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2024-05-05

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通用8篇)

篇1: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矫正

黄茹

(陕西省宁强天津高级中学,陕西宁强 724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明确了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从个体、家庭和学校、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干预

引言: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 如缺乏学习热情、考试焦虑、神经质、违纪等等。它们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行为, 通过言语或行为矫治可以获得解决。问题行为有别于“问题儿童”、“ 差生”等概念, 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 而问题行为则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使学生走向犯罪, 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因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及辅导策略, 尤为重要[1]。周详等[2](2001)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39%;周路平[3](2001)的研究表明在PTPB 各分量表上存在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比例均在13.7%以上;翟静等[4](2003)调查的初一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7%;高瞻等[5](2004)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 14.3%;任传波等[6](2005)调查发现12~16 岁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7.1%;张朝[7](2006)调查表明中国淄博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9.1%。因此,为了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进一步有效地应对和预防中学生的问题行。当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时,不少人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家庭把责任推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学校则认为责任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而社会则认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疏忽管理所致。而笔者认为除家庭、学校、社会外,中学生自己也应承担责任,甚至是大部分责任。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本身在问题中的责任。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父母本身的言行起不到很好的影响,再加之对子女的教育从小不严格要求,对子女的缺点和毛病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认为是小事一桩。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就极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麦考贝和马丁(Maccoby&Martin,1983)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宽容、忽视四种类型: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通过命令式言语与孩子沟通,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孩子容易出现退缩和恐惧,而且女孩到了青春期倾向于表现出被动、依赖,男孩则可能趋于反叛、攻击;而宽容型的父母对孩子极少或根本没有限制,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使孩子易趋于反叛和攻击,也易趋于自我放纵。大量的研究结果[8] [9][10][11]也发现父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惩罚或过度保护等教养

方式的中学生,和母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的中学生,在问题行为各因子的得分上往往比其他学生高,其中父亲对子女拒绝否认和母亲对子女过分干涉和保护是其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学校责任

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选的位置[12]。因而,同伴可以说是中学生在校最直接的交往对象。Dobuis 等对自尊和社会支持所作的研究还发现,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体来看,不良同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导致中学生的问题行为:1)同伴欺骗,同伴欺骗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2)同伴排斥,在学校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更可能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有研究[20]指出,受排斥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且问题行为倾向于攻击性的、过失性的、过度活动及社交退缩性的。3)同伴结盟,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在此阶段尤其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但有部份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过失性强等问题行为。在学校里,中学生们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社会责任

美国犯罪学家雷克里斯提出,用控制理论来说明中学生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外在社会环境的诱惑相当于外在的拉力,而内心的倾向或抵御相当于内在的推力,外在的拉力和内在的推力相互作用产生犯罪。如果环境中存在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而学生本身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就极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四、学生问题行为的自身责任

人作为生物与社会的结合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既来源于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生活经历,这些都反映在人的气质和性格中。个体的气质和性格有可能存在某种缺陷,导致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障碍,如自尊不足,压抑、冲动、缺少社会技能等等,而这些障碍又将进一步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中学生正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作为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应做好预判制定方案、科学施治。

首先,应做好家庭治疗,目的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1.矫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长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从,通过施加压力来教育孩子,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只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合理运用奖励方法。要求家长用赏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及时鼓励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这种行为及时得到强化。惩罚绝不能体罚,要与奖励共同使用,一般应以取消孩子的奖赏来实施惩罚。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求父亲、母亲放下 “尊严 ”,不 高高 在 上,使 孩 子 敬 而 远 之,要 多 同 孩 子 谈心,多鼓励孩子,为其建立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样,孩子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在家庭得到一定的保证。

其次,应做好认知治疗。

转变其道德认识。首先,使其逐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以此作为道德判断的方式进行教育。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平等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并相机进行教育,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认识。

最后,应及时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志的努力方向。在课堂上,情绪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因此我们要尽力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四清, 陈志科, 李 强, 王彦力.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1, 27(4)

[2] 周详,曾晖.海南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 周路平.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4]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

[5] 高瞻,刘珍妮,林建龙,李慧,李新天,梅文华.珠海城区初中学生行为问题及相关因素[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5).[6] 任传波,李晓非,姜季妍,黄劲松.大连市1200 名儿童行为问题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3).[7] 张朝.中美学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比较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6,33(10).[8]刘毅玮,封文波,韩宏莉.河北省沧州市初中生问题行为的家庭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9).[9]蒋奖.父母教养方式与青少年行为问题关系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1).[10]毕旭军,李永超.初中生行为问题与父母教养方式的相关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2).[11]袁家璐,梁俊萍,翟静.父母养育方式与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J].中国临床康复,2005,9(8).[12]王静,张雨青,梁永亮.三种常用行为评价量表应用于北京中学生的结果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9(9):621.

篇2: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传统称谓是“差生”的缺点或“后进生”的不是,具体说法就是指学生在品行有越轨行为在心理上有障碍,与家庭、学校、社会的期望要求相悖,经常给家庭、学校、社会带来麻烦的行为。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具有普遍性,在学校直接影响班风、校风和学风,是教师经常遇到而又非常敏感的问题。如何正确对待它,关系到教育目的的实现。所以学校、家庭、社会有必要对教育、转化和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进行深入的研究和重视。

一、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成因

研究结果表明,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形成是受多种因素引起的,概括起来,主要影响因素是集中在学生、学校、社会、教师等四个方面。

1、学生自身因素  大量的问题行为是由学生自身因素引起的。这些因素主要是:自控力、好奇心、学生学业不良、挫折、自卑、人际关系不协调,对教师、家长要求不适应,自以为是,逆反心理等。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挫折感、自卑感,并引发紧张、焦虑、惧怕、偏激、自暴自弃,甚至愤怒等情绪反应,在一定条件下这些情绪反应就会演变为学生的问题行为。

2、家庭因素  家庭是孩子生活的主要场所,它对孩子的影响突出特点是不受时间、形式的限制,是长期潜移默化的熏陶过程。父母的不良言行举止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健康成长。有的家长没有负担起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过问题孩子的思想和学生情况,有的家长过分溺爱孩子,对孩子要求不严,引导督促不力。有的家长教育方式不对,如粗暴、唠叨或父亲严母亲贯,或母亲严父亲贯,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致使孩子成为家长的对立面。有的家庭关系破裂,孩子得不到温暖和教育,给子女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3、学校教师因素  学校教师思想教育不力以及片面追求升学的影响。有的教师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对问题学生冷眼相待,不尊重学生,教育中常采用命令式、强制、惩罚、动辄训斥的方法,在这种冷漠奚落的态度下生活久了,问题学生便滋生自暴自弃的心理。还有的教师为了追求升学率,对优秀学生呵护有加,对问题学生置之不理,还有的教师不根据学生问题行为发生的实际心理情况,横加指责批评等粗暴、简单的方法,从而引发学生的逆反心理、抗拒式行为、惧怕退缩行为等。

4、社会环境因素  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在我国当今改革开放的年代,人们的人生观、价值观随着潮流不断变革,思想意识也在不断更新,同时西方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消极影响。使一些学生受到金钱至上、享乐主义、利己主义、读书无用及文化生活中各种消极的不健康的错误思潮影响,偏离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二、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思考与对策

学校教师在矫正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上,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

教师是个教育者,不但要教好书,更主要的是育好人。每个教师都应怀着一颗使学生终身受益,甚至能改变一个人一生的思想的想法去教育学生、爱护学生、关心学生,那么就不会对正在成长中接受教育的学生所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行为而视为一种不正常,因此,教师不要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老帐新帐成总算,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作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2、培养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坚持正确教育积极引导的原则。

问题学生普遍存在破罐子破摔“自卑又自尊相交织”的心理,为此,每当做了错事或成绩长期跟不上时,得不到教师和同学的爱与帮助,自暴自弃,对教师对学习产生逆反心理。自信心是问题学生转化的基石,只有树立问题学生的自信心,再辅以下面教育积极引导的工作才找到了起点。

3、对问题学生应坚持宽、严结合,因材施教的原则

学生做错了事,老师在批评或处理时要三思而后行,不能粗暴简单了事,更不能用冷漠的情感,消极的态度,讽刺挖苦的语言对待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这样既损害教师的崇高的形象,又使教育效果适得其反。再说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是由于不同原因造成的,其各自的知识水平、道德品质、情感意志、个性特征、兴趣爱好等也不是一样的。因此,必须坚持教育从严,处理从宽,因材施教的原则,要针对不同类型、程度的问题学生采取灵活多样,符合生情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

4、坚持教育一致性原则

大量的教育实践表明,许多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转化及矫正工作失效,往往是因为教育者之间对问题学生的要求不一致而造成的。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的产生是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的,且有一个渐变的过程。因此,问题学生的问题行为矫正就不能仅仅只考虑学校因素,还应同家庭、社会联系起来,相互沟通密切配合,发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作用,教师要有满腔的热情,要有恒心,有耐心,坚持不懈的帮助问题学生矫正问题行为,还需要教师协调有关人员按统一目标行动,保持一致性,以避免各自为战,互相抵消矫正效果的不利倾向。

5、在集体中进行行为矫正,开展心理辅导

人具有自然属性,但更具有社会属性。任何人均无法离开他人而孤立地存在,且任何人的言行都在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周围的人们。问题学生存在于集体之中,他们的言行举止无不在影响着班集体,而班集体师生的言行举止也无不对问题学生产生作用。为此,把问题学生放在集体中进行行为矫正,在集体中加以引导和教育,培养问题学生的集体意识、集体观念、增强他们在集体中的主人翁责任感,增强问题学生的内驱动力。要充分利用和体现集体的正确舆论,对问题学生施以良好的影响,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也要利用集体成员认可,赞许、鼓励激发他们上进,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温暖,以增强信心不断前进。

心理辅导主要是通过调整学生的自我意识,排除自我潜能发生的障碍,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和评价自价,心理辅导是疏导那些目睹在心中的郁闷,使问题行为从其心底能畅通解决。心理辅导是由内而外地做工作,对问题学生的心理调整及问题行为的矫正,起着比较重要的作用。

篇3: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关键词:初二物理,问题行为,矫正措施

一、问题提出

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里干扰正常教学, 或弱化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的行为. 包括攻击性行为, 如干扰他人学习、练习等; 和消极性行为, 如学生自己不想学, 不愿参加教学活动, 不愿回答问题. 虽然第二种行为不影响他人, 但是两种行为均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实现. 课堂问题行为普遍存在于实际教育教学中, 严重阻碍了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 同时也对教师产生一定的心理压力, 使师生关系日益尖锐, 教学效率日益降低, 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师生双方的身心健康. 因此, 研究和探讨农村初二物理课堂出现的问题行为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中学时期是个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初二的学生生理发展迅速但心理发展却不够健全, 农村中学的学生, 由于父母家庭等方面的原因, 有的学生举止上十分的冲动, 对家长和教师普遍表现出不信任和逆反的心理行为. 随着年龄的增长, 学生自我意识逐渐加强, 渴望自主、独立, 但往往责任意识还没用形成, 为人处世过于激进. 其余部分学生与之相反, 日渐孤僻, 不愿与人沟通, 具有一定的封锁性. 研究对象具有一定的特殊性. 本文对农村州片5 所学校, 19 个初二年级的学生学习物理的情况, 进行观察记录. 问卷调查物理教师32 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农村初二物理课堂里的问题行为具体表现

(1) 上课过程中随意说话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明确规定“讲话要注意场合, 不随意打断他人的讲话, 不打扰他人学习、工作和休息. ”调查统计结果显示, 在农村学校上物理课期间, 随意讲话的学生高达总数的百分之十五左右. 这类学生常常自以为是, 以自我为中心, 不管不顾教师的教学流程和其他学生的学习情况, 说自己想说的, 哪怕与本节课的学习无关. 这种现象在农村初二物理教学中是最容易打断教师教学流程, 分散学生注意力的一种问题行为.

( 2) 随意乱动, 影响教学秩序

上课期间, 随意挪动自己的座椅, 或随意开门、开窗等.

( 3) 损害公物

学生在上课过程中, 不认真听讲, 喜欢用小刀或圆规等器具在桌面上随意刻画. 据调查, 农村中学教室课桌有刻画痕迹的占总数的百分之四十左右.

( 4) 看课外书籍

有些学生对学习丧失信心, 不关心自己的学习, 沉迷于与课堂学习无关的书籍, 如卡通漫画、小说、杂志等. 这类行为不影响其他学生, 但对自己学习成绩影响较大, 同时也是其他问题行为的起源, 不容忽视.

( 5) 上课期间听音乐

随着时代的发展, 农村中学生也有家庭条件相对富裕的, 小部分学生也有MP3、手机等电子产品. 冬季上课时, 衣服较厚, 耳机线藏于衣服里面, 不易被发现, 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全然不知,

2. 农村初二物理课堂里的问题行为的矫正

教师要认识到问题行为在农村初二物理课堂的出现是普遍的, 也是可以改善的, 教师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引导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 人更是具有差异性和不确定性, 一种教学和教育的规律并不能适用于所有学生. 在课堂问题行为预防中, 教师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教学素养, 优化教学设计, 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差异性, 选取不同的教育方式, 保护学生自尊心, 积极引导, 将其融入集体, 使其拥有集体归属感. 根据学生的特点确定不同的行为标准, 让学生明确, 哪些可以做, 哪些不能做, 将其总结成一定的制度和规则, 反复强化巩固, 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发生.

3.矫正课堂问题行为具体策略

(1) 故意忽视法

有些学生在初二物理课堂过意做一些问题行为, 以此来吸引教师注意, 对此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将其淡化, 防止自己无意识的注意增强了这部分学生的问题行为, 教师有意识的忽视会让学生感到自己行为的无趣从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 2) 命令控制法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眼神、一些小的行动、突然提高上课声音等方式集中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注意力, 将其引导到正确的行为上.

( 3) 集体影响法

教师不是课堂的中心, 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 将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融入到集体中, 通过集体积极正确的课堂行为去影响改善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 发挥团体的作用, 提高学生的听课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

( 4) 关心奖励法

在小组合作或分组练习时, 教师主动询问关心有课堂问题行为学生, 给出建议, 帮助改善. 当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得到改善时, 应及时鼓励学生, 强化这种正确行为, 减少课堂问题行为.

( 5) 适当惩罚法

惩罚法在某些方面能及时的改善课堂行为问题, 但是如果惩罚不当, 不但不能制止课堂问题行为, 甚至会引发更严重的问题, 因此, 必须要慎用.

( 6) 课后谈心法

有些行为问题在课上无法解决时, 需要教师课后花时间, 与学生沟通交流帮助其寻找问题发生的原因, 共同探索解决方法. 这种方法治标又治本, 还能融洽师生关系.

综上所述, 农村中学初二物理课堂学生出现课堂问题行为是比较普遍的现象, 教师应正确认识和对待课堂问题行为, 学生出现的问题总是千变万化, 没有一劳永逸杜绝课堂问题行为的高招, 我们需要不断的研究学生, 研究教材, 在减少、改善课堂问题行为的基础上, 提高教学效率, 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叶弘媚.新课程背景下物理探究教学的思考[J].物理教学探讨, 2006 (5) .

篇4: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一、在冷却处理中控制智障儿童的亢奋心理

智障类儿童刚刚进入学校时,都会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不适应。这类学生由于先天性智力障碍,难以从环境以及同伴的表现来辨析当下所处的环境,对于教师与同学的言行也难有正确的判断,因此,在刚刚进入校园的头几天情绪失控是在所难免的。对此,教师需要以更宽容的心包容学生的不良情绪,并以充足的耐心对学生进行引导,才能稳定他们的情绪。

笔者所任教的班级去年转进一位姓赖的智障儿童,虽然已经九岁了,但在走进教室的一刹那,面对老師和同学们陌生的眼光时,他竞哭闹了起来。他一直没说话,只是死命地拽着父母的衣襟。被强行留下后,他显得非常焦躁,一直低着头在教室里走来走去。见此情况,笔者并没有像要求其他学生一样硬逼着他坐下来学习,而是先采取冷却处理的方法,任由其哭闹,不予理睬和引导。然后在其不经意间,故意在他面前放置了一些色彩鲜明、图案精巧的画片和玩具。渐渐地,当他发现并没有人理睬和伤害他之后,便开始摆弄那些画片和玩具了。随后,笔者领着其他学生慢慢地与他接触,并用温柔的语气尝试着跟他交流,从而转移他的注意力,将其身心从不良情绪中转移出来。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并没有对学生采取硬碰硬的方式,而是在冷处理之后,用看似无意的方法转移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焦躁、激动的情绪得以稳定下来,起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在构建关系中深入智障儿童的内在意识

真正有效的教育需建立在师生彼此信任、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只有让智障类儿童真正地接受教师,才能搭建心理辅导的桥梁。智障类儿童对于周围的世界和人物缺乏基本的价值判断,与人交往时或是疯疯颠颠、毫无顾忌,或是畏畏缩缩、胆小畏惧;对于教师的要求,他们也常难以理解,无法形成有效的认知,因而无法与教师形成正面而有效的沟通。这就要求教师要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待问题,多关心、爱护这类学生,通过语言沟通抚慰、身体拥抱接触,让这类学生真正感受到教师对他们的关爱,或者通过与他们一起参与游戏,建立良性互动关系。

仍以上文的小赖为例,学生小赖在游戏的过程中遇到障碍与困难时,笔者立即出现在他的面前,通过“你真棒”“做得好”“你可以试试看”等语言来不断激励他,还一边做游戏,一边唱儿歌给学生们听,让小赖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不感觉到孤独,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根本上化解了他在老师、同伴面前的紧张感,最终对老师产生信任,改善了师生关系,为日后教育方法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三、在探寻根结中了解智障儿童的行为源头

任何一种问题或现象的产生都有内在深层的缘由。每个生命个体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造成智障儿童问题的原因不是千篇一律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家长的力量,从不同的侧面了解学生的生活环境、生存现状,立体化分析其性格形成的缘由,从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引导。在一次与小赖父母的交流中,笔者得知小赖曾经在医院接受治疗的过程中受到严重的惊吓,此后父母又过于溺爱,导致他产生了自卑、焦虑、恐瞑等问题心理。了解这些情况后,笔者立刻与其父母进行沟通,要求他们立即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适当地放开对孩子的“越俎代庖”,在不同的环境给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活动空间,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这次沟通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笔者不仅了解了小赖目前存在的问题以及形成问题的原因,更重要的是与家长的沟通,为孩子寻找到了一种更加契合其实际的教育方法。从小赖后来的表现来看,父母的转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四、在行为矫正中调整智障儿童的行为质态

行为矫正是指在对儿童问题行为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采取具有针对性的专业矫正措施,力图使学生的行为不断走向正轨。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可以实施如下矫正策略:首先是进行放松性训练,运用语言渲染和情境创设的方法要求学生将自己想象成一只懒洋洋的狮子,正在长大了嘴巴打着哈欠。在这个环节,如果学生模仿时出现了问题,教师可以为学生亲身示范,学生觉得好玩之后,全身的神经意识就会自然放松下来。其次,教师可以充分运用一些康复性玩具,让学生自主摆弄、拧压,形成身体肌肉的紧张感与压迫感,尤其是处在不良情绪之中的学生,可以就此释放一些蕴积在心中的不良情绪。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正面强化,增进学生的有效行为,帮助其消除内在的消极兴趣。在与小赖的家长协商后,我们为他制定了以下行为内容:每天都能按时到校,上课能够安心听讲,减少哭闹的次数。如果一天下来能够做到这些,就可以获得相关的奖励,而一旦哪一天没达成预定的目标,就意味着特权终止。在一段时间的尝试后,小赖的情绪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改善,其他任课教师都反映他上课时乖巧了很多,再不需像之前一样满操场追着他跑了,交往起来也顺畅多了。

综上所述,鉴于智障类儿童的特殊性,教师所采用的教育方法和策略应与其他学生不同。这就意味着,教师要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看待问题、分析问题,才能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选择最佳的教育契机、最优的教育策略,提高对智障儿童的教育效果,改善他们的生命质量。

篇5: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矫正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要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等,旨在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判断标准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通过本人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都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衡量。从“质”的层面来看,要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规校纪作为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多长时间。1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要受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教师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课堂问题行为并非易事。况且,上述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带有明显的规范—控制倾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确立一个新的判断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对高考、中考“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不实用)。另外,课程编排的不合理也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同一位教师的课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倦。有些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课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因素

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这些教学

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挫折和疲惫,也会诱发问题行为。

②教学过程不流畅

库宁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③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下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二)学生应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也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试想,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而又专业的教师,一个语言表达流畅、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个很会管理组织课堂的教师,一个讲课深入浅出的教师,一个洞察学生心灵、解开学生心理疙瘩的教师,学生会产生对立或不满厌烦的情绪吗?因此,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预防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人格的起源在于不良的亲子关系,我们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时,来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家长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说爱不能强加,要给我们做普通人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应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中国很多教育机构开设“家长学校”,聘请专门人士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效果比较良好。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防止学生保持“单面人”的形象或借说谎来欺骗成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请别人代替自己的家长签名,冒用家长的名义写假条,旷课到校外玩闹。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经常打个电话、写封信、见见面,就可杜绝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篇6:青年学生厌学行为的疏导及矫正

青年学生厌学行为的疏导及矫正

青年学生中存在的学风问题表现为学风不振与学风不正.疏导、矫正厌学行为的关键是对大学生进行调适与塑造.做到认识悦纳自我,调适塑造自我,端正学习态度,培养进取精神.正确处理教育与管理、心理教育与思想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自我教育等方面的关系,努力促进青年学生良好学风的`形成.

作 者:余秀华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年,卷(期):200222(1)分类号:B848.4关键词:大学生 厌学行为 矫正与疏导

篇7: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

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

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

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

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

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

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

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

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

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

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

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教育措施不力,德育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教育观念落后,缺少奉献服务意识,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的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内因,即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动机。

道德上的无知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榜样的影响,没有奋进的目标等等,是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学生对物质欲望比较强烈,往往会为其所驱使,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困扰而产生不良行为。

2、道德意志力薄弱。

这些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往往对真善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人云亦云,容易接受不良的引诱,行为盲从,结果往往是非不分;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同学之间轻微碰撞产生摩擦不会冷处理,更不会主动检讨作自我批评,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恶言对骂,拳脚相向,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3、情感狭隘偏私。

在他们的道德情感中,江湖义气往往占有主要位置,以致于为了哥儿们的事可以两肋插刀,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强人出头。有求必应,有请必到,过高地估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是越帮越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行为习惯不良。

他们往往以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来谋求私欲的满足。如果这种行为方式得不到及时地矫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形成不良习惯,时间越长,矫正越难,后果越严重。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策略

时势和环境造英雄。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身体、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未来社会的竞

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因此,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内心深处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就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娱乐场所,对无证摊贩及一切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要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不定期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球类、棋类活动,读书活动,或开设各种辅导讲座等,正确引导青少年,这有利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育。

(1)学校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常规归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真正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群体去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高中里可以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家长来给学生作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因为班主任素质高低对于一个学风、班风都优良的班集体的形成甚至校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班干部榜样引领作用大小是班集体道德认识、道德评价和判断的“晴雨表”。班风好的集体,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不易蔓延,没有市场。即使发生了,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而班风不好的集体,则违纪现象不断,品德不良学生不但不感到孤立,反而在错误的舆论中得到鼓舞。在这样的班级,要对品德不良的学生进行转化,难度很大。因此,学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和责任感、感恩等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素养,为子女树立榜样,逐渐拓展和子女交流的空间,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和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培训学校活动,提高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长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篇8:小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但是在课堂中, 在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同时, 一些成绩弱的学生会趁机说闲话、忙私事、违反课堂秩序, 如;跟同桌或周围同学嬉戏玩耍、不做练习, 而是玩手机, 看小说, 对学习漠不关心, 睡大觉, 完全放弃学习等问题行为;造成教师在课堂中忙于应付乱哄哄的课堂, 顾此失彼, 使教学任务不能完成。我们的课堂是学校实施教学的主要场所, 这些课堂问题行为会给正常的学习和教学带来了很多的负面影响, 不利于学生成绩的提高和进步。…

所谓课堂问题行为, 指任何一种引起麻烦的行为, 而这种行为会干扰学生和班集体发挥有效的作用;也可以这样说, 课堂上的问题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往往会遇到某种扰乱课堂秩序、影响正常教学的行为。

一、形成不良行为习惯的原因

结合心理学和教育学理论, 对学生在课堂上的一些不良习惯进行剖析, 发现出现不良行为习惯主要与家庭教育不当、教师教育疏忽、社会环境负面影响等因素有关。

(一) 家庭教育不当

父母既是孩子的家长, 又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但是很多家长只是简单的认为他们花钱把孩子送到学校, 让孩子接受教育, 学校就应该对孩子负全责, 这是家长在认识上的误区。同时很多家长在教育方法上也存在误区, 他们经常批评和打骂孩子, 不善于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看不到孩子的点滴进步, 很多家长认为“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 正是他们的这种错误的教育理念, 造成孩子的逆反心理, 使孩子对学习失去信心和兴趣, 在课堂上不能专心听讲, 做一些与学习无关的事情, 促使孩子学习成绩下降。

(二) 教师疏忽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

由于教学任务紧, 琐事多, 加上教育主管部门又仅以考试成绩来评价老师, 家长以分数衡量学生。所以, 分数不仅是学生的命根, 也同样是老师的命根, 由此导致老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重视不够, 即使发现了孩子们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 也不能恰当的采取方法来教育孩子, 反而增加孩子的反感, 与老师对立起来, 对学习失去兴趣, 不良的行为习惯也会随之增长。

(三) 社会的负面影响

青少年都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但辨别是非能力、自我认识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差、交友能力不强;又由于现在的这个社会, 网络、游戏、高级娱乐场所无处不在, 他们往往会迷失方向, 把握不住自己, 养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此外, 他们受同龄人的影响, 在孩子中出现了好出风头、跟老师, 家长对着干等现象, 这样使的一些本来思想行为正常的孩子在心理上被同化了, 而随之形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

二、不良行为习惯的矫治

杜威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要顺应孩子的生长规律。因此, 狠抓学生课堂行为习惯的养成, 让这些正在倾斜生长的小树们朝向阳光, 接受雨露, 健康成长为参天大树。所以, 我个人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矫正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

1.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只有正确认识到这些课堂问题行为, 我们才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公正的看待这些问题行为, 既不能不把这些问题当回事, 也不能严肃对待, 更不能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思想败坏、品质恶劣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 即便是非常优秀的学生也或多或少的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行为。因此, 教师要正确对待问题行为习惯, 对这样的学生绝不是批评和歧视, 而是对他们充满尊重、喜爱和信任, 给予他们希望。

2.精心备课, 备教材、备学生, 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地位

依据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认知特点,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真正把课堂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 踊跃回答问题, 这样就减轻了学生的心理压力, 就能提升学生的主角意识, 让他们在课堂中充满自信, 积极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去, 自然课堂问题行为也就会不断减少。

3.建立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的一种平等、友好、融洽、和谐的关系。良好的师生关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当课堂问题行为产生时, 教师应该运用各种评价策略, 赢得学生的信任, 密切师生关系。因此, 在批评学生的时候, 首先要尊重他们, 指出他们所犯错误, 让他们自己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 要以理服人;或批评前先大力赞扬他的闪光点, 鼓励他些哪地方做的很好, 弱化其错误, 这样就会使学生产生改正自己错误的信心。

4.教师的表率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作为一名教师, 我们要以身作则, 为人师表, 我们的一言一行, 一举一动, 很容易会影响到我们的学生们。古人云“学高为师, 身正为范…”, 孔子云“其身正, 不令则行, 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重身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作为一名教师我们必须做好表率, 树立起威信, 给自己的学生们做好榜样。

5.家长要学会赏识孩子

父母在想方设法去管孩子的同时, 也应该反省自己, 是否有不当之处, 是否有过激行为, 是否考虑过孩子的感受等。只有从尊重出发, 恰当的去赏识自己的孩子, 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父母绝不是不讲理的棍棒打骂, 而是有原则, 有目标的说服教育, 什么事该做, 什么事不该做, 对于中学生而言, 他们是完全知晓的。孩子们的那些错误很多都是跟父母怄气所产生的, 家长应该认识到青年期的孩子们正处于叛逆期, 只有从尊重孩子入手, 从爱入手, 多鼓励, 多引导, 多坚持正面的说服教育, 才能提高孩子们的自信心, 从而对学习的兴趣更加浓厚, 而减少课堂问题行为的产生。…总之, 对问题孩子的管教不能操之过急, 要有耐心。要多表扬和鼓励, 设身处地的和孩子沟通, 多谈孩子感兴趣的事, 以找到有效教育的突破口。

三、结语

上一篇:人事管理系统下一篇:党建工作理论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