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探究情感意蕴

2022-07-16

第一篇:散文探究情感意蕴

论陶渊明诗歌中的典型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摘要:陶渊明,东晋著名诗人,是我国诗坛上一颗极为璀璨耀眼的明珠。他一生坎坷,曾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的诗歌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据了一个重要的地位,他善于借物抒情,借助一些典型意象抒发自身的志趣。陶渊明在其不同时期的诗文创作中融入了“酒”、“菊”、“鸟”等典型意象,从不同侧面体现了他的的情与志,也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真谛的探求,这些意象因诗人内心世界充盈着自由。恬淡、率真的情感而显得内涵极为丰富厚重。他们的不同作用和出现比例也是我们一窥陶渊明的心灵状态和人格结构的视角。对这些意象的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加理解陶渊明。

引言

先秦以来,在儒家主导的文化传统下,中国古代文学保持着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乐感。在“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四位一体的儒家原典哲学的影响下,文学创作主体往往注重追求文学作品的社会价值功用,往往把社会责任看成是完善自己理想人格的必要因素。但社会理想和政治现实总是会出现龃龉,已经形成的价值观受到黑暗的遮蔽和小人的戟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很多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上都曾有过苦闷的经历。这样,一些比较有着相对自足的人格的作家作品便会成为传统士大夫知识分子在政治失意时的精神家园。战国时期,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受小人谗言,政治理想不得实现,贬谪江南而作成《离骚》,以香草美人比附自己高洁的品格,以幻想中的神话世界寄托自己浮世中不可实现的理想。自此,屈原的人格及其作品成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第一座精神家园。而继之以起的则是晋宋之际的陶渊明。他最先较为彻底的摆脱纯粹的儒家人格的范导,而为后世开辟了一条隐居的新的方向。在归隐中达到一种相对自足的人格境界,而这也得益于陶渊明在诗歌中表现出的那种相对独立于儒家道德预设的人格概念的生命意识。如果说屈原所代表的精神家园是一方神奇的圣土,高悬于尘世之上;那么陶渊明所创造的精神家园则是一方人间的田园,未离尘世之中。

陶渊明生于公元三六五─四二七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潜,浔阳紫桑(今江西九江)人,世称靖节先生。他是东晋名将陶侃的曾孙。陶侃做过八州都督,封长沙郡公,卒后追赠大司马。祖父茂做过武昌太守,父亲做过姿城太守,也都是淡漠名利,洁身自好的人。他的母亲是征西大将军桓温的长史孟嘉先生的第四女儿。嘉是当时名儒,文章超卓、胸襟广阔。这样的家庭环境,对陶潜一生可说影响极大。

陶渊明一生可分少年、游宦和归隐三个时期,兹分述如下:

(1)少年时期:自晋简文帝 咸安二年壬申,至晋孝武帝 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自出生至二十五岁止),萧统《渊明传》称他“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这一点更可从他诗中窥见他的遭遇和性格:“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五柳先生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归去来辞);“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与子俨等疏);“好读书,不求甚解”(五柳先生传)。

(2)游宦时期:自晋太元二十一年丙申,至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自二十五岁至三十四岁为止)。他的杂诗里说:“荏苒经十载,暂为人所羁。”在这十年期间,陶渊明曾出任四次,前三次任幕僚即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建威参军,最后一次是当县丞彭泽令,义熙元年八月就任,十一月即自免归。

(3)归隐时期:自东晋义熙元年乙巳,至宋元嘉四年丁卯(自三十四岁至五十六岁止),渊明自四十六岁以后,他家曾遭遇过火灾、风灾、水灾、虫灾。他身体也是逐渐衰弱,尤其元嘉二年后的两三年中,可说是他一生中最困苦的一段日子。贫困使他自然的质性,磨砺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使他对于死神的迫近,毫不惧怕,处之泰然。他深知不久于人世,于是写了三首挽歌诗,及一篇自祭文,作为辞别人间的最后剖白。

陶渊明现存于世的诗歌有125首,多为五言诗。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

1 三大类。其中田园诗成就最高, 他是田园诗的开创者,并以纯朴自然的语言、高远拔俗的意境,为中国诗坛开辟了新天地,并直接影响到唐代田园诗派。他的作品感情真挚,朴素自然,有时流露出逃避现实,乐天知命的老庄思想,有“田园诗人”之称。

陶渊明的一生坎坷多变,这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其处世态度的恬淡、安闲、无争、任真。表面上看,他的感情似乎淡淡的、平静的,其实他是一个具有浓烈感情的典型人物,也从而影响了他的诗歌。陶渊明作为中国田园山水诗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平淡自然中露出雄奇、含蓄隽永、意境深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在中国诗歌史中闪耀着不灭的光辉。在诗歌意象的艺术创造上,他更是别出心裁,使他自然率真的性格得到充分体现。在繁杂的意象中,鸟 、菊 、酒 最能够表现其理想-现实-奋斗的生命痕迹,凸显其伟大、高尚的人格,展现其全部的生活和艺术底蕴。他善于通过对外物的描述来寄托内在的情感与志趣,这类注入创作主体独特感情活动的物象就是文学表达中的意象。意象作为中国古典诗文中的一个词语,最早始于《易经》,由《老子》、《庄子》、《易传》等深化发挥,至魏晋南北朝可谓洋洋大观,“魏晋南北朝作为文艺学、

1美学的一个自觉的时代,是完成‘言不尽意’向‘言有尽而意无穷’转变的捩点。”。下面就通过对陶渊明诗歌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三个意象,鸟,酒,菊进行分析,发掘出一个真实独特的陶渊明。

(一)鸟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鸟是是中国古典文学中常见的意象之一,它的象征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渐渐丰满起来的。在《诗经》中就已存在着鸟这一意象。“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鸟在这里是爱情的信号。,《楚辞》中有“矰戈机而在上兮,罻罗张而在下” 。诗人不仅把鸟作为自己的心迹符号,还作为自身经历的象征。汉末《古诗十九首.》中“越鸟巢南枝 ”是游子思乡心态的体现,曹植《归鸟赴乔林,翩翩厉羽翼 》则是他孤独难耐的反映。这些鸟意象在作品中忽隐忽现,或明或暗,表现了作者的情感体验。然而,上述作品中鸟意象是零碎、散乱的,因此它只能成为这些作者的心灵闪念。原始意象是“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的欢乐和悲哀的残余 ”2 。真正把这些“碎片 ”联结起来而达到物我合一的,当推陶渊明。陶渊明诗作中的飞鸟被其赋予丰富的内含,包括高鸟、翔鸟、羁鸟、孤鸟等,这里仅就陶诗中关于飞鸟的三个方面即飞鸟、羁鸟、归鸟意象谈谈陶诗中飞鸟意象的特点。这三种意象大致表现出作者由积极入仕——羁旅困顿——回归自然的心路历程,射出作者坎坷而又多舛的苦旅人生。

(一)、高鸟意象:

翻阅陶渊明诗文集,我们很容易发现,在其早期作品中,有很多表现诗人志存高远的诗篇:如“少时壮且厉, 抚剑独行游”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等。青少年时代,陶渊明积极进取,有佐君立业、大济苍生之意;壮年时期,陶渊明积极入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振兴晋室,兴利除弊,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因此在诗文创作中,常以飞鸟形象寄托其高远志向。 最早出现飞鸟意象的是《命子•其二》:“凤隐于林,幽人在丘”,从中可看出陶渊明的青年时代是充满幻想和憧憬的。《杂诗十二首》其五:“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中则希望自己成为胸怀“猛志”而 “远翥”的高鸟。《读山海经》中的“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则寄托诗人慷慨不平的心情和意愿,暗含对刘裕篡权代晋这股历史逆流的抨击,表现出强烈的家国之情与反抗意识。陶渊明本是满怀大济苍生的美好愿望出仕,但残酷的现实将他的梦想无情地击碎,等到他领略了官场的腐朽污浊,深知自己的理想难以实现后,流露出沉重的迁逝之感。因此在以后的一些诗歌作品中发出“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 《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的感叹,也流露出他对入仕生涯的悔意。但早期作品中的“高鸟”意象,更多侧重于抒发“鲲鹏展翅九万里”的 1引自胡经之《中国古典文艺学》

2 引自苏克 译 《汉译经典:心理学与文学》

2 雄心壮志,表明诗人“思远翥”的高远志趣。 (二)羁鸟意象

陶渊明一生有过三次出仕又三次退隐的苦涩经历,最终悟出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归去来兮辞》。)他看不惯腐败世风以及官场贪墨成风的混浊现象,因而在望见高天上自由飞翔的鸟儿,深感自己为形迹所拘所带来的不快,“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明显流露出对自己误入仕途的惭愧与后悔。“久在樊笼中” 则将自己误入官场比喻成飞鸟被樊笼所束缚,有渴望挣脱笼子的强烈欲望。“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感士不遇赋》中,他总算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权者是靠不住的,官场对于正直的人来说无异于密网之于骇鱼,宏罗之于惊鸟。统治者的专制制度和奸佞之徒陷害忠良的险恶犹如巨大的罗网,将正直的仕人围困其中,人格与心志将被扭曲,可他与所有仕人不同的是,决不以牺牲自己的人格来顺应污秽的世道,正如上文所述,陶渊明入仕,只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兴利除弊,振兴晋室,以自己的真诚和仁爱改造、澄清社会颓败的风气,以此来负一份作人的责任,但几经周折,仍困顿于无奈的官场,没有找到施展“猛志”的机会,反而失去了原本极为朴质珍贵的自由。诗人忍受着无可言表的抑郁和无奈,吟唱出“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归去来辞》),“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归园田居》)。在饱受出仕与出仕这一矛盾纷扰的纠缠后,终于发出“逃禄而归耕”的感慨 。“觉悟当念还,鸟尽废良弓。”(《饮酒十七》) 仕途险恶,羁鸟在痛苦的求索中终于觉醒,只有归隐田园以保守自己高洁芳馨的气节才是最明智的选择。“遥遥从羁役,一心处两端”(《杂诗四首》其一)进一步表明诗人在出仕之时极为复杂纠结的矛盾心理。可见,诗人在“羁鸟”形象中所蕴含的寓意和感慨是极为深沉的。

(三)归鸟意象

“归鸟”在陶渊明的众多鸟意象里占有相当大的比重逯钦立先生在《读陶管见》里就曾这样说过:“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陶渊明有不少诗篇以归鸟的生活现象寓托他的生活心情。组诗《饮酒》的栖栖失群鸟’篇,组诗《咏贫士》的‘万族各有托’篇,尤其是他的《归鸟》四言诗,都证明了这个方面”。3

在经历种种矛盾纠结的痛苦折磨后,陶渊明获得了“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归园田居》其一)的解脱,感受到心身获得了从未体验过的惬意与释然。而“归鸟”正是此种情感的载体陶渊明将自己对归鸟的思慕之情寄托在意志坚强、不怕困难的精卫鸟形象之中。《读山海经》中“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两句,以精卫为中心意象,将“微木” 与“沧海” 巧妙相对,生动形象地展现出精卫不屈的性格和顽强的意志。选取的意象新颖不俗,她正是陶渊明所崇拜的偶像。“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憩云岑。 翼翼归鸟,载翔载飞。虽不怀游,见林情依”。 (《归鸟》)这首诗的中心意象是“归鸟” ,其象喻意义极其丰富。这只疲惫的小鸟正是诗人人格的象征。“每句诗几乎都是诗人生活经历的再现,归鸟的一举一动都体现着诗人的思想和性格;每一景物都有感情色彩。渊明的寄情归鸟,就是所谓:‘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他的因归鸟的感发而欣喜于真意或者生意的获得,就是所谓‘欣于所遇,暂得于已,快然自足。”,4这首诗通过寄兴归鸟,抒发了诗人孤高傲世、不愿与世俗小人同流合污的情怀,表达了其对人生意义的独特理解。对归鸟的思慕之情,衬托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惆怅和悲愤,意境深邃,发人深省。

总之,在陶诗中,鸟与诗人物我相融,鸟随人移,成为诗人内心世界的反映,某种程度上是诗人一生的象征。鸟意象涵盖了陶渊明的漫漫一生,囊括了他的思想变化,显现了其不朽的人格魅力,由此而言,陶渊明与鸟有着极大的渊源。

(二)酒意象及其情感意蕴

3引自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4引自逯钦立《汉魏六朝文学论集》 5引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3 中国历代文人中爱酒的不枚胜举“但是在诗中集中写饮酒,以致形成一种文学的主题,应当说还是自陶渊明始”。5酒是陶渊明诗歌中频繁出现的意象,不仅题为饮酒的有二十首,还有如《读<山海经>》之类的述仙之作里有“我欲因此鸟,具向王母言。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其五)的诗句,在《杂诗》之类的抒愤之作中有“得欢当作乐,斗酒聚比邻。盛年难再来,一日难再晨”的及时行乐的思想,在《拟挽歌辞》中甚至亦有“但恨在世时,饮酒不得足”的歌咏。陶渊明在酒文中寄托了自己的处事态度与人生观念。陶渊明爱酒不仅仅是受魏晋诗人饮酒之风的影响,更重要的是其具有刚烈的性格和对现实强烈不满。他的生活离不开酒,创作也与酒 这个具有特定象喻意义的意象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由此写出了一个真实、矛盾的自我,凸现了一个真实、复杂的人生。

(一)酒——借情发慨之物

在陶诗中,有众多的酒意象,酒在他的诗文中随着他生命的不同阶段里心志的变化有着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少年时所作《乞食》中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里表现出来的意气风发,到最终为自己写下的《自祭文》里的“摔兀穷庐,酣饮赋诗”中透露出的“识运知命”。酒作为不同时期不同的象征一直贯穿在诗人一生中的诗文里,也伴随着诗人这一生跌宕起伏数仕数隐的各个阶段,真实的展现出自己的心境和情感。。在《扇上画赞》中,诗人写到“郑叟不合,垂钓川湄,交酌林下,清言究微。”以酒述志幻化并赞赏古代隐士的高蹈风节,并力求与其冥契,这种冥契正是表明了诗人的主观情感,酒在诗中作为一种意象充分展露出诗人的喜好。《和郭主簿二首》其一则是用“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来突出表现自己心目中的田园生活是一种悠闲、无拘无束的生活状态,在这里“酒”只是个借物来引发自己的感慨,他感慨于田园生活的淳真多趣。那么诗人又为什么要发此感慨呢?陶渊明一度认为桓玄是可以助晋室完成复兴大业的人物,也因此才仕于桓玄,但随后桓玄篡晋的企图逐渐被陶渊明看清,晋安帝元兴元年他借回赠给朋友郭主簿的这首诗,表明出自己虽然还仕于桓玄,但已经知道是无法完成建功立业的心志,于是诗人向往淳朴田园生活的隐性心志开始得以浮现,并有超越立业心志之势,自斟自饮的“酒”指代出归隐之适乐。而作于同年的《酬丁柴桑》则是以“放欢一遇,既醉还休”的酣畅与情来表明与官场中这位友人相聚时的欢畅之情,欢畅之酒消除“心忧”,诗人借酒发慨表明出心中归隐与立业心志的矛盾争斗。酒在此时承载了诗人纠结的心志,也展现出此时真实的路变迁。在《时运》中诗人写到“清琴横床,浊酒半壶。黄唐莫逮,慨独在余。”虽有“清琴”与“浊酒”相伴,诗人却仍旧独自感慨自己“黄唐莫逮”生不逢时,不能将满腹才华与赤诚报效国家,实现自己“大济苍生”之志。

当诗人决心已定,归于田园后,他还不忘关心国事,他用笔感思概叹,作于晋安帝义熙二年至四年间的《读山海经十三首》就是借古人古事以抒心慨,《其一》以“欢言酌春酒”抒慨出自己初归田园的欢欣和闲适。此时的诗人刚归田不久,丝毫没有想到后期田园生活的艰辛和贫困,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溢满全诗,在这里春天酿成的酒指代生机盎然的春天,春天来了,大地一片生机,自己开始了归田的新生活,所有的一切都是那样美好,诗人由衷的抒咏出自己的兴奋。在《其五》中诗人更是借酒发慨“在世无所须,惟酒与长年”,隐喻自己所做出的人生选择,他真心所愿便是归隐田园,酒作为他喜爱事物更多的是用来寄寓心迹。

(二)有道则仕,无道则隐——展露心志之酒意象

陶渊明自幼深受儒、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所以在他的心中既有儒家建功立业的思想,也有道家清净无为的淡泊思想,两种思想在他心中交替出现,随时局和环境不同而分别在不同时期占据主导地位。所以“有道则仕,无道则隐”是陶渊明在他一生中面对种种不同的境遇时自然而然产生的心态。不过早期陶诗中的酒意象大多是用来表现诗人心中想要建功立业的渴望和志向,陶诗中最早出现的酒意象是写于“晋孝武帝太元八年的《乞食》”中的“谈谐终日夕,觞至辄倾杯”。“觞至辄倾杯”,正值少年的他雄心勃勃,在诗中引韩信的典故将其自比以表达出

4 渴望被荐以实现自己从政之愿。他以意写乞转托出自己的心志,,也说明了此诗写作之时正是诗人渴望建功立业之时也即归隐之前。作于诗人20岁时的《咏荆轲》里则以一句“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来表达自己积极的报国之心和向往建立盖世之功的远大抱负。但即使是在他建功立业之心最盛的少年时代,我们也能从于一些诗文的字里行间看出他有意无意透露出的想要于“大济天下“之后便功成身退去享受归隐生活的浪漫理想。这应该是他心目中这一生最完美的状态,是他最高的向往和追求。同样作于20岁那年的《咏二疏》便非常明

确地表明了诗人想要于建功立业之后归隐的强烈愿望。诗里写到“二疏”成就大业之后便“高啸还旧居,长揖储君傅”辞官归里描绘出当时“饯送倾皇朝,华轩盈道路”的荣耀和辉煌。“饯送”的酒代表的是满朝官员对“二疏”功遂自去的尊重和景仰:而其后“厌厌闾里欢,所营非近务;促席延故老,挥觞道平素。”里“挥觞”的酒则是“二疏”大志得遂之后安心享受平淡快乐生活的象征。可以看出此时的诗人心中向往的是功成身退,建功立业虽然还是诗人的首选,但诗人最想的还是功成身退后安乐生活。而《止酒》里的“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中的“酒”则代表其入世从政及忧国忧民之心,诗人以酒喻忧,通过止与不止的矛盾斗争表现出自己对现实社会的忧心,同时也借酒托迹喻出自己仕与不仕的矛盾苦闷心情。其在自《五

柳先生传》中诗人更是自说性嗜酒而且每次都要饮醉,同时诗中还展现出“当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的信条”,《蜡日》是诗人在岁暮祭神后自饮酣醉时所写的,似乎是觉得《五柳先生传》尚未将自己的心志表露得淋漓尽致,故以“梅”和“柳”,以“我唱尔言得,酒中适何多”再次表现了自己进可入仕退可“衔觞赋诗,以乐其志”的志愿。酒作为一种载体,展现出缠绕在诗人心头的苦闷心迹即在“仕”与“隐”之间何去何从的傍徨与徘徊。可见酒做为诗人意象的表征.在归隐前承载了诗人太多的矛盾挣扎,也将诗人的心路变迁及“当天下有道则仕,天下无道则隐”6 的心态展现无遗。

(三)、把酒难言欢——归隐田园之酒意象

诗人在《归去来兮辞》中终于摆脱了长久以来萦绕在心中‘仕’与‘隐’的矛盾纠结,正式宣告与官场告别开始自己归田的新生活。但即便到了此时不能“学而优则仕”仍然是诗人心中永远挥之不去的痛楚,这种痛楚伴随了诗人一生。陶渊明归隐嗜酒,但依然不能象盛唐诗人那样把酒尽欢。这一方面是因为动荡的时局,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陶渊明的心中依然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身逢乱世的诗人想借酒逃避社会现实,但依然因为心中有着挥之不的社会责任,因此言酒而无醉,酒醉而心忧。诗人的忧愁正和他心中建功立业的理想难以在实中实现、人格理想难得在现实中保全有关。在他的《饮酒》里有好几首都可以看作是对这方面的真实书写。如第二十首:“羲农去我久,举世少复真。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风鸟虽不至,礼乐暂得新。洙泗辍微响,漂流逮狂秦。诗书复何罪,一朝成灰尘。区区诸老翁,为事诚殷勤。如何绝世下,六籍无一亲。终日驰车走,不见所问津。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恕醉人”,对儒家社会理想的向往,对暴秦焚书坑儒的指斥以及对自己儒士形象的维护,都可以看出作为隐者的陶渊明,心中依然有对太平盛世的渴望和对乱世的不堪,现实世界与心中理想不相符合,然而自己却又无能为力,无奈中以酒来消解忧愁。酒为解忧物又何能尽言欢!陶渊明虽然归隐了,但他对政治还是极为关心的。《述酒》一篇从晋室盛衰,逆篡世纷不断到晋终于灭亡,表达了他对篡逆者的愤怒,一个田园隐士表现出真实的一面——对国家政治的关心,却也只能“流泪抱中叹,倾耳听司晨”。让我们领略到藏在“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的诗人平静表面下那颗不曾平静的心。归隐后的陶渊明诗中的酒在此时表现的仍然是他念念不忘对时局的忧心和对国家人民的关注。《停云》中“静寄东轩,春醒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的“独抚”和“有酒有酒,闲饮东窗。愿言怀人,舟车靡从”的“闲饮”都表现出诗人对时局动荡不安,民不聊生而产生的“愿言不获,抱恨如何”的忧国忧民之心。“试酌百情远,重觞 6引自魏正申《陶渊明集注译》

5 忽忘天’’《连雨独饮》里的“试酌”和“重觞”也都表明了诗人想要借饮酒来忘却自己对当前形势忧心忡忡的焦虑之情,也让我们因此了解了诗人身隐心却未归隐的真实心境。酒承载了诗人的感伤,承载了诗人内心的焦虑与遗憾。面对现实他无力改变又无以解脱唯有“饮酒”自我麻醉。“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饮酒序》)、“忽与一樽酒,日夕相欢持”,“不觉知有我”。但这种解脱方法实在是一种无奈之举,诗人喝的是苦闷之酒,他才华横溢,但在尔虞我诈的官场上却无法有所作为。从他《饮酒》一诗中可看出他对现实的不满,“若复不快饮,空负头上巾。但恨多谬误,君当怒罪人”,蕴蓄着多少难言的苦闷啊。诗人饮酒背后是寂寞,诗人心里充满了忧患之感。他在求得暂时解脱的同时,心中却承载了更多的痛苦。所以他的终日饮酒,实在是一件最不得已的事情,这样的“酒”又怎能尽欢!如果说归隐前“酒”只是承载了诗人的心境,抒发了感伤情怀的话,归隐后“酒”则代表了诗人那颗痛苦寂寞的心灵,正如杜甫《可惜》诗云:“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此意陶潜解,吾生后汝期。”陶渊明与酒从来就是密不可分的,他借酒抒发“有道则仕,无道则隐”的情怀,借酒吟出对尔虞我诈官场的厌恶,“陶渊明不满黑暗的现实,很早就追求理想的社会。但由于生活经历的限制,他还只能从传说中的古代寻求理想社会的图案” 7。吟出对桃花源一般生活的向往“在桃花源中,人们过着富裕、安乐的生活,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显而易见,作者着力勾画了一个与当时封建社会相对立,并超越了现实的理8想世界”。更吟出对于无法建功立业造福万民的忧愁伤感,我们可以充分体会其甘愿在酒精的醺醉中追求人生的静寂落寞,尝尽人间的甘苦百味,探寻人生真谛的那种执着。正是这种高雅脱俗的情操,构筑了中国文人纯静的精神家园,为后世称颂不绝,也成为后世那些隐逸文人所效仿的对象。

(四)菊意象与其情感意象

秋菊,在我国文学史上历来是诗人笔下一个惯用的意象。屈原在《离骚》中写到:“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作者把秋菊与木兰相提并论,赋予它美好的意韵。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这样称颂屈原:“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以圣洁芳香之物作喻,表达司马迁对其高洁傲岸人生节操的仰慕,对其矢至不渝地追求美好境界精神的赞美。 自周敦颐《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以来,菊成为了陶渊明隐逸品格的一种独特表征。如果说陶渊明诗歌中的“酒”是为了化解社会理想不得实现的忧愁,是为了填平人格建构中所遗弃的部分的遗憾,那么菊更多的表明了他的个人人格理想的状态,代表了不同以往性格构建中的新的性情。

(一)以秋菊象征其俊逸高洁的隐士形象

采菊东蓠下,悠然见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是一句流芳千古,妇孺皆知的绝妙好辞。采菊的闲适意境中,一位超然脱俗、卓尔不凡的隐者形象挺立于天地之间,洒脱飘逸,如在眼前。通过爱菊、咏菊,寄托了诗人高洁傲岸的情致,菊花也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这也是使他能够独立于虚伪、污浊社会之外的重要原因之一。《红楼梦》里的林黛玉在《咏菊》诗中说:“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由于陶渊明的人格已与菊花的品性融合到了一起,所以“千古高风说到今”的已经不仅仅是菊花,更是飘逸俊洁、傲世离俗的陶渊明形象的真实写照。在此我们很自然会想到南宋女词人李清照的“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便化用了陶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里的“暗香”即菊花的幽香,表面写菊花的香气,实则是菊花品质也即陶渊明品格对人精神的熏陶,含蓄地表达对他的仰慕之情。古人在旧历九月九日这天,还有饮酒赏菊的习俗。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中就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之句。重阳佳节,把酒赏菊,极富生活情趣,这也从另一侧面昭示陶渊明俊洁飘逸之隐士对后世产生的深远影响。

7引自熊依洪《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大观》 8引自王连升《简明中国通史》

(二)以菊花傲霜斗雪卓尔不群的品质展现其高风亮节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和郭主薄二首》。诗作前两句是对松菊外在美的描写:菊花盛开,芳香流溢,树林为之增辉…….后两句是对松菊内在美的揭示:它们坚贞秀美的姿态,实是霜天中的英杰。在高洁而光耀的秋景中寄托了一种卓绝之气, 借歌咏松菊精神表达了自己芳洁贞秀的品格与节操。如其《菊》中说:“菊花如我心,九月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阳一同来。”以菊寓人,菊如我心,不以世事为念,不以俗务为累, 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傲然独立,既是在说菊花,又是在表明心迹:我要保持菊花般凌霜傲雪、高风亮节的情操;要不随流俗,保持真我。菊花何以成为体现诗人品格的物象呢?这还得从菊花本身的品性加以分析。菊是四季花事中开得晚的一种,其时群芳殒损,万木凋零, 诗人元稹曾在诗作《菊花》中对它有过这样的评价“此花开尽更无花”,猎猎秋风中,万物萧苏,只有菊花在瑟瑟寒风中凌霜盛开、傲然怒放,为冷寂荒芜的大自然带来无限生机,这无疑成就了它孤标傲世、高洁劲节的君子形象。而陶渊明愤世嫉俗, 洁身自好,不愿与黑暗官场同流合污,修养心性,追求任真自得的超越境界正与菊花的卓然特立完美地叠合在一起,陶渊明成了人格化的菊花,菊花也成了陶渊明安贫守道、高洁傲岸品德的象征,两者合而为一,难分伯仲。萧统《陶渊明集》序中有言:其文章“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更是对陶渊明洁身自好、傲然桀立人格的高度评价。

(三) 表达对至真至善之美境界的追求

《饮酒》其五写到:“秋菊有佳色,浥露掇其英。泛此无忧物,远我遗世情。”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混浊世风的鄙夷,表明自已远离尘俗,对以秋菊为代表的美好境界追求的强烈愿望。《九日闲居》的诗序中有叙:“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九华,重九之花,即菊花。 陶渊明爱菊,与众不同之处,在于他不单看到菊花的药用价值,还注意到了菊花的审美价值,赋予其人格意义。 “三径就荒,松菊犹存”(《归去来兮辞》),作者在弃官归田之后,看到自己酷爱的秋菊依然长势喜人,格外欣慰。这里的秋菊便是象征了美好的生活。

唐代诗评家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中倡导的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典雅风格,在陶诗中找到最好的印证。 陶诗就像菊花一样清新淡雅;他对理想与自由的追求,也像秋菊般傲然;他的人生道路,也像菊花一样坦然深情。龚自珍可谓是陶渊明的知音,他在《己亥杂诗》写道:“陶潜酷似卧龙豪,万古浔阳松菊高。”这里作者也以松菊为喻,对陶渊明人品、诗品作出了高度评价。

菊是体现陶渊明最理想的个人人格的意象。陶诗中写菊的诗句虽只有六处之少,但依然不妨菊成为陶渊明最独特的最深刻的意象之一。陶渊明五次出仕,五次退隐,为保全本性而终归耕于田园,他愤世嫉俗,憎恶黑暗官场,不愿与之同流合污,他洁身自好,修身养性,追求一种仁真自然的境界,菊花的高风亮节已与陶渊明的高贵品德合二为一。也正是由于陶渊明的爱好和赞美,菊花才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在后人心目中几乎成了陶渊明的化身。9

结语

“诗言志”作为一种文学观念最早起于先秦,诗所言之“志”带有很强的情感成分。汉人说“发乎情,止乎礼仪”,虽然有“止”的要求,但并未否:“抒情是诗歌创作的特质”10诗人通过诗歌表达内心的情和志,《诗经》就是情感的产物。屈原说“发愤而抒情”。更将其“情”和“志”很好的合为一体。汉魏以后的诗人更加注重个体的情感,大声倡言以“诗言情”,进一步推动了抒情诗的艺术发展,意象也就成为这一时期诗人抒发自身情感时常常借用的艺术手段。

9引自袁行霈《陶渊明研究》

10引自李文庆《论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特质》

7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思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就是要达到借物抒情的目的 。刘勰在其著名文论《文心雕龙.物色》谈到意象的内在联系时写道:“岁有其物,物有其容,情以物迁,辞以情发”,说的是一年四季景物具有不同的形貌,感情由于景物而改变,文辞由于感情而产生。又说“写气图貌,既随物以窿转,属采附声,亦与心而徘徊”,说的是描绘天气和事物形状,既要跟着景物而曲折回旋,运用辞藻和摹状声音,又要联系着自己的心情来斟酌。在《神思》篇中则进一步强调了意象的重要性。 “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此盖驭文之首,谋篇之大端”。 说的是有独特见解的工匠,凭着意象来进行创作,这是驾驭文思的首要方法,安排篇章的重要开端。然后通俗地说明意象的内含:所以《神思》称“独照之匠,窥意象而运斤。”神用象通之象,是情貌结合、情景交融的象,所以称为意象,这是构思中的意象,所以要根据它来运斤,来创作。陶诗中成功地运用了一系列意象,不仅极大地增强了诗作的艺术含量,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也 很好地表达了内在情感。意象赋予中国诗歌多姿多彩的特质,也使中国诗歌产生了摇曳动人的力量。陶渊明诗歌中的酒,菊鸟,就是这样具有象征意义与深刻情感的意象。

鸟意象的内涵是经过长期积淀而形成的。鸟原是先民的图腾,古人诗文里的飞鸟崇拜和以鸟喻圣对于自小便伸手儒、道、玄等各家思想影响的陶渊明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陶渊明诗歌中的鸟多象征贤能之士,寄寓诗人理想。陶诗中的鸟不同之处在于鸟不仅仅作为一种物象出现在诗人笔下,更多的是诗人自己的幻化,被赋予了较高的思想深度和人格特征,以寄托和象征的手法成为蕴含诗人意绪、心态的意象,有了自己独特的表达与体现。他借不同的鸟意象来抒发自己的意向志趣,完整地展现内心世界的彼岸花,为它的田园诗增添了灵动与生机,所以苏东坡才会在《水调歌头》(赋傅岩叟悠然阁)中应和道“云正出,鸟倦飞重来楼上,一句端的与君期都把轩窗写遍”。可见陶诗中的鸟意象深入后来的文人心中,为鸟意象的象征和内涵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而酒与诗可谓是密不可分,最早出现在诗经中,屈原的诗篇中也曾多次提到,但在魏晋以前,酒更多的只是作为一种物象,或以酒严欢。到魏晋以后,酒才成为文人寄寓心迹的载物。诗人或借以抒发忧愤,或借酒抒发离别伤感之情,酒在此时,虽已经成为一种抒情的对象,但并未成为诗歌的主体,而在陶诗中,酒不仅成为诗的主题,更承载了诗人对人生、宇宙和历史的思考其意可谓并不在酒。他以酒入诗,使酒与自己融为一体,真正是其诗如酒,其人如酒。我们可以说是陶渊明将酒和文学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并深深地影响了后来者,如诗仙李白。

菊花与陶渊明更是不可分割,在陶渊明以前,菊花因为其高尚的品格为文人墨客所赞颂,但并没有具体的指征,而从陶渊明始则有不同,他将菊花素雅、淡薄的形象与自己不流于世俗的志趣相结合,使菊花成为傲霜斗雪、坚贞不屈的的文士品格的象征,使菊花有了固定的象征意义,甚至在后人心中菊花就是陶渊明的化身。如元好问就在《野菊座主闲闲公命作》中写到“柴桑人去已千年,细菊斑斑也自圆”。由思人写菊,因睹菊更思人,虽已千年仍难忘怀。郑燮《菊花》中也写道“想因会得渊明性,烂漫黄花开一墩”。更是把菊花看做是因为有了陶渊明的品性才开得如此灿烂夺目。可见在无数人的心中,菊花就代表着陶渊明的高风亮节和超然脱俗。

陶渊明通过鸟、酒、菊等意象来表现自己的人格态度和志趣理想,经过仔细研读这最具代表性的三种意象后,我们发现陶渊明的心志中“建功”与“归隐”的心志是并存的,并呈现出一种此消彼长的趋势,即便是最后一次归隐后陶渊明也未完全放弃“建功”的心志,在心中仍旧存留着一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梦想,所以他才会五次出仕又五次归隐,他始终关心着天下苍生,保留着忧国忧民的情怀。“建功”与“归隐”的心志在他的心中矛盾的统一着,并伴随着他走向生命的终点。于是鸟、酒、菊这些意象因着陶渊明而成为一种固定的符号,影响着后世一代代的文人墨客,甚至于成为了中华民族精神的图腾与烙印。 8

第二篇:探究教学中的情感教育论文

随着现代教育的改革实施,为了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需要我们学习的东西很多很多。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深入,教师的情感投入显得更加重要。今天,我与大家交流的是:在新课程理念中的学生观这一大背景下,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开展情感教育。一、新课程下的学生观

在新课程实施中,学生是核心,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教师需要主动地、自觉地抛弃传统学生观的局限性,去建立一种积极的、有效的新型师生关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就要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培养。然而,传统学生观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传统学生观否认学生的主体性,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调外部环境和力量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把学生当成知识的被动载体。这样的学生观不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和个性,更不利于学生良好人格的养成,阻碍了教育教学的发展。所以说,通过师生交往,重建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到平等、尊重、关爱,同时受到激励、指导和感化,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是我们目前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为了完成这一任务,就必须要求我们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学生是人,是发展的人。只有将学生看成是人,是发展的人,才能对其进行情感教育。

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者要注意在自己与学生之间建立细腻的情感联系。”因为情感像一座桥梁,能够沟通师生的心灵。教师把情感交流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不但可以创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创造出具有整体生命意义的人。在实施新课程的今天,把情感教育运用于我们当前的课堂教学实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情感教育的意义

1.师生情感交流是学生身上普遍存在的一种心理需要。

我们目前所面对的学生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心理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状态,具有明显的独立性和闭锁性。他们面临着人际关系交往压力、学习和学业方面的压力和对未来规划的压力,与此同时他们会产生许多心理困惑、心理压力。任何人面对心理压力都要宣泄,学生尤其需要宣泄,然而由于很多家长都不懂心理学,不知道怎么才能帮助孩子进行合理的宣泄,往往适得其反,孩子也不愿意与家长交流。这时,他们会想到老师,希望与老师进行心理沟通。

2.师生情感交流是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由高到低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其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它是指实现个人理想、抱负,发挥个人的能力到最大程度,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善于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的需要。也就是说,人只有做适合的工作,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才会使他们感到最大的快乐。如果教师在教学能重视师生积极情感的交流,并利用这种积极情感促进教学,将会使这种积极情感成为我们做好教育工作的精神动力。

3.教师的情感是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著名的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在一个小学里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煞有介事地对这所小学的学生进行一番所谓“智力发展测验”测试,之后,他随意拟定了一份学生名单,告诉老师和这些学生说这些学生是学校最聪明的孩子。过了一段时间,罗森塔尔发现,名单上的学生不仅性格开朗、活泼,与教师情感融洽,而且他们的学生成绩明显提高。

对此,人们不禁要问,实验者的“谎言”为什么能产生如此巨大的效益?其实,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情感教育成为了激励学生取得学习成功的重要力量。

(二)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积极情感的途径

1.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

没有情感,就不能称之为教育,教育是爱的共鸣,是心和心的呼应。只有热爱学生,才能教育好学生,才能使教育最大限度的发挥作用。在实际教学中,有的教师往往是紧抓尖子学生不放,对“后进生”则不闻不问,听之任之,甚至恶语相向。

笔者认为,在对学生的教育过程中,要平等关爱每一位学生,在关爱、鼓励尖子学生继续努力的同时,尤其要做好与“后进生”的交流和沟通,尊重他们,以教师的人格感化学生,以真实的情感打动其心灵,用现实生活中的道理说服他们,用渊博的知识让他们心服口服,用健康的知识教育他们。教师对学生的关爱,体现在一是要了解他们,关注学生的言行,加强沟通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注,找到自我,获得自信,学会感激;二是要公平地对待所有学生,不因美丑、贫富、学习成绩的好坏、进步与落后、个性的差异而有所折扣;三是要宽容学生,正确对待它们的缺点和错误,对于他们的缺点错误要耐心的帮助,考虑学生的自尊心和心理承受能力,严格的批评,热心的开导,不能讽刺与挖苦,不能使用“心灵的鞭子”,伤害学生的自尊。前述案例中,如果笔者没有对学生的关爱,可能就会忽视该生的表现,也就不会有后来的沟通教育和结果。 2.理解、信任学生,激励为主,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消除压抑自卑心理。

一般情况下,对于学生,教育工作者往往更多地关注其不足,予以教育并纠正,这种方式的负面影响是容易使学生产生消极悲观心态,自卑心理。若以激励为主,把揭短改为扬长,使学生的自信心有立脚之处,就等于给学生一个成功成才的起点。对于中学生而言,其性格、爱好、兴趣以及思想状况差异较大,自我意识较强,教师应充分理解他们,用宽阔的胸怀,转换视角,从学生特有的生活经验、智力水平、情感体验的角度去体察学生。同时,还要承认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各方面存在的差距,不能用同一个标准去衡量所有的学生,只有理解他们,才能更好地教育他们。在激励教育方面,对学生的信任也是至关重要的,信任要求师生双方坦诚相待,师生平等更要求教师充分信任学生。对优生的信任,能够激发他们积极进取的精神,提高学习的自觉性,对后进生信任,会唤起他们的自信心,激发他们的潜能。前述案例中,针对该生的情况,笔者以个别谈话的方式与其进行了交流,客观地分析、评价其现状,及时引导其学会适应和调整心态,驱散了其心中的自卑,增强了自信,激发了其进步的欲望。

3.启发点拨,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消除逆反敌视心理。

要想帮助学生战胜消极因素,简单的批评教育、说教压服方法是不能奏效的,应在宽容中予以启发点拨、言传身教,以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明辨是非,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做人、做事的正确选择。前述案例中,面对该生退考的情形,笔者没有进行简单的批评、责备和训斥,而是问明原因,正面引导,让其根据自身情况去思索、去进行自我教育,有效地消除了其逆反敌视的心理。

4.循循善诱,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消除失落厌学心理。

中学生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希望教师尊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合理要求,尊重学生的感情,不伤学生的自尊心,满怀真诚与爱心,与学生坦诚相见,耐心细致地激励学生,给学生恰当的期待;循循善诱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增强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从而帮助学生抗拒诱惑,调节情绪,平衡心态,增强自制,有效地消除失落、厌学、自暴自弃等心理。笔者曾不言放弃、锲而不舍地对自卑的学生进行说理和引导,使其心理得到了调适,原来的失落、自闭、厌学心理得到了消除,最终走向了成功。

5.要让学生有成就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成就感实际上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人们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理需求的满足。如果由于成功而受到鼓励和表扬,就会进一步强化这种感受,并产生继续追求满足的需要,从而促使人们再次获得成功。

对于学生来说,尤其渴望获得成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会易于接受课堂所学知识,从而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重视学生这种心理,帮助他们获得成功,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要让学生感受成功,首先教师要为学生创造获得成功的机会。有些教师特别受学生欢迎,在听课时会发现这些教师很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激励学生,经常对学生的发言或独特的思考方法给予鼓励:“很好”、“你讲得太好了”、“你棒极了”等等,这就是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教师通过语言艺术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不断萌发上进的心理。教师就要这样多方面为学生创造表现自己和获得成功的机会,要善于发现学生的成功和进步,并且要及时给予肯定。教师的及时肯定是很关键的。不要吝惜自己的语言,就是这些肯定的语言让学生享受了成功的快乐,从中受到鼓舞,增强了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师不能总是给学生敲警钟,要尊重每一个学生,并学会赞赏每一个学生,赞赏每一个学生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进步。不要让任何一个学生感到自己是落伍者,要尽可能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对任何点滴进步都要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表扬,让他们不断有获得成功的体验,以激发他们的上进心,让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

在此,我希望让大家可以正视情感教育。只有这样,才会对新式教育有一个新的、客观的认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三篇:《农村小学班主任对学生情感教育策略的探究》

结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情感对于小学生的智力和道德行为的影响,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意识不强,其分辨是非的能力较弱,在其成长的历程中有较大的可塑性和可变性。为了能培养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让在幼小年龄阶段的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增强学生对社会大环境下对不良行为的认知能力,区分善恶美丑、远离是非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心态、和积极、乐观、向上的风貌,与人友爱向善,学习勤奋向上的品德。

在农村小学班主任工作中,情感教育的探究,是研究学生对待事物的态度和体验,是研究学生在学校和社会中从事活动的一种内在潜能。情感教育也是小学班主任思想教育工作中一个很重要的力量源泉。

二、课题界定与理念假设 (一)、课题界定:

作为一个班级的管理者,班主任除了对学生日常行为进行纠正和管理外,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和提高他们的情感智商,使他们人格得到完整的发展。

(二)、理论假设:

情感教育就是教师、班主任以真挚的情感感动学生、教育学生。“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从情入手,感情融洽,才能使教育行之有效。老师与同学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在教育学生时就易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起到事半功辈的效用。

三、研究目标

1、总体目标:情感教育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因此,教学必须从理智和情感统一的角度来考虑教学过程。这就要求教育内容整体化和个别化的有机结合,即教育内容一方面重视认识与情感、意志的结合,以塑造教育对象完整的人格,另一方面又针对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提供给最适合的教育。

2、分解目标:分析学生情感变化的背景因素,整体把握学生情感教育动势。

(1)、反映学生情感对象内容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2)、反映学生情感形式的积极情绪状态和丰富的情绪感受。 (3)、反映学生情感功能的情感能力。

四、研究策略

1、公平教育:接受教育是每个学生的权利,在教育过程中,教师要公平的对待每一位学生,使他们都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

2、尊重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有情感、有理性、有独立人格和无限潜能的孩子,所以,在教学中,应发扬教学民主,为每一个儿童营造宽松愉快的环境。

3、因材施教:作为老师应全面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注重个性体验,有的放矢,用情感的激励作用,来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五、研究的对象、方法、步骤

1、研究的对象:

本课题研究对象为六年级二班学生,共41人(本课题申报之前已经在五年级,课题从五年级下学期时开始进行相关的研究)。

2、研究的方法:

交流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以情为纽带,构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融洽关系。

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实验研究,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并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以保证研究工作具有现实意义。

个案分析法:后进生的每一点进步,更需要班主任及每一位代课教师的无限关注。

3、研究的步骤: 2010年1月至5月 读书笔记、研究随笔 2010年6月至九月 撰写学生个案分析 2010年10月 读书笔记、研究随笔 2010年11月

撰写学生个案分析及阶段性总结 2010年12月

申请结题,撰写结题报告

六、成果形式

课题研究报告、相关教学随笔、教研故事、案例、论文等。

七、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反映学生情感对象内容的积极健康的情感态度。 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说:“学校里的学习,不是毫无热情地把知识从一个脑袋装到另一个头里,而是师生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教学是教师组织教师启发、引导、促进学生学习的双边活动。教学过程的最基本因素就是教师和学生,两者必须结成一定的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表现在对教学的控制,对学生的引导,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成功的教学,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都有积极性、主动性,而这种积极性主动性的激发,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师生之间的情感关系。

操作方法:

1、平等待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全神贯注地倾听学生的发言,认真观察学生的细微的情绪和体态的变化,并做积极的回应,教师要运用其言语和体语来表现对学生讲述内容的关注和理解,使学生感到他讲的每一句话,表露的每一情感都受到教师的充分重视,藉以加深学生对教师的信任,以强化其继续发言的欲念 。课余时间与学生谈话时,要平等地、面对面地谈,可抚摸他的头或拍拍他的肩表示亲近,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谈话时要体现真诚、友好,使学生从心底感到亲切温暖。谈话内容以多提问题、多启发、多鼓励学生发表意见为主,少讲个人意见,少提封闭式问题,从而使学生自觉地打开心灵之窗,吐露内心之情。

2、微笑待生

教师的情感最容易传染给学生,教师充沛的感情,形象的语言能真实地打动学生的心灵。并传染给学生,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激发。上课时,亲切的提问、启发,慈祥的面容,微笑的表情都能打消学生的紧张情绪。

3、用眼睛进入学生心灵的世界

一个好的教师的心灵应能体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的变化。要想了解学生的情感,光去观察学生的眼睛是不够的。还要注意学生从教师的眼神变化中发现教师情感的变化。学生是最善于观察老师的眼睛的,从老师的目光中他们可以看出喜欢还是讨厌;鼓励还是批评;期待还是失望,师生的情感会在瞬间的对视中得到交流。教师应学会不同的情境下给学生送去不同的眼神,用真诚去感动学生,激励学生。

因此:心情愉快有助于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教师只有把爱化作一股股暖流,送到学生的心坎上,才会产生良好的心境,从而形成学习的动力。

实践证明:师生情感相投,彼此亲切,会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教师若能对学生正确评价,及时表扬、鼓励,则能激发其求知欲,调动其积极性。反之,如果师生情感格格不入,彼此厌烦,教师经常冷淡、斥责学生,则会使学生灰心丧气,由讨厌教师而讨厌其所教科目甚至会产生消极、对抗的情绪,这样下去,必然会抑制学生的积极性,并严重影响学习效果。许多教育家认为:教师对学生的爱护甚至比他的学问和专业修养更为重要。

(二)、反映学生情感形式的积极情绪状态和丰富的情绪感受。 理论依据: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便没有教育文明。老师应切实从学生的感受出发,爱的无私,爱的真切,爱的博大,才能用“爱”写好老师这两个字。

操作方法: 情相融方能心相通

1、关心后进,动之以情

我班的黄皓同学,成绩差,经常完不成语文作业,语文成绩都是不及格,还爱在班里打闹。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他特别爱打乒乓球,而且打得不一般。我决心寻找机会接近他,和他交知心朋友,以情感人。一次体育课,我拿着球拍主动邀请他“决一胜负”。我的这一举动,出乎他的意料,一开始,他有些紧张,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我边打边夸奖他球技高超。渐渐地,他打消了对我的戒备心理。后来,我们经常在一起打球,谈到守纪,谈到学习,我说:“你如果像喜欢打乒乓球那样就好了,我完全相信你能搞好学习,当一名优秀的运动员也要有文化知识呀!”他从我的话语中感受到我对他的殷切期望和一片诚意,我们之间的关系渐渐融洽起来。

我并未满足于此,继续用爱的雨露滋润他,深入了解、熟悉他,以便寻找使他转化的契机。经过多次和他谈心,我发现他逻辑思维能力强,喜欢数学,我就利用他这个“闪光点”来调动他的积极性,请他帮助数学差的同学。目的是让他看到自身的价值,树立信心。果然,他的学习成绩一步步赶上来了。我趁热打铁,鼓励他继续努力。当他行为上出现反复时,我及时委婉地提醒他注意。辜负不负有心人,在多次考试中他成绩都在中上等,我在班里表扬他,看着他脸上露出从未有的胜利的喜悦,我心里也特别高兴。他在给我的一封信中写道:“老师谢谢你,是您用一颗慈母般的心抚平了我心灵的创伤,是您教会了我敢于面对现实,您对我的尊重与信任,使我对学习充满了信心,我一定不辜负您对我的爱心„„”

2、培养优生,用情真诚

小学生是一个群体,在这个群体中,后进生长期处在家长呵斥,同学戏谑的环境中,内心苦闷孤寂,特别需要老师的关心爱护;对于家境富裕,学习好的优生,容易产生骄傲、自负的心理,对于这两类不同的学生,我采用不同的方法,因材施教,对症下药,尤其是优秀生,更需要教师用特殊的“爱”去爱他们,但不能偏爱。

“严是爱,松是害”这是许多班主任的经验之谈,也朴素地说明了“严”与“爱”的辩证关系。对优生的管理教育,要爱护其学习、上进的积极性,从有利健康成长出发,对他们严格要求,加强管理,做到管得真诚,“严”得合理。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自控能力差,优秀生虽然是“好马”也必须“扬鞭”催之;教师必须对他们提出更高要求,不断激励他们向新的目标奋进,使他们更努力地学习,成为同学们学习的榜样。如:张钰在《小学生优秀作文》举办的“看图作文”比赛中获奖后,作业马马虎虎,我抓住时机和她谈学习,谈理想,向她指出思想中存在的问题,订立新的奋斗目标。后来,她又在“我最喜爱的老师”作文比赛中获二等奖。

情,是班主任爱心的流露,同时又是学生心空的回响。师生间情感碰撞的灿烂的火花,会释放巨大的情感力量。水乳交融的师生之情,更是奇妙的情感世界,班主任会由此步入育人工作的“自由王国”。

(三)、因材施教:作为老师应全面看到每一个孩子的不同之处,注重个性体验,有的放矢,用情感的激励作用,来使每一个孩子的个性能充分发挥出来。

理论依据:

情感,指的是人受外界刺激所表现出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积极或消极的心理倾向。如喜欢不喜欢、愉快不愉快、满意不满意、需要不需要等,它具有一定的波动性和感染性。

操作方法: 给后进生更多的爱

我们的教育对象是千差万别,情况各异。老师总是爱那些品德好成绩好的学生。而对后进生不那么热情,久而久之后进生得不到关怀得不到爱就会越过越差。

对优生和后进一样看待,从某种意义上讲把更多的爱给予后进生更有必要。

吴勇同学曾拿过人家的东西,但我并不歧视他,照样热情对待他,生活上关心他。生病找医生为他看病,学习上关心他,有意识地让他做好事,表扬他,通过谈心指出他的不足之处。他终于动了感情,向教师认错改错,而且以后拾到别人的东西那怕是一块橡皮一分钱,都要交还失主,交给老师。

范理宾同学妈妈因家庭纠纷,一气之下寻短见。这对他来说是多么大而沉重的打击。从此学习不认真、性格也变得起来越古怪。我用爱的雨露滋润他的心灵,像慈母般地关心他爱护他,没有铅笔给他买。冬天一个无母的孩子衣服单薄,我将我的孩子小时候穿的衣服鞋子送给他穿,学习上帮助他,终于温暖了他那冻结的心。他给我一个特殊的并非荣誉称呼。从此他亲切称呼我“先生爷爷”。

江建军同学患过小儿麻痹症,不能直立走路,几天不到校上课,我家访到他家,亲切地问他:“怎么几天不到校啊?”他为难地说:“他们(同学)笑我是个瘫子,用手走路。”于是我发动大家学雷锋做好事,让同学轮流接送,从此他再也不缺课了。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是爱激起了学生求知的勇气,也是爱给了我工作的动力。不断探索驾着爱的小舟,把他们送上成材的彼岸。

(四)、实施情感教育,促进素质提高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学习质量是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非智力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意志和思想品德等,这些都是属于情感领域。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思想工作时,只有重视和关注情感领域,才能促使学生素质的整体提高。 近年来,我在班主任工作中,就“如何实施情感教育,促进学生素质提高”这方面作了以下几点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1、抓闪光点,长善救失

《学记》中有句话:“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其含意是说:教育的作用就在发扬学生的优点,克服学生的缺点。事实上,每个学生的身上都有这样或那样的优点,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完善人的个性,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的发展。因此,在班主任工作中,我很善于找学生的闪光点,并加以肯定,表扬和激励,引导学生以自己的优点去克服缺点。

如我班中有个小人儿孙伟强,他个子虽小,却长期欺负同桌,自觉性低,经常在老师讲课到精彩处,他却用屁股对着讲台,自个儿在搞小动作,但我发现他脑筋灵活,能说会道,我就抓住这一闪光点,平时有点儿进步,我就及时给予表扬,又让他担任课本剧比赛中的小白兔的角色,和同桌同台演出,在排练时引导他们要互相帮助、团结一致。结果,孙伟强不再欺负同桌了,上课也认真了许多,并连续两次测验取得全班第五的好成绩。

2、从需要入手,引导升华

皮亚杰说过:“人的一切动作,即一切行为,一切思维或一切情绪都是都是对需要的反应。”小学生接受什么,拒绝什么,总是和个人的某些需要联系在一起的。所以,当我接了新班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摸清学生的各种需要,并有区别地进行教育。对学生正当需要,既不放任迁就,也不禁止堵塞,而是通过耐心诱导使之纳入正当的轨道。 例如我班的陈雅琪,她有较深的绘画功底,酷爱绘画,但学习的高压扼杀了她的兴趣,传统的堵塞抑制了她活跃的思维。于是,她对任何事都采取冷淡,无所谓的态度对待。针对这种情况,我利用课余时间和她促膝谈心,用集体的力量去感召她。如本学期的课本剧比赛,需要大量的背景,我除了支持她利用课余时间帮邻班画之外,更同她一起师生齐画。自此以后,陈雅琪像变了另外一个人,较以前活泼多了,也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了。

3、抓模仿热,因势利导

小学生的一大特点就是模仿性强,好奇心往往驱使他们一发现什么就去模仿,从而掀起一阵阵的模仿热。记得我曾经接手过一个班,有段时间,班上的学生对玩具电动车特感兴趣,什么四驱车、方程式赛车、小汽车、泥头车,一到下课全跑到可桌面上参赛。上课了,有的还偷偷地把手伸入抽屉玩。面对这一模仿热的出现,我没粗暴地制止,而是深入了解。原来,前段时间电视里播放了一位赛车英雄的卡通片,同学们正是模仿他。

于是,我决定因势利导,在班上举行一次《玩具车展示会》的中队主题活动,将全班同学发动起来,让他们用学过的语言去描绘自己的玩具车。为了深化教育,我又利用班会的形式,引导学生讨论“我们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出色的赛车手”。经过以上形式的引导,使学生从自发的模仿中,认识到要成为一名出色的赛车手,必须具备开车的良好技术,能对车的性能了如指掌,而所用这些都必须要以丰富的知识为前提,从而把这种自发性转变为学习的动力。

4、从学生的特点出发,发掘潜能

活泼好动和争强好胜是学生的另一特点。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生动活泼的活动,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开展“争红花”活动来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行“班干部轮值制”、“民主评议班干制”等,使学生自觉的约束自己,从“要我做好”变为“我要做好”。班风、学风有了较大的改善。

八:研究成果

1、通过一年来的研究,我班学生整体素质有了较大的提升,学生日常行为习惯有了非常突出的改观,学生的学习品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2、通过一年的研究,我班学生在这一年的成长历程中,全班学生都能够明辨是非,懂得了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为的。明白了什么是美好的道德行为,什么是丑恶的言行,弘扬优秀,倡导向上,与人向善,与人友爱。

3、通过一年的研究,我班学生良好的心态已经形成,消除了个别学生心理的障碍,树立了正确的风尚。一人有困难,八方相助,团结、友爱。班风正,学风浓郁,其良好的道德风尚成为他们不断成长的精神动力,正鼓舞着这一班学生以良好的心态、积极、乐观、向上的风貌,成为我校的一大这点。

第四篇:一生的情感债的情感散文

短暂的一生,我们不是单纯为自己而活,其中有我们的理想,有我们的打拼,这些是为了自己,更是为了所爱之人。当然我们也亏欠了许多,背负了许多。回忆过去,就会有不忍,也会有不舍,更多的是无尽的感恩偿还与弥补。也许为了成功,年轻的你洒脱的放弃了爱情。那时候的你说不出的风华正茂,说不出的意气风发,认为爱情和未来相比较是那么的惨白无力,青春的路口你没有回头,你海阔天空的将自己的理想骄傲装载的满满的。可是你没有发现身后有一张泪眼朦胧的脸,泪水和不舍在她的脸上绽放,那是一张这一辈子最纯真的脸,也是这一辈子最心无城府的爱。当你回忆起的时候,你会发现今生今世一旦错过就不会再有当初的刻骨铭心。也许最稚嫩最青涩的才是最美,当你看惯了华灯异彩的斑斓时,看惯了身边虚伪造作的女人时,你会怀念那张素面朝天的脸,怀念那个纯粹真

也许为了让她过的更好你选择了逃避,可是真正的内心是无法逃的。爱情的劫是逃脱不了,正如你的叹息。放弃的时候不是你所想象的那么淡定从容,也不是你所希望的那么伟大,其实这是你的懦弱无能。心爱的女人不能长相厮守,心爱的人不能朝夕相处,这样的处境是对你的挑战,这样的境遇是对你的挑衅,需要你能给她一个港湾,需要你给她一个承诺。

王宝钏首寒窑一十八载,薛平贵辜负她的不是青春,还有承诺,到头来她要与她人共同分享自己的丈夫。这样的结局不是她所期待,也许她宁愿选择没有锦衣玉食,没有华床软锦,她要的只是一种最本真的幸福,要的只是一种相濡以沫的守望。薛平贵亏欠她的,这份情感的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与之相提并论,也不可能偿还的清。欠下的感情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用来衡量,这种债也不会消失,更不会消逝在岁月的洪流。

当你想要找寻过去时,有时候往往物是人非。亏欠的人注定是一生,偿还的却是一世,情感的债沉重而庸杂,带着永远的遗恨和汗颜。胡兰成对张爱玲何尝不是亏欠,不仅仅是感情,更是一辈子。张爱玲这位文坛常青树在情感面前也不免变得世俗,她没有想太多,只是希望心爱的人好,可是对她的情感亏欠胡兰成自己也无法偿还说清。

一生当中我们在无数次的找寻,无数次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当我们在抱憾的时候希望一切重新来过,可是没有可能。如果不想让明天绝望,从现在起就好好把握手中的幸福,抓住人生的风筝线,让它永远不偏离也不下落,用心维护属于自己的情感小筑。

第五篇:思念情感散文

没有月亮的夜里,星星寂寥的眨着眼睛,幽幽的夜空,深邃宁静;没有你的夜里,孤独陪伴着我,那一种叫做思念的东西如影随形。思念是歌,一首忧伤的歌。你不在身边的时候,总会呆呆地吟唱着,静静的默念着;它的旋律独一无二,别具一格的曲风,没有谁与它雷同;在清晨,那一缕风与雾萦绕在一起,久久难以散去,如心头的那一抹情思,在一个晚上的思忖与揣想之后,仍然那样浓烈,那种渴望甚至想寄予风,也许只有风才能逾越那道潘篱,捎带那个梦。梦里思念如花,开遍每个熟悉的角落,只有心中的那个她(他)看不到,或许,或许能听到花开的声音,一如,我想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那种来自心灵的感应总是那么的奇妙。可是风儿啊,你为何不懂我的心情?那种牵挂与惦念在心里演变成一曲忧伤的歌,在想你的时候反复吟唱着。在日落,那一抹夕阳,如血,映红了

思念是诗,一首伤感的诗。当夜深人静,当南风吹来花的香浓,当夜雨蒙蒙,当片片落叶拍打窗棂,当朵朵雪花飘零,当棵棵杜鹃火红、、、、、、你可知道,远方牵念你的人,每个夜晚辗转反侧,难以入梦;你可知道,你心爱的她(他)每天在你离去的路口,痴痴地等;你可知道,谁在灯下用心、用情写出一行行诗句?高得超过了思念的墙,那是谁的心情?是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苦衷?是谁为了那份情,独守着无法言说的痛?这样的诗句,字里行间一定是满满的深情,也许在旁人的眼里,不是那么的动听,那被思念的泪水打湿的印痕你可曾懂?难忘春风送走寒冬,萌动的枝桠上,那一道绿光浮动,那是爱的希望在滋生;在花开的日子里,每一抹色彩都是一种心情,也许你就会在花丛中把我等;难忘那一树花开的玫红,如初遇时你眼眸深藏的温情,是暖,是爱,难忘在花前月下的你浓我浓;难忘雨水打落花瓣的情景,那一片片凋落的花瓣上,晶莹的不是雨水,而是思念的眼泪在涌动;有时候,你就是暖暖的一缕春风,当我只想感受一种色彩的时候,你却给我五彩斑斓,丰盈着我的人生;有时候,你给了我无限的关心和疼爱,你就像夏日里那一抹绿荫,为我遮住骄阳,送来凉爽;有时候,你给我无限的情趣和快乐,你就像冬季的一片雪花,陪我在野地玩耍,笑语欢声回荡在上空、、、、、、想起你,心中就会是甜甜的,暖暖的,酸酸的,还有一种隐隐的痛,我好想把我唱给你听,包括我的心情,我的思念,我的一切一切,那是我心中的诗歌啊,亲爱的人,你可愿听?

思念是一种说不出的痛。那一种孤寂的心情,如何来形容?问落叶,问繁星,问雨滴,问清风,问你,问我,有谁能说得清。思念一个人的滋味,有时像喝了一杯冰冷的水,有时又如啜饮一杯苦苦的咖啡,伴着涩涩的眼泪,伴着寂寞的孤灯,伴着你爱听的情歌,伴着无边的寒冷、、、、、、那种落寞,那种如针扎的痛,又说与谁听?想起是迷茫,不想是惆怅,拾起是痛,放下也是痛,那种感伤,那种彷徨,如何思量?宛如黑夜里迷失方向的孤雁,又像一只蝴蝶满是沧桑,在沙漠里看不到希望;在寂静的夜里,孤单的你,是不是如一匹受了惊吓的狼,面对漫长的夜,不知何处躲藏,那几乎绝望的哀嚎有谁能懂?多么渴望,有一双关注的眼光;反复中,紧握的双手,只想留住美好的回忆,哪怕指尖的缝隙,都不想让其溜走。滴落的泪滴,折射出你的身影,斟满酒的酒杯里,有我对你说的所有想说的话。望着天边飘逝的云,真想,让它带上我的祝福给远方的你,吹过的风里,是否有你的消息?其中的感觉,只有你懂,只有我懂,只有爱过的人才懂。

思念如陈酿的酒,那一缕沉香在心的最深处久藏,每一个想你的日子里,会默默为你祈祷,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思念如汩汩的清泉,细水长流,地久天长;思念如那棵常青树,每一片闪亮的叶子上,都有我的衷肠,你的期望。

思念的日子就是这样,既忧伤又唯美,既心痛又难忘,既迷茫又向往,既酸涩又甜香,也许这种苦中有乐,乐中有痛的日子,才会让我们懂得珍惜,懂得思量,才会让我们在人生的路上两两不相忘,爱比思念长。

上一篇:散文小说文学常识下一篇:生物化学实验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