时间,不仅仔细听课,特地花了一节课的时间给我评课。《端午粽》我是本着“随文识字”的想法,课堂观察点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情境让学生去识字、记字。但是由于我缺乏相应的教学经验,还不能够很好的以随文识字的方法驾驭课堂。所以我听了李校长她们的建议后,我还是决定先学生字,再读课文,然后将生字穿插到课文中去,让学生有效的识记。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没有充分掌握一年级学生的特点,将课文挖的太深,而忽略了扎实学生基础这一关键点。李校长她们提出的这一点让我认识到,首先设计教案时还是要进行一定的学情分析,以及《义务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一年级学生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教案进行设计,对课堂进行规整。在课堂语言组织方法,有些地方过于繁琐,有些地方的过渡我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衔接才更加的适合。李校长安慰我说,这是年轻教师所缺乏的,但是没有关系,慢慢来,要不断的学习才能把握这些小细节,并且通过课文的一个小点给我进行详细的说明,让我非常的感动。由于我过于拘束,课堂上还放不开,所以我在课堂上的请趣味还不够浓,这一点我也意识到,我相信在以后的时间里我会慢慢地改正。在这里我非常感谢李校长、汪老师和曹老师给我的建议,我认为这不仅仅是教学建议,更是她们毫无保留的将教学经验传授给我,让我意识到课堂不仅仅需要用心,还需要好的教学方法,抓住细节,才能将一堂课完整的上下来。所以我很感动的是不仅是学校老师对我的帮助,更多的是对我这个年轻人的关心,她们的耐心、、帮助,友爱,让我想更好地做自己,做一名优秀的语文教师。

《端午粽》这节精品课在诸多老师的帮助和指导下,较好的完成,至少和之前我的课堂相比,是有很大的进步,我很知足。在得到李校长和其他老师的肯定,我很高兴,也有了一些自信心,虽然有不足之处,我相信在我的慢慢改正之下,会越来越好。年轻的我也不能将一堂课上的完美,人人称赞,但是有了进步,和之前的自己相比,更努力,就够了。什么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步的往上走,才踏实,才丰富。

这节课上下来,我真的收获很多,不仅仅是领导的支持,同事的帮助,也让我看到,教学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过程,更需要的是不断的积累,不断的学习。从自身来说,要不断的去听课,去琢磨,积累教学方法,关注课堂小细节。重要的是还是要多读书,读一些理论的文章,将实践与理论相结合。从外界来说,我们可能发现不了自身的问题,这还需要借助其他人的帮助,给我们指点,指出不足之处,我们虚心接受并积极进行改正。在生活上,我们可以自己准备笔记本,随时记录自己的想法,包括优缺点,进行总结,回过头来,这也是我们宝贵的经验。

做最好的自己,回首,不后悔,不遗憾,才是最好的!《端午粽》教学反思3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以下是“端午粽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教学中,应加强对阅读的指导,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会用恰当的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教时旨在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等手段,让学生走进文本,引导学生从读入手,在读中感悟,在读中识字,在读中与生活实际相融合。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忆这些生字的,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中间的.口就是豆子,上面一横是盖子,下面点撇是火苗,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二、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端午粽》教学反思4

《端午粽》选自作家屠再华写的童年散文集《嘟嘟糖和小雪灯》。

课文调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第1自然段先介绍端午节,外婆会煮好粽子等我们回去;第2自然段具体介绍了粽子的色香味;第3自然段重点了粽子的花样多;最后点出了端午吃粽子习俗的由来。

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习俗活动之一。上课伊始,课件出示端午节的活动场景,出示各种粽子图片,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看图“品尝”端午粽,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初步的认知。然后直接学习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弄清本段有几句话,每句话主要写了粽子的哪一方面的,结合课件,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粽子的颜色、味道等特点。

“品”粽从“读”粽开始,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增强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并提高了阅读的能力。本课的朗读主要有两个重点,一是读好带“的”的短语,另一个是学习读好长句子。教学时,采用了“内容分解法”,引导学生对长句的内容进行分解,明白了句子所表达的内容,再运用各种方式练度、巩固。此外,生字的教学也和读结合起来,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端午粽》教学反思5

端午粽对孩子们来说并不陌生,上课伊始,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一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贴近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来说,最喜欢的学习方式就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顺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

汉字的学习是反复而又长期的过程,用游戏的方式增加汉字与学生见面的机会,在复习中巩固、加深学生对新学字的印象。这样既提高了学生识字的效率,又延续了上节课的教学情境,便于本节课教学活动的开展。

本环节教学是对本节课重点知识的回顾,通过对本节课内容的总结,使学生对端午粽有更深刻的理解,同时对端午节这个民族节日有更深的了解,增强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端午粽》教学反思6

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本课的重点是正确朗读课文,读好长句;能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味道等。

我在教学过程中把握住住了教学重点,注重了读长句子的训练了和完整话的训练,让孩子用自己的话说说粽子的样子和味道,但是本以为孩子们都能吃过粽子肯定能说的很好,但是说话训练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发现孩子们对于粽子的样子和味道表达得不够完整。我反思一下他们对于说话训练不够完整的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是有的孩子不喜欢吃粽子根本没有见过,第二就是对文本第二自然段理解不到位。第二自然段主要写了粽子的一些特征,并且是从外到里的顺序描写了粽子的样子。

训练长句子的能力,在反复诵读中训练,这样才能培养语感。但是我班孩子的朗读能力是比较薄弱。,主要一节课又要分析重点段又要认读生字还有书写生字。总感觉给孩子们朗读课文的时间不多。再有就是在家不能做到充分的阅读,孩子们对于文本内容不熟悉,所以影响朗读效果。做好语文课前预习我觉得非常必要。

【《端午粽》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1.《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2.语文课《端午粽》教学反思

3.《端午粽》精品教学设计

4.端午粽教案

5.端午粽课文原文

6.粽情端午作文

7.粽香端午作文

8.端午粽香作文

9.端午品粽作文

第五篇:《端午粽》的教学反思

《端午粽》这篇课文条理清晰,围绕端午粽,以儿童的口吻生动地向我们介绍了粽子的样子、味道和花样,文中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来形容箬竹叶、糯米、枣,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累这样的词,同时注重朗读指导,让学生感受句子的韵味和节奏。

上课伊始课件播放“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习俗活动”的情境导入,再走入情境揭示课题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认读生字词。

创设浓厚的节日气氛,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体验中出发,谈自己对端午粽的了解,采用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导入法,更能激发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学生初读后同桌相互检查生字词,当小老师纠正对方读得不准确的字音,再指名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这些生字的,提醒学生可用“加一加、作比较、扩词,分析字形结构、想象”等方法,特别有意思的一个“豆”字,有学生说“豆”的想象记忆法:“上面一横是锅盖,中间的口就是锅里装满豆子,下面点撇是火苗,最下面一横是灶台,就是锅里在煮豆子。”多好的方法呀!

接着采用游戏环节:我是读词王。以小组为单位读生词,读对一个本小组得一颗星,得星最多的小组获胜,每人可在班级考核表中加个星,还可指名学生读生词,读正确了就当小老师领读,然后把生字送回文中指名比赛读文。

这样设计是让学生在学中玩,在玩中学。本环节通过初读课文,感受课文大意,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读通每一句话,增强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设计游戏环节,巧妙地将学生带到主动学习的氛围中,培养了学生学习汉字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习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课时主要引导学生以读促学的手段去理解课文内容。我先配乐范读课文,再引导学生分组逐段朗读、自由朗读、创设问题情境朗读、合作读等形式,读通后再来品读课文第

二、

三、四自然段,做到真正以读促学,以读促教。

针对

二、

三、四自然段我提出以下问题: 1. 粽子是用哪些材料做的?

出示“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指导学生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描述粽子的外形特点。 2.继续追问:为什么用“青青的”“白白的”“红红的”,而不用“青的”“白的”“红的”呢?再比较句子,体会好处。

(1)课件出示两个句子,朗读比较有什么不同。

粽子是用青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红的枣。 粽子是用青的箬竹叶包的,里面裹着白的糯米,中间有一颗红的枣。 (2)指导朗读:这样AAB式的重叠词更能体现出粽子的特点,各种颜色相间,色香味美。朗读时仿佛让人品尝到了香甜的味道,谁也能说说这样的词语。

3.外婆包的粽子花样很多,结合课文说一说外婆包的粽子有哪些种类。 4.说一说,端午节为什么会有吃粽子的习俗?

根据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每年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今天通过学习《端午粽》,我们不仅“品尝”了美味香甜的端午粽,还知道了端午节的由来。每当我们吃美味香甜的粽子时,不要忘记缅怀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总之,今天上得较顺手,《端午粽》这篇课文因为是表达中国传统节日的习俗活动,所以上课伊始,我带学生走入情境,感受端午节品粽子的节日气氛。通过通过多种形式、方法的朗读让学生们对端午粽从外形、种类及端午粽的由来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同时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提高了阅读的能力。以读代讲,在读中进行识字教学,使识字教学和阅读教学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上一篇:大学生法律援助范文下一篇:大学生村官面试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