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2023-02-03

第一篇: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随着知识经济的飞速发展,竞争的程度越来越激烈,社会成员的心理素质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显得更加迫切。纵观整个大教育范畴,教育主体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也是现代学校教育面临的关键与核心问题。对一切可开发的教育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和充分利用,坚持发展性教育为主,补偿性教育为辅的原则,采用多种途径有机结合,相互补充的方法,激发学校师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趋力,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调适和自我矫正的能力,卓有成效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就学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开设健康课程,构建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

根据教育部的有关文件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课程体系之中,开设健康教育选修课程,每学期不少于10个学时。教师要系统的阐述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成才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影响,介绍中学生增进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传授心理自我调节和消除心理困惑的方法。同时通过个案分析,使学生对常见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和主要表现有所了解,帮助学生以乐观平和、积极向上的心态面对学习,面对人生、面对挑战。

二、结合学科渗透,充分利用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学科渗透是学校可开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学科课程隐藏着丰富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因素,是不可多得的心理健康教育载体。现代教育思想认为:人的认识活动都是整体地发生的,学习是一个认识、情感、意志有机结合的整体心理活动过程。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虽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但是由这些因素形成的动机和态度,自始至终伴随着认知活动的进行。根据这一心理活动规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目标,开发学生的巨大潜能,让学生自

主地、自觉地、刻苦地去学习。学科教学活动中潜藏着巨大的心理健康教育因素,每位任课老师都在带领学生获取知识的同时,积极培养学生奋发向上、勇于进取、不怕困难、自信自强的良好心理品质,发展学生注意、记忆、思维、想象、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意义。教师们在学科渗透的过程中,通过教材内容、课堂情境、生动事例以及学科多样化的教学活动,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教育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大,起到了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

三、在班会课中充实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班会课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场所。班会课要改变只有学习、纪律、思想品德等教育内容的状况,增加了一些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开设了一些适合各班年龄特征的专题宣讲,进行心理训练或品质的培养。如设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训练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设“如何对待荣誉,应付挫折”等专题,教育学生克服骄傲,自满情绪,正确处理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挫折,克服消极自卑情绪并能及时调节和控制;设“认识自我与悦纳自我”专题,让学生客观地实现分析自己,清晰地认识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之处,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对自己的个性加以张扬和完善。分析关于挫折教育的典型案例,使学生能够体会到人生道路的坎坷和艰辛。通过集体讨论或专题辩论等多样形式,对学生实际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心理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如“给老师设计一堂课”、“我的烦恼”、“珍惜花季”“远离毒品,珍爱生命”等等,让学生敞开心扉,谈自己的心里话,露颗颗童心,吐片片真情。以此来弘扬正气,培养积极向上和愉悦的心态,改变错误、盲目的认识,避免消极心理。

四、利用校园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心理健康

对于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课程。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和弥散性,能相对地稳定学生的情绪,并对学生的行为产生软约束力。让这种无声的教育与有声的教育相结合,“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如在学生阅览室中增设心理健康教育的图书杂志专栏,上面放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历代伟人风采》等画报及图书,让学生从中受熏陶;在校园电视台设一周一专题的“心理健康大家谈”节目;在绿化地带设置类似“塑造健康的自我形象”、“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为人,学会创新”的标语牌,教室、图书馆的墙壁上挂着体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名人名言,让每面墙壁、每间画廊都在微笑,都在告诉,都在开导。在整个校园里营造一种浓厚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起着暗示性、引导性的作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意识,使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校园生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心理健康教育。

五、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拓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时空

学校开展的各种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载体的。比如,在春游活动中,适时指导学生培养学习生活以外的同学交往、社会交往的能力;可以指导学生从旅游过程中看到的美好的景物、真诚的人际关系,去培养健康的美感和高尚的道德感。在以研究性学习为主要目的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作、交流和探究,使学生的合作成为心灵的默契,学生的交流成为心灵的对话,学会体贴、理解和沟通。在学校举行的有关艺术类的活动中,我们注重学生的身心体验,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兴趣怡情养性;在学校举行的科技类活动中,我们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心理品质,人人悟出“我能行”,在模仿中创意,在传承中创新,大家都来露一手。通过活动来消除畏难心理、恐惧心理和自卑心理。通过学校组织的各项比赛,激发学生永远进取,永不言败的精神。实践证明,多彩的活动,是普及发展性心理健康教育的广阔的时空。教师本身也是良好的教育资源,教师的高尚的人格

魅力,风趣的言谈举止,积极乐观的心态,宽广奔放的胸怀等,同样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载体。教师与学生平等交往,民主交流,和蔼可亲,公正、公平等都是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生活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迹,也能对学生起着鼓舞和激励的作用,关键是教育者要善于挖掘和总结运用。

六、向社会和家庭延伸,整合心理健康教育网络

美国教育家赫尔伯特说过:“一个父亲抵得上一百个教师。”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家庭依凭血缘优势有其学校难于匹敌的优势,是可开发可利用的教育资源。赢得家长的配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而有些学生的心理压力和心理问题不仅来自于学校,也来自于家庭。家长本身不健全的人格或不健康的心理、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会直接引起学生心理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而大部分家长还未意识到这一点,没有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延伸到家庭中去,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具体任务是:(1)向家长宣传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2)帮助家长自觉了解子女学习生活的心理特征及容易出现的心理问题;(3)向家长反映其子女的心理动态及出现的具体问题,使家长与学校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包括给家长上课,也包括家长座谈会,举办一些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等内容。使家长们对心理健康教育产生共识,心理健康教育在合力教育中生成,突破校园界限,扩展到家庭、社会,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结合的网络系统,成为全社会都关心、支持的工作,学校、家庭、社会共筑心灵的长城。

总之,心理健康教育是基于资源的教育,整合教育资源,优化载体建设,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助于心理健康教育朝着和谐和可持续方向发展,有助于培养适应时代要求和社会挑战的人才。

第二篇: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接触到心理健康教育比较早,教育部在1999年8月13日颁布的《关于加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心理健康在那时就开始走进我的视野。但是真正拿到课本进行研究,还是在今年九月。

彭场二中目前有一至九个年级,我负责一至班级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目前,我们学校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如何呢?小学生和中学生有什么不同呢?根据实践,我认为我们学校初中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类:

首先、适应问题。适应不良的问题集中表现在初一。因为,进入中学后,他们会发现中学的学习生活与小学是完全不同的:一,由一个学校到另一个新学校,环境发生了变化,许多地方都相对陌生。二,中学的学习内容明显大增,课业负担重,难度也加大了,而且学习方式与小学阶段的不同,所以,刚上初中不适应。三,人际关系的变化,对沟通感到困难。但是,这样的问题大多在第一学期中后会得以解决。但是少数学生这个问题解决不好,导致情绪失调,产生了心理压力。其次是情感问题。进入中学后,他们的认知能力、学习能力等各方面都得以发展,自认为自己已长大成人了,不想让父母过多地管教,最易产生逆反心理: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这个年龄段正是主观需求欲望比较多、比较强烈的时期,而家庭、学校和社会又不能完全满足他们的欲望和要求,于是必然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抑郁、暴躁等。他们往往不愿与父母沟通在情感上,中学生难以解决的另一个问题是异性交往。目前的初二学生主要反映父母的不理解。

最主要是学习问题。这是作为一个学生在整个学习阶段中都存在的问题。有的学生学习刻苦,态度端正,智力发展正常,可学习效率低下,他们要么是学习技能障碍,要么是方法欠缺,长期失败使学习自信心丧失。在初二年级,厌学的现象开始蔓延,这在农村薄弱中学比较常见。

中学生处于青春发育期,是人生的第二次成长高峰。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是人一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作为老师应了解学生心理生理发展的特点,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品质和健全的人格。我认为,要做好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敏锐地观察。在平常的教学过程、注意观察学生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行为动作的表现。

二是要和学生交朋友。即使学生有什么出格的事情,也要用心理医生的视角对待。

三增强学生的信心和抗挫折能力。中学生的心理挫折大部分来源于成绩的不理想和同学相处不好。初一入学时,很多学生一时不适应初中阶段的学习,特别是数学考不好,心理受到严重的挫折。针对这种情况,就要用远大的理想来激励学生,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增强了,克服了学习中的困难,学习积极性就会大大提高,成绩也将随之提高。

一学期的课程快要结束了,感到与学生的心贴近了,关系融洽了;也感到有些遗憾:如果多用一些视频和课件为教学配套该多好啊!

第三篇:浅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会泽县田坝乡中学

主题词: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

仅要求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近年来,媒体不断传来中学生心理异常消息:学生被家长批评几句就离家出走,课堂上跟老师顶撞,考不上重点学校就寻短见,更有甚者有些学生因为不合理要求被家长拒绝后,竞将自己的亲生父母勒死……造成青少年这些心理异常现象,不得不引起我们深思。健康的心理是人发展的中枢枢纽,是人一生不断进取、不断探索的催化剂。正是因为这样的认识,我认为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作为学校教育不可忽视的一项工作。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教育

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有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 1

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

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

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

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在较长时间内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没有给予更多的

关注和研究,以至于在学校教育实践中习惯于将学习、生活中表

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简略地归结为道德品质问题。在解决

问题时更多的是采用成人教育模式去处理学生的各种问题,有时

甚至仅仅简单的用行政命令手段去规范学生的思想认识及行为,

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收效甚微。追根溯源,就是我们在实施教

育过程中忽视了研究和掌握学生的心理发展规模,没有全面、主

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帮助他们克服不良情绪,

纠正心理偏差,进而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社会

适应、交往能力,养成良好的个性品质,达到全面提高素质的目

的。面对繁重的学习生活和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学生们由于主

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对社会现实做出全面、准确的认识和判断,

使得学生中出现了频率较高的心理障碍。

如:常见的早恋,厌学,应试焦虑,孤僻,感情脆弱,依赖

性强,偏执,不善于调整人际关系,对教育者表现出逆反心理等,

个别学生偶遇困难,挫折,轻者萎靡不振,重者离家出走甚至轻

生,这些问题的存在,就是心理健康失调所造成的。同时也 暴

露了我们教育的不足。

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是高科技、高效率、高竞争。因而竞争

中的失败和挫折又是不可避免的 ,我们不能让社会取消竞争,

也不可能退回到田园式生活的时代,我们只能面对现实,帮助中

学生以安宁平静的心态来迎接和适应这种高科技,高效率,高竞

争的社会浪潮。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教给学生们如何去调整自己

的心态,如何去适应生活,以及如何维护心理健康的知识或技术,

帮助他们战胜自己的某些疾病,进而战胜竞争中的困难,取得最

终的胜利。作为教师,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于中学生的个性特征,是由其身上比较稳定的,经常出现

的那些心理特点构成的,它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个性特征的可

变性使我们对中学生心理特征的某些不良倾向可以进行教育疏

导与矫正。个性特征的稳定性使我们对青少年学生可以因材施

教,针对个性特征进行心理素质教育,就是按青少年中学生的不

同性格,气质,兴趣,能力,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等等心理特

征进行教育。这样做,教育的针对性强。中学生容易接受,往往

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早就提出

应按照各个学生的特点、才能、性格,在一定环境和条件下予以

培养,这是教育成功的前提。苏联的教育家赞可夫也认为教师能

否对每个学生的思想,情感,动机,愿望进行了解,并用正确的

方式强化和转变,是教育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教师要了解学

生的个性特征,教育要有针对性,因势利导,以有效地促进中学

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学校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各位教师同胞们,让我们一起携手努力,为了祖国的未来,为了孩子们的前途,更为了我们的职业道德,甘做孺子牛,让棵棵幼苗成栋梁,也让我们的教育事业绽放出灿烂的花朵!

参考文献: ①《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刘晓明张明)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②《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③《中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之我见》西安教育网

第四篇:浅谈学校体育对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

满洲里市第一中学 孟祥杰

摘要: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全社会最为关注的话题,21世纪心理健康教育将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方面起着特殊的作用。本文从分析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入手,结合自己多年体育教学实践,就如何在体育运动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达到促进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展开论述,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学校体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不仅能增强学生体质,强健体魄,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发展,而且对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学校体育活动中,通过知识的传播、运动技能技巧的训练以及亲身的体验,有助于学生心理的良好发展与健康心理的形成。学校体育所具有的这一特殊作用,是其他任何教育形式所无法代替的。新《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所以,如何在体育活动中挖掘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达到促进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目的,是我们教育一线的体育教师们应努力探讨的问题。

一、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

近年来,我国许多专家学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了大量的随即抽样调查,其结果表明,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心理健

康疾病率呈直线上升趋势。有关调查表明“初中有4.5%的人有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20.5%的人有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有明显健康问题的小学生占10%;初中生占15%;高中生占20%”。另外,辽宁省曾对3万多名中小学生进行过心理健康调查,调查发现:不同程度地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占35%,心理健康不合格率占29%,心理健康优良率仅占8%。独生子女综合症、大学一年级综合症也相当严重。

当前,我国中小学校独生子女所占的比例较大,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们的生理、心理的发育和发展,社会阅历的扩展,思维方式的变化,竞争压力的增大,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和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经过长期观察,笔者认为当前中小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自我为中心,不懂得尊重别人、不善于同别人合作共事。二是自我控制能力差,意志薄弱,承受不了委屈和挫折。三是情绪与行为失常,易激动,爱发脾气、焦虑、抑郁。四是缺乏自信心,悲观厌世,精神分裂,乃至轻生自杀。因此,在这段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的解决,将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产生不良的影响,严重的会使学生出现行为障碍或人格缺陷,从而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

国家教育部曾组织国内外教育学、心理学专家对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专题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处于成长发育时期的中小学生,通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锻炼,可以诱发积极向上的思维和情感,使心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抑郁、焦虑和困惑等消极的心境状态得到有效的制约和控制,从而达到克服不良心理问题的影响。

二、学校体育的多样性,能使学生获得愉快、乐观的情绪

学校体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首先是充分利用了体育活动内容的多样性这一特点。学生的天性活泼好动,但却有着不同的兴趣和爱好。丰富的体育运动项目正好满足了各自不同的兴趣需要,当他们在众多体育活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并达到既定目标的时候,他们会有一份成功的喜悦和战胜困难的信心。比如,在田径比赛中获得好名次,在篮球训练中学会了新的技战术并运用自如,或者自己的成绩比以往有所进步,这些都会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和表现充满信心,提升自尊,进而养成珍惜生命、积极进取、乐观开朗、自强不息的生活态度。并将这样的情绪迁移到学习和生活中去,不断去探索、去追求更高的境界,从而实现自我、超越自我。

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充分利用体育教学实践过程,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全面的、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把丰富的体育项目合理的安排好、利用好,必要时要对那些学生们“不感兴趣”,但却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非常有利的项目,做一些特别的教学设计,例如:田径类项目是发展学生的体能素质和心理素质较为简便、易行和有效的手段,可是学生们往往不喜欢,原因就是练习起来又累又枯燥。这时,我们就要从教学设计入手,把简单的、多重复的练习方式改为游戏、竞赛的方式,学生的兴趣就会被激发出来,不仅能达到练习的目的还能从中体会到田径运动的乐趣,并获得成功感和愉悦心情的体验。

三、学校体育的群体性,能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集体活动是体育运动中最基本的活动形式之一,例如:各种各样的接

力比赛;篮、排、足球比赛;体育游戏活动等等都是学生们所喜爱的体育运动。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这样的集体性活动来增强同学之间的交往,培养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的协同精神。

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看,体育尤其是体育游戏、体育竞赛实质上是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模拟,在集体活动练习的过程中,本队成员会为了完成共同的目标而进行积极地协作,相互配合,彼此照应,为同队队员提供有利的条件,共同取得胜利。通过相互配合,每个队员都能有意识担负起各自的职责,都能主动地去帮助别人,同时也需要别人的帮助而相互照应。这样的集体项目参加多了久而久之学生们就会养成相互帮助,相互谦让的好习惯,并学会怎样与他人相处,从而建立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学生们也会在集体中享受到助人与被助的快乐,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与合作的愉快并增强相互信任感。

在这些群体性活动中,学生将获得顺利与挫折、成功与失败、优势与劣势、群体与个体、合理与不合理等种种体验。如果教师能够有深度地加以引导和教育,使学生通过这种体验去认识体育,认识生活,认识社会,并使这种认识升华到信念、世界观的层面上,将对学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学校体育的竞争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增强自信心和缓解紧张情绪。

学校范围内体育活动的竞争性,不体现在高额的经济利益和荣誉上,也不以争第一为目的。但是,体育竞赛永远伴随着成功与失败,可以使学生承受挫折与失败的能力得到锻炼,也可以使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勇于克

服困难。

现代社会各个领域都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如果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就能通过体育竞赛获得良好的心理体验,就不怕敌挡不住由于竞争带给我们的过多的心理压力和心理疾病。另一方面,学生们由小学升入中学再到高中学习节奏逐渐加快,考试频率不断增加,以致于心理波动大、情绪高度紧张。经常参加体育竞赛的同学,就可以通过克服比赛中紧张、恐惧的心理状况来控制自己的情绪。同时,任何规模的体育竞赛活动都有着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这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和公平竞争的意识。

所以,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教师们要充分利用体育竞赛活动这一特性,在体育课上或者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尽可能的多安排一些大众化的体育竞赛活动,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身心都能得到锻炼。

五、学校体育的复杂性、危险性,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和吃苦耐劳、感于冒险的精神

体育教学、竞赛、练习的环境通常是在室外,经受的是风吹日晒、磕磕绊绊这些复杂的情况,尤其是炎热的夏天和寒冷的冬天,学生不仅要经受大自然的考验,而且要承受机体的疲劳和肌肉的酸痛,这对于培养学生坚强的毅力、吃苦耐劳精神无疑是最好的实践与锻炼。

体育活动具有一定程度的危险性,比如游泳、跳马、单双杠、平衡木等项目,这些项目学习的过程实质上就是对学生的意志品质和冒险精神是一种挑战,它要求学生不断克服害怕、胆怯的心理,以勇敢无畏的精神,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苦炼,才能掌握其中的要点与精髓,达到熟练的程

度。因此,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就要采取一定的方法与措施教育学生如何对待困难,在不能成功完成动作时如何对待挫折,例如:教师的成功示范及引导;学生练习时及时给予鼓励;找完成动作好的学生作榜样等等,使学生克服恐惧心理,树立战胜困难的信心,表现出勇敢精神。当学生们战胜恐惧,完成了一个具有危险性的动作时,他会有信心倍增、重塑自我的感觉。

另外,进行危险动作的练习还可使人的潜能得到开发,培养一定的冒险精神和勇于挑战自我的能力。但有一点我们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在课堂上选择具有危险程度高的练习项目时一定要安排好相应的安全与保护措施,确保练习过程中对学生产生不必要的伤害,不然的话练习就会起到反作用,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不敢继续练习。

第五篇:浅谈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浅谈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2009-11-23 8:45:16 来源: 原创 作者:郑 爽 刘 丽 薛 雷 录入:xsgzyj 访问:点击: 276 次 次 被顶:2 次 字号: 【大 中 小】 核心提示:浅谈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郑 爽 刘 丽 薛雷软件学院【摘 要】近年来,随着 在校大学生中女生群体人数的迅速增长, 女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便显得尤为重要。 塑造女 大学生健康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从女性的主体自主意识、 人生定位、 自我修养、 人际... 浅谈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郑 爽 刘 丽 薛雷 软件学院 【摘 要】近年来,随着在校大学生中女生群体人数的迅速增长,女大学生的健康人格塑造 便显得尤为重要。 塑造女大学生健康人格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可以从女性的主体自主意 识

一、加强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教育 自主意识所要求的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和一种精神上的追求。自主意识是生活的长期积 淀,是生活的自我风格。作为女性的大学生只有深刻地认识自己,发扬自己的个性,才能具 备自主意识。 第一,长期以来的传统文化观念偏差,使女性的自主意识得不到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男 权思想导致的 “男尊女卑” 意识, 渗透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尤其在农村和经济落后地区, 女性在生活、教育、婚嫁、生育、家庭地位、财产继承等各个方面,都不同程度地体会到性 别差异的客观存在。 在进行自我设计时, 尽管许多女大学生都期望自己能像杰出女性那样生 存,但植根于她们内心深处的性别自卑感,使得许多女大学生压抑了自身成长的愿望,她们 没有勇气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践内心渴望已久的“男女平等” 。 第二,传统文化对女性的性别预设,使女大学生在实际生活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不平等。由 于传统文化的影响,女大学生在受教育、就业、职业生涯等许多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不平 等,即使是在倡导“男女平等”力度最大的高等院校,学子们在高等学府的开学典礼上,或 是在离校前的毕业典礼上,所见到的女校长、女系主任或女教授等也都寥寥无几,这其中固 然有女性自身的努力问题,但谁又能否认这其中没有性别歧视的因素呢?这种现实的表白, 无疑地会影响到女大学生的性别意识。 当她们与

男生们一起奋力奔向人生制高点的时候, 遵 循的多是为男性量体定制的规则, 看到的是准备为男性卡表计时的裁判时, 她们也就有理由 为自己找一个合适的借口——做一个贤妻良母, 做一个贤内助,你的军功章上有我的一半” “ , 再找一个合适的机会,体体面面地退出人生的竞赛。这种选择,归根结底来源于传统文化的 影响。 第

三、女性自身的弱点和传统道德习惯,要求女大学生自觉退居幕后,成为以家庭为重的主 体。某些女大学生在进行自我设计时会走向一个极端,就是做一个升值了的传统女性。有些 女大学生仅仅把上大学作为改变自我生存环境和生存条件的手段,或作为自我销售的砝码

等。 高等教育虽然让她们了解历史文化对女性的预设, 但却未能使她们去为改变封建文化对 女性的羁绊而努力,相反,她们又自觉自愿地接受了那种命运,在她们未来的生命历程中, 她们仍会将相夫教子、做“贤内助”作为自己人生价值的根本,而不愿与男性一起成为这个 世界的共同主宰。 现代社会,很多女性在理性认识层次上,能够十分明确地意识到自身的主体地位,但在潜意 识中,女性的传统意识还深深地保留着。这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人们虽然穿上了现代西装革 履,但骨子里埋着老祖宗。在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指导下,女大学生要清醒地 认识传统文化对女性依附性的默认,克服自卑心理,培养自主意识,通过形式多样、生动活 泼的方式,采用各种手段,强化、激励和造就女大学生的自主意识,使她们在适应社会的同 时审视社会,认识自己,发扬个性,以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和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在社会实 践中去尝试并开创成功,在成为合格社会实践主体的同时,展现自身的性别价值。

二、构建现代女大学生人生定位双重模式 女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包括社会定位和家庭定位。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不是相互消 长的。女大学生作为一个知识女性,在考虑人生定位的时候,一定要正视女性人生角色的多 元化以及由角色的多元化带来的角色紧张等问题, 即女性除了她的传统角色——家庭角色以 外,又增加了现代角色——社会角色。这就造成女性三大职责——丈夫、孩子、职业和三大 精神追求——**,母爱,自爱之间的矛盾。所以说女大学生的人生定位很重要,特别是即将 走出校门,面临婚姻和就业两个人生重大抉择之前,做好人生的定位,将直接影响到人生的 完善程度。 1.社会定位。要拥有成功的社会定位,女大学生必须克服性别卑微心理,自卑、自怜、自 弱、自弃心理以及狭隘性、脆弱性、依赖

赖性等性格缺陷,建立自信、自强、自尊、自爱意识。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女人最顽固的敌人就是自己, 要勇于承担自己, 是女性一生立于不败之地 的基石。如果面对就业难,就寄希望于将来嫁个好丈夫,自己退守家庭。这种定位,必然导 致一生的失败和不幸。所以,女大学生不仅仅是要就业,而是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思 想上解放自身,挖掘自己潜在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 生的人生价值。 2.家庭定位。正确的家庭定位,不是要求男高女低,男强女弱,而应该是相互互补,相互 关照、携手并进的平等关系,是将家庭建立成两人事业上平等进取的基石和休息的港湾,是 爱情的归宿。一个幸福的家庭必须是男女双方并足鼎立,决不能靠一方去“撑起来” 。在当 今竞争激烈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一旦双方拉开落差,这个家庭就将面临着危机。这方面的事 例比比皆是,此不赘述。所以,女大学生在谈恋爱时,一定要明确:恋爱,家庭是情之所致, 决不是找依靠, 你的靠山永远是自己! 大量不可争辩的事实告诉我们, 谁也不愿意负重旅行, 更何况是旅行一生那样长的时间。自己承担自己是成功女性的立足点。 3.人生定位。女大学生作为女性,最终的追求无异于在社会与家庭的双重模式下获得自我 解放,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这种人生定位,首先,要求女大学生使自己获得自然存在的 自由。使自己能够自然地存在,自由地支配自己的自然体,自由地发挥自己的自然本能,从 事自然创造;其次,要使自己真正获得社会存在的自由。社会是人生存在的实际载体。女性 解放,就是要使女性能够确立自己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成为社会决策、社会生产、社会管 理等方面社会活动的主人,能够全面参与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能够自由地施展自 己的创造才能。妇女要争取进一步的解放,就必须积极投入社会,推动社会的发展,实现自 身价值。所以,对于女大学生而言,不仅仅是要就业,而是要拥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从思想 上解放自身,挖掘自己潜在的创造力,不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一生 的人生价值。最后,女大学生们若要做一个精神上的独立者,就要首先成为物质的拥有者。 为此, 她们要不断将自己的主观构想与客观现实进行比较, 积极准备成为社会所接受的实践

主体,以便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同时,确定自己的社会主体地位,并通过职业性来赢得自身人 格的独立性,为自我争取更大的权力发展空间,用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理念不断完善自我, 从而充分且自

由地体现其女性气质。

三、理性分析要求,不断加强女大学生自身修养 在社会交往中,有吸引力的女大学生最易获得青睐。而吸引的内涵包括气质、性格、语言、 仪表、爱好、能力、才学、事业心等,综合起来就是一个女性的整体修养即其魅力的表现。 所以吸引力或魅力绝对不是仅仅拥有美貌、才学或是性格,而是整体素质的兼备。 社会交往对于女大学生的自我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则它影响女大学生对自我的认识。 女 大学生在与社会的交往中获得同龄人群体以及社会对自己认同与否的信息, 了解到他人欣赏 自己什么方面、 不喜欢自己什么方面, 清楚地在内心勾画出自己的形象并预测自己的魅力程 度。二则它影响女大学生的自我发展。女大学生会从他人的赞扬和肯定中获得自信,更努力 地学习和工作, 热情洋溢地参加各种活动, 充分展示自己的魅力, 并不断地修正自己的形象, 使自己得到提高。 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就是“能力+人品”“能力+人品”的要求就是要女大学 , 生加强自我素质的修养。 自我修养能培养或打破一种习惯, 使自我意识或思想产生持久的变 化,帮助自己达到目标。自我修养就是反复地用语言、图画、观念和情绪告诉自己:我正在 赢得每一个重要的胜利。所以自我修养是一种自我的积极暗示,是一种信念的坚持,是一种 思想的实践。成功者就是这样,不断地锻炼自己,模拟成功。女大学生渴望成功,就应向成 功人士学习,加强自我修养。

四、运用多种渠道,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女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1.提高女大学生性际交往修养 女大学生首先要了解性心理发展与两性性心理差异的知识,破除两性交往的神秘感。首先, 为自己的性际交往定好位。 懂得两性的心理特点及其差异, 区分自己的两性交往是友谊还是 爱情,坦荡自然地把两性关系调控在友谊的范围内。其次,面对异性的爱情攻势有应对的思 想准备。做到不因对方的追求、他人的玩笑、自己的寂寞、同学的先例而轻易入围“爱情游 戏” ,而是明确对方为何追求自己,喜欢自己的什么方面,自己采取怎样的应对技巧。第三, 在恋爱中把握自己。知道恋爱中的男性对自己会有什么希望、提出什么要求,自己能否承担 或有什么方法坚守自己的初衷, 既保持在异性心里的魅力又不失去自我的独立人格, 正确处 理好爱情与学业的关系,相互尊重,相互帮助,共同成长。 在性际交往中,女大学生的自尊、自强、自爱尤其重要,是女大学生自我发展、自我保护、 提高性际魅力的最根本条件。第一,正确把握两性交往的度。大学生

上一篇:浅谈幼儿入园难入园贵下一篇:去台湾旅游自由行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