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确认

2024-05-13

会计确认(共8篇)

篇1:会计确认

会计要素确认标准探微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并向外输送对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企业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所以会计核算本质上是对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确认决定了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是否”、“何时”、“怎样”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范围。所以,会计核算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会计确认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作以下探讨。

一、从理论上分析基本确认标准的建立

1.基本确认标准。基本确认标准是针对会计要素确认的原则性和框架性制定的。一个完整的基本确认标准体系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以某个要素的形式得以确认。这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称为“初始确认”,指在会计核算中,满足确认标准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某项会计要素得以反映,从而体现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第二步称为“最终确认”,也称“报表确认”,指在整个财务报表报出之时,也就是在会计核算系统的最后,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会计要素的形式得以反映。所以,我们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体系时,就要考虑确认过程本身所需要的两个步骤,并能在整个确认标准体系中体现这两个步骤,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2)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确认”是关键,直接决定计量、记录、报告的结果,所以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时也应考虑其他三个过程的要求和特点。如“计量”过程在现阶段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但是不排除将来会以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所以,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时就应考虑“计量”过程目前的要求和特点,也应考虑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即基本确认标准体系要努力突破现有会计技术制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2.具体确认标准与基本确认标准的关系。会计要素系统本身由六个会计要素构成,针对每个会计要素,我们都可以提出不同的具体确认标准,以对各个会计要素有指导作用,我们称为具体确认标准。由于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具体确认标准难以将复杂多变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全部包括进来,就会造成确认标准缺位和会计准则的空白,所以需要建立前瞻性强、覆盖面宽的基本确认标准。作为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基本标准,其本身具有一般性和可预见性,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在确认标准这个体系中,既需要针对具体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也需要针对所有会计要素并具有指导性的基本确认标准。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确认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在某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且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本身具有复杂性时,才规定了会计确认的标准。这是针对某些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而言的,在整个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中,具有特殊性。如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指出: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还未找到类似以上具体确认标准的描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位。

三、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描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既研究了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及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如何确认,又提出了基本确认标准。即:在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既包括对各要素具体确认标准的描述,也有一般性的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两者构成了完整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体系。其基本确认标准的内容如下:

1.定义性。指一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一项会计要素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必须满足该项要素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计要素的定义是进行会计核算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企业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范围和类别,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输出结果。

2.可计量性。指被确认的项目要有充分可靠的、能计量的属性。此项基本确认标准来自于会计的基本假设,因为从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看,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学科本身所处环境的一种客观性归纳和总结,在会计假设理论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影响了确认的全过程,所以,其作为基本确认标准得以保留。另外,从经济活动现实看,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唯一等价物,用货币对企业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结果进行计量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3.相关性。指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提供一种“差别”的能力。这也是会计信息提供的目标,即“决策有用性”。

4.可靠性。指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如实反映的、可验证的、不偏不倚的。

从以上四项基本确认标准可以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主要针对财务报表层次,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会计日常核算的要求的体现,可以说四项标准对四步确认过程都有描述。另外,单从可计量性看,也对会计核算的其他三个过程有所覆盖。

四、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几点思考

1.鉴于基本确认标准的重要性,有必要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补充对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一方面,完善基本确认标准体系,并对会计实践和会计创新发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对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基本确认标准体系会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准则的规范作用必须及时适应、不断创新。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虽有会计六要素的定义,但在理论层面上缺少会计要素确认所需的具体确认标准体系,除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有对收入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外,其他五个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均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加入对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使之成为会计要素确认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作为一个确认体系,基本确认标准和具体确认标准不应有重叠之处,所以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在基本确认标准中有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如果从满足定义性的角度看,对资产要素的定义就已经满足了可计量性,这造成了两个确认标准之间的重叠。?

来源:财务顾问网

篇2:会计确认

会计作为人类的一项实践活动,其产生、存在与发展都要依赖于特定的环境。会计理论研究无论是以会计假设,还是以会计目标为起点,会计基本理论体系都包含会计确认与计量这一基础环节。本文试从会计环境变迁的角度考察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原则、以及对个别会计要素确认与计量的影响。

会计环境是会计赖以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各项条件的总和。会计环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一是生产力层次,二是经济基础层次,三是上层建筑层次。具体包括以下几类: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法律环境、文化教育环境、科学技术环境以及自然环境等。这几类环境要素作用于会计的程度与方式存在差别,其中生产力层次因素有着根本性的影响,但并不直接,要通过第二层次因素发生作用;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也可以找到经济根源。各类基础的或上层的、直接的或间接的环境因素相互交织,不断对会计确认与计量提出新的要求。

一、经济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址的影响

经济环境的快速变迁引发了现代会计理论和实务的两大难题:通货膨胀会计和衍生金融工具会计。解决这两个难题首先需要突破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包括确认与计量原则的松动和单个要素的确认与计量。

1.当币值稳定时,在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下,会计核算资料具有较高的可靠性;但如果物价波动幅度较大,尤其是在恶性通货膨胀时期,按历史成本原则计量期末资产以及本期取得的净收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就难以被物价处于变动的市场和经营环境所接受。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应以什么为计量依据对外报告其资产、负债等价值数据,以什么为依据确定因物价变动对净收益的影响,从而正确确认本期的实际净收益,就成了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2.近年来,衍生金融工具以其 “以小搏大”之势,不断涌现于经济各个领域,它在为使用者规避各类价格变动风险的同时,陆续暴露出其自身的高风险特征。由于传统会计坚持权责发生制和实现原则,衍生金融工具的确认被排除在外,其风险信息无法得到适当反映和充分披露。故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近期颁布了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 《金融工具    ――确认与计量》,提出了确认的标准:(1)当且仅当一个企业成为金融工具合同条款的一方时,企业应在其资产负债表上确认一项金融资产或金融欠债。(2)当且仅当对构成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的合同权利失去控制时,企业应终止确认该项金融资产或该项金融资产的一部分;如果企业行使了合同中规定的获利权利、这些权利逾期或企业放弃了这些权利,则表明企业对这些权利失去了控制。(3)当且仅当金融负债或金融负债的一部分消除时 (也就是说,合同中规定的义务解除、取消或逾期),企业才能从资产负债表上将其剔除。

二、政治法律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廿的影响

1.在不同的政治体制下,政府对经济资源的配置与管理的要求和侧重点不同。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拥有全部固定资产、土地和其他经济资源,很少甚至没有企业财产的私人所有权。例如企业没有土地所有权,在单一公有制经济下也不需评估确认土地使用权。在改革开放、引进外资、合资入股时,才产生将土地使用权作为一项重要“无形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也是缘于政治环境的差异,对于使用非会计主体拥有的土此的有偿支出,在私有制国家称为“地租”,在我国则确认为让地使用铲

2.政治环境因素实施其影响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政府所执行的政策、制定的规章及颁布的法律条款去实现。政府通过立法可以直接影响会计的发展,这包括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经济法和税法等。如我国对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保值增值方面的法规直接涉及国有资产是确认为股权还是债权,以及如何计量的问题。又如,英美法系的国家在法律上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因而就要求对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予以确认和计量,对库藏股份则不予确认纳入股本;而在强调 “形式重于实质”的大陆法系国家则反之。

三、文化教育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廿的影响

一个国家的文化对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的选择行为影响较大。例如,美国崇尚个人主义,社会的权距较小,对不明朗因素反映较弱,容易接纳有差异的因素,并且美国是一个阳刚社会,人们注重成就、决断力及物质上的`成功,因而其会计确认与计量方法的可选择余地较大,强调真实反映,偏向乐观,所以美国强调计量的公允,强调“实质重于形式”。德国与之相反,文化特征表现为集体主义,对不明朗因素反映强,社会权证巨较大,阴柔社会,因而德国强调稳健性原则,确认与计量方法趋于保守,严格遵守历史成本原则,例如一般不允许进行资产重估,严格限定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确认“长期合同收入”等。

四、科学技术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且的影响

现代科技推动了会计确认与计量的发展。互联网的普及使信息的沟通更加快捷,公允价值计量不再仅仅停留于理论研究阶段,其应用在技术上获得了转机。另外,借助高级数学运算工具,可以采用更精确的计算方法,计量固定资产折旧或债权折(溢)价等项目每期应摊销的数额,可以大大提高财务信息的相关性与可靠性。

五、自然环境对会计确认与计廿的影响

现代社会愈来愈关注生态和环境,绿色会计成为现代会计的一个重要课题。环境因素的参与使企业必须对一些会计项目重新界定和计量,既包括原有的项目,如将有关环境保护的耗费或支出纳入成本和费用中,也包括对新会计项目的界定与计量,如 “环境资产”“环境负债”等。绿色会计在解决要素的确认与计量之后,才能把企业涉及环境的经济业务转化为货币价值形式的会计信息。

作者:中国人民大学 邵 楠

篇3: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变革

关键词:会计确认,会计计量,知识经济,影响,变革

著名会计学家Chatfield曾经说过:会计的发展是反映性的, 会计主要是应一定时期的商业需要而发展, 并与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会计环境对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1) 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现行会计确认与计量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传统的资产计量理论与实务, 侧重于对有形资产的计量, 而对无形资产的计量虽有所考虑但其范围却很狭窄。据调查, 经济学中确认的无形资产有29项之多, 而会计学中确认的却只有12项, 真正列入会计报表的只有6项。在知识经济时代, 这样的会计信息显然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 并且可能误导会计信息的使用者。

1 知识经济对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影响

1.1 会计确认面临冲击:无形资产的确认范围过窄

会计确认是“将某一项目作为一项资产、负债、收入、费用等正式记入或列入某一个财务报表的过程, 它包括同时用文字和数字描述某一项目, 将其金额包括在报表总计之中。对于一项资产或负债进行确认不仅要记录该项目的取得或发生, 还要记录其后发生的变动, 包括从财务报表中予以消除的变动。” (2)

会计确认是会计系统的基础, 所有经济事项进入会计系统被加工处理并生成有用的信息, 都要从会计确认开始。

现阶段无形资产确认范围狭窄, 一般只包括企业的专利权、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等为数不多的几项, “商誉”只有在兼并企业、付出的代价高于被兼并企业净资产公允价值时, 方可估价入账。而服务品牌、企业品牌等项目即使在现实条件下可以有专门机构进行评估, 却不能作价入账, 更别说自创商誉等项目。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无形资产的内容将极大丰富, 计量范围也将急剧扩大。它至少应包括以下四种。

(1) 市场资产。它是指一个企业通过其拥有的与市场相关联的无形资产而可能获得的潜在利益的总和, 包括公司名称、企业品牌、服务品牌、客户、业务伙伴等。

(2) 知识产权资产。它是指企业无形产品的一种产权形式, 包括专利权、版权等。

(3) 人力资产。它是指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与企业员工有关的优势, 具体包括员工的教育状况、业务能力等。

(4) 组织管理资产。它是指企业在组织、协调、管理、沟通、交流等方面存在的优势所导致的潜在利益, 其中包括企业管理哲学、企业文化等。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本等无形资产在企业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隐藏在传统的资产负债表背后的知识和信息等知识资源成为经济发展的首要资源, 企业无形资产的比重将明显上升并最终超过有形资产。将这些无形资产纳入会计确认范围成了当务之急。

1.2 会计计量受到挑战:无形资产价值的计量缺乏合理性

所谓计量, 就是“根据特定的规则把数额分配给物体或事项”的活动。会计计量就是以数量关系来确定物品或事项之间的内在数量关系, 把数额分配于具体事项的过程。也就是, 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对会计对象的内在数量关系加以衡量、计算和确定, 使其转化为能用货币表现的财务信息和其他有关的经济信息, 以便集中和综合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及其变动与财务成果。会计计量贯穿于会计核算系统从数据输入到信息输出的全过程。在会计核算系统中, 计量是确认、记录、汇总、传递和输出会计信息的前提, 而计量结果又构成确认、记录、汇总、传递和输出的内容。因此, 会计计量既是其他会计处理程序的前提, 也是其他会计程序的结果。

传统会计对无形资产的计量由于其投入价值具有易确定性和可验证性, 故以投入价值为基础, 资产的投入价值是指为取得资产而支付的价格, 传统会计的任务就是准确、真实、客观地反映其投入价值。工业经济时代占统治地位的是有形资产而非无形资产, 为了达到与有形资产计量的统一, 借用有形资产计量的投入价值基础对无形资产进行计量是权宜之计, 在工业经济时代是合理的也是实用的。但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无形资产的计量基础受到挑战。知识经济时代, 有形资产的地位急剧下降, 无形资产地位迅速上升, 生产经营以消耗知识资本为主。按照OECD知识经济的定义, 除了反映知识资本的生产之外, 更重要的还涉及到分配、使用方面, 以投入价值为基础进行反映不能适应实际需要。如有些无形资产尽管有明确的投入价值, 但由于生产经营中的维护和发展, 其所代表的企业在未来能够创造的经营利润价值远远大于当初投入的价值。因而迫切需要重新确定无形资产计量基础。

2 会计确认与会计计量的变革

2.1 会计确认的变革

会计确认就是确定一个项目能否进入会计信息体系。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在第5辑《论财务会计概念》即《企业财务报表项目的确认和计量》中, 要求确认一个项目及其有关的信息, 要符合四个基本的确认标准, 凡符合四个标准的, 均应在效益大于成本以及重要性这两个前提下予以确认。这四条标准是: (1) 符合定义; (2) 可计量性; (3) 相关性; (4) 可靠性。从这四条标准中可以看出,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是将确认与计量以及人们对会计信息的倚重情况一并讨论的。

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在其发布的《编制和呈报财务报表的结构》中也提出了确认的标准。

满足要素定义的项目, 如果满足了以下标准, 就应当加以确认。

(1) 与该项目有关的任何未来经济利益可能会流入或流出企业;

(2) 该项目具有能够可靠计量的成本或价值。

但不论是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还是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其所提出的确认标准过于严格, 于是许多只符合其中某个标准, 但不符合全部标准的项目被排除在会计系统之外。然而这些项目却对使用者的决策非常有用, 从而造成会计信息的有用性下降。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 人力资源和知识产权将成为企业财富的最大驱动力, 这将是会计确认的主要课题。由此可见, 根据形势的发展适当扩大资产的确认范围, 势在必行。

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于是那些拥有先进技术和最新知识的劳动力群体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知识型企业主要利用的是复杂劳动在招聘、雇用、培训、开发人才方面需要花费巨额资金, 这是对人力资源所进行的投资, 其金额可能大于某些设备的投资。人力资源已成为反映企业竞争力、创造力的一个重要标志, 人力资源已成为企业发展的最重要和最宝贵的财产。如不将其确认为资产, 不仅不能真实地反映各经济主体的规模, 而且还对收益分配造成障碍。所以要将知识经济形态中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要素纳入会计运行系统加以确认。如对于在微观经济主体收益形成中起决定作用的人力资产, 纳入会计运行系统将其资本化, 使其既能全面地反映微观经济主体人力资源价值, 同时又能使人力资本得以保值和增值。因为, 人力资本化提高了人才的主体地位, 会更加激励其创造性的全面发挥, 从而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实现资产的增值。传统会计模式下, 企业根本不需要在会计系统和财务报表中单独反映人力资源的成本和价值, 即使在人力资源方面有所投资也不需要资本化而是直接作为期间费用处理。知识经济浪潮中, 人力资源因具有主动性、创造性、适应性、协调性等其他物质资产所不能比拟的特点而生机勃勃, 不容抗拒, 应把人力资源作为企业的资产计列, 在会计报表中也有必要反映企业人力资产的变化情况。

在知识经济时代, 知识在企业产品的价值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地位。当一种产品的制造或竞争力主要来自于这个产品中所包括的知识而不是某种稀缺性物质资源时, 知识是可以重复使用的, 这些知识并没有因为产品的出售而丧失, 所以, 这些知识产品的成本又与传统意义上产品中所包含的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价值的成本又是有明显区别的。那么知识耗费就应该计入产品成本或者予以资本化, 以正确计算产品价值中所包含的知识含量, 而不同于现行会计模式下将信息活动的耗费列作期间费用。

2.2 会计计量的变革

知识经济时代会计计量重心要从有形资产转向无形资产, 从财务资源转向知识资源, 其中的最大障碍就是无形资产的计量问题。

无形资产计量面临的一个基本问题是计量基础的选择。经济学家和会计学家对此有不同的认识。经济学家强调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效益, 侧重于资产计量的产出价值基础。而会计学家则更侧重于资产的实际计量价格, 偏重于投入价值基础。现实生活中, 无形资产的计量是以投入价值为基础的。根据投入价值基础, 无形资产须按获得的实际成本入账。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型企业的竞争就是无形资产的竞争, 而无形资产的本质属性在于它使企业拥有某些权利, 或是使企业具有竞争能力, 并能够在未来给企业带来长期收益。在充分考虑市场状态的情况下, 无形资产的计量应与是否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相结合。企业目标的实现依靠高质量的产出, 只有投入, 没有产出或仅只是低产出绝对实现不了企业的目标。因此, 无形资产计量应以产出价值为基础。产出价值是以产品或劳务通过交换而最终脱离企业时可以获得的现金或其等价物为基础的 (3) 。如果资产有确定的产出交换价格, 并在特定的未来期限可以按此价格收到, 则可视为应收账款。如果未来交换价格不确定, 那么可用现时的产出交换价格来代替。

参考文献

[1]候文铿.知识经济与会计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00, 3.

[2]黄世忠.公允价值会计:面向21世纪的计量模式[M].会计研究, 1997, 12.

篇4:会计确认

【关键词】财务会计;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比较

一、前言

在企业管理中,会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分类上看,企业会计包含比较多的类型,且每种类型都具备不同的依据。对于企业财务会计管理工作来说,会计准则具有基础性的作用,是其存在的依赖,而对于税务会计管理工作来说,税法为其开展的依据,由于在依据上的差异,这两项工作也具有不同的目的,由此导致确认计量时区别的存在。企业应正确认识二者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区别,以便于有效的开展会计工作,提升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

二、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目标

1.财务会计目标

财务会计各项工作的开展以会计准则为基础,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中,财务会计目标的地位十分重要,会计要素的构建、会计计量的开展等均需要以目标为出发点。一般来说,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的理论有两种,一种为受托责任理论,此种理论的产生背景为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所有者经营管理资源时,委托经营者进行,经营者通过对资源的有效管理及运营,保值的同时实现增值的目的,同时,经营者还承担着将受托责任履行情况如实的报告给所有者的义务,由此看来,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如实反应即为财务会计的目标;另一种为决策有用理论,该理论中,将对决策有用的信息提供给信息使用者为会计目标。

西方各个国家在研究财务会计目标时,多认可决策有用论,即财务会计的首要目标即提供决策有用信息。与外国相比,我国对财务会计目标的研究开始的比较晚,但关于财务会计目标理论,我国学者提出了众多的观点,比如决策有用观点、双重会计目标观点、提高经济效益观点等。直至2006年,我国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该准则中对财务会计目标做出了明确的描述:企业应编制财务报告,报告中包含相关的会计信息,如财务状况、现金流量等,呈报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依据其中的会计信息,将经营者履行责任的情况反映出来,便于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

2.税务会计目标

税务会计工作的开展以税法为基础,因此,其目标的确定也应基于税法。我国的经济发展到市场经济阶段后,必然会形成税务会计这一产物。随着经济管理体制的发展、法律制度的完善,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财务会计,促使其分离出税务会计。1987年,美国开拓性的研究了税务会计理论,并推出《收入法案》,在该法案中明确指出,税务会计的目标包含狭义与广义之分,从狭义上讲,企业在开展经济业务时,收入与费用应何时确认为与纳税有关的工作即为税务会计的目标,而在广义方面,企业开展经济业务过程中的收入与费用是否与纳税有关的确定为税务会计目标。

关于税务会计目标,我国学者也形成了比较多的研究成果,有的学者认为,出于企业最终财务利益实现的考虑,应具体的划分税务会计目标,其中,基本目标是指企业经济活动与税法规定相符合,具体目标是指将税务会计信息提供给使用者,以便于正确的进行税务决策,并保证涉税利益最大。也有学者指出,税务会计目标具有双向性的特征,即为纳税双方提供服务。“以税法为准绳”为税务会计执法性的体现,由于纳税人为税务会计信息的真正使用者,因此,税务会计主体才是纳税人。由以上叙事可知,双重性为税务会计目标的特征,一方面,决策有用信息应提供给税务管理当局;另一方面,还应提供给纳税企业管理当局。

三、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确认计量比较

1.相关性原则的比较

财务会计之所以要应用相关性原则,主要目的是对企业会计信息作出约束与规定,以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准确性,避免虚假、错误会计信息的存在。在相关性原则的约束下,财务报表使用者可有效的了解企业经营状况。会计核算目的的满足为会计信息的价值所在,而这也正是相关性所强调的。此外,财务会计信息还应关联于企业财务报告、相关决策等,并保持一致,以便于通过会计核算及管理工作,促使会计管理人员详细的了解会计报告,预测、决策财务会计管理,保证财务会计工作高效、优质的完成,实现企业的良好发展。因此,财务会计确认计量中,相关性原则作用重大,可指导财务会计工作的开展,并保证工作顺利、有效的进行。

与财务会计相比,税务会计与其之间的区别非常大,主要区别在于税务会计开展确认和计量工作时,前提表现为支出与其收入必须相关。税法的相关规定中,企业有两方面的相关收入,一方面,企业支出付出的目的必须为经济利益,与此无关时,不能扣除支出;另一方面,企业支出能够促使企业经济利益的显著提升,如广告费,理论上来看,应全额扣除此种支出,但为了避免企业偷税行为的存在,税法中设置了相应的扣除标准。总之,税务会计扣除时,支出必须与其收入直接联系,以保证国家税收工作良好的开展。

通过比较这两种会计的相关性原则发现,确认计量过程中,存在的差别比较大,应认真对待,避免错误的发生,保证确认计量的准确性,提高会计工作效能,保证企业经营活动的正常开展。

2.权责发生制原则的比较

开展财务会计核算工作时,应以会计准则为依据,在确认、报告及计量中,核算会计业务的依据为权责发生制,会计工作的真实性及及时性能够有效保证。对于财务会计来说,确认和计量工作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确认企业收入过程中,确认和计量工作应当在收入发生当期开展,提前开展或延后开展均不允许,由此,才能将企业当期收入准确的反映出来;另一方面,在税法会计中,应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开展企业所缴纳的所得税的确认、计量工作。但在实际实践过程中,单纯根据权责发生制进行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时,可能会发生比较多的问题,比如货物销售采取分期收款方式时,考虑纳税必要资金,税法中规定,确定收入的实现以合同约定收款日期为依据,此时,即不适合采用权责发生制,会计核算工作应按照收付实现制进行。企业税务会计核算工作仅根据权责发生制开展时,将会严重的影响其经营与管理,甚至出现违规行为,增加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隐患。因此,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开展过程中,应以企业收入与支出的实际情况为参照,详细核算应纳所得税,实现准确、合理的纳税,尽量避免纳税问题的存在,保证国家税收安全。

3.重要性原则的比较

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会计方法与程序的选择工作时,应该对经济业务性质充分考虑,并以特定经济业务影响经济决策的程度为依据,以保证选择的合理性。企业中,部分业务的确认计量工作应按照重要性原则开展,要谨慎选择确认计量方法,尽量将其对企业的影响降至最低。财务会计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时,企业的财务管理及现金流量状况均能够通过其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反映出来。同时,管理财务管理及现金量期间,企业管理成果、经营决策、经营效益也应全面的体现出来,以能充分的运用确认计量工作,发挥财务会计在企业中的重要作用。不过,税务会计在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时,不仅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要能够通过财务管理活动体现出来,税法规定更应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反映出来,确认计量在税法相关规定的基础上开展,企业经营状况、管理状况、业务情况、规模大小等均不考虑。无论在何种企业,在税法面前都是平等的,均需要按照税法的规定开展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工作。以上就是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在重要性原则方面的区别,企业会计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时,应准确的把握二者的区别,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四、结论

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作用都十分重要,财务管理人员应认真对待二者在确认计量方面的差异,以正确的方法开展确认计量工作,提升工作效果,从而提高企业财务管理的效果,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

参考文献:

[1]马梦超.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在收入确认与计量上的差异比较[J].商场现代化,2016,(02):196-198.

[2]裴新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披露边界的比较及启示[J].商业会计,2012,(15):13-15.

[3]马雪.税务会计确认计量原则与财务会计比较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4):4-5.

[4]李倩.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公允价值的比较及其相互借鉴[J].现代经济信息,2014,(17):324-325.

[5]周梦宇.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计量属性的异同及协调机理研究[J].财政研究,2015,(04):109-111.

篇5:对环境会计要素确认的探讨

环境会计是以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为指导,运用会计学基本理论与方法,采用多元化计量手段和属性,对政府和企事业的环境管理以及经济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的一个会计分支,它是会计学与环境经济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是以自然资源耗费应如何补偿为中心而展开的会计,其要点是资源和环境具有“资本”的性质.环境因素的参与使企业的资产、成本、费用等会计要素必须重新界定.本文试用财务会计确认会计要素的标准对环境会计各要素进行确认.

作 者:刘仙丽 曹立峰 作者单位:刘仙丽(煤科总院财务处)

曹立峰(枣庄矿业集团运销处)

篇6:新旧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变化

在刚刚结束的第二期财务人员培训班上,我们对新会计准则——收入进行了学习,但由于时间限制对其确认的变化并未细致了解,对比旧会计准则收入的确认变化非常大,以下就新旧会计准则下收入确认的变化分3个方面进行细谈,以求与各位同仁共同学习、进步。

1.概念界定上的变化。

对比新旧准则,在收入概念上有了质的转变。旧准则规定,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或者提供劳务等经营业务中实现的营业收入,包括基本业务收入和其他业务收入等。

新准则中的收入则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形成的、会导致所有者权益增加的、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包括销售商品收入、提供劳务收入和让渡资产使用权收入。但企业代第三方收取的款项不认为是收入,而是作为负债处理。这项改变使所有者投入与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归入了资产负债类,标志着我国会计准则的新变革与国际会计准则有了“最相近”的衔接。

2.确认条件上的不同。

销售商品和提供劳务收入表述有所不同。旧准则中销售商品收入的确认有四项基本条件,其中第四项为“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被新准则分解为“收入的金额能够可靠地计量”和“相关已发生或将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两项内容,所以,新准则确认销售商品收入的条件是五项而不是四项。

另外,旧准则确认提供劳务收入的三项基本条件中的第一项“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也分解为“收入金额能够可靠计量”和“已发生的成本和将要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最终确认新准则提供劳务收入的是四项条件。

3.计量采用上的差别。

衡量新旧准则,收入计量上最大的不同就是采用公允价值模式入账。旧准则收入计量采用名义金额,按企业与购货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金额、或者双方接受的金额确定。新准则收入计量是采用公允价值,按其已收或应收对价的公允价值来计量。当收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差额较小时,可按名义金额计量。当收

入的名义金额与其公允价值差额较大时,应按公允价值计量。其差额较大部分,应当在合同或协议期间采用递延方式进行摊销,计入当期损益。

新会计准则与税法的“收入”差异新准则描述的是所有者权益增加与所有者投入资本无关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税法规定,销售额为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应税劳务向购买方收取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两者相对比,它们在收入口径与收入确认上有着不同的差异。

(1)收入口径的差异。

会计上的销售额是指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取得的价款,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它是作为负债而不作收入处理的。而税法在流转税上的应税销售额一般包括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两部分,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属于价外费用,一概并入销售额计算应纳税额。

另外,税法中企业所得税并入收入的包括:生产经营收入、财产转让收入、利息收入、租赁收入、特许权使用费收入、股息收入和其他收入等七项,属于广义的收入概念。而会计收入的认可并非如此,如利息收入会计处理作冲减费用处理。

(2)收入确认的差异。

会计上规定收入的确认必须满足收入确认的五个条件,而税法通常是根据交易货物所有权的转移来确认应税收入的,也就是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由于确认标准不同,造成了会计与税法对收入额的确认存有差异。如某企业为推销一项新产品,规定在试用期的2个月内,客户不满意可给予退货。这种情况从税法上确认为收入的实现,在会计处理上认为商品所有权上的风险和报酬并未转移给买方,不认为是收入,只有当买方正式接受商品或退货期满时才能确认为收入。

实例分析:某企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适用6%税率)2006年11月销售禽流感产品1000万羽,取得收入100万元(含税价),销售成本80万元。2006年5月10日发出的委托代销禽流感产品500万羽(价税合计50万元,成本40万元),到11月30日仍未收到代销清单。预提应由本月支付的利息0.2万元,收回上月借出款10万元并收到利息0.15万元。分析该企业2006年11月的收入、利润情况(假设无其他因素)。

a.会计处理:发出的委托代销禽流感产品500万羽50万元在会计上对增值税不做处理:

借:委托代销商品

400,000.00

贷:库存商品

400,000.00

预提应由本月支付的利息0.2万元和收回上月借出款收到的利息0.15万元。

借:财务费用

500.00 银行存款

101,500.00 贷:预提费用

2,000.00

其他应收款

100,000.00

销售禽流感产品取得收入100万元。

借:银行存款

1,0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943,396.23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56,603.77

根据会计制度规定,企业2006年11月份应确认收入总额943,396.23元,利润总额142,896.23元[943,396.23-800,000.00-(2,000.00-1,500.00)]。

根据税法规定对该企业11月份征收增值税确认的收入总额1,415,094.34元(943,396.23+471,698.11),根据税法规定对该企业11月份征收企业所得税确认的收入总额1,416,594.34元(943,396.23+471,698.11+1,500.00),根据税法规定利润总额214594.34元(1,416,594.34—800,000.00—400,000.00—2,000.00)。

b.差异分析:2006年11月份,发出的委托代销禽流感500万羽50万元,在会计上既不确认收入也不计提税金,而按税法规定应做如下调整:

借:应收账款——应收销项税额

28,301.89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28,301.89

待企业收到代销清单时做如下分录:

借:应收账款——委托代销款

500,000.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471,698.11

应收账款——应收销项税额

28,301.89

借:主营业务成本

400,000.00

贷:委托代销商品

400,000.00

另外,按照所得税有关规定,企业收回上月借出款收到的利息0.15万元应计入收入,会计上直接冲减费用。造成会计处理比征收所得税少确认收入473,198.11元(1,416,594.34—943,396.23)。因此,该公司在计算2006年11月企业所得税时,还应调增应纳税所得额73,198.11元(473,198.11-400,000.00)。这时,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的规定,应当确认递延所得税资产24,155.38元(73,198.11×33%)。

借:递延所得税资产

24,155.38

贷:应交税金——应交所得税

篇7:会计确认

1.1信息产品的确认

电子商务的出现使人们通过网络可以方便地买到传统经济下的产品和信息产品。信息产品的生产往往需要投入高额的研发费用或生产设备,因而造成了高固定成本,而复制信息产品则只需要投入很少的人力物力。而信息产品的定价依赖于顾客价值,而不是产品的生产成本。因此传统的成本加成法将失效,人们对同一信息产品的评价差别程度可能很大,因此信息产品常用的定价方法是差别定价策略。与传统的实物产品不同,信息产品是无形的,其存储介质为计算机、磁盘等,无需仓库等有形的空间存储。由于信息产品可以按照市场需要而随时复制,因此传统的存货数量的概念己不适用。

信息产品符合资产的定义,应属于企业资产的范畴。但问题是信息产品应归属于哪类资产。传统会计下的产品一般是指具有实物形态的,根据加工程度可分为产成品、半产品等,而信息产品则不具有实物产品的特征,它的加工过程是虚拟化的,一旦研发成功,就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耗用极少的资源大量复制,自然也就不分半产品、产成品等。但要把信息产品划为无形资产也是不妥的。无形资产持有的目的是使用而不是销售,企业通过持有无形资产以增强企业竞争力,为企业带来间接利益,而不是通过直接销售获得经济利益。信息产品恰恰相反,虽然它也不具有实物形态,但企业持有信息资产的目的就是在于销售,为企业带来直接经济利益。

1.2信息成本的确认

篇8:会计确认面临新挑战

一、何为衍生金融工具

(一) 衍生金融工具的内涵与外延

衍生金融工具是在传统金融工具 (如现金、外汇、股票、债券等) 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新兴金融工具。衍生金融工具是以转移风险或获取收益为目的, 不要求或较少要求初始净投资, 以某一或某些金融工具或金融变量为标的, 价值随有关金融工具价格或金融变量变动而变动的跨期合约。衍生金融工具通常采用以小博大的保证金交易, 由于具有杠杆性, 其价格波动可达标的物价格波动的数十倍。

然而, 衍生金融工具的高收益、高风险的特性, 使其自问世之初就是一把“双刃剑”, 它既可作为筹集大笔资金和转移风险的有效手段, 为投资者提供投机获利的绝妙机会, 同时也使投资者处于极大的风险甚至招致巨大损失的危机之中。近年来发生的一系列触目惊心的金融事件就是鲜明的例证, 如20世纪90年代巴林银行和日本大和银行的倒闭、亚洲金融危机、美国的LTCM等金融灾难。如何防范衍生金融工具带来的金融风险, 加强对衍生工具的管理, 受到越来越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二)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的应用现状

目前, 我国的衍生金融工具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据笔者调查, 目前国内的金融机构主要从事以下三种类型的衍生金融工具业务。

1. 远期结售汇业务。

远期结售汇业务是指外汇指定银行与境内单位协商签订远期结售汇的合同, 约定未来办理结售汇的外汇币种、金额、汇率和期限, 到期发生外汇收入和支出时, 即按照该远期结售汇合约的规定办理结售汇。几年来, 我国办理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业务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也遇到了一些问题, 如, 由于对业务计价货币和风险的考虑, 美元与人民币之间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占主导地位;相对于中资企业来说, 外商投资企业的避险意识较强, 因而外商投资企业的远期结售汇业务在总额上占较大比例。伴随我国外汇管理体制和外汇市场的发展, 远期结售汇的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 以人民币远期结售汇为基础的人民币/外汇远期业务, 以及外汇/外汇远期业务也将得到更大的发展。

2. 金融期权业务。

现阶段,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业务主要有可转换债券和股票期权。

(1) 可转换债券。可转换债券是一种持有人可在规定时间内按照预先约定的转换价格或转换比例将债券转换成公司普通股的固定收益凭证。伴随我国股票市场的快速发展, 可转换债券作为衍生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上发挥的积极作用已得到了各方的认同, 并已逐渐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法规体系, 其未来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2) 股票期权。目前我国的股票期权主要是指经营者股票期权, 它是公司与经理人签订的一种合约。按照合约, 公司授予经理人在未来某个规定的时间、以某一确定的价格购买公司股票的权利;相应地, 经理人拥有了股票的买入期权, 他将尽可能地通过工作提高公司业绩, 使股票升值, 然后通过行使期权获取股票收益。经营者期权实际上是公司一种有效的激励措施。目前, 我国的上市公司对股票期权进行了大胆的尝试, 但距国际上的先进做法还相去较远, 仍处于探索的阶段。

3. 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

目前金融机构从事境外衍生金融工具交易则较为普遍。金融机构出于资产负债管理目的, 通常需要在国际市场上从事一些相关的衍生金融交易, 如货币掉期、利率掉期等。国内的大企业为规避外汇等方面的风险, 也委托银行在国际市场上进行衍生交易。国内的金融机构在从事自营或代客衍生交易的过程中, 一般都已建立内部的交易管理和风险控制机制, 并采用常规的金融交易报价信息系统和估价模型, 基本上可以获得标准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的实时公开市价。

二、衍生金融工具对传统会计确认制度的冲击

衍生金融工具具有杠杆性, 交易损益金额一般相当巨大, 这使它成为游离于传统经济体以外的巨大潜在风险源。另外, 衍生交易大多集中在大型金融机构间进行, 信用集中风险较高。衍生金融工具的迅猛发展对传统会计理论的冲击越来越明显。会计确认是对衍生金融工具进行会计处理的第一个环节, 也是消除传统会计理论与实务弊端的首要突破口。

(一) 衍生金融工具冲击传统会计确认制度的原理分析

按照传统的会计理论, 确认一个会计要素项目, 首先应符合该要素的定义, 并满足两项标准:一是与拟被确认项目有关的未来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流出企业;二是拟被确认项目的成本或公允价值能可靠地予以计量。通过细致研究我们可以发现, 在传统会计理论下, 衍生金融工具无法满足上述要求。

1. 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

传统的资产定义为:因为过去发生的交易事项而由企业控制的, 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传统的负债定义为:因过去的交易事项产生的现有义务, 这种义务的结算将会引起含有经济利益的企业资源的流出。可以看出, 传统的定义中确认标准是待确认的项目, 是由于过去经济交易而产生, 并必定在未来期间有经济利益或资源流入或流出。而衍生金融工具合约签订与交易发生之间是跨期进行的, 即在合约签订后的未来期间才发生交易。这与传统会计中“过去发生”的原则不符。

2. 衍生金融工具在未来的某一时间产生的经济利益的流出和流

入具有极强的或有性, 这种或有性与传统资产负债所定义的经济利益流动确定性相矛盾, 使其无法满足权责发生制所要求的可计量性和可靠性的要求。

(二)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存在的问题

我国衍生金融工具市场方兴未艾, 对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问题的研究相对滞后于实际应用, 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针对我国现状的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规范、会计计量规范和会计报告与披露规范, 已经成为导致我国对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监管工作捉襟见肘的主要症结所在。这一症结使我国无法充分运用衍生金融工具在国际资本市场上积极避险、合理投资。

目前, 我国大多数金融机构都在自主决定衍生金融工具的会计确认方式, 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确认方式:一是将衍生金融工具视为纯粹的表外事项, 表内不做任何确认。二是使用成本会计, 只对已经实现的衍生金融工具公允价值损益才予以确认, 未实现的损益则一般不做表内确认。

这两种衍生金融工具会计确认方式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弊端。1.无论是完全的表外确认还是信息不全面的表内确认, 都会使衍生金融工具交易中产生的风险逃逸于会计报表之外, 会计信息使用者无法准确得知企业真实的经营状况, 投资决策和管理决策受到误导, 从而给整个金融市场体系埋下风险隐患。2.存在于同一市场体系内的金融机构使用会计确认方式不统一, 会降低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和使用效率。为了消除会计处理弊端, 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我们必须对传统的会计制度进行一次深刻的变革, 对原有的成本价值观念进行调整。

上一篇:企业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及应对策略下一篇:学生会新主席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