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量代换说课稿范文

2022-06-08

第一篇:等量代换说课稿范文

《等量代换》评课稿

《等量代换》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的内容,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等量代换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本课利用天平的原理,通过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如何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是本课 教学的关键。听了刘永招老师上的课使我感受颇多: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上课开始李老师将《曹冲称象》这个熟悉又喜爱的故事引出,创设了一个故事情境,并且通过这个故事先让学生理解“石头和大象”两个数量之间的等量代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引出课题让学生领略古人在很多地方也进行物品之间的等量代换,从而更好地感知“等量代换”。而郑老师则是用我们学校正在实施的成长积分活动,用五张推荐卡换一张积分卡的活动引入课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二、取材广泛,富有层次

不论是新课的引入到巩固练习中的习题选择,两位老师都注意发挥文本优势,既尊重教材,又灵活运用驾驭教材。使教学内容更接近学生,及生活味和数学味于一体。如内容由价值相等、重量相等到古代的以物换物,最后抽象到数学图形,根据学生情况提供了多种形式的数学素材。有情境图的,有图片的,有简单符号的,有文字描述的。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并能够用这种方法解决问题。问题的呈现方式也体现了多样化的原则,能拓展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思维的方法,提升逻辑思维的能力。

三、信息数学,融为一体

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从而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提高教与学的效率。让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感知知识形成过程,突破教学重点。小学生的记忆能力很强,但理解能力欠佳。为了帮助学生克服“在原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形成新的认知结构”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两位老师在使用常规教学手段教学的同时,都能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动态图像演示技术,利用媒体信息传播的丰富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将比较抽象的知识加以直观地显示,以其较强的刺激作用,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本质属性,促使他们了解掌握相对完整的知识形成过程。如:把用4个苹果等量代换1个1千克砝码的过程形象地演示出来,使学生深刻理解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的道理。从而在脑中建立等量代换的表象,进一步理解该如何进行等量代换,从而比较容易的理解了这个学习的难点。

总之整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体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能体现以老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方法。

第二篇:《等量代换》评课稿三年级下册

《等量代换》评课稿

安溪九小

汪朝发

《等量代换》是三年级下学期的一个内容,也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但这些知识比较抽象,特别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初次接触,难以理解,也是本册教材的难点之一。而沈老师通过精心构思,用心设计,使这些难点问题迎刃而解,整堂课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的状态,并不觉得难学,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基本理念

沈老师在引入课题时让学生用一元硬币换两枚五角的硬币或十枚一角的硬币。先让学生从生活中理解两个数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也让学生初次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感知等量代换的知识原来就在我们身边。

二、讲解生动形象,把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有机结合

为了帮助学生很好理解知识,沈老师制作了一系列课件,如一个西瓜代换4个1千克的砝码,用4个苹果代换1个1千克的砝码,再引导学生思考一个西瓜可代换成几个苹果。这一思维过程都是借助课件展示出来,从而使学生在脑中建立起等量代换的表象,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激发学生思维,应用创新,把主动权交给学生

设计的练习题由浅入深,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而且环环紧扣,教师在整堂课中只起点拨引导作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既培养学生的顺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逆向思维和计算方法。

总之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能体现数学生活化的教学理念。又很好地解决了三个问题:

1、为什么换?(无法直接交换的时候)

2、拿什么换(相等的量交换),

3、怎样换(只要是相等的量,可以一个一个地换,也可以一份一份地换)。

第三篇:等量代换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3、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教学重点:等量代换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能够将等量代换思想灵活运用于解决实际问题中。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师讲故事《曹冲称象》的故事。

多聪明的曹冲啊!当时他只有

7岁,之所以他能成功地称出大象的重量,受到官员们的称赞,就是因为他运用了一种重要的数学思考方法——等量代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板书)

请看这节课的学习目标:

1、初步体会先是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2、初步运用代换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或数学问题。

师:要想很好地落实目标,运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问题,我们一定要认识一个新朋友,出示:天平。

问: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它有什么作用?

生根据已有知识自由回答。

师:这是天平,如果天平平衡了,说明两边的重量相等。

师:今天,“天平”将和我们一起学习“等量代换”的知识。

二、探究新知

1、请同学们看书58页,认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数学信息?

学生汇报条件和问题。 师:在本例题中,我们假设每个苹果同样重,那么1个西瓜与几个苹果同样重呢?这节课,我们将和曹冲一样运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考方法解决这个问题。

2、请看自学提示:

(1)、认真观察,寻找其中等量的关系,思考:一个西瓜4千克,4个苹果1千克,一个西瓜的重量等于几个苹果的重量?

(2)、带着自己的思考方法与小组同学讨论交流,说清楚思路,然后选代表汇报。

师强调:观察后,先自己思考,有方法后再与小组讨论。

生学习,师巡视。

3、学生汇报:

师引导学生说算理:一个西瓜和4千克砝码同样重,4千克砝码和多少个苹果同样重呢?

学生汇报:如果第二个图中天平的右边变成原来的4倍,左边也要变成原来的4倍(即16个苹果),天平才能保持平衡,所以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同样重。

师:用算式怎样计算呢?

生汇报,师板书:4×4=16(个) 师:你认为这道题的关键是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因为一个西瓜和16个苹果都重4千克,初步渗透要抓住一个中间量。(根据学生的回答,多媒体课件展示寻找中间量的过程。)

板书:1个西瓜=4千克=16个苹果

4、举一反三:

完成课本第59页的“做一做”

出示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再独立完成

反馈展示算理:要求2头牛和多少只羊同样重,首先要知道2头牛和多少头猪同样重,再利用猪和羊的质量关系进行等量代换。或者先将1头牛代换成羊,就可求出2头牛可换几只羊了。

总结:上面两道题有什么共同特点?解决这样的问题时我们应该怎么做?

师生总结方法:

1、仔细观察,寻找中间量。

2、知道要求的量 = 几个中间量;一个中间量 = 几个其它量

师:好,我们就用得出这种方法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三、拓展应用:

1、师:八戒想用一本书换12支自动笔,他认为这样很划算,1个可以换12个。看到这些信息,你认为八戒说得对吗?(课件出示) 引导说出理由。

师小结:是的,我们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

四、总结拓展:

1、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外拓展:

(课件出示)古代的等量代换。

师:在没有货币的远古时期,人们就已经运用等量代换的知识来换取自己所需的物品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进行深入研究,了解了解我们中国商品社会的发展历程。

第四篇:等量代换教案

《等量代换》教学设计

双丰局一小:李春朵

教学内容:三年级下册教材10

9、111页内容。 教学目标:

1.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初步运用其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计算、推理等活动,亲历学习过程,体验思考的快乐。感受数学服务于生活。

3.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利用天平原理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为以后学习简单代数知识做准备。 教学难点:

初步用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或数学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课前谈话:老师早就听说伊春黎明小学的学生可聪明了,尤其是三年一班的学生,最善于思考,善于倾听。是这样的吗?今天让李老师见识一下好吗?今天老师还为你们准备了神秘礼物呢?但老师可不是白送的哟!你们哪个组的同学在学习参与过程中善于思考,勇于回答问题,就可以为你们组得一个青苹果,五个青苹果换一个红苹果,四个红苹果就可以换到老师手中的一份神秘礼物,有信心得到老师的神秘礼物吗?开始上课。 教学过程:

一.

激趣导入,引入课题。

1,分别用一支水彩笔换学生和手中一桶水彩笔;用一个小本子换学生手中的一个大本子;用1个1千克的小西瓜换学生手中10千克的大西瓜。

分别提问:你们换吗?为什么?(引导学生说出不换的原因,让学生初步感知等量代换的意义。)

2.师小结:刚才在我们的交换过程中,同学们提到了数量相等,价钱相等,重量相等。这样相等的量在数学中叫做等量。根据我们的日常生活经验,相等的量是可以替换的,在数学中叫做等量代换。(师板书课题:等量代换)生齐读课题。其实等量代换是一种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今天我们就来用这种方法解决我们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 . 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1.(出示课件),老师讲述:妈妈给芳芳买了一个大西瓜,但今天芳芳不想吃西瓜,想吃苹果,芳芳就来到水果摊前想把西瓜换成苹果,到了水果摊前,芳芳犯了难,她不知道一个西瓜能换几个苹果。卖水果的叔叔笑着说:“苹果和西瓜的价钱相等,只要重量相等就可以了,叔叔在天平做百年托盘上放上西瓜。”

1)(课件出示一个西瓜等于4千克)问:谁知道天平右边托盘上放的是什么?(生答:砝码)。这个西瓜有多重?(生答:4千克)

2).(课件出示4个苹果等于1千克)问:这又是什么意思?(生答:4个苹果重1千克。) 3)(课件出示一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同样重)请你用喜欢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动笔画一画,算一算,换一换,和同桌说一说。(学生交流) 2 .(1)学生汇报。(老师及时引导评价。) (生答:16个苹果和1个西瓜同样重。) (2)能不能用换的方法来想一想呢?

(生答:把一个砝码换成4个苹果,4个砝码就换成了16个苹果。) 3.师课件演示代换的过程。

4.小结:西瓜和苹果之间本来没有关系,是通过砝码找到了它们之间的等量关系,然后进行了代换。(板书:西瓜­——(砝码)——苹果)

(设计意图:在解决“几个苹果和1个西瓜同样重”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独立探究多种不同的解决方法,再用课件演示换的过程,让学生初步摆脱具体的形象思维。学生亲历了整个探究过程,在全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三.解决问题,应用等量代换思想

1.(1).(出示小朋友玩跷跷板课件),瞧!小朋友在干什么?其实森林里的小动物也在玩跷跷板,但是它们遇到了问题,老师知道你们是热心的孩子,你们愿意帮助它们吗?

(2).(出示课件109页做一做图)问:它们遇到了什么问题?(生答:?只羊和2头牛同样重。)

(3).小组讨论交流。 (4).汇报。(生1:先把4头猪换成8只羊,1头牛和8只羊同样重,2头牛就和16只羊同样重。生2:1头牛和4头猪同样重,2头牛就和8头猪同样重,把8头猪换成16只羊,2头牛就和16只羊同样重。)

(5).师问:两种方法都是把什么换成了什么? (生答:都是把猪换成了羊。)

过渡:我们为猪,牛,羊解决了问题,瞧,鸡鸭鹅也来凑热闹了。

2.(1)(出示111页4题图)生观察。发讨论提纲,让学生分项讨论,并填充空白处。

(2)学生讨论交流。

(3)汇报。(生1:把两只鹅换成4只鸭,4只鸭就比4只鸡重,那么1只鸭就比一只鸡重。生2:把鹅和鸡都减半,1只鹅就比2只鸡重,再把1只鹅换成2只鸭,2只鸭就比两只鸡重,1只鸭就比一只鸡重。)

(4)两种方法都是把什么换成了什么?(生答:都是把鹅换成了鸭。)

(再次呈现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教学重点,从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最佳策略,把等量代换的思想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 四.拓展应用。

1.(1)(课件出示“优”换笑脸图),你们看懂了什么?

(2)生观察思考。

(3)汇报(生1:把30个优换成10张笑脸卡,再用10张笑脸卡换2颗星。生2:15个优能换一颗星,30颗星能换2颗星。)

过渡:你们真了不起,老师这里还有一座聪明屋,你们敢闯吗? 2.(1)出示115页第一题。

(2)老师说题意。

(3)学生交流。

(4)汇报。(把三角形换成三个正方形。)

( 使学生对等量代换的内涵,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思维的拓展。)

过渡:同学们,你们闯过了聪明屋,老师真为你们高兴。其实早在1700年以前,就有一个和你们一样聪明的小朋友,用等量代换的方法解决了大人们都没有解决的问题,知道这个小朋友是谁吗?(生答)

3.(1)边讲边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过程。(有人送给曹操一头大象,曹操想知道这头大象有多重。大臣们说:“称一称吧。”可是大象太重了,把称称坏了。怎么办呢?这是七岁的曹冲说:“我有办法了!”他让人把大象赶到一艘船上。看看船下沉了多少,就在船舷上划条线,把大象赶回岸,再往船上装石头,装到船沉到划线的地方为止,这样称一称石头的重量,就知道了大象的重量了。

(2)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高明的办法吗?用什么代替石头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

(3)生思考后汇报。(用人代替石头称出大象的重量。)

(课件演示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感到既新鲜又好奇,从而也了解“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来源于生活,真正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五.拓展活动。

1.收集每组获得的青苹果数,然后分别换红苹果和神秘礼物。 2.送神秘礼物。

老师寄语。

第五篇:《等量代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析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感知等量关系,初步感悟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

2.在具体情境中初步理解用等量代换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基本策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等量代换的意义,感悟等量代换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学会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上课。

生:起立,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今天老师给同学们讲一个故事。话说齐天大圣惹怒了如来佛祖,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后唐僧去西天取经,路过此地。悟空向他求救。唐僧说:“要我救你可以,你得先回答我几个问题,答对了,我就救你。”悟空爽快地答应了。(出示曹冲称象图片)见多识广的悟空马上就说出了故事的内容。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个故事吗?

生:《曹冲称象》。

师:谁能简单的用几句话将故事的内容说出来? 生:„„

师:表扬他。本来是要称象的,结果却称起了„„ 生:石头。

师: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大象的重量和石头的重量一样。 师:所以大象的重量换成了称石头的„„ 生:重量。 师:诶~~可别小看这么一换,这一换却换出了一个重要的解题方法——等量代换(板书课题。)

二、新课。

师:孙悟空顺利的通过了第一关,正高兴地哈哈大笑。谁知,唐僧在地上画出了这么一个图形,(出示课件)从来没有学过数学的悟空一下子傻眼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吧。图上的东西有谁认识?

生:我。

师:那你告诉大家这是什么啊? 生:这个叫天平,这个叫砝码,

师:它们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测量物体重量的。 生:称重的。„„

师:你们从图上能获得哪些信息?(出示图片) 生:一个西瓜等于4千克,四个苹果等于1千克。

师:换句话说就是一个西瓜和四个1千克的砝码一样重,四个苹果和一个1千克的砝码一样重。那8个苹果和几个一千克的砝码一样重?

生:2个。

师:3个砝码和几个苹果一样重? 生:12个。

师:你真聪明,表扬他。那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出示问题: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请用课前所发的学具,在学习小组内换一换,将你的方法边摆边说,看一个西瓜和几个苹果一样重?开始。(学生操作老师适时参与)。

师:时间到。老师请一个同学到黑板上来摆一摆。(示意学习举手)你来。(生上台摆。)

生:因为一个砝码和四个苹果一样重,和学生摆老师协助。 师:经过摆一摆,我们发现几个苹果和一个西瓜一样重? 生:16个。

师:谁会列式算呀? 生:4×4=16(个)

三、巩固练习 1.练习1 师:承蒙各位“大侠”的顶力相助,齐天大圣又顺利地通过一关啦!大圣那个高兴啊,可就在这时,唐僧又出了一道题。(出示课件)诶~~从图中你们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

生:一头牛和四只猪一样重,两只猪和三只羊一样重。 师:表扬他。(出示图片:一头牛等于?只羊)那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先小组内说一说。开始。

生小组合作。

师:时间到。谁来说一说?(示意学生举手)你来。 生:等于*只羊。 师:你来。

生:等于6只羊。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两只猪等于三只羊的重量,所以两只猪换三只羊,再将剩下的两只猪换三只羊。所以一头牛等于六只羊的重量。(生边说,师边出示课件。没说对或不完整则请其它同学帮忙)

师:列式为„„ 生:3×2=6(只) 师:两头牛呢?

生:可以换12只羊。 师:列式为„„

生:3×2×2=12(只) 师:嗯,真不错,表扬! 2.练习2 师:(出示课件)谁来说说,从图中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生:一只鹅和两只鸭一样重,两只鹅比四只鸡重。

师:你真是个会观察的好孩子。那你们认为“1只鸡和1只鸭,谁重一些?”

生:鸭。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一只鹅和两只鸭一样重,所以两只鹅就和四只鸭一样重,而两只鹅比四只鸡重,所以四只鸭比四只鸡重,所以一只鸭比一只鸡重。

师:表扬他。 3.练习3 师:齐天大圣在你们这些“小英雄”的帮助下果然无所不能啊,这么难的关都闯过来了。可哆嗦的唐僧还不罢休,想验证一下悟空的火眼金睛。于是又出了第四道难题:(出示第四关:火眼金睛判正误。)我们也和孙悟空一起来炼就“火眼金睛”,好不好?(出示图)

生:错。

师:为什么?(示意学生举手)

生:一个汉堡等于两个鸡腿,两个鸡腿等于六个冰淇凌。所以一个汉堡应该等于六个冰淇凌。

师:表扬他。(出示下一张图) 生:对。

师:你们真棒!(出示下一张图) 生:错。

师:为什么?(示意学生举手)

生:因为苹果比香蕉重,而香蕉比梨重,所以苹果大于香蕉大于梨。

师:表扬他。(出示下一张图) 生:对。

师:不错呀,你们的“功夫”也越来越厉害了啊。

四、运用拓展

师:就在孙悟空以为自己马上可以得救时,唐憎又出示了最后一道难题。(出示第五关)“用一个杯子往空瓶子里倒水,如果倒进3杯水,连瓶带水共重500克,如果倒进5杯水,连瓶带水共重700克,问一杯水和一个空瓶子各重多少克?”(用“○”表示一杯水的重量;用“□”表示空瓶子的重量。列出等式。)请同学们在纸上画一画、算一算。

„„

师:好,谁来说一说你是怎么做的。

生:因为○+○+○+□=500,○+○+○+○+○+□=700。所以3个○+□可以用500替换。也就是○+○+500=700,所以○=100,□=200。所以一杯水重100克,空瓶子重200克。

师:你真聪明,表扬他。好了,通过大家的帮助,孙大圣终于如愿以偿地地获救了。同学们,也学了一身过硬的数学“本领”。大家说说,你都学了哪到了哪些“功夫”?

上一篇:党建工作交流会范文下一篇:党考试复习资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