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德育教育

2022-09-12

德育是甘霖, 滋润着干渴的心灵;德育是沃土, 培育着真、善、美的人性。德育已经成了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不谦虚地说, 我差不多见证了学校德育从无到有、从贫乏到今天日益丰满的全部历程。我在自己的工作中也渐渐懂得了重视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 且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就对自己这么多年来在学校德育方面的一些心得做一小小的总结, 希望各位同仁能够对不足之处提出宝贵意见, 以求得学校德育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1 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

江泽民同志指出:“继续和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要体现在实际行动中。”我认为, 爱国主义教育应包括爱国知识的教育、爱国情感的激发、爱国行为的引导。应该说这三者都是主要的, 相辅相成的, 但爱国主义归根到底最终要体现在行动中。今天, 我们培养的学生将面对世界、面对祖国、面对21世纪, 如果从小以爱国行为严格要求学生, 长大后就能以赤诚之心热爱祖国, 为祖国做出贡献。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当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爱国知识的教育。学校应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重要的阵地, 在学校教学活动中除了对学生进行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训练外, 还必须挖掘爱国主义教育的教育因素, 使知识能力和思想教育两者相和作用、相互促进、共存于教学与活动之中。

前几年, 我校通过这三种教育途径, 加强了爱国主义教育, 拍摄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录像, 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在实践中我体会到, 加深爱国主义教育是学生理想教育的起点, 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 将来成才的精神动力。

(2) 努力激发爱国的情感。爱国情感的培育, 光靠一两次活动是难以成功的, 学校的责任在于有强烈的教育意识, 有明确的教育计划, 且能适时地、因地制宜的、经常地进行讲求实效的教育, 只有教育具有真实的爱国情感, 才能激起学生的真情。

学校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活、感情要真, 充分运用现有的各种教育基地及反映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的生动材料, 让学生看得见、感受得到, 要充分发挥班队作用, 组织多种有成效的活动, 从低层次到高层次, 努力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3) 积极引导爱国的行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既要务虚, 又要务实, 知与行必须和谐地统一, 爱国行为的引导是教育的重要内容, 让学生人人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

学校的德育教育应抓住教育的一切机遇, 更好地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如在“非典”期间, 让学生看关于白衣天使的伟大事迹, 增强他们“众志成城, 战胜非典”的决心;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后, 全国军民抗震救灾中, 让学生亲眼看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在学生中开展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活动;最近还开展了观看“爱国主义影片”的活动, 使学生得到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

2 学科德育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加强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意识、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管理, 制定措施;重视教学内容的高立意, 激发情感, 重开拓;尽可能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书育人;加强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训练等方面, 应用学科教学的德育渗透的“整体、科学、现代、主体、优化、深层、实效”的教学实践。这些都是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的德育问题。

(1) 教育工作者在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意识和现代德育意识。加强组织管理, 制定措施, 保证学科德育渗透的正常进行, 落到实处。为保证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全面、正常的开展, 必须建立相应的管理机制。

(2) 教学内容的高立意, 激情感, 深挖掘, 促使学生进行深层次思索。教师除重视把握基本观点和思想方法, 专题教育, 知识结构及其内在联系外, 还注意教学内容的深层意义, 坚持知识、能力、思想认识有机统一的教学目标。挑战21世纪, 随时代前进, 努力运用现代教学方法、技术手段, 教书育人, 提高学科德育渗透的时效性。

(3) 加强学生心理素质的训练, 或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3 在德育工作中还应注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所扮演的角色, 就是“传道、授业、解惑。”这表明教师和学生之间只是单纯的传递信息、教授知识和接收信息、学习知识的关系。因此, 学生就很少能够学会从其他渠道获取信息、获得知识, 教师在掌握知识、教授技能、传播道德等多方面占主导地位。

社会发展到现代化的今天, 科学技术在飞速发展, 使得计算机等各种先进技术被广泛的应用到教学中来, 学生获取信息、获得知识的渠道逐渐增多, 但教师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传播者的职能状况并没有改变。时代的发展, 社会的进步, 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的信息传递者、技能的教授者、道德的传播者, 同时要成为学生学习中的同伴、教学活动中的组织者、学生学习过程的支持者和帮助者……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各种方式引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 调动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引导学生在自己精心设计的环境中进行积极地求索。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呢?

(1) 教师创设情景, 加强学生积极情感的体验。儿童的心理与成人不同, 让他们接受新事物时, 要注意情景的创设, 这就要求教师要把概念性的讲述与具体的法例结合起来, 这样才能让学生易于接受, 并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

(2) 在学习实践中培养和发展学生积极的情感。学习实践是学生积极情感的源泉, 也是我们教师培养学生积极情感的最终目的地。平时我们常说的“知、情、意、行”, 重点在于“行”, 而“行”又必然要有“情”作为保证。由此看来, 积极情感与教学实际和学习实践是相辅相成, 密不可分的。

德育的确是一片大文章, 有许许多多的问题, 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索、研究。本文仅仅就我在工作中得到的一点教育经验作了几点不成熟的思考, 敬请批评指正。

摘要: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德育的主旋律, 学科德育要渗透到教学实践中, 德育工作中要注意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

关键词:学校德育,爱国情感,爱国行为,学科德育渗透,积极情感

上一篇:案例教学法在VFP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下一篇:隐喻性成语生成机制及翻译的认知研究——概念整合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