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课教学中渗透情感教育的探索

2023-01-29

一个具有丰富情感的人, 会更加热爱学习、热爱生命、热爱社会、热爱人民。《论语》中有这样一句话:“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所谓乐, 实质就是人的情感。积极的情感会使我们产生肯定的态度和愉快、喜爱、羡慕等内心体验, 使人锐意进取, 能充分发挥其积极的情感教育功能。在语文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加强情感教学, 充分挖掘语文教材中的情感教育因素, 使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进行积极的情感体验,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理性认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在语文教学中加强情感教学, 我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 通过感情朗读, 激发学生情感

一篇文章经过朗读, 对激发学生的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朗读的关键是品味文中情感, 它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 能产生美感, 读时随着语言的声音美、语势美而产生情感曲线的起伏变化。先出于口, 再入于耳, 然后感悟于心, 使学生接受美感的熏陶, 受到思想、道德、情感的感染。感情朗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教师的范读, 学生在听中产生情感。对学生来说, 教师的范读非常重要。学生通过听, 通过观察教师朗读时的表情和神态, 初步体会课文的感情基调, 从而正确把渥自己的情感。另一方面是学生的自读,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去悟情。要想领会好课文的思想感情, 单靠他人讲解、分析说明是不够的, 学生必须要自己朗读, 这样才能体味课文的内在意蕴。学生在朗读课文时, 对秀丽的景色不会无动于衷, 充满激情的诗文必然会震撼心灵。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著名的散文, 语言优美、生动, 感情真挚、强烈。如《再见了, 亲人》一文中, 作者在描写朝鲜大娘冒着生命危险为志愿军送打糕这部分时, 以饱满深情的语言, 热情赞美了朝鲜大娘置个人安危于不顾, 一心挂念志愿军战士的慈母情。教学中, 我指导学生抓住这部分的中心句, 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 准确地把握感情基调, 让学生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课文, 从而使学生产生心灵震撼的情感体验, 既提高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和鉴赏力, 又感受到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之间的血肉之情。

2 在想像中, 促进学生情感

想像是情感的翅膀, 丰富的想像能掀起情感的波澜。学生具有极大的想像潜力, 只要在教学中予以培养和激发, 学生就可以利用教材、教学图片、实物进行合理想像, 进入课文特定的情境中, 激发出更丰富、更热烈的情感, 从而深化主题, 拓展学生的思维活动。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一文中, 我指导学生观察文中插图, 对其神态、表情、环境进行观察。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内容, 边读边体验, 并对其整体形象进行充分地感知, 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 仔细体会英雄董存瑞临危不惧, 坚如磐石, 视人民事业、解放事业高于一切的伟大精神。通过想象促进情感体验, 激发学生与作者情感上的共鸣, 使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 同时又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3 创设情境, 获得情感体验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 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 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 而是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教学手段, 创设出妙趣横生的教学情境, 达到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的目的。语文教材中的每一篇作品都有它特定的写作背景和目的, 以及它的特定情感的表达。因此, 在学生正要接触作品时, 教师就抓住本教材的情感个性, 巧设导语, 引带入境。导语的设计要从情感出发, 以情击情, 才能叩击心灵。那充满感情的语调、表情、心境, 以及结合课文所做的提示的语言、动作, 会创设一种学习情境, 会激活学生思维, 会让学生产生期待。当学生的情感被调动起来时, 他们就会沿着这条情感轨道走进课文, 走进作者。从中体验作者的情感, 使内心情感发生变化, 直至升华。

4 组织讨论, 让学生抒发情感

课堂上组织学生讨论, 能让学生抒发情感, 显示意向, 并把各层次的学生调动起来, 广泛交流, 让学生人人都有机会表现, 抒发自己的感情, 表达自己的意向, 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增强学习的主体意识。如学习《再见了, 亲人》一文, 我组织学生讨论:大娘为什么要冒着生命的危险给志愿军送打糕?为了抢救伤员她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 是什么力量促使她这样奋不顾身?学生怀着对大娘的感激之情, 畅所欲言, 抒发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感激之情和中朝两国人民血浓于水的伟大友谊的赞美之情。又如在学习《草船借箭》一文中, 有学生提出诸葛亮应该是骗“箭”而不是借“箭”我在学生争论不休的情况下, 引导学生各自说出理由, 自己也以同伴者的角色一起参与讨论, 帮助学生理解到诸葛亮会将骗来的箭射还给敌方, 明白到课文用“借”更准确。这一讨论在平等、民主、和谐气氛中进行,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也满足他们求知欲。这样的讨论, 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题, 又使学生抒发了情感, 并受到道德情操的教育。

人的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协同活动的结果。情感这一非智力因素在学生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情感通过内在的心理过程影响认知过程。因此,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 要重视情感教学, 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 提高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与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 学生才能真正地、更好地理解每篇文章, 读懂每一篇文章, 才能真正地实现“作者心走向学生心, 学生心走向作者心”目的。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 通过感情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 通过想像促进学生情感, 给学生创设情境, 使其得到情感的体验, 在课堂上组织讨论, 使学生得以抒发情感。

关键词:语文教学,渗透,情感教育

参考文献

[1] 小学语文课本.

[2] 语文教学法.

[3] 语文报.

[4] 广西教肓.

上一篇:姜黄莪术郁金的鉴别下一篇:财政票据电子化下高校收费的大数据管理模式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