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地区高职院校“95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3-01-20

1 引言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给我们的社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无论是政治、经济, 还是社会文化领域, 都和过去有这明显的不过, 人们感觉到生活更加便利了。互联网也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休闲娱乐方式、学习方式等。互联网的优势显而易见, 然而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 它也存在不好的一面。我们在对民族地区几所典型的高职院校“95后”女大学生进行大量的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到的数据显示, “95后”女大学生们几乎每天都使用互联网与外界进行沟通、获取新知识、新资讯等, 这使得他们的网络行为也面临诸多挑战。

2 网络行为的含义及具体体现

“95后”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特指“95后”女大学生这一特殊人群在网络上的一切行为, 以及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以外的活动行为的延伸, 通俗来说是指线上行为和被线上行为延伸和影响的线下行为。这种网络行为具体表现为“95后”女大学生在互联网上进行的学习、发布信息、接受信息、与亲朋好友的沟通联系和交往, 以及网上的各种娱乐方式和活动, 此外还包括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信息和知识的获取、调查研究等, 以及未来使互联网活动顺利进行而开展的网络建设、管理的工作。

“95后”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有积极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 积极影响主要表现为:一是将互联网作为与家人、亲戚、朋友的联系沟通工具;二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平台或渠道, 他们可以通过这个平台进行娱乐, 缓解紧张的学习和生活情绪, 调解内心的不悦, 例如互联网上海量的音乐、电影、电视剧、新闻资讯、幽默笑话、各种娱乐性的小视频等, 她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轻松地使用这些丰富的资源, 不受时间和空间上的约束;三是当前很多教育机构抓住了互联网带来的商机, 将专业教育、个性化教育等放到互联网的平台, 用户可以在终端上下载学习软件, 即可学习自己所需要的资源, 既经济, 又便捷, 例如英语学习软件、免费的专业课程软件等, 互联网可以弥补课堂学习的许多不足。此外, 线上图书馆也是深受“95后”女大学生喜爱的一种学习平台她们可以充分利用网上图书的便捷和海量资源不断提升自我, 这是对大学生而言是最重要的一点。与此相反, 其消极行为主要表现为:一是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由于女大学生离开了服务, 寄宿在学校, 不再受到家庭的约束, 而这个年龄阶段的大学生容易把虚拟世界作为实现自身人格独立的平台, 不但逆反, 甚至偏激, 这些行为会以某种形式回馈给社会, 例如谩骂社会、辱骂教师等;二是自我约束地差;三是责任感缺失;四是目的性弱。

3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类型

我们通过对“95后”女大学生进行充分地问卷调查和访谈, 了解到他们最喜爱的网络行为, 对此, 我们总结归纳为以下几类:

第一类是“95后”女大学生较为普遍网络行为, 即网络交流行为, 这是使用率最高的, 如QQ、微信、网络直播、相亲交友网站、博客、BBS、论坛、人人、陌陌等。

第二类是休闲行为, 如网络游戏、网络音乐、网络电影电视剧、网络文学等。

第三类是在线学习行为, 如在线学习网络课程、网上查阅相关资料、下载使用下关资料 (电子书、文章等) 、登录网络图书馆、撰写文章并发表等。

第四类是网上购物行为, 主要表现为淘宝, 这是显而易见的, 一到“双十一”购物狂欢节, “95后”的女大学生们纷纷下单, 清空自己的网上购物车, 成为“剁手”一组, 从“双十一”后的快递堆积如山, 可以看出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的狂热。日常生活中, “95后”女大学生还热衷的网上购物如美团, 这是他们每天网上订快餐所用的网购平台。此外, 京东网、当当网、去哪儿网、携程网等是“95后”女大学生们购物、旅游出行的首选。

第五类是网上侵犯行为。有些“95后”女大学生由于自身心理问题, 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不可告人的目的而在网上辱骂他人, 散布发布危险信号, 发布虚假信息, 由此对他人造成伤害, 对公共安全造成危害等行为。

由此可见, 互联网确实给“95后”的女大学生们带来了诸多好处, 让她们开阔了眼界, 增长了见识, 丰富了生活, 这是利的一面。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弊的一面, 例如很多网络平台采取的是匿名登录的形式, 由于没有实名制, 导致很多人畅所欲言, 为所欲为, 甚至过分依赖网络, 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 逃避现实, 活在虚拟的世界里, 无法划清线上、线下的生活界限。这是极其危险的网络行为。当然这些特殊的行为可能基于心理特殊性、需求特殊性、动机特殊性。因此, 加强对“95后”女大学生良好网络行为的指导是十分必要的。

4“95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4.1 高频率出现网络交友、网恋等行为

“95后”的女大学生绝大部分都已经成年, 由于离开了父母的管束, 也没有了中学时代学习升学的压力, 学习更具自主性, 可支配的时间多了, 许多人感觉到了自由, 甚至迷失了方向, 不知道该如何规划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把大部分的时间投入到网络中。据我们调查问卷表明, 大部分“95后”的女大学生们消耗在网络上的时间并非用来学习, 而是进行微信、QQ聊天, 或者在一些社交网络平台上进行互动。由于“95后”女大学生涉世未深, 容易轻信他人, 容易感情用事。频繁交友、网恋的现象非常普遍。在缺乏自我防范意识的情况下, “95后”女大学生容易被网上一些居心不良的人利用, 导致女大学生被诈骗的现象屡见不鲜。

4.2 网购已经成为“95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为了了解“95后”女大学生们的网上关注点, 我们设置了相关的题目。统计表明, 一半以上的“95后”女大学生她们更关注时尚购物网站, 例如淘宝网、天猫网、京东商城、蘑菇街、美团网、糯米网、携程网、去哪儿网等大型的购物网站, 她们足不出户就可以解决衣食住行、吃喝游购娱的问题。观察“95后”女大学生的手机, 可以发现, 她们的手机下载了各种APP软件。网络购物已经成为她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95后”女大学生缺乏生活判断力, 很容易在网购时受到欺骗。

4.3 缺乏对网上信息的明辨能力

据相关统计数据表明, 各大招聘网站上, 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招聘信息发布, 当前高校就业形势紧张, 许多“95后”的女大学生由于求职心切, 加上大学生本身缺乏对信息真实性的判断能力, 很容易被各大网络虚假招聘信息所骗。在这种情况下, 许多学生感到很无奈, 又投诉无门。她们想证实网上的信息的真实性, 但苦于无法找到咨询的部门。当然也有一些发布招聘信息的网站本身就是不合法的, 没有进行相关的备案注册等。

4.4 缺乏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

访谈中大部分“95后”的女大学生表示, 他们曾经在将自己的照片或真实资料发布到网上, 有些甚至经常这么做。在网上暴露个人隐私, 这是非常危险的行为。许多不法分子就是利用收集到的个人信息进行各种诈骗, 套取她们的账号和密码, 索要钱财。有更恶劣者, 甚至网上交友, 取得女大学生的充分信任, 而发布一些不良信息和图片, 成为日后犯罪分子勒索敲诈的把柄。种种现象的出现都是因为“95后”的女大学生们缺乏个人隐私的保护意识导致的。

5“95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问题的教育对策

5.1 发挥社会网络管理的主导作用, 积极构建良好的网络大环境

规范“95后”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 引导其网络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 避免网络行为问题的发生, 需要多方面进行努力。其中, 社会的网络管理应该起主导作用, 才能创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大环境。因此, 相关政府管理部门必须高度重视社会大环境的作用, 呼吁各界积极响应, 建立网络安全监督体系, 健全网络安全立法和监管, 引导学生自觉抵制不良信息。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加快网络安全和道德规范的立法。同时, 高校利用自身管理的优势, 开展针对性的工作, 例如网络心理咨询和测评, 及时发现“95后”女大学生的网络行为问题, 并进行及时有效的疏导。高校还可以通过创建健康网络文化环境, 举办讲座, 广泛宣传学生网络文明, 网络安全基本知识等。相关部门应推行网络用户有限实名制, 以便更好地约束网络用户, 当然这个实名指的是采用“前台匿名”和“后台实名”相区分的方式。

5.2 发挥高校的主渠道作用, 不断创新教育管理的方式

据数据统计显示, 在我国网民的数量中, 有超过一半的人是在校大学生, 而“95后”女大学生也成了网络人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此, 加强网前和网后的网络安全教育十分必要。在刚进入大学时, 就针对女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开设针对性的互联网安全教育, 通过正反面的案例加以引导, 规范她们的网络行为, 这是网前教育。当然, 我们也要做好网后教育。例如, 就当前网上报道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等进行广泛宣传和报道, 避免网上的热点难点问题发生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

“95后”的女大学生由于成长的环境比较优越, 较早接触网络, 她们本身对网络的美好、自由是比较向往的。然而学校的严格管理、家庭的约束, 以及自身年龄较小等客观因素, 使得“95后”的女大学生身上体现出敏感、情绪不稳定等特点。因此, 在其重要的人生转折期, 离开了父母的管教, 在高校管理教育宽松的情况下, 容易投身于虚拟的世界, 宣泄自己。过度地投身虚拟的世界必然影响学习和生活。极端者还可能给学校和社会带来不和谐、不稳定因素, 有可能成为学校、社会的安全隐患。因此, 通过教育, 引导“95后”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 培养独立的人格和权力意识是高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高校还应该不断地创新, 发挥主渠道的重要作用, 丰富教育管理的方式。

5.3 发挥“95后”女大学生的自律作用, 丰富自我教育的内容和形式

对“95后”女大学生的安全教育应由高校主导转化为高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大学生自我教育三者的结合, 由过去的他律转向“95后”女大学生的自律, 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功能和优势, 当然这需要高校多渠道多方式的积极引导, 规范网络行为和秩序, 培养“95后”女大学生自我管控能力、明辨是非能力、善恶美丑区分能力, 不断加强“95后”女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 道德水平提高, 人格魅力的修养, 增强“95后”女大学生网络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培养自我防范能力, 学会自我救助。

摘要:互联网是当今大学生学习、娱乐的新型方式, 它为大学生获取新知识、休闲娱乐、生活方式等提供了许多便利, 然而互联网同样给大学生带来许多负面影响。“95后”大学生已经成为当前大学生队伍中的主要组成部分, 笔者通过对民族地区几所高职院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 旨在了解“95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并就其网络行为进行研究分析, 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民族地区高职院校,“95后”女大学生,网络行为

参考文献

[1] https://www.safetree.com.cn/学校安全教育平台.

[2] 何山.陈忠贤.女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现状研究[J].科技广场, 2014 (3) .

[3] 刘晶.王伟.网络时尚达人对女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5 (4) .

上一篇:继电保护检验工作浅谈下一篇:尝试有针对性的高三英语复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