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4-04-11

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精选8篇)

篇1: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从事语文教学已有十五年了,孩子们的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有:一是学生不爱写作文,提起写作文就头痛、心烦,个个耷拉着小脑袋。二是为了完成任务就抄作文书。每个人手中往往有好几本作文选、作文大全,对号入座,一抄了之。好一点的是多抄几篇,拼凑成文。三就是空话、假话连篇,一看就是编的。究其原因,主要有:①学生平时没有做生活的有心人,不会仔细观察而缺少写作素材,甚至有许多新鲜事、趣事、奇闻乐见都因不用心去记取而从身边溜走,一到作文时当然只有“皱眉头、咬笔头”了,面对作文题,无话可说;②写作目标重形式、技能,轻立意,功夫都花

在字词句篇上;③学生读的好作品少,一流的作品太少。针对以上的这些问题,我主要选用了以下方法: 亲身体验,感受生活的美好,激发写作兴趣

农村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真正亲身体验的机会不多了。他们很少自己做玩具,连放的风筝都是买的,空闲的时间以看电视居多,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事也没有留心去观察,一提笔写作就觉得没话可写。让学生亲身体验,走出课堂,感受生活的美好。比如,春天来了,带领孩子们去春游,一起倾听鸟的歌声,一起观赏柳树的舞姿,一起观赏蓝天中的白云,竹林中的鸟儿,亲手去烧烧饭,放放风筝,做做小船。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学过的美词佳文,让其先学会模仿,再进行迁移,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仔细观察,引导写真事、抒真情,提高写作水平

1、引导学生学会观察

对中段的小学生来说,认识世界的主要

途径是观察,只有亲身去接触事物,仔细的观察事物,才能获得真实、深刻、细致的第一手资料,写作时才有话可写,写出的文章也比较真实生动。比如:2010年下的第一场雪,我在老远就看到孩子们兴奋的样子,有的在用手接雪,有的在用嘴巴舔雪,有的还抓住一团雪往同学身上扔……他们乐此不疲地玩着。上课铃一响了,仍沉浸在欢乐之中。我就利用这一有利时机给孩子们上了一堂非常有趣的作文课。他们跃跃欲试,把自己观察到的不断地说出来,还加上了自己的体验。次日交上来的作文,可想而知了。因为只有有了亲身体验,写作才有源泉,印象才会深刻,写作才会有兴趣,所写的文章才会有个性。

形式多样,方法得当,1、强化自述训练 在平时的教学中,经常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话题,让学生进行自述和简要评说,由于贴近生活,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有利于相互交流。依据这一点,我设计出许多的自述内容——各种童话图画、我的家,我的小伙伴、买物品、迎客人、向教师请假、上学路上的新鲜事等等,自述形式采取大家互相交流、对话、自由插话。在训练中我着重对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等方面出现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要有意识地逐步培养学生形成连贯、完整、有主题、有条理、有层次、语词丰富、描述具体的语言表现力,自述训练能培养思维的敏捷性、条理性和深刻性等品质。

2、用心交流,反馈及时

鼓励,少给批评

学生的每一篇作文,大多是经过他们冥思苦想而获得的成果,来之不易,应该受到老师的尊重和理解。所以,我在批改学生的作文时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发现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哪怕就一个精当的词,一个优美的句子,一个小小的进步,都及时地给予鼓励,在文后给予中肯的评价。

快速批阅,及时反馈

学生交上作文,有的是为了完成任务,有的则当作是自己一次精心创作的尝试,渴望很快得到结果,我采用及时批阅及时发放,让学生尽快品味到写作成功后的喜悦。这样就可以满足学生求知欲,又可以趁热打铁,让学生了解到自己写作中存在的不足,看到自己的进步,尝到成功的甜美。

3、看,读,感受,作文三步曲

每天读报时间或学习的间余都抽一些时间给学生朗读几段美文,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文学熏陶和有益的启迪,发动学生多购买自己喜欢的书籍在班上争相传阅,从而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和写作水平。

在阅读的过程中除学生自我感悟外,我还给予方法上的指导.对课文 “少讲,精练,多读”,精心设计阅读方案,结合课文适当补充课外读物。对学生自选的课外读物也应该给予适当的指导.鼓励学生对读过的读物,做出读书卡片,写出读后感,交流读书心得。

篇2: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存在问题:

(一 )、人性的泯灭

当前,我们的作文教学仍然坚持“以文为本”,将“现代人”压抑在“过去人”的阴影之下,将作文形式凌驾于作文内容之上,造成了学生写作心理上的依附与盲从,从而扼杀了学生的创造个性和创新能力,使作文这种既可“自娱”,又可“娱人”的精神性实践活动,戴上了僵化的教条主义镣铐。作文教学无于作茧自缚,缘木求鱼。

学生的作文大抵是胡编乱套,千山一形,万水一色,缺乏鲜明个性。张文德曾痛心疾首地坦言:“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表现得尤为灿烂……”,这恰恰正是在这个关键之处违背了人的自然生长规律,走入了歧途,陷入了迷乱。”作文教学中不见了感情,不见了人性的各种活动表现,这就是当前作文教学的病根所在。

(拔苗助长,好高务远,欲速而不达,造成了作文教学基础不牢,中层不稳的恶性循环,教师则怨声载道,学生则谈作“色”变。)

(二)、创造的扼杀

在当今的作文教学中,最残酷、最叫人心寒的莫过于对学生们创造性的扼杀。著名青年作家晓苏先生曾在一次写作的学术报告上讲述过一个扼杀创造性的典型例案:有一个学生写了一题为《犯错误以后》的作文,其中花了较多的笔墨写了自己去班主任的办公室路上,看见一只空易拉罐,便情不自禁地用脚向前踢着玩,而且踢着踢着,觉得不过瘾,干脆用力一踢,将易拉罐踢得老高,易拉罐飞起来的弧度和姿势很好看。文中就写了这样的一个细节,但后来语文老师改作时以“无关主题”为由,把这段话完全删去。晓苏则提醒我们:这就是对创造性的扼杀,因为,这一段生动而传神地表现了一名学生犯错误后在去老师办公室的路上微妙而又复杂的心理。它不仅与主题有关,而且关系密切,怎么能够随意删去呢?作文教学中对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扼杀由此可见一斑。

二、研究对策:

(一)、进行人文性教育

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作文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性在作文教学中应有突出的表现。我们只有引导学生在凝重而厚实的人文气息里接受熏陶,学做真人、追求真知、吐露真言、抒发真情,让课堂充满人文的灿烂的阳光,才能使作文成为一种真正提高人素质的活动。

1、追求人性之美

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做真人、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就须让学生懂得追求人性之美。为了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人性之美,我让学生在阅读中增加个性化的语言材料。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对于儿童来说,在大量识字后,应广泛阅读适合于儿童接受的文学性强的课文,接触多种语言风格的文章,了解个性化的语言,这对于作文有重要意义。它可以让学生懂得教科书不是高不可及的,它来源于生活,是人写出来的。学习教科书是为了打基础,而创造性地掌握语言工具,还得靠自己的悟性。因此,要引导学生学习用个性化的语言表达对周围世界的观察和认识,避免概念化的思维方式。养成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培养学生对社会的关心、对国家的热爱、对别人的关爱、对丑恶行为的憎恨。让学生走出学校封闭的空间,把社会作为课堂,饱览祖国大好河山,领略祖国山河美。深入社区,感受社会变革;采访人物,了解人物思想感情,挖掘人性美;开展调查访问,感受身边的变化。这些是学生对生活的直接体验,因此也就不难从文中见“人”。

2、引导学生充分展示个性

在引导学生追求人性美,培养学生独立的个性的同时,还要在作文课堂教学中展示学生个性。写作中,首先是要求学生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像,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鼓励学生自主地选择表达的内容和形式,真切地反映自己的所见所闻,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文。要做到这一点,就要让学生多写想象作文,展开想象的翅膀。亚里士多德说过:“没有想象,心灵就不会思想。”想象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方式,独特性是他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其思维方式以形象思维为特点,他们有着敏锐的感知能力和丰富的想象能力。让他们写想象作文,能使他们自由的天性得到最大的发挥。 多阅读充满创造想像的作品尤其鼓励学生有“异想天开”的创造想像。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的点滴发现。

要充分展示学生的个性,还需要创造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课堂气氛。如要求写一种动物,由于多媒体CAI软件的设计,学生不再限于写自己身边的猫、狗,而是在奇妙的动物世界中了解性情粗暴的美洲豹、行动迟缓的亚洲黑熊、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以及一身刺甲的夜行刺猬等,学生的兴趣,在声、光、色的传递中,在身临其境的感受中得以激发,他们大可依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我手写我口,我口表我心。”他们的写作欲望挥笔如流云,心情表达了自己的所见、所思、所感,并逐渐增强实践中提高分析、认识事物的能力,逐渐形成自己的主观意识。个性倾向得以充分发挥并不断萌芽滋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由命题,自主选材,自行写作。其次对事物的看法,对社会的认识,对自身解剖等在作文中得以倾诉,对邪恶、对挫折、对正义,有自己独特看法和见解,使其天资、兴趣、爱好、特长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形成了作文教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新气象。

在二年级的一堂口语交际课上,我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小鸭子掉进坑里了,它该怎么办呢?(“呼救”“自己想办法”)哪些动物听见了,或者看见了,它们会怎么做?如何对话?孩子们发挥自己的想像,各抒己见,议论纷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而后再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像编故事,自由组合排练童话,并当堂表演、评议。课堂成为了萌发学生联想比较、综合抉择、开拓创新的阵地,课堂上充满了人文的阳光。

3、引导学生感受习作中的真、善、美

学生在习作中表达的是他们对现实生活的感受、认识和态度,是他们想像中的美好的世界。在讲评时,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并能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文章中所流露的真、善、美的真情实感,以此来唤醒、影响更多的学生,以提高他们求真知、抒真情、吐真言的自觉性。

(一)、培养创造能力

创造是个性发展的动力与源泉。“如果没有创造性,也就没有新面貌”,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呢?

1、培养创新意识,也可以称作创新精神。包括好奇心,探究的兴趣,求新求异的欲望等。学生爱写还是厌写,爱问还是不问,对新异事物敏感还是麻木,主要取决于后天的教育。美国心理学家桑戴克曾调查表明:后天的教育对人的智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保护他们的好奇心,不断激发他们探究的兴趣,肯定和鼓励他们点滴的发现,像爱护幼苗一样呵护和培植他们的创新意识。

写作文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教师首先要强化学生求异创新的意识。要让学生在日记中,把自己每一天的所见所闻、喜怒哀乐、有个性的人和事,有选择地,有目的地记录下来,向日记吐露心声,表达情感。其次要鼓励学生运用课内外知识,自己去创作。学生有大量课外知识的积淀,快速多变的信息传递和长时间的练笔,他们可以尽情驰骋想象,淋漓尽致地发挥,进行创作。第三要让学生打破思维定式,敢想敢写,进行跨越式写作。画出一个圆,一个梯形,一个三角形,想象出一个美好的事物或编写一个故事,写成小文。这些作文以童话、寓言、散文的形式展示出来,既有学生生活的体验,又有丰富的想象。

如:我为学生设计的《小猫钓鱼新法》、《1234567的演变》等文题。这些文题令学生耳目一新,立刻引来浓厚的兴趣。他们为小猫设计了许多种钓鱼的方法。学生们运用“克隆技术”“电脑网络”等高科技手段的设想,使小猫钓鱼法由过去的单一性向多面化发展,有深度,有广度,更有时代性。

2、培养创新能力。主要包括创造思维能力和创造想象能力。首先是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它要求在理解中不人云亦云,有自己的感受,有独特的见解;在表达中不说套话、假话,有自己的想象,自己的观察,自己的真情实感,在与众不同中透出新意。其次是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作文教学既要让学生多阅读充满创造想象的神话、童话、科幻故事,又要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特别是异想天开的创造想象。

想象作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最有效的途径,小学生也特别喜爱写这类文章。一次,我让学生每人命一个自己最喜爱的作文题,73%的学生命的是想象作文题,如《二十年后的我》、《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市长》、《假如地球的寿命只剩三天》、《如果我会七十二变》、《我想象中的王国》……。

再有这么一个教例:一老师让学生写一篇以《小草》为题的作文。在写作中,学生大多是赞美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或表现小草默默美化环境的无私奉献精神,这当然好。但有一个学生却是批判小草,认为小草软弱,没有骨气,风吹两边倒。结果,老师判这位学生的作文不符合要求,理由是离题。笔者认为,这篇作文应给高分,因为他的思维与众不同,有独创性。

在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表述见解,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如写“雪”,既可写它的纯洁,也可写它的虚伪,、因为它掩盖了一切肮脏的东西;写一件事,既可从这个角度写。也可从另外的角度去表现。千万不要追求千篇 一律,要真正让学生“我手写我口,我笔表我心”。

篇3:小学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作文评语存在的问题

儿童的语言是天真的、富有童趣的, 而现实中教师往往忽视了儿童语言的内容和魅力, 不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仅仅从文章的结构、谋篇布局、目标要求、优美词句等角度来要求小学生的习作。如此的高要求令刚接触作文的小学生必定感觉枯燥, 甚至是望而生畏。

2. 形式单一, 缺乏互动性

长期以来, 作文教学的评价还是采取分数加评语的评价方式, 教师就是操纵一切的审判官, 按照自己的意愿或喜好来要求学生。他们往往忘记了作文评价是师生沟通的桥梁;忘记了自己评价的对象是小学生;忘记了该蹲下身子, 放下架子, 心平气和地改作文,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3. 定性过多, 缺乏针对性

作文批改要有针对性, 三言两语, 切中要害, 不应该是模棱两可, 含糊其辞, 让学生看了似懂非懂,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像“语句不通、选材不当、太平淡、不具体”之类的空话、套话, 范围太大, 学生往往会觉得不着边际, 不知道从何下手修改。久而久之, 学生会对这些司空见惯的评语不愿去看, 即使看了一也不知好在哪、差在哪, 心里没底, 渐渐就会对作文失去了兴趣, 敷衍了事。

4. 批评过多, 缺乏激励

在儿童的内心深处都是渴望被表扬的。学生的作文毕竟是习作, 还处在一个摸索、学习、不断完善的过程中, 而且学生的作文水平也是参差不齐的, 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标准去要求所有的学生, 达不到要求便进行批评。

另外, 在作文评价中, 教师往往吝啬表扬的语言, 对学生习作过分批评、否定, 缺乏激励性的言语, 使学生难以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长此以往只会打击学生写作信心。

二、优化小学作文评语

那么, 如何优化小学作文的评语呢?在教学中可以采取哪些策略呢?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 多一点鼓励

学生在学习作文时期, 教师应该要科学地使用表扬手段, 尽量发现作文中的闪光点, 多多鼓励学生, 哪怕是一个生动的词语、一句形象的话语甚至是一个标准的标点都值得大加赞扬, 一句赞美的话往往能够温暖一个心灵。教师一句鼓励赞美的评语, 是医治学生写作时“头痛”的良药, 教师不经意间的鼓励, 可能激起学生更大的写作热情, 增添更多的写作信心。比如, 班中一个学生的习作水平很一般, 对待作文没有多大的兴趣。但有一次, 我在他的作文中看到这样一句话:“我的小名叫东北, 有一首歌叫《我的家在东北》, 我希望东西南北的人们都能幸福快乐地生活。”多么美好的愿望呀, 当即我就在班级中读了这句话, 大大地进行了表扬, 并且打了5颗星给他。此后, 我惊喜地发现原本对待作文态度冷淡的他, 接下来竟主动请教我该如何写好作文。小小的表扬让学生有了这么大的变化, 何不多多运用呢!

2. 多一点启发

一些教师所写的作文评语, 抽象化、公式化、成人化, 对学生来说根本没有一点作用。教师应该多用一些启发式的评语, 多用问号, 少用叹号, 启发学生自己去思考。

例如, 曾经有位学生在周记里这样写道:今天早上, 妈妈去菜市场里买了各种各样的菜, 有大白菜、小白菜、红萝卜、白萝卜、花菜、青菜、冬瓜、黄瓜、辣椒、豌豆、洋葱、菠菜等等。他洋洋洒洒写了整整一大段的菜名。面对这个凑字数的学生, 我在写评语时慎之又慎, 如果不加评判, 难保下次他会写出去超市买东西, 然后又列了满满一大张的物品名单, 如果大加批评又会挫伤他的积极性。思前想后, 我在评语中这样写道:“哇, 你妈妈买了好多菜呀, 真有口福, 但是你是在写周记呢还是在列菜单呢?”经过如此启发后, 下一周的周记中, 他已经将原先的周记重新修改了。

3. 多一点变化

“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篇作文, 不同的教师可以给出不同的评价, 甚至完全相反的评价。所以, 教师总是根据个人的标准去评判所有的学生是很不科学的, 教师不能轻易下断语, 而应多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的视野来批改作文。

篇4: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小学 作文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2)03(c)-0000-00

1小学作文教学存在的几大问题

1.1 教师教学思想和方法局限、单一

现在大部分学校对于写作的教学方法和思想都比较局限、单一。教师都习惯给学生命题来写作,让学生的写作素材范围受限制。教师也习惯按自己的思路、框架去点评学生的作文,不给学生发言的机会,每次作文都按一个模式、方法进行点评,使得学生没有发言的机会,时常打击学生的写作信心,也扼杀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1.2 师生缺乏交流,兴趣减退,写作被学生拒之门外

教师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时常把自己放在“领导”的位置,忘记了自己“引导”的位置。总是指挥命令学生按自己的要求写作,缺乏和学生沟通、交流,没有真正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想表达,描述的内容。长期这样,学生的写作兴趣逐渐减退,随之写作也就被学生拒之门外。

1.3 学生写作素材缺乏

学生平时没有养成观察事物的习惯,分析人、事、物的能力也比较弱,缺乏对事物的关心,对待许多事物都比较冷漠,缺乏一颗有爱的心。也没有一颗上进的心,养成了懒惰的习惯,照抄别人的文章来应付老师,完成差事,所以总是一些老素材,没有新意,没有创新,从而缺乏写作素材,写作水平停滞不前。

1.4 平时写作练习太少,学生出现词穷现象

学生没有养成每天日记的好习惯,练习太少。学生一到提笔的时候。出现词穷的现象。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想写的内容。

2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的相关对策

2.1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让教师能灵活教学、丰富教学

对于学生写作的质量水平高低,和教师的教学水平、方法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一定要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定期安排教师外出学习,多学习一些好的教学方法教导学生写作。让教师灵活教学、丰富教学。教师应引导学生自主拟提,减少命题作文。让学生扮演老师,给班级的同学批改作文,这样不仅可以树立学生的责任感,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能力。

2.2 加强师生间的交流,教师主动、积极的关心学生

教师应积极主动的与自己的学生交流,关心他们,加强师生间的情感。深入到学生的内心,了解自己的学生,去挖掘他們的写作能力。教师应多给学生展现自己能力的机会,例如: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佳作欣赏,每次选择几篇不同特点的文章,让学生在班里朗读并逐篇引导大家赏析。鼓励学生多发表文章,积极主动的多向报刊杂志投稿。

2.3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让学生热爱生活,努力学习,丰富知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我们的家长都应该培养学生、孩子的观察和分析能力。而且要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进行观察。环境方面:在学校里、在家庭中、在回家的路上、亲戚朋友家、公共场所等都要留心观察;生活方面:对学校的桌椅板凳、学校的墙画、对家里的衣物、电器、家务活等都要注意观察;情感方面:对老师、父母、兄弟姐妹、朋友等都要多交流,多多沟通和观察,并分析感受这其中的情感。要不断的通过这些观察和学习来打通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对生活保持一颗好奇心和一颗想探索和研究的心,这样学生的思维才会比较灵活,学习知识的能力才会比较高。当然,学生最重要的还是要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对生活中的人和事能用一颗明辨是非的心去对待。我们只要热爱生活,留心生活,努力学习,不断的累积素材,丰富知识,我们的写作素材就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内容也会随之丰富多彩起来。

2.4 多培养学生积累词、句的习惯

学生要时刻记住一句话“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学生要养成做笔记的好习惯。养成累积词、句的好习惯。有几点方法可供大家参考学习:1、养成每天看新闻的好习惯,并用笔记录下几点重要新闻;2、养成看书的好习惯,并用笔勾画出重点,并把一些好的词、句用本子摘录下来;3、养成观察人、事、物的好习惯,并分析写出自己的感悟;4、要不断的创新,在创作中,不断的产生灵感,不断的出现新的思想、新的语句,不断的累积词句。

2.5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张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要打破成规,把主动权交给学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扩展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由发挥自己的想象,让他们有自己的主见和思想,培养他们良好的道德品质,让他们学会陶冶情操。从而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

总之,从小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非常有必要的。学生写作水平的高低离不开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练习。我们教师应该多为学生提供一些好的写作平台,加强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写作的快乐,爱上写作。

参考文献

[1] 张丽敏.情有感触言自真——小学作文教学拾贝[J].才智,2011,(21).

[2] 曹国琴.亦淘亦漉亦见真[J].阅读与鉴赏(下旬),2011,(08).

[3] 张丽丽.小学作文教学探析[J].学周刊,2011,(32).

[4] 于淑敏.让芝麻开门的金钥匙——练笔[J].作文教学研究,2011,(04).

[5] 刘丽丹.从生活中引领学生走进习作[J].学周刊,2011,(01).

篇5: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参加工作以来,到多个地方任过教,也教出了很多让我引以自豪的学生。可能是我教语文的缘故吧,对语文学习出色的学生,尤其是能够写出令人耳目一新,并且有深度,有代表性,甚至很有时代特点和现实意义的文章的学生视为宝贝。在欣喜地同时,我常常静下心来想,为什么在同一个学校,同样的老师,同样的学生,写作水平却千差万别呢?能不能找到一种操作性强,兼顾大多数,小学生又喜欢接受的一种作文写作或者是作文教学方法呢?现将我多年在农村、在城市的教学经验,实践效果明显的小学生作文写作和语文教师作文教学心得进行梳理总结,希望能让同行得到一些启发和借鉴。

首先我谈谈目前小学生作文教学现状。作文是一项创造性、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是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体现。但是在我的教学实践中发现,现在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生怕学生写不好作文,教师从备课开始就从审题立意、文章结构、写作素材等各方面着手考虑,在教学时将这些内容一一教给学生,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真正消化吸收。教师做了这么多,但是教学效果仍然不理想,学生写的作文还是缺乏真情实感,即使勉强完成写作,你也会觉得离自己的期望值相差甚远。在我看来,在指导学生进行写作时,“思维”十分重要,大量地背范文、套模式,期望通过模仿提高写作水平,是不能真正提高作文水平的,因为我们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忽略了思维训练,没有开拓思路。同时目前的作文教学,一篇作文从指导到学生习作,再到老师批改,最后到老师讲评,历经两周才能完成,这样不仅时间跨度拉得过长,而且反馈信息慢,学生的学习效率必然低。另外,作文的批改总是由教师单方面完成,几乎没有学生的参与,这样很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作文能力的提高。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教师一味地以自己心目中的标准来要求学生,使学生很少能在写作过程中体验到愉悦和成功,所以很多学生谈作文生变,视作文为烦事、苦事,最后只能是事倍功半。除此之外,把作文寄希望于教师的指导、课外作文选的参考和自己的凭空想象,东拼西凑,乱写一通,写出来的文章既不表“情”,又不“达”意,成了名副其实的四不像。这些问题都不同程度的影响了学生作文能力的提高,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使学生对作文产生了厌恶之情,根本体会不到创作的成就感,我想大家急需要做的就是培养写作习惯,让学生想写,能写,会写,写好作文。

下来我从以下五方面对小学生目前的作文教学出现的问题作一分析,希望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1、学生差异,影响了作文的水平。由于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常常表现为不爱说话,见了生人就面红耳赤。虽然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很想写,但不敢提笔,敢提笔,却又无从下笔,白白浪费了宝贵的写作素材。大部分学生腹中空泛,笔头枯涩,作文内容贫乏,单薄空洞,语言表达枯燥、不规范、不切实际。同时,农村小学生相对于城市里的小学生而言,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新鲜事物要少很多,社交能力也无法与城市学生相比,加上家长对孩子有许多仍有“大人讲话,小孩子不准插嘴”这样的限制,所以本来就不是很能说会道的孩子就更加变得沉默了。眼界的狭小,可供阅读的书籍的匮乏,使学生的知识容量也相应的变小。当碰到一个作文题目时,由于记忆库存的空荡,提起笔来挤不出一点墨水。、地域差异,遮蔽了学生的视野。由于农村地处相对偏远,相对落后闭塞,学校硬件设施相对欠缺,图书馆、阅览室尚不健全,图书陈旧过时,信息传媒相对滞后,限制了学生课外学习、写作素材收集的空间,造成农村学生课外阅读狭窄,接触社会少,生活单调,视野小,在作文中无东西可写,写作内容枯燥,立意相对保守。因此,农村学生在心理上对作文也有一种恐惧感,或者说是厌恶感。而城里的小学生,虽然拥有相对丰富软硬件设施,但受快节奏生活的影响,内心也多了些浮躁,面对多变的现实,容易迷失自我,作文写作很像时下流行的快餐文化,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3、教师差异,制约着作文的进步。部分教师对当前作文教改的形势不十分清楚,缺乏作文教学改革精神,理论不够,方向不够明确,教改信息闭塞。一些教师未严格按照作文教学“从说到写”的原则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写作指导不力,使学生的思维受到束缚,写出来的文章趋于雷同、缺乏创新,严重影响了孩子的思维发展。

4、课堂差异,影响了作文的兴趣。作文指导上,年级与年级断层,教材与大纲脱节,中年级在辛辛苦苦指导谋篇布局,高年级又在一个劲儿矫正标点符号,或者重复指导,缺乏层次性;读写并未做到真正结合,很大一部分课堂上,内容的理解总是占去大量的时间,正当要涉及写法时已临近下课,于是蜻蜓点水,大有走过场之嫌。教师这样指导学生作文,不立足于平时,不以课文为范例,而是为了完成任务,长期停留在仿作甚至套作上,教师的批语又常常是少有是处或一无是处,自然不能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写出漂亮的作文。

5、家长差异,滞后了作文发展。现今的农村学生,即使是城里的学生,他们的父母大部分都外出打工或是做生意,孩子交给爷爷奶奶看管,这些老人受自身的文化修养所限制,他们在这方面根本是有心无力的。甚至有时还会起一些反面作用,这样就会对学生作文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滞后了孩子们作文水平的发展。

那如何才能使学生不为作文所累,使老师不为学生的“天书”发愁,进而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自由表达”作文内容,感情真挚,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呢?我觉得要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不妨采取以下措施:

1、培养学生“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

小学作文教学一直被限制在“师授作文”的狭小天地中,无疑是对学生智慧的禁锢和个性的扼杀。培养学生写写“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亲身所经历”,就是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使作文呈现个性风格。老师应大力倡导“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表达,甚至宽容学生的一些毛病,一些不成熟的缺点,让他们自己去克服,让他们自我成长,从而使学生个性在文章中日益张扬起来,让一个个不同的“我”在作文中活灵活现、充分展现。

2、培养学生写真情实感的作文

真情实感是作文个性化的基础。在作文训练过程中,我们要主张写真实的生活、真实的情感、真实的思想。在训练方法上应强调:(1)只定范围不命题。让学生有话好说,有话要说,鼓励学生在一个范围内,从生活中找素材,写出真情;(2)重视表达方式,但不限文体。鼓励学生突破常用文体的模式,不拘一格,不落俗套表露自己鲜活的思想;(3)不限篇幅和篇数;(4)强调写真情实感,但不限于写真人真事。

3、培养学生作文有新意

个性化作文不但要有自己的生活体验,有真情实感,还要有自己独特的感悟,将身边的琐事写出“典型”、写出新意来。因此要求学生在生活中做有心人,时时处处留意生活,观察生活,感悟生活。对生活的感悟需要长时间逐渐培养,老师要结合实际,适当加以引导。学生一旦有了一定的感悟能力,他们就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用自己的心理感悟生活。引导学生将自己不同于别人的感受写出来,作文就不愁没有新意。

4、立足于信息技术,充分利用网络、远程教育资源、多媒体课件,对学生进行作文教学。

远程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是作文的平台和环境,不用传统的稿纸或作文本;除了运用为写作个体心脑所运用的资源和思考所得外,更多地还要搜索、筛选和运用网上丰富的写作资源;文本在计算机网络上无纸化递交、审美化呈现,以及在网上交流、评改和反馈;文章的长短更为自由、表达的样式更为多样;作文就是交流,就是发表;作文评价是开放的、动态的和多元的。小学生网络化作文的训练能唤醒学生的读者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改变学生的评价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作文无兴趣的老大难问题。在学习的过程中既有个体学习行为,又有协作学习行为。教师在整个过程中的角色仅仅是教学活动的宏观管理者和学生学习困难的解答者或引导者,一举两得,事半功倍,何乐而不为呢?

篇6: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两难”问题,具体可以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分析。

教师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一言堂”、“填鸭式”的教学模式严重脱离生活实际,脱离学生实际;指导上存在严重问题,指导不到位,激发不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指导过于具体,束缚了学生自由想象的思维,从而学生的写作趋向雷同,干瘪、乏味、缺乏创新;不注意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致使学生的作文中假话连篇,假故事、假感情频频出现。

学生方面:

学生写作文感到无从下手,往往会出现乱编的情况;语言积累少,干巴巴的,难以写具体;对周围事物缺少留心的观察;缺乏想象力;题材千篇 一律,难以表达真情实感。

二、提高小学语文作文教学效果的对策

(一)激发兴趣,鼓励实践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没有写作的愿望,那么习作的教学目的是很难达到的。一旦学生对学习产生兴趣,学习便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勤奋的探索,执着的追求。因此在作文教学时一定要让学生体验成功,树立自信,鼓励实践,调动写作积极性。激发学生写作兴趣的方法多种多样。(1)要把老师的架子放下来,与学生融为一体,学生用商量的语气和学生讨论并适当引导学生该写什么,怎么样写。(2)要尽可能地贴近学生实际生活,让学生写熟悉的内容。作文命题应开放,出宽题,仅限定范围而不限定题目,紧紧围绕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以他们周围的人或事、景或物作为作文内容,以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学生感到有一种表达的愿望,有一种冲动想把自己想说的意思表达出来。(3)以成功的喜悦,激发写作欲望。要使学生坚持不懈地自觉作文,最关键的是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并逐步养成习惯,满怀乐趣地去学习。在教学中我经常会采取拿学生的作文当作范文来宣读,鼓励学生向期刊投稿,将学生的习作打印成册,举行作文比赛等方式来鼓励学生,让他们又被认同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生自觉写作的兴趣。

(二)立足生活,学会发现

作文是生活之反映,为生活而作,因生活的需要而作,离开了生活便没有了作文。生活化作文的训练是在作文教学领域对生活教育的理论借鉴和实践探索。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睁开双眼,去观察、去比较。风土人情,雷电风雨、日落月出的大自然景观,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都是学生习作的极佳素材。因此,教师在作文教学中应加强观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善于观察生活,抓住事物特点的习惯,从而克服“无材料可写”的缺点。应经常带领学生们亲近自然,了解自然,认识自然,赞美自然,从大自然中寻找作文素材。如春忙时带领学生观察农民伯伯下田种地银锄翻飞的神态、动作;秋收时带领学生体察农民伯伯金镰舞动,麦浪声中唱丰收的喜悦,让学生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使他们懂得生活中无处不美的道理,进而激发他们表现美的强烈欲望。

(三)提倡个性,鼓励想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激发学生展开想像和幻想,鼓励学生写想像中的事物。”这是一个倡导个性的时代,中国的传统教育往往会泯灭学生的个性需求,而把他们都改造成相同的人,以至作文中全部是相同的一个“我”。小学生的想像能力发展较早,他们常借助幻想的方式来观察理解和解释他们生活世界中的事物。提倡个性,鼓励想象,恰好可以学生潜在的想像力激发出来。

在作文教学中,诱导学生进行想象,不但能开阔视野,丰富写作内容,还能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更加深远,蕴涵更加丰富,同时还能使学生认识得以升华,思想得以提高,性情得以陶冶。同样一个富有新意的题材,构思不好,它也不会吸引人。适当的想象发挥比一般的记叙在语言方面具有优势,学生具有广阔的表现空间,可以综合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且,富有想象力的文章使得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更加富有个性化。

(四)注重阅读,以读促写。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没有大量的闭读,就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读和写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语言的积累,语感的形成,有懒于多读多背,实践证明,运用语言文字,写作能力的的形成,也需多读多背,课内多读,课外也需多读多背。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因此教师在做好正常教学工作的基础上,一周应该专门拿出两节课让学生静心读书。阅读时事新闻、报刊杂志,同时诵读古诗词、中华经典名录、现代优秀诗文等。

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读书时做好读书笔记。写读书笔记是一种很好的读书方法,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所以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具体的方法在阅读时摘录书中的优美词语,妙语妙句,精彩片段……并反复吟诵,只有经过长期积累,语言才会丰富,写作时大量生动的语句就会涌向笔端。阅读是学生获得作文范例的基本途径。学生可以从读中学到“怎样写”,但这也需要我们老师们长期有目的地培养,让学生从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从读中学写,读写结合,提高写作能力。

(五)注重评价,自我修改。

小学作文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好学生作文的评价、鉴赏工作。教师的评价对学生十分重要。评价得当,能激励学生敢于作文、乐于作文,因而对学生的文章不能千篇 一律,也不能一棒打死。应根据不同水平的学生给予不同要求的评价,对基础好的学生要有较高的要求。基础差的哪怕是用了一个好词、一个佳句也应该及时表扬。这样做,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获得持久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学生在把自己会说的话都写出来以后,还要学会修改,使它更具有表达书面语言的能力,这也是学生作文能力提高的一种表现。教师要逐句逐段地与学生一起分享修改作文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自己修改文章,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之,作文教学不是件轻而易举的事,在小学语文作文的教学过程中老师应该大胆摒弃传统语文作文教学模式,不断探索,不断总结经验,探寻作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和新规律,并认真地贯彻坚持下去。相信一定能够探索出一套适合小学生作文教学的新模式,让学生实现由惧怕作文到愿写作文的质的飞跃。

篇7:小学作文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朗读历来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常用的方法,然而教学实践中的朗读却存在着很多问题。笔者试以自己的观察与思考谈谈这些问题及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意在求教于大家。

朗读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朗读的时间不够充分。

充斥于语文课堂的“讲问教学”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啪—啪—”鼓掌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过渡环节而已。

2、朗读的目的性不够明确。

甲生读了乙生读,男同学读了女同学读,看似热热闹闹,其实读前没有要求,读中没有指导,读后也没有及时评价反馈,学生只是被教师驱赶着为读而读,没有用心、用情去读,而是有口无心地“念着经”。这样的朗读事倍功半,而且容易导致学生做事心不在焉、缺乏目的性。

3、朗读的面窄。

不管是检查性的朗读还是讲析、答问之余的所谓感情朗读,教师往往盯住几个尖子,读来读去,就是那四五个学生,大部分学生都是规规矩矩坐着当听众,这种多数学生得不到朗读练习的现状,怎能提高朗读教学的质量又怎能落实语文教育中最基本的一分子—会读

4.朗读指导机械匮乏。

朗读教学指导方法单调、机械、生硬,常见教师在分析、理解之余来一句“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xxx语气读出来”,诸如此类隔靴搔痒的引导,导致朗读不能溶“导”、“练”于一炉,不能揉理解、感悟于一体。有的教师即使有指导却不得要领,只重声音形式,不重内心体验;只重表层的技巧,不重语言的内蕴。常听教师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把某一个字(词)读得重(或轻)些,把某几个句子读得快些(慢些),而忽略了朗读表情达意的要义。所以许多学生一遇到感情比较强烈的句子,就认为该读重音,而不知道有时重音轻读,表达的效果更强烈。如《再见了,亲人》中小金花跺着脚说的一句话:“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学生往往读得快而高昂,像在喊口号。其实,体验小金花内心的沉痛,一字一句读得缓慢而低沉,字字有声,声声有情,更富感染力。有时,学生朗读时轻重、缓急把握对了,但分寸感很差,一重特重,一轻特轻,极不和谐,让听众的心一紧一紧活受罪。另外,读长句,读排比句时该怎样换气,怎样停顿,在我观察的课例中,指导几乎等于零。学生读长句时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还读成了破句。学生会说话,却不会读对话,读对话时呆板、别扭,并不代表“角色说话”,却刻意模拟角色的声音,不但搞得怪腔怪调,也削弱了语言本身的表现力。

5、只求形式不求实效。

据观察,一般一节课朗读安排了三—四次(相对环节而言,非指读的人次),但有安排却未到位,有形式却无多大实效,往往是朗朗书声骤然响起,不到1分钟,又在教师的示意下戛然而止,朗读成了课堂教学的一种点缀。

优化朗读教学的对策:

1、保证读书时间。

教师可根据年级、学情、教材特点安排每节课的朗读时间,并自我监控达成度。要有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个读的样子,匆匆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切不可未准备好就仓促上阵;要留读后评议的时间,通过评议,强化朗读的激励功能、诊断功能和调节功能。时间哪儿挤?精心设计问题,让繁琐冗长的“讲讲、问问、答答”让位给读。让花俏形式的,没有实效的小组讨论让位给读。

2、扩大朗读训练面。

朗续训练,必须想方设法调动全体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特别是低段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持续时间短,单调的阅读方法只会使学生读得口干舌燥,昏昏欲睡。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有一次,我教《桂林山水》一课,在理解的基础上,我跟学生说:“桂林山水风景秀丽,经常有外宾慕名前来一睹它的风采,谁能做个出色的导游,为外宾介绍”学生情绪高涨,跃跃欲试,我顺势引导要想做好导游,首先要把课文读熟,并要读出感情来——读出桂林山水的优美,这样在介绍时,才能眉飞色舞,生动精彩,让外宾听了赞叹不已。几句话激活了学生的读书欲望,连平时不爱读书的学生也有滋有味地朗读起来。

每个班的学生都不是整齐划一的,其水平、能力都有明显的差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也应体现层次性。复杂程度不同的语段要因“材”而读,对不同要求的朗读练习也应量“材”录用,对朗读的评价也要因人而评,让学生多一些成功的喜悦。同时,多为“丑小鸭”创造“登台亮相”的机会,要知道美丽的白天鹅也有“丑小鸭”的经历。

3、理解与朗读相互依存。

在阅读教学中,把朗读与理解截然割裂的现象并非罕见,分析前读一遍,讲解完后再朗读一遍,甚至根本没去理解,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来。一次,听一位教师上《春》一课,仅仅理清了文章脉络后,她就要求学生读出感情,还说:“春天的景色这么美,请大家美美地读出来。”为何“美美”,景色美又在何方?课后,我问学生:“景色美在哪儿脑中有画面吗?”“哪些词句写出了景色美?”学生茫然不知所措。诚然,我们的祖先有“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的古训,但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在瞎弄里摸索,自悟自得的毕竟是少数。所以朗读要以理解为基础,通过朗读又可促进对文章的感悟品味,它们相辅相成的,必须有机结合。一次我上《鸟的天堂》,其中有一句:“这是一棵大树。”我请学生试读,提醒他们:“怎样才算正确地读?”结果,有的把重音落在“这是”上,有的一见“大”字,就把重音落在“大”上,显然,对上下文的理解还未到位。于是,我引导学生再读上下文有关句子,弄清楚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经过比较,学生才恍然大悟,应重读“一棵”,从而强调上文说的“许多棵”、“二棵”都是错误的。朗读到位了,对榕树之大体会也更深了。

4、精选练点,锤锤有声。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的、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务期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作必要的适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如《桂林山水》中的“啊”的读法,可进行音变、气声的训练。“啊”的具体读法是:“静啊(nga)、清啊(nga)、绿啊(ya)、奇啊(ya)、秀啊(wa)、险啊(na)”。还可告诉学生,随着读“啊”字,气流也轻轻带出,以达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山里的孩子》文质兼美,行文活泼流畅,语言颇具层次美、节奏美、形象美,是进行朗读节奏训练的较佳课文。“满山遍野/都有/他们的脚印,/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在草丛……/”前半句读得稍重且慢,“在山冈,在竹林,在小溪”要读得轻快而短促,读出明丽清脆,“在草丛……”要读得渐慢渐轻并有余音,体现省略号的余味无穷。这样读,“大珠小珠落玉盘”,叮当有声,错落有致,读出了语言的韵味,读出了语言的音乐美。同时,学生一旦掌握技巧后,将举一反三,极大地提高朗读教学质量。

5、形式多样,合理运用。

朗读的形式纷繁多样,不一而足,但各种形式的朗读有各自的功能和适用范围。当需要激情引趣或学生读得不到位时,宜用范读指导;当需要借助读来帮助学生分清段中的内容、层次时,宜用引读;当遇到对话较多、情趣较浓的课文时,宜采取分角色朗读;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宜用齐读……但要注意的是:

(1)范读只是引路而已,只能起“示范启发”作用,而不是让学生机械地模仿,因为“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必须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因情而自得,按“得”去朗读。一节课中范读不能太多,要尽可能多地留些时间让学生自己练读。

(2)慎用齐读。齐读虽有造声势、烘气氛之妙用,但也是“滥竿充数”和产生唱读的温床。

篇8:小学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众所周知,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和工具学科,识字又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因此,识字在进行语文教学乃至于人的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理应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低年级的学生由于年龄较小,尚未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学习能力和方法上面有所欠缺,这为识字教学的进行带来了不小的阻力。作为授课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才能,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丰富识字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识字教学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学过程过于死板,流于形式。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都严格按照音、形、义这三方面逐一讲解,虽然这种方法传统且较为全面,但是不免千篇一律,枯燥乏味,容易使学生丧失学习兴趣。另外,同时信息量对于初入课堂的小学生来说过于庞大,很难全部准确记忆,往往收不到预期效果。

其次,班级学生数量过多,等量齐观。教师在讲课时,往往只考虑总体的程度和认知能力,不能很好地照顾到每一位学生。如,有些学生的阅读量较大,对课本上的字词比较熟悉,能很快地完成任务。相对的,有些学生不能掌握学习方法,跟不上教师的进度。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发现问题,对这些学生“特殊照顾”,就可能使这些学生对语文学习丧失兴趣。

再次,对待学生要求过高,形成负担。一些教师对学生的识字要求过高,无形中给学生加重了学习负担。根据新课标的规定,一些汉字只需要学生认识即可,不要求会写,而个别教师在教学中往往会忽视这一点,要求学生认识并且会写,增加了学生的识字负担,同时也阻碍了识字效率的提高。

最后,教学方法单一枯燥,不够合理。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味地要求学生反复抄写和背诵,动辄抄写十遍、二十遍乃至上百遍。很显然,这种机械无趣的方法往往事倍功半,甚至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不能真正了解和掌握所学的汉字。

二、提高识字教学效率的对策

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一个轻松的学习氛围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小学生是一个单纯、活泼的群体,所以,轻松的学习氛围更能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得到他们的认可,这也是后续教学内容顺利展开的基础。

其次,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认真思考,积极创新。教师应该充分考虑到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照顾到他们并不完善、成熟的学习方式,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逐渐引导学生掌握一些识字和学习的方法,帮助他们更好地学习。在识字方法方面,可以尝试趣味学习法。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重,较为天真烂漫,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借助一些生动的卡片、图画、肢体语言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加深记忆,更好地理解汉字所表达的意思以及用法等。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已经掌握的基本汉字,为它们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一组形似的汉字,在区分中整体记忆。

最后,定期对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巩固。低年级的学生往往记忆力不是很好,在学习中很可能将之前学过的部分内容遗忘,为减少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定期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查和巩固。可以在课前抽出一定的时间对前一天的学习内容进行复习回顾,在星期五对本周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也可以定期举办一些比赛,鼓励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对学习的内容进行复习,并给比赛中的胜出者予以奖励。只有平时多复习,才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并且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认真记忆。

上一篇:听长城在哭作文下一篇:育华点点滴滴四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