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升华情感

2022-07-28

第一篇:在教学中升华情感

让写作在情感体验中升华

长阳县都镇湾镇中心学校李红群(邮编 443509)

随着中考语文作文分值的增加,写作越来越受重视。加大练笔力度,进行全方位的作文技巧指导,学生却越来越感棘手,越写越无味。这是为什么呢?缺乏生活,缺乏情感体验,这才是作文水平欠缺的根本原因,治标还得治本。

一、 文以情为贵,真情重于泰山

《语文课程标准》中有关写作方面的要求为当前的作文教学解了围,其中提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余秋雨先生也认为作文是生命之间的表达与沟通的训练。的确,真正上了境界的文章不是靠技巧取胜的,文章要有真性情,它是要靠真性情打动人的,缺少真情实感,讲究再好的作文“外包装”,读来也味同嚼蜡,索然无味。所以情感体验是写作必不可少的。

有许多大文豪并非科班出身,甚至有的没有上过学,根本没有受到过所谓的练笔训练和技巧培训,但是他们把旷世佳作留存人间。如鲁迅、郭沫若、高尔基、马克·吐温等。他们的作品都是诞生于真实的情感,出自于体验之中,是灵魂深处的最真表白。

再者,文人向来是多愁善感的群体。苏东坡饮酒赏月,触发了思念亲人之情,写出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徐志摩比常人多情,他的《再别康桥》一诗为许多人视为佳品;杜甫一生都非常关心和同情劳动人民的疾苦,他的许多反映百姓疾苦的诗篇至今广为流传;现在的毕淑敏温情、质朴的散文,都缘于他们心中的最原始的情,包括学生写作出的优秀习作也都是有感而发,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光靠写作技巧是无法企及的。再说一个对于任何事物、任何情景都无动于衷、熟视无睹的人,即使学到了不少写作技巧,也难于获得写作灵感,写出感人之作。有时一味强调写作技巧,就是给学生写作戴上了“镣铐”。学生写作起来会举步维坚。

二、 情生于体验,体验出灵感。

情生于何处?生于实实在在的生活。所以,作文先要让学生学做人。首先就要培养学生自己一颗敏感、纯净的心,要让学生自己的心充满爱。这就是说要具有良好的情感素质。生活中的一个细小的事件,一个微小的物品,一个平凡的举动都能激发自己的情感,当见到别人的不幸,以及别人在不幸中表现出应有的品格时能产生应有的感动;看到一个人的善意举动或一个善意的眼神时心灵能涌起一股感激;看到动人的文章或影视剧时,心理能引起一些震动,与作者产生共鸣等。具备了这样的情感素质,就有了写好作文的基础。这种情感需要让学生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充分体验

感受,寻觅那一份真情,一份真感动。我曾在九年级进行了一次尝试,让学生放假回家仔细阅读父母的脸和手,观察他们忙碌的身影,聆听他们朴实的话语。返校后让学生以“感动”为话题作文,许多饱含浓浓亲情的真心话语倾囊而出,全班五十五人,五十五篇佳作,让学生感动,让我看到五十五颗真心。这次写作的成功得力于情感的体验。除此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提供体验的机会,让他们在各个场合去体验,获得最真切的情感。如秋天来了,让学生走进大自然采撷秋韵,触景生情,陶冶情操;中秋之夜,让学生吃月饼赏月、话月,品味月夜之韵,再来写作,学生笔下生花,文章酣畅淋漓。

其次,就是让同学们多读好书,这是开发情感的另一途径。如何读书也有讲究。读书,词汇的积累是基础,但不是读书的主要目的。读书主要是看作者如何寻找情感与描写事物、事件的契合点,如何抒写自己的感情,读别人的作品,就是要在别人的作品中寻找自己,看见自己。这种阅读,才是智者的阅读。

三、 文无定法,让写作随情而去

文无定法,写作应是不受固定模式束缚的。怎样开头?怎样结尾?怎样选材?怎样创新等等,学生无所适从。与其这样,不如让他们说自己想说的话,记自己愿记的事,抒自己最真的情。一位名师说过:“作文,就是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就是心灵自由自在的飞翔!让作文多一些童趣、童心、童真,少一些虚假的庄严和崇高!”只要学生自己具备了细腻和敏锐的情感,而且习惯于用笔来抒写性情,将情诉诸于笔端,那么诸如谋篇布局、详略处理等写作技巧就会成为随时抒写性情的桥梁,而不会成为学生作文的拦路虎了。

写日记和随笔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好方法,这样能有意识地调动学生平时积淀的感情体验,充分再现心中所想,让学生在日记和随笔中自由发挥,破除虚假作文的面具。(日记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种随笔)。许多学生在随笔中写出了自己的事,抒发了真挚的情,一学生在《家在哭泣》中写下了母亲去世后的家境,语言质朴,催人泪下;一学生在《姐,你一路走好》中流露出对姐的歉意;一学生在《父亲》一文中写道:“跟父亲坐在一起,闻到的是父亲身上的汗味,这是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味儿,是洗不掉,掩盖不住的。”„„一篇篇有血有肉的文章从此诞生了。

有人说,话题作文就不同于随笔了,其实不然,只要有了平时感情的积淀,同样能过话题作文这一关。因为话题作文是相当开放的,只要学生能将平时积累的情感调动起来,从心里掏出真实所想,写尽平常所能写,就能做到以平常心、真感情来写话题作文了。

文贵有情,没有真情的假泣不能感染人心,无病呻吟,更会让人恶心。文章是情感的产物,就应用笔去“表露灵魂的深处”。这样,文字便成了情感的载体,写作也就是随心所欲,随情而去。

第二篇:数学课堂活动中情感的升华

【关键词】变苦学为乐学

【摘要】文稿突出新课程“情感与态度”这一目标,从教师在实践初一数学新教材的体会到理论上认识的阐述,体现构建“三维”课堂活动空间、教师身体力行、引导、挖掘、展现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的情感因素的具体做法,强调从张扬“个性”、培养求真品质,形成实事求是的态度,发展审美能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等过程使学生的情感获得生成、培养与升华,实现变苦学为乐学,同时逐步形成并掌握运用辩证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认识世界。

二十一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对人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数学课程的总目标“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方法和必要的数学技能,还要求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强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念,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创造能力的同时,还要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发展学生的身心。变苦学为乐学,只有乐学,才会有独享其味的“苦学”,才会有发现和创新。

数学作为一个开放体系,大千世界,天上人间,无处不有数学的贡献。它既多姿多彩,能使人的情感得到升华,同时又在潜移默化中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使其更趋合理、科学),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表现出对人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数学赋予人类的感情与价值。

一)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成为张扬“个性”的天地1

研究表明,有效的学习是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和学习兴趣基础上,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原有经验的建构,任何脱离经验的灌输都是低效的学习,甚至会产生厌学的心理情绪。体验和感受是最好的教育,只有学习者真心感悟,真心体验到的东西,才能最终沉淀到他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素质,一种能力,伴其一生,受用一生。新知识、新概念的形成,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经验基础上,从学生身边有趣的具体事件设置问题情景,让学生所接受,并从中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在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学生与自然,学生与他人,学生与自我三围情感关系的体验,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和社会。”在一系列学习活动中,教师通过各种鼓励性语言与学生沟通,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引发学生 大胆质疑,产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充分肯定学生的成绩与表现,让他们享 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得出五花八门的答案时,教师用一颗通融的心,一双欣赏的眼睛,给学生送去一片鼓励、赞许、期盼和爱意,这时的学生自信心油然而生,思维是无拘束的,产生强烈的追求成功的渴望和克服困难的意志,时时会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二)身体力行,培养求真品质

数学具有一个严密的逻辑体系,同时也有一个动态的,不断发展的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无限逼近的过程。数学知识是人类发展过程中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育的一个要求是对数学智育的客观基础教育。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交流、探索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集体力量 ,引导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感悟知识的生成、发展与变化,培养学生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如在探索“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结论时,学生在得出过一点有无数条直线后,教师通过课件在屏幕上显示过一点的直线在不

停转动画线,便提出:“若使动的直线固定下来,有什么办法?只须怎样做?”把学生的思维引入无限探索的境地,让学生自已发现“只须使动的直线再经过一点”,结论浑然天成,真理无可辩驳,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教师要准确地描述数学对象,做到严谨、规范。如数学语言要清晰,有条理,有趣味,合乎逻辑,富有启发,板书要突出重点,有利于启发思考与运用。在活动中,教师要深入学生,以谦虚的态度和同学共同探索,关心帮助、引导同学质疑、调查、实践,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热情宣传和捍卫真理,体现出数学的科学性和高尚的师德,使言行成为学生的表率,让学生在发展思维能力的同时,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踏实向上的人生观,严谨的治学态度和不懈追求真理的进取精神。

三)渗透数学史,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数学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文明,它在人类发展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都起着巨大的作用。数学史在很大程度上被认为是重要数学思想的演变纪录,学生在学习探索中出现的困惑往往与数学发展史上出现的困惑相一致,历史上数学思想方法的突破点是数学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也是学生学习探索的疑难点。如数从自然数发展到有理数,数所具有的直观量性就不那么明显了:渗透数学史,可以使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与价值:实际的需要;学科本身发展的需要。同时也让学生看到数学家创造历史的真实如何跌跤,如何在迷雾中探索前进。并能从整体上把握知识,沟通各知识点的联系,完善知识结构,鉴赏数学的无穷魅力。从中知道“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于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人类文化。”③科学是经验的结晶,是揭示事物的客观规律,探索客观真理,是作为改造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指南。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四)揭示数学美,发展审美能力

数学的美育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关注。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生实践、探索、观察,总结等一系列活动过程,来揭示数学的神秘面纱,让千姿百态的数学美的形式展现出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数学审美能力。数学的简洁性是数学家刻意追求的目标之一,学生有了简洁美的体验,就注入了精益求精的内部动力。通过课堂活动,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数式、结构形式的表述简单明了去获得,如:学了有理数后,a可以简单明了表示一个有理数。对和谐对称美的欣赏可以通过观察图形的对称性,数的对称性、式的对称性等获得。如 | a | 的几何意义。同时引导学生运用对称的思想去解决问题。对数学统一美的欣赏可以从数学各知识点提炼、综合以建立起知识网络,使学生获得一种心理上的满足。从引导学生观察各种象征性的建筑物,花纹图案,以及几何题的代数智取等,让学生领略数学的奇异之美。 惟有从不同的侧面揭示数学美的特征,才能从根本上变“苦学”为“乐学”,显现数学的文化意韵,陶冶审美情操,促进身心健康和谐发展。

新课程理念呼唤数学课堂活动要凸现“情感与态度”的生成与培养。需要老师去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构建起自主、交流、合作、探究的课堂活动体系,为学生的发展创造空间,还需要老师具备一定的数学修养,从隐蔽的数学知识体系中适时引导学生挖掘,恰当地点拔展现,才能让学生感知,内化到其知识的结构中,逐步积集成对数学的态度,运用矛盾的观点、运动的观点、相互联系的观点、相互转化的观点去审视数学问题,感受数学的博大精深,继而泛化到人对世界的认识,同时影响人的活动方式。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对我们数学教学起着事半功倍地效果。无论是一个巧妙的比喻,还是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一个恰当的幽默都可使学生回味无穷,从而增强数学教学艺术的感

染力。正如陕西师大罗增儒教授说的一样:知识只有插上了情感的翅膀,才会富有趣味性的幽默与魅力”。所以说,数学教育与情感教育在教学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因此,我们要使以后的数学教学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更加贴近新课程的标准,努力探索情感教育的有效途径,不断提高情感教育的效益,通过情感教育更有效地提高数学课的教学质量。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将21世纪的教育真正落到实处!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们应该尽快成长起来,不要怕摔跤,不要怕挫折和困难,要不断学习、反思,不断充实自己,积累经验,在实践中去感悟新课程理念,让实践之树常青。

第三篇: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最终版]

在情境中感悟,在感悟中升华

———浅谈语文高效课堂教学

上饶县第五小学 毛振华

在教学中,教师能合理地创设情境,就能提高课堂教学的趣味性,促进课文理解的深刻性,保证语言训练的效益性,能化抽象为形象,变苦学为乐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提高语文素养,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切身感悟教材,做到与作者进行心灵的沟通,与文本的深层对话。

一、创造轻松活跃的教学氛围。

首先,需要教师微笑进课堂;其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以满腔热忱来组织教学活动,做到情绪饱满,态度端正、语言亲切,富有激情。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在上课前,师生架起情感的桥梁,会有一个更和谐的课堂。像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的那样:“爱学生,这是一个教师最重要的品质。”只有爱学生,学生才能更愉快地接受教育。

二、创设问题情境,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有目的地设置问题,形成各种不同的问题情境,能引导学生认识的兴趣,形成探究中愿望,激发学生自主、积极、能动地、创造性地去思考。在我教学《凡卡》时,提问:“我们假设凡卡的爷爷收到了凡卡的信,你认为以后将怎样发展?”这样一个问题难易适度,针对性强,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又使学生对凡卡悲剧的必然性做出了更深刻地理解。

三、创设想象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教师依据作品的语言描述,或者借助图画、音乐等,启发学生在头脑中再造出相应的新的形象或场景,能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我在教《我的战友邱少云》时,配上一段紧张的琵琶乐曲,让学生想象当时邱少云被火烧的情境。这样的情境创设,很快就把学生带入了那硝烟弥漫的战场,感受到邱少云惊人的毅力和他顾全大局的自我牺牲精神。另外,在情境教学中,把音乐与文学两者结合起来,作用于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会起到相互渗透、相互补充、相互强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学中选取与教材语言具有一致性或相似性的音乐,就会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使音乐渲染特定情境的功能。如我在上《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一课,我配合这首俄罗斯民歌,自己轻唱,来渲染纤夫生活步履的艰难,唤起了学生关注的情感。

四、创设生活情境,深化学生的感悟,升华情感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本中所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我在教学《蒲公英》一课情境时,主要抓住“嘱咐”一词,让学生感悟到太阳公公对小蒲公项种子和爱护。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在平时的生活中有没有什么人嘱咐过我们?学生很快就想到了现实生活中的各种情景:天冷了,妈妈嘱咐我多穿衣服;爸爸嘱咐我过马路时不要闯红灯„„学生不仅忆出了现实生活中的一个个鲜活的事例,接着让学生说一说爸爸妈妈在嘱咐我们这些话时,对我们是怎样的感情,最后再让学生带着这种感情朗读太阳公公的嘱咐。这样一来,学生对文本就会有更深刻地感悟。

创设情境仅仅是一种手段,情境教学要想获得成功,还必须根据教材内容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做到能激起学生学习的情热情,能激起学生的情绪,要把学生带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中,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使学生的情感达到进一步的深化,使学生获得尽可能大的发展。

第四篇:灵魂在痛苦中升华美文摘抄

有一个音乐老师,在一所不知名的学校里教小学生最基本的乐理知识,领着孩子们唱天真的童谣,在一间间教室里,他背着一架用了许多年的手风琴,像一只蜜蜂一样欢快地唱着。当童稚的歌声从那样一个大男人的胸中进出时,那情景真有些滑稽。有一天,学生看到了让他们难以想象的情景:音乐老师领着一个比他自己还要高的大男孩,在操场上吹着泡泡。那个大男孩笑的时候,脸上写满三岁孩子的快乐,透着怪异。

男孩是音乐老师的儿子,长到三岁时,他的智力就停滞不前。几乎没有父母会平静地面对这种现实——自己的孩子是一个先天性弱智儿。音乐老师为了让他和其他孩子一样快乐成长,付出了常人无法想象的艰辛。

在这些日子里,音乐老师始终以快乐的笑脸面对一切。有人说他曾号啕大哭过无数回,可过后他的笑脸总会与朝阳一同升起。学生发现音乐老师在领着他们唱歌时,眼中会慢慢涌起泪水,那时他就会独自到走廊上站一会儿,回来后又会张开双臂对学生说:“来吧,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大声地唱《欢乐颂》!”

音乐老师的内心是痛苦的,但是他找到了让痛苦流淌的出口,那就是爱。他就像一棵每天都要挨一刀,但每天都要缝合伤口的橡胶树,用爱不停地释放着自己内心的痛苦。

古希腊一位诗人说,悲剧就是揭开伤口给人看,这些流经生命,又从生命中渗漏出去的“水”,可以酿酒,可以醒世。可以洗心。这些痛苦使躯体千疮百孔,却让灵魂得到升华。

第五篇:让心灵在党旗下成长 让青春在奉献中升华

一把锤头,一把镰刀交织在一起,看上去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图案,可它贴到鲜红的旗帜上,它代表的就是我们伟大而神圣的——中国共产党。89年前,当最早的一批播种者升起第一面以镰刀、铁锤为标志的鲜红的党旗时,集结在这面庄严旗帜下的共产党员便开始了救国、建国、强国的漫长征程。正是这千千万万的共产党员,在漫长的征途上,前赴后继,用鲜血和生命染红了这面旗帜、保卫了这面旗帜永不退色,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复兴的灿烂曙光。

正所谓多难兴邦,远离了战乱的和平年代,我们这个民族却也遭受着巨大的考验——2008年的雪灾、汶川地震,今年的王家岭矿难以及青海玉树地震。灾难无法预期,悲伤无法避免,但我们却可以众志成城地去战胜灾难给我们带来的一次又一次的考验!我们都看到了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所散发出的巨大的力量——无论是快速的组织救援、运送药品及救灾物资,还是灾后数以亿记的赈灾捐款,这一切都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战胜灾难的民族责任感和凝聚力,这一切都是华夏儿女屹立于世的根基所在。在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会一同挺起中国人的脊梁,再大的灾难面前,我们也无所畏惧,因为,我们时刻准备着,去拼搏,去战斗!

作为一名在新时期党旗下成长的党员,我和身边的普通党员都觉得作为组织的一员是那么的光荣而自豪。作为一名服务于基层的社区工作者,我会将“豁达、进取、反思”作为今后工作中最基本的态度。心胸宽大自然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不与人计较,也一定能营造轻松的人际关系,与此同时学习用积极开朗的态度面对一切问题,处处流露服务他人的意念,这样才能散发出“豁达”的心境。“进取、反思”则是对工作态度最好的注释,只有在事业上有进取心,对工作拥有精益求精的态度和刻苦钻研的精神,才能在实践中不断进行反思,才能真正地把工作做好,为民众办好事、办实事。

89年弹指一挥间,顾盼往昔,岁月如歌,忧思难忘——慷慨,豪壮,婉转,悠扬,哀怨,悲伤,奋进,图强。我在党旗的光辉下成长,我会一直奋斗,一直追求,让自己的青春在奉献中升华!

上一篇:中考命题作文训练下一篇:中考历史真题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