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小学生不良心理及其矫正

2022-10-31

1 嫉妒心理

妒忌是对他人在某方面超过自己而引起抵触的消极的情绪体验, 也是不甘心自己比不上别人而烦恼的不愉快情感。产生妒忌心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其中, 家庭环境是主要因素。我国小学生中, 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他们无疑是家庭中的核心, 爷爷、奶奶, 爸爸、妈妈都围着他们转, 但在学校里, 他们只是大集体中的普通一员, 在学校里没有“小皇帝”也没有“小公主”, 这种由于环境变化造成的地位落差, 在某些孩子的心里会形成一种恼怒、怨恨、失望、伤心甚至带有报复性、破坏性的复杂感情, 这就是嫉妒心理的突出表现。妒忌是小学生中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缺陷, 可以说它是孩子们身心健康成长的绊脚石, 因为嫉妒心理的存在必然会产生相应的不良行为, 比如讽刺、嘲笑对方或散布谣言诋毁对方, 这些行为的长期发展会分散孩子们的精力, 影响他们的情绪, 最终会导致学习成绩严重下降。

小学生嫉妒心理的矫正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标准。在以往的教学实践中, 老师们已习惯于用非“好”即“坏”的简单理念来影响学生们的价值观判断标准, 每到学期末, 学校会评出为数极少的“三好学生”和“优秀干部”, 而对大多数具有个性或发展潜力的学生没有做出任何鼓励性或积极性的评价和肯定, 这无疑给孩子们带来挫败感, 也给嫉妒的产生培育了温床。二是争取给每一位学生展示才能的机会。小学生年龄小, 爱表现自己, 喜欢受到老师的表扬, 这是他们的天性, 也是孩子们可爱的一面。可现实中, 不少老师只喜欢那些学习成绩好, 听话老实的孩子, 把荣誉和表现机会只留给这些孩子, 这是不公平的。作为老师, 应该努力挖掘孩子们的潜在才能并实时给他们展现才能的机会和平台, 比如, 实行班级学生自主管理、干部轮换, 让学生们明白, 自己也有超过别人的地方,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强项和弱点, 十全十美的人是不存在的, 同样, 一无是处的人也是不存在的。这种平衡心态对学生培养自信、消除嫉妒是大有益处的。

2 自卑心理

自卑并不是与生俱有的, 而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 由于目标与现实存在明显差距, 虽经努力仍无法改变现状而累积起来的一种消极的自我评价。有自卑心理的学生, 不仅影响他们的学习成绩和正常的人际交往, 更主要的是不利于他们人格的健康发展。尽管自卑心理的形成有很多原因, 但家庭对孩子的过度期望和学校对学生们的过高要求无疑是形成小学生自卑心理的主要因素。有的家长竟然要求自己孩子每次考试必须是“双百”才给与奖励, 有的学校每次考试都要分出“好、中、差”三个层次。在这种“高标准、严要求”下, 大部分学生体验到的是失败的焦虑和苦闷, 久而久之他们就形成了“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

矫正自卑心理的最好办法是让学生们充分体验成功的快乐。这里的关键是家长、学校和学生们自己如何理解和看待“成功”的内涵。考“双百”是一种成功, 从不及格到及格, 从调皮打架到乐于助人也是一种成功, 家长和老师要善于发现学生们 (尤其是那些所谓的“问题学生”) 每一个微小的进步, 并及时给与鼓励和肯定, 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会受到别人的赏识, 自己并不比别人差。当然, 克服自卑、培育自信的过程是漫长的, 这就要求学校和家庭积极为学生创造条件, 让他们学会面对现实, 学会认识自我, 及时调整自己的心理。这样学生才会勇敢的迈出自信的一步。

3 厌学心理

小学生的厌学心理表现在听课过程中注意力始终不集中, 打哈欠, 东张西望, 左顾右盼, 很容易被其他动静所吸引, 回到家中不是看电视就是玩电脑, 不主动做作业, 有的在父母的催促哄着下, 很不情愿地打开书包, 磨磨蹭蹭, 一会吃零食, 一会上厕所。小学生厌学心理的形成是复杂的, 一个普遍认同的观点就是, 小学生天性好玩爱动, 注意力不易集中, 而课堂上的学习内容则相对枯燥乏味、内容呆板, 久而久之学生自然会产生厌学心理了。

纠正学生厌学心理的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位著名教育专家曾指出, 小学生最主要的不是学习成绩, 而是学习兴趣。尽管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方式有很多, 但老师的教学方式和引导方式无疑是最重要的, 一个优秀的老师应该能够充分把握小学生的心理活动, 将课本中的死板内容以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在课堂上, 并注重和学生的互动, 让他们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课堂的主动讨论者、参与者, 在这种氛围的感染下, 学生会逐渐从厌学变为爱学, 甚至主动求学。

4 逆反心理

小学生逆反心理的产生往往与家庭教育不当有很大关系。在目前改革开放的大潮下, 农村学生的家长为了生计去外地打工, 城市孩子的家长为了赚钱忙于经商, 他们不得不把子女让老人照看或寄养在亲朋好友家里。这使得有的学生放任自流, 我行我素, 根本不听老人的话, 对老师也是处处抵触, 这时候, 如不及时发现并加以矫正, 他们很容易成为“问题少年”。

对于小学生逆反心理的矫正, 应该从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方面双管齐下, 首先, 家长必须要有足够多的时间与孩子在一起, 并与孩子进行平等对话和交流。有的家长始终放不下自己的所谓“尊严”, 简单地认为孩子还小, 什么也不懂, 对孩子缺乏尊重和信任, 孩子一旦犯错误, 不是训斥就是打骂, 致使孩子的逆反心理日趋严重。其次, 学校老师要对学生表现出充分的关爱、同情和理解, 当学生遇到困难, 受到挫折或遭受冷落时, 更需要老师的关怀与温暖, 当学生有了委屈向你诉说的时候, 当学生犯了错误请求原谅的时候, 正是他们向你敞开心扉的时机, 正是需要理解, 需要同情的时候, 作为老师应该抓住机会, 施展爱的力量, 用宽容的心态和鼓励的话语来温暖一个受伤的心灵。

5 攀比心理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盛的今天, 有的小学生正滋生着不良的攀比心理, 他们攀比的不是谁的成绩好, 谁更用功, 而是受虚荣心的驱动, 攀比谁爸爸的官更大, 谁家轿车更高档, 谁穿的衣服更名牌等等。这种攀比心理的直接后果是使得孩子们的心思和精力远离课堂, 远离学习, 最终会产生嫉妒心理和自卑心理, 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

学生的攀比心理主要受家庭的不良影响所致, 那些一夜暴富而又缺乏素质的家长们, 他们本身就具有强烈的攀比心理, 在有了钱以后, 处处炫耀自己的富有, 在孩子面前不仅不加丝毫掩饰, 反而纵容孩子的物质消费, 在这种虚荣心的影响下, 孩子们怎么能够摆正自己的心态呢?因此, 矫正学生的攀比心理, 首先要矫正家长的攀比心理, 而这是学校教育所不能及的, 需要全体公民素质的整体提高和相互影响。

摘要:小学生在身心成长的过程中, 容易受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 形成某些不良心理, 如嫉妒心理、自卑心理、厌学心理、逆反心理和攀比心理等等。分析这些不良心理的成因, 并研究其矫正对策是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之一。

关键词:嫉妒,自卑,厌学,逆反,攀比

上一篇:厉行勤俭节约做好公务接待下一篇:书圣王羲之的道教信仰与书法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