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文化旅游范文

2022-06-14

第一篇:内蒙古文化旅游范文

内蒙古智慧旅游方案

专栏2:区域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依

从基础性、基准性、标识性、稳定性的原则出发,对旅游基础信息所包含的内容、范畴进行定义,形成全国统一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标准规范。

建立以元数据为核心,逻辑上集中、物理上分散,可统一管理和服务的旅游基础信息资源目录,建设国家级旅游基础信息资源数据库,为旅游行业信息资源开发以及产品服务创新提供重要的数据基础。结合旅游行业特点,建立准确及时、高效可信的旅游基础信息采集渠道和管理办法,遵循“一数一源”的原则,明确各级单位信息采集和更新权责,以“谁采集谁更新”为原则,保证基础信息的准确、完整和及时更新;积极探索与相关部门基层信息采集的共同需要和特殊需要,对通过信息共享方式从其他行政机关获取信息的成功模式予以鼓励和推广。

以政府监督审查为可信性保障,以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开发利用为可持续动力,明晰公益性与商业性信息服务界限,引导和规范旅游信息资源的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

2. 加强国家级旅游营销平台建设。

建立突出中国特色的国家级主题网络营销平台,以中华民族文明、地域风光特色的宣传介绍、特色旅游文化活动、重点入境游线路的在线互动体验为主要内容开展国际化营销,实现旅游产业的跨区域协同发展,塑造中国旅游国际化品牌形象。加快国家级旅游营销平台在主要海外客源地的多语种网站建设,结合客源市场的旅游需求、民族文化、思维方式与行为习惯优化网站页面设计,增进与客源地媒体、旅游分销渠道的在线营销合作。选择国内优质旅游服务资源,依托国家级网络营销平台进行海外推介,加快国内旅游企业“走出去”的步伐,建立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旅游品牌,拉动入境旅游消费规模增长。

3. 提升旅游目的地信息服务能力。

推动区域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依托863课题《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开发及示范系统》的示范成果,科学、有序地开展数字旅游营销和在线旅游服务。进一步优化各级旅游资讯网站功能,增强对目的地景区、旅行社、酒店等旅游企业的营销支撑能力。依托本地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围绕重点景区、特色旅游项目加强区域旅游资源的联合在线营销,拓展在线市场渠道,增强在线营销能力,促进旅游目的地的产业协作。

专栏2:区域性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

依托旅游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立公共信息资源在旅游基础数据库与各应用数据库之间的映射关系,完善基础数据的同步更新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建立基础数据库与各类信息渠道主体之间的标准化数据交换接口,实现政府提供的高可信目的地旅游信息与企业提供的动态旅游产品数据在目的地营销服务中的有机整合。

提升目的地旅游咨询中心、区域旅游集散中心的信息化应用水平,通过互动展示加强对周边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文化活动的宣传推介能力,针对休闲度假游、自驾游等新兴旅游模式,为游客提供智能行程规划和自助在线订购功能。加强乡村旅游信息化建设,将家庭旅馆、乡村饭店、休闲娱乐项目、交通设施等各类旅游服务资源纳入目的地旅游信息化管理范围,为旅游者提供相关信息公示及服务保障。

4. 加强旅游信息化基础能力建设。

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推动旅游景区及景区交通干线的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加强热点区域的无线宽带网络覆盖,构建泛在、智能的信息高速公路,为个性化、便捷化的旅游信息服务应用开展奠定基础。加快旅游公共支撑平台建设,利用云计算等集约化技术为区域范围内的节庆、会展等大型活动提供优质可靠的信息化资源保障,为生态旅游、商务旅游、体育旅游、工业旅游、医疗健康旅游等新兴业态发展提供网络营销的平台支撑,促进旅游产业以高效、集约、低碳的方式发展。

加强旅游信息化的安全保障。构建信息安全基础环境,逐步建立以身份认证、授权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旅游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开展对重点领域、重点区域旅游信息化系统的容灾体系建设,确保特殊情况下各项关键业务的不间断运行。加强对旅游行业人员的信息安全培训,提高信息安全意识和安全防范水平。

(二) 继续加强电子政务建设,提高行业服务监管能力 进一步推进旅游电子政务建设,提高各级旅游管理部门的办公自动化水平,优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功能和架构,完善公众旅游投诉和评价反馈渠道,提升对旅游市场主体的服务和管理能力。加强对旅游市场的运行监测,依托旅游电子政务网和信息资源共享平台丰富监测数据的采集渠道,提高数据采集的时效性。加强旅游统计信息的元数据建设,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提高数据分析的针对性、前瞻性,有效增强旅游宏观决策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满足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决策需求。强化与相关部门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促进旅游行业管理实现调控科学、管理高效、监管有力。

1. 提升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类系统。

配合旅游电子政务的属地化管理趋势,进一步完善旅行社、饭店、景区、导游四大类行业管理系统,逐渐形成全国数据统

一、分级授权管理的信息系统架构,基本实现电子档案的属地化管理和全国联网查询,力争旅游管理信息上传下达的时效性、准确性和一致性,有效提高旅游政务管理效率。初步建立各客源地旅游团队人员信息与行程信息的电子化备案管理和动态查询系统,提高对不规范旅游服务和旅游安全事件的监控。及时公开各级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信息和旅游企业相关质量信息,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2. 加快建设旅游政务服务类系统。

建立健全省级集中、全国联网的旅游监测预报体系,加强动态信息发布,提高对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的客流引导能力。完善重点旅游景区视频监控和旅游专业气象、地质灾害、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基本实现与各级应急指挥中心信息平台的信息共享、协同联动,提高旅游景区的安全监控和应急调度能力。

加强旅游热线投诉、在线投诉处理机制建设,健全和完善投诉系统和信息发布制度。与旅游质监所的功能进行整合,加强与工商、公安、商务、卫生、质检、价格等部门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协同相关横向监管执法部门建立以部门协同、处理流程闭环为主要形式的旅游投诉受理和旅游救援服务机制。

专栏3:旅游服务系统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全国重点景区客流量监测预报系统。建设省级集中、全国联网,范围覆盖4A级以上景区的视频监控体系,示范推广基于移动基站定位的景区流量实时监测系统,配合假日旅游预报和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对主要景区的游客流量、来源等信息进行实时统计分析,以制定流量调配方案、应急处理建议和宣传营销对策。

加强12301旅游热线品牌宣传和能力建设。从国家和省级层面加强对12301的品牌宣传,树立12301的国家级旅游公益服务形象;地市及以下各级旅游目的地应在旅游公示信息中统一以12301作为旅游投诉号码,有条件的城市和地区可以积极开展与本地旅游服务企业的业务合作,以目的地旅游基础数据库提供的高可信信息为基础,在把握服务内容和方向的前提下,丰富12301热线的咨询指南功能,探索支撑12301旅游服务热线可持续发展的合作运营模式。

3. 构建旅游目的地评价与监督系统。

依托在线手段加强目的地营销效果监测和评估。完善游客信息反馈分析机制,结合互联网内容监测与分析技术,广泛收集调查评价信息和数据,客观、动态评估目的地的口碑价值,实现目的地营销的精确化和差异化。

建立目的地旅游服务质量在线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互动作用,鼓励游客通过各类社会网络及在线点评渠道进行旅游目的地评价、投诉与建议。建立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调查评价系统,以各地各级旅游政务网站为主要界面,联合报纸、广播、电视、手机等媒体渠道,定期发布游客满意度评价报告,促进旅游服务质量提升。

(三) 全面深化信息技术应用,注入产业转型升级动力

鼓励以物联网、云计算、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高新信息技术与现代旅游服务的融合创新,推动旅游营销能力和旅游服务水平的全面提升。将旅游信息化的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和实验课题纳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加大对相关信息化应用产品与解决方案自主研发的扶持力度。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大众通过新的应用服务在旅游过程中更好地掌握目的地资讯、了解文化知识并获得更便捷的旅游帮助和消费体验。以信息化创新推动旅游产业创新,逐步实现旅游消费全过程电子化、旅游生产经营数字化和旅游服务管理智能化,推动我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的迈进。

1. 加强互动体验技术在旅游营销创新中的应用。

借力“三网融合”发展契机,依托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网络营销手段,实现传统旅游营销向现代旅游营销模式转变。充分发挥网络营销传播范围广、速度快、无时间地域版面约束、展现形式生动多样、互动性强等特点,提高旅游目的地的营销效率,增强营销效果,降低营销成本;充分发挥网络媒介的互动作用,增强线上内容与线下活动相结合的旅游互动体验,促进大众旅游消费者参与旅游信息的创造、传播与分享,丰富旅游主题和文化内涵。

通过加快专业化人才引进和加强行业间经验交流增强旅游在线营销策划的市场意识和能力,保障营销内容策划和制作的一致性和有效性。加强旅游营销机构与各类网络运营商、网络传媒机构的合作,实现跨网络、跨平台、跨终端的数字旅游营销渠道构建。加强新技术与旅游文化的对接融合,以网络动漫、影视传媒、网络文学、网络游戏等网络互动元素为依托,积极发展线下主题游,利用大型展会、体育赛事、文化庆典等活动示范高新信息技术应用,倡导科技旅游。

专栏4:面向旅游营销服务的关键技术应用

加强数字旅游文化资源的内容制作,搭建旅游目的地可视数字资源库,促进旅游文化传播与共享。积极利用富媒体技术提升目的地旅游资源和旅游主题活动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鼓励以广播电视频道、网络媒体频道、短彩信平台、互联网门户与论坛、博客/微博客、位置服务、SNS社区等各类成熟网络渠道资源作为目的地旅游营销载体,针对其服务的客户群特征组织相应的在线旅游营销活动,提高营销内容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降低营销成本。

加强面向在线应用服务的旅游测绘,利用卫星遥感、360度实景拍摄、虚拟显示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大力发展线上虚拟旅游,增强城市和景区的互动式营销体验。

2. 推广移动信息技术在游客在途服务中的应用。 利用移动终端随时、随地、随身的天然优势,结合标签识别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以及无线定位技术,实现旅游行为可标记,导游顾问可携带,游览对象可辨识,重点满足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对目的地信息的动态性、差异性、位置相关性和互动性需求。

加快建立移动旅游信息门户和移动旅游应用服务平台,为在途游客提供跨平台、跨网络的WAP服务、短彩信服务和各类移动终端应用服务;结合手机智能卡技术,拓展旅游一卡通在目的地通讯服务、交通搭乘、消费支付、电子门票、智能导览等方面的综合服务功能,开展物联网在旅游行业的应用示范。

专栏5: 面向游客在途服务的关键技术应用

加强符合移动信息传播需求的数字旅游内容制作,解决各类旅游资讯、营销广告、多媒体宣传内容、旅游地图等信息载体在手机和智能移动终端的内容组织和展现问题;

加快适合游客在途应用的旅游地理信息技术研发,促进电子地图、定位导航与移动智能终端技术的有机结合,重点发展旅游位置服务应用;

利用数字标签技术对游客、景观文物资源进行识别和管理,推广基于RFID、二维码的电子门禁和智能化自助导览应用;

推广集群通信、数字对讲技术在旅游管理、团队管理等领域的应用。 3. 深化动态采集技术在旅游开发管理中的应用。

加强对旅游环境的监控预警,在重点旅游景区规划布设传感器网络,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物联网等技术手段实施智能化管理,对自然资源、文物资源实施监控保护,为客观评价旅游项目对环境的影响提供数字化手段。提倡节能环保,在宾馆、饭店等旅游企业推行智能化能源控制解决方案,实施旅游企业能耗水平动态抽查,对在节能环保方面具备杰出表现的企业授予“绿色旅游企业”表彰。

专栏6: 面向旅游开发管理的关键技术应用 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基础,应用遥感测绘、视频监控、数字标签等技术,实现对景区动物、植被、景观、文物等资源的数字化管理和监测;应用RFID、二维码标签实现重点游览资源的标记联网,形成景区文化物联网资源库;

应用传感器网络实现旅游景区大气成分、水资源质量、地质成分、环境噪音等环境指标的实时采集监控,并通过动态分析技术对潜在的环境变化进行及时预警。

4. 以智慧旅游为目标开展新技术在旅游目的地的应用示范。

将旅游信息化纳入区域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的资源投放力度。加大对具有应用实效的旅游新技术产品的宣传推广力度,开展“智慧旅游”创建工程,对各类旅游信息化的新应用、新服务、新模式开展试点示范。

专栏7: 智慧旅游示范工程

在全国范围内针对城市、乡镇、景区等各级旅游目的地开展以智慧旅游为主题的旅游信息化工程建设与评选示范。示范重点包括:

以云计算等技术平台为核心,实现旅游信息化资源的集约建设、按需服务。聚合IT资源与存储、计算能力,形成区域范围内的虚拟资源池,结合供应链、企业资源管理、在线营销、在线预订等专业化服务系统,为旅游企业提供基于网络共享的软硬件环境和按需使用的应用服务,有效降低中小型旅游企业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经营活动的资源和技术壁垒,提升旅游信息化应用的研发与服务效率;

以基于高可信网络的数字旅游服务系统为基础,以旅游一卡通、智能移动设备为服务终端节点,支撑跨行业、跨部门、跨企业间的信息共享与业务协同,实现旅游资源网上营销、旅游产品代理分销、电子支付与认证、资讯导游服务提供和投诉建议受理反馈的一体化服务体系,结合物联网、3G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游客提供虚拟旅游、位置服务、智能导览等现代科技旅游服务体验,带动娱乐、交通运输、房地产、文化体育等行业发展,推动旅游小城镇和新农村建设。

(四) 积极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优化旅游电子商务环境 以激发企业利用信息化进行综合创新的主体意识,发挥其主体作用为目标,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引导在线预订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以不断优化发展环境为手段,提高旅游电子商务应用水平。

1. 深入推进旅游企业信息化。

支持旅游企业应用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在线预定服务等信息化系统实现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经营,全面提高管理效率、服务水平和盈利能力。鼓励专业性技术服务企业通过专业化人才和集约化平台为传统旅游企业提供网络业务外包和技术服务外包。积极探索政府主导、企业为主体的旅游企业信息化公共支撑平台建设模式,为各类旅游企业提供从IT资源服务到IT应用服务的按需使用能力。

针对各类旅游市场主体的业务特征,依据旅游企业信息化体系结构,从信息化基础设施规范、应用系统规范、信息标准(含信息的应用规范)和用户规范等方面,研究和制订旅游企业信息化建设标准规范,并纳入景区、酒店宾馆、旅行社的评星评级体系。

2. 鼓励线上与线下服务的融合发展。

加大对旅游在线服务企业的扶持力度,充分引导在线服务企业发挥互联网技术平台的优势,在线上为游客提供旅游资讯、多产品、个性化地组合和预订服务,在线下以信息共享带动地面旅游服务资源的整合与业务协同,促进线上和线下资源的充分结合,构建覆盖旅行前、旅行中和旅行后的服务价值链,为旅游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鼓励传统旅游企业和在线服务企业整合各自的优势服务资源,以合作、合资等形式,形成“线上预订”与“线下服务”的综合服务能力,加快“走出去”步伐,联手开拓国际市场。

3. 建立健全旅游电子商务交易规范和技术标准。

健全电子认证体系,整合现有资源,完善电子认证基础设施,规范电子认证服务;制定旅游电子合同规范,建立旅游产品安全电子合同系统,明确数字签名、电子商务凭证等的法律法规,保障旅游电子商务产品交易市场公平性、安全性,建立电子合同在线公证平台,维护交易双方的权益;增强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与金融系统的对接,推动网上支付、电话支付和移动支付等新兴支付工具在旅游市场的应用;逐步建立电子合同、网上产品与旅游服务信息的监测体系,加强对旅游在线业务的监督和风险控制。

4. 加快旅游电子商务信用体系建设。

加强对旅游电子商务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及部门间协调与联合,建立以企业属地管理为基础,全国数据统

一、分级授权管理的旅游市场主体信用信息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信用信息资源共享机制,推进旅游企业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实现旅游信用数据的动态采集、处理和交换;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建立科学、合理、权威的旅游企业信用评估标准,实现客观、公正的旅游企业诚信评估,并逐步实现信用级别与旅游企业等级评定直接挂钩,引导市场消费选择。

(一) 建立健全旅游信息化管理体制

加强旅游信息化建设的统一领导和宏观决策,建立有利于发挥信息化重要作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旅游信息化综合管理体制;加强全国旅游信息化主管机构的组织建设,强化统筹协调职能,促进国家与地方之间、各地方之间旅游信息化工作的协同配合。积极开展各地各级旅游信息化规划工作,以规划作为旅游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纲领;并加强对规划实施的跟踪与评估,动态调整旅游信息化发展目标,适应“十二五”期间旅游产业发展大局需要。

(二) 加强旅游信息化发展的资金与政策保障

设立信息化发展专项基金,加大对旅游信息化建设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投资力度,加强资金使用的统筹管理与监督审核,提高旅游信息化资金的使用效率;建立和完善与旅游

信息化发展相关的法律法规,围绕旅游市场整体需要,加强对信息资源管理、信息资源共享、公共信息服务、

旅游电子商务等领域的法律制度研究;加快制定促进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各地方结合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政策实践,形成推动旅游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

(三) 加大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 制定和完善旅游信息化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政策;激励和引导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建立旅游信息化相关专业,培养专业素质高、综合能力强、社会适应性强的人才;积极探索与高等院校的人才定向合作与培养模式,为各级旅游信息化机构输送高层次人才;积极推动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大学为人才培养基地、以研究机构为技术创新主要场所的旅游信息化“四位一体”创新体系建设;鼓励各级各类教育培训机构开展旅游行业从业人员的信息化知识和信息化技能培训。

(四) 加强旅游信息化的交流与协作

建立跨行业、跨部门的旅游信息化交流共享机制,加强旅游行政主管部门与其他部门在联合执法、业务协同与科技成果转化等领域的信息共享与协作;完善旅游行业内部的信息化工作交流机制,加深各级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之间、旅游信息化管理部门与旅游行业参与主体之间的交流沟通;探索成立旅游信息化推进联盟,充分发挥联盟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建立完善行规行约,加强行业协同合作,推进旅游信息化健康发展;加快旅游信息化对外交流的步伐,加强与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不断缩短中国旅游信息化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

第一章 绪论 在我国,“智慧旅游”的概念于2010 年由江苏镇江旅游部门率先提出,此后,“智慧旅游”的“春风”吹遍了全国各地。近几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对智慧旅游的发展倾注了极高的热情。国家旅游局将智慧旅游写入了《中国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信息化专项规划》,将包括南京、无锡等7 个江苏城市在内的全国18 个城市确定为首批国家智慧旅游试点城市,后又将包括南京中山陵园在内的全国22 家景区确定为“全国智慧旅游景区试点单位”。为促进智慧旅游更好更快地发展,全国多个省市先后出台了智慧旅游的发展规划或行动计划,如《江苏省“十二五”智慧旅游发展规划》、《北京智慧旅游行动计划纲要(2012—2015 年)》等,从全国范围来看,当前智慧旅游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作为全国旅游发展大省,江苏提出了“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和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旅游产业规模、质量、效益保持国内领先水平,率先建成旅游强省,把江苏建设成为国内一流、世界知名的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在智慧旅游建设方面,江苏担当着“先行军”的角色,需要为全国智慧旅游的发展做出领先的探索。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是智慧旅游发展的“重中之重”,是集成旅游行业各方资源、实现各项服务和管理职能有机融合的综合性平台,在推进旅游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地位。为了科学有效地部署江苏省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和发展,江苏省旅游局专门设立研究课题组织专题研究。本研究作为这一课题的核心内容之一,旨在为江苏省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理论支撑和技术支持。本章将对该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进行相关的阐述,并对国内外相关的文献进行梳理,重点是研究国内外智慧旅游相关研究现状,以期能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一个全面的研究基础。 1.1 研究背景

随着旅游产业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民众对旅游公共服务的需求也迅速提高。如何解决并满足海量游客的个性化需求,日渐成为各级政府旅游主管部门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依靠传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来满足目前不断提升的需求,已经变得越来越困难,因为传统旅游公共服务存在众多弊端,如重视有形产品、忽视海量的信息产品、信息技术应用不够深入、各级地方政府协同机制不完善等,这些因素不但制约了旅游业的发展,还降低了游客的旅游体验。在此背景下,依托快速发展的信息通信技术,以游客为中心,以各类旅游参与方为本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给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开辟了一条更加科学高效、更加人性化的实践路径,而公共服务平台就是其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2012 年6 月,国家旅游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工作的意见》,指出要从公共信息、安全保障、交通、惠民便民及行政等五个方面来做好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推动形成“大旅游公共服务”格局,建立政府牵头、相关部门和企业参与、旅游行业内部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同时提升政策和信息共享水平,推进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意见》还提出要“以信息化为主要途径,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建立健全旅游信息服务平台,促进旅游信息资源共享”。从中可以看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已经被提上议事日程,尤其是建立各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成为建设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首要任务。纵观近些年各省市的智慧旅游建设,如南京的游客助手、上海市推出的智能导游、北京市向游客提供的线上、线下融合的“景区电子门票”服务等,其大多都是根据各地市的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应用建设,并且是针对某一特定参与者,至今对智慧旅游进行系统性的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的研究还基本处于空白,无法满足智慧旅游快速发展的需要。因此,从当前的发展实际来看,针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相关问题的研究已显得十分重要和迫切,本研究课题希望对此能在发展理论上有所创新、在技术实现上有所探索、在建设思路上有所突破。 1.2 研究意义

当前,中国旅游产业处于转型升级的重要时期,智慧旅游不仅从服务、管理方面提升了旅游业的发展,而且是旅游业成功实现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区域旅游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旅游公共服务是旅游活动中十分重要的基础支撑,是衡量旅游满意度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否具有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已成为评价地区旅游产业成熟度的关键标志。江苏省旅游局就此提出了建设面向行业、旅游企业和游客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任务,以形成高效、诚信、完善和全方位的公共服务网络,为江苏向旅游强省的发展提供了平台和服务的支撑。因此,该课题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还具有实际的应用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势必需要理论的支撑,而从国内智慧旅游建设现状来看,实践先于理论,理论滞后显然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研究将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形成完善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从而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和智南京邮慧旅游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指导,同时为该领域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 (2)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江苏旅游业的发展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江苏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方面尚存在诸多的问题,传统公共服务建设已不能满足现代旅游业的发展需求,开展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既可为政府制订实现全省旅游资源整合与共享的决策提供依据,也可为提升政府旅游智慧化管理和智慧化服务水平起到促进作用。 (3)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开发提供技术支持

本研究对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分析与设计,真正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设实施方案,实现江苏省旅游信息资源实时共享、避免“信息孤岛”、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旅游服务,为江苏省及其他地区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供一定的技术支持。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

智慧旅游起源于 IBM 提出的“智慧地球”概念,IBM 指出智慧地球的核心是通过利用新 一代信息技术,以一种更智慧的方法来改变政府、企业和人们相互交互的方式,以提高交互 的效率、灵活性、明确性和响应速度。国外关于信息技术在旅游过程中的应用和实践研究开展的比较早,早在1999 年,NTTDoCoMo 公司就开创性地提供了i-mode 信息查询功能[2];随后在2001 年,欧盟开始启动了“创建用户友好的个性化移动旅游服务”。Ricci(2002)[4]对旅游推荐系统进行了研究,认为一个好的推荐系统可以通过识别顾客需求和偏好向用户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消费者的决策过程。Mateusz Lenar 等(2007)[5]采用数据挖掘技术得到了较为完善的旅游产品推荐效果。Gülçin Büyüközkan 等(2011) [6]基于推荐工具,针对土耳其旅行社提出了一种新的方法来实现旅游营销策略,指出推荐工具是世界上所有旅行机构的通用模型,他们通过基于实例的推理算法开发出旅行计划推荐智能系统,该系统可以让新用户在以往实际案例的基础上做出最优旅行计划。Vidyullata Shekhar Jadhav(2011)[7]研究了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指出旅游组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交通、住宿和景点。Ulrike Gretzel(2011)[8]在现有的文献基础上,设计了旅游智能系统,主要用于信息检索、决策支持和工作流程,该系统专注于概念化技术在旅游中的使用和交互,指出智能系统区别于非智能系统有两个因素,一是感知环境的能力,二是对行为的辨别能力,从而有效地实现特定目标。所以说,智能系统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并通过对行为的分析来持续评估来自环境的响应,从而确定这些行为是否有决策参考价值。 (2)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

总体来看,欧美、新加坡、韩国等旅游发展先进国家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较为完善,同时现代化程度更高[9]。同时,政府部门在旅游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投入上提供了巨大的支持[10]。这些国家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比较完善,主要是从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供给和旅游公共服务实地调研等三个方面着手进行研究。Reston(1994)[11]研究了休闲服务的供给方,主要有公共机构、非盈利性组织、商业盈利性机构、学校组织、部队组织、企业组织、提供治疗性和康复性活动的特别组织以及向会员提供服务的私人俱乐部等8 种提供方。John R K 等(2004)[12]提出政府在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中发挥了主要的作用。Haven 等(2008)[13]从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角度出发,强调在服务技能方面,政府应引导旅游从业者提升服务水平,从而提升旅游业整体服务能力。Jameel(2007)[14]指出交通因素在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是否便利、安全和舒适都影响着游客的选择。Heggie 等(2008)[15]经过实地调研,指出在旅游公共服务建设中,旅游目的地公共安全监控的部署显得尤为重要。EmmaJ. Stewart 等(2009) [16]通过对加拿大北部的社区进行实地调查,指出当地居民的态度对当地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Hao Zhuang 等(2011)[17]主要分析了非政府组织对旅游产业的发展起到的作用,指出非政府组织在生态旅游中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3)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Brian Collinge(1995)[18]首次提出公共服务平台的概念,此后关于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便有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国外开展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主要针对政府部门,从功能、用途等 方面出发,运用先进的技术和服务理念,建设符合自身国家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Thurman L.Whitson 等(2001)[19]主要对门户网站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对政务信息发布模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Flavia Coimbra Ddlicato(2001)[20]发展了个性化服务模块理论,提出了用户信息模型的构建。P Gosselin 等(2008)[21]通过研究加拿大健康网络(CHN)如何寻找营销工具进行网站推广,指出使用互联网“病毒式”营销平台能够有效使用户发现和探索健康网站。Pena(2009)[22]介绍了eIMRTongue 平台在放射治疗技术中的优越性和灵活性,用户可通过网页访问相关的放射治疗病例数据库。Hernandez-Ardieta(2010)[23]介绍了STORK 项目,该平台旨在实现欧洲的电子标识,促进欧洲公民与政府管理部门以及私营部门建立电子关系,并且平台本身不存储任何个人资料,以保证用户隐私。O Mohr 等(2010)[24]提出随着跨国际公众健康事件的日益增加,政府需采取新的监测方法来应对这种威胁,其认为电视电话会议是一个直接、快速沟通的平台,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具有协调的作用。综上所述,从国外研究成果来看,信息技术在旅游过程中的应用早已成为学者研究的重点,同时,从国外建设经验来看,政府组织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促进旅游产业发展方面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决定了当地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地位。 1.3.2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明确提出,我国必须充分利用社会各界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以全面提升重点旅游城市、目的地景区和相关旅游企业的信息化服务水平[25]。在此意见指导下,我国开始全面探索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重构旅游服务模式和调整旅游产业,伴随智慧城市的建设,国内对智慧旅游的研究也拉开了序幕。 (1)关于智慧旅游的研究

自“智慧旅游”概念提出以来,针对“智慧旅游”的研究已受到较多学者的关注,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a)智慧旅游的基本理论体系研究

张凌云等(2012)[26]认为智慧旅游的本质是指智能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是以改善旅游体验、提升旅游服务水平、优化旅游资源利用、创新旅游管理为目标,旨在提升旅游业管理能力、旅游企业竞争能力和扩大旅游行业规模的现代化工程,提出了由智慧旅游的能力、属性和应用这三个层次组成的CAA(Capabilities, 能力;Attributes, 属性;Applications,应用)框架体系。刘军林等(2011)[27]提出将智慧旅游系统分解为“一心、两端、三网”,其中“一心”是指建立旅游云计算中心或旅游数据库;“两端”是指服务端和使用端;“三网”指互联网、物联网和移动通信网。谢坚(2012)[28]将智慧旅游系统分解为泛在化感知网络、智慧旅游管理与支撑平台、信息资源共享与交换平台和旅游数据库、智慧旅游业务应用系统等四个方面,并分别阐述了各个模块的逻辑架构。姚国章(2012)[29]指出智慧旅游主要有智慧服务、智慧商务、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四种表现形式。刘利宁(2013)[30]构建了智慧旅游的评价指标体系,将评价指标体系分为硬件支撑指标体系、应用价值指标体系和综合应用系统指标体系三大部分,各指标体系又分为相应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以此将抽象的智慧旅游具体化和指标化。 (b)智慧旅游的关键技术研究

王宏星(2004)[31]探讨了移动互联网在现代旅游业中的运用,并对基于该技术的旅游市场需求进行了分析,指出当时成熟的五大应用。金江军(2012)[32]认为能广泛运用到智慧旅游建设中的主要技术有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李丁等(2013)[33]指出智慧旅游中的技术包括信息技术、空间定位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3G 移动通信技术、传感技术、人工智能技术、普适计算等技术,并对智能推荐技术在智慧旅游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基于Agent 的智能旅游信息处理与旅游路线的智能推荐相结合,从Web中挖掘与旅游景区相关评价信息,结合景点的天然、物理条件和游客需求,产生智能旅游路线推荐。朱珠等(2011)[34]借助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构建了智慧旅游管理平台,并提出该平台应提供多种终端接口和多种应用服务系统,以此提供全方位的开放性业务。冯浩(2013)[35]对RFID技术原理和系统组成进行了研究,并对智慧旅游服务卡进行了需求分析,结合RFID技术对一卡通的系统、硬件、网络、系统通信架构做了详细的设计,并实现各个单元功能子模块。

(c)智慧旅游的参与者研究

黄超等(2011)[36]从旅游市场各级参与者的角度出发,认为智慧旅游体系主要包含五类参与者:旅游者、旅游企业、旅游目的地、旅游管理组织、相关部门与产业。王俊等(2012)[37]运用问卷调查法对智慧旅游时代下的游客的消费习惯和行为进行研究,认为随着智慧旅游时代的到来,旅游者手机信息的全面化和多样化使得游客消费行为变得更加个性化和自主化。葛成唯(2013)[38]对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进行了研究,从游客、旅游企业、旅游资源与环境管理和行政管理部门等方面出发,建立了旅游目的地管理体系。余斌(2012)[39]研究了政府部门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中所起的角色和职能,并针对性地分析了广东省旅游局在体系建设中所发挥的作用,提出职能的不足之处和改进建议。 (d)智慧旅游城市建设的实践研究

邓贤峰等(2012)[40]通过对旅游业采用的信息技术的发展过程进行解析,提出了智慧旅游的建设重点,并且提出了南京市智慧旅游总体建设框架。刘加凤(2012)[41]分析总结了智慧旅游在旅游企业中的应用现状,并指出旅游信息化水平滞后给常州旅游业发展带来的阻碍。迟紫境(2012)[42]提出智慧旅游城市建设有三大核心目标:提供智能化的管理平台、提升智能化的旅游体验和提高旅游资源利用效益,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大连市智慧旅游建设的基础环境、构成平台和支撑体系。吉慧(2012)[43]调查分析了山东旅游业的发展情况,提出山东省智慧旅游的发展重点,其从山东旅游业主要参与主体出发,提出了山东智慧旅游发展应用解决方案。

(e)智慧旅游发展的对策和方向研究

丁凤芹(2012)[44]对“数字旅游”和“智慧旅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并阐述了促进旅游智慧化发展的重要价值,提出适合我国智慧旅游建设的战略措施。金江军(2012)[45]指出以游客为中心、自动化、智能化是智慧旅游的三大主要特征,并提出智慧旅游的发展对策,比如加强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注重信息整合与共享、完善智能化信息服务等。刘军林等(2012)[46]对智慧旅游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剖析,指出智慧旅游的应用前景相当广阔,是科技在现代服务业中的应用典范,不仅能够满足游客个性化和多样化旅游需求,还能优化旅游管理平台。

(2)关于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的研究在我国尚处于初期阶段,无论是理论研究还是实际建设都亟待进一步的推进,国内有众多学者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李爽等(2010)[47]从公共服务体系内涵出发,综合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实践,从内容组成、需求与供给主体、供给模式等方面对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架构进行了全面的设计。何池康(2011)[48] 结合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对云南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张泰城等(2009)[49]则从地方政府的角度出发,分析地方政府行为缺失,主要从旅游信息平台、政府职能、发展旅游协会组织等方面提出地方政府行为矫正对策。 旅游公共服务的评价也是学者研究的重点,叶全良、荣浩(2011)[50]基于顾客价值理论和公民导向理念,逐层分析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构建了一套旅游公共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分为四个准则层:情感价值、功能价值、社会价值以及感知代价。谷艳艳(2011)[51]分析了影响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因素,并从旅游信息、旅游交通、旅游安全、旅游管理和旅游环境等6 个方面最终选取16 个评价指标,并通过上海市实例来验证评价体系。乔海燕(2012)[52]通过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旅游公共服务评价体系,指出旅游信息和安全保障两方面在旅游公共服务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目前国内也有一些学者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进行了研究,但大都还停留在理论研究 上,并且相关理论还不完善。金卫东(2012)[53]从智慧旅游的角度探讨了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并研究了南京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现状,指出要从为游客服务、为管理服务两条主线出发来展开公共服务的建设。乔海燕(2012)[54]从智慧旅游的角度出发,构建了智慧旅游公共信息服务系统,主要由旅游信息指示、咨询、交通和公共信息平台这四个系统组成,以满足游客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3)公共服务平台的研究

郑培(2012)[55]构建了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由基础层、研发层、服务层和管理层组 成。周俏(2013)[56]对中小企业金融信息公共服务平台进行了设计与实现,他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分为门户网站管理、平台类别管理、金融政策发布管理、金融信息交流管理和银企接洽管理等五个模块,并对这五个模块进行了详细的设计。尤靖(2010)[57]对北京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进行了设计与实现,其将平台功能分为环境基础层、数据资源层、应用服务层和系统表示层等四个模块。刘加凤(2012)[58]借鉴已有平台的建设实践经验,结合常州特色,构建了常州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平台由硬件层和系统支撑层、数据库层、中间件、应用层、表现层和用户层六层架构组成,平台包含信息咨询与服务、旅游商务、智慧景区管理和行业管理四个系统。 综上所述,通过研究国内关于智慧旅游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相关文献可以看出,我国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构建方面尚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基于各省市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实践研究有待进一步突破,目前国内尚未推出省、市、县三级联动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因此,本研究期望通过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方面的成果、国内部分地市正在推进的智慧旅游相关应用以及其他行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经验,结合江苏省智慧旅游发展和建设的业务需求,对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进行分析与设计,以期能填补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空白,为更好地向游客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旅游体验提供支撑,提高智慧旅游的发展水平,加快我国旅游业的发展。 1.4 研究方法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

(1)文献研究法。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对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公共服务、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等基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并对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进行了区别比较。通过回顾和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和实际建设现状,做进一步的深入研究以期有所创新。

(2)方案设计法。根据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需求,结合相关理论的研究和国际经验借鉴,对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进行系统分析和方案设计,并对各个子系统的功能进行详细设计。 (3)访谈调研法。为获取江苏省旅游建设现状,主要对江苏省旅游局的一些领导进行访谈,获取有关信息,较为全面的了解目前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现状和实际需求。

(4)层次分析法。根据公共服务平台系统的构建研究,结合平台的关键影响因素和评价模型的设计原则,设计出符合江苏省发展实际和现实可行的公共服务平台能力评价模型。 1.5 研究内容及框架 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论文的研究思路和框架如图1.1 所示。

研究目的:学习借鉴国内外先进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构建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研究背景:智慧旅游背景下,游客对海量信息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使得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已经迫在眉睫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基本理论分析相关文献资料收集整理相关政策以及政部门调研江苏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状 访谈对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进行分析与设计设计公共服务平台评价体系提出促进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国内外对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先进经验

第一章,绪论。主要对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文献综述、研究方法等进行详细的介绍。 第二章,智慧旅游和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概述。本章是整个论文的理论基础。首先介 绍了智慧旅游和旅游信息化的概念,其次对公共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和旅游公共服务进行了 理论阐述,紧接着给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定义,分析其参与主体和功能,然后对智 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关键技术应用进行了详细阐述和探讨。

第三章,国内外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对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 设状况进行分析,为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提供借鉴。

第四章,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分析与设计。首先梳理江苏省旅游公共服务建设 现状,通过对旅游参与主体和需求的分析,设计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使理论 研究和实践应用有效结合起来,促进理论向实际应用的转化,同时促进理论研究的进一步发 展。分析公共服务平台主要功能,设计应用子系统,以期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付诸实施。 第五章,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评价研究。通过对评价指标的选取,综合运用多 学科理论构建公共服务平台能力的评价体系,从而在建设和运营时有针对性地提高改善。 第六章,促进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发展的对策建议。基于理论和经验总结,结 合平台建设方案,提出完善平台建设和发展的建议和设想,主要是建立健全旅游公共服务各 体系。

第二章 智慧旅游与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概述 伴随着“智慧地球”、“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智慧旅游”这一新的发展领域也随之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对象,各地也在积极部署智慧旅游以及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智慧旅游是我国旅游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的必然选择,但是,从现行的理论研究和发展实践来看,全国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缺乏一个统一的理论指导体系,各个地区的实际应用也多是按照自身的想法和认识进行,没有从长远角度考虑,一定程度上还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不利于智慧旅游的健康、科学、可持续的发展。本章通过系统的理论研究,对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基本问题进行分析,以明确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内涵、组成和特点,并对智慧旅游的主要实现技术进行综合分析。 2.1 智慧旅游概述

全国众多地方正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着智慧旅游的建设,有必要先明确智慧旅游、旅游信息化的相关概念和内涵,以便对智慧旅游相关内容作进一步的研究。 2.1.1 智慧旅游的相关概念

目前对智慧旅游的概念在国内外尚没有统一的定义,要明确智慧旅游的含义,首先要从智慧旅游的发展历史开始研究。智慧旅游的发展不是一蹴而就的,而需要经过长期的累积才能完成。

(1)旅游信息化

旅游业对信息高度依赖,对信息技术有着很高的要求,信息技术在旅游业中的应用已不是一个新课题,早在20 世纪50 年代,国外就开展了旅游业信息化方面的应用,如美利坚航空公司同IBM 联合开发的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定位系统,随后演变成计算机预定系统;20世纪90 年代,全球分销系统又获得了大规模的普及,该系统可为旅游者提供交通、娱乐、住宿、支付等其他相关服务;21 世纪初,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和发展,全球网上旅游方式迅速普及,在线旅游业务迅速扩张。到2009 年,美国有大约1/3 的旅游预订服务是在线上进行的[59];近年来,社交网络日益火热,旅游业也从这一新兴的通信手段中获取巨大的商机,一些旅行社均在社交网站上开展了促销和推广,如2010 年雅高集团面向巴西推出的专属博客,旨在向游客提供旅游目的地相关信息,为游客提供一个在线的旅行咨询途径。在我国,直到20 世纪80 年代,旅游企业才开始采用信息技术,上海锦江饭店首次引入美国电脑管理系统,提供饭店预订、房间查询和退房结账等功能;紧接着,航空公司、酒店等旅游企业办公自动化系统逐步得到推广;20 世纪90 年代,旅游网站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全面兴起,其可通过互联网提供简单的信息查询和咨询服务;进入21 世纪之后,电子商务和一些新兴技术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旅游信息化的建设,2001 年,国家旅游局正式启动了“金旅工程”,旅游信息化发展开始全面提速。李云鹏等(2012)[60] 认为旅游信息化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和信息技术,对旅游相关的资源进行分配、组合、加工、传播和销售,主要包含旅游服务信息化、旅游企业信息化、旅游网络营销、旅游电子政务以及电子商务和旅游法律法规等五个方面[61]。也有学者指出旅游信息化就是将信息技术应用到旅游业中,从而改变其传统旅游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机制,转变旅游经济增长方式[62]。基于各学者的观点,本文认为,旅游信息化是指运用信息化手段来改变传统旅游业的服务方式和消费机制,以促进旅游经济的运作。旅游信息化偏重于如何用技术手段解决旅游业的问题,重点在于技术。(2)智慧旅游

智慧旅游通过利用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信息技术,使游客能够主动感知、随时获取所需旅游信息,并及时计划和调整出行方案[63],其通过便利的手段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服务[64],不仅满足游客日益个性化的需求,提升游客满意度,还促进各类资源的共享和有效利用[65]。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大多数学者将信息作为智慧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将智慧旅游定位为旅游信息服务,使其成为技术和需求推动下的无处不在的庞大的信息服务,这不仅解决了传统旅游业的信息不对称、信息共享不充分的问题,也使得旅游信息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下得到充分的发展,同时能够解决游客对旅游相关信息个性化和精确的需求与旅游信息爆炸式增长的矛盾。大多学者也都阐述了信息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重要性,但是对智慧旅游服务对象、主要内容阐述的不够具体和深入。

综合以上分析总结,本文认为,智慧旅游是以游客为中心,以人为本,以数字化、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泛在化的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以智能技术支持下形成的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网络体系为纽带,借助计算机、移动终端设备,以全面满足游客、政府、旅游企业以及其他旅游参与方的多样化需求为目标的旅游发展新模式。“以人为本”体现了智慧旅游的本质意义,此处的“人”不仅包括游客,也包括市民、导游、政府管理人员、餐饮管理人员、酒店管理人员、交通管理人员、旅行社管理人员、银行管理人员、旅游电子商务管理人员等旅游相关各类人员;新一代信息技术体现了感知更全面、互联更广泛和智能更深入等特点;信息服务核心要素要让智慧旅游突破以技术为中心的建设理念,建设能够让旅游者随时随地可获取到个性化、专业化的旅游智慧服务。(3)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的关系从定义和建设内容上来看,智慧旅游与旅游信息化之间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二者并不完全一致,旅游信息化是智慧旅游发展的基石[66],智慧旅游不能狭义的理解为旅游信息化的高级阶段,智慧旅游同旅游信息化之间既存在内在联系,又形成了各自的特点[67],是以往旅游发展理念的整合与升华。旅游信息化是以技术为导向性的建设理念,在智慧旅游的建设过程中,以人为本和以旅游信息服务为核心,使其区别于扎根技术的旅游产业建设理念。与旅游信息化相比,智慧旅游不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而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旅游的全过程,在旅游智慧化的建设中,以游客为中心,注重旅游资源和智慧技术的融合,将信息化建设中的信息系统演变成为无所不在的动态感知网络,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1.2 智慧旅游的内涵

传统的旅游信息提供的是由相对独立的不同机构提供的,如目的地景区为到达目的地的旅游者提供导游、游客咨询中心等旅游信息服务,旅游者在旅游途中通过手机查询当地天气信息,旅行社为当地潜在游客推送旅游景区相关信息等,这些都需要游客自己分别去关注和获取,旅游的信息是相互独立、非共享、无整合的,而且信息提供途径上也是“互不联通”的。而随着信息技术的突破,智慧旅游借助技术实现了各独立平台和系统之间信息的共享和调用,从而形成新型的“智慧旅游”服务系统。技术还使得信息的表现形式更加灵活多样,使其适合不同终端对旅游信息的需求。对游客来说,智慧旅游使其在出游前足不出户就能充分获取旅游产品、酒店、交通等信息,进行产品的预订和结算;在旅游途中,游客还能根据位置动态了解旅游相关信息并获取帮助;在旅游结束后,游客可及时反馈和分享旅游体验等相关信息。对管理部门来说,通过统计、定位、反馈等系统,充分掌握游客动态、景区资源、游客建议等内容,以完成科学的决策和管理。对旅游企业来说,其突破传统被动宣传方式,可以利用智慧旅游系统全面宣传企业品牌形象和服务,实现在线营销和推广。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旅游信息服务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游客、政府、旅游参与方对旅游信息的需求。 2.1.3 智慧旅游的表现形式

从“智慧旅游”的概念定义中明确的旅游参与方出发,再结合旅游行业的发展特点,本文认为,智慧旅游的表现形式主要体现在智慧服务、智慧营销、智慧管理和智慧政务等四个方面。(1)智慧服务

从服务层面上来看,智慧旅游包括旅游信息服务提供商提供的各种信息服务以及提供这些信息服务的公共服务机构。服务是智慧旅游的核心业务,如满足游客对旅游六大要素“吃、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信息需求,智慧的服务使游客在旅游前、旅游中、旅游后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以便做出科学决策,提高旅游服务价值,提升游客体验。 (2)智慧营销

营销智慧化主要表现为各种营销要素和商务手段的智慧化,智慧旅游借助各种在线和离线的传播方式和渠道,将目的地景区相关信息和旅游企业的产品、服务等信息,通过图片、视频、文字等多种方式传递给潜在的消费者,并且通过智慧化的手段开展电子商务、移动商务等各类商务活动,从而实现整个营销环节的智慧化。 (3)智慧管理

智慧管理包括旅游活动中各项管理业务,运用智能化的技术对旅游企业、游客等旅游资源进行信息整合。同时目的地景区、旅游相关企业可通过旅游者的信息需求和旅游者位置信息,向其提供引导性信息服务,对旅游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为其日后的营销提供数据支持。此外,智慧管理还包括旅游行业管理监督,是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监管、保证旅游行业正常、有序、健康发展的具体体现。 (4)智慧政务

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是旅游活动过程不可缺少的参与者,通过智慧化的系统和平台,可以实现政务智慧化,提高政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开发电子政务、移动政务等深化应用,来推动政府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的变革。同时,为旅游提供安全保障体系,促进旅游全过程有序、顺利、安全地进行。

2.1.4 智慧旅游核心要素

根据智慧旅游的定义和智慧旅游的内涵,本文认为智慧旅游有四个重要组成部分:技术基础、服务平台、智慧应用以及贯穿旅游全过程的信息流。如图2.1 所示。

图 2.1 智慧旅游重要组成 首先,智慧旅游是基于各项信息技术的基础上建立的,没有信息技术就没有智慧旅游的概念,所以技术本身是智慧旅游的重要前提;其次,要达到智慧旅游智能、统

一、集约化管理的目的,就必须建立智慧旅游服务平台,这个平台可以基于电脑、智能终端,旨在通过统一高效的平台向游客、政府、旅游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应用;同时,智能化的旅游应用是智慧旅游的最终落脚点,如果没有应用,智慧旅游的建设就缺乏意义;最后,旅游信息流贯穿旅游的始终,旅游信息服务是智慧旅游的核心,所以技术、平台和应用是智慧旅游建设的核心要素。2.2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概述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并不是新的研究课题,政府、学术界和旅游业界早已对旅游公共服务建设开展了研究和建设,本节在分析了智慧旅游和旅游信息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对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相关理论概念阐述。 2.2.1 公共服务相关概念 (1)公共服务

公共服务的概念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是政府执行政策、提升管理的手段。国内外有很多学者对公共服务这一概念进行了定义,唐铁汉等(2005)[68]认为公共服务是指政府为满足社会的公共需要,所提供公共产品的服务行为的总称。姜晓萍(2008)[69]将范围更加扩大化,指出公共服务是为满足社会需求、维护公共利益,政府或非盈利性组织依法进行公共产品的生产与供给的行为。何池康(2011)[70]认为所谓公共服务,就是由政府以及其他组织提供的,可以供全体成员享受和使用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其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还具有历史阶段和地域性。这一解释为我们更深入地理解公共服务概念、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提供了参考。

从定义中可以看出,学者对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范围的界定有了明显的变化,从早期的单纯以政府为公共服务的单一提供者向其他组织延伸;其次都强调了公共服务是面向社会大众,满足社会需求所提供的。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公共服务是指由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可供社会全体成员使用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从公共服务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增强社会公共设施建设,发展社会保障服务和教育、社会就业、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并向公众及时发布公共信息,目的是保障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并为其参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活动创造有力的条件。 (2)公共服务平台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需求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加剧,剧烈变化的外部环境促使企业必须紧跟时代需求,降低研发成本,缩短产品研发周期。但是对于单个企业或中小企业来讲,由于自身研发和投资能力有限、科技资源分散、信息不对称等制约因素,导致其必须付出高代价并承担高风险,才有可能在市场竞争占有一席之地,这从某方面来讲打消了企业的积极主动性和研发活动的深入性。因此,急需一种措施将更多的资源整合在一起,通过互补性资源之间产生的协同效应获得规模经济,创造出更多的资源供应,使更多的成员有机会共享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因此应运而生[71]。公共服务平台旨在满足某特定用户群体在特定时期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的需求,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其通过对各方资源进行统一的整合、优化,面向该群体提供多种渠道来共享这些信息和资源,从而避免重复投入、提升资源利用率以及加强信息共享[72]。公共服务平台通常具有公益性、集成性、便捷性、开放性以及服务多元化等特征。不同功能的公共服务平台构成也相应不同,一般来讲,其主要由硬件支持系统、服务软件系统、数据库资源等三部分组成[73]。 2.2.2 旅游公共服务的概念

旅游业是众多国家和地区重点发展的产业,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和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相关,这是由旅游业的自身性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所决定的,提供旅游公共服务,已经成为政府进行有效引导、企业高效经营的一种强有力手段。杨大明(2006)[74]指出旅游公共服务是政府旅游管理部门面向社会提供的、不以盈利为目的的旅游类服务。李爽(2008)[75]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指在旅游目的地范围内及周边地区,由政府和其他服务组织为旅游过程中的旅游者(现实的和潜在的)提供的、具有明显公共性质的、满足游客共同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总称。

旅游业是典型的“公共服务”产业,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旅游业面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直接关系人民的生活质量,具有服务对象公共性;第二,旅游业的发展和服务依托公共服务设施,具有设施和服务的公共性;第三,旅游业涉及较多参与者,如政府、企业、游客、当地居民等不同利益主体,涉及面广,具有参与对象公共性;第四,旅游业涉及众多产业,辐射范围广泛,具有旅游效应公共性。由此可以看出,虽然目前对旅游公共服务的定义尚未统一,但是旅游公共服务作为一类特殊的公共服务是不可否认的,可以从比较公共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关系来探讨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 从公共服务的定义来看,公共服务是由政府和其他组织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可供社会全体成员使用和享受的公共产品和服务,那么必然也包括旅游企业和旅游者。所以,公共服务提供的诸多设施和项目,如交通、公共医疗、通信网络等也为旅游公共服务提供了基础。但是,旅游公共服务的对象具有明显的针对性,以游客和旅游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旅游的公共服务建设也是针对不同区域特征或景点特征来定,具有较强的特指性,而公共服务设施一般不具备地域差异特征,所以,旅游公共服务不能简单的纳入到公共服务中。由此可以看出,旅游公共服务是公共服务在旅游领域的特殊表现,它既具有公共服务的普遍特点,又具备旅游业自身的特殊性,而公共服务是旅游公共服务实现的重要前提和基础。综合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旅游公共服务是由政府和其他组织(盈利性旅游企业、非盈利性组织等)向旅游业所有相关参与者提供的,有形和无形的、直接和间接的,具有明显公共性特征的服务和产品的总称。

2.2.3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

旅游公共服务是具有明显公共特征的服务和产品的总称,而体系是若干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组成的一个整体。旅游公共服务侧重于研究公共服务提供主体、服务对象,提供哪些服务等,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则侧重于研究如何向服务对象提供旅游服务,所以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可以理解为基于一定的供给模式和政策支持下,服务提供方、服务对象以及服务供给方式之间形成的旅游公共服务系统。 2.2.4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内容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包括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旅游行政管理体系和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等五个方面。 (1)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主要是指旅游网络信息服务、信息咨询服务和景区标识解说服务。信息内容以目的地景区信息、旅游市场信息、目的地景区安全保障信息等为主,并且不断开拓新的信息发布渠道和获取手段。 (2)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

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主要是指旅游交通通道建设和旅游交通服务建设,如加强旅游交通引导标识,开辟目的地景区旅游风景道、游步道、旅游巴士专线等。 (3)旅游惠民便民服务体系

持续推出旅游公益惠民便民政策和旅游产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如无线网络、通信、金融、医疗等设施,产品如旅游卡、旅游年票等,政策如特殊人群优惠政策、旅游消费券等。

(4)旅游行政管理服务体系

旅游行政管理服务体系主要是指规范旅游市场秩序、强化旅游业的管理。同时还提供旅游从业者教育培训、旅游消费者保障服务等,积极倡导文明旅游、绿色旅游、理性消费。(5)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服务体系主要是指各地安全保障法规、安全标准、预案体系等。建设包括环境、设施、机制等安全法规政策,保障旅游顺利进行。 2.2.5 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供给模式 从旅游公共服务的定义可以看出,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主体不仅包括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等非盈利组织,还包括旅游企业等盈利性组织。政府和管理部门的优势和地位决定其必须承担建设公共服务的主导作用,但是针对旅游业这一特殊产业而言,这样的界定并不符合当前我国旅游业的发展。在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在一开始就带有偏离“非盈利”的现象,同时具有市场导向性,例如上海“世博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研究”专项研究课题,就将公共服务体系划分以政府为导向和以市场为导向的两个系统。政府导向系统提供包括旅游信息化、信息咨询、旅游交通、旅游志愿者、旅游投诉、旅游安全保障等服务;市场导向系统则包括世博旅游文化、旅游住宿、旅游美食、旅游购物等服务。所以,本文认为旅游公共服务体系有两种导向:一是由政府主导,非盈利性组织运营的公共服务体系;二是由市场主导,旅游相关企业运作的市场服务体系。相应的,旅游公共服务的供给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基本模式:一是由政府部门直接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二是政府通过市场手段与企业合作提供旅游公共服务;三是在政府政策领导下,旅游相关企业直接面向消费者提供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供给,使得各供给方之间能够充分合作和竞争,这样非但没有弱化政府的职能,还对政府在如何向社会全体成员提供普遍的无差异的公共服务和旅游市场监管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从而提升公共服务质量。

2.3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概述

通过上述对智慧旅游、旅游公共服务、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等相关理论的分析,本节将研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相关概念和内涵,以期对后续的平台构建提供一个扎实的理论指导。 2.3.1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可以简单地理解为基于智慧旅游背景下的旅游公共服务。由于旅游产业规模的快速增长和信息技术的重大变革,旅游公共服务的建设已经突破传统以建设公共基础设施、旅游目的地设施为主的路径,而转向更为高效和便捷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和旅游产业管理建设。上文提到,智慧旅游的核心是旅游信息服务,核心要素是技术、服务平台和应用,以在线服务为基本特征,通过海量旅游信息的收集、传输与整理分析,满足用户对旅游综合信息随时随地获得的需求。由此可以看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内容同传统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分,在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公共服务的建设则侧重于基于智能化的技术,向游客、政府、旅游企业提供智能化的应用。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下,展开对智慧旅游背景下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研究。基于此,本文认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是在政府主导下,社会和企业共同参与,主要是为满足游客、政府和旅游相关企业对旅游信息资源的巨大需求,用智慧化的手段来实施旅游公共服务的运营和管理,以实现传统旅游业运营方式向新型的旅游宣传营销与接待服务方式的转变。其具有全面感知和互联、充分整合和共享的特点,为游客、旅游企业提供个性化、便捷化、自助一站式的旅游服务。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建设的重点是旅游信息的整合,其以旅游信息需求为主体,通过多种服务手段、方式进行信息和资源的整合,主要面向旅游者和旅游供应商提供旅游信息咨询服务、旅游交通、旅游便民惠民服务等,同时能够满足政府的监管功能。 2.3.2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智慧旅游的目的是通过智能化的手段,提高旅游的信息服务水平,以满足游客、企业和政府各自的需要。而如何让政府管理部门、企业机构和旅游产品等相关信息实现共享,避免出现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现象,就是智慧旅游背景下,公共服务建设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而建立一个公共服务平台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强有力措施。所谓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简单的就是政府为旅游者和企业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一个平台,它是一个开放的服务系统,可以向广大游客、旅游企业、政府管理部门以及公众提供全面、高效、方便的一站式旅游服务,从而提升旅游体验,促进旅游产业的良性发展。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是指集成海量旅游信息资源,实现各项服务和管理职能的综合性平台。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建设一个多元渠道的旅游产业数据中心,其不仅是所有数据整合的中心,还是支撑智慧旅游产业服务体系的基础,其面向游客、政府、企业提供包括电子政务平台、旅游营销平台、预定支付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等诸多方面应用,涵盖了各类业务项目,是促进智慧旅游健康发展的强有力手段,全面提升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公共服务水平,引领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2.3.3 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作用和意义

智慧旅游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海量信息处理,包括多行业、多对象、多层次的综合应用和服务,并且多个应用服务系统之间存在着信息共享和交互的需求。而纵观全国各地智慧旅游建设实际情况,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信息孤岛”的现象,要全面实现智能化、集约化、高效能的智慧旅游管理,就必须借助云计算、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从宏观建设来讲,这不仅能够推动旅游产业结构的调整,还能降低区域旅游信息化建设的总成本。综上所述,完善的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对于智慧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旅游业参与者的角度来看,可以从以下三个角度来诠释:(1)为游客创造的价值在旅游前,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帮助让游客足不出户,进行旅游产品之间的相互比较,从而高效率、低成本地选择适合自己优质信息和产品服务,避免使用其他平台而陷入复杂繁多、良莠不齐的信息陷阱,导致其做出错误的决定。在旅游中,游客可以直接利用移动设备或智能终端直接登录该系统,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也可以改变自己的行程;在旅游后,游客可以使用该平台进行旅游评价、提供建议,一方面实现旅游信息的共享,另一方面督促旅游企业服务的改善,从而提高游客体验,促进旅游业良性发展。 (2)为旅游企业创造的价值

旅游企业可以节约其单独建立网站、投放广告的成本,从平台中提取相关有用信息,开展精准营销,还可根据游客的评价、建议,针对性改进服务,提高服务质量,以此提高旅游企业的美誉度和品牌知名度,在平台上超过其他旅游企业,从而招揽更多的客人。另外,该平台还可以为旅游企业提供透明的竞争环境,避免不正当竞争带来的影响。 (3)为政府创造的价值

当地政府或旅游管理部门可以通过该平台,做好本区域的旅游形象宣传。整合各类面向游客的资源和服务,为游客创造最大化的价值。同时充分发挥平台服务旅游企业、旅游业从业人员的作用,使其成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实现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旅游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信息化,全面提升政府旅游管理部门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引领各地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

2.4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关键技术应用

智慧旅游是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变革而产生的概念,所以,智慧旅游的发展必然离不开现代信息技术,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更是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所以,本节将探讨平台建设所应用的关键技术。 2.4.1 云计算

云计算是信息通信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引领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其在智慧旅游的建设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的融合将会给旅游业的转型带来不可小视的影响。从技术服务的角度来看,云计算是指通过网络获取应用需要的资源(包括平台、硬件、软件)和服务的一种资源交付和使用模式。这种提供资源的网络就被称为“云”,“云”中的资源不仅可以无尽的扩展和补充,还能够随时获取和存储。用户无需了解云端的具体技术操作,只需要通过终端获取自身所需的资源和服务。作为支撑智慧旅游建设的一项关键技术,云计算可以充分整合海量的旅游数据,并向用户和企业提供,能够充分满足用户的需求,并且为企业更好地推荐旅游产品提供了参考;云计算还可提升自助游客的服务水平,解决自助游客数量多、分布广的问题,通过“旅游服务云”向用户提供各类资源和应用,而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和目的地信息资源的限制;云计算还可为旅游业实现集约化管理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随着旅游信息化水平快速的提高,中小型旅游服务提供商由于受人力、财力、物力的限制,对信息化的建设往往会处于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处境,而基于云服务的服务模式可为中小型旅游服务企业提供低成本、高效、集约化的服务,平衡各方资源,实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良性发展 综合来看,云计算给旅游业带来的变革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依托云计算技术的海量资源整合和处理能力,实现对整个旅游产业链的调整与优化;第二,借助云计算平台,不断丰富和创新服务与游客的云端应用,提升用户体验。 2.4.2 物联网技术

物联网技术是智慧旅游的核心技术,实现了人与物、物与物、人与人之间的互联。一般认为,物联网是指通过红外感应、射频识别、激光扫描、全球定位系统等传感设备,遵照约定协议,将所有物品与互联网相连,从而进行通信以及信息互换,以实现对物的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以及管理的一种网络。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无处不在的特征,在智慧旅游中,物联网的应用将呈现多样化、泛在化和智能化的发展趋势。物联网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主要有电子门禁系统、景区电子导览、智慧酒店、景区环境监控、景区安防等方面,这些都体现了物联网在智慧旅游中的广阔应用前景,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不仅极大地方便旅游者进行行程安排,还可帮助用户进行移动旅游服务的实时搜索,全面引领传统旅游业向智慧化旅游业转型。

2.4.3 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是指互联网和移动通信的结合。近年来,随着国内移动通信的发展和各类智能终端的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已步入高速发展的时代。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CI)发布的《第3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的统计数据,截止2013 年12 月底,国内手机网民数量已超过5 亿,占总网民数的81%[76],手机这一移动终端依然是影响中国网民持续增长的主要因素。在智慧旅游中,移动互联网技术可以让游客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资源,如通过定位服务,游客可以时刻掌握自身所处位置信息;还可基于位置信息,查询周边的景点、餐饮、酒店、娱乐、车站等旅游信息和位置;而随着移动通信终端的更加智能化、人性化,游客可通过移动终端应用直接来进行实时的酒店、车票、景点门票查询与预定,让旅游变得更加便捷和可靠。当今社交网络的发展势头如日中天,社交网络因其巨大的商业价值潜力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贵,如腾讯微信、Facebook 等,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基础上,游客在获取信息的同时,还可以随时随地分享和上传信息,依据六度分割理论,这些由单个旅游者分享的信息都将具有巨大的影响力,这对于旅行社、目的地景区开展促销提供了高效的途径。 2.4.4 大数据技术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数据量呈爆炸性的增长态势,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平板电脑、PC 以及遍布各地的众多传感器,这些都是海量数据的获取来源和承载方式。大数据的核心并不是拥有海量的数据,而是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加工和利用。简单 来讲,大数据技术就是通过对数据进行“加工”,来促使数据“增值”。在智慧旅游中,随着旅游产业的迅猛发展,游客数量呈现爆发式增长,尤其是自助游客,为应对海量游客巨大的信息需求,各类旅游信息服务平台提供的信息也相应地越来越丰富,不管是旅行社,还是目的地景区,其采集的数据也越来越繁杂,且大多是非结构数据,对于这海量的数据处理,就需要采用大数据技术,以实现各式各样的个性化推荐服务。 2.4.5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是对如何运用计算机软件和硬件来模拟人类智能、智能行为进行研究,并探知其规律的一种理论和技术。近几十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取得了重大的发展,在很多领域有广泛的应用,如数据挖掘、信息搜索、决策支持等。人工智能的一个主要研究目标就是使其能够完成原本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复杂工作,而旅行正是人类追求新奇、追求个性化和追求享受的复杂需求的体现,旅游业是一个高度依赖信息的服务产业,通过人工智能,可以有效的整合独立的旅游行业应用系统,充分地利用丰富的旅游信息资源,并加以处理加工,从而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同时为游客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旅游体验。人工智能更多的用于旅游需求预测中,为旅游服务提供者和代理商提供更科学合理、高效精准的旅游决策模式和服务模式,同时为旅游监管部门提供了有效的监管手段。如通过搜索算法抓取和分析数据,对游客进行个性化分析,根据游客的个人情况将最适合与之匹配的景点信息介绍给游客。人工智能的应用不只包含需求预测方面,其他方面如路线规划也一直都是人工智能研究的热点问题,路线规划不仅停留在输入起点和终点之后,快速获取交通路线建议,还充分考虑了价格因素,在实际情况中,旅行往往需要跨越城市,这就涉及到航班、火车、公共汽车、轮渡以及自驾路线等,价格因素也是人们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所以价格对路线的影响将更加明显,这就为旅游线路搜索应用提出了更高的需求,使路线规划更加智能化,以适合游客的需求。

2.5 本章小结

本章主要从智慧旅游和旅游公共服务的定义出发,引出了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相关内涵和建设意义;探索智慧旅游和旅游信息化的关系,提出智慧旅游建设的表现形式;并探讨了智慧旅游应用中的关键技术,为后续的平台建设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撑。 第三章 国内外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

国际上,新加坡、韩国等国家政府早已全面开始着手智慧旅游的建设,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水平比我国更为完善。本章将对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国家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中成功案例进行分析研究,结合我国建设实际情况,总结其中的经验和启示。 3.1 新加坡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与应用研究狮城新加坡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风光旖旎,四季长绿,岛上遍布花园,草木茂盛,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亚洲重要的旅游目的地。为了更好地服务海内外的游客,新加坡积极部署智慧旅游的建设,积累了宝贵的发展经验。 3.1.1 发展背景

从20 世纪80 年代起,新加坡就开始了信息化部署和建设,2006 年,新加坡公布了 “智慧国2015(IN2015)”计划,该计划由新加坡资讯通信发展管理局(IDA)主导,其确立了新加坡“智慧化立国”的发展理念,实施“从传统城市国家向智慧国转型”的发展战略。该计划涉及到政府服务、教育、金融、数字媒体与娱乐、卫生与医疗、旅游、物流和科技制造等七个方面,旨在将信息通信技术全面融入到社会和生活中去,并使之成为不可缺少的元素,从而推动新加坡成为在全球具有领先地位的信息化国家,以期到2015 年,新加坡能够全面实现智能化和全球化。“智慧国2015 计划”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技术,来变革旅游产业服务方式和发展模式,进一步提升游客体验,以确保在亚洲旅游国家中,新加坡能处于领先的地位[77]。2011 年,为创建与国民互动,共同创新的合作政府,新加坡公布了“电子政务2015”规划,目标是充分实现政府内部和外部系统、流程和服务的整合。 3.1.2 新加坡智慧旅游发展状况 旅游业是新加坡的重要支柱产业,旅游业的发展给新加坡经济增长带来了巨大的动力。新加坡2011 年荣获《TTG Asia》最佳旅游目的地奖,2012 年入选中国《商旅》杂志世界最受喜爱的休闲城市。根据新加坡旅游局已公布的数据显示,2012 年新加坡旅游产业全年收入达到231 亿新币,自2009 年以来持续保持高速率增长,截止到2013 年12 月底,当年到访新加坡游客总人数超过1,500 万人,创全年游客到访人数最高纪录,增长势头十分迅猛。新加坡智慧旅游的发展既受益于该国巨大的旅游业发展需求,也得益于该国较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两者共同作用,成为了促进新加坡智慧旅游发展的主要动力。新加坡通过在全国范围内普遍采用信息通信技术,有效满足游客个性化的需求,推出更为智能、更为个性化的一站式服务。新加坡旅游局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新加坡智慧旅游公共服务日益完善,比如建立交互式智能营销平台“我行由我,新加坡(),显得较为混乱,可将全省导游考试资源整合到公共服务平台,面向用户提供唯一官方考试报名入口,规范化操作,提升导游考试系统的管理能力。为方便对导游的信用进行管理,同时做到人性化的互相选择,让游客也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导游,导游评价管理模块为导游建立导游电子档案并与导游证编号相互关联。在导游评价管理模块界面输入导游证号即可了解该导游的行业记录和资质情况,不仅实现管理部门对导游的信息化管理,还有利于游客全面了解导游信用信息,从而做出决策。旅游行程规划。旅游行程规划是基于顾客前期信息的获取,并根据游客身份和旅游需求的识别,通过智能化的系统和算法,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影射为可执行、可操作的最佳旅游路线,并将其直接推送给游客,游客根据推送信息,并结合目的地景区和自身实际情况,制定适合自己的最优路线。该系统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周到高效的景点服务,还能通过对不同景点、路线的游客订购数量的掌握,来及时动态调整路线设计和冷门路线的完善。旅游智能导航娱乐。该系统重点针对旅游中的游客,为其提供智能导游、旅游增值服务和互动交流功能。智能导游通过捕获游客的位置信息,来向游客提供丰富详细的城市信息,引导游客观光旅游,并提供餐饮、住宿、交通等全面的位置导航服务;旅游增值服务则可以使游客在旅游中获得政府、旅游企业提供的优惠券、活动邀请券、旅游纪念品领取券等增值服务,游客可通过智能手机、便携终端和目的地固定终端及时便捷的获取相关服务;互动交流模块是为游客提供实时分享、记录旅游过程和感受的平台,游客将自己的感受及时更新在智能导游娱乐子平台上,形成一个游客互动空间,不仅可以共享旅游信息,还可以对旅游行程安排及时发表建议。

4.6.2 智慧营销应用系统

江苏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例如南京中山陵、无锡灵山大佛、周庄古镇、常州嬉戏谷等知名景点,不仅如此,江苏还具有丰富的中小企业旅游资源,如云锦、剪纸、根雕等民间艺术,绿柳居、宝庆银楼、刘长兴等极具特色的老字号。而作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的“重要阵地”,江苏省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旨在为全省各地市、各县区以及各景区提供统

一、功能丰富和风格一致的权威的旅游营销推广平台和公共的电子商务平台,为全省旅游目的地促销提供可靠的支持。 (1)系统组成

智慧营销系统是一种旅游智能化应用系统,其以互联网为基础平台,结合了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虚拟现实技术等,开展旅游资源网络推广和交易活动。其面向江苏省旅游局、江苏旅游企业、游客和旅游媒体,旅游管理机构是平台运行的主体机构,其通过平台促进游客、旅游企业、旅游媒体之间的良性互动;旅游企业是目的营销平台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接受游客信息查询与业务预订定等功能;旅游媒体则通过收集整合目的地景区和旅游产品促销信息,实施宣传;游客可通过该平台了解目的地信息、促销信息查询以及同旅游企业的互动交流。根据旅游活动发生的过程,即计划、信息收集、预订、出游、旅游结束[82],将目的地营销系统分为发布推广子系统、旅游信息咨询子系统、虚拟旅游体验子系统、旅游电子商务子系统、线下旅游服务子系统和互动交流子系统六个模块,以满足游客在旅游全过程各个阶段的个性化需求,提升游客体验。系统架构图如图4.5 所示。

图 4.5 智慧营销系统架构图 (2)功能设计

(a)旅游产品发布推广子系统

该模块包括目的地景区的形象宣传、促销活动的推广和旅游产品的在线展示,按照目的地景区的分类或推荐的旅行路线向旅游者提供旅游景区详细的介绍,包括特色风景、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等,提供包括文本、图片、视频等多种多媒体形式;同时,发布推广系统还为旅游管理部门提供景区公告、动态信息、政策法规等多种行业信息发布功能;针对批量信息录入和大量信息转载的需求,系统还应设置灵活的审核和发布模式,开发远程信息智能化采集和批量文本添加功能。

(b)旅游信息咨询子系统

游客在获取平台提供的旅游信息后,会做出相应的旅游行程规划,但旅游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旅游者需要实时查询或咨询相关信息,如目的地天气、景区流量监控、交通信息查询和客服沟通反馈方面,咨询系统必须建立在线客服系统,实时回答用户疑问。由于用户需求的多样化和个性化,系统数据库中的常见问题解答已远远不能满足用户咨询的需要,因此,开展即时在线咨询服务功能是大势所趋,不仅可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大规模网民的信息识别需求,还有利于潜在游客形成更好的旅游规划,促进旅游方案的经济实现;此外,当游客在交易过程出现故障或疑惑时,可通过在线咨询方式,及时获取解决办法。 (c)虚拟旅游体验子系统

游客通过虚拟旅游体验平台可获得最接近真实场景的旅游体验,还可实现与虚拟场景和任务之间的交互。其将目的地景区的真实情景模拟到网络上,游客通过协议以虚拟身份潜入到旅游景区中,运用智能导游和导航模块,即可按照系统预设的漫游线路进行游览参观,也可以按照自己规划的行程路线漫游,不仅能随心所欲地观赏这些景区的风光,而且可以通过虚拟人物和场景的转换,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景点的人文历史,景区特色,这可以进一步促进旅游方案的实际购买行为和潜在游客的消费行为。虚拟旅游体验系统的构建包括场景设计、交互设计、集成和网络发布四个部分[83],设计制作流程如图4.6 所示。

图4.6 虚拟旅游体验系统设计流程图 (d)旅游电子商务子系统

旅游电子商务系统为全省各类旅游服务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电子商务平台,重点为中小旅行社、酒店和景点等开辟新的业务渠道。开通在线支付系统,为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开展各类业务提供资金流转的支持。可以整合途牛、同城等旅游行业电子商务服务商资源,合作开发面向游客和导游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立起全省统一的旅游全行业电子商务服务体系,为游客、旅游服务企业和政府旅游管理部门搭建起高标准的上午服务和监管平台。旅游电子商务子系统主要包含前台客户端浏览、购物功能和后台服务器端系统管理功能[84],同时支持在线支付、短信提醒,支持无注册预订和快速预订等功能。旅游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架构如图4.7 所示。

图4.7 旅游电子商务子系统功能架构图

江苏智慧旅游电子商务系统还应注重在线电子商务业务流程与线下业务流程的对接,确保所有的在线订单都有对应单位进行处理,并通过短信、邮件等方式,及时提醒用户业务处理进度。对门票、住宿、旅游商品等产品的退订服务,设计专门的处理规则,形成规范、严密、高效的处理流程。

(e)旅游线下服务子系统

线下服务子系统重点结合上文分析设计的智能导游功能,随时随地为游客提供游览和指引服务,同时完善在线订单和线下业务的对接,重点建设景区自助取票和电子验证功能,可通过选择RFID 电子票或二维码电子票实现,电子门票的使用,可使得出票、验票、计票等票务流程全程电子化,不仅如此,还可通过电子门票与用户身份的绑定,结合景区重要节点设置电子门票识别设备,来感知门票即游客所处位置区域,为游客提供智能导览服务。 (f)互动交流子系统

互动交流子系统提供在线客服、官方微博、即时通讯工具、旅游论坛和咨询热线等多种交流和咨询途径,旨在为游客、旅游企业提供在线交流的平台,一方面有利于游客随时随地获取所需信息,一方面为旅游企业提供对外交流的窗口,改善服务,提升竞争能力。 4.6.3 智慧管理应用系统

目前各地市旅游局机构均已经构建了具有一定功能的系统,但这些系统往往信息相互独立或针对各自特定领域,难以实现对江苏省整个旅游行业的全面信息共享和监管,所以,构建一个集成江苏省已有数据和系统、能够对数据更新及时做出反应并实现数据可视化的行业监督管理系统显得尤为重要,不仅有利于加强对行业的监管,还可以为旅游局等管理部门制定和做出决策提供依据。 (1)系统组成

智慧管理系统包含诚信监控系统、公开发布系统、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的建立,有利于实现旅游政策法规发布、旅游决策分析与支持和企业、个人诚信评价等功能。政府监督和服务系统是政府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进行有效监管、保证旅游行业正常、有序、健康发展的一个具体体现。 (2)功能设计

(a)诚信监控子系统

诚信监控子系统对游客的投诉记录和企业的问题记录进行统计分析,掌握投诉数量、特点、原因、变化趋势和投诉处理情况,以此来监督旅游企业更好的执行旅游政策法律并改进服务质量。诚信监控子系统主要分为用户评价管理和企业诚信管理两个模块。诚信监控子系统结构图如图4.8 所示。

图4.8 诚信监控子系统结构图

用户评价管理功能则向广大游客提供一个公开、方便的接口,接受用户对旅游企业、旅游景点和城市进行评价、评分、投诉和建议,也可以通过该功能向广大游客征集对一些旅游政策或计划的意见,为政府、企业和用户之间良性沟通提供一个有效的平台。企业诚信管理在整合分析用户评价的数据基础上,记录目标企业的诚信情况,并根据企业的被投诉情况、问题或事故发生情况及时调整,帮助政府部门及时了解旅游所属企业的情况,并为用户选择旅游企业提供比较权威的参考。同时诚信档案也有助于企业了解自身存在的问题,促进旅游企业不断进行自我完善。 (b)公共发布子系统

公共发布子系统主要针对旅游业相关的规范政策进行整合、管理和发布。该子系统构建全面、完善的旅游规范和政策数据库,其通过依据相关规范政策的类别、系统用户对象进行分类存储,同时建立高效的目标索引,使得系统管理者能够快速、准确的获取、掌握已发布的历史规范政策。系统集中、统一管理各级管理单位的信息发布,以确保各级单位发布信息的一致性。此外,该子系统与公共服务平台实时对接,及时将最新的规范政策发布在公共服务平台上,以便旅游管理部门、游客和相关旅游企业查看。子系统还具有对信息访问流量进行分析、整理的功能,辨别访问量较高的信息,设计出该信息的简单查询流程,从而提升访问效率、方便用户查询。

(c)客流引导子系统

景区客流量控制是目的地景区管理的重要任务之一,江苏省可针对景区的高峰客流,通过采用视频监控、红外感应等方式对客流信息进行传输,并且实时传输到中央数据库,通过客流引导系统通过广播系统、LED 屏幕和参观人员手机等终端向用户发布客流预警信息,并可根据游客位置提供路线,进行景区分流疏导。客流信息采集和发布模块流程图如图4.9 所 示。

图4.9 客流信息采集和发布模块流程图 (d)信息整合与管理子系统

信息整合与管理系统主要是整合和共享利用旅游行业内部和外围资源,旅游行业内部资源主要包括旅游社、酒店、餐饮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信息,外围资源主要以旅游行业协会信息、旅游政策信息以及各类网友分享的信息为主。该子系统提供信息双向共享渠道,其将各个行业提供的经营数据和行业数据上传至整合与管理系统,提供数据和信息的行业也可从该系统中获取其他用户提供的数据和信息以及相关外围资源,从而达到多方共赢的效果。政府通过分析这些整合的资源,可以全面、直观、准确地了解到省内各旅游资源的利用状况和整体发展情况,从而及时、有针对性地调整和引导省内旅游产业发展模式、行业结构,促进江苏省旅游产业健康持续发展。 4.6.4 智慧政务应用系统

智慧政务系统旨在建立一个三级政务平台,是政务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在线应急指挥救援的重要办公平台。 (1)系统组成

智慧政务系统主要包含权限管理、工作流管理、公文处理、内部通讯、系统管理、地理信息系统和在线应急指挥等内容,系统应整合现存的江苏旅游政务网、江苏旅游信息网和各市、县旅游政务和信息网站内容与接口,智慧政务平台用户架构如图4.10 所示,通过指挥行政办公系统的建设,能够实现政府机构的电子化办公,简化办公流程,提高行政效率,为政 府部门对旅游行业的智慧化管理助一臂之力。

图4.10 三级政务平台用户架构图 (2)功能分析 (a)政务管理

政务管理主要为旅游局等政府管理人员提供统一权限管理、公文管理、信息发布、后台管理等服务。政务管理模块采用单点登录设计,实现管理人员只需使用一套账户、密码,就可登录多个系统,并且实现办公文件的电子化,支持政府部门内部信息发布功能,并为公共发布模块提供接口,方便政府公共信息的对外发布,后台管理应包括账户安全、信息安全等,为智慧政务系统提供管理支持。 (b)地理信息子系统

地理信息系统是以地理信息平台为基础,向用户提供一个友好的用户界面和可视化的查询分析方法,使得在对地图进行基础操作的同时,同步显示图片、属性、音频和视频信息,将空间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和多媒体数据管理相结合,提供地图基本操作、信息查询、维护功能[85]和多媒体展示模块,不仅面向用户提供信息查询、行程规划、虚拟旅游体验服务接口,同时面向系统管理人员提供数据维护和系统维护功能。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图如图4.11 所示。

图4.11 地理信息系统功能架构图 (c)在线应急指挥子系统

为了应对旅游过程中的突发事件,应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全局指挥和协调作用,因此,智慧政务系统还应包含在线应急指挥系统,该系统与目的地景区公共安全保障系统和灾害防控保障系统对接,其联动机制如图4.12 所示。在线应急指挥系统从目的地景区公共安全保障系统获取数据支持,并进行数据分析,灾害防控保障系统输出应急预案方案,在线应急智慧系统联合防控保障系统多个部门如消防、公安、医疗等进行应急指挥和救援。

图4.12 在线应急指挥子系统联动机制 4.6.5 智慧旅游云服务系统

江苏省可根据自身的条件和基础,建立江苏省智慧旅游云服务系统,为全省的旅游企业和政府管理部门提供统一的云服务。 (1)云服务系统组成

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基于云计算建成,智慧旅游云服务系统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云基础设施、云数据中心、云应用中心。江苏省应重点建设全省统一的江苏省智慧旅游云数据中心,统一规则采集、统一标准存储,并遵循统一的交换标准在各大平台上发布,以期最终实现旅游信息、管理和服务的智慧化,最大限度地实现智慧旅游的价值。江苏智慧旅游云服务系统的建设必须做到数据标准、基础信息、地理信息、交换接口和技术平台等五个方面的统一,采用“少数集中,多数分布”的系统架构,省旅游局负责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构建智慧旅游信息数据云中心,为各市、县(区)提供集中上传数据的入口,同时,省旅游局还需建立数据交换标准,并向各市、县(区)提供交换接口,使各自现有的信息系统能与云中心实现数据的同步和交换。云数据中心包括数据库云、管理云和支撑云等方面的建设,数据库云主要包括游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和决策数据库,云服务系统架构图如图4.13所示:

图4.13 智慧旅游云服务系统架构图 (2)云服务系统建设内容 (a)云基础设施

基础设施提供即需即得的存储资源、计算资源和网络资源,主要包括计算机、网络设备、存储设施等。镇江以创建“智慧旅游”产业谷为突破口,建立全国智慧旅游服务中心,江苏省旅游局可以以此为契机,通过该云计算平台获得存储、计算、网络和其他基本的计算资源。同时,江苏省旅游可以依托政府资源,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云服务基地,应具有良好的主机数量、网络带宽、足够大的数据存储空间、安全保障等,通过资源的虚拟化将众多物理设备的资源虚拟成一个巨大资源池,这些资源可以被动态分配和动态调整,平台用户可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申请相应的计算资源。 (b)云数据中心

云数据中心集中管理公共服务平台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应用系统包含的信息资源进行管理,主要包括基础信息数据库、用户数据库、服务数据库和监管数据库等;二是对服务数据进行分析、管理,主要是在平台运营期间产生的数据,比如流量数据、监管数据、检索数据、交换数据等管理云;三是支撑信息资源的共享和综合利用,实现内部应用

第二篇:蒙古文化及内蒙古地区文化体系

1、成吉思汗文化

2、草原游牧文化

3、恐龙之乡文化

4、地区及蒙古民族历史、故事、民歌、典故等

5、文物考古成就类

6、代表性建筑类

7、抽象文化类(敖包相会、男儿三艺、那达慕等)

8、地方曲艺(二人台等)

9、苏鲁定文化

10、草原动物(以马文化为代表的草原五畜文化)类

11、草原植物类

12、胡杨等内蒙古特有植物类

13、阿拉善奇石类

14、青铜器文化类

15、民族服饰(鄂尔多斯头戴等生活装饰品)类

16、皮制品、骨制品等蒙古族特有材质制品类

17、阴山岩画类

18、草原歌曲类

19、蒙古族传统生产生活实用器具类

20、昭君文化类

21、自然景观类

22、蒙古民族乐器类

23、蒙古族特有纹饰类

24、蒙古文字(书法)类

25、草原特有原材料类

26、蒙古民族特有文化符号类

27、蒙古民族时尚类

28、蒙古图腾文化类

29、蒙古民族宗教文化(萨满教、藏传佛教等)

30、鄂尔多斯(蒙古)婚礼

31、蒙古元素书画摄影作品

32、蒙古元素影视作品

33、蒙古历史文化相关典籍

34、蒙古元素收藏品、工艺品、民间手工艺品等

35、蒙古族民俗文化(吃、住、行、游、购、娱、文、教、节庆等)

36、其他与蒙古族、草原、游牧相关的文化元素

第三篇:内蒙古蒙元文化景观

蒙元文化既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十分珍贵的世界文化遗产。深入挖掘蒙元文化,不仅是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举措。

锡林郭勒大草原是蒙元文化的摇篮,是成吉思汗及其子孙走向辉煌的地方。13世纪初,中国北部的蒙古民族兴起,成吉思汗西征,建立了横跨欧亚草原的蒙古帝国,影响所及,震撼了当时整个世界。50年后,即13世纪中叶,他的孙子忽必烈在锡林郭勒草原上建立元上都,元代纪年开始。随着元朝的建立,中国结束了自唐末以来三百多年的分裂与战争,元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发达的封建王朝。欧亚大陆由战争转为和平,长期的封建壁垒被打破,东西方的交流空前频繁。以成吉思汗、忽必烈为杰出代表的蒙元帝国,不仅实现了草原文明与农耕文明的融合,同时也在广泛的领域内促进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在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历史证明,蒙古民族在推进人类历史的进程中,所起到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蒙古史是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经千百年的历史兴衰,却始终没有被历史的烟云所湮灭。至今,生活在锡林郭勒草原上的蒙古族仍保留着浓厚的蒙元时代遗风,极具传奇色彩。

为深入开发旅游资源,打造具有深厚民族文化内涵的蒙元文化旅游精品,弘扬蒙古民族在创造世界文明史的历程中所做出的历史贡献,为世界蒙元文化研究搭建平台,推动锡林浩特市文化旅游业的发展,锡林浩特市在争取多方意见的基础上开始建设蒙元文化苑。

为加快项目的进展,本着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按照国际化、现代化、民族化的原则,将蒙元文化苑建设成高档次、高品位的文化旅游精品。蒙元文化苑在内蒙古大学蒙古学研究中心、内蒙古师范大学旅游学院、内蒙古大学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协会、内蒙社科院等多家学术机构,众多专家反复论证、研讨的基础上达成共识,编制整体规划。由清华大学景观规划设计院对蒙元文化苑整体景观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布局,由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进行建筑设计。

蒙元文化苑总投资3亿元,建设内容包括蒙元文化博物馆、民俗馆、民族歌舞剧院、蒙元文化研究中心、蒙元历史名人雕塑群和科技文化长廊等,集中展现蒙元的辉煌历史和蒙古族对世界科技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是一座全面反映蒙元历史的旅游文化景区。

蒙元文化博物馆,是蒙元文化苑的核心建筑,通过文物鉴证蒙元时期的辉煌以及对世界文明做出的贡献。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建筑风格体现历史性、民族性、时代性的特点。目前,蒙元文化博物馆内藏有蒙元时期印章、符牌、服饰、金银器、石雕、陶瓷、绘画、兵器、建筑构件等文物,涵盖了蒙元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和科技等诸多领域。馆藏文物中有将世界火炮史提前34年的铜火铳;在中国陶瓷史中为元代所独有。尤其是蒙元时期的纳石失织金锦和各类丝、毛织品藏品丰富了我国馆藏服饰纺织品的种类,填补了部分历史时期服饰纺织品收藏的空白。蒙元时期无论是中国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史上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中国馆藏文物中,蒙元时期的文物数量较少。蒙元文化博物馆以其独特和极具价值的藏品,极大地丰富了我国蒙元时期的历史文物收藏。

蒙元历史名人雕塑群,通过雕塑展示蒙元时期的辉煌.通过人物展现历史画卷,它涉及蒙古族军事、文化、艺术、医学天文等领域,近200多件(组)雕塑,以圆雕和浮雕两种形式展示蒙古族对世界文明发展做出的贡献。雕塑分为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族雕塑群、以忽必烈为代表的元朝雕塑群和以明安图为代

表的科技文化名人雕塑群。

民族歌舞剧院,通过动态的形式再现蒙元历史曾经的辉煌.主要通过展示民族歌舞、民族婚礼、好来宝、马头琴演奏、长调歌曲等活动,动态的再现蒙元时期辉煌的历史,同时兼顾大小型会议。

蒙元文化苑计划总投资3亿元,其中包括建筑、规划、设计、景观等。蒙元文化苑建设项目整体策划、规划、设计工作已全部完成,苑区供水、供电、部分道路和雕塑工程已完成。计划2007年年底工程全部完工,为自治区成立60周年献上一份厚礼。

建设蒙元文化苑,是锡林浩特市打造精品文化旅游景点的一项重要举措,它的建成必将为世界蒙元文化研究提供有力平台,使蒙元文化研究视点由国外移至国内,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蒙元历史专题研究基地,有利于弘扬和保护民族文化,提升锡林浩特市文化旅游品位,促进第三产业的进一步繁荣发展,为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大区做出贡献

蒙元文化影视城位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乌兰镇境内,景区总占地28000亩,2011年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蒙元文化影视城由鄂尔多斯万德龙实业集团投资兴建,规划占地面积为64万平方米,是集影视拍摄、宗教信仰、观光游览、休闲娱乐、美食养生、特色购物为一体的综合型影视旅游区。2011年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颁发“中国(鄂尔多斯)蒙元文化影视制作总部基地”成为全国首座蒙元文化影视城。

影视城由4面造型各异的边城组成,每面城墙边长800米,大小箭楼40余座分布其中,东、西、南、北4座城楼宏伟壮观,各具风格,城楼宽度30多米,高度达18米左右。城池内设有诸多场景,其中位于中央位置的“金顶大帐”直径有34米、高度达22米,真实再现了成吉思汗建立的横跨欧亚草原帝国的处理军政要务所在地。围绕

“金顶大帐”四角的是直径18米的大包,戏中“成吉思汗”、“窝阔台”、“脱烈哥那”、“察必”、“托雷”、“蒙哥”、“忽必烈”等重要人物的场景都将在这几座大包中拍摄。城池中两座行军作战的将军大帐,用于拍摄战争中的戏剧场景,池中大小蒙古包共116座,组成多座蒙古军的军营营盘。

影视城中设有赛马场、摔跤场、射箭场等,各场景占地面积均达300多平方米,作为蒙古王公贵族休闲、娱乐、练功的场所。剧中成吉思汗、忽必烈的移动行宫——“大帐车”有140平方米,汉妃豪华勒勒车和各种大小勒勒车共30多辆,攻城器械战车5架,是按古代战车1:1的比例建造,其高度达5米左右,长度6米左右,战车的造型为纯蒙古草原风格,是目前国内已上映的任何古典历史电视剧中都从未出现过的造型,场景中各个营盘还布置有大量的蒙古民族日常生活道具,如水罐、奶桶等。

影视城中同时建有蒙古将军衙署1处,蒙古王爷府1处,藏传佛教喇嘛召1处,三处建筑共占地4.5万平方米左右,将军衙署是蒙古军政要员处理军政要务的政府级所在地;王爷府在剧中用于蒙古各部落贵族、王爷生活之地;影视城的喇嘛召主要体现蒙古民族信仰藏传佛教。在进入影视城正门的右侧建有直径30米、高1.5米的祭台一座,用于蒙古军出征前祭祀长生天之处,平时可用于早拜太阳,晚拜月亮,9根高高耸立的九尾白毛纛环绕祭台,象征着草原帝国的威风

与权力,黑白两只苏勒德一左一右竖立在金项大帐的台阶下,左黑、右白,黑色代表战争、白色代表和平。

西乌旗蒙古汗城

蒙古汗城旅游景区位于著名的锡林郭勒大草原腹地西乌珠穆沁草原, 南与赤峰市相接,公路里程为360 公里,西与锡林浩特市相连,路程150 公里,总面积2.3 万平方公里。交通便利,空气清爽,草原风光旖旎。蒙古汗城旅游景区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占地面积20平方公里。主要以蒙古民族文化观光、休闲娱乐和草原观光为主。整体布局是以《成吉思汗》登基大典的汗城为蓝本进行修建的。整个景区分为中心区、西区和东区。蒙古汗城旅游景区建筑风格以元朝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部落风格为准,旅游区域为5000亩,一座直径18米的固定式多功能蒙古包金顶大帐,外观体现民族特色,内部设计突出宫廷风格,面积为260平方米,是旅游景区的综合性娱乐场所。以金顶大帐为中心,两边各有一座直径12米的固定式蒙古包为会议厅和商品展览部。

第四篇:弘扬草原文化 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人民网采访吴团英副部长

■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欢迎收看人民网强国论坛“文化强国”系列访谈节目。在祖国的北部有一片神秘并且广袤的土地,这就是内蒙古自治区。有人说这里大漠荒烟、沙海渺渺,也有人说这里水草丰美、富饶祥和,那么这片神秘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呢?今天很荣幸地请到了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吴团英同志作客人民网强国论坛,为我们谈谈这片神秘的土地。首先请吴部长向广大网友打声招呼。

【吴团英】: 非常高兴来到人民网同广大网友就内蒙古文化繁荣发展问题进行交流。感谢人民网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感谢各位网友多年来对内蒙古文化的关心、热爱和支持,谢谢你们。

[主持人]:吴部长,我们提起内蒙古的风光,给我们的感觉要么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么就是“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提起内蒙古的人民,就让我们想到彪悍、勇敢的蒙古族汉子和勤劳质朴的蒙古族妇女。那么,内蒙古这片神奇的土地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您能为我们讲一讲吗?

【吴团英】: 非常感谢主持人,您对内蒙古的了解是非常到位的,而且用两句著名的诗来描绘内蒙的风光和人文景观,我很受感动。但我需要说的是,内蒙古的风光现在不只是这样,为什么这样说呢?一方面内蒙古作为历史上的延续,保留了刚才您提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但内蒙古又是与时俱进的,在各个时代都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概括地讲,内蒙古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族众多、地域辽阔、风光宜人、物产丰富,这里的人民热爱和平,热爱祖国。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人民是最可爱的人,所以我希望大家关注内蒙,到内蒙古亲自去感受一下。

[主持人]:吴部长说得非常好,我们现在就想到内蒙古看一看。我们知道今年10月8日在北京举办了“内蒙古文化艺术周”,我想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活动呢?

【吴团英】: 我们今年10月8日至10月15日在北京举行了“内蒙古北京文化艺术周”,这个“周”有两个特点,一个是我们贯以“天堂草原”,为什么贯以“天堂草原”呢?我们大家知道,内蒙古这几年在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草原文化”概念,草原文化是内蒙古文化的总概括,我们用不同的形式打造草原文化品牌。这次,我们在北京搞文化艺术周的时候,用“天堂草原”冠名,表明草原在内蒙古,最好的草原在内蒙古,草原像天堂,这是我们一个总的目标设计。

【吴团英】: 另一个事情我们搞了一个“统一打包、集中展示”。在短短七天时间内,我们组织了两个展览,一个是内蒙的摄影展,一个是内蒙古美术展,同时搞了四台晚会、七场演出,有歌唱会、舞蹈、剧节目。这个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推出后是一次内蒙古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我们向首都观众奉献的一个最好的精神食粮,对外展示了我们的形象,弘扬了草原文化。草原文化艺术周在北京举办以后,得到了各界的广泛反映、热烈的响应,有评论指出,这是内蒙古打起草原文化旗帜,在首都掀起了草原文化热潮。

■自治区政府、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特色节庆活动

[主持人]:网友提出说我们知道内蒙古除了有草原文化节之外,还有昭君文化节,我们想知道,有这样一批文化节庆活动,随着它们进一步发展,内蒙古文化影响力显著提升,不同的文化节庆主题在内蒙古文化发展和繁荣过程中都发挥着哪些积极的作用?

【吴团英】: 这些年为了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从自治区政府到各盟市、各旗县都推出适合自己地区和民族文化特色的节庆活动,比如有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呼伦贝尔冰雪节等等,使节庆活动成为一种体系、一种品牌,在推动内蒙古文化大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吴团英】: 如果稍加分析,我个人认为至少起到这样几个作用:一是我们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用节庆这一方式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我们提升了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吸引力,也以节庆的方式为塑造地区形象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更为重要的是,我想讲的第三点,就是为创作生产文化精品提供了一个平台,提供了一个机制,以我们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为例,这个草原文化节连续举办了八届,起到了一个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的作用。

■大投入 推动精品创作、打造草原文化品牌

[主持人]:您刚才说现在正在打造草原文化节这个有效平台,又说遴选精品、展示精品、推广精品,我们知道内蒙古在创作上还有哪些做法?

【吴团英】: 精品创作始终是我们一个不懈的追求,为推动精品生产创作,我们主要做了几方面的工作:一是,研究制定了精品战略,并一贯加以实施,所以,精品战略是我们推动精品的一个总体思路、总体战略选择,这是一个总的举措。二是,我们加强机制建设,我们推出了一系列推出精品、鼓励精品创作生产的机制,比如在影视创作领域,我们提出了影视作品再奖励制度;我们在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重点文学作品扶持办法并加以实施;我们还搞了一个“五个一”工程引导资金,从选题开始抓起,确定了重点选题,从早期开始,在资金、人力各个方面加大投入,予以推动。三是,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全社会创立了一个精品生产创作的一个氛围,按我们艺术家的话说,建立了“场”,艺术文化繁荣的一种场。这种氛围对整个精品的创作生产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形成一种环境。比如我们经常开作品研讨会,搞个人的作品研讨会、推介会、评介会,大家平时经常互相交流研究,在社会上,特别是在文学艺术领域,这种氛围已经逐渐建立起来了。

[主持人]:我们想到内蒙古,总是能想起内蒙古的蒙古长调。但是我们查资料,2005年蒙古长调被评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是内蒙古和蒙古国首次联合申遗,开创了不同国家跨民族同质文化联合申报的成功范例。我觉得类似于蒙古长调这样的非物质文化更像是内蒙古的“草原名片”。您认为在打造内蒙古草原名片方面,我们又做了哪些工作?

【吴团英】: 你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无论将它打造成“名片”也好,打造成品牌也好,是一个必然的选择,而且是关乎全局、关乎长远的选择,所以这一点上我们提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这么一个总体构思。

在这方面,为了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我们做的工作大致有这些:一是加强草原文化的研究,通过理论研究,揭示草原文化的内涵、特征、历史演变规律。比如我们在最近这两年提炼了草原文化,崇尚自然、践行开放、恪守信义的核心理念,并把这一核心理念当做一个基本的精神和价值追求,体现到文学创作领域,提出了打造具有草原文化风格、草原文化气派和草原文化特色的文学艺术作品,提出了草原文学概念,提出了草原画派概念等等。同时,我们要加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收集、整理、提炼,为草原文化品牌的提升、塑造奠定一个雄厚的基础。同时,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建立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等各个领域都要突出草原文化的特色,使草原文化逐渐成为一个品牌。最近,刚刚结束的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上,我们胡春华书记在做党代会报告的时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打造草原文化品牌,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

■内蒙古文化作品遍及五大洲

[主持人]:您刚才提到了草原文化,现在我们国家积极实施中国文化走出去这个战略,那么,您刚才又提到草原文化非常有特色,您认为应该如何实现民族文化走出去的战略目标,内蒙古在这个方面有什么成功的做法?

【吴团英】: 推动草原文化走出去,始终是我们的一个基本战略之一。这些年,我们在这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明显的成效。我们很多的文艺团队经常到国内外进行演出,进行交流,内蒙的文化人、内蒙的文化作品可以说遍及五大洲,在各个地区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足迹,都有我们文化人的身影。

以最近为例,在我们刚刚提到的在北京举办“天堂草原”文化艺术周期间,我们同时在国内外有几个大型团队在演出。比如当时在美国有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在那里演出,在欧洲有一个青年团在那里演出,当时在广州,我们有一个舞剧“诺恩吉雅”在演出,在北京有我们的文化艺术周。在北京文化艺术周期间,有一个现象在我们内蒙古历史上是少有的。我们在那几天,同时在北京每天有四个节目在展演,有两个展览,同时有两台晚会在这里展出。所以在文化走出去方面到国内外,我们都取得了很大成效。

我们主要做法是什么呢?一是,我们同周边国家签订了文化交流的协议,并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一些文化交流活动,比如同蒙古国、同俄罗斯的布里亚特共和国等等。二是,我们通过国外各国有关国家和地区开展友好交流,特别是经贸交流过程中,也加进了文化交流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这几年探索通过市场方式推进文化走出去,这方面我们还是取得了一些成功,也尝到了甜头。比如内蒙古杂技常年在国外演出,被国外都认为是蒙派杂技,我们的无伴奏合唱团长期在欧美演出,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草原书屋”工程走在全国前列

[主持人]:我们强国论坛有网友提了一些问题,我们看一下。面对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实状况,内蒙古如何合理分配文化资源,以保证自治区公共文化服务的充分提供和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您能给我们介绍一些咱们内蒙古在这方面的做法和未来的思路吗?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关心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我个人感觉,无论是推动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还是把内蒙古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其中最重要的标志之一就是满足人民的基本文化需求,使更多的人民群众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成果,并且亲自参与到文化的创作和生产当中,这是衡量我们是否能建成民族文化强区的一个重要标志。

这些年来,我们围绕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五大文化惠民工程,在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方面还是做了一些工作,取得了一些成效。比如我们推出的“草原书屋”工程,这在全国是走在前面的。我们实施“草原书屋”工程的时候,全国的农家书屋工程还没有开始搞。我们记得我们1997年就开始搞,因为这个引起了包括《人民日报》的重视,《人民日报》当时把我们“草原书屋”工程用头版头条长篇幅地做了报道,作为重大成绩。还有我们的“村村通”工程、“电影放映工程”等等,还是都取得一些成效。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的,我们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方面面临的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首先我们欠帐比较多,内蒙古经济是这些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前些年还相对落后。但即使快速发展了以后,我们现在经济、社会发展落后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所以,无论是财力等各方面的支撑还是不足的。

再加上内蒙古地域辽阔,人员稀少,这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大了很大的难度,任务量非常大。所以,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是很艰巨的,但好在我们党委政府都非常重视,主要是想采取以政府为主导,加大投入,加快建设的方式,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发展文化事业 从“大”到“强”

[主持人]:吴部长,刚才谈了这么多内蒙古在文化建设上的成就,您也主抓文化建设这么多年,我们想知道在文化建设方面,您有哪些体会,您有哪些经验和大家分享?

【吴团英】: 主持人提的问题很好,要说感受,应该是很多,也想说很多的话。但说实在的,也不知道从哪里说起,也不知道三言两语能不能概括起来。但是我自己体会最深的还是这样几条:一是我们目标明确,我们2003年就提出了实施“民族文化大区”建设的战略目标,去年我们又确定了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目标,这种目标的确立对于凝聚人心、提振士气、加快发展,发挥的作用还是非常大的。

[主持人]:由大变强。

【吴团英】: 对。我们还有一个特点,我们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路径选择。早在前年,我们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常委宣传部长乌兰同志,他就提出了要探索加强民族文化改革发展之路的问题。这种路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这次学习六中全会《决定》,其中一条就是中国提出了坚持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问题。对于我们民族地区来说就是要探索民族地区文化改革发展之路。这个路径的提出和选择,对我们应该说是一个战略层面上的感受。这个路径提出来以后,它有很多内容、很多具体的思路、措施来支撑。

我举几个例子。比如我们在改革方面,我们提出要结合民族地区的实际,既要积极,又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我们在组建出版集团的时候,我们甚至提出了“一团两制”的思路和举措,而且按照这个思路在进行。我们推动文艺院团改革过程中,把乌兰牧骑真正在基层担负着向基层提供文化服务,又是一种民族文化服务的乌兰牧骑,我们不仅保留了事业单位,而且把它纳入了公益文化事业单位进行全额拨款。

[主持人]:这是文化事业。

【吴团英】: 这是文化事业改革方面。文化产业方面,我们又提出了跨越式发展的道路和思路,而且积极推动文化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进行跨越式发展。

【吴团英】: 还有一个,刚才我提到了,我们提炼了草原文化的三句话的核心理念。我们提炼之后,不仅把核心理念纳入到文艺创作体系当中,而且我们把它纳入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之中。我们认为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必须同一个地区的文化、一个民族的文化相结合,这样才更有实效、更有针对性。鉴于这种思路,我们有意识的把草原文化的核心理念的践行当做民族地区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一种有益尝试和探索。

我最近注意到北京刚刚提出“北京精神”,交通部又提出“行业精神”,我们草原文化核心理念的提出和践行,也是在这方面的一个有益的探索。

经过这样一个探索,现在总结起来,走出了这样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品牌与效益共赢的文化发展道路。

■“十二五”计划实现文化经济总量1000亿的目标

[主持人]:我们回顾了过去,阐述了现在,我们也展望一下将来。我们知道,今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的第一年,内蒙古在“十二五”文化建设发展方面有哪些举措呢?您对未来内蒙古文化建设的态势和目标有哪些期待呢?

【吴团英】: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第一年,我们在去年开始也着手制定内蒙古文化“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今年上半年已经正式颁布实施。我们在这个文化发展纲要中,对于内蒙古文化的未来、目标、走势都提出了明确的思路、原则和指导思想。根据这个规划,我个人对于内蒙古文化未来发展充满很高的期待,而且也相信这些目标会能够实现。

我们这个目标是什么呢?概括地讲,用一句话来说,就是把内蒙古由民族文化大区建设成为民族文化强区,一个“大”字到一个“强”字,虽然一字之变,但内涵是完全不同的。目标要求也是完全不同的。我举例来说,我们在“十二五”期间,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更加深入人心、更加取得明显的成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基本达到预期目标,满足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再一个,我们各民族的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要有一个显著的提升,公民总体文化素质的提升,这是文化建设的一个根本的落脚点。

还有一个,我们在这里提出了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目标,我们在规划当中提出到“十二五”末期间,我们的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总量的比例要达到4%。那么,4%是什么概念呢?按照内蒙古经济现有的规模和“十二五”期间发展的速度来测定,4%至少绝对量要达到一千亿。

我们“十一五”期间,文化产业有一个快速发展,我刚才提到一个跨越式发展,其中一个基本标志是什么呢?年均增长28%,高于全国文化产业平均5个百分点,高于自治区经济增速11个百分点,总量在全国占到了第17位,在各省当中。GDP的比例在全国占到第19位,所以这个目标,我们对“十一五”发展是很满意的。但有一点,我们虽然经过快速发展,但由于基数很小,到“十一五”末期间,文化经济总量才达到150亿,占GDP的比例才1.31%,远远低于全国文化产值占GDP的平均比例水平。

由150亿达到1000亿,由1.31%的比例上升到占4%的比例,这个任务是非常艰巨的。甚至可以这么说,单纯靠我们现有的150亿的存量几乎不能完成,但我们为什么要提出4%的目标呢?还是有根据的。根据在哪里呢?一个是我们原有存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我们还有一个新增部分,很大一块。我们在制定的“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有25个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比较大的产业园区有一家就投资达到100多亿,加起来现在投资额有400多亿,这不包括我们的盟市和旗县自身文化产业园区的规划和投资规模,所以我们还是有信心完成1000亿的目标。

■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 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

[网友不知如何]:什么是草原文化?与平川文化有什么区别?

【吴团英】: 感谢这位网友提出了一个我们始终非常关注而且非常愿意回答的一个问题。关于草原文化,从上世纪70年代末期就有一些学者提出这个概念,并进行研究。但早期的研究,主要是把草原文化从游牧文化的角度进行研究,研究的重点都是一些民族的民俗、历史的角度。草原文化从外延和内涵上来讲,同游牧文化大致是等同的。

我们研究草原文化,提出草原文化这个概念,大致是从2004年开始,我们申请成立了一个国家社科规划重大项目叫草原文化研究工程。我们在这个工程的统领下组织国内各地的学者开展草原文化研究。我们这个研究的一个最大特点是,我们把草原文化当做一个独立的学科对象进行研究,而且把草原文化严格置于中华文化框架下进行研究,这是我们研究的。在这种思路下,我们先后提出了一些重要的学术观点和主张,比如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我们提出草原文化同中原文化一样,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还提出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发展的动力源泉这样一些基本的观点和主张。这些观点和主张在学界引起了比较广泛的影响,有人甚至提出,草原文化的提出,是新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个史学观,最有创意的文化理论。

那么,什么是草原文化呢?我们认为草原文化就是世袭生息繁衍在中国草原地区的部族、民族、民族族群相继创作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财富和精神文化财富,稍微展开一点来讲,重点是民族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建立在生产生活方式之上的思维方式、观念、思想、核心是我们的价值观以及审美观等。按这就是草原文化的基本内涵。

草原文化有什么样的特点呢?我们从不同角度,学者们归纳研究了20多个很多各种特点都有道理,但是基本的特点,我想主要有这么几个:一是它是历史悠久的。内蒙古这个地区从远古开始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在我们首府呼和浩特的东北有一个大窑村,大窑村就是从旧石器时代遗址的所在地。大窑文化遗存至今有大约70万年的历史,留下来的石器非常多,很有代表性,被学者认为是当时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石器制造厂,距今一万年左右的时间,东北又出现了札赉诺尔文化,它的遗址中发现的头颅骨是形成中的蒙古人种。一万年左右,蒙古人种是什么概念呢?是世界三大人种之一,中国除了南方少数几个民族之外,包括我们整个汉族和北方所有的少数民族,从人类学上讲都是蒙古人种。我们的红山文化至今有五千年的时间,在文化史上非常有影响。红山文化的发现和红山文化的内涵表明内蒙古在进入新石器时代以后,也走在中华文明的前列。苏秉奇先生的说法,他根据红山文化提出,这里是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我们说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三大主源之一,就是从我们的大窑文化、札赉诺尔文化、红山文化等等这些文化遗存所反映出来的文化内涵中得出的基本结论,这是我讲的第一个特征。

第二个很重要的特征,草原文化是一个多民族共同创造的文化,它的创造主体是多元的。比如秦汉时期,表现为匈奴文化;魏晋南北朝时期,表现为鲜卑文化;唐宋时期,表现为契丹文化;到元代,表现为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是草原文化的集大成者,又是当代草原文化的优秀代表。蒙古族文化的未来发展方向也预示着草原文化的未来方向。

【吴团英】: 第三个重要特征,草原文化在建构形式上是一个复合型的文化,它这里头既有民族文化,又有地域文化,又有游牧文化,又有农耕文化,又有历史文化,又有现代文化,它有很强的包容性。从第三个特征中可以回答这位网友的第二个问题,就是草原文化同平川文化有什么关系?我们认为文化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类别的划分,现在常用的社会制度来划分的,比如封建主义文化、社会主义文化、资本主义文化,用生产形态、生产方式来划分,比如农耕文化、工业文化、游牧文化等。还有用地区来划分的,东方文化、西方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我们草原文化主要是一个地区文化,所以我们对应的概念往往是黄河文化、长江文化。黄河文化、长江文化在这里也是一个黄河流域这个地区的文化,长江流域的这个地区的文化,而不是说黄河的一个大河形态的文化。因为它是一个地域文化,我们没有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生态联系起来。如果以生态文化的话,我们可以说大河文化、海洋文化、高山文化、森林文化、沙漠文化等等。在草原文化中,有没有生态内容呢?有,生态内容占有重要地位。生态文化是草原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之一。但是这不等于说草原文化就是一种生态文化。所以,不能把草原文化简单的同山川文化、森林文化相比较。如果这样的话,草原文化跟平川文化应该是能够区别开来。

■发展文化 既要重视 又不能人为地拔高

[网友天南1号]:请问嘉宾:现在有的地方利用文化创意等名义圈地,或者进行其他的商业活动;还有的地方发展文化出现大跃进式的发展,就连一些小镇自身没有条件,但也跟风进行创建文化产业园之类的举动。请问弘扬草原文化,推动内蒙古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同时,如何处理好文化发展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防止文化泛滥、文化走样的情况出现?

【吴团英】: 这些年随着文化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各级党委政府包括社会各界,越来越重视文化,也带来了对文化投入的热情和激情,社会资源有相当一部分从这里转移。这对文化的繁荣发展,包括对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一件好事。刚刚结束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又作出了推动文化发展繁荣的决定,对推动整个全社会对文化的关注和发展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正像这位网友提出来的一样,在推动文化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像他说的圈地,或者是以打造文化的旗号,谋的是其他方面利益的这样一些问题。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当然不是好事,但也是一个正常的现象。就像我们当时推动市场经济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这样那样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因素一样,这也是一个大的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现象。但对这种正常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它正常就不关注。我们还是应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出现这种情况。

【吴团英】: 具体讲的话,第一,处理好跟经济关系的过程中,我们过去发展文化的时候,主要做法是什么呢?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文化始终是经济的配角,搞文化最后的目的就是为了经济。现在我们提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建设的目标,文化在四位一体建设中获得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又提出了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并举的方针,在这个方针中,文化又在一定领域范围内获得了独立的经济地位,所以不能把文化简单地摆在一个经济附属的地位。这是我们文化发展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再一个,我们在文化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尊崇文化规律。文化的发展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一个积累过程。某种程度上,文化的发展比经济的发展可能更需要更长的历史积累、历史的过程。所以,我们避免和坚决防止在文化发展过程中搞大跃进,搞一哄而上。

还有一点,我们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时候,坚决防止把文化当做一个产业化。有一部分文化可以通过产业方式推动,把它做成一种产业。但是整个文化就不能当做产业。所以,把文化利用产业化的口号来推动文化发展是错误的,也是不适当的。

还有一个观点我认为在推动文化发展的时候,我们一方面要重视文化的地位作用。但也要防止从理论到我们的思维以至我们的意识,防止文化决定论的观点。文化决定论不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也不符合文化在经济社会所处的地位和作用。所以,一方面要重视,一方面不要人为的去拔高。如果把这些问题从理论、理念和思路方面都解决了,我们肯定能走出一个推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既把文化做大、做强,又要防止不该出现的一些东西。

[网友藤树]:【E政建议14654号】内蒙传统草原文化的瑰宝“呼麦”,已被蒙古国申请遗产,说明地方上对草原文化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类似的现象还有很多,能否成立专门的机构对草原文化进行保护?

【吴团英】: 我非常赞成这位网友通过人民网E政广场这种形式表达对草原文化的关注、表达对草原文化的热爱。我想需要澄清的是,“呼麦”在申请世界遗产过程中,不是由蒙古国申请的,是由中国政府申请的,并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表明中国政府对草原文化的重视,表明世界文化机构对草原文化的重视,也表明草原文化作为人类文明遗产的重要性。中国政府、联合国都重视,包括这位网友也很重视,说明我们“呼麦”本身的内涵和魅力还是足以应该跟世界其他民族创作的文明一样,得到人们的关注。

我们在保护草原文化方面,我们做了很多工作。一方面,我们是收集、整理、挖掘一批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另一方面,把草原文化的优秀遗产融入到整个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当中,融入到文化园区建设当中,融入到旅游文化建设当中。我们讲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建设与旅游建设要进行深度的结合,其中很重要的一块就是传统的、优秀的民族文化在旅游当中发挥作用。

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通过设立草原文化遗产保护日以及各种方式,使历史上优秀的草原文化传统融入到人们的实际生活当中。我记得乌丙安先生说过,鱼必须放到水中才能生存下来。所以,让传统优秀文化真正的保护起来的话,就是让它重新注入到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元素,这才能是活性的东西,才能获得新的活力和生命力。当然,政府制定一个文化保护计划也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自治区“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当中,专门提出要制定优秀民族文化传统保护的十年规划,正在着手制定当中。这个规划确定以后,在实施以后,我相信在这方面也会发挥很重要的作用。

■草原文化崇尚简约纯净 正是现代人需要追求的

[网友就爱舒克]:草原文化中有许多亮点与现今世界主流文化时尚相容相一致,请问您有什么看法?

【吴团英】: 首先感谢这位网友对草原文化亮点的肯定。草原文化确实有很多亮点,其中这种亮点主要表现在与世界发展趋势相一致的地方。比如草原文化核心理念中提出之一,叫崇尚自然。这是草原文化、草原民族历来践行的一个基本理念,也是一个生活方式的特征,它与自然融为一体,在这种方式中,他们是敬畏自然、崇尚自然、爱护自然、保护自然,把人置于自然的整体当中去看待。草原民族虽然没有提出一个生态文化的概念、生态理念。但是他们在实际生活中,用自己生活方式,践行了一个正在倡导的生态理念、绿色生产和生活方式。所以有人讲,我们解决现在世界面临的生态危机问题的时候,应当从草原民族的历史中、草原民族的生活当中汲取智慧和灵感。

还比如我们草原民族崇尚简约,这种简约也是现在很多有识之士在推进现代化过程中倡导的一个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真正你从内心中相信一种简约,并心甘情愿的过着这种简约的生活,你才感到生活自然的美,从内心中得到一种生活的快乐。现代人有紧张感、浮躁,甚至有一种抑郁、焦虑,这有多种因素组成的。但其中不可回避的一种就是心中没有简约的东西,他们追求的过于奢华、繁华,实际违背了人的本性。我记得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先生有一个故事,他到市场看琳琅满目的商品,他不像普通人看我需要什么样的东西,而看的是什么东西是我不需要的。一个人懂得需要什么是一个聪明,懂得不需要什么是一种智慧。我们草原文化中崇尚简约的理念和生活方式,符合人性,也是智慧的表现,是我们现代社会生活中应当认真研究和加以弘扬的东西。

那么,这样的东西比比皆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不能一个一个的再举例说明。希望感兴趣的网友,能够关注草原文化、研究草原文化,走入草原文化这个文化的盛典,充实自己、提升自己。

当然,我也希望做民族文化、做草原文化的朋友们,在坚定“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这样一个理念和这样一个文化自信的同时,要学会观察、适应与现代文化发展的趋势。用现代的理念、现代的方式把我们传统的、民族的东西表达出来,使它融入到最先进的时代文化潮流当中。

【吴团英】: 非常感谢今天有机会跟广大网友做了一次交流,我记得有人说文化交流是心灵的交流,我是怀着对草原文化的一片敬意、怀着对广大网友的一片感激之情,做了一次心灵交流。谢谢各位网友。我有一句话,人一生当中有三个地方是必须去的,一个是大海,一个是大山,还有一个是大草原,大草原就在我们内蒙古,欢迎各位领略大草原。

第五篇:内蒙古财经大学 蒙族文化 期末答案

一、蒙族人方位观念的体现。 蒙古族建房西为大间。

对于在草原上生活的人,敖包便好似路上的保护神,远行的人路过敖包都会下马参拜,祈祷平安,然后往敖包上添几块石头或几捧土后才上马行路。过路的人均下马下车,按顺时针方向绕着敖包走三圈,并在上面添加石块,同时祈祷许愿。日积月累,有的敖包可高达数米,底基周围可达十余米。专门的大型祭祀活动一般在农历五月十三。 祭敖包时,最后参加祭祀仪式的人都要围绕敖包顺时针方向绕三圈,祈求降幅。

主人请客时,进入蒙古包后,男宾应从左手方绕过摆放在蒙古包正中央炉子走向座位。客来敬茶时,宾客应起身用双手或右手接,忌用左手接。 来者是客,主人一般要让客人上边坐,而客人请老人先就坐。来客后,不分主客,谁的辈分最高,谁坐在上席位置。 在蒙古包里,总是长辈老人正面而坐,男人做西边,女人做东边。

有时向贵宾敬酒时,将酒碗置于哈达上,用右手献给客人,客人只取杯饮酒而不必接哈达。

递鼻烟壶:是蒙古民族古老的习俗,在蒙古包里作客,殷勤好客的主人,常常要拿出一个精致象个瓷瓶样的小壶,敬给客人嗅,这就是装着鼻烟的鼻烟壶。如果是同辈相见,要用右手递壶,互相交换,或双手略举,鞠躬互换,然后各自倒出一点鼻烟,用手指抹在鼻孔上,品闻烟味,品完再互换。如果是长辈和晚辈相见,要微欠身,用右手递壶,下辈脆足,用两手接过,各举起闻嗅,然后再互换。

婚礼设宴时,一般是蒙古包(大包)内正上方,摆

一、

二、三席,包内右边偏角为主人的招待位。 送礼物时忌送帽子,因为帽子的口朝下,送人会损坏别人运气

在接递物品时,以双手接递为敬,也可用右手,但不能只用左手接递。 蒙古人忌从火上跨越。

蒙古人崇尚顺时针运作的东西,所以,他们崇尚太阳。 蒙古人在系腰带时为顺时针。

蒙古包内西北角为供佛的地方,睡觉时脚不能伸向西北角。不宜用烟袋或手指人头。

当客人接过主人的奶酒,可按照蒙古人敬酒的方式,左手捧杯,用右手的无名指蘸一滴酒弹向头上方,意思是先祭天,第二滴弹向地,意思是祭地,第三滴酒弹向前方,意思祭祖先,随后把酒一饮而尽 蒙古包内的坐次也有严格的习惯规定。蒙古人平时尚右,毡包内则中为上,右次之,左为下。主人或贵宾尊长中坐,男人居右,女人居左。坐次错乱,是一大禁忌。

二、尚白习俗的体现

古代蒙古人以白色为纯洁、吉祥之色,故称春节为白节。白节在正月初一。元世祖忽必烈在位时,就非常重视过白节。

在蒙古的习俗里,白色象征着高贵、纯洁和善良。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各草原部,建立“大蒙古国”时,在大帐前竖起九旒白旗,作为战旗和大汗权力的象征,该旗用的即是白牦牛尾。

成吉思汗登基后,特赏赐萨满可以骑白马、着白衣。在当时,这是最高规格的赏赐。

成吉思汗去世后,子孙建八白室供之。忽必烈建元大都时,好多重要的宫殿都覆盖白琉璃瓦。

康熙年间的多伦诺尔会盟时,外喀尔喀蒙古在哲布尊丹巴的率领下,向康熙皇帝献“九白之贡”。其中便包括九匹白马、九峰白驼、九头白牛等。“九白”是蒙古最高规格的献礼。

蒙古族过春节叫“白月”,蒙古语称“查干萨拉”。因为蒙古族风俗尚白,以白色为纯洁、吉祥、神圣的象征,所以把岁首正月称为“白月”,白月元旦也被称为“白节”。

天上的白云、冬天的鹅毛大雪、羊群、蒙古包、奶制品,这些与蒙古人生活密切相关的元素,都是白色的。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 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

白食:是奶食品的统称,蒙语为“查千伊德”。分为饮用的:鲜奶、酸奶、奶酒。食用的:奶皮子、奶酪、奶酥、奶油、奶酪丹(奶豆腐)等。红食有:整羊背子、手扒羊肉、羊肉串、涮羊肉等等

蒙古族的饮食习惯为先白后红。蒙古人以白为尊,视乳为高贵吉祥之物。如果夸你心地像乳汁一样洁白,你就得到了最高的奖赏。牧民有谁不慎撒了奶子,就会马上用手指蘸了抹在额上,说一声“折福了”。若是掉一点儿肉,或许就随手丢给了猫、狗。不论大小宴席,都用白食开路。主人端来一只盛奶的银碗,按照辈份年龄,让客人一一品尝,这是一种神圣的礼节 。客人即使七八十岁,大过主人几倍,也要跪接银碗,不是给主人跪,这是给乳汁跪。婚礼上的人多,行这一礼节如果漏掉一位,对主人是最大的失误,对客人是最大的不敬。每逢祭奠翁衮山神、敖包、苏鲁德的时候,都要用新挤的鲜奶向上天和圣主祭洒。在喜庆和祈祷之后,往往挥动着桶里的鲜奶,进行招福致祥的仪式。放羊背子的时候,一只绵羊割六七件,盛在一只大盘里,略似平日卧状。羊头在上面,羊头上面又抹了黄油,表示红食仍要以白食为先导。如果你到牧区,看到手扒肉上来就下手,不先品尝奶食,那就要被子主人下看。

三、蒙族文化与草原环境的关系。

草原环境是蒙族文化的载体, 蒙族文化是草原环境得以保护的重要武器。

一定的文化是从一定的环境产生的,草原环境是蒙族文化的载体,显而易见,当草原环境被破坏殆尽的时候,蒙族文化就不将存在而成为一个历史的概念。

在当代世界人类生产发展普遍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环境的形势下,历史上以游牧文明为基础的蒙族文化这种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实为不可多得的思想源泉。从史前时代,在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如蒙古族、藏族当中形成了保护自然的优良传统和意识 ,从而形成了天地崇拜、山地崇拜、树木崇拜、水草崇拜、图腾崇拜等多种崇拜。这种大生态系统观念,是蒙古族大游牧业对自然和谐统一的对象关系及其对象化活动方式的必然产物。

1.饮食与草原环境的关系: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奶和肉类食品为主,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和茶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中国是一个多种生态环境、多个民族和多元文化的国家。由于环境的复杂多样,人类在适应和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创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中国从新石器时代起就形成三大生态文化区,即北方和西北游牧兼事渔猎文化区、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长江中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公元前 16世纪,因气候的变化,导致环境的演变,随之诞生了以从事牧业经济为主的民族,进而转向游牧式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同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这种游牧民族的饮食文化作为蒙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兼容了蒙族文化的物质、制度、精神文化的三重属性,在发展过程中与草原生态环境形成了互动关系。

在北方地区,由于气候条件的几经变化,草原环境随之变迁,人类的生计方式不断改变,饮食文化出现阶段性的发展。在北方草原地区,环境和饮食文化也经历了一个变动时期,直至草原环境的最后形成,游牧式饮食文化的最终确立。因此,草原生态环境的形成和游牧式饮食文化的出现,是环境与文化相互发展的必然规律。

饮食器的种类和装饰艺术,都与北方游牧民族的环境有关,适宜于游牧生活方式。如蒙古民族的六耳铁锅、鋬耳金杯、银碗、蒙古刀等,多用草原上常见的动物、植物作为器物的装饰。

公元前16世纪,气候变化原因导致了典型的草原生态环境的形成。但是,草原生态环境不是一成不变,由于自然条件和社会人为因素,造成草原退化、沙化和能量流失的现象,从而影响了诸民族传统的饮食文化。

蒙古靴有布靴、皮靴之分。布靴,美观别致、柔软轻便;皮靴,挺括光洁,结实耐穿。骑马时可以保护踝部、御寒;坠马时自然脱靴,可以保证人身安全。

蒙古包结构简单,拆装方便,搬运轻便,十分适合蒙古族游牧生活。蒙古包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转场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辽宁的蒙古族人现在大多数居住在与汉族或满族人相似的砖木结构的房屋,但是在室内的装饰上却有着明显的民族特色。

蒙古族的传统居室是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尖顶,由圆形围壁(哈纳)和伞状顶架组成,外面覆以羊毛毡,再用毛绳固定。围壁、伞架均用木杆钉成。包顶留有天窗(陶高淖),通气透光。门小,木制,大多向南或向东南。蒙古包可以拆卸搬运,极适于游牧生活的需要。

四、蒙古人在世界历史上的影响。

蒙古时代是地球人类历史上一个令人震惊的时代,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创造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武功,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蒙古人是起源于今天的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和蒙古国境内的1个游牧民族,成吉思汗于西元1206年统一草原诸部,建立起强大的草原帝国。初期的蒙古军队主要优势在于大量的战马,更重要的是蒙古民族就是一个在马背上长大的草原游牧民族,容易做到全民皆兵,。成吉思汗在其晚年灭亡了花剌子模—当时最大的伊斯兰国家,阿拉伯文明遭到灭顶之灾。西元1259年,当时的状况是女真族的金国、阿拉伯世界、波斯、俄罗斯都已经几乎被蒙古人掌控,而且蒙古人的天性是不会停止的,强大的蒙古帝国还将继续向人类能够前往的地方征服,这是毫无疑问的,蒙古的军队早已不是简单的草原轻骑,优秀的阿拉伯马种、女真族重甲骑兵、汉族的火药武器、阿拉伯的化学武器集粹在一起,使蒙古帝国的武力达到了一个令人瞠目结舌的地步。

成吉思汗的成就都挑战了人类想象力的极限,他的成功之处或许就在于他所谓野蛮。在文化交流、贸易以及文明进步方面,很快地就产生一种空前的上升态势,欧洲人生活的各个方面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

成吉思汗是一个雄才大略,以聪明善良、公正谦和赢得百姓拥护的统治者。成吉思汗被定位为近现代文明和全球化体系的开拓者。

劫掠为生狩猎民族的天性使然;森林蒙古人对异族发起战斗并不是真正的战争,也不是出于世仇,目标是货物而不是杀人。他们因此有更迅捷的行动,更精明的思维和更勇猛的斗志。在森林部落中,抢劫等同于狩猎,具有正当性。成吉思汗在征服中的杀戮和毁灭城市是一个明显的事实,但这不是种族仇恨产物,与现代社会出现的种族屠杀不能相提并论。成吉思汗在征服过程中从来都是和平手段无效后才采取武力。蒙古人并不是靠残忍的行为制造恐怖,而是靠快速而又有效的征服。在历史上所有的征服中,只有成吉思汗不在乎富人性命这一点让人印象深刻。在长期的征服过程中,成吉思汗的目标也由抢劫发生变化,逐渐形成了建立世界统一帝国的使命感。成吉思汗告诉其子孙,他最重要的教训就是战胜一支军队不等于征服一个国家,你只能通过赢得民心的方式来征服。

成吉思汗和其子孙建立的蒙元帝国包括中国本土的元朝、窝阔台汗国、察合台汗国和境外的钦察汗国、伊儿汗国,其疆域东起朝鲜半岛,西到巴尔干地区,北起西伯利亚,南到中南半岛,总面积约三千万平方公里,征服的版图涵盖了今天世界上三十多个国家和三十多亿人口,包括中华文明、波斯文明、印度文明和罗马文明的世界诸多古国。

成吉思汗时代的蒙古帝国创建了人类历史上最为强大的武功,对地球人类的历史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蒙古崛起之前,华夏文明是地球上最为发达,并且发展最快的文明,阿拉伯、印度、波斯也都拥有极其灿烂的文明。而蒙古崛起改变了这一力量对比,通过摧毁华夏和阿拉伯文明,并且非常凑巧的唤醒却又没有伤及欧洲文明,使得世界上的发达文明急剧倒退,欧洲文明则趁机一跃而成世界上最先进的文明,其相对地位保持至今。

蒙古人在疆域范围内使用纸币和阿拉伯数字,并使之传播到世界。蒙古人对数字信息非常重视。蒙古人采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管理的结果就是把阿拉伯数字、零、负数和代数学介绍到了中国。

蒙元帝国实行宗教宽容政策,不树立意识形态偶像、不定思想罪、不将自己的制度强加于所有的臣民等行为都可以溯源于此。蒙古人的务实精神使他们不在乎意识形态问题,天文学是否符合《圣经》、书写是否符合文言规则、绘画是否需阿訇赞同都没有关系,他们只强制实行技术、农业知识和国际新规范,打破当地精英对思想观念的垄断。当时的中国、波斯和阿拉伯国家都是文化和技术发达的地区,尽管彼此之间有商贸往来,但各自文化的传统藩篱也有阻碍新技术和新观念传播的作用,比如蒙元时代之前,印刷术、纸币、火器、自由贸易、外交豁免权等只在个别区域存在,是蒙古帝国予以推广使之构成了现代世界体系的基础。蒙元时代出现的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前所未有的。

成吉思汗是用帝国的形式创造了和平的世纪,欧洲的近代文明实际上受益于蒙古的征服,且不用说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些经蒙古人传播到欧洲的技术,欧洲人生活的每个方面:科技、战争、衣着、商业、饮食、艺术、文学和音乐都由于蒙古人的影响,而在文艺复兴时期发生了改变。

经过蒙古时代之后,居于世界一隅、长期封闭不知外界为何物的西方文明终于惊醒,终于走上了文艺复兴的道路。蒙古人打痛了他们,却没有打伤他们,还为他们带来了此前人类文明经过几千年发展的几乎全部成果,既有中国的四大发明,也有阿拉伯、波斯、印度的成果,甚至还有一些被他们自己摧残殆尽,却在阿拉伯世界得以保存的古西方文明。事实上,正是借助这些外来的文明成果,西方基督教世界才产生了跨越式发展,在一千多年中世纪的摧残之后,直接开向工业时代。

成吉思汗,一生南征北战,驰骋东西,“灭国四十”,奠定了横跨亚欧大陆的“蒙古帝国”的基础,这在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都是罕见的。成吉思汗,是世界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家之一,没有哪个亚洲人创造了像他那样的光辉业绩,他缔造的横跨欧亚的大帝国,是世界史上从未出现过的最大的帝国。

蒙古各部落统一之后,形成了地域的共同性,促进了人们之间经济、文化联系和共同语言的使用,为蒙古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随后,成吉思汗用武力灭亡了西辽,征服了西夏,击败了金朝,扫除了各族之间的疆域,清除了分割的墙壁,不仅使蒙古族摆脱了世世代代受制于其他民族的依附地位,自立于各民族之林,而且还使汉唐以来我国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局面逐步开始恢复;为他的继承者最后灭亡金、宋,统一吐蕃、大理,建立元朝,结束了长期形成的全国分裂割据局面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成吉思汗把战争矛头转向外面,开始西征。西征给中亚、西亚以及欧洲一些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许多地方的经济和文化出现了凋敝的现象。西征也给蒙古族的广大牧民带来了极大的痛苦。但是西征客观上也起了沟通中西交通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作用。西征后,东西交通大道上的边疆域界扫除了,出现了东西交流的新局面。中国的四大发明以及纸币驿站等制度,传到了西方;西方的医药、纺织品、天文历法等传到中国。中外商人和使节,往来非常频繁。不仅陆路,后来海上交通也进一步发展了,元朝是一个比较开放的朝代,这与西征后出现的整个亚洲政治形势是分不开的。

成吉思汗极大地影响了世界历史,他的威名远扬于中亚和欧洲,更深深地影响了中国历史进程,不论其伟大的军功,还是横扫一切地征讨,都在人类的历史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上一篇:年素质拓展训练范文下一篇:那一次我犯了错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