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会计确认

2024-05-05

碳会计确认(精选十篇)

碳会计确认 篇1

目前, 碳排放权应当被确认为资产已经得到共识。但具体应归属于哪个会计科目, 这在国内外的会计学界一直是讨论的热点。据普华永道 (PWC) 2009年对26家企业的调查显示, 有85%的企业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 15%的企业将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 而在这26家企业中没有任何一家将碳排放权确认为金融资产。

1.1 确认为无形资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2006) 》中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和确认条件有着明确的说明。无形资产指的是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 没有实物形态的, 可辨认的非货币性资产。根据以上定义结合碳排放权的特征发现: (1) 碳排放权是属于政府的, 但企业所使用的那部分碳排放权的使用权是由政府分配给企业, 可以确定是企业可以自由支配和控制的; (2) 碳排放权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环境管控的一种工具, 并不具有实物形态; (3) 碳排放权是独立于企业存在的, 能够单独形成出售、转移或者授予、交换等经济活动, 满足可辨认的定义; (4) 通过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特征的分析, 碳排放权符合相关经济利益流入和成本可靠计量的要求。

因此, 根据我国对于无形资产的定义, 碳排放权在企业持有过程中, 其特征与无形资产基本相符, 这也是为何国际上大部分企业将碳排放权作为一项无形资产进行确认计量的原因。

1.2 确认为存货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第1号———存货 (2006) 》中有明确的记录。存货是指一个企业在日常工作中所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者商品、尚处于生产过程的在产品、在生产或者提供劳务的过程中被耗用的材料物资等。根据以上定义分析: (1) 在我国, 碳排放权最初是由国家分配取得, 而并非是企业自身的生产成果; (2) 根据上一条的分析可知, 碳排放权并不是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 (3) 碳排放权是污染型生产企业中是一种保证生产规模和生产有效性的必需品。因此, 碳排放权的确是在生产过程中为了保障生产而消耗掉的一种资源。 (4) 通过对碳排放权的会计特征的分析, 碳排放权符合相关经济利益流入和成本可靠计量的要求。

因此, 根据我国对于存货的定义, 碳排放权在企业自身生产消耗时或者剩余留待下期耗用时, 与存货的定义基本相符, 可以确认为存货。但是在企业意图持有用以日后出售的情况下则并不适用存货的定义。

1.3 确认为金融资产

我国《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 (2006) 》中对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定义“在初始确认时就可以被定义是可供出售非衍生金融资产, 还包括除下列各种资产外的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和贷款;持有至到期投资;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用公允价值计量并且其变动要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同时, 碳排放权在美国的产权法中是被确认作金融衍生工具的, 能够以一种有价证券的形式直接存进银行。但由于目前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存在时间短, 许多与其相关的法律以及会计认证问题尚处于研究阶段。这也是为何在普华永道的调查中, 全部的26家企业均未将碳排放权以金融资产的形式确认。特别是我国对于碳排放权的定价有一定的政府指导因素, 因此, 至少在短期内, 将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金融资产在我国是不合适的。

通过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相关的认定标准和认定条件的分析以及对国际社会对于碳排放权的讨论, 作者认为, 碳排放权应当被确认为一项无形资产计入企业资产并对企业的经营活动产生影响。但为了在日后进入国际市场时具有主动权, 仍应该积极研究碳排放权金融资产属性的相关问题。

2 我国碳排放权确认方法选择

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通常分为日常经营目的和交易目的。本文认为, 对于两种持有目的所采取的会计确认并不相同。

2.1 基于日常经营目的而持有的碳排放权

企业基于日常经营、生产为目的所持有碳排放权是实行碳排放权政策的最初目的。对于这种目的所取得的碳排放权将通过政府配额以及自由购入两种方式获得。对于政府配额部分的碳排放权, 并没有历史成本。但由于其具有确定的经济意义, 因此基于会计可靠性的原则以及审计方面的完整性原则, 应按照取得当日的公允价值入账。而对于日后自由购入的碳排放权部分应根据取得当日的交易价格以历史成本方式记录。并运用先进先出的方法, 优先使用政府配额部分, 再使用自购部分。并在使用的部分实际发生时按月计提摊销, 计入当期损益。借“管理费用”等, 贷“累计摊销—碳排放权”;借“累计摊销—碳排放权”, 贷“无形资产—无形资产”。并在资产负债表日将相关费用冲减利润。

2.2 基于交易目的而持有的碳排放权

企业基于交易目的即将在短期内出售掉的碳排放权应被确认为一项交易性金融资产进行计量。在拥有活跃的碳排放权的基础上, 应以购入当日的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并每月对其公允价值变动损益进行确认调整 (即“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 , 并计入当期损益, 根据碳排放权的入账金额和其公允价值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科目。

2.3 日常经营目的转为交易目的持有的碳排放权

在碳排放权机制下, 企业有可能通过节能减排使得其原本计划用于日常经营的碳排放权剩余下来, 而这部分碳排放权企业既可以留待下一年度继续使用, 也可以将其剩余部分出售获利。因此, 企业在会计计量上, 有必要将其从“无形资产”转入“交易性金融资产”。由于这项转变均属于资产类账户, 因此直接借“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 贷“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由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不同而导致的差价, 则将差额部分计入“投资收益”则可。如果将剩余碳排放权留待下一年度继续使用的话, 则无需做会计处理, 仍然将其列示在“无形资产—碳排放权”科目中则可。

3 我国建立碳排放权确认应采取的措施

3.1 建立中国特色的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从前面的分析不难看出, 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仅仅处于交易市场的初期, 即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仅参与CDM项目获益的阶段。因此, 无论是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大会还是坎昆会议, 我国都是讨论的焦点。不管是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综合国力, 我国都不可避免地将要承担起全球的减排义务。因此, 为了避免机制转变而对我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冲击, 我国都要尽早建立起以政府引导为基础, 活跃公允地中国特色碳排放交易机制。

3.2 细化碳排放权的会计分类, 明确碳排放权的确认原则

碳排放权市场要发展, 必须依赖于对碳排放权价值的有效评估, 而一个企业对于碳排放权这样一项新兴的资产必须有一个明确的会计判定, 才能对其价值进行进一步的评定。因此在碳排放权价值评估问题中, 必须由国家对于碳排放权进行会计和经济上的细化分类。针对不同分类制定明确的规定和准则, 明确碳排放权在取得、持有、消耗 (出售) 时的会计评定, 完善会计在碳排放权问题处理上的缺口。统一会计口径, 使碳排放权交易真正具有可比性和可靠性。

3.3 向国际靠拢, 引入新的交易机制

在部分发达国家的碳交易市场上, 碳排放权已经作为一种金融产品进行交易。而我国还只处于碳排放权交易的初级阶段, 即针对碳排放权的实体交易。因此,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济经验有助于我国在碳排放交易市场上的发展, 为日后更深一步的与国际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接轨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艳, 李亚培.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管理观察, 2008 (12) :122-123.

[2]何洪峰, 刘桂春.浅谈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J].中国乡镇会计, 2010 (5) :65-66.

[3]张鹏.CDM下我国碳减排量的会计确认和计量[J].财会研究, 2010 (1) :39-41.

[4]张姗, 刘静.低碳经济时代我国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两阶段性[J].会计之友, 2011 (3) :59-60.

会计要素确认标准探微 篇2

会计是一个信息系统,对信息进行加工、储存并向外输送对报表使用者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的内容是企业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所以会计核算本质上是对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计量、确认、记录和报告的过程。在会计核算过程中,会计确认决定了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是否”、“何时”、“怎样”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决定了一定时期内企业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范围。所以,会计核算系统的关键问题是会计确认问题。本文结合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与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作以下探讨。

一、从理论上分析基本确认标准的建立

1.基本确认标准。基本确认标准是针对会计要素确认的原则性和框架性制定的。一个完整的基本确认标准体系应符合以下几点要求:

(1)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以某个要素的形式得以确认。这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称为“初始确认”,指在会计核算中,满足确认标准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某项会计要素得以反映,从而体现在整个会计核算系统中;第二步称为“最终确认”,也称“报表确认”,指在整个财务报表报出之时,也就是在会计核算系统的最后,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会计要素的形式得以反映。所以,我们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体系时,就要考虑确认过程本身所需要的两个步骤,并能在整个确认标准体系中体现这两个步骤,否则就是不完整的。

(2)在会计核算系统中,“确认”是关键,直接决定计量、记录、报告的结果,所以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时也应考虑其他三个过程的要求和特点。如“计量”过程在现阶段是以货币为计量手段、以历史成本为计量属性,但是不排除将来会以历史成本和现行成本等多种计量属性并存。所以,在建立基本确认标准时就应考虑“计量”过程目前的要求和特点,也应考虑将来可能的发展趋势,即基本确认标准体系要努力突破现有会计技术制约,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兼容性。

2.具体确认标准与基本确认标准的关系。会计要素系统本身由六个会计要素构成,针对每个会计要素,我们都可以提出不同的具体确认标准,以对各个会计要素有指导作用,我们称为具体确认标准。由于经济活动变得越来越复杂,具体确认标准难以将复杂多变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全部包括进来,就会造成确认标准缺位和会计准则的空白,所以需要建立前瞻性强、覆盖面宽的基本确认标准。作为所有会计要素确认的基本标准,其本身具有一般性和可预见性,在会计实践中具有非常高的指导作用。也就是说,在确认标准这个体系中,既需要针对具体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也需要针对所有会计要素并具有指导性的基本确认标准。

二、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中的确认标准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只在某些具有特殊重要意义且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本身具有复杂性时,才规定了会计确认的标准。这是针对某些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而言的,在整个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中,具有特殊性。如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指出: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买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还未找到类似以上具体确认标准的描述,不能不说是一种缺位。

三、美国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对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描述

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发布的第5号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既研究了收入、费用、利得、损失及资产与负债的变化如何确认,又提出了基本确认标准。即:在美国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中既包括对各要素具体确认标准的描述,也有一般性的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两者构成了完整的会计要素确认标准体系。其基本确认标准的内容如下:

1.定义性。指一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以一项会计要素进入会计核算系统必须满足该项要素的定义。在某种程度上,会计要素的定义是进行会计核算的第一步,它决定了企业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进入会计核算系统的范围和类别,对会计要素的定义直接决定了会计信息的输出结果。

2.可计量性。指被确认的项目要有充分可靠的、能计量的属性。此项基本确认标准来自于会计的基本假设,因为从整个会计理论体系看,会计的基本假设是对会计学科本身所处环境的一种客观性归纳和总结,在会计假设理论中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影响了确认的全过程,所以,其作为基本确认标准得以保留。另外,从经济活动现实看,货币是商品交换过程中的唯一等价物,用货币对企业各项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的结果进行计量不仅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

3.相关性。指反映在财务报表上的信息对使用者的决策具有提供一种“差别”的能力。这也是会计信息提供的目标,即“决策有用性”。

4.可靠性。指反映在财务报表中的信息是如实反映的、可验证的、不偏不倚的。

从以上四项基本确认标准可以看出,相关性和可靠性主要针对财务报表层次,定义性和可计量性是会计日常核算的要求的体现,可以说四项标准对四步确认过程都有描述。另外,单从可计量性看,也对会计核算的其他三个过程有所覆盖。

四、对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内容的几点思考

1.鉴于基本确认标准的重要性,有必要在我国的《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补充对基本确认标准的描述,一方面,完善基本确认标准体系,并对会计实践和会计创新发挥指导作用;另一方面,更好地适应日益复杂的经济交易和经济事项对会计核算体系的要求。基本确认标准体系会随着会计实务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会计要素确认标准的理论研究和会计准则的规范作用必须及时适应、不断创新。

2.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虽有会计六要素的定义,但在理论层面上缺少会计要素确认所需的具体确认标准体系,除在《企业会计准则――收入》中有对收入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外,其他五个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均处于缺位状态。因此,应该在《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加入对会计要素的具体确认标准,使之成为会计要素确认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

3.作为一个确认体系,基本确认标准和具体确认标准不应有重叠之处,所以要考虑两者之间的协调。如在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中对资产的定义是:资产是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能以货币计量的经济资源,包括各种财产、债权和其他权利。在基本确认标准中有定义性和可计量性,如果从满足定义性的角度看,对资产要素的定义就已经满足了可计量性,这造成了两个确认标准之间的重叠。?

碳会计确认 篇3

关键词:低碳经济;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会计计量

一、低碳经济与碳交易权

随着全球人口和经济规模的不断增长,能源使用带来的环境问题及其诱因不断凸显,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化已被确认为不争的事实,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研究挑战,在这种大背景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碳排放权交易是低碳经济下的一种制度创新,并且通过这种制度创新能够促进技术创新,从而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1968年,美国经济学家戴尔斯首先提出“排污权交易”。1997年,全球100多个国家因地球变暖签订了《京都协定书》,该条约规定了发达国家的减排义务,同时提出了三个灵活的减排机制,碳排放权是其中之一。2015年年底,186个国家在《巴黎协议》上签字,承诺将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的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并承诺尽一切努力控制在1.5摄氏度以内。这一协定的签署使低碳经济又一次成为讨论的焦点。中国作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参与者和贡献者将积极落实自主贡献,努力争取尽早达峰,并与各方一道努力,按照公约的各项原则,推动巴黎协定的实施,推动建立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而与之相对应的,中国碳排放权交易也将开始进行进一步的完善与大规模推行。

二、国外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

2003年,美国联邦能源管制委员会(FASB)根据《排污权会计基准草案》发布了“获得的排污许可证准予‘排污许可证存货’科目确认“这一观点。Jan Bebbinton认为可以将碳排放权作为存货进行确认与计量。

IASB公布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中规定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采用公允价值模式进行计量。法国企业运动联盟认为碳排放权不具有实物形态,且与其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因此应确认为无形资产。

由碳排放会计具备与金融工具相似的特征,即能够在二级市场上进行自由交易,且其交易方式与股票、期权类似,很多企业将碳排放权作为一种对冲碳信用风险的工具存在,可以当做现货在市场中交易,也可进行远期交易。普华永道与法国企业家协会合作成立的EPE(2007)视其为一种金融期权,并发布了相应的会计处理。

三、我国关于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确认与计量问题主要观点

(一)作为无形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

王密(2013)认为碳排放权非实物资产,是一种权利,其特性与无形资产相类似,可确认为无形资产,兼用历史成本和公允价值两种属性予以计量,计量建立在技术计量与经济计量的基础之上。

贾雨认为在对碳排放权进行确认与计量时,应结合本国基本情况与会计准则,主张以无形资产进行会计确认与计量比较合理和方便。

(二)作为金融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

李亚培、王艳(2008)认为,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稀缺的有价值的资产资源,具有活跃的外部交易市场,公允价值容易取得,且碳排放权可以在短期内出售或回购,所以应按照交易性金融资产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确认和计量。

王素凤(2014)认为碳排放额是一种稀缺资源,实质上是对未来一种权利的投资,同时具有商品特有的价值属性和交易属性,随着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进而产生碳期货这一金融资产属性产品,最终把碳排放权确定为金融资产。

(三)作为存货进行确认与计量

张鹏(2010)发表观点认为应将碳排放权交易按照存货的形式进行确认与计量,根据实际取得的成本对碳排放权进行初始计量,难以准确获取数据的,可将其可变现净值作为其初始入账成本。

朱敏,李晓红(2010)提出碳排放权会计在确认时,如果是企业外购取得的,应以存货进行确认,在后续计量时以公允价值入账。

(四)确认为其他资产与计量

张彩平(2011)提出碳排放权具备货币和商品双重属性属性,货币属性与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内在一致性,一定程度上实现了企业的社会承担能力。提出了新设“碳货币”会计科目对碳排放权进行会计确认的观点。

张薇,伍中信(2014)依据权能划分,在基于物理量的碳财权和基于价值量的碳财权权能,会计主体可分为消费方和投资方,从而分别确认为“环境资产”和“投资性环境资产”。

四、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阶段性

研究上述我国碳排放会计处理方法,可以看出,我国现阶段对碳排放会计的观点多种多样,每种观点都作出了自己的分析,有一定的道理与依据。但为何同一种经济业务会出现多种不同的会计处理,这也是值得探讨和深思的问题,对此笔者给出了自己的看法。

笔者认为,之所以在碳排放会计处理问题上有多种截然不同的方法,是因为我国碳排放权存在着阶段性,而上述观点没有对此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确认。

2005 年 2 月 16 日签署的《京都议定书》,重在对发达国家的碳排放问题进行约束,后来因碳减排在发达国家存在技术瓶颈和逐渐增高的成本,灵活地发展了 CDM 机制,把发展中国家也纳入减排阵营,使得碳排放为我国带来了经济利益。

在中国当时的状况下,由于没有实质性的国际条约来约束碳排放问题,所以中国的碳排放权问题都只是同 CDM 机制有关,即需要同发达国家签订协议合同,把经政府批准的碳排放权作为已经签订了销售合同的存货或无形资产来确认。这是中国碳排放权的第一阶段。

但是,2015年年底,186个国家在《巴黎协议》上签字,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治理规则制定参与者和贡献者。温室气体排放将受到国际条约的约束,政府会把温室气体减排量作为硬性指标分配到各个企业,这样一来,中国的碳排放权就会像发达国家一样,可以在碳排放权交易所进行交易,并且有自己的定价系统,将以公允价值计量。这个时候的碳排放权更适合作为金融资产确认。这将会是中国碳排放权的又一阶段。

从我国现行的碳排放权交易情况来看,碳排放权的获取主要是通过政府根据总量无偿分配和企业自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两种方式。因此,账务处理也要根据这两种方式进行处理。企业在对其进行分类时可以依据企业自身情况结合市场政策来进行划分。比如,企业本身是一个碳排放量量较大的企业,碳排放权多从一级市场获得,且流入二级市场科可能性或所占比重较小,此时,企业可以将碳排放权归类为无形资产。而当企业的碳排放权多从二级市场获得,且企业持有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或回购,且随着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完善,碳排放权交易有着活跃的外部交易市场,公允价值能够获得,此时,企业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确认与计量。

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 篇4

一、碳排放权的基本特征

碳排放权是指政府允许企业在一定范围内排出对大气具有危害性的含碳气体而给予它们的特殊权。简单地讲, 就是企业享有在政府分配的范围内排放对大气具有危害性的含碳气体的权利, 如果超出分配的排放配额, 必然会导致企业利益的流出。目前的机制分为两类:基线信用机制和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本文对总量控制与交易机制进行研究, 根据国际规定中的条款对其解释如下:政府可以某段时间内将总的排放份额, 对不同的企业按照其规模和经营具体状况免费赠予, 同时它还可以流通交易。当这个期限结束, 这些被赠予的企业必须归还与本段时间内排放相同的份额。若是企业排放额度有剩余, 则可以在市场流通或者拿到下个时间段使用。若是企业额度超过, 可以从市场或者政府进行有偿购买。可用图1说明。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

(一) 碳排放权资产属性的确认

企业取得碳排放权时, 最先应探讨的是将其确认为何种会计要素的问题, 目前国际社会普遍认同它的资产属性。对于企业来说, 若要想某一资源判断为其资产, 应当对应下面的几点:一是交易已经发生;二是企业确实拥有这种权利;三是这些权利让企业盈利;四是其成本或价值的具体衡量。首先, 企业通过有偿或者无偿途径获得碳排放权时, 其曾经有过交易历史;第二, 虽然政府掌握其分配的具体流程, 但所有者为企业, 能够行使或者转让它;第三, 当企业由于节能减排、技术更新等原因减少碳排放权的使用时, 可以将其进行流通销售, 获得经济利益的流入, 若是大于这个额度, 则必须进行从政府或者市场进行购买足够的配额, 此时经济利益是流出的。第四, 排放额度可以通过一定的手段和工具来进行计量, 从而用货币来衡量。因此, 它可以为企业创造具体的价值财富, 能够认定其为企业的具体资产。但由于其具体的交易模式和获取方式不同, 导致对这种资产的具体确认成为学术界一个具有很大争议的问题。

(二) 碳排放权环境资产属性的确认

在现有的交易机制下, 它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且企业进行正常生产和经营是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首要目的。因此, 它是企业的无形资产。根据对无形资产计量属性的界定, 传统意义上均是采用历史成本的方式来确定。当企业获得某个时间段的免费排放额度, 且成为企业的无形资产, 则其初始成本为零, 但当碳排放权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有盈余时, 就可能用于交易, 这时就会产生经济利益的流入,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造成账实不符。同时, 随着这种交易的日益完善, 逐步出现许多相应的金融产品。因此, 将其最终归类仍存在许多漏洞, 应该将其定义为环境资产。在总量控制欲交易机制下, 企业获得政府免费配额时, 就已经产生了成本, 而这个成本是由国家来支出的, 它主要体现在对于环境治理上的投入, 而它其中很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税收, 因此它可以算作企业的资产。当企业购入碳排放权时, 正是为满足其在长期经营活动过程中有害气体排放的经济利益流出。综上, 排放权具有实际的成本投入和收益, 它可以确定为环境资产的一种。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在现有的排放交易机制下, 根据其取得途径的不同, 环境资产的计量也会稍微不同。

(一) 有偿获取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1. 初始计量

企业为了满足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的需要, 可以通过政府的定价, 进行拍卖、碳排放交易市场中交易和同其他方式自身创造三种渠道有偿获取碳排放权。其中在拍卖和交易取得情况下, 其初始成本应该包括, 购买价款, 相关税费, 手续费及其它为了取得和使用碳排放权所发生的其他支出。应借记“环境资产—碳排放权”、“应交税费”、“管理费用”等科目, 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在企业自身创造情况下, 主要表现为一些大型的发电, 钢铁等企业为了自身生产经营的需要, 会在节能减排方面加大投资, 购买新型的节能环保设备或进行产业技术升级来减少自身的碳排放量。此时, 应将与此相关的研发支出计入“培育资产”科目。“培育资产”, 它是企业对于环境资源开发的投入。

2. 后续计量

碳排放权使用历史成本的方式来计量的, 若其使用权限是在某个时间段内, 应对其折旧或摊销。碳排放权的经济实质是一种稀缺资源, 它在一段期间内被企业所拥有或控制明确使用期限, 且这种资源会随着企业生产活动的推进而逐步减少, 其在每个会计期间所使用的配额都是有限的, 应采用合适的途径来处理。借记“管理费用”科目, 贷记“环境资产累计折旧”科目。如果有剩余的碳排放权, 企业可以在碳交易市场上进行出售也可以抵减明年的碳排放权, 转向下年使用的, 由于在上年度已经计提摊销, 下年度无需进行摊销。

(二) 无偿获取碳排放权的会计计量

目前, 我国对于这些企业绝大部分是以无偿的形式进行的。在此过程中如果以历史成本计量, 则将其初始成本为零, 而企业获得这些免费配额的过程中, 增加了其一项资产, 特别是当企业产生盈余部分出售时, 就会获得资产流入, 如果采用历史成本计量, 则会导致收入与成本不相配, 从而产生一定的失误。因此, 在这种前提下, 企业应该采取公允价值的方式来进行处理。同时这种对于企业的优惠措施可以作为政府补助看待。这种权益是以免费的形式划分给企业的, 因此属于政府补贴。在企业获得免费配额时, 借记“碳排放权”, 贷记“政府补贴收入”, 企业在拥有这种权利的时间段内, 会出现公允价值发生变动的状况。这时候应当借记“碳排放权”科目, 贷记“资本公积”科目, 或进行相反分录的账户处理。同时对于趋于减值的资产我们也要对应的做好记录。借记“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 贷记“环境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科目。

综上所述, 对于有偿取得的部分必须采用历史成本的方式来处理。同时对于无偿取得的部分要采用公允价值的方式来处理。若发生变动, 则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同时做好有减值倾向资产的记录。

目前, 我国的排放权现有交易模式还在进行摸索, 没有统一的准则和制度。企业在这种模式下计量相对混乱, 且真实性无法保证。本文主要探讨在现有的排放交易机制下, 企业在计量和确认时, 力图为对应制度的确立提供理论基础。我国目前对于排放权的交易模式正在进行定点研究, 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让我国下一步的计划和模式更加完善, 从而有力的对企业进行排放监督。

参考文献

[1]苑泽明.总量交易机制下碳排放权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 2013 (11) .

[2]许家林.论环境会计核算中的环境资产确认问题[J].会计研究, 2006 (01) .

[3]王爱国.我的碳会计观[J].会计研究, 2012 (05) .

[4]张薇.产权保护导向的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研究[J].会计研究, 2014 (03) .

[5]李芳.企业环境会计核算研究[D].湖北工业大学, 2009 (03) .

碳会计确认 篇5

《会计法》第二十五条规定:“公司、企业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确认、计量和记录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成本和利润。”

何为确认、计量、记录?这是近年来出现的新名词,也是会计改革所取得的成果之一。确认,是将经济业务事项是否作为资产、负债等会计要素加以记录和列入报表的过程;计量,是用货币或其他度量单位计算各项经济业务事项和结果的过程;记录,是用专门的会计方法在会计凭证、会计帐簿、财务会计报告中登记经济业务事项的过程。确认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事项“是什么,是否应当在会计上反映”的问题;计量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上“反映多少”的问题;记录主要解决某项经济业务事项在会计上“如何登记”的问题。

《会计法》的上述规定,明确了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的基本原则,主要包括两点:一是必须根据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事项,确认、计量和记录会计要素;二是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应当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进行。对于如何确认、计量、记录会计要素,《会计法》没有作出具体规定,而是授权国务院财政部门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中予以明确。

企业财务与税务会计确认探讨 篇6

【关键词】企业财务 税务会计 相关探讨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会计确认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会计确认包含财务会计确认和税务会计确认,财务会计确认主要是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价值的会计信息,而税务会计确认主要是以税收法律、法规为依据,对企业的一些涉税活动等进行判定和确认。现阶段,完善二者的途径有很多,如明确确认标准、规范账簿处理程序、在确认企业收入、费用等要素时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以权责发生制作为税务会计的确认基础等。总之,要真正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确认与税务会计确认,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探讨与研究。

一、企业的财务会计确认与税务会计确认

(一)财务会计确认

财务会计是以货币作为主要的计量单位,使用记账、算账等手段,对各个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系统的核算与监督,是一种加强经济管理,提高企业效益,并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的一种经济管理活动。企业财务会计是以会计准则作为依据,从而确认相关数据是否具有真正的输入性、会计信息系统输入的具体时间,以及准确制成财务会计报告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财务会计确认包括会计信息记录确认和编制会计报告确认。为了能够满足财务会计在确认时的准确性与价值性,需要严格遵循权责发生制、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等相关原则。同时,财务会计确认本身还具有非常显著的四大特征,即:可定义性、可靠性、可计量性和相关性。

(二)税务会计确认

税务会计是指依照税法的相关规定,对企业经营活动中需缴纳的各种应纳税款进行系统的核算活动。主要包含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税种的核算。税务会计确认在很多方面同财务会计十分相同或相似。税务会计的目的是为国家征税服务的。从确认的流程上来看,企业税务会计确认的主要流程是:确认原始凭证上的信息——确认会计账簿上的相关信息记录——确认税务会计报表信息。在整个工作流程中,税务会计确认活动要与税务会计的目标相一致,要体现税务会计的目标,同时要遵循税务会计的适用原则,符合税法的相关规定。

二、财务会计确认的相关内容

财务会计确认的主要目标是增强企业财务报表信息的准确性、真实性和及时性,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向相关各方提供质量较高的企业财务会计信息。实际上,财务会计确认的整个过程就是进行价值与事实判断的过程。一般情况下,企业的财务会计确认可分为四个过程,即:经济现象的还原、经济现象的确认、财务会计对信息价值的评价、财务特征的提炼与财务会计信息的规范。财务会计在确认时,涉及到的基本要求包括财务会计信息的重要性,而且确认的重要性也是判断确认是否有效的标准之一。一般来讲,确认的重要性根据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在决策时发挥的影响来判断,当相关会计信息对会计信息使用者作出决策将产生影响的,会计部门就需要第一时间确认信息,并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如果该信息不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造成影响,那么会计部门就不需要或简化信息的确认。因此,企业在会计核算时可以根据信息本身的重要性决定是否进行确认。

三、税务会计确认的相关内容

在企业核算活动中,税务会计的确认是会计确认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存在紧密联系,财务会计中的大部分核算原则,均适用于税务会计。但因税务会计是以税法作为确认依据的,又明显区别于财务会计。当企业在进行税务会计确认时,不能将“重要性”作为必须遵循的一项原则,因为企业有依法纳税的法定义务,涉税事项无论大小,企业都应该按税法规定确认计税依据和应纳税额,任何部门或者个人都不能够自己决定取舍。除此之外,不能将“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或者流出”当作是确认的标准,主要的原因是税务会计的确认主要强调的是确定性和实际发生。因此,要保证会计信息确认的准确性,就需要企业的会计部门将会计准则当作是确认的标准所在,同时要以税法法律、法规作为准绳,再进行税务会计的确认工作。

四、完善企业的财务会计确认和税务会计确认的主要途径

(一)明确会计基础和确认标准,规范账簿处理程序

企业进行会计确认的关键在于明确企业的会计基础,规范会计的账簿处理程序。同时,确认的标准、会计信息的记录等因素也会对企业的财务会计确认工作产生影响。企业在进行财务会计确认时,应当协调各大因素的关系。为了保证财务会计确认能够满足相关各方的需求,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明确进行财务会计确认的基础;第二,明确财务会计的确认标准,将其作为确认的依据;第三,财务会计的整个确认过程应符合确认的标准。

(二)基于权责发生制进行财务会计的确认

权责发生制能更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已成为企业收入、费用等会计要素的确认标准。在此基础上,企业的现金收入或者未来的现金收入,都需要依照债权发生进行确认;企业的现金支出或者未来的现金支出,需要依照债务的发生进行确认。同时,财务会计确认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有效地解决在商业信用中进行资产确认与负债确认的相关问题。

(三)税务会计的确认主要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

我国税法在很长时期内基本按照收付实现制原则进行计税的,這符合税收支付能力的相关原则,从而使得税务会计必须依照收付实现制确认企业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当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进行确认时,那么税务会计的确认也就需要依照权责发生制进行,只有这样才能够减少税务会计与财务会计之间的差异,从而有效地减少税企双方的征纳成本。但由于企业经营活动中,涉税行为十分多样、复杂,我国税法并未“一刀切”地规定以权责发生制作为计税依据的确认基础,对一些特定的事项或者特定的行为,仍然将收付实现制或者是介于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之间作为确认的基础,作出了特殊的规定。除了税法的特殊规定外,一般来讲税法关于收入、扣除的原则就是权责发生制,只要是企业的当期收入、费用,无论款项有没有收付,都被视作是当期的收入、费用,并不是依照收付实现制的原则进行确收入确认、费用扣除的。值得一提的是,在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确认时,除另有规定外,必须将权责发生制当作确认基础,因为企业在不同时期内享受的企业所得税政策可能是不同的,假如企业的应税收入以及相关的扣除费用,在确认时间故意提前或者刻意延后,很可能导致少缴税款的结果发生。

(四)协调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

会计与税收遵循不同的依据,服务不同的目的,二者必然会存在差异。关键是为了减少征纳成本、简化税款计算,应尽量避免一些不必要的税会差异。因此,有关部门出台税收法律、法规等规定,可能涉及到会计方法时,应加强调研,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建议,使制定的税收政策合理、可行,尽量减少与财务会计不必要的差异。同时,会计政策也应尽量缩小其选择范围,主动与税法进行协调。通过二者的协调,从而最大限度地缩小差异。

五、结语

综上所述,本文系统分析了企业财务会计确认与税务会计确认的相关内容,并根据实际内容提出了个人见解。现阶段,对财务与税务会计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能够更为有效地完善企业的会计核算制度以及会计核算方式。同时,还可以更为有效地降低企业经营中的纳税成本,防止由于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差异给企业带来的税务风险。总之,对财务会计确认与税收会计确认进行有效地分析能够带给企业真实的效益,保证二者的协调性,最终促进企业稳定、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熊玉香.财务与税务会计确认探讨[J].财税金融,2012.

[2]黄妹金.财务会计与税务会计的区别与联系[J].企业研究,2012.

试论碳排放权会计确认及计量 篇7

一、碳排放权市场

近年来, 由人类生产活动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已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高度重视。各国政府和组织都在积极探索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京都议定书》规定, 到2010年, 所有发达国家二氧化碳等6种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要比1990年减少5.2%。非工业化国家, 主要是中国与印度, 则不在降低排放量协议的约束范围之内。

条约的限制使得人们认识到碳排放权是一种稀缺资源, 进而催生了其商品属性。相应的, 国际上成立了碳排放权市场 (以下简称碳市场) , 比较成熟的有欧盟温室气体排放贸易体系 (EUETS) 。在该交易体系下, 人们采用总量管制与交易模式, 即:管理者当局设置一个排放量上限, 并以无偿或拍卖的方式将排放权配额分配给该体系下的企业。企业可以选择减少排放, 将多余的配额出售获取利润, 以弥补在减排技术上的投入;或购买额外配额抵消企业的超额排放量, 否则将面临高额罚款。EUETS自2005年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研究表明, EUETS对减排的贡献合理估计在0.5亿-1亿吨/年。此外, 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 (CCX) 、澳洲新南威尔士州温室气体减排体系 (GGAS) 、加拿大蒙特利尔气候交易所 (MCe X) 等区域性碳市场也都取得了不错的减排效果。

尽管我国不在《京都协定书》的约束范围内, 但我国政府始终在碳减排的道路上积极探索。在哥本哈根全球气候峰会上, 我国作出“到2020年单位GDP CO2排放比2005年下降40%到45%”的庄严承诺。为了兑现该承诺, 同时也为了推进“资源节约型社会”进程, 我国正不断深化国内的碳市场, 积极与国际的成熟机制接轨。2008年, 北京环境交易所、天津排放权交易所、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陆续成立。除此之外, 为了维护碳交易的定价权, 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动地位, 国内正不断完善总量控制机制和相应的量化指标, 为建立以配额为基础的企业自主交易市场提供技术支持 (不再仅限于CDM项目) 。因此, 对基于市场不断成熟背景下的碳排放权进行相关会计研究, 尽快为企业提供合理可循的企业准则, 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问题

自从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 (IASB) 2005年撤销《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号——排放权》 (IFRIC 3) 以来, 国际公认的关于碳排放权的会计准则不复存在。自主披露的信息降低了其可比性与价值性, 鉴于此, 笔者就碳排放权的确认与计量问题提出一些个人意见, 希望能对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有参考价值。

(一) 可确认为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资产具有以下特征: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此外, 与该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该资源的成本或者价值能够可靠地计量。碳排放权由政府赠与或自行购买获得, 由企业拥有控制, 通过出售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且, 碳排放权在核准的过程所发生的成本能够可靠计量, 符合资产的定义和特征。因此, 应确认为资产。

(二) 属于流动资产。

既然确认为资产, 那又是何种类型的资产?流动资产还是非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运用的资产。非流动资产是相对于流动资产而言的一个概念, 具有占用资金多、周转速度慢、变现能力差等特点。两者的主要区别就是能否在一定的周期内把资产转变为流动的资金使用, 对于这个周期一般是指1年之内。而无论是现今的CDM项目还是今后成熟市场的自由配额交易, 企业都可以在短期内将碳排放权变现, 属于流动资产的范围, 应将其确认为流动资产。

1. 不应确认为存货。

虽然有学者把碳排放权确认为存货, 认为其符合以备出售的存货特征。但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首先, 碳排放权的持有不属于企业的日常活动, 其交易也不属于企业的日常业务。其次, 存货应当是具有实物形态的, 并具有损耗贬值的特征。碳排放权显然不符合存货的定义, 所以笔者认为不应该确认为存货。

2. 应确认为金融资产。

我国的碳市场是朝着总量管制与交易模式发展的, 在该模式下, 碳排放权的标的物是碳排放权证, 类似于金融市场的债权凭证, 可在碳市场自由出售, 有很强的流动性。同时, 企业在收到排放配额时即可将其售出, 进行融资或投资, 并可利用远期合约进行回购, 达到套期保值的目的。投资者也可利用市场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变化从中获利。碳排放权具有一系列金融资产的特征。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金融资产的定义, 笔者认为, 为了适应碳市场的不断发展, 更准确地反映其价值属性, 应把碳排放权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具体账户设计是在“交易性金融资产”一级科目下增设“碳排放权”二级明细科目。

三、碳排放权的计量及账务处理

我国会计准则以公允价值作为金融资产的计量属性, 以体现事项与实际价值的配比原则, 克服了成本属性不能准确及时反映市场变化造成事项价值变动的弊端。

(一) 初始取得。

按取得碳排放权日的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 (初始成本) ”科目, 支付的手续费、注册费等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投资收益”科目;如果是政府无偿或低价拍卖授予, 为了防止流动性风险, 将差额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计入“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二) 后续计量。

报告期末对持有的碳排放权价值进行再确认, 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其账面价值, 以上升为例,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 (公允价值变动) ”科目, 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损益”科目;如果是政府授予, 则贷记“资本公积———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企业拥有的碳排放权改变用途用于弥补超额排放量时, 按使用当日公允价值计入当期费用。借记“碳排放费用”科目,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 (转出) ”科目。

(三) 出售。

企业出售拥有的碳排放权时, 注销“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的账面价值, 与实得款项差额计入“投资收益”, 同时将原计入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政府授予则是“资本公积”) 转出, 计入“投资收益”。

例:1月1日, 政府以15元/吨的价格将2万吨碳排放权卖给甲企业, 当时交易所的市场价是20元/吨。

1月末核算时交易市场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上升为25元/吨。

1月末核算企业1月份共排放CO21万吨。

2月初企业以25元/吨的价格从交易所购得2万吨碳排放权, 准备短期内出售, 发生交易费用2000元。

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确认与计量 篇8

(一) 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又称“温室气体排放权”。1997年12月11日在日本京都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第三次会议, 会议通过了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京都议定书》, 以限制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量从而抑制全球气候变暖, 规定发达国家必须完成的碳减排任务。议定书为帮发达国家顺利实现减排, 制定了三种灵活机制, 其中一种涉及发展中国家的减排机制是清洁发展机制 (clean development mecha-nism, CDM) , 允许附件1国家的政府或者私人经济实体在发展中国家开展温室气体减排项目, 以换取投资项目产生的部分和全部温室气体减排额度, 作为其履行减排义务的组成部分。项目获得的“经核证的减排量” (emission reduction credits, 简称CERs) , 即碳排放权。CDM的主管机构是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 (EB) 。国家发改委是我国政府开展CDM项目活动的主管机构。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 每个发达国家缔约方都有一定温室气体排放限额, 表现为一种排放权利, 就是“温室气体排放权”。

(二)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的概念源于上世纪经济学家提出的排污权交易概念。由于京都议定书的约束, 碳排放权成为了一种稀缺资源。鉴于温室气体的全球性, 也就是说只需要对碳排放实现总量的控制, 因此在各国各企业进行减排, 最终达到的效果是一样的。但是各国各企业减排成本却又大不同, 发达国家国内减排二氧化碳成本很高。因此碳排放权作为一种特殊商品出现在商品贸易中, 可以进行商品交换。碳排放权交易方式是:按照《京都议定书》的规定, 协议国家承诺在一定时期内实现一定的碳排放减排目标, 各国再将自己的减排目标分配给国内不同的企业。当某国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时, 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国家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从而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同样的, 在一国内部, 不能按期实现减排目标的企业也可以从拥有超额配额或排放许可证的企业那里购买一定数量的配额或排放许可证以完成自己的减排目标, 排放权交易市场由此应运而生。

二、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与计量

(一) 碳排放权的确认我国企业会计准则将资产定义为:资产

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 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 资产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资产应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资源;资产是由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企业可以控制拥有的排放权, 能保证生产经营顺利进行以带来经济效益, 此外, 企业也可以直接出售剩余的碳排放权。综上, 碳排放权符合我国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

对于碳排放权属于哪一种资产, 目前存在一下几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碳排放权应确认为金融资产;第二种观点确认为存货;第三种观点确认为无形资产;还有学者认为按照不同市场的成熟度来分别确认无形资产和金融资产。各种观点都有其合理之处。对于提供会计信息来说, 在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上, 不论确认为哪类资产, 都不影响企业的资产总额, 但是不同的资产分类会面临不同的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的不同会对企业各期的损益带来影响。碳排放权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 具有不同的持有目的不同的经济性质, 不能一概而论, 本文通过对会计主体持有碳排放权及其交易的实质分析, 认为应该按照会计主体持有碳排放权的不同目的以及不同的获取方式对碳排放权进行分别确认与计量。

(二) 企业自用的碳排放权

无形资产是指企业拥有或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企业拥有或者控制并能为其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资源;不具有实物形态;具有可辨认性;非货币性资产;企业为生产商品、提供劳务、出租或经营管理而持有无形资产。对于企业自用的碳排放权是政府无偿分配或者通过有偿竞争而来, 企业持有目的是为了正常的运营, 符合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因此企业应在“无形资产”科目中核算该项目。

(1) 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排放权。类似与资产相关的政府补助收入, 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碳排放权”二级科目。企业从政府无偿取得的排放权, 对应科目设置为“递延收益———碳排放政府补助收入”核算, 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贷记“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企业排放时直接作为费用进行核算, 对使用的排放权进行摊销,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累计摊销———碳排放权”, 并对递延收益进行分配, 借记“递延收益———政府补助收入”, 贷记“营业外收入———排放权收益”;资产负债表日对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发生减值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碳排放权”,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 企业出售剩余碳排放权, 按照实际取得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并相应借记“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按排放权的账面余额, 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按其差额, 贷记“营业外收入———排放权收益”。同时分配剩余的递延收益。借记“递延收益”, 贷记“营业外收入”。

(2) 企业有偿竞争或从其他企业购买的碳排放权。初始取得, 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相关科目, 企业实际排放时直接作为费用核算, 同时对使用的排放权进行摊销,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累计摊销———碳排放权”。资产负债表日对碳排放权进行减值测试, 计提减值准备。发生减值时,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碳排放权”, 贷记“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碳排放权”。企业出售剩余排放权, 按照实际取得借记“现金”、“银行存款”等相关科目, 并相应借记“累计摊销”、“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按排放权的账面余额, 贷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按其差额, 贷记“营业外收入———排放权收益”。

(3) 企业通过开展节能减排项目的碳排放权。项目过程中, 根据相应的支出, 借记“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职工薪酬”等相关科目。最后经相关部门鉴定, 企业获得核证的碳减排量许可证时, 借记“无形资产——碳排放权”, 贷记“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 同时结转“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 贷记“管理费用”。

(三) 企业用于出售的碳排放权

对于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出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而不是为生产经营的企业, 不符合会计准则对无形资产的定义, 不能确认为资产。

(1) 交易性金融资产。会计准则中金融资产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应当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取得该金融资产的目的主要为了近期内出售或回购。如企业以赚取差价为目的从二级市场购入的股票、债券、基金等;属于集中管理的可辨认金融工具组合的一部分, 且有客观证据表明企业近期采用短期获利方式对该组合进行管理;属于衍生金融工具。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是为了近期出售从而获取经济利益, 碳排放权作为一种既稀缺又有价值的经济资源, 具有自由的交易市场, 国际上有完善的排放权定价机制,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 符合《企业会计准则》对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定义, 因此, 可以作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确认。

企业购买的碳排放权, 初始确认按公允价值计量, 相关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投资收益”;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相关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 将该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公允价值提高时, 借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碳排放权”。

出售该资产时, 初始入账金额与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 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借记“银行存款”、“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贷记“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投资收益”、“交易性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

(2)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清洁发展机制下的项目企业, 碳排放权主要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交易, 国际上有完善的排放权定价机制, 公允价值能够可靠取得。一般开展节能减排所需资金和技术由需求方提供, 或者企业本身已具有节能减排技术, 从而申请参与CDM项目, 不管何种方式, 开展节能减排过程中的企业获得碳排放权往往不需付出初始净投资或只需付出较小, 按会计稳健性原则, 初始确认时不应确认收益, 可以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记入资本公积。会计处理方式可参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初始取得, 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项目相关的申请费用、交易费用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管理费用”, 贷记“现金”、“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相关科目。

资产负债表日, 将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资本公积。借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 贷记“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

企业出售该金融资产, 取得价款与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 计入投资收益, 同时转出计入所有者权益的公允价值变动累计额。借记“银行存款”、“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贷记“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碳排放权成本”、“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变动”、“应付账款”、“投资收益”, 由于参与CDM项目的企业所取得的收益要按一定比例上交国家, 实际上交时借记“应付账款”, 贷记“银行存款”。

三、结论

不同的资产分类会面临不同的后续计量, 后续计量的不同会对企业各期的损益带来影响。碳排放权对于不同的会计主体, 具有不同的持有目的, 因此应该根据不同会计主体的不同的经济性质, 严格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对各项资产的定义对碳排放权进行准确的确认计量记录报告, 这样可以有助于企业对各项资产进行管理, 使账目更加清晰, 从而更好的提供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王虎超、夏文贤:《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模式研究》, 《会计研究》2010年第8期。

[2]粟德琼:《碳排放权及其交易会计问题探析》, 《财会通讯》 (综合·上) 2011年第8期。

碳排放权会计初始确认与计量浅析 篇9

关键词:碳排放权,初始确认,会计计量

一、 引言

随着人类科技水平的快速发展与进步, 自然环境遭到了一定的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加剧,为了使人类免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 以法例的形式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1997 年全球100 多个国家因全球气候变暖签订《京都协议书》,该协议目的就是限制协议签订各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 最终使全球温室气体含量达到一个适量稳定的水平。 协议中发达国家从2005 年开始履行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从2012 年开始履行减排义务,为使发达国际履行减排义务,《京都协议书》提出了节能减排机制,清洁发展机制(CDM)便是其中之一在该协议第十二条中被提出,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发达国家履行节能减排义务而制订, 通过此机制, 发达国家可利用自身财务能力和先进的减排技术来协助发展中国家减排进程, 发展中国家则用减排量指标与发达国家进行交换。 该机制的有效推行既可以使发达国家实现减排目标的成本降低, 又可以支持发展中国家有效的利用资金及先进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 从而达到节能减排之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双赢, 碳排放权的交易应运而生。

我国于2009 年12 月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主动提出了承担减排义务的承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有着巨大的潜力。 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于2011 年10 月印发 《关于开展碳排放交易试点工作的通知》,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七个省市首先展开碳交易试点工作, 在我国碳交易市场初步开展阶段, 构建完善统一的碳排放权会计核算体系对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有着基础性的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分析

(一)国外研究分析

国际上对碳排放权会计核算的研究起步较早,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FASB)都曾出台过碳排放权相关的会计核算准则体系, 尝试规范及统一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标准,2004 年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出台的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 号就对排放权的会计处理有详细的规范说明,该解释公告涉及如何处理“限额排放和配额交易”排放权计划。“限额排放和配额交易”是对参与减排义务的企业进行评估, 并明确将其减排量减少至一定水平的标准, 政府发放相同数量标准的免费或有价的配额, 规定一个会计年度结束对参与企业进行实际排放量的核查。 企业在配额限制下会出现三种情况:(1)企业恰好符合配额标准,完成减排义务;(2)企业的碳排放量低于配额,可选择出售剩余配额,亦可递延结转至下期使用;(3)企业的碳排放量高于配额, 企业必须购买相对应超出部分的碳排放权。根据上述情况,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给出了一致性意见, 企业在碳交易市场自行购买的碳排放权以及政府发放的配额都属无形资产, 按无形资产的确认方式进行初始确认, 若以低于碳排放权公允价值取得该项资产则按公允价值进行初始确认, 如该碳排放权配额由政府低于公允价值发放给企业,则应确认递延收益,后在排放权发生期间合理确认收益。当发生排放时,应将实际发生排放量按市值确认计入负债, 并且应考虑碳排放权价格的不稳定性而其发生减值迹象时进行减值测试,计提减值准备。

但是该公告发布后就引来了极大的争议, 国外学者中较为主流的反对观点为资产负债表与利润表的不匹配,IASB迫于学术界的争议而在2005 年撤消了该解释公告。 但随着碳排放权交易的需求日益扩大,2007 年12 月,IASB重新开展排污权会计处理规范研究工作, 且与FASB一同合作, 旨在重新规范碳排放权交易的会计处理准则, 最后确定: 首先凡是购买和无偿取得的碳排放权都应当确认为资产; 其次企业因免费获得碳排放权配额而需要履行的减排义务符合负债定义的, 应确认为一项负债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三是配额与负债的计量无论在初始以及后续计量中都应该采用公允价值。

在国际财务报告解释公告第3 号撤销后, 欧盟国家参与减排义务的企业就对碳排放权的初始确认计量有了不同的做法,以负债净额法最为广泛运用。 在负债净额法下,企业从政府免费取得的配额不计成本, 不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中。 对于到期满足配额的情况,企业可以无须记账;如果到期配额不足,企业可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购买,增加相应支出;若到期配额有余,企业则可以将其剩余配额出售,亦可将其递延至下个会计年度。

但是,净额法也受到了一些专家学者的批评,主流观点认为净额法无法完整表达会计信息, 免费获得的配额不予列报影响企业排放成本的明确公示, 也会影响投资者对其履行节能减排责任的有效判断。

(二)国内研究分析

国内的许多专家学者对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问题已展开研究分析,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一些学者提出的创新式的核算方式, 为我国将来制定出台相关会计准则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赵选民(2013)从环境会计视角分析后提出企业应将不同方式取得的碳排放权确认为环境资产, 从政府有偿获得的碳排放权直接确认为“环境无形资产”;从政府免费获得的则以公允价值确认为“环境资产”,下设“排放权无形资产”二级科目。 有关环境负债方面,应按照实际排放二氧化碳的当量的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借记“环境业务支出———排放支出”科目,贷记“应付排放费”科目。

环境收益方面,减排参与企业存在两种情况: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以投资为目的; 一是碳排放权交易以自身现实需求为目的。 在卖出交易完成后分别计入“环境投资收益”和“环境业务收入”; 在买入交易完成后将以自身现实需求为目的的这种情形确认为 “环境业务支出———排放支出”,而另一种买入交易情形则与普通投资没多少区别。

张彩平(2012)从经济学视角对碳排放权本质分析后提出碳排放权具有货币的特征,可以在现有的货币资金会计科目下增设一个新的货币资金科目“碳货币”,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可以很好地统一两种碳排放权交易制度的会计确认问题,即项目交易制度下,碳排放权是以权威机构对项目运行的实际减排效果的检验和认定而得出;配额交易制度下, 企业的碳排放权则是通过政府的初始分配获得。尽管以上两种交易制度存在较大差异, 但二者性质相同,因此,根据碳排放权特有的货币属性可将其确认为“碳货币”。

张姗、刘静(2011)认为碳排放权存在着两阶段性,第一阶段把政府配额的碳排放权作为与政府签订销售合同的存货来进行初始计量, 在这一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仅在“清洁发展机制(CDM)”下与发达国家进行排放权与先进减排技术的合作交换; 第二阶段中政府硬性规定企业的减排量, 那么在国内碳交易市场上进行碳排放权交易的企业应将交易的碳排放权计入金融资产,在这一阶段我国作为《京都协议书》的参与国而承担减排任务。

三、碳排放权的会计核算

通过上述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碳排放权确认为一项资产是国际公认的,我国最新出台的《企业会计准则》对资产的定义为: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 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该定义强调了资产的三个特征:(1)资产是由过去的交易、事项所形成的;(2)资产是企业拥有或控制的;(3)资产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 首先碳排放权是由政府分配或企业自行获得,获得后企业对其拥有实质控制权,可对其进行自主支配,最后企业可通过碳排放权的转让而达到经济利益流入企业。 以上分析表明,碳排放权符合资产确认的所有条件,但将其确认为何种资产在国内学术界有着较大的争议,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无形资产”“存货”“金融资产”。

(一)无形资产

《企业会计准则第6 号— ——无形资产 》将无形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部分学者主张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理由主要有以下三点:一是碳排放权符合非货币性资产的特征;二是碳排放权没有实物形态;三是具有可辨认性。但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日益活跃,碳排放权交易频繁,将碳排放权确认为无形资产不能完全符合企业因交易目的而持有的无形资产的真实意义。

(二)存货

《企业会计准则第1 号— ——存货 》定义了存货的概念,即存货, 是指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耗用的材料和物料等。 其中企业在日常活动中持有以备出售这一点与碳排放权的特征有所不符, 企业持有碳排放权的首要目的是为了完成减排任务, 并非是完全为了出售;其次,将碳排放权初始确认为存货无法合理地确认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部分。 所以单纯的把碳排放权归类为存货存在一定争议。

(三)金融资产

很多学者认为碳排放权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即企业通过碳交易取得的碳排放权是为了短期内持有并最终出售来获取利润, 但碳排放权与其持有者之间并无直接的权益关系, 所以直接把碳排放权归类为交易性金融资产也并不完全合理。

本文认为碳排放权交易的开展为碳排放权在本质上赋予了商品属性,碳排放权符合资产定义,可新设“碳排放权”科目对其进行计量。碳排放的直接取得分为两种情况:政府配额;企业通过交易获得。所以在“碳排放权”这一科目下设“配额”“交易”两个二级子科目,政府无偿分配给企业的碳排放权配额在初始确认时可通过“碳排放权———配额”来确认,并以市场公允价值入账:借记“碳排放权———配额”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企业因配额不足而通过碳交易购入碳排放权的情形应按公允价值入账,确认“碳排放权———配额”,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借记“碳排放权 — ——配额”“管理费用”科目,贷记 “银行存款”科目。 企业以近期内交易为目的而持有的碳排放权应按其公允价值入账,确认“碳排放权———交易”,成本与其公允价值之间的差额计入投资收益:借记“碳排放权———交易”科目,贷记“银行存款”“投资收益”(差额也可能在借方)科目。 因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是不断变化的, 会计期末的公允价值则代表了碳排放权的现时可变现价值。 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应按资产负债表日的公允价值反映, 公允价值的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借记“碳排放权———交易(公允价值变动)”科目,贷记“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科目。

四、总结

本文通过研究“碳排放权”特殊性质、分析其资产属性,认为“碳排放权”应初始确认到新设资产类科目“碳排放权”并作为资产负债表中的一个资产项目以公允价值列示,该处理方式可以避免企业因不同取得方式及不同持有目的初始确认产生的分歧, 可以帮助报表使用者直观了解企业的环境业绩。

参考文献

[1]赵选民,夏鹏飞.环境视角下排放权会计研究[J].财会研究,2013,(1).

[2]张姗,刘静.低碳经济我国碳排放权会计处理的两阶段性[J].会计之友,2011,(9).

碳会计确认 篇10

碳排放权交易作为一种基于市场机制的经济手段, 是解决目前环境问题的重要方式。不同企业的二氧化碳减排成本具有差异, 因此, 与其他商品交易一样, 碳排放权也在其相应的交换市场上发展起来, 成为市场经济框架下解决污染问题最有效的方式之一。从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以来, 全球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发展已经逐渐进入轨道, 市场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 从最初的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公共部门为主, 向私营部门逐渐扩展, 更多的企业甚至个人也开始有意识地参与进来。《京都议定书》规定我国在2012年前都无须承担减排义务, 因此, 碳交易市场在我国主要表现为我国作为卖方将减排额出售给负有减排责任的发达国家。也就是说, 我国目前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 即依托清洁发展机制产生的交易。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没有被纳入强制减排计划中, 但近两年来, 我国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积极参与碳排放权交易。事实上, 我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

二、碳排放权会计:确认与计量

笔者认为, 碳排放权会计是以环境能源法律和会计政策为依据, 记录、确认、计量、报告企业碳排放权交易经济活动和反映企业碳减排情况的会计信息系统, 同时碳排放权会计与碳固会计、碳汇会计等共同构成碳会计体系。

(一) 碳排放权会计确认。

会计确认是指会计数据进入会计系统时确定如何进行记录的过程, 即明确某一经济业务涉及哪个会计要素的问题。会计确认主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确定某一经济业务是否需要确认;二是确定该业务应在何时进行确认;三是确定该业务应确认为哪个会计要素。鉴于我国目前碳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操作、定价、信息披露等方面的缺乏, 买卖双方对于持有碳排放权的目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考虑:对于卖方来说, 碳排放权是一种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特殊经济资源, 同金融衍生产品一样具有自由交易市场, 拥有具体产品的定价机制, 持有的主要目的是销售。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22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中金融资产的定义, 碳排放权是衍生工具的一种, 具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特征, 应将其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对于买方来说, 由于政府规定了企业碳排放限额, 需要从外部购买部分碳排放权才能满足企业生产经营的需要, 那么该部分的碳排放权就是企业日常生产经营活动所必须的,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 碳排放权符合无形资产的定义, 即“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没有实物形态的可辨认非货币性资产”。

(二) 碳排放权会计计量。

《企业会计准则》中规定, 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报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 应当按照一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 确定其金额。会计计量属性主要包括:历史成本、重置成本、可变现净值、现值和公允价值。对于碳排放权会计计量属性关键是明确碳排放权的资产归属, 则碳排放权的计量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对于确认为交易性金融资产的碳排放权不需要计量初始净投资, 按会计稳健性原则, 这类收入具有流动性风险, 对其进行初始确认时不应确认为当期损益, 应按公允价值确认为所有者权益, 计入资本公积。具体做法如下:出售企业在资产负债表日确认碳排放权时, 可在“交易性金融资产”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排放权”, 以反映其价值, 并确认所有者权益;在实际出售碳排放权时, 对碳排放权的价值进行再确认, 其因公允价值变动引起的价值变动应计入公允价值变动科目;处置该金融资产时, 其公允价值与初始入账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确认为投资收益, 同时调整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对于确认为无形资产的碳排放权在购买企业实际取得时, 可在“无形资产”科目下设二级科目“排放权”, 以反映其价值, 相关交易费用直接纳入成本核算。根据每年的抵减数额在年末对碳排放权的成本进行累计摊销。

例:黄河火力发电集团2×10年11月1日通过某碳排放交易所购得长江环境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碳排放权约当量1万吨, 其中此当量的碳排放权为2×09年12月31日经相关机构核证为2×09年度长江环境环保工程有限公司通过其公司环保项目减少的碳排放当量, 2×09年12月31日市场上碳排放权的公允价值为每当量吨3 500元。2×10年11月购买当日市场公允价值为3 650元/吨, 其中支付交易费用为28万元。黄河火力发电集团购买1万吨当量碳排放权经相关机构核证抵减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碳排放, 其中:抵减2×10年11月1日至2×10年12月31日1千吨, 抵减2×11年全年9千吨。

1. 长江环境环保工程有限公司的会计处理:

2. 黄河火力发电集团的会计处理:

三、发展碳排放权会计应用策略

(一) 完善碳排放权会计准则。

完善碳排放权会计准则可以保证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秩序的稳定, 因此, 要从理论上对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行为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研究, 完善碳排放权交易的法律、法规, 确保相应法律强制性并加大管理力度, 同时避免碳排放政策与其他交叉环境政策的冲突, 使我国碳排放权交易能够在完善的市场环境下进行有序交易, 进而为我国在国际碳排放权交易谈判中提供制度基础。

(二) 提高碳排放权信息披露质量。

随着碳排放交易重要性的日益显著, 会计信息使用者也越来越重视企业关于碳排放权信息披露的力度, 低碳经济下企业的财务报告披露碳排放权的相关信息是必然趋势。在目前没有对编制碳排放权报告的统一规定下, 我国企业可以采取将碳排放权相关信息直接增加到原有会计报表中的披露形式, 并在会计报表附注中作更详细的说明, 从而提高碳排放权信息披露的质量。

(三) 提升企业会计人员素质。

会计人员过硬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是保障企业发展碳排放权交易的内在支撑, 碳排放权交易会计理论以及碳会计理论都是当下非常前沿的会计理论, 需要更多研究和规范。这就要求企业会计人员紧跟时代步伐、认真学习相关知识, 不断提高在实务中的执业判断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此外, 企业也应当加强认识、加大对会计人员教育培训力度, 为会计人员提供学习相关知识、掌握新知识、新趋势的机会。

(四) 改善会计教育模式。

碳排放权交易制度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由于我国企业碳排放权的会计确认、计量核算存在特殊性, 仅依靠借鉴国外已有模式和实务工作者的探索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 产生了对碳排放权会计专业人才的特殊需求。为推动我国碳排放交易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专业储备力量的培养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特别是碳排放权交易对环境学、经济学、会计学等学科知识的交叉具有特殊要求, 这就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

上一篇:国内外分析下一篇:基于FPG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