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5-14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10篇)

篇1: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所以,朗读教学在小学阶段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可以提高学生语感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我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能力,从而更好的为语文教学服务。

关键词 朗读训练 存在问题 教学对策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也是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它能够培养学生领略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然而一部分老师没有正确认识朗读的功能和作用。他们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极其令人担忧。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成为了一个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1、教师因素

部分教师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不够。有些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常常以析代读,以讲代读,对孩子们的朗读既不作要求,也不作评议,导致课堂上缺少了孩子们抑扬顿挫、激情飞扬的朗读声,这显然不利于提高学生朗读水平,达不到真正培养学生朗读能力的目的,这样,朗读的韵味不仅无法体现,学生也只能肤浅理解文义。还有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2、学生因素

由于小学生年龄小,理解能力相对较低,自控能力差,无法让学生自觉进行朗读。有的学生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一句一句地硬读,存在为了朗读而朗读的现象。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往往也有这样一种情况,老师读的文章从头到尾都是一个味,导致学生没有了朗读的兴趣,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从细小处入手,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3、其它因素

①朗读时间不够多。

40分钟的课程教学,学生的朗读时间往往不足10分钟,匆忙的朗读练习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如预习朗读中,要求学生通读课文,读准生字生词,然而在实际教学中,有四分之一的学生连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却叫学生停下,转入下一程序,以过渡环节取代。

②朗读目的不明确。

教学中,针对一篇课文,老师只叫学生读,但在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没有点评,学生只是为教师的读而读,用心程度不够,事倍功半的朗读,导致学生缺乏目的性。

③朗读范围偏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上的朗读训练,大部分教师往往只注重几个优生,几个学生读来读去,大部分学生当听众,造成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读练习,导致朗读教学质量落不到语文实际教学中去。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方法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爱因斯坦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因此教

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入手;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感受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在朗读的过 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得到教师的肯定和赞扬后,学生会更加愿意去声情并茂地朗读。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要善于聆听,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不同优点,哪怕是一个词、一句话,只要读好了都应该给予适当的表扬。这样学生在老师的鼓励中就会树立起信心,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学生朗读的兴趣就会越来越高。

(二)改进朗读方法

1、足时朗读

教师要根据年级、教材特点安排好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充分让学生用普通话正确朗读课文,做到声音响亮,吐字清楚,发音准确,读准字音,不破句,让全班学生读完,读好,读出感觉,读出情趣,做好读后评议,建立朗读的奖励机制,以表扬为主,不断增强学生的朗读能力。时间不宜过长,也不宜采用单一的阅读方法,教师要为他们创设意境,形成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的良好氛围。

2、精选朗读

学生要想在阅读中真正能读出情感来,需要老师在朗读技巧上加以指导,比如教给学生阅读时停顿、轻重音、语调、速度、语气的方法。在课前要用心选择朗读训练点,侧重点,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掌握技巧,举一反三,以提高课堂朗读教学质量。

3、是多样化形式朗读

朗读的形式多样,但各种形式的朗读功能和适用范围不同,要充满激情指导学生朗读,可采取范读、引读等形式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段落内容、层次内容;对于情趣较浓课文,特别是对话多的课文可采取分角色朗读;课文渲染气氛的段落可用齐读。

总之,朗读有助于语言的积累,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字、词、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能锻炼学生用语言描绘事物、表情达意的能

力,以致能提高听、说和写作水平,加大语文为生活服务的力度。所以,在教学中狠抓朗读,的确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1月第一版.[2] 罗熙.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种朗读训练方法尝试,2005年10月第5期.[3] 张立.重视朗读教学 培养学生语感.中国教师,2006年6月第3期.参考文献

1、《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

2、《走进新课程》

3、《新课程评价的理念与方法》

作者点评写作心得、体会、及文章所获其他评价

篇2: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于都县罗坳中心小学

刘成英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

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 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1.低年级

低年段的孩子处于记忆的黄金时期,在语文教学中,可以采取朗读直至熟读成诵的方式。且低年段的文本主要涉及童话、寓言、故事、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等文体,这些文体整体性强,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适合学生朗读。低年段的学生设合直观的感受事物,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的过程中尽量少分析,少解释,要以学生自己理解的方式进行朗读。这个学段可运用“图文并茂”法,即看图说话,由图到文,指导朗读。

2.中高年级

这一学段的学生,语文水平已经有所提高,掌握的词汇量也在增多。默读、浏览等阅读方式占据了一定的分量,但是朗读仍然很重要,但教学时,教师应充分考虑文体特点,正确处理朗读与默读之间的关系。中高年级,记叙文和说明文多了起来。相对来说,记叙文大都描写细腻,感情丰富,较为适合安排朗读任务,尤其是对一些优美语句、有丰富内涵的语句,需要重点读、反复读。

(三)分析文体特点,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小学语文书共有12本,其中包括记事类文章、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经思考与整理,笔者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四大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多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处于这个年段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口吻,并且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因此,教师在基本指导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2.说明文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并不多见,我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体会语言的客观性,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类文章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非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所以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不强。

3.写景类文章

记景类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语言文字优美、波澜起伏,是比较适合朗读的文章类型。教学时,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用声音再现画面,让学生进入意境,感受自然的美。

4.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不论是现代诗、童谣还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选择恰当的语势,把握好节奏,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文字简略,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生初读时并不一定能完全体会诗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要讲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特别要注意学生不能个性地朗读古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问题,然后正确读出这首诗,先不强调分音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再划分音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篇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 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针对存在的这些问题, 采取哪些优化朗读教学的策略, 应当引起大家足够的重视。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 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

2. 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 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 看似热热闹闹, 其实读前没有要求, 读中没有指导, 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 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 没有用心、用情去读, 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 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 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 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 读来读去, 就是那四五个学生, 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 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 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 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 要求用普通话, 声音响亮, 吐字清楚, 读准字音, 不读破句, 特别是自学性朗读, 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 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 读出感觉, 读出味道, 读出情趣, 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 通过评议, 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

2. 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读训练, 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 年龄小, 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 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 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 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 有时请学生配画外音, 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3. 形式多样, 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 不一而足, 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不到位时, 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 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 宜采用分角色朗读。

4. 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篇4: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训练 指导 提高

朗读,就是要用标准的普通话,声音清晰、宏亮地把书本中的书面语言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朗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下面笔者就自己的思考与认识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朗读时间少。受课堂时间的限制,学生朗读的时间经常不到5分钟,为了追求课堂效率最大化,教师对学生的朗读训练往往一笔带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交流讨论、表演展示挤掉了学生朗读训练的时间。朗读成了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一种形式,走了过场,并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与训练的效果。

2.朗读目的不明。我们都在强调朗读的地位,都知道朗读的重要性,都重视朗读作用的发挥,但在实际操作中对朗读环节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朗读的随意性强、内容简单、形式没有针对性。往往是“想让谁读就谁读”,或者“男生读了女生读、这边读了那边读、两边读完合着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在安排学生朗读之前教师并没有对学生提出具体的要求,没有安排具体的朗读任务,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为读而“念”。这样的朗读只是形式重视了,没有任务、没有思考、没有目的,不仅没有达到训练学生朗读的目的,反而会导致学生形成不思考、不尝试、缺乏目的性的坏习惯。

3.朗读参与面窄。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基本的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会读。教师往往只关注个别优等生或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让他们示范读或领读,一节课40分钟,都没时间让大部分学生参与朗读,更不要说去指导那些朗读水平较差的学生了,朗读训练变成了少数学生的专利,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非常被动地当听众,连最基本的朗读机会都无法得到,又怎么能达到会读呢?因此,朗读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了机会和信心,没有起到实质性作用。

4.朗读指导单一。朗读指导方法简单、随意,常见的是教师在分析理解结束时,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情生动地读读刚才所学的段落,或要求学生读出温柔婉约的语气,或要求学生读出粗犷豪迈的语气。

有的教师即使指导了,但对要领把握不够,只注重声音、语气的形式,不重视内心独到的体验;只注重表面的朗读技巧,不重视语言的内涵寓意。经常会出现教师随随便便地告诉学生读法,如把那些字读得重些,把这几个词读得轻点,把某个句子读得快些,把这些段落读得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因此,学生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读得非常高,遇到感情比较低落的句子,就读得十分深沉,这种时重时轻的读法,让他们无法理解朗读的抑扬顿挫,无法掌握朗读的真正技巧。

5.范读环节缺失。从教师的自身素质来说,有相当一部分教师普通话不标准,朗读基本功较差,自己都把握不住每篇课文的情感、内涵,自己都无法独立地、规范地、有感情地朗读一篇课文,那如何给学生范读、领读?如何去指导学生朗读?如何评价学生朗读?学生读完一篇课文,就只能说“很好”之类的话,让学生无法理解好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好?这种实质上不是评价的评价,就连最基本的激励作用都发挥不了了,更不要说起到发展学生学习能力、提高学生朗读水平的作用了。

二、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他们总是投入全部精力探索、研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不喜欢读、不愿意读,甚至厌倦读,导致朗读能力训练效果不佳、朗读能力提高缓慢。此外,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应站在学生的立场上,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创设适合学生能力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引导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用意、收获快乐、宣泄情感。

2.保证时间。教师要结合年级特点、学情特点、教材特点安排不同课型、不同文体、不同情感的朗读时间。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让学生正确、流利、富有情感地朗读课文,并要求学生使用普通话,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字音准确,断句得当,特别是每节课的初读课文,要让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对充足的时间读完、读懂,不能走过场,匆匆而过,草草收兵,这样就只完成了教师对读的心理平衡,而没有达到预习或初读的目的。

3.明确要求。在朗读训练中,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让他们努力向这个方向发展。首先,要读正确,即要用规范的普通话进行朗读,发音清楚响亮,不错读、不唱读、不顿读、不加字、不丢字,做到读的最基本标准。其次,要读流利,即不重读、不断读、不读破、断句间歇准确、停顿时值分明、速度快慢适中、语气连贯流畅。最后,要读有感情,即要绘声绘色,有轻重缓急,抑扬顿挫,掌握合适的语调、语气,在深刻领会文意的基础上,能准确地传达出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思想感情,对所蕴含情感的表露要朴实无华、连贯自然。

4.扩大训练面。课堂教学中的朗续训练面向的是全体学生,教师要让每一个学生在不同层面均得到不同的发展,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参与。特别强调的是低段学生,他们年龄小,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枯燥而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造成时间和精力的极大浪费。所以,教师要适当地创设情境、营造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抢着读。例如,可让学生分角色进行朗读,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朗读语气、不同的情感表达、不同的朗读技巧,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听的过程中、评的过程中找到朗读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引导他们全员参与。

5.进行有效指导。首先,要把握好文章的情感脉络。不同的文章有不同的情感基调,如果教师在讲读课文时能够引导学生很好地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的话,就基本解决了有感情朗读的大难题。然后,再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轻松高效。其次,要重视技巧指导。朗读技巧,主要是指对重音、停顿、语气、语速等的掌握、控制和运用。朗读中所体现出来的情感首先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教师指导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就是让学生运用恰当的朗读技巧准确地表达出这种理解与感悟,学生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情”读出来,才能更好地通过声音将作品中的“意”让听众听出来,进而实现“表情达意”的目标。

6.提高自身素养。要想搞好朗读教学,语文教师需要着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养,加强普通话的训练达标,除了精心策划课堂教学以外,要多听、多看、多读书、多思考、多感悟,只有自己的朗读水平有了提升,有了一个相当的高度,我们才能有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我们的学生才会训练成为一个个朗读小能手。

篇5: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身份证号:

单位:睢阳区勒马乡开荒学校***717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朗读是把文章念出来,是将诉诸视觉的文字转化为有声的语言”。在学习文章时,只有进行反复朗读,用心体会,才能真正感受、体悟文字所蕴含的深厚思想感情。

朗读能稳定儿童阅读时的注意。低年级儿童由于刚刚进入小学阶段读书,阅读时注意力不够稳定,如果出声地朗读能刺激听觉系统,使他们对阅读材料的主意能保持稳定。朗读有助于对课文的记忆。日常教学中常常把朗读当成一个贯穿新课教学的线索,或者说是训练的环节。其实,通过朗读可以表达出不同的观点,意味着学生理解的差异。因此,朗读在小学阶段的确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校和教师也倾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学生的朗读上,这更突出了朗读的重要性。从朗读教学的现状看,有些专家、优秀教师为我们总结了许多经验性的教学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指导,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的现状

目前教学中,大家都在强调朗读的重要,强调朗读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对朗读的安排并不够到位,比较随意、简单化。其实,有一种错误的思想在主导着人们,多读总没有坏事,多读反正有好处,所以,出现了一种令人担忧的局面,就是在整堂教学过程中,学生一路读过来,教师也用了比较多的朗读方式要求学生读,读完,分析完,文章就讲结束了。有的时候,感觉老师布置学生朗读是目的不够明确,也看不太出每一次朗读都起到了什么作用。

二、朗读教学现状的分析

从现状看来,小学朗读教学中或多或少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能会采取让学生多种形式的朗读方式,如:男、女生读,开火车读,小组比赛读、分角色朗读等。看上去比较热闹,但学生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为读而读,没有用心去读,更谈不上用情,只是有口无心地“念经”;此外,教师总是有选择性地盯着一些朗读较好的学生,其他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地当听众。这样的朗读教学事半功倍,而且还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其次,还有就是教师对学生朗读的评价过于单调,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得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还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查,还应注意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还有,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再如,当学生朗读一些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时,就认为这些句子应该读得重些,而事实上,有时候一些句子重音轻读,反而更能突显出句子的感情效果。

三、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思考

根据儿童的认知水平和和教学目标来看,不同学段的儿童有不一样的朗读特点,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应结合不同学段的特点,以学生的兴趣为出发点,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从而达到优化朗读教学的目标。下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项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其次,教师的引导作用也是不容忽视的。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设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语言、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此外,如何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是困扰我们老师的一个问题。我想,教师恰到好处的激励评价也是必要的。学生朗读的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密不可分。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总是希望自己的朗读得到教师的肯定或赞扬。

(二)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

“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各个阶段表现出来的质的特征,表现在智力发展水平和语言发展水平。”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都提出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积累、体验、语感等关键词也表明朗读是最好的方法之一,其地位被提到前所未有的位置。

(三)分析文体特点,合理运用朗读技巧。

人教版小学语文书共有12本,其中包括记事类文章、童话、寓言、说明文、诗歌等体裁。教师可以针对不同的文体类型,指导学生采用不同的朗读技巧。经思考与整理,笔者将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大概分为四大类,以便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朗读。

1.童话和寓言

教材中,这两类文章主要出现在低中年级的课本上,大多是通过故事告诉学生一个道理。童话和寓言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很鲜明,每一篇文章至少有两个人物形象,多是拟人化的小动物形象。处于这个年段的小学生,很善于模仿小动物说话的口吻,并且展开自己的合理想象,能够分辨美与丑、善与恶。因此,教师在基本指导的基础上,可以请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重视学生个性的张扬。

2.说明文

说明文在小学阶段并不多见,我想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知识,体会语言的客观性,学习说明文的说明方法,还可以激发学生对说明类文章的阅读兴趣。这类文章需要培养学生快速搜集信息的能力,而非体会感悟文章的语言,所以这类文章的可读性不强。

3.写景类文章

记景类文章节奏比较舒缓,语言文字优美、波澜起伏,是比较适合朗读的文章类型。

4.诗歌

小学语文教材中,诗歌是最适合学生朗读的。不论是现代诗、童谣还是古诗,都富有音乐性和情感性。,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教师

在指导学生朗读时,应选择恰当的语势,把握好节奏,运用正确的朗读技巧。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五言诗和七言诗。古诗文字简略,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学生初读时并不一定能完全体会诗的意思。所以教师在教学这类古诗时,要讲究古诗的韵律和节奏,特别要注意学生不能个性地朗读古诗。首先要解决的是生字问题,然后正确读出这首诗,先不强调分音节,在理解古诗的意思后,再划分音节,进行有感情的朗读。

篇6: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篇7: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中存在问题及对策

摘要:在小学不同的年级段都强调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熟读。”通过朗读,可以声情并茂地把书面语言融情于声,从而变为富有感染力的口头语言。这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以及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朗读效果欠佳的现状,本人认为语文教学要进一步加强朗读指导,激发朗读兴趣,采用多种朗读形式,精选练点,从而优化朗读教学。

篇8: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的教学问题

1. 对朗读教学重视程度不够

由于在平时的小学考试教学中没有朗读考察内容,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就在平时的教学中忽略了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课堂上一般会特别重视学生的默写情况,比如生字词的默写,重点课文背诵段落的默写。这些都从各方面说明了老师们对应试教学部分的重视。另外,就是有部分老师认为朗读教学平时随便读一读,念一念就好了,不需要格外地重视和花时间去学习。这样的观点都是错误的。试想,从小学到高中甚至到大学的学习以及以后生活中的言谈举止都与朗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可以说,朗读教学对学生们的学习和生活影响最为深远。另外,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容易导致学生们也不够重视朗读教学。

2. 朗读教学时间缺乏且缺少规划

在小学语文的教学过程中,有早晚读的设置,但是很少有老师引导学生怎样在早晚读的时候练习朗读。甚至有些老师为了追赶教学进度,多给学生们讲解一些内容,有些老师会在早读课的时候给学生讲课教学。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很多小学生不能够明确早晚读设置的目的,也不知道自己需要朗读的内容有哪些。我们不难发现,有些小学生会利用朗读时间进行写作业,尤其是在晚读的时候去完成家庭作业。在早读课的时候,有些学生读着读着就睡着了,有些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容易开小差,和同桌讲话等等。究其根本原因则是因为学生缺少朗读方法,朗读内容和目的不明确。不知道读什么,怎么读,朗读完之后应该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效果。这些都是广大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3. 家长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

课堂上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很多小学语文老师在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之后,经常会在家庭作业的布置中增加朗读作业的比例。家庭作业中的朗读作业的完成方式一般有两种,一种是读给家长听,家长监督帮助学生改正之后签字。另一种方式是随着时代的进步,很多小学班级老师已经建立了家长微信群、QQ群,这些都能够更有利老师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的互动。但是在目前的教学现状中,很多家长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家长片面地认为朗读教学不重要,认为宁愿多做一道题目,不要把时间浪费在朗读上面,这本身就是不够重视的体现。另外,在家长签字的环节,很多家长并没有听孩子朗读就给学生签字,甚至很多家长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听孩子读完就签字,对于孩子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错误都不给予纠正。这些都是不负责的体现。另外,正是因为家长不加以配合和监督,很多小学生也会随着不够重视。另外,在利用微信等方式给老师发朗读作业时,很多家长会以工作忙为理由,并不辅助和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因此,根据以上情况,很多小学生的朗读水平一直得不到提高。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 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

针对上文提到的老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不够。那么首先,作为小学语文老师,应该提高自身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在课堂授课过程中,对语文教学部分进行一定合理时间分配。比如说,在上课前,老师可以让学生以朗读的形式,对之前学习过的课文进行一定的朗读,这样既能够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也能够达到复习的效果。另外,老师在课堂过程中讲解到重要的段落内容时,老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朗读,这样能够起到突出重难点的作用。在一节课快要结束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次朗读今天学习过程内容,在朗读中深刻体会教学内容并且反思疑问。老师不能专门拿出一节课让学生进行朗读训练,这样会让学生感到单调和枯燥,而是应该将朗读教学合理地分配比例融入到整个教学中去。另外,老师还需要引导学生们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让学生意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有必要的时候,老师应该给家长们普及朗读的重要性,让家长在家中监督和辅导学生们朗读课文。

2. 提供从充分的朗读时间,教给学生方法

小学生拥有最多的朗读时间就是早晚读的时候,因此,作为老师,首先应该重视起早晚读对学生的影响和意义。在早晚读中,老师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朗读,而不是利用早晚读的时候去讲解知识。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学生在早晚读中充分朗读,能够帮助学生消化吸收知识,与此同时还能够锻炼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另外,从学生方面入手,老师应该教授给学生朗读方法以及如何筛选内容,学生应该把自己觉得重要和难以记住容易忘掉的内容按出来进行朗读,比如有些学生某些诗句很难记住,那么就可以把这首诗在早晚读的时候拿出来朗读。还有一些学生,对老师上课讲解的难点和重点理解不够深刻,也可以将这一部分拿出来进行诵读。老师也可以帮助学生规划朗读内容,每次朗读课,老师给学生布置一些朗读任务,如果学生有自己的朗读规划,可以跟着自己的规划走,如果学生自己没有规划,则跟着老师的朗读计划走。这样能够让学生有计划地进行朗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和能力。另外,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小学语文老师应该着重教给学生一些朗读方法和技巧,让学生从理论方法开始学起,再运用到实际运用中去。比如一些重音的重读方法等。最后,为了更好地督促学生,老师可以在早晚读结束的时候,对学生进行抽查。这样能够更好地提高朗读教学的效率。

3. 增加家校联系,家长监督配合

作为家长,应该配合老师在学校的教学工作。如果家长能够在家里帮助学生复习和巩固知识,那么就能够帮助学生达到了复习的效果。首先,作为学校老师,平时应该跟家长多沟通学生在学校的表现情况,每个学生的朗读优点和不足。作为家长,应该多配合老师,根据老师的建议在家庭中帮助学生提高朗读水平。比如说,回家之后学生进行朗读作业的完成,家长可以在旁边聆听学生们的朗读情况,对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纠正,尤其是一些比较难度的音,一些多音字或者是学生很容易出错的平翘舌,家长都应该重点关注。另外,对学生的签字,家长不可以随意对待,如果学生达到朗读要求,读得好了,家长可以签字。对于一些朗读有所欠缺的学生,家长应该监督学生多练习之后再进行签字。对于微信录音打卡朗读作业的问题,很多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相信只有家校更好地沟通和配合,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朗读水平才能够得到更好地提高。

总而言之,作为小学语文老师,首先应该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程度,然后再引导学生和家长们提高对朗读教学的重视。语文老师应该在以往教学过程的基础上针对朗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加以完善,给学生们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教学生朗读的方法,和家长保持良好的联系,建立家校互补的关系。这样才能够从方方面面入手,从根本上提高学生对朗读的重视程度以及实践效率。

参考文献

[1]陈玉金.农村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东方教育,2012,(12).

篇9: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会读 ”?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二、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兒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

篇10: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景东县花山乡撇罗完小

鲁益香

[摘要]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可见,朗读能够使学生感知语言文字,心得文章的深层含义和美学特色,增强语感和思维能力。所以,语文教学要加强朗读基本练习,运用好的朗读方法,激发学生朗读情趣。但是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朗读教学存在诸多问题。因此,教师应重视指导学生在读准、读通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强朗读教学,优化朗读教学。

[关键词] 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朗读

[正文]朗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言语的阅读活动,是眼、口、耳、脑并用的心智活动,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言语的再创造活动。它要求朗读者在极短的时间内运用各种感官活动对语言文字进行变音、认形、释义,及时地对文章中字词的重音、句子的停连、语速、语调、节奏等作出判断,并用有声的言语生动形象地把语句、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志趣以及意境、精神表达出来。因此,朗读是十分复杂的心理活动,它能发展学生思维,激发 学生的情感,是最重要的、最经常的阅读训练,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方法。朱熹在《朱子童蒙须知》中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到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书读千遍,其义自见’谓读熟则不解说,自晓其义也。”这段话点到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何优化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就是一个急需迫切解决的问题。

一、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四十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五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我未读,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环节,朗读成了教学中的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教学的目的性不明确 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中,教师设计的朗读教学总是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没有明白为什么读,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由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生,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化 教师的朗读指导机械、单调的情况通常出现在教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通常指导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强调有感情地朗读某一部分或者把文中某个人物形象地语气读出来,这样的指导方式不能融理解、感悟为一体,也就达不到朗读的目的。

5.朗读评价单一

教师的评价语往往就是“读得真好”,“读的真流利”,“读得真有感情”。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二、关于优化朗读教学的几点体会 在语文教学中,朗读是引导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如何优化朗读教学呢?可采取以下策略:

(一)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只要仔细观察便可发现,凡是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儿童总是在这方面表现出某种潜在能力,儿童在某种活动中由于表现好,得到老师的赞扬,他将对该项活动表示出兴趣,如此良性循环,因能力而导致兴趣,因兴趣而导致满足和能力的提高。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少学生对朗读缺乏兴趣,因而导致朗读能力不高。我所教的四年级学生,有部分学生朗读水平比较差,学生自己对朗读没有兴趣,早读课不能很好地利用,总是在消磨时间。因此,教师应从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下手。教师应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创造适合学生文化发展的环境,倾心营造与学生心灵 相通的情境,让滋润学生,生命发展的阳光洒进课堂,使课堂呈现出春光灿烂,让学生想读、乐读,让他们在朗读中快乐,在朗读中宣泄情感。

(二)优化朗读教学训练的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明确朗读指导的目的和内容。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在课文后的练习提示里,对朗读练习的提示做了新的尝试,即不再用过去指令性的“朗读课文”的固定说法,而是根据课文特点和训练意图,每次朗读都有着特定的任务。例如三年级上册教材的课文例子:“课文写得很美,我要好好读一读,再把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我们的民族小学》),这个提示点明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美(语言美、情感美等)这个主要目标;“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爬天都峰》),这个提示点明了朗读的方式,突出了学生扮角色朗读这个目标;“这个故事对我们很有启发,我要多读几遍”(《奇怪的大石头》),这个提示点明了通过朗读体会“故事对我们的启发”这个目标。教材编者从编写意图的角度,提示了各课朗读教学的重点,对老师们确定具体、明确、有针对性的朗读教学目标有帮助,对老师们设计其他方面的教学目标也有启发。

2.加强范读,示范启发 朗读是“口耳之学”,朗读教学的基本手段是“口授耳听”。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教师高水平的范读不仅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更能让学生透过教师的范读深入地了解课文内容,体悟课文的思想感情并引发共鸣。如果再配上对文本的独特理解,将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寓于其中,那就是范读的更高境界了。因此,教师的示范朗读极其重要,有着其他范读(如录音示范等)不可替代的更大优势。教师要运用范读课文的方式来指导学生更好地朗读课文,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以声传情,激发兴趣,增加能力。教师精彩的范读,以声传情,形神兼备,不仅能使学生对课文内容产生感情,还能使学生受到教师所读文章情感的感染,从而与教师、作者产生情感的共鸣。这样,学生就会表现出一种情绪上冲 动,产生一种一 读为快的兴趣,同时还有助于化解学生在朗读中遇到的困难和疑点以及朗读技巧、方法的掌握,如使用好普通话、语调的抑扬顿挫、逻辑重音的突出、节奏的快慢、读书姿势、习惯等。学生在初读与教师范读后的再读中逐步提高了自身的朗读能力。相对而言,对于低年级学生朗读能力培养和增强,教师的范读更为重要。

(2)、以声传情,辅助理解,培养语感。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把教材的语言文子化作有声有色的画面,使学生在形象感受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再次置身于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中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使课文的思想意义形象化地渗入了学生的心灵,能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中低年级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较低,对课文的理解有困难,教师的范读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为了在教学中充分发挥范读的优势,教师在备课时必须对课文反复朗读、体会,做到了然于心,这样方能作好“示范启发”。

3.倡导朗读形式的多样化

在进行朗读训练时,教师要能把握纷繁多样的朗读形式,明确其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朗读的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如按朗读声音大小的不同,可以分为轻声读和大声读;如按朗读对象的不同,可以分为个体读、小组读和全体读;如按师生朗读合作的不同,可以分为引读、轮读、分角色读等;如把朗读作为阅读教学的手段,又可形成感知性的读、理解性的读、表达性的读、想象性的读、品味性的读、积累性的读……而各种不同形式的朗读,又都各有不同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根据文本体裁、内容的不同,根据课堂上学生思维状态和训练要求的不同,精心安排朗读训练,科学合理地选择每一教学环节上朗读的不同形式,做到形式多样、灵活、合理运用。

(三)注重朗读的阳光评价

上一篇:数学练习布置的方法下一篇:卫星电话使用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