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

2023-01-25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要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体系, 使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配合, 相互促进”。未成年人是祖国未来的建设者,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因此对下一代人的教育培养不可等闲视之, 全社会都要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的育人网络。三方要在教育内容、目标上互相沟通, 互相衔接, 不留真空, 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

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要着重解决好成才观念和教育方法的问题。现在, 一些家长主要关心子女考高分数, 上好学校, 对培养思想道德素质重视不够;一些家长虽有希望子女全面发展的良好愿望, 但方法不当;还有一些家长对子女疏于教育, 放任自流。孩子要成才, 首先要成人。家长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念, 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 既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 又重视培养子女的健全人格和良好品德;既严格要求, 又给子女更多的关心、爱护和鼓励, 为未成年人成长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

家长的思想、信仰、情感、习惯都通过各种外在表现熏陶感染着孩子。许多杰出的革命家、科学家之所以有高尚的品格, 都与他们从小受家庭的良好教育影响分不开。因此,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现在大多数家长, 忽视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或者其教育思想, 教育方法与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矛盾, 严重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社会是个十分复杂的大课堂, 它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 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 一头连着学校, 一头连着家庭。有关组织要主动加强与家庭、学校的联系, 积极配合家庭和学校做好工作。通过与学校联合办好家长学校等方式, 对家庭教育实施有效指导。充分发挥农村、城镇社区的协调优势, 整合各种资源, 组织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外活动, 使其成为未成年人学习知识、陶冶情操、愉悦身心的乐园。

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 要着重解决好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和贯穿全过程的问题。不仅书记、校长、班主任、思想品德和政治课教师, 而且学校所有的教职员工都要树立教书育人、德育为先的意识, 把德育工作贯穿到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和各项工作的全过程。不仅专门的德育课程和团、队活动要突出思想道德教育, 各学科教学和学校的日常管理服务工作也要融入思想道德内涵, 把德育工作的目标、内容和要求落到实处。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在工作安排上要相互衔接, 在教育内容上要相互贯通, 在教育渠道上要相互补充, 形成整体合力。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的一致性的功能。

1要树立一体化教育观念

教育和培养孩子, 不光要考虑到父母的心愿, 学校的荣誉, 更要考虑到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利益。要彻底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 全面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认真实施素质教育。向家长宣传、向社会宣传、使学校、家庭、社会教育形成共识, 使三者的教育保持严格的一致性, 才能充分发挥一体化的教育功能。

2要加强联系, 密切配合

学校、家庭和社会在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方面要加强联系, 密切配合, 学校在与家长的联系中, 使家长知道子女在学校的各方面表现, 也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情况, 发现问题, 学校与家长及时商量, 采取有效的教育措施, 防患于未燃。学校和社会要特别关心单亲家庭、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家庭的未成年子女教育, 这类孩子心理活动十分复杂, 虽为极少数如果疏于教育, 对社会危害很大。学校、家庭、社会都应重视关怀他们。对那些得不到家庭温暖的孩子有关组织和学校要借助法律, 保护他们的合法权益, 让他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3管理开放, 面向社会

学校是教育的主阵地, 要积极推进新课改, 真正把应试教育转到素质教育上来, 使各学科教育适时有机地渗透德育。理论联系实际, 开展各种活动, 组织学生到工厂、农村、商店去参观、访问, 让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要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设施, 组织开展富有趣味、怡情益智的课外文体、科技等兴趣小组活动;充分利用各种重要节日、纪念日等契机, 组织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活动;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开展社会调查、公益劳动、军训等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假日, 组织学生开展夏令营、冬令营、红色旅游等活动, 让他们到生动有趣的课余活动中舒展身心、陶冶情操、全面发展、快乐成长。

摘要:全社会都要努力营造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相互协调、配合的育人网络。家庭是教育孩子的第一课堂, 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的重要作用。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 家长的品德行为对子女的影响很大, 具有导向作用。学校是对未成年人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主课堂, 要着重解决好把德育工作摆在首位和贯穿全过程的问题。三方要在教育内容、目标上互相沟通, 互相衔接, 不留真空, 充分发挥各自的教育优势。

关键词:学校,家庭,社会,教育,一致性

上一篇:浅析TJL5550D型捣固焦炉装煤烟尘治理下一篇:脱氮除磷传统工艺与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