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2024-05-10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精选8篇)

篇1: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崔口中心小学:霍晓燕

摘要

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一直是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也是目前小学课堂教学中最具普遍意义的的教育问题。在这里从理论视角概述了问题行为的涵义、判断标准,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涵义、分类、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策略。小学生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主要从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生态学的角度来分析。矫正的策略主要有:教师应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学生要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提高教师的素质,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等,旨在让学生处于一个健康有序的学习环境。

关键词:小学生;问题行为;课堂问题行为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判断标准

(一)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

通过本人对课堂的观察,对教师和学生访谈,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其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

(二)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标准

什么样的行为属于课堂问题行为?研究者的观点表现出惊人的一致,大都从“质”与“量”两个层面来衡量。从“质”的层面来看,要以是否破坏课堂秩序、是否违反班规校纪作为判断标准。课堂问题行为的代表性定义就是指在课堂中发生的,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不一致,并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从“量”的层面来看,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频率——此种行为是否经常发生;(2)维度——此种行为是否影响了其他学生的正常学习,影响面有多大;(3)强度——该种行为对个体及他人的干扰到了何种程度;(4)时间——该种行为持续多长时间。1但是,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的判断要受时间、空间、事件性质、环境气氛、教师好恶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断学生的行为是否属于课堂问题行为并非易事。况且,上述关于课堂问题行为的概念界定带有明显的规范—控制倾向,不符合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如何确立一个新的判断标准,仍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三、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1)课程因素

包括学生对课程内容不感兴趣,认为课程内容“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对高考、中考“无用”,有些学生认为课程不实用)。另外,课程编排的不合理也是引发课堂问题行为的重要原因。有些学校将同一位教师的课安排在一起,造成学生思维的疲倦。有些学校没有活动课,或者活动课安排的时间不符合教育规律。

(2)教师因素

①教师教学水平欠缺

教师教学观念陈旧,方法落后,讲课缺乏激情,枯燥乏味;教师表达能力差,语言和要求含糊不清;教师教学效率低,常采用拖堂或补课的方法„„这些教学

水平上的不足,使学生感到不愉快、烦闷、挫折和疲惫,也会诱发问题行为。

②教学过程不流畅

库宁的研究表明,一个教师讲授教材进度不当或缺乏从一个活动跳跃到另一个活动的过渡能力,不能进行交叉活动或讲课时显得无能、迟钝,而且在一段时间里只困在一个问题上,那么,学生就很可能置功课于脑后而捣起乱来。③师生关系紧张 绝大多数学生总是把对教师的情感反映在对教师所教学科的学习中。因此,如果师生关系不良,学生会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反感,不听其教导,有的还会产生逆反心理,进而产生厌学心理,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的重要性就会淡化或忘记,就会缺乏学习上的积极和主动性,在课堂上表现出难以投入学习,课堂问题行为随之产生,导致学习成绩下降。一旦下学习成绩下降,学生就会对教师更加反感,对课堂充满厌恶感。长期下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成绩越差,对学习和老师的教育就越反感,课堂问题行为难以消除。

四、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矫正策略

(一)教师要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

正确认识课堂问题行为是进行有效矫治的前提条件,没有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进行有效的矫正。教师要明确问题行为对课堂秩序和教学活动的消极影响,但又不要过分夸大问题行为的严重性,不宜把有问题行为的学生与品德败坏的学生等同起来。实际上,课堂问题行为是普遍存在的,即使是优秀学生也仍然会产生问题行为。因此,作为教师对课堂问题行为不宜持消极态度,更不能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的未来做出草率的结论和悲观的预言。教师的正确态度是:对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要热爱、尊重、信任、宽容、体谅和帮助,而不是忙于责难、批评和歧视,教师给学生的应该永远是希望。

(二)学生应参与制定有效课堂规则

明确的课堂规则,是一种有效的先入为主法,可以事先确定起对学生在课堂中的行为期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明确是非标准,知道什么行为是好的,什么行为是不好的:哪些行为是大家认同的,哪些行为是大家不认同的。教师通常在学期或学年初期阶段,通过与学生讨论的方式,对课堂行为提出明确的而具体的要求和规范,并以此作为共同遵守的准绳。

(三)提高教师的素质

一个素质较高的教师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一般地,他教的班级也较少产生问题行为。教师的素质包括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教学水平。教师要有一颗热爱、尊重学生的心,要有为人师表的责任感,还要有较高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教学技能技巧。

时代的发展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家长对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具有不可替代的权威作用,这种权威作用的基础不仅仅是教师的地位,还包括他们的学识、品行与才能。因此,教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不断“充电”,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技术,优化教学技能。试想,一个具有广博知识而又专业的教师,一个语言表达流畅、幽默风趣的教师,一个很会管理组织课堂的教师,一个讲课深入浅出的教师,一个洞察学生心灵、解开学生心理疙瘩的教师,学生会产生对立或不满厌烦的情绪吗?因此,教师的高素质可以减少学生的课堂问题行为。

(四)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马斯洛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 个人问题行为往往起因于外界因素对自我实现的阻挠以及个人缺乏正确的自我评价。因此,在心理辅导过程中,首先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自我,确立良好的自我意识; 其次,应帮助学生正确认识环境,改变自己的不适应行为,确立合适可行的目标;第三,应帮助学生发挥个人潜能,排除阻碍个人实现自我潜能的障碍。

心理辅导是以通过改变学生的认知、信念、价值观念来改变学生外部行为的一种方法。教师应尊重学生的感受和体验, 诚恳地与学生交流意见,对学生充满信心。

(五)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形成教育合力

在预防和纠正课堂问题行为这一重要任务面前,家庭也负有重要责任。心理学研究表明,青少年不良人格的起源在于不良的亲子关系,我们在中小学进行心理咨询时,来咨询最多的问题是家长和孩子的矛盾。家长认为,我是为孩子好,孩子却说爱不能强加,要给我们做普通人的权利。这就要求学校应和家庭相互配合,才能取得预期教育效果。中国很多教育机构开设“家长学校”,聘请专门人士介绍教育子女的经验,效果比较良好。教师经常与家长联系,还可以全面了解学生,防止学生保持“单面人”的形象或借说谎来欺骗成人。调查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请别人代替自己的家长签名,冒用家长的名义写假条,旷课到校外玩闹。如果教师和家长能经常打个电话、写封信、见见面,就可杜绝此类问题行为的发生。

不同的学生,不同的课堂都会出现不同的课堂问题行为,教师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不断总结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自己对课堂的应付能力。将教师的“讲堂”变成学生的“学堂”,让学生生活在思考的世界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促进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根据本人对小学教师、学生的访谈和对课堂的观察,我认为课堂问题行为是指学生在课堂中经常发生的、违反课堂规则、影响课堂教学有效进行的行为。基本性质是与课堂目标不一致的消极课堂行为。基本特点是经常发生,影响自己或他人的学习。初中生课堂问题行为的表现既有内向性问题行为,也有外向性问题行为。产生原因错综复杂,既有小学生的性格类型、认知水平、基本需要、情绪情感等内在因素,也有来自教师授课、师生关系、课堂环境、课堂规则和父母教养方式等外在因素。处理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应根据不同问题类型、学生个性特点等灵活实施,根据本人的观点,提出了几点引导和矫治策略:教师的正确认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建立良好师生关系、创建良好课堂环境、学生参与制定有效的课堂规则、进行心理辅导等,才能真正使一个有课堂问题行为的学生转变成积极有效的学习者,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才能使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篇2: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四川省宜宾市南溪区黄沙中学

蒋 涛

摘 要: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以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来促进学生体育素养的全面化和个性化发展。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新倾向”和“新问题”,在各种评优和公开示范课中,教师一味追求热闹、活跃的气氛,出现重现象不重本质,重形式不重实质的本质,体育新课程教学是“形似”而不是“神似”,好多课看似热闹,实则无效。教学实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本文就如何提高教学实效性提出建议。

关键词:体育课 体育教学 实效性 策略

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各种体育课教学模式应运而生,但无论教学思想如何更新、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在教学效果上,加强对实效教学的研究,应成为体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内容,这样我们的素质教育才能落到实处。体育课实效教学的含义

体育课的有效教学,一是指教师的教学行为,二是指学生的学习行为,教与学的相互吻合,且按一定的教学任务及完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这样的教学才能称之为实效教学。

传统的体育教学,不管具体情况具体条件,每个学生都必须适应统一化、规格化的教学,造成许多课低效、无效或根本不讲成效的教学现象。如照本宣科式的“机械式”的教学;“独角戏”似的表演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填鸭式”的教学;不顾客观条件的“鹦鹉学舌式”的教学;做表面文章的“虚假”教学。当今提倡的素质教育观念,其中最有积极意义、最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着眼于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精神,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潜能,创设一种适应学生发展、由学生自主选择、自我调控的教学途径,实现富有人性的个性化教学。这是我们研究教学实效性的基础和归宿。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的理论依据 2.1 学生学习的实际可能性

“学习的实际可能性指的是决定着具体个人在学习活动范围的潜力的内部基础和以个性为中介的外部条件的统一。内部基础包括个人可接受教学能力、思维、记忆等基本心理过程和属性的发展程度。外部条件是指以个性为中介的校内外影响,以及校内教师、学生集体和教学物质基础等的影响。体育教学应该在承认学生的个别差异基础上,认识学生的学习实际可能性及其组成部分,从而根据本地区、本校教学条件,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施教,以达到最佳效果。

2.2 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作为一个个具体的教育对象,学生与学生之间在生理上、个性心理、智力、能力发展等诸方面都存在着差异。尤其在体育教学中,这种具体差异更为明显。一个正常的学生他在身上总会表现出某些方面的劣势或弱点,但是每个学生都有最适宜从事某种活动的才能,每个学生的才能表现领域和学习可能性是各不相同的。大家知道,世上没有两片完全一样的树叶,正因为如此世界才变得精彩,同样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的两个人,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在他们身上既有共性,又有巨大的差异性,关键的是教师在遵循教育规律的情况下,在教育的同时打破统一的模式和传统的做法和教法,去关注每个一或每一类学生,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分别指导,分层次,分组等教学方法,来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帮助他们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成功的潜能”的信念,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尊重每一个学生,谋求每一个学生发展方法,这是体育实效性教学的基本观点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

2.3 教学最优化

巴班斯基给教学最优化定义为:“教学最优化可以说是从解决教学任务的实效性和师生时间消费的合理性着眼。有科学根据地选择实施该条件下最好的教学方案。”由此可以说,教学的实效性是教学最优化提出的“以最少必要的时间和经历,争取最大可能的效果。”教学的实效性包含教学效果、效力,要从教学最优化的理论出发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不是着眼与教学过程各变量的定量和推演,从而着眼与教学过程的最优效果和效率。

2.4 非指导性教学

传统教学所形成的教师权威指导下的指导性教学严重阻碍了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体育实效性教学提倡积极的人际关系,重视构建师生情感融洽的教学氛围。改变指令性的生硬指导,使学生乐于对自己的学习承担责任,并让学生有选择的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确定最适合自己的学习内容和进度。如在完成障碍跑练习中,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能力范围的障碍物以及障碍的难易程度,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既战胜了困难,完成了任务;又增添了乐趣,加强了信心。使不同的学生都能得以快速、有效地学习。体育课实效性教学策略 3.1 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

教师应善于应用策略,创建和谐的课堂氛围,如多用描述性语言,少用评价性语言;对学生多些激励,让学生感觉到老师对自己的重视;与学生平等相处,不要以权威自居;教学中遇到问题时,应与学生共同解决,要尊重学生的看法;处理问题应灵活,避免死板。民主、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课堂上情感交流自然,信息反馈畅通,易产生情感共鸣,有利于课堂和谐气氛的形成。教师要因地制宜,充分应用可利用资源创设积极的教学氛围,如体育器材巧妙合理的摆放,这样的场地设计对学生能产生很大的吸引力,使学生的好奇心倍增。再如多媒体、录音机、电视、录像、投影等现代化教学媒体运用等,并加以合理巧妙的处理,对教学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此外,探索灵活的教学方法,对于调控好体育课堂气氛起到至关重要作用。例如,可以通过游戏组合的形式出现,根据主教材的需要,组织几个与教材有关的游戏。学生在快乐的游戏中接受了主教材的辅助练习,既有助于完成教材中较难的技术环节,又可以调动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运动热情。

3.2 加强教学的互动性

要想提高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应改变单向的教学互动,寻求建立一种有效的双向或多向的师生教学互动。教师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各种互动方式有效地运行,教会学生用理性的方法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学习纵箱分腿腾越这个动作时,我采取了互动参与的问问、议议、答答、练练、比比的教学形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急着去做示范,而是先提示,让学生观察面对的是什么器械?如何跳过?以前玩没玩过类似的游戏等等。然后,让各个小组带着这些问题讨论一下:应该怎样去练习,练习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讨论结束后,各小组自行学练。教师适时适度地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创造性练习,看哪一组的动作舒展优美等等。最后,组织学生评委对各个小组的练习过程(如安全意识、认知程度、团结协作、创新动作等方面)进行评比。在这样的问、答、议、练、比的课堂上,学习气氛热烈奔放,沉闷的局面一扫而光,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的天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学习兴趣自然而然被激发和调动起来,课堂教学效果极好。教师在加强教学互动性时,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应以平等的姿态加入学生的交往;二是要建立多层次的互动;三是教学重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地运用教学的互动性。

3.3 设计多层次的学习任务

学习内容是实现学生发展目的的前提,要使每个学生体验成功,可以有一个弹性的标准和要求。适应学生自己发展的学习任务是实效性教学最优化的表现。创设最适应学生发展的教学条件、设置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任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发展需要,这是体育实效性教学最基本的策略。具体做法为:制定分层次的教学目标,做到总的目标统一,具体要求不同。所谓统一是指教材中应该掌握的三基及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技能,所有学生应该也必须达到。所谓不同是指教学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教学速度,理解知识的层次,各种练习的设计,教师的指导与帮助。把教学目标分为三个梯度,达到教学大纲的基本要求,在完成各种练习速度、难度、动作的准确性上力求适度,在练习中注意个别帮助,要求完成基本练习;紧扣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完成基本练习的基础上向高一层次靠拢,做到知识能力发展的协调; 在教学大纲要求的基础上拓宽加深练习,重在培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创新性的同时提高运动技能。

例如我在前滚翻教学中设计了难易不同的四组练习方法:1组,有斜坡的前滚翻,(要求头后部着垫,团身起立);2组,正常的前滚翻,(要求同第一组);3组,有宽度限制的前滚翻,(在2组要求的基础上滚直线);4组,有远度限制的前滚翻,(要求在3组的基础上不分腿,具有一定的远度支撑,完整滚翻。)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练习方法,通过这样的教学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体验到体育学习的快乐,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一个动态的分层,每个人都有一个基础层次,同时亦可上升下降,从而起到尝试多个层次,体验多个成功,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最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4 整合学习形式,优化学习活动

小组教学、小班教学和个别教学等形式更能体现教学的实效性。在课堂教学的结构上,在教学时间的分配上,一是要压缩全班共同学习的时间,适当增加学生个体和小组自择练习的活动时间。优化学习活动,首先要充分考虑如何调动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自觉性,否则不可能实现实效性教学。例如学习耐久跑这一内容,使学生不觉得枯燥乏味,每次课都应注重在练习场地、时间、方法上的改变,跑时的队形尽量做到花样多样并且新颖有趣。如可以采取不同形式的全程追逐跑,重复接力跑,分组对抗比赛等等。这样使学生寓耐久跑与兴趣中,使学生感到耐久跑其乐无穷,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精神,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时学生所学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格局,教师要实现角色变换:改一言堂为众言堂;改讲堂为学堂;变主讲为主导;便控制为协调;变专制为激励。让学生充分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充分表现自己的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个性,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人。如在立定跳远教学中,教师先不讲动作要领,而是让学生自主练习,在练习中体会动作,发现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使有的同学所做的动作不合理,也不及时纠正,让他遇到一定挫折和失败之后,再去引导学生摸索怎样跳得合理、正确,使学生对成功与失败的原因更加明确。

优化学习活动,要落实到学生学习的全过程。知识的学习,动作技能的掌握,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身体素质的不断提高,是体育教学所应完成的任务。因而在教学中就须注意到:启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和动机;启发学生的知识和动作记忆;启发学生的各种练习想象;启发学生观察力和注意力;充分利用体育学科特点启发学生意志和志向,从而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

3.5 加强课堂管理

在课堂管理上,教师应注重教学环境的空间设计,将每个学生置身于自己的视野范围内。在空间距离上,能够灵活的与每位学生顺畅交往,学生的座位不宜安排得过于死板,应方便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在时间管理上,坚持时间效益观,最大限度地减少时间的损耗;把握最佳时域,优化教学过程;保持适度信息,提高知识的实效性,并提高学生的专注率。在问题行为管理上,运用先行控制策略,事先预防问题行为,如要学生明确行为标准、降低挫折水平、保持建设性课堂气氛等;运用行为控制策略,即使终止问题行为,如鼓动和强化良好行为、运用良好的方法控制问题行为等;运用矫正策略,有效转变问题行为,如正确认识问题行为,遵守问题矫正原则引导学生转变问题行为等。当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必须迅速作出反应并及时处理。一般来讲,如果一个学生只是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不必立即公开处理,可采用沉默,皱眉,走近等方法处理。如果一个学生的违纪行为已明显干扰整个教学过程,教师必须立即处理,并按情况采取提示、暗示、制止、甚至惩罚的方法。如果学生了为吸引教师的注意而出现违纪行为时,教师可以用不予理睬来冷处理。

3.6 提供实效性学习的评价

学习评价作为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发挥着调节学习策略、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的作用。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人,应该让他们清楚地了解自己对体育课的学习是否有效。因此,提供时效性的学习评价标准,让学生懂得自己的学习是否实效是十分必要的。在提供实效性学习评价的标准时,应注意和注重形成性评价为主的策略。如按层次分为A级(一般有效);B级(有效);C级(十分有效),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逐渐了解自己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这种形成性评价不是教学过程的结束,而是伴随教学过程来进行的。学生通过评价,可以从中获得自己的学习、行动是否有效的信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了解教学的实效性。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师生更加认真负责的投入到教学中去,大幅度地提高课堂效益。

3.7 教师应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

教师应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活化教材。教学内容要贴近生活实际,激起学生的兴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所提的问题应具有开放性,让学生有充分讨论与发挥的空间和时间。体育教师对于课堂的状况、学生反应的敏感性以及对所发现问题的解释与分析等问题进行反馈和校正。在一堂课或一个阶段的课上完后,分析自己的教学是否适合于学生的实际水平、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等,使之达到最佳的教育教学效果。使学生了解自己目前的学习长处和进步以及存在的不足,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另外,体育教师要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就要具备新的技能,如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课程设计、开发和整合的能力、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能力等。以往的体育教科书完全按照知识体系编写,如今是从学生喜欢的生活场景、情境入手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体验。新课程提供了许多新的教学形式,许多形式都是首次出现,新颖独特,这也对体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大的挑战。小结

篇3: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一、案例阐述

李××, 从进入高二以来, 该学生就时常在课堂上睡觉, 那时他的学习成绩在班级处于中等水平。 刚开学不久, 他就因睡觉被我惩罚过, 但是两三天后又开始在课上睡觉。 每次见到他睡觉我都走到身旁轻轻地敲醒他, 但每次他都对我的做法表现出很反感的样子。 有一次我看他睡觉就边讲课边慢慢走到他身旁轻轻地拍了下他的肩膀, 结果他回了句:“拍我干什么? ”我压低了声音说:“你睡着了。”他就很气愤地说:“我没睡。”我再次惩罚了他。后来的日子, 他还是经常在课上睡觉, 而我有时装作没看见, 有时就是拍醒他, 说实话我也觉得很无奈, 这样一直僵持了两周左右。

二、初步调查

为什么该生如此嗜睡? 我刚开始从自身找问题:是我的课堂沉闷了? 还是我的教学方式他不适应? 他对我有意见? 我很疑惑。 我跟给该班代课的其他科任教师谈了我上课时的情形及我的想法。 得知该学生不仅仅在我的课上嗜睡, 在其他课上也经常睡觉, 班主任找他说过几次, 但是没作用。 那么, 问题主要就在该学生身上。 另外, 通过同几个学生的交流, 我了解到该生与同学的关系不太好, 平日除了与寝室的几个同学有来往外, 很少与其他同学交往, 有时候他还会欺负同桌的女同学。 单独与该学生谈话, 他每次只是简单的“嗯”、“是”之类的回答或什么话不说, 当然了解不到有价值的东西。 但我在上课中注意到该学生很爱起哄, 当教学过程中某人出笑话或窗外有什么声响时, 该生显得精神许多、爱起哄。

三、案例分析

从以上叙述和调查可以看出, 该生身上存在的问题行为有上课嗜睡、抄袭作业、故意惹人和孤僻离群等。

这些问题行为的产生原因可能有: (一) 对学习失去信心, 得过且过毫不在乎。 另外, 某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与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作比较, 有时会蔑视、羞辱学生, 导致学生自信心低下, 不但没有达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反而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 家庭因素影响。 学生的行为不仅与学校的教育有关, 父母的处事风格及父母对孩子的关注度对学生行为的养成也有一定关系[5]。 (三) 人格因素。 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 是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 正在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的产生巨大影响[6]。 从该生在课堂爱起哄、时而欺负女生, 可以推测该生期望教师、学生关注自己, 他想显示自己的存在感。 这是这个年龄段正常的心理现象, 但是该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需要正确引导。

四、矫正策略与实施

针对该生的问题行为, 我与班主任及其他科任教师交流后制定以下策略并在教学活动中认真实施, 力图矫正其不良行为。

(一) 建议学生咨询心理教师, 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 学校设有心理咨询室, 也有专门的心理辅导教师。 对于存在问题行为的学生, 教师鼓励其进行心理咨询是很有必要的, 通过心理咨询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 这是保证日常学习生活健康发展的基础。

(二) 主动与学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其后一段时间他有时也睡着, 但是我没有直接拍醒他或问他为什么睡觉, 而是走到他身旁问他“昨晚没睡好? ”“是不是感冒了? ”等。 在做课堂练习时经常走到该生旁边看看他的作业、笔记, 问问他学习上有没有困难等, 使他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和爱护, 从而满足他被关注的需要, 提高他的自信心。 这招很灵, 他在我课上睡觉次数明显少了, 而且主动回答我提出的问题, 这可是我以往求之不得的。

(三) 鼓励学生, 使其正确认识学习与考试、成绩与成才的关系。 将成绩较差的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学生作比较只会打击学生积极性,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正确看待学习与成绩、成绩与成才之间的关系。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与不足, 成绩比不上别人, 但是实验操作、活动设计、体育、文艺等方面可能就比别人强;一个人能否成为对社会有用之人, 并非靠成绩, 而要靠能力。

(四)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提高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度。 这是我需要努力的。 要让学生在课堂上注意力集中, 课堂气氛活跃, 达到高效的教学效果, 那么设计充实、丰富、亲切的教学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这样的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主体,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活动中。

五、结果及反思

一学期已经过去了, 经过努力该生在课堂上睡觉的情况基本上看不到了, 而且课堂上表现活跃。 经历这样一次教育事件, 我坚信中学生问题行为是可以预防和矫正的, 但教师对学生问题行为进行预防和矫正时, 首先一定要知道产生问题行为的原因是什么。 从问题产生的根本出发,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这就要求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行为过程中注重与学生、 班主任及家长的联系和沟通, 通过各个渠道调查和分析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 从而预防问题行为产生或更好地帮助学生克服问题行为。

摘要:文章首先阐述了某学生在课堂中的问题行为, 其次调查并分析了该问题行为出现的原因, 在此基础上制定了矫正策略并在之后的教学活动中坚持实施, 最终取得了较理想结果。

关键词:高中课堂,问题行为,矫正策略

参考文献

[1]李玉芳.浅议生物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问题行为[J].卫生职业教育, 2006 (6) :34-35.

[2]金顺姬.课堂教学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处理[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07, 21 (5) :68-69.

[3]王果香.试论中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产生的原因及其矫正[J].湘潮 (下半月) , 2010 (11) :124.

[4]孟四清, 陈志科, 李强, 等.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 2011, 27 (4) :43-46.

[5]焦洁.中学生自我控制能力与问题行为的关系及其干预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 2011.

篇4: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 无效教学行为 判断标准 矫正策略

小学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以及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完成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要有有效的教学行为。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实践能力滞后、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活动组织不当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找到合适的矫正策略,将无效教学行为转变为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无效教学。无效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脱节现象,致使教学效率非常低。

2.无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不遵守教学规律、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很多无效的教学行为。

二、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评判标准

1.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既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堂课的归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英语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同样都是课堂教学目标,并且,清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就能够根据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为了学到知识、技能,运用各种偏离教学目标的方法,过分地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那这堂课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无效的教学行为就会导致教学目标达不成。

2.教学内容掌握不够。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师“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学时,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注重知识的有效性,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的,那么,这堂课就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在课上只是在机械地学习教师所教的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是将教材外的生活经验延伸到课内,所以,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宽泛、虚无,学生不是很理解,在吸收上也会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组织不当。一名教师能否组织好一堂课取决于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很枯燥,教师也会觉得上课上得力不从心,只是在做无用功。因为这样的活动目的性、自主性都不强,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只是流于形式罢了,没有在实质上让学生真正地思考、参与。这样的活动组织当然是无效的。

4.教师教学反思缺乏。课后的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自己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总结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但是,现在不少教师把教学反思当成是一种形式,总觉得是一种负担,很浪费时间,于是就走走过场,应付一下日常工作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反思。有些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过关,即使有心去进行反思,方向也不对,并且深度不够。因此,教师的能力、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三、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矫正策略

1.注重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的作用。所以说,一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提升教师素质很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课后反思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小学的英语学习中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主体因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很重要,而学生的主体因素也相当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都会因人而异,再加上他们的年龄也不相同,自然表现的特征也不一样,而且他们具有个体性差异。有研究表明,事实上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个性、气质等方面有所表现,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因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的精神抖擞,语调抑扬顿挫,面带微笑,在学生答错时,耐心地鼓励他们,而不是过多的指责,在学生的心里就会觉得很轻松愉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更加大胆地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深度也会大大增加,效果会很好。教师主动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的紧张感、约束感、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地消除,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全面调动,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本文通过对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判断标准进行分析,找到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的矫正策略,将无效教学行为转变为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皮连生,吴红耘.两种取向的教学论与有效教学研究[J].教育研究.2011(5).

篇5: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

开题报告

合江县幼旭学校课题组

尊敬的教研室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

大家好!我代表《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课题组向大会作这一课题的开题论证报告,不妥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选题意义

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颁布施行,教育部重新修订了《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根据中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守则》从大处着眼,对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行为习惯养成提出了基本要求,《规范》从小处着眼,从行为习惯养成入手,提出具体的、操作性较强的要求。新近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它们的颁布实施,进一步明确了学校工作应以德育为首位,同时也为学校开展德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校地处县城城区,是一所公办九年一贯制学校,是县委县府指定的进城务工子女就读学校,也是合江镇唯一一所初级中学。在校中小学生有1500人,在现有招生体制下,我们学校农民工子女占到20%

以上,有近40%的留守少年儿童,这些学生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家庭教育的缺失,以及学校、社会、家庭三位一体教育机制尚未健全等因素的影响,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存在各种问题。特别是初中学生中,集中了合江镇和县城周边乡镇各小学输送来的大量学困生和品困生。这些学生除了表现在学习困难外,内在为道德失范,外在为学习、生活和交际等行为失范。这类学生的存在,不仅严重制约了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学校对学生的道德、行为失范不加以矫正,将对学生成长造成严重不良影响,并产生大量社会问题,直接影响学校的安定和社会的和谐。同时,学校德育工作机制、管理和评价体系也有待完善,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障的德育运作机制并没有形成,家庭、社区和学校德育根本没有得到有机整合。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缺乏长效机制,没有真正解决“父母监护缺失”的问题,不少活动存在“运动式”、“一阵风”的问题,现有教育管理也多采用“一刀切”、“齐步走”的办法,缺乏针对性、科学性,效果不理想。德育工作评价虽然有制度可依,但这些制度缺乏对评价指标的量化,德育工作中对教师和学生的评价多停留在教学成绩和学业分数上,德育评价虚多实少,学校、职能部门和班级的多级评估体系没有真正建立起来,或者有了雏形并没有真正发挥作用。因此在我校开展“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本课题预计解决的主要问题和效果预测

(一)、本课题要解决的问题

1、通过课题研究,逐步构建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运作机制。

具体办法是:建立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网络,以家庭教育为基础,以学校教育为主体,以社区教育为依托,以政府行为作保证,形成家庭、社区、学校德育的有机整合。

2、通过课题研究,构建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

采取的途径为:

(1)提高教师素质,加强师德建设,转变育人观念,创设良好的师资环境。

(2)办好家长学校,更新家长育人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状况。

(2)找准活动的载体,拓宽德育渠道,构建适合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道德行为失范矫正的系列活动体系。

3、通过课题研究,形成适合我校的学生行为规范检测与评价体系。

我们的想法是:完善德育工作评价量化评价指标,德育评价要由虚变实,由软变硬,建立学校、团支部、少先队和班级等的多级评价体系。

(二)、预计达到的效果。

1、学生道德素养得到提升,乐观向上,行为文明,习惯良好,社会公德和法制观念明显增强,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教师育人观念得到更新,育人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形成了一支优秀的德育教师队伍。

3、学校管理理念得到优化,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管理体系、内容体系、方法体系和德育教育评价体系。

4、育人环境等到改善,书香校园打造成型,学校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三、本课题的改革主张与改革措施

(一)本课题的改革主张

我们认为本课题的提出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和学校教育的需要,课题的研究会取得良好的效果。提出本课题《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学生行为失范矫正策略研究》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准确地了解和掌握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状况和当代中小学生的思想脉搏,探索符合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更好地解决我们德育工作中暴露的那些急需解决的问题,构建起先进的、可行的、高效的德育运作体系,使我们德育工作更加规范化、科学化。本课题的研究与我们农村九年一贯制学校教育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紧密结合,与学校日常教学活动和教师日常工作密切相关,要研究的内容基本上就是要做的工作;研究的内容力所能及,研究的条件基本能具备,研究的保障可以落实;该课题具有研究价值,且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可以借鉴。只要我们充分准备、精心设计、认真操作、加强管理,注意及时调整和修改完善,一定会取得预期的良好效果。

(二)本课题的改革措施

本课题研究分为准备论证,实验验证,总结提炼三个阶段。具体措施是:

(1)文献研究: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有关本课题研究的状况和已有的研究成果,用以指导本课题的研究。主要用于前期准备。

(2)教育调查:运用教育调查法研究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实际情况,特别是调查研究学生行为失范的现象等,从而制定切合学校实际的德育的方法和策略。主要用于实施初期。

(3)行动研究:在自然条件下让德育工作者进行亲身实践,通过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拟定具体计划、实施计划、反馈信息并对实践进行不断反思,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为探索德育工作的有效策略提供实践和研究的丰富信息。主要用于实施阶段。

(4)邀请师培部门、专家、优秀班主任教师在我们的研究过程中作专题学术报告,并对本课题研究给予指导、引领。适用于课题研究全过程。

(5)案例研究:注意抓住典型人物和典型事物进行深入研究,探索适应不同级别的学校和不同类别的学生的不同的德育工作范式。主要用于实施后期。

(6)经验总结:在实践研究的基础上,重视资料数据的积累、归类并整理研究资料,寻找成果和过程蕴含的规律,并进行总结提炼,撰写研究报告。主要用于总结阶段。

四、本课题活动规划

①对学生生活的家庭、社会和学校环境调查活动。②家庭环境、社区氛围、校园文化、学校制度、政府政策检视活动。③专家引领活

动。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形式,对课题组人员及相应教师进行培训与指导。④通过网络技术搭建交流平台展开交流活动。⑤学校及各部门的德育系列活动,具体为学校 每学年一次优秀德育工作者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班主任评选,每学年一次优秀教师评选,每学年一次师德标兵评选,开展“家长学校”各类活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每学期一次主题关爱教育活动,打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 学校支部每学期一次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每学期评设党员示范岗,进行流动管理,师德师风学习活动,工会 开展捐资助学活动,开展贫困生慰问活动。教导处 定期开展德育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教研活动,每学期拟定学科德育渗透计划并按计划开展活动,每期一至二次班主任培训活动。团支部与少先队大队部“幼旭之星”评选(周星、月星和期星评选),每周一次班级百分竞赛(学期末总评一次),每周一次“国旗下的讲话”教育活动,每学期一次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优秀少先队员评选,按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定期开展“留守学生之家”活动,每期“艺休周”活动。班主任 《学生守则》与《一日常规》学习系列活动,幼旭之星评选活动,每周开展主题班队活动,每月开展“主题教育月”活动,开设“家校路路通”,每学期至少一次家长会。科任教师 每期写一篇德育工作论文,每月交一篇“德育与学科教学”的教学反思或教学心得体会,每期写一本读书笔记。

篇6:中学生问题行为及矫正

黄茹

(陕西省宁强天津高级中学,陕西宁强 724400)

摘要:近年来,我国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的不断上升,状况不容乐观。通过比较大量研究者对问题行为的界定,明确了当前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实质;并从个体、家庭和学校、社会等方面进一步深入分析了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干预对策。

关键词:中学生问题行为;界定;影响因素;干预

引言:

问题行为是儿童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所遭遇的问题或困难, 如缺乏学习热情、考试焦虑、神经质、违纪等等。它们是学生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行为, 通过言语或行为矫治可以获得解决。问题行为有别于“问题儿童”、“ 差生”等概念, 后者只是少数人或个别人, 而问题行为则普遍存在于中小学生中。问题行为不但影响学生的学习与生活, 而且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 甚至会使学生走向犯罪, 严重危害社会的安宁与稳定。因此,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研究学生的问题行为状况及辅导策略, 尤为重要[1]。周详等[2](2001)调查表明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39%;周路平[3](2001)的研究表明在PTPB 各分量表上存在有较严重问题行为的学生比例均在13.7%以上;翟静等[4](2003)调查的初一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4.7%;高瞻等[5](2004)对家长或监护人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初中生问题行为总检出率为 14.3%;任传波等[6](2005)调查发现12~16 岁中学生问题行为检出率为 17.1%;张朝[7](2006)调查表明中国淄博中学生问题行为的检出率为19.1%。因此,为了对中学生的问题行为形成正确的认识,并进一步有效地应对和预防中学生的问题行。当学生问题行为出现时,不少人都持有一种错误的观念,例如,家庭把责任推到学校的教育和社会,学校则认为责任应该在家庭和社会的不良影响; 而社会则认为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疏忽管理所致。而笔者认为除家庭、学校、社会外,中学生自己也应承担责任,甚至是大部分责任。下面,我就从家庭、学校、社会、学生本身在问题中的责任。

一、学生问题行为的家庭责任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其身教胜于言教,如果父母本身的言行起不到很好的影响,再加之对子女的教育从小不严格要求,对子女的缺点和毛病视而不见,不闻不问,或认为是小事一桩。在这样家庭长大的孩子,就极容易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麦考贝和马丁(Maccoby&Martin,1983)将父母教养方式分为权威、专制、宽容、忽视四种类型:专制型的父母往往通过命令式言语与孩子沟通,并要求孩子无条件服从,不允许孩子有任何独立自主的要求,因此他们的孩子容易出现退缩和恐惧,而且女孩到了青春期倾向于表现出被动、依赖,男孩则可能趋于反叛、攻击;而宽容型的父母对孩子极少或根本没有限制,给予孩子的是无条件的爱,使孩子易趋于反叛和攻击,也易趋于自我放纵。大量的研究结果[8] [9][10][11]也发现父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惩罚或过度保护等教养

方式的中学生,和母亲采用缺乏情感温暖和理解、过分干涉、保护、拒绝否认和惩罚严厉的教养方式的中学生,在问题行为各因子的得分上往往比其他学生高,其中父亲对子女拒绝否认和母亲对子女过分干涉和保护是其发生问题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二、学生问题行为的学校责任

除了家庭以外,中学生的主要活动范围就是学校,中学生问题行为的产生不可避免受到同伴、教师以及学校学业负担的影响。我国学者对中学生人际交往的调查研究表明,在总体上,学生的课余时间、游乐、倾诉和乐趣分享的对象均将同伴放在首选的位置[12]。因而,同伴可以说是中学生在校最直接的交往对象。Dobuis 等对自尊和社会支持所作的研究还发现,同伴的影响比父母的影响更易导致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具体来看,不良同伴关系主要通过以下三种途径导致中学生的问题行为:1)同伴欺骗,同伴欺骗容易导致个体自我概念发展的障碍,从而引起中学生自我认知的偏差,使其过高或过低地看待自己,产生自卑、自负、退缩等情绪性问题行为;2)同伴排斥,在学校中受到排斥的儿童更可能产生适应上的问题。有研究[20]指出,受排斥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无论在家庭还是在学校都表现出更多的问题行为,且问题行为倾向于攻击性的、过失性的、过度活动及社交退缩性的。3)同伴结盟,中学生处于由儿童向成人的过度阶段,在此阶段尤其向往成人的行为方式。但有部份学生由于涉世不深,缺乏足够的判断力,误将社会上一些不良青年群体作为模仿的榜样,在中学生中拉帮结派,进而使加入此类群体的学生表现为攻击性、过失性强等问题行为。在学校里,中学生们另一个接触的主要对象是教师。教师自身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行为,是引发学生问题行为的主要原因。例如有的教师放弃管教的责任,采取不闻不问的立场,放任学生;或是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做出过敏反应,处处设防,动辄对学生大加训斥,甚至不惜花费整堂课的时间进行冗长的训斥,甚至滥用惩罚。这些对待学生的态度和行为都会给学生造成大量的不良影响,有些学生因此产生逃课、厌学、撒谎等问题行为。另外,学校过于强调竞赛、等级记分和成绩名次等,可能给面临中考、高考挑战的中学生带来更大的学业压力,进而导致他们出现各种的问题行为。

三、学生问题行为的社会责任

美国犯罪学家雷克里斯提出,用控制理论来说明中学生犯罪行为形成的原因。他认为,外在社会环境的诱惑相当于外在的拉力,而内心的倾向或抵御相当于内在的推力,外在的拉力和内在的推力相互作用产生犯罪。如果环境中存在诱发问题行为的因素,而学生本身又无法抑制自己内心的欲望,就极易导致问题行为的发生。

四、学生问题行为的自身责任

人作为生物与社会的结合体,存在明显的个体差异,这些差异既来源于遗传因素,也有社会生活经历,这些都反映在人的气质和性格中。个体的气质和性格有可能存在某种缺陷,导致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障碍,如自尊不足,压抑、冲动、缺少社会技能等等,而这些障碍又将进一步导致学生问题行为的出现。中学生正处于暴风骤雨的青春期,作为问题行为发生的主体,形成中的人格特质和个性特征必然会对其行为产生巨大影响。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的问题行为应做好预判制定方案、科学施治。

首先,应做好家庭治疗,目的是消除家庭教育的负面影响。

1.矫正家长错误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家长不能急于求成,盲目跟从,通过施加压力来教育孩子,这样只能事与愿违,只会使孩子形成不正确的道德认识。

2.合理运用奖励方法。要求家长用赏识的教育方法教育孩子,及时鼓励并奖励其合理行为,使这种行为及时得到强化。惩罚绝不能体罚,要与奖励共同使用,一般应以取消孩子的奖赏来实施惩罚。

3.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要求父亲、母亲放下 “尊严 ”,不 高高 在 上,使 孩 子 敬 而 远 之,要 多 同 孩 子 谈心,多鼓励孩子,为其建立宽松的心理环境。这样,孩子的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的满足在家庭得到一定的保证。

其次,应做好认知治疗。

转变其道德认识。首先,使其逐步具有正确的道德认识,以此作为道德判断的方式进行教育。采用此法的前提是平等待人,取得学生的信任。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并相机进行教育,纠正其错误的道德认识。

最后,应及时调节情绪,激发学习动机。在学校,学生的学习动机在很大程度上受情绪的影响。情绪决定学生学习的态度和心志的努力方向。在课堂上,情绪直接制约着学习动机的趋向和动机水平。因此我们要尽力调整好学生的情绪,使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孟四清, 陈志科, 李 强, 王彦力.中学生问题行为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教育科学,2011, 27(4)

[2] 周详,曾晖.海南中学生行为问题的调查[J].中国学校卫生,2001,22(4).[3] 周路平.问题行为早期发现量表在初中生中的应用[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2001,19(1).[4] 翟静,李宪伟,刘金同.初中生行为问题的相关因素研

篇7: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摘要:一个班级或一所学校里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虽属少数,但其负面作用却很大,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若这些有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得不到及时的转化教育,发展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给本文拟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外部环境

及中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几个方面来分析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一些矫正策略。

品德行为不良的学生一般指经常违反社会道德准则或犯有严重道德过错的学生,其中包括品

学兼差的问题生(双差生)、后进生及个别劣迹生(失足学生)。掌握这部分学生的心理发

展规律,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培养他们良好的品德行为,使之成为二十一世纪祖国建设的有

用人才,是推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产生的原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可概括为三个层面: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

1、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目前我国正外于社会转型时期,我国有13亿人口,教育文化状况相对落后,外部的自

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不近人意。虽然改革开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负面消极的影响,社会风气和治安环境还不够理想,社会教育工作薄弱,一些人对金钱、地位、名利的欲望膨胀,各种罪恶现象蔓延,各种不健康的出版物、影视作品,林立的网吧都给相对纯

洁的、处于“心理断乳期”和“性饥渴期”的青春期中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冲击。若缺乏及时有

效的引导,势必造成他们心理的迷惘,极易损害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品德不良行为。

2、家庭教育环境的影响。

父母是孩子的抚养者和监护人,是孩子道德行为的启蒙老师。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

有决定性的影响。有不良品德行为的学生家庭,其教育状况、经济状况、交友状况等往往存

在某些缺陷:或家长期望值过高,使孩子压力过大;或过分溺爱、放纵、偏袒;或教育方法

简单粗暴;或家庭结构缺损,子女得不到父爱或母爱;或家庭内部不和,家长教育方法不一

致;或父母忙于经商创业,对子女缺乏教育和沟通;或家庭成员行为不轨,结交染有恶习的朋友,经常在一起谈论低级庸俗的话题等,甚至有的父母忙于搓麻将而无瑕顾及子女,对子

女的教育也就出现了“真空”等等,所有这些都会通过主体接受暗示、模仿和心理联系从而发生作用(“外因通过内因而起变化”),导致不良品德行为产生。

3、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在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方面应该发挥主渠道作用,但由于一些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德育教育措施不力,德育管理系统形同虚设,德育活动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个别教师不重视师德修养,不能为人师表,教育观念落后,缺少奉献服务意识,不关心尊重学生,对学习好的学生无原则地偏袒纵容,对学习差的或犯过错误的学生,挖苦讽刺,冷漠歧视,甚至体罚,使学生的心灵受到严重伤害。有的教师处理问题感情用事,方法简单,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不仅使学生得不到应有的教育,反而加深了学生的逆反心理,也会导致或助长学生的品德不良行为。

(二)内因,即学生内在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问题。

1、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动机。

道德上的无知和法制观念淡薄,缺乏有效的引导和榜样的影响,没有奋进的目标等等,是学生产生不良道德行为的内部直接原因。由于这些学生对物质欲望比较强烈,往往会为其所驱使,容易受不良风气的困扰而产生不良行为。

2、道德意志力薄弱。

这些学生由于社会阅历浅,经历少,往往对真善美、假恶丑缺乏辨别能力,人云亦云,容易接受不良的引诱,行为盲从,结果往往是非不分;自控能力差,情绪容易冲动,同学之间轻微碰撞产生摩擦不会冷处理,更不会主动检讨作自我批评,而是把责任归咎于对方,恶言对骂,拳脚相向,导致不良后果产生。

3、情感狭隘偏私。

在他们的道德情感中,江湖义气往往占有主要位置,以致于为了哥儿们的事可以两肋插刀,不分青红皂白、不考虑后果,强人出头。有求必应,有请必到,过高地估计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结果是越帮越忙,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4、行为习惯不良。

他们往往以不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方式来谋求私欲的满足。如果这种行为方式得不到及时地矫正,这些不良品德行为就会同个人私欲的满足进一步联系起来,经过多次重复,就会形成心理定势,形成不良习惯,时间越长,矫正越难,后果越严重。

二、矫正不良品德行为的策略

时势和环境造英雄。一个民族的希望在于它充满活力的一代青少年,一个民族的骄傲在于层出不穷的杰出人才。二十一世纪需要的是身体、心理和人格都健全的人,未来社会的竞

争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我们的时代呼唤这样的人才,我们的国家需要一批又一批坚定的爱国者,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百折不挠、万难不屈的创业者。英国哲学家洛克说:“教育上的错误比别的错误更不可轻犯。”因此,创设良好的育人环境,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1、政府部门应加强对文化市场的管理,尽最大努力优化社会环境,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有利条件。

(1)舆论导向应多一点正面教育,少一点反面“教材“。正面教育的形式多了、灵活真实了,中学生耳濡目染,促使其从内心深处升起对时代英雄的敬仰之情,就能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反之就给可塑性极强的青少年提供模仿的反面“活教材”,久而久之,潜移默化,起到不良的诱导作用。

(2)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执法部门应加强执法力度,依法治理文化环境。要严厉打击一些不法分子和教唆犯,取缔一些具有反面诱惑力的影视片、录像片、淫秽书刊等,关闭具有赌博、色情性质的娱乐场所,对无证摊贩及一切不适合青少年活动的场所要严格管理和控制,要提高文化市场管理人员的素质,对各类文化作品流入市场要严格把关,为青少年提供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场所,要不定期地净化校园周边环境。

(3)社区各街道、村委会对所在区域的在校学生,要及时了解,尤其是对家庭特殊的孩子,做到心中有数,重点帮教,并做好家长的工作,使教育形成合力。在寒、暑假或双休日,为青少年提供有益于身心健康的活动场地,开设丰富多彩、有益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社会教育活动,如球类、棋类活动,读书活动,或开设各种辅导讲座等,正确引导青少年,这有利于疏导中学生的不良心理,预防中学生违法犯罪,是一个有力的措施。

2、学校德育工作必须有针对性和实效性,要从学生和社会的实际出发,进行分层次教育。

(1)学校德育既要立足于现实,又要高于现实。立足于现实,就是从现实出发,承认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如果否认这些客观存在,德育工作就会无的放矢,显得苍白无力。承认现实,并不是说现实都是对的,而是要高于现实,坚持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用“八荣八耻”等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广大青少年。

(2)要切实加强科学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教育。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时期,价值观趋向多元化,尤其需要强调正确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改革开放的目的和出发点就在于发展生产力,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要达到这个目标,既要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要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地位,这样才能使个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纳入正确的轨道。这就要求青少年树立国家、集体、个人利益相统一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3)德育工作渠道要多样化,要分层次实施德育目标。面向全体学生、进常规归教育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面向广大团员和积极分子,帮助他们正确认识社会,树立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奋斗的理想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品质,让真正能起模范带头作用的团员群体去带动全体中学生,共同提高思想品德修养;高中里可以组织要求入党的中学生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知识,进一步坚定共产主义信念,从思想上、行动上争取入党。抓住这部分积极向上的力量去从正面带动影响其他同学;实行学生思想品德教育校外辅导员制,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一些社会上的英模人物、解放军官兵、公安干警、街道办事处人员和本校离退休教师,以及教子有方的家长来给学生作各种有教育意义的报告,促进德育工作。

(4)抓好起始教育和系列主题教育。起始教育对中学生来讲至关重要,在学生入学之初施教,从严要求,从严管理,能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和品德。同时要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主题的教育活动,使之系列化、科学化、整体化、长期化、制度化,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融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活动之中,能有效地帮助中学生克服各种不良品德行为。

(5)抓好班主任队伍建设。班主任是学校实施德育工作和学校管理工作的中坚力量,提升班主任专业化水平已成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条件。因为班主任素质高低对于一个学风、班风都优良的班集体的形成甚至校风的形成有直接关系。正确的集体舆论导向、班干部榜样引领作用大小是班集体道德认识、道德评价和判断的“晴雨表”。班风好的集体,一些不良的品德行为不易蔓延,没有市场。即使发生了,也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而班风不好的集体,则违纪现象不断,品德不良学生不但不感到孤立,反而在错误的舆论中得到鼓舞。在这样的班级,要对品德不良的学生进行转化,难度很大。因此,学校要努力打造一支思想过硬、作风优良、业务精湛的班主任队伍,不断提高班主任的教育管理水平,促进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6)坚持对中学生进行耐挫折能力的培养和责任感、感恩等教育。学校德育工作者、特别是思想政治课教师,要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认识自己的人生价值,培养良好的学习动机。要帮助中学生正确地认识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迎接激烈的挑战做好必要的心理准备。

3、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是青少年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因素。

家庭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家庭关系和谐、民主,父母相敬相爱,尊老爱幼,能给子女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会使子女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家庭环境的熏陶,养成良好的言行举止和待人接物的习惯。

(1)父母应有正确的兴趣、爱好和追求,不断学习并提高自身素养,为子女树立榜样,逐渐拓展和子女交流的空间,使子女从观望到服气到模仿学习。

(2)家庭和睦民主是子女健康成长,良好品德形成的重要条件。父母应尊重子女的人格,维护其尊严,关心他们的生活、学习、爱好和交往等,建起和子女平等交流的桥梁,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缩小代沟。对子女好的方面要予以激励,不良方面要及时引导矫正。

(3)家长要积极参加家长培训学校活动,提高教育子女的经验,与学校共同研讨青少年教育问题,加强学校和家庭的双向交流和信息反溃,通过密切配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家长要做到“三多三少":多一点勤奋学习气氛,少一点推诿懒惰习性;多一点关心理解,少一点泄愤、责难;多一些正当兴趣爱好,少一点不良的言行举止。

篇8:小学生课堂问题行为及其矫正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判断标准,矫正策略

小学英语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地位以及作用都是极为重要的。开设小学英语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促进其全面发展。有效的教学行为是完成英语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所以,必须要有有效的教学行为。如今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师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可是,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教学实践能力滞后、专业知识匮乏、教学活动组织不当等问题也在影响着教学质量。因此,找到合适的矫正策略,将无效教学行为转变为有效教学行为,促进小学课堂的有效教学,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

一、相关概念界定

1.无效教学。无效教学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出现脱节现象,致使教学效率非常低。

2.无效教学行为。无效教学行为就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忽视学生、不遵守教学规律、没有正确的教学目标,从而导致很多无效的教学行为。

二、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评判标准

1.教学目标没有达成。教学目标既是一堂课的出发点,也是一堂课的归宿,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小学英语教师教的目标与学生学的目标同样都是课堂教学目标,并且,清晰具体的课堂教学目标给了教师和学生一个明确的方向,教师就能够根据目标进行课程设计,开展各种教学活动,提升教学效率。在教学过程中,如果为了学到知识、技能,运用各种偏离教学目标的方法,过分地追求知识、技能的掌握,那这堂课就没有任何意义,这样无效的教学行为就会导致教学目标达不成。

2 . 教学内容掌握不够。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师“教什么”,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什么”。教师教学时,不是要教教材,而是要利用教材教。如果在教学中,教师单纯地将知识传递给学生,不注重知识的有效性,将教学内容作为教学目的,那么,这堂课就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在课上只是在机械地学习教师所教的教材上的内容,而不是将教材外的生活经验延伸到课内,所以,教学内容就会显得很宽泛、虚无,学生不是很理解,在吸收上也会有一定的障碍,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活动组织不当。一名教师能否组织好一堂课取决于其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根据教学目标选择合适的教学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但是,如果教学活动的组织不合理,教学过程就会很枯燥,教师也会觉得上课上得力不从心,只是在做无用功。因为这样的活动目的性、自主性都不强,活动根本没有意义,只是流于形式罢了,没有在实质上让学生真正地思考、参与。这样的活动组织当然是无效的。

4.教师教学反思缺乏。课后的教学反思是非常重要的,它是教师对自己一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学效果等进行评价,总结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通过对自己的不足进行改进,让自己不断进步、不断完善。但是,现在不少教师把教学反思当成是一种形式,总觉得是一种负担,很浪费时间,于是就走走过场,应付一下日常工作的检查,并没有真正地反思。有些教师的理论知识不过关,即使有心去进行反思,方向也不对,并且深度不够。因此,教师的能力、素质并没有很大的提升。

三、小学英语课堂无效教学行为的矫正策略

1.注重提升教师素质。教师是教学质量的决定性因素,在教学中起到指导的作用。所以说,一名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好坏,提升教师素质很重要。作为一名小学英语教师,应该有扎实的学科专业知识、语言表达能力、教学实践能力、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能力以及课后反思的习惯,通过自己的学习,不断进步,提升自己的能力、思想境界。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小学的英语学习中为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关注学生主体因素。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教学活动,教师很重要,而学生的主体因素也相当重要。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理、心理特点都会因人而异,再加上他们的年龄也不相同,自然表现的特征也不一样,而且他们具有个体性差异。有研究表明,事实上不同学生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会在学生的学习动机、兴趣、个性、气质等方面有所表现,而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教师教学的有效性。所以,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主体因素,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3.创设良好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教师的精神抖擞,语调抑扬顿挫,面带微笑,在学生答错时,耐心地鼓励他们,而不是过多的指责,在学生的心里就会觉得很轻松愉悦。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就会更加大胆地去思考教师所提出的问题,思考的深度也会大大增加,效果会很好。教师主动去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关系,学生的紧张感、约束感、畏惧心理也就会慢慢地消除,在这样轻松的环境中,学生的积极性得以全面调动,学习的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上一篇:最难忘的端午节作文700字左右下一篇:六年毕业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