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确认函

2024-04-10

银行确认函(共14篇)

篇1:银行确认函

银行账户确认函

有限公司:

请贵公司将:的款项,由有限公司 或其分公司支付至以下账户:

账户名称:

开户行:

账号:

贵公司按上述要求支付后,即表明贵公司已完成支付义务。

我方同时承诺,因本函所要求的付款行为所产生的一切责任和风险均由我方

承担。

委托方: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篇2:银行确认函

我银行根据区促进就业小额贷款担保中心于 2014 年 6月25日报来的《小额担保贷款情况明细表》,结合我行的实际发放情况进行了审核确认无误。

2014年季二度贷款贴息资金共计4829.17元,请区财政局予以拨付长沙市芙蓉区促进就业小额担保贷款贴息专户。

(经办银行盖章)

篇3:银行确认函

现行会计准则下, 商业银行会计科目设置如下:“贷款”科目核算商业银行按规定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 可按贷款类别、客户, 分别“本金”、“利息调整”、“已减值”等进行明细核算。期末借方余额, 反映银行按规定发放但尚未收回贷款的摊余成本。“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核算商业银行贷款的减值准备, 可按计提贷款损失准备的资产类别进行明细核算。期末贷方余额, 反映银行已计提但尚未转销的贷款损失准备。“资产减值损失”科目核算商业银行计提的贷款减值准备所形成的损失。期末, 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利息收入”科目核算商业银行确认的利息收入, 可按业务类别进行明细核算。期末, 应将本科目余额转入“本年利润”科目, 结转后本科目无余额。

二、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确认和计量

1. 贷款的初始确认。

商业银行应按发放贷款的本金和相关交易费用之和作为初始确认金额。其中, 交易费用是指可直接归属于发放贷款新增的外部费用, 不包括内部管理成本、差旅费以及其他与贷款不直接相关的费用。发放贷款时, 应按贷款的合同本金, 借记“贷款——本金”科目, 按实际支付的金额, 贷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存在差额时, 按其差额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

2. 贷款的后续计量。

商业银行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对贷款进行后续计量。

(1) 摊余成本的确定。摊余成本=初始确认金额-已偿还的本金±采用实际利率法将初始确认金额与到期日金额之间的差额进行摊销形成的累计摊销额-贷款已发生的减值损失。企业在确定实际利率时, 应当在考虑贷款合同条款 (包括提前还款权等) 的基础上预计未来现金流量, 但不应考虑未来信用损失。

(2) 利息收入的确认。贷款持有期间所确认的利息收入, 应当根据实际利率计算。实际利率应在取得贷款时确定, 并在贷款预期存续期间或适用的更短期间内保持不变。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别较小的, 也可按合同利率计算利息收入。相关计算公式列示如下: (1) 每期期末的应收利息=贷款合同本金×合同利率; (2) 某期应确认的利息收入=该期贷款的期初摊余成本×实际利率; (3) 某期利息调整的摊销额=该期确认的利息收入-同期应收利息。资产负债表日, 应按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 借记“应收利息”科目, 按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收到利息时,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3) 贷款的减值。确定贷款发生减值的, 按应减记的金额, 借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贷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同时, 要将“贷款——本金”和“贷款——利息调整”科目的余额转入“贷款——已减值”科目, 借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贷记“贷款——本金”科目, 借记或贷记“贷款——利息调整”科目。贷款发生减值后, 资产负债表日应按贷款的摊余成本和实际利率计算确定的利息收入, 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同时, 将按合同本金和合同利率计算确定的应收未收利息金额进行表外登记。对贷款确认减值损失后, 如有客观证据表明该贷款价值已恢复, 且客观上与确认该损失后发生的事项有关 (如债务人的信用等级已提高等) , 原确认的减值损失应当予以转回, 计入当期损益。但是, 该转回后的账面价值不应当超过假定不计提减值准备情况下该贷款在转回日的摊余成本。

3. 贷款的收回。

收回未减值贷款时, 按客户归还的金额,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按收回的应收利息金额, 贷记“应收利息”科目, 按归还的贷款本金, 贷记“贷款——本金”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利息收入”科目。存在利息调整余额的, 还应同时结转。收回减值贷款时, 应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按相关贷款损失准备余额, 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按相关贷款余额, 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按其差额, 借记或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对于确实无法收回的贷款, 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作为呆账予以转销, 借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 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按管理权限报经批准后转销表外应收未收利息, 减少表外“应收未收利息”科目金额。已确认并转销的贷款以后又收回的, 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借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贷记“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按实际收到的金额, 借记“吸收存款”等科目, 按原转销的已减值贷款余额, 贷记“贷款——已减值”科目, 按其差额, 贷记“资产减值损失”科目。

例1:20×1年1月1日, 甲商业银行以“折价”方式向A企业发放一笔5年期贷款5 000万元 (实际发放给A企业的款项为4 900万元) , 合同年利率为10%, 并约定每年末付息一次, 到期一次还本。甲银行的会计处理如下:

设贷款的实际利率为r, 则500× (1+r) -1+500× (1+r) -2+500× (1+r) -3+500× (1+r) -4+5 500× (1+r) -5=4 900 (万元) 。利用插值法计算得出:r≈10.53%。贷款的各期摊余成本及利息收入见下表, 单位为万元, 计算结果四舍五入取整。

注: (1) 第五年的现金流入包含贷款的合同本金。 (2) 为避免小数尾差, 根据d=a+b-c, 则d=0+5 500-4 976=524 (后表同) 。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0×1年1月1日:借:贷款——本金5 000;贷:吸收存款4 900, 贷款——利息调整100。20×1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500, 贷款——利息调整16 (差额) ;贷:利息收入516。借:吸收存款500;贷:应收利息500。20×2年12月31日、20×3年12月31日、20×4年12月31日的会计分录同20×1年12月31日。20×5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500, 贷款——利息调整24 (差额) ;贷:利息收入524。借:吸收存款5 500;贷:贷款——本金5 000, 应收利息500。

例2:沿用例1的资料, 假设20×3年12月31日, 有客观证据表明A企业发生严重财务困难, 甲银行据此认定对A企业的贷款发生了减值, 并预期20×4年12月31日将收到利息500万元、20×5年12月31日仅收到本金2 500万元。其他有关资料及甲银行的会计处理如下:

20×3年12月31日, 计算应计提的贷款减值损失。 (1) 未确认减值损失前的摊余成本为4 954万元 (见上表) ; (2) 预计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500× (1+10.53%) -1+2 500× (1+10.53%) -2≈2 498.7 (万元) ; (3) 应确认的贷款减值损失=4 954-2 498.7=2 455.3 (万元) 。

编制会计分录如下:20×3年12月31日:借:应收利息500, 贷款——利息调整20 (差额) ;贷:利息收入520。借:吸收存款500;贷:应收利息500。20×3年12月31日, 确认计提的减值损失:借:资产减值损失2 455.3;贷:贷款损失准备2 455.3。借:贷款——已减值4 954, 贷款——利息调整46;贷:贷款——本金5 000。20×3年末的摊余成本=4 954-2 455.3=2 498.7 (万元) 。

编制相关会计分录如下:20×4年末:借:贷款损失准备263;贷:利息收入263。借:吸收存款500;贷:贷款———已减值500。20×5年末:借:贷款损失准备238.3;贷:利息收入238.3。甲银行与A企业将贷款结算, 实际收到现金2 800万元。借:吸收存款2 800, 贷款损失准备1 954;贷:贷款———已减值4 454, 资产减值损失300 (差额) 。

三、商业银行贷款业务的报告

1. 贷款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反映和披露。

“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反映银行发放的贷款和贴现资产扣减贷款损失准备期末余额后的金额, 根据“贷款”、“贴现资产”等科目的期末余额合计, 减去“贷款损失准备”科目所属明细科目期末余额后的金额分析填列。例2中, 20×3年12月31日“贷款”和“贷款损失准备”科目的年末余额分别为4 954万元、2 455.3万元, 因此“发放贷款和垫款”项目的期末余额为2 498.7万元。

2. 贷款在利润表中的反映和披露。

“利息收入”项目反映银行经营贷款业务等确认的利息收入, 应根据“利息收入”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反映银行经营贷款业务发生的减值损失, 应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发生额分析填列。如例2中, 甲银行20×3年该项贷款业务确认的利息收入为520万元、确认的减值损失为2 455.3万元, 因此本年度利润表中“利息收入”项目的本期金额为520万元、上期金额为518万元, “资产减值损失”项目的本期金额为2 455.3万元。

3. 贷款在现金流量表中的反映和披露。

“收取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现金”项目反映商业银行本期收到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 减去支付的利息、手续费及佣金的净额, 可根据“利息收入”、“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应收利息”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客户贷款及垫款净增加额”项目反映商业银行本期发放的各种客户贷款以及办理商业票据贴现、转贴现融出等业务的款项的净增加额, 可根据“贷款”、“贴现资产”、“贴现负债”等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现金流量表附注中, 在将净利润调节为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时, 需要将因贷款减值计提的资产减值准备加回。本项目可根据“资产减值损失”科目的记录分析填列。如例2中, 甲银行编制20×3年度现金流量表附注时, “资产减值准备”项目的本期金额为2 455.3万元。

摘要:现行会计准则体系下, 银行业金融机构贷款业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发生了重大变化。本文拟结合实例对商业银行贷款业务进行解析, 以帮助会计人员更好地理解和运用现行会计准则。

关键词:商业银行贷款,实际利率,摊余成本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编写组.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篇4:止跌讯号确认中

本周头两个交易日,持仓量继续下降,但就是跌不破22日前的水平,移动平均线继续向上。周四持仓量小幅增加,就更难办成长期趋势向下的任务。可能要到下周五结算后,才会看到持仓量移动平均向下。

本周有一项特别的记录,全周贴水。以5分钟为频率,全周价差平均值为-0.07%。这样的情况非常少见。

长期贴水,是多方没有信心的表现。周一开低后,价差就是贴水,没有低接意愿。即便接下来是走高,9点50分翻红,终场上涨0.60%,也引不起做多意愿,贴水越来越大。周一全天没有任何时间升水,上一次出现此情况,已经是2010年7月27日,历史就这么两次。

周一全天贴水,隔天早盘平开走低,还能算是对的。但是周二的价差就完全错了。在走低的过程中,贴水依旧,而且在10点5分到40分的全天最低点,价差平均只有-0.23%,比开盘后30分钟还低。10点40分后,现货反弹,期指错杀在最低点。

错的还不止这些。11点25分到11点35分,现货反弹到平台区,整理35分钟。这段时间贴水又放大,价差平均值为-0.28%。期指再次加大看空力度,但是后面的反弹幅度比前半段还大。

周四低开后,价差放大,不再贴水,但是继续下跌。11点25分,贴水开始放大;13点10分贴水0.40%,全天最高。此时已经下跌0.76%,期指才最空。13点45分,有些许反弹,价差又扩大。看空不能坚持,浪费后面的跌幅。

如果说上周的价差是跟盘交易,本周就是彻底的反指标,落后于大盘。

周四还“暂停”了持仓量连续7天下降的趋势,能否定性为“空方加码”呢?笔者认为空方加码不明显,因为持仓量只上升652手。更好的形容,是多方暂停离场。

当前的期指,最重要的就是持仓量。价差代表性不大,本周无效的价差就说明多方是反指标。所以,周五尾盘的偏高贴水,并不一定是止跌讯号,持仓量才是更为明确的指标。

篇5:华夏银行信用卡申请告知确认函

1:本次申请华夏银行信用卡所提供的相关材料均为申请人本人提供且真实有效;

2:在申请华夏银行信用卡过程中,客户经理不存在任何收费行为; 3:在申请华夏银行信用卡过程中,客户经理不存在承诺审批额度; 4:在申请华夏银行信用卡过程中,客户经理已向您告知该卡种的收费项目以及年费减免方式。

以上信息本人已确认无误

篇6:银行确认函

XXXX支付有限公司:

我单位确认已收到贵单位寄来的《关于调整XXX商户银行卡刷卡手续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并确认同意《通知》中对《XXX商户银联卡受理协议书》或《XXX商户受理银联卡受理协议书》(以下简称“《协议书》”)中手续费标准的以下变更:

一、我单位商户号为 的POS,境内银联卡刷卡手续费由原来每笔交易金额的 %、封顶值 元/笔,调整为每笔交易金额的 %、封顶值 元/笔。该手续费标准自20XX年X月XX日XX时XX分起执行。

二、除手续费标准条款进行上述变更外,《协议书》其他条款继续有效。

商户名称:(公章)

商户经办人签字:

篇7:工伤保险待遇银行账户信息确认表

户?详细表述为“中国银行XX分行XX支行”或“中国银行XX分行XX支行XX分理处”。

2、工伤补偿待遇及供养亲抚恤金原则上要求本人银行账户资料,特殊情况可以是监护人或单位银

行账户资料。

3、“待遇申领人确认”栏,由符合申领待遇工伤职工、近亲属、监护人或受托人签名并按指模确认

或单位盖章确认,填上联系电话号码和联系人。

篇8:银行确认函

[例]2007年12月20日,某商业银行发放给A公司2年期贷款,合同本金1000万元,年利率8%,按季付息,到期一次还本,一次性按本金2.5%扣除手续费。

贷款初始确认金额=1000-1000×2.5%=975万元

设实际季利率为i,根据插入法计算:i=2.35%

各期相关数据的计算结果如表1。

单位:万元

2007年12月20日发放贷款时的会计分录如下:

2008年3月20日确认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为:

以后各季确认利息收入的会计分录与上类似,“利息收入”金额为表中对应时期的数据②,“应收利息”金额为数据③,“贷款——调整”金额为两者差额。

2009年12月20日确认利息收入和还本的会计分录为:

运用实际利率法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比直线法更加科学合理地确定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在各会计期末的摊余成本以及各会计期间的实际利息收入或利息费用,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如将交易费用计入贷款的初始确认成本,使资产更能体现直接的相关成本;将包括交易费用在内的折溢价在持续期内按实际利率进行摊销,使资产的期末价值更接近实际;按考虑时间价值后的实际利率计算利息收入,使收入的确认更准确。

但实际利率法在商业银行会计的实际运用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计算复杂。实际利率法的应用大大增加了计算的难度。首先是要计算实际利率,影响贷款实际利率的因素很多,包括交易费用、合同利率、还本付息方式和其他贷款合同条款,计算时这些因素都要考虑到,会加大计算的复杂性。其次是摊余成本的计算,计算时先要确认期初摊余成本,然后根据期初摊余成本与实际利率的乘积得出本期应确认的利息收入,再根据本期应确认的利息收入与应收利息之间的差额调增或调减期初摊余成本,经过调整后的摊余成本即为期末摊余成本,也就是下期据以计算应确认的利息费用或融资收益的期初摊余成本。商业银行的贷款一般按月或按季结息,随着复利次数的增加,计算复杂性大大增加。

(2)税收核算与会计核算存在差异。按新会计准则规定,会计上的贷款利息收入按实际利率法计算确认,而在计算缴纳营业税时,必须按合同金额和合同利率计算缴纳,同时,对本金或应收利息超过90天未收到的,应予以冲回。核算时,会计利息收入和应税利息收入应分别确认,非税利息收入还必须单独反映,在计算清缴所得税时,将非税利息收入从会计利润中予以扣除。

(3)操作性差。由于商业银行的贷款业务数量非常巨大且每一笔贷款的金额、贷款的时间、还本付息方式等都不一样,而要对每一笔贷款都要先计算出实际利率再调整摊余成本最后再确认每季或每月的利息收入,且还要将会计利息收入和应税利息收入分别确认,费时费力不说,还可能由于计算失误造成信息失真,给会计的核算和复核工作均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为解决以上问题,实务中可以用合同利率替代实际利率。因为由于交易费用计入初始确认金额所引起的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差异很小,而且复利的次数越多,实际利率与合同利率就越接近。操作中发放贷款时产生的交易费用可直接确认为损益,以后的利息收入仍然用贷款本金乘以合同利率来确认。这样计算较简单,操作也较容易,出错率也会大大降低,而且由于一般贷款的期限都较长,分摊在每年的差额也很小,结果与实际利息差别不会很大,对利润的影响也较小。

参考文献

篇9:中期拐点可以确认

市场残酷,每一名参与者都在不断经受洗礼,同时也都拥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作为一名研究员,其实和一名投资人并无区别。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每一个结论会在未来被证明是正确的——这几乎不可能做到。不过,我们完全可以做到的是,回头看,让自己有机会看清“如何犯下错误”,进而在未来做到“更好”。通过回顾过往的分析对错,验证哪些分析方式和逻辑是正确的,才能提供更准确的预测。梳理2011年来的预测,我坚信中期拐点确立的结论。

行为金融:最具实战价值的研究方法

纵观2011年,我做了两件事。其一,将行为金融的真谛介绍给大家。从结果来看,至少令我满意——在跌宕起伏的2011年,年内周线级别的拐点无一漏报,一个月以上性质的反弹均提前预报。在高达三十余次的指数预测中,错误率不足一成,特别是在重要拐点均给出了“坚定”的正确方向。

行为金融的基石“行为学”属于非常冷僻的研究范畴。更重要的是,它需要建立在长期以来传统思维模式的废墟之上,这成为众人试图理解行为金融“难以逾越”的瓶颈。正如巴菲特的思想更容易解释、模仿,而索罗斯的著作甚少有人能读懂一样,任何“反人性、反规则”的思想都难以被“常识”所接受。立场角色的改变,不同思维模式之间的自由切换,不是任何人都可以轻易做到的。

其二,填平宏观研究与市场策略之间的鸿沟,跳出“从上至下、从下至上”的常规思维路径,以“预期、行为、价格”为锚,以估值积累α(市场认知程度是否充分?)与事件推动β(宏观事件触发时点多寡?)作为预测市场热点的唯一标准,进而制订具有前瞻性的投资策略。从结果来看,此分析体系在过去一年充分经历了市场考验。

“预期”传导至“价格”,并经过“行为”这一环节。通过“预期”捕捉,填平信息不对称缺陷,然后观察市场“行为”数据,进行二次确认,进而给出“价格”趋势判断。简化而言,就是估值积累α与事件推动β。

与常规策略思维不同,在我的策略中,强调“预期”是否存在信息不对称?强调“行为”是否存在苗头?强调后续反身影响的可持续性(可预期事件的不断刺激)。

价格溢价幅度决定于最后的资金合力(流动性水平相关),与预期强度不产生正比关系。由于2011年整体流动性趋紧,策略最终效果或不及往年。不过,从最后的成功概率来看,这套方法具备了实战性,机会把握做到了可测,可标准化,投资风险可控。

1-7月的正确证明了方法有效性

1月中旬认为要“贪婪”一些,话音未落,市场立即迎来了“最后一跌”——150点的跌幅,一个多礼拜的下跌与宽幅震荡,让“看多”成为一种奢侈品。这也是智能系统AP在公开测试中第一次展现它的能力。事后来看,“最后一跌”的出现与中国央行密切相关,随后A股出现了今年最好的一段上涨。

但在一季度日本地震的突发事件,日本央行累计注入资金相当于6395亿美元,日本央行就此彻底成为第二个“美联储”。基于此背景,我提出了“宽松三期”的假设推论(“宽松一期”2009年3月——2010年4月;“宽松二期”2010年7月——2011年1月)。从而推导出,未来A股“泡沫性”上涨的趋势应与全球其他股市方向趋同的结论。回过头看,这一中期判断并未实现。A股在二季度初“见顶”,美股也在二季度“见顶”。从结果来看,日本央行流动性释放的作用被“高估”了。幸好,我的评估体系并不依赖单条线索进行判断,进而未酿成“大错”。

二季度一开局就将迎接考验。清明节刚过,智能系统AP提示A股极有可能出现加速上升,并在下旬出现回落。同时,提示这至少是上半年的指数高点。在当时看来,这一预测前瞻得令人难以置信。不过,事实胜于雄辩。这也是智能系统AP在公开测试中第二次展现它的能力。

当进入6月份,市场情绪再度陷入极端悲观。连续大跌之后,底在哪里?从收集资料来看,外资投行一致积极看多、国内机构一致喊谨慎。结合宏观、市场、智能系统AP的数据分析,我给出的判断是,在6月底,指数没有下跌空间,震荡趋势将是主基调。事实证明,这一判断再次正确。当然,前瞻判断往往都有运气成分。6月24日温家宝总理一篇发表在FT的署名文章激起层层波澜,“政策转中性”预期快速升温令A股市场猛然拔起。

三季度展望中,我将7月中旬作为了重要的时间选择窗口。给出的判断是,货币政策回归“中性”的市场预期将在7月中旬达到顶峰。若确认货币政策回归中性,股市中期上涨;若货币政策维持“明稳健、暗从紧”,股市中期下跌。不过,无论哪一种选择,短期市场都会面临资金供给的问题!新一轮“汛情”信号存在不确定性。7月份处于“中性”的概率偏大(中性相对于弱势、强势)。

回过头看,上半场判断非常准确,下半场判断出现了偏差。7月中旬见顶符合预期,但突然转向颓势却超出预期。造成这一结果的原因是,意大利出事了,欧债危机升级了。未来趋势的发展,总是由最后一个出现的变因所决定——没错,最后一块板砖。7月中旬,根据变因,我修正了三季度展望中的判断。当时,市场仍在憧憬政策转向中性,仍在憧憬A股的特立独行。事实证明,这一选择无比正确。摧枯拉朽的跌势竟然持续到10月底,坦率说,这也超出了我的原先预期。7月下旬高铁追尾便成为这一阶段的“板砖”。

8月偏差后的修正再次验证方法有效

8月份我犯了一个“大错误”。如果站在全年角度来看,这个错误或许应该排名第一。8月2日,我给出的判断是,风险敞口再次进入收敛期,海外风险已经“潮退”不是“潮起”。判断理由,来自对于美债上限问题所引发市场波动的乐观评估。然而,短短一周后,我只能“悲情”的修正观点,并承认自己的失误。尽管猜中了美债上限“准时”提升,料到了评级机构可能调降美国3A评级,却没有“看到”金融市场会给予如此“悲情”的反应!整理后,我重新给出了判断——A股8月无战事,除了休息,还是休息。

8月底是市场变盘的一个观察窗口——按照智能系统AP的检测,新增资金流量已经成功“筑底”。只是,不知道这“底”究竟会筑多久……最终我锁定了一个“视角”,以此作为判断依据——根据历史数据统计,一轮中期下跌趋势的极限位置,将发生在47周以后。自47周之后,任何时候都可能成为“中期拐点”。在过去四年这一规律始终存在。

基于智能系统AP的历史数据观察,市场流动性已经处于“断流层”,换句话说,新增流动性的“流速”已经降至接近于“零”。即便在2008年最困难的时候,也只是很短暂出现了这种状况。所以,有充分理由相信,“杀跌”只是极端情绪的最后宣泄,而后必然出现报复性上涨。

从群体性行为研究的角度而言,下跌趋势保持时间到达47周,至少说明了市场这一轮中期跌势已经面临“尾声”,理由是投资人情绪已经从恐惧陷入麻木。欠缺的只是一个契机,一个理由,来让情绪面出现惊人的逆转。“拐点”通常发生在“绝望”情绪最后宣泄之后。回过头看,事实也证明了这一判断的可靠性。

进入四季度,会不会出现戏剧化转折?在我看来,作为充分条件,政策基调发生转变,已经是毋庸置疑的事情,A股正在政策护佑下酝酿一次“大反攻”。

虽然,我们不能单纯依靠政策预期来支撑行情走强走远,但我相信,按照历史规律,A股一旦走出独立上涨行情(与海外市场“脱钩“),必将持续一段时间(一个半月到三个月时间)。所以,后续将会有新的刺激因素出现,只是现在还不在视野之中。眼前唯一能够确认的是,中国宏观政策趋向的调整一触即发。

新增信贷“触底回升”已是铁一样的事实,并且有充分理由相信,这一趋势将会在年内保持。无论政策导向的“书面定性”会不会发生改变,银行间流动性渐显宽松已经是“趋势”。这一趋势的形成,恰恰来自于决策层态度的转变。

另一方面,A股市场的流动性回暖趋势已经形成,短期内再回归“冰点”的概率从历史统计来说,是非常小的概率。换句话说,指数短期趋势或出现反复,但市场热点会逐步增加,交易机会将增多。由于市场交易热度还处于历史低水位,期待A股市场不经过“预热”,就发动全面行情是不理性的想象。

篇10:银行确认函

家庭详细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 家庭联系电话(固话):__________

毕业院校: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协议为甲方和乙方签订的____________号《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约定的从属协议,用以明确甲方向乙方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计划。甲方和乙方签订的《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项下的贷款已由保险公司承保。乙方已授权保险公司对甲方的还款情况进行跟踪和催收。甲方违反本合同约定拖欠还款的,保险公司和乙方有权向甲方追偿,且甲方对上述约定无异议。经甲、乙方协商同意后,订立如下还款协议:

一、截止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甲方从乙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共计人民币 ____________元(大写)。

二、甲方采用以下第______方式作为自己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还款计划:

1.毕业两年后开始归还贷款本金:即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共分______个月归还贷款利息,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共分______个月,采用按月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2.其它方式(双方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经双方确认的借款,在本还款协议履行期间,按贷款期限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档次法定利率。如遇法定利率调整,乙方将执行调整后的利率,无须另行通知甲方。

四、甲方授权乙方直接从甲方在乙方开立的账户中扣款,用于归还借款本息,账户户名为:____________,账户号为:__________________。

五、甲方承诺在离校手续办理完毕后______个月内将《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联系方式确认函》寄送回乙方。如甲方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有变动,必须及时通知乙方。如甲方不能履行该义务或不能按照本协议约定按时还款的,则乙方有权通过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布甲方的违约信息或向甲方所在单位反映情况。

六、本协议所有条款甲方已经与乙方进行了充分的协商。

七、本协议作为《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的组成部分,与《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字、捺印)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章)

负责人(授权代理人):____________(签字或盖章)

篇11:银行确认函

家庭详细通讯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家庭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 家庭联系电话(固话):__________

毕业院校:__________________ 借款人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

工作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贷款人(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协议为甲方和乙方签订的____________号《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约定的从属协议,用以明确甲方向乙方归还国家助学贷款的计划。甲方和乙方签订的《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项下的贷款已由保险公司承保。乙方已授权保险公司对甲方的还款情况进行跟踪和催收。甲方违反本合同约定拖欠还款的,保险公司和乙方有权向甲方追偿,且甲方对上述约定无异议。经甲、乙方协商同意后,订立如下还款协议:

一、 截止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甲方从乙方获得国家助学贷款共计人民币 ____________元(大写)。

二、甲方采用以下第______方式作为自己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的还款计划:

1.毕业两年后开始归还贷款本金:即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共分______个月归还贷款利息,从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至______年______月______日共分______个月,采用按月等额本息还款方式,归还贷款本金及利息。

2.其它方式(双方约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经双方确认的借款,在本还款协议履行期间,按贷款期限执行中国人民银行同档次法定利率。如遇法定利率调整,乙方将执行调整后的利率,无须另行通知甲方。

四、甲方授权乙方直接从甲方在乙方开立的账户中扣款,用于归还借款本息,账户户名为:____________,账户号为:__________________。

五、甲方承诺在离校手续办理完毕后______个月内将《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毕业生联系方式确认函》寄送回乙方。如甲方工作单位、联系方式有变动,必须及时通知乙方。如甲方不能履行该义务或不能按照本协议约定按时还款的,则乙方有权通过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发布甲方的违约信息或向甲方所在单位反映情况。

六、本协议所有条款甲方已经与乙方进行了充分的协商。

七、本协议作为《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的组成部分,与《哈尔滨银行国家助学贷款借款合同》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签字、捺印)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公章)

负责人(授权代理人):____________(签字或盖章)

篇12:银行确认函

尊敬的 xxx(报名编号 xxxxxxx):

您已获得中国银行2014年校园招聘笔试资格,请尽快确认是否参加笔试。

笔试时间为2013年12月15日下午(具体时间另行通知)。笔试地点为您在投递简历时选择的参加笔试

城市。条件所限,我们无法为您调整笔试地点。

请您通过以下任意一种途径进行笔试确认:

1、在您个人邮箱的《中国银行笔试通知确认信》下方点击“接受安排”或“放弃安排”的链接。

2、登陆中华英才网“我的校园招聘”,打开《中国银行笔试通知确认信》,点击“接受此安排”或“放弃此安排”

按钮。

为保证笔试工作的顺利进行,请您务必在2013年12月7日(周六)中午12:00之前确认接受或放弃笔

试安排,否则均视为放弃笔试资格。

确认接受笔试安排后,我行将于12月12日-14日发出准考证,您可以届时在线直接打印。请持续关注邮

件通知及短信。

感谢应聘中国银行!了解求职的辛苦,珍重每一位学子的期盼!

尊敬的 xxx(报名编号:xxxx): 欢迎您参加中国银行2014年校园招聘的全国统一考试!现将考试地点、时间及相关要求通知如下:

1、考试时间及科目:2013年12月15日(周日)下午13:30 全体考生均须参加“英语”、“职业能力”、“行业知识”三个科目的考试,考试时间为13:30-16:30;报考总行信息中心、测试中心、软件中心信息科技岗位的考生,加试“信息科技专业知识”科目,考试时间为1小时。“职业能力”科目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客观题,第二部分为认知操作类试题。其中,认知操作类试题安排在整个考试的最后一个环节。各科的时间安排如下: “英语” 13:30-14:30 “职业能力”客观题部分 14:30-15:30 “行业知识” 15:30-16:10 “信息科技专业知识” 16:10-17:10(如有)“职业能力”认知操作题部分 16:10-16:30/17:10-17:30 您所需要参加的考试科目,将显示在您的准考证上,请注意查看。

2、考试城市、考点具体地址、前往考点的乘车路线、考场号等信息请见准考证。考生基本信息将在计算机中预先登记,因此考生须到指定考场参加考试,我们无法为您调整考试地点。如您找错考点或考场,系统将无法安排考试。请仔细阅读准考证中标明的考点名称及具体地址,因考试人数较多,个别考点离市中心有一定距离,建议您事先熟悉考点附近路线及交通,并提前到场。

3、考试当天凭身份证(护照)、准考证打印件参加考试,证件不全者不得入场。参加考试请遵守《考生须知》的相关要求(详见准考证)。

4、准考证打印链接将于12月12日下午5点钟开放。请届时将通知信末尾的准考证链接地址复制到IE浏览器中,下载并打印准考证。请注意:

1、准考证打印链接正式开放前,登陆页面将显示“Error”。为保证您顺利下载,请于12月12日下午5点钟后再试。

篇13:银行确认函

一、盈余管理概述

关于盈余, 经济学界和会计学界有不同的理解, 经济学上的盈余既一般的经济收益概念, 以所耗实物资本得到回收为计量基础;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称为会计收益, 又称为净利润或盈利, 它是以财务资本维护为基础所确定的。本文采用会计学上的盈余概念。

盈余管理一直是会计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何谓“盈余管理”?关于盈余管理的概念, 会计学界存在着诸多不同的意见, 其中属Kathehne.Schipper和William R·Scott的定义最具权威性。Schipper认为盈余管理实际上是企业管理人员有目的地控制对外财务报告过程, 以获取某些私人利益的“披露管理”。William R·Scott认为盈余管理是在GAAP允许的范围内, 通过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使经营者自身利益或企业市场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行为。由上面的两个权威的定义可以概括出盈余管理应该具备的涵义:首先, 盈余管理的主体是企业的管理者;其次, 盈余管理的客体是企业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 (会计收益) ;第三, 盈余管理的目的是使管理者自身利益或企业价值最大化;第四, 盈余管理通过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的和非会计的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

根据新会计准则, 企业一定时期的净利润与收入、成本、费用、税金、利得和损失等密切相关。企业要对盈余进行管理, 就要在会计准则的框架下对收入、费用等进行控制。

二、旧准则下商业银行盈余管理

工商企业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通过资产减值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变更存货计价方法, 在物价持续变化时, 企业可以根据对物价走势的预期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来调节利润;变更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和折旧方法;公司间通过关联交易进行利润转移;调节无形资产的摊销年限以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由于经营业务特殊性, 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也有其特殊性, 工商企业采用的盈余管理方法往往在商业银行并不适用。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手段主要有以下三种:

1. 控制贷款呆帐准备支出

贷款是银行的主要资产, 出于经营稳健性的考虑, 银行需要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贷款损失准备是利润的减项, 因此多提贷款损失准备可以减少当期利润, 少提贷款损失准备则可以增加当期利润。银行往往通过改变贷款损失准备金的计提比例、安排贷款呆帐的核销时间来控制贷款损失准备的支出。《金融企业会计制度》 (2002) 第48条规定, 金融企业应在期末分析各项贷款的可收回性, 并估计各项贷款可能发生的损失, 对预计可能产生的贷款损失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具体比例由金融企业根据贷款资产的风险程度和回收的可能性自行合理确定。

2. 运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盈余管理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殊性, 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的价值并不等于当前公允价值, 也不能代表银行所面临的市场风险或信用风险。随着与衍生金融工具合同相关的标的价格的变动, 衍生金融工具将对银行产生或有利或不利的影响, 这些影响在不同期间有较大的变动, 从而对银行的利润或现金流量产生较大的影响。

3. 通过投资调整当期盈余

在各类投资中短期投资的盈余管理效果最好, 在银行取得短期投资时以其成本入账, 取得时包含的未发放利息计入“应收利息”科目, 而不作为投资收益, 在持有期间所获得的利息也不计入投资收益, 而是冲减投资成本, 短期投资只有在处置时才按账面价值和实际取得价款的差额确认为投资收益。在这种处理方式下银行管理者便可以根据银行当期的盈余状况, 决定是否抛售短期投资, 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三、新准则使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缩小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颁布了《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和38项具体准则, 这些准则的颁布对上市商业银行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其中影响之一就体现在上市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方面。

由于新准则中《套期保值》和《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两项准则的实施使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缩小。

1. 贷款呆帐准备的计提

《金融企业会计制度》中商业银行根据贷款五级分类标准由银行根据贷款的风险程度和收回的可能性自行判断、计提贷款损失准备, 这种计提方法带有较明显的主观判断。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指出: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外的金融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检查, 有客观证据表明该金融资产发生减值的, 应当计提资产减值。商业银行的资产减值主要表现为贷款损失准备, 根据新会计准则, 银行对关注类贷款按贷款余额的一定比例计提减值准备, 对于次级、可疑和损失类贷款采用现金流量贴现法或以前年度贷款损失平均率法来计提减值准备。在此方法下, 无论是对未来现金流量的预计还是贴现率的确定, 都较单纯以贷款五级分类直接给出计提比例更加客观化, 也尽量排除了人为因素的干扰。

数据整理自各银行2007年中报以及2007年年报

数据整理自各银行2006年中报以及2006年年报

表1和表2选取了国内几家主要的上市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分别在2006年9月、2007年4月、2007年1月启动IPO, 无法取得上述三家银行2006年的中报, 所以在表2中剔除中国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和兴业银行) , 通过计算可以得出在实施新会计准则后中国银行、华夏银行、招商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变动率明显变小, 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变动率小幅增加, 而深圳发展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变动率增加幅度较大。可以看出实施新会计准则后多数上市商业银行的贷款损失准备金额的计提趋向稳定, 利用计提贷款损失准备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有所减少。

2. 衍生金融资产表内化

对于商业银行而言, 新会计准则的最亮点在于改变了衍生金融工具表外披露的情况, 在旧会计准则体系下, 由于衍生金融工具不符合会计要素的定义和确认标准, 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一直被列为“表外项目”, 但是随着我国对外经济业务的发展, 尤其是自2005年7月21日起我国开始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 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后, 市场利率、汇率不断变化甚至发生剧烈的变动, 银行对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以规避风险的需求日益迫切。如果将衍生金融工具的交易列在表外披露, 银行往往倾向于隐瞒不利的交易事项, 只披露有利的事项, 将风险“藏”在表外, 无法在衍生金融工具交易方面向投资者提供有用的信息。

新会计准则规定, 衍生金融工具一律从表外移入表内, 并按照公允价值进行计量, 商业银行为了规避利率风险和汇率风险等市场风险, 往往会利用衍生金融工具进行套期保值, 假设2006年初银行以200万购入一批固定利率债券, 并将其划分为交易性金融资产, 年末该批债券的公允价值为220万, 为了规避利率风险, 2007年初银行签定了一项衍生金融工具合同, 初始净投资为零, 并将其指定为对该债券的套期工具, 2007年末, 该衍生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为20万, 相应地, 该债券的公允价值下降20万。从会计处理的角度看, 当债券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 对当期损益的影响为20万 (损益减少) , 此时, 若衍生工具在表外披露, 该项交易使银行亏损20万;若衍生金融工具纳入表内核算, 衍生工具公允价值上升了20万 (计入衍生工具价值变动, 使当期损益增加20万) , 显然第二种处理更客观真实的反映了交易的实际情况, 而第一种处理方法只记录标的资产的价值变动, 而忽视衍生工具的价值变动, 在一定程度上给银行的经营管理者提供了盈余管理的空间。

3. 投资核算方法的改变

《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准则改变原来将投资划分为长期投资和短期投资的分类方法, 而是按持有目的在初始确认时将金融资产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包括交易性金融资产和指定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 、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款项、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四类。

旧准则下银行的短期投资主要是政府债券和政策性债券, 在新准则下根据持有的目的, 将上述两种债券纳入“交易性金融资产”或“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进行核算。“交易性金融资产”和“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在会计核算上的最大差别在于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的处理:

当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 记入“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帐户, 直接影响当期损益;而当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公允价值发生变动时, 记入“资本公积——其他资本公积”帐户, 在发生当期不影响损益, 只有在处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时才影响损益。因此银行管理当局可以根据银行的盈余状况, 决定是否抛售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从而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

但是, 在旧准则下所有的短期投资都可以被管理当局利用进行盈余管理, 而在新准则下, 只有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可以被利用进行盈余管理, 所以, 新准则下银行盈余管理的空间缩小了。

数据整理自2007年各上市商业银行年报注:交易性金融资产比率=交易性金融资产/ (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四、建议

通过上述分析, 可以看出, 新准则中《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套期保值》准则的实施, 在一定程度上使商业银行的盈余管理空间缩小了, 但是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仍然存在, 盈余管理行为也不会消失, 如何防范和减少盈余管理行为仍然是监管当局迫切需要的问题。

1.新准则下贷款损失准备依据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进行计提, 银行贴现率的选定是否客观, 是监管机构需要关注的一个方面, 建议银行监管机构给出一个基准贴现率, 供银行参考。

2.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国外的研究表明, 财务报告的透明度越高, 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就越小, 因此, 增加财务报告的透明度在某种程度上能抑制管理当局的盈余管理行为。

参考文献

[1]威廉姆·R·司可脱.财务会计理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版

[2]魏明海:盈余管理基本理论及其研究述评[J].会计研究, 2000 (9)

[3]企业会计准则研究组.2006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金融工具和财务报表分册[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6版

[4]王晓枫:金融企业会计[M].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8版

[5]石晓军王海峰:试析商业银行盈余管理的工具[J].财会月刊, 2007 (8)

[6]贾莉莉:高级财务会计[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 2006版

[7]Ralf Ewert, Alfred Wagenhofer:Economic Effects of Tightening Ac-counting Standards to Restrict Earnings Management, Accounting Review, Vol.80No.4, p.1101~1124

篇14:反攻态势基本确认

从前期的表现看,页岩气、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板块表现较强,但周期性的板块如券商、银行、有色、煤炭及房地产等板块表现疲弱,所以,如果把这波反弹行情定位为超跌反弹或在政策刺激下经济有望好转的预期的话,那周期类的板块应该重点配置。当然,虽然现在经济数据还没有显示中国经济已经触底回升,但从本次反弹的性质来,股票配置中周期类的个股起码应该跟新兴产业中的电子信息、节能环保、文化传媒等近期热点同等比例。

虽然伯南克没有就QE3是否推出定论,但在美国年底大选前,货币政策宽松是大概率的事情,美元指数目前处在80.9附近,未来继续走弱的可能性很大,国际大宗商品价有望进一步上涨,热钱流进新兴市场的可能性较大。所以,资源类的股票要重点配置,如有色、煤炭板块的股要重点配置,从表现来看,小盘有色股云南锗业、章源钨业、新华龙可逢低关注,煤炭股中小盘股露天煤业及龙头盘江股份可重点关注。

由于本轮反弹是由于国家在经济持续疲弱背景下加大投资及促进消费等政策频出刺激下形成的超跌反弹,受益于投资刺激政策的铁路基建、建材、工程机械等板块也值得重点关注,从近几日的表现看,铁路基建、水泥、保障房等板块表现强劲,其中西部建设、天山股份受益于新疆开发,有望继续上涨可逢低布局,鼎汉技术受益于铁路建设,近日连续两个一字板,未来有望成为铁路建设板块龙头,仍可逢低关注。

由于本次反弹为中等级别的反弹可能性大,有一定的持续时间,在这期间一旦我国经济出现筑底企稳的迹象,A股从反弹演变成反转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所以一旦市场好转,券商股将首先受益,所以,前期调整充分的券商类板块也可重点布局,小盘股中的西部证券及反弹龙头广发证券和东吴证券也可逢低关注。

除周期股外,由于市场憧憬18大新的领导班子对新兴产业将加大扶持力度,下周苹果IPHONE5即将推出,电子信息类个股也可适当关注,如汇冠股份、达华智能短期仍有冲高可能,也可短线关注。

节能环保和文化传媒是近期政府重点投资的行业之一,其中可中长线挖掘的“黄金”很多,津膜科技、雪迪龙、新文化等次新股也可逢低关注,未来继续上涨可能性大。

创业板指数前期一直表现强势,本周突破750箱体顶部,未来仍有跟随大盘反弹继续上涨可能(参见图一)。策略上建议大家以持有以上所述板块绩优股为主,对有解禁压力的个股要适度回避。

中小板指数,目前正在突破下降趋势线的上轨,未来也有望跟随大盘重回上涨通道,策略上建议配置周期和部分新兴产业三季报绩优股,中线持有是未来最好的操作策略。

上一篇:错账入账证明下一篇:计划部提质增效